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武术文化特征

合集下载

岭南武术

岭南武术

叶问在港授徒,仍然秉持“教拳、教马、教步”的 渐进阶段过程,每个阶段浅则三五年、深则十年八 载、甚至终生不授。及此,叶问的早期子弟,不乏 有接受现代高等教育之人,更是使用现代教育思想 和语言,将咏春拳逐步传扬开来。 李小龙虽随叶问修习,但未学到咏春之马和步,与 咏春真功相去甚远。更毋论其他打着“咏春”、“ 传统咏春”、或者“叶问系”等幌子招摇之人,其 所持功夫,目测便只有杂耍、游艺之技了。
铁线拳
有却病延年之效 这是林世荣宗师流传下来 的一洪拳,在香港推广出 去的,是由陆阿采流传下 来的洪拳,即陆阿采--黄 麒英-黄飞鸿-林世荣, 洪拳影响最为广泛,其中 :周星驰功夫戏中的洪拳 大师:赵志凌则是林世荣 的再传弟子。
佛山无影脚
无影脚强调的是脚法 脚下方寸不乱(第三代传人余志伟,马步,12年) 并不是这么漂亮 声东击西 扰敌后发腿
黄 飞 鸿 狮 艺佛 武山 术南 馆海
武坛影响
普及和振兴洪拳
弟子林世荣于三十年代公开出版《工字伏虎 拳》,产生较大影响 夫人莫桂兰于黄飞鸿去世后,在广州、香港 设馆,传授黄飞鸿的武艺
1924年8月,广州国民政 府镇压商团暴乱,仁安街“宝 芝林”受到牵连而被烧毁。
粤港台以至新加坡、马来西亚、欧美等地都 有黄飞鸿的拳术和狮艺流传
1
家家习武
武术,素来被视为佛山名气最响的 一张名片。作为南方拳种的发祥地,佛 山集萃了南北方不下于六十种的拳种, 而黄飞鸿、叶问、李小龙等更是佛山武 术不可缺少的代表性人物。 据统计,全球“佛山武术人口”超 过一千万,全市练武者将近三万人,单 单禅城区就有一万多人。作为中国南派 武术的集中地,佛山依然是武术爱好者 的聚集地。
南拳 北拳特点来自1.讲究速度与力量及变幻的结合 2.出拳快速多变 3.出击线路短 4.发力迅猛短促 5.连贯击打

岭南武术形成与发展刍论

岭南武术形成与发展刍论
( 3 ) 中原之地 , 武术发展 到明朝时期更加博 大精 深 , 产生 了
医买药 , 晚上教拳授技 , 后 由 自己的徒弟将其发扬光大 。更有趣 的是 , 这其 中的许多祖师大多见于民间传 说和武侠小说 的记载 ,
如《 乾隆皇帝下江南》 、 《 万年青》 、 《 洪熙官》 、 《 方世玉》 等。 不可否 认, 武侠小说 也可能有所据 , 但其 终究属于文学 作品 , 总体上不 乏虚构创作 , 现作为科 学研 究 , 我们不能把它作为真实无误 的史
厚的条件 ,为岭南武术 中许多拳派所流传的本拳 种由福建 南少
境内的泉州 、莆 田、福清三地 的西南更与广东省东部大面积假托之嫌 , 如少林拳假 托传 自达摩十年面壁 , 武 当拳假托传 自张三丰梦游得道[ 1 1 。受中 国传 统哲学 、 宗教 和人文与社会等 因素影 响, 岭南 武术仿佛 其不奇不 绝 就产生不 了大家和高人 ,故其传 统南 拳拳 系的各拳 派在追寻 本门派的源流时也争相效仿。
3 福建南少林武术的广泛传播和影响起关键作用
依, 粤东 的潮州地区先秦时属于闽越 , 闽南话 与粤东的潮汕话颇 有几分 相似之处 。另外 , 习武之人 , 有都有喜好浪迹天涯的习惯 和传统 , 且常 以江湖卖艺 、 买药等为生 。这样 , 从地理走势 、 行为 习惯和语 言的交 流上 , 为福建武术传人 岭南地 区, 提供 了得天独
料来支撑其观点 。 假托造拳既不可能存在 , 传说也难 以经得起推
诸多 门派 , 各 门派南下传技成为可能 。 清代 , 满族入主 中原 , 由于
顾虑人 民的反抗 , 清朝皇室多次禁令民间习武。 对 于武术发展 曾 盛极一时的 中原地区特别是嵩 山少林寺 , 清朝统 治者 既爱 又恨 ,

岭南南派武术技术特征的文化研究

岭南南派武术技术特征的文化研究
Li na ng n:tena u a ndge grph c le vio e sa o i la dpoii a nvio m e t fLi na sw ela e h t r la o a i a n r nm nt nds c a n ltc le r n n so ng n a l sr —
第 1 8卷第 4期 2 1 年 7 月 0l





VO1.1 NO.4 8
J u n l f P y i a E u a i n o r a o h s c l d c t o
J U 1.2 0 1 1

民 族 传 统 体 育 .
岭 南 南 派 武 术 技 术 特 征 的 文 化 研 究
Ab t a t Al o g e ea e an mb ro c o l i o t en L n n n W u h , h y h v i lrtc n c l h r c s r c : t u h t r r u e f h o s n S u h r i g a s u t e a esmi h ia aa — h h s a e c trsisa d c l r l e t r s wh c r mp i td wi er g o a ut r f i g a . h c n c l h r ce sis e it n u t a a e , ih a ei rne t t in l l eo n n n T et h i a a a tr t c u f u hh e c u L e c i c
o o te ig a suaemod dji l ytergo a ntrl n i n n n u nevrn n f fS uhr Ln n nWu h r n le n yb e i l a a e vr met dh ma n i met ot h n u o a o o

岭南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岭南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岭南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周继承****本文为吉林大学珠海学院“百人工程”资助项目。

**周继承,吉林大学珠海学院体育科学学院讲师。

【摘要】岭南地区的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特色鲜明。

岭南武术 文化也要走在全国体育文化的前列,成为让世界认可和羡慕的优秀文化。

岭南武术文化的特色鲜明,一是拳种众多,流派纷呈;二是开放交融,博 采众长;三是融入生活,不断创新;四是道法自然,贵柔重内;五是传承 传播,走向海外。

岭南武术文化的发展,应弘扬其爱国奉献、自强不息的 民族精神;让岭南传统武术文化走进校园、走进社区,提升传统武术文化 的理论内涵和学术价值,发挥影响力和竞争力,纳入大湾区文化软实力建 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关键词】岭南武术 武术文化 贵柔 传承传播从广西东部至广东东部和湖南、江西五省区交界处,耸立着越城岭、 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座山岭,被称为五岭。

中国南方的五 岭以南地区,被称为岭南。

岭南地区的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特色鲜 明。

从地域分布上来看,岭南文化可以分为广东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 化三大块,而其中,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是更为突出的重要构 成。

岭南地区在历史上虽然一直远离中国文化中心,但自古以来就受到由 中原传入的儒、法、道、佛各家思想的浸润,并始终彰显着地方性、民间 118岭南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性。

历史上,在汉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等多方面,岭南文化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史上居于重要地位,起着重要作用。

近代以来,岭南文化以多元、务实、开放、兼容、创新等特点,彰显了无穷的魅力与活力。

2019年2月18H,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东莞、惠州、江门、肇庆形成“2+9”的城市集群,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

而从文化的地域分布来看,这一地区恰属于岭南文化的主要分布地带。

岭南传统武术的发展概述

岭南传统武术的发展概述

岭南传统武术的发展概述
于兆杰
【期刊名称】《少林与太极:中州体育》
【年(卷),期】2012(000)003
【摘要】本文对以广东传统武术为代表的岭南传统武术的发展进行了概述,从地理环境、民风、社会环境阐述了岭南传统武术的历史发展概况。

对广东主要的拳派风格进行总结;探讨了岭南武术的近代传播与现代化发展。

【总页数】3页(P12-14)
【作者】于兆杰
【作者单位】广州美术学院体育教学部,广东广州51026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3.3
【相关文献】
1.岭南建筑学派的传承、发展与传播——中国建筑学会岭南建筑学术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岭南建筑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J], 关杰灵;唐孝祥;冒亚龙
2.推进和强化岭南建筑学派研究的重要举措——2013“岭南建筑学派与岭南建筑创新”学术研讨会综述 [J], 唐孝祥;陈春娇
3.岭南建筑学派的文化现实主义新进展r——2017"岭南建筑学派与岭南建筑创新"学术研讨会综述 [J], 蔡仕谦;曾辉鹏;赖兰兰
4.岭南传统武术发展研究 [J], 王春光;
5.岭南现代建筑发展概述 [J], 才世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岭南武术的地域文化特征研究

岭南武术的地域文化特征研究
2 . 2 . 2 刘家拳 相传有 三种说法 , 一是刘生 、 二是刘一 眼、 三是刘青 山所 创 的, 他们都是湛 江人 , 都姓刘 , 故名刘家拳。该拳短小精悍 , 步型 稍高 , 步法灵 活多变 , 含胸蓄气 , 擅发短劲 , 出拳后肘 微屈。刘家 拳 以灵 为主 , 短 桥短马 、 功 夫硬朗 、 灵 巧敏捷 、 步走 四方 、 拳打八
十形拳 ( 龙拳 、 蛇拳 、 虎拳 、 豹拳 , 鹤拳 、 狮拳 、 象拳 、 马拳 、 猴拳 、 彪
拳等 十大象形拳 ) , 历代著名 高手有洪文定 、 陆亚彩 、 觉固禅师 ,
唐 朝岭南道 ,也包括 曾经属 于中国皇朝统治 的越南红河三角洲
一Leabharlann 铁桥三 、 林福成 、 黄泰 、 黄飞鸿 、 林世荣等即 。
术 在形 成和 发展 中所产 生 的影响 。
关键词 : 岭 南武术
中图分 类 号 : G 8 5
岭南文化 岭南地域特征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O 4 —5 6 4 3 ( 2 0 1 4 ) 0 9 —0 0 2 3 —0 3
名家名拳 、 岭南武术 胜地及武术之 乡、 岭南武术名 家故 里 、 岭 南
发于防身 、 立于健身 、 搏于赛场 、 习于 日常 、 载于武艺 、 归于武德 。 莫家拳具有鲜 明的岭南特色和朴实大方 的南拳风格 ,以腿法见
2 岭 南 武 术 文 化 概 况 2 . 1 岭 南 武 术 文化 的概 念 界 定
流传地区很 广 , 包 括湛江 、 濂江 、 茂名、 化州、 吴川 、 中山、 江 门等
地。 蔡 家拳 以快 为主, 快速灵巧 、 敏捷多变 、 消身借力 、 因势利导 、
闪化巧取 、 以巧取胜 、 不 以力争衡。

岭南武术_岭南武术拳种分类

岭南武术_岭南武术拳种分类

岭南武术_岭南武术拳种分类一头牛洪拳渊源:洪拳相传已有500多年的发展历史,流行甚广,是五大拳之首。

相传创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

以明太祖朱元漳年号“洪武”的“洪”字立门,故称洪门。

洪拳以龙、蛇、虎、豹、鹤、狮、象、马、猴、彪等动物的特性结合技法创编,如虎鹤双形拳、五形拳、十形拳等。

其风格特点是:手法丰富,腿法较少,步稳势烈,硬桥硬马,刚劲有力,以气催力,以声助威,有“洪门一头牛,打死不回头”之说。

拳理:桥马扎实,步法稳固,稳扎稳打,先发制人。

技击原则:“挑劈护中,正面突破,巧入偏门,穿闪封截,连环进击,步步紧逼,攻防交替。

”发力时口吐五音,即“嗄”、“噫”、“喔”、“嘿”、“哈”。

身型手法着重沉、托二力,哼、哈二气。

劲透全身,音通五脏六腑,用以练气,以气摧力。

武馆:广州江南武术馆、佛山精武树德堂拳馆铁臂手螳螂拳渊源:螳螂拳的渊源可追溯到明末清初。

当时山东即墨有位叫于七的人,从小习武,后组织义军抗击清政府,失败后躲至崂山华严寺,化名王朗。

一日他目睹螳螂捕蝉过程,悟出螳螂拳。

后衍生出七星螳螂、太极梅花螳螂和六合螳螂3种流派。

拳理:灵活迅速,刚毅勇猛,步法灵活,手法多变。

其中一招“螳螂捕蝉”模仿螳螂攻击体形比自己大的猎物,拳脚并用,十分灵巧。

武馆:广州螳螂拳会、佛山精武会骏威螳螂拳馆五形五音蔡李佛渊源:“蔡李佛拳”,顾名思义,这门拳法是由三家拳法合成的。

蔡李佛拳的创始人陈享,别字典英。

广东省新会县京梅乡人。

陈享自幼酷爱武术,十二岁起就正式跟从同村族叔陈远护学拳,十七岁起,他又拜新会县七堡村人李友山为师,学习李家拳。

二十二岁时,到广东省罗浮山的白鹤观跟蔡福学拳。

在长期的武术生涯中,他悉心研究各家拳法,综合陈远护、李友山和蔡福三家拳法,共冶一炉,创编出新的拳术套路,形成独特的风格,命名为“蔡李佛拳”。

这个名称含有不记忘老师教导的意思。

拳理:蔡李佛拳直臂挥舞,势雄力猛,步稳架大,穿、捞、挂、扫、插为基本五形,打拳时发出“嘀”、“咂”、“噫”、“哈”、“嗬”五音。

对岭南武术文化与中州武术文化关系的探索

对岭南武术文化与中州武术文化关系的探索
文化 的 中心 。 对 周 边 的 巴蜀 文 化 、 文化 、 鲁 文 化 、 南 文 化 这 楚 齐 岭
等形成辐射性影 响。早在秦汉时期 , 秦始 皇为了统一帝 国 , 打开 南岭军事屏 障 ,开凿 、 “ 沟通了南北两大水 系的灵渠 。从 此 , 岭南
地区纳入 了大一统 的中央帝 国的版 图中” 。唐朝 的张九龄开凿 了大庾岭 山路 , 更方便了中州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交 流 , 使二者 的 交 流更加频繁 。特别是 由于 自古 中原乃兵家必争之地 ,战乱不 断 , 国历 史 上 的 三 次 移 民高 潮 , 中原 文 化 源 源 不 断 的融 进 岭 中 将 南文化中。 安史 之乱后 的第二次移 民使 “ 岭南地区也 首次 成为北
1 中 州 武 术 文化 和 岭 南武 术 文化 的 内涵
11 中 州武 术 文 化 的 内涵 及 其 特 征 .
“ 中州文化是 中国古代发展较早而又有较高层次的地域文 化 ”J [ 3 。黄河流域是华夏文 明的发源地 , 中州文化也最早形成 。 随 着历史 的发展 , 中州地区逐渐成 为全国的政治文化 中心 。 河南开 封是七朝古都 , 古时又称为大梁。洛阳为九朝古都 , 阳和郑州 安 先后 为殷 商古都 。 中州文化凭借着政治文化上的优势 , 为中国 成

进生活方式和生产工具 等将 中州文化带进岭南地 区,促进 了岭 南文化的发展 , 也必然对岭南武术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22 中 州 武术 文化 与 岭 南武 术 文 化 的 历 史 关 系 . 由于“ 岭南文化是 中华 民族文化 中的一分子 , 中华 民族 文 是 化的核心 一 中原文 化在岭南 的延 伸”1 [ 6 ,而武 术又植根于文化 的土壤 中。 岭南武术文化必然要受到 中州武术文化的影响。 受岭 南文化兼收并蓄特点的影响 ,岭南武术文化也表现 出兼 收并 蓄 的特征 。 特别是 中原汉 民的南迁 , 使得 中州武术随人员的迁移而

岭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岭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能和修炼方法,有着悠久的 历史。在岭南地区,武术功夫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俗 色彩。
流派与分类
岭南武术功夫流派众多,包括南少林、北少林、太极、形 意、大成等。每种流派都有其独特的武术特点和修炼方法 。
文化内涵
武术功夫不仅是一种技能和运动方式,还蕴含着深厚的文 化内涵。它代表着修身养性、道德修养和哲学思想,是岭 南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03
岭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 发展
传承方式与途径
01
02
03
家庭传承
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 ,将岭南民族传统体育文 化传递给下一代。
社区传承
通过社区活动、民间组织 等方式,将岭南民族传统 体育文化在社区范围内进 行传承。
学校传承
将岭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纳入学校教育体系,通过 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方 式进行传承。
参与人群
龙舟竞渡的参与人群广泛,包括青年 男子、中老年男性、妇女和儿童等。
文化内涵
龙舟竞渡不仅是一种体育活动,还蕴 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代表着团结 、拼搏、进取和荣誉,是岭南民族传 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舞狮表演
起源与历史
舞狮表演起源于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岭南地区,舞狮表演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 俗色彩。
台。
04
岭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当代 社会中的影响与作用
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积极影响
1 2 3
促进身体健康
岭南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如打陀螺、踩高跷、滚铁 环等,能够锻炼青少年的肌肉力量和协调性,对 生长发育有益。
培养积极心态
传统体育活动往往需要团队合作和竞争,有助于 培养青少年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激发积 极向上的心态。
01
岭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概述

国家非遗项目岭南陈氏针法

国家非遗项目岭南陈氏针法

国家非遗项目岭南陈氏针法岭南陈氏针法是中国广东省南海区岭南传统的一种手工针法技艺,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陈氏针法的传承源自清朝末年,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是一门独具特色、历史悠久的手工艺术。

陈氏针法的特点是细致精巧、工艺复杂、具有浓郁的地方民俗风格。

它采用了多种传统的针法技巧,如“抟、捻、撮、板、分、拨、穿、缝、而、叶”等,手工细致入微、麻利精准,运用多种不同粗细、大小、色彩、质地不同的针线、绒绸、丝线和珠片等材料,精心制作出丰富多彩的花草鸟虫、伎腔人物、动植物纹样等各种图案,使其有着很高的实用价值和装饰功能。

陈氏针法的创作过程非常繁琐,需要较高的手工技巧和耐心细致的态度。

首先,绣者需要设计好要做的图案,根据图案选择合适的针线、绒丝和卡门珠等材料。

然后,根据图案上的线路,勾勒出先后顺序和大小,然后开始刺绣,从外围向内逐渐填补整个图案。

在制作过程中,每一个细节的处理都需要感受和把握,心中默默计算着大小,密度和形状的平衡,力争将图案做得更加完美。

陈氏针法原本是岭南地区妇女的家庭手工艺之一,被视为有趣的娱乐方式,同时也是女孩儿们嫁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很强的地方性、时代性和文化性。

然而,这种千百年来代代相传的手工艺,在现代社会中已经面临了许多新的挑战。

随着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陈氏针法的传承和发扬越来越受到了局限,这已经成为了保护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项重要任务和课题。

为了使这门传统技艺得以保持和传承,许多相关部门正在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

首先,对传承人们进行针法技艺的培训和指导,以保持传承人的技艺水平,同时在社区、学校等地鼓励年轻人学习陈氏针法的传统技艺,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和传统文化保护意识。

其次,积极开展陈氏针法的展览和传习活动,让更多的民众了解这门非物质文化遗产,喜欢这门文化遗产,传承这门文化遗产,不断推动其发展和传承。

最后,大力开展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和认识岭南陈氏针法的魅力,促进其传承与发扬。

岭南武术文化发展现状及方向探析——以佛山武术文化研究为例

岭南武术文化发展现状及方向探析——以佛山武术文化研究为例

岭南武术文化发展现状及方向探析——以佛山武术文化研究
为例
彭莹
【期刊名称】《南方论刊》
【年(卷),期】2017(000)005
【摘要】作为岭南武术文化的典型代表,佛山武术自成体系,特点鲜明:重技击而轻文论导致传承基础薄弱;善于借鉴发展外来拳种,技击层面包容性和创新性较强;武术门派之间缺乏交流,政府相关部门管理缺失,创新发展阻力较大.针对以上现状,本文认为佛山武术文化发展可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与探索:立足自身武术文化资源,加强自我传承能力;创新发展观念,摈弃门派之争,整合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加强政府引导,拓宽佛山武术传承路径;扩大"岭南武术之乡"品牌效应,推动佛山武术产业复合式发展.
【总页数】3页(P78-80)
【作者】彭莹
【作者单位】中共佛山市委党校广东佛山 528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新视阈下小学武术教学现状及发展方向探析 [J], 刘惠群
2.文化认同视域下的区域武术文化研究--以河北沧州传统武术文化为例 [J], 郭瑞青
3.中国武术审美文化研究新见解——兼评孙刚博士《中国武术审美文化研究》一书[J], 李成银
4.岭南南派武术技术特征的文化研究 [J], 李吉远
5.地域武术传承与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断想——岭南珠三角武术文化的历史与现实[J], 李吉远;郭志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醒狮文化介绍

醒狮文化介绍

醒狮文化介绍
醒狮,也被称为南狮,是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地区民间对舞狮的一种昵称,属于中国狮舞中的南狮。

醒狮是一种融武术、舞蹈、音乐等为一体的文化活动,具有鲜明的岭南文化特色。

醒狮起源于明代,由广东佛山出现,在五代十国之后随着中原移民的南迁而传入岭南地区。

现在醒狮文化主要分布在广州、佛山、深圳等珠江三角洲一带,以及遂溪等县市。

醒狮已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被誉为广府文化的重要代表。

醒狮以狮头为先,传统醒狮狮头的油彩以三国英雄人物刘备、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六位人物的粤剧脸谱为基础,按照粤剧中的人物形象进行设计,不同颜色的脸谱配以不同的装饰物。

同时,醒狮分为文狮和武狮,文狮以刘备狮为代表,武狮则以张飞狮、关羽狮为代表。

醒狮文化在广东民间十分流行,并被广大人民所喜爱。

在广东,醒狮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象征,它代表着勇往直前、力量和独立。

每逢节庆或重大活动,广东民间都会组织醒狮表演,为节日增添热烈的气氛。

醒狮的表演形式通常包括狮子出洞、狮子滚球、狮子拜门等动作,这些动作都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例如,狮子出洞代表着新的一年或新的开始,狮子滚球则寓意着财源滚滚来。

在表演过程中,醒狮还会配以鼓乐和锣声,以此营造出热闹和欢快的氛围。

总的来说,醒狮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尊敬。

细说岭南洪拳(洪家拳)

细说岭南洪拳(洪家拳)

细说岭南洪拳(洪家拳)洪熙官祖师,清朝康熙年间生(约1724-1814)。

本名锦熙,字孔臣,广东花县赤坭镇竹洞村(猪腰岭)人,并以父辈经常到福建漳州一带采购茶叶为由而宣称自己是福建茶商,幼习少林拳术,是南少林俗家弟子。

《泉州少林寺群英谱》第十回“熙官护宝”记载:“泉州少林寺至善禅师的俗家弟子洪熙官是有名的反清志士,他坚持以反清复明为己任,。

把五祖安全护送到天地会。

”洪熙官祖师习武的经历,传世的武术著作多有记载,如姜侠魂在《少林拳术图说弁言》记载:“时熙官为少林派中后起之秀,因复仇心切发奋再入少林寺,学艺三年,离少林偶遇铁头僧,为所击败。

三入少林寺,师锢于楼,命其坐中,四平马解绳结一百零八,绳粗如臂,为细麻粗成,年余将麻催裂后,结始解,其十指坚韧非常,任触铁石,亦如摧枯拉朽矣。

师又命其练习跳跃之术,携饮食满簋,纵跃上下而不用梯,点滴不倾溢于簋器外始可,年余既成出寺,访铁头僧,僧以头击洪,洪以十指捻之,铁头碎,毙焉。

洪遂成名”。

永春白鹤拳仙师方七娘曾传授祖师武艺。

洪拳名师林世荣先生在《虎鹤双形》拳谱中记述:“永春(即方七娘,注)晒麻于地,有鹤来扰乱之,永春遂持棒逐之。

击其头,鹤则侧其身翘其翼以御;击翼,则以爪而挡。

永春讶之,默念以棒数十斤之力且不敌鹤,且为鹤所伤。

于是默会于心,日习之,遂有虎鹤双形之法。

其时邬大力嬲洪熙官斗技,永春知之,当夜以所学教之,于是邬大力为洪熙官所毙,而永春之仇已报焉”。

故岭南洪拳(洪家拳)的套路和技击手法,与永春白鹤拳有很多相似之处。

当时期,俗家弟子在佛门中是没有地位的。

祖师洪熙官却以侠义高风、武艺超卓,尤其是棍法出神入化,佛门弟子视其为“天神阿修罗转世而被尊为罗祖”。

祖师洪熙官由闽入粤的过程,万籁声先生在《武术汇宗·中篇》中记载:“直至乾隆庚寅年仲秋,菩提祖师,一叶航海,重建少林,并携罗祖,杏隐,庆丛,感法大师,同来挂锡寺内,继续开教,传授神拳”。

林世荣师祖也在《工字伏虎拳略历》中记述:“惟至善禅师逃落粤东广州河南海幢寺栖身,遂于寺内教授国技。

弘扬岭南武术文化策略研究

弘扬岭南武术文化策略研究

弘扬岭南武术文化策略研究王育青(广州体育学院研究生部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广东省广州市 510500)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岭南武术文化发展进行研究。

认为:岭南武术文化历史悠久,是一种典型的地域性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岭南武术文化的研究进展缓慢,不能有效促进岭南武术文化的发展,对此提出可行的发展对策,目的为促进岭南武术文化的发展。

以期本文为弘扬岭南武术文化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弘扬;岭南武术;文化;策略岭南武术文化是在岭南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地域性武术文化,其起源于岭南地区,是岭南劳动人民长期劳动过程中的智慧结晶。

岭南武术文化主要特征是:兼容并蓄之风、刚猛之气、融会之举、开拓之貌及务实之性[1]。

目前研究岭南文化的论文数量虽然在逐年增多,但是研究岭南武术文化的数量不多,研究学者更是屈指可数。

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岭南文化和岭南武术技击特点等方面,直接研究岭南武术文化发展方面寥寥无几,这严重影响了岭南武术文化的进步。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期望能为推动岭南武术文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岭南武术文化的概念阐述岭南,是地区名,岭南亦称岭表、岭外、岭海等,指中国五岭以南地区[2]。

岭南地处我国南疆边陲,北枕南岭,南临南海,西连云贵,东接福建,并且南岭万山叠嶂,形成了一个天然屏障,历史上地理环境相对闭塞,这为岭南文化的形成提供了自然环境。

由于岭南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岭南长期以来作为主要经济、军事、政治重地。

岭南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对岭南人民的生活影响较大。

由于长期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军事需要逐渐形成了区别与北方以腿法为主的南拳派系,在中武术史上独树一帜,被称为岭南武术。

武术文化是指:武术文化是以技击技术为核心,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为基础,包括与武技密切相关的器物、传承形式和民俗,以及由他们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共同组成的中国传统文化[3],那么发源于岭南地区的南派武术拳系,称之为岭南武术文化。

武术南北两派功夫有什么区别

武术南北两派功夫有什么区别

武术南北两派功夫有什么区别
一、武术南北两派功夫有什么区别二、武术流派怎么分三、武术的起源是怎样的
武术南北两派功夫有什么区别1、体格上的差距造成南北流派在武术风格上的差异
日出于泰山之巅,空旷间,大开大合,蹿纵跳跃,舒展大方,这是北派武术的特点;月悬于小桥之上,竹林间,短桥寸劲,阔幅沉马,迅疾紧凑,此乃南派武术的特点。

这里要先明确一点,即此篇所谈的武术主要指拳脚功夫。

中国古代武术风格的差异可以用地域来区分,但造成这差异的关键在于体格上的差距,正是由于身体条件上的差距才造成了南北流派在武术风格上的差异。

2、北方地域文化对武术的影响
北方文化核心的黄河中下游,气温寒冷而干燥。

人在室外练武,难以抵抗凛冽的寒风,因此必须不停地、快速地甚至是激烈地跑跳,以激烈强劲的动作,增加人体的热量。

从查拳、华拳、通背拳、形意拳、八卦掌等这些北方拳种的分析来看,北方拳种普遍存在朴实简练、形健劲遒、动静分明、发力顺达等与北方文化和民俗习性相吻合的特点。

3、南方地域文化对武术的影响
南方的年平均降雨量超过黄河流域一倍,在这一带生活的民族,无生活之忧,使他们能够安于现状,而瞬息万变的天气又容易引发他们的遐想。

在这样的环境中形成的南方文化难免会有轻灵活泼、富于幻想的特点。

就民风而言,南方一般敏慧、轻飘、工巧。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形成了以南拳、南刀、南棍等拳打卧牛之地为。

岭南南派武术技术特征的文化研究

岭南南派武术技术特征的文化研究

岭南南派武术技术特征的文化研究作者:李吉远来源:《体育学刊》2011年第04期摘要:岭南南派武术流派虽多,却拥有相近的特征和文化特色,这些岭南武术技术特征和文化特色都带有岭南地域文化的烙印。

岭南南派武术技术特征是岭南地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塑造的:岭南自然地理环境、社会政治环境及地域人种体态特征促使武术技术风格形成外化;岭南地域内的生产、生活及语言惯习促使岭南技术风格表达内塑。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南派武术;岭南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11)04-0118-04Cultural study of the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outhern Lingnan WushuLI Ji-yuan1,2(1.Post-Doctoral Station of Sports Subject,Soochow University,Suzhou 215021,China;2.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Zhejiang A & F University,Lin’an 311300,China)Abstract: Although there are a number of schools in Southern Lingnan Wushu, they have similar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features, which are imprinted with the regional culture of Lingnan. The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outhern Lingnan Wushu are molded jointly by the regional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human environment of Lingnan: the natural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s and social and political environments of Lingnan as well as regional human figure characteristics promoted the extrinsic formation of the technical styles of Wushu, while the production, living and language habits within the Lingnan region promoted the intrinsic expression of the technical styles of Lingnan Wushu.Key words: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Southern Wushu;Lingnan岭南,是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以南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海南全境,以及湖南、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区。

南派莫家拳

南派莫家拳

南派莫家拳
是广东伙岗村。

明末清初,南方两广地区拢乱60多年始息。

莫达士父亲莫福田时当13岁,
娶何氏为妻,生莫硕士、莫达士二子。

传言莫达士曾学艺于少林寺,技成后返回火岗村,因火岗村全为莫氏族人,于是开宗创派称为“发源地伙岗村莫家拳”。

概述:
莫家拳被誉为“广东五大名拳”之一,原称“六度阴阳掌”,它发于防身、立于健身、搏于赛场、习于日常、载于武艺、归于武德。

莫家拳具有鲜明的岭南特色和朴实大方的南拳风格,以腿法见称,其所谓“一腿胜三拳,手长尺七、脚长三尺,放长攻出,凌空飞踢,拳重百两,脚重千斤力。


莫达士所传拳术,因战阵所需,招式狠辣,动辄取人性命。

其后族人拳术也多用于军阵之中,因此狡诈多变,为性命相搏之利器。

莫达士以武名世,在清朝初年的动荡时期,组民团以保境,举梅州乡进士(注:《莫氏家谱》及祠堂神主牌记为“保境义士举梅州乡进士”)。

历史起源:
据《广东省志·体育志》记载:清朝乾隆年间,由福建来广东的少林寺慧真禅师传给惠州府海丰县莫蔗咬,后传给惠州火岗村的莫清骄、莫四季、莫定儒,经过他们切磋琢磨形成莫家拳。

他们5人是为莫家拳的第一代传人。

我市莫家拳主要分布在桥头镇大洲村、石水口村、岭厦村的莫氏三村,代代相传,经久不衰。

发展历程:
莫家拳不断传承发展,现今主要流传在东莞、惠州、广州、佛山、顺德等地,并已传到香港、澳门、东南亚、英国、美国等地区。

目前,莫家拳第五代传承人莫柏许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如今,桥头镇深入推进莫家拳校园普及项目,各中小学把桥头莫家拳列入学校大课间操活动里作为学生的课余活动项目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岭南武术文化特征
摘要:从岭南地理位置、环境特征、邻近省份来分析岭南武术文化与岭南地域文化特征的联系,并详细说明岭南武术中的拳种及其由来。

一、岭南的地理位置与环境特征对岭南文化的影响
1.1岭南地理位置
岭南文化中的“岭南”,一般指南岭(又称“五岭”)山脉以南,包括今天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等地在内的广大地区。

[1]
1.2岭南环境特征
1.2.1气候特征
岭南地区处于热带和亚热带之间,气候上呈现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特点,高温多雨,夏季闷热潮湿,冬季温暖湿润。

1.2.2地貌特征
地貌上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山地、丘陵、台地、平原等地貌混合存在,其中山地居多、河流众多,形成以珠江为主体的庞大水系,水源丰富。

1.2.3历史特征
在明代后,岭南得到迅速发展,历史上因为战乱等原因,中原人民多次南迁,他们与岭南当地人和谐共处,共同推动岭南文明进程,使岭南文化蕴含着包容同化的文化特征。

1.2.4地理特征
在明清及近代,岭南凭借较长的海岸线与政府政策与外部世界保持着良好的联系,商业贸易,人员来往都很频繁,当地人思想较为活跃,因此岭南文化中也蕴含了变革求新的文化特征。

2、岭南的这些文化特征使得岭南武术在中国武术中独具一帜。

岭南武术是流传于中国南方北部五岭山脉以南各地方拳种的统称。

岭南主要有五大名拳洪家拳、刘家拳、蔡家拳、李家拳(新会)、莫家拳。

2.1、洪家拳
据史料记载,洪拳源出少林寺、相传为洪熙官所创,洪熙官本为福建漳州茶商,创拳后传给南少林的洪门五祖,洪拳后来传入广东,包括五行拳(金拳、夹木拳,水浪拳、火箭拳、土地拳)和十形拳(龙拳、蛇拳、虎拳、豹拳,鹤拳、狮拳、象拳、马拳、猴拳、彪拳等十大象形拳),历代著名高手有洪文定、陆亚彩、觉固禅师,铁桥三、林福成、黄泰、黄飞鸿、林世荣等。

2.2、刘家拳
相传有三种说法,一是刘生、二是刘一眼、三是刘青山所创的,他们都是湛江人,都姓刘,故名刘家拳。

该拳短小精悍,步型稍高,步法灵活多变,含胸蓄气,擅发短劲,出拳后肘微屈。

刘家拳以灵为主,短桥短马、功夫硬朗、灵巧敏捷、步走四方、拳打八面。

2.3、蔡家拳
相传是乾隆年间少林僧人蔡九仪(一说蔡展光)所创。

该拳流传地区很广,包括湛江、濂江、茂名、化州、吴川、中山、江门等地。

蔡家拳以快为主,快速灵巧、敏捷多变、消身
借力、因势利导、闪化巧取、以巧取胜、不以力争衡。

2.4、李家拳
相传为少林寺僧人李锡开所创,广东新会李友山在少林五形拳基础上改进所成。

李家拳是以长桥大马、偏身偏步、朴实刚劲为主。

2.5、莫家拳
莫家拳被誉为“广东五大名拳”之一,原称“六度阴阳掌”,它发于防身、立于健身、搏于赛场、习于日常、载于武艺、归于武德。

莫家拳具有鲜明的岭南特色和朴实大方的南拳风格,以腿法见称。

还有许多其他拳种同样非岭南原生拳种,属于外来拳种,但它们最终汇聚于岭南,如客家拳多数从外地带进岭南的;梅县的刁家教从江西传来, 岳家教从湖南传来;汕头的南枝拳、佛山的咏春源自福建;昆仑拳来自河南;白眉拳和侠拳从四川传入等等。

这些拳传入岭南后有的保持着原来的技术风格, 有的在技术风格方面发生了变化, 形成了具有岭南地域风格的拳派, 这其中当然离不开人文地理环境的熏染。

三、岭南武术与其他省份地域武术的文化交流
3.1岭南武术各流派的本拳种也与福建武术有着某种程度上的关联,原因如下:
3.1.1、福建地处我国东南部,其西南和西北大部分与岭南地区相连,境内的泉州、莆田、福清三地的西南更与广东省东部大面积相依,粤东的潮州地区先秦时属于闽越,闽南话与粤东潮汕话颇有相似之处。

如此便给城市间人口流动带来便利,也使得两地各方面文化产生潜移默化且水乳交融的变化。

3.1.2、福建南拳运动的内容、特点和风格与岭南传统南拳明显趋同。

福建南拳内容属少林拳系,如:罗汉拳、少林三进、少林三十二式、梅花拳等。

[2]但其运动的技理、技法却结合了南方的地理地貌、南方人生理心理特点,形成手法变化多、腿法运用少、稳马硬桥、并以发声吐气助长肌肉发力等风格特点。

3.1.3、随着广东南拳,特别是广东竞技南拳整体水平的长期居前,各地方南拳已明显与广东南拳趋同。

[3]除了各大国际武术竞技套路是以广东南拳为主体风格创编之外,咏春拳、蔡李佛拳、洪拳等传统南拳也有着经久不衰的市场站有率。

而客家人入越却是岭南武术文化形成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现居住在广东的客家人先祖,大多是两晋时期中原地带的“衣冠望族和朝廷命官”,也有部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群落,先后又经过多次搬迁,才相对稳定到粤、闽、赣等山区的三角地带,后有一部分人又迁入广西。

[4]相当一部分入主岭南的客家人(特别是中原人)具有军事与武艺技能,加上较高的文化素养使得原本贫瘠落后的岭南当地人们在吸收他们优良知识与技能后,文化素质得到较大的进步,同时两地武学成功的融合促进了岭南武术的形成与发展。

3.2岭南文化中的文化特征促成了岭南传统南拳运动特点和风格的进一步成型与成熟。

3.2.1、岭南武术是岭南人生活和实践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尽管文化的变化与发展有着自己独特的法则,但它从来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总是与人们的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岭南文化离不开岭南人的生活和实践。

岭南武术早已融入到岭南人日常的生活生产过程中,是人们生活和实践的一个组成部分,已成为岭南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3.2.2、岭南文化兼收包容和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开放风气,优化了传统岭南武术。

历史上的岭南,因远离皇城而且一度被称为荒蛮之地,故被作为流徙之地,但历朝历代发配岭南的“顽民”,或被贬来粤的“罪官”等,都决非等闲之辈,他们中有的身怀高超的武技,有的具有开阔的视野,有的还是文武全才等,他们在岭南安家、乐业,融合在岭南这个大家庭中,活跃了人们的思维观念,推动了南北武术文化的交融,对传统岭南武术的发展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和质的飞跃。

3.2.3、岭南人既保守又创新的性格,最大程度保留了传统南拳的精髓,使传统岭南武术不失传统,又富有现代发展和创新气息。

“高、难、美、新”是当今竞技武术发展的主流和方向,许多传统武术都近乎同化和改良走样,但在岭南南拳风格的基础上创编的“国际武术竞赛套路(南拳)”[5]还是保留了原有的特色和技术风格,形变而质不变。

四、岭南武术文化中运用的思想基础
4.1贵柔思想奠基了岭南武术的认识基础[6]。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源于荆楚大地的中原文化被认为是岭南文化的母体,中原武术更多是岭南武术的源头和活水,其所受影响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岭南武术中许多拳派都运用了这一辩证思想体系来解释本门派拳技的技法原理,并将这一技法原理应用在具体练拳的实践过程中,拳着通过不断的体验和尝试,进一步加深对本门派武技的认识和理解。

岭南武术本以刚猛的拳法特点和风格著称,这是主流也是传统,但除此之外,岭南武术也主张柔性内劲的拳技。

尽管是同为南拳五大家之首的洪拳,但湛江洪拳相比于广州洪拳,其拳法中柔劲和象形元素明显居多,甚至还滋生出了柔功门。

4.2小结
岭南地域源远流长的民俗武风,气候条件催生的民风特点,战乱催生斗争结义,孔子贵柔和《易经》催生的尚武精神等,造就了民间教门组织活动中心,岭南地域内武术遗迹丰厚,结社繁多,反映出武艺活动在当时已经盛极一时,演练形式已不拘于单纯拳术动作,而且武术器械演练也已发展到较高水平,表明武术技击社会效用已经多样化。

武术形态结构也已从单纯为主的演练形式转向多种拳术,器械演练方式并存,充分体现了岭南地域尚武之风已久。

五、岭南武术的核心之地
岭南珠三角腹地的佛山是中国南派武术重镇, 一提到岭南南派武术, 人们便会不自觉的想到一代洪拳大师黄飞鸿、林世荣, 咏春拳宗师梁赞、叶问, 佛山在中国武术史上是占有一席重要地位的, 清末民初佛山名震海内外的名家高手辈出, 人们习武蔚然成风, 成为我国南派武术的中兴之地。

而佛山成为岭南南派武术的中兴之地, 并非源自本地拳种的兴盛, 目前佛山流行的洪拳、咏春拳、蔡李佛拳均非佛山本地拳种, 都是外地流入到佛山, 在佛山扬名, 并从佛山传入香港, 传扬于世界的。

相比较其他流派兴盛的地域武术多为一种或几种拳种的发源地, 如中州的少林拳、陈氏太极拳、苌氏武技, 燕赵大地的劈挂、八极拳等。

佛山的许多拳种、流派非发源于此, 却在佛山得以盛行、光大, 有的拳种却在其发源地默默无闻, 甚至渐渐消亡, 致使近些年许多门派的海内外弟子只得到佛山来寻根问祖。

佛山可谓一座铸炼的武术熔炉, 吸收四方来此的矿铁, 经过在这里的烈火融炼, 变成了光辉奕奕的金子, 它荟萃四方来此的外地武术精华, 经过萃炼得以升华, 并走出佛山, 传播到香港、澳门、东南亚各国及世界。

六、总结
岭南武术文化离不开岭南地域文化背景,正因为包容同化和变革求新等文化特征使得来源于异地的武术文化能够在岭南发扬光大同时形成各自流派特色的岭南风格。

参考文献:
[1]地域特征民族本质世界背景_岭南文化研究的三个维度_郭杰
[2]、[3]岭南武术形成与发展刍论_李朝旭
[4]陆草.中国武术[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6.
[5]佛山传统武术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_冯娟
[6]岭南武术的地域文化特征研究_何云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