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社会互动
第五章社会互动下的市场需求
(1)从众需求行动之产生,除了有个人效 用受他人影响的行为倾向之外,还受到个 人收入、价格等因素的影响。 (2)虽然从众行动一定是在先导行动之后 发生的,但是先导行动之后的行动不一定 就是从众行动。 (3)在平等主义意识形态影响下,高阶层 成员对某些商品的需求,也有可能 从低阶层成员之众。
需求的连带外部效应可能是正的,也可能是 负的。 需求的连带外部正效应和负效应 :在其他 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如果消费者对某种商品 的需求随着其他消费者 购买数量的增加( 减少)而增加(减少),则需求的连带外部 效应为正;反之则为负。 从众需求是需求的连带外部正效应的一种 形式,其特点是,个人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随 着对该商品的其他需求者数量增加(减少) 而增加(减少)。
贝克尔和墨菲在2000年出版的著作《社 会经济学》中指出了主流经济学的一个 局 限,即它总是假定个人行为不直接受 他人行动的影响。然而,和这种假定相 悖的是,在 现实生活中,人们之间的直接 相互影响是非常普遍的。
第二节 从众行为与需求
一、需求的连带外部性
从众:由 于他人的影响,个人改变原来的行 为和观点,转而采取与他人相同的行为和 观点。 当一个人的需求直接受到其他购买者 的影 响时,我们就说,这里存在需求的连带外 部性或连带外部效应。
第四节 关键环节上的群体规模
一、关键环节上的群体规模与人口规 模:古典概率模型
我们首先假定,人对人的影响是同质的。 事实上,这正是纯粹意义上的从众行为的 内在假定。
以上的数学讨论在我们研究需求扩 展中的意义在于,它给我们以这样 的启示:如果从众临界点值的分布 给定,从而从众频次累积分布给定 ,那么,一个人口规模更大的社会 ,由于具有更大可能在关键环节上 聚集更多数量的行动者,因此,可 能更容易引发需求从众行动,乃至 更大规模的需求从众行动。
社会互动
冲突功能
4,交换 旨在获取报酬或回报的交往。 回报的形式多样
回报的原则:互惠(reciprocity) 净收益:得到的回报减去成本。正向 的净收益使交换可能持续下去
第四节、 关于社会互动的几种观点
一、符号互动论的观点
1,代表人物 George H. Mead , W. I. Thomas, 情景定义 Charles C. Cooley, “glass self ”镜中我 Mannford Kuhn, Herbert Blumer(布鲁默)
义发生变化。 5)所扮演的角色影响互动。
二、拟剧论的观点
( The Dramaturgical Model of Social Interaction) 1, 代表人及代表作
戈夫曼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 2,主要概念 1)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即人们
通过调控语言、姿态、手势等以控制自己留给 他人的印象,特别期待他人形成自己所希望的 印象。
社会互动的作用(地位、意义)
1. 有助于形成自我、完善自我 2. 社会互动是满足行动者需求的途径 3. 社会互动是社会构成和发展的基础
第二节、社会互动的发生
1. 人对他人的反应(如行动或思考)不取 决于对方行动、事件即符号乃至场景 (situation )本身,而取决于人对它们 所作的理解、解释、判断。即取决于符 号定义(definition of symbol) 或情景定义 (definition of situation )
2)前台和后台 前台是互动者展示精心修饰的行为的场
所(场合)。
后台是为前台表演做准备或呈现前台上 所不能展现的行为的场所。
3,主要观点
波普诺《社会学》目录_大纲
第一部分导论第一章社会学导言一、什么是社会学1、社会学的研究方式;2、社会学:显而易见的科学吗;3、社会学的基本假设;4、社会学的“为什么”;5、社会学的解释;6、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二、社会学的历史及其发展1、经典人物;2、美国社会学的发展三、社会学理论1、功能主义的视角;2、冲突论的视角;3、互动论的视角;4、对三种视角的简要评价四、应用社会学1、社会学与社会;2、为什么学习社会学第二章社会学研究的过程一、研究过程1、社会学解释;2、变量分析;3、统计控制和多变量分析;4、社会研究的阶段二、研究方法1、调查研究;2、试验;3、观察;4、第二手分析;5、研究策略三、社会研究中的客观性和伦理学1、客观性和偏见;2、社会研究中的伦理问题;3、道德中立第二部分社会组织与个体第三章文化一、什么是文化1、文化的定义;2、文化的演进二、文化的构成1、符号;2、价值观;3、规范;4、物质文化三、文化的分析1、文化分析的视角;2、文化的差异和统一;3、种族中心主义和文化相对性;4、亚文化;5、文化整合;6、文化变迁四、美国人的价值观1、美国人的传统价值观;2、对美国人价值观的其他分析第四章社会与社会结构一、社会结构二、社会结构的单位1、地位;2、角色;3、社会群体和组织;4、宏观社会结构三、社会的类型1、社会的生存方式;2、公社社会和社团社会四、关于社会的几种理论视角1、功能主义的理论视角;2、冲突论的理论视角第五章社会互动与社会网络一、什么是社会互动二、符号互动论1、乔治•赫伯特•米德;2、符号互动论的原理;3、共享定义;4、批评三、关于社会互动的其他理论1、拟剧论;2、本土方法论四、非语言沟通1、体态语言;2、个人空间五、社会互动的形式1、交换;2、合作;3、冲突;4、竞争;5、强制六、社会网络1、网络特性2、小世界研究;3、网络分析的重要性第六章社会化一、人类生物学与社会化二、婴幼儿的社会化1、与人类的接触;2、情感发展三、人格发展理论1、查尔斯•库利:镜中我;2、乔治•赫伯特•米德:角色借用;3、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无意识;4、艾里克•艾里克逊:认同危机;5、让•皮亚杰:认知发展四、养育孩子的方式五、社会化的主体1、家庭;2、学校与日托中心;3、同辈群体;4、大众传媒六、生命历程中的社会化1、青春期与青年期;2、成年期;3、晚年生活;4、死亡与濒临死亡七、再社会化八、社会化与人的自由第七章群体与组织一、社会群体的性质1、什么是社会群体;2、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3、我们为什么形成群体二、群体结构1、群体规模;2、群体规范;3、群体角色三、群体是怎样运作的1、决策;2、遵从;3、群体界线:内群体和外群体;4、参照群体四、组织的特性1、组织目标和特征;2、组织结构;3、科层制五、组织过程和变迁1、制度化;2、组织变迁六、组织选择1、美国社会中的志愿者协会;2、弹性组织;3、日本人的选择七、组织与现代社会:一个人文主义的观点第八章越轨,犯罪和社会控制一、越轨的本质1、越轨的定义;2、社会控制和越轨;3、越轨的社会功能和功能障碍二、关于越轨的理论视角1、生物学视角中的越轨;2、心理学视角中的越轨;3、社会学视角中的越轨三、犯罪和刑事司法系统1、犯罪的种类;2、犯罪统计;3、美国社会的高犯罪率;4、犯罪控制:刑事司法系统第三部分社会不平等第九章社会分层一、有价值物的分配1、收入与财富;2、权力;3、声望二、社会地位与地位等级1、辨认社会地位;2、社会地位的等级评定;3、地位不一致三、历史上的分层制度1、奴隶制;2、种姓制;3、等级制四、社会阶级1、阶级分化;2、阶级意识与虚假意识五、社会流动1、开放社会与封闭社会;2、社会流动的条件;3、妇女的社会流动六、分层理论1、功能主义理论;2、冲突理论;3、伦斯基的理论七、其他社会的分层与流动1、英国:阶级社会与福利国家;2、巴西:传统与发展第十章美国的社会阶级与贫困问题一、美国的社会阶级1、下层阶级;、工人阶级;3、下层中产阶级;4、上层中产阶级;5、上层阶级;二、美国的社会流动三、生活机会中的阶级差异1、社会阶级,健康与寿命;2、社会阶级与法律;3、社会阶级与教育;4、社会阶级与社会参与四、贫困1、贫困的定义;2、贫困发生率;3、穷人与就业;4、贫困的原因五、社会福利1、社会福利简史;2、美国的社会福利制度;3、社会福利中的问题;4、社会福利制度评论第十一章民族,种族与少数民族一、民族与种族群体(上)(下)1、民族群体;2、种族群体;3、美国的少数民族群体二、对少数民族的偏见与歧视1、偏见;2、歧视;3、偏见与歧视的变化形式三、少数民族的关系模式1、接受模式;2、排斥模式;3、美国的结构性不平等四、少数民族成员的社会反应与心理反应1、被动接受;2、个人攻击行为与暴力行动;3、集体抗议;4、自我隔离;5、自愿同化五、民族,种族关系的未来第十二章社会中的年龄和健康问题一、年龄与社会1、人口的变化;2、生命阶段的历史发展;3、年龄与社会结构;4、年龄歧视二、变老1、生理变化;2、社会老年学的观点三、美国老年人的社会状况1、退休;2、居住;3、健康与个人照顾四、其他社会的老年人1、中国:尊敬老人;2、以色列吉布兹:老年人的整合;3、艾克:弃老五、美国的健康与医疗保健1、健康的社会分布;2、医院保健系统六、医疗保健存在的问题1、生活的医学化;2、用医学技术保存生命;3、医疗费用上升的危机;4、艾滋病:社会,经济和道德问题第十三章性别一、两性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异1、生理差异;2、心理差异二、性别角色1、性别角色的社会简史;2、性别角色的社会化;3、成人的性别角色三、性别与不平等(上)1、性别分层的社会学理论;2、性别歧视;3、性别与婚姻;4、性别与工作;三、性别与不平等(下)5、性别与政治;6、女权运动第四部分社会设置第十四章家庭一、社会中的家庭1、功能主义的观点;2、冲突论的观点二、家庭结构1、亲属与家庭;2、核心家庭与扩展家庭;3、家庭中的权威;4、婚姻居所;5、世系与继承三、婚姻,离婚和寡居1、选择一位婚姻伴侣;2、求爱和罗曼蒂克式的爱情;3、婚姻;4、离婚和再婚;5、寡居四、变迁中的美国家庭1、人口趋势;2、单亲家庭和继父母家庭;3、工作与家庭;4、家庭暴力;5、婚姻与核心家庭的关系;6、家庭的未来第十五章教育一、社会学视野中的教育1、功能主义的观点;2、冲突论的观点二、教育组织1、教育的普及;2、美国的教育组织;3、教育组织模式;4、政府的支持和父母的选择;5、教师和学生的角色;6、对学生的评价三、美国教育的趋势和问题1、对美国教育的批评;2、教育革新;3、私立教育;4、教育和少数民族;5、教育和平等四、教育的影响1、教育和收入;2、教育和价值观第十六章宗教一、宗教与社会1、宗教的类别;2、宗教与人类境况;3、功能主义视角:宗教与社会稳定;4、冲突论视角:宗教与社会变迁二、宗教组织1、宗教的要素;2、宗教组织的类型三、美国生活中的宗教1、宗教与美国文化;2、宗教成员资格及宗教倾向;3、宗教参与;4、新宗教意识四、社会中的宗教:一种长远的观点1、起源与发展;2、世俗化讨论第十七章权力,政治和政府一、权力,权威和国家1、权力;2、权威与权力的合法化;3、国家;4、关于政治权力分配的几种观点二、政府形式1、民主政体;2、集权主义;3、独裁主义三、美国政治与政府1、历史和文化背景;2、政治参与;3、政党;4、利益群体与院外活动;5、军事_产业联合体;6、谁统治美国四、社会学与国家:一种人文观点第十八章经济与劳动一、经济1、经济的历史演变;2、现代经济的构成二、经济制度1、资本主义制度;2、社会主义制度;3、混合经济三、美国的经济制度1、历史与文化背景;2、合作资本主义;3、经济集中与双重经济;4、政府与劳工组织的作用;5、经济全球化四、劳动社会学1、工人的异化与满意度;2、美国的劳动倾向;3、跨文化观点:日本的经济与劳动五、社会与市场:一种人文观点第五部分社会环境和社会变迁第十九章人口与生态一、人口研究1、人口研究的数据来源;2、人口结构:性别与年龄二、人口变化的要素1、出生率;2、死亡率;3、移民三、人口增长与社会1、世界人口增长;2、生育控制;3、美国的人口增长与变化四、生态学与环境社会学1、人口密度与人类行为;2、生态系统;3、地球生态系统第二十章城市,城市化和社区变迁一、城市的起源和成长;1、最初的人类社区;2、城市的诞生;3、前工业时代的欧洲城市发展二、工业革命后的城市化1、美国的城市化;2、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三、美国大都会的结构和发展1、大都会社区;2、大都会的兴衰;3、城市生态学四、城市生活和文化1、社区生活的变迁;2、关于城市生活方式的研究视角;3、城市生活方式的经验研究;4、郊区生活五、美国大都市问题和城市危机1、老中心城市的问题;2、大都会的离析和蔓延;3、城市规划与城市重建;4、冲突理论与城市危机;5、美国城市的未来第二十一章集合行为和社会运动一、集合行为的性质和发生的条件1、集体行为的性质;2、集合行为发生的条件二、集群与大众行为1、集群的类型;2、集群行为理论;3、大众行为三、传播与集合行为1、谣言与闲话;2、公众舆论四、社会运动1、社会运动的类型;2、社会运动的过程;3、社会运动发展的一个现代理论:资源动员第二十二章社会和文化变迁一、社会变迁的原因1、物质环境;2、人口;3、技术;4、非物质文化;5、文化进程;6、经济发展;7、有目的地促进变迁二、社会变迁的理论1、社会文化进化论;2、循环论;3、功能主义者的观点;4、冲突论的观点三、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1、第三世界经济发展的条件;2、第三世界的经济困境:冲突论的观点;3、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四、现代化的构成要素五、发达社会的未来1、后工业社会;2、悲观主义情结:增长的极限;3、乐观主义情结:未来主义波普诺《社会学》笔记第一部分导论第一章社会学导言绪论1、社会学是一种关于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的系统的、客观的研究。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配套题库-社会学概论-第五章 社会互动【圣才出品】
第一篇 社会学概论第五章 社会互动一、名词解释1.社会互动(宁夏大学2018年研;吉林大学2017年研;北京科技大学2014年研)答:社会互动又称社会交往活动或社会交互作用,是指社会主体之间为了满足各种需要而发生的、以信息传播为基础而形成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作用和相互了解,从而在经济、政治、文化及心理等方面产生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社会行动过程。
2.戏剧论(戈夫曼)答:戈夫曼的戏剧论是社会互动理论中的一种观点,他采用戏剧分析的方法,从印象管理的角度来揭示人们社会互动的特点。
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他指出,世界是一个大舞台,生活就是在演戏,表演者最关心的是留给观众什么样的印象。
他的理论主要研究人们运用哪些技巧来创造在别人心中的印象,所以又称为“印象管理理论”或“印象整饰理论”。
戏剧论认为,互动的一方总想控制对方的行为,使对方通过对自己行为的理解做出符合自己计划中的行为反应。
3.标签理论(华中农业大学2018、2015年研;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研)答:标签理论,又称标志理论或标定理论,是一种从符号互动论角度探讨社会问题与越轨行为的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社会问题或越轨行为是一种主观的东西,即某种社会现象之所以成为问题就是因为社会给它贴上了这样的标签。
在研究社会问题与越轨行为时,这些问题或行为本身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社会如何评价和对待它们。
那些凭借权力占据了统治地位的集团可以通过贴标签、宣布被统治者为“有越轨行为者”,来歧视、控制和镇压被统治者。
因此,这种贴标签通常是不公正的。
4.合作答:合作是指社会互动中,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对互动各方都有某种益处的共同目标而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
人们之所以需要合作,是因为仅靠某一方的单独行动往往无法实现这种利益或目标。
从广义上说,人们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都必须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之上,没有合作就没有群体或社会可言。
社会学大纲——精选推荐
《社会学》教学大纲第一部分说明一、设置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社会学是高等院校法政专业的专业必须课,是理论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一门工具课,学好这门课对于大学生未来走向社会、进行职业选择、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开设《社会学》的目的和意义在于:通过学习基本的社会学理论,使学生能够掌握社会学观察问题的独特视角,运用“社会学想象力”,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学会超越自身的直接经验,了解世界上正在进行和将要发生的事情,把握历史和事件以及它们在社会中的相互关系,从而提高应对和处理复杂事物的能力,为未来的事业选择做好准备。
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第一章走近社会学(绪论)。
主要讲授社会学认识问题的独特视角、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学习社会学的意义等内容,为以后的授课做铺垫和准备。
另外还有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主要讲授社会学的创立和发展以及各个时期的主要学术流派和理论观点、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状况,这是社会学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社会。
主要讲授西方认识社会的两种观点、基本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等内容,这是学生认识“社会”的基础。
第三章人社会化。
主要讲授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
第四章社会角色。
主要讲授人如何扮演好各种角色。
第五章社会互动。
主要就讲授社会互动理论和互动类型。
第六章社会群体。
主要讲授社会群体和社会群体的作用过程、我国初级社会群体的变化。
第七章社会组织。
主要讲授各组社会组织的类型和构成要素。
第八章社区。
主要讲授社区的协调发展以及虚拟社区及其特点。
第九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主要讲授社会分层的两大理论观点、我国社会分层的情况以及社会流动及其特点。
第十章越轨和社会控制。
主要讲授社会越轨的类型、成因和社会控制。
第十一章社会问题。
主要讲授当今主要的社会问题,即人口、环境、贫困和犯罪问题。
三、与教学计划中前后课程的关系本课程的开设时间是在二年级的上学期,学生已经基本学完了公共课,即将进入全面的专业课的学习。
《社会学概论》笔记五
《社会学概论》笔记五第五章:社会互动本章指导:一、本章目的:社会互动是微观社会学领域的研究主题,它来自于我们的日常生活。
通过学习,使同学们了解和掌握社会学关于社会互动的基本原理,以及我们怎样运用其中的理论知识来理解生活中的现象。
二、课前准备:1、你以前接触过“社会互动”这个词汇吗,你是怎样理解的,请思考。
2、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据你所知,我们生活中有哪些行为是无组织的、自发的而且人数众多,试举几个例子。
3、认真阅读本章纲目,了解本章的学习脉络。
三、学习建议:1、这一章总体来说还比较容易掌握,难理解的也就是其中的理论,只要结合实际的例子就能理解,注意老师的讲解。
2、最好能看看参考书目,尤其是第一本--《乌合之众》,它是社会学的经典之作,深入浅出,描写生动,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感染理论的集合行为说明。
3、掌握本章的重要概念:①社会互动②集合行为③交换④强制四、学习重点:1、社会互动的涵义及类型。
2、戈夫曼对社会互动的分析。
3、集合行为的类型。
重要概念:对社会互动的具体分析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社会互动的涵义:1、社会互动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之间,被隔绝的单个人不行;2、社会互动是相互依存的行为,以相互的或交换的方式进行,是一种双向交流,不是单方面的,有去无回不是互动,但互动不一定非要面对面进行;3、社会互动必须借助符号才能进行,这基于人们拥有共同的文化或经验,能够对符号所表达的意义进行理解。
符号有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之分。
在我们日常互动中,非语言交流(nonverbal communication)之多令人吃惊,通常情况下,在两个人交谈时,语言对情境的社会意义的表达平均不到35%,剩下的65%的意义都是由非语言的方式表达的(两种最重要的非语言沟通形式是身体语言和个人空间,前者包括动态或静态的体语以及面部表情。
)。
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s)、动态体语(gestures)、静态体语(posture)、个人空间(personal space)社会互动类型在社会学的先驱乔治·齐美尔(George Simmel,19世纪末德国社会学家,研究形式社会学)研究的基础上,人们区分出并且分析了许多种社会互动的主要形式,那些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最为突出的互动形式有交换、合作、冲突、竞争及强制。
第 5 章:社会互动
第五章:社会互动第一节社会互动的含义与形式一、社会互动的界定1、社会互动的概念社会互动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的符号和交往形式而产生相互影响的过程。
2、社会互动的构成因素(1)必须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互动主体。
(2)互动主体之间必须发生某种形式的接触。
(3)参与互动的各方有意识的考虑到行动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二、社会互动的基本形式(一)暗示1、暗示是人们为了某种目的,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肢体语言以及某些符号,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进行影响,使其接受暗示者所示意的意见、观点或按所示意的方式进行活动。
暗示有三个环节:暗示者、暗示信息和被暗示者。
2、暗示的分类(二)模仿1、模仿的概念。
模仿是在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人影响,而仿照他人,使自己与之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似的现象。
2、模仿的特点:(1)模仿的社会刺激是非控制性的,榜样是模仿的条件,但模仿是自愿产生的,有时可能是无意识的。
(2)相似性模仿者的举止近似于其所模仿的榜样。
3、模仿的意义。
(1)模仿是学习的基础;(2)适应作用;(3)增进群体的凝聚力。
(三)交换1、交换的概念和构成要素。
交换指的是在一定的规则下,行为者为了获得回报而行动、并获得回报的社会互动形式。
按照这个定义,构成交换应该有四个要素:目标、付出、回报和效益。
2、交换的类型。
物质的交换和非物质的交换。
3、交换存在的社会基础。
交换主要是有社会差异引起的,在社会中,处于交换行为中的各方都以自己的所有物为手段,以对方的所有物为目的,因而才有了交换。
(四)竞争1、竞争的概念。
竞争是指行动者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展开的较量、争夺,它是社会互动的一种普遍可见的方式。
2、竞争的类型(1)竞争可以从社会互动的角度作如下分类:个人和个人之间的竞争、个人和群体之间的竞争、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竞争。
(2)从社会互动的内容和目标来看,宏观层面可以分为:经济竞争、政治竞争、科技竞争等;微观层面可以分为:地位竞争、声望竞争、恋人竞争等。
《社会学概论》社会互动
社会互动的作用(地位、意义)
1. 有助于形成自我、完善自我 2. 社会互动是满足行动者需求的途径 3. 社会互动是社会构成和发展的基础
4
第二节、社会互动的发生
1. 人对他人的反应(如行动或思考)不取 决于对方行动、事件即符号乃至场景 (situation )本身,而取决于人对它们 所作的理解、解释、判断。即取决于符 号定义(definition of symbol) 或情景定义 (definition of situation )
依据冲突发生的领域,冲突分为经济冲突、 政治冲突、文化冲突
医患冲突、 征地拆迁冲突
20
冲突功能
21
4,交换 旨在获取报酬或回报的交往。 回报的形式多样 回报的原则:互惠(reciprocity) 净收益:得到的回报减去成本。正向
的净收益使交换可能持续下去
22
第四节、 关于社会互动的几种观点
一、符号互动论的观点 1,代表人物 George H. Mead , W. I. Thomas, 情景定义 Charles C. Cooley, “glass self ”镜中我 Mannford Kuhn, Herbert Blumer(布鲁默)
17
2,竞争 定义:竞争是不同的人或群体为了各自 获得同一 个目标而进行的互动。 竞争的类型:
正当竞争和不正当竞争 公开竞争和不公开竞争
18
3,冲突 是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直接 的和公开的争斗,彼此之间表现出敌对 的态度或行为。某些竞争会演化为冲突。 冲突的方式多样。 (王,p.86)
19
依据冲突者,冲突分为人际冲突、群体间 的冲突、民族冲突、国家冲突
5
2,身体语言、空间距离可视为符号,在人际互 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社会学概论5-7
我们所说的客体不过是我们经验的产物。 我们所体验的客观世界,并不是客观世 界本身,而是我们想象的世界。当然, 对于同一社会的成员来说,他们对所遇 到的大多数情境是有着相同的定义的, 正是因为有相同的理解和定义,所以人 们的互动才成为可能。 人类的行动就是解释性行动。 ——布鲁默
第一节 社会互动的涵义与形式
第五章 社会互动
第一节 社会互动的涵义与形式 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符号 第三节 社会互动的理论 第四节 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
第一节 社会互动的涵义与形式
1.社会互动: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的符号和交往形式 而产生的相互影响的过程。(人会根据社会地位、社 会角色来选择自己的行动)2. 社会互动的 构成要素: (1)必须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互动主体。 (2)互动主体之间必须发生某种形式的接触。(语言 或非语言形式) (3)参与互动的各方有意识地考虑到到期待的报酬 时,将产生愤怒的情绪并出现攻击性行为;反 之,当得到甚至超过期待的报酬时,就会赞同 这种行为。 理性命题:人们在选择行动时,不仅考虑行动 后果的价值大小,而且考虑该行动后果的可能 性,通过理性权衡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行为。 (比如冒险)
“邻居们交换恩惠,儿童交换玩具,同事们交 换帮助,熟人交换礼貌,政治家交换让步,讨 论者交换观点,家庭主妇们交换烹饪技巧。” (布劳) 交换的报酬主要有四类:金钱、社会赞同、尊 敬和依从。其中金钱的价值最小,依从的价值 最高。 人们拥有的资源的不同决定了他们在交换中的 地位。交换中的不同地位决定了权力结构。
心理暗示
美国田纳西州有一座工厂,许多工人都是从附近农村 招募的。这些工人由于不习惯在车间里工作,总觉得 车间里的空气太少,因而顾虑重重,工作效率自然降 低。后来厂方在窗户上系了一条条轻薄的绸巾,这些 绸巾不断飘动着,暗示着空气正从窗户里涌进来。工 人们由此去除了“心病”,工作效率随之提高。 广告:丝滑巧克力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1.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2.统计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数据信息资料的统计工作过程。
3.普遍调查:又称全面调查,简称普查。
是为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或周期性的总体调查。
4.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的一种,它是从总体中按一定的方法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对此做出估计和判断的一种调查方法。
5.统计报表:是按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统一的报送程序和报表时间,自下而上提供基础统计资料,是一种具有法律性质的报表制度。
6.问卷调查:是以一组问题获得相关、有效信息的一种方法。
7.个案研究:是一种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
8.访谈法:指研究者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与被研究者交谈,进行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
9.实验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发现或证实社会现象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
10.文献法:通过搜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语音、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在不影响研究对象的情况下,分析和探讨个人与社会关系现象的方法。
11.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它是一种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12.定性分析: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3.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第三章社会与文化1.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2.社会结构:是指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
3.人口:是指特定区域内,由一定社会关系联系起来的、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有生命的个人所组成的总体。
4.人口数量:是对人口的量的规定性,指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有生命的个体总和,通常人口数量指的是人口规模。
自考本科00034社会学概论-重点复习资料
自考本科00034社会学概论-重点复习资料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科学。
在社会学研究中,统计调查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它通过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数据信息资料,以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为基本原则。
普查调查是一种为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或周期性的总体调查,而抽样调查则是从总体中按一定的方法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对此做出估计和判断的一种调查方法。
统计报表则是按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统一的报送程序和报表时间,自上而下提供基础统计资料,是一种具有法律性质的报表制度。
除了统计调查外,问卷调查、个案研究和访谈法也是社会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
问卷调查是通过一组问题获得相关、有效信息的一种方法,个案研究则是一种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
而访谈法则是指研究者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与被研究者交谈,进行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
这些方法各有其适用范围和优缺点,研究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不足:社会学研究存在典型的主观意识诱导,难以标准化资料和易受质疑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社会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包括筹划、实施和总结阶段。
定量分析资料汇总的目的包括初步了解数据分布情况、准备次数分布表、为深入统计分析作准备以及便于保存调查资料。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体现在着重点、依据、手段、学科基础和结论表述等方面。
社会指人们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结构是指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人口是指特定区域内由一定社会关系联系起来的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有生命的个人所组成的总体,人口数量和人口质量则分别指对人口量和质的规定性,自然资源是指与人类活动相关联的全部自然条件的总和,环境是指围绕在人类周围的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质等因素所构成的人类生存环境,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则分别指两种文化之间互相沟通、采借、冲突与融合的过程以及某种文化元素随同社会交往而扩散为其他社会所吸收的过程,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被多数社会成员所接受的文化,文化冲突则是异质文化在传播、接触中出现的互相排斥的倾向和状态,文化自觉性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对他人的文化有“识人之明”。
05 社会互动 自考 社会学概论
第五章社会互动一、单项选择题1.(P113)社会互动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的()和交往形式而产生相互影响的过程。
( A )A.符号 B.标志 C.行为 D.语言2.(P114)一个微笑可能代表了我们很高兴,一个请假条代表某人要请假,这说明人类社会互动的中介是( B )A.言语 B.符号 C.模仿 D.暗示3.(P114)一对夫妻在一起讨论如何在将要到来的节日为亲人买礼物,双方都能清楚地意识到对方对话的动机或意图,并因此回应对方。
这体现出的是社会互动构成中的哪个因素?( C )A.必须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互动主体B.互动主体之间必须发生某种形式的接触C,参与互动的各方有意识地考虑到行动“符号”所代表的“意义”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4.(P115)在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他人影响,而仿照他人,使自己与之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似的现象称为( D )A.暗示 B.竞争 C.调适 D.模仿5.(P115)个体在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模仿占有重要地位,在个体发展的哪个时期,这种地位尤显突出?( A )A.早期 B.中期 C.后期 D.晚期6.(P115)不同行为者之间彼此通过转让自己所有物而获得对方所有物的行动是( B )A.竞争 B.交换 C.付出 D.调适7.(P115)下列哪个不属于交换的构成要素?( D )A.目标 B.付出 C.效益 D.结果8.(P115)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动周期的交换叫做( A )A.重复交换 B.互动交换 C.双重交换 D.多重交换9.(P115)雇主给雇员分配一份工作,雇员按照雇主的要求去工作,就会得到这份工作带来的各种回报,这就是社会互动形式中的( B ) A.合作 B.交换 C.竞争 D.冲突10.(P115)在一定规则下,行为者为了获得回报而行动并获得回报的社会互动形式是( A )A.交换 B.合作 C.竞争 D.冲突11.(P116)感情、文化等交流形式属于 ( B )A.物质交换 B.非物质交换 C,商品交换 D.多重交换12.(P116)总统竞选属于哪种竞争类型?( B )A.科技竞争 B.政治竞争 C.经济竞争 D.地位竞争13.(P116)物质的交换中,最典型的是 ( A )A.商品交换 B.劳动交换 C.产品交换 D.工具交换14.(P116)引起交换的主要原因是( D )A.社会互动 B.社会变迁 C.社会变革 D.社会差异15.(P117)所有的社会的基础都是( B )A.竞争 B.合作 C.交换 D.调适16.(P117)通常在合作者之间确有比较明确的职责界定,比如初在金钱借贷方面的合作属于哪种合作类型?( C )A.自发性合作 B.指导性合作 C.契约式合作 D.制度化合作17.(P117)(08年真题)在社会互动中,行为者之间为达到某些共同的利益或目标而彼此密切配合的社会互动形式称( A )A.合作 B.学习 C.共享 D.交换18.(P117)在某个工地遇到一场突发事故时,大家一起行动来救助伤员,这种合作形式为( A )A.自发性合作 B.制度化的传统合作 C.指导性合作 D.契约式合作19.(P117)(09年真题)最古老和最具普遍意义的合作形式是( B )A.制度化的传统合作 B.自发性合作 C.指导性合作 D.契约式合作20.(P117)在一些农业地区逐步形成大家一起收获庄稼的合作习惯属于( A )A.制度化的传统合作 B.自发性合作 C.指导性合作 D.契约式合作21.(P117)在老师指导下的大学生实地研究属于( C )A.制度化的传统合作 B.自发性合作 C.指导性合作 D.契约式合作22.(P117)(11年真题)不同群体针对稀有资源的斗争称( D )A.合作 B.交换 C.竞争 D.冲突23.(P118)源于冲突而发生的调适是( C )A.权变 B.顺从 C.和解 D.容忍24.(P118)由于不改变原来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属于较为稳妥和保守的方式,也是解决非抵抗性冲突的主要方式是 ( D )A.拳斗 B.容忍 C.权变 D.和解25.(P118)争论、战争、仇斗等属于( C )A.经济冲突 B.种族冲突 C.显性冲突 D.隐性冲突26.(P118)(10年真题)由一群人所共同认可的、有意义地代表其自身以外的别的事物的象征是( A )A.符号 B.语言 C.文化 D.价值观27.(P120)身体语言中最令人注意的是面部表情和( A )A.手势 B.口型 C.声音 D.眼神28.(P122)相距45厘米到122厘米之间是( B )A.亲密距离 B.个人距离 C.社会距离 D.公众距离29.(P122)(12年真题)霍尔认为,比较正式的场合保持的距离是( C )A.亲密距离 B.个人距离 C.社会距离 D.公众距离30.(P123)米德认为,社会互动的产物是( B )A.儿童 B.自我 C.人类 D.意识31.(P123)提出“镜中之我”思想的是 ( B )A.米德 B.库利 C.布鲁默 D.戈夫曼32.(P123)(08年真题)认为人类行为的社会目的主要是看他们赋予这些目的的意义,而这些意义是在社会互动中不断建立和再建立起来的,这是( D )A.结构功能论 B.印象管理论 C.社会交换论 D.符号互动论33.(P123)把“符号互动论”看成是人际互动的独特特征的是( C )A.米德 B.库利 C.布鲁默 D.戈夫曼34.(P124)拟剧论的代表人物是( D )A.米德 B.库利 C.布鲁默 D.戈夫曼35.(P124)社会生活之所以井然有序,是因为存在着社会互动的规则。
第五章 社会互动
Sociology
厚德 博学 笃行 弘毅
第五章 社会互动
通过本章学习,主要了解社会互动的含义、基本类型和 互动的情境,掌握集合行为的特征和形式以及网络互动 的特点。联系社会学关于社会网络研究的基本内容,对 社会如何制约人们的社会行为做深入的讨论。
一、社会互动的概述 二、集合行为与社会网络
Sociology
Sociology
厚德 博学 笃行 弘毅
第五章 社会互动
第一节 社会互动的概述
一、社会互动的含义及类型:
(一)社会互动的含义:
所谓社会互动又称社会交往,是指个人 与个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发 生相互影响性的行动方式和过程。
人际交往指人与人之间 通过各种不同的手段或 方式的接触,在心理或 行为上产生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的 过程。
2、大众行为:分散的集群行为
在分散的社会群体中出现的集合行为被称为大众行为。
A、恐慌 恐慌是指人们面临迫近的危险时,所表现的紧张心态及 违反常规的行为。
Sociology
厚德 博学 笃行 弘毅
第五章 社会互动
第二节 集合行为与社会网络
危机出现时,人们往往极度紧张和恐惧,每个人都想避开危险源, 对正常的规范和必要的合作关系臵之不顾,结果局势更加险恶,行 为的结果与希望达到的目标不相符合。
Sociology
厚德 博学 笃行 弘毅
第五章 社会互动
第二节 集合行为与社会网络
二、社会网络与网络社会:
B、谣言 谣言是从不知名的来源发生、通过非正式的途 径而传播的信息,是在人与人之间非正式地、 通常是口头传播的未经证实的信息。谣言的传 播本身就是一种集合行为。 当人们无法获得所需要或渴望了解的信息,或 对正式传播渠道提供的信息不信任时,谣言就 可能非常盛行。
05社会学概论课件(自考)第五章社会互动
四、竞争
(一)竞争的概念 竞争是指行动者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而 展开的较量、争夺,它是社会互动的一 种普遍可见的方式。 社会的资源是有限的,有的人得到了, 另外的人就得不到,有人多得了一些, 另外的人就少得了。所以如果人们都想 获得这些有限的资源,竞争就不可避免 地存在。
竞争和冲突的不同之处在于:竞争关心 的是目标而不是对手,竞争都是在一定 规则下进行的,有些规则强调的是参与, 通常在竞争中打败对手不是主要目的。 我们可以将竞争看成是一种合作性的冲 突。 和冲突相同的是,竞争的一方达到目标, 而另一方面临失败。
人们通过角色借用来理解他人对某些符 号所赋予的意义。 即通过设身处地的方式,站在对方的立 场来阐释互动的情境,来决定自己应该 如何行动
(二)拟剧论 拟剧论是用表演和比喻来说明日常生活 中人的互动的理论。 基本观点:社会是一个舞台,全体社会 成员是在这个舞台上扮演不同角色的演 员。他们都在社会互动中“表演”自己, 塑造自己的形象并更好地达到自己的目 的。
1、普遍性 2、多重性 3、滚珠性 4、多向性 5、隐蔽性
三、社会网络的形态及其功能
(一)封闭形态和开放形态 以个人进出该社会网络的难易程度的不 同来区分。 有的社会网络比较排斥新成员的加入或 者对新成员的加入有严格规定,一旦加 入这样的社会网络,也很难退出该社会 网络,这样的社会网络就是封闭形态的, 反之,就是开放形态的社会网络
2、库利 库利的“镜中之我”理论认为:人的自 我是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由社会互动 所形成的。 个人所处的每一种社会关系都表现为自 我的反映,这种反映构成了个体的身份。 人们生活在一个镜子的世界中,每一面 镜子都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反映人, 从这些反映中,人们就可以来逐步明确 自己的身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互动-第五章.社会互动第一节社会互动概述一、社会互动的涵义授课思路:通过参加应聘这则案例,让学生领会社会互动是以他人为导向,并对他人的行为做出回应。
案例:假设你收到了一家大公司的面试通知,你欣喜若狂,非常希望自己能够成功通过面试。
接下来你会做些什么呢?首先,你会考虑自己面试时的穿着打扮,也许你平时喜欢休闲、随意和自然的风格,但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成熟,稳重和干练,你会挑选一套职业正装,头发整饰一新,皮鞋光亮照人,手里再配一个公文包。
然后,你会在脑海中排练面试的情形,你时而扮演自己的角色,时而扮演考官的角色。
在面试时,你内心很紧张,但你会装作若无其事侃侃而谈,尽力展示自己的优点。
对于考官的观点,你一方面加以认可,另一方面又能提出自己独到的想法。
面试结束后,你感到浑身轻松,并且得意洋洋。
你自认为今天表现的不俗,给考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回到家,你换上了平日喜欢的T恤、牛仔裤和运动鞋。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在我们日常与他人面对面的接触中,我们根据社会成员共同建构和分享的一些规则意识到他人对我们行为的期待以及我们对他人思想、感情和行动的期待。
面试官希望见到机灵、礼貌、目标明确、穿着得体,并对有关问题准备得很好的人。
应聘者期待着见到有权威的、并且在提探索型问题时非常内行的人。
社会互动的涵义:所谓社会互动就是行动者对其他行动者行为的回应行动。
在相互交往中,由于我们意识到自身行动对他人行动的后果,因此,我们的行动总是以他人为导向的,根据自己所处的不同场合和面对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反应,以调整自己的行为。
我们在课堂上的行为和课堂外的行为会有所区别,与老师交往和与同学交往表现也会不一样。
二、社会互动发生的条件授课思路:让同学们思考互动发生的条件。
可以给学生以下提示:(1)互动中对人的数量是否有要求?——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群体之间,这是互动的结构条件。
(2)为什么对牛弹琴,牛无动于衷呢?当你来到异国他乡,如果语言不通,那么你和当地的居民能发生互动吗?互动的纽带是什么?——社会互动以信息传播为基础,信息是互动沟通的纽带。
(3)同乘一辆公共汽车的乘客之间有互动发生吗?当汽车遇上紧急情况,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共克难关时会怎样?——个人之间、群体之间,只有发生了相互依赖性的行动才产生互动,不论这种依赖性是直接的或间接的,是亲和的还是排斥的。
(4)现代社会由于有了便捷的通信手段,因此我们可能和近在咫尺的邻居老死不相往来,但却和远在天边的网友谈天说地。
互动和距离有关吗?——人们之间的互动不在于空间距离的远近,而在于事件的相关性。
(5)同样是一句“讨厌”,用在情侣之间和用在仇人之间意思是截然不同的,为什么?——社会互动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意义。
(6)参加应聘的你即使不喜欢,也要穿西装,打领带,这是为什么呢?——无论是个人或群体的互动都不可能为所欲为、随心所欲,都必须在一定的规范引导下行动。
第二节社会互动的理论一、符号论二、戏剧论三、常人方法学一.符号互动论——信息互动论乔治.米德是符号互动论的代表人物,后来他的学生布鲁默(H.Blumer)对其思想做了提炼、概括和发展。
符号互动论的基本观点:(1)符号在人们的社会互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
人与人的互动是——什么是符号?,是符号互动。
运用符号进行的(2)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行为。
要理解某个行动,就要对行动者赋予其活动的意义做出解释。
(3)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
一方面,意义的确定有赖于互动的背景和情境,如果在大街上与熟人相遇,而是友好的问候。
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意义是在互动过程中通过双方都协商而确定的。
它既不是预先决定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互动过程中产生、修正、发展和变化的。
例如,有人推你一下,你可能做出不同的解释,从而也就做出不同的反应:如果你认为别人是友好地开玩笑,你可能一笑了之,或者与他嬉闹一番;如果你认为别人是无理取闹,你也许会责怪他几句;如果你认为别人是恶意挑衅,你可能严加斥责,甚至会拳脚相加。
(4)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通过扮演他人的角色,从他人的角度来解释其思想和意向,并以此为根据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例如,当别人推我们一下时,我们在做出反应之前,往往先得设身处地地想一下:他这么做是为了什么?(5)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从自己所认识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之中来认识自己,形成并修改自我概念。
例如,如果我们把别人“推”的动作理解为友好的表示,我们就可能形成自己是受人欢迎的,能与别人轻松相处的自我概念;如果我们将它理解成恶意的挑衅,就可能得到自己是受人排斥、欺负的自我概念。
一个人往往按照他的自我概念来与人互动。
一个认为自己具有助人为乐的品质的人,在很疲劳的情况下都可能去帮助别人,相反,一个认为自己是已经不可救药的越轨者,往往会“破罐子破摔”。
符号互动理论的缺陷在于:将社会关系简单地归结为人际关系,关注的仅仅是个体互动方式,忽视了宏观社会结构对人的互动的制约,忽视了互动的内容和社会经济条件对互动形式的重要影响,减少了它对群体互动的解释力。
非语言互动:案例:请同学们回答以下动作代表什么含义眯着眼——不同意,厌恶,发怒或不欣赏走动——发脾气或受挫扭绞双手——紧张,不安或害怕向前倾——注意或感兴趣懒散地坐在椅中——无聊或轻松一下抬头挺胸——自信,果断坐在椅子边上——不安,厌烦,或提高警觉坐不安稳——不安,厌烦,紧张或者是提高警觉正视对方——友善,诚恳,外向,有安全感,自信,笃定等避免目光接触——冷漠,逃避,不关心,没有安全感,消极,恐惧或紧张等点头——同意或者表示明白了,听懂了摇头——不同意,震惊或不相信晃动拳头——愤怒或富攻击性鼓掌——赞成或高兴打呵欠——厌烦手指交叉——好运轻拍肩背——鼓励,恭喜或安慰搔头——迷惑或不相信笑——同意或满意咬嘴唇——紧张,害怕或焦虑抖脚——紧张双手放在背后——愤怒,不欣赏,不同意防御或攻击环抱双臂——愤怒,不欣赏,不同意防御或攻击眉毛上扬——不相信或惊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与他人的互动不仅仅是借助语言,有时我们也运用表情,声音、肢体和空间距离等非语言来传达信息,并对他人的行为作出反应。
所以是信息互动,不是符号互动——通过某种方式使互动者之间产生差别与联系并识别差别与联系,而且不断使差别与联系发生变化,创造新的信息。
实验发现,一个人要向外界传达完整的信息,单纯的语言成分只占7%,声调占38%,另外55%的信息都需要由非语言的体态语言来传达,而且因为非语言通常是一个人下意识的举动,所以它很少具有欺骗性。
因此,当一个男子向一个女子求婚时,他大可不必等到她开口应允,看看她紧抿的红唇、低垂的眼帘和微微颤动的肩膀,答案就不言自明了。
符号互动的含义:借助符号而不是语言所进行的沟通被叫做非语言互动(nonverbal communication)。
它用身体外貌、衣着和个人饰物,所有这些都可以成为非语言沟通形式。
其中,两种最重要的非语言沟通形式是身体语言(包括动态或静态的体和个人空间。
美国学者卡克.W.贝克将非语言互动分为动态无声的互动(如用“点头”表示赞同、肯定或加重语气等)、静态无声的互动、辅助语言和类语言三大类:(1)动态无声的互动,指通过无声的动作姿态进行相互作用的过程。
人的头部、指头、手、胳膊、肩膀、躯干、臀部和腿部,都可以成为互动的“语素”。
所有潜在的交流加在一起,就使人们可能利用形体运动的语言来传递极为丰富的信息。
手势:人们在谈话时,经常借助手势强调他所叙述事情的重要性。
(插入有关手势的图片,让同学们回答各种手势的含义)动态体态:指身体正在运动时的动作与姿态。
这在人的互动中也是一个重要的媒介,兴高采烈时的龙腾虎跃,悲痛时的捶胸顿足,遗憾时的扼腕长叹等。
运动体态既反映一个人的情绪状态,又反映一个人的待人态度。
触摸:指人们互动是通过身体部位的接触来传递信息的过程。
通常有握手、拍肩、亲吻、拥抱及拳打脚踢等接触的不同方式。
身体部位的接触反映了互动者之间的感情、人际关系的亲密度、不同民族的不同习俗。
眼神:指通过眼睛传递的信息来进行互动的过程。
人们可以从眼睛动作的注视的时间、方式和方向及视线交流的角度去提取信息。
面部表情:直接地展示着情绪的变化,是非语言信息的最丰富的源泉。
在与人交谈时,我们通过不断地观察对方的脸色,以了解他们对我们说话内容的反应。
我们也试图恰当地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
但是,由于面部表情很难读懂,因此,要解释它们的意义通常也是很难的。
但也有证据表明,诸如恐惧、快乐、惊讶和气愤等情绪的表达方式是共同的。
当研究者将这些表情的照片给现代文化中的人和与世隔绝的传统文化中的人看时,他们都能将每种表情的意义正确区分(埃克曼和弗里森,1971)。
大家普遍认为,这类表情反映了一种天生的生物安排,也就是说,是自然具有的而不是后天培养的。
正是由于这一原因,人们不必去学习;并且,事实上,这些表情在所有文化中都传达着同样的意义。
人类的许多情感表达,如快乐、愤怒、悲伤、惊讶、恐惧等是共同的,是人类的生物性的自然反应,因此,这些信息在不同文化中表达的是相似的含义。
(图片展示人类的表情)在不同的文化中,肢体语言所表达的意义是非常不同的。
案例:美国,上下点头意味着“是的”,而左右摇头则意味着“不”。
马来半岛的萨芒人把头向前伸表示“是的”,而马来西亚的矮小黑人则通过往下看以表明“不”。
埃塞俄比亚人交手的姿势(把一个手腕交叉放在另一个手腕上,并同时按照相反的方向移动双手)意味着向一位妇女示爱;在以色列,这个动作曾经具有军事意义,而现在则意味着双手被“禁锢”或受了伤。
在埃塞俄比亚,手袋式的动作(伸出手,摊开手掌,然后将五个手指聚在一起形成一个点)意味着乞讨食物;而在以色列,这是“慢一些,保持耐心”的标志(舍勒,1985)(2)静态无声的互动。
它是指通过没有声音的静止身体姿态来传递信息进行互动的过程。
一是互动者的静止体态。
人们静止状态下的体态通常有:站、坐、蹲、跪、躺、卧等各种姿态及上述各种体态的不同组合。
人的这种静止的体态和相互的位置是构成人际关系变化的重要信号。
二是互动中的人际距离。
人们交流信息的一种形式是掌握他们彼此之间的距离。
案例:大街上我们与陌生人相遇时,我们彼此之间相互看一眼,这一看一般就遵循着某种共同的模式。
在一种被称为礼貌的疏忽(civil inattention)的过程中,陌生人之间的相互一看,仅仅意识到对方的存在为止,而不是看得太长,不会表现出任何好奇。
所谓礼貌的疏忽,通常采取这种形式,即“往对方头顶看,……当对方走过时收回眼神——这就是对别人的一种模糊的印象”(戈夫曼,1963,1980)。
个人空间的一个方面,即谈话人之间的人际距离,尤其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