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常见疾病 ppt课件
合集下载
消化系统疾病常见症状和体征的护理 PPT 课件
汁。
【身体状况】
2.评估要点 ◆询问恶心与呕吐发生的时间、频率、诱因、与进食的关
系。 ◆评估病人的生命体征、神志、营养状况;有无失水及电
解质紊乱表现。 ◆有无腹胀、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头痛、眩晕;肠
鸣音是否正常。
【辅助检查】
了解呕吐物毒物分析、细菌培养检查、电解质、 酸碱平衡等各项检查结果有无异常。
【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1 .体位 呕吐时协助病人坐起或侧卧位,头偏向一侧。 意识障碍病人,尽可能吸净口腔呕吐物,避免误吸,发 生窒息。
2.饮食护理 进食高能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及易于 消化的饮食,补充水分。食物应清淡易消化、少量多餐, 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3 .环境 保持室内整洁安静、空气清新。对情绪不稳定 的病人,安排单独的房间或小房间,以避免刺激。
(三)心理护理 1.指导病人深呼吸、转移注意力等放松技术,减轻焦虑
的方法。 2.与病人及家属及时沟通和交流;以热情、关心和支持
的态度认真倾听病人及家属的主诉和要求。 3.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护理评价】
病人是否: ①病人呕吐减轻或停止,能够正常进食,活动耐力改善。 ②生命体征在正常范围内,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
包括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大肠基本无消化功 能,只进行水和无机盐的吸收。 5.肝脏
人体最大的腺体器官,由门静脉(75%)和肝动 脉(25%)双重供血。肝动脉血液含氧丰富,是肝耗氧 的主要来源;门静脉主要含有来自消化系统的营养物质 及有害物质,都将在肝脏进行代谢和解毒。 肝脏的主要生理功能:物质代谢、解毒、生成胆汁。
《内科护理学》------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流行病学特征
我国居民慢性疾病患病率前十中有3类属消化 系统疾病,分别是胃肠炎、胆结石和胆囊炎、消化 性溃疡。
【身体状况】
2.评估要点 ◆询问恶心与呕吐发生的时间、频率、诱因、与进食的关
系。 ◆评估病人的生命体征、神志、营养状况;有无失水及电
解质紊乱表现。 ◆有无腹胀、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头痛、眩晕;肠
鸣音是否正常。
【辅助检查】
了解呕吐物毒物分析、细菌培养检查、电解质、 酸碱平衡等各项检查结果有无异常。
【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1 .体位 呕吐时协助病人坐起或侧卧位,头偏向一侧。 意识障碍病人,尽可能吸净口腔呕吐物,避免误吸,发 生窒息。
2.饮食护理 进食高能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及易于 消化的饮食,补充水分。食物应清淡易消化、少量多餐, 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3 .环境 保持室内整洁安静、空气清新。对情绪不稳定 的病人,安排单独的房间或小房间,以避免刺激。
(三)心理护理 1.指导病人深呼吸、转移注意力等放松技术,减轻焦虑
的方法。 2.与病人及家属及时沟通和交流;以热情、关心和支持
的态度认真倾听病人及家属的主诉和要求。 3.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护理评价】
病人是否: ①病人呕吐减轻或停止,能够正常进食,活动耐力改善。 ②生命体征在正常范围内,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
包括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大肠基本无消化功 能,只进行水和无机盐的吸收。 5.肝脏
人体最大的腺体器官,由门静脉(75%)和肝动 脉(25%)双重供血。肝动脉血液含氧丰富,是肝耗氧 的主要来源;门静脉主要含有来自消化系统的营养物质 及有害物质,都将在肝脏进行代谢和解毒。 肝脏的主要生理功能:物质代谢、解毒、生成胆汁。
《内科护理学》------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流行病学特征
我国居民慢性疾病患病率前十中有3类属消化 系统疾病,分别是胃肠炎、胆结石和胆囊炎、消化 性溃疡。
消化系统疾病病人常见症状的护理ppt课件【71页】
57
2
护理评估
病史
身体评估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58
病史
• 腹泻发生的时间、起病原因或诱因、病程 长短;
• 粪便的性状、次数和量、气味和颜色; • 有无腹痛和疼痛的部位,有无里急后重、
恶心呕吐、发热等伴随症状; • 有无口渴、疲乏无力等失水表现; • 有无精神紧张、焦虑不安等心理因素。
59
身体评估
• 急性严重腹泻时,应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 神志、尿量、皮肤弹性等。
5
消化系统疾病病因
感染、理化因素、大脑皮质功能失调、 营养缺乏、代谢紊乱、吸收障碍、肿瘤、 自身免疫、遗传及医源性因素等。
6
消化系统疾病特点
多呈慢性病程,易造成严重的消化和吸 收功能障碍,当病情发展也可因发生急性 变化,如出血、穿孔及肝衰竭等而危及病 人的生命。
7
消化系统常见病种
食管 食管炎、食管癌、食管静脉曲张 胃十二指肠 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
脱水。
67
腹泻的护理措施
3.休息与活动 急性起病,全身症状明显的病人应卧床休息,
注意腹部保暖,可用暖水袋腹部热敷,以减弱肠 道运动,减少排便次数,缓解腹痛症状。慢性、 轻症者可适当活动。 4.加强肛周皮肤的护理
排便后应用温水清洗肛周,保持清洁干燥,涂 无菌凡士林或抗生素软膏以保护肛周皮肤,促进 损伤处愈合。
吐后无轻松感
17
呕吐与进食的关系
❖精神性呕吐,常在进食过程中或餐后即刻呕吐, 量少,呕吐后可再进食。
❖餐后较久或数餐后呕吐见于幽门梗阻。 ❖餐后近期呕吐,特别是集体发病者,多由食物
中毒所致。
18
伴随症状
❖伴腹痛、腹泻者多见于急性胃肠炎和细菌性食物 中毒等。
消化系统常见疾病 PPT课件
消化系统常见疾病
1,胃炎
5, 肝炎
2,消化性溃疡
6, 肝硬化
3,肠炎
7, 肝癌
4 ,胆囊炎
1
认识消化系统结构与功能
消化系统由 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构成,
主要功能是 消化食物、 吸收营养、 排出粪便。
2
胃炎(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
一,急性胃炎 概念:胃粘膜的急性炎症,有充血、水肿、糜烂、出血等改变,
49
(二)致病性
1. 传染源:主要为急、慢性乙肝患者或病毒携带者
2. 传播途径:
最主要途径是注射或粘膜接触含HBV
的血液及分泌物
水平传播
性传播:不少见。 密切接触:有可能
饮食传播:可能性较小。
垂直传播是我国HBV感染的主要模式
50
临床表现
• 急性肝炎 • 慢性肝炎 • 重型肝炎 • 慢性HBsAg携带者 • HBV与原发性肝癌
类型: 胃溃疡(gastric ulcer,GU) 十二指肠溃疡(duodenal ulcer,DU)
溃疡的形成与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有关, 溃疡的黏膜缺损超过黏膜肌层
16
病因和发病机制
消化性溃疡的形成: 胃、十二指肠黏膜的自身防御-修复(保护)因素 和侵袭(损害)因素平衡失调 GU:自身防御-修复(保护)因素减弱为主 DU:侵袭(损害)因素增强为主
• 胃酸刺激溃疡面的神经末梢
疼痛性质:
饥饿样不适感、钝痛、胀痛、灼痛(烧心)或剧痛
疼痛部位:
GU—剑突下正中或偏左
DU—上腹正中或偏右
20
疼痛特点
疼痛的节律性: • DU:进食→疼痛缓解→疼痛
(多为空腹痛、可伴有夜间疼痛) • GU:进食→疼痛→缓解
1,胃炎
5, 肝炎
2,消化性溃疡
6, 肝硬化
3,肠炎
7, 肝癌
4 ,胆囊炎
1
认识消化系统结构与功能
消化系统由 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构成,
主要功能是 消化食物、 吸收营养、 排出粪便。
2
胃炎(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
一,急性胃炎 概念:胃粘膜的急性炎症,有充血、水肿、糜烂、出血等改变,
49
(二)致病性
1. 传染源:主要为急、慢性乙肝患者或病毒携带者
2. 传播途径:
最主要途径是注射或粘膜接触含HBV
的血液及分泌物
水平传播
性传播:不少见。 密切接触:有可能
饮食传播:可能性较小。
垂直传播是我国HBV感染的主要模式
50
临床表现
• 急性肝炎 • 慢性肝炎 • 重型肝炎 • 慢性HBsAg携带者 • HBV与原发性肝癌
类型: 胃溃疡(gastric ulcer,GU) 十二指肠溃疡(duodenal ulcer,DU)
溃疡的形成与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有关, 溃疡的黏膜缺损超过黏膜肌层
16
病因和发病机制
消化性溃疡的形成: 胃、十二指肠黏膜的自身防御-修复(保护)因素 和侵袭(损害)因素平衡失调 GU:自身防御-修复(保护)因素减弱为主 DU:侵袭(损害)因素增强为主
• 胃酸刺激溃疡面的神经末梢
疼痛性质:
饥饿样不适感、钝痛、胀痛、灼痛(烧心)或剧痛
疼痛部位:
GU—剑突下正中或偏左
DU—上腹正中或偏右
20
疼痛特点
疼痛的节律性: • DU:进食→疼痛缓解→疼痛
(多为空腹痛、可伴有夜间疼痛) • GU:进食→疼痛→缓解
消化系统常见疾病(PPT)
(二)含胆汁的十二指肠液返流 直接损害胃黏膜屏障。
(三)自身免疫损伤 如恶性贫血
(四)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 HP是革兰氏阴性杆菌,可以分泌黏附素,尿素酶,细胞毒素相关蛋 白及细胞空泡毒素,其在胃内酸性环境中降解胃黏膜表面黏液,破 坏它们的屏障作用。
一、慢性浅表性胃炎
最常见的胃黏膜疾患,主要通过胃镜检查发现。 病理变化: ⒈炎性病变限于胃黏膜上1/3。 ⒉浸润炎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浆细胞。 ⒊黏膜浅层水肿、浅表上皮坏死脱落,可见小出血。
慢性浅表性胃炎镜下观
二、慢性萎缩性胃炎
• 由表浅性胃炎发展而来。根据病因不同分为 A、B两型。 A型:自身免疫性疾病,抗内因子抗体,国外多见。
B型:吸烟、酗酒、APC药物有关。国内多见,与癌变 有关。
病理变化
大体 1.胃黏膜呈灰白色或灰绿色。 2.病变呈局灶性,萎缩的胃黏膜变薄,与周围正常胃黏
• 黏膜屏障功能降低→→H+逆向弥散进入胃黏膜→→ (1)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使肥大细胞释放组胺。 (2)触发胆碱能神经→→促进胃蛋白酶分泌,加
强胃液的消化作用。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形成有一定的关系。 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幽门螺杆菌检出率:80%~100%。 胃溃疡患者幽门螺杆菌检出率:60%~80%。 加用抗生素治疗溃疡病,能促进溃疡愈合,降低复发率。
十二指肠溃 疡:溃疡较
小较深
病理变化
光镜: • 溃疡底部分四层结构
➢ 渗出层 ➢ 坏死层 ➢ 肉芽组织层 ➢ 瘢痕层
慢性消化性溃疡
渗出层 坏死层 肉芽组织
疤痕组织
临床与病理联系
1.规律性上腹痛(本病特点) (1)溃疡周围炎使胃壁内神经感受器敏感性增强。 (2)胃肌痉挛。 (3)胃酸作用刺激病灶。 (4)溃疡部位神经末稍暴露、胃酸及食物刺激。 2.胃酸分泌增高: 返酸、嗳气
(三)自身免疫损伤 如恶性贫血
(四)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 HP是革兰氏阴性杆菌,可以分泌黏附素,尿素酶,细胞毒素相关蛋 白及细胞空泡毒素,其在胃内酸性环境中降解胃黏膜表面黏液,破 坏它们的屏障作用。
一、慢性浅表性胃炎
最常见的胃黏膜疾患,主要通过胃镜检查发现。 病理变化: ⒈炎性病变限于胃黏膜上1/3。 ⒉浸润炎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浆细胞。 ⒊黏膜浅层水肿、浅表上皮坏死脱落,可见小出血。
慢性浅表性胃炎镜下观
二、慢性萎缩性胃炎
• 由表浅性胃炎发展而来。根据病因不同分为 A、B两型。 A型:自身免疫性疾病,抗内因子抗体,国外多见。
B型:吸烟、酗酒、APC药物有关。国内多见,与癌变 有关。
病理变化
大体 1.胃黏膜呈灰白色或灰绿色。 2.病变呈局灶性,萎缩的胃黏膜变薄,与周围正常胃黏
• 黏膜屏障功能降低→→H+逆向弥散进入胃黏膜→→ (1)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使肥大细胞释放组胺。 (2)触发胆碱能神经→→促进胃蛋白酶分泌,加
强胃液的消化作用。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形成有一定的关系。 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幽门螺杆菌检出率:80%~100%。 胃溃疡患者幽门螺杆菌检出率:60%~80%。 加用抗生素治疗溃疡病,能促进溃疡愈合,降低复发率。
十二指肠溃 疡:溃疡较
小较深
病理变化
光镜: • 溃疡底部分四层结构
➢ 渗出层 ➢ 坏死层 ➢ 肉芽组织层 ➢ 瘢痕层
慢性消化性溃疡
渗出层 坏死层 肉芽组织
疤痕组织
临床与病理联系
1.规律性上腹痛(本病特点) (1)溃疡周围炎使胃壁内神经感受器敏感性增强。 (2)胃肌痉挛。 (3)胃酸作用刺激病灶。 (4)溃疡部位神经末稍暴露、胃酸及食物刺激。 2.胃酸分泌增高: 返酸、嗳气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化系统常见疾病
1,胃炎
5, 肝炎
2,消化性溃疡
6, 肝硬化
3,肠炎
7, 肝癌
4 ,胆囊炎
.
1
认识消化系统结构与功能
消化系统由 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构成,
主要功能是 消化食物、 吸收营养、 排出粪便。
.
2
胃炎(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
一,急性胃炎 概念:胃粘膜的急性炎症,有充血、水肿、糜烂、出血等改变,
(乙醇有亲脂性和溶脂性→破坏粘膜屏障→引起上皮细胞损害→ 粘膜内出血和水肿) • 药物
(非甾体抗炎药 、抗肿瘤药、氯化钾口服剂或铁剂削弱对胃粘 膜的保护→引起浅表粘膜损伤和粘膜下出血)
.
5
• 应激 ( 严重的脏器疾病、大手术、大面积烧伤、休克或颅内病变、精神心理因素) • 急性感染及病原体毒素
(细菌、病毒、寄生虫、毒素急性蜂窝织炎或急性化脓性胃炎) • 血管因素
2.急诊胃镜检查: 大出血后24-48小时内进行,
糜烂出血、粘膜水肿
.
8
防治 1.预服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止痛药物 2.戒酒 3.止血 4.化脓性胃炎:
抗生素治疗→手术
.
9
慢性胃炎 临床分类
浅表性胃炎性胃炎 萎缩性胃炎 特殊类型胃炎
单纯型、糜烂型、出血型
• 胃体炎(A) • 胃窦炎(B) • 全胃炎
.
27
治疗
手术治疗
上消化道大出血经内科紧急处理无效者 急性穿孔 疤痕性幽门梗阻 内科治疗无效的顽固性溃疡 胃溃疡疑有癌变
.
28
急性胃肠炎
.
29
.
30
.
31.32 Nhomakorabea .33
1,
.
34
• 病因治疗 • 1,抗感染治疗 • 2,其他
• 对症治疗
.
35
。
.
36
胆囊炎
• 胆囊的解剖结构
疼痛部位:
GU—剑突下正中或偏左
DU—上腹正中或偏右
.
20
疼痛特点
疼痛的节律性: • DU:进食→疼痛缓解→疼痛
(多为空腹痛、可伴有夜间疼痛) • GU:进食→疼痛→缓解
(多为餐后痛,一小时左右发作)
.
21
其它症状
伴随症状: ➢上腹膨胀、嗳气、反酸
并发症症状: ➢后壁慢性穿孔 ➢急性穿孔 ➢出血 ➢幽门梗阻
.
24
治疗
治疗目的
促进愈合 缓解疼痛 防止复发 预防并发症
治疗策略
抑酸 保护胃粘膜 根除Hp
.
25
治疗
1 一般治疗
生活规律,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 合理饮食,避免对胃有刺激的食物和药物 戒烟酒 停服NSAID
.
26
治疗
2. 药物治疗 70年代以前:抗酸药、抗胆碱药 第一次变革:H2RA 第二次变革:根除H.Pylori
.
12
辅助检查及诊断
胃液分析 胃镜检查及活检 幽门螺杆菌检查 自身免疫性胃炎的相关检查 X线检查 诊断 主要依赖胃镜和 胃粘膜活检
.
13
治疗
一,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胃炎治疗
二,无幽门螺杆菌的胃炎治疗 未能检出Hp的胃炎,应分析可能的病因
1.非甾体消炎药物,应立即停服并用制酸剂或硫糖铝
2.胆汁反流:氢氧化铝
抗氧化系统
.
18
临床表现
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 慢性过程(数年至数十年) 周期性发作,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 常有季节性 发作时上腹痛呈节律性
.
19
慢性节律性上腹痛
疼痛原因:
• 溃疡与周围组织的炎性病变,对胃酸的痛阈降低
• 局部肌张力的增高或痉挛
• 胃酸刺激溃疡面的神经末梢
疼痛性质:
饥饿样不适感、钝痛、胀痛、灼痛(烧心)或剧痛
3.胃动力学改变: 胃复安,吗丁啉,普瑞博思
4.烟酒嗜好:应戒除
.
14
治疗
5.避免粗糙、浓烈辛辣和过热,以减轻对胃粘膜的刺激 6.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减少食盐的摄入 7.A型胃炎无特异治疗,恶性贫血者,注射维生素B12后可纠正 8.胃粘膜化生,不典型增生;β胡萝卜素、维生素C、维生素E、叶 酸,硒、锌等微量元素 9.重度不典型增生:手术治疗。
.
17
溃疡病的发病机制
攻击 因子
防御 因子
胃酸及胃蛋白酶 幽门螺杆菌
(H. pylori )
NSAID 应激
氧自由基 机械性损伤 烟、酒
…………
黏液-碳酸氢盐屏障 黏膜屏障 黏膜血流 细胞更新 前列腺素(PG)
生长因子(EGF、TGF、FGF)
胃肠激素(SS、bombesin、
neurotensin…)
幽门螺杆菌
.
10
病因和发病机制
幽门螺杆菌(Hp)感染 自身免疫功能低下 饮食和环境因素 十二指肠液反流 其它因素
.
11
临床表现
1.慢性胃炎病程迁延,大多没有明显症状
2.消化不良:上腹饱胀不适特别在餐后, 无规律性上腹隐痛,嗳气、泛酸、呕吐等
3.上消化道出血
4.A型胃炎:厌食、体重减轻、贫血、 舌炎、舌萎缩、周围神经病变
.
22
诊断
1 。病史与主要症状可作出初步诊断 2. X线钡餐检查:发现溃疡龛影可确诊,80%~90%有阳性发现。
直接征象:溃疡龛影—可确诊 间接征象:激惹、局部压痛、变形、胃大弯侧痉挛性切迹- 不 能作为确诊依据 3 。 内镜检查和黏膜活检可以确诊
.
23
并发症
• 1. 上消化道出血 • 2.穿孔 • 3.幽门梗阻 • 4.癌变
(老年动脉硬化、腹腔动脉栓塞治疗后)
.
6
临床表现
1.消化不良:上腹部胀痛、胀满不适、食欲减退 2.出血:呕血、黑便 3.贫血 4.体检:上腹部轻压痛、肠鸣音亢进 5.急性化脓性胃炎: ①突发上腹痛、恶心、呕吐,且呕吐物呈脓性或含坏死粘膜、 发热 ②胃扩张、压痛、局部肌紧张等腹膜炎征象
.
7
诊断
1.询问病史:饮食、药物
.
15
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主要指发生在 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
类型: 胃溃疡(gastric ulcer,GU) 十二指肠溃疡(duodenal ulcer,DU)
溃疡的形成与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有关, 溃疡的黏膜缺损超过黏膜肌层
.
16
病因和发病机制
消化性溃疡的形成: 胃、十二指肠黏膜的自身防御-修复(保护)因素 和侵袭(损害)因素平衡失调 GU:自身防御-修复(保护)因素减弱为主 DU:侵袭(损害)因素增强为主 H.Pylori (不同毒力菌株)、宿主(遗传状况)、 环境因素三者参与PU的发生
甚至一过性浅表性溃疡形成 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糜烂和出血 糜烂:粘膜破损不超过粘膜肌层 出血:粘膜下或粘膜内血液外渗而上皮无破坏
.
3
分类
1,急性幽门螺杆菌(HP)感染引起的急性胃炎 2,除幽门螺杆菌感染之外的病原体感染及其毒素 胃粘膜损害引起急性胃炎 3,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
.
4
病因和发病机制
• 乙醇
1,胃炎
5, 肝炎
2,消化性溃疡
6, 肝硬化
3,肠炎
7, 肝癌
4 ,胆囊炎
.
1
认识消化系统结构与功能
消化系统由 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构成,
主要功能是 消化食物、 吸收营养、 排出粪便。
.
2
胃炎(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
一,急性胃炎 概念:胃粘膜的急性炎症,有充血、水肿、糜烂、出血等改变,
(乙醇有亲脂性和溶脂性→破坏粘膜屏障→引起上皮细胞损害→ 粘膜内出血和水肿) • 药物
(非甾体抗炎药 、抗肿瘤药、氯化钾口服剂或铁剂削弱对胃粘 膜的保护→引起浅表粘膜损伤和粘膜下出血)
.
5
• 应激 ( 严重的脏器疾病、大手术、大面积烧伤、休克或颅内病变、精神心理因素) • 急性感染及病原体毒素
(细菌、病毒、寄生虫、毒素急性蜂窝织炎或急性化脓性胃炎) • 血管因素
2.急诊胃镜检查: 大出血后24-48小时内进行,
糜烂出血、粘膜水肿
.
8
防治 1.预服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止痛药物 2.戒酒 3.止血 4.化脓性胃炎:
抗生素治疗→手术
.
9
慢性胃炎 临床分类
浅表性胃炎性胃炎 萎缩性胃炎 特殊类型胃炎
单纯型、糜烂型、出血型
• 胃体炎(A) • 胃窦炎(B) • 全胃炎
.
27
治疗
手术治疗
上消化道大出血经内科紧急处理无效者 急性穿孔 疤痕性幽门梗阻 内科治疗无效的顽固性溃疡 胃溃疡疑有癌变
.
28
急性胃肠炎
.
29
.
30
.
31.32 Nhomakorabea .33
1,
.
34
• 病因治疗 • 1,抗感染治疗 • 2,其他
• 对症治疗
.
35
。
.
36
胆囊炎
• 胆囊的解剖结构
疼痛部位:
GU—剑突下正中或偏左
DU—上腹正中或偏右
.
20
疼痛特点
疼痛的节律性: • DU:进食→疼痛缓解→疼痛
(多为空腹痛、可伴有夜间疼痛) • GU:进食→疼痛→缓解
(多为餐后痛,一小时左右发作)
.
21
其它症状
伴随症状: ➢上腹膨胀、嗳气、反酸
并发症症状: ➢后壁慢性穿孔 ➢急性穿孔 ➢出血 ➢幽门梗阻
.
24
治疗
治疗目的
促进愈合 缓解疼痛 防止复发 预防并发症
治疗策略
抑酸 保护胃粘膜 根除Hp
.
25
治疗
1 一般治疗
生活规律,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 合理饮食,避免对胃有刺激的食物和药物 戒烟酒 停服NSAID
.
26
治疗
2. 药物治疗 70年代以前:抗酸药、抗胆碱药 第一次变革:H2RA 第二次变革:根除H.Pylori
.
12
辅助检查及诊断
胃液分析 胃镜检查及活检 幽门螺杆菌检查 自身免疫性胃炎的相关检查 X线检查 诊断 主要依赖胃镜和 胃粘膜活检
.
13
治疗
一,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胃炎治疗
二,无幽门螺杆菌的胃炎治疗 未能检出Hp的胃炎,应分析可能的病因
1.非甾体消炎药物,应立即停服并用制酸剂或硫糖铝
2.胆汁反流:氢氧化铝
抗氧化系统
.
18
临床表现
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 慢性过程(数年至数十年) 周期性发作,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 常有季节性 发作时上腹痛呈节律性
.
19
慢性节律性上腹痛
疼痛原因:
• 溃疡与周围组织的炎性病变,对胃酸的痛阈降低
• 局部肌张力的增高或痉挛
• 胃酸刺激溃疡面的神经末梢
疼痛性质:
饥饿样不适感、钝痛、胀痛、灼痛(烧心)或剧痛
3.胃动力学改变: 胃复安,吗丁啉,普瑞博思
4.烟酒嗜好:应戒除
.
14
治疗
5.避免粗糙、浓烈辛辣和过热,以减轻对胃粘膜的刺激 6.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减少食盐的摄入 7.A型胃炎无特异治疗,恶性贫血者,注射维生素B12后可纠正 8.胃粘膜化生,不典型增生;β胡萝卜素、维生素C、维生素E、叶 酸,硒、锌等微量元素 9.重度不典型增生:手术治疗。
.
17
溃疡病的发病机制
攻击 因子
防御 因子
胃酸及胃蛋白酶 幽门螺杆菌
(H. pylori )
NSAID 应激
氧自由基 机械性损伤 烟、酒
…………
黏液-碳酸氢盐屏障 黏膜屏障 黏膜血流 细胞更新 前列腺素(PG)
生长因子(EGF、TGF、FGF)
胃肠激素(SS、bombesin、
neurotensin…)
幽门螺杆菌
.
10
病因和发病机制
幽门螺杆菌(Hp)感染 自身免疫功能低下 饮食和环境因素 十二指肠液反流 其它因素
.
11
临床表现
1.慢性胃炎病程迁延,大多没有明显症状
2.消化不良:上腹饱胀不适特别在餐后, 无规律性上腹隐痛,嗳气、泛酸、呕吐等
3.上消化道出血
4.A型胃炎:厌食、体重减轻、贫血、 舌炎、舌萎缩、周围神经病变
.
22
诊断
1 。病史与主要症状可作出初步诊断 2. X线钡餐检查:发现溃疡龛影可确诊,80%~90%有阳性发现。
直接征象:溃疡龛影—可确诊 间接征象:激惹、局部压痛、变形、胃大弯侧痉挛性切迹- 不 能作为确诊依据 3 。 内镜检查和黏膜活检可以确诊
.
23
并发症
• 1. 上消化道出血 • 2.穿孔 • 3.幽门梗阻 • 4.癌变
(老年动脉硬化、腹腔动脉栓塞治疗后)
.
6
临床表现
1.消化不良:上腹部胀痛、胀满不适、食欲减退 2.出血:呕血、黑便 3.贫血 4.体检:上腹部轻压痛、肠鸣音亢进 5.急性化脓性胃炎: ①突发上腹痛、恶心、呕吐,且呕吐物呈脓性或含坏死粘膜、 发热 ②胃扩张、压痛、局部肌紧张等腹膜炎征象
.
7
诊断
1.询问病史:饮食、药物
.
15
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主要指发生在 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
类型: 胃溃疡(gastric ulcer,GU) 十二指肠溃疡(duodenal ulcer,DU)
溃疡的形成与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有关, 溃疡的黏膜缺损超过黏膜肌层
.
16
病因和发病机制
消化性溃疡的形成: 胃、十二指肠黏膜的自身防御-修复(保护)因素 和侵袭(损害)因素平衡失调 GU:自身防御-修复(保护)因素减弱为主 DU:侵袭(损害)因素增强为主 H.Pylori (不同毒力菌株)、宿主(遗传状况)、 环境因素三者参与PU的发生
甚至一过性浅表性溃疡形成 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糜烂和出血 糜烂:粘膜破损不超过粘膜肌层 出血:粘膜下或粘膜内血液外渗而上皮无破坏
.
3
分类
1,急性幽门螺杆菌(HP)感染引起的急性胃炎 2,除幽门螺杆菌感染之外的病原体感染及其毒素 胃粘膜损害引起急性胃炎 3,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
.
4
病因和发病机制
• 乙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