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2040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40)(草案)》解读.DOC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xx2040)(草案)》解读出guo从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获悉,《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xx-2040)(草案)》已形成,即日起正式启动为期1个月的社会公示。
草案显示,上海至2040年人口调控目标为2500万人左右。
发布会上,对于公众关注的人口调控问题,规划草案显示,至2040年上海人口调控目标为2500万人左右。
同时,根据全球城市开放发展的特点,在常住人口基础上,以实际服务人口(包括常住人口、半年以下暂住人口、跨市域通勤人口、短期游客等)的合理需求,预留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保障能力。
根据上海市统计局的数据,截至xx年末上海市常住人口总数为2415万人。
规划草案对上海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提出了“负增长”要求。
规划提出,至2040年,上海市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3200平方公里,其中还包括战略留白空间200平方公里。
上海的发展也将与周边区域实现融合发展。
根据规划草案,未来将构建上海与苏州、无锡、南通、宁波、嘉兴、舟山等地区协同发展的上海大都市圈,形成90分钟交通出行圈,突出同城效应。
根据昨日起公示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xx-2040)(草案)》(下称《上海2040》),常住人口规模在2500万左右。
而截至xx年末上海市常住人口总数为2415万人。
其中对上海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提出了“负增长”要求,至2040年,上海市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3200平方公里,其中还包括战略留白空间200平方公里。
另外,至2040年,市域森林覆盖率25%以上、对10万人以上新市镇轨道交通站点的覆盖率100%。
沪将构建“主城区-新城-新市镇-乡村”的城乡体系,将有9个主城副中心、5个新城中心和2个核心镇中心。
浦东新增金桥、张江主城副中心。
《上海2040》提出构建“八射八联”轨道交通市域线网络,形成8条主城区联系新城、核心镇和中心镇的射线,新城与中心城之间的公共交通出行比重提升至80%,枢纽之间的轨道出行时间缩短至40分钟。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_年―2020_年)
实行公交优先政策,重点发展以大运量 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公共交通体系。轨道交通 系统规划立足长远,一次规划、分步实施。 积极建设布局合理、换乘方便、经济高效的 轨道交通基本网络,规模约280千米。 规划建设中心城龙阳路到浦东国际机场 的磁悬浮列车线路1条。并进一步研究连接 邻近省市的方案。
建成浦东国际机场为主、虹桥国际机场为辅的 组合型国际航空枢纽港,初步形成亚太地区航空枢 纽。 建成上海国际信息港,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 息化,信息化总体水平达到发达国家城市的相应水 平。 上海港建设的目标是建成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 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统筹考虑,通力协作,加快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集装箱枢纽港建设,核心是建 设水深15m以上的深水港区。
一般镇由现有集镇根据区位、交通、资源条 件等适当归并而成,人口规模一般为1-3万 人;中心村是在合理归并自然村后形成的具 有地方特色、环境优美、布局合理、基础设 施和服务设施较完善的现代化农村新型社区, 人口规模一般为2000人。
产业布局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城 市内环线以内的地区,以发展第三产业为重 点,适当保留都市型工业;第二层次,城市 内外环线之间的地区,以发展高科技、高增 值、无污染的工业为重点,调整、整治和完 善现有工业区;第三层次,城市外环线以外 的地区,以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为重点, 提高经济规模和集约化水平,集中建设市级 工业区,积极发展现代化农业和郊区旅游业。
三、创新与特色
1、进一步明确了沿江沿海发展空间是上 海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 2、按照中心城、市域、长江三角洲三个 层次,统筹上海城市空间布局。 3、更注意将城市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 环境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城 市综合功能。
4、明确“三港”和“三网”是上海城市 基础设施规划建设重点,以增强城市对外集 散和辐射能力。 5、以环境建设为主体,营造上海城市新 形象,促进上海可持续发展。 6、更注意保护体现上海历史文脉的传统 建筑和街区,展示传统文化底蕴。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摘要:本文档旨在介绍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的主要内容。
上海市是中国的一个国际大都市,面临着持续的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土地资源有限等挑战。
为了推动上海市可持续发展和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上海市政府制定了这份规划。
规划资源的合理分配、区域协调发展、城市更新、生态环境保护和提高城市功能是本规划的重点。
第一部分:背景上海市是中国的一个重要经济中心和国际航运枢纽。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上海市的人口不断增加,城市面临着交通拥堵、房地产泡沫、环境污染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上海市政府决定制定一份长期的城市总体规划。
第二部分:规划目标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的目标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并将上海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
具体目标包括:1. 人口控制目标:2020年上海市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万左右,2035年不超过3000万。
2. 经济发展目标: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上海市经济由产业链延伸向产业网络转变。
3. 环境保护目标:通过提高环境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保护上海市的自然生态环境。
4. 基础设施建设目标: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智能化城市基础设施和信息化服务体系。
第三部分:规划内容1. 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加强核心城区的功能,推进城市副中心和郊县协同发展,形成多中心城市格局。
2. 人口分布调控:通过引导人口向远郊区域和城市副中心转移,减缓核心城区人口压力。
3. 交通网络建设:加快建设轨道交通和道路交通网络,提升交通网络的覆盖面和运输能力。
4. 城市更新与土地利用:推动旧城区、老工业区和城市边缘地区的更新改造,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5. 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改善空气质量,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
6. 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智能化城市基础设施和信息化服务体系,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和服务水平。
上海确立2040城市规划发展新目标 将建设“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
上海确立2040城市规划发展新目标将建设“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近日,北京市发布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23年-2030年)》草案,草案提出,北京将构建“一主、一副、两轴、多点”的城市空间结构,到2023年,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是现阶段性目标。
上海本身即是超大城市又是周边城市核心,在去年便公布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23-2040)》。
其中,首先就确立了上海到2040年的进展新目标:提出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的进展目标,以及三个重点领域的子目标,即建设“令人憧憬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
时任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市规划国土资源局局长庄少勤说:“比如说生态方面,规划到2040年上海森林掩盖率,从“十二五”末的15%可以上升到25%以上。
跟市民日常生活相关的,人均公共绿地从现在的7平方米左右可以反一倍,到15平方米,还包括大气质量PM2.5的指标,到2040年下降到20微克左右。
”规划指出要营造更富魅力的幸福人文之城,乐观应对将来人口结构变化和生活方式的进展趋势,营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学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
庄少勤:“15分钟社区生活圈是这次规划的亮点,15分钟步行距离,所以是低碳绿色的社区,通过步行就能够解决你在社区里基本生活,面对将来的社区把工作、休闲包括学习、创新需求都包括在里面。
这个社区是一个开放的共享社区,不是封闭的。
”对于轨道交通线路上,将来上海要形成快速、绿色的交通体系,构建才智友好的绿色交通系统,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轨道交通网络。
庄少勤:“轨道交通网络将来有“3个1000以上”,市域线要超过1000公里,市区线要超过1000公里,还有中运量的以有轨电车为代表的也要超过1000公里。
10万人以上的城镇就要通轨道。
”规划还明确提出了人口、土地、环境和城市平安四条底线,人口调控总量目标为2500万。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2040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纲要概要编者按:创新、生态、人文!响应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展望2040年,上海将成为一座怎样的城市?目前正在编制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已经形成了一些初步设想。
下面我们节选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纲要概要》的部分内容为您一一展现。
上海: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 Striving for the Excellent Global City城市愿景:上海: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一座创新之城、生态之城、人文之城。
城市性质:在2020年基本建成“四个中心”的基础上,到2040年将上海建设成为综合性的全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文化大都市。
1、城市目标 The Primary Objective1.1更具竞争力:一座繁荣创新之城GlobalCompetitiveness: a City of Prosperity and Innovation以建设国际经济、金融中心为支撑,以建设国际贸易、航运中心为基础,以建设自由贸易区为契机,提升上海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的能力和影响力,建立上海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领先地位。
进一步提升上海作为国际门户和国家交通枢纽的功能,强化综合交通的服务能力,提高对内对外两个扇面的辐射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上海在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的支点作用,更好地促进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
聚焦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集聚创新资源,吸引创新人才,建立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使上海成为全球创新网络中的重要枢纽和主要科技策源地之一,并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城市的全面创新。
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创新生活、出行、交流交往模式,促进城市生活的信息化、产业发展的智能化和城市管理的精细化,建设高效互联的智慧城市。
打造新型产业体系和良好创新体系,充分发掘传统行业、创新经济的增长潜力,实现经济多样化发展,提供多元化的就业机会,建设适合各类人才成长创业的宜业城市。
上海2040城市更新规划
南翔城镇工 业地块
金桥出口 加工区( 环外)
松江工业 区东区
莘庄工业 区
康桥工业 园区
中心城周边区工业用地分布
江湾-五角场 真如
徐家 汇
花木
全市各区域人均公共服务设施指标(m2/人) 资料来源: 上海市规划院信息中心数据和《中心城周边地区研究报告》
中心城及周边区现状主要公共中心分布
三、现实条件
二、上海历程
Processes in Shanghai
工业用地改造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al Areas
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上海明确提出“退二 进三”的政策后,开始了产业用地的升级改 造,出现了创意产业园区,工业用地转型为 科研用地(M4,C65)等多种更新尝试。
上海工业用地比重与国际大都市对比(单位:%)
主要更新地区存挑战——工业 Major Challenge – Industrial Area
用地比重高,用地绩效低
资料来源:2014年4月市规土局和市经信委对全市工业用地使用和转型的普查 石忆邵等.产业用地的国际国内比较分析.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三、现实条件
在城市发展资源紧约束的背景下,城市更新将是未来规划的重要方向,今后 城市更新的对象、规模、类型和方式都将有全面且多元的扩展。
这一时期有必要重新审视全市更新现实条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014年,市域范围内工业用地(实际从事工业生产的) 为602平方公里,占现状建设用地约19.8%,中心城和周边地 区工业用地比例为18.2%,均远高于国际大都市一般水平。
今年3月,市政府发布了《关于本市盘活存量工业用地的 实施办法(试行)》、《关于加强本市工业用地出让管理的若 干规定(试行)》,其中对于全市各类型工业用地转型的要求 、方式和政策进行了规定。
2040上海主城区城市规划
2040上海主城区城市规划面向2040年的上海要立足历史新起点,适应发展新趋势,应对发展新挑战,迈向发展新目标。
其城市需要新的城市规划,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2040上海主城区城市规划,希望对大家有帮助!2040上海主城区城市规划规划宝山、虹桥、闵行和川沙四大主城片区。
其中虹桥片区东至外环高速公路,南至沪渝高速公路,西至沈海高速公路,北至京沪高速公路的虹桥商务区范围,面积86平方公里。
将增加南北向轨交线路,同时针对创新型人才重点增加租赁性住房的规模,租赁住房比重约50%。
上海将构建“主城区-新城-新市镇-乡村”的城乡体系。
8月22日起公示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显示,上海将有9个主城副中心、5个新城中心和2个核心镇中心。
城市副中心是面向市域的综合服务中心,兼顾强化全球城市的专业功能。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下称《上海2040》)提出,上海将有9个主城副中心、5个新城中心和2个核心镇中心。
在中心城内继续提升五角场、真如、花木3 个副中心的功能,并新增金桥、张江2个副中心。
在宝山、虹桥、莘庄、川沙4个主城片区内分别设置主城副中心,实现主城区各片区的均衡发展。
在嘉定、松江、青浦、南桥、南汇等5 个新城内分别设置新城中心,在金山滨海地区和崇明城桥地区设置核心镇中心,强化面向长三角和市域的综合服务功能,承载全球城市部分核心功能。
《上海2040》还提出,突出中央活动区的全球城市核心功能。
中央活动区是全球城市核心功能的重要承载区,也是服务整个市域的城市中心,包括小陆家嘴、外滩、人民广场、南京路、淮海中路、西藏中路、四川北路、豫园商城、上海不夜城、世博-前滩-徐汇滨江地区、徐家汇、衡山路-复兴路地区、中山公园、苏河湾、北外滩、杨浦滨江(内环以内)、张杨路等区域。
中央活动区重点发展金融服务、总部经济、商务办公、文化娱乐、创新创意、旅游观光等功能。
另外,面对老龄化程度日趋严重、人口结构更加多元的未来社会,上海致力于通过对城市品质魅力的不懈追求,成为城市治理成功、全球影响突出、市民高度认同的幸福人文城市。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近日,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制完成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正式公布,并宣布即日起启动为期一个月的社会公示。
规划确立了上海至2040年的发展新目标: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以及三个重点领域的子目标,即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
对上海城市空间布局,草案提出,上海将构建开放协调的空间新格局。
以“开放市域、服务全国、面向国际”的规划视野,构建“网络化、多中心、组团式、集约型”的区域空间格局。
在“主城区—新城—新市镇—乡村”组成的市域城乡体系下,搭建由“城市中心、城市副中心、地区中心、社区中心”构成的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体系,形成“大都市圈—城镇圈—生活圈”空间架构。
根据草案,上海将有9个主城副中心、5个新城中心和2个核心镇中心。
在中心城内继续提升五角场、真如、花木3个副中心的功能,并新增金桥、张江2个副中心。
在宝山、虹桥、莘庄、川沙4个主城片区内分别设置主城副中心,实现主城区各片区的均衡发展。
在嘉定、松江、青浦、南桥、南汇等5个新城内分别设置新城中心,在金山滨海地区和崇明城桥地区设置核心镇中心,强化面向长三角和市域的综合服务功能,承载全球城市部分核心功能。
此外,草案强调,突出中央活动区的全球城市核心功能,重点发展金融服务、总部经济、商务办公、文化娱乐、创新创意、旅游观光等功能。
作为“上海2040”规划的亮点之一,草案提出,上海要“营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学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为全年龄段人群提供覆盖高品质公共服务、舒适的公共空间和开放共享的社区环境”。
对此,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市规划国土资源局局长庄少勤解释称,“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15分钟步行距离打造低碳绿色社区,即通过步行就能解决市民在社区里基本生活,乃至工作、休闲、学习等需求。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
经济实力
经济结构
• 近年来,上海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主攻方向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推进。从产业结构 看,2010年,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为 0.7∶42.3∶57,第三产业比重已连续12年 保持在50%以上。从投资结构看, 2010年,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317.67亿元,比上年增 长0.8%。其中,第三产业投资3865.9亿元, 比重为72.7%。在投资总额中,外商及港澳 台投资686.95亿元,比重为12.9%。从所有 制结构看,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 8334.55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9.4%, 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3.综合交通
4.环境建设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5.住宅发展
返回
城市性质
城市性质、规模、发展目标
• 上海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和航运中心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将逐步建成社 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国际经济、 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
城市发展规模
城市性质、规模、发展目标
• 控制中心城人口和用地规模,引导中心 城的人口和产业向郊区疏解。2020年, 全市实际居住人口1600万左右,其中, 非农人口1360万,城市化水平达到85% ,集中城市化地区城市建设总用地约 1500平方公里。中心城规划人口约800 万人,城市建设用地约600平方公里; 郊区城镇规划人口约560万。
• 第二层次,城市内外环线之间的地区, 以发展高科技、高增值、无污染的工业 为重点,调整、整治和完善现有工业区 ;
• 第三层次,城市外环线以外的地区,以 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为重点,提高 经济规模和集约化水平,集中建设市级 工业区,积极发展现代化农业和郊区旅 游业。
返回
对外交通规划
以“三港两路”建设为 重点,建设上海国际航 运中心,建设国际集装 箱枢纽港、亚太地区航 空枢纽港、现代化信息 港和以高速公路、高速 铁路、骨干航道为构架 的水、陆、空交通运输 系统,形成衔接国内外 、辐射长江三角洲的快 速、便捷的客货运交通 运输网络。
上海未来20年发展概要
上海未来20年发展概要  最新官方文件摘要本周末,上海市规土局正式发布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纲要概要》,这一官方文件透露了大量上海未来20年发展的重要信息,以下为其中重点信息的原文摘要(官方发布原文全文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获取,共118页)。
总体目标在2020 年基本建成“四个中心”的基础上,到2040年将上海建设成为综合性的全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文化大都市。
底线约束严格控制人口规模,持续优化人口结构和人口布局,有效调整人口密度和人均建设用地水平,促进宜居城市建设。
落实中央严格控制超大城市人口规模的要求,缓解人口快速增长与资源环境紧约束之间的矛盾,力争至2020年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万人左右,并作为2040年常住人口规模的动态调控目标(2014年已达2425万人)。
实现规划建设用地规模负增长,做到建设用地只减不增,重点通过推进集约节约用地和功能适度混合来提升土地利用绩效,总量控制在3200平方公里以内(2014年已达3100平方公里)。
按照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左右的标准,加强分区、分类指导,调控土地供应规模、结构和时序以及开发强度,实现人口规模调控。
空间格局主城区由中心城和中心城周边城市化地区组成。
中心城为外环线以内的地区,是集中体现全球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核心地区,通过优化功能、品质提升,增强城市活力。
中心城周边城市化地区在强化城市生态安全、防止城市蔓延的同时,加强虹桥、莘庄、川沙、吴淞地区的规划和管理,优化和提升功能和品质,与中心城共同发挥全球城市核心功能作用。
规划在中心城内的人民广场、外滩、陆家嘴和世博滨江等地区建设市级中心,面向公众提供高品质的商业文化休闲活动,集聚金融、贸易、航运、文化和科技创新等全球城市核心功能。
以“网络化、多中心”为原则,以均衡布局为导向,以中心城北四区和东部地区为重点,规划培育若干市级副中心或地区中心。
2025年上海将变成这样-最新18大规划出炉!每一条都跟你有关
2025年上海将变成这样-最新18大规划出炉!每一条都跟你有关2025年将变成这样,最新18大规划出炉!每一条都跟你有关一个城市的整体规划对于城市交通、经济、格局都会产生长远影响,作为国际大都市未来几年,她的城市规划又将如何变化?轨道交通9条新轨道交通线路2017年至2025年,规划再建设9条轨道交通线路据了解,此次公示的9条线路并非都是地铁还包括进出的城际铁路中运量轨道线路等多种模式在预计2020年底,轨道交通总里程有望超过800公里2025年,将拥有包括地铁、市域铁路机场快线、磁浮线等形式的29条轨交线路再次确保国轨交第一城的地位!9条轨交新线分别是:19号线20号线21号线22号线23号线24号线25号线嘉闵线机场快线嘉闵高架二期建成通车嘉闵高架路,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一纵三横”中的“一纵”总长约35公里,南起S32申嘉湖高速,北至S6沪翔高速一期工程向南延伸至G60沪昆高速向北延伸至G2京沪高速经过2年多建设,嘉闵高架北段一期已于2015年12月18日建成通车目前嘉闵高架北段二期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工程像搭“乐高”积木一样地进行全预制拼装计划于2016年建成通车后,将与S6高架相连“地下高架”横穿申城6区“北横通道”,中心城区“三横三纵”重要组成部分沿线穿越长宁、普陀、静安、闸北、虹口、浦6个区全长19公里,线路比较长北横通道将根据各路段条件成熟情况分段施工,全线完工时间未定其中中环北虹路立交至虹口港段为立体扩容形式沿线设北虹路、泸定路、路、恒丰路北路五对出入口匝道和中环北虹立交、南北高架天目路立交两座全互通立交北横通道东段,将设沪上首条路中式公交专用道浦东机场将建高铁站据最新公布的《沪通铁路二期相关设施专项规划》沪通铁路二期选址浦东机场,在此增设线通过“浦东铁路”祝桥站之间的连接形成“组合站”未来浦东—虹桥机场连接线、地铁2号线、磁悬浮线地铁21号线(高桥—金桥江—迪士尼—祝桥)4条轨道交通线路将于浦东国际机场浦东铁路实现近距离换乘浦东机场将真正成为世界级综合交通枢纽大场机场搬迁大场板块位于市区北郊、宝山区西南部东与闸北区浦镇、宝山区庙行镇和大场飞机场相邻远离外环而贴近中环,距离市中心非常近有现成的轨交7号线存在,有大学但大场机场梗阻在整个地区的中心阻断闸北和宝山大场之间的横向道路一旦机场搬迁,阻断消失就可以有大量的优质土地供应未来宝山的发展也是不可小视超大直径隧道—沿江通道越江隧道沿江通道工程总工期为60个月西起宝山区路、富锦路交叉口以隧道形式向东进入长江下穿长航码头引桥、国际邮轮码头引桥等最后在滨江森林公园处登陆整个工程将分3期改造建成后将使“C”字状的郊环线变成“O”字状形成全长约200公里的完整环状也将成为申城最长的环状公路第三机场日前,政府公布的“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高速公路规划中多次提到了第三机场可以说是为第三机场的建设打下高速公路上的基础那么,第三机场的选址会在哪?猜想1、境自建机场,实现利益最大化应该是大多数人最初的设想!但是从现实角度,境除了两大民用机场外,还有四个军用机场理论上,已经没有足够的土地资源来打造第三机场那么与长三角周边城市共建新机场成为更好的选择猜想2、坊间传闻最多的城市莫过于早在2009年,国家民航局就已经将机场定位为国际航空枢纽的辅助机场航空产业也初具规模地理位置上,,隔江相望机场距离约100公里车辆可经通大桥和崇启大桥驶抵上通争夺第三机场有很大优势猜想3、机场目前已经获批由军用机场改建成军民合用机场正处于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深化阶段而且“十三五”期间,机场的目标就是“建设配套机场,力争成为第三机场”猜想4、一直有“后花园”之称的是距离最近的城市之一据了解,机场初步意向设在吴江前期研究工作已经开展,争取年落地此外,沪湖铁路的加速推进也为加码起点是虹桥枢纽,途径吴江未来可实现虹桥机场、吴江机场的快速通达旧区改造新区蓬发宝钢外迁宝钢搬迁一直是外界关注的焦点据了解宝钢搬迁有5-6年的总体相关规划此次产业结构调整涉及宝钢所在的宝山地区当然一切以公告为准,官方不会零碎发布消息原本宝山区的功能定位是宝钢的生活配套区,而随着邮轮经济发展宝山区将建设成为一个旅游接待区宝山区官方将这一变化描述为从“钢花”到“浪花”的转变虹桥新区成立日前召开的市政协专题会议上市政协委员、金山区环保局局长朱建国认为虹桥商务区有必要扩大8到10倍成立虹桥新区,建议将大虹桥写进的“十三五”规划统筹规划中的虹桥商务区将以虹桥交通枢纽的26.26平方公里区域为中心加上60平方公里综合功能拓展区主要涉及长宁、闵行、青浦、嘉定四个区包括主功能区和主功能区拓展区北外滩将与外滩、陆家嘴三足鼎立北外滩作为外滩的延伸是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重点地区之一与外滩、陆家嘴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共同构成“黄金三角”外滩建筑过多出于历史保护不能过度开发因此北外滩当仁不让是中心城区里市场基础扎实且中央商务功能完备的板块豫园改造,成“最”城市地标豫园二期项目东至旧校场路,西至侯家路南至方浜中路,北至沉香阁路延续一期豫园文化以及海派文化脉络使“大豫园”成为感受各个时代魅力的最佳目的地“大豫园”将与外滩、陆家嘴、新天地等地标性商圈形成有效互动,产生集聚效应续写百年经典的新华章旅游规划奥运日前发布的《“十三五”发展规划思路研究》提出可建立“1+5”区域的大都市圈借鉴日本经验规划大都市圈轨交战略申办2028年夏季奥运会那么奥运会选址又将落在哪?猜想1、都市圈申办奥运会必然是倾尽全之力的大工程所以不排除会效仿2022年—冬季奥运会和的强强组合2018年奥运会有可能是、、、、、“1+5”区域的大都市圈联合举办!猜想2、崇明崇明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特殊的岛域自然区位隔离了外界对本地的过多干扰和污染物的进入良好生态的维系有着天然的有利条件轨交19号线规划也已经确定“十三五”期间,就可坐轻轨往返崇明和市区这对奥运主会场择址于此也是一大利处猜想3、闵行吴泾吴泾,位于闵行最南面的区域与浦江镇隔江相望,在拟议中的2040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中吴泾被称为奥运可选址国际旅游度假区国际旅游度假区北至S1公路位于浦东东西城市发展轴与中部产业发展带交汇点是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核心功能区域将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并整合周边旅游资源联动发展建成能级高、辐射强的国际化旅游度假区域代表项目—迪士尼迪士尼度假区及周边区域的开发分为三期工程总占地面积超过380公顷而迪士尼度假区未来总共将会有逾700公顷除一期工程以外,还有未来二期和三期备用地淀山湖国际湖区据透露,青浦区已明确淀山湖地区中长期发展任务清单同时研究青西朱家角、金泽、练塘三镇联动开发方案未来淀山湖地区将是良好生态人文资源的世界生态湖区以及以科技研发、创新创业为主导的世界创新湖区“创新创业”将被打造成淀山湖一靓丽名片商业规划徐汇滨江“梦中心”50万平方米城市综合体“梦中心”被视作生活文化娱乐的全新地标徐汇区“西岸文化走廊”品牌工程中最重要组成部分和“西岸传媒港”旗舰型项目,预计2016年亮相“梦中心”项目中标区域为中间的F、L、M三个地块除了高层建筑、文化中心还有一栋电影院今后这里将有如好莱坞般的电影首映礼徐家汇中心徐家汇中心规划开发38万㎡超甲级写字楼32万㎡顶级商场,2.5万㎡超五星级酒店定位第一的城市综合体位于虹桥路宜山路路口,占地10万㎡370米浦西的最高楼,连陆家嘴都不用去了这里就可以登高远眺整个!长滩一号长滩规划占地面积77.62公顷,水域面积约48公顷未来将建成生态绿化、商业商务休闲居住和邮轮游艇综合配套服务为一体的生态滨江综合服务区“长滩”未来将具备水陆两大产业水上产业可停泊多达270艘60英尺左右的游艇陆上产业计划引入房车旅游,与邮轮、游艇“无缝衔接”BFC外滩金融中心外滩金融中心·BFC位于外滩金融集聚带核心位置涵盖企业会馆、企业总部、购物中心、艺术中心以及精品酒店等五大业态,总建筑面积约42万平方米未来,外滩金融中心·BFC不但可以举办艺术展音乐会、发布会、Fashion show还有高端商务餐饮、电影院、观景平台及露天舞台满足高端商务人群等精神文化需求,一座让人期待的城市一座永未建成的城市她总是随处充满惊喜,让人期待!,将越来越好!文章精选。
2040年上海会有多少人
2040年上海会有多少人近日,有消息说上海正在制定《上海城市总体规划(2020-2040)》,并有很多有板有眼的讨论。
考虑到《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是在1999年左右做出,我们不得不认真考虑网上的各种版本。
既然是城市总体规划,今后上海会有多少人口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因为这涉及最基本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置。
15年前的规划中把上海人口设定为2000万,也就是“按照2020年总人口为2000万左右的规模,考虑城市空间发展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后来我们都知道了,2005年上海的常住人口已经达到了2000万。
那么,再过20年上海会有多少人?不妨来看一下过去80年上海增加了多少人。
1930年,上海人口将近370万,到了2012年是2380万。
在这80年间,上海人口总体上呈快速增长,但有三个时间点特别有意思。
一是1958年到1959年,这一年上海人口从750.8万增加到了1028.39万。
在前几年中,上海的人口是以每年几十万的速度在增加,为什么这一年有近300万的增长?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1958年《户口登记管理条例》颁布,开始实施户籍制度建立严格的计划经济。
为了保证上海的粮食供应,中央政府把宝山、嘉定、青浦、松江和浦东等郊县从江苏划给了上海,这是上海人口一年激增几百万的重要原因。
二是从1968年以后,上海的人口逐年减少,直到1980年。
为什么会如此?从1968年开始中国在城市实现了“上山下乡”,很多青年到农村去。
三是从1992年开始,上海的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逐渐分离,户籍人口从1996年开始到2012年一直呈负增长,但是常住人口在大规模增加。
2012年中国城市化率是52.57%,这就意味着今后还是会有大量农村人口涌向以上海为代表的城市。
上海的人口到底能增加到多少呢?不妨看看其他几个城市化率在80%以上的国家,大城市的人口是怎样分布的。
我们分别选取东京、纽约、釜山和悉尼这四个城市。
对比这些城市所拥有的人口和GDP,会发现这些城市在国内所占有的GDP比重和人口比重非常接近。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草案(2016―2040)公示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草案(2016―2040)公示近日,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上海市规划国土资源局局长庄少勤介绍了最新公示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规划》草案)主要内容。
《规划》草案提出,上海到2020年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万人以内,到2040年控制在2500万人左右;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3200平方公里以内;力争2040年PM2.5浓度控制在20微克/立方米左右,受污染更低安全利用率达到100%,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100%。
《规划》草案称,上海将有力疏解城市非核心功能,逐步推动城市非核心功能向郊区以及更大范围疏解。
同时加强长三角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推动错位竞争、优势互补。
《规划》草案提出“网络化、多中心、组团式、集约型”的区域空间格局。
在“主城区―新城-新市镇―乡村”组成的市域城乡体系下,搭建由“城市中心、城市副中心、地区中心、社区中心”构成的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体系,形成“大都市圈―城镇圈―生活圈”空间架构。
上海力推超百亿产业配套政策支持临港地区产业发展日前,上海市政府制定《关于深化完善“双特”政策支持临港地区新一轮发展的若干意见》(《若干意见》)。
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在临港地区基本建成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产业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区和现代化滨海新城,成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承载区。
为推进《若干意见》落地实施,临港地区管委会结合临港开发实际,推动形成“1+3+X”政策框架体系。
将发起设立100亿元的上海集成电路装备材料基金、50亿元的临港智能制造产业基金、20亿元的海洋产业发展基金、10亿元的临港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将设立每年5亿元智能制造专项资金。
将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鼓励社会多元化主体采用各种投融资模式参与临港智慧城市建设,并按项目投入给予补贴。
实施国家海绵城市试点,规划建设综合管廊,打造一批特色“林荫街区”和郊野公园,构建绿化生态网络体系。
上海2040、纽约2040最新总体规划指标体系对比
上海2040、纽约2040最新总体规划指标体系对比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丨上海2040、纽约2040最新总体规划指标体系对比纽约市2015年4月发布的《一个纽约——规划一个强大而公正的城市》,主要面向2040年提出了四项发展愿景(我们成长中的繁荣城市、我们公平公正的城市、我们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我们有弹性的城市),规划总人口由840万增至900万。
上海市2016年8月发布《上海——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草案,主要面向2040年提出了三项发展愿景(更具活力:一座创新之城、更具魅力:一座人文之城、可持续发展:一座生态之城),规划总人口控制在2500万左右。
之后两个城市都在愿景的基础上提出了愿景量化的指标,接下来我们从两者的指标量化来对比两个城市的发展思路…【上海指标数据起始年份2016年,目标年份2040年】图 1《上海——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纲要封面愿景一:一座创新之城图 2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功能层次一览表R&D(研究与开发)支出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例达到5%;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例≥20%;年入境游客量达到1500万人;产业基地内用于保障高端制造业的工业用地面积达到150平方公里;国际客流比例40%;高速无线数据通讯网络覆盖率达到100%;全市平均通勤时间≤40分钟。
愿景二:一座人文之城图 3 上海城市机理变化社区公共服务设施15分钟步行可达覆盖率达到100%;公共开放空间(400平方米以上的公园和广场)的5分钟步行覆盖率≥90%;绿道总长度≥2000公里;文化产业就业占总就业人口比重达到15%;全市计划新增保障性住房约100万套,保障性住房套数占全市总套数的比重达到8.5%;生活性平均出行距离控制在2.5公里以内。
愿景三:一座生态之城图 4 上海市域生态空间规划图碳排放总量较峰值降低15%左右;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供应的比重≥2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5人/平方米;PM2.5年均浓度20左右微克/立方米;应急避难所人均有效避难面积(平方米)中心城2.0-3.0,中心城之外3.0-4.5。
“新外环线”:2040城市总体规划,夯实上海真实的环线格局!
“新外环线”:2040城市总体规划,夯实上海真实的环线格局!上周五在朋友圈看到这样⼀张图红黄蓝蛋炒饭很有意思,很多朋友也在问,车墩是什么⿁?在哪⾥?刚刚过去的⼋⽉,炎夏的洪荒之⼒尚未褪去,上海房地产市场的冲击波,就热度⼀个赛过⼀个地袭来了。
8⽉22⽇,《上海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世,未来建设⽤地被限制在3200平⽅公⾥以内。
24⽇,原计划挂牌竞价的普陀区苏州河滨河地块被紧急叫停,这已是短短⼀周之内的第三次,此前已有浦东新区周浦医学园区地块和唐镇新市镇地块相继被叫停。
25⽇,调控谣⾔引发离婚、买房、签约潮。
表⾯上毫⽆关系的新闻,却粘连起上海楼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价格与板块地图8⽉底的调控谣⾔刺激了楼市成交量的激增,让上海楼市在最后⼏天再度占据各⼤媒体头条。
所幸,传谣者已经受到惩罚。
克⽽瑞数据显⽰,8⽉份整个上海商品房成交⾯积约147万⽅,成交均价达44528元/㎡,创近5个⽉以来峰值。
全市库存可售⾯积仅约580万⽅。
同时,我们再把上海所有住宅板块的成交均价做⼀下对⽐就会发现,除却⾦⼭、奉贤、崇明等区域,郊环线以内2字头的均价已经⾮常少见,基本站稳在3万以上。
⽽且我们看到的数据仅仅是板块的均价,对⾼品质热销项⽬来说,实际成交价格还要⾼。
外环以内区域⾃不必说,不是已经超10万就是正在向10万上涨的路上,外环外距离S20五公⾥左右的范围,现在已经很难找到5万以下的房⼦。
再远⼀点,⽐如川沙、颛桥、嘉定新城、青浦新城、松江新城等热点区域,⽆⼀例外全部冲刺4万+!以前刚需成交量最为集中的外郊环间,已经呈现出匪夷所思的房价格局,对急于买房的沪漂族来说,未来的机会在哪⾥?⼟地市场融信经400余轮竞价后以110.1亿元竞得静安中兴地块,楼板价达到10万/㎡,松江区⼩昆⼭镇商住地块以2.1万元/㎡⾼价被路劲拍得,青浦青浦区朱家⾓镇淀惠路北侧35-04地块成交楼⾯价更是达到38482.9元/平⽶。
上海2040规划解读
上海2040规划解读2040年的上海会是什么样?大家是不是和一样好奇呢?下面一起来了解吧!经过3年砥砺,《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xx-2040)》(简称“上海2040”)报告(草案公示版)昨天下午终于揭开面纱,向社会公示。
——公示时间:8月22日至9月21日——公示地点: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一楼大厅;各区县展示点;政府网站(“中国上海”政府门户网站、“上海2040”官方网站、“上海2040”官方微信公众号)“上海2040”是上海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和法定文件,是引领上海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纲领,是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发展蓝图。
“上海2040”是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后第一个展望至2040年并向国务院报批的超大城市总体规划。
规划紧紧围绕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创新发展先行者”的要求,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和“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强化五个统筹”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基本要求,将国家战略、民众期待、上海实际结合在一起,积极探索规划新理念、新方法、新机制,引领和促进城市持续健康发展。
此次规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开门做规划”,强调专家把关、跨界合作、多方协调、公众参与。
在市民、专家和规划师共同参与的决策机制下,上海2040年的目标愿景被设定为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
城市性质是上海至2040年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
2040年的上海,将会是一座更具活力的繁荣创新之城创新资源在这里融合,创新人才在这里汇聚,创新企业在这里成长,创新效应在这里扩散。
上海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的能力将会进一步提升,影响力将会进一步扩大。
2040年的上海,将会是一座更富魅力的幸福人文之城海纳百川的精神继续在这里弘扬,男女老幼在这里安居乐业,多元文化在这里碰撞出耀眼的火花。
上海将会建设成为优秀历史文化与时尚现代文化交融的魅力宜居都市。
2040上海总体城市规划
2040上海总体城市规划《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编制工作自2014年5月6日上海市第六次规划土地工作会议后正式启动,截至目前已形成规划草案,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2040上海总体城市规划,希望对大家有帮助!2040上海总体城市规划1、都市圈面向区域以上海大都市圈全面承载国家重要战略和要求。
“上海2040”将在交通通勤、产业分工、文化认同等方面与上海关系更加紧密的地区作为上海大都市圈的范围,形成90分钟交通出行圈,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核心,积极推动上海大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形成多维度的区域协同治理,引领长三角迈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2、城镇圈立足市域以城镇圈作为空间组织和资源配置的基本单元TOWN。
“上海2040”将在郊区构筑若干个以新城或新市镇为核心的城镇圈,积极推进郊区地区的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就业、生活、服务等功能一体化,并依托多模式公共交通网络,形成圈内交通出行30-40分钟。
3、生活圈关注社区以15分钟生活圈作为社会治理和社区公共资源配置的基本单元。
“上海2040”重点关注社区作为网络化时代城市的基本社会生活的空间单元,通过15分钟步行生活圈的构建,让市民“住有所居”,日常生活环境更加宜人,出行更加方便,归属感和认同感更强。
二、突出上海区域引领责任发挥上海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中的作用,强化上海对于长三角城市群的引领作用,以上海大都市圈承载国家战略和要求,具体包括上海、苏州、无锡、南通、宁波、嘉兴、舟山在内的“1+6”城市群范围,总面积为2.9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5400万。
1、强化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共同完善长江口、东海海域、环太湖、环淀山湖、环杭州湾等生态区域的保护,结合黄浦江和吴淞江形成重要的区域生态廊道,推动区域、流域大气、水环境的联防联治。
2、加强区域交通设施的互联互通推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虹桥国际机场与周边无锡硕放、南通兴东、嘉兴等机场的联动,加强上海港与杭州湾沿海港口和长江下游港口的分工合作,深化江海联运、海铁联运模式。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纲要解读.doc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纲要解读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纲要解读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解读到2040年,上海全市平均通勤时间将不超过40分钟。
根据昨日起公示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下称《上海2040》),常住人口规模在2500万左右。
而截至2015年末上海市常住人口总数为2415万人。
其中对上海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提出了负增长要求,至2040年,上海市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3200平方公里,其中还包括战略留白空间200平方公里。
另外,至2040年,市域森林覆盖率25%以上、对10万人以上新市镇轨道交通站点的覆盖率100%。
沪将构建主城区-新城-新市镇-乡村的城乡体系,将有9个主城副中心、5个新城中心和2个核心镇中心。
浦东新增金桥、张江主城副中心。
八射八联轨交网络《上海2040》提出构建八射八联轨道交通市域线网络,形成8条主城区联系新城、核心镇和中心镇的射线,新城与中心城之间的公共交通出行比重提升至80%,枢纽之间的轨道出行时间缩短至40分钟。
上海将基本实现对10万人以上的新市镇轨道交通站点的全覆盖,主城区轨道交通站点600米覆盖面积、人口、岗位比例分别达到50%、60%、65%以上,新城城区分别达到40%、50%、50%以上。
根据规划,上海将加密北部、东部地区的轨道交通网络,在中环附近预留城市轨道环线,增强沿黄浦江等主要客运走廊的轨道交通服务功能,确保张江、金桥等城市副中心均有至少2条轨道交通线路直接服务。
通过射线加强新城与主城区、重要交通枢纽之间长距离、大中运量的联系,新城与主城区之间轨道交通出行时间控制在30-40分钟;新城、新市镇内部及以中低运量的局域线、常规公交为主要依托,实现30-40分钟公交可达。
根据《上海2040》,上海将规划建设机场联络线并控制轨道快线,加强浦东枢纽和虹桥枢纽的快速联系。
完善常规公交线网,全面构建地面公交专用道系统,建立水上公共交通及旅游观光交通网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纲要概要编者按:创新、生态、人文!响应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展望2040年,上海将成为一座怎样的城市目前正在编制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已经形成了一些初步设想。
下面我们节选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纲要概要》的部分内容为您一一展现。
上海: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Striving for the Excellent Global City城市愿景:上海: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一座创新之城、生态之城、人文之城。
城市性质:在2020年基本建成“四个中心”的基础上,到2040年将上海建设成为综合性的全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文化大都市。
1、城市目标 The Primary Objective更具竞争力:一座繁荣创新之城GlobalCompetitiveness: a City of Prosperity and Innovation以建设国际经济、金融中心为支撑,以建设国际贸易、航运中心为基础,以建设自由贸易区为契机,提升上海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的能力和影响力,建立上海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领先地位。
进一步提升上海作为国际门户和国家交通枢纽的功能,强化综合交通的服务能力,提高对内对外两个扇面的辐射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上海在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的支点作用,更好地促进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
聚焦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集聚创新资源,吸引创新人才,建立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使上海成为全球创新网络中的重要枢纽和主要科技策源地之一,并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城市的全面创新。
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创新生活、出行、交流交往模式,促进城市生活的信息化、产业发展的智能化和城市管理的精细化,建设高效互联的智慧城市。
打造新型产业体系和良好创新体系,充分发掘传统行业、创新经济的增长潜力,实现经济多样化发展,提供多元化的就业机会,建设适合各类人才成长创业的宜业城市。
更具可持续发展能力:一座健康生态之城SustainableDevelopment: a City of Green and Well-being贯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能源结构战略转型和调整,发展绿色产业和绿色建筑,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切实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率先在国内实现超大城市能耗与碳排放总量的下降。
严守生态优先的发展底线,锚固自然生态格局和基底,严格管控城市增长边界,形成集约紧凑的大都市区空间格局。
贯彻公交优先与绿色出行理念,加强公共交通对城市空间的引导作用,优化和提升慢行交通品质,率先建成公交都市。
着力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超大城市多元化风险,保障城市水源、能源和生命线系统安全,提高城市智能化运行水平,建设一个能够应对各种风险、韧性的、有恢复力的城市。
更富魅力:一座幸福人文之城CulturalAttractiveness: a City of Happiness and Humanity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从人的需求出发,构建覆盖城乡、公平均等的公共服务体系,营造更加便利舒适、充满关怀的人居环境,不断增强全体市民和国内外来沪人士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幸福感。
培育和发展城市的高品质文化休闲功能和旅游服务功能,围绕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做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推动城市更新。
不断提升文化的全球吸引力、影响力和传播力,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和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
建立健全城乡公园体系,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更多的区域公园、城市公园、绿道、广场等可供游憩的空间,丰富公共空间的文化艺术内涵,塑造兼具历史底蕴和创意时尚的现代都会。
2、发展模式转型Transformationof Urban Development Mode底线约束Bottom-line Constraints土地资源:实现规划建设用地规模负增长,做到建设用地只减不增,重点通过推进集约节约用地和功能适度混合来提升土地利用绩效。
有效调控水资源、能源的消耗,确保资源能源消耗总量在可承载范围内。
人口规模:严格控制人口规模,持续优化人口结构和人口布局,有效调整人口密度和人均建设用地水平,促进宜居城市建设。
生态环境:锚固城市生态基底,确保生态用地只增不减。
加强生态空间的保育、修复和拓展,从城乡一体和区域协同的角度加强生态环境联防联治联控。
安全保障:加强水资源、能源和信息基础设施支撑保障,提升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能力,强化城市防灾减灾救灾空间保障和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应急响应能力和恢复能力。
内涵发展DevelopmentGuidelines实施创新驱动,激发城市活力:以规划创新,引领城市发展方式转型,挖掘创新源泉,持续激发城市创新活力。
理顺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通过适度管控、弹性调节,全方面、全过程、全要素保障和激励社会创新,最大程度释放市场活力。
推动城市更新,转向存量规划:以提高城市活力和品质为目标,积极探索渐进式、可持续的有机更新模式,以存量用地的更新利用来满足城市未来发展的空间需求,同时做好城市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倒逼土地利用方式由外延粗放式扩张向内涵增长效益提升转变,促进空间利用向集约紧凑、功能复合、低碳高效转变。
提升城市品质,塑造城市精神:以实现全球城市发展目标、提高市民的幸福感为出发点,创造多元包容和富有亲和力的城市公共空间和社区休闲空间,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历史底蕴和现代气息兼容并蓄、城市乡村高度融合的空间特色风貌,挖掘城市文化内涵,塑造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
推进城乡一体,引领区域协同:立足市域,健全“多规合一”工作机制,促进城乡间在空间布局、产业经济、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面向区域,合理布局各类空间资源,完善区域协同的政策机制,加强跨区域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共建共享。
弹性适应FlexibleAdaption完善多情景规划策略:应对城市发展面临的潜在风险和不确定性,为城市空间未来多情景发展预留必要的规划弹性和应对预案,保障规划的科学性。
建立空间留白机制:加强重要通道、重大设施和重大项目的空间预控,规划战略性空间储备用地。
针对不可预期的重大事件做好战略留白。
应对重大技术变革对城市空间结构和土地利用的影响,提高空间的包容性。
构建动态调整机制:运用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平台,建立“实施-监测-评估-维护”机制,根据城乡发展关键指标的变动,及时调整规划策略,增强规划的适应性。
3、优化上海大都市区空间格局OptimizingSpatial Structure of Shanghai Metropolitan Area强化生态基底硬约束 Ensure Ecological Bottom Line在区域性战略生态源地、区域生态廊道的基础上,形成“环、廊、区、源”的总体生态格局,构建以生态保育区、生态走廊、生态间隔带等生态战略保障空间为基底,以双环绿带、生态间隔带为锚固,以楔形绿地和大型公园为主体的市域环形放射状的生态空间格局,强化生态空间对大都市区空间结构和布局的硬约束。
突出“交通-空间”联动发展EmphasizeTransportation-Spatial Integrated Development以区域交通廊道引导空间布局:增强区域综合运输走廊的服务效率、能级和安全可靠性,对区域交通廊道采取差异化发展策略,培育或提升沪宁、沿江、沪杭、沿海、沪湖等廊道上的城镇和各类节点,强化区域廊道对空间发展的引导作用。
以公共交通提升空间组织效能:完善由区域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中运量公交等多种模式构成的公共交通系统,推进TOD 发展模式。
充分发挥公共交通复合廊道对城镇体系的支撑和引导作用,强化公共交通枢纽对核心城市、重要地区的集聚带动效应,突出以轨道交通站点为核心的土地复合利用,推进城市功能整合和布局优化,降低居民出行距离,提高城市运行效率。
构筑网络化城乡空间格局Construct an Urban-Rural Spatial Network考虑市域人口分布、空间格局和公共资源配置,通过划定生态间隔带、控制城镇发展规模、明确城镇公共中心,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协同发展的“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城乡空间格局。
建立“主城区—新城—新市镇—村庄”的城乡体系,差别化制定发展策略,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统筹和一体化发展。
提升主城区的全球城市核心功能:主城区由中心城和中心城周边城市化地区组成。
中心城为外环线以内的地区,是集中体现全球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核心地区,通过优化功能、品质提升,增强城市活力。
中心城周边城市化地区在强化城市生态安全、防止城市蔓延的同时,加强虹桥、莘庄、川沙、吴淞地区的规划和管理,优化和提升功能和品质,与中心城共同发挥全球城市核心功能作用。
突出综合性节点城市功能:充分发挥综合性节点城市在优化空间、集聚人口、带动发展中的作用,承载部分全球城市职能,培育区域辐射、服务功能。
将位于重要区域廊道上、既有基础较好的嘉定新城、松江新城、青浦新城、南桥新城、南汇新城,培育为长三角城市群中具有综合性辐射、服务作用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强化枢纽和交通支撑能力,加强其与周边地区的组合、协作发展,提升新城的区域核心功能。
其中,依托沪宁、沿江通道,加强嘉定新城与昆山、太仓等地区的联系;依托沪杭、沪渝城际铁路复合通道,加强松江新城、青浦新城与嘉兴、湖州等地区的联系;依托沿海铁路大通道建设,在杭州湾地区建立多方向、多模式的城际交通通道,带动南汇新城和南桥新城的联动发展。
在金山、崇明地区,选择适宜城镇建设为功能完善、产城融合、用地集约、生态良好的相对独立的节点城市,提升地方性服务功能,加强对周边城镇和乡村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强化新市镇支撑新城、服务乡村的功能根据新市镇区位、功能、规模和特色等,进行分类指导。
位于区域交通廊道、基础条件良好、功能完善、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人口规模20万以上的新市镇,注重培育相对独立的服务功能,按照小城市标准进行设施建设和服务配置。
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紧凑布局,适当提高人口密度。
人口规模5万~20万的新市镇,建成集聚周边农业人口的生态型新市镇,满足镇区和周边农村地区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发挥引导农村居民就近集中居住、带动邻近农村地区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的作用。
人口规模 5 万以下的建制镇,以及现状相对独立、有一定规模和发展基础的非建制镇,按照小城镇的标准进行设施配置和管理职能配套,增强对周边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覆盖和就业岗位提供,统筹资源配置和社会管理。
凸显乡村的人与自然和谐宜居功能:通过生产方式转变带动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加强村庄分类引导,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保护传统风貌和自然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