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回延安》导学案-
《回延安》导学案
1.《回延安》学案主备人:潘延宗审核人:语文学科组时间: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
2.学习恰当运用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和比兴手法。
3.体会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自主学习】贺敬之,1924年生,现当代诗人、剧作家。
山东枣庄人。
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
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此剧1951年荣获斯大林文学奖。
80年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
主要诗歌集有《乡村的夜》《放歌集》《贺敬之诗选》等。
写作背景:1956年作者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无限兴奋喜悦,因此写了这首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当时诗人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诗人出个节目,于是诗人就采用了最具地方特色的“信天游”的格式写了这首诗。
诗体简介信天游,广泛流行于我国西北广大地区的一种民歌。
它的特点是:章法上:两行一节,节数不定。
韵律上:节内押韵。
语言上:七言为基本句式,可长可短,灵活自由。
艺术上:多用比兴手法。
往往是上句旨在比兴,下句道出本意。
朗诵诗歌1、要求读准字音。
2、读出停顿、语气和感情。
给加线的字注音白羊肚手巾炕上坐糜子油馍脑畔眼眶【合作探究】1、这首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分五部分,试着给每部分拟小标题或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2、全诗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呢?【精讲点拨】3、这首诗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试分别举例分析。
(1)信天游:(2)地方色彩:4、找出你喜爱或令你动情的诗句,痛快地读出来,请用“我喜欢……,因为……”“……好,好在……”的句式进行品析。
(提示:可从修辞、描写方法、情感抒发等方面考虑)总结诗人采用“信天游”这一民歌形式记下回延安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重游革命圣地的无限喜悦和对延安、延安人民及革命事业的无比热爱之情。
2《回延安》导学案---
《回延安》导学案主备: 审理:批阅:课型:【学习方针】1、了解作者以及“信天游”的特征。
2、了解诗人真诚火热的爱情和诗的主题。
3、学习本诗成功运用夸大、比方、拟人的修辞方法来表达爱情。
【运用阐明及学法辅导】1.开始朗诵,全体感知课文内容,自主处理生字词。
2.重复吟诵,在文中勾画出浸透情感的语句,批注自己的了解。
3.在朗诵进程中,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爱情。
4.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预备与同学沟通。
【常识链接】1、作者简介: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
1945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造新歌剧《白毛女》。
首要著作有《放声歌唱》《十月颂歌》《雷锋之歌》等。
2、写作布景:《回延安》是贺敬之1956年重回延安参与“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时写的一首抒情诗。
诗人1940年到延安,1946年脱离延安。
从1946年到1956年,其晨脱离整整10年。
全诗以“回延安”的进程为头绪,共写了五个部分。
3、信天游简介:信天游是陕北民歌的一种方式。
在陕北它叫“信天游”,又称“顺天游”“小曲子”,在山西被称为“山曲”,在内蒙古则被叫作“爬山调”。
无论是陕北的信天游,山西的山曲,仍是内蒙的爬山调,其歌词都是以七字格二二三式为根本句格局的上下句变文体,而体现则以浪漫主义的比兴方法见长。
信天游唱词一般为两句体,上句起兴作比,下句点题,根本上是即兴之作。
这些口语化的诗句,语出惊人,形象生动,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其内容首要以反映爱情、婚姻、抵挡压榨,争夺自在为主。
陕北人唱信天游,既唱日子的高兴,也唱个人的忧虑;既不乏浪漫,又重视实际,是对日子美的追求和爱情的寄予。
信天游的节奏大都十分自在,旋律豪放、开阔,扣人心弦、回肠荡气,这同沟川遍及的陕北地貌有很直接的联络。
在当地,人们习惯于站在坡上、沟底远距离地大声呼叫或攀谈、为此,常常把声响拉得很长,所以便在凹凸长短间形成了自在分散的韵律,这种习惯自然会对信天游发生影响。
因而信天游的曲调动听嘹亮,粗暴豪放,韵律和协,不加润饰地透着健康之美。
《回延安》导学案
《回延安》导学案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回延安》的背景和作者。
2. 了解《回延安》的内容和主题。
3. 分析《回延安》的形式和风格特点。
学习步骤:
1. 导入:通过简要讲解,帮助学生了解《回延安》的背景和作者的基本情况。
2. 认识作者:
a. 介绍巴金的基本情况,包括生平经历和主要作品。
b. 引导学生思考巴金的作品风格和思想主题。
3. 阅读《回延安》:
a. 学生阅读《回延安》的全文。
b. 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 《回延安》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回延安》的主题是什么?
- 《回延安》通过什么形式来表现主题?
- 《回延安》的语言风格如何?
4. 分组讨论:
a.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理解。
b. 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向全班介绍他们的讨论结果。
5. 总结归纳:
a. 整理和归纳各个小组的观点和理解。
b. 指导学生对《回延安》的形式和风格特点做出总结。
6. 拓展学习:
a. 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巴金的其他作品,比如《家》、《激流三部曲》等。
b. 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一部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并撰写读后感或论文。
7. 总结和反思:
a. 总结学习的收获和体会。
b.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思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还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回延安》导学案
《回延安》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贺敬之及诗歌《回延安》的创作背景。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3、学习诗歌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情感的方法。
4、体会诗人对延安的热爱和眷恋之情,培养爱国情怀。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2)学习诗歌通过多种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来抒情的手法。
2、难点(1)领会延安精神的内涵。
(2)感受诗歌的语言特色,体会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特点。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贺敬之,1924 年生,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
1940 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
1945 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 1951 年斯大林文学奖。
主要作品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2、写作背景1956 年,诗人贺敬之回到阔别已久的延安,那是他曾经生活战斗过的地方,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
如今再踏上这片土地,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心中充满激动和喜悦,于是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脍炙人口的抒情诗《回延安》。
3、信天游信天游是流传在中国西北广大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
其歌词是以七字格二二三式为基本句格式的上下句变文体,以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见长。
四、预习导航1、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感情。
2、查阅资料,了解延安的历史和文化。
五、课堂学习(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它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今天,我们就跟随诗人贺敬之的脚步,一起走进他的《回延安》,去感受他对延安的深情。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节奏,初步感受诗歌的情感。
2、思考: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三)精读诗歌,品味情感1、诗歌通过哪些方面来表现诗人对延安的热爱和眷恋?2、找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四)探究诗歌的形式特点1、小组讨论:诗歌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2、信天游的形式对表达诗歌的情感有什么作用?(五)体会延安精神1、结合诗歌内容,思考:什么是延安精神?2、联系实际,谈谈延安精神在当今社会的意义。
八年级回延安导学案
八年级回延安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贺敬之及《回延安》的创作背景。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对延安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4、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多种修辞手法,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感受诗人的情感。
(2)掌握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比兴、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难点(1)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和韵律美,理解诗人的独特表达。
(2)理解诗歌中的地域文化和历史内涵。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
1945 年,他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了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 1951 年斯大林文学奖。
他的诗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2、创作背景《回延安》是贺敬之 1956 年重回延安参加“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时写的一首抒情诗。
诗人阔别延安十年,当他重新“扑”进“母亲延安”的怀抱时,激动的心情难以抑制,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脍炙人口的诗歌。
四、朗读指导1、注意诗歌的节奏和停顿,如“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2、把握诗歌的语调,如“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语调应欢快、亲切。
3、读出诗歌的情感,要饱含对延安的深情和热爱。
五、诗歌解读1、全诗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描绘了诗人回延安的不同场景和感受。
(1)第一部分:写诗人回延安时的激动心情。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通过直接的情感抒发,表现了诗人对延安的急切向往。
(2)第二部分:写诗人回忆当年在延安的生活。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运用比兴手法,写出了延安对诗人的养育之恩。
(3)第三部分:写诗人与亲人相见的热烈场景。
“亲人见了亲人面,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生动地描绘了亲人相聚时的喜悦。
(4)第四部分:写延安的新貌。
“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展现了延安在新时代的发展变化。
(5)第五部分:写诗人与延安的依依惜别之情。
3.5《回延安》导学案第一课时
2《回延安》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信天游”这种陕北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兴表现手法和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3. 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1.理解诗歌内容,学习比兴表现手法和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2.感情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真挚炽热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品味本诗中大量口语和具有陕北地方特色的词语。
学习课时:2课时学习步骤:第一课时学习要点:1.熟读诗歌,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形式。
2. 感情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真挚炽热的思想感情。
一、创设情境,学习新课1、走近文本《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全诗除了真切的感情构成了诗的畅射源外,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它更增添了这首诗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以及从朴实中流出来的民族音乐般的美。
2、走近作者贺敬之(1924-)现代诗人、剧作家。
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
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
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
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3、创作背景诗人说:“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
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
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
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二、朗读课文,了解“信天游”1、朗读课文。
(先从网上查找文本录音,听课文录音)这首诗较长,读时应注意不念错字、不添字、漏字。
2.《回延安》导学案
二、《回延安》(导学案)
学校班级姓名
1.大声朗读课文,至少读三遍。
要求:
⑴标出轻重音和节奏(提示:两行一节,节内押韵,形式活泼,节奏自由);
⑵读准字音,情绪饱满;
⑶注意不同诗章情感的差别。
2.预习课文。
要求:
⑴结合预习提示、注释和课后问题,了解本文文体及特地,作者等相关文学常识;
⑵圈点勾画好词好句,做不少于三个批注。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登.时()脑畔.()眼眶.()白羊肚.()méi子()油mó() yáo洞()一zhǎn灯()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章主要内容,思考作者按照怎样的线索抒发自己的情感。
答:
二、《回延安》(导学案·参考答案)
1.略⑶兴奋;感激;喜悦;赞颂;热爱(眷恋)
2.略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8分)
登.时(dēn g)脑畔.(pàn)眼眶.(kuàn g)白羊肚.(dǔ)
méi子(糜)油mó(馍) yáo洞(窑)一zhǎn灯(盏)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章主要内容,思考作者按照怎样的线索抒发自己的情感。
答:内容概括:①回延安——抒写久别之情;②忆延安——追忆延安生活;③话延安——描绘热闹场景;③看延安——记录崭新面貌;⑤赞延安——歌颂光辉历史,憧憬美好征程
线索:重逢-回忆-赞美-展望。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 回延安-导学案.doc
2回延安课题回延安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及“信天游”的特点,学习比兴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2.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节奏;通过了解时代背景,深入理解作品内容;体会作者倾吐的浓浓亲情。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品味语言,领悟情感。
2.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在情境中阅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浓郁的乡土亲情,培养爱家爱国之情。
课前预习作者简介贺敬之,1924年生,当代诗人,剧作家。
山东峄(yì)县人。
1945年,他和丁毅等集体创作了剧本《白毛女》。
他的作品《回延安》《放声歌唱》《三门峡歌》都是深有影响、脍炙人口的名篇。
著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写作背景1940年至1946处,贺敬之一起在延安学习、工作。
1956年,诗人贺敬之重回曾经生活战斗过的革命圣地延安。
重新看到那熟悉的山水和热情的乡亲们,他的心情激动不已,不禁抚今追昔,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下了这首诗。
读准字音心窝(wō)羊羔(ɡāo)糜子(méi)油馍(mó)盏(zhǎn)辨清字形理解词语心窝:人体上心脏所在的地方。
几回回:一回又一回。
陕北方言里,量词的构词方式往往用叠词,表示数量多。
白羊肚手巾:白毛巾。
羊肚就是养胃,毛巾很像翻过来的羊肚,所以有的地方把白毛巾叫做“白羊肚毛巾”。
糜子:一种形状像小米的没有黏性的黍类各物。
脑畔上:文中指窑洞的顶上。
白生生:陕北方言,表示很白。
新课导入(师播放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一道道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同学们,刚才播放的这首民歌就是具有陕西风情的信天游《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这是一首颂扬红色政权的歌曲,全曲用西北人民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的革命历史史实。
回延安导学案
冷集镇中心学校导学案课题:《回延安》第一课时主备人:杨敏个案使用教师:备课组长:年级主任:教学目标:1.朗读品味诗歌,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语言艺术特色。
2.抓住关键句,学习这首诗是如何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的。
3.整体把握文意,体会诗歌字里行间所深寓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生活的感情。
重点:朗读品味诗歌,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语言艺术特色。
难点:抓住关键句,学习这首诗是如何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的。
学情分析:这首现代诗很长,老师要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教法:诵读法、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具:多媒体、PPT教学过程:一、自主预习1、导入新课播放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其中的一位——贺敬之,走进他的诗歌,去看看他与延安有着怎样的情谊。
2.作者及作品背景。
Ppt二、合作探究1.反复朗读诗歌,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并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文本的五个层次各应读出怎样的感情。
明确:全诗的感情基调——热烈、欢快、亲切、昂扬;各层次应读出的感情色彩:第一层:激动、跳跃;第二层:深厚;第三层:真挚、亲切;第四层:热情、明快;第五层:激越、昂扬。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层的内容。
明确:第一层:抒写回延安的激动心情及与亲人相会的场景;第二层: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第三层:描绘与亲人欢聚一堂的盛况;第四层:喜看延安新风貌;第五层: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3、请同学们分小组进行探究活动,说说作者通过哪些写作技法表现了哪些情感。
三、课堂练习背诵诗歌四、课堂检测做课后习题。
五、课后作业练习册相关题目 六、板书设计 内容诗人情感 回延安⎩⎪⎨⎪⎧⎭⎪⎬⎪⎫回延安 重见亲人的喜悦之情忆延安 赞美延安当年火热生活话延安 亲人相见时的热烈、喜悦观延安 见延安新貌的无比喜悦祝延安 展望前程的自豪喜悦对延安无限怀念热情赞美 七、教学反思。
《回延安》导学案及答案
《回延安》导学案(共一课时)一、目标导学1.朗读品味诗歌,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语言艺术特色。
2.抓住关键句,学习这首诗是如何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的。
3.整体把握文意,体会诗歌字里行间所深寓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自主预学1、大声朗读诗歌,给划线字注音。
羊羔羔()搂定()白羊肚()糜子()黍类()油馍()气喘()眼眶()树梢.( ) 满窖.( ) 脑畔.( )2、文学常识积累本文作者,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1924年生于山东枣庄市峄县。
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造了我国第一部新歌剧,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
这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作品生动地表现出“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深刻的主题。
他的《回延安》《放声歌唱》《雷锋之歌》等都很有影响。
本文选自他的诗集。
3、知识链接信天游,也叫,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
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亦可叙事。
注意运用手法,曲调淳朴高亢、粗犷豪放,联想丰富,感情热烈奔放。
三、互动探究1、诗人贺敬之曾经在延安生活和学习过五年,时隔10年后诗人重回到延,当他回到延安的时候,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
根据提示用简洁的语言理清思路,概括作者的感情变化。
(1)回延安,兴奋(2),圣地养育我(3),欢聚话今昔喜悦(4)看延安,(5),圣地大贡献热爱2、概括主旨:3、延安是以怎样的形象出现在贺敬之的诗歌中的?找出具体语句:四、品读,品味语言一首好诗,诗中少不了精彩的语言运用,现在请同学们选择你自己喜欢的一部分有感情地朗读。
1、圈出你认为用的好的字词、句子并和大家讨论与分享其表达效果请你根据“从(字词、句),写出了/表现了/突出了。
”句式表达。
我从一个“搂”字,中,写尽了作者对延安的怀念之情。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2《回延安》导学
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
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
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作用)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三、教学过程:听录音朗读要求,注意听,把还有不懂读的字圈点出来,与同桌合作讨论,或查字典,或问老师。
预设字词读准下列粗体字的读音。
心窝搂定白羊肚手巾羊羔羔糜子油馍气喘一盏一读诗一,朗读诗歌注意节奏的停顿,语气、语速和感情。
概括诗歌每部分的内容以及这些内容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①写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情景。
②回忆十年前在延安的革命生活。
③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的热烈场面。
④写今天在延安城看到的崭新面貌。
⑤歌颂延安城的光辉业绩。
二,诗人贺敬之曾经在延安生活和学习过五年,时隔10年后诗人重回到延,当他回到延安的时候,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
请大家各自快速朗读这首诗,用简洁的语言理清思路,概括作者的感情变化。
(1)回延安,激动满情怀兴奋(2)忆延安,圣地养育我感激(3)话延安,欢聚话今昔喜悦(4)看延安,旧貌换新颜赞颂(5)祝延安,圣地大贡献热爱再读诗有感情地朗读教师导语:一首好诗,诗中少不了精彩的语言运用,现在请同学们请选择你自己喜欢的一部分有感情地朗读。
1、圈出你认为用的好的字词、句子并和大家讨论与分享其表达效果(学生自主合作,教师引导)根据“从(字词、句),写出了/表现了/突出了。
”教师举例如题目中的“回”,“回”意味着重先到过去生活过的地方,容易使人联想到回家、回乡,重返自己的精神家园,拉近(突出/写出)了诗人和延安的密切关系。
又如:开头第一部分中“莫要”,表现出心脏的剧烈跳动;“莫把”,表现出急欲望见延安的心情;抒发了急欲回到延安、行近延安万分激动的感情。
学生自主合作预设引导:又如第一部分:选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抓”“贴”“搂”“扑”,生动、形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以及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课《回延安》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课《回延安》导学案导学案课题:回延安学习目标:1. 了解《回延安》的内容,并理解其中的情节。
2. 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如人物、地点、事件等。
3.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文化内涵。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并分析文本中的语言运用。
教学重点:1. 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小说中的文化内涵。
3.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文本中的语言运用。
教学难点:1. 理解小说中的文化内涵。
2. 分析文本中的语言运用。
教学方法:1. 阅读分析法:通过读文章并思考问题,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和归纳总结。
2. 课堂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师生互动:与学生互动,了解他们对回延安的印象。
2. 引入话题:向学生介绍《回延安》这个故事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与讨论(10分钟)1. 学生阅读:让学生阅读《回延安》的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a.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地点在哪里?b. 文中的人物有哪些?他们的性格特点有哪些?c. 故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d. 本文最重要的人物是谁?为什么?e. 文中的句子“水碧山青,花香鸟语,空气中还透着淡淡的尘土味”描写了什么?2.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回答上面的问题,并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
三、总结归纳(10分钟)1. 学生展示:请学生展示他们绘制的思维导图,并分享他们的观点。
2. 讲解答案:老师讲解问题的答案,并巩固学生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5分钟)1. 学生讨论:学生讨论为什么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人们希望回延安?2. 学生思考:学生思考在同样的情景环境下,他们是否会和故事中的人物做出相同的选择?五、小结与导学案评价(5分钟)1. 回顾学习目标:回顾今天的学习目标,学生简述自己的收获。
2. 评价导学案:学生评价导学案的内容和形式。
六、课后作业1. 考虑一下,如果你身处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你会和故事中的人物做出相同的选择吗?请用100字写出你的理由。
回延安》。导学案
回延安》。
导学案
回延安》导学案
一、课前准备:在图书馆或者上网查找有关延安的资料,并整理成小故事的形式。
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并找一些来读读。
二、口语训练:通过阅读信天游作品,向大家讲述延安的故事。
三、内容欣赏:
1、为诗歌的每个部分加上小标题,以概括其内容。
2、反复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通过哪些手法来表达自己对延安的热爱和赞扬。
四、背诵你最喜欢的一节诗。
回延安》当堂达标练
一、基础训练
1、《回延安》的体裁是什么?它采用了XXX的形式进行创作。
2、《回延安》中出现了一些口语化的语言,例如:“XXX吃奶望着妈”和“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3、《回延安》中,“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情厚爱。
二、阅读《回延安》片段,回答下列问题。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XXX吃奶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XXX想着你……
1、这段语段主要写了作者回到家乡延安的情景,以及他对家乡的深情厚爱。
2、“羊羔羔”代表着作者在家乡的童年时光,这是一种纯真、温暖和幸福的感觉。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学期第1单元第2课《回延安》(导学案)
第2课《回延安》导学案要点填空知识要点1940年,诗人到延安,在这里学习、生活、工作,与当地军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1956年,诗人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到了阔别十年的延安,目睹了延安的巨大变化,内心无比兴奋,因此写下了这首抒情色彩浓郁的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糜.子( ) 脑畔.( ) 油馍.( ) 眼眶.( ) 窑.洞( ) 搂.定( ) 黍.类( ) 气喘.( ) 白羊肚.手巾( ) 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
几回回: 登时: 白生生: 天南海北:3.朗读诗歌,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4.从下面选择恰当的动词,按《回延安》的内容体现出的写作顺序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颂、话、看、忆、回延安→ 延安→ 延安→ 延安→ 延安 5.试想想诗人写作这首诗抒发思想情感的线索是什么?回延安叙事线索感情线索回延安{“抓”“贴”“搂”“扑”} 激动忆延安{养活教会} 感激话延安{你们费了心革命大发展} 真挚看延安{“一条条”“一座座”“一盏盏”“一排排”}喜悦颂延安{杨家岭宝塔山枣 园} 热爱《回延安》采用了“信天游”形式,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读起来让人激情澎湃。
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全诗除了真切的情感构成了诗的辐射源外,还有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更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
1.诗的第一小节是如何新颖地写出作者临近延安时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的?2.体会作者在第一部分中是怎样通过一系列动词表现情感的?3.分析诗歌第二部分的比喻修辞运用的与众不同之处。
4.分析诗歌第三部分是如何描绘诗人和亲人热烈欢聚的动人情景的。
5.诗歌第四部分运用哪种修辞描绘了延安城秀丽如画的新面貌?具体谈一谈。
6.诗歌第五部分,诗人除了歌颂延安人民对中国革命的伟大贡献,又表达了自己内心怎样的愿望?7.概括诗人是如何在诗中抒发感情的。
回延安导学案
回延安导学案导学目标:1.了解延安在中国革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2.探究延安在革命年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特征和成就。
3.认识延安整风和抗日战争期间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导学内容:一、延安在中国革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1.延安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根据地,也是中国革命的中心。
2.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3.延安承载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变革的重要历史时期。
二、延安在革命年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特征和成就1.政治特征:a.延安是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重要工作基地。
b.建立较为完善的组织体系,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
c.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重要政策和战略,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2.经济特征:a.延安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支柱,发展了合作社和农村经济。
b.大力发展山上事业,如冶金、工业、医疗等,为广大群众提供了就业和生活保障。
3.文化特征:a.延安成立了研究和宣传鲁迅文化的研究所、图书馆等机构。
b.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艺创作方法和风格,培养了一大批文化艺术人才。
c.延安整风运动在文化思想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延安整风和抗日战争期间的历史事件和人物1.延安整风运动:a.整风运动是解决党内存在的思想上的问题和政治上的错误的重要措施。
b.整风运动推动了党的政治工作和思想建设的发展。
c.整风运动为中国共产党日后的发展和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2.抗日战争期间的历史事件和人物:a.延安抗日民主政府的成立和工作,有效组织和推动了抗日战争的进行。
b.延安时期出现了杨成武、黄炎培、王稼祥等一大批杰出的革命人物。
导学练习:1.延安在中国革命历史中具有什么地位?2.延安在革命年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3.延安整风运动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有何影响?4.延安抗日民主政府的成立和工作对抗日战争有何贡献?5.列举出延安时期的一些重要人物及其贡献。
导学案总结:通过本次导学案,我们了解到延安在中国革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探究了其在革命年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特征和成就。
《回延安》导学案及答案
《回延安》导学案(共一课时)一、目标导学1.朗读品味诗歌,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语言艺术特色。
2.抓住关键句,学习这首诗是如何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的。
3.整体把握文意,体会诗歌字里行间所深寓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自主预学1、大声朗读诗歌,给划线字注音。
羊羔羔()搂定()白羊肚()糜子()黍类()油馍()气喘()眼眶()树梢.( ) 满窖.( ) 脑畔.( )2、文学常识积累本文作者,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1924年生于山东枣庄市峄县。
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造了我国第一部新歌剧,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
这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作品生动地表现出“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深刻的主题。
他的《回延安》《放声歌唱》《雷锋之歌》等都很有影响。
本文选自他的诗集。
3、知识链接信天游,也叫,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
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亦可叙事。
注意运用手法,曲调淳朴高亢、粗犷豪放,联想丰富,感情热烈奔放。
三、互动探究1、诗人贺敬之曾经在延安生活和学习过五年,时隔10年后诗人重回到延,当他回到延安的时候,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
根据提示用简洁的语言理清思路,概括作者的感情变化。
(1)回延安,兴奋(2),圣地养育我(3),欢聚话今昔喜悦(4)看延安,(5),圣地大贡献热爱2、概括主旨:3、延安是以怎样的形象出现在贺敬之的诗歌中的?找出具体语句:四、品读,品味语言一首好诗,诗中少不了精彩的语言运用,现在请同学们选择你自己喜欢的一部分有感情地朗读。
1、圈出你认为用的好的字词、句子并和大家讨论与分享其表达效果请你根据“从(字词、句),写出了/表现了/突出了。
”句式表达。
我从一个“搂”字,中,写尽了作者对延安的怀念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班级:姓名: 组别: 评价: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班级:姓名:
《回延安》导学案
主备:顾红梅审阅:审批:课型:自学验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以及“信天游”的特点。
2、理解诗人真挚炽热的感情和诗的主题。
3、学习本诗成功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来表达感情。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初步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自主处理生字词。
2、反复诵读,在文中勾画出饱含情感的语句,批注自己的理解。
3、在朗读过程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准备与同学交流。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
1945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新歌剧《白毛女》。
主
要作品有《放声歌唱》《十月颂歌》《雷锋之歌》等。
2、写作背景:
《回延安》是贺敬之1956年重回延安参加“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时写的一首抒情诗。
诗人1940年到延安,1946年离开延安。
从1946年到1956年,其晨离开整整10年。
全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共写了五个部分。
3、信天游简介:
信天游是陕北民歌的一种形式。
在陕北它叫“信天游”,又称“顺天游”“小曲
子”,在山西被称为“山曲”,在内蒙古则被叫作“爬山调”。
无论是陕北的
信天游,山西的山曲,还是内蒙的爬山调,其歌词都是以七字格二二三式为基本句格式的上下句变文体,而表现则以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见长。
信天游唱词一般为两句体,上句起兴作比,下句点题,基本上是即兴之作。
这些口语化的诗句,语出惊人,形象生动,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其内容主要以反映爱情、婚姻、反抗压迫,争取自由为主。
陕北人唱信天游,既唱生活的快乐,也唱个人的忧愁;既不乏浪漫,又注重现实,是对生活美的追求和感情的寄托。
信天游的节奏大都十分自由,旋律奔放、开阔,扣人心弦、回肠荡气,这同沟川遍布的陕北地貌有很直接的关系。
在当地,人们习惯于站在坡上、沟底远距离
组别:评价:
地大声呼叫或交谈、为此,常常把声音拉得很长,于是便在高低长短间形成了自由疏散的韵律,这种习惯自然会对信天游产生影响。
因此信天游的曲调悠扬高亢,粗犷奔放,韵律和协,不加修饰地透着健康之美。
信天游的歌腔高度集中地展示了高原的自然景观、社会风貌和陕北人的精神世界。
【情景导入】
【导学内容】
一、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
音: 白羊肚()
糜子()黍类()油馍()
柳林铺()打发()漫溯()气喘()
2、梳理结构思路,把全诗五节内容整理到课文上。
第一节,回延安,激动满情怀
第二节,忆延安,圣地养育我
第三节,会亲人,欢聚话今昔
第四节,逛新城,旧貌换新颜
第五节,赞延安,圣地大贡献
3、诗人写作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线索是什
么?
二、、合作探究
1、全诗第一节选用了一连串的动词,请你试着找一找,并说说这些词写出了诗人踏上延
安土地时怎样的心情?
三、拓展延伸5、这首诗是用信天游的形式写出的,请你说一说信天游和我们学过的古诗词有什么不同? 【我的收获】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班级: 姓名: 组别: 评价:
2、比兴手法在“信天游”一诗中大量使用,请你结合知识链接的相关内容,试着在原文找一找含有比兴手法的句子并作说明?
3、夸张手法的运用也是信天游的艺术特色之一。
请你找出一句,并说一说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资料补充】
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宋代朱熹比较准确地说明了比、兴”作为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有的诗是个别地方采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后代的咏物诗;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
信天游的比兴非常广泛,上至日月星辰,风云雨露;下到花草树木,鸟兽虫鱼;还有柴米油盐,五谷杂粮,衣食起居都可以起兴作比。
兴'既有比喻的意思,也有兴托、发端的
作用,用微妙的事物来寄托作者的情感,渲染气氛等。
”既然是微妙的事物”,那么就会是
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
4、“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诗人把延安比作母亲,并数次在诗中热烈地呼唤。
诗人为何这样作比呢?请举例说明。
信天游的起兴里就有很多这样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况,比如:羊肚子手巾(那)三道道蓝,我那当红军的哥哥(哟)回来了。
”又如:羊肚子手巾(那个)三道道蓝,你说(那个)难呀难也不难。
”起”是一样的,但是兴起的却是完全不同的内容。
这其中有哪些联系?这样的联系是怎样产生的?这种创造者的心智活动能展示民歌创作的哪些规律?通过语用分析,或许可以获得答案。
【复案整理
区】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班级:姓名: 组别: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