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植物群落
植物地理学:第四章-植物群落
物种多样性梯度
多样性随纬度的变化 多样性随海拔高度的变化 在海洋和淡水水体物种多样性随深度而降低
植物种群特征
多度 密度 盖度 频度 高度 重要值
种群的增长类型
单种群落的个体数量变化--3/2自疏法则
自疏现象(self-thinning):同一种植物因密度引起 的死亡。
植物的生活型类型(Raunkiaer 生活型系统):
☺ 高位芽植物:休眠芽位于距地面25cm以上。 ☺ 地上芽植物:更新芽位于土壤表面之上,25之下,多为半灌木或草本植物。 ☺ 地面芽植物:又称浅地下芽植物或半隐芽植物,更新芽位于近地面土层内,
冬季地上部分全枯死,即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 隐芽植物:更新芽位于较深土层中或水中,多为鳞茎类、块茎类和根茎类
植物群落基本上是两种现象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其一是植 物区系中各个分类单位的生态幅度,即对环境的不同耐力;其 二是环境的异质性。
植物群落形成的5个因素如下: ①某一地区的植物群系 ②某个种进入特定生境的能力 ③种本身的特点 ④生境 ⑤时间
1.4 植物群落的识别
①均匀一致的种类组成 ②一致的外貌和结构 ③一致的地形部位和一致的生境条件 ④一定的面积 ⑤时间
(reservoir)
CCononsusummeresrs
Producers
Wastes, SoilDbeaacdtebroiadi&es detritus feeders
Reservoirs
Processes/ Locations
Trophic Levels/ Organisms
氮循环
NNNiittrrrooogggeeennniininn AAAtmtmmooosspphhheeerrreee
高中生物必修3讲义:第4章 第3节 群落的结构 含解析
第3节 群落的结构[学习目标] 1.群落的结构特征。
2.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知识点一 群落的概念及物种组成知识梳理1.群落 (1)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01生物种群的集合。
(2)举例①一个池塘里全部鲤鱼。
(□02×) ②一个池塘里全部鱼。
(□03×) ③一个池塘里所有生物。
(□04√) (3)与种群的关系同种生物个体――→全部□05种群――→所有种群□06群落2.群落水平上的研究问题 (1)研究的问题(2)基础:研究群落的基础是研究□12种群。
3.群落的物种组成(1)意义:不同群落的□13物种数目有差别,所以群落的物种组成是□14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衡量指标:□15丰富度,即群落中□16物种数目的多少。
(3)规律: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17越丰富。
海拔越高,群落丰富度□18越低。
4.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1)实验原理①土壤动物具有□19趋暗、□20趋湿、□21避高温的习性。
②调查方法:常用□22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③调查对象:样本中肉眼可见的所有动物。
④调查指标:样本中小动物的□23种类和数量。
⑤丰富度统计方法:一是□24记名计算法,二是□25目测估计法。
(2)实验步骤(3)实验结论①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32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
②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33越多,群落结构也□34越复杂。
(4)用具分析①诱虫器诱虫器中的□35电灯是发挥作用的主要装置,它利用土壤动物具有□36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远离光源、热源。
②吸虫器吸虫器中的纱布作用是防止□37将土壤小动物吸走,将其收集在试管中。
(5)注意事项①取样时应注意□38随机取样,避免人为心理作用,以免结果偏差较大。
②用体积分数为□3970%的酒精杀死并保存标本,若要保存活体通常用含有湿棉花的试管收集。
森林生态学讲稿-第四章森林群落结构特征
森林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一、森林植物群落概念(一)群落概念群落的概念很模糊,没有一个概念能让所有生态家都满意的定义。
群落或生物群落(biological community)是指特定空间或生境下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它们之间及其与环境间相互影响,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
植物群落(plant community):生活在同一生境而彼此相互作用的各种植物有规律的组合。
森林群落(forest community)指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植物群落。
植被(vegetation):某一地区或整个地球表面全部植物群落总和称为植被。
(二)群落的基本特征群落都具有以下共同特征:1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每个群落都是由一定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种群组成的,因此,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首要特征。
2具有一定的群落结构:如生活型组成、种的分布格局、成层性、季相等3具有一定的外貌:一个群落中的植物个体,分别处于不同高度并具有不同密度,从而决定了群落外部形态。
如森林、灌丛或草丛等。
4形成群落环境:生物群落对其居住的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并形成群落环境,包括光照、温度与土壤等都经过了生物群落的改造。
5不同物种间存在相互影响:群落的形成和发展必须经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适应。
生物群落并非种群的简单集合。
种群组合成群落取决于两个条件:第一,必须共同适应它们所处的无机环境;第二,它们内部的相互关系必须取得协调、平衡。
6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群落运动形式为季节、年际动态、演替与演化。
7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任一群落都分布在特定地段或特定生境上,不同群落的生境和分布范围不同。
8具有特定的群落边界特征:在自然条件下,有些群落具有明显的边界,可以清楚地加以区分;有的则不具有明显边界,而处于连续变化中。
(三)群落的性质机体论(离散论):以美国的Clements(1916,1928)为代表。
群落是高度有组织的物种组合,边界清楚,可象物种那样进行自然分类;高度强调种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演替被类比为个体发育。
第四章 群落生态学教学内容
4.3、群落的结构
▪ 生活型 ▪ 群落的垂直结构 ▪ 群落的水平结构 ▪ 群落交错区与边缘效益 ▪ 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
▪ 群落结构是群落中相互作用的种群在协同进 化中形成的,其中生态适应和自然选择起了 重要作用。
▪ 协同进化包括物种间作用(即通过竞争决定 生存,确定种类组成)和物种对环境的适应 (生活型)。
1、生活型
▪ 定义:生活型是生物对气候条件长期适应的外
部表现形式。
▪ 植物划分标准:丹麦生态学家C.Raunkiaer:
选择休眠芽在不良季节的着生位置作为划分生活 型的标准。
▪ 类型:把陆生植物划分为五类生活型。
植物的生活型
• 高位芽植物:休眠芽位于距地面25cm以上。 • 地上芽植物:更新芽位于土壤表面之上,25之
几种常用的多度等级
德鲁捷(Drude) 克 列 门 茨 布 朗 - 布 朗 奎 (Braun-
(Clements)
Blanquet)
Soc Cop Cop2
极多 D
很多 A
多
F
Cop1 尚多 O
Sp
尚少 R
Sol
少
Vr
Un
个别
优势 丰盛 常见 偶见 稀少 很少
5
非常多
4
多
3
较多
2
较少
1
少
+
很少
R
稀少
Fig4.1 Desert Iandscape dominated by the creosote bush, Larrea tridentate,
▪ 应该强调,优势种对整个群落具有控制性影响,如果 把群落中的优势种去除,必然导致群落性质和环境的 变化;若把非优势种去除,只会发生较小的变化。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课下提能:第四章 第4节 群落的演替 含解析
第四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课下提能一、选择题1.有关群落演替的表述错误的是()A.随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B.保留植物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C.在干旱的荒漠地区,群落演替很难形成森林D.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但不能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解析]选D人类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所有的自然因子,因为人类生产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可以对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关系起着促进、抑制、改造和重建的作用,所以人类活动不仅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也可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
2.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弃耕的农田经若干年后能演替成森林。
在此过程中()A.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B.群落的结构逐渐复杂化C.群落优势种无明显变化D.森林形成后苔藓会消失[解析]选B弃耕的农田进行的是次生演替;在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会增加,群落中的食物链增加,群落的结构逐渐复杂;在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优势种会发生更替,这也是演替的本质;森林群落形成以后,苔藓植物会减少,一般不会消失。
3.在裸岩上发生的演替过程中,苔藓之所以能代替地衣,是因为()A.苔藓能进一步使岩石分解,使土层加厚,有机物增多B.苔藓比地衣的进化地位高,适应性比地衣强C.苔藓比地衣长得高,在与地衣争夺阳光的竞争中处于优势D.苔藓比地衣需要的有机物少,更适合于在裸岩上生存[解析]选C在裸岩上首先定居的是地衣,它分泌的有机酸可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的过程,这样,使土壤颗粒和有机物逐渐增多,在此基础上,苔藓才能生长起来。
因为苔藓比地衣长得高,在与地衣争夺阳光的竞争中处于优势,于是就逐渐取代了地衣。
苔藓的生长会进一步使岩石分解,土层加厚,有机物增多,土壤中微生物群落也越来越丰富。
4.下列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B.群落的初生演替在海洋和陆地均可以发生C.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D.沙丘、火山岩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农田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解析]选B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均存在竞争,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更容易形成森林。
第4章 森林群落结构和演替
有利的作用
有害的作用
`
没有明显效果的作用。
根据相互作用方式,种间关系可分为共生和对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 2019年9月4日
种间关系类型
互利共生
两个物种之间,均从对方受益。例如:菌根和根瘤 昆虫与植物之间的关系往往也属于互利共生,特别在温带地区, 昆虫对授粉最重要。
` 偏利共生
4.7.2 森林植物群落的形成过程
(1) 森林群落发生的进程
包括:迁移、定居、竞争、反应
——迁移 从繁殖体开始传播到新定居的地方为止,这个 过程。繁殖体包括种子、孢子及其他又繁殖功能的器
官。繁殖体的形态特征、迁移能力和数量特征影响着
`
迁移效果。
——定居 包括发芽、生长和繁殖三个环节。生物学特性、 生态学特性和生境特征决定定居的成败。
群落的组成与结构随时间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随着气候季节性交替,群落呈现不同的外貌,称为 季相。 群落在时间上的成层现象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 2019年9月4日
4.2 森林植物群落种类组成
在自然环境条件下,植物群落的复杂程度和 生态条件与每个群落中植物种类多少及其数 量有密切关系。
`
重要值的概念
争的紧张地带,发育完好的群落交错区,可包含相邻
两个群落共有的物种以及群落交错区特有的物种,在
这里,群落中物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群的密度往往比相
邻的群落大。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有
增大的趋势。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 2019年9月4日
4.4 群落中的种间关系
种间关系从总的效果来说,可分为三种情况:
典型森林植物群落层次:从上往下,依次可划分 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等层次。
高中生物必修3讲义:第4章 第4节 群落的演替 含解析
第4节群落的演替[学习目标] 1.群落演替的概念和类型。
2.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知识点一演替的概念和类型知识梳理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01代替的过程。
2.类型(1)初生演替②过程(以裸岩上发生的演替为例)裸岩阶段→□04地衣阶段→苔藓阶段→□05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③特点:经历的时间□06长,速度□07缓慢。
④影响因素:自然因素。
⑤举例:沙丘、□08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2)次生演替②过程(以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为例)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12小灌木→灌木丛→乔木→树林。
③特点a.经历的□13时间短,速度□14快。
b.具有一定方向性,预见性。
④影响因素:人为活动较为关键。
⑤举例:火灾过后的草原、□15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等。
3.群落演替的结果(1)演替方向: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16预见的或□17可测的。
(2)结构:一般生物种类□18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19越来越复杂。
(3)稳定性: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稳定性□20越来越高。
[问题思考] 1.初生演替为什么比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长?提示:因为初生演替没有土壤条件,要经过漫长的地衣阶段和苔藓阶段,所以初生演替所经历的时间长。
2.所有群落都会演替到森林阶段吗?举例说明。
提示:不一定。
群落演替主要受环境条件影响,还受人为因素影响,如果气候条件适宜,可能演替为森林;如果在干旱的条件下,群落的演替就很难形成树林,或许只发展到草木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
3.在森林阶段内,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灌木吗?提示:能。
群落演替中一些种群取代另外的一些种群,指的是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
典题分析题型一演替的过程及类型分析[例1](2015·全国卷Ⅰ)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解题分析]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过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大致要经历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灌木阶段较高的灌木取代了部分草本植物,物种丰富度增加,A错误;物种丰富度增加,群落的空间结构更复杂,B错误;物种丰富度增加,营养结构更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更强,C错误。
《植物群落》课件
植物群落在农业和林业中的应用
农业种植
植物群落可以为农业种植提供适宜的生态环境, 促进作物的生长和丰收。
林业发展
植物群落可以为林业发展提供丰富的种质资源, 促进森林的生长发育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生态农业
植物群落可以与养殖业相结合,形成生态农业体 系,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水源涵养
植物群落能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减少水土流失,对于水资源的保 护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植物群落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景观美化
植物群落能够美化环境,提升景 观品质,为人们提供宜居的生活
空间。
空间营造
植物群落可以营造出不同的空间 感,满足景观设计中的空间需求 ,增强景观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文化传承
植物群落中的一些具有特殊文化 意义的植物,可以传承和弘扬地 方文化,增强景观的文化内涵。
态过程,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
02
CATALOGUE
植物群落的分类与命名
植物群落的分类原则
生态学原则
根据植物群落的生态特征、生 态幅度和生态适应性进行分类
。
系统发育原则
根据植物群落的系统发育和进 化关系进行分类,反映群落的 自然演替过程。
地理学原则
根据植物群落的地理分布和地 理环境特征进行分类,反映不 同地区的地理隔离和环境差异 。
植物群落对环境的改造作用
植物通过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等作用,改善环境质量,同时 植物的根系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
环境对植物群落的塑造作用
环境条件如气候、地形地貌、土壤等,对植物群落的生长和分布具 有重要影响,形成不同类型的植物群落。
植物群落与环境的协同进化
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3群落的结构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2)活动过程 ①土壤中稍大型的小动物用 包着纱布的镊子 取出,微小动 物用细孔尼龙纱布 筛出,装入有固定液的瓶中,贴上标签。 ②将固定后的标本倒入培养皿中。 ③在双筒解剖镜下观察,进行分类,将数量和种类记录在 表中。
(3)分析讨论 ①土样中的动物是否能全部找出来?为什么? ②根据不同地点相同深度土样中小动物种类和个体数量的 不同,分析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与土壤环境的关系。
休息时间到啦
同学们,下课休息十分钟。现在是休息时间 休息一下眼睛,
看看远处,要保护好眼睛哦
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3群落的
17
结构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2.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 可导致害虫 A 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 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 A 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对此,不 合理的解释是( D )
提示:①不能;有些更微小的动物会“漏网”。 ②土壤是土壤中小动物居住和觅食的场所。土壤中小动物 的组成及其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受污染 程度,如土壤的肥沃程度、酸碱度、温度、湿度、各种有毒化 学物质的含量等都会影响小动物在土壤中的分布和数量。
解析: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调查的对象是土壤 样本内肉眼可见的所有小动物,调查的指标是小动物种类(丰富 度)。
2.群落结构的形成及意义 (1)形成:生物群落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 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2)意义: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1)光照不是影响群落中植物分层现象 的唯一因素,温度、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等都属于影响因素。
(2)水域中影响植物垂直分布的不是温度,虽然随着深度的 增加温度也会发生变化,但主要因素还是光照,在 200 米以下 水域中几乎是没有光的,所以缺乏绿色植物。
第四章第三节 群落的结构
比较下列各组物种组成的多少?
平原
< 山地 草地 < 林地
远离大陆的岛屿
< 大陆附近的岛屿 群落间的过渡地带 > 非过渡地带
两个或多个群落间过渡地带,即群落交错 区,如海陆交界的潮间带、河口湾,森林与 草地或农田交界的地带,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常比相邻群落中多,这种现象称为边缘效应。
二、种间关系
1、如何解释资料1中的实验结果?
2007年4月11日
群落的概念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 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全部的生物: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例:一个池塘中的鱼类是一个种群,还 是一个群落,或都不是? 都不是
例1、农贸市场上有新鲜的白菜,大蒜,活鸡,鱼, 以及附着在上面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它们共同 构成一个(D ) 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以上都不是 例2、下列实例中属于群落的是( C ) A.一片草地里的全部跳蝻和蝗虫 B.一棵枯树和其上的苔藓、真菌、昆虫、蜗牛 C.一个池塘中的藻类、鱼类、真菌、昆虫、蜗牛等 所有生物 D.海洋中全部的鱼
生物B
生 物 数 量
生物A
时间 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相互抑制
3、寄生
一种生物(寄生者)寄生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 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例如: 蛔虫、绦虫、血吸虫等寄生在其它动物的体内; 虱和蚤寄生在其它动物的体表;菟丝子寄生在豆科植物 上;噬菌体寄生在细菌内部。
寄主 寄生者
5.在森林群落中,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三类绿色 植物在空间位置配备上形成了有序的组合,从而 使它们能( D ) A.有效避免竞争 B.合理利用环境资源 C.提高群落的光合产量 D.以上都正确 6. 关于生物群落的结构,以下不正确的是( C ) A.在垂直方向,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B.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依赖于植物 C.动物群落中没有水平结构 D.在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生物种类分布有差异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4章 第3节 群落的结构 Word版含答案
一、群落的概念及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错误!1.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研究的问题3.研究群落的基础:研究种群。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错误!1.意义: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衡量指标:丰富度,即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规律: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一般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三、种间关系[连线]错误!五、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错误!1.土壤生物的特点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进行采集、调查。
2.丰富度的统计方法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
3.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
[共研探究]1.如图,池塘中的水面、水中、水底生活着多种生物,请分析以下问题:(1)列举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植食性鱼、肉食性鱼、微生物等。
(2)池塘中的肉食性鱼大量减少,一些小鱼等小型水生动物因天敌减少,数量会大量增加,池塘中浮游动物、浮游植物以及其他一些水生植物数量会大量减少。
随时间推移,植食性鱼类等生物的数量也因食物来源减少而减少。
(3)群落的概念:由(2)可知,生活在该池塘的各个种群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依存。
它们构成的这个有机体就是群落,其含义为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
(4)群落概念的4个关键点①随着时间的迁移,群落内种群的种类和数量会发生改变。
②群落有一定的分布范围,群落内的各种生物聚集在一起才能发生关系。
③包括这个区域内的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④不是简单随机聚集,而是通过相互之间的直接或间接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有机整体。
2(1)由上表可看出:不同群落的物种种类和数目有差别。
(2)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可用丰富度来衡量。
(3)由表中信息可推测: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第四章 生态系统的演替
环境稳定假设:生物多样性低的环境一般比较恶劣,并且 环境稳定假设 预测性低。稳定的气候可容许生物体进化成适应范围更窄的种, 而恶劣条件下形成宽的适应范围,在自然选择上有利。 环境异质性假设:物理环境愈复杂,异质性愈强,植物和 环境异质性假设 动物群落也越复杂。不同景观的交界处种的多样性指数高。 岛屿”与多样性的关系:岛屿指真正海洋中的,也指处 “岛屿”与多样性的关系 于周围生境中的特殊生境,以及被其他植被包围的植被。 多样性和稳定性:稳定性可有不同层次的内涵:种群、群 落或生态系统
2、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变化
Ⅰ、矿物营养的输入与输出基本处于平衡 Ⅱ、中期生物量积累时期,输出的基本营养少于输入,在生 物量积累中有合成过程 Ⅲ、净生物量下降,营养物质的积累速度减慢 Ⅳ、先锋演替阶段,灌木,阔叶树种阶段,营养周转超过后 期 Ⅴ、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在成熟群落可能限于直接的营养循环 ,树木—落叶层-树木
二、群落的形成
第一阶段: 开敞的群落——先锋植物群落 第二阶段:郁闭混合群落,表现为个别植丛郁闭和混合斑状 结构。 第三阶段:相对密闭群落,群落结构已有分化,所有植物种 类均匀混合,能适应与长期生长在该地区的植物占优势
三、群落的发育时期
发育初期:群落建群种的良好发育是主要标志。由于建 群种的动态能力,引起了其他植物种类的生长与个体数量上 的变化。因此,种类成分不稳定,结构未定型,特有的植物 环境正在形成,特点不突出。
振幅:生态系统保持稳定所限定的面积。 振幅
循环稳定性:生态系统状态连续发生一系列变化后又返回 循环稳定性 原有状态的特性。 轨道稳定性:生态系统干扰后成为多种新的状态,但最后 轨道稳定性 仍能达到同一状态。
用这些表达方式分析某一生态系统可能出现矛盾,因此稳定 性的上述各种概念更适用于演替的不同方面。 阈值: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但复杂的生态系统 阈值 内部调节能力有限,超过限度,系统受破坏,此称为阈值。 全球生态系统的平衡破坏: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开发; 污染 林隙(gap,又译为林冠空隙或林窗)这一概念首先由英国 林隙 生态学家A.S.Watt于1947年提出,它主要是指森林群落中老龄 树自然死亡或受干扰导致树木的死亡,从而在林冠造成空隙的 现象。
第04章 群落生态学
2、边缘效应:在群落交错区,物种数目及种群密度比
相邻群落有增大趋势,被称为边缘效应。
边缘效应对于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和保护具有特定的
价值,其原因是:在边缘地带有新的微观环境,导 致高的生物多样性;边缘地带为生物提供更多的栖 息场所和食物来源,允许有特殊需求物种的散布和 定居,有利于异质种群的生存,并增强了个体觅食
6)群落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如季节动态、年际动态、 演替与演化。 7)群落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并按一定规律分布。
8)群落具有边界特征。群落的边界可形成过渡带(称 群落交错区),并导致明显的边缘效应。 群落生态学一些基本原理多在植物群落研究中获得。 种群生态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多在动物生态学和人口生 态学研究中获得。
《中国植被》按植物体态划分为下列生长型类型:
I、木本植物(乔木;灌木;竹类;藤本植物;附生 木本植物;寄生木本植物)。
II、半木本植物(半灌木与小半灌木)。
III、草本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一年生植物;寄生 草本植物;腐生物草本植物;水生草本植物)。 IIII、叶状体植物(苔藓及地衣;藻菌)。 2、层片 第一级层片:是同种个体的组合; 第二级层片:是同一生活型的不同植物的组合;
五、群落的时间结构
光、温度和湿度等因子有明显的时间节律(如昼夜 节律、季节节律),受这些因子影响,群落组成与 结构也随时间序列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植物群落表现最明显的是季相,如温带草原外貌一 年四季的变化。 动物群落时间结构主要表现为:
(1)群落中动物的季节变化。如鸟类迁徙;变温动物 休眠和苏醒;鱼类洄游等。
④ 隐芽植物:更新芽位于较深土层中或水中,多为鳞茎 类、块茎类和根茎类多年生草本植物或水生植物。 ⑤ 一年生植物:以种子越冬。 高位芽植物占优势,说明气候温热多湿。
基础生态学--第四章第五节生物群落的分类与分布
(二)生物群落的地带性分布
任何生物群落都与它们所存在的环境条件有密切联系,地球表面各地 环境条件的差异是导致植被具有多样性的最重要原因。决定植被分布 式样的主要因素是气候条件,其中主要是热量和水分以及两者的配合 状况。地球上的气候条件主要按三个方向改变,即纬度、经度和高度, 从而决定了地球表面的植被也沿着这三个方向交替分布,沿纬度和经 度的交替分布构成了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沿高度的交替 分布构成了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
采用的主要分类单位分3级:植被型(高级单位)、群系(中级单
位)和群丛。每一等级之上和之下又各设一个辅助单位和补
充单位。高级单位的分类依据侧重于外貌、结构和生态地理
特征,中级和中级以下的单位被型 植被亚型 群系组 群系
亚群系 群丛组
群丛亚 群丛
(一)植被型、群系、群丛的概念
(一)主要植被类型及其特点 地球表面所分布的植物群落是极其复杂和多种多样的,如有 森林、草原、荒漠、冻原、草甸和沼泽等,它们总体来说就 称作该地区的植被。
(一)主要植被类型及其特点
1.森林。按地带性的气候特点和相适应的森林类型,可分为 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北方针 叶林等。
(一)主要植被类型及其特点
(一)主要植被类型及其特点
4.冻原。又译为苔原,是寒带植被的代表。冻原植被处于极不 利的生态条件,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促而凉爽,植物生长仅 2—3个月。通常植被种类组成简单,植物种类的数目通常为100 20种。冻原分布在高纬度地带和高山树线以上。
(一)主要植被类型及其特点
5.沼泽。沼泽是一种湿生的植被类型,分布在土壤过湿、积水 或有浅水层并常有泥炭的生境。由沼生植物组成,虽然以草本 植物为主,但也有木本植物,均着生于泥中。这些沼生植物的 特点是通气组织发达,有不定根和特殊的繁殖能力,有些植物 具有食虫的习性等。沼泽分布于世界各地,从赤道到极地,到 处都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附生
常以他种植物为栖居地,但并不吸取其组 织部分为食料。
在温带植物群落中,苔藓、地衣常常附生在 树干、树枝上;
在亚热带、热带植物群落中,附生植物的种类 就更多了(如兰科、蕨类、天南星科的一些种类)
(三)共生
一种专性的、双方都有利的相互关系。
地衣:藻类+真菌 菌根:真菌+高等植物(如兰花) 共生固氮:根瘤菌+豆科植物 传粉:昆虫、鸟类+有花植物
裸地的成因:
地形变迁(沉积、风积、重力下塌) 气候原因(干旱、狂风、严寒) 动物危害、人类破坏
2、基本概念
群落的演替
一个群落替换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顶极群落
群落经过一系列演替,最后所产生的保持相对稳定的群 落。
2、群落的发育
1)群落发育初期
种类成分不稳定,群落的结构尚未定型,层次分化不明 显。
2)群落发育盛期
元宝枫—八仙花+小花溲疏—落新妇+麦冬群落 元宝枫+油松—桃—野牛草群落 简要记载法: 2种优势种
4、园林栽培群落的命名
应标明各层的主要种类 应标明园林配植结构和用途 “自然风景式油松纯林” “双行绿篱式桧柏群体” “团植树丛式垂柳+栾树—榆叶梅+连翘群体”
三、植物群落的发育和演替
1、群落的形成 原生裸地与次生裸地
思考题
几个概念 植物群落、自然群落、人工群落、优势种、生活型、 覆盖度、郁闭度、群落演替
植物群落外貌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影响复层混交观赏树丛成功的主要因子? 如何命名自然群落与人工群落?
广玉兰林呈深绿色 柳树林呈浅绿色
2.群落的外貌特征 (1)优势种的生活型 (2)密度 (3)种类的多寡 (4)色相 (5)季相
植物群落在不同季节表现出不同的外貌。
2.群落的外貌特征 (1)优势种的生活型 (2)密度 (3)种类的多寡 (4)色相 (5)季相 (6)植物生活期的长短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群落的外貌特征 (1)优势种的生活型 (2)密度 (3)种类的多寡 (4)色相 (5)季相 (6)植物生活期的长短 (7)群落的层次与层片
第四章
园林植物群落的 基本知识
一、概 念
植物群落
指在一定时间内,居住于一定区域或生境内的 各种植物种类的集合。群落内植物种类相互联 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按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分为:
自然群落 人为群落(栽培群落)
自然群落:自然形成的群落,无人类参与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群落,东北红松林群落
(四)生物化学关系
黑胡桃树下不生长草本植物,因为其 根系分泌胡桃酮,使草本植物中毒
灌木鼠尾草下及叶层范围外1-2m处不长草 本,甚至6-10m内草本植物的生长都受到抑制, 因为鼠尾草的叶子能散发大量的桉树脑、樟脑 等萜烯类物质,抑制草本发芽和生长。
(五)机械关系
“绞杀植物” 油麻藤、绞藤、榕属的一些种类
层次
层次
藤本植物和一些寄生、腐生植物在群落中没有固定的层次,不构成单独的 层次,常常称为层外植物、层间植物
层片与层次
层次着重于形态方面(结构的高低); 层片表明了生态作用(常绿与落叶) 按较大的生活型类群划分时,两者相同; 按较细的生活型单位划分时,两者不同。
3、自然群落的命名
分层记载法:以群落中各层次的主要植物(优势 种)进行命名。
人工群落:按照人们需求,配置而成的 符合人们观赏或生产需要的植物群落
二、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
1.群落的组成成分 群落是由不同种植物种类所组成,但各个种
类在数量上并不是均等的。通常有一个数量最 多或所占面积最大的种,称为优势种。
群落的发育和形貌特征主要取决于优势种。
2.群落的外貌特征 (1)优势种的生活型 生活型(Life form)
优势种的“霸主”地位已经确立,群落的季相、密度、外 貌、高度形成。
3)群落发育末期
优势种的生长势逐渐减弱,郁闭度缩小,阳光照射进来, 一批新的植物迁入和定居,孕育着演替
四、群落内植物的种间关系 (一)寄生
自己不能制造养料,靠消耗寄主体 内的组织而生活。
菟丝子属是依赖性最强的寄生植物,常 常寄生在豆科、唇形科植物上。
植物在生活环境的综合影响下,经过长期的适应 而显示的外部形状。 乔木、灌木、草本 高位芽、地上芽、地面芽、隐芽、一年生植物
2.群落的外貌特征 (1)优势种的生活型 (2)密度
群落中植物个体的疏密程度
2.群落的外貌特征 (1)优势种的生活型 (2)密度 (3)种类的多寡
纯林、混交林
2.群落的外貌特征 (1)优势种的生活型 (2)密度 (3)种类的多寡 (4)色相(色彩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