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ppt
高中地理课件: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高中地理课件: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https://img.taocdn.com/s3/m/0b2464fc04a1b0717fd5ddce.png)
巴士拉。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工厂应设在居民区最小 风频的上风地带或与当地常年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且 污水排放口应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
谢 谢 大 家
让世界充满爱! 我们需要竞争,我们更期待和平!!
(2)巴勒斯坦地处 亚 、 欧 、 非 三大洲交通要 道,是联结东西部 阿拉伯 国家的纽带。
(3)填出图中国家的名称:A 埃及 B 约旦 C 叙利亚 D 黎巴嫩 .
耶路撒冷 ,这 (4)图中F地是被三大宗教尊为“圣城”的 伊斯兰教 、犹太教。 三大宗教 分别是基督教 、
(5)该地区最重要的水源是 约旦 河,此水源对该地区的重要性是 沿岸各国工农业 。
(美、欧、日、俄、中、印) 3、以上两例说明了二战后怎样的世界政治局面?
1.二战后,世界总体上维持着和平局面。
2.在全球性对抗和大战危险减弱的同时,地区性冲突和不安全 因素增多。甚至爆发局部战争。
读右面的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地区局势长期以来动荡不安,主要是因为 阿拉伯 、 和 犹太 两大民族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
世界政治地理格局51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世界政治地理格局51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https://img.taocdn.com/s3/m/839f2f8610661ed9ac51f367.png)
同盟国
协约国
(德奥意)
(英法俄)
(3)一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
(___德___)国缩小,(__奥__匈___)崩溃、(__俄___)革命走上社会 主义道路、(英_____和__法___)衰败、(_美____和__日___)兴起。
一、两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3、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1)起因
(2)轴心国及反法西斯同盟
三类证据 第一,萨达姆是暴君。 第二,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第三,萨达姆暗中勾结和支持国际恐怖主义组织 托词一:为了伊拉克人民的福址。 托词二:武力倒萨得到了广泛的国际支持,代表了 正义的呼声。 托词三:为了自由与民主而战。 托词四:和平手段已经用尽。
两大理论 2002年1月的美国总统国情咨文首次明确提出
了“邪恶轴心论”,把伊拉克、朝鲜、伊朗等国称 为对世界和平构成极大威胁的“邪恶轴心国”,而 伊拉克则名列“邪恶轴心”之首。“9·11”事件 之后,美国更想让世人相信,作为“邪恶轴心”之 首的伊拉克不但是中东的动荡之源,是美国国家安 全的重要威胁,同时也是世界和平的重大威胁。
1、两极格局受到冲击
——东方、西方内部阵营的分化
2、欧洲政治地图的剧变
——两极格局瓦解
3、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美国、西欧、日本、俄罗斯、中国、印度
80年代末
(_德__)国统一、(南_ 斯__拉_夫_)分裂、(苏__联____) 解体、华约解散、北约东扩;形成_美______、 _西___欧__、 _日__本___、 _俄___罗__斯_、 _中___国__ 、 _印___度__等多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形成。
海湾战争结局与影响
此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化程度最高的战争,广 泛使用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最先进的高技术武器装 备。此战是在国际条件和地理条件特殊、双方实力对比悬 殊情况下进行的,其经验教训有一定的局限性。然而,它 是“冷战”结束后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是世界多种矛 盾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对国际形势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当前世界政治格局
![当前世界政治格局](https://img.taocdn.com/s3/m/3d862e067cd184254b35359c.png)
【共同社报道 】2012年3月24日,日本外务 省拟定2012年《外交蓝皮书》草案。
该草案认为,鉴于中国军力上升以及亚太 地区安全形势严峻,日本应以日美同盟为 基轴,通过主动努力作出积极贡献,同时 强调开展日美中3国对话的必要性,体现对 华采取“软硬兼施”战略的特征。
因钓鱼岛争端,2012年,中日关系跌至中日 邦交正常化40年以来的最低点 2012.11.5温家宝 和野田在第9届 亚欧首脑会议 上擦肩而过
防止核扩散、航道安全、反恐、跨国犯罪和疾病 防治; 民间的频繁交往
中美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机制
6大类60多个对话和磋商机制 政治、经济、军事、执法、科技、教育、 能源、环保、航空等方面 有助于消解猜疑、避免关系倒退、培育政 治互信
中美相互需求的关系发生变化
中国对于美国的需求趋于稳定 美国对于中国的需求明显上升
2011各国经济排名
(名次;百万美元;占全世界GDP百分比)
1 美国 2 中国 3 日本 4 德国 5 法国 6 巴西 7 英国 8 意大利 9 俄罗斯 10 印度 11 加拿大 15,064,816 6,988,470 5,855,383 3,628,623 2,808,265 2,517,927 2,480,978 2,245,706 1,884,903 1,843,382 1,758,680 21.52% 9.98% 8.36% 5.18% 4.01% 3.60% 3.54% 3.21% 2.69% 2.63% 2.51%
美国的军事实力
目前美国国防财政预算世 界第一。 二战以来,美国军费开支 一直居各国之首。
世界政治地理格局与发展趋势
![世界政治地理格局与发展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55d2cc93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0f3164f.png)
世界政治地理格局与发展趋势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各国之间政治地理角力的不断演变,世界政治地理格局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当前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主要特点,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当前,世界政治地理格局正在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传统的国际体系中,以美国为核心的单极时代正在被挑战和取代。
新兴大国和地区性强国的崛起,如中国、俄罗斯、印度和巴西等,正在重塑全球力量对比。
这些国家通过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和加强经济合作,逐渐在全球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地缘政治竞争的加剧随着全球资源的日益稀缺和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地缘政治的竞争愈加激烈。
某些地区的地缘政治矛盾和冲突,如中东地区的乱局和南海争端等,成为全球政治地理格局中的热点问题。
各国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和资源,积极参与地缘政治的角力,以争夺地区的控制权和影响力。
三、区域一体化与合作的加强尽管世界政治格局的竞争与冲突依然存在,但区域一体化和合作的趋势也在上升。
欧盟作为最成功的区域一体化组织,不断推动欧洲国家间的合作和共同发展。
此外,亚洲国家也积极构建亚洲一体化的机制,如东盟、亚太经合组织等。
区域一体化和合作为各国提供了更大的发展机遇和合作空间。
四、非国家力量的崛起除了传统的国家力量之外,非国家力量的崛起也给世界政治地理格局带来了新的影响因素。
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等非国家实体在全球事务中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
这些实体通过跨越国家界限的合作和活动,推动着全球化的进程,并对各国的政治地理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五、技术发展与网络安全挑战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已成为影响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重要因素之一。
互联网的兴起使得信息的传播和交流更加迅速和广泛。
然而,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各国之间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和信息主权,频繁发生网络攻击和信息战。
综上所述,当前的世界政治地理格局呈现多极化、地缘政治竞争加剧、区域一体化与合作加强、非国家力量崛起和技术发展与网络安全挑战等特点。
第十一章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第十一章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https://img.taocdn.com/s3/m/36ba88e7700abb68a982fbd1.png)
家的控制。 (6)飞地型;国家关系容易产生摩擦;
第二节 国家政治地理特征
二、国家领土与领土主权
3、领土位置 领土的位置指国家作为一个政治区域在地球表面上的位置,
位置在国家政治和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国家领土 的地理位置差异很大。
(2)经济型核心区。
经济型核心区是指在国家经济活动中起决定性和主导性的那些区 域。如美国的五大湖地区、法国的巴黎盆地。
由于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因素总是交织在一起,因而有 的核心区既是经济核心区又是起源核心区,同时还是民族文化 核心区。
第二节 国家政治地理特征
四、边界与边疆
世界上各个国家之间都有一条边界线与其邻国分 开。这条线一方面表示两国共有的分界线,另一 方面表示其线内是其主权管辖范围。
第二节 国家政治地理特征
四、边界与边疆
人为边界是指以民族、宗教信仰、语言、意识形态、心理习惯等因素 作为依据。人为边界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人为边界多种 多样。 (1)以政治力量作为划界标准:这种边界既存在于国与国之间, 也存在于政治集团之间。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 (2)以文化因素作为划界标准:如沿着民族、语言分布、宗教信 仰来划分边界,如现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边界就是当时根据宗教 分布而划分的。 (3)几何边界。以经度或纬度等数理位置作为划分国界的根据而 划分的国界,又称数理国界。如美国和加拿大边界。 (4)海洋边界线。海上的界线既有与相邻国之间的界线,也有国 家领海与公海之间的界线。
政治也是一种最不稳定的社会文化现象。如领土 的变更。
第一节 政治与政治地理
2016届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课件:专题7-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历史-人民版(共计82张PPT)
![2016届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课件:专题7-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历史-人民版(共计8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b34b1c2467ec102de2bd892d.png)
返回目录
第13讲
考 点 分 层 突 破
美苏争霸
2.美苏两极对峙的出现呈现出哪两大特征?美苏两 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特征:①以美苏对抗为标志,构成第二次世界大 战后国际斗争的中心和焦点。 ②双方的斗争形式在欧洲以“冷战”为主,在亚洲出 现“热战”。
返回目录
第13讲
考 点 分 层 突 破
返回目录
第13讲
考 点 分 层 突 破
美苏争霸
【史料论证】 ► 主题一 “冷战”的表现和实质 史料1 杜鲁门说:“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 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 地侵略了和平,都与美国安全有关。” 史料2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 态„„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美国政府能够 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之路。 ——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返回目录
第13讲
美苏争霸
命题一
利用地图注重历史空间概念的考查 典题例证1 [2013•江苏卷] 历史地图是展现前人活动与地理空间 结合的重要史料。观察下侧地图,理解准确的是( )
命 题 研 析 对 测
A.“冷战”风云笼罩,造成分裂与对抗 B.柏林被分区占领,局部“热战”出现 C.美苏操纵欧洲,北约与华约对峙 D.德国实现统一,西欧走向联合
返回目录
第13讲
考 点 分 层 突 破
美苏争霸
核心探究 【问题精要】 1.如何理解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的联系、区别 、实质与作用? (1)联系:杜鲁门主义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已由局部 扩张转向全球扩张。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 大,是更隐蔽、更精巧的“杜鲁门主义”,两者互相联系 ,目的上基本一致,手段上各具特色。 (2)区别: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的、赤裸裸的反共 反苏,而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 义制度,达到政治上控制欧洲,并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 反苏的目的。
世界地理格局与地缘政治关系的演变
![世界地理格局与地缘政治关系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ca7452e8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95.png)
世界地理格局与地缘政治关系的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地理格局和地缘政治关系一直在不断演变。
这种演变不仅受到地理条件的影响,还受到国家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世界地理格局和地缘政治关系的演变,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首先,我们来看世界地理格局的演变。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地理条件一直是国家间竞争的重要因素。
例如,欧洲大陆的地理位置使得它成为了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地缘政治区域之一。
从古代罗马帝国到现代欧盟,欧洲一直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中心。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地理格局开始发生变化。
现在,亚太地区逐渐成为全球的焦点。
亚洲国家的崛起以及亚太地区的经济增长使得这个地区成为了世界地理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崛起和印度的快速发展使得亚洲成为了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
此外,亚太地区还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庞大的人口,这使得它在地缘政治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其次,我们来看地缘政治关系的演变。
地缘政治关系是指国家间在地理上的相互作用和竞争关系。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欧洲国家之间的地缘政治关系一直是世界的焦点。
从帝国主义时代到两次世界大战,欧洲国家之间的地缘政治关系一直在不断演变。
然而,随着欧洲一体化的推进,欧洲国家之间的地缘政治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
现在,全球的地缘政治关系更加复杂。
全球化和科技的发展使得国家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但也带来了新的地缘政治挑战。
例如,网络安全和环境问题等全球性议题成为了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此外,地缘政治关系也受到国家间经济利益的影响。
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和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地缘政治关系的演变。
最后,我们来分析世界地理格局和地缘政治关系演变背后的原因。
首先,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地理距离不再是国家间竞争的唯一因素。
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使得地理条件对地缘政治关系的影响减弱。
其次,国家间的经济利益和政治目标也在不断变化。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变得更加重要。
【高考教练】201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一单元第4节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综合国力精品课件 人教版
![【高考教练】201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一单元第4节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综合国力精品课件 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a927df68af1ffc4ffe47ac26.png)
材料一
济资源、人力资源、自然资源、技术资源、资本资源、政府
资源、军事资源、国际资源等八个方面,利用23项指标,衡 量了中、美、日、印、俄五大国的综合国力(见下表)。根据 这一项研究,人力资源是中国各类战略资源中最具潜力的 资源。
1980~1998年五大国综合国力比较(占世界比重%)
国家 1980 1985 1990 1995 1998 1980—1998 年变化量 年平均 变化量
(2)2033 2043 (3)BC (4)①坚持改革开放,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建设小康 社会;②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③重视农业和农 村问题;④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例2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
本国内出现了产业向海外转移
的趋势,到2001年为止,日本
的上市公司中有一半打算把生 产企业迁到国外。近年来中国 已成为吸收日本对外交接投资 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读“日
A )
①劳动力、土地成本较低
②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③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日益提高 ④具备了便捷的电子商务服务 A.①② C.③④ B.②③ D.①④
(3) 日 本 产 业 的 持 续 外移 , 对 日本经 济 的影响 可 能 是 (
A )
①造成国内产业“空心化”
②致使国内企业管理和技术水平降低 ③造成本国失业率有所上升 ④致使国内企业研发与创新能力减弱 A.①③ C.①② B.②④ D.③④
的好望角是西方的“海上生命线”,马六甲海峡是“日本的海
上生命线”。这些地区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价值,是国际势力 争夺的重点,是形成热点的基本前提。
2.自然资源丰富
例如:波斯湾是“世界石油资源的宝库”,南非是“矿 产资源丰富”,中亚是“当今世界最后一片尚未开发的油气丰
人文地理学 第十一章政治地理
![人文地理学 第十一章政治地理](https://img.taocdn.com/s3/m/aad81f5077232f60ddcca1b6.png)
第四节 行政区划
一、行政区划的概念与原则 (一)、概念 所谓行政区划是指国家为实施有效统治,便于行政管理而 对其全部领土进行分级划分,所划分的各级区域称为行政 区域。 (二)、原则 1、政治原则 2、经济原则 3、民族原则 4、历史原则 5、自然原则
政治原则
政区划分要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有利于国家行使其政治职能——进行行政 管理和政权建设,从而实现政治稳定和长 治久安,是我国行政区划中必须考虑的政 治原则,如香港特别行政区设立。
第三节 国家政治地理特征
一、国家基本特征 国家是在一定范围土地拥有主权,并有 一定国民组成的社会政治实体 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拥有确定领土 (2)具有一定数量定居人口 (3)拥有被其国民需要和承认的政府 (4)拥有主权
二、国家领土
国家主权管辖范围为领土,由领陆、领海和领空三个部分所组成。 (一)领土 1、领土规模 2、领土形状 紧凑型:这种领土形态介于矩形和圆形之间,以最短国界线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了最 大的领土。 松散型:领土破碎,分成许多部分,内部联系不方便。 狭长型:由于跨了多个文化带,国土的两端难以管理。 蝌蚪型:带有“尾巴”的紧凑型国家,尾巴是军事上,经济管理上存 在着许多问题。 孔状型:一个国家的领土完全被另一个国家所包围,外交受一个国家 控制。
(二)领水
国家主权支配下和管辖之下水域,可分为 内水和领海 1、内水包括国境之内河流、湖泊、内海和 内海湾 2、领海一个国家的陆地之外一定宽度的海 域。
三、国界
(一)、国界概念 分割国家间领陆的界线、边界,确定领海与公海, 领空与外层空间的界线。 划分方法:自然地形国界、自然语言、异因划分 具体方法:文字描述国界位置、实地勘察、测绘 边界图 变更方式:先占、添附、时效、割让、证服、赠 送、买卖、交换。
政治地理
![政治地理](https://img.taocdn.com/s3/m/d5ee9ef84693daef5ef73d4a.png)
内陆国家,如蒙古、阿富汗等。它们的海上贸 易需要经过其他国家的领土,容易导致和过境国家 的政治纠纷。内陆国的出海权和过境自由一直是内 陆国关心的问题 。
第十一章 政治地理
三、国家的中心性区域
1.首都 首都是一国政治权威机构聚集的地方,是全国的政治中心, 是国家的象征。首都是中央政府所在地,政府各部门及外国 使馆所在地。
由国家领土位置、大小、形状等决定的领土空
间要素是国家权力稳定的因素。
1.地理位置。 2.领土面积。
第十一章 政治地理
(二)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国家权力固素。自然 资源“是国家力量的自然源泉。 第 三 节 国 家 权 力
(三)人口规模
人口数量
人口素质
(四)经济水平
经济水平是国家权力最重要的组成要素,是国家权力 的标志。
(五)军事力量
第十一章 政治地理
(六)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的实力意义在于它对领土、资源、经济 及军事等实力要素的直接影响。 第 三 节 国 家 权 力
(七)国民士气 (八)政府的质量 评价一国政府的质量: 1.政治性质。
第十一章 政治地理
2.核心区 核心区是指国家得以起源,或国家观念赖以传播的“原子” 中心地区。 起源型核心区是国家最初的发展源地,国家后来的版图都 是在这个核心区的基础上进化而成的。在这块地区出现的国 家就开始向四周扩大其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影响,最 后把其纳入自己政治管辖范围。如中国的核心区则是黄河流 域和长江流域;在美国和加拿大,核心区位于五大湖地区。
世界的政治地理格局
![世界的政治地理格局](https://img.taocdn.com/s3/m/b9bdb37a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60.png)
世界的政治地理格局1.政治地理格局的概念:政治地理格局是指一定时期内,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政治边界、政治力量分布、国际关系等方面的总体状况。
2.政治地理格局的分类:根据各国政治制度的不同,可以将政治地理格局分为民主政治格局、集权政治格局、君主专制政治格局等。
3.政治地理格局的变化:随着历史的发展,世界的政治地理格局经历了多次重大变革,如古代的希腊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封建制度、近代的民族国家兴起、现代的全球化进程等。
4.两极格局:冷战时期,世界分为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两极格局。
5.一超多强格局: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等国家和国际组织实力不断增强,形成一超多强的政治地理格局。
6.多极化趋势:近年来,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如中国、印度、巴西等,推动世界政治地理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7.地区冲突和热点问题:当代世界政治地理格局中,地区冲突和热点问题层出不穷,如中东问题、朝鲜半岛问题、乌克兰危机等。
三、世界政治地理格局对国际政治的影响1.国家利益与外交政策:不同政治地理格局下,国家利益和外交政策有所不同,如冷战时期的对立和联盟,当代的一超多强格局下的合作与竞争。
2.国际组织与多边合作:政治地理格局的变化,对国际组织的作用和国际多边合作产生影响,如世界贸易组织、联合国等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
3.全球化进程:政治地理格局的变化,推动全球化进程,如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等。
四、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发展趋势1.多极化加速: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使世界政治地理格局向多极化加速发展。
2.地区热点问题缓解:随着国际政治力量的调整,一些地区热点问题有望得到缓解,如中东和平进程、朝鲜半岛无核化等。
3.国际合作与竞争并存:在多极化格局下,各国间的国际合作与竞争将更加激烈,如应对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等全球性挑战。
4.网络政治地理格局的形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政治地理格局逐渐形成,对国际政治产生新的影响。
世界政治格局 PPT课件 图文
![世界政治格局 PPT课件 图文](https://img.taocdn.com/s3/m/706db8bc58f5f61fb6366607.png)
政治舞台。 ②开始改变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 务的局面。
点击学点二、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一、苏联解体
【国际关系】
国际关系是指人们超越国家界限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社会关系,它主要包括 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关系。国际关系既是学术领域的,也是公共政策 领域的。
【“三个世界”的理论】
1974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 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 世界。”“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 也是第三世界。”从而明确地提出了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1974年4 月,邓小平在联合国第六届特别会议上发言,第一次向世界全面阐述了毛泽 东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他还宣布:“中国现在不是,将来也不做 超级大国。”这一战略思想,对中国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加强在世 界政治格局中的国际地位,争取第二世界国家共同反霸,发展对外关系,具有 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马歇尔计划问题上,教材认为西方国家企图用该计划拉拢东欧,但遭到拒 绝。下述材料引用当事人的说法,似有不同。
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或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冒险和混 乱。我们的政策的目的应该是恢复世界上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从而使自由 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出现。任何图谋阻挠别国复兴的政府
点击学点二、世界多极化趋势
二.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①美国的扶植
1、原因: ②日本战后改革 ③利用国家政权推动经济的发展 ④重视科技和教育:高科技的发展道路
2、表现: 1956—1972年高速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 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第11章 政治与政治地理格局
![第11章 政治与政治地理格局](https://img.taocdn.com/s3/m/9663d9146c85ec3a87c2c569.png)
(二)国家权力要素
2、自然资源: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国家权力因素,一个国
家能够掌握和控制的资源数量,也就成为衡量其国力强弱 的重要的指标。
3、人口规模:人口是创造国家权力的物质工具,是保证
国家权力的能动要素。 人口数量的多少决定着一国在世界的权力地位。
四、边界与边疆
世界上各个国家之间总是有一条边界线与其邻国分开。 这条线一方面表示是两国共有的分界线,另一方面表示其 线内是其主权管辖范围。 由于边疆地区缺乏明确界限,往往随其势力而变动,一 国力量强大,而对方又较弱时,边界带就向弱方移动,因而 成为潜在的冲突地区。
1、自然边界
(1)山脉 (2)河流
4、经济水平:国家权力最重要的组成要素,是国家权力的标志
5、军事力量:国家实力要素中最具有强制性 6、科学技术:对其他要素起决定性作用,是国家实力发展的驱动力 7、国民士气:最不稳定、最难捉摸
政治性质 政府的法制化、民主化水平 政府的机构和效能
8、政府的质量:国家权力的要素中最重要
政府的组织协调和控制能力
法国
中国 巴西 英国 日本 越南 澳大利亚
50
100 90 50 60 60 50
100
70 50 80 100 0 70
50
60 20 60 10 40 0
0.4
0.7 0.5 0.6 0.5 0.8 0.4
0.5
0.3 0.8 0.4 0.5 0.6 0.7
240
230 208 190 170 140 132
(二)国家权力要素
7、国民士气 与影响国家权力的其他要素比,国民士气 是最不稳定的,也是最难以捉摸的,但它又是 十分重要的。 以公众舆论的形式为政府的质量提供了一 个无形因素。 以“全民皆兵”或军队士气的形式决定着 武装力量作战的效能。
第11章 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人文地理学
![第11章 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人文地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eb9fc2e0ba0d4a7302763a82.png)
意 大 利 ( 狭 长 型 )
印度尼西亚(破碎型)
圣 马 力 诺 ( 穿 孔 型 )
(三) 领土位置
沿海国家
岛屿国家
内陆国家
海陆兼备型国家
缓冲国
通道型国家
中 国 ( 陆 海 兼 备 )
三、国家的中心性区域
(一)首都:政治中心、 经济中心、交通中心 1.首都是一国政治权威机构集聚集的地方,是全国的政治 中心,是国家的象征。 2.职能: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是国家的象征,必须是 全国的交通中心,有的首都还是全国的经济中心。
pp被确认的国力c基本实力包括人口和领土e经济能力包括国民生产总值gnp和产业结构中的各部门m军事能力等于战略力量加常规军事力量s战略意图w贯彻国家战略的意志1人口2领土3gnp4产业结构5战略核力量6常规力量满分为50分将人口分为三个等级1500万5000万和2亿满分为50分也分为3个等级2105km213106km2和8106km2满分为100分以美国为标准100分其他国家参照产值在100亿美元之下的不评分
二、国家领土与领土主权
领土是国家最基本的政治地理结构,是一国活动、尤其是 一国权力所依赖的最稳定的结构性因素。国家为保障自己的领土 不受侵犯而采取的任何措施,甚至不惜诉诸战争,都被认为是天 经地义的,这就是所谓的领土主权。 领土主权及其构成 1. 领土是隶属于一个国家主权的特定空间,国家对于领土具有 完全的、排他的支配和管辖权。
海域划界与权利类型
类型名称 内水: 领海: 宽度 37万平方千米 12海里 权利 完全主权= 领陆 不完全主权,有7项权利 管制权、边防、财政、
毗连区: 12+12海里
卫生
专属经济区:200海里 大陆架: 两项主权、三项管辖权 两项主权 以深度为准(200米)
地缘政治与全球治理
![地缘政治与全球治理](https://img.taocdn.com/s3/m/3de642d7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74.png)
地缘政治与全球治理地缘政治与全球治理是两个紧密相连的概念,它们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地缘政治是指国家之间基于地理位置、资源分布和利益关系而形成的政治格局,而全球治理则是指国际社会为解决全球性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协调。
本文将探讨地缘政治与全球治理的关系,以及它们对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的影响。
一、地缘政治的影响地缘政治在国际关系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首先,地理位置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战略地位。
例如,中东地区由于其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成为了全球能源竞争的焦点。
其次,资源分布也会影响国家之间的地缘政治格局。
例如,南海地区的争端就是因为该地区拥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各国都希望获取控制权。
最后,利益关系是地缘政治的核心。
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和争夺往往是地缘政治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
地缘政治的影响不仅限于国家之间的关系,也会对全球治理产生重要影响。
地缘政治的变化会导致全球治理格局的调整。
例如,随着中国的崛起,其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也得到提升,中国开始在国际组织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此外,地缘政治的紧张局势也会对全球治理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乌克兰危机导致了俄罗斯与西方国家的对抗,使得全球治理面临更大的挑战。
二、全球治理的挑战全球治理是为了解决全球性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协调。
然而,全球治理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全球治理缺乏有效的机制和机构。
目前,全球治理主要依靠联合国及其下属机构来进行合作,但这些机构的决策过程复杂,效率较低。
其次,全球治理面临着国家主权的限制。
各国往往更关注自身利益,而不愿意在全球治理中做出让步。
再次,全球治理面临着不平等的挑战。
发达国家在全球治理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而发展中国家则常常被边缘化。
全球治理的挑战也与地缘政治密切相关。
地缘政治的紧张局势和冲突会对全球治理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中东地区的冲突导致了难民危机和恐怖主义问题的加剧,给全球治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此外,全球治理也面临着全球性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世界政治地理格局
![世界政治地理格局](https://img.taocdn.com/s3/m/e750cc68a98271fe910ef95e.png)
20世纪 年代的世界政治地图 1993年 20世纪90年代的世界政治地图(1993年) 世纪90年代的世界政治地图(
世界政治地图演变的主要原因 是什么? 是什么? 国家间的政治和经济冲突以及国 际竞争。 际竞争。
一、20世纪上半叶的世界政治地理格局 20世纪上半叶的世界政治地理格局
1、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1)背景 19世纪末整个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 19世纪末整个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 后起的德、美、日等国要求按实力重新 后起的德、 瓜分世界 帝国主义为争夺欧洲霸权也展开了激烈 的角逐 (2)过程及结果 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展开战争,协约国 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展开战争, 胜,同盟国败
二、20世纪下半叶的世界政治地理格局 20世纪下半叶的世界政治地理格局
1、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1)两极格局不断遭受冲击 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 西方阵营的分化 (2)两极格局的解体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 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世界上形成了西 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 日本、俄罗斯、中国、 欧、日本、俄罗斯、中国、印度等多个政治 经济力量中心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世界政治地图(1924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世界政治地图(1924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世界政治地图(1949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1989年 20世纪80年代末的世界政治地图(1989年) 世纪80年代末的世界政治地图(
(3)影响
德国领土缩小、海外殖民地被瓜分 德国领土缩小、 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崩溃,出现了匈牙 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崩溃, 芬兰、 利、芬兰、波兰等国家 俄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英法元气大伤,走向衰落 英法元气大伤, 美日力量兴起
2、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1)背景 (2)过程及结果 轴心国挑起战争,苏、美、中、英、法等 轴心国挑起战争, 联合起来组成反法西斯同盟; 联合起来组成反法西斯同盟;轴心国失败 (3)影响 政治地图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美、苏从合作走向对抗,两极格局形成 苏从合作走向对抗, 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殖民体系瓦解, 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殖民体系瓦解, 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植被遥感
主要内容
一、植被遥感原理 二、植被分类 三、植被生态参数的估算 四、与光合作用有关的物理量的估算 五、中国及中亚地区荒漠化遥感监测 研究
植被
植被是生长于地球表层的各种植物类型的总称, 在地球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地球表 层内重要的再生资源。 植被是全球变化中最活跃、最有价值的影响要 素和指示因子(找水、矿)。 植被影响地气系统的能量平衡,在气候、水文和 生化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是气候和人文因素对 环境影响的敏感指标。
形成两个强烈的吸收带;
胡萝卜素、叶黄素导致0.43μm-0.48μm范围
内形成强烈的吸收带。
两吸收谷间(0.54μm附近)吸收相对较少, 形成绿色反射峰(10%-20%)。
组分吸收
不同色素影响反射率
植物叶子中含有多种色素,如叶青素、 叶红素、叶黄素、叶绿素等,在可见光 范围内,其反射峰值落在相应波长范围 内。
3、叶片反射波谱的影响因素 1)叶片生化组分
在可见光谱段内,植物光谱特性主要受叶内各
种色素(叶绿素和胡萝卜素等)的支配,其中
叶绿素起最主要的作用。
因色素强烈吸收,叶片的反射和透射都很低。
(一)单张叶片光谱特性及影响因素
3、叶片反射波谱的影响因素
1)叶片生化组分
叶绿素a、b,导致0.45μm与0.67μm为中心
(一)单张叶片光谱特性及影响因素
3、叶片反射波谱的影响因素 1)叶片生化组分
叶片生化组分包括水、叶绿
素、胡萝卜素、纤维素和蛋
白质等,它们决定了叶片的
吸收特性。
不同水分含量玉米叶子反射曲线
植物的光谱特性受叶子总含水量的控制,反射率与
总含水量呈相关关系。
(一)单张叶片光谱特性及影响因素
植被遥感不仅依赖于对单张植物叶片的光
谱特性,还需进一步认识植被冠层的光谱
特性。
(一)单张叶片光谱 特性及影响因素
1、植物叶片结构 叶片是绿色植物的主要受光面积,也是遥感传 感器所接收到的植被信号的主要贡献者。分为
异面叶和等面叶两种。
异面叶的叶肉组织有较大分化,形成栅栏组织
和海绵组织,故叶片上下面的受光情况不同,
(一)单张叶片光谱 特性及影响因素
1、植物叶片结构
叶脉:为贯穿于叶肉间的维管束。主脉部分维 管束较粗大,侧脉及小脉部分维管束较细小。
叶脉具有输导和支持的作用,是盐分和水分的
运输管道,也是光合作用产物的运输通道。
(一)单张叶片光谱特性及影响因素
2、单张叶片的反射、吸收和透射特性
反射辐射
入射辐射-散射辐射=吸收辐射,用于增加植物体温和光合作用
(一)单张叶片光谱特性及影响因素
2、单张叶片的反射、吸收和透射特性
5)超过1.2um,又以吸收为主,且在1.4、1.9和 2.7um出现液态水吸收带,吸收作用增强,达到7095%。 6)1.3um的短波红外,入射能基本均被吸 收或反射,透射极少。
植物叶片的反射、透射和吸 收特性随种类、生长期、病 害及入射波长不同而变化, 故可依据此识别植被、诊断 病害及估产。
植被遥感研究的主要内容:
(3)能否准确的估算出与植被光合作用有关 的若干物理量,例如植被表面水分蒸腾量、 光合作用强度(干物资生产率)、叶表面温 度等。 关于植被资源的清查与分类方面以已取得了较 为突出的成绩,后两个问题正是植被遥感所 要研究的问题,虽已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但 到成熟仍需时日。
一、植被遥感原理
叶肉:为表皮内的同化薄壁组织,有两种: (1)栅栏组织:紧靠上表皮下方,呈圆柱状, 垂直于表皮细胞,并紧密排列呈栅状,内含较 多叶绿体。在两面叶或针形叶,栅栏组织亦分 布于下表皮上方或整个表皮内侧四周,但亦有 一些水生及阴生植物的叶是完全没有栅栏组织 的。 (2)海绵组织:细胞形状多不规则,内含较少 叶绿体,位于栅栏组织下方,层次不清,排列 疏松,状如海绵。
植被
因此,地球植被及其变化一直被各国科 学家和政府所关注。 卫星遥感是监测全球植被的有效手段, 为人类提供了监测、量化和研究人类有 序活动和气候变化对区域或全球植被变 化影响的可能。
植被遥感研究的主要内容:
(1)通过遥感影像从土壤背景中区分出植被 覆盖区域,并对植被类型进行划分,区分是 森林还是草场或者农田,进而可以问是什么 类型的森林,什么类型的草场,什么样的农 作物,如此等等。 (2)能否从遥感数据中反演出植被的各种重 要参数,例如叶面积指数(LAI)、叶子宽度、 平均叶倾角、植被层平均高度、树冠形状等 等,这一类问题属于更深层次的遥感数据定 量分析方法与反演技术。
不同颜色叶子的反射光谱
不同橡树叶子的Green leaf Yellow Red/orange Brown
1
2
Percent Reflectance
1
30 25 20 15 10
a
2 3 4
a.
b. 4
5 d. 0 Blue (0.45 - 0.52 mm)
Green (0.52 - 0.60 mm)
(一)单张叶片光谱特性及影响因素
2、单张叶片的反射、吸收和透射特性
1)绿色叶片反射和透射光谱非常相似; 2)叶片对紫外线吸收很大,达90%-99%;
3)叶片对可见光以吸收为主(约90%),且蓝-紫光 (0.38-0.47um)和橙-红光(0.62-0.68um)的光合有 效辐射吸收最大,约90%,绿光吸收最少,吸收率为 50%-90%。 4)从0.69um始,叶片对近红外 辐射的吸收迅速减小,在0.76和 1.2um间有最小吸收率,5-25%, 故反射和透射最大。
上呈深绿色,下呈淡绿色。
等面叶的组织分化不明显。
(一)单张叶片光谱 特性及影响因素
1、植物叶片结构
叶片一般具有三部分:表皮、叶肉和叶脉
表皮:包围整个叶片,由一层或多层组成。表
皮细胞扁平,排列紧密,通常不含叶绿体,外 表常有一层角质层。
(一)单张叶片光谱 特性及影响因素
1、植物叶片结构
Red (0.63 - 0.69 mm)
Near-Infrared (0.70 - 0.92 mm)
c.
不同色素影响反射率
随着植物生长, 叶绿素减少、 其它色素增加、
红光附近反射率 上升
不同生长状 态橡树叶子 反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