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说课稿
《归去来兮辞》说课稿
《归去来兮辞》说课稿徐海龙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和作用:《归去来兮辞》是人教版高一语文第二册中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文。
第五单元是汉魏晋散文,汉魏晋散文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特别是本文的作者陶渊明是汉魏晋散文作者中最杰出的代表。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散文中较重要的一篇作品,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曾评价其“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
”。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辞赋的特点,了解陶渊明文中的所述之志;(2)背诵课文能力目标:鉴赏本文感情真挚,用语朴实,用典自然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德育目标: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高尚情操,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3.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地官归隐的原因,深刻体会作者鄙视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2)背诵全文。
4.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述志中流露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情感;(2)归纳实、虚词的用法。
二、说教法1、朗诵教学法。
本文属于辞赋,宜抓住辞赋押韵的特点,以朗读为主要教学手段,在指导诵读中引导学生鉴赏文章。
2、点拨教学法。
以文中表现陶渊明思想的语句为重点进行点拨教学。
三、说学生高一(6)班学生平时上课课堂气氛较好,学生反映较敏捷,能跟随老师思路,积极配合老师。
但是对于文言文的学习,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差,在文章的翻译和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1、导入设计:以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对陶渊明所做的定位来引入,先让学生明白陶渊明的思想感情,然后再在文章中去细心体会;2、授课设计:(1)、让学生反复的诵读,初步领会文章意思;(2)、教师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以方便学生背诵文;(3)、教师找出一些能表现出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和学生一起分析,很深层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特别是对文章中“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一句的理解;(4)、解决课后练习题。
《归去来兮辞并序》说课稿
文章描述了作者从官场回归田园的过程,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生活 的厌恶。同时,也体现了作者追求自由、超脱的精神境界。
艺术特色与鉴赏
艺术特色
文章语言简练、质朴,意境深远。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表达 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鉴赏
从艺术角度来看,《归去来兮辞》具有很高的价值。它不仅 展示了陶渊明高超的文学造诣,还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 由、超脱精神的追求。文章中所描绘的田园生活景象,也为 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和审美体验。
网络教学:利用网络平台, 发布教学资料、作业等,方 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
互动教学:通过课堂提问、 小组讨论等方式,加强师生 之间的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
以上教学手段的应用可以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 学效果。同时,教师可以通 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等方 式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及 时调整教学策略。
学生活动设计与实施
思维能力提升
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思 考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其思维能 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到提
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课堂观察、学生自评和互评 ,了解学生对《归去来兮辞并序 》所表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
认同程度。
教学反思内容及改进措施
教学内容与方法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符合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能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学生参与度
反思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是否能够积极思考、提问和讨论,以 及作业完成情况等。
教师自身表现
反思自身在授课过程中的表现,包括语言表达、课堂组织、时间控 制等方面,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未来教学计划展望
完善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需求,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质量。
归去来兮辞优秀说课稿
归去来兮辞优秀说课稿一、说教材《归去来兮辞》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作者是东晋时期的陶渊明。
这篇辞赋作于作者辞官归隐之初,文中不仅描绘了作者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更抒发了他对官场的厌倦、对自然的向往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来看,《归去来兮辞》是古代抒情散文的典范之作,对于学生了解古代文学、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提升文学素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学目标方面,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能够流畅地翻译全文;过程与方法目标是通过诵读、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归隐情怀,领悟其对自由、宁静生活的追求。
教学重点在于理解文中的字词和句式,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教学难点则是体会作者归隐的深层原因,以及文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二、说学情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经过了一定的文言文学习,具备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
但对于陶渊明的归隐思想和这篇辞赋的深刻内涵,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探究。
高二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但在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感悟上,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深入思考。
三、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文章的韵律和节奏,感受作者的情感。
2、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3、点拨法:在学生遇到困难时,适时给予点拨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4、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四、说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习方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预习,初步了解文章内容,掌握字词读音和含义。
2、合作学习法:在小组讨论中,学生相互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3、探究学习法:学生深入思考文中的疑难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归去来兮辞教案(7篇)
归去来兮辞教案(7篇)《归去来兮辞教案(7篇)》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第1篇归去来兮辞教案教学目的① 感受并体会本文潇洒脱俗而富于人情味的特点。
②反复吟咏,自然成诵,感悟到本文言语之妙。
③重点弄清下边词语的意思并加以积累:役、奚、谏、觞、策、憩、岫、景、盘桓、畴、棹、窈窕、行、曷、期、聊。
教学设想古评家曰:《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自然率直文字”,“观其词义,潇洒夷旷,无一点风尘俗态”;又曰:“一种旷情逸致,令人反复吟咏,翩然欲仙。
”自读此文,要反复体味,多朗读、吟咏,在读中体察作者的情感,感受言语的质地、芳香,深入言语肌里。
不为背而背,进入情境,自然成诵,把注意力集中到本文的言语本身,感受言语的精妙,而不仅仅停留在字句意义的解释,方为佳境。
内化言语,实现言语积淀,通过积淀言语,领悟作者心灵的搏动。
教学步骤与内容一、自由朗读两遍。
一些不能读准的字音,对照注解,在文中注上音;不懂的词义,对照注释,弄清意思,重点把握上面提及的字词;但不拘泥词句的翻译,不必读一句译一句,把它当作现代文朗读一样,只在不能通畅处才看注解,把注意力集中到文句的特点,并注意文句所构筑的形象,为再读作铺垫。
点拨。
(一)作者及本文背景。
陶潜,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任官,但到渊明时,家境衰落。
29岁那年,开始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
此后又做过几任参军一类的小官,每次任职时间都很短。
十几年中,经济状况每况愈下,39岁那年,不得不亲自参加农业劳动,但“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
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后来,在亲友的劝告下,再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彭泽令便辞官归田园,躬耕陇亩,不再出仕。
本文作于决意归隐而尚未成行之际,为想象田园生活而得。
(非课文注解所言作于辞官之初)陶渊明为什么不愿意做官?一则是因为他不愿受官场役使。
他任彭泽令时,郡里派了一个督邮来县,县吏叫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
《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精选12篇)
《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精选12篇)《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的]一,体会感悟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能对的思想进行简洁辨析。
二,朗读并背诵全文,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
三,弄懂并积累"来、胡、奚、而、以、谏、樽、觞、眄、审、容膝、策、矫、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
[教学步骤]一读--一字一词读,凭借解释,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弄懂上面提到的字词,理睬文义。
二读--概括地读,分清层次,理清各层次的大意。
三读--细细品读,体会感悟的情感,粗略辨析的思想。
四读--表情朗读,读出抑扬、轻重、缓急。
五读--熟读成诵,琅琅上口。
(说明:诗歌、辞赋肯定要强调读,在读中积词会意、读中感悟、读中辨析、读中融会贯穿,文言诗歌、辞赋,尤要强调如此。
)一、精要了解和其性情陶潜(365-427)东晋大诗人。
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后人亦有疑其说者。
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
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者。
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理想,颇多悲愤慷慨之音。
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
散文以《桃花园记》最出名,而辞赋以本篇最出名。
有《陶渊明集》。
留意几点:1、陶渊明青少年时,受儒家思想教育,曾有"大济于苍生'的理想和"骞翮思远翥'的壮志,但由于东晋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因而很难有通过做官来伸展志向实现理想的机会。
2023年《归去来兮辞》说课稿
2023年《归去来兮辞》说课稿2023年《归去来兮辞》说课稿1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
我是2号考生。
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归去来兮辞》。
下面我将从教学背景、活动评价、课程设计及教学亮点这四个方面来展开我第一课时的说课。
一、说教学背景1.教材分析合理、科学、全面的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
《归去》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第四课。
__是陶渊明在辞官之后所写的一篇辞赋。
全文分序和辞两部分,序交代了__的写作时间和背景,辞抒发了作者辞官后回到田园的愉快心情以及乐天安命的思想。
__语言优美,情感自然。
通过学习__,学生能了解辞这种文体的特点,体会作者的隐士情怀。
2.学情分析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以满足学习者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根据因材施教原则,在教学活动之前进行学情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高三的学生正处于由抽象思维过渡到逻辑思维的阶段,他们的求知欲旺盛,乐于探索发现,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他们对于文言字词的积累已经达到一定水平,但准确理解__内容、把握作者情感方面还有待加强,对文言文的阅读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
3.教学目标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在新课程改革理论的指导下,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重点文言词句及语法知识,把握__内容;过程与方法目标:体会辞的文体特点,理清__结构及作者的感情脉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官场的厌恶之情以及重返自然的舒畅心情,激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4.教学重难点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重点文言词句及语法知识,理清__结构及作者的感情脉络;难点:体会辞的文体特点及风格韵味。
以上是我对教学背景所做的分析。
二、说活动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我还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教学的现场效果,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予以及时的评价。
评价将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我将以形成性评价为主,采用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的方式,例如,在理清作者情感脉络时,我会提问:作者到家时的欣喜体现在哪些语句中?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因此我会请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回答,不论他们的答案正确与否,首先我都会予以表扬和鼓励。
归去来兮辞教案(精选7篇)
归去来兮辞教案(精选7篇)《归去来兮辞》教案篇一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
3、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齐答: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二、教师范读课文要求:注意听语顿的特点——三字句2、1顿;四字句2、2顿;五字句2、3顿;六字句3、3顿或1、2、1、2顿。
三、研习课文(一)、读悟第1段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指名朗读本段。
思考: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设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陶潜的这种“心为行役”,视入仕为‘迷途“的心情有他的诗为证:幻灯片1《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明确:鄙弃官场,蔑视权贵,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二)、读悟第2段齐读本段。
讨论: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2、抵家时的欣喜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从何看出?明确: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高中语文说课稿:归去来兮辞
高中语文说课稿:归去来兮辞尊敬的各位评委、教师们,大家好!我今天将为大家带来一篇高中语文课堂说课稿,主题为《归去来兮辞》,这是一篇由先秦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创作的《离骚》中的片段。
此篇诗深情而激荡,内容主要描绘了诗人对地神巫山的怀念之情与内心的苦闷,展示了楚国的风土人情和屈原个人的抒发。
一、教学目标分析通过学习《归去来兮辞》,使学生能够:1. 理解诗人的抒情之意,感受他对故乡的留恋与思念之情;2. 分析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3. 培养学生对古文的理解能力和批判思维,提高文学鉴赏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抒情之意,把握诗歌的意境和主旨;2. 教学难点: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技巧,培养学生对古文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5分钟)介绍《离骚》为先秦楚辞的代表作品,并简述楚辞的特点。
引导学生对楚辞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文学风貌有初步了解。
2. 预习导引(10分钟)让学生先阅读课文,然后给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诗人为何要离开故乡?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体现在哪些地方?诗中表达的情感是怎样的?3. 细读课文(30分钟)通过教师朗读诗歌,引导学生逐句精读,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
并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4. 合作交流(15分钟)分成小组,让学生结合所学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的主题,展开合作讨论,探究诗人写作的动机和情感表达,然后向全班汇报。
5. 归纳总结(10分钟)让学生回到整体层面,总结课文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归去来兮辞》的意义和作用。
6. 课堂作业(5分钟)布置课堂作业,要求学生分析并总结其他楚辞的特点,并尝试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四、教学手段及教学资源准备1.教学手段:导入、讲授、讨论、合作、归纳总结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归去来兮辞》说课稿
《归去来兮辞》说课稿《归去来兮辞》说课稿1一、单元教学指要:汉魏晋是我国散文迅速发展的时期,其主要标志是:《史记》、《汉书》等纪传体史书的出现。
西汉散文中最先发展起来的是政论文,而已贾谊的《过秦论》最为著名,__总结了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意在借古讽今,劝讽汉文帝对人民实行仁政。
两汉时期,是我国史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出现了《史记》这样的鸿篇巨著。
《鸿门宴》是《项羽本纪》中的精彩片断。
这一时期,除了历史散文取得空前伟大的成绩之外,政论和抒情言志的作品也大量涌现,这也是散文发展的一个原因。
《归去来兮辞》在内容上一扫魏晋玄学佛理的玄渺空幻,代之以田园生活人情物态的清新淳朴,表现了率真超脱的精神面貌。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有关陶渊明的文学、文化知识以及“辞”这种文体的特点。
(2)掌握本课出现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现象:名词作状语、名词动用、意动用法、使动用法。
(4)掌握本课出现的宾语前置和介宾短语后置句。
2、价值观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一文中写出了他脱离黑暗污浊的官场,欣然归隐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他不愿意同流合污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虚词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归去来兮辞:衬字,不表示任何意义乃瞻衡宇:句首发语词复驾言兮焉求:助词(之:在文言文中做动词有两个标志,一是它后面有一个表示处所的词,二是他前面有一个“所”字或疑问代词)2.实词是本课的教学难点问征夫人以前路:行人三径就荒:家园帝乡不可期:大帝居住的地方,仙境聊乘化以归尽:顺应自然的变化四、教学过程1.导入:以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进入课堂《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1600多年前,他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社会,那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这个人就是陶渊明。
陶渊明既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可现实的黑暗却把他那“大济苍生”的壮志击得粉碎。
2023最新-《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优秀6篇)
《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老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文是勤劳的小编帮大家收集整理的《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优秀6篇)。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篇一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归去来兮辞》。
下面我将从教材、目标、教法、过程等方面阐释我对这一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
说教材《归去来兮辞》是必修一第三单元第一课。
这一单元的话题是走进自然,欧阳修曾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
这篇文章照亮的不止是一个时代的文坛,陶渊明不仅自己走进自然,而且也使后世无数文人的文学创作和人生态度走进自然。
诗人辞官归隐,菊花、清酒、素琴中是对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在恬淡和愉悦中反照出的是社会官场的黑暗。
在今天社会的喧嚣与浮躁中很有必要引领学生跟着诗人走进自然,在今后的人生路上身心疲惫时懂得去寻找一片宁静的生活天空。
二。
说目标本课特点是寄情于事、融情于景,本课重点在诵读、体会情感。
根据这一特点和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重的教学理念,我制定了以下目标:(1)知识目标:积累重要文言词语,了解作者和辞的文体。
巩固第一单元文言词语梳理的方法。
(2)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高尚情操,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理解大自然在人们精神家园中的地位。
(3)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写作表达能力。
三。
说教法与学法新课标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
因此,这一堂课,在教法上我采用对话式教学模式,主要采用诵读、提问、][讨论、讲解点拨等方法。
《归去来兮辞》说课稿
《归去来兮辞》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归去来兮辞》。
对于本节课,我将贯彻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首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归去来兮辞》选自人教版高年级语文必修一第四课,本文是陶渊明的一篇文言文,描写了诗人辞官归隐的喜悦心情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学习本文,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文言文鉴赏能力,树立高洁的理想和坚定的人生追求具有重要意义。
二、说学情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是教师授课的依据和出发点。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概括和归纳的能力,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
再加上初中阶段对文言文的知识学习已有一定的积累。
但由于第一次接触辞体,所以在理解内容上,教师会引导学生学会对比分析从而掌握作者的情感。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一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读懂文章大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析词句,理解作者归隐的原因,体会作者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辞官归隐的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中作者表现的对田园生活的无限喜悦以及遗世独立、乐天安命的隐士精神,学习作者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四、说教学重难点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教学重点】赏析重点词句,理解作者归隐的原因。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向往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五、说教学方法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
所以本节课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来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通读感悟法、小组讨论法、问答法、对比分析法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好的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不但使学生了解这节课所要学习的课题和内容,还要形成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必修五4《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鄙弃官场生活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态度,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实词的一词多义。
3.朗读理解课文,结合有关背景知识探究理解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与率性而为的个性。
【教学设想】因课文内容比较艰深,故引导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
【教学方法】讨论、比较、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预习】1.读课文,利用注释、工具书,初步把握文章;朗读课文,找出押韵的字,由押韵归纳各层大意,理清背诵思路,背诵全文。
2.分类归纳古汉语常识。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例: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2)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
例:①景翳翳以将入。
(景,太阳。
今常用义“景色”、“光景”等)。
②悦亲戚之情话。
(亲戚,亲属戚属。
今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
)(3)一词多义。
(归纳“奚、胡、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行、引、乘、策”等四个实词的一词多义。
)疑问代词例:奚①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②乐夫天命复奚疑(什么)胡①田园将芜胡不归(为什么)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什么)曷①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焉①复驾言兮焉求(什么)何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什么)实词见教材练习二(4)词类活用例:眄庭柯以怡颜(怡,使动用法,使颜怡。
)倚南窗以寄傲(傲,形容词作名词,傲世。
)审容膝之易安(容膝,动词作名词,空膝的小屋。
)策扶老以流憩(流,动词作状语,没有定规地随时随地。
)或棹孤舟(棹,名词作动词,用桨划。
)感吾生之行休(行,动词作状语,将要。
)(5)古汉语特殊句式宾语前置例:复驾言兮焉求(疑问句宾语前置。
“焉求”,即“求焉”,求什么。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疑问句宾语前置,“何之”即“之何”。
)注:以上为预习参考题。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情况,独立或与同学一起完成,以扫清阅读障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归去来兮辞》说课稿8篇
《归去来兮辞》说课稿8篇《归去来兮辞》说课稿1各位评委、老师:晚上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归去来兮辞》。
一、说教材: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如此推崇,可见此文自然很值一读。
我今天就来说一下这篇文章,《归去来兮辞》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
它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作品,描写了诗人得以辞官归隐的喜悦心情和对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的热爱。
全篇围绕着作者的乡间生活写着归隐的乐趣,如顾盼园中之景的悠然自得,如春种秋收的田中之乐。
然而在作者快然隐居的背后我们分明看到的是一个孤独的隐士,是世乏知音的孤寂,还有一丝有些犹疑的洒脱。
新的《语文教学大纲》规定:高中生“要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一定数量的名篇”。
《归去来兮辞》所在的单元也有相应的教学目标:“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有关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要重视诵读和背诵。
”根据大纲要求,结合本文为自读课文和这届高一学生基础比较好的特点,我设置了一课时内容,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辞的文体特点和诗人所述之志。
2、背诵课文。
(二)能力目标:1、鉴赏本文感情真挚,用于朴素,用典自然等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疏通文句,归纳本文需要掌握的重要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租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德育目标: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隐,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其中,落实具体的文言知识及涵咏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是本篇课文的学习重点,而体味作者在述志中渗透出的或喜或悲、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情感则是本文学习的难点。
二、说教法:在教和学的舞台上,学生是演员,教师是导演。
传统的“一言堂”和“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学发展的需要,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地位,我设计了一下教学法:1、自读法。
《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自读课文,相对于本单元其他篇目,它的词句理解难度较低。
归去来兮辞优秀说课稿
归去来兮辞优秀说课稿一、说教材《归去来兮辞》是高中语文必修五的一篇重要文言文。
这篇文章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他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
文章作于作者辞官之初,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现了他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索,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
本文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学生可以了解到陶渊明的归隐思想,感受其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同时也能够提高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
二、说学情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能够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但是,对于陶渊明的归隐思想以及文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学生可能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体会文章的韵律美。
(2)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志趣和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
(2)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疏通文意。
(2)理解作者归隐的原因和情感。
2、教学难点(1)体会文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感悟。
(2)评价陶渊明的归隐行为。
五、说教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文章的韵律美和情感美,增强语感。
2、问题引导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启发,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六、说学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预习,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的相关背景知识。
2、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率。
归去来兮辞说课稿
归去来兮辞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地站在这里,为大家介绍我所选的《归去来兮》这首诗的说课稿。
首先,我想跟大家介绍一下我选择这首诗的原因。
《归去来兮》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由先秦时期的屈原所作。
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表达方式,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通过学习和欣赏这首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
接下来,我将分析这首诗的结构和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整首诗的结构。
《归去来兮》共有七个句子,每个句子都由五个字组成。
整首诗以“归去来兮”为开篇,以“何时归来”为结尾,通过反复的“归去来兮”呼应了“何时归来”,构成了独特的韵律感。
其次,让我们来解读这首诗的意义。
《归去来兮》描述了作者在远离家乡的异地生活中的思乡之情。
诗中的“何时归来,室中有女?”表达了作者渴望回家团聚的愿望,同时也展现了他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胡为乎来哉?”则表达了作者对自己辛苦奔波的疑问和不安。
“归去来兮,田中有女?”则是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期待和对家庭幸福的向往。
通过这些细腻而真挚的描写,屈原成功地将个人的情感与社会背景相结合,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共鸣。
接下来,我将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进一步理解这首诗的内涵。
首先,屈原运用了大量的反问句和排比句,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例如,“胡为乎来哉?不能旋踵!谓心伤悲”中的反问句,凸显了作者内心的痛苦和困惑。
“归去来兮,田中有女?巧笑之瑳,颓垣之下且”中的排比句,则展现了作者对爱情的向往和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其次,诗中运用了一些形象生动的描写,增加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比如,“白芷之宜?在室中乎?”中的“白芷”形象,增加了诗歌的美感和浪漫气息。
最后,我希望通过这篇说课稿,能够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归去来兮》这首诗。
通过欣赏和分析这首诗,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表现手法,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
同时,我们也要学习和传承屈原的思想精神,坚持追求真、善、美的价值观,努力成为有情怀、有担当的青年。
《归去来兮辞》说课稿(精选3篇)
《归去来兮辞》说课稿(精选3篇)《归去来兮辞》篇1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体会洋溢在字里行间的辞官归隐、放飞心灵的欢快喜悦之情。
2、品味语言,体会融情于景的写法,落实文言知识点。
学习重点:1、把握文意,体会感情。
2、落实文言知识点:(1)实词活用:怡、日、悦、乐、棹、善(2)重要虚词:以(3)文言句式:被动句:既自以心为形役。
倒装句:复驾言兮焉求?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乐夫天命复奚疑?学习难点:1、在文言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2、让学生在体味文章情感的基础上,理解陶渊明的辞官归隐不是消极避世,而是坚守高贵、不与黑暗官场同流合污。
学习时间为1课时。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了解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当代作家周国平在他的《灵魂只能独行》一书里讲了北宋大文豪苏轼的一个典故:有一次苏轼饭后踱步,他掂着大肚子问他的侍从:我这一肚子装的是什么?他的前呼后拥的侍从们纷纷回答,有的说是文章,有的说是见识,苏轼皆不以为然,只有他的侍妾朝云一语中的:先生藏了一肚子的不合时宜。
是的,苏轼是一个不屈己媚人的大丈夫,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他满腹经纶,却仕途坎坷,他最崇拜的人就是陶渊明,(出示陶渊明的头像),他曾经和了陶渊明的全诗,对陶渊明的诗文备加推崇。
欧阳修说:“两晋无文章,唯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宋庠也说:“陶公之《归去来兮辞》,是南北朝文章之绝唱。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陶渊明,一起欣赏他的《归去来兮辞》。
学习内容和步骤如下:一、诵读文本,整体感知。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文言文的教学,诵读是不可或缺的环节,我对学生的要求是:文言文的课堂要不断传出书声琅琅。
本文的诵读分三个层次:首先让学生明确文言文诵读的基本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后指名学生朗读,学生初步感知。
其次,教师指导诵读,引领学生把握几个重点句的情味。
首句“归去来兮”应读出冲出牢笼、放飞心灵的解脱、畅快之情,第三段首句“归去来兮”应读出享受家园之乐的舒适、宽慰之情,末段首句“已矣乎”则要读出诗人参透一切、彻底放下的旷达之情。
归去来兮辞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归去来兮辞》说课稿【1】【教材分析】《归去来兮辞》是必修五第二单元的一篇辞,属于古代抒情散文。
是一篇作者要脱离官场、归隐田园的宣言书。
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决归隐田园的思想和为了追求精神自由所做的种种努力,在现今仍能引起很多文人的共鸣,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
【学情分析】一.学生在初中时曾经学过陶潜的《桃花源记》,对其人其事及其思想情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可以此作为突破口。
二.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
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让学生做好充分预习,自主学习,提出疑难,疏通文意。
三.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基础上,没有掌握系统的方法。
如何让学生准确地把握文意,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是重点的授课方向。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疏通文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文言知识现象。
2、利用辞的体例和押韵的特点朗读并背诵全文。
二.能力目标:在诵读中感受陶潜的归隐情结,体悟作者情感,并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
三.德育目标:学习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1. 疏通文意,掌握重点文言现象。
2.了解作者的归隐原因及其在文中的复杂情感。
【教学难点】对“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教法设计】1、自读法。
本篇的词句理解难度较低,课文注释较为充分。
因此,这堂课可以提前让学生通过预习自己完成疏通课文的任务,然后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文句,学生之间相互解答,然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本课的文言常识。
2、研讨法。
对于文章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可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针对其复杂情感的流露,教师可组织学生充分讨论,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给予点拨提示,促使学生的深层思考。
3、诵读法。
这篇文章是讲求音韵的辞赋,只有通过反复的吟诵,学生才能更深刻的了解文章的内涵。
【课堂设计】一、导入“源中一日,渔耕自得其乐,无论魏晋世外千年,饱暖皆为使然,何须有汉”借这幅对联引出《桃花源记》,。
归去来兮辞 说课稿
《归去来兮辞》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归去来兮辞》。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过程六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归去来兮辞》是高中语文必修五的第五篇课文。
它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作品,描写的是诗人辞官归隐的喜悦心情和对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学习此篇课文对帮助学生学习以后的文言文,树立高洁的理想和坚定的人生追求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三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在之前也学习过《桃花源记》、《归园田居》等,因此对陶渊明的文笔和经历并不陌生。
但是,他们的学习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还有所欠缺,其文言知识体系也尚待完善。
三、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课文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为:1、知识目标:了解辞的文体特点;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以及特殊的文言句式。
2、能力目标: 诵读课文,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知这位隐逸诗人的形象。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隐,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四、教学重难点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本文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教学重点:熟读全文,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归纳及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领悟作者辞官归隐的喜悦心情和对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不与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五、教学方法为了落实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诵读法——遵循“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规律,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小组齐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
(2)问答法——主要是提出问题,师生交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归去来兮辞》说课稿
《归去来兮辞》说课稿《归去来兮辞》说课稿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归去来兮辞》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开场白:各位老师,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归去来兮辞》.二,说教材《归去来兮辞》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
它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作品。
描写的是诗人辞官归隐的喜悦心情和对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的热爱。
新《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高中生"要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一定数量的名篇"。
《归去来兮辞》所在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掌握有关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要重视诵读和背诵。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辞赋的特点,了解文中陶渊明所述之志。
2.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1.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和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鉴赏本文感情真挚、用语朴素、用典自然等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德育目标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高尚情操,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理解述志中流露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本文属于辞赋,宜抓住辞赋押韵的特点,以朗读为主要教学手段,在指导诵读中引导学生鉴赏课文。
2.点拨教学法。
以文中表现陶渊明思想志趣的语句为重点进行点拨教学。
3.探究拓展法。
提倡学生进行浅近的研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一个研究性学习的小题目,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探究未知的兴趣。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说课稿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说课稿一、选课和背景本篇说课的选课是《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辞》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篇五言律诗,作者是先秦时期楚国的诗人屈原,是屈原创作的《楚辞》之一。
楚辞是古代文学中重要的文学类型,属于诗经和后世各家统称的楚辞体,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是中国文学史上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学习《归去来兮辞》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楚辞这一文学类型,了解古代文学发展历程,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中国文化传统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这篇《归去来兮辞》以其简洁优美的风格、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个性特色备受文学爱好者的青睐,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价值。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归去来兮辞》的作者、创作背景及文学特点。
2.掌握《归去来兮辞》文中的词语和语法结构。
3.理解《归去来兮辞》表达的思想和意义,并从中领悟文学艺术的魅力。
能力目标:1.通过解析词句,梳理篇章结构,使学生学会语言分析和领会诗歌的艺术之美。
2.激发学生对于文学创作和文学鉴赏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和发展历程,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民族自信。
情感目标:1.强化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感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2.鼓励学生对于故乡和家乡的热爱和体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三、教材分析《归去来兮辞》是楚辞中的一篇,全诗共有四十句,每句五言。
整篇诗的内容是篇中人物思乡之情以及对家乡、亲友等的怀念之情的表达。
全诗以“归去来兮”为呼唤,旨在表达人生有归处、人有返乡之心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人生,思考自己对家乡和亲友的情感。
2.讲解(1)文学背景和创作背景屈原是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
屈原创作的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被誉为“楚国流传千古的美丽诗篇”。
《归去来兮辞》也是在屈原流亡归隐后创作的。
屈原曾经担任过楚国大夫的职务,有着卓越的才华和政治才干。
然而,他的政治理念却与当时的国君有所冲突,不得不背井离乡,在流亡途中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归去来兮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几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归去来兮辞》。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课文的理解与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与地位
《归去来兮辞》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
这个单元主要学习古代抒情散文。
本单元所选的四篇文章时代不同,文体不一,所抒发的感情也各有不同。
归去来兮辞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作品,表达了作者辞官归田的强烈愿望和归途上的心情,叙写田园生活风貌,以及回归田园后的生活乐趣。
本单元教学目标要求领略辞这种文体风格和语言韵味,最好熟读成诵,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所抒发的真挚情感。
(2)学情分析
学生之前已经学过陶渊明的相关诗作,对其生平和思想都有一定了解,再加上这篇文章的注释十分详尽,学生凭借下文注释完全可以理解文意,难度不算大。
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依照新课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设计,我将此课的教学目标制定为如下几点:
1、理解并背诵课文,了解辞的文体特点。
2、归纳本文需要掌握的文言知识。
3、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其中,落实具体的文言知识及涵咏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是本篇课文的学习重点,而体味作者在述志中渗透出的或喜或悲、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情感则是本文学习的难点。
二、教法及学法
语文学习是老师和学生双向的复杂交际活动,而不是单向的简单的认知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进行指导,
1、诵读法。
这篇文章是讲求音韵的辞赋。
只有通过反复的吟诵,学生才能愈来愈深刻的了解文章的内涵。
2、研讨法。
结合时代背景合作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给予点拨提示。
3、教学过程中我还会使用到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便于学生迅速掌握知识
三、说学法:
1、预习法。
文言文,知识量大,所需掌握的内容多,预习能事半功倍
2、诵读法。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注意节奏与韵律,读出情感。
3、探究法。
根据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本文将分两个课时完成,课前我会布置学生预习,预习内容包括
1借注释疏通文意,2找出押韵字,根据韵归纳文意3,分类归纳古汉语常识:通假字(曷)古今异义词(景、亲戚),一次多义(“奚、胡、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行、引、乘、策”等四个实词),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
接下来,我介绍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古曲导入,创设情境(约3分钟)
以古筝曲《渔舟唱晚》引入课堂。
提问:听这首古筝曲,你认为它讲述了一种怎样的生活?
引导学生回答到安逸闲适,没有世俗纷扰的生活。
我国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渴望的就是这样一种生活,我们熟知的散文《桃花源记》、诗歌《归园田居》都是这一题材的文作,今天,我们再一起学一篇他的辞赋《归去来兮辞》。
(二)朗读课文:(约2分钟)
1 播放配乐朗读。
老师给予朗读指导: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
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
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二/二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六字句以一/二/一/二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多媒体1,利用声像技术,展示课本插图,营造一个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入情入境。
3学生推荐代表选取自己喜欢的一段进行朗读,要求读出感情,并说出依据
(三)根据押韵,理清思路(约15分钟)
本文总共有五个韵,ui/ei/I,un/en an ou I ,韵的转化实际上也是情感转变的需要。
学生很快能够锁定这篇文章的行文思路
序交代时间背景,及就职经过和辞官原因。
第一段(1段)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及归家路途的轻快归因
第二段(2、3段)归家后生活的乐趣。
归趣
第三段(4段)抒发对人生的的感想。
归思
理清情感线索:自责自悔——自安自乐——乐天安命
(四)合作探求,读出情感:(约20分钟)
1、分析第一段归因,作者为何做出如此选择
序文中已经提到了辞归的原因,而在第一段中,田园将芜、心为形役、迷途未远、今是昨非等词语可以看出他对官场的失望,对田园的渴望。
小结:所以“归去”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那一份遗世独立的品格。
朗读提示:第一段自责自悔,应读得“气中声硬”。
教师范读后学生读。
2 既然如此思归,那他归途时的心情如何呢
水路兼程,归心似箭。
轻飏”、“吹衣”——轻舟摇荡,和风吹衣,表现出冲出牢笼后的前所未有的欢快和迫切之情;前路、晨光;问、恨——归心似箭的心情。
朗读指导:急切中带有喜悦。
分析第二段作者归家时及归家后的心情,有何变化,怎样朗读 1 喜悦的心情
2“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一句写“松”“菊”有何作用?
讨论明确:以松明志,以菊寄傲的,写松写菊,从中表现了陶渊明的清高人格。
小结:以上几句话写出了作者归家及抵家时的欢快喜悦之情,表现了归家之乐,所以文章在句式有了一定的变化,由六字句至四字句,节奏明显加快。
朗读指导:要体现作者的急迫欣喜之情,应读得“气满声高”。
(指名朗读,评价,齐读)
3归去以后,如何?(分组讨论研究)
请学生找出有关语句加以回答。
A.如果把这些语句加以分类的话,可以分成几个方面?
讨论明确:
家居生活——“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1写家居生活时,作者用了哪些动词表现出了闲适、宁静的生活情趣?
引导学生体会:引、眄、倚、审、策、矫首、抚等动作。
(想象体会,让学生上台表演)
2生活在如此宁静的生活环境中,作者有什么生活感受?哪些词可以看出?怡颜、寄傲、易安、成趣等词。
3讲到“情寓于景”这一点,文中有一写景名句,试找出来,分析其妙处。
讨论明确:“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拟人,作者把“云”和“鸟”人格化了。
)无心出仕、有意归田。
达到了景中见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
小结:作者通过一些具体的景物和一些具体的生活细节描写,构成了一种宁静安谧、纯朴自然的意境,使人深深体会到作者那淡泊恬静的生活情趣。
朗读指导:第二、第三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是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谧而愉悦的,应读得“气满声高”。
齐读课文。
(五)小结:
分析完这三个自然段,我们很明显地感受到了作者由开始的自悔自责转变到后来的自安自乐。
难道陶渊明的生活真的只剩下安乐了吗?归田之后他对人生的思考又是怎样的,我们该如何体会作者的情感?这个问题留待学生课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