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人事制度改革:问题、思路与建议
公立中小学教师人事制度改革
浅析公立中小学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摘要】国家对中小学教育必须承担主要的责任,中小学教师的人事安排是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之下进行的。
公立中小学教师用人制度改革主要通过切实加强编制管理、完善其聘任制度、积极促进教师交流,不断优化教师资源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
【关键词】公立中小学;教师;人事制度近年来,根据十七大提出的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总体要求,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领导下,逐步在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中建立起符合中小学用人制度改革的运行机制,为我国的基础教育的发展起到有力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标志,是和谐社会的基础。
我们不应该片面的理解学校只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因为教师的发展与学生的发展是辩证统一的,教师的发展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小学教师的人事安排是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之下,特别是公立中小学教师必须依据行政法法律制度,以政府计划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与之相对应的民办学校教师,也应当具有相同的法律地位,无论是工资、福利等各方面都基本相同。
为了加强公立中小学教师的队伍建设,各地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稳步推进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其中有一部分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总的说来,当前我国公立中小学教师队伍还不能完全适应国家的中长期教育规划,不能完全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不能完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
因此,需要从人才强国战略的全局出发,进一步加深对于公立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性的认识。
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 切实加强编制管理近期教育部强调,要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同时对农村偏远地区实行倾斜政策,确保学校与教师的双向选择。
在各地实行总体调控、动态管理,坚持做到“保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基本需要,与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相适应,力求精简高效,园地制宜、区别对待”的原则。
2 完善公立中小学教师聘任制度公立中小学教师聘任制度的改革,应该着眼于建立符合当前公立中小学实际工作和教师职业特点的人事制度,在新进教师的公开招聘、聘用制度、职称制度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通过改革使得广大教师的事业心、工作积极性空前高涨,紧迫感和危机感进一步增强。
学校人事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及建议
学校人事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及建议发表时间:2018-09-10T10:29:58.29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1期作者:宋方圆[导读] 摘要: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河南三门峡 472000摘要: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随着国家的经济体制的建立,在市场中的教育资源和教育配备的作用有了显著的增强,与此同时社会竞争也成为了教育管理中普遍现象。
学校的人事管理已经进行了很多年的更新变化,这种变化却只是停滞在一个学校的人员配备、校内的职称评聘等相关制度方面急需改革的层面上。
关键词:学校;人事管理;问题;建议1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问题1.1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自1998年开始,我国学校开始进行扩招,在学生数量日益增多,全国学校生师比例持续升高的今天,教师的数量不断地增加,并且增加速度越来越快,一些学校的教师数量匮乏已演变成制约学校发展的一大影响要素。
在教师结构方面科研型教师稀少、教学型教师过多等问题是广泛存在的。
1.2人力资源流动不畅在计划经济思想理念的影响下,人力资源行政配置性、垄断性在学校人事管理中渗透,同时在社会保障体系及人才市场人事代理机制并不完善的今天,人力资源的流动存在很大的障碍。
其一,非教学人员并无合理流动,学校外聘的临时教师拥有一定的自主权,这会使得人员过剩的问题存在;其二,长线专业人才引无法进入市场进行调剂,从而便会有相对过剩的现象存在。
1.3缺少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从当前我国学校的实际状况进行分析,许多学校并未创建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在学校的内部人力资源管理中并未从以往传统的计划经济理念中脱离出来,在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上,并未完全满足新时期对学校的多元化需求,有的学校即便是意识到了教职员工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发挥的重大作用,可是,对于教职员工的培训根本无法适应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
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有关政策问题解答
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有关政策问题解答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加强人才工作决定和深化职称制度改革要求的重要举措,是落实义务教育法的重要任务,是推进职称制度分类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具有重大意义。
为进一步做好职称评审和岗位聘用工作,确保改革工作顺利进行,现就《关于印发安徽省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皖人社发〔2016〕13号)有关政策进行解答。
一、关于中小学教师职称认定问题。
职称认定政策为:国家教育部承认的正规全日制院校毕业生(不包括“以考代评”的系列)专业对口或相近。
从事本专业工作满规定年限,经单位考核合格的,按管理权限可认定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
各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省直各主管部门认定审批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各县(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认定审批县(区)属及以下单位初级专业技术资格。
直接认定仅限首次认定,对于已认定过或者经评审已取得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不得再次认定。
皖人社发〔2016〕13号取消了对中小学教师进行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进行直接认定的条款,二级和三级教师仍然可以认定。
二、关于“鼓励中小学教师向农村和基层薄弱学校流动,经所在学校(单位)和拟聘学校(单位)同意、主管部门批准,中小学教师可跨校申报、竞聘”理解问题。
跨校指的是人员的工资、编制、组织人事关系均调动到拟聘学校(单位)。
比如,市重点学校A校没有空缺岗位,而该市下属某县农村B校有空缺岗位,A校教师申请到B校教学,需经A、B校同意,并经教育局批准,经市人社局备案,A校教师将工资、编制、组织人事关系全部转到B校,并在B校任教,则该A校教师可以通过B校申报专业技术资格、竞聘。
三、借调教师如何申报职称无论申报哪一级别的专业技术资格,都必须从组织人事、档案关系所在的学校进行申报,不可以随意跨校、超编、超岗位结构比申报专业技术资格。
借调教师申报专业技术资格需从组织人事、档案关系所在学校推荐。
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
改革内容
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方案包括:教师职称 与薪酬制度改革、教师聘任制度改革、教师评价体系改革、 教师培训机制改革、教师流动机制改革等。改革措施的可行 性和落实情况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完善。
改革的阶段划分
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分阶段目标包括:第一阶段,建立中 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和薪酬分配制度;第二阶段,构建教 师聘任制度和教师评价体系;第三阶段,完善教师培训和流 动机制,实现全过程的人才培养和管理。改革需要在时间上 分阶段推进,循序渐进,稳妥有序。
新的综合评价方式 将有助于提高教师 的教学能力,创造 更好的教学环境, 从而为学生提供更 好的教育服务。
激励教师成长
综合评价方式将会 更加激励教师不断 提高自己的教育水 平和职业素养,使 教师能够不断成长。
总结
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将有助于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和教师职业素养,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各级领导和广大教师应该积极配合改革,推动教育事业的健 康发展。
● 04
第4章 改革对学生的影响
教育质量
中小学人事制度的改革直 接影响着学生的教育质量, 新的改革措施可以促进教 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了 更好地发挥教育资源的优 势,新的中小学人事制度 改革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 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和工作能力。同时也推动 了课程设置的改革,加强 了学生的实践学习。
● 05
第5章 实施难点与解决方案
实施难点
改革进展缓慢
局限于地方政府
师资队伍不足
有资质但素质不高 的教师
行政服务效率 低下
审批流程繁琐,政 策不透明
解决方案
统一政策规范
从国家层面出台相 关规定
优化行政管理
浅谈中小学教师聘任制的问题与对策
浅析教师聘任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方建明摘要:教师聘任制,是20世纪80年代初简历的,是指在符合国家法律制度的情况下,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由学校或者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教学岗位设臵,聘请有教师资质或教学经验的人担任相应教师职务的一项教师任用制度。
其目的:第一、可以提高教师的责任感,并淘汰不具备任教能力的庸才。
第二、可以充分利用社会人力资源,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
第三、打破传统教师任用制度,增进各地区教学经验的传播。
第四、增加就业岗位。
但由于职称评聘政策、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的不健全,致使职称评定工作中出现了许多问题,聘任制反而成了广大教师心中永远的“痛”,甚至成为了阻碍教师工作积极性的“绊脚石”,本文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认真分析,结合实际,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达到抛砖引玉之目的。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聘任制;对策一、中小学教师聘任制的发展历程中小学教师聘任制的施行已经走过很长的一段路程,纵观全程,大致可以将这一改革分为两个阶段:1978年到1992年为第一阶段,其特点是把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某些竞争机制引入到了学校内部管理,使长期以来被国家统得过死的管理体制开始被打破,但是改革只限于计划体制内,对局部利益关系的调整,改革启动了内部办学活力,但是比较有限。
从1992年开始进入第二阶段,其特点是各地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为指导,加快了改革步伐,开始试图打破传统的计划体制,在学校内部和外部重新调整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探索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符合教育规律的教师人事管理新体制。
1994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第三章第17条规定:“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逐步实行教师聘任制,教师的聘任应当遵循双方地位平等的原则,由学校和教师签订聘任合同,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实施教师聘任制的步骤、办法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规定。
”据此,全国各中小学开始了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开始了在国家教师任命制的基础上,由校长实施的教师岗位职务聘任制。
教师人事制度改革 建议
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建议近年来,教师人事制度不尽如人意的问题逐渐引起了广泛关注。
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其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对于教育发展至关重要。
为了实现教师队伍的高素质化,建议进行教师人事制度改革。
首先,应该加强对于教师的选拔和评价。
当前,教师招聘过程中存在官僚主义和人际关系的问题,严重阻碍了优秀人才的培养和进入。
通过建立公平、公正、透明的选拔机制,加强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质量的评价,能够保证教师队伍的高素质化发展。
同时,要加大对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
其次,需要建立完善的职称制度。
当前,教师职称评定标准过于模糊,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不公平性。
建议按照能力、业绩等方面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确保教师的职称评定更加公正、公平。
同时,鼓励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通过进修、研究等形式,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这样能够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的不断发展。
此外,还需要建立灵活多样的激励机制。
教师工作的特点是需要长期投入,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因此,应该通过增加薪酬、提供福利等方式,激励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同时,要鼓励教师参与研究项目、撰写论文、发表著作等,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学术声誉。
通过这些激励措施,可以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从事教育工作,并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最后,建议加强对于教师的考核和监督。
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按照一定周期和频次对教师进行考核,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培训。
同时,建立健全的教师绩效评估制度,将教师的工作表现直接与薪酬和升迁挂钩,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另外,应该加强对教师的监督,建立健全的投诉和举报机制,及时查处教师的违法违纪行为。
总之,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举措。
通过加强选拔和评价、建立完善的职称制度、建立灵活多样的激励机制以及加强考核和监督,能够不断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中小学教师人本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中小学教师人本管理的问题与对策【摘要】中小学教师的人本管理就是建立以教师为本、尊重教师、依靠教师、以教师为主体的理念。
在实践“以人为本”的管理时,作为管理者必须意识到:树立“以师为本”的管理理念,意识到教师也是需要成长与发展的有机个体,教师具有高尚而强烈的尊严,教师工作所具有的特殊性,在教师的管理中采取合适的方法措施,要创设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和人际关系环境,激发教师的积极性,正确评价教师的工作,才能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完成。
【关键词】人本管理中小学教师以师为本【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7-0178-02人本管理就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人不仅是管理的对象和手段,也是管理的目的。
要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因此,人本管理强调在各项工作中高度重视人的因素,正确认识人的价值,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谋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将人本管理思想移植到学校管理领域中,就要求学校管理者关心教师、尊重教师、激励教师、解放教师、发展教师。
当前中小学在教师管理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这些问题究其实质是没有体现“人本管理”思想,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管理方式,促进教师队伍健康、持续发展。
一中小学教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师的人本管理是关注教师自身成长与发展、促进教师素质全面发展的管理。
但是一些传统中小学管理者仍表现出一些与人本管理相悖的行为,主要表现有:1.过于关注教师对于学校的实用性价值,忽视了教师自身的发展传统的学校管理把教师作为雇员,是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的工具。
学校管理者就是最大限度的组织开发教师的人力资源,要求教师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率的完成分派的学校任务,忽视了教师也是学校管理中的重要成员及教师的发展、尊严和价值。
没有致力于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为教师的进步、提高创造有利条件。
教师无法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体。
2.过于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忽视教师的全面发展仅将教师的发展定位于让教师成为专业人士,却忽视了教师作为一个不断成长发展的个体,其发展应是全面性、和谐性的。
关于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
关于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关于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北京市××局关于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省教育厅:按照中央、省、市有关文件要求,我局高度重视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工作,根据本地实际,结合全市中小学编制情况,突出重点,采取得力措施狠抓落实,全市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工作正在逐步深化和推进。
现将工作进展情况报告如下:一、全市中小学校和教职工基本情况北京市现有中小学校1691所,其中:普通高中29所,初中207所,小学1455所;中小学教职工共有37951名。
二、编制管理情况1、建立了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册和编制通知单制度和编制年度报告制度。
至目前,省编办核定北京市中小学教师编制共31028名。
按照省政府关于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的有关规定,市××局、市编办、市××局与市××局联合下文,实行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册和编制通知单制度,并建立了编制年度报告制度。
2、建立机构编制和人员台帐。
近期,按照省编制部门要求,正在建立机构编制和人员台帐,严把人员入口关。
3、实行学年度预测编制需求办法,及时申请编制。
市××局每年3—4月份,对市直学校的招生情况进行预测,分析生源变化和教师需求情况,并及时上报市编制管理部门。
目前,20xx年暑假招生所需教师编制仍未到位。
4月13日,梁铁虎市长和陈静副市长到市××局进行了专题调研,承诺今年秋季开学前研究中小学编制问题。
各县(区)自20xx年省核定编制后数量没有变化。
4、清理在编不在岗和不符合教师条件人员。
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强化机构编制管理、控制财政供养人员膨胀问题的意见》,强调任何单位和部门不得违反规定,占用或变相占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对占用学校编制的各类在编不在岗人员,限期与学校脱离关系,对违规进入教师队伍或不符合教师条件和要求的人员,要坚决予以清退。
2024年最新小学人事管理制度(2篇)
2024年最新小学人事管理制度1. 背景介绍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变革和社会的需求,小学人事管理制度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2024年最新的小学人事管理制度将更加注重教师的专业素质培养和发展,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2. 教师选拔和录用为了选拔和录用更加优秀的教师,小学将建立更加科学、公正和透明的教师选拔和录用制度。
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教师的选拔,包括资格审查、面试、教学演示等环节,确保录用的教师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
此外,还将依托专业的教育培训机构进行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
3. 教师职级评定2024年最新的小学人事管理制度将建立起完善的教师职级评定制度。
通过教师教育教学质量评估、教学成果评估、教师培训学时等指标进行教师绩效评估,具备一定条件的教师将可以晋升到更高的职级,提升教师的职业发展空间。
4. 教师奖惩制度为了激励教师积极工作,树立良好的教学形象,小学将建立起完善的教师奖惩制度。
通过评选优秀教师、年度教学成果奖、教学改革创新奖等方式激励优秀教师,同时对于教学失范、教育不当等问题将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
5. 岗位设置和岗位职责小学将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设置教师岗位,并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和要求。
将建立起一套科学的教师绩效评估指标,根据不同岗位的需求,确保每个教师对应的岗位职责能够合理匹配。
6. 教师培训和发展小学将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和发展力度,通过定期的培训课程和进修机会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此外,还将鼓励教师参与教学研究和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7. 教师考核和评估小学将建立起完善的教师考核和评估制度,包括定期的教学质量评估、教学观摩评估、学生评价等环节。
通过这些评估指标和方式,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定量化评估,并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培训,完善教师的教学能力。
8. 优秀教师的培养和选拔小学将重视对优秀教师的培养和选拔,通过评选优秀教师、组织教师培训等方式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我国公立中小学教师聘任制度改革新解
我国公立中小学教师聘任制度改革新解摘要:我国教师管理经历了由任命制到聘任制的演变,教师聘任制自实施以来,一定程度上使教师危机感增强,提高了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又出现了一些问题。
本文在分析我国现行教育法律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为中小学教师聘任制度的改革提出一些新的见解。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聘任制;新解一、我国学校与教师管理关系的演变我国学校与教师的关系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
20世纪80年代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之前,教师作为国家干部被纳入国家干部管理体制。
学校作为教育行政机关的附属机构,学校与教师之间是行政隶属关系,教师调动及职务的提升必须经行政机关的批准,工资待遇及其他方面也根据其干部级别标准统一对待。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干部人事制度进行改革。
1993年《教师法》将教师定位于“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将教师同公务员的身份作了明确分离。
《教师法》还规定:“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当逐步实行教师聘任制。
”1995年《教育法》对教师聘任制、教育职员制度,以及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作了专门规定。
随着教师专业地位与岗位责任的明确,教师聘任制的深入推行,教师与学校的关系开始发生变化。
原有的单一行政隶属关系被打破,教师与学校的聘用关系出现。
二、我国中小学与教师的法律关系的性质学术界对建立在聘任合同基础上的学校与教师之间关系的性质,存在不同的看法。
一种观点认为,教师作为国家干部,与国家构成所有关系,与学校则构成具体的使用关系。
在我国现行人事行政体制下,教师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是分离的,所有权在国家,并通过人事局来具体体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聘用教师,是在国家授权下并通过人事局具体行使使用权。
第二种观点认为,随着教师聘任制的推行,教师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将以聘任合同法律关系为基础,各个学校与教师构成聘任合同关系的主体。
这种聘任合同实质上是劳动合同。
但是,我国目前大部分教师没有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而且教师也不属于《劳动法》所调整的劳动者。
中小学教师岗位管理:现状与建议
中小学教师岗位管理:现状与建议作者:邱婉丽胡伶来源:《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09年第10期目前我国事业单位逐步推行以聘用制为核心内容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打破传统的身份管理,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
当前,中小学教师岗位管理取得了可喜成就,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建议从岗位要求、岗位招聘、岗位薪酬、岗位培训等方面不断完善中小学教师的岗位管理,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工作绩效。
岗位是组织最基本的构成单位。
任何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都应该是基于岗位的管理。
通常,岗位管理的含义可分为两个层次来理解。
从广义上来看,岗位管理是以“岗位”为核心内容的一整套人事管理过程或流程,包括岗位设置、岗位聘用、岗位考核、岗位薪酬、岗位培训、岗位退出等一系列管理过程或环节。
在狭义上,岗位管理是对“岗位”本身的管理。
这一环节发生在岗位竞聘之前,包括岗位的设定原则,岗位结构的比例关系设计,岗位的调查、分析、归级、确定,以及制定岗位规范等内容。
从我国人事部、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来看,教师岗位管理已经不仅是教师岗位的设置,还包括岗位的聘用、考核等。
这种广义上的界定是把岗位管理当作一个人力资源管理的完整流程来看待,是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在学校组织中的运用。
本文中所指的岗位管理取广义的概念,即中小学教师岗位管理是指根据学校教育教学的需要,合理设置岗位类别、级别和数量,并明确各个岗位的岗位职责和任职资格,根据岗位要求选拔、聘用适合的教师,对教师在岗任职情况进行考核,并以此作为其薪酬、奖惩去留、培训开发的依据。
具体来看,中小学教师岗位管理包括了岗位设置、岗位聘用、岗位考核、岗位培训、岗位薪酬、岗位退出等内容。
中小学教师岗位管理的现状1.中小学教师岗位管理的成就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就开始着手中小学教师岗位制度改革。
二十余年的教师岗位制度改革对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素质、规范中小学教师管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取得了明显的成就。
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的问题及其对策
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的改革历程? 我国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的改革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中小学教师聘任制度的基础阶段。
1983年,在《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中、小学教师队伍调整整顿和加强管理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学校教育必须拥有一支整齐、有序、有质量的教师队伍,并以此为标杆整顿中小学教师队伍,努力使这支队伍具备合格整齐、学科优良、组织合理等特点,排除个别以次充好的现象,将站岗在一线的中小学教师调动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完整的師资管理制度,为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1]。
(2)中小学教师职称聘任制度的全面实施阶段。
1986年5月颁布了《关于转发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小学教师职务试行条例等文件的通知》,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的相关工作和任务得到了进一步的明确,对中小学教师的职称评定与聘任问题做了详细规定。
从1986年起,中小学教师职务聘任制从试点开始,逐步得到全面、深入的开展[2]。
(3)中小学教师职称聘任制度的全面发展阶段。
1991年7月,国家教委、人事部印发的《关于当前做好中小学教师职务聘任工作的几点意见》使中小学教师职务聘任工作走向了日常化。
之后的《教师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等都明确要求各中小学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继续推行教师职务聘任制,采用动态的人才任用机制。
2009年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教师补充工作的通知》,对教师聘任制做了进一步的深化。
(4)中小学教师职称聘任制的完善阶段。
2015年8月出台的《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为目前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实施中出现的问题给出了更完善的指导意见,这也使此次的《意见》成为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再次改革的模板。
2017年1月《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新鲜出炉,本次《意见》指出,职称评价将更为科学;要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倾向;要向基层倾斜,对艰苦偏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等有一些特殊政策倾斜。
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方案.doc
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方案2019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方案更新:2018-11-22 02:54:0812月26日,人社部部长尹蔚民在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上表示,为了提高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地位、鼓励高学历高素质人才进入中小学教育领域,人社部在将全面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正式施行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
届时中小学教师在职称等级上将分为正高级、高级、一级、二级、三级五个等级,与职称的正高、副高、中级、助理、员级相对应,此外还辅以相对应的评价标准和办法。
改革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明年人社部将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分类推进职称制度改革。
在26日的工作会议上,尹蔚民表示,将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启动工程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试点。
据了解,我国从启动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起试点范围开始扩大。
这项改革的重点是将原来独立的中学教师职务系列与小学教师职务系列统一并入新设置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系列。
在职称等级上,设置从正高级职称到员级5个等级,依次为正高级教师、高级教师、一级教师、二级教师、三级教师,与职称的正高、副高、中级、助理、员级相对应,并完善与之相配套的评价标准和办法。
鼓励更多高素质人才加入人社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负责人指出,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是提高中小学教师职业地位,鼓励更多高学历、高素质人才从事中小学教育的重要举措。
预计全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将达到13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1%左右。
尹蔚民说:我们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在首位,全力推动落实国务院新出台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基本实现了就业水平不降低、有提高的目标。
,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达到了创纪录的699万人。
尹蔚民说,除了上述措施,人社部门继续组织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统筹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服务项目,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和服务。
初步确定,明年城镇新增就业要达到10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6%以内。
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
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一、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教师成长规律,按照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方向和总体要求,建立与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相衔接、符合教师职业特点、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制度,充分调动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积极性,为中小学聘用教师提供基础和依据,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制度保障和人才支持。
(二)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1. 坚持以人为本,遵循中小学教师成长规律和职业特点,提高中小学教师职业地位,促进中小学教师全面发展;2. 坚持统一制度、分类管理,建立统一的制度体系,体现中学和小学的不同特点;3. 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4. 坚持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激励中小学教师提高教书育人水平;5. 坚持与中小学教师岗位聘用制度相配套,积极稳妥、协同推进,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二、改革的主要内容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围绕健全制度体系、拓展职业发展通道、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机制、形成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以社会和业内认可为核心、覆盖各类中小学教师的评价机制,建立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相衔接的职称制度。
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一)健全制度体系1. 改革原中学和小学教师相互独立的职称(职务)制度体系。
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制度,教师职务分为初级职务、中级职务和高级职务。
原中学教师职务系列与小学教师职务系列统一并入新设置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系列。
2. 统一职称(职务)等级和名称。
初级设员级和助理级;高级设副高级和正高级。
员级、助理级、中级、副高级和正高级职称(职务)名称依次为三级教师、二级教师、一级教师、高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
青岛市教育局关于印发《青岛市中小学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实验方案》的通知
青岛市教育局关于印发《青岛市中小学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实验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岛市教育局•【公布日期】2012.05.14•【字号】青教通字[2012]36号•【施行日期】2012.05.1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正文青岛市教育局关于印发《青岛市中小学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实验方案》的通知(青教通字[2012]36号)各区市教育(体)局、人社局:现将《青岛市中小学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实验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二○一二年五月十四日青岛市中小学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实验方案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家、省、市《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要求,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中小学特点的人事管理体制,完善公平竞争机制、有序流动机制和有效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积极性、创造性,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为我市教育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人力和智力保障。
二、主要目标--以提升教师队伍的学历水平和专业能力为目标,建立“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教师进入机制;--以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目标,建立教师定期交流机制;--以符合实施素质教育和调动教职工工作积极性为目标,建立重师德、重业绩的教职工绩效考核机制。
三、主要措施认真贯彻落实《青岛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若干规定》,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按规定履行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教师招聘、职务评聘、培养培训、流动调配和考核等管理职能。
严格实施九项制度:1.实施教师资格制度。
严把教师队伍入口关,凡在中小学专门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员必须依法取得教师资格,落实五年一周期的教师资格注册制度。
2.落实“国标、省考、区聘、校用”的新教师招聘制度。
努力拓宽教师来源渠道,择优聘用具备教师资格的毕业生和社会上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到中小学任教。
进一步提高新录用教师的水平,把一些热爱教育、专业水平高的人员聘用到教师岗位,提升教师队伍的学历水平和专业能力,改善教师队伍结构3.严格中小学编制管理制度。
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
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为了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在镇一级的实施方案如下:一、完善人事制度建设1.统筹编制人事管理办法,明确各项规章制度,确保人事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2.制定完善中小学师资评价标准,建立公平、公正的教师评价机制,通过考核和奖惩制度激励教师的积极表现。
3.建立健全中小学师资聘任制度,实行合同制管理,确保教师的权益和职业发展。
4.加强对教师职称评审的管理,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公正、公平评估教师的专业水平。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1.制定中小学教师招聘和选拔的办法,加大对骨干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力度。
2.提高对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力度,创造条件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3.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的激励机制,提高教师的收入待遇和福利保障,增加教师职业发展空间。
三、优化工作环境和待遇保障1.加强对中小学校园环境和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学校办学条件。
2.完善中小学教职工的薪酬制度,确保教师的收入合理和稳定增长。
3.建立中小学教师劳动保障机制,确保教师的权益得到保障,例如加强对教师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的覆盖。
4.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权益维权机制,为教师提供有效的维权途径和渠道,解决教师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四、加强对中小学人事管理的监督和评估1.设立中小学人事管理部门,负责对中小学人事管理工作的监督和督促。
2.开展对中小学人事管理工作的定期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人事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
3.加强对中小学人事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以上是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在镇一级的实施方案,通过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待遇和工作环境,以及加强对人事管理工作的监督和评估,旨在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推动中小学教育的长期发展。
贵州省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贵州省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黔教人发[2004]367号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燕尾服,进一步完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转换学校运行机制,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需要加快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步伐,建立符合中小学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
根据人事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国人部发[2003]24号和《省人民政府关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黔府发 [2002]11号),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1、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和以人为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人才政策,尊重劳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我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落实科教兴黔,人才强省战略,为全面建设康社会提供智力支持。
2、深化中小小事制度改革目标:以实行聘用(聘任)制和岗位管理为重点,建立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薪随岗定、优绩优酬、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
以合理配置人才资源,优化中小学教职工结构,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为核心,依法管理教师队伍,加快中小学教师管理体制的调整完善,建设一支数量适当,质量较高,能够担负起科教兴黔奠基工程重任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和管理人员队伍。
3、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加强编制管理,调整优化中小学教职工队伍结构;进一步完善校长负责制,改革校长的选拨任用和管理办法;实行教职工聘用(聘任)制,建立中小学基本的用人制度;完善中小学教职工工资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分配激励机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二、加强编制管理,规范学校机构和岗位设置4、严格编制管理。
认真执行《贵州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实施意见》(黔府办发[2002]89号)。
按照《教育部中央编办财政部关于建立中小学编制报告制度的通知》(教育人[2003]11号)要求,各市(州、地)、县(市、区、特区)要建立中小学编制年度报告制度和定期调整制度,实行动态管理。
2024年教育局人事科工作计划模版(三篇)
2024年教育局人事科工作计划模版____年度,人事科将紧密围绕教育局的核心工作,致力于构建一支结构优化、素质卓越、充满活力的中小学师资队伍。
为此,我们将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优化管理机制,革新运行方式,并强化对教师队伍的统筹管理。
秉持创新发展的理念与质量至上的追求,我们将以新颖的思路突破现有局限,以有力的举措开创工作新局面。
一、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1. 持续推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核定进程,确保编制核定后,科学实施定岗定员,严格遵循政策导向,全面推行竞争上岗机制。
2. 强化教师考核体系,聚焦于工作业绩与业务能力的评估,建立健全常态化的管理制度框架。
3. 严把教师入口关,对市直学校新任教师实施更为严格的考核与管理,逐步引入公开招聘、统一考试、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新模式。
4. 着力加强制度建设与基础建设,确保在国家法律法规及省相关政策框架内,科学制定教师聘任制度,完善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各项保障措施。
二、严格实施教师职称评聘制度我们将严格按照省、市、区职称文件要求,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依据年终考核结果,开展教师职称评聘工作。
三、规范教师资格认定流程1. 遵循国家及____教师资格认定标准,构建并优化教师资格认定管理系统,确保教师资格数据的准确录入与及时报送。
2. 严格遵循《教师资格条例》规定,完善我市教师资格认定流程,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与时效性。
3. 严把教师队伍入口,依据省教育厅部署,面向社会开展教师资格认定工作,特别关注非师范类学校毕业生的认定工作。
四、强化教师工资发放监管1. 进一步优化教师工资发放体系,确保教师工资管理权限全面上移至县级层面。
2. 加强与各级财政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定期检查与通报机制,确保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3. 深化与银行及工资统发部门的合作,力争实现农村中学教师工资银行化发放。
五、加强教师与校长培训工作1. 严格执行《____-____年全市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培训工作规划》,制定并实施《全市教师发展规划》,提升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与创新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问题分析进入新世纪以后,党和政府更加关注中小学教师的人事制度改革。
2001年10月,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颁发了《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2003年9月国家人事部颁发《关于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2003年底教育部召开了全国中小学教师人事工作会议,部署了改革的具体要求和计划。
可以认为,目前我国中小学系统的人事制度改革已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高潮,取得了诸多进展。
但是,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涉及到全国1000多万中小学教师。
归结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即新制度与旧制度之间的冲突、教育方面与非教育方面之间的矛盾、政策文件与实践执行之间的落差等。
具体体现为:1.人事制度改革并没有显示促进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显着性作用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优先关注领域。
但从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的实践看,农村教育和农村教师的发展仍面临着许多新问题,特别是边远山区的教育。
人事制度的改革,尤其是教师编制的重新确认和以县为主教师工资的财政拨付,的确减轻了农村教育的财政负担,在政策上保证了教师工资的按时发放。
然而,就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而言,数量精简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则是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
在推行教师聘任的过程中,存在“好学校选好教师,好教师选好学校”的现象,往往是重点学校、城镇学校在聘任教师中遇到的困难少,而薄弱学校、农村学校则难以聘用到优秀教师、骨干教师。
薄弱学校、农村学校和教学点等难以有高职称和高素质教师进入,教学质量提高困难,学校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加大。
由此看来,以学校为单位的教师聘任制存在严重不足。
2.合格新教师难以进入,代课教师成为新问题在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下,财政困难的农村县市更多地基于减少财政负担的立场而严格控制教师编制和教师工作。
部分县的教育行政部门考虑到自身机关行政人员编制的限制,还占有或者挪用有限的教师编制。
教师编制的人员不在教学岗位,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门人员,包括教育局、乡镇教育办公室等非教学机构占有教师编制,在某些地方还比较突出。
在一些贫困地区,鉴于财政拨付的教师工资比对应的公务员工资要高,不少从教师队伍中提拔的干部往往不愿意放弃教师编制,这也使得教师编制更加紧张。
在尽可能减少财政负担和编制不能增加的情况下,新教师的进入显得十分困难。
比较多的县近年来即使教师编制不满也不进新教师。
也有的地区采用新教师的使用制度,即师范毕业生要经过1-2年的工作,才能在通过考核的情况下,享受公办教师的工资待遇。
较多的农村县市采取找代课教师的方式,解决实际教学中教师缺少的问题。
但由此代课教师问题又重新出现,2003年全国中小学代课教师与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预计2004年仍将在6%以上。
3.教师聘任制存在不足推行中小学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教师聘任制是重要环节。
在各地的实践中,教师聘任制的表现形式很多,但显然缺少一种科学、规范且可持续的教师聘任制。
实践中,行政性的聘任和走形式的聘任比较多,这些不仅没有起到促进教师队伍建设的作用,反而影响到教师的情绪和工作状态。
实施教师聘任制,涉及到如何评价教师的业绩与合格标准、如何建立教师聘任的长效机制、究竟由谁来聘任教师等问题。
在以校为本教育管理理念的指导下,校长可以有聘任教师的权利,但校长自身的聘任也是当前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在校长聘任制还没有完善的情况下,又怎么能要求校长对教师聘任制负很大责任呢?同时,在推行教师聘任制的过程中,还没有协调好政府、校长(学校)与教师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
在各自的权利、义务方面,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规范。
在教师评价方面缺少具体的指导。
教师聘任制在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持续性方面存在严重不足。
4.缺少配套政策和举措目前以教师聘任为主线的中小学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仍受制于传统条例的制约,教师薪酬分配与职称的直接挂钩,教师工资由财政直接拨付,难以体现教师薪酬在教师聘任中的杠杆调节作用。
各地在教师工资制度改革上,形式大于内容。
在许多地方和学校,所谓的教师结构工资本质上也并不比以前的工资分配有多大的优势。
尤其是随着教育收费和学校收费的日益规范,学校在调节教师结构工资方面的作用可能会越来越小。
尽管各地在安置教师分流方面做了很大努力,但在农村地区,如何安置分流教师仍是一个大难题,教育部门也心有余力不足。
这种安置上的困难,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了在岗教师队伍的稳定。
还有许多地方采用的“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某种程度上也存在弊病,它不利于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和建设。
在对待老人与新人问题上,要体现合理性,也需要体现平等性,需要将体现人文关怀和规则约束相结合。
许多地方没有建立并形成教师聘任制过程中的教师申诉与劳动仲裁的专门机构和制度。
在实现聘任的过程中,教师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
5.教师编制的弹性不够,教师队伍的结构性矛盾难以解决在确定教师编制和定额方面,尽管中央要求在编制制订上要根据地方实际,但是,教育部门、财政部门、人事部门等方面如何进行协调尚存在很大的难度,尤其是在财政能力有限的地区,总编制额度变化的可能性小。
因而,教师数量在地区间的不平衡、学段之间的不平衡以及学科之间的不平衡难以得到根本性解决。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施,教育教学方式也发生一定的变化,小班教学将带来班级规模的缩小,新课程科目的开设将要求增加新类型的教师,如综合课教师等。
如何将教师编制与课程教学的改革联系起来,这也是当前教师人事制度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改革思路中小学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必须从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的大背景出发。
它不同于一般性的事业部门人事制度改革,更不同于行政机关的人事制度改革,其必须围绕有利于教育发展和教师发展的理念而进行。
在此,就深化我国中小学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特提出以下立场观点:1.改革取向不能只是直接“减员”,而应该优先考虑教育“增效”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确实存在超编的情况,但从建设一支数量有保证、质量有保障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的目标来看,教师人事制度的改革可能不只是减少教师人数而已,关键是要优化教师队伍。
所以,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不能直接从经济的角度出发,也应该更多考虑教育的需要。
教师人事制度的建设应该围绕如何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将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体现到人事制度的改革之中。
因此,教师人事制度改革需要增加柔性,不能简单地按照学生数或者师生比等指标而决定教师队伍的整体数量。
2.必须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进行中小学教师人事制度建设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与实现优质教育目标的需求之间尚存在明显的差距,这是关系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问题。
因此,人事制度改革必须是有利于促进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而不是简单的“人员分流”。
如果说教师人事制度是教师管理的内容,那么,这种制度必须与教师的职前培养以及在职培训(继续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教师人事制度建设要与新世纪我国教师教育的体制创新、制度创新等结合在一起,要考虑促进教师培养和教师培训的要求。
在教师的人事管理上,要应执行教师资格证书准入制度、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和教师来源多元化等。
人事制度建设要考虑到吸收更具有潜质的、有志于教育事业的人才进入教师队伍。
3.必须充分关注当前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和新情况小班化教育、双语教学、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研究型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以及校本课程等,不仅对教师的素质提出新要求,实际上也影响到了教师人事制度,如教师的工作量、业绩考核、岗位聘任和职务晋升等。
在教育教学发生重大变革的背景下,在职教师培训和提高已成为了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此,人事制度就必须考虑更多的相关因素。
4.中小学教师人事制度建设要有利于构筑高质量的教师人力资源在当前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背景下,教师队伍建设需要考虑如何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积蓄能量和增加动力的问题。
虽说教师职业已开始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但是,教师职业要真正成为受全社会尊重、关注和向往的专业,还面临很多挑战,还需要走很长的路。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和教师教育体系的开放,使中小学教育有更大的空间和可能以吸纳更多的有志于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的优秀人才。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都提出了“2010年前后,具备条件的地区力争使小学和初中专任教师的学历分别提升到专科和本科层次”的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因此,目前的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必须考虑到当前的有利时机和长远的战略设计,人事制度建设必须有利于吸收和储存高质量的人力资源。
5.中小学教师人事制度建设要与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实现互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小学教师人事制度建设必须与以校为本的现代学校发展理念有机地结合。
人事制度建设,既不能是完全的“自上而下”,也不能是完全的“自下而下”,尤其是当前我国中小学校机构能力还不足以实现完全的自主管理,包括教师的人事聘任等。
所以,人事制度改革既要考虑到学校制度改革的需要,也要有助于促进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
政策层面的教师人事制度必须与现代学校制度下的教师队伍要求相互一致,相互促进。
当然,其中对校长角色的定位与要求,也是影响教师人事制度和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方面,是教师人事制度中必须考虑的内容。
6.必须重视中央和省的指导作用和影响力按照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中小学教育管理的权限在地方,其中基础教育的管理权限在县级。
以县为主和编制到县的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在实践中也存在不足。
正如上文所述,目前一些地方只是单纯限制新教师的补充,以控制教师队伍人数的增加,实现完成编制的目标。
这就在实践中造成正规的师范毕业生不能很好地就业,影响到了教师培养事业的发展;同时又出现比较多的“代课教师”,造成了教师队伍的不稳定等。
这些现象都是十分危险的。
以县为主和编制到县,在很大程度限制了不同县之间的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不利于运用中央和省的力量,调配教师人力资源。
在重视教育均衡发展的背景下,如果没有中央和省等部门的参与,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其自身很难有能力来实现以优质教师队伍为保障而促进本地区教育跨越发展的目标。
因此,在中小学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方面,教育部乃至国务院必须提出若干原则的改革意见,引导和规范地方的中小学教师人事制度建设。
省级政府需要指导和协调教师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安置。
7.必须体现以教师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中小学教师人事制度建设中,必须考虑教师自身的主体参与,激发教师的主动性。
教师不是“被改革者”,而应该成为制度建设的参与者和实施者。
因此,在教师人事制度的框架中,必须设计教师参与的制度体系,使教师在整个教师人事制度实践中有“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