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
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
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导语:作为一名教师,春季郊游活动是我每年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之一。
今年的春季郊游活动我选择了钱塘湖作为游览地点。
钱塘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是中国三大淡水湖之一,也是我省乃至全国的旅游胜地。
通过此次春季郊游活动,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感受大自然魅力的机会,但同时,也引发了许多值得我反思的问题。
一、教学设计方面在教学设计方面,我设定了丰富多样的活动内容,包括了湖边的观赏、游湖、观看湖中的鱼儿以及进行湖边的野餐活动。
这些活动内容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另一方面也能够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然而,在反思过程中,我发现我对于活动内容的安排并不合理。
比如,在游湖的过程中,我并没有对学生进行足够的安全教育,导致有几名学生在湖边不小心滑倒。
这是我没有预料到的事情,也是我在教学设计方面没有考虑到的问题。
二、活动环节方面在活动环节方面,我设定了湖边的观赏活动、游湖活动以及湖边的野餐活动。
这些活动环节涵盖了不同的方面,能够让学生在参与其中的过程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然而,在反思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是观赏活动的时间安排不合理,我将观赏活动安排在了白天最热的时候,导致学生们在湖边观赏时感到有些无聊和疲惫。
其次是湖边的野餐活动,我没有考虑到学生们的饮食习惯和口味,导致有些学生在野餐时没能得到满足,对整个活动的体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学生管理方面在学生管理方面,我采取了分组的方式,每组6人,让学生们分工合作,互帮互助。
这样的安排能够增强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然而,在反思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是对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不够,导致有些学生在活动中没有意识到潜在的危险。
其次是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不够细致,有些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得比较放任自由,没有按照规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活动。
这些问题都需要我进行反思和改进。
四、教学效果方面通过此次春季郊游活动,学生们对钱塘湖有了直观的认识,对大自然的美丽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钱塘湖春行》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钱塘湖春行》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意境。
3、感受诗人对西湖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意境。
2、教学难点:感受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深层内涵。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春天是一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季节。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都用他们的生花妙笔描绘了春天的美景。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去领略西湖早春的迷人风光。
(二)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三)理解诗意1、结合注释,小组合作理解诗歌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理解情况。
比如:“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学生回答: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四)品味语言1、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的写景句,分析其描写手法。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这几句运用了拟人和对偶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早春的生机与活力。
2、让学生体会诗歌中用词的精妙之处。
比如“争”字写出了早莺们争相栖息在向阳树枝的热闹场景;“啄”字表现了新燕啄泥衔草的忙碌姿态。
(五)体会情感1、提问: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学生思考回答: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进一步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
(六)拓展延伸让学生回忆自己所见过的春天美景,并用几句话描述出来。
(七)课堂小结总结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再次强调诗人的情感。
(八)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仿照本诗,写一首描绘春天景色的小诗。
五、教学反思在本次《钱塘湖春行》的教学中,我有以下几点收获和反思:成功之处:1、注重朗读。
《钱塘湖春行》教学案例反思
《钱塘湖春行》教学案例反思在《钱塘江春行》一课的教学中,内容一定要紧扣学习目标,按照教学设计进行教与学的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教给学生,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聆听欣赏、被动接受老师灌输,培养他们学会创造和主动获取中享受学习的快乐,一步步在自主开放的空间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要想建设高效课堂,教师指导学生发挥充分的想象,加以引导,由浅入深。
以《钱塘湖春行》这首诗为例,首先采用猜谜的方式导入,让学生猜一猜这诗歌,写的是哪一个季节的具体什么时候,让他们找出证据来。
学生们纷纷在诗歌里寻找证据,最后学生说出这是早春。
有的学生从“水面初平”找出来证据,比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进行充分想象,教师逐步引导,“谁家新燕啄春泥”?让学生边读边找出明确的证据。
学生明白了燕子垒窝的具体时间。
“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一句证据也很明显,学生们讨论出马蹄大概的高度,就得出了草的高度,明白了这个季节应该是早春,至于“乱花渐欲迷人眼”这一句,证据不是很明显。
从上述我引出了作者描写了早春特有的景致。
二、创新语文课堂的朗读。
就是要在讲解这首诗的过程中,大胆把阅读、欣赏、领悟、感受的主动权全部交给了学生,教师只略作点拨。
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且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三、教学设计与课堂应变的关系。
我觉得就是充分认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真正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搭建起互动的桥梁,让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成为自主学习的探究者。
新课标强调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整合,今后教学中,要启发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能力与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
人教版八年级上《 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
《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游记诗。
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西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以下几点:一、重视朗读教学。
在朗读过程中,我让学生逐步掌握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同时,通过朗读,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
二、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
通过对诗歌中描绘的景物进行想象和联想,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美感。
例如,在描写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的场景时,我让学生想象自己身临其境,感受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力量。
三、注重对重点词语和句子的讲解。
在讲解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妙喻和佳句,例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和表达的深刻。
四、注重启发式教学。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意境和表达方式等,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和鉴赏能力。
同时,我也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听取他们的想法和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还有以下几点需要改进:一、在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时,可以更加注重对诗歌中景物的具体描写和细节的刻画,让学生更加生动地感受到诗歌所描绘的场景和情感。
二、在讲解重点词语和句子时,可以更加注重对诗歌语言的特点和表达方式的讲解,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三、在启发式教学方面,可以更加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鉴赏能力的培养,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诗歌的主题、意境和表达方式等。
总之,《钱塘湖春行》是一首优美的游记诗,通过对西湖早春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朗读教学、想象联想、重点词语讲解以及启发式教学等方面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
同时,我也认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对细节的刻画、对语言特点的讲解以及对学生思维能力和鉴赏能力的培养。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及反思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及反思《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材分析】钱塘湖是我国杭州西湖的别名,自古以来钱塘湖就为文人墨客所称颂。
《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是白居易作于长庆三年(823年)春。
白居易少年时代就对西湖充满了向往之情。
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的七月白居易由忠州刺史改任杭州刺史,年底抵达杭州上任。
第二年(823年)春天刚刚来临,大地稍露些许春的气息,早就仰慕杭州美景的白居易迫不及待地来到了西湖边游赏,终于实现少年时的心愿。
漫步西湖堤上,面对早春的西湖景色,白居易不禁为西湖的美景所感染,兴笔而作《钱塘湖春行》这首传颂千古的西湖名诗。
这首诗一方面描绘了西湖美丽春光和勃勃生机,同时还体现出作者对春天的欣悦之情。
【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基本信息。
2.梳理诗歌中,作者所“行”处见到的景致,体会寄寓在意象中的情感。
3.品味诗歌中具有艺术张力的字。
4、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热爱自然,尊重自然。
【教学重点】1、通过精读、诵读、美读,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象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准备】ppt课件要求学生搜集有关描绘西湖的诗文,体会西湖的美。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引入新课1、教师投影西湖春景图,然后播放《春江花月夜》的音乐,由图片及音乐营造一种浓浓的学习氛围,从而引入课题。
2、简介作者白居易。
3、出示本课学习目标。
二、初读诗,知诗意1、给生字注音:啄、没、堤2、听录音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a、关于朗读的节奏b、细心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3、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4、请个别学生作示范性朗读,然后让学生互相点评。
5、学生解释标题中提示了哪些方面的信息?(地点:钱塘湖、季节:春、事情:出游)6、明确本诗的体裁(七言律诗)7、学生指出诗中难理解的字词:初平、云脚低、暖树、乱花、不足8、诗题说“春行”,说说作者的游踪:孤山寺—贾亭—白沙堤三、再读诗,赏美景1、学生自读后小组讨论:诗中所写的是春天的哪一个阶段,找理由说明:写的是早春,从早莺、新燕、乱花、浅草可以看出。
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
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钱塘湖是我国著名的湖泊之一,自古以来就有着“钱塘江水煮西湖”的美誉,不仅有着独特的自然景观,还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为了让学生们亲身体验这一美景,我们在春季组织了一次钱塘湖春行教学活动。
在活动中,学生们不仅能欣赏到美丽的风景,还能学到许多知识,增长见识。
但是,通过这次活动,我也反思了一些问题,下面将对我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
首先,我认为我在活动前的准备工作不够充分。
在组织这次钱塘湖春行教学活动之前,我没有详细了解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也没有进行相关的前期调研工作。
这样,在活动中,有些学生可能对活动内容不感兴趣,或者对活动的意义不够理解。
同时,我在活动安排上也没有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导致有些学生可能在活动中感到困难或者不适应。
因此,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认为在活动前应该对学生的情况作适当了解,并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安排,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活动中获得实际收益。
其次,我在活动中的教学方法和形式也存在一些问题。
在进行实地考察时,我只是简单地给学生们介绍了一些基本的知识,而没有引导学生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交流。
同时,在活动中,我也没有充分利用学生们身边的资源,如让学生们自己寻找问题、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进行相关的观察和实验。
因此,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让他们能够主动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同时,我也应该多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实地考察等,来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另外,我在活动中没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评估和反馈。
在活动结束后,我没有对学生们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估,也没有及时给学生们提供反馈和指导。
这样,学生们可能无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存在的问题,也无法获得及时的帮助。
因此,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充分发挥评估和反馈的功能,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监控和评估,并给予他们及时的反馈和指导,以促进他们的学习和进步。
总的来说,通过这次钱塘湖春行教学活动的反思,我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找到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与总结
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与总结钱塘湖是中国著名的湖泊之一。
它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南岸,长约36公里,最宽处约11公里,面积约为580多平方公里。
钱塘湖的美景和历史文化古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旅游观光,也为各类旅游活动提供了绝佳的场所。
本文主要反思和总结以“钱塘湖春行”为主题的教学活动,旨在分享教学经验与体会,教育人们如何更好地利用旅游资源,开展有效有益的学习体验。
一、教学概述“钱塘湖春行”是一项以探究、学习、体验和交流为主旨的教育活动。
在活动中,学生们通过实地考察、互动交流、合作学习等方式,了解钱塘湖的地理与生态特征,了解周边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环境,并结合具体案例和实际操作,加深对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与理解。
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感知力、想象力、口头表达和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过程1、课前预备在课前,老师先在课堂上给学生普及有关钱塘湖的知识,包括湖泊的基本概念、生态特征、环保意义以及历史文化及旅游资源等方面的介绍。
这为学生后期的实地考察和教学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储备。
2、实地考察钱塘湖方圆三十里,风景秀丽,有的地方甚至可以与西湖媲美。
学生们跟着老师走进钱塘湖风景区,通过走访景区里的各种景点,经历不同的人文和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对这里的地理、生态和历史及文化精髓有了新的理解和体验。
比如在湖内的鱼塘,学生们了解了养鱼的过程,掌握了钓鱼的技巧;在博物馆中,学生们了解了钱塘湖的历史文化,而在彩虹桥上感受水霸的历史,感受钱塘湖文化积淀的影响。
3、小组合作备课活动中,老师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自行研究各自感兴趣的话题,如“钱塘湖的历史文化遗产”、“钱塘湖和美丽乡村建设”等等,从主题的角度,选择合适的场馆和景点,展开专题研究,为大家送上精彩的答辩。
4、教学成果展示在学生研究完毕后,组织授课阶段,每个小组向全班汇报所研究的内容和发现,让同学们更贴近生活实际,学习到最具实效性的东西。
此外,学生还可以展示他们的科技成果,如图片、视频等,以更加有趣生动的方式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成就。
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精选15篇)
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精选15篇)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篇1“诗不好教。
”这是许多老师曾有的教学困惑。
三年级国学启蒙中的《钱塘湖春行》作者为唐代诗人白居易,是一篇选自《白氏长庆集》的小诗。
我认为在课堂的处理上过重讲解生字词,接着让学生背诵,从而完成教学任务难免有些硬性“填鸭”。
古诗词的学习重点在于赏析,通过短短的诗句,让读者有“穿越”的感觉,能够体会到作者当时所见、所闻和所感。
这首诗的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钱塘湖的春天。
本堂课教学设计思路需要清晰,主次分明,抓住“早春”二字设置“读诗—说诗—改诗—背诗”等系列环节,其中重点突出“说诗”和“改诗”等主体部分,环节设置要做到既有梯度性又有针对性。
“读”是赏析诗歌的基础,同时也是形成感性认识的第一环,本堂课采用自由读和默读等不同形式,让学生循序渐进,逐步将学生引进诗歌的殿堂,进入诗歌的语言,感受到诗歌语言的精妙。
“说”与“改”是本堂课的教学亮点。
尤其是“改诗”这一环节,既能够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可以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古代诗歌的教学,最高的境界为能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中。
如何引导学生再创一个符合诗意的意境呢?只有在诗歌精练而含蓄的语言上下功夫。
“改中品”这一教学方法正是通过对字词的反复比较、推敲、锤炼让学生体味诗境、诗趣。
“背诗”这一环节能够把前几个环节有机衔接了起来,在书声里,诗情、诗意、诗韵综合感受,是最后一步,也是总结性一步。
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我认为:文本内的作者情感挖掘得不够。
景产生于情,情是作品的灵魂。
以情为桥梁与诗人交流才容易产生共鸣,体会到了情才会更准确地看到诗词的精妙所在。
反思这堂课,有两点明显的不足:1.人文性体现得不足。
整堂课教师都很注重语言的学习,但人文性也多是体现在文本之外的教师言语、行动和表情中,文本内的作者情感挖掘得不多,导致文本语言的学习缺少文本情感的关怀。
2.自主性体现得不够。
小组讨论前,由于教师没能放手让每一位学生充分独立的思考,导致小组活动中少争辩,少合作,结果小组的发言便成了小组代表“个人”即能力较强的学生的发言。
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
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引言钱塘湖是我国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也是一所理想的户外教学场所。
在钱塘湖春行教学活动中,我作为教师参与其中,旨在带领学生深入了解自然环境,提高他们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本文将对我参与的钱塘湖春行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经验,分析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
教学背景钱塘湖春行教学是一项户外教学活动,地点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风景区。
该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湖泊、岛屿、山脉等。
钱塘湖春行教学活动旨在通过实地考察和亲身体验,促使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了解。
教学目标1.增强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2.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和实践操作能力;3.提高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4.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
教学过程1.钱塘湖生态考察:在钱塘湖湖岸进行集体观察和探索,了解湖泊生态系统的组成和运行规律。
2.钱塘湖岛屿探险:组织学生登船到岛屿上进行探险活动,观察并记录岛屿上的植物、动物和地理特征。
3.小组合作项目:分成小组,进行团队合作项目,如植树、湖岸清理等,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4.教师讲解与学生发表心得:在活动结束后,教师进行相关知识讲解,并鼓励学生分享活动心得和感悟。
教学反思教学经验总结1.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钱塘湖作为自然风景区,具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带领学生深入了解自然环境,增强了学习的亲和力。
2.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通过植树、湖岸清理等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让他们亲自参与到环境保护行动中,提高了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3.鼓励学生表达和分享:在活动结束后,鼓励学生分享活动心得和感悟,增强了学生的自我成长和团队合作意识。
存在的问题1.活动安排过于紧凑:由于活动时间有限,活动安排较为紧凑,导致学生在活动中的深入思考和反思时间不足。
2.缺乏系统评价机制:在活动结束后,缺乏对学生活动效果的评价和反馈,无法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
改进建议1.调整活动时间安排:合理安排活动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观察和思考,促进深入学习和思考。
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范文(2篇)
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范文这是一首歌咏早春西湖(钱塘湖)的写景诗。
在诗中,诗人像一位高超的摄影师,移步换景将镜头对准最能代表西湖早春美景的事物,摄制成一幅幅美妙的画面,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
一二句,云水生春意。
在孤山寺到贾公亭之间的这一片湖面上,春水初涨,水面平堤,微波荡漾;空中白云朵朵,因着春天空气的湿润,也低低地浮挂着,远远地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这里面的山、寺、亭、水、堤、云,高低错落,远近配合,构成了一幅平阔旷远的立体湖景图。
三四句,莺燕争春光。
在几处向阳的树枝上,蹦蹦跳跳着早来的黄莺,婉转悠扬地唱着春天的歌儿;在湿润的湖岸边,不知是新到谁家的小燕子,喃喃啾啾地忙着衔泥筑巢。
早莺尚少,只在“几处”;新燕不多,不知“谁家”。
西湖是鸟儿们理想的天堂,它们中的先到者早早地开始雀跃起来了。
诗句在对莺歌燕舞的动态写照中,传达出西湖生动的早春气息。
五六句,花草竞春荣。
放眼望去,形形色色的野花开的开,发的发,摇曳在春风中,渐迷人眼;俯视身下,绿绿茸茸的春草还不够深,骑马走过,刚刚能遮没马蹄——花草都处在竞相荣发滋长之中。
可以想见,过后不久,西湖将开出一个姹紫嫣红、五彩缤纷的绚丽春天。
七八句,诗人赞春情。
诗人骑马扬鞭,指点春色:这绿柳成阴的白沙堤,是我最留连喜爱的地方啊!这是诗人看到面前的美景,内心发出的由衷赞叹。
其实,诗人在这无边的春色中穿行,自己又何尝没有融入其中,成为西湖早春中的一道风景呢!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范文(2)导语:作为一名教师,春季郊游活动是我每年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之一。
今年的春季郊游活动我选择了钱塘湖作为游览地点。
钱塘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是中国三大淡水湖之一,也是我省乃至全国的旅游胜地。
通过此次春季郊游活动,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感受大自然魅力的机会,但同时,也引发了许多值得我反思的问题。
一、教学设计方面在教学设计方面,我设定了丰富多样的活动内容,包括了湖边的观赏、游湖、观看湖中的鱼儿以及进行湖边的野餐活动。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钱塘湖春行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2024年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钱塘湖春行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2024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钱塘湖春行教案与反思第【1】篇〗【设计理念】语文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和学习能力为指导思想。
本诗篇的学习主要是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进行不断的诵读去体会诗歌的魅力,感受中华诗词的韵律美。
文以载道,经典古诗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
处世为人的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蕴含其中。
【教材分析】1、《新课程标准》对学习古诗文的要求:初中语文新课标对古诗词的标准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与审美情趣”。
这个目标体现了初中古诗词教学更突出“诵读”、“欣赏”。
2、《钱塘湖春行》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第三单元主要是说“山川之美”,学习本单元可以获得美的享受,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学习本单元的要求是反复诵读,借助联想与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
3、中华上下五千年,无数的文人志士用文字抒写了自己的情怀,为后人留下了文化宝藏。
古诗文本身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对古诗词的学习中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特别是古诗诵读。
【学情分析】无论在学习的哪个阶段,古诗文鉴赏永远是一个难点。
大多数同学对古诗文的学习都保持一种排斥的态度。
八年级的学生虽然之前对古诗文有所接触,在七年级的时候也做过相应的训练,但是在鉴赏能力方面依然有所欠缺。
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发现同学们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诵读。
他们在读诗词的时候完全是没有感情地机械地去读,读不出诗歌的美感与意蕴。
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诵读的方法,真正地爱上古诗词,爱上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目标】1、掌握诵读诗歌的方法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中华诗词的语言美3、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悟诗人的情感态度【重点难点】1.针对单元重点和教材内容,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掌握诵读诗歌的方法2.针对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心理层次,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难点是: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古诗语言美与情感美。
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
《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聂盛林通过《钱塘湖春行》的教学,我有如下拙见:反思一(1)注重文言文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多读、精读、美读中对诗意逐步了解,以至熟悉诗的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情景让学生读,进一步品味诗的好词妙句,感受诗中的优美意境,最后达到诗词教学的目的,熟读成诵。
(2)在合作学习中培养探究能力赏析诗中的好词妙句,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好的词句,在合作小组中讨论探究,交流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从而形成合作学习的能力。
(3)多媒体教学手段激趣用多媒体播放有关的音乐,有关的春的图片,有关的课件,让学生有兴趣去学习,使教学的内容直观形象生动有趣,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
反思二这节课我试图走出诗歌教学的困惑,一改过去诗歌教学中,教师讲解字句的理解,学生阅读背诵的死板教学模式。
大胆把阅读、欣赏、领悟、感受的主动权全部交给学生,教师只略作点拨。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而且课后发现,由于学生透彻地理解了诗歌,背诵起来也很顺利,默写时甚至很少写错别字,而学生笔下的春天也是生机勃勃,诗意盎然。
反思课堂教学的设计,我觉得就是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真正做到教师主导,学生主动,实现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老师与文本,老师与学生的对话,构建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课堂,搭建起互动的桥梁,让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能想能说,会想会说。
反思三这是一首歌咏早春西湖(钱塘湖)的写景诗。
在诗中,诗人像一位高超的摄影师,移步换景将镜头对准最能代表西湖早春美景的事物,摄制成一幅幅美妙的画面,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
一二句,云水生春意。
在孤山寺到贾公亭之间的这一片湖面上,春水初涨,水面平堤,微波荡漾;空中白云朵朵,因着春天空气的湿润,也低低地浮挂着,远远地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这里面的山、寺、亭、水、堤、云,高低错落,远近配合,构成了一幅平阔旷远的立体湖景图。
三四句,莺燕争春光。
在几处向阳的树枝上,蹦蹦跳跳着早来的黄莺,婉转悠扬地唱着春天的歌儿;在湿润的湖岸边,不知是新到谁家的小燕子,喃喃啾啾地忙着衔泥筑巢。
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
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关于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篇1这是一首歌咏早春西湖(钱塘湖)的写景诗。
在诗中,诗人像一位高超的摄影师,移步换景将镜头对准最能代表西湖早春美景的事物,摄制成一幅幅美妙的画面,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
一二句,云水生春意。
在孤山寺到贾公亭之间的这一片湖面上,春水初涨,水面平堤,微波荡漾;空中白云朵朵,因着春天空气的湿润,也低低地浮挂着,远远地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这里面的山、寺、亭、水、堤、云,高低错落,远近配合,构成了一幅平阔旷远的立体湖景图。
三四句,莺燕争春光。
在几处向阳的树枝上,蹦蹦跳跳着早来的黄莺,婉转悠扬地唱着春天的歌儿;在湿润的湖岸边,不知是新到谁家的小燕子,喃喃啾啾地忙着衔泥筑巢。
早莺尚少,只在“几处”;新燕不多,不知“谁家”。
西湖是鸟儿们理想的天堂,它们中的先到者早早地开始雀跃起来了。
诗句在对莺歌燕舞的动态写照中,传达出西湖生动的早春气息。
五六句,花草竞春荣。
放眼望去,形形色色的野花开的开,发的发,摇曳在春风中,渐迷人眼;俯视身下,绿绿茸茸的春草还不够深,骑马走过,刚刚能遮没马蹄——花草都处在竞相荣发滋长之中。
可以想见,过后不久,西湖将开出一个姹紫嫣红、五彩缤纷的绚丽春天。
七八句,诗人赞春情。
诗人骑马扬鞭,指点春色:这绿柳成阴的白沙堤,是我最留连喜爱的地方啊!这是诗人看到面前的美景,内心发出的由衷赞叹。
其实,诗人在这无边的春色中穿行,自己又何尝没有融入其中,成为西湖早春中的一道风景呢!关于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篇2“诗不好教。
”这是许多老师曾有的教学困惑。
三年级国学启蒙中的《钱塘湖春行》作者为唐代诗人白居易,是一篇选自《白氏长庆集》的小诗。
我认为在课堂的处理上过重讲解生字词,接着让学生背诵,从而完成教学任务难免有些硬性“填鸭”。
古诗词的学习重点在于赏析,通过短短的诗句,让读者有“穿越”的感觉,能够体会到作者当时所见、所闻和所感。
这首诗的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钱塘湖的春天。
关于《钱塘湖春行》的教学反思
关于《钱塘湖春行》的教学反思引导语:“诗不好教。
”这是许多老师曾有的教学困惑。
《钱塘湖春行》作者为唐代诗人白居易,上完这节课,老师们有哪些地方值得反思呢?篇一:反思刚过去的这堂课,心中遗憾多多,要是重上这堂课,我将从以下几点着手改进设计:一、新课标强调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整合,启发学生自求自得,自主探究,让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能力与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
教师要做到真正从内心的放开自己,放开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深切体会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音韵美和形象美。
二、注重国学知识的横向与纵向的迁移,不囿于文本,给予学生一种大国学理念。
三、开课给学生以更多的图片、视频、古诗文资料等生活素材,构建其对西湖最直观的印象。
四、开放更多的体现在学生在基本问题掌握的基础上对更多新问题的提出。
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同时原有的知识经验又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所以学习过程不是对新信息的直接吸收和积累,而是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
课堂上,学生不再只是聆听欣赏,也不再被动接受老师的灌输,他们学会了在创造和主动获取中享受着学习的快乐,他们正一步步在自主开放的空间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们也将在不停耕耘中忍受那份蜕变的阵痛,感受学生自主学习带来成功的喜悦。
篇二:这节课我试图走出诗歌教学的困惑,一改过去诗歌教学中,教师讲解字句的理解,学生阅读背诵的死板教学模式。
大胆把阅读、欣赏、领悟、感受的主动权全部交给学生,教师只略作点拨。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而且课后发现,由于学生透彻地理解了诗歌,背诵起来也很顺利,默写时甚至很少写错别字,而学生笔下的春天也是生机勃勃,诗意盎然。
反思课堂教学的设计,我觉得就是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真正做到教师主导,学生主动,实现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老师与文本,老师与学生的对话,构建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课堂,搭建起互动的桥梁,让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能想能说,会想会说。
钱塘湖春行古诗教学反思(四篇)
钱塘湖春行古诗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能紧扣教学目标,突出重点,按照教学设计进行教与学的活动,在师生互动中达成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教给学生,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堂气氛良好,学生积极性高,达到了“文明自主,高校快乐”的效果。
但由于学生对作者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了解不多,体会不深,所以,诗的意境感悟不是十分透彻,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积累及修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这节课我试图走出诗歌教学的困惑,一改过去诗歌教学中,教师讲解字句的理解,学生阅读背诵的死板教学模式。
大胆把阅读、欣赏、领悟、感受的主动权全部交给学生,教师只略作点拨。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而且课后发现,由于学生透彻地理解了诗歌,背诵起来也很顺利,默写时甚至很少写错别字,而学生笔下的春天也是生机勃勃,诗意盎然。
反思课堂教学的设计,我觉得就是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真正做到教师主导,学生主动,实现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老师与文本,老师与学生的对话,构建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课堂,搭建起互动的桥梁,让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能想能说,会想会说。
钱塘湖春行古诗教学反思(二)讲到《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我采用了让学生猜谜的方法,让学生猜一猜这诗歌写的是哪一个季节的具体什么时候,让他们找出证据来,学生们纷纷在诗歌里寻找证据,最后学生说出这是早春,有的学生从“水面初平”找出来证据,然后其他学生用其他的证据来印证,比如“几处早莺争暖树”,学生感觉到,但还是说不正确,最后我分析总结说,“争暖树”指的是争暖和的向阳树,那么,说明从大范围来看,这个季节还是比较冷,否则的话不必去争这么一点的热量,初春时节,春寒料峭,这样的天气比较常见,“谁家新燕啄春泥”更给了学生一个很明确的证据,学生很明白,燕子垒窝的具体的时间了。
“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一句证据也很明显,学生们讨论出马蹄大概的高度,就得出了草的高度,明白了这个季节应该是早春,至于“乱花渐欲迷人眼”这一句,证据不是很明显。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钱塘湖春行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钱塘湖春行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钱塘湖春行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3、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课前准备:1、收集与春有关的资料;2、收录机、磁带;教时:一个教学设计:一、备读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及作者)二、初读熟悉全诗三、熟读理清游踪(板书:孤山寺,贾公亭,白沙堤)四、精读寻觅春景小组自由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后自由发言)(板书:水平云底,莺争燕啄,乱花浅草)师小结:白居易用妙笔为我们绘出了一幅水涨云舒,莺歌燕舞,花乱草绿,游人如织的西湖早春图。
(板书:西湖早春图)五、品读诗中妙笔看书,讨论,自由发言。
六、悟读景中情语1、自由讨论作者诗中流露的情感(板书:最爱)2、师生一起讨论晏殊的词《浣溪沙》的情感七、展读尽显春机板书设计: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水平云底贾公亭莺争燕啄白沙堤乱花浅草(最爱)西湖早春图〖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钱塘湖春行教案与反思第【2】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
②理解诗歌内容,领会其中所抒发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①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②教会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②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诵读、体会意境及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意境及品味语言。
教学方法:教法:启发、引导式。
学法:自主、合作的方式。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前几天我们跟着朱自清先生一起去欣赏了江南春天的美景,和老舍先生一同感受了济南冬天特有的魅力,今天我们将穿越时空到1180年前的西湖去看看,唐朝诗人白居易一起去领略早春西湖特有的美景。
(板书课题)二、作家及作品白居易,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唐朝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以乐府诗见长,其诗歌形象鲜明,语言通俗,每写好一首诗,都先让老人先读,不懂就改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
一、诗歌解析
《钱塘湖春行》是一首歌咏早春西湖(钱塘湖)的写景诗。
在诗中,诗人像一位高超的摄影师,移步换景将镜头对准最能代表西湖早春美景的事物,摄制成一幅幅美妙的画面,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
一二句,云水生春意。
在孤山寺到贾公亭之间的这一片湖面上,春水初涨,水面平堤,微波荡漾;空中白云朵朵,因着春天空气的湿润,也低低地浮挂着,远远地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这里面的山、寺、亭、水、堤、云,高低错落,远近配合,构成了一幅平阔旷远的立体湖景图。
三四句,莺燕争春光。
在几处向阳的树枝上,蹦蹦跳跳着早来的黄莺,婉转悠扬地唱着春天的歌儿;在湿润的湖岸边,不知是新到谁家的小燕子,喃喃啾啾地忙着衔泥筑巢。
早莺尚少,只在“几处”;新燕不多,不知“谁家”。
西湖是鸟儿们理想的天堂,它们中的先到者早早地开始雀跃起来了。
诗句在对莺歌燕舞的动态写照中,传达出西湖生动的早春气息。
五六句,花草竞春荣。
放眼望去,形形色色的野花摇曳在春风中,渐迷人眼;俯视身下,绿绿茸茸的春草还不够深,骑马走过,刚刚能遮没马蹄——花草都处在竞相荣发滋长之中。
可以想见,过后不久,西湖将开出一个姹紫嫣红、五彩缤纷的绚丽春天。
七八句,诗人赞春情。
诗人骑马扬鞭,指点春色:这绿柳成阴的白沙堤,是我最留连喜爱的地方啊!这是诗人看到面前的美景,内心发出的由衷赞叹。
二、教学思路
上课前,我在多方面了解诗词、作者、背景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方案。
又在备课组的六次研讨中精心修改了教案和课件。
首先,我研究了学情,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了七年级一
年的磨练,学习习惯已经基本养成,有较好的预习和阅读习惯。
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对古诗词的学习有较大帮助。
可以让学生自学,但是赏析诗歌的能力还不够强。
于是我们设计了预习导案,指导学生进行预习,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预习效果,提升课堂教学容量。
其次,我们团队研究了教学的重难点和教学目标,白居易的诗词都比较浅显易懂,理解诗歌意思不难,这首诗抓住早春景物特点写出了早春的那种生机,因此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是重点。
而运用再造想象感悟诗歌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难点。
再次,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经过前期的网上集体备课,我们团队采用“读一读、品一品、比一比、背一背”的流程进行教学。
环节与环节之间环环相扣,从课内到课外,难度逐渐升级。
三、教学优势
再三研讨后,我们是以白居易带领我们春游的方式,一步步引导学生领悟诗歌。
导入形式精彩,我采用歌曲加图片导入,悠扬欢快的《苏堤春晓》乐声响起,美轮美奂的西湖四季图展现在眼前,将孩子们带入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我们小组一致认为导入比较精彩。
今后我准备自己弹奏古筝乐曲导入,这样更加加深和学生的互动。
品诗环节新颖,在六次研讨之后,我们采用的是改诗、写诗的方式,小组一致认为这是诗歌教学的一大创新。
传统的诗歌教学,总是让学生直接品析诗句中哪一些词写得好,这样虽然抓住了重点,但是学生兴趣并不浓厚,这次的课堂我告诉孩子们“白居易带领我们去春游,他看到的景物我们也看到了,我们也来写诗或者改诗,和白居易比一比看谁写得好。
”孩子们萌发出了向诗人挑战的想法,一个个用心得参与其中。
一些孩子将其中的“几处”改成“处处”,“谁家”改成“家家”,一些去掉“渐欲”“才能”等词语。
在肯定学生大胆创作的基础上,我再让孩子们比较自己的诗句和白居易诗句的异同,就这样一步一步地引导,
学生领略到了“几处”“谁家”这些词语都体现了早春特有的景色,也是诗词炼词的精妙。
品味出了“渐欲”写出了事情发展变化的动态。
在通过赏析句子,补充品析。
环节设计是很好,但是我自认为课堂活跃度不够,这其一是学生参加的公开了比较少,太紧张。
其二是我的教学功底还不够深,在学生主动性调动这一块做得不够。
对比阅读到位,研讨中,对比了杜甫的《春望》和白居易的《忆江南》之后,我们决定采用白居易的《忆江南》做对比拓展。
理由一是,白居易的《忆江南》和《钱塘湖春行》在情感上区别不大。
二是想通过他在多年之后任然怀念杭州来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
四、讨论改进
在看完小组成员的听课笔记和展开充分研讨之后,我总结了以下需要提升的地方。
对学生阅读指导不够,在设计上,小组成员建议我采用了自由读、点名读、师范读、齐读等方式。
但是在实操过程中,孩子们还比较拘谨,加上朗读水平不高,朗读的过程不够出彩。
这里我反思的是要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具体到轻重音、停顿上面去。
朗读技巧的提升肯定需要教师专业的指导,将指导贯穿在每一次的朗读当中,相信孩子们的朗读技巧一定能得到提升。
介绍作者的视屏可以更有深度,这里的视频是我自己编辑的,花了不少心思,我将这些介绍放在学习了古诗之后,想在理解了表层意思的基础上加上学生对情感的理解,但是在播放出来发现,这个介绍太过简单,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如果将视频内容编辑得更有深度,会更好。
毕竟,八年级的孩子需要有一点深度了。
教师语言不够精炼。
课堂上教师的语言是非常关键的,简洁有力的引导能将学生带入一片广阔的文学天地。
但是语言过多,就剥夺了学生的话语权,对学生主动性的提升没有任何帮助。
我在课堂上的语言还不够简洁,导致后面改写诗歌环节在课堂上时间不够了,只能用做课后作业。
小组讨论需要加强。
这节课学生配合尚可,但是在回答问题环节学生不够积极主动,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归结原因,是学生不习惯这种录课的方式,他们在录播室感觉紧张。
如果在课堂开始不久,感觉到气氛沉闷时就及时开展讨论,给到学生更多讨论的时间,学生的状态应该回好很多。
教学是一个学无止境的过程,感谢贝壳网提供这个集体备课的平台,感谢纳百言组的老师们给与指导,我将不断从课堂中汲取养分,反思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