中国历史面貌与中国古建筑的演变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面貌与中国古建筑的演变关系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课程论文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博广精深,源远流长。一直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以她的壮阔不断生长,千姿百态,引人入胜。这些传统文化,有形的,无形的,都是时间的刃在大地上镌刻下的美丽。

中国传统建筑作为这条浩瀚长河中的一部分,也一直不断向前流淌,奔腾。中国的自然风貌、政治风貌、文化风貌、宗教风貌总会随着改朝换代阶段性地影响着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中国传统建筑因此而妙笔生花,琳琅满目,让中国古人的智慧在这片土地上流芳百世而不倾覆。

中国建筑在原始社会时期便已初出端倪。新石器时代,在中国的辽阔土地上,散布着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仰韶文化代表着当时的母系氏族社会,社会生产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这种社会生活体制,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建筑的发展,部落有了初步的区划布局,并且反映了“穴居→半穴居→地面建筑”的演变过程。河姆渡文化由于当时自然环境的约束而产生了干栏式居所。龙山文化是父系氏族社会的代表,古人已经产生了小家庭的概念,因此居所有了分间,体量较小。原始社会时期,虽然建筑的发展十分落后,但一点点的演变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改变,并且是中国迈入奴隶制国家前非常重要的过程。

夏朝的建立,不光标志着中国奴隶制社会的诞生,更是中华文明璀璨的开端。人们不再消极的适应自然,而是积极地整治河道,防止洪水,挖掘沟洫,进行灌溉以保障人们的生活秩序。商朝的甲骨文清晰地记录着当时人们的建筑状况。至西周,周王室建立了礼制。以宗法制为基础的周礼,是体现等级差别的各种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同时手工业开始细化,同商业被官府垄断,井田制是西周时的土地制度,直接影响着农业和城市的发展。中国奴隶社会在极低的生产力水平下,完成了木结构体系的草创,并掌握了筑城与高台建筑的方法。周礼的萌芽、形成,对中国以后三千年的建筑:从城市、宫殿到民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期,最重要的则是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学说,为礼制奠定了基础。不仅出现礼制建筑明堂,更对此后的城市规划、宫殿、坛庙、陵寝,乃至民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春秋末期齐国的手工业技术的官书《考工记》被编入《周礼》,形成了中国古代工官制度发展的第一阶段。直至清朝,都还保留着春秋《考工记》中的礼制影响。

紧随其后,中国步入封建社会。秦汉时期,统治阶级的力量和权势尤为壮观。反映在建筑上,兴建宫殿,长城,陵墓之盛为前朝所不及。木构技术趋于成熟,使得高台建筑减少,多层建筑增加。整体艺术氛围十分古朴凝重。

魏晋南北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过渡期,在300余年战火不断,社会动荡,生产力发展缓慢。在这种环境下,人民生活没有保障,只有在佛教中寻找安慰,佛教的传播对于安定社会起了很大的作用。佛教的兴起使得佛寺等宗教建筑在这一时期得到了高速发展。印度传入的佛教建筑和中国固有建筑相互影响,佛教建筑逐渐中国化和中国建筑雕刻化,同时,整体建筑艺术风格,从秦汉的古朴凝重,转向魏晋的柔和、精丽、圆润。同时,风水(堪舆)在这一时期发展趋于成熟,更是对中国建筑的布局和形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的发展高峰,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成熟期。唐代前期百余年统一和相对稳定的局面,为社会经济的繁荣提供了条件。唐中叶开元、天宝年间达到极盛时期。虽“安史之乱”后开始衰落,但终唐之世,仍不失为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高潮。文化上的开放导致艺术风格上浪漫、雍容大度。反映在建筑上,木构建筑体系高峰。突出表现于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建筑细部,无论是屋顶、斗拱亦或是梁架

都有了一套成熟的做法和体系。而类似于斗拱等这一类构件体型硕大,正好符合了当时社会的普遍审美观。

宋辽金时期政治上不统一,军事上软弱,但商业却向前发展,手工艺分工细密,作坊规模扩大,城镇繁荣,对外贸易活跃,尤其南宋时期。在政治上,《营造法式》的颁布使得中国古代工官制度的发展又达到一个小高潮,木构建筑在唐时期便已发展成熟,宋朝处在守成阶段,《营造法式》以基于唐代经验,总结各式营造做法,同时建立了古典的模数制。使得当时建筑有了更加严密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突破了唐以前实行夜禁和里坊制度。

然而,当中国大地被蒙古族统治者所侵占,建立了元朝,中国木构建筑第一次出现了下坡路的现象。元初统治中,蒙古统治者南扰,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社会经济凋零和木材短缺,不得不对宋式木构体系进行了简化,这使得在木架建筑方面,规模与质量上都逊于两宋,一般寺庙建筑加工粗糙,用料草率。元中叶以后,手工业、商业得到恢复。在一些手工业、商业繁荣的城市,进一步发展了宋以来临街设店、按行成街的布局,发展了作坊、店铺、酒楼、戏台等世俗建筑类型。元朝的国际贸易来往频繁,城市繁荣盛况空前,另外,民族、宗教、文化的融合下,出现了一些新建筑类型。元朝的短短90余年时间,却使得中国建筑的面貌发生巨大转变,也是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建筑体系发生转型的重要过渡期。

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它经历了一个由兴到衰的过程.明清两代初期,在政治和经济上,都推行了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措施以巩固统治.中期达到繁盛,特别是明中叶后期资本主义因素出现,及康、乾、嘉盛世,对建筑业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明清经济的发展,使建筑建筑业综合实力有很大提高;木构架经元代简化,到明代已形成新的定型体系,清代以官方规范的形式固定下来,雍正十二年颁行的《工程作法》是中国古代工官制度发展的第三次高潮。另一方面,明清封建统治体系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都要完备,对礼制、宗法制度的推行,也比任何一个朝代都要严格、繁缛,这影响到明清建筑的整体面貌:呆板、僵硬、繁琐。

中国传统建筑的演变历程与中国历史面貌的演变息息相关。这些中国大地上的有形文化瑰宝用一种更加具有艺术价值,更加直观的方式表现了中国历史的演变过程。这些都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反映着当时中国建筑在技术上和艺术上的成就,是中国古代文化也是人类建筑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