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意象 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划的发展方向。城市设计概念被看成是一种时代错误,是无理的。一直到60年代初,联邦都市更新计划才
开始对整个国家有所触动,那时所有都市街区都平等对待而不管其原有社会生活与场所根基,代之以新尺
度的难以形容的新形态。事实上都市物质环境的这些变化不断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体验。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作者其人
• 凯文·林奇的工作——城市设计与个体感受
能性。 塔里埃森的经历成为林奇职业训练的关键点。而耶鲁的经历—一不只是学习建筑学的学
院派方法,而是作为整体的大学教育——促使他反对常规的学院教育。尽管进入塔里埃森有 一段适应期。但他喜欢这里“手把手”(hands-on)的建筑教育方法,它非常像帕克尔学校 的方法。1937年秋他开始了跟随赖特的学徒生活。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作者其人
• 大学教育——从耶鲁到塔里埃森
1935年高中毕业后,林奇决定学建筑学。由于不清楚申请何处学校,他拜访了他唯一所
知的建筑师,芝加哥的J·A·霍拉伯德。霍拉伯德信奉老式的、保守的学院派传统,这一点
林奇后来也发现了。他建议林奇上耶鲁,这是当时美国学院派传统的最后保垒。于是林奇开
•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作者其人
• 天才陨落
• 1984年4月23日晚在他的寓所里,林奇愉快地与朱自煊教授交谈,拟定当年 12月到北京清华大学的讲课计划。第二天早上他到了在马撒葡萄园岛的夏日别 墅,在那里突然病逝,独自一人。这一天是1984年4月25日。
• 有很多专业机构给予凯文·林奇以各种荣誉。1967年他接受了美国规划师 协会第50个年度奖;1974年接受了美国建筑师协会专业奖章;他被斯图加特大 学和巴尔州立大学授子名誉博士学位;1984年成为规划领域最有威望的奖赏、 雷克斯福得G·特格韦尔奖(the Rexford G.Tugwell Award)的第一位接受者。
• 凯文·林奇的理论对世界各国的城市设计产生很大影响,他的著作被译成各种 文字。在此以后他还撰写过不少著作,如《地段规划》、《好的城市形态》等。此 外他还有大量城市设计实践。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作者其人
• 辉煌的职业生涯
•
加入MIT规划专业后,林奇很快就对城市的形态和视觉环境产生兴趣。在MIT的年代真正是卓越的。他
•
到50-60年代,这个概念受到了来自社会科学家的严峻挑战,他们公开质疑被他们所称之的“体型决
定论”。他们认为,物质形态与我们环境的社会形态没什么关系,他们规劝设计者去理解社会力量是如何
真正影响到物质的城市。在他们看来,设计者的体型秩序感与社会或社会心理秩序毫不相干。圣路易的
Pruitt-lgoe住宅被炸便是一例。英国以及后来在美国的新城里那种“社会忧郁”也很说明问题。都市设
或“答案”的人都是失望而去,因为林奇注重的是教导学生正确提出问题的方法。他喜欢他的学生伙伴,
尊重他们的观点,愿意倾听他们的想法,并向他们学习。他常说,他的学生也是他最好的老师,是他在MT
的历史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分。许多学生离开MT后很久,林奇仍与他们保持联系。他关心他们的工作、他们
的职业发展,予以支持和促进。他收到过大量稿件及许多寻求评论或介绍的专业或学术工作样本,从以前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作者其人
• 初露锋芒——《城市意象》的诞生
• 1960年,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一书被公认 为城市意象研究的里程碑,60多年来其重要的理论成果一直深深影响着各国设计师、 心理学家以及地理学家。他主张:城市设计不应再是建筑师或城市规划设计师的主 观创作,而应是探索每座城市的自然和历史条件及其特色,并加以组织发挥,使每 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
离开塔里埃森后,林奇感到他需要具备一些工程知识。于是到伦斯勒工学院(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学习市 政与结构工程,可是工程又不太适合他的口味,他觉得厌烦,并决定中止工程学学习,但仍留在伦斯勒工学院,在布雷(Bray) 教授指导下学习生物学,后来又在芝加哥为建筑师p·施威克做助手,工作了一段时间。
•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凯文,作为MIT的一名年轻教师,开始了他的关于城市形态和城市设计的早期
研究。他潜心研究体型城市和城市体验,研究物质空间与其使用者——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努力去描述
和认识现代大都会的形态。从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他写了一系列有关这个专题的文章:《城市形
其次,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1895-1981)对林 奇的城市设计思想也有着很明显的影响。林奇在评价芒福德时曾 经说过:“在规划领域内,没有其他人对我有如此深远和持久的 影响”。甚至,林奇对城市规划专业产生兴趣都是由于读了芒福 德的《城市文化》(Culture of Cities)一书,并日后因此重返 校园。
城市意象
The image of city
作者:Kevin Lynch
目 录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前言、环境意象 三、三个城市 四、城市意象及其元素 五、城市形态:五元素交织下的城市意象 六、五元素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的运用
六、五元素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的运用 七、逻辑回顾&读书感受 八、反思——对中国城市设计的启示 九、反思:研究方法 十、评价 十一、影响 十二、启示
的学生到世界各地的实践家或学者。而他翻阅了几乎每份手稿且一一回复.不管他有多忙。他的学生们把
他当作一名伟大的教师、一一位朋友、一个他们生活中最巨大的影响者,在林奇这里寻找灵感、寻求共鸣。
•
林奇特别喜欢那些由现在或未来的使用者直接参与的项目。他总是主张要为了“实质”的委托人-一
实际使用者,为他们着想,因为最终是这些人促成一个成功的场所,而非设计者。
计的作用被看作仅仅是美学的事情。设计的价值被降低到窗饰的地位——只有在“真正的”问题解决后才
值得注意。
•
城市实质上被看成为满足都市空间的市场需求而进行区位组织的外在表现,并受到各地政治因素的调
控。而且,城市也被看作一种高度复杂的现象。由于这个复杂的实体尚未完全被社会科学揣摩透,任何关
于城市能通过精心设计而形成的想法都被认为过于违反常理。社会科学系统如此强的导向性左右着城市规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作者其人
•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莱特和芒福德的启示
首先,林奇把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 1867-1959)看作他一生中给他以巨大影响的人。虽然他并不同意 赖特的社会哲学,认为有些落后于时代。是追求艺术和手工艺传 统具有个人主义色彩的社会观点,然而他敬仰赖特在形式与设计 方面的天才,他曾说过是赖特使他“第一次看见了世界”。
林奇的高中时代正赶上大萧条时期。在政治动荡的大气候下,人们谈论的是 社会与政治变革。帕克尔学校的进步教育哲学使得学生们都关心重大的政治问题。 西班牙内战是对林奇生活的第一次真正的政治影响,它激发了林奇探寻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及其他当代政治的兴趣。在一次接受访问中他说:“它是我生活中最伟 大的时期之一。”
化的不列颠创造健康的社区。c·斯特恩的“超级街区”,即创造巨大而安全的步行区城、安全禁止
机动交通,是另一种设计概念,是对迅速膨胀的大都会作出的类似反应。所有这些思想使得下面的
说法正统化,即体型规划能够真正创造安全、优雅、健康的社会环境。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作者其人
• 社会科学界的质疑——城市设计是否必要?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作者其人
• 社会改良主义的反思——城市体型规划
•
转世纪时期,这种设计哲学受到一些反城市的社会改良主义思想影响。他们的焦虑在于个体与
家庭会在急速的都市变革中丧失,农村社区健康的生活与价值将被反常的都市社会秩序所取代。大
工业的激增及东海岸的城市扩展进一步加大了改良主义者的焦虑和反城市偏见。与非个体的都市生
与别的同事,如F·亚当斯、J·霍华德、L·罗德温等人一道.把规划专业办成了全世界最杰出的专业之一。
在规划领域强调城市与大都会设计这一概念随着林奇自己的城市设计哲学的形成而建立,这是林奇的创造。
来自世界各地优秀的学生们跟随林奇学习。林奇则注意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刺激他们拓展研究的新领域。
他的教学方法是苏格拉底式的,他的提问总是涉及问题的核心,具有战略意义。那些来找他寻求设计结论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作者其人
• 传统的城市规划思想
• 20世纪初,美国的城市规划植根于由D·伯恩汉、E·霍华德和F·L·阿 姆斯塔德等人所倡导的市镇、景园与花园城市设计的传统之中。那时的概念 是:不仅城市可以被设计,而且应该被设计。美而有序的环境对人的健康和 富裕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好的、漂亮的城市可以反映——事实上促成一个好 的社会,它培养市民的城市自豪感与责任心,促进市民的精神文明与社会发 展。
1941年6月7日,林奇在芝加哥下议院与安妮·博德斯结婚,三周后应征入伍。1944年春被送到南太平洋服役于驻扎在菲律宾 帕拉(Palan)岛的工程兵团。回到美国后,林奇重返院校,在G.I.比尔的指导下进入麻省理工学院(MIT)攻读城市规划学位。 他对这个专业产生兴趣是由于读了L·芒福德的《城市文化》(Culture of Cities)一书。他的城市规划学士学位论文:“控制 居住地区重建和再规划的泛滥(Controlling the Flow of Rebuilding and Replanning in Residential Areas)”给MIT的教 师L·罗德温、B·凯利和J·伯查德以极深的印象,并成为日后受邀到MIT教书的一个重要因素。该文所接触的诸如变化、衰退、 复兴都成为许多年后他在其著作《此地是何时?》和《衰退》中探讨的主题。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作者其人
• 重返象牙塔——从社会到麻省理工学院
一年半后林奇离开塔里埃森,因为他感到一个人会因为它而被吞没,他想成为他自己。按林奇的看法,赖特并不总是温和 地对待他的学徒,他的批评会很严厉、粗暴,对年轻的设计者来说近乎踩躏。这种待遇肯定也曾折磨过林奇。而他则相信人的潜 力,他自己后来成为一个温柔、正直、和蔼的教师。林奇感到,赖特的很多学徒失去了自身发展的机会。
活趋势极端对立的便是提倡恢复家庭、邻里和社区价值。那时,一些重要的社会思想者,如心理学
家w·詹姆斯、哲学家和教育家J·杜威、社会学家R·帕克和社会工作者J·亚当斯都提及建立地方
性社区、邻里和场所。这样个体与家庭就不会随着巨大的都市聚集体的出现而消失。C·.佩里的
“邻里单位”模式正是滋生于这场运动。大西洋彼岸则是E·霍华德的“花园城市”思想,要在工业
毕业后林奇到北卡罗来那为格林斯伯勒规划委员会工作。这是他第一次从事规划工作。他在那里十分愉快并打算继续留在那 里作一名规划师。令他意外的是,MIT来电话为他提供一个教师的职位,尽管他没有较高的学位。开始,林奇对教师职业十分矛 盾,很愿意留在格林斯伯勒。安妮·林奇劝他接受了MIT的工作。1948年他成为MIT的一名教师从事教学工作一直到80年代初。虽 然在1978年他便正式退休。
始了在耶鲁的建筑学学习生活。但是,他对学院派方法感到失望和沮丧。他曾把耶鲁的建筑
学专业描述成当时“最保守、最落后”的专业。
正在这个时候,林奇阅读到有关F·L·赖特的资料,于是写信询问赖特学习建筑学的可
塔里埃森呈 45° 倾斜的混凝土 结构则是以当地的巨大园石头为骨料 , 加上木屋架和帆布蓬的有机结合体 , 使得该建筑与亚利桑那沙漠融为一体。 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流水别墅 , 尤如植物一样从地上长出来似的 ,同 周围的自然环境密切结合。这些建筑 均是那些特定地点的特定建筑。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作者其人
• 早年经历——母亲的影响、开明的教育激发对社会、政治和建筑的兴趣
凯文·林奇(Kevin Lynch),1918年出生于芝加哥。少年时期被其开明母亲 送入弗朗西斯·帕克尔学校(Francis W. Parker)——当时全美最进步的学校 之一。该学校深受约翰·杜威教育哲学的影响, 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具有创新性 和启发性, 拥有一群相当出色的教师。在帕克尔学校的经历对林奇的早期智力开 发有很大影响——甚至比高等教育对他的影响还大。在这里初步形成了他对人文 环境、社会公正和建筑学等方面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