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教你写作文之四:上下求索,神游八荒
老师作文之于漪老师讲作文
![老师作文之于漪老师讲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23b0c49265ce0508763213ea.png)
于漪老师讲作文【篇一:于漪作文教学思想】于漪老师的作文教学思想近30年的中国作文教学改革史,是一部成绩辉煌的历史,其显著标志是涌现出了许多有影响的作文教学流派。
其中有以“文体中心”为理论依据的重视“模仿”的作文教学流派代表人物是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
也有以常青、刘胐胐、高原、章熊等为代表的重视“思维”的作文教学流派。
还有重视“过程”的作文教学流派以及重视“兴趣”的作文教学流派。
众多的流派各自都形成了独特的模式与方法,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的作文教学的发展。
然而在诸多的流派中,我最推崇重视“过程”的作文教学流派。
而于漪老师的作文教学思想无疑在这个流派又极具代表性。
系统开放性的“大语文”作文教学观语文教学系统的外部开放意味着作文教学要建立在生活这片沃土上。
于漪老师认为: “文章不应该是硬写出来的 ,而应该像汩汩的清泉从心坎里流出来。
清泉来自何方 ? 来自五光十色的生活 ,生活中源头活水流淌 ,笔下的文章就会生意流长。
”相反 ,如果“忽视生活活水 ,忽视引导学生对生活观察、认识体验、积累、实践,抓住课内一小块,放弃课外一大片 ,那无疑是沙上建塔 ,底气极差 ,虽煞费若心 ,但终难见效。
”她主张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 ,为学生提供认识生活、表现生活的机会。
她说:“要有意识地组织课外活动。
给学生提供参加社会实践、调查访问的机会 ,有意识地组织捕捉生活材料交流会 ,生活中捕捉的形象愈具体愈生动愈细致,下笔时就能用语言把它们呼唤出来,有时能做到纤毫毕露,须眉皆现。
”生活就在我们的周围,但是写作却在我们的心里,如何让生活进入我们的心里,这就需要通过观察来实现。
观察又分为有意观察与无意观察,作文的训练需要我们有意思的去体味与感受,,避免熟视无睹现象的产生,所以作文写作需要有意观察的支持。
于漪老师反复强调不仅要身入生活 ,还要心入生活。
她说“生活中的材料像空气中的水珠一样,似乎看不见,但经过雨后斜阳的照射就会显出美丽的彩虹。
于漪教你写作文之十:精工巧作,织锦成文
![于漪教你写作文之十:精工巧作,织锦成文](https://img.taocdn.com/s3/m/26a11f0d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98.png)
于漪教你写作文之十:精工巧作,织锦成文十.精工巧作,织锦成文——联缀组合文章不仅要言之有物,有充实的内容;而且要言之有理,有令人信服的道理,开人心窍的思想;还要言之有序,按照一定的规律联缀组合,织成美好的篇章。
任何一篇文章要做到表达上的“言之有序”,须在谋篇布局上精工巧作。
好比盖房子,尽管砖瓦、木材、钢筋、水泥等等建筑材料准备齐全,但怎么结构,怎么布局,很要一番斟酌。
清朝戏曲理论家、作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到结构篇章时指出:“基址初平,间架未立,先筹何处建厅,何方开户,栋需何木,梁用何材,必俟成局了然,始可挥斤运斧。
”动斧斤(古代砍树木的工具)之前须考虑房子里什么地方建厅堂,什么地方开门,栋和梁各需要怎样的木材,一句话,盖房子前先要把框架结构设计好,否则丢这忘那,边盖边改,事倍而功半。
写文章如建造房屋,下笔前要把文章的框架结构谋划好。
文心絮语谋篇布局就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在主题的统帅下,把表现主题的有关材料进行安排,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怎么展开,怎么过渡,怎么结尾,有条不紊地组成完整的篇章。
古代文章家认为“章有章法”,认真按章法办事,能使文章“首尾开阉、繁简奇正,各极其度”。
当然,谋篇的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可根据文章的内容灵活地运用。
谋篇布局涉及到文章的各个部分,如开头与结尾,段落与层次,过渡与照应,以及贯串全文各个部分的线索等等。
文章的整篇要谋划,文章的各个部分要巧安排。
把握每个方面的要求,写出来的文章就能结构完整、层次清晰、条理分明、繁简得当。
谋篇布局最为重要的准则是要突出文章的主题。
在谈文章的立意时,已经谈到“意犹帅也”,文章的主题、写作的主旨,是文章的将领,统帅,“兵随将转”;文中的词句、篇章犹如兵卒,听统帅调遣。
例如臧克家的《有的人》是首新诗,热情赞颂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
为了突出这个主题,诗的起始段开门见山地捧出人生哲理:“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语文教学论文:作文路漫漫 吾将上下而求索――我的语文课题研究路
![语文教学论文:作文路漫漫 吾将上下而求索――我的语文课题研究路](https://img.taocdn.com/s3/m/263ea983960590c69ec37654.png)
作文路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我的语文课题研究路作文,一个多么触目惊心,令人兴奋,又令人忐忑的字眼。
说它触目惊心,是因为它占据了语文的半壁江山,作为语文老师也对它望而却步;说它令人兴奋,是因为它又让多少具有钻研精神的人,心怀敬畏,每每取得一点点的进步,就足以令人高兴几天,信心倍增;而它又令人忐忑不安,因为每一点点进步的前头,不知有多少个难题等你去克服,也不知下一步该走向何方。
特别是当你的一点探究应用于教学,欣喜地看到学生们因你的指导而写出好作文时,所有的难和累,所有的烦与忧,便一股脑儿全跑掉了。
作文研究路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啊。
经过了两个多月紧张忙碌,我承担的是语文课题研究中记叙文结构探究,终于有了一点眉目。
山重水复疑无路刚开始,我直接进行的是小标题的探究,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效果并不是那么明显。
学生感觉到,这种形式很好,但小标题的拟定,其实牵涉到很多个环节,审题、立意、选材、构思等,这不是一日之功啊。
所以,我的课题研究该走向何方,我很茫然。
除此之外,我还能做些什么。
柳暗花明又一村就在我茫然无措的时候,一次作文评讲让我豁然开朗。
“那一次,我真的__”。
本以为这次“说真话、抒真情”专题训练,学生应能够写出感人泪下,真情实感的作文。
经过批改,我很失望,那么多学生,几乎找不出一篇像样的作文。
问题出在哪里呢,我百思不得其解,是引导不够?还是学生缺少生活?亦或是有啥可写,就是找不到一种合适的表达形式?什么是作文?作文就是写自己的生活,抒发内心情感,作文是内心情感的流露,就这么简单。
为什么写不好呢/?就在我为此焦头烂额之时,我突然生病了,这一病是因祸得福。
因这期间九岁女儿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让我感受到有女儿真好,为人母的幸福,更让我感受到人生的美好。
这种感动如潮水一样,从心中喷涌而出,《那一次,我真的很感动》一文二十分钟一挥而就,没来得及修改,就呈现在了学生们面前。
哦,后来,我改题目为《女儿。
毛巾。
我》,小小毛巾,一片母女真情。
《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读后感
![《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1b1e5a3e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57.png)
《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读后感于漪,是名字,是符号,是标志,是教育界最优秀教师的代表。
见她,在央视新闻里;听她,在专家、老师的发言中。
她的名言,“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在基础教育界广为传颂,耳熟能详。
这样一位老师,对我来说很遥远,在云端。
前段时间,读了《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一书,行行文字拉近着和她的距离,日日阅读增进着我的敬意,于老师从云端到身边,再看她的照片,觉得亲切随和。
教师队伍庞大,优秀人才众多,于老师为什么能站在顶端?这本书给出了答案。
于老师的卓越,在学术。
她从事基础教育50年,做过班主任,教研组长,当过教导主任,校长,她扎根一线,深知其中利弊,她的理论基础来自真实的土地。
50年的工作经历,她亲身经历了正确与谬误,先进与落后,她能用历史的眼光看未来,用未来的眼光看现在,能抓住本质剖析各个阶段的变化特点。
20世纪90年代初,语文学科被工具性左右,她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这一观点写入《语文课程标准》,改变着语文教学的方向;当年,中国语言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化方向,似乎无可抵挡,她说方向毕竟是方向,现在我们教的使用的还是方块字,我们使用的汉字是音形义的组合体,是反映我们几千年中华民族深厚文化的文字,不能把我们现在教学生的汉字与外国的拼音文字画符号。
这段话今天读来并无独特之处,但在当年,其中的分量可想而知。
正因为她对教育,对教学孜孜不倦的思考,实践,才有了300万字的《于漪文集》。
于老师的卓越,在人格。
她对自己要求极为严格。
改行教语文的第一年,撇开教参,逐字逐句写教案;第二年,搜罗所有教参改教案;第三年,整合新的体验再度重写教案,改行三年就成为语文骨干教师。
她不仅有“天天明灯伴我过午夜”的板凳功,更有厉害的田野功,反思功。
她想而行,行而思,思而说,说而写,提炼以语文教育理论探索为轴心的各类著述。
她甘为人梯,把一个个后来者用力托举,书生校长程红兵写导师于漪先生的文章,质朴感人,字里行间书彰显着导师的价值和意义,她将和徒弟程红兵的交谈《于漪答问》改为《关于语文教育人文性的对话》;对青年教师不怎么样的公开课鸡蛋里挑骨头,数出一条一条优点来,并鼓励他,“好好干,你是很有希望的!”针对学生作文词藻华丽,内容空泛的现状写下“作文应如‘风行水上,自然成纹(文)’的批语,并多次耐心指导……如今,于老师仍会到基础教育一线,去上课,去演讲,勉励老师们做大先生,坚持为基础教育的发展做着自己的贡献!“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于漪教你写作文之十五:行云流水,精彩纷呈
![于漪教你写作文之十五:行云流水,精彩纷呈](https://img.taocdn.com/s3/m/6159fe0f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64.png)
于漪教你写作文之十五:行云流水,精彩纷呈十五.行云流水,精彩纷呈——锤炼语言“一切诗文总须字立纸上,不可字卧纸上。
人活则立,人死则卧,用笔亦然。
”这句话是清朝著名诗人袁枚说的,十分精彩。
它生动地告诉人们:文章的语言须“立”在纸上,那就是说须有活泼泼的生命力,读者从语言中能观看“景”,识别“人”,能感受“情”,领悟“意”。
如唐诗中有这么两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只要稍加想像,就会清晰地感到“字”是“站立”在纸上的。
沙漠里的空气干燥,气压高,所以烟一直往上升。
住的人家少,所以是孤烟。
大河上,落日显得特别大,特别圆。
极简单的语言刻画出沙漠景色,给人以辽阔苍茫的印象。
这样的语言绝非拼凑所能奏效,而是认真锤炼的结果。
“百炼为字,千炼为句”,坚持不懈地锤炼字句,下笔就会如行云流水,就会笔端涌出精彩纷呈的语言。
文心絮语一篇合乎要求的文章应解决四个问题: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有文。
“物”、“理”、“序”的问题前文已阐述。
“文”的问题如不认真解决,即使选材好,内容具体,观点正确,结构清晰,也仍然不是好文章。
因为语言欠准确,无文采,甚至有些文句不通顺,要畅达地表达意思是不可能的。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文章的语言没有达到要求,没有文采,不可能广泛流传。
学生学写作文虽然目的不在流传,但文从字顺,准确而生动地表达情意,是必须做到的。
语言是写文章的工具和手段,任何精辟的思想、生动的形象、感人的材料离开语言都一筹莫展。
因此,古今中外的学问家、文章家无不十分重视语言的学习与修养。
大诗人杜甫的名言是:“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托尔斯泰认为:“语言艺术家的技巧,就在于寻找唯一需要的词和唯一需要的位置。
”语言大师老舍对语言技巧的掌握是这样剖析的:“既然搞写作,就必须掌握语言技巧。
这并非偏重,而是应当的。
一个画家而不会用颜色,一个木匠而不会用刨子,都是不可想象的。
”这些名言警句是从事大量写作实践的经验总结,学习写作的青年学生应从中获取教益,深刻领悟到学习和训练语言,提高语言素养,不可有丝毫懈怠的道理。
于漪说学习语文要能举一反三
![于漪说学习语文要能举一反三](https://img.taocdn.com/s3/m/33b4102f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be.png)
于漪说,学习语文要能贯穿交融于漪说,学习语文要能贯穿交融于漪老师是出名全国的语文特级教师。
在五十年的教课生涯中,她坚持既教书又教人,着眼于对学生思想情操进行熏陶,着力于培育与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把思想教育浸透在语言文字的教课之中。
她在语文教课过程中,注意研究学生的新状况、新特点,从学生实质出发,调动学生学习的踊跃性,发展学生的智力。
我认识于漪老师已有二十多年了,并多次听过她的报告和示范课。
以后同她一起参加中央电视台和语文报社共同举办的全国中学生语文知识比赛的评比工作。
近几年又同她一起参加中学语文教材审察工作,常常听到她很有看法的发言,获益匪浅。
于漪老师早就与语文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学生时代,她就深深地爱上了语文。
解放后,她先后在上海杨浦中学、第二师范学校任教,把语文教课当作终生从事的尊贵事业,并为此感觉无上的光荣与骄傲。
于漪老师说,学习语文,非下苦功夫不行。
课文要仔认真细地读,字要规行矩步地写,练习要踏扎实实地做,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完成。
我国语言文字十分丰富,要达到一般的写作能力,就要识字三千个左右。
汉字是方块字,得逐一地弄清楚字的音、形、义,一点也粗心不得,稍一粗心便出现错误。
有些字,字形相像,笔划相同,只但是有的地方多一点,有的地方少一点,但字音、字义完整不一样。
这就要求同学们认真学,不可以望文生义,不可以张冠李戴。
遇到不认识的字,应勤查字典,切不行跳过去。
平常说话、写文章,都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词语,要搞清楚词义的轻重,范围的大小,色彩的浓淡,感情的褒贬。
长久累积,才能真切掌握语言。
于漪老师还说,要提升语文水平,一定多读、熟读、精读。
这是被很多人的实践证了然的有效经验。
书要每日读,朗读时要大声、响亮,读出抑扬顿挫来,读出语调神态来。
朗读多了,优秀作品的语言,自己的口头语言,会互相沟通,融会浸透。
时间久了,会在自己的写作中反响出来。
说到读书,于老师主张要精读与博览联合。
博览在于宽阔眼界,增加学识;而精读则要逐字逐句透辟理解,深入领会,频频推断。
于漪教你写作文之一:源头活水,生意长流
![于漪教你写作文之一:源头活水,生意长流](https://img.taocdn.com/s3/m/91c8cceb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be.png)
于漪教你写作文之一:源头活水,生意长流写作文是学习语言与表达思想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很多人面对写作时常常感到困惑,不知如何下笔、如何展开文章的内容。
今天,我将与大家分享一种源头活水的写作思路,帮助大家掌握写作的技巧。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文章的主题和目的。
无论是写作文、说明文、议论文还是其他类型的文章,都需要明确主题,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写作。
在选定了主题后,我们需要思考想要通过文章传达给读者的信息、观点或者情感。
只有明确了主题和目的,才能在写作过程中不偏离主题,确保文章的条理清晰、逻辑严谨。
其次,我们需要进行材料准备。
写作是需要依据事实和经验进行论述的,因此,在动笔之前,我们需要准备一些相关的材料。
这些材料可以是书籍、文章、观察和经验等等。
通过对这些材料的整理和归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主题,并在写作中运用这些素材,丰富文章的内容。
接下来,我们要进行思路拓展。
源头活水的写作思路强调了对思路的拓展和发散,不拘泥于传统的写作方式。
在编写文章时,我们可以通过脑暴和思维导图的方式来拓展写作思路,尽可能多地列举出与主题相关的观点、细节和例子。
这样做不仅可以增加文章的分量,更能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主题,让读者有更多的思考空间。
最后,我们需要进行写作实践。
没有实践,一切都是空谈。
当我们拥有了主题、素材和思路之后,就可以开始动笔了。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使用准确的表达方式、合理的段落结构以及清晰的语言逻辑。
同时,我们也要注重文章的阅读体验,通过恰当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表达来吸引读者的兴趣。
通过源头活水的写作思路,我们可以写出更有深度和独特性的作品。
这种思路不仅适用于散文和议论文的写作,同样适用于小说、诗歌、故事等各种文学形式。
不论是学术写作还是娱乐写作,源头活水的思路都能为我们打开写作的新大门,让我们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总之,在写作过程中,源头活水的思路是我们可以借鉴的一种方法。
通过理清主题和目的、准备素材、拓展思路、动笔实践,我们就能够写出更好的作品。
于漪教你写作文之八 独具慧眼,别有洞天
![于漪教你写作文之八 独具慧眼,别有洞天](https://img.taocdn.com/s3/m/d4791158580216fc710afd5e.png)
于漪教你写作文之八独具慧眼,别有洞天苏东坡《题西林壁》中有这样一句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说的是同一景物,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见的景色就迥异。
观景如此,写文章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同样的人、事、景、物,在不同的作者笔下,神态必然各异。
有的文章读来可能似曾相识,人云亦云,索然无味;有的却生动活泼,醒人耳目,开人心窍。
其中原因固然很多,但是否独具慧眼,善于精选表现事物的角度,至为重要。
角度选得新,选得巧,就能给读者以别有洞天之感,读起来就会增长见识,兴味盎然。
表现事物的角度要精选,那么什么是角度呢?又怎么精选呢?同学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人像摄影大有讲究,有的人拍正面像,脸似乎宽了点,眉毛有点往下,不好看;拍侧面照,鼻子挺直,轮廓清晰,很有几分美。
显然,拍摄时角度不同。
有眼力的摄影师善于研究拍摄的对象,从不同的视角观察,或正面,或侧面,或左面,或右面,或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从而选取最佳角度,创造最佳的艺术效果。
从人像摄影中我们可得到启发:观察生活中任何一个事物,不应定在一个点上,应该转换视觉,正面、侧面、反面、左面、右面、上面、下面等等,多角度观察,把事物看真切,看具体,看深入,要写文章表现某个事物时,就可从众多角度观察所得中选择最恰当最精彩的加以定位,表达写作意图。
精选写作角度力求小、新、巧。
生活是海,文章是浪。
生活中题材广阔无垠,而写入文章的仅是浪花。
浪花虽小,但一滴水也能反映太阳的光辉,小角度能够表现大主题。
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选材时切入的角度要小,要以小见大。
写作离不开大自然景物,离不开社会生活,对青少年学生来说,要写生活中的重大题材,无疑似老虎吃天,因此,选取小的角度写更为重要。
其实,许多名家名作在这方面都是很有建树的。
例如反映辛亥革命是一个很大的主题,辛亥革命前后反动统治阶级镇压革命与毒害人民,罪行累累,旧民主主义革命严重脱离群众,空想依靠少数人的力量代替群众的革命运动,教训深刻。
于漪教你写作文之四:上下求索,神游八荒
![于漪教你写作文之四:上下求索,神游八荒](https://img.taocdn.com/s3/m/c0b8d51df111f18583d05a29.png)
于漪教你写作文之四:上下求索,神游八
荒
于漪教你写作文之四:上下求索,神游八荒于漪教你写作文之四:上下求索,神游八荒—让思想插上双翅
写作时,课堂上常发生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文思枯竭,三言两语就把要说的倾倒完了,千千瘪瘪;有的学生却思绪绵绵,脑子里如有活水,或潺潺流淌,或波澜起伏,笔下洋洋洒洒。
究其原因,与写作材料充足与否当然有密切关系,然而,切不可忽视另一重要因素,即想象力发挥得如何。
根据近代脑生理的研究,人的大脑可分为四个功能部位,即感受部位、判断部位、储存部位和想象部位。
就多数人而言,前三个部位注意开发,想象部位比较忽视。
据研究测试,一般人只用了自身想象力的15%,潜力很大。
学写作,就要重视想象力的发展。
人们说,科学是从想象开始的,如果人们不幻想能像乌一样飞,像鱼一样游,哪来今日的飞机、潜艇?写
1。
站在“制高点”上的求索
![站在“制高点”上的求索](https://img.taocdn.com/s3/m/3cf265e3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fd.png)
站在“制高点”上的求索作者:孙宗良来源:《教育·教学科研》2022年第12期于漪是一名教师,也是一位校长。
她不仅是一名杰出的教师,更是一位优秀的校长。
她担任校长的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从一个差校、乱校,成长为全国师范类学校的一面旗帜。
于漪是一位优秀的教育管理者,一位有着前瞻意识、先进教育理念的教育管理专家,一位对中国当代教育有很大贡献的教育家。
于漪老师认为,学校是人类文明的摇篮,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
如果说,教师在某种意义上决定教育的成败,那么学校在另一个意义上,或者说在一个更为重要的层面上,决定教育的面貌。
一支再优秀的教师队伍,他们才华的施展仍然有赖于一个高效有序的教育平台;而要实现所有学生的健康发展,则必须由学校提供给他们良好的成长空间。
事实上,只有当学校的发展目标与教师和学生个人的生命需要相结合,能够激发出所有教师和学生的潜能,去创造出富有生机的教育行为与学习行为,我们才可能拥有真正成功的教育。
特别是对于培养未来教师的师范学校,更是如此。
因此,于漪老师建立起自己的办学理念与办学模式,形成了以“确立三个制高点,做到三个瞄准”为核心内容的教育理念。
一是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瞄准未来社会的小学教育,努力把今日的师范生培养成面向未来、终身发展的新时期小学教育的核心力量。
于漪老师认为,当代师范生与过去相比,有相同的年龄特征、相似的心理特征,又有当今时代独有的特点。
未来的教育要求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一定的教育教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有较好的文化判断力,有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还要热爱教育事业,有崇高的生命追求。
而要求学生站在时代的制高点,首先学校要拥有这样的制高点。
因此,学校必须以现代教育理念为导向,创设宽广的发展空间,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可以自由地张扬,让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能得以充分地发挥,让每一位学生的理想和生命追求得以真正实现。
二是站在战略的制高点上,瞄准世界上基础教育较为发达的国家的中小学教育,从严治校,发奋图强,办出水平,形成自己的基础教育的人才高地。
写作文怎么都写不出来
![写作文怎么都写不出来](https://img.taocdn.com/s3/m/12eb4b15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21.png)
写作文怎么都写不出来以下是我的一点体会,供你参考。
低年级的孩子,开始多看同步作文,可以进行仿写。
锻炼孩子讲故事,对写作很有裨益。
高年级的孩子。
一定必须苦练笔。
1、好的文章源于生活,写你的所见、所闻;写你的亲身体会;写出你的真情实感,这样的文章,才会生动感人。
2、文学创作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顺利之事。
但直面当今的应试教育,你何不学会一些技巧。
比如说,平时多腰一些不好的段落、不好的结尾及结尾。
以供考试用之。
3、多读书,用心读,学会借鉴。
好的文章、好词、好句,学会积累。
4、奠定多样、独有的文章标题。
有时能够起著事半功倍的效果。
5、坚持写日记,既能练笔,又积累了素材。
6、学会提及名人名言,提及仙人的诗词歌赋,并使你的文章更加存有说服力。
7、好词好句的用法,好词好句用在文章中,能给你的文章增添色彩,并使文章得以升华。
但要恰到好处,不宜过多,过多会显得华而不实。
8、学会套用,即为变通的能力,以不变应万变。
9、接近大自然,节假期走出去,见多才能识广。
10、吻合小自然还能够并使您搜集的素材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资料:原创期望我的提问能够协助你,预祝你自学进步!情感——是通过对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描写能充分反映出来的。
其中描写心理活动尤为重要。
郑惟之你或他人的心里活动,就可以真正写下你的真情实感。
顺便将我的一些体会介绍给你,供你参考。
如何写下好作文1、好的文章源于生活,写你的所见、所闻;写你的亲身体会;写出你的真情实感,这样的文章,才会生动感人。
2、文学创作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顺利之事。
但直面当今的应试教育,你何不学会一些技巧。
比如说,平时多腰一些不好的段落、不好的结尾及结尾。
以供考试用之。
3、多读书,用心读,学会借鉴。
好的文章、好词、好句,学会积累。
4、奠定多样、独有的文章标题。
有时能够起著事半功倍的效果。
5、坚持写日记,既能练笔,又积累了素材。
6、学会提及名人名言,提及仙人的诗词歌赋,并使你的文章更加存有说服力。
7、好词好句的用法,好词好句用在文章中,能给你的文章增添色彩,并使文章得以升华。
上下而求索作文800字
![上下而求索作文8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1d80de23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d9.png)
上下而求索作文800字上下而求索作文800字小草在黄土中不断摸索,终于破土而出,这是它对春天的探求;留鸟不断迁徙,最终寻到它季节的归宿,这是它对生活的探求;人类在历史长河中不停跋涉,推进社会进步,这是人类对未来和希望的探求!(一)不识庐山真面目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如果我们不走出山谷,我们怎能识得庐山真面目?如果我们不进行探求,又怎能觅得人生真谛呢?只有探索、追求才能让我们站在时代的浪尖上,创造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
相反,固步自封,不肯进前,那么会让我们、愚昧。
古希腊先哲们对思想领域的不断探索、追求,唤醒了人类的思想,开辟了哲学的天地。
正是他们对人文主义精神的孜孜探求,冲破了神学和封建制度的桎梏,翻开了人类思想的枷锁,赋予了人类思想更多的自由。
苏格拉底探求人类的心灵智慧,他的名言“认识你自己”成为人类完善自我的指南;马丁?;路德探求理性高于信仰的人文精神,推动了人类精神的前进步伐;卢梭探求一个平等的社会,成为启蒙运动的代表,翻开了人类思想新的一页。
相反地,清政府固步自封的“闭关锁国”政策,蒙遮了人们探求世界、探求进步的眼睛,最终使中国沦为一个、愚昧的'国度。
鉴古览今,我们应相信,只有走出山谷,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只有不断探求,才能觅得有一样、有价值的道路!(二)拣尽寒枝不肯栖探求,同时也是一个永不满足、不断充实的过程,是一个坚信真理、一丝不苟的过程。
只有拣尽寒枝终不栖的孜孜探求,才能精益求精,才能创造辉煌,才能到达精彩人生的此岸。
假设探求允许“谬之一厘”,那么真理、知识、成就就会“失之千里”。
古往今来,只有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人才能探求得真正的进步。
爱迪生尝试电灯灯丝,不断探求,从不满足,经过一千屡次的试验,他终于探求得来之不易的成功。
曹雪芹创作严谨,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终于探求得颠峰的辉煌。
要相信,只有永不满足、一丝不苟的探求才能实现探求的真正意义!(三)吾将上下而求索漫漫人生路,如果踏着别人走过的路生活,那是没有任何奉献和意义的。
上下求索作文开头结尾
![上下求索作文开头结尾](https://img.taocdn.com/s3/m/3302e333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87.png)
上下求索作文开头结尾
开头:
生活就像个大迷宫,我们都在这迷宫里东奔西走,上窜下跳,
找自己的出口。
有时候觉得前方一片光明,有时候又觉得四处都是墙。
但这就是生活,不是吗?咱们得自己探索,自己找出路。
话说回来,探索这档事儿,也不是那么轻松的。
有时候,你得
面对未知,有时候,你得接受失败。
但这就是成长的过程,你在这
过程中学会了坚韧,学会了怎么面对困难。
所以,别害怕失败,失
败就是通往成功的垫脚石。
再聊聊探索的智慧吧。
有时候,我们得听听自己的内心,有时候,我们也得听听别人的意见。
这就是探索的智慧,你得学会判断,学会选择。
只有这样,你才能在迷宫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路。
结尾:
生活就像一场冒险,我们都是冒险家,我们在生活中上下求索,寻找自己的方向。
有时候,我们会迷失,有时候,我们会找到。
但
无论结果如何,重要的是我们一直在探索,一直在成长。
所以,别停下你的脚步,继续探索,继续成长,你会发现,生活的迷宫其实充满了无限的可能和惊喜。
上下求索的作文素材
![上下求索的作文素材](https://img.taocdn.com/s3/m/72706575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f0.png)
上下求索的作文素材
在东方的大山里啊,那山真的高得吓人,云雾都围着它转。
有个小伙子,背着个包,就那么一个人往山上走。
他可不是想当什么登山英雄,就是想去山上找那么个清静的地儿,想想事儿,找找答案。
他每走一步,都觉得在跟时间说话,好像能听到过去的事儿在耳边响。
哎,说到城市里,有个小姑娘,坐在钢琴前,手指在那黑白键上跳得飞快。
她弹的曲子,真的好听,听得人心里都暖暖的。
她眼睛亮亮的,一看就是对音乐有感情的。
每一个音符,都是她心里的小秘密,每次弹琴,都是她跟梦想的对话。
说到海啊,真的是无边无际。
有一艘小船,就那么在海里晃啊晃的,跟没头苍蝇似的。
船上的航海家,拿着罗盘,眼神里都是坚定。
上下求索,突破限度
![上下求索,突破限度](https://img.taocdn.com/s3/m/9e87dc0d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97.png)
上下求索,突破限度作者:景申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22年第03期庄子曰:“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而屈原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我看来,庄子消极而屈原积极。
以有限追求无限,可能最终无法到达无限,但却能在追索的过程中不断打磨自我,成就人生的完满,为人类发展谋福利。
人类的代代传承无限。
即使有生之年无法渡向知识海洋的彼岸,但同样能为人类的智识拓展疆域。
正如赫胥黎所說,开拓是每一代人的职责。
正是在这种信念的指引下,哥白尼建立了日心说,伽利略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魏尔斯特拉斯推导了独特的变态函数……“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便是这种信念的最佳写照。
因此,若因无限而裹足不前,那只是为懒惰与怯懦寻找借口。
商鞅变法、梭伦改革时并不知道他们能否成功,但他们可曾因此而止步?即使如同王安石一般,在开拓进取的过程中失败了,他的名字仍然被刻在了人类历史的高塔上。
只有在追索无限之中,人才能登至更高的台阶,人生才能抵达近乎完满的境界。
李白与杜甫,盛唐的双峰,诗歌风格走向相反的两面,却同样一生都在追索无限。
而正是这样的追索,让他们有限的生命焕发出了无限的华彩,成为了中华民族永久的文化符号。
青年人应该开拓奋斗、锐意进取。
鲁迅28岁弃医从文,为国家之未来大声疾呼,成为刺向敌人的锋利匕首;曹原22岁在顶级期刊《自然》发表论文,解决世界难题,激励后来者投身科研。
他们正是我们的榜样,是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奋斗洪流的先锋。
所以,行动起来吧!尽管路途遥运,目标宏大,但经过一代代人的上下求索,自我磨砺,我们必能将追求的道路继续向前延伸。
评点:陈晓华作者思维清晰。
开篇对庄子与屈原的名言进行对比,引出观点,干脆利落。
随后对庄子的观点进行辩证思考,体现思维的缜密。
接着指出庄子观点的错误实质,提出追索无限的深远意义。
最后从青年立场揭示求索的含义,并以呼吁作结。
此外,论据丰富,兼顾古今中外、科学领域与文学领域,文章观点突出,说服力强。
2014年高考满分作文浙江卷:吾将上下而求索
![2014年高考满分作文浙江卷:吾将上下而求索](https://img.taocdn.com/s3/m/c6e3e553376baf1ffc4fad9f.png)
2014年高考满分作文浙江卷:吾将上下而求索导语:2014年高考满分作文浙江卷:吾将上下而求索“昨天”已经落幕,春花已落枝,但带来的不是对“零落成泥碾作尘”的惋惜,因为夏叶已经绽满枝头,一树一树的碧绿在摇曳,十八年前种下的树苗已经挺拔参天,一如今日放下过去,转身拥抱今天的我们。
我无数次地想着自己的未来规划,在那些未知的辽阔草原上,有一个我从未体验过的全新世界。
大学的门,确实是人生的一个垒新起点,门后有草长莺飞也有冰天雪地,有光风霁月也有淤泥堆积,但也难以阻挡我对大学生活的好奇与向往。
而今,十八年光阴如梭而过,我已一步步到了这扇门前,身后是昨天走过的路,身前是被门阻隔的未知的路。
倚在门前,回望昨天留下的脚印,深深浅浅,一路磕磕碰碰。
路,从来不平坦,过去如此,将来的艰辛程度也只会加剧。
但我不害怕,因为脚下的路越是泥泞坎坷,留下的足迹会更加深刻坚定。
正如日本作家星野志夫所言:“如果一个人没有竭尽全力地度过冬天,忍受风雪的严寒,那么他也难以感受到来自春天的巨大幸福。
”都说人生就像一场旅程,沿途会看到很多风景,遇见很多拥有新奇观点的人,有光有影,有晴有雨,有左有右,人生之路的滋味就含在其中。
曾经一度是那样惧怕高考,然而当我此刻坐在考场中,当初的怯懦巳不复存在,从容与喜悦如泉流如牧歌一样流淌心间。
是啊,终于迎来了这一天,不知有多少莘莘学子与我一样的感叹,过去数千个日日夜夜仿佛是为了这一天。
人生之路还有许多这样的障碍,他们看似巨石,但走远了才明白,原来当初以为难以逾越的天堑深壑,也不过是上天为我们安置的一座座小土丘。
前方的道路依然艰难而漫长:求学之路上的深邃与徘徊,成人之路上的迷惘与挣扎,融人社会后的抉择与困苦……年轻的我们要学的还很多。
所以请大步迈向前方吧。
正如简偵所言:“人生便如一首绝句,平平仄仄平平仄。
”不要抗拒风雨,因为苦难是化了妆的幸福;不要沉溺于安逸,因为意外和明天不知道哪个会先来。
大学的门,请尽全力去推开,就像李白那样“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大学的路,请尽全力去闯荡去探索,就像屈原所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021年整理)《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读后感
![(2021年整理)《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bc4e03671a37f111f0855b05.png)
(完整版)《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读后感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版)《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读后感)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版)《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读后感的全部内容。
(完整版)《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读后感编辑整理:张嬗雒老师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到文库,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我们任然希望 (完整版)《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读后感这篇文档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我们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到下面的留言区,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下载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版)《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读后感> 这篇文档的全部内容。
读《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有感于漪老师是全国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这段时间有幸拜读她的著作《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一书,让我获益匪浅。
在书中,我充分感受到了于漪老师对教育事业的执著和对学生爱心的奉献。
于漪老师说:我这一辈子有两把尺子,一把尺子是量别人的长处,一把尺子是量自己的不足.在这种”比"和”量"的过程中,我总能找到自己的不足,总能学到别人的长处.我横比竖比,量别人量自己,越比越觉得自己有向前奔跑的动力.我想正是这样的一份动力,让我从书中,真正看到了于漪老师“学为人师,行为师范”的崇高追求和高尚人格。
在阅读于漪老师著作的过程中,我也不断反思自己在教育教学上的不足,并且时刻提醒自己在日后的工作中要做到更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漪教你写作文之四:上下求索,神游八荒----让思想插上双翅写作时,课堂上常发生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文思枯竭,三言两语就把要说的倾倒完了,千千瘪瘪;有的学生却思绪绵绵,脑子里如有活水,或潺潺流淌,或波澜起伏,笔下洋洋洒洒。
究其原因,与写作材料充足与否当然有密切关系,然而,切不可忽视另一重要因素,即想象力发挥得如何。
根据近代脑生理的研究,人的大脑可分为四个功能部位,即感受部位、判断部位、储存部位和想象部位。
就多数人而言,前三个部位注意开发,想象部位比较忽视。
据研究测试,一般人只用了自身想象力的15%,潜力很大。
学写作,就要重视想象力的发展。
人们说,科学是从想象开始的,如果人们不幻想能像乌一样飞,像鱼一样游,哪来今日的飞机、潜艇?写文章也一样,发挥想象力,让思想插上双翅飞翔,就能上下求索,神游八荒,获得十分丰富的写作材料。
◆文心絮语想象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古人曾有许多精辟的论述。
如陆机《文赋》中“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意思是:开始写文章,往往是集中视线,不听其他,深入思考,广泛采集,心神可以飞驰在八方最远之处,遨游到极高极高的地方。
运用想象于一瞬间就能观察到古今,奔驰于四海。
又如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是说写文章要开展想象,想得很远很远,静静地专心思考,就会联想到千年的人与事;容颜隐隐地有所变化时,思路已扩展到万里以外了。
从两段引述的文字中,我们可清楚地体会到想象的巨大功能。
人坐在屋内握笔,心神可在天地之间任意遨游,贯通古今,横越四海,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开辟了十分广阔的思维空间,也开发了无穷无尽的新鲜乃至奇特的写作材料。
开展想象应选择不定向的、跳跃式的、自由自在的方式,也就是浮想联翩,不受限制地思考。
一般地说,人们思考问题常常是按一定的常规、一定的角度进行,思维的范围比较窄,而想象却不是按部就班地思考,是不受任何拘束放开来想,思维充分发散。
思维发散,头脑中就能形成许多从来没见过的事物形象,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形象。
战国时期楚国伟大诗人屈原在写作中发挥想象的能力,无与伦比,令人叹为观止。
《天问》是一首长诗,在这首诗里,屈原一口气对天文、地理、人事等各方面提出一百七十几个问题,构思新颖,想象极其丰富,可说是篇奇文。
摘录天文部分中某一些问题剖析,就可窥见开展想象的全貌。
(译文)老天共有九层,是谁经营测量的?这个样子有什么用处,是谁最早动手兴建的?轮毂上的绳子拴在何处?天的极顶又安装在哪儿?八根擎天柱如何顶住?地的东南角何以倾塌?九重天的边缘延伸到何方?它依托连接在什么东西上?天边有多少的弯曲和角落,谁能算清楚这笔帐?天在何处与地相合?十二区如何划分?日月附在什么东西的上面?星宿何以陈列得错落有致?太阳早上从汤谷出来,晚上停宿在蒙汜;从天明到天黑,它要走多少里路?月亮有什么本领,死后又能再生?顾兔生在肚子里,对它有什么用处?一连串问题如水银泻地,一发而不可收。
从天有九层想到是谁经营、谁测量、谁兴建,究竟建造了有什么用处;想到宇宙像个旋转的车轮,车轮中心上的绳子拴在什么地方呢;想到天的最高处安装在哪儿,八根柱子又怎么顶住它呢;想到天的东南角为什么会倾塌,天的边缘究竟延伸到什么地方,依托什么,连接在什么东西上;想到天边究竟有多少弯曲和角落,这笔账谁能算清楚;想到天和地究竟在什么地方相连接,天上星宿12个区究竟是怎样划分的;想到太阳、月亮究竟附着在什么东西上,而星宿又为什么在天上摆布得那么错落有致;太阳早出晚归,究竟一天走多少路;月亮死而复生,究竟靠什么本领,兔子(顾兔:月中兔子的名,即蟾蜍。
)生在月亮肚子里,对月亮究竟有什么用处呢。
真是一会儿天,一会儿地,一会儿日月,一会儿星辰,就在这跳跃式的思想自由驰骋中,展现了作者无穷的智慧和奇特而绚烂的精神世界。
难怪黑格尔说,“如果谈到本领,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
想象不是胡思乱想,要有实实在在的内容。
想象的内容来自现实生活,想象是以生活和知识为基础的。
如上面引述的“地的东南角何以倾塌”就根源于生活,因为我国地貌状况是西北高,东南低,大河大江由西流向东南,最后归人大海。
又如“十二区如何划分”,也不是凭空而来,因为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星宿方位划为十二个大区。
有这方面知识作基础,一触即发,问题就从脑中蹦跳出来。
其实,上面所提出的寓含了众多神话传说的资料,是有坚实的生活与知识为基础的。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无人不知,生活中有猴子、猪猡,《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发挥想象,就创造出孙悟空、猪八戒等形象;生活中有正气,有邪恶,而邪恶总是诡计多端,变换出种种伪善面目欺骗善良,源于对生活的深刻认识与理解,于是创造出白骨精的丑恶形象,创造出孙悟空以变化多端的神力与屡施诡计的妖精反复斗争的故事,以巨大的艺术魅力吸引千千万万读者。
写作中开展想象要善于捉住“触发点”。
“触发点”常常是眼前的实景,即眼前的人、事、景、物。
“触发点”选得好,想象的阀门打开,就如同童话中的魔棒一样,脑中会闪现出许多奇妙的事物,许多生动的形象。
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是一首抒情小诗,想象丰富,具有童话色彩。
这首诗的想象的“触发点”就是“街灯”,由眼前的实景“街灯”想到天上的“明星”,再由天上的“明星”想象开去,创造出天上街市的美景。
人间、天上,回环互比,由于想象这面折光镜的作用,诗闪发出比现实更为奇幻的光辉。
莫奈是法国19世纪著名印象派的画家,他画的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学这幅画十分有名。
画上,教堂掩映在雾中,轮廓隐约可见,而雾是紫红色的。
有人看了这幅画,思想立即在历史长河中纵横,是什么缘故呢?原来是画上紫红色的雾触发了他。
紫红色的雾就是他展开想象的“触发点”,由此他想到伦敦环境有污染,环境污染伴随着17世纪英国工业革命而产生。
通常雾是灰蒙蒙的,画上却是紫红色的,这一反常规的色彩具有新奇性、刺激性,而具有新奇性、刺激性的事物最能激发想象力,是比较理想的想象“触发点”。
谈到想象,人们常常想到联想,甚至把二者混为一谈。
想象和联想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二者都是思索,而且从由此及彼开始,但联想基本在由此及彼的轨道上运行,如由井冈山的竹子联想到老乡冒生命危险冲过白匪封锁线用小竹筒给山上红军战士送饭的情景,联想到毛委员和朱军长用毛竹做的扁担带领队伍下山判[粮食的情景,联想到红军北上抗日去了,井冈山的毛竹同井冈山人一样坚贞不屈,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而且联想的材料都是已经有的生活经验,所以联想是已有生活经验的组合。
想象是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创造,构成新的形象,而且是多向性的思维,不定向的,跳跃式的。
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写诗人在梦中漫游仙界时,忽而飞渡镜湖,月照我影;忽而身登云梯,天鸡啼鸣;在千岩万转中迷花倚石,闻熊咆龙吟,见电霹山崩;在恍惚间见云里的神仙纷纷而降。
众多的形象纷至沓来,都是天马行空的想象所创造。
当然,任何想象都不是凭空产生的,不可能无中生有;构成新形象的一切材料都来自生活,来自过去的经验,不过,经过了加工改造。
有人说,联想是想象的基础,想象是联想的升华,这是有道理的。
梦也是一种想象,组成梦境的素材仍然是感知过的,上述李白的诗已证明。
幻想是对未来的想象,同样源于生活,科幻小说就是以文学体裁来对未来科学的预测。
对青少年学生来说,爱思、多思,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心,对知识渴求,都能激发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力越丰富,写出来的文章越能闪发光彩。
◆佳作借鉴好的故事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昏暗。
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
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靠在椅背上;捏着《初学记》的手搁在膝髁上。
我在蒙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
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带了闪烁的日光,井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
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
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
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现在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
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
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
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
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进的红锦带。
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
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
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
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我就要凝视他们……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被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
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
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
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这是鲁迅先生的名篇之一,写于1925年2月24日。
作者处于“昏沉的夜”,“石油”(点灯用的煤油)已经不多,身边缭绕着烟草的烟雾,而思想却长着翅膀飞翔,“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很美丽,幽雅,有趣”,是想象中故事的总貌,怎么美丽,怎么幽雅,怎么有趣呢?于是出现了众多的美的形象——美的人美的事编织成的云锦,像万颗奔星般飞动,飞动到遥远遥远,以至于无穷。
想得自由自在,一下子把视野扩展到无穷尽。
思想跳跃,由天而地,坐小船经山阴道,于是,“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一二十种形象次第展现,接着,这些形象又都倒影在小河中,诸影诸物解散、摇动、融和、退缩,复近于原形。
日光,水光,闪烁晃动,诸物由静而动,由动而静,千变万化,美不胜收。
由过去所见,又一跃而写现在所见,同样是美不胜收。
一切事物交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而且色彩斑斓。
青的天,大红花和斑红花拉长为缕缕的胭脂水,拉成的红色锦绣带织入狗中,狗织人白云中,白云织人村女中,斑红花影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而这一切又是发生在水中,是从水里看到的人世间的云锦,真是奇思妙想,令人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