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丰生态县建设规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丰生态县建设规划

(2004——2020年)

前言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是加快发展、富民强县、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长丰县作为省会合肥市辖县、皖中的重要城郊县之一,坚持用近二十年时间建成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态县,既是积极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生态省重大战略决策的需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持县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光荣而艰巨的使命。建设生态县的目的,是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以及循环经济理念、系统工程方法,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环境质量改善为前提,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充分发挥区域生态与资源优势,统筹规划和实施环境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保证生态县建设的有序开展,根据《安徽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和《合肥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的部署和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编制了《长丰生态县建设规划(200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本《规划》以国家和省市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针对我县自然资源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重点提出了生态县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建设重点、保障措施和近期准备实施的项目计划。今后,随着生态县建设的不断推进,将对本《规划》内容进行适时调整、补充和完善。

第一章生态县建设背景、基础条件及发展环境

一、生态县建设的背景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资源的短缺、生态环境污染和恶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全球的共同目标。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已被大多数国家所接受。《中国21世纪议程》明确把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作为中国21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

为适应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新形势,省委、省政府立足于省情,及时作出建设生态安徽的重大战略决策,编制了《安徽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合肥市编制了《合肥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近十年来,各级政府对生态建设高度重视,并当作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重要举措,在不同领域积极实施并取得巨大成效。建设生态长丰既是我县积极融入世界新的发展潮流,走新型经济发展模式之路的需要,也是我县顺应改革开放,实施工业强县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需要,更是我县挖掘和发挥资源优势,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发展,实现优农富民目标的客观要求。因此,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全局,科学制定规划,加快生态县建设进度,促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的转变,为后代提供良好的发展基础和条件。

二、生态县建设的基础条件

(一)自然条件

1、地理区位与气候特征。长丰县位于安徽省中部,江淮分水岭斜向贯穿全境,南临合肥,北靠淮南,东与肥东、定远接壤,西与肥西、寿县毗邻;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过渡地带;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气候温和,雨量适中;由于受季风影响,气候变化无常,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年内和年际变化很大,多年平均降水量在934.9毫米,年均日照时数2079.1小时,年平均气温15.2℃,年平均风速2.7m/s。

2、地形地貌。本县地形是沿大别山东麓延伸而下,县境地势为北、东、南三面稍高,西部稍低,平均海拔50米上下,最高海拔80-90米,最低海拔在20米以下。县内地貌为典型的侵蚀平原。按组合情况主要分为丘陵、岗地、平原三部分。

3、水资源状况。长丰县以江淮分水岭为界,将全县分为长江、淮河两大流域。分水岭以南为长江流域,属滁河灌区,流域面积382平方公里,有发源于我县小土山境内的四里河(三岔河)和发源于双墩镇境内的板桥河;分水岭以北属淮河流域,属瓦东灌区和瓦埠湖、高塘湖灌区,流域面积1556平方公里,分为三个水系,即瓦埠湖水系、高塘湖水系、池河水系。全县多年平均径流量(产水量)为5.26亿立方米,可利用径流量4.25立方米。地下水资源较为贫乏。由于本县地质结构属合肥凹陷地区,中新界碎屑为基层岩层,第四系上更新统粘性土广覆全区,无良好含水层发育,缺乏利用降水入渗和贮存条件,全县地下水资源贮藏量约0.8亿立方米。

近年来,全县人民不断加大水利兴修力度,水利条件大为改善,全县天然河道、人工渠道纵横交错,基本形成了渠系与各类水库贯通,大、中、小型电站星罗棋布,蓄排水和农田灌溉相协调的网络。

4、土壤与植被。我县因处于北亚热带北缘,由于受生物气候和地貌等条件的影响,土壤呈明显过渡特点,土壤类型分为:黄棕壤、砂姜土、潮土、紫色土、石灰(岩)土、水稻土六个土类。多年来不断加大农田改造力度,县内土壤酸碱度适中,PH值在6-7间,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但由于地处江淮丘陵腹地,土壤结构差、蓄水能力和肥力低,是夺取农业稳产高产的不利因素。

区域内植被以野生杂草、暖温林木和农作物为主,主要有松、柏、杨、椿、柳、桃、柿以及水稻、小麦、油菜、棉花、花生、玉米、大豆、草莓、蔬菜等作物。

(二)经济社会发展概要

我县是农业大县,也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之一,1994年被列入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下,坚持“快工强县,优农富民,融入合淮,与市俱进”的发展思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1、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在大灾之年的2003年,全县GDP达到20.98亿元,其中一产增加值9.25亿元,二产增加值6.43亿元,三产增加值5.3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44.09:30.65:25.26。

农业和农村基础不断完善,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2003年养殖业增加值占一产比重达到40%左右;工业保持快速增长,2003年实现工业增加值4.31亿元,同比增长19.8 %,工业对全县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2%,“快工强县”战略初显成效;第三产业得到较好发展,商贸流通、交通邮电等传统产业逐步升级,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社区服务、观光旅游等新兴三产蓬勃兴起,三产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25.3%;财政运行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