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化学试题详解
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化学试卷(新课标Ⅰ)-试题及详解

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化学试卷(新课标Ⅰ)一、单选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7.0分)1.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形成、性质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来自氧化铁B. 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C. 陶瓷是应用较早的人造材料,主要化学成分是硅酸盐D. 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陶瓷有关知识,掌握相关的硅酸盐产品的生产原料、产品组成、性质以及硅酸盐的概念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注意基础知识的积累掌握,题目难度不大。
【解答】A.瓷器着色如雨过天晴,为青色,瓷器的原料高岭矿或高岭土中普遍含有铁元素,青瓷的烧制过程就是将含有红棕色氧化铁的色釉在火里烧,再经过还原形成为青色,此时铁不再是三价铁,而是二价铁,故A错误;B.陶瓷的传统概念是指所有以黏土等无机非金属矿物为原材料,经过高温烧制而成的产品,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故B正确;C.以含硅元素物质为原料通过高温加热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制得硅酸盐产品,传统硅酸盐产品包括:普通玻璃、陶瓷、水泥,是用物理化学方法制造出来的最早的人造材料,一万多年以前,它的诞生使人类由旧石器时代进入了新石器时代,故C正确;D.陶瓷有日用陶瓷、卫生陶瓷、建筑陶瓷、化工陶瓷和电瓷、压电陶瓷等,共性为具有抗氧化、抗酸碱腐蚀、耐高温、绝缘、易成型等优点,故D正确。
故选A。
2.关于化合物2−苯基丙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不能使稀高锰酸钾溶液褪色B. 可以发生加成聚合反应C. 分子中所有原子共平面D. 易溶于水及甲苯【答案】B【解析】解:A.含有碳碳双键,所以具有烯烃性质,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而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故A错误;B.含有碳碳双键,所以能发生加聚反应生成高分子化合物,故B正确;C.苯分子中所有原子共平面、乙烯分子中所有原子共平面,甲烷分子为正四面体结构,有3个原子共平面,该分子中甲基具有甲烷结构特点,所以该分子中所有原子不能共平面,故C错误;D.该物质为有机物,没有亲水基,不易溶于水,易溶于甲苯,故D错误;故选:B。
2019年高考真题全国2卷化学(附答案解析)

绝密★启用前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化学试题卷一、单选题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著名诗句,下列关于该诗句中所涉及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A.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B.蚕丝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C.“蜡炬成灰”过程中发生了氧化反应D.古代的蜡是高级脂肪酸酯,属于高分子聚合物2.已知N A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3g 3He含有的中子数为1N APO−数目为0.1N AB.1 L 0.1 mol·L−1磷酸钠溶液含有的34C.1 mol K2Cr2O7被还原为Cr3+转移的电子数为6N AD.48 g正丁烷和10 g异丁烷的混合物中共价键数目为13N A3.今年是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150周年。
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W、X、Y、Z为短周期主族元素,W与X的最高化合价之和为8。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原子半径:W<XB.常温常压下,Y单质为固态C.气态氢化物热稳定性:Z<WD.X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强碱4.下列实验现象与实验操作不相匹配的是A .AB .BC .CD .D 5.下列化学方程式中,不能正确表达反应颜色变化的是A .向CuSO 4溶液中加入足量Zn 粉,溶液蓝色消失Zn+CuSO 4Cu+ZnSO 4 B .澄清的石灰水久置后出现白色固体Ca(OH)2+CO 2CaCO 3↓+H 2O C .Na 2O 2在空气中放置后由淡黄色变为白色2Na 2O 22Na 2O+O 2↑D .向Mg(OH)2悬浊液中滴加足量FeCl 3溶液出现红褐色沉淀3Mg(OH)2+2FeCl 32Fe(OH)3+3MgCl 26.绚丽多彩的无机颜料的应用曾创造了古代绘画和彩陶的辉煌。
硫化镉(CdS)是一种难溶于水的黄色颜料,其在水中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图中a 和b 分别为T 1、T 2温度下CdS 在水中的物质的量浓度B .图中各点对应的K sp 的关系为:K sp (m)=K sp (n)<Ksp (p)<K sp (q)C .向m 点的溶液中加入少量Na 2S 固体,溶液组成由m 沿mpn 线向p 方向移动D .温度降低时,q 点的饱和溶液的组成由q 沿qp 线向p 方向移动7.分子式为C 4H 8BrCl 的有机物共有(不含立体异构)A .8种B .10种C .12种D.14种二、推断题8.环氧树脂因其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绝缘性能以及与各种材料的粘结性能,已广泛应用于涂料和胶黏剂等领域。
2019年高考理综化学真题试卷(全国Ⅰ卷)(含答案及过程详解)

绝密★启用前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Ⅰ)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化学)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mg24 s32 fe56 u64一、选择题(共7题;共42分)1.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形成、性质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来自氧化铁B. 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C. 陶瓷是应用较早的人造材料,主要化学成分是硅酸盐D. 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2.关于化合物2−苯基丙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不能使稀高锰酸钾溶液褪色B. 可以发生加成聚合反应C. 分子中所有原子共平面D. 易溶于水及甲苯3.实验室制备溴苯的反应装置如下图所示,关于实验操作或叙述错误的是()A. 向圆底烧瓶中滴加苯和溴的混合液前需先打开KB. 实验中装置b中的液体逐渐变为浅红色C. 装置c中的碳酸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溴化氢D. 反应后的混合液经稀碱溶液洗涤、结晶,得到溴苯4.固体界面上强酸的吸附和离解是多相化学在环境、催化、材料科学等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
下图为少量HCl气体分子在253 K冰表面吸附和溶解过程的示意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冰表面第一层中,HCl以分子形式存在B. 冰表面第二层中,H+浓度为5×10−3 mol·L−1(设冰的密度为0.9 g·cm−3)C. 冰表面第三层中,冰的氢键网格结构保持不变D. 冰表面各层之间,均存在可逆反应HCl ⇌H++Cl−5.NaOH溶液滴定邻苯二甲酸氢钾(邻苯二甲酸氢钾H2A的K a1=1.1×10−3 ,K a2=3.9×10−6)溶液,混合溶液的相对导电能力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其中b点为反应终点。
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化学试卷以及答案解析(全国3卷)

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化学试卷以及答案解析(全国3卷)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3卷)化学注意事项:1.答卷前,请务必在答题卡上填写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
2.选择题需用铅笔将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需在答题卡上作答,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共7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每小题有四个选项,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1.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
高纯硅可用于制作光感电池B。
铝合金大量用于高铁建设C。
活性炭具有除异味和杀菌作用D。
碘酒可用于皮肤外用消毒2.下列化合物中,所有原子可能处于共平面的是()。
A。
甲苯B。
乙烷C。
丙炔D。
1,3-丁二烯3.X、Y、Z均为短周期主族元素,它们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是10.X与Z同族,Y最外层电子数等于X次外层电子数,且Y原子半径大于Z。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熔点:X的氧化物比Y的氧化物高B。
热稳定性:X的氢化物大于Z的氢化物C。
X与Z可形成离子化合物ZXD。
Y的单质与Z的单质均能溶于浓硝酸4.离子交换法净化水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经过阳离子交换树脂后,水中阳离子的总数不变B。
水中的NO3、SO4、Cl通过阴离子树脂后被除去C。
通过净化处理后,水的导电性降低D。
阴离子树脂填充段存在反应H++OH═H2O-5.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值。
关于常温下pH=2的H3PO4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每升溶液中的H+数目为0.02NAB。
c(H+)=c(H2PO4)+2c(HPO4)+3c(PO4)+c(OH)C。
加水稀释使电离度增大,溶液pH减小D。
加入NaH2PO4固体,溶液酸性增强6.下列实验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选项A。
制取较高浓度的次氯酸溶液B。
加快氧气的生成速率C。
除去乙酸乙酯中的少量乙酸D。
制备少量二氧化硫气体实验将Cl2通入碳酸钠溶液中在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MnO2加入饱和碳酸钠溶涤、分液向饱和亚硫酸钠溶液中滴加浓硫酸7.为了提高电池的循环效率和稳定性,科学家利用三维多孔海绵状Zn(3D-Zn)的高效沉积ZnO的特点,设计了采用强碱性电解质的3D-Zn-NiOOH二次电池,其结构如图所示。
(精校版)2019年全国3卷化学高考试卷(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3卷)化学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Li 7 C 12 N 14 O 16 Na 23 S 32 Cl 35.5 Ar 40 Fe 56 I 127 一、选择题:本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6分。
共7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高纯硅可用于制作光感电池B.铝合金大量用于高铁建设C.活性炭具有除异味和杀菌作用D.碘酒可用于皮肤外用消毒2.下列化合物的分子中,所有原子可能共平面的是A.甲苯B.乙烷C.丙炔D.1,3−丁二烯3.X、Y、Z均为短周期主族元素,它们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我10,X与Z同族,Y最外层电子数等于X次外层电子数,且Y原子半径大于Z。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熔点:X的氧化物比Y的氧化物高B.热稳定性:X的氢化物大于Z的氢化物C.X与Z可形成离子化合物ZXD.Y的单质与Z的单质均能溶于浓硫酸4.离子交换法净化水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 .经过阳离子交换树脂后,水中阳离子的总数不变B .水中的3NO -、24SO -、Cl −通过阳离子树脂后被除去C .通过净化处理后,水的导电性降低D .阴离子树脂填充段存在反应H ++OH −H 2O5.设N A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值。
关于常温下pH=2的H 3PO 4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每升溶液中的H +数目为0.02N AB .c (H +)= c (42H PO -)+2c (4HPO -)+3c (34PO -)+ c (OH −)C .加水稀释使电离度增大,溶液pH 减小D .加入NaH 2PO 4固体,溶液酸性增强 6.下列实验不能达到目的的是选项 目的实验A 制取较高浓度的次氯酸溶液 将Cl 2通入碳酸钠溶液中B 加快氧气的生成速率 在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MnO 2C 除去乙酸乙酯中的少量乙酸 加入饱和碳酸钠溶液洗涤、分液 D制备少量二氧化硫气体向饱和亚硫酸钠溶液中滴加浓硫酸7.为提升电池循环效率和稳定性,科学家近期利用三维多孔海绵状Zn (3D−Zn )可以高效沉积ZnO 的特点,设计了采用强碱性电解质的3D−Zn —NiOOH 二次电池,结构如下图所示。
(完整版)2019年高考全国卷Ⅰ化学高清版及答案解析

.2019 年高考全国卷Ⅰ化学高清版及答案解析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Li 7 C 12N 14O 16Na 23S 32 Cl 35.5Ar 40Fe 56I 127 7.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形成、性质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来自氧化铁B.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C.陶瓷是应用较早的人造材料,主要化学成分是硅酸盐D.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8.关于化合物2- 苯基丙烯(右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不能使稀高锰酸钾溶液褪色B.可以发生加成聚合反应C.分子中所有原子共平面D.易溶于水及甲苯9.实验室制备溴苯的反应装置如下图所示,关于实验操作或叙述错误的是A .向圆底烧瓶中滴加苯和溴的混合液前需先打开KB.实验中装置 b 中的液体逐渐变为浅红色C.装置 c 中的碳酸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溴化氢D.反应后的混合液经稀碱溶液洗涤、结晶,得到溴苯10.固体界面上强酸的吸附和离解是多相化学在环境、催化、材料科学等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
下图为少量 HCl 气体分子在 253 K 冰表面吸附和溶解过程的示意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冰表面第一层中,HCl 以分子形式存在B.冰表面第二层中,+-3-1(设冰的密度为-3 H 浓度为 5×10mol ·L0.9 g ·cm)C.冰表面第三层中,冰的氢键网格结构保持不变D .冰表面各层之间,均存在可逆反应HCl+H +Cl -11 . NaOH 溶液滴定邻苯二甲酸氢钾(邻苯二甲酸氢钾H2A 的K a1=1.1×10-3,K a2 =3.9×10-6)溶液,混合溶液的相对导电能力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其中 b 点为反应终点。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混合溶液的导电能力与离子浓度和种类有关.. B. Na +与 A2 -的导电能力之和大于HA-的C. b 点的混合溶液 pH=7D . c 点的混合溶液中,(Na + )>c (K+)> (OH -)c c12 .利用生物燃料电池原理研究室温下氨的合成,电池工作时2++MV /MV在电极与酶之间传递电子,示意图如下所示。
2019年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Ⅰ卷化学试题详解

2019年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Ⅰ卷化学试题详解一、选择题:本题共7个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7.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形成、性质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来自氧化铁B.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粘土经高温烧结而成C.陶瓷是应用较早的人造材料,主要化学成分是硅酸盐D.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答案】A【解析】A 项氧化铁即三氧化二铁,红棕色。
瓷器青色一般不来自氧化铁。
故A错。
8.关于化合物2-苯基丙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不能使稀高锰酸钾溶液褪色B.可以发生加成聚合反应C.分子中所有原子共平面D.易溶于水及甲苯【答案】B【解析】分子中存在双键,可以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A错;可以发生加成聚合反应,B正确;分子中存在甲基,所有原子不可能共平面,C错;分子中碳原子数较多,且不存在亲水基团所以不易溶于水,D错。
9.实验室制溴苯的装置如下图所示,关于实验操作或叙述错误的是A.向圆底烧瓶中滴加苯和溴的混合液前需打开KB.实验中装置b中的液体逐渐变为浅红色C.装置c中Na2CO3的作用是吸收HBrD.反应后的混合液经稀碱溶液洗涤、结晶,得到溴苯。
【答案】D。
【解析】溴苯常温下为液体,反应后的混合液经稀碱溶液洗涤、分液,得到无色的溴苯。
10.固体界面上强酸的吸附和离解是多向化学在环境、催化、材料科学等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
下图为为少量HCl气体分子在253K冰表面吸附和溶解过程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冰表面第一层中,HCl以分子形式存在B.冰表面第二层中,H+浓度为5×10-3mol·L-1(设冰的密度为0.9g·cm-3)C.冰表面第三层中冰的氢键网格结构保持不变D.冰表面各层之间,均存在可逆反应HCl H++Cl-【答案】D。
【解析】由图像可知第一层中HCl均以分子形式存在,A正确。
2019全国高考化学真题深度解析:(Ⅰ、Ⅱ、Ⅲ、京津沪浙)有机试题

OH O OC 6H 52019全国高考(Ⅰ、Ⅱ、Ⅲ、京津沪浙)有机化学基础试题深度解析1.(2019全国Ⅰ卷)36. [化学一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15分)化合物G 是一种药物合成中间体,其合成路线如下:OHKMnO 4OHCHO -OCH 2ABCEO COOH G①②③④⑤⑥322OCOOC 2H 5回答下列问题:(1)A 中的官能团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碳原子上连有4个不同的原子或基团时,该碳称为手性碳。
写出B 的结构简式,用星号(*)标出B 中的手性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写出具有六元环结构,并能发生银镜反应的B 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考虑立体异构,只需写出3个) (4)反应④所需的试剂和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⑤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写出F 到G 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设计由甲苯和乙酰乙酸乙酯(CH 3COCH 2COOC 2H 5)制备的 合成线路___________(无机试剂任选)。
【答案】 (1)羟基(2)O**(3)CHO,CHO,CHO,CHO,CH 2CHO(写出其中的三个即可)(4)C 2H 5OH/浓硫酸、加热 (5)取代反应(6)OCOOC 2H 5OH -,OCOO -+ C 2H 5OH,O COO -+O COOH(7)1) OH -,+CH 3COCH 2COOC 2H 51) C H ONa / C H OH 652CH 3COCHCOOC 2H 52C 6H 5CH 3COCHCOOH2C 6H 5【解析】(1)由题给出A 的结构可知A 中的官能团是羟基。
(完整版)2019年高考全国卷Ⅰ化学高清版及答案解析

2019年高考全国卷Ⅰ化学高清版及答案解析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Li 7 C 12 N 14 O 16 Na 23 S 32 Cl 35.5 Ar 40 Fe 56 I 127 7.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形成、性质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来自氧化铁B.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C.陶瓷是应用较早的人造材料,主要化学成分是硅酸盐D.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8.关于化合物2-苯基丙烯(右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不能使稀高锰酸钾溶液褪色B.可以发生加成聚合反应C.分子中所有原子共平面D.易溶于水及甲苯9.实验室制备溴苯的反应装置如下图所示,关于实验操作或叙述错误的是A.向圆底烧瓶中滴加苯和溴的混合液前需先打开KB.实验中装置b中的液体逐渐变为浅红色C.装置c中的碳酸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溴化氢D.反应后的混合液经稀碱溶液洗涤、结晶,得到溴苯10.固体界面上强酸的吸附和离解是多相化学在环境、催化、材料科学等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
下图为少量HCl气体分子在253 K冰表面吸附和溶解过程的示意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冰表面第一层中,HCl以分子形式存在B.冰表面第二层中,H+浓度为5×10-3 mol·L-1(设冰的密度为0.9 g·cm-3)C.冰表面第三层中,冰的氢键网格结构保持不变D.冰表面各层之间,均存在可逆反应HCl H++Cl-11.NaOH溶液滴定邻苯二甲酸氢钾(邻苯二甲酸氢钾H2A的K a1=1.1×10-3 ,K a2=3.9×10-6)溶液,混合溶液的相对导电能力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其中b点为反应终点。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混合溶液的导电能力与离子浓度和种类有关B.Na+与A2-的导电能力之和大于HA-的C.b点的混合溶液pH=7D.c点的混合溶液中,c(Na+)>c(K+)>c(OH-)12.利用生物燃料电池原理研究室温下氨的合成,电池工作时MV2+/MV+在电极与酶之间传递电子,示意图如下所示。
2019年全国统一考试化学试题(新课标Ⅰ)(精校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化学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Li 7 C 12 N 14 O 16 Na 23 S 32 Cl 35.5 Ar 40 Fe56 I 127一、选择题:本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6分。
共7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形成、性质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来自氧化铁B. 闻名世界的兵马俑是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C. 瓷是应用较早的人造材料,主要化学成分是硅酸盐D. 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答案】A【解析】【分析】瓷是以天然粘土以及各种天然矿物为主要原料经过粉碎混炼、成型和煅烧制得的材料的各种制品。
瓷的传统概念是指所有以黏土等无机非金属矿物为原料的人工工业产品。
【详解】A项、氧化铁为棕红色固体,瓷器的青色不可能来自氧化铁,故A错误;B项、兵马俑是制品,制品是由粘土或含有粘土的混合物经混炼、成形、煅烧而制成的,故B正确;C项、瓷的主要原料是取之于自然界的硅酸盐矿物,瓷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与水泥、玻璃等同属硅酸盐产品,故C正确;D项、瓷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硅酸盐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具有不与酸或碱反应、抗氧化的特点,故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物质的性质,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握物质性质、反应与用途为解答的关键。
2.关于化合物2−苯基丙烯(),下列说确的是A. 不能使稀高锰酸钾溶液褪色B. 可以发生加成聚合反应C. 分子中所有原子共平面D. 易溶于水及甲苯【答案】B【解析】【分析】2-苯基丙烯的分子式为C9H10,官能团为碳碳双键,能够发生加成反应、氧化反应和加聚反应。
2019高考全国Ⅰ卷化学试题解析版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I)化学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7个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7.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形成、性质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来自氧化铁B.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粘土经高温烧结而成C.陶瓷是应用较早的人造材料,主要化学成分是硅酸盐D.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答案】A【解析】A 项氧化铁即三氧化二铁,红棕色。
瓷器青色一般不来自氧化铁。
故A错。
8.关于化合物2-苯基丙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不能使稀高锰酸钾溶液褪色B.可以发生加成聚合反应C.分子中所有原子共平面D.易溶于水及甲苯【答案】B【解析】分子中存在双键,可以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A错;可以发生加成聚合反应,B正确;分子中存在甲基,所有原子不可能共平面,C错;分子中碳原子数较多,且不存在亲水基团所以不易溶于水,D错。
9.实验室制溴苯的装置如下图所示,关于实验操作或叙述错误的是A.向圆底烧瓶中滴加苯和溴的混合液前需打开KB.实验中装置b中的液体逐渐变为浅红色C.装置c中Na2CO3的作用是吸收HBrD.反应后的混合液经稀碱溶液洗涤、结晶,得到溴苯。
【答案】D。
【解析】溴苯常温下为液体,反应后的混合液经稀碱溶液洗涤、分液,得到无色的溴苯。
10.固体界面上强酸的吸附和离解是多向化学在环境、催化、材料科学等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
下图为为少量HCl气体分子在253K冰表面吸附和溶解过程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冰表面第一层中,HCl以分子形式存在B.冰表面第二层中,H+浓度为5×10-3mol·L-1(设冰的密度为0.9g·cm-3)C.冰表面第三层中冰的氢键网格结构保持不变D.冰表面各层之间,均存在可逆反应HCl H++Cl-【答案】D。
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化学试卷(新课标Ⅱ)-试卷及详解

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化学试卷(新课标Ⅱ)一、单选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7.0分)1.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著名诗句,下列关于该句中所涉及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A. 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B. 蚕丝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C. “蜡炬成灰”过程中发生了氧化反应D. 古代的蜡是高级脂肪酸酯,属于高分子聚合物【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化学物质的性质知识的分析判断,主要是油脂、蛋白质成分的分析判断,掌握基础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解答】A.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故A 正确;B.蚕丝是天然蛋白质,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故B 正确;C.“蜡炬成灰”过程中发生物质的燃烧,是氧化反应,故 C 正确;D.古代的蜡主要成分是高级脂肪酸酯,不属于高分子聚合物,故D 错误。
故选D 。
2. 已知N A 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3g 3He 含有的中子数为1N AB. 1L0.1mol ⋅L −1磷酸钠溶液含有的PO 43−数目为0.1N AC. 1molK 2Cr 2O 7被还原为Cr 3+转移的电子数为6N AD. 48g 正丁烷和10g 异丁烷的混合物中共价键数目为13N A【答案】B【解析】解:A 、3g 3He 的物质的量为1mol ,而1mol 3He 中子的物质的量为1mol ,所以3g 3He 含有的中子数为1N A ,故A 正确;B 、磷酸钠是强碱弱酸盐,弱离子磷酸根离子会发生水解,所以1L0.1mol ⋅−1L 磷酸钠溶液含有的PO 43−数目小于0.1N A ,故B 错误;C 、K 2Cr 2O 7中铬由+6价变成+3价,所以1 molK 2Cr 2O 7被还原为Cr 3+转移的电子数为6N A ,故C 正确;D 、正丁烷和异丁烷只是碳架不同,含有的共价键数均为13条,所以48g 正丁烷和10g 异丁烷,即混合物的物质的量为48g+10g 58g/mol =1mol ,所以48g 正丁烷和10g 异丁烷的混合物中共价键数目为13N A ,故D 正确;故选:B 。
2019高考全国Ⅲ卷化学试题解析.docx

2019高考全国Ⅲ卷化学试题解析.docx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Li7C12N14O16Na23S32Cl35.5Ar40Fe56I1277.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高纯硅可用于制作光感电池B.铝合金大量用于高铁建设C.活性炭具有除异味和杀菌作用D.碘酒可用于皮肤外用消毒【答案】C【解析】A、硅是半导体,高纯硅可用于制作光感电池,A正确;B、铝合金硬度大,密度小,可用于高铁建设,B正确;C、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用于除异味,但不能杀菌消毒,C错误;D、碘酒能使蛋白质变性,可用于皮肤外用消毒,D正确。
8.下列化合物的分子中,所有原子可能共平面的是()A.甲苯B.乙烷C.丙炔D.1,3?丁二烯【答案】D【解析】A、甲苯中含有饱和碳原子,所有原子不可能共平面,A不选;B、乙烷是烷烃,所有原子不可能共平面,B不选;C、丙炔中含有饱和碳原子,所有原子不可能共平面,C不选;D、碳碳双键是平面形结构,因此1,3-丁二烯分子中所有原子共平面,D选。
9.X、Y、Z均为短周期主族元素,它们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我10,X与Z同族,Y最外层电子数等于X次外层电子数,且Y原子半径大于Z。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熔点:X的氧化物比Y 的氧化物高B.热稳定性:X的氢化物大于Z的氢化物C.X与Z可形成离子化合物ZXD.Y的单质与Z的单质均能溶于浓硫酸【答案】B【解析】Y的最外层电子数等于X次外层电子数,由于均是主族元素,所以Y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可能是8个,则X只能是第二周期元素,因此Y的最外层电子数是2个,又因为Y的原子半径大于Z,则Y只能是第三周期的Mg,因此X与Z的最外层电子数是(10-2)/2=4,则X是C,Z是Si。
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化学试卷(新课标含解析)

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化学试卷(新课标Ⅱ)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F 19 Na 23 S 32 Cl 35.5 As 75 I 127Sm 150一、选择题:本题共7个小题,每小题6分。
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著名诗句,下列关于该诗句中所涉及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A.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B.蚕丝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C.“蜡炬成灰”过程中发生了氧化反应D.古代的蜡是高级脂肪酸酯,属于高分子聚合物8.已知N A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3 g 3He含有的中子数为1N AB.1 L 0.1 mol·L−1磷酸钠溶液含有的34PO 数目为0.1N AC.1 mol K2Cr2O7被还原为Cr3+转移的电子数为6N AD.48 g正丁烷和10 g异丁烷的混合物中共价键数目为13N A9.今年是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150周年。
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W、X、Y、Z 为短周期主族元素,W与X的最高化合价之和为8。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原子半径:W<XB.常温常压下,Y单质为固态C.气态氢化物热稳定性:Z<WD.X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强碱10.下列实验现象与实验操作不相匹配的是实验操作实验现象A 向盛有高锰酸钾酸性溶液的试管中通入足量的乙烯后静置溶液的紫色逐渐褪去,静置后溶液分层B 将镁条点燃后迅速伸入集满CO2的集气瓶集气瓶中产生浓烟并有黑色颗粒产生C 向盛有饱和硫代硫酸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溶液变浑浊D 向盛有FeCl3溶液的试管中加过量铁粉,充分振荡后加1滴KSCN溶液黄色逐渐消失,加KSCN后溶液颜色不变11.下列化学方程式中,不能正确表达反应颜色变化的是A.向CuSO4溶液中加入足量Zn粉,溶液蓝色消失:Zn+CuSO4Cu+ZnSO4B.澄清的石灰水久置后出现白色固体:Ca(OH)2+CO2CaCO3↓+H2OC.Na2O2在空气中放置后由淡黄色变为白色:2Na2O22Na2O+O2↑D.向Mg(OH)2悬浊液中滴加足量FeCl3溶液出现红褐色沉淀:3Mg(OH)2+2FeCl32Fe(OH)3+3MgCl212.绚丽多彩的无机颜料的应用曾创造了古代绘画和彩陶的辉煌。
2019全国I卷 高考理科综合化学试题(含解析)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I)理科综合化学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Li 7 C 12 N 14 O 16 Na 23 S 32 Cl 35.5 Ar 40 Fe 56 I 1277.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形成、性质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来自氧化铁B.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C.陶瓷是应用较早的人造材料,主要化学成分是硅酸盐D.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8.关于化合物2−苯基丙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不能使稀高锰酸钾溶液褪色B.可以发生加成聚合反应C.分子中所有原子共平面D.易溶于水及甲苯9.实验室制备溴苯的反应装置如图所示,关于实验操作或叙述错误的是()A.向圆底烧瓶中滴加苯和溴的混合液前需先打开KB.实验中装置b中的液体逐渐变为浅红色C.装置c中的碳酸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溴化氢D.反应后的混合液经稀碱溶液洗涤、结晶,得到溴苯10.固体界面上强酸的吸附和离解是多相化学在环境、催化、材料科学等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
下图为少量HCl气体分子在253 K冰表面吸附和溶解过程的示意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冰表面第一层中,HCl以分子形式存在B.冰表面第二层中,H+浓度为5×10−3 mol·L−1(设冰的密度为0.9 g·cm−3)C.冰表面第三层中,冰的氢键网格结构保持不变D.冰表面各层之间,均存在可逆反应HCl H++Cl−11.NaOH溶液滴定邻苯二甲酸氢钾(邻苯二甲酸H2A的K a1=1.1×10−3 ,K a2=3.9×10−6)溶液,混合溶液的相对导电能力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其中b点为反应终点。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混合溶液的导电能力与离子浓度和种类有关B.Na+与A2−的导电能力之和大于HA−的C.b点的混合溶液pH=7D.c点的混合溶液中,c(Na+)>c(K+)>c(OH−)12.利用生物燃料电池原理研究室温下氨的合成,电池工作时MV2+/MV+在电极与酶之间传递电子,示意图如下所示。
2019年高考真题——理综化学(全国卷Ⅲ)附答案解析

2019年⾼考真题——理综化学(全国卷Ⅲ)附答案解析绝密★启⽤前2019年普通⾼等学校招⽣全国统⼀考试理科综合能⼒测试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务必将⾃⼰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题答案后,⽤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的答案标号涂⿊,如需改动,⽤橡⽪擦⼲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并交回。
可能⽤到的相对原⼦质量:H 1 Li 7 C 12 N 14 O 16 Na 23 S 32 Cl 35.5 Ar 40 Fe 56 I 127⼀、选择题:本题共13个⼩题,每⼩题6分。
共7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项是符合题⽬要求的。
1.化学与⽣活密切相关。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纯硅可⽤于制作光感电池B. 铝合⾦⼤量⽤于⾼铁建设C. 活性炭具有除异味和杀菌作⽤D. 碘酒可⽤于⽪肤外⽤消毒【答案】C【解析】【详解】A、硅是半导体,⾼纯硅可⽤于制作光感电池,A正确;B、铝合⾦硬度⼤,可⽤于⾼铁建设,B正确;C、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于除异味,但不能杀菌消毒,C错误;D、碘酒能使蛋⽩质变性,可⽤于⽪肤外⽤消毒,D正确;答案选C。
2.下列化合物的分⼦中,所有原⼦可能共平⾯的是A. 甲苯B. ⼄烷C. 丙炔D. 1,3?丁⼆烯【答案】D【解析】【详解】A、甲苯中含有饱和碳原⼦,所有原⼦不可能共平⾯,A不选;B、⼄烷是烷烃,所有原⼦不可能共平⾯,B不选;C、丙炔中含有饱和碳原⼦,所有原⼦不可能共平⾯,C不选;D、碳碳双键是平⾯形结构,因此1,3-丁⼆烯分⼦中所有原⼦共平⾯,D选。
答案选D。
3.X、Y、Z均为短周期主族元素,它们原⼦的最外层电⼦数之和我10,X与Z同族,Y最外层电⼦数等于X次外层电⼦数,且Y原⼦半径⼤于Z。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熔点:X的氧化物⽐Y的氧化物⾼B. 热稳定性:X的氢化物⼤于Z的氢化物C. X与Z可形成离⼦化合物ZXD. Y的单质与Z的单质均能溶于浓硫酸【答案】B【解析】【详解】Y的最外层电⼦数等于X次外层电⼦数,由于均是主族元素,所以Y的最外层电⼦数不可能是8个,则X只能是第⼆周期元素,因此Y的最外层电⼦数是2个,⼜因为Y的原⼦半径⼤于Z,则Y只能是第三周期的Mg,因此X与Z的最外层电⼦数是(10-2)/2=4,则X是C,Z 是Si。
2019年江苏省高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2019年江苏省高考化学试卷解析版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2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2分)糖类是人体所需的重要营养物质。
淀粉分子中不含的元素是( )A .氢B .碳C .氮D .氧【考点】45:分子式;K3:淀粉的性质和用途.【分析】淀粉属于多糖,属于烃的含氧衍生物,含有C 、H 、O 元素,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糖类物质属于烃的含氧衍生物,都含有C 、H 、O 元素,淀粉属于多糖,所以含有C 、H 、O 元素,但不含N 元素;蛋白质中含有C 、H 、O 、N 元素,部分蛋白质还含有S 、P 等元素,故选:C 。
【点评】本题考查淀粉中元素判断,属于基础题,明确人类所需营养物质中所含元素是解本题关键,注意基础知识的归纳总结,题目难度不大。
2.(2分)反应NH 4Cl+NaNO 2═NaCl+N 2↑+2H 2O 放热且产生气体,可用于冬天石油开采。
下列表示反应中相关微粒的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A .中子数为18的氯原子:Cl1817B .N 2的结构式:N ═NC .Na +的结构示意图:D .H 2O 的电子式: 【考点】4J :电子式、化学式或化学符号及名称的综合.【分析】A .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元素符号的左上角为质量数、左下角为质子数;B .氮气分子中含有的是氮氮三键;C .钠离子的核外电子总数为10,最外层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D .水分子为共价化合物,含有2个O ﹣H 键。
【解答】解:A .中子数为18的氯原子的质量数为18+17=35,该氯原子正确的表示方法为1735Cl,故A错误;B.分子中含有1个氮氮三键,其正确的结构式为N≡N,故B错误;C.为钠原子结构示意图,钠离子最外层含有8个电子,其离子结构示意图为,故C错误;D.水分子属于共价化合物,其电子式为,故D正确;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常见化学用语的表示方法,题目难度不大,涉及电子式、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结构式等知识,明确常见化学用语的书写原则即可解答,试题侧重考查学生的规范答题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答案】B 【解析】A:此化合物中含有碳碳双键,因此可以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A 项正确; B:因为此化合物中含有碳碳双键,所以可以发生加成聚合反应,B 项正确; C:由结构式可以看出,物质中含有甲基,甲基中最多只有 3 个原子共平面,不可能所有原 子共平面,C 项错误; D:根据相似相容原理,此物质易溶于甲苯,但难溶于水,D 项错误。 【深度剖析】本题以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式为载体,考察了烯烃的性质,物质的结构即原子共 面,以及有机物有 C(H+) = C(Cl-) = 0.02 = 5 10-3 mol/L,正确;
C. 由图知,冰表面第一层和第二层分子结构混乱,而第三层分子排列整齐,因此冰的氢键 网络结构保持不变,正确; D. 冰的表面第一层中 HCl 只以分子的形式存在,不存在可逆反应,错误。 【深度剖析】该题主要考查对新知识点的理解与运用能力,结合所给信息进行分析,难度三 星。
9 【答案】D 【解析】A:再反应开始前,打开 K,使整个装置气体流通,保证分液漏斗中的液体可以顺 利留下,A 项正确; B:在实验过程中,溴具有挥发性,随着气流进入 b 中,溶解在 CCl4 中,因此 b 中溶液逐渐 变为浅红色,B 项正确; C:反应过程中生成的溴化氢为酸性,而碳酸钠显碱性,因此可以吸收溴化氢,C 项正确。 D:反应后的溶液经过碱洗、结晶,最终得到苯和溴苯的混合物,二者相互溶解,需要在通 过蒸馏才能够将其分离,D 项错误。 【深度剖析】本题以实验为载体,考察有机物溴苯的制备,涉及操作步骤、实验现象、分离 提纯、试剂作用等内容,比较基础,难度二星半。
10. 【答案】D 【解析】A.由图可知,在冰表面第一层中,HCl 只以分子的形式存在,而在第二层中存在氯 离子和氢离子,正确; B. 在冰表面第二层,Cl- : H2O = 10-4 : 1 , 因此假设 H2O 为 1mol,则 Cl- 为 10-4 mol,且 H2O
n M 1 18 的体积为 ρ = 0.9 =0.02L,因水的电离被忽略不计,则 H+ 和 Cl- 均来自与 HCl 的电离,
12. 【答案】B 【解析】由题意可知,H2→H+以及 N2→NH3 组成原电池,MV+和 MV2+之间的转换组成电解池, 故 H2→H+为负极区,N2→NH3 为正极区,MV+→MV2+为阴极区,MV2+→MV+为阳极区。 A. 现有工业合成氨采用高温高压的方式,条件要求高,题示方法常温即可完成,同时原电 池可提供电能,正确; B. 阴极区,在氢化酶的作用下 MV+ = MV2++ e-,错误; C. 正极区,固氮酶作为催化剂,发生 N2→NH3,为还原反应,正确; D. 电池工作时,质子(H+)在原电池中由负极区移向正极区,正确。 【深度剖析】该题考查电化学相关知识,需充分理解题意后,正确判断原电池与电解池,并 对原电池中的正负极与电解池中的阴阳极、各极发生的反应以及原电池中离子移动方向进行 分析,难度三星。
13. 【答案】C 【解析】由图示新化合物的结构可知,W 为第一主族元素,Z 只与 X 原子共用一对电子,则 Z 最外层有 7 个电子,Z 核外最外层电子数是 X 核外电子数的一半,因此,X 核外电子数为 14,即 X 为 Si,W、X、Y、Z 为同一短周期元素,故都为第三周期,Z 为 Cl;W 为 Na;Y 为 P。 A. NaCl 水溶液为中性,故 A 错误; B.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位置越右上,元素非金属性越强,故非金属性 Si<P<Cl,B 答案错
误。 C. 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为 H3PO4,为中强酸,C 答案正确。 D. 层 5 个电子,由图可知,P 得一个电子且与 Si 原子共用 2 对电子,故满足 8 电子稳定结
构。 【深度剖析】该题以新化合物的结构为载体,其实考察的是元素的性质和元素周期律的相关 知识,难度四星。
26. 【答案】(1)NH3+NH4HCO3=(NH4)2CO3 (2)SiO2、Fe2O3、Al2O3;KSCN (3)一元弱;促进 H3BO3 的析出 (4)2Mg2++3CO32-+2H2O=Mg(OH)2·MgCO3↓+2HCO3-;溶浸;高温焙烧 【解析】(1)依据题干中的信息可知,硼镁矿粉中的硼酸镁与硫酸铵反应生成硼酸与硫酸 镁的同时放出氨气,因此“气体”为 NH3,在“吸收”中发生 NH3 与 NH4HCO3 的反应,方程 式为:NH3+NH4HCO3=(NH4)2CO3; (2)根据(1)中的分析可知,实验过程中硼酸镁与硫酸铵反应生成硼酸与硫酸镁的同时放 出氨气,而硼镁矿中的 SiO2、Fe2O3、Al2O3 在溶浸的过程中未参与反应,故经过滤可将 SiO2、 Fe2O3、Al2O3 与硼酸和硫酸镁分开,“滤渣 1”的主要成分为 SiO2、Fe2O3、Al2O3;为检验 Fe3+ 是否存在,可选择 KSCN 溶液进行检验,若溶液变红,则可以证明 Fe3+存在,反之则可以证 明 Fe3+不存在; (3)根据题干中硼酸的解离方程式及对应的平衡常数可知,硼酸属于一元弱酸;依据工艺 流程图可知“过滤 2”之前将溶液的 pH 调至 3.5 的目的是为了促进 H3BO3 的析出; (4)“吸收”流程中的产物为碳酸铵,“过滤 2”中的滤液中含有硫酸镁,因此镁离子与 碳酸根离子在“沉镁”中反应,其离子方程式为:2Mg2++3CO32-+2H2O=Mg(OH)2·MgCO3↓ +2HCO3-;“母液”的成分为硫酸铵溶液,经加热后可返回“溶浸”工序中循环利用;因碱式碳酸 镁高温条件下分解可生成氧化镁,故可知由碱式碳酸镁制备轻质氧化镁的方法为:高温焙烧。 【深度剖析】该题主要考查方程式的书写(包括化学方程式与离子方程式)、涉及到流程中 相关物质成分的分析、离子的检验以及对应操作目的的解释和循环物质的判断等,综合性较 强,需要结合流程及题干中的信息综合作答,难度三星。
2019 年高考化学试题详解
7 【答案】A 【解析】A:青瓷色调的形成,主要是胎釉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铁,在还原焰气氛中焙烧所 致,氧化铁本身为红色,故 A 项错误; B:兵马俑属于陶制品,是由黏土烧制而成,B 项正确; C:陶瓷指所有以粘土等无机非金属矿物为原料的人工工业产品,它的主要成分为硅酸盐, C 项正确; D:陶瓷材料主要成分是硅酸盐,该物质性质稳定,在高温下不易氧化,并对酸、碱、盐具 有良好的抗腐蚀能力,D 项正确。 【深度剖析】 以瓷器为背景考查陶瓷的制备和硅酸盐的性质,体现了我国科学文化,难度三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