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似三角形与反比例函数复习(自己整理)
(完整版)初中数学反比例函数知识点及经典例
![(完整版)初中数学反比例函数知识点及经典例](https://img.taocdn.com/s3/m/ca72e88e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bf.png)
04
利用相似三角形求解线段长度或角度大小
通过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我们可以建立 比例关系,从而求解未知线段长度或角 度大小。
解方程求解未知量。
具体步骤
根据相似比建立等式关系。
确定相似三角形,找出对应边或对应角 。
经典例题讲解和思路拓展
例题1
解题思路
例题2
解题思路
已知直角三角形ABC中, ∠C=90°,AC=3,BC=4,将 △ABC沿CB方向平移2个单位 得到△DEF,若AG⊥DE于点G ,则AG的长为____反比例函数$y = frac{m}{x}$的图像经过点$A(2,3)$,且与直线$y = -x + b$相 交于点$P(4,n)$,求$m,n,b$的
值。
XXX
PART 03
反比例函数与不等式关系 探讨
REPORTING
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回顾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定义
01
在材料力学中,胡克定律指出弹簧的 伸长量与作用力成反比。这种关系同 样可以用反比例函数来描述。
牛顿第二定律
在物理学中,牛顿第二定律表明物体 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 量成反比。这种关系也可以用反比例 函数来表示。
经济学和金融学领域应用案例分享
供需关系
在经济学中,供需关系是决定商品价 格的重要因素。当供应量增加时,商 品价格下降;反之,供应量减少时, 商品价格上升。这种供需关系可以用 反比例函数来表示。
XXX
PART 02
反比例函数与直线交点问 题
REPORTING
求解交点坐标方法
方程组法
将反比例函数和直线的方程联立 ,解方程组得到交点坐标。
图像法
在同一坐标系中分别作出反比例 函数和直线的图像,找出交点并 确定其坐标。
数学反比例函数知识点总结
![数学反比例函数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bbc313c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89.png)
数学反比例函数知识点总结数学反比例函数知识反比例函数主要考察三个方面1)反比例函数图像的性质;2)求反比例函数解析式;3)K的几何性质的应用。
以上几点考察基本上都是和一次函数,相似,全等,方程,圆,三角函数,勾股定理等知识相结合考察,单一命题的机会比较少同时题目也比较简单。
本专题主要针对B卷类近几年考到的填空题做出总结,让同学们能够从多角度,多方位的训练。
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如果两个变量x,y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表示成y=k/x(k为常数,k≠0)的形式,那么称y是x的反比例函数。
y是x的反比例函数?函数表达式为y=k/x 或y=kxˉ1或xy=k(k为常数,k≠0)。
反比例专题我们总结出六类常考题型:1)由反比例函数k的几何意义转化出三角形或梯形之间面积的等量关系题型。
2)由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相交形成的线段等量关系题型。
3)由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相交求交点坐标的题型。
4)反比例函数与相似三角形综合考察求k或线段比题型。
5)反比例函数图像的分布与k之间的关系题型6)反比例函数与三角函数,方程(组)等有关的问题。
数学反比例函数知识2反比例性质1规律:反比函数与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相交,交点关于原点对称)相交,求线段数量关系时,切记“原点O到两交点的距离是相等的”若给出反比函数解析式,那么最终求得的结果的过程肯定要转化成关于“k”的几何意义。
2规律:一次函数与反比函数相交且两函数解析式都未知,此时一次函数所在直线与交点分别于x轴,y轴做垂线的交点所连接的线段是相互平行的,同时一次函数与反比函数的交点到一次函数与x轴,y轴的交点的距离是相等的。
3规律:题目中给出线段比例和四边形的面积求k 问题,利用同底等高三角形面积与高之间的关系,面积与k之间的关系。
求出k(此时不用具体求出点坐标)。
4规律:有中点时利用中点坐标公式,再根据反比函数上任何一点处的几何意义都相同的思想转化出面积问题。
5规律:若反比例函数图像经过多个点,那么在这几点处的几何意义是相同的。
反比例函数常见几何模型归纳(七大模型)(解析版)-初中数学
![反比例函数常见几何模型归纳(七大模型)(解析版)-初中数学](https://img.taocdn.com/s3/m/f1cc5849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6d3a776.png)
反比例函数常见几何模型归纳(七大模型)考点归纳【模型1:定值矩形与定值三角形】【模型2:平行线之间的定值三角形】【模型3:“重叠型”定值矩形/定值三角形】【模型4:“喇叭三角形”】【模型5:中点模型】【模型6:比例模型】【模型7:相等模型】考点精讲【模型1:定值矩形与定值三角形】【方法点拨】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点P 在反比例函数y =6x的图象上,过点P 作P A ⊥y 轴,PB ⊥x 轴,垂足分别为A 、B ,则矩形AOBP 的面积是()A.12B.9C.6D.3【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了反比例函数y =k x k ≠0 系数k 的几何意义:从反比例函数y =kxk ≠0 图象上任意一点向x 轴和y 轴作垂线,垂线与坐标轴所围成的矩形面积为k .因为过双曲线上任意一点引x 轴、y 轴垂线,所得矩形面积S 是个定值,即S =k ,据此解答即可.【详解】解:∵点P 在反比例函数y =6x的图象上,过点P 作P A ⊥y 轴,PB ⊥x 轴,∴矩形AOBP 的面积=6 =6.故选:C .2.如图,点A 是反比例函数y =-4x <0 的图象上的一点,过点A 作平行四边形ABCD ,使B 、C 在x 轴上,点D 在y 轴上,则平行四边形ABCD 的面积为()A.2B.4C.6D.8【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了反比例函数y =k x k ≠0 系数k 的几何意义:从反比例函数y =kxk ≠0 图象上任意一点向x 轴和y 轴作垂线,垂线与坐标轴所围成的矩形面积为k .作AH ⊥OB 于H ,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得AD ∥OB ,则S 平行四边形ABCD =S 矩形AHOD ,再根据反比例函数y =kxk ≠0 系数k 的几何意义得到S 矩形AHOD =-4 =4,所以有S 平行四边形ABCD =4.【详解】解:作AH ⊥OB 于H ,如图,∵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AD ∥OB ,∴S 平行四边形ABCD =S 矩形AHOD ,∵点A 是反比例函数y =-4xx <0 的图象上的一点,∴S 矩形AHOD =-4 =4,∴S 平行四边形ABCD =4.故选:B .3.如图,A 、B 是反比例函数y =kx(k ≠0)的图象上两点,点C 、D 、E 、F 分别在坐标轴上,若正方形OCAD 的面积为6,则矩形OEBF 的面积为.【答案】6【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反比例函数中比例系数k 的几何意义和函数图象的对称性,难易程度适中,是中考较常见的考查点.根据双曲线的图象上的点与原点所连的线段、坐标轴、向坐标轴作垂线所围成的四边形的面积S 的关系即S =k ,进行解答即可.【详解】解:∵S 正方形OCAD =OD ⋅OC =x A ⋅y A =k =6,∴S 长方形OCAD =OE ⋅OF =x B ⋅y B =k =6.故答案为:6.4.如图是反比例函数y =-4x在第二象限内的图象,则图中矩形BCOA 的面积为.【答案】4【分析】根据矩形的面积公式S 矩形BCOA =AB ⋅BC =a ⋅b =ab ,再根据反比例函数的性质解答即可.本题考查了矩形的面积公式,反比例函数的性质,熟练运用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详解】解:设点B a ,b ,∵四边形BCOA 是矩形,∴AB =a ,BC =b ,∴S 矩形BCOA =AB ⋅BC =a ⋅b =ab ,∵点B 在反比例函数y =-4x在图象上,∴a ⋅b =-4,∴a ⋅b =4,∴S 矩形BCOA =ab =4;故答案为4.【模型2:平行线之间的定值三角形】【方法点拨】5.如图,是反比例函数y =5x 和y =-9x在x 轴上方的图象,x 轴的平行线AB 分别与这两个函数图象相交于点A ,B ,则△AOB 的面积是()A.7B.14C.18D.28【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了反比例函数k 的几何意义,利用反比例函数的比例系数的几何意义直接写出答案即可.【详解】解:∵x 轴的平行线AB 分别与这两个函数图象相交于点A .B ,∴AB ⊥y 轴,∵点A 、B 在反比例函数y =5x 和y =-9x 的x 轴上方的图象上,∴S △AOB =S △COB +S △AOC =12(5+9)=7,故选:A .6.已知反比例函数y =-6x x <0 与y =2xx >0 的图象如图所示,过y 轴正半轴上的任意一点P 作x 轴的平行线,分别与这两个函数的图象交于M ,N 两点.若点A 是x 轴上的任意一点,连接MA ,NA ,则S △AMN 等于.【答案】4【分析】本题考查了反比例函数k 的几何意义,连接MO ,NO ,根据MN ∥x 轴可得,S △AMN =S △OMN ,进而即可求解.【详解】解:如图所示,连接MO ,NO ,∵MN ∥x 轴∴S △AMN =S △OMN =S △POM +S △PON =-62+22=4故答案为:4.7.如图,在函数y =2x x >0 的图象上任取一点A ,过点A 作y 轴的垂线交函数y =-8xx <0 的图象于点B ,连接OA 、OB ,则△AOB 的面积是.【答案】5【分析】根据反比例函数系数k 的几何意义进行计算即可.理解反比例函数系数k 的几何意义是正确解答的关键.【详解】解:如图,∵点A 在函数y =2xx >0 的图象上,∴S △AOC =12×2=1,又∵点B 在反比例函数y =-8xx <0 的图象上,∴S △BOC =12×8=4,∴S △AOB =S △AOC +S △BOC =1+4=5,故答案为:5.8.如图,B 、C 两点分别在函数y =5x (x >0)和y =-1x(x <0)的图象上,线段BC ⊥y 轴,点A 在x 轴上,则△ABC 的面积为.【答案】3【分析】设B m ,n ,则mn =5,结合BC ⊥y 轴,得到C -1n ,n ,计算BC =m --1n =m +1n,根据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得到△ABC 的面积为1BC ·y B =1m +1×n 计算即可.本题考查了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平行线间距离处处相等,熟练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详解】设B m ,n ,根据题意,得mn =5,∵BC ⊥y 轴,∴C -1n ,n ,∴BC =m --1n =m +1n,根据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得到△ABC 的面积为12BC ·y B =12m +1n ×n =12mn +1 =3,故答案为:3.【模型3:“重叠型”定值矩形/定值三角形】【方法点拨】9.如图,点A 在反比例函数y =1x 的图像上,点B 在反比例函数y =3x的图像上,且AB ∥x 轴,点C .D 在x 轴上,若四边形ABCD 为长方形,则它的面积为.【答案】2【分析】此题考查了反比例函数的系数k 的几何意义.此题难度适中,注意掌握辅助线的作法,注意掌握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首先延长BA 交y 轴于点E ,易得四边形ADOE 与四边形BCOE 是矩形,又由点A 在反比例函数y =1x 的图像上,点B 在反比例函数y =3x的图像上,即可得S 矩形ADOE =1,S 矩形BCOE =3,继而求得答案.【详解】解:延长BA 交y 轴于点E ,∵四边形ABCD 为矩形,且AB ∥x 轴,点C 、D 在x 轴上,∴AE ⊥y 轴,∴四边形ADOE 与四边形BCOE 是矩形,∵点A 在反比例函数y =1x 的图像上,点B 在反比例函数y =3x的图像上,∴S 矩形ADOE =1,S 矩形BCOE =3,∴S 矩形ABCD =S 矩形BCOE -S 矩形ADOE =3-1=2.故答案为:2.10.如图,点A 、B 分别是反比例函数y =3xx >0 的图象上两点,分别过点A 、B 向坐标轴作垂线,四边形ACEG 的面积记作S 1,四边形BFDG 的面积记作S 2,则S 1S 2(填>、<或=).【答案】=【分析】本题考查了反比例系数k 的几何意义,在反比例函数y =kx图像中任取一点,过这一个点向x 轴和y 轴分别作垂线,与坐标轴围成的矩形的面积是定值k ,在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上任意一点作坐标轴作垂线,这一点和垂足以及坐标原点所构成的三角形的面积是12k ,且保持不变.根据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中k 的几何意义可知S 矩形ACOD =S 矩形BEOF =3,设S 矩形DOEG =m ,得出S 1=3-m ,S 2=3-m ,即可得出答案.【详解】解:∵A ,B 两点在反比例函数y =3xx >0 的图像上,∴S 矩形ACOD =S 矩形BEOF =3,设S 矩形DOEG =m ,∴S 1=3-m ,S 2=3-m ,∴S 1=S 2.故答案为:=.11.如图,平行于x 轴的直线l 与函数y =6x (x >0)和y =2x(x >0)的图象分别相交于A ,B 两点,分别连接AO 、BO ,则△ABO 的面积为.【答案】2【分析】本题考查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k 的几何意义,设l 交y 轴于点M ,根据反比例函数k 的几何意义,得出S △ABO =S △AOM -S △BOM =2,即可求解.【详解】解:如图,设l 交y 轴于点M ,∵S △AOM =3,S △BOM =1,则S △ABO =S △AOM -S △BOM =2,故答案为:2.12.如图,点A 在双曲线y =1x 上,点B 在双曲线y =3x上,且AB ∥x 轴,则△ABO 的面积是.【答案】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反比例函数比例系数的几何意义,延长BA 交y 轴于C ,则AB ⊥y 轴,根据反比例函数比例系数的几何意义可得S △AOC =12,S △BOC =32,则S △AOB =S △BOC -S △AOC =1.【详解】解:如图所示,延长BA 交y 轴于C ,∵AB ∥x 轴,∴AB ⊥y 轴,∵点A 在双曲线y =1x 上,点B 在双曲线y =3x上,∴S △AOC =12,S △BOC =32,∴S △AOB =S △BOC -S △AOC =1,故答案为:1.【模型4:“喇叭三角形”】【方法点拨】13.如图,点A ,B ,在反比例函数y =4x的图象上,连接OA ,OB ,分别过点A ,B 作x 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M ,N ,图中两块阴影部分面积分别为S 1、S 2;若S 1=1,则AMBN=.【答案】2【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反比例函数系数k 的几何意义,熟知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任意一点向坐标轴作垂线,这一点和垂足以及坐标原点所构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为12|k |是解答此题的关键.利用k 的几何意义求出△OAM 、△OBN 的面积,然后求出△OCM 的面积,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到S △OCM S △OBN =OM ON 2即可求解.【详解】解:设OB 交AM 于点C ,∵分别过点A ,B 作x 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M ,N ,∴S △OAM =S △OBN =2,∴S △OCM =S △OAM -S 1=2-1=1,又∵AM ∥BN ,∴△OCM ∽△OBN ,∴S △OCM S △OBN =OM ON2=12,∴OM ON=22,又∵OM ⋅AM =ON ⋅BN ,∴AM BN =ON OM =2.故答案为:214.如图是一个反比例函数(x >0)的图象,点A (2,4)在图象上,AC ⊥x 轴于C ,当点A 运动到图象上的点B (4,2)处,BD ⊥x 轴于D ,△AOC 与△BOD 重叠部分的面积为()A.1B.2C.34D.13【答案】A【解答】解:如图所示:∵点A (2,4),点B (4,2),AC ⊥x 轴于C ,BD ⊥x 轴于D ,∴点C 的坐标为(2,0),点D 的坐标为(4,0),AC ∥BD ,∴△OCE ∽△ODB ,∴OC OD =CE DB ,即24=CE 2解得CE =1,∴S △OCE OC ⋅CE 2=2×12=1,即△AOC 与△BOD 重叠部分的面积为1.故选:A .15.如图,过反比例函数y =9x(x >0)的图象上任意两点A 、B 分别作x 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C 、D ,连接OA 、OB ,设△AOC 和△BOD 的面积分别是S 1、S 2,比较它们的大小,可得()A.S 1>S 2B.S 1=S 2C.S 1<S 2D.大小关系不能确定【答案】B 【解答】解:由于A 、B 均在反比例函数y =9x 的图象上,且AC ⊥x 轴,BD ⊥x 轴,则S 1=92;S 2=92.故S 1=S 2.故选:B .16.如图,在第一象限内,点P (2,3),M (a ,2)是双曲线y =k x (k ≠0)上的两点,P A ⊥x 轴于点A ,MB ⊥x 轴于点B ,P A 与OM 交于点C ,则△OAC 的面积为()A.32B.43C.2D.83【答案】B 【解答】解:把P (2,3),M (a ,2)代入y =k x得k =2×3=2a ,解得k =6,a =3,设直线OM 的解析式为y =mx ,把M (3,2)代入得3m =2,解得m =23,所以直线OM 的解析式为y =23x ,当x =2时,y =23×2=43,所以C 点坐标为(2,43),所以△OAC 的面积=12×2×43=43.故选:B .【方法点拨】条件:A /B 两点分别位y =k x上不同两点,延长AB 交x 轴与点F ,B 位AF 的中点结论:①▲ACF ~▲BDF ,且相似比为BF AF =12。
相似三角形经典总复习(含知识点习题)
![相似三角形经典总复习(含知识点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6231a54dad02de80d4d8409d.png)
第23章:相似三角形 第一节:比例线段 知识点:1、相似多边形:从几何直观上来说,两个图形如果形状一致,而大小不同,则称这两个图形相似,具体到多边形,称之为相似多边形。
从严谨定义上来说,如果两个多边形各边成比例,各角相等,则称这两个多边形为相似多边形。
2、比例线段:一、线段的比:如果用同一长度单位量得两条线段a 、b 的长度分别为m ,n ,则m ∶n 就是线段a ,b 的比,记作a ∶b =m ∶n 或a mb n=,其中a 叫做比例前项,b 叫做比例后项。
二、比例线段:四条线段,如果其中两条线段的比与另外两条线段的比相同,则称这四条线段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
例如线段a 、b 、c 、d ,如果a cb d=或者(::a b c d =)a 、b 、c 、d 成比例线段,这里要注意,a 、b 、c 、d 必须按顺序写出,不能写成b c a d =或a d b c=。
三、比例外项、比例内项、第四比例项、比例中项:若a cb d=,则称a 、d 为比例外项,b 、c 、为比例内项,d 为第四比例项,如果b =c ,则称b 为a 、c 的比例中项,可记做(2b ac =)3、比例性质: 1、基本性质:如果a cb d=,则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两边同时乘以bd 得ad bc =。
2、合比性质:如果a cb d=,则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两边同时加上1或-1得a b c d b d ±±=。
在此处键入公式。
a b c db d±±=3、等比性质:如果a c mb d n===(0b d n +++≠),则a c m a c mb d n b d n+++====+++,运用这个性质时,一定要注意0b d n +++≠的条件。
4、黄金分割:把线段AB 分成两条线段AP 、PB (AP >PB ),如果AP 是线段PB 和AB 的比例中项,则线段AP 把线段AB 黄金分割,点P 叫做线段AB 的黄金分割点。
反比例函数和相似三角形综合题(教师版)
![反比例函数和相似三角形综合题(教师版)](https://img.taocdn.com/s3/m/230bb1167e21af45b307a8ce.png)
反比例函数和相似三角形综合题1.如图,已知一次函数y=x﹣3与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相交于点A(4,n),与x轴相交于点B.(1)求n与k的值;(2)以AB为边作菱形ABCD,使点C在x轴正半轴上,点D在第一象限,求点D的坐标;(3)观察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当y>﹣2时,请直接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2.如图,已知一次函数y1=k1x+b的图象与x轴、y轴分别交于A.B两点,与反比例函数y2=的图象分别交于C.D两点,点D(2,﹣3),OA=2.(1)求一次函数y1=k1x+b与反比例函数y2=的解析式;(2)直接写出k1x+b﹣≥0时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3)动点P(0,m)在y轴上运动,当|PC﹣PD|的值最大时,直接写出P点的坐标.3.如图,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y=(x>0)的图象交于点P(n,2),与x轴交于点A(﹣4,0),与y轴交雨点C,PB⊥x轴于点B,且AC=BC.(1)求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解析式;(2)直接写出当>kx+b时x的取值范围;(3)反比例函数图象上是否存在点D,使四边形BCPD为菱形?如果存在,求出点D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4.如图1,已知点A(a,0),B(0,b),且a、b满足+(a+b+3)2=0,▱ABCD 的边AD与y轴交于点E,且E为AD中点,双曲线y=经过C、D两点.(1)求k的值;(2)点P在双曲线y=上,点Q在y轴上,若以点A、B、P、Q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试求满足要求的所有点P、Q的坐标;(3)以线段AB为对角线作正方形AFBH(如图3),点T是边AF上一动点,M 是HT的中点,MN⊥HT,交AB于N,当T在AF上运动时,的值是否发生改变?若改变,求出其变化范围;若不改变,请求出其值,并给出你的证明.5.如图1,直线y=﹣x+4与x轴交于点B,与y轴交于点C,交双曲线y=(x <0)于点N,S=10.△OBN(1)求双曲线的解析式.=,求点H的坐标.(2)已知点H是双曲线上一动点,若S△HON(3)如图2,平移直线BC交双曲线于点P,交直线y=﹣6于点Q,连接PC,QB,并延长PC,QB交于第一象限内一点G,若PG=GQ,求平移后的直线PQ的解析式.6.如图,点P是菱形ABCD对角线AC上的一点,连接DP并延长DP交边AB于点E,连接BP并延长交边AD于点F,交CD的延长线于点G.(1)求证:△APB≌△APD;(2)已知DF:FA=1:2,设线段DP的长为x,线段PF的长为y.①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②当x=6时,求线段FG的长.7.在Rt△ABC中,∠BAC=90°,过点B的直线MN∥AC,D为BC边上一点,连接AD,作DE⊥AD交MN于点E,连接AE.(1)如图①,当∠ABC=45°时,求证:AD=DE;(2)如图②,当∠ABC=30°时,线段AD与DE有何数量关系?并请说明理由;(3)当∠ABC=α时,请直接写出线段AD与DE的数量关系.(用含α的三角函数表示)8.如图,四边形ABCD中,AC⊥BD交BD于点E,点F,M分别是AB,BC的中点,BN平分∠ABE交AM于点N,AB=AC=BD.连接MF,NF.(1)判断△BMN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2)判断△MFN与△BDC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9.如图1,△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四边形ADEF是正方形,D、F分别在AB、AC边上,此时BD=CF,BD⊥CF成立.(1)当正方形ADEF绕点A逆时针旋转θ(0°<θ<90°)时,如图2,BD=CF成立吗?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2)当正方形ADEF绕点A逆时针旋转45°时,如图3,延长BD交CF于点G.①求证:BD⊥CF;②当AB=4,AD=时,求线段BG的长.一.解答题(共9小题)1.如图,已知一次函数y=x﹣3与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相交于点A(4,n),与x轴相交于点B.(1)求n与k的值;(2)以AB为边作菱形ABCD,使点C在x轴正半轴上,点D在第一象限,求点D的坐标;(3)观察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当y>﹣2时,请直接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分析】(1)把A点坐标代入一次函数解析式可求得n,则可求得A点坐标,代入反比例函数解析式则可求得k的值;(2)由一次函数解析式可先求得B点坐标,从而可求得AB的长,则可求得C 点坐标,利用平移即可求得D点坐标;(3)在y=中,当y>﹣2时可求得对应的x的值,结合图象即可求得x的取值范围.【解答】解:(1)把A点坐标代入一次函数解析式可得n=×4﹣3=3,∴A(4,3),∵A点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k=3×4=12;(2)在y=x﹣3中,令y=0可得x=2,∴B(2,0),∵A(4,3),∴AB==,∵四边形ABCD为菱形,且点C在x轴正半轴上,点D在第一象限,∴BC=AB=,∴点C由点B向右平移个单位得到,∴点D由点A向右平移个单位得到,∴D(4+,3);(3)由(1)可知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y=,令y=﹣2可得x=﹣6,结合图象可知当y>﹣2时,x的取值范围为x<﹣6或x>0.2.如图,已知一次函数y1=k1x+b的图象与x轴、y轴分别交于A.B两点,与反比例函数y2=的图象分别交于C.D两点,点D(2,﹣3),OA=2.(1)求一次函数y1=k1x+b与反比例函数y2=的解析式;(2)直接写出k1x+b﹣≥0时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3)动点P(0,m)在y轴上运动,当|PC﹣PD|的值最大时,直接写出P点的坐标.【分析】(1)把点D的坐标代入反比例函数,利用待定系数法即可求得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作DE⊥x轴于E,根据题意求得A的坐标,然后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得一次函数的解析式;(2)根据图象即可求得k1x+b﹣≥0时,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3)作C(﹣4,)关于y轴的对称点C'(4,),延长C'D交y轴于点P,由C'和D的坐标可得,直线C'D为y=x﹣,进而得到点P的坐标.【解答】解:(1)∵点D(2,﹣3)在反比例函数y2=的图象上,∴k2=2×(﹣3)=﹣6,∴y2=﹣;如图,作DE⊥x轴于E∵OA=2∴A(﹣2,0),∵A(﹣2,0),D(2,﹣3)在y1=k1x+b的图象上,,解得k1=﹣,b=﹣,∴y=﹣x﹣;(2)由图可得,当k1x+b﹣≥0时,x≤﹣4或0<x≤2.(3)由,解得或,∴C(﹣4,),作C(﹣4,)关于y轴的对称点C'(4,),延长C'D交y轴于点P,∴由C'和D的坐标可得,直线C'D为y=x﹣,令x=0,则y=﹣,∴当|PC﹣PD|的值最大时,点P的坐标为(0,﹣).3.如图,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y=(x>0)的图象交于点P(n,2),与x轴交于点A(﹣4,0),与y轴交雨点C,PB⊥x轴于点B,且AC=BC.(1)求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解析式;(2)直接写出当>kx+b时x的取值范围;(3)反比例函数图象上是否存在点D,使四边形BCPD为菱形?如果存在,求出点D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分析】(1)先根据题意得出P点坐标,再将A、P两点的坐标代入y=kx+b求出kb的值,故可得出一次函数的解析式,把点P(4,2)代入反比例函数y=即可得出m的值,进而得出结论;(2)利用图象法,写出反比例函数图象想一次函数图象的上方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即可;(3)根据PB为菱形的对角线与PC为菱形的对角线两种情况进行讨论即可.【解答】解:(1)∵AC=BC,CO⊥AB,A(﹣4,0),∴O为AB的中点,即OA=OB=4,∴P(4,2),B(4,0),将A(﹣4,0)与P(4,2)代入y=kx+b得:,解得:,∴一次函数解析式为y=x+1,将P(4,2)代入反比例解析式得:m=8,即反比例解析式为y=.(2)观察图象可知:>kx+b时x的取值范围0<x<4.(3)如图所示,∵点C(0,1),B(4,0)∴BC==,PC=,∴以BC、PC为边构造菱形,当四边形BCPD为菱形时,∴PB垂直且平分CD,∵PB⊥x轴,P(4,2),∴点D(8,1).把点D(8,1)代入y=,得左边=右边,∴点D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BC≠PB,∴以BC、PB为边不可能构造菱形,同理,以PC、PB为边也不可能构造菱形.综上所述,点D(8,1).4.如图1,已知点A(a,0),B(0,b),且a、b满足+(a+b+3)2=0,▱ABCD的边AD与y轴交于点E,且E为AD中点,双曲线y=经过C、D两点.(1)求k的值;(2)点P在双曲线y=上,点Q在y轴上,若以点A、B、P、Q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试求满足要求的所有点P、Q的坐标;(3)以线段AB为对角线作正方形AFBH(如图3),点T是边AF上一动点,M 是HT的中点,MN⊥HT,交AB于N,当T在AF上运动时,的值是否发生改变?若改变,求出其变化范围;若不改变,请求出其值,并给出你的证明.【分析】(1)先根据非负数的性质求出a、b的值,故可得出A、B两点的坐标,设D(1,t),由DC∥AB,可知C(2,t﹣2),再根据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求出t的值即可;(2)由(1)知k=4可知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y=,再由点P在双曲线y=上,点Q在y轴上,设Q(0,y),P(x,),再分以AB为边和以AB为对角线两种情况求出x的值,故可得出P、Q的坐标;(3)连NH、NT、NF,易证NF=NH=NT,故∠NTF=∠NFT=∠AHN,∠TNH=∠TAH=90°,MN=HT由此即可得出结论.【解答】解:(1)∵+(a+b+3)2=0,∴,解得:,∴A(﹣1,0),B(0,﹣2),∵E为AD中点,∴x D=1,设D(1,t),又∵DC∥AB,∴C(2,t﹣2),∴t=2t﹣4,∴t=4,∴k=4;(2)∵由(1)知k=4,∴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y=,∵点P在双曲线上,点Q在y轴上,∴设Q(0,y),P(x,),①当AB为边时:如图1,若ABPQ为平行四边形,则=0,解得x=1,此时P1(1,4),Q1(0,6);如图2,若ABQP为平行四边形,则=,解得x=﹣1,此时P2(﹣1,﹣4),Q2(0,﹣6);②如图3,当AB为对角线时,AP=BQ,且AP∥BQ;∴,解得x=﹣1,∴P3(﹣1,﹣4),Q3(0,2);故P1(1,4),Q1(0,6);P2(﹣1,﹣4),Q2(0,﹣6);P3(﹣1,﹣4),Q3(0,2);(3)的值不发生改变,理由:如图4,连NH、NT、NF,∵MN是线段HT的垂直平分线,∴NT=NH,∵四边形AFBH是正方形,∴∠ABF=∠ABH,在△BFN与△BHN中,,∴△BFN≌△BHN,∴NF=NH=NT,∴∠NTF=∠NFT=∠AHN,四边形ATNH中,∠ATN+∠NTF=180°,而∠NTF=∠NFT=∠AHN,所以,∠ATN+∠AHN=180°,所以,四边形ATNH内角和为360°,所以∠TNH=360°﹣180°﹣90°=90°.∴MN=HT,∴.5.如图1,直线y=﹣x+4与x轴交于点B,与y轴交于点C,交双曲线y=(x <0)于点N,S=10.△OBN(1)求双曲线的解析式.=,求点H的坐标.(2)已知点H是双曲线上一动点,若S△HON(3)如图2,平移直线BC交双曲线于点P,交直线y=﹣6于点Q,连接PC,QB,并延长PC,QB交于第一象限内一点G,若PG=GQ,求平移后的直线PQ的解析式.【分析】(1)如图1中,作NG⊥x轴于H.由S=•OB•NG,可得×4×NG=10,△NOB推出NG=5,推出N(﹣1,5),由此即可解决问题;(2)如图2中,作NM⊥x轴于M,HE⊥x轴于E.设H(m,﹣).首先证明S△OHN=S梯形NMHE,由此构建方程即可解决问题;(3)首先证明OG垂直平分BC,推出P、Q关于直线OG对称,由点P在y=﹣上,推出点Q也在y=﹣上,又点Q在直线y=﹣6上,可得Q(,﹣6),由此即可解决问题;【解答】解:(1)如图1中,作NG⊥x轴于H.∵直线y=﹣x+4与x轴交于点B,与y轴交于点C,∴B(4,0),C(0,4),=•OB•NG,∵S△NOB∴×4×NG=10,∴NG=5,∴N(﹣1,5),∵反比例函数y=经过点N(﹣1,5),∴k=﹣5,(2)如图2中,作NM ⊥x 轴于M ,HE ⊥x 轴于E .设H (m ,﹣).∵S △HEO =S △NMO ,又∵S 四边形HEON =S △HNO +S △HEO =S △NMO +S 梯形MNHE ,∴S △OHN =S 梯形NMHE , ∴•(5﹣)•|m +1|=,当m <﹣1时,整理得3m 2+8m ﹣3=0,解得m=﹣3或(舍弃),当0>m >﹣1时,整理得3m 2﹣8m ﹣3=0,解得m=﹣或3(舍弃).综上所述,满足条件的点H 的坐标为(﹣3,)或(﹣,15);(3)如图3中,∴∠GPQ=∠GQP,∵BC∥PQ,∴∠GCB=∠GPQ,∠GBC=GQP,∴∠GCB=∠GBC,∴GC=GB,∵OC=OB,∴OG垂直平分BC,∴P、Q关于直线OG对称,∵点P在y=﹣上,∴点Q也在y=﹣上,又∵点Q在直线y=﹣6上,∴Q(,﹣6),设直线PQ的解析式为y=﹣x+b,∴﹣6=﹣+b,∴b=﹣,∴直线PQ的解析式为y=﹣x﹣.6.如图,点P是菱形ABCD对角线AC上的一点,连接DP并延长DP交边AB于点E,连接BP并延长交边AD于点F,交CD的延长线于点G.(1)求证:△APB≌△APD;(2)已知DF:FA=1:2,设线段DP的长为x,线段PF的长为y.①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②当x=6时,求线段FG的长.【分析】(1)根据菱形的性质得出∠DAP=∠PAB,AD=AB,再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得出△APB≌△APD;(2)①首先证明△DFP≌△BEP,进而得出=,=,进而得出=,即=,即可得出答案;②根据①中所求得出PF=PE=4,DP=PB=6,进而得出==,求出即可.【解答】(1)证明:∵点P是菱形ABCD对角线AC上的一点,∴∠DAP=∠PAB,AD=AB,∵在△APB和△APD中,∴△APB≌△APD(SAS);(2)解:①∵△APB≌△APD,∴DP=PB,∠ADP=∠ABP,∵在△DFP和△BEP中,,∴△DFP≌△BEP(ASA),∴PF=PE,DF=BE,∵四边形ABCD是菱形,∴GD∥AB,∴=,∵DF:FA=1:2,∴=,=,∴=,∵=,即=,∴y=x;②当x=6时,y=×6=4,∴PF=PE=4,DP=PB=6,∵==,∴=,解得:FG=5,故线段FG的长为5.7.在Rt△ABC中,∠BAC=90°,过点B的直线MN∥AC,D为BC边上一点,连接AD,作DE⊥AD交MN于点E,连接AE.(1)如图①,当∠ABC=45°时,求证:AD=DE;(2)如图②,当∠ABC=30°时,线段AD与DE有何数量关系?并请说明理由;(3)当∠ABC=α时,请直接写出线段AD与DE的数量关系.(用含α的三角函数表示)【分析】(1)首先过点D作DF⊥BC,交AB于点F,得出∠BDE=∠ADF,以及∠EBD=∠AFD,再得出△BDE≌△FDA(ASA),求出即可;(2)首先过点D作DG⊥BC,交AB于点G,进而得出∠EBD=∠AGD,证出△BDE ∽△GDA即可得出答案;(3)首先过点D作DG⊥BC,交AB于点G,进而得出∠EBD=∠AGD,证出△BDE ∽△GDA即可得出答案.【解答】(1)证明:如图1,过点D作DF⊥BC,交AB于点F,则∠BDE+∠FDE=90°,∵DE⊥AD,∴∠FDE+∠ADF=90°,∴∠BDE=∠ADF,∵∠BAC=90°,∠ABC=45°,∴∠C=45°,∵MN∥AC,∴∠EBD=180°﹣∠C=135°,∵∠BFD=45°,DF⊥BC,∴∠BFD=45°,BD=DF,∴∠AFD=135°,∴∠EBD=∠AFD,在△BDE和△FDA中,∴△BDE≌△FDA(ASA),∴AD=DE;(2)解:DE=AD,理由:如图2,过点D作DG⊥BC,交AB于点G,则∠BDE+∠GDE=90°,∵DE⊥AD,∴∠GDE+∠ADG=90°,∴∠BDE=∠ADG,∵∠BAC=90°,∠ABC=30°,∴∠C=60°,∵MN∥AC,∴∠EBD=180°﹣∠C=120°,∵∠ABC=30°,DG⊥BC,∴∠BGD=60°,∴∠AGD=120°,∴∠EBD=∠AGD,∴△BDE∽△GDA,∴=,在Rt△BDG中,=tan30°=,∴DE=AD;(3)AD=DE•tanα;理由:如图2,∠BDE+∠GDE=90°,∵DE⊥AD,∴∠GDE+∠ADG=90°,∴∠BDE=∠ADG,∵∠EBD=90°+α,∠AGD=90°+α,∴∠EBD=∠AGD,∴△EBD∽△AGD,∴=,在Rt△BDG中,=tanα,则=tanα,∴AD=DE•tanα.8.如图,四边形ABCD中,AC⊥BD交BD于点E,点F,M分别是AB,BC的中点,BN平分∠ABE交AM于点N,AB=AC=BD.连接MF,NF.(1)判断△BMN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2)判断△MFN与△BDC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分析】(1)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M是高线、顶角的角平分线,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得∠EAB+∠EBA=90°,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可得答案;(2)根据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可得MF与AC的关系,根据等量代换,可得MF与BD的关系,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可得BM与NM的关系,根据等量代换,可得NM与BC的关系,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可得∠CBD与∠NMF 的关系,根据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可得答案.【解答】(1)答:△BMN是等腰直角三角形.证明:∵AB=AC,点M是BC的中点,∴AM⊥BC,AM平分∠BAC.∵BN平分∠ABE,∠EBN=∠ABN.∵AC⊥BD,∴∠AEB=90°,∴∠EAB+∠EBA=90°,∴∠MNB=∠NAB+∠ABN=(∠BAE+∠ABE)=45°.∴△BMN是等腰直角三角形;(2)答:△MFN∽△BDC.证明:∵点F,M分别是AB,BC的中点,∴FM∥AC,FM=AC.∵AC=BD,∴FM=BD,即.∵△BMN是等腰直角三角形,∴NM=BM=BC,即,∴.∵AM⊥BC,∴∠NMF+∠FMB=90°.∵FM∥AC,∴∠ACB=∠FMB.∵∠CEB=90°,∴∠ACB+∠CBD=90°.∴∠CBD+∠FMB=90°,∴∠NMF=∠CBD.∴△MFN∽△BDC.9.如图1,△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四边形ADEF是正方形,D、F分别在AB、AC边上,此时BD=CF,BD⊥CF成立.(1)当正方形ADEF绕点A逆时针旋转θ(0°<θ<90°)时,如图2,BD=CF成立吗?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2)当正方形ADEF绕点A逆时针旋转45°时,如图3,延长BD交CF于点G.①求证:BD⊥CF;②当AB=4,AD=时,求线段BG的长.【分析】(1)△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四边形ADEF是正方形,易证得△BAD ≌△CAF,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即可证得BD=CF;(2)①由△BAD≌△CAF,可得∠ABM=∠GCM,又由对顶角相等,易证得△BMA ∽△CMG,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可得BGC=∠BAC=90°,即可证得BD⊥CF;②首先过点F作FN⊥AC于点N,利用勾股定理即可求得AE,BC的长,继而求得AN,CN的长,又由等角的三角函数值相等,可求得AM=AB=,然后利用△BMA∽△CMG,求得CG的长,再由勾股定理即可求得线段BG的长.【解答】解(1)BD=CF成立.理由:∵△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四边形ADEF是正方形,∴AB=AC,AD=AF,∠BAC=∠DAF=90°,∵∠BAD=∠BAC﹣∠DAC,∠CAF=∠DAF﹣∠DAC,∴∠BAD=∠CAF,在△BAD和△CAF中,∴△BAD≌△CAF(SAS).∴BD=CF.(2)①证明:设BG交AC于点M.∵△BAD≌△CAF(已证),∴∠ABM=∠GCM.∵∠BMA=∠CMG,∴△BMA∽△CMG.∴∠BGC=∠BAC=90°.∴BD⊥CF.②过点F作FN⊥AC于点N.∵在正方形ADEF中,AD=DE=,∴AE==2,∴AN=FN=AE=1.∵在等腰直角△ABC 中,AB=4,∴CN=AC﹣AN=3,BC==4.∴在Rt△FCN中,tan∠FCN==.∴在Rt△ABM中,tan∠ABM==tan∠FCN=.∴AM=AB=.∴CM=AC﹣AM=4﹣=,BM===.∵△BMA∽△CMG,∴.∴.∴CG=.∴在Rt△BGC中,BG==.。
相似三角形与反比例函数基础知识
![相似三角形与反比例函数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adf8200e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cc.png)
相似三角形与反比例函数基础知识
相似三角形是指具有相同形状但大小不同的三角形。
在相似三
角形中,对应角度相等,而对应边长之间存在比例关系。
三角形的相似性具有以下几个基本性质:
1. AAA相似定理:若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则它们相似。
2. AA相似定理:若两个三角形的两个对应角相等,则它们相似。
3. SAS相似定理:若两个三角形的一个对应角相等,并且两边
分别成比例,则它们相似。
反比例函数是指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分数表示。
反
比例函数的形式为 y = k/x,其中 k 是一个非零常数。
反比例函数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1. 当 x 为正值时,y 为负值,当 x 为负值时,y 为正值。
2. 当 x 无限增大或无限减小时,y 趋近于 0。
3.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为一条直线,经过点 (k, 1)。
相似三角形与反比例函数是数学中重要的基础概念。
相似三角形的理解有助于解决几何问题,而反比例函数的应用可以用于描述许多实际情况,例如电阻与电流的关系。
通过研究相似三角形和反比例函数的基础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中的相关概念,并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数学工具和思路。
(2021年整理)中考数学狙击重难点系列专题27----反比例函数与三角形综合(含答案)
![(2021年整理)中考数学狙击重难点系列专题27----反比例函数与三角形综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0eeb0f32af90242a995e5ba.png)
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版)中考数学狙击重难点系列专题27----反比例函数与三角形综合(含答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版)中考数学狙击重难点系列专题27----反比例函数与三角形综合(含答案)的全部内容。
角形综合(含答案)编辑整理:张嬗雒老师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到文库,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我们任然希望 (完整版)中考数学狙击重难点系列专题27--——反比例函数与三角形综合(含答案)这篇文档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我们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到下面的留言区,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下载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 <(完整版)中考数学狙击重难点系列专题27—--—反比例函数与三角形综合(含答案)> 这篇文档的全部内容。
反比例函数与三角形综合1.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反比例函数y= (x>0)的图象与边长是6的正方形OABC的两边AB,BC分别相交于M,N 两点,△OMN的面积为10.若动点P在x轴上,则PM+PN的最小值是( )A. 6B. 10C. 2D。
22。
如图,在反比例函数y= 的图象上有一动点A,连接AO并延长交图象的另一支于点B,在第二象限内有一点C,满足AC=BC,当点A运动时,点C始终在函数y= 的图象上运动,若tan∠CAB=2,则k的值为()A. ﹣3 B. ﹣6 C。
初中数学反比例函数知识点总复习含解析
![初中数学反比例函数知识点总复习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741cc0869eae009581bec98.png)
初中数学反比例函数知识点总复习含解析一、选择题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B在第一象限,BA⊥x轴于点A,反比例函数y=kx (x>0)的图象与线段AB相交于点C,且C是线段AB的中点,若△OAB的面积为3,则k的值为()A.13B.1 C.2 D.3【答案】D 【解析】【分析】连接OC,如图,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得到S△AOC=12S△OAB=32,再根据反比例函数系数k的几何意义得到12|k|=32,然后利用反比例函数的性质确定k的值.【详解】连接OC,如图,∵BA⊥x轴于点A,C是线段AB的中点,∴S△AOC=12S△OAB=32,而S△AOC=12|k|,∴12|k|=32,而k>0,∴k=3.故选:D.此题考查反比例函数系数k的几何意义,解题关键在于掌握在反比例函数y=kx图象中任取一点,过这一个点向x轴和y轴分别作垂线,与坐标轴围成的矩形的面积是定值|k|.2.如图,菱形OABC的顶点C的坐标为(3,4),顶点A在x轴的正半轴上.反比例函数kyx=(x>0)的图象经过顶点B,则k的值为A.12 B.20 C.24 D.32【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如图,过点C作CD⊥x轴于点D,∵点C的坐标为(3,4),∴OD=3,CD=4.∴根据勾股定理,得:OC=5.∵四边形OABC是菱形,∴点B的坐标为(8,4).∵点B在反比例函数(x>0)的图象上,∴.故选D.3.下列函数中,当x>0时,函数值y随自变量x的增大而减小的是()A.y=x2B.y=x C.y=x+1 D.1 yx =【解析】【分析】需根据函数的性质得出函数的增减性,即可求出当x >0时,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的函数.【详解】解:A 、y =x 2是二次函数,开口向上,对称轴是y 轴,当x >0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错误;B 、y =x 是一次函数k =1>0,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错误;C 、y =x+1是一次函数k =1>0,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错误;D 、1y x=是反比例函数,图象无语一三象限,在每个象限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了二次函数、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性质,熟练掌握函数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4.如图,点P 是反比例函数(0)k y k x=≠的图象上任意一点,过点P 作PM x ⊥轴,垂足为M . 连接OP . 若POM ∆的面积等于2. 5,则k 的值等于 ( )A .5-B .5C . 2.5-D .2. 5【答案】A【解析】【分析】 利用反比例函数k 的几何意义得到12|k|=2,然后根据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和绝对值的意义确定k 的值.【详解】解:∵△POM 的面积等于2.5,∴12|k|=2.5, 而k <0,∴k=-5,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反比例函数系数k 的几何意义:在反比例函数y=k x 图象中任取一点,过这一个点向x 轴和y 轴分别作垂线,与坐标轴围成的矩形的面积是定值|k|.也考查了反比例函数的性质.5.如图,反比例函数11k y x=的图象与正比例函数22y k x =的图象交于点(2,1),则使y 1>y 2的x 的取值范围是( )A .0<x <2B .x >2C .x >2或-2<x <0D .x <-2或0<x <2【答案】D【解析】【分析】 先根据反比例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性质求出B 点坐标,由函数图象即可得出结论.【详解】∵反比例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均关于原点对称,∴A 、B 两点关于原点对称.∵A (2,1),∴B (-2,-1).∵由函数图象可知,当0<x <2或x <-2时函数y 1的图象在y 2的上方,∴使y 1>y 2的x 的取值范围是x <-2或0<x <2.故选D.6.如图,A ,B 是反比例函数y=4x在第一象限内的图象上的两点,且A ,B 两点的横坐标分别是2和4,则△OAB 的面积是( )A .4B .3C .2D .1【答案】B【解析】【分析】先根据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及A ,B 两点的横坐标,求出A (2,2),B (4,1).再过A ,B 两点分别作AC ⊥x 轴于C ,BD ⊥x 轴于D ,根据反比例函数系数k 的几何意义得出S △AOC =S △BOD =12×4=2.根据S 四边形AODB =S △AOB +S △BOD =S △AOC +S 梯形ABDC ,得出S △AOB =S 梯形ABDC ,利用梯形面积公式求出S 梯形ABDC =12(BD+AC )•CD=12×(1+2)×2=3,从而得出S △AOB =3.【详解】∵A ,B 是反比例函数y=4x在第一象限内的图象上的两点, 且A ,B 两点的横坐标分别是2和4,∴当x=2时,y=2,即A (2,2),当x=4时,y=1,即B (4,1),如图,过A ,B 两点分别作AC ⊥x 轴于C ,BD ⊥x 轴于D , 则S △AOC =S △BOD =12×4=2, ∵S 四边形AODB =S △AOB +S △BOD =S △AOC +S 梯形ABDC ,∴S △AOB =S 梯形ABDC ,∵S 梯形ABDC =12(BD+AC )•CD=12×(1+2)×2=3, ∴S △AOB =3,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反比例函数()0k y k x=≠中k 的几何意义,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梯形的面积,熟知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的点与原点所连的线段、坐标轴、向坐标轴作垂线所围成的直角三角形面积S 与k 的关系为S=12|k|是解题的关键.7.给出下列函数:①y =﹣3x +2:②y =3x ;③y =﹣5x:④y =3x ,上述函数中符合条件“当x >1时,函数值y 随自变量x 增大而增大”的是( )A .①③B .③④C .②④D .②③【答案】B【解析】【分析】分别利用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分析得出答案.【详解】解:①y =﹣3x +2,当x >1时,函数值y 随自变量x 增大而减小,故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②y =3x,当x >1时,函数值y 随自变量x 增大而减小,故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③y =﹣5x,当x >1时,函数值y 随自变量x 增大而增大,故此选项符合题意; ④y =3x ,当x >1时,函数值y 随自变量x 增大而增大,故此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此题考查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正确把握相关性质是解题关键. 8.若一个圆锥侧面展开图的圆心角是270°,圆锥母线l 与底面半径r 之间的函数关系图象大致是( )A .B .C .D .【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圆锥的侧面展开图为一扇形,这个扇形的弧长等于圆锥底面的周长,扇形的半径等于圆锥的母线长得到2πr=270180l π⋅⋅,整理得l=43r (r >0),然后根据正比例函数图象求解.【详解】 解:根据题意得2πr=270180l π⋅⋅,所以l=43r (r >0), 即l 与r 为正比例函数关系,其图象在第一象限.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圆锥的计算;函数的图象.9.如图,ABDC Y 的顶点,A B 的坐标分别是()(), 0,3 1, 0A B -,顶点,C D 在双曲线k y x=上,边BD 交y 轴于点E ,且四边形ACDE 的面积是ABE ∆面积的3倍,则k 的值为:( )A .6-B .4-C .3-D .12-【答案】A【解析】【分析】 过D 作DF//y 轴,过C 作//CF x 轴,交点为F ,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证明,DCF ABO ∆≅∆利用平移写好,C D 的坐标,由四边形ACDE 的面积是ABE ∆面积的3倍,得到2,DB BE =利用中点坐标公式求横坐标,再利用反比例函数写D 的坐标,列方程求解k .【详解】解:过D 作DF//y 轴,过C 作//CF x 轴,交点为F ,则,CF DF ⊥ABDC QY ,,CDF BAO ∴∠∠的两边互相平行,,AB DC =CDF BAO ∴∠=∠,90,DFC BOA ∠=∠=︒Q,DCF ABO ∴∆≅∆,,CF BO DF AO ∴==设(,),k C m m由()(), 0,3 1, 0A B -结合平移可得:(1,3)k D m m++, Q 四边形ACDE 的面积是ABE ∆面积的3倍, 11()322BD BE DE CA h h BE ∴+=⨯⨯,,,BD BE h h AC BD ==Q3DE AC BE ∴+=,4,DE BD BE BE ∴++=2,DB BE ∴=(1,3),(1,0),0,E k D m B x m++=Q ∴ 由中点坐标公式知:110,2m ++= 2m ∴=- ,(1,)1k D m m ++Q , 3212k k ∴=+-+-, 6.k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移性质,中点坐标公式,掌握以上知识点是解题关键.10.如图,二次函数2y ax bx c =++的图象如图所示,则一次函数y ax c =+和反比例函数b y x=在同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图象大致是( )A .B .C .D .【答案】D【解析】【分析】直接利用二次函数图象经过的象限得出a ,b ,c 的值取值范围,进而利用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得出答案.【详解】∵二次函数y=ax 2+bx+c 的图象开口向下,∴a <0,∵二次函数y=ax 2+bx+c 的图象经过原点,∴c=0,∵二次函数y=ax 2+bx+c 的图象对称轴在y 轴左侧,∴a ,b 同号,∴b <0,∴一次函数y=ax+c ,图象经过第二、四象限,反比例函数y=b x图象分布在第二、四象限, 故选D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图象,正确把握相关性质是解题关键.1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等腰直角三角形ABC 的顶点A 、B 分别在x 轴、y 轴的正半轴上,90ABC ∠=︒,CA x ⊥轴,点C 在函数()0k y x x=>的图象上,若1AB =,则k 的值为( )A .1B .22C 2D .2【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可以求得 OA 和 AC 的长,从而可以求得点 C 的坐标,进而求得 k 的 值,本题得以解决.【详解】Q 等腰直角三角形ABC 的顶点A 、B 分别在x 轴、y 轴的正半轴上,90ABC ∠=︒,CA ⊥x 轴,1AB =,45BAC BAO ︒∴∠=∠=, 2OA OB ∴==,2AC =, ∴点C 的坐标为2,22⎛⎫ ⎪ ⎪⎝,Q 点C 在函数()0k y x x=>的图象上, 2212k ∴=⨯=,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等腰直角三角形,解答本题的关键 是明确题意,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答.12.如图所示,已知()121,,2,2A y B y ⎛⎫ ⎪⎝⎭为反比例函数1y x =图象上的两点,动点(),0P x 在x 轴正半轴上运动,当AP BP -的值最大时,连结OA ,AOP ∆的面积是 ( )A .12B .1C .32D .52【答案】D【解析】【分析】先根据反比例函数解析式求出A ,B 的坐标,然后连接AB 并延长AB 交x 轴于点P ',当P 在P '位置时,PA PB AB -=,即此时AP BP -的值最大,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直线AB 的解析式,从而求出P '的坐标,进而利用面积公式求面积即可.【详解】当12x=时,2y=,当2x=时,12y=,∴11(,2),(2,)22A B.连接AB并延长AB交x轴于点P',当P在P'位置时,PA PB AB-=,即此时AP BP-的值最大.设直线AB的解析式为y kx b=+,将11(,2),(2,)22A B代入解析式中得122122k bk b⎧+=⎪⎪⎨⎪+=⎪⎩解得152kb=-⎧⎪⎨=⎪⎩,∴直线AB解析式为52y x=-+.当0y=时,52x=,即5(,0)2P',115522222AOP AS OP y'∴=⋅=⨯⨯=V.故选: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一次函数与几何综合,掌握待定系数法以及找到AP BP-何时取最大值是解题的关键.13.如图,若直线2y x n=-+与y轴交于点B,与双曲线()2y xx=-<交于点(),1A m,则AOBV的面积为()A .6B .5C .3D .1.5【答案】C【解析】【分析】 先根据题意求出A 点坐标,再求出一次函数解析式,从而求出B 点坐标,则问题可解.【详解】解:由已知直线2y x n =-+与y 轴交于点B ,与双曲线()20y x x =-<交于点(),1A m ∴21m=-则m=-2 把A (-2,1)代入到2y x n =-+,得()122n =-⨯-+∴n=-3∴23y x =--则点B (0,-3)∴AOB V 的面积为132=32⨯⨯ 故应选:C【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综合问题,解题关键是根据题意应用数形结合思想.14.如图,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顶点在坐标原点,∠OAB=30°,若点A 在反比例函数y=6x(x >0)的图象上,则经过点B 的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 )A .y=﹣6xB .y=﹣4xC .y=﹣2xD .y=2x【解析】【分析】直接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得出13 BCOAODSS= VV,进而得出S△AOD=3,即可得出答案.【详解】过点B作BC⊥x轴于点C,过点A作AD⊥x轴于点D,∵∠BOA=90°,∴∠BOC+∠AOD=90°,∵∠AOD+∠OAD=90°,∴∠BOC=∠OAD,又∵∠BCO=∠ADO=90°,∴△BCO∽△ODA,∵BOAO=tan30°=3,∴13BCOAODSS=VV,∵12×AD×DO=12xy=3,∴S△BCO=12×BC×CO=13S△AOD=1,∵经过点B的反比例函数图象在第二象限,故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y=﹣2x.故选C.【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反比例函数数的几何意义,正确得出S△AOD=2是解题关键.15.若反比例函数()2221my m x-=-的图象在第二、四象限,则m的值是()A.-1或1 B.小于12的任意实数 C.-1 D.不能确定【解析】【分析】根据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列出方程221m -=-且210m -<求解即可.【详解】解:22(21)m y m x -=-Q 是反比例函数,∴221m -=-,210m -≠,解之得1m =±.又因为图象在第二,四象限,所以210m -<, 解得12m <,即m 的值是1-. 故选:C .【点睛】 对于反比例函数()0k y k x=≠.(1)0k >,反比例函数图像分布在一、三象限;(2)k 0< ,反比例函数图像分布在第二、四象限内.16.当0x <时,反比例函数2y x=-的图象( ) A .在第一象限,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 B .在第二象限,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C .在第三象限,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D .在第四象限,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 【答案】B【解析】【分析】 反比例函数2y x =-中的20k =-<,图像分布在第二、四象限;利用0x <判断即可. 【详解】解:Q 反比例函数2y x=-中的20k =-<, ∴该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分布在第二、四象限;又0x <Q ,∴图象在第二象限且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故选:B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对于反比例函数()0k y k x=≠,(1)0k >,反比例函数图像分布在一、三象限;(2)k 0< ,反比例函数图像分布在第二、四象限内.17.已知反比例函数2y x =-,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A .图象必经过点(-1,2)B .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C .图象在第二、四象限内D .若x >1,则y >-2 【答案】B【解析】【分析】此题可根据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即函数所在的象限和增减性对各选项作出判断.【详解】解: A 、把(-1,2)代入函数解析式得:2=-21-成立,故点(-1,2)在函数图象上,故选项正确;B 、由k=-2<0,因此在每一个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故选项不正确;C 、由k=-2<0,因此函数图象在二、四象限内,故选项正确;D 、当x=1,则y=-2,又因为k=-2<0,所以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因此x >1时,-2<y <0,故选项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18.如图,A 、C 是函数1y x=的图象上任意两点,过点A 作y 轴的垂线,垂足为B ,过点C 作y 轴的垂线,垂足为D .记Rt AOB ∆的面积为1S ,Rt COD ∆的面积为2S ,则1S 和2S 的大小关系是( )A .12S S >B .12S S <C .12=S SD .由A 、C 两点的位置确定【答案】C【解析】【分析】 根据双曲线的图象上的点与原点所连的线段、坐标轴、向坐标轴作垂线所围成的直角三角形面积S的关系即S=12k|.【详解】由题意得:S1=S2=12|k|=12.故选: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反比例函数y=kx中k的几何意义,即图象上的点与原点所连的线段、坐标轴、向坐标轴作垂线所围成的直角三角形面积S的关系即S=12|k|,是经常考查的一个知识点;这里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19.如图,直线y=k和双曲线y=kx相交于点P,过点P作PA0垂直于x轴,垂足为A0,x 轴上的点A0,A1,A2,…A n的横坐标是连续整数,过点A1,A2,…A n:分别作x轴的垂线,与双曲线y=kx(k>0)及直线y=k分别交于点B1,B2,…B n和点C1,C2,…C n,则n nn nA BC B 的值为()A.11n+B.11n-C.1nD.11n-【答案】C【解析】【分析】由x轴上的点A0,A1,A2,…,A n的横坐标是连续整数,则得到点An(n+1,0),再分别表示出∁n(n+1,k),B n(n+1,kn1+),根据坐标与图形性质计算出A n B n=kn1+,B n∁n =k﹣kn1+,然后计算n nn nA BB C.【详解】∵x轴上的点A0,A1,A2,…,A n的横坐标是连续整数,∴An(n+1,0),∵∁n A n⊥x轴,∴∁n (n +1,k ),B n (n +1,k n 1+), ∴A nB n =k n 1+,B n ∁n =k ﹣k n 1+, ∴n n n n A B B C =11k n k k n +-+=1n . 故选:C .【点睛】考查了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交点问题,解题关键是抓住了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图象的交点坐标满足两函数解析式.20.如图,,A B 是双曲线k y x=上两点,且,A B 两点的横坐标分别是1-和5,ABO -∆的面积为12,则k 的值为( )A .3-B .4-C .5-D .6-【答案】C【解析】【分析】 分别过点A 、B 作AD ⊥x 轴于点D ,BE ⊥x 轴于点E ,根据S △AOB =S 梯形ABED +S △AOD - S △BOE =12,故可得出k 的值.【详解】分别过点A 、B 作AD ⊥x 轴于点D ,BE ⊥x 轴于点E ,∵双曲线k y x=的图象的一支在第二象限 ∴k<0,∵A ,B 两点在双曲线k y x=的图象上,且A ,B 两点横坐标分别为:-1,-5, ∴A (-1,-k ),B (-5, 5k -) ∴S △AOB =S 梯形ABED +S △AOD - S △BOE =1||11||(||)(51)1||525225k k k k ⨯+⨯-+⨯⨯-⨯⨯=12||5k =12, 解得,k=-5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反比例函数系数k 的几何意义,过双曲线上的任意一点分别向两条坐标轴作垂线,与坐标轴围成的矩形面积就等于|k|.本知识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同学们应高度关注.。
最新初中数学反比例函数知识点总复习附答案
![最新初中数学反比例函数知识点总复习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255987aaeaad1f347933f1e.png)
最新初中数学反比例函数知识点总复习附答案一、选择题1.对于反比例函数2y x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图象分布在第二、四象限B .当0x >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C .图象经过点(1,-2)D .若点()11,A x y ,()22,B x y 都在图象上,且12x x <,则12y y <【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性质对各选项分析判断后利用排除法求解.【详解】A. k=−2<0,∴它的图象在第二、四象限,故本选项正确;B. k=−2<0,当x>0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故本选项正确;C.∵221-=-,∴点(1,−2)在它的图象上,故本选项正确; D. 若点A (x 1,y 1),B (x 2,y 2)都在图象上,,若x 1<0< x 2,则y 2<y 1,故本选项错误. 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 是函数()0k y x x=>在第一象限内图象上一动点,过点A 分别作AB x ⊥轴于点B AC y ⊥、轴于点C ,AB AC 、分别交函数()10y x x=>的图象于点E F 、,连接OE OF 、.当点A 的纵坐标逐渐增大时,四边形OFAE 的面积( )A .不变B .逐渐变大C .逐渐变小D .先变大后变小【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反比例函数系数k 的几何意义得出矩形ACOB 的面积为k ,BOE S V COF S =V 12=,则四边形OFAE 的面积为定值1k -.【详解】 ∵点A 是函数(0k y x x =>)在第一象限内图象上,过点A 分别作AB ⊥x 轴于点B ,AC ⊥y 轴于点C ,∴矩形ACOB 的面积为k ,∵点E 、F 在函数1y x =的图象上, ∴BOE S V COF S =V 12=, ∴四边形OFAE 的面积11122k k =--=-, 故四边形OFAE 的面积为定值1k -,保持不变,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反比例函数中系数k 的几何意义,根据反比例函数系数k 的几何意义可求出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是解题的关键.3.ABC ∆的面积为2,边BC 的长为x ,边BC 上的高为y ,则y 与x 的变化规律用图象表示大致是( )A .B .C .D .【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得出y 与x 的函数解析式,根据解析式作出图象进行判断即可.【详解】根据题意得122xy =∴4y x=∵00x y >>, ∴y 与x 的变化规律用图象表示大致是故答案为:A .【点睛】本题考查了反比例函数的图象问题,掌握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4.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反比例函数y b x=(b ≠0)与二次函数y =ax 2+bx (a ≠0)的图象大致是( ) A . B .C .D .【答案】D【解析】【分析】直接利用二次函数图象经过的象限得出a ,b 的值取值范围,进而利用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得出答案.【详解】A 、抛物线y =ax 2+bx 开口方向向上,则a>0,对称轴位于y 轴的右侧,则a ,b 异号,即b<0.所以反比例函数y b x=的图象位于第二、四象限,故本选项错误; B 、抛物线y =ax 2+bx 开口方向向上,则a>0,对称轴位于y 轴的左侧,则a ,b 同号,即b>0.所以反比例函数y b x=的图象位于第一、三象限,故本选项错误; C 、抛物线y =ax 2+bx 开口方向向下,则a<0,对称轴位于y 轴的右侧,则a ,b 异号,即b>0.所以反比例函数y b x =的图象位于第一、三象限,故本选项错误; D 、抛物线y =ax 2+bx 开口方向向下,则a<0,对称轴位于y 轴的右侧,则a ,b 异号,即b>0.所以反比例函数y b x=的图象位于第一、三象限,故本选项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以及二次函数的图象,要熟练掌握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中系数与图象位置之间关系.5.已知点()11,A y -、()22,B y -都在双曲线32m y x +=上,且12y y >,则m 的取值范围是( )A .0m <B .0m >C .32m >-D .32m <- 【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已知得3+2m <0,从而得出m 的取值范围.【详解】∵点()11,A y -、()22,B y -两点在双曲线32m y x+=上,且y 1>y 2, ∴3+2m <0, ∴32m <-,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了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当k >0时,该函数图象位于第一、三象限,当k <0时,函数图象位于第二、四象限.6.一次函数y=ax+b 与反比例函数a b y x-=,其中ab <0,a 、b 为常数,它们在同一坐标系中的图象可以是( ) A . B .C.D.【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一次函数的位置确定a、b的大小,看是否符合ab<0,计算a-b确定符号,确定双曲线的位置.【详解】A. 由一次函数图象过一、三象限,得a>0,交y轴负半轴,则b<0,满足ab<0,∴a−b>0,∴反比例函数y=a bx-的图象过一、三象限,所以此选项不正确;B. 由一次函数图象过二、四象限,得a<0,交y轴正半轴,则b>0,满足ab<0,∴a−b<0,∴反比例函数y=a bx-的图象过二、四象限,所以此选项不正确;C. 由一次函数图象过一、三象限,得a>0,交y轴负半轴,则b<0,满足ab<0,∴a−b>0,∴反比例函数y=a bx-的图象过一、三象限,所以此选项正确;D. 由一次函数图象过二、四象限,得a<0,交y轴负半轴,则b<0,满足ab>0,与已知相矛盾所以此选项不正确;故选C.【点睛】此题考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一次函数的图象,解题关键在于确定a 、b 的大小7.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函数()20y x x =<的图象与直线1l :()103y x b b =+<交于点A ,与直线2l :x b =交于点B ,直线1l 与2l 交于点C ,记函数()20y x x =<的图象在点A 、B 之间的部分与线段AC ,线段BC 围城的区域(不含边界)为W ,当4233b -≤≤-时,区域W 的整点个数为( )A .3个B .2个C .1个D .没有【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解析式画出函数图象,根据图形W 得到整点个数进行选择.【详解】∵()20y x x =<,过整点(-1,-2),(-2,-1),当b=43-时,如图:区域W 内没有整点,当b=23-时,区域W 内没有整点,∴4233b -≤≤-时图形W 增大过程中,图形内没有整点, 故选:D.【点睛】 此题考查函数图象,根据函数解析式正确画出图象是解题的关键.8.在反比例函数y =93m x+图象上有两点A(x 1,y 1)、B(x 2,y 2),y 1<0<y 2,x 1>x 2,则有( ) A .m >﹣13B .m <﹣13C .m≥﹣13D .m≤﹣13 【答案】B【解析】【分析】 先根据y 1<0<y 2,有x 1>x 2,判断出反比例函数的比例系数的正负,求出m 的取值范围即可.【详解】 ∵在反比例函数y =93m x+图象上有两点A (x 1,y 1)、B (x 2,y 2),y 1<0<y 2,x 1>x 2,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在二、四象限, ∴9m+3<0,解得m <﹣13. 故选:B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反比例函数的性质,以及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点,关键是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性质9.如图,ABDC Y 的顶点,A B 的坐标分别是()(), 0,3 1, 0A B -,顶点,C D 在双曲线k y x=上,边BD 交y 轴于点E ,且四边形ACDE 的面积是ABE ∆面积的3倍,则k 的值为:( )A .6-B .4-C .3-D .12-【答案】A【解析】【分析】 过D 作DF//y 轴,过C 作//CF x 轴,交点为F ,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证明,DCF ABO ∆≅∆利用平移写好,C D 的坐标,由四边形ACDE 的面积是ABE ∆面积的3倍,得到2,DB BE =利用中点坐标公式求横坐标,再利用反比例函数写D 的坐标,列方程求解k .【详解】解:过D 作DF//y 轴,过C 作//CF x 轴,交点为F ,则,CF DF ⊥ABDC QY ,,CDF BAO ∴∠∠的两边互相平行,,AB DC =CDF BAO ∴∠=∠,90,DFC BOA ∠=∠=︒Q,DCF ABO ∴∆≅∆,,CF BO DF AO ∴==设(,),k C m m由()(), 0,3 1, 0A B -结合平移可得:(1,3)k D m m++, Q 四边形ACDE 的面积是ABE ∆面积的3倍, 11()322BD BE DE CA h h BE ∴+=⨯⨯,,,BD BE h h AC BD ==Q3DE AC BE ∴+=,4,DE BD BE BE ∴++=2,DB BE ∴=(1,3),(1,0),0,E k D m B x m++=Q ∴ 由中点坐标公式知:110,2m ++= 2m ∴=- ,(1,)1k D m m ++Q , 3212k k ∴=+-+-, 6.k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移性质,中点坐标公式,掌握以上知识点是解题关键.10.如图,一次函数1y ax b =+和反比例函数2k y x=的图象相交于A ,B 两点,则使12y y >成立的x 取值范围是( )A .20x -<<或04x <<B .2x <-或04x <<C .2x <-或4x >D .20x -<<或4x >【答案】B【解析】【分析】 根据图象找出一次函数图象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方时对应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即可.【详解】观察函数图象可发现:2x <-或04x <<时,一次函数图象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方, ∴使12y y >成立的x 取值范围是2x <-或04x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综合,函数与不等式,利用数形结合思想是解题的关键.11.已知反比例函数y=﹣8x,下列结论:①图象必经过(﹣2,4);②图象在二,四象限内;③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④当x >﹣1时,则y >8.其中错误的结论有( )个 A .3 B .2 C .1 D .0【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反比例函数的性质,逐一进行判断即可得答案.【详解】①当x=﹣2时,y=4,即图象必经过点(﹣2,4);②k=﹣8<0,图象在第二、四象限内;③k=﹣8<0,每一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错误;④k=﹣8<0,每一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若0>x >﹣1,﹣y >8,故④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反比例函数的性质,熟练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是解题关键.12.如图,菱形ABCD 的两个顶点B 、D 在反比例函数y =的图象上,对角线AC 与BD 的交点恰好是坐标原点O ,已知点A (1,1),∠ABC =60°,则k 的值是( )A.﹣5 B.﹣4 C.﹣3 D.﹣2【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可以求得点B的坐标,从而可以求得k的值.详解:∵四边形ABCD是菱形,∴BA=BC,AC⊥BD,∵∠ABC=60°,∴△ABC是等边三角形,∵点A(1,1),∴OA=,∴BO=,∵直线AC的解析式为y=x,∴直线BD的解析式为y=-x,∵OB=,∴点B的坐标为(−,),∵点B在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上,∴,解得,k=-3,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菱形的性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利用反比例函数的性质解答.13.在函数2yx,3y x=+,2y x=的图象中,是中心对称图形,且对称中心是原点的图象共有()A.0个B.1个C.2个D.3个【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与函数的图象即可求解.【详解】y=x+3的图象是中心对称图形,但对称中心不是原点;y=x2图象不是中心对称图形;只有函数2yx=符合条件.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函数的图象性质与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熟练掌握相关知识是解题的关键.14.如图,矩形ABCD的边AB在x轴上,反比例函数kyx=(0)k≠的图象过D点和边BC的中点E,连接DE,若CDE∆的面积是1,则k的值是()A.4 B.3 C.25D.2【答案】A【解析】【分析】设E的坐标是(m,n),k=mn,则C的坐标是(m,2n),求得D的坐标,然后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得mn的值,即k的值.【详解】解:设E的坐标是(m,n),k=mn,则C的坐标是(m,2n),在y=mnx中,令y=2n,解得:x=2m,∵S△CDE=1,∴12|n|•|m-2m|=1,即12n×2m=1,∴mn=4.∴k=4.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了待定系数法求函数的解析式,利用mn表示出三角形的面积是关键.15.如图,已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O是坐标原点,AOBV是直角三角形,90AOB ∠=︒,2OB OA =,点B 在反比例函数2y x =上,若点A 在反比例函数k y x=上,则k 的值为( )A .12B .12-C .14D .14- 【答案】B【解析】【分析】通过添加辅助线构造出相似三角形,再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求得1,2x A x ⎛⎫-⎪⎝⎭,然后由点的坐标即可求得答案.【详解】解:过点B 作BE x ⊥于点E ,过点A 作AF x ⊥于点F ,如图:∵点B 在反比例函数2y x=上 ∴设2,B x x ⎛⎫ ⎪⎝⎭∴OE x =,2BE x=∵90AOB ∠=︒∴90AOD BOD ∠+∠=︒∴90BOE AOF ∠+∠=︒∵BE x ⊥,AF x ⊥∴90BEO OFA ∠=∠=︒∴90OAF AOF ∠+∠=︒∴BOE OAF ∠=∠∴BOE OAF V V ∽∵2OB OA = ∴12OF AF OA BE OE BO === ∴121122OF BE x x =⋅=⋅=,11222x AF OE x =⋅=⋅= ∴1,2x A x ⎛⎫- ⎪⎝⎭∵点A 在反比例函数k y x=上 ∴12x k x=- ∴12k =-. 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反比例函数与相似三角形的综合应用,点在函数图象上则点的坐标就满足函数解析式,结合已知条件能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求得点A 的坐标是解决问题的关键.16.点(2,﹣4)在反比例函数y=k x 的图象上,则下列各点在此函数图象上的是( ) A .(2,4)B .(﹣1,﹣8)C .(﹣2,﹣4)D .(4,﹣2) 【答案】D【解析】【详解】∵点(2,-4)在反比例函数y=k x 的图象上, ∴k =2×(-4)=-8.∵A 中2×4=8;B 中-1×(-8)=8;C 中-2×(-4)=8;D 中4×(-2)=-8,∴点(4,-2)在反比例函数y=k x 的图象上.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解题的关键是求出反比例系数k ,解决该题型题目时,结合点的坐标利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求出k 值是关键.17.已知反比例函数2yx=-,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A.图象必经过点(-1,2) B.y随x的增大而增大C.图象在第二、四象限内D.若x>1,则y>-2【答案】B【解析】【分析】此题可根据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即函数所在的象限和增减性对各选项作出判断.【详解】解: A、把(-1,2)代入函数解析式得:2=-21-成立,故点(-1,2)在函数图象上,故选项正确;B、由k=-2<0,因此在每一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故选项不正确;C、由k=-2<0,因此函数图象在二、四象限内,故选项正确;D、当x=1,则y=-2,又因为k=-2<0,所以y随x的增大而增大,因此x>1时,-2<y<0,故选项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18.已知抛物线y=x2+2x+k+1与x轴有两个不同的交点,则一次函数y=kx﹣k与反比例函数y=kx在同一坐标系内的大致图象是()A.B.C.D.【答案】D【解析】【分析】依据抛物线y=x2+2x+k+1与x轴有两个不同的交点,即可得到k<0,进而得出一次函数y=kx﹣k的图象经过第一二四象限,反比例函数y=kx的图象在第二四象限,据此即可作出判断.【详解】∵抛物线y=x2+2x+k+1与x轴有两个不同的交点,∴△=4﹣4(k+1)>0,解得k<0,∴一次函数y=kx﹣k的图象经过第一二四象限,反比例函数y=kx的图象在第二四象限,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 轴的交点问题、反比例函数图象、一次函数图象等,根据抛物线与x 轴的交点情况确定出k 的取值范围是解本题的关键.19.如图,△AOB 是直角三角形,∠AOB =90°,△AOB 的两边分别与函数12,y y x x=-=的图象交于B 、A 两点,则等于( )A .22B .12C .14D 3【答案】A【解析】【分析】过点A,B 作AC ⊥x 轴,BD ⊥x 轴,垂足分别为C,D.根据条件得到△ACO ∽△ODB.根据反比例函数比例系数k 的几何意义得出2()S OBD OB S AOC OA ∆=∆=121=12利用相似三角形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得出2OB OA =【详解】 ∵∠AOB =90°,∴∠AOC +∠BOD =∠AOC +∠CAO =90°,∠CAO =∠BOD ,∴△ACO ∽△BDO ,∴2()S OBD OB S AOC OA∆=∆ , ∵S △AOC =12 ×2=1,S △BOD =12×1=12, ∴2()OB OA =121=12 , ∴2OB OA = 故选A .【点睛】此题考查了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解题关键在于做辅助线,然后得到相似三角形再进行求解20.已知点()1,3M -在双曲线k y x =上,则下列各点一定在该双曲线上的是( ) A .()3,1-B .()1,3--C .()1,3D .()3,1 【答案】A【解析】【分析】先求出k=-3,再依次判断各点的横纵坐标乘积,等于-3即是在该双曲线上,否则不在.【详解】∵点()1,3M -在双曲线k y x=上, ∴133k =-⨯=-,∵3(1)3⨯-=-,∴点(3,-1)在该双曲线上,∵(1)(3)13313-⨯-=⨯=⨯=,∴点()1,3--、()1,3、()3,1均不在该双曲线上,故选:A.【点睛】此题考查反比例函数解析式,正确计算k 值是解题的关键.。
相似三角形专题复习(精品)
![相似三角形专题复习(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1e869fa8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cd.png)
相似三角形的解题技巧与策略
相似三角形的解题思路与步骤
明确解题目标:确定要证明的结论和所求的量明确解题方向。
观察图形特征:分析相似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关系确定解题方法。
寻找相似条件: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寻找对应边、对应角的关系构建相似三角形。
推导解题过程: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相关定理推导解题过程得出结论。
相似三角形对应中线的比等于相似比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对应角相等
对应边成比例
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周长比等于相似比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条件
定义:两个三角形如果对应角相等则它们相似
判定条件:SS、S、SSS、S、HL
应用:证明三角形相似求解线段长度和角度大小
性质: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角相等
03
相似三角形在解题中的应用
题目:在△BC中B=CD是BC上一点∠BD=40°E是D上一点且∠BE=∠CD则∠DEC= _______.题目:在△BC中B=CD是BC上一点E是D上一点且∠BE=∠CD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BE ∽ △CD B.△BE ∽ △DCB C.△EB ∽ △DC D.△EC ∽ △DEB.△BE ∽ △CD B.△BE ∽ △DCBC.△EB ∽ △DC D.△EC ∽ △DEB题目:在△BC中B=CD是BC上一点E是D上一点且∠BE=∠CD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BE ∽ △CD B.△BE ∽ △DCB C.△EB ∽ △DC D.△EC ∽ △DEB.△BE ∽ △CD B.△BE ∽ △DCBC.△EB ∽ △DC D.△EC ∽ △DEB题目:在等腰三角形BC中B=CD是BC上一点且D=BD若∠CD=50°则∠CB的大小为 _______.
,
“反比例函数与相似三角形问题”的复习课课例分析
![“反比例函数与相似三角形问题”的复习课课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ec91635c1c708a1294a4494.png)
“反比例函数与相似三角形问题”的复习课课例分析作者:吴博思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20年第52期【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52-0085-02一、教学背景分析笔者吴博思老师在深圳市九年级数学教研会上为全市初中数学老师上了一节中考专题复习示范课。
反比例函数是在学生学习了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基础上开始学习的,反比例函数的教学一方面丰富了用函数思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也为学生构建数学模型奠定了基础,在中学数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作为九年级第一轮复习课,学生已经学过了《反比例函数》和《相似三角形》全章的知识,掌握了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图像、性质,初步具有对反比例函数的有关问题进行合作探究的意识与能力,会用反比例函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为了与时下的中考热点相结合,为大家提供一节有价值的复习课,笔者所在的备课组全体老师全力以赴、共同研究,经过反复几轮的备课、上课、评课等磨课活动,最终成功地展示了一节“反比例函数与相似三角形”的高效复习课。
下面笔者谈谈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与反思,希望给同行一点启发。
二、教学设计分析设计分析:初中阶段最重要的三个相似三角形数学模型分别是“A字型”、“一线三等角模型”、“双垂直模型”,也是学生思维重要的切入口。
通过三道热身训练,让学生捕捉到反比函数当中隐藏的相似三角形的模型,通过辅助线的添加能够进一步呈现模型。
设计的目的就是抓住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思维,为接下来的问题引入埋下伏笔,突出反比例函数与相似三角形结合的教学意图,顺理成章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反比例函数与相似三角形问题。
本环节注重夯实知识点,对于反比例函数与相似三角形的综合应用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课前热身的训练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自我整理、自我质疑,通过自我挑战,达到自我提高的目标。
本环节将由学生自行探索题目中所蕴含的相似三角形模型,一方面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又能培养及时归纳总结的好习惯。
相似三角形中考复习(知识点+题型分类练习)
![相似三角形中考复习(知识点+题型分类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ee18820d25c52cc58bd6becc.png)
相似三角形一、知识概述1.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其它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2.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3.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4.相似三角形的基本性质①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角相等.②相似三角形的对应高线的比,对应中线的比和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③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等于相似比④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温馨提示:①全等三角形一定是相似三角形,其相似比k=1.所以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的特例.其区别在于全等要求对应边相等,而相似要求对应边成比例.②相似比具有顺序性.例如△ABC∽△A′B′C′的对应边的比,即相似比为k,则△A′B′C′∽△ABC的相似比,当且仅当它们全等时,才有k=k′=1.③相似比是一个重要概念,后继学习时出现的频率较高,其实质它是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的倍数,这一点借助相似三角形可观察得出.5.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①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其延长线相交,所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②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③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④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温馨提示:(1)判定三角形相似的几条思路:①条件中若有平行,可采用判定定理1;②条件中若有一对角相等(包括隐含的公共角或对顶角),可再找一对角相等或找夹边对应成比例;③条件中若有两边对应成比例,可找夹角相等;但是,在选择利用判定定理2时,一对对应角相等必须是成比例两边的夹角对应相等.④条件中若有等腰关系,可找顶角相等或底角相等,也可找腰和底对应成比例。
(2)在综合题中,注意相似知识的灵活运用,并熟练掌握线段代换、等比代换、等量代换技巧的应用,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运用相似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要能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把它转化为纯数学知识的问题,要注意培养当数学建模的思想。
相似三角形、三角函数、反比例函数知识点总结(导学案)
![相似三角形、三角函数、反比例函数知识点总结(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b0221b04c281e53a5802ff88.png)
相似三角形知识点总结 1. 比例线段的有关概念: 在比例式::中,、叫外项,、叫内项,、叫前项,a b c da b c d a d b c a c ==()a 、d 叫 ,b 、c 叫 ,如果b=c ,那么b 叫做a 、d 的 。
把线段AB 分成两条线段AC 和BC ,使 ,叫做把线段AB 黄金分割,C 叫做线段AB 的黄金分割点。
黄金比(黄金数)是 .例:线段AB=10m,点P是线段AB 的黄金分割点,则AP= .2. 比例性质:(1)基本性质 (2)合比性质 (3)等比性质3、相似比:相似多边形对应边长度的比叫做相似比(比例系数).4、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如图:l 1∥l 2∥l 3。
则,,,…AB BC DE EF AB AC DE DF BC AC EF DF ===5、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BC DE AC AE AB AD ==( A 字型 ) (X 字型)6、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① 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相似 ② 对应成比例且 相等,两三角形相似 ③ 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④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 和 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和 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形相似。
⑤ 三角形一边的直线与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注:三角形相似是证明乘积式、比例式的有效工具,同时也是三角形中求线段长的重要手段】7、相似三角形的性质:①相似三角形的 相等 ②相似三角形的 成比例③相似三角形 的比、 的比和 的比都等于相似比E B D (3)B CA E④相似三角形比等于相似比,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8、位似:如果两个图形不仅是图形,而且每组都交于一点,那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位似图形.【注:位似图形是相似图形的特例,位似图形不仅相似,而且对应顶点的连线相交于一点,位似图形是相似图形,但相似图形是位似图形. 位似图形的对应边互相平行或共线位似图形上任意一对对应点到的距离之比等于相似比.】9、画位似图形的一般步骤:(1)确定位似中心(位似中心可以是平面中任意一点)(2)分别连接原图形中的关键点和位似中心,并延长(或截取).(3)根据已知的位似比,确定所画位似图形中关键点的位置.(4)顺次连结上述得到的关键点,即可得到一个放大或缩小的图形.10、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果位似变换是以原点O为位似中心,相似比为k(k>0),原图形上点的坐标为(x,y),那么对应点的坐标为(,) 【同向位似图形】或 (,) 【反向位似图形】,锐角三角函数1、锐角∠A的三角函数(按右图Rt△ABC填空)∠A的正弦:sin A = ,∠A的余弦:cos A = ,∠A的正切:tan A = ,∠A的余切:cot A =2、锐角三角函数值,都是实数(正、负或者0);3、正弦、余弦值的大小范围:<sin A<;<cos A<4、tan A•cot A = ; tan B•cot B = ;5、sin A =cos(90°- );cos A = sin( -)6、填表7、在Rt △ABC 中,∠C =90゜,AB =c ,BC =a ,AC =b ,1)、三边关系(勾股定理):2)、锐角间的关系:∠ +∠ = 90°3)、边角间的关系:sin A = ; sin B = ;cos A = ; cos B = ; tan A = ; tan B = ;4)、倒数关系: ;5)、商的关系: ;6)、平方和的关系: ;8、图中角 可以看作是点A 的 角也可看作是点B 的 角; 9、(1)坡度(或坡比)是坡面的 高度(h )和 长度(l )的比。
相似三角形复习(较全)
![相似三角形复习(较全)](https://img.taocdn.com/s3/m/74e07a6cddccda38376bafca.png)
相似三角形知识点汇总【知识要点】1. 比例线段的有关概念: 在比例式::中,、叫外项,、叫内项,、叫前项,a b cda b c d a d b c a c ==()b 、d 叫后项,d 叫第四比例项,如果b=c ,那么b 叫做a 、d 的比例中项。
把线段AB 分成两条线段AC 和BC ,使AC 2=AB ²BC ,叫做把线段AB 黄金分割,C 叫做线段AB 的黄金分割点。
2. 比例性质: ①基本性质:a b c dad bc =⇔= ②合比性质:±±a b c d a b b c dd =⇒= ③等比性质:……≠……a b c d m n b d n a c m b d n ab===+++⇒++++++=()03.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①定理: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如图:l 1∥l 2∥l 3。
则,,,…AB BC DE EF AB AC DE DF BC AC EFDF=== ②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③定理: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
二、有关知识点:1.相似三角形定义: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
2.相似三角形的表示方法:用符号“∽”表示,读作“相似于”。
3.相似三角形的相似比: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的比叫做相似比。
4.相似三角形的预备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截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5.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与全等的判定方法的联系列表如下:从表中可以看出只要将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中的“对应边相等”的条件改为“对应边成比例”就可得到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这就是我们数学中的用类比的方法,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找出新知识并从中探究新知识掌握的方法。
中考一轮复习反比例函数(知识点梳理+典型例题 )
![中考一轮复习反比例函数(知识点梳理+典型例题 )](https://img.taocdn.com/s3/m/ccaa5b44caaedd3383c4d356.png)
反比例函数一、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形如 y = xk ( k 是常数, k≠0 ) 的函数叫做反比例函数。
注意:(1)常数 k 称为比例系数,k 是非零常数;(2)解析式有三种常见的表达形式:① y = xk (k ≠ 0) , ② 指数形式:1(0)y kx k -=≠; ③ 乘积形式:(0)xy k k =≠ ※反比例函数解析式可写成xy= k (k≠0)它表明反比例函数中自变量x 与其对应函数值y 之积,总等于常数k(3)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0x ≠,函数y 的取值范围是0y ≠。
例:点A (-1,1)是反比例函数m y x=的图象上一点,则m 的值为( ) A. 0 B. -2 C. -1 D. 1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1)形状与位置: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双曲线,它有两个分支,这两个分支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或第二、四象限,它们关于原点对称。
(2)变化趋势:由于反比例函数中自变量x ≠0,函数y ≠0,所以,它的图像与x 轴、y 轴都没有交点,即双曲线的两个分支无限接近坐标轴,但永远达不到坐标轴(坐标轴又称为双曲线的渐近线)。
三、反比例函数的性质(1)对称性: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关于原点对称的中心对称图形,同时也是轴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分别是一、三象限和二、四象限的角平分线,即直线y x =±。
(注:过原点的直线与双曲线的两个交点关于原点对称)(2)双曲线的位置:当k>0时,双曲线位于一、三象限(x ,y 同号);当k<0时,双曲线位于二、四象限(x ,y 同号异号),反之也成立。
(3)增减性: 当k>0时,双曲线走下坡路,在同一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当k<0时,双曲线走上坡路,在同一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
反之也成立。
※注:① 在利用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比较坐标大小时,一定通过画图解决,这是一个易错点);② 在反比例函数y 随x 的变化情况中一定注明在每一个象限内例1 已知反比例函数x y 2-=,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A .图象必经过点(-1,2)B .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C .图象在第二、四象限内D .若x >1,则y >-2例2 若ab >0,则一次函数y=ax+b 与反比例函数y=ab x在同一坐标系数中的大致图象是( ) A .B .C . D .例3 若点(﹣3,y 1),(﹣2,y 2),(﹣1,y 3)在反比例函数y=﹣图象上,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y 1>y 2>y 3B .y 2>y 1>y 3C .y 3>y 1>y 2D .y 3>y 2>y 1变式训练:1.正比例函数y=kx 和反比例函数21k y x+=-(k 是常数且k≠0)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图象可能是( ) A .B .C .D . 2.反比例函数y=m x的图象如图所示,以下结论: ①常数m <-1; ②在每个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 ③若A (-1,h ),B (2,k )在图象上,则h <k ; ④若P (x ,y )在图象上,则P′(-x ,-y )也在图象上.其中正确的是( )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3.已知点A (1,m ),B (2,n )在反比例函数(0)k y k x=<的图象上,则( ) A. 0m n << B. 0n m << C. 0m n >> D. 0n m >>(4)k 的几何意义:如图,设点P (a ,b )是反比例函数y=xk 上任意一点,作PA ⊥x 轴于A 点,PB ⊥y 轴于B 点,则矩形PBOA 的面积是k (三角形PAO 和三角形PBO 的面积都是k 21;面积是正数,所以k 要加绝对值)例1 如图,点A 是反比例函数(x >0)图象上一点,过点A 作x 轴的平行线,交反比例函数(x >0)的图象于点B ,连接OA 、OB ,若△OAB 的面积为2,则k 的值为______.例2 反比例函数y=(a >0,a 为常数)和y=在第一象限内的图象如图所示,点M在y=的图象上,MC ⊥x 轴于点C ,交y=的图象于点A ;MD ⊥y 轴于点D ,交y=的图象于点B ,当点M 在y=的图象上运动时,以下结论:①S △ODB =S △OCA ; ②四边形OAMB 的面积不变;③当点A 是MC 的中点时,则点B 是MD 的中点.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是( )A .0B .1C .2D .3变式训练:1、如图,点A 是反比例函数y=k x(x <0)的图象上的一点,过点A 作平行四边形ABCD ,使点B 、C 在x 轴上,点D 在y 轴上.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 的面积为6,则k 的值为( )A. 6B. 3C. ﹣6D. ﹣32、如图,直线(0)x t t =>与反比例函数k y x =(x >0)、1y x-=(x >0)的图象分别交于B 、C 两点,A 为y 轴上任意一点,△ABC 的面积为3,则k 的值为( )A. 2B. 3C. 4D. 53、如图,已知双曲线y =k x(k>0)与直角三角形OAB 的直角边AB 相交于点C ,且BC =3AC ,若△OBC 的面积为3,则k =_________.4.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菱形OABC 的面积为12,点B 在y 轴上,点C 在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上,则k 的值为 .四、直线与双曲线相交(1)交点坐标即为直线关系式和双曲线关系式联立所得方程组的解。
初中数学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相似三角形练习题(附答案)
![初中数学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相似三角形练习题(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5ed60b8b52acfc789ebc9e6.png)
初中数学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相似三角形练习题一、填空题1.如图,过x 轴正半轴上的任意一点P 作y 轴的平行线交反比例函数2(0)y x x=>和4(0)y x x=->的图象交于,A B 两点,C 是y 轴上任意一点,则ABC △的面积为 .2.判断下面哪些式子表示y 是x 的反比例函数: ①12xy =-;②3y x =+;③34y x -=;④5a y x=(a 为常数且0a ≠). 其中 是反比例函数(填序号). 3.若反比例函数k y x =与一次函数2y x =+的图象没有公共点,则k 的取值范围是 . 4.反比例函数4a y x+=的图象如图所示,,A P 为该图象上的点,且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在PAB △中,//PB y 轴,//AB x 轴,PB 与AB 相交于点B .若PAB △的面积大于12,则关于x 的方程21(1)04a x x --+=的根的情况是 .5.如图,面积为5的矩形OABC 的一个顶点B 在反比例函数k y x=的图象上,另三点在坐标轴上,则k = .6.如图,矩形OABC 的顶点,A C 的坐标分别是(4,0)和(0,2),反比例函数(0)k y x x=>的图象过对角线的交点P 并且与,AB BC 分别交于,D E 两点,连接,,OD OE DE ,则ODE △的面积为 .7.已知函数1(0)y x x =≥,24(0)y x x=>的图象如图所示,则以下结论: ①两函数图象的交点A 的坐标为(2,2);②当2x >时,12y y >;③图中2BC =;④两函数图象构成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⑤当x 逐渐增大时,1y 随着x 的增大而增大,2y 随着x 的增大而减小.其中正确结论的序号是 .8.如图,过原点O 的直线与两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在第一象限内分别交于点,A B ,且A 为OB 的中点,若函数11y x=,则2y 与x 的函数表达式是 。
九年级数学相似三角形知识点总结及例题讲解
![九年级数学相似三角形知识点总结及例题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8923f514d5bbfd0a785673b9.png)
1.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例.
已知 l 1∥ l 2∥ l 3,
A Dl
B El
: 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
1 2
, 所得的 对应线段成比 .
C
Fl
可得 AB
DE AB 或
DE 等.
BC EF AC DF
2. 推论 :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它两边
3
( 或两边的延长线 ) 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
注意 :(1) 此性质的证明运用了“设 k 法” ,这种方法是有关比例计算,变形中一种常用方法.
(2) 应用等比性质时,要考虑到分母是否为零.
(3)
可利用分式性质将连等式的每一个比的前项与后项同时乘以一个数,再利用等比性质也成立.
知识点三:黄金分割
1) 定义 :在线段 AB 上,点 C 把线段 AB 分成两条线段 AC 和 BC(AC>BC ),如果 AC AB
ad bc
(两外项的积等于两内项积)
2. 反比性质:
ac bd
bd a c ( 把比的前项、后项交换 )
3. 更比性质 ( 交换比例的内项或外项 ) :
ac bd
a b ,(交换内项 ) cd d c ,(交换外项 ) ba d b .(同时交换内外项 ) ca
4. 合比性质
a
:
c
bd
ab b
cd (分子加(减)分母 , 分母不变)
例 4、矩形 ABCD 中, BC=3AB , E、F,是 BC 边的三等分点,连结 AE 、 AF 、AC ,问图中是否存在非全 等的相似三角形?请证明你的结论。
二、如何应用相似三角形证明比例式和乘积式
例 5、△ ABC 中,在 AC 上截取 AD ,在 CB 延长线上截取 BE ,使 AD=BE ,求证: DF AC=BC FE
反比例函数背景下的全等、相似问题(解析版)-2023年中考数学重难点解题大招复习讲义-函数
![反比例函数背景下的全等、相似问题(解析版)-2023年中考数学重难点解题大招复习讲义-函数](https://img.taocdn.com/s3/m/e32057e0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77.png)
例题精讲考点1反比例函数与全等三角形综合问题【例1】.如图,把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CB=90°,点C(﹣1,0),点B在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上,且y轴平分∠BAC,则k的值是________解:如图,过点B作BD⊥x轴于D,在OA上截取OE=OC,连接CE,∵点C(﹣1,0),∴CO=1,∴CO=EO=1,∴∠CEO=45°,CE=,∵△BA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且∠ACB=90°,∴BC=AC,∠OCA+∠DCB=90°,∠CAB=45°,∵∠OCA+∠OAC=90°,∴∠OAC=∠BCD,在△OAC和△DCB中,∴△OAC≌△DCB(AAS),∴AO=CD,OC=BD=1,∵y轴平分∠BAC,∴∠CAO=22.5°,∵∠CEO=∠CEA+∠OAC=45°,∴∠ECA=∠OAC=22.5°,∴CE=AE=,∴AO=1+=CD,∴DO=,∴点B坐标为(,﹣1),∵点B在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上,∴k=﹣1×=﹣,变式训练【变1-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Rt△ABC的斜边AB在x轴上,点C在y轴上,∠BAC=30°,点A的坐标为(﹣3,0),将△ABC沿直线AC翻折,点B的对应点D 恰好落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则k的值为()A.B.﹣2C.4D.﹣4解:如图,过点D作DE⊥y轴于点E.由对称可知CD=BC,易证△DCE≌△BCO(AAS),∴CE=CO,DE=OB,∵∠BAC=30°,OA=3∴OC=OA=,∠OCB=30°,∴OB=OC=1,∴DE=OB=1,CE=OC=,OE=2,|k|=DE•OE=1×2=2,∵反比例函数图象在第二象限,∴k=﹣2,故选:B.【变1-2】.如图,点A是反比例函数y=图象上的一动点,连接AO并延长交图象的另一支于点B.在点A的运动过程中,若存在点C(m,n),使得AC⊥BC,AC=BC,则m,n满足_______(填等量关系)解:如图,连接OC,过点A作AE⊥x轴于点E,过点C作CF⊥y轴于点F,∵由直线AB与反比例函数y=的对称性可知A、B点关于O点对称,∴AO=BO.又∵AC⊥BC,AC=BC,∴CO⊥AB,CO=AB=OA,∵∠AOE+∠AOF=90°,∠AOF+∠COF=90°,∴∠AOE=∠COF,又∵∠AEO=90°,∠CFO=90°,∴△AOE≌△COF(AAS),∴OE=OF,AE=CF,∵点C(m,n),∴CF=﹣m,cF=n,∴OE=﹣m,AE=n,∴A(﹣m,n),∵点A是反比例函数y=图象上,∴﹣mn=4,即mn=﹣4,考点2反比例函数与相似三角形综合问题【例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四边形AOBD的边OB与x轴的正半轴重合,AD∥OB,DB⊥x轴,对角线AB,OD交于点M.已知AD:OB=2:3,△AMD的面积为4.若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恰好经过点M,则k的值为()A.B.C.D.12解:过点M作MH⊥OB于H.∵AD∥OB,∴△ADM∽△BOM,∴=()2=,=4,∵S△ADM=9,∴S△BOM∵DB⊥OB,MH⊥OB,∴MH∥DB,∴===,∴OH=OB,=×S△OBM=,∴S△MOH∵=,∴k=,故选:B.变式训练【变2-1】.如图,已知第一象限内的点A在反比例函数y=上,第二象限的点B在反比例函数y=上,且OA⊥OB,=,则k的值为()A.B.﹣C.﹣D.﹣3解:作AC⊥x轴于点C,作BD⊥x轴于点D.则∠BDO=∠ACO=90°,则∠BOD+∠OBD=90°,∵OA⊥OB,∴∠BOD+∠AOC=90°,∴∠BOD=∠AOC,∴△OBD∽△AOC,∴=()2=()2=,=×4=2,又∵S△AOC=,∴S△OBD∴k=﹣.故选:B.【变2-2】.如图,Rt△ABC的直角边BC在x轴正半轴上,斜边AC边上的中线BD反向延=8,则k等于长线交y轴负半轴于E,双曲线的图象经过点A,若S△BEC ()A.8B.16C.24D.28解:∵BD为Rt△ABC的斜边AC上的中线,∴BD=DC,∠DBC=∠ACB,又∠DBC=∠EBO,∴∠EBO=∠ACB,又∠BOE=∠CBA=90°,∴△BOE∽△CBA,∴=,即BC×OE=BO×AB.=8,即BC×OE=2×8=16=BO×AB=|k|.又∵S△BEC又由于反比例函数图象在第一象限,k>0.所以k等于16.故选:B.【变2-3】.如图,在等腰△AOB中,AO=AB,顶点A为反比例函数y=(x>0)图象上一点,点B在x轴的正半轴上,过点B作BC⊥OB,交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上于点C,连接OC交AB于点D,若△BCD的面积为2,则k的值为()A.18B.20C.22D.21解:如图,过点A作AF⊥OB交x轴于F,交OC于点E,∵OA=AB,AF⊥OB,∴OF=FB=OB,∵BC⊥OB,∴AF∥BC,∴△ADE∽△BDC,,∴BC=2EF,设OF=a,则OB=2a,∴A(a,),C(2a,),∴AF=,BC=,∴AF=2BC=4EF,AE=AF﹣EF=3EF,∵△ADE∽△BDC,∴,∴=()2=,∵△BCD的面积为2,=,∴S△ADE∴=,∵=,∴EC=OE,∴=,∴=,=,∴S△AOE∵==,∴==,=S△AOE=×=10,∴S△AOF∴|k|=10,∵k>0,∴k=20.故选:B.1.如图,AB⊥x轴,B为垂足,双曲线y=(x>0)与△AOB的两条边OA,AB分别相交于C,D两点,OC=CA,且△ABC的面积为3,则k等于()A.4B.2C.3D.1解:连接BC,过点C作CM⊥OB于M,∵OC=CA,即=,∴==,又∵△ABC的面积为3,=,∴S△OBC又∵CM∥AB,∴==,∴==,=S△OBC==|k|,∴S△OMC∵k>0,∴k=1,故选:D.2.如图,在△ABC中,AB=AC,点A在反比例函数y=(k>0,x>0)的图象上,点B,C在x轴上,OC=OB,延长AC交y轴于点D,连接BD,若△BCD的面积等于1,则k的值为()A.3B.2C.D.4解:作AE⊥BC于E,连接OA,∵AB=AC,∴CE=BE,∵OC=OB,∴OC=BC=×2CE=CE,∵AE∥OD,∴△COD∽△CEA,∴=()2=4,∵△BCD的面积等于1,OC=OB,=S△BCD=,∴S△COD=4×=1,∴S△CEA∵OC=CE,=S△CEA=,∴S△AOC=+1=,∴S△AOE=k(k>0),∵S△AOE∴k=3,故选:A.3.如图所示,Rt△AOB中,∠AOB=90°,顶点A,B分别在反比例函数y=(x>0)与y=﹣(x<0)的图象上,则tan∠BAO的值为()A.B.C.D.解:作AC⊥x轴于C,BD⊥x轴于D,如图,∵顶点A,B分别在反比例函数y=(x>0)与y=﹣(x<0)的图象上,=×|1|=,S△BOD=×|﹣5|=,∴S△AOC∵∠AOB=90°,∴∠BOD+∠AOC=90°,∵∠AOC+∠OAC=90°,∴∠OAC=∠BOD,而∠ACO=∠BDO,∴△AOC∽△OBD,∴=()2==,∴=,在Rt△AOB中,tan∠BAO==,故选:B.4.如图,函数y=﹣(x<0)的图象经过Rt△ABO斜边OB的中点D,与直角边AB相交于C,连接AD.若AD=3,则△ABO的周长为()A.12B.6+C.6+2D.6+2解:如图,过点D作DE⊥AO于E,∵点D是BO的中点,∴AD=BD=DO=3,∴BO=6,∵DE⊥AO,AB⊥AO,∴AB∥DE,∴,∴AB=2DE,AO=2EO,=DE×EO=,∵S△DEO=AB×AO=2,∴S△ABO∵AB2+AO2=OB2=36,∴(AB+AO)2=36+8,∴AB+AO=2,∴△ABO的周长=AO+BO+AB=6+2,故选:D.5.如图,长方形ABCD的顶点A、B均在y轴的正半轴上,点C在反比例函数y=(x>0)的图象上,对角线DB的延长线交x轴于点E,连接AE,已知S△ABE=1,则k的值是()A.1B.C.2D.4解:延长DC与x轴交于点F,∵ABCD是矩形,∴AD=BC,AD∥BC∥OE,∴△ABD∽△OBE,∴=,即:AD•OB=AB•OE,=1=AB•OE,又∵S△ABE∴AD•OB=AB•OE=2=BC•OB,=BC•OB=2=|k|,即:S矩形OBCF∴k=2或k=﹣2(舍去),故选:C.6.如图,直线y=x+2与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在第一象限交于点P,若OP=,则k的值为3.解:设点P(m,m+2),∵OP=,∴=,解得m1=1,m2=﹣3(不合题意舍去),∴点P(1,3),∴3=,解得k=3.故答案为:3.7.已知一次函数y=2x+4的图象分别交x轴、y轴于A、B两点,若这个一次函数的图象与一个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在第一象限交于点C,且AB=2BC,则这个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y=.解:∵一次函数y=2x+4的图象分别交x轴、y轴于A、B两点,∴A(﹣2,0),B(0,4),过C作CD⊥x轴于D,∴OB∥CD,∴△ABO∽△ACD,∴==,∴CD=6,AD=3,∴OD=1,∴C(1,6),设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y=,∴k=6,∴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y=.故答案为:y=.8.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点A,B在反比例函数y=(x>0)的图象上,且点A与点B关于直线y=x对称,C为AB的中点,若AB=4,则线段OC的长为2.解:设A(t,),∵点A与点B关于直线y=x对称,∴B(,t),∵AB=4,∴(t﹣)2+(﹣t)2=42,即t﹣=2或t﹣=﹣2,解方程t﹣=﹣2,得t=﹣﹣2(由于点A在第一象限,所以舍去)或t=﹣+2,经检验,t=﹣+2,符合题意,∴A(﹣+2,+2),B(+2,﹣+2),∵C为AB的中点,∴C(2,2),∴OC==2.故答案为2.9.如图,△OMN是边长为10的等边三角形,反比例函数y=(x>0)的图象与边MN、OM分别交于点A、B(点B不与点M重合).若AB⊥OM于点B,则k的值为9.解:过点B作BC⊥x轴于点C,过点A作AD⊥x轴于点D,如图,∵△OMN是边长为10的等边三角形,∴OM=ON=MN=10,∠MON=∠M=∠MNO=60°设OC=b,则BC=,OB=2b,∴BM=OM﹣OB=10﹣2b,B(b,b),∵∠M=60°,AB⊥OM,∴AM=2BM=20﹣4b,∴AN=MN﹣AM=10﹣(20﹣4b)=4b﹣10,∵∠AND=60°,∴DN==2b﹣5,AD=AN=2b﹣5,∴OD=ON﹣DN=15﹣2b,∴A(15﹣2b,2b﹣5),∵A、B两点都在反比例函数y=(x>0)的图象上,∴k=(15﹣2b)(2b﹣5)=b•b,解得b=3或5,当b=5时,OB=2b=10,此时B与M重合,不符题意,舍去,∴b=3,∴k=b•b=9,故答案为:9.10.如图,在Rt△ABC中,∠ABC=90°,C(0,﹣3),CD=3AD,点A在反比例函数y=图象上,且y轴平分∠ACB,求k=.解:过A作AE⊥x轴,垂足为E,∵C(0,﹣3),∴OC=3,∵∠AED=∠COD=90°,∠ADE=∠CDO∴△ADE∽△CDO,∴,∴AE=1;又∵y轴平分∠ACB,CO⊥BD,∴BO=OD,∵∠ABC=90°,∴∠OCD=∠DAE=∠ABE,∴△ABE∽△DCO,∴设DE=n,则BO=OD=3n,BE=7n,∴,∴n=∴OE=4n=∴A(,1)∴k=.故答案为:.11.如图,矩形OABC的两边落在坐标轴上,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在第一象限的分支过AB的中点D交OB于点E,连接EC,若△OEC的面积为12,则k=12.解:如图,过点D、E分别作x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F、G,=S矩形OADF=2S△OEG=k,则S△OBC又∵EG∥BC,∴△OEG∽△OBC,∴=()2=2,∴=,∴=,∴==,∴=,∴k=12.故答案为12.1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AB=60°,∠AOB=90°,反比例函数y1=的图象经过点A,反比例函数y2=﹣的图象经过点B,则m的值为1.解:作BH⊥x轴,垂足为H,AM⊥y轴,垂足为M,∵∠OAB=60°,∠AOB=90°,∴△BHO∽△AMO,∴,令OM=a,则BH=,代入反比例函数y2=﹣得:x=,∴OH=,得:AM=,∴,又∵AM•OM=m,∴m=1.故答案为1.13.如图,线段OA与函数y=(x>0)的图象交于点B,且AB=2OB,点C也在函数y =(x>0)图象上,连结AC并延长AC交x轴正半轴于点D,且AC=3CD,连结BC,若△BCD的面积为3,则k的值为.解:如图,分别过点A,B,C作x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M,E,F.∴BE∥CF∥AM,∴OB:OA=BE:AM=OE:OM=1:3,CD:AD=DF:DM=CF:AM=1:4,设点B的坐标为(a,b),∴OE=a,BE=b,∴AM=3BE=3b,OM=3OE=3a,∴CF=AM=b,∴C(a,b),∴OF=a,∴FM=OM﹣OF=a,∴DF=FM=a,∴OD=OM﹣DF﹣FM=a.∵△BCD的面积为3,∴△ABC的面积=3×△BCD的面积=9,∴△ABD的面积=12.∴△BOD的面积=×△ABD的面积=6.∴•OD•BE=a×b=6.解得k=ab=.故答案为:.14.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B在函数y=(k>0,x>0)的图象上,过点A作x轴的垂线,与函数y=﹣(x>0)的图象交于点C,连接BC交x轴于点D.若点A的横坐标为1,BC=3BD,则点B的横坐标为2.解:作BE⊥x轴于E,∴AC∥BE,∴△CDF∽△BDE,∴==,∵BC=3BD,∴==,∴CF=2BE,DF=2DE,设B(,b),∴C(1,﹣2b),∵函数y=﹣(x>0)的图象交于点C,∴﹣k=1×(﹣2b)=﹣2b,∴k=2b,∴B的横坐标为==2,故答案为:2.15.如图,在△ABC中,边AB在x轴上,边AC交y轴于点E.反比例函数y=(x>0)=6,则k=的图象恰好经过点C,与边BC交于点D.若AE=CE,CD=2BD,S△ABC.解:如图,作CM⊥AB于点M,DN⊥AB于点N,设C (m ,),则OM =m ,CM =,∵OE ∥CM ,AE =CE ,∴==1,∴AO =m ,∵DN ∥CM ,CD =2BD ,∴===,∴DN =,∴D 的纵坐标为,∴=,∴x =3m ,即ON =3m ,∴MN =2m ,∴BN =m ,∴AB =5m ,∵S △ABC =6,∴5m •=6,∴k =.故答案为:.16.如图,A 为反比例函数(其中x >0)图象上的一点,在x 轴正半轴上有一点B ,OB =4.连接OA ,AB ,且OA =AB =2.过点B 作BC ⊥OB ,交反比例函数(其中x >0)的图象于点C ,连接OC 交AB 于点D ,则的值为.解:过点A作AH⊥x轴,垂足为点H,AH交OC于点M,如图所示.∵OA=AB,AH⊥OB,∴OH=BH=OB=2,∴AH===6,∴点A的坐标为(2,6).∵A为反比例函数(其中x>0)图象上的一点,∴k=2×6=12.∵BC⊥x轴,OB=4,点C在反比例函数y=上,∴BC=3.∵AH∥BC,OH=BH,∴MH=BC=,∴AM=AH﹣MH=.∵AM∥BC,∴△ADM∽△BDC,∴,故答案为.17.如图,已知菱形ABCD的对角线相交于坐标原点O,四个顶点分别在双曲线y=和y=(k<0)上,=,平行于x轴的直线与两双曲线分别交于点E,F,连接OE,OF,则△OEF的面积为.解:作AM⊥x轴于M,DN⊥x轴于N,∵四边形ABCD是菱形,∴AC⊥BD,∴∠AOM+∠DON=∠ODN+DON=90°,∴∠AOM=∠ODN,∵∠AMO=∠OND=90°,∴△AOM∽△ODN,∴=()2,∵A点在双曲线y=,=,=×4=2,=,∴S△AOM∴=()2,=,∴S△ODN∵D点在双曲线y=(k<0)上,∴|k|=,∴k=﹣9,∵平行于x轴的直线与两双曲线分别交于点E,F,=+=,∴S△OEF故答案为.18.如图,已知直线l:y=﹣x+4分别与x轴、y轴交于点A,B,双曲线(k>0,x>0)与直线l不相交,E为双曲线上一动点,过点E作EG⊥x轴于点G,EF⊥y轴于点F,分别与直线l交于点C,D,且∠COD=45°,则k=8.解:点A、B的坐标分别为(4,0)、(0,4),即:OA=OB,∴∠OAB=45°=∠COD,∠ODA=∠ODA,∴△ODA∽△CDO,∴OD2=CD•DA,设点E(m,n),则点D(4﹣n,n),点C(m,4﹣m),则OD2=(4﹣n)2+n2=2n2﹣8n+16,CD=(m+n﹣4),DA=n,即2n2﹣8n+16=(m+n﹣4)×n,解得:mn=8=k,故答案为8.19.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的顶点C在y轴正半轴上,CD平行于x轴,直线AC交x轴=2,于点E,BC⊥AC,连接BE,反比例函数y=(x>0)的图象经过点D,已知S△BCE 则k的值是4.解:(解法一)过点D作DF⊥x轴于点F,如图所示.∵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BC∥AD,BC=AD.又∵BC⊥AC,∴DA⊥AC.∵CD平行于x轴,∴∠ACD=∠CEO.∵CO⊥OE,DA⊥AC,∴∠ECO=∠D.设点D的坐标为(m,)(m>0),则CD=m,OC=DF=.在Rt△CAD中,CD=m,∠CAD=90°,AD=m•cos∠D.在Rt△COE中,OC=,∠COE=90°,CE==.S△BCE=CE•BC=•m•cos∠D=k=2,解得:k=4;(解法二)设点D的坐标为(m,n)(m>0,n>0),则CD=m,OC=n,∵CD∥x轴,∴∠ACD=∠OEC.∵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BC⊥AC,∴DA⊥AC,AD=BC,∴∠DAC=∠COE=90°,∴△COE∽△DAC,∴=,即=,∴mn=BC•CE.=BC•CE=2,∵S△BCE=4.∴mn=2S△BCE∵点D在反比例函数y=(x>0)的图象上,∴k=mn=4.故答案为:4.20.如图,A为反比例函数y=(其中x>0)图象上的一点,在x轴正半轴上有一点B,OB=4.连接OA,AB,且OA=AB.过点B作BC⊥OB,交反比例函数y=(其中x>0)的图象于点C,连接OC交AB于点D,则的值为.解:过点A作AH⊥x轴,垂足为H,AH交OC于点M,如图,∵OA=AB,AH⊥OB,∴OH=BH=OB=×4=2,A(2,),C(4,),∵AH∥BC,∴MH=BC=,∴AM=AH﹣MH=﹣=,∵AM∥BC,∴△ADM∽△BDC,∴==.21.如图,点A在反比例函数第一象限内图象上,点B在反比例函数第三象限内图象上,AC⊥y轴于点C,BD⊥y轴于点D,交于点E,若BO=CE,则k的值为.解:过点A作AP⊥x轴于点P,过点B作BQ⊥x轴于点Q,∵AC=BD=,∴点A的横坐标为,点B的横坐标为﹣,∵点A在反比例函数第一象限内图象上,点B在反比例函数第三象限内图象上,∴点A的纵坐标为6,点B的纵坐标为﹣3,∵AC⊥y轴,BD⊥y轴,∴CD=AP+BQ=9,OD=3,AC∥BD,∴∠CAE=∠DBE,∠ACE=∠BDE,∴△ACE≌△BDE(AAS),∴CE=DE=CD=,∵BO=CE,∴BO=,在Rt△BOD中,由勾股定理可得BD2+OD2=OB2,即,解得k=或k=﹣(舍去),故答案为:.22.如图,菱形ABCD的四个顶点均在坐标轴上,对角线AC、BD交于原点O,AE⊥BC于E点,交BD于M点,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经过线段DC的中点N,若BD=4,则ME的长为.解:在菱形ABCD中,AB=BC,BD⊥AC,OB=OD==2,∠ABC=2∠OBC,∴点D(0,2),设点C(m,0),∵点N为CD的中点,∴点,∵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经过点N,∴,解得:,即点,∴,∴,,∴∠OBC=30°,∴∠ABC=60°,∴△ABC为等边三角形,∴,∵AE⊥BC,∴,∴.故答案为:.23.如图,平面坐标系中,AB交矩形ONCM于E、F,若=(m>1),且双曲线y==S1,S△OEF=S2,用含m的代数式表示.也过E、F两点,记S△CEF解:过点F作FG⊥y轴于点G,如图所示:∵CM⊥y轴,FG⊥y轴,∴CM∥FG,MC=FG,∴△BME∽△BGF,∴===,设点C的坐标为(a,b),则E(,b),F(a,),∴S1=×(a﹣)•(b﹣)=ab;S2=a•b﹣•﹣•﹣ab=ab.∴=.24.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Q在函数y=(x>0)的图象上,PA、QB分别垂直x轴于点A、B,PC、QD分别垂直y轴于点C、D.设点P的横坐标为m,点Q的纵坐标为n,△PCD的面积为S1,△QAB的面积为S2.(1)当m=2,n=3时,求S1、S2的值;(2)当△PCD与△QAB全等时,若m=3,直接写出n的值.解:(1)∵当m=2时,y==6,∴P(2,6).∵PA⊥x轴,PC⊥y轴,∴PC=OA=2,PA=OC=6.∵当m=3时,x==4,∴Q(4,3).∵QB⊥x轴,QD⊥y轴,∴DQ=OB=4,QB=OA=3,∴CD=OC﹣OD=3,AB=OB﹣OA=2,∴S1=CD•CP=×3×2=3,S2=AB•QB=×2×3=3.(2)∵m=3,∴P(3,4),∴PC=OA=3,当△PCD≌△QBA时,∵QB=PC=3,∴n=3;当△PCD≌△ABQ时,∵PC=OA=3,∴AB=PC=3,∴OB=OA+AB=3+3=6.∵点Q在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上,∴y==2,∴n=2.综上所述,n=2或3.25.如图,一次函数y=k1x+b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相交于A(1,2)、B(﹣2,n)两点.(1)求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2)根据图象,直接写出满足k1x+b>的x的取值范围;:S△BOP=1:4,求点P的坐标.(3)若点P在线段AB上,且S△AOP解:(1)∵反比例函数y=经过A(1,2),∴k2=1×2=2,∴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y=,∵B(﹣2,n)在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上,∴n==﹣1,∴B(﹣2,﹣1),∵直线y=k1x+b经过A(1,2),B(﹣2,﹣1),∴,解得,∴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x+1;(2)观察图象,k1x+b>的x的取值范围是﹣2<x<0或x>1;(3)设P(x,x+1),:S△BOP=1:4,∵S△AOP∴AP:PB=1:4,即PB=4PA,∴(x+2)2+(x+1+1)2=16[(x﹣1)2+(x+1﹣2)2],解得x1=,x2=2(舍去),∴P点坐标为(,).26.如图,在矩形OABC中,OA=3,OC=5,分别以OA、OC所在直线为x轴、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D是边CB上的一个动点(不与C、B重合),反比例函数y=(k >0)的图象经过点D且与边BA交于点E,连接DE.(1)连接OE,若△EOA的面积为2,则k=4;(2)连接CA、DE与CA是否平行?请说明理由;(3)是否存在点D,使得点B关于DE的对称点在OC上?若存在,求出点D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1)连接OE,如图1,∵Rt△AOE的面积为2,∴k=2×2=4.(2)连接AC,如图1,设D(x,5),E(3,),则BD=3﹣x,BE=5﹣,=,∴,又∵∠B=∠B,∴△BDE∽△BCA,∴∠BED=∠BAC,∴DE∥AC.(3)假设存在点D满足条件.设D(x,5),E(3,),则CD=x,BD=3﹣x,BE=5﹣,AE=.作EF⊥OC,垂足为F,如图2,易证△B′CD∽△EFB′,∴,即=,∴B′F=,∴OB′=B′F+OF=B′F+AE=+=,∴CB′=OC﹣OB′=5﹣,在Rt△B′CD中,CB′=5﹣,CD=x,B′D=BD=3﹣x,由勾股定理得,CB′2+CD2=B′D2,(5﹣)2+x2=(3﹣x)2,解这个方程得,x1=1.5(舍去),x2=0.96,∴满足条件的点D存在,D的坐标为D(0.96,5).27.如图,点A和点E(2,1)是反比例函数y=(x>0)图象上的两点,点B在反比例函数y=(x<0)的图象上,分别过点A、B作y较的垂线,垂足分别为点C、D,AC =BD,连接AB交y轴于点F.(1)求k;(2)设点A的横坐标为a,点F的纵坐标为m,求证:am=﹣2.(3)连接CE、DE,当∠CED=90°时,求A的坐标.(1)解:∵点E(2,1)是反比例函数y=(x>0)图象上的点,∴k=1×2=2;(2)证明:∵点A的横坐标为a,∴点A的纵坐标为,∵AC=BD,∴B(﹣a,﹣),∵AC∥BD,∴∠CAF=∠DBF,∠ACF=∠BDF,∵AC=BD,∴△ACF≌△BDF(ASA),∴CF=DF,∴m=﹣,∴am=﹣2;(3)解:∵∠CED=90°,CF=DF,∴CD=2EF,∴=2,由(2)知,=﹣m,∴﹣4m=2,解得m=1或﹣,当m=1时,a=﹣2(舍去),当m=﹣时,a=,∴A(,).28.已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点A是反比例函数y=(x>0)图象上的一个动点,连结AO,AO的延长线交反比例函数y=(k>0,x<0)的图象于点B,过点A作AE⊥y轴于点E.(1)如图1,过点B作BF⊥x轴,于点F,连接EF.①若k=1,求证:四边形AEFO是平行四边形;②连结BE,若k=4,求△BOE的面积.(2)如图2,过点E作EP∥AB,交反比例函数y=(k>0,x<0)的图象于点P,连结OP.试探究:对于确定的实数k,动点A在运动过程中,△POE的面积是否会发生变化?请说明理由.(1)①证明:设点A的坐标为(a,),则当点k=1时,点B的坐标为(﹣a,﹣),∴AE=OF=a,∵AE⊥y轴,∴AE∥OF,∴四边形AEFO是平行四边形;②解:过点B作BD⊥y轴于点D,如图1,∵AE⊥y轴,∴AE∥BD,∴△AEO∽△BDO,∴,∴当k=4时,,即,=2S△AOE=1;∴S△BOE(2)不改变.理由如下:过点P作PH⊥x轴于点H,PE与x轴交于点G,设点A的坐标为(a,),点P的坐标为(b,),则AE=a,OE=,PH=﹣,∵四边形AEGO是平行四边形,∴∠EAO=∠EGO,AE=OG,∵∠EGO=∠PGH,∴∠EAO=∠PGH,又∵∠PHG=∠AEO,∴△AEO∽△GHP,∴,∵GH=OH﹣OG=﹣b﹣a,∴,∴﹣k=0,解得,∵a,b异号,k>0,∴,=×OE×(﹣b)=×(﹣b)=﹣,∴S△POE∴对于确定的实数k,动点A在运动过程中,△POE的面积不会发生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 GEDC FB A图1G Q PFED CBA相似三角形与反比例函数复习 一、相似例1、(2015成都市锦江区二诊B27、满分10分)27、(10分)已知:在ABC ∆中,ACB DBC ∠=∠,2BC AC =,BD BC =,CD 交线段AB 于点E .(1)如图1,当090=∠ACB 时,求证:2DE CE =; (2)当0120=∠ACB 时,①如图2,猜想线段DE 、CE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②如图3,点F 是BC 边的中点,连接DF ,DF 与AB 交于G ,求DGGF的值.例2、 如图,在Rt △ABC 中,∠ABC =90°,过点B 作BD ⊥AC 于D ,BE 平分∠DBC ,交AC 于E ,过点A 作AF ⊥BE 于G ,交BC 于F ,交BD 于H . 若∠BAC =30°,则FCHD的值为例3、操作:如图,已知正方形纸片ABCD 的边长为10,将正方形纸片折叠,使顶点A 落在边CD 上的点P 处(点P 与C 、D 不重合),折痕为EF ,折叠后AB 边落在PQ 的位置,当P 刚好位于DP=51DC 时,EDP △与△PCG 的周长之比为例4、如图1,直角三角形ABC中,∠ABC=90°,E是边BC上一点,EM⊥AE,EM交边AC于点M,BG⊥AC,垂足为G,BG交AE于点H。
(1)求证:△AB H∽△EC M;(2)如图2,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作CF垂直BC于点C,并与EM延长线交于点F,若E 是BC中点,BC=2AB,试判四边形ABCF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3)在(2)的条件下,若AB=2,求AH的长.例5、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C(-4,0),点A B,分别在x轴,y轴的正半轴上,线段OA、OB的长度都是方程0232=+-xx.的解,且OB>OA。
若点P从C点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射线CB运动,连结AP。
(1)判断三角形ABC的形状并求出AOP∆的面积S关于点P的运动时间t秒的函数关系式.(2)在点P的运动过程中,利用备用图1探究,求AOP∆周长最短时点P运动的时间。
(3)在点P的运动过程中,利用备用图2探究,是否存在点P,使以点A B P,,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OB△相似?若存在,直接写出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例6.如图,在△ABC中,已知BD、CE是△ABC的高,试说明△ADE∽△ABC。
ABCDE针对性训练:(2012成都市武侯区一诊A 卷20题、满分10分)如图,在△ABC 中,∠ACB =90º,BC =nAC , CD ⊥AB 于D ,点P 为AB 边上一动点, PE ⊥AC ,PF ⊥BC ,垂足分别为E 、F . (1)若n=2,则CEBF= ;(直接写出结果,不需证明) (2)当n =3时,连结EF 、DF ,求EFDF的值;(3)当n = 时,EFDF=332(直接写出结果,不需证明).中考真题重现1:(2013成都中考A 卷20题、满分10分) 如图,点B 在线段AC 上,点D ,E 在AC 同侧,90A C ∠=∠=o ,BD BE ⊥,AD BC =. (1)求证:CE AD AC +=;(2)若3AD =,5CE =,点P 为线段AB 上的动点,连接DP ,作DP PQ ⊥,交直线BE 与点Q ;i )当点P 与A ,B 两点不重合时,求DPPQ的值; ii )当点P 从A 点运动到AC 的中点时,求线段DQ 的中点所经过的路径(线段)长.(直接写出结果,不必写出解答过程)真题重现2:(2014成都中考A 卷20题、满分10分) 20.(本小题满分10分)如图,矩形ABCD 中,AB AD 2=,E 是AD 边上一点,AD nDE 1=(n 为大于2的整数),连接BE ,作BE 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AD 、BC 于点F ,G ,FG 与BE 的交点为O ,连接BF 和EG .(1)试判断四边形BFEG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2)当a AB =(a 为常数),3=n 时,求FG 的长; (3)记四边形BFEG 的面积为1S ,矩形ABCD 的面积为2S , 当301721=S S 时,求n 的值.(直接写出结果,不必写出解答过程)BCAF EDGO真题重现3:(2015成都中考B 卷27题、满分10分)27、(10分)已知AC,EC 分别为四边形ABCD 和EFCG 的对角线,点E 在ABC ∆内,90=∠+∠CBE CAE 。
(1)如图①,当四边形ABCD 和EFCG 均为正方形时,连接BF 。
1)求证:CAE ∆∽CBF ∆;2)若1,2BE AE ==,求CE 的长。
(2)如图②,当四边形ABCD 和EFCG 均为矩形,且AB EFk BC FC==时, 若1,2,3BE AE CE ===,求k 的值;(3)如图③,当四边形ABCD 和EFCG 均为菱形,且45DAB GEF ∠=∠=时, 设,,BE m AE n CE p ===,试探究,,m n p 三者之间满足的等量关系。
(直接写出结果,不必写出解答过程)xy OABPQ二、反比例函数1、(2011成都中考) 如图,已知反比例函数(0)ky k x=≠的图象经过点(12,8),直线y x b =-+经过该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的点Q(4,m).(1)求上述反比例函数和直线的函数表达式;(2)设该直线与x 轴、y 轴分别相交于A 、B 两点,与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另一个交点为P ,连结0P 、OQ ,求△OPQ 的面积.2. (2010成都中考)如图,已知反比例函数ky x=与一次函数y x b =+的图象在第一象限相交于点(1,4)A k -+.(1)试确定这两个函数的表达式;(2)求出这两个函数图象的另一个交点B 的坐标,并根据图象写出使反比例函数的值大于一次函数的值的x 的取值范围.3. (2009成都中考)已知一次函数2y x =+与反比例函数k y x=,其中一次函数2y x =+的图象经过点P(k ,5).(1)试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2)若点Q 是上述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图象在第三象限的交点,求点Q 的坐标.4. (2011成都中考B 卷)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已知反比例函数2(0)ky k x=≠满足:当0x <时,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
若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直线3y x k =-+都经过点P ,且7OP =,则实数k=_________.5.(2012成都中考B 卷)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直线AB 与x 轴、y 轴分别交于点A ,B ,与反比例函数ky x=(k 为常数,且0k >)在第一象限的图象交于点E ,F .过点E 作EM ⊥y 轴于M ,过点F 作FN ⊥x 轴于N ,直线EM 与FN 交于点C .若BE 1BF m=(m 为大于l 的常数).记△CEF 的面积为1S ,△OEF 的面积为2S ,则12S S =________. (用含m 的代数式表示)6.(2013成都中考B 卷)若关于t 的不等式组0214t a t -≥⎧⎨+≤⎩,恰有三个整数解,则关于x 的一次函数14y x a =-的图像与反比例函数32a y x+=的图像的公共点的个数为_________.7.(2014成都中考B 卷)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直线x y 23=与双曲线x y 6=相交于A ,B 两点,C 是第一象限内双曲线上一点,连接CA 并延长交y 轴于点P ,连接BP ,BC .若△PBC 的面积是20,则点C 的坐标为___________.8、2015成都中考9、如图,已知直线12y x =与双曲线(0)ky k x=>交A ,B 两点,且点A 的横坐标为4. (1)求k 的值; (2)若双曲线(0)ky k x=>上一点C 的纵坐标为8,求△AOC 的面积;(3)过原点O 的另一条直线l 交双曲线(0)ky k x=>于P ,Q 两点(P 点在第一象限),若由点A ,B ,P ,Q 为顶点组成的四边形面积为24,求点P 的坐标.10、一次函数b ax y +=的图像分别交x 轴,y 轴于M 、N两点,与反比例函数xky =的图像相较于A、B两点,分别作AC ⊥x 轴,AE ⊥y 轴,垂足分别为C、E,过点B分别作BF ⊥x 轴,BD ⊥y 轴,吹则分别为F 、D 。
AC 与BD 交于K ,连接CD (1)、若点A、B在反比例函数xky =的图像的同一分支上,如图(1),试说明 (1):CFBK AEDK S S 四边形四边形= (2):AN=BM (2)、若点A 、B分别在反比例函数xky =的不同分支上如图(2),则AN 与BM 还相等吗?试证明你的结论。
图(1) 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