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试题:第3课_课时作业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试题:第3课 课时作业 Word版含解析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试题:第3课 课时作业 Word版含解析

第一单元第三课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汉初刘邦分封同姓九王后,全国54郡,中央直辖者不过15郡,诸侯王国就占近40郡;全国1300余万人,中央政府控制编户97万,人口450余万。

(数据采用自刘国石《七国之乱、八王之乱、安史之乱之比较》)这说明(B)A.汉初实行分封制后人口增长迅速B.王国势力庞大,已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C.分封诸王使汉政权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D.分封制的实施使汉政权扩充了疆域,州郡数大增[解析]依据材料分析,汉初中央直辖的郡和人口远远少于各王国控制的郡和人口,地方王国对中央形成了挑战,这说明王国势力已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因此B项正确、C项错误。

从材料中难以看出人口和州郡数目的增长变化,A、D两项排除。

2.据史料记载,仅从元朔二年至元朔六年(前127~前123年),封侯的数目多达121个,元鼎元年至后元二年(前116~前87年)又有44人封侯,甚至一日之内竟有24人同时封侯(注:元朔、元鼎、后元均为汉武帝年号)。

武帝此举根本目的是(A)A.加强中央集权B.剥夺王国的封地C.分割王国的封地D.收回王国官吏的任免权[解析]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可知反映的是汉武帝推行“推恩令”。

汉武帝时为了削弱王国的实力,实行“推恩令”,根本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

3.唐朝后期,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

这种状况(C)A.加强了君主专制B.加强了中央集权C.削弱了中央集权D.完善了选官、用官制度[解析]本题考查藩镇割据的影响。

据材料可知,节度使控制着地方行政权、军权、财权,成为地方割据势力,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故本题选C项。

4.(2018·河南郑州一中高一期末)《读史漫录》中记载:“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

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

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

盖武帝决事禁中,稀见卿相。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三课练习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三课练习
C
3、中国古代有一位皇帝设立了一个新的职务,当时全国共计13人出任这一职务,负责全国十三个行政监察区的监察工作。这一职务是( )
A.御史大夫 B.刺史 C.门下省给事中 D.通判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中的“州官”,其最早的职能是( )
管理地方行政 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管理地方军事 代表中央节制地方
D
7、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的宰相是委员制。”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
汉代宰相位高权重 唐代宰相权力下降 宰相数量逐渐增强 皇权不断加强
D
8、中国古代吏治腐败时会出现以钱买官的现象。“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揭露。这句话反映的情况发生在( )
02
----《朱子语类》
(1)依据材料一、二分析,宋初统治者主要想解决前朝留下来的什么问题?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是什么?
1
答:藩镇割据问题。
2
从皇帝控制兵权入手,把地方的军、政、财权都收归中央。
(2)、依据材料三分析,宋太宗对待“外忧”与“内患”的态度怎样?其根本出发点是什么?
答:认为“内患”比“外忧”严重。外忧是边事,可预防,内患是“深可惧”
A.郡县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16、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材料中所说的这项制度是( )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7、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度时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 )
D
材料一:自唐天宝以来,方镇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五代方镇益强。。。。。。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其弊。。。。。。。。时方镇阙守帅,稍命文臣权之。。。。。。。。又置转运使、通判,为之条禁,文簿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课时作业 3附答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课时作业 3附答案

课时作业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101页一、选择题1.中国古代历史上皇权演变的轨迹总体呈现()A.相权始终居皇权之下趋势B.相权多凌驾于皇权之上趋势C.皇权呈不断加强的趋势D.相权与皇权始终各司其职趋势解析: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皇权和相权、中央与地方的两对矛盾,演变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故C项正确。

相权始终居皇权之下趋势说法绝对,故A项错误。

相权一般都是受制于皇权,故B项错误。

相权与皇权始终各司其职趋势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

答案:C2.《读史漫录》中记载:“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

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

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

盖武帝决事禁中,稀见卿相。

”由此可见,“中朝”()A.掌握军政大权,是独立的决策机构B.分享丞相行政权,处理政事C.担任行政职务,有名无实D.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解析:汉武帝为了分散和限制丞相的权力,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使之担任侍中、常侍、给事中等职位,组成皇帝的秘书机构,是为中朝;它虽非决策机构,但参与皇帝的决策,而丞相、御史等演变为外朝,成为执行机构,故选D项。

答案:D3.在中华帝国的大多数时候,都存在着皇权与政府约略两分的格局,当政府权力威胁到皇权时,君主往往会在左右近臣中另觅助手,另外组建一套班子以此限制政府权力。

下列选项体现这种两分格局的是()A.秦朝的三公九卿制B.汉朝时期的内外朝制度C.隋唐的三省六部制D.宋朝二府三司制解析:汉武帝为分割宰相的决策权,起用身边的近臣组成决策机构,也就是中朝;而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制则成为了执行机构,也就是外朝。

根据材料“当政府权力威胁到皇权时,君主往往会在左右近臣中另觅助手,另外组建一套班子以此限制政府权力”可知内外朝制度正确,B选项符合题意。

秦朝的三公九卿制下,丞相“掌承天子,助理万机”,权力较大,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时作业:第3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时作业:第3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时作业:第3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选择题:(共20题,共50分。

每小题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公元前106年,西汉武帝将全国103个郡划分为13州,每州置刺史1人,刺史“奉诏条察州”,主要依据“六条问事”,因郡守和国相官秩为二千石,故在六条法律条文中有四条是针对“二千石”的。

这说明刺史制度的建立( )A. 完善了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机构B. 均衡了州郡和封国的地方权力分配C. 消除了地方豪强势力对中央的威胁D. 重在发挥太守在地方治理中的作用2、中国古代“从中央到地方,都设立行政、军事、财政、监察、司法、人事等机构,这些机构繁多的公文程式,有复杂的运行机制,掌握它自然也就成为一种特殊技能,而掌握它的人当然也会成为一个特殊的等级”。

这材料主要强调中国古代()A. 官僚队伍专业化趋势增强B. 国家权力的分割已经实现C. 中央和地方机构设置复杂D. 官员的选举和经验不可分3、汉光武帝设尚书六人。

尚书官位低微,但“天下枢要,在于尚书”。

同时设中常侍等宦官多人,掌传达皇帝口诏,阅览尚书呈进的文书。

光武帝此举的根本目的是()A.逐渐分割宰相权利B.加强中央集权C.完善政令执行程序D.加强君主专制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

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上的大毛病。

”下列能够印证此观点的是( )A.秦代郡县制B.西汉中朝制C.唐代科举制D.元代行省制5、有学者评论说“贞观年间,在三省六部制中,政权中心是政府而不是皇帝个人,皇帝实际上仅是政府的最高负责人。

”论者意在说明( ) A. 皇权加强了 B. 政府拥有了最终政务决策权C. 皇权受到政府一定程度的制约D. 政府独立于皇权之外6、唐前期,地方上的死刑要报大理寺和刑部复核,还要在处决犯人之前向皇帝请示三次,以确保没有冤判和错判;唐朝后期,各地方的武将在其藩镇内判处的死刑不向皇帝上奏,更不交刑部和大理寺复核。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同步课时作业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同步课时作业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课时作业一、单选题1.中国历史在秦朝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第一次建立起了大一统的中华帝国,中央集权统治也确立起来。

这反映在,秦朝实现了( )A.儒术定一尊B.天下为一国C.海内为郡县D.共本天可汗2.有学者指出:2000万人口的秦朝,可以调40万劳动力修长城,70万人修始皇陵,70万人修阿房宫,50万人戍五岭……这是宗法时代的周天子绝对不敢设想的。

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源于秦朝( )A.强大的经济实力B.发达的交通网络C.完备的法律体系D.有力的制度保障3.秦朝中央设三公九卿,其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负责皇城警卫……宗正负责皇室事务、治粟内史掌国家财政、少府掌皇家财政。

由此可知,秦朝中央官制的突出特征是( )A.选贤举能,唯才是用B.决策严谨,提升效率C.化国为家,家国一体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4.根据下表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评价出处“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史记·李斯列传》“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汉书·主父偃传》“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

”《封建论》“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

”《藏书》A.秦始皇制定了统一的法律B.秦建立了皇权至上的皇帝制C.秦始皇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D.高度评价秦朝的统一及制度5.有学者称,秦朝推行郡县制以及“车同轨”“书同文”等,已经将春秋以来的“夷夏”观念转变为较为宽泛(包括南越、西南夷、西戎等民族在内)的华夏或“中国”观念。

该学者意在强调,秦朝( )A.怀柔远夷思想得以落实B.民族交往推动疆域拓展C.国内民族差异逐步消失D.政治统一增进国家认同6.秦简《戍律》记载,同一家庭中的男丁不得同时被征发戍役,否则基层官吏当受罚。

这旨在( )A.保障农业生产时间B.体现儒家仁爱思想C.提高基层管理效率D.制定严苛法律体系7.秦朝前期,每有大政,必召群臣廷议。

高中历史开学第一周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1(2

高中历史开学第一周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1(2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开学第一周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开学第一周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开学第一周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学者丛日云在从多种维度来考察中西政治文化的差异及两者的个性之后,将其概括为“一”与“多”.并认为古代中国的政治主体对任何外界事物都要将其纳入“一”的框架,面对有悖于“一"的秩序,就会激发出改造与整合它使之归于“一"的冲动。

古代中国有悖于“一"这个秩序的制度是()A.郡县制B.郡国并行制C.三省六部制D.内阁制2.西汉时,有谋士向皇帝谏言:“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宜。

愿陛下……以地侯之。

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该言论实际是建议西汉王朝实行()A.郡国制B.察举制C.中外朝制D.推恩令3.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

"表明元代设置行省是为了( )A.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B.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C.钳制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D.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4.元朝人程钜夫在《论行省》中写道:“今天下疏远去处,亦列置行省。

高中历史必修一 课时精练:第一单元 第3课(含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 课时精练:第一单元  第3课(含答案)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选择题:1、汉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突出措施是()A、开始实行“中外朝”制度B、扩大尚书台权力C、使尚书台成的决策机构D、起用布衣为相2、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几个宰相一起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是()A、防止宰相权重专权B、完善中央集权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扩大民主权利3、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不包括()A、设“二府”制B、枢密院是最高的军政机构C、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D、开始设三省六部制4、宋代的参知政事的职能与下列哪一机构相近()A、御史大夫B、唐尚书省C、隋中书省D、枢密院5、元朝的中书省相当于唐朝的()A、尚书省B、中书省C、门下省D、六部6、汉初在地方上实行()A、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B、郡国并行C、实行州郡县三级制D、实行刺史制度7、西汉建立之初的中央集权体制与秦朝相比,最大的差别在于()A、中央机构B、皇帝权力C、地方行政制度D、思想专制8、唐朝设藩镇产生的历史影响()A、加强中央集权B、造成分裂割据C、加强君权D、削弱相权9、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最大影响()A、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区域奠定了初步基B、加强了对中央边疆的有效管理C、有利于元朝民族分化政策的实施,巩固其统治D、各族人民统一在中央政权下,成为一个不分割的整体10、隋唐时期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元朝时在中央也建立了中书省。

他们之间最根本的不同在于()A、前者下设六部管理全国政务;后者专管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B、前者是立法机构;后者是行政机构C、前者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设;后者则为加强对各民族的控制而设D、前者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成熟;后者标志着专制主义达到顶峰二、材料解析题:11、材料一:当今郡县,倍多于古。

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又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二……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

——《隋书·杨尚希传》材料二:臣伏见,景德、祥符中,文武官总计九千七百八十五员,今内外官属总一万七千三百余员,其未授差遣京官、使臣及守候人不在数内,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愈一倍多矣。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1.战国中后期,统一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下列关于秦统一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A.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B.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带来的阻碍C.秦国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D.商鞅变法尊奉儒家,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解析:商鞅变法尊奉法家,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因此D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D2.自以为“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创立皇帝称号的人物是( )A.大禹B.商汤C.嬴政D.刘邦解析:秦完成统一后,嬴政兼采三皇五帝名号,将新王朝的君主定名为皇帝,并通过许多规定和礼仪突出皇帝的独尊地位,因此C项正确。

答案:C3.秦朝法律规定“步过六尺者,有罚”“诽谤者,族”“有敢偶语者,弃市”等。

这说明秦朝( )A.徭役繁重B.限制特权C.社会动荡D.法律严苛解析:题干的意思是:走路步伐超过六尺的,要被罚;说人坏话的,要被灭族;相对私语者,要被处死并抛尸街头。

这些都体现了秦朝法律严苛,故D项正确。

答案:D4.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

某学者在考证秦朝设郡的数目时,收集、使用了以下几类资料,其中最有说服力的是( )A.《汉书》的记载B.民间的传说C.史学家的论文D.秦简的记述解析:在收集、使用资料时,最直接的文物最有说服力。

分析选项,民间传说可信度最低,《汉书》和史学家的论文也都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只有D项最客观、最原始、最直接,也最可信。

所以答案为D项。

答案:D5.通过秦末农民战争及楚汉之争中刘邦取胜可以看出,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 ( )A.实现了改朝换代B.迫使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C.改变了封建社会阶级力量对比D.推动社会转型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的暴政是农民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楚汉之争中刘邦取胜是由于刘邦善于用人并且深得民心,因此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故选B项;实现了改朝换代,不适用于楚汉战争,排除A项;刘邦取胜后同样转变为封建统治阶级,未改变封建社会阶级力量的对比,排除C项;秦汉时期都实行封建统治,未发生社会转型,排除D项。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课时作业:3-2 辛亥革命 含答案 精品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课时作业:3-2 辛亥革命 含答案 精品

课时作业9 辛亥革命一、选择题1.孙中山总结黄花岗起义时说:“事虽不成……已震动全球。

”主要是因为( ) A.扩大了武装起义的规模B.导致了武昌起义的爆发C.体现了革命党人的斗志D.推动了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解析】题干说明黄花岗起义的意义重大。

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已震动全球”。

【答案】 D2.革命派推举孙中山为总理,把革命的洪流汇集在一起,共对敌人,改变了过去那种“家家敲自由钟,人人扬自由旗”的分散局面。

最初形成这一情形的地点是( ) A.武昌B.东京C.南京 D.檀香山【解析】根据题干中“革命派推举孙中山为总理,把革命的洪流汇集在一起”这一信息可知其描述的是同盟会的成立,因同盟会于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3.学术界有观点认为,无论从破还是从立的角度看,武昌起义都可谓首创性义举,故史称“辛亥首义”。

这里所说的“首义”主要是指武昌起义( )A.是革命党人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B.是推翻清王朝并导致民国建立的起义C.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反清起义D.是第一次得到广泛响应和支持的起义【解析】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之前进行了不止一次的武装起义,A项错误。

太平天国运动也是反清起义,也得到广泛响应和支持,C、D两项错误。

B项体现一破一立,符合要求。

【答案】 B4.1912年1月,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

”孙中山所说的“变局”和“创举”是指( )A.辛亥革命爆发 B.清朝统治被推翻C.中华民国成立 D.《临时约法》颁布【解析】注意时间:1912年1月。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

辛亥革命爆发是在1911年10月10日,清帝退位是在1912年2月,《临时约法》颁布是在1912年3月。

【答案】 C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对它的表述,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宣布国家主权属于人民B.它的颁布标志着中国2 000余年帝制的终结C.中国近代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性质的宪法D.它规定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共和代议制度的法律由此确立【解析】标志着中国2 000余年帝制终结的是中华民国的成立,不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所以B项错误,符合题意。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1课时作业:专题一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第1课时)Word版含答案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1课时作业:专题一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第1课时)Word版含答案

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第1课时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法令出一1.创立:秦始皇确立了________制度。

2.特征:皇帝地位独尊,拥有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3.弊端:具有________和随意性的君主理念,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行政和司法。

二、君权和相权1.君权与相权的矛盾(1)矛盾:中国古代王朝的宰相、丞相是帝王的政治助手,在执政过程中,帝相之间难免发生矛盾。

(2)解决的措施:帝王采取__________的方式独揽行政大权。

2.汉武帝限制相权(1)频繁更换丞相,使相权受到打击。

(2)汉武帝建立“________”,在宫廷内对重要政事做出决策;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官僚机构则称为“外朝”。

3.唐朝分割相权:唐代中央设________、门下省和尚书省,________下设六部。

唐初,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在门下省设________,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政的场所,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也等同于________,相权进一步分散。

4.宋代分散相权:宋代有中书门下的设置,职务相当于宰相。

为分散宰相权力,又增设“________”,作为副宰相。

设________,管军事,长官为枢密使。

设________以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

5.影响:历代帝王调整相权,有效地防范了宰相擅权;加强统治,提高了行政效率;弥补了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1.监察机构的沿革(1)秦代:在中央政府和____一级行政机关内,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2)西汉:①汉武帝将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设________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②中央行政机构的监察主要由御史大夫属下的官员承担,御史大夫的地位仅次于丞相,__________主管的机关是当时最主要的监察机构。

(3)唐至清:历朝都有监察机构的设置,如__________、都察院等。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课时作业:3-3 新民主主义革命 含答案 精品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课时作业:3-3 新民主主义革命 含答案 精品

课时作业10 新民主主义革命一、选择题1.下图为1919年的时政漫画《玩弄于股掌之上》,从中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A.《马关条约》承认了日本在山东的权益B.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权益是合法的C.外争国权失利引发了五四运动D.弱国无外交,中国的正当权益得不到保障【解析】本题考查图片信息获取能力。

根据时政漫画时间“1919年”、图中文字信息“山东”和日本人把脚伸向山东可知,漫画反映的是中国自身权益无法收回的情景,故选D项。

【答案】 D2.素有“民间思想家”之称的王康先生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五四”的演员在中国,剧本和导演却是在国外。

这说明五四运动( )A.由外国领袖组织发动B.是十月革命在中国的翻版C.受到世界各国的援助D.深受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解析】由材料关键信息“剧本和导演却是在国外”,可知五四运动是在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下发生的。

【答案】 D3.陈独秀说,中共“一大”对“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与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

这是指中共“二大”()A.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B.决定参加共产国际C.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 D.决定与国民党合作【解析】中共“二大”确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最低纲领,即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这一纲领明确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与目标,符合中国的实际。

【答案】 C4.1924年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其合作形成的标志是( )A.中共“三大”召开 B.广州国民政府成立C.国民党“一大”召开 D.北伐战争达到高潮【解析】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实现。

【答案】 C5.1926年7月4日,国民党中央通过的宣言中说:“居今日之中国,除少数军阀、官僚、买办、财阀之外,全国人民入则有老弱待哺之忧,出则无立业谋生之地,行则逢掳身丧命之变,居则罹举家冻馁之祸,灾害深于水火,困苦甚于倒悬,凡此皆帝国主义之侵略及卖国军阀之窃权之所致也。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课时分层作业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课时分层作业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

课时分层作业(三)(限时35分钟)1.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了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以受封土地为列侯。

此项措施的实施使得()A.汉初以来的分封制被废除B.宗法制得以重新确立C.王国问题得到了妥善处理D.土地兼并更加严重C[题干中描述的是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该措施的实施妥善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符合题意的是C项,A项中的“分封制被废除”表述不符合史实;B、D两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2.“北宋初年于各路设置转运使,将地方上财赋收入,除一小部分留作‘诸州度支经费’外,要全部送至京师”。

北宋政府的上述做法()A.进一步加剧了“冗官”局面B.对消除地方上的分裂割据有着深远影响C.有效地缓解了“冗费”现象D.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制度特色B[地方财政收入的绝大部分收归中央的做法,削弱了地方上割据的物质基础,有利于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

因此,B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3.元代以前的地方行政体制“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当过大的缺陷”。

为解决这一“缺陷”,元代()A.推行郡县制度B.建立行省制度C.简化行政层级D.实行省官互迁B[根据题干中“元代以前的地方行政体制‘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当过大的缺陷’”的描述可知考查的是元代地方行政制度,元代在地方推行行省制度,故选B项;郡县制度在元代以前就已推行,A项错误;元代地方行政层级相对前代更加复杂,C项错误;“省官互迁”与解决“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当过大的缺陷”的问题无关,D项错误。

] 4.朝廷凡有军国大事,则中书省出令,门下省封驳,尚书省受而行之,该“朝廷”应该是()A.秦朝B.唐朝C.明朝D.元朝B[据材料“中书省出令,门下省封驳,尚书省受而行之”说明了中书省草拟政令,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这是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故选B项。

]5.北宋设立中书门下主管行政,枢密院主管军政,三司主管财政,三者互不统属,其目的是()A.削弱王国势力B.强化节度使权力C.加强君主专制D.废除丞相制度C[北宋设立中书门下主管行政,枢密院主管军政,三司主管财政,是为了分割宰相的权力,三者互不统属,其目的是集权于皇帝,以加强君主专制,故选C项;削弱王国势力、强化节度使权力属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材料没有反映,排除;材料只是分割相权,并没有废除丞相制度,排除D项。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课后练习附解析第一单元 第3课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课后练习附解析第一单元  第3课

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后练|1.汉高祖刘邦做了对中央集权统治来说引人注目的一个退步。

这里的退步指的是( )A.推恩令B.郡国并行制C.三公九卿制D.行省制2.有史家认为:“秦始皇构建了大帝国的框架,组装了硬件,汉武帝确定了大帝国的中枢运作机制,加上了软件。

”其中汉武帝加装的“软件”,主要是( )A.分封制B.外朝制C.内朝制D.中书门下3.下表是两汉孝廉家世可考知者128人的统计分类表官僚贵族子弟富豪平民贫民69.6% 6% 15.7% 8.7%A.致使富豪入仕艰难B.忽略了身份界限C.削弱了世卿世禄制D.体现出公平公正原则4.如图所示选官制度的选官依据主要是( )A.品行B.才学C.门第D.相貌5.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

所谓“科学”,实质上是指( ) A.皇权独尊同时调动宰相积极性B.三省分工限制皇帝的专制独裁C.建立一个公开公平的选官体系D.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6.“五代十国后建立的北宋王朝能够稳定下来的法宝,就是对所有事情都要预先防范,委曲周全地进行制约。

”材料意在说明北宋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是( )A.重文轻武B.强化皇权C.分权制约D.控制地方7.宋朝的参知政事吴育“在政府,遇事敢言,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于上”。

可见当时( )A.参知政事地位高于宰相 B.皇权旁落导致宰相专权C.政治的清明有赖于贤相 D.宰相的权力受到了制约8.宋太祖在各州加设“通判”一职的目的是( )A.监察知州B.加强地方力量C.防范民变D.提高办事效率9.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历经传承与创新,如“汉承秦制”“元承宋制”。

其中,“元承宋制”在中央机构的表现为( )A.中书省与行省制B.中书省与枢密院C.枢密院与宣政院D.中书省与宣政院10.“毋庸讳言,统治者的初衷确实是‘为了军事控制’,但是谁曾料到……却引出绵延至明清及近代的中央集权新模式。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据《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载:“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生。

”此段文字表明司马迁认为秦朝统一的意义是()A.使人民脱离了诸侯国的统治B.为我国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C.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D.使人民从事生产有了安定的环境解析:秦朝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的混乱局面,使人民有了安定的社会生产环境,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答案:D2.“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该诗赞颂秦王嬴政的历史功绩是()A.开发灵渠B.兼并六国,完成统一C.修筑万里长城D.统一文字解析:该诗赞颂秦王嬴政的历史功绩是兼并六国,完成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故选B项。

答案:B3.近代学者王仲麟说:“中国历史上实际的大一统,直到此时才得以正式实现,这的确是政治上一大改革”。

“政治上一大改革”指的是()A.西周实行分封制B.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C.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建立起一整套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础,巩固了国家大一统局面,故选B项。

答案:B4.假如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特别繁忙,除了将大臣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

那么,这名政府高官应是() A.丞相B.御史大夫C.太尉D.郡守解析:据“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可知该官员执掌监察机构,御史大夫行使监察百官之职,故B项正确。

答案:B5.春节是农历一月初一。

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

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A.中央集权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C.独断性和随意性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解析:“避皇帝嬴政的讳”、“政月”改为“正月”以达到维护皇帝神圣不可侵犯的独尊形象,故D项正确。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后课时作业新人教版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后课时作业新人教版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后课时作业[学业达标]1.一家姓氏,一代王朝,集天下之血火,开创一个新世纪!多国争雄的春秋战国时代,秦最终统一了天下。

下列关于秦统一六国史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击退匈奴标志着秦统一大业的完成B.秦统一六国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C.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陆续灭掉六国D.秦建立起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答案 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灭掉六国标志着秦完成统一,所以A项表述错误,其他选项表述均正确。

2.自统一后,秦始皇在中央设置的太尉一职,曾“虚设其位”。

对秦朝这一现象较为合理的解释是( )A.削弱中央军事力量B.增强地方军事权力C.皇帝亲自控制军权D.丞相、太尉职位合一答案 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总揽军政大权,军国大事全由皇帝决断,这使得太尉并没有实权,故C 项符合题意。

3.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塑造了一批人民检察官的形象。

秦朝时,在中央设立了负责监察百官的( )A.丞相B.御史大夫C.太尉D.郡守答案 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而丞相负责行政,太尉负责军事。

故B项正确。

4.秦朝确立了“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的规制。

这反映出秦朝政治的________特点。

( )A.皇权专制B.任免官吏C.思想控制D.言即法律答案 A解析材料中“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的意思是:天下的所有事情,都是皇帝一人做决断。

这是秦朝皇帝专权的表现,反映出秦朝政治的本质是皇权专制,故选A项。

5.有学者在评价某一制度时说:“伴随着这一制度的产生,新名号成为秦以后历代野心家们拼命争夺的最高目标,这充分体现了崇拜最高权力的奴性意识。

”“这一制度”是( ) A.郡县制度B.三公九卿制C.皇帝制度D.宰相制度答案 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最高权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并非最高权力,故A项错误;三公九卿制是中央官制,并非最高权力,故B、D两项错误;皇帝制度是秦朝首创,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最高权力,故C项正确。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课后习题 第1单元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3)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课后习题 第1单元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3)

第一单元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A级必备知识基础练1.(湖北仙桃高一期中)公元前221年,嬴政发布诏书道:“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

”嬴政意图说明,秦的统一( )A.得益于自身励精图治B.具有正当的政治道义C.满足了人民安定愿望D.经历了长期艰难战争2.下图是秦始皇发给驻防阳陵将领的铜铸甲兵虎符。

虎符中分为二,左右半符各有12字铭文,书曰:“甲兵之符,右才(在)皇帝,左才(在)阳陵。

”调发军队,必须左、右半符验合方能生效。

这反映出,在秦朝( )铜铸甲兵虎符A.军权控制在皇帝手中B.地方完全听命于皇帝C.虎符象征着皇位永固D.铭文的使用十分普遍3.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

这一制度( )A.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B.有利于皇帝决策集思广益C.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D.起到了限制和监督皇权的作用4.下面三幅图是秦朝时期的三件文物,它们所反映的主题是( )A.君主专制的确立B.内外服制度的完善C.国家统一的加强D.商鞅变法的开展5.秦朝建立后,逐渐形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交通网。

秦朝交通网的建设( )A.体现了“道法自然”的理念B.加速了东方六国的灭亡C.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D.保障了秦朝的长治久安6.秦统一后,大量原六国贵族心怀灭国之仇,时刻图谋复立;六国百姓也并不习惯秦国的严刑峻法,尤其对秦二世沉重的劳役兵役极为不满。

材料表明( )A.郡县制难以巩固统一局面B.分封制影响较为深远C.法家思想激化了社会矛盾D.秦亡是多种因素所致B级能力素养提升练7.(浙江杭州高一期中)成书于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记载:“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

”由此可见作者认为( )A.百家学派开始交流B.统一逐渐成为共识C.西周制度毫无价值D.应该恢复西周秩序8.《荀子·君道》记载:“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第三课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汉初刘邦分封同姓九王后,全国54郡,中央直辖者不过15郡,诸侯王国就占近40郡;全国1300余万人,中央政府控制编户97万,人口450余万。

(数据采用自刘国石《七国之乱、八王之乱、安史之乱之比较》)这说明(B)A.汉初实行分封制后人口增长迅速B.王国势力庞大,已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C.分封诸王使汉政权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D.分封制的实施使汉政权扩充了疆域,州郡数大增[解析]依据材料分析,汉初中央直辖的郡和人口远远少于各王国控制的郡和人口,地方王国对中央形成了挑战,这说明王国势力已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因此B项正确、C项错误。

从材料中难以看出人口和州郡数目的增长变化,A、D两项排除。

2.据史料记载,仅从元朔二年至元朔六年(前127~前123年),封侯的数目多达121个,元鼎元年至后元二年(前116~前87年)又有44人封侯,甚至一日之内竟有24人同时封侯(注:元朔、元鼎、后元均为汉武帝年号)。

武帝此举根本目的是(A)A.加强中央集权B.剥夺王国的封地C.分割王国的封地D.收回王国官吏的任免权[解析]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可知反映的是汉武帝推行“推恩令”。

汉武帝时为了削弱王国的实力,实行“推恩令”,根本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

3.唐朝后期,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

这种状况(C) A.加强了君主专制B.加强了中央集权C.削弱了中央集权D.完善了选官、用官制度[解析]本题考查藩镇割据的影响。

据材料可知,节度使控制着地方行政权、军权、财权,成为地方割据势力,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故本题选C项。

4.(2018·河南郑州一中高一期末)《读史漫录》中记载:“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

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

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

盖武帝决事禁中,稀见卿相。

”由此可见,“中朝”(D)A.掌握军政大权,是独立的决策机构B.分享丞相行政权,处理政事C.担任行政职务,有名无实D.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解析]汉武帝为了分散和限制丞相的权力,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使之担任侍中、常侍、给事中等职位,组成皇帝的秘书机构,是为中朝;它虽非决策机构,但参与皇帝的决策,而丞相、御史等演变为外朝,成为执行机构,排除A、B、C三项。

汉武帝创立中外朝制度的目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选D项。

5.(2018·广州学业水平检测)唐朝中期,唐政府每年春天都要举行一次恩科(即春季高考)来选拔人才,按当时的制度,规定其工作程序是(B)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礼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礼部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礼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三省六部制的识记能力。

中书、门下和尚书省分管决策、审议和执行。

6.(2018·东莞高一检测)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主要目的是(B)A.提高行政效率B.分割相权,加强皇权C.实现三权分立D.利于集思广益[解析]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7.(2018·苏州高一联考) “五代十国后建立的北宋王朝能够稳定下来的法宝就是对所有事情都要预先防范,委曲周全地进行制约。

”下列属于这一“法宝”核心精神的是(B)A.在边疆设立节度使B.分化事权使各部门相互牵制C.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D.设通判监督地方长官[解析]北宋建立之初,为了防止地方割据及加强皇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地方及相权进行了制约,其核心思想就是通过分化事权使各部门之间相互牵制,达到集权的目的,故选B项。

8.(2018·威海高一检测)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B)A.决策权B.行政权C.军政权D.财政权[解析]国家的最终决策权掌握在皇帝手中,故A项错误;在宋朝,行政权由中书门下行使,故B项正确;在宋朝,军政权由枢密院掌管,故C项错误;在宋朝,财政权由三司掌控,故D项错误。

9.(2018·蚌埠高一联考)魏晋时期,弘农杨氏四世三公,汝南袁氏四世五公。

杨氏、袁氏世代占据高官主要靠的是(C)A.战场立功B.才学品德C.门第出身D.皇亲国戚[解析]联系所学可知,魏晋时期,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它是以门第出身为标准选拔官员的,所以C项符合题意。

10.(2018·延吉高一联考)汉朝实行的察举制度,有各种名目,有的叫孝廉,有的叫茂才异等(才学出众),有的叫贤良方正,有的叫孝悌力田(孝父母,爱兄弟,勤恳种田)。

由此可见,察举制度选官的主要标准是(A)A.品行和才学B.家庭背景C.个人声望D.考试成绩[解析]据“孝”“才学出众”“贤良方正”“孝悌力田”可以判断出主要标准是品行和才学。

11.(2018·岳阳高一联考)有学者在评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将录取的重心落到了才而不是德上,从而将全国精英吸到了国家管理网络中,最大限度地消弭了士大夫离心离德的可能。

”这一制度应是(D) A.郡国并行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解析]根据“将录取的重心落到了才而不是德上,从而将全国精英吸到了国家管理网络中”,结合所学知识,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科举考试由中央组织进行,把选拔官吏的权力由地方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D项正确;郡国并行制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与选拔人才无关,排除A项;察举制的选官依据是品德,不符合材料“将录取的重心落到了才而不是德上”,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选官依据是门第,不符合“将录取的重心落到了才而不是德上”,排除C项。

12.(2018·武汉高一期末)关于下表中的中国古代两大选官制度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AB.科举制注重科技素养C.察举制有利于贵族政治的形成D.科举制不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解析]察举制注重以才德选官,故A项表述正确;科举制考查的是儒家经典,忽视科技,故B项错误;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科举制以考试成绩选官,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

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

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二“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

”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材料三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

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

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

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

[解析]第一小问从材料关键信息“皇帝”“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等方面提取信息;第二小问调动教材知识可知是汉承秦制。

[答案]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承袭秦制。

(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

[解析]迁移汉初“郡国并存”的知识指出“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后果”从导致“王国”问题出现的角度回答。

[答案]分封诸侯王国。

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员、收取赋税。

王侯权力过大,危害中央集权。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解析]第一小问根据“分其子弟”“国除为郡”“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等归纳“措施”;第二小问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国家统一等方面分析“意义”。

[答案]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的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王的防范。

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

14.(2018·安阳高一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瓘以魏立九品,是权时之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

与太尉亮等上疏曰:“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

……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询事考言,必得其善。

是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

”——(唐)房玄龄等《晋书·卫瓘传》材料二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

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

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

……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

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

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

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

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

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材料三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

……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

……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

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1)材料一中的“乡举里选”指的是什么制度?据材料一,说明这种制度是如何起到社会教化作用的。

[解析]第一小问“制度”,据材料一中“以魏立九品……宜复古乡举里选”得出应是魏晋以前的选官制度,据材料一中“乡举里选”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二小问“说明”,据材料一中“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是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概括即可。

[答案]制度:察举制。

说明:崇贤使民俗更加和顺;举善使人们更加忠厚。

(2)相对材料一,材料二中的选官标准有何变化?据材料二,概括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解析]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一中“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得出重才德,据材料二中“今立中正,定九品”“随世兴衰,不顾才实”“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得出重门第;第二小问“弊端”,据材料二中“今立中正……高下任意,荣辱在手”“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概括回答即可。

[答案]变化:由注重才德到注重门第。

弊端:中正官徇私舞弊;世家大族垄断仕途;扼杀人才;败坏社会风气。

(3)据材料二、三,分析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解析]据材料二中“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到材料三中科举制的变化概括得出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据材料三中“大小之官,悉听吏部”得出选官权集中到中央,据材料三中“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得出造成了社会阶层的对流、统治基础的扩大,据材料三中“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得出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