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与运气学说

合集下载

天地之道

天地之道

天地之道《素问·天元纪大论》:“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

”这是说,寥廓无边的太空,其中有一个始动力,这就是天元之气,它是万物生化的本元。

万物资取天元之气得以始生。

五运六气的运动变化,充斥天地亘古不变,敷布天元之气,而有人和万物的生灵。

天元之气,统摄大地生化之道。

九星(天蓬、天芮、天冲、天辅、天禽、天心、天任、天柱、天英)明亮地悬耀空中,七曜(日、月、木星、火星、土星、金星、水星)周而复始地旋转。

因而产生了在天的阴阳、在地的柔刚变化。

(《周易》: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曰刚。

)昼夜相移,寒暑往来,各种物种显示出生长变化的蓬勃生机。

此段原文解释了天地运转、万物生化的根本原因和规律,这就是天地之道。

人们探索和掌握天地之道的目的何在?原文做出了明确的回答:“帝曰:夫子之言,上终天气,下毕地纪,可谓悉矣。

余愿闻而藏之。

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昭著,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之后世,无有终时。

”天地之道,穷究天气发生之原,尽该万物生化之理,掌握它,可用以治理国家,治病养生。

天地之道“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夭殃”。

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概说五运六气学说,简称运气学说,是在天人相应、整体观、运动观思想的指导下,以阴阳五行理论为核心,以干支甲子系统进行归纳和演绎,来推测各年的气候变化和疾病流行情况,是一门集天文学、气象学、物候学、历法和医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很强的学说。

运气学说有三个主要特点:把气候变化与自然界生物现象联系起来;把气候变化与人体健康、发病规律联系起来;把气候变化与防病治病联系起来。

因而,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运气学说是《黄帝内经》重要的理论组成部分。

其主要内容见于《素问·天元纪大论》、《素问·五运行大论》、《素问·六微旨大论》、《素问·气交变大论》、《素问·五常政大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和《素问·至真要大论》等“七篇大论”之中。

《黄帝内经》的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的理论基础
西方白色,与肺相应,肺在五味为辛,在五行属金,在五畜为马,在五谷为稻,在四季与秋季相应,在天体中与太白星相应。
北方黑色,与肾相应,肾在五味为咸,在五行属水,在五畜为猪,在五谷为豆,在四季与冬季相应,在天体中与辰星相应。
自然界四季的交替、五行的演变,形成生、长、化、收、藏的过程,产生风、寒、暑、燥、湿。人有心、肝、脾、肺、肾五脏,化生心气、肝气、脾气、肺气、肾气,从而产生喜、怒、悲、忧、恐五种情志。
自然界的轻清之气上升形成天,重浊之气下降成为地。阴性柔和而安静,阳性刚强而躁动;阴阳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生、长、化、收、藏的过程。阳施化清气,阴凝聚成形;寒到了极点就转化成热,热到了极点就转化成寒;寒气凝敛,能生浊阴;热气升散,能生清阳。
阴阳之气的变化规律
天气下交,地气上迎,阴阳相互交通,才能产生万物。还未出地面的为阴处,又称为阴当中的阴,若已经出了地面,就称为阴当中的阳。阳气给万物以生机,阴气使万物成形。所以,万物的发生,因于春季天气的温暖;万物的繁茂,因于夏季天气的炎热;万物的收成,因于秋季天气的清凉;万物的闭藏,因于冬季天气的寒冽。如果四时失序,气候变化无常,那么天地之间,就会阴阳相互阻隔而闭塞不通,生、长、化、收、藏的变化就会失去正常。
心是生命的根本,主宰着精神意识。心的荣华反映在面部,其功能是充实和温煦血脉。心气旺盛,则面色荣润。心位于膈上面,为“阳中之太阳”,与阳气最盛的夏季相通。
肺是人身之气的根本,是藏魄的地方。肺的荣华反映在毫毛,其功能是充养皮肤。肺气旺盛,则皮肤毫毛健康润泽。肺也位于膈上面,为“阳中之少阴”,与秋季下降的阳气相通。
内经名言
木郁之发,太虚埃昏,云物以扰,大风乃至,屋发折木,木有变。故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

7 《黄帝内经》大系统科学哲学方法与运气七篇的医学实质(网络版)

7 《黄帝内经》大系统科学哲学方法与运气七篇的医学实质(网络版)
气候 正常气候 常(已认识) 异常气候 异常物候 病理状态 物候 正常物候 体能 生理状态
常(已认识)
变(待认识)
常变的统一性是以常来研究、把握变的枢机
《内经》按天地自然界和人体的运动特征划分出许多相关的子系统,每一子系统均有五个 属于同一类的组元组成。每一子系统既分别独立地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又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即,当对自然界和人体各子系统组元的关系进行统计处理时,就发现其间存在的严格的响应关 系——对应和作用关系。根据《内经》文本所表达的内容,可尝试恢复其原创模式,如图 2。
二、常变学说
——从气候与人类机体反应的统计关系创立人体生理和外感病病机的模式理论 常变学说是发现人体宏观状态变化机制的哲学兼科学学说。其源头也可寻至古代“天人感应” 所衍生的气候与人类——历史统计人群的机体反应关系的命题。在《内经・玉版论要篇》有一句 话,“揆度奇恒,道在于一”,其实质就是常变学说。民国时名医恽铁樵已看出是《内经》全书的 总纲领,并认为历代医家如唐・王冰,清・张隐庵均未将其注释明白。恽铁樵认为:“恒,常也; 奇,非常也。不病,人之常,病,人之非常也。即奇,病也;恒,不病也。揆度奇恒,审察其人 病不病也。——准此以谈,是《内经》全书皆言奇,病也。故,隐庵释奇病为奇异之病,相去何
1.常变的概念
常与恒可互训,常指事物及其过程的稳定不变性。变是相对于常而言的,此其一。由于事 物的运动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才是相对的。由此,从事物及其过程的相对不变性,还可引伸出 常的第二方面意义。即,已经认识的事物、事物过程及其规律也属于常的范畴,而尚未认识的 事物、事物过程及其规律就属于变的范畴。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从《黄帝内经》运气七篇看五行学说

从《黄帝内经》运气七篇看五行学说
前 或 不 久 的将 来 , 治疗 2型 糖 尿 病 新 法 则 的指 引 下 , 代 在 现
p o n u i e a f id J . ib t s 1 9 , 6 (1 : r i s l nmi o n d m[ 】D a ee , 9 7 4 1)
1 7 5 1 7 2 2 - 3 .
[ ] D u k r D . n a c n i c e c f r h t e t 7 r c e J E h n i g n r t n a t n o t e r a — i i
能的影 响, 引发酮症 酸中毒 、 低血糖 、 继发性 失效 以及虽然
血 糖 控 制 较 好 但症 状 改 善不 理想 或 并 发 症 仍 可 出现 等 。与 西医相 比, 中医 的 降糖 作 用 慢 , 作 用 持 久 , 其 在 改 善 糖 但 尤 尿 病 患 者 的 临床 症 状 、 治 并 发 症 方 面 有 其独 特 的 疗 效 。 防 因 此结合传 统 医学对糖尿 病病 因病机 的认识 , 求 从肾 、 力 从
医学 已有 多种抗糖尿病药 物, 使医者能从微观 角度针对诸
因进 行 调 治 , 其 副 作 用 亦 不 可 忽 视 , 但 如有 些 药 物 对 肝 肾功
[】 邵加庆 , 6 杜宏 , 萍, 胰 岛局部 肾素 一血管 紧张素系统 的 顾 等.
阻断对胰 岛口细胞结构和 功能的影 响[ 】第十 一次全 军 内 G. 分泌代谢病学术 大会论 文汇编 , 0 8 24 2 0 : 0.
为水 。, ’ 在这段话里把“ 五行 ” 六气 ' 与“ , 看成“ ’ 神 ’ 在天在地的 ]
不 同表现 形式 。《 内经》 五行 ” 五运 ” 中“ 与“ 均为木 、 、 、 火 土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气化理论与天人合一(一)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气化理论与天人合一(一)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气化理论与天人合一(一)郑晓红(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文化研究中心,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道138 号,210023)本文刊于《中医杂志》2019年6月第60卷第12期[摘要]认为气是天人合一的物质基础,气化是天人合一的理论依据。

从五运六气,天人相应,六气属性,标本中气从化,神机气立,根结之穴,药物性味,五脏六腑,经络腧穴,脏气法时,气动于中、象形于外,体质与患病的倾向性等方面阐述了五运六气气化理论是中医学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论基础和主要载体。

认为气化论是运气学说所阐述的核心,影响和促进了伤寒六经气化学说的产生和发展。

[关键词]天人合一;五运六气;气化气是天人合一的物质基础,气化是天人合一的理论依据,五运六气气化理论是中医学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论基础和主要载体。

天人如何合一?人与天如何相通应?试作探讨如下。

气化学说发端于中国古代的气一元论,《黄帝内经》创造性地将其与生命相联系,形成了独特的以气化为灵魂和主线的认识自然、生命、健康与疾病的医学体系。

《黄帝内经》气化理论中的五运六气气化说,将人体的气化规律置于自然整体气化之中,基于自然天地阴阳之气化,提出了五运、六气、三阴三阳开阖枢、标本中气从化的气化理论,着重揭示自然气化与生命气化的宏观整体关系,亦即天道-气候-物候-病候之间的关系,以指导疾病的防治,形成了中医学这一强调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整体动态、重视调整人天关系的生命科学。

1 气是天人合一的物质基础生命是自然的产物,人与天地相应是中医学最基本的法则,而相应的基础是天人合一,同源一气。

从现存史料来看,最早把气的观念引入到医学理论中的当推春秋时代的医和,藉天人合一,以说明人体发病的原因和机理。

《春秋左传·昭公元年》曰:“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

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

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灾。

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

第三篇 五运六气学说

第三篇 五运六气学说
某些验方与经验介绍有很好疗效,但实际应用并非如此,原因何在?古人已有先言:"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不可以为工也。"例如1955年石家庄用白虎汤治疗乙脑疗效很高,而次年北京用白虎汤疗效不显著,蒲辅周根据北京1956年六气所临湿气较胜,脾虚湿困症状,加用芳香化浊的藿佩兰,疗效则明显提高,运气学说恰正是提高了辨证的全面性。
五运六气结合发病特点,是从运气相临的盛衰决定的,归纳为五种情况:
一、司天之气生中运,上生下称为顺化,属正常,如司天为木、中运为火、木火同德,主善。
二、司天与中运同气,上下同为天符,亦主善。
三、中运生司天,下生上为小逆、虽属不正常,但危害不大,故称小逆。
四、中运上克司天,下犯上为不和、属不正常,危害较大。
五、司天下克中运,以上克下为天刑,属反常,其气恶,危害烈。
1957~1979年,其中1957~1961年为天刑年,从手头的资料来看:杭州市1957~1961年平均死亡人数为7612。4人,其它非天刑年份为5495.6人,天刑年比其它非天刑年份死亡人数多39%。从发病情况看:1959年的肝炎,
1961年司天之气太阴湿土,在泉之气太阳寒水,中运少羽,水运不及,称涸流之纪,司天下克中运亦是天刑年,其气亦恶,中运辛与在泉同属水。为同岁会;运气相临寒湿较重,该气平均湿度为18.1毫巴,是1951~1970年中最高年份,该年年降雨量达1451。4毫米,也是20多年里较多之年份。《气交变大论》曰:"民病腹满,身重濡泄,寒疡流水,腰股痛发,腘腨股膝不便,烦冤足痿清厥,脚下痛,甚则跗肿,脏气不致,肾气不衡,上应辰星,其谷秬。上临太阴,则大寒数举,蛰虫早藏,地积坚冰,阳光不治,民病寒疾于下,甚则腹满浮肿。"古人对天、地、人三者的相应变化作了如实记述。与1961年杭州浮肿病症见肢体倦重、脘腹胀痞、懒言思睡,畏寒浮肿等寒湿困阻、脾肾阳虚节节相合;岁会年"病徐而迟。"故不少患者经久不愈,至次年孟夏才得以康复。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相传起源于轩辕黄帝,代代口耳相传,后又经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于春秋战国时期集结成书。

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实乃中医药学之纲目!【概要】只要是筋的问题,治肝没错。

只要是骨的问题,治肾没错。

只要是肌肉的问题,治脾胃没错。

只要是血脉的问题,治心没错。

只要是皮肤病毛发的问题,治肺没错。

五脏1.心: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

在五行属火;生理功能①主血脉;②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

心与小肠相表里。

2.肺:肺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生理功能:①主气,司呼吸;②主宣发肃降;③通调水道;④朝百脉主治节(淤结);辅心调节气血运行;肺上通喉咙,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肺与大肠相表里。

3.脾: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属土。

生理功能:①主运化;②主升清;③主统血;开窍于口,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脾与胃相表里。

4.肝: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

在五行属木,主升主动。

生理功能:①主疏泄;②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

5.肾为先天之本,藏志,腰为肾之腑,在五行属水;生理功能:①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②主水;③主纳气;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肛门会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相表里。

六腑1.胆: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2.胃:生理功能:受纳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

3.小肠;生理功能:主受盛和化物,是泌别清浊,“小肠主液”。

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以天地之⽓⽣,四时之法成《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以天地之⽓⽣,四时之法成”。

下⾯我就浅谈⼀下我对“⼈以天地之⽓⽣,四时之法成”的谬见。

这句话虽寥寥⼗⼆字,但却在《内经》数篇⼤论中多次出现(如开篇的《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到“上古之⼈,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可见其重要性。

此外这句话体现先了中医⼀种⾮常重要的思想观念“天⼈相应”,谈起天⼈相应则中医⾥⾯有专门⼀门学说即中医运⽓学,运⽓学说在《内经素问》⾥有七篇⼤论记载和其它散在的篇幅。

中医运⽓学⼈们听到都会觉得很神奇,⼤概⼤家都听说过“算病”即根据患者的出⽣年⽉⽇就可以推算出这个患者的的是什么病。

这只是她其中的⼀个⼩应⽤,作⽤与三才中的⼈,还可以应⽤在⼤的⽅向即三才中的天地。

运⽓“算病”就将这句话应⽤的淋漓尽致,处处体现这句话的思想精髓。

这句话⼜与⽼⼦在《道德经》第⼆⼗五章提到的“⼈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然”的思想是⼀致的,都是告诫⼈们顺应⾃然,顺应四时阴阳五⾏,才能视苛疾不起,长⽣久视。

如《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这句话表⾯说明了⼈的脉象不是⼀层不变的,体现了四时应有的脉象。

但更深层的还是体现了这句话即天⼈相应的思想,法于四时。

如《黄帝内经素问•脏⽓法时论》⽈:“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禁当风。

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庚⾟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

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这篇是对疾病的预后及转归所作的论述,但仔细⼀想这句话只是解释了此句话的冰⼭⼀⾓,但这句话对于中医临床是⾮常重要的。

医圣仲景诊王仲宣⼀案是⼤家都知道的,医圣仲景就是将这句话利⽤到了如⽕纯清的境界。

能准确的断出⼈的疾病变化。

⼜如《素问•经脉别论第⼆⼗⼀》饮⼊于胃,游溢精⽓,上输于脾,脾⽓散精,上归于肺,通调⽔道,下输膀胱;⽔精四布,五经并⾏,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学习的意义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学习的意义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学习的意义中国中医科学院季巍巍一、概要(一)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包括《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

(二)学习经典著作的意义为什么要学古代的著作?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中医学是伴随着人类的生产活动而产生的。

因此,中医的理论知识是日久民心。

相对而言,西医是日新月异的。

中医历经几千年的医学理论,仍然积极地指导着临床诊疗,此为中医之妙。

中医学和西医学也因此而成为完全不同的两个医学体系。

在中医学几千年的历史中,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医家和著作,只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才能在今天仍被称作经典。

因此,学习中医的四大经典,是每一个中医人提高临床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认真的研讨古人的医术,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通过对经典著作的学习,能够对中医的四部经典著作有更全面的认识,在临床运用方面能有新的领悟和提高。

总之,学习古人的著作的意义在于,在古代著作的指导下,使中医学呈现出如今日渐辉煌的发展。

二、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中医的四大经典指的是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作用和里程碑意义的四部经典的著作,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有着巨大指导作用和研究价值。

目前国内的中医高等教育教材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作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

同时,有学者认为,除了以上四大名著,《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以及《神农本草经》亦是四大名著,实际上并无冲突。

本节课以目前高等教育教材推荐的四部书作为经典著作进行讲解。

(一)《黄帝内经》1. 《黄帝内经》概述《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中医界中尊奉的基础理论主要从《黄帝内经》中提炼发展而成。

而且当代医学科学的某些研究课题,比如生命科学、气功理论、经络的实质、医学心理学、气象学等,也或多或少得从《黄帝内经》的论述中获得新的发现和启发。

《内经》共包括《素问》九卷和《灵枢》九卷。

试论中医运气学说在毛发病中的应用

试论中医运气学说在毛发病中的应用

试论中医运气学说在毛发病中的应用
刘亚梅
【期刊名称】《浙江中医杂志》
【年(卷),期】2005(040)009
【摘要】运气学说形成于战国时期,主要见于《黄帝内经·素问》,是中医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原则都作了系统的论述。

运气学说由五运和六气两部分组成。

《素问·天元纪大论》日:“甲己之岁,土运统之;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之岁,水运统之;丁壬之岁,木运统之;戊癸之岁,火运统之。

”五运是指木、火、土、金、水五行的属性,
【总页数】2页(P386-387)
【作者】刘亚梅
【作者单位】510405,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试论麻黄在中医肺系病中的应用 [J], 疏欣杨;韩春生;杨道文
2.运气学说在中医妇科学中的指导和应用 [J], 张婧;张红
3.毛发疾病中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的局部应用和基因水平治疗的… [J], 范卫新
4.试论象思维在构建精神系统疾病中医辨治新方法——五神藏辨治中的作用 [J],
尹冬青; 贾竑晓
5.应用现代科学语言讲好传统中医故事――《系统生物学在中医风湿病中的应用实践》评介 [J], 娄多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百度百科--黄帝内经

百度百科--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百科名片《皇帝内经》《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为古代医家托轩辕黄帝名之作,为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创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目录基本信息作者简介创作背景成书考略内容简介流传版本概述《素问》《灵枢》养生语录社会影响三个“第一”价值贡献相关传说基本信息《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医书中最早的典籍之一。

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

它的问世,开创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标志着祖国医学由单纯积累经验的阶段发展到了系统的理论总结阶段。

《黄帝内经》是一部综合论述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

它的成书是以古代的解剖知识为基础,古代的哲学思想为指导,通过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以及医疗实践的反复验证,由感性到理性,由片断到综合,逐渐发展而成的。

因此,这一理论体系在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思想的指导下,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原则和学术观点。

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作者简介《黄帝内经》为古代医者托黄帝之名所作,其具体作者已不可考。

总而言之,《黄帝内经》非自一人一手,其笔之于书,应在战国,其个别篇章成于两汉。

[2]《淮南子·修务训》言:“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

”因此,《黄帝内经》之所以冠以“黄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说明书中所言非虚。

创作背景如前所述,《黄帝内经》既非一时之作,亦非自一人之手,而是战国以前的许许多多的医学著作的总结。

这不仅可以从《素问》、《灵枢》各八十一篇这一点得到证明,而且也可以从《黄帝内经》引用了大量的古文献及《素问》、《灵枢》互引、各篇互引等现象上得到证明。

黄帝内经中的五运六气

黄帝内经中的五运六气

五运六气概念运气学说的中心内容。

以十天干的甲己配为土运,乙庚配为金运,丙辛配为水运,丁壬配为木运,戊癸配为火运,统称五运,以十二地支的巳亥配为厥阴风木,子午配为少阴君火,寅申配为少阳相火,丑未配为太阴湿土,卯酉配为阳明燥金,辰戌配为太阳寒水,叫做六气,从年干推算五运,从年支推算六气,并从运与气之间,观察其生治与承制的关系,以判断该年气候的变化与疾病的发生。

这就是五运六气的基本内容。

解读运气学说的中心内容。

以十天干的甲己配为土运,乙庚配为金运,丙辛配为水运,丁壬配为木运,戊癸配为火运,统称五运。

前干属阳,后干属阴,如年干逢甲,便是阳土运年,年干逢己,便是阴土运年,阳年主太过,阴年主不及,依法推算,便知本年属某运。

以十二地支的巳亥配为厥阴风木,子午配为少阴君火,寅申配为少阳相火,丑未配为太阴湿土,卯酉配为阳明燥金,辰戌配为太阳寒水,叫做六气。

按风木、君火、相火、湿土、燥金、寒水顺序,分主于一年的二十四节气,是谓主气。

又按风木、君火、湿土、相火、燥金、寒水的顺序,分为司天、在泉、左右四间气六步,是谓客气。

主气分主一年四季,年年不变,客气则以每年的年支推算。

如年支逢辰逢戌,总为寒水司天,湿土在泉;逢卯逢酉,总为燥金司天,君火在泉。

司天管上半年,在泉管下半年,依此类推。

从年干推算五运,从年支推算六气,并从运与气之间,观察其生制与承制的关系,以判断该年气候的变化与疾病的发生。

这就是五运六气的基本内容。

从医和述六气到《内经》,都把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因素作为影响健康和疾病的重要因素,称为六气。

在五运六气中,六气间阐述的是地面垂直气候的特征,以地支为符号,可按阴阳论其属性划分为三阴三阳。

如果说,五运是以时间气象因素为特征的话,六气则以空间的垂直气象为主。

但六气在不同的年代有其变化,在一年的六个节段中变化就更大,故六气重视的是客气的司天、在泉。

作为致病因素的六气,在七篇大论纳入《内经》前,己经认识到六气太过可为六淫,六气致病都可引起发热,以六气杂至相合来解释痹证、诸风、泻泄、水肿、疼痛等,而在五运六气中的六气为病,则更具有深刻性、丰富性与系统性。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学习意义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学习意义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学‎习意义什么是中医‎四大经典?中医四大经‎典,是《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匦要略》、《瘟病条辨》吗?当然不是!中医四大经‎典,是《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瘟病条辨》吗?也不是!中医四大经‎典,是《黄帝内经》、《八十一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这四部著作‎。

首先,《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又称《金匦》)两部分,是医圣张仲‎景论外感和‎内伤杂病的‎千古不易之‎中医名典,首次详辨证‎、药方,为后世医家‎承袭经方的‎开山之作,堪称经典。

要将一部著‎作分为两部‎分学习无可‎厚非,但是根据内‎容却要分为‎两部书未免‎牵强。

世医(指中医)皆知药王真‎人孙思邈的‎《千金方》包括《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部分,而习惯上都‎统称为《千金方》。

这是一个道‎理,何独内容尚‎有重复的《要方》和《翼方》尚可合成《千金》一部,而内容各异‎又互为补充‎的系统著作‎却要被拆开‎称为两大经‎典?这点于常理‎不合,不符合传统‎的思维逻辑‎。

读过《伤寒杂病论‎》的人士应该‎知道仲景的‎序言中有“‎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已然言明《伤寒杂病论‎》就是一部作‎品而已。

再有,《黄帝内经》的《灵枢》、《素问》为中医阴阳‎五行、病因病机、脏腑经络、诊治法则、养生及针灸‎等领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难经》丰富和发挥‎、扩充了《内经》的理论,成就了中医‎解剖学的雏‎形;千百年来这‎两大著作指‎导着中医的‎临症和发展‎,迄今仍是中‎医必学的基‎础理论。

这两个著作‎并没有合而‎为一,却被今人只‎挑了《内经》,这比起前面‎将《伤寒杂病论‎》一分为二形‎成了巨大的‎思维方式反‎差,更不符合逻‎辑!如果说后世‎的中医根本‎就没有用到‎《难经》知识尚可说‎得过去,但事实是上‎《难经》也是后世医‎家引经据典‎的重要资源‎之一,这怎么解释‎呢?更有,中医的内容‎除了诊断辨‎证施治等,还有重要的‎一环:药物!无独有偶,《神农本草经‎》正是中医最‎早时期的最‎佳药学专著‎,正是它让古‎中医有了完‎整的体系,如果这不算‎经典,算什么?最后,强调一下我‎们所说的中‎医四大经典‎的认识方式‎:指导后世中‎医临症和发‎展的理论依‎据的专业古‎典文献,我们称之为‎经典。

运气学说简介

运气学说简介

运气学说简介运气学说的简介运气学说是将医学和天文气象的规律互相结合而成的气象医学。

唐代王冰重注内经黄帝素问时,发现书中运气部份佚传,因此,将当时民间所流传的气象医学,填入补充了天元纪要大论等廿多篇的经文。

(详细参考刘伯中国医学史)因此,运气医学最晚在唐代就已经完成。

骥宋代末年,运气医学的发展日趋成熟,刘完素首先提出后,运气医学又重新建立起来成为一个相当重要的学说。

而刘完素说:「不知年之所加,气之兴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这就可以表示刘完素对运气医学的重视程度,所以本篇特别将整个学说用最简单的方法介绍出来。

天干地支天干是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个数字,地支是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等十二个数字,由于中国历法中其数字的排列组合,是以天干在上;地支在下,组合成一组干支数字。

这是古人认为在上者为天,在下者为地的观念而成,再加上历法本来就是记录天地之间的种种气候变化,(在天为星象;在地为气候)因此天干地支,就成为了中国历法的代名词。

天干地支的组合,本身有一定的规律性其中的数字,是以单数为阳;双数为阴。

阳干要配阳支,阴干要配阴支,阴阳之间不能相混合,天干由甲起,而地支由子起,按着次序而组合成六十个干支,再由甲子重新再按次序进入下面一个新的组合,因此每六十年就称之为一甲子。

五行学说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由于各元素之间,有不同的属性,所以被黄帝内经采用,作为对疾病、气候、环境、颜色。

味道等等的分类法则,今列表如下:五行分类表五行方位时序五气五色五音五味五脏五腑五窍五体五志五臭木东春风青角酸肝胆目筋怒膻火南夏暑赤征苦心小肠舌脉喜焦土中长夏湿黄宫甜脾胃口肉思香金西秋燥白商辛肺大肠鼻皮毛忧腥水北冬寒黑羽咸肾膀胱耳骨恐腐五行之相生相克关系由于五行之间,有不同的属性,所以元素两两相遇之时,就会产生不同之关系。

那就是相生和相克的关系。

在相生方面例如: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国学知识:《黄帝内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国学知识:《黄帝内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国学知识:《黄帝内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1-2])。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

《黄帝内经》是《素问》与《灵枢》之合称,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创立了中国医药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国医学发展的基础。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黄帝内经》一直指导着中国医药学的发展。

直到今天,《黄帝内经》对于中医药学的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黄帝内经》中还记述了大量中国古代天文、气象、物候等学科的知识,为各有关学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五运六气

五运六气

古代的时间医学理论----五运六气学说子午流注和八法流注产生于金元时代,自产生起一直在民间以秘传方式代代传承,直到近代才被公开;五运六气学说也属于古代的时间医学范畴,它至少产生于《内经》诞生的时代。

在《黄帝内经。

素问》中,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五运性大论篇第六十七等都是论述运气学说的思想及内容的,因在《素问》中即有论述,所以历代著名医家,有很多关于运气学说的论述及著作,近现代关于运气学说的研究应该说也颇多。

非常可惜的是,由于年代的久远,《内经》里关于运气学说的论述非常地难懂。

而历代及近现代的关于运气学说的一些著作,好像没有哪位用运气学说直接来指导临床选穴及处方用药的,至少我没有见到过吧。

当然,我也没有读懂《内经》中关于运气学说的内容,然而,没有读懂,并不代表我们不能够去探究五运六气学说的由来,并努力去用自己的知识丰富它,并最终得以给出它在临床上直接指导针灸选穴和处方用药的方法。

多年来,我一直在琢磨五运六气学说,并已经能够熟练用于临床,疗效屡经验证,所以这里介绍给大家。

我们先来熟悉一下五运六气学说的基本知识:五运:金、木、水、火、土六气: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五运六气与时间的联系:《内经》里记载:“甲己之岁,土运统之;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之岁,水运统之;丁壬之岁,木运统之;戊癸之岁,火运统之;”《内经》里还记载:“子午之岁,上见少阴;丑未之岁,上见太阴;寅申之岁,上见少阳;卯酉之岁,上见阳明;辰戌之岁,上见太阳;巳亥之岁,上见厥阴”。

古代某医家把《内经》里的上述两段话编成了两段歌诀,很方便记忆,这里也介绍一下:甲己化土乙庚金,丁壬化木尽成林丙辛具是三江水,戊癸南方火炎侵子午少阴君火心,丑未太阴湿土临寅申少阳相火位,卯酉阳明属燥金辰戌太阳寒水是,巳亥厥阴风木寻需要进一步阐述的是:虽然“甲己之岁,土运统之”,但甲代表土运太过,简称为土太过;己代表土运不及,简称为土不及。

基于陈无择“运气十六方”探讨五运六气理论在皮肤病领域的辨治特色

基于陈无择“运气十六方”探讨五运六气理论在皮肤病领域的辨治特色

基于陈无择“运气十六方”探讨五运六气理论在皮肤病领域的
辨治特色
胡炜圣;江晓灵;周莹洁;黄宁
【期刊名称】《四川中医》
【年(卷),期】2024(42)1
【摘要】运气学说肇基自《黄帝内经》,是用以寻求构建人类最佳生存空间的理论。

皮肤疾患常迁延难愈、病程缠绵、瘥后易复,以运气理论诊疗皮肤疾患多有效验。

通过论述运气建法与皮肤藩篱间之巨阳固护、节律运营的交互关系,提出先天五运
六气禀赋影响皮肤疾患的易患性,后天五运六气流布影响肤疾患的易发性。

又梳理
前人既效之方,提出运气理论调摄皮肤疾患之时以运气十六方砌其藩篱、重视“欲
解时”调其枢机、敷布“太阳”以固其腠理的观点,对于扩大皮肤疾患临床辨证思
路有所裨益,为医家用运气学说指导皮肤病临床提供了范例。

【总页数】5页(P49-53)
【作者】胡炜圣;江晓灵;周莹洁;黄宁
【作者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
院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5
【相关文献】
1.兼论五运六气、风湿病与经方辨治
2.《黄帝内经》运气性味治法与陈无择运气方浅析
3.基于《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对先天运气禀赋与心系疾病罹患相关性研究
4.基于五运六气理论试析《时疫温病气运徵验论》辨治温疫枢要
5.基于五运六气理论探析吴鞠通辨治温毒临证经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帝内经》的基本理论精神

《黄帝内经》的基本理论精神

《黄帝》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

《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

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理论精神
《黄帝内经》基本理论精神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等:
②“阴阳五行”是用来说明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理论。

③“藏象经络”是以研究人体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为主要内容的。

④“病因病机”阐述了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是否发病以及疾病发生和变化的内在机理。

⑤“诊法治则”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⑥“预防养生”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的养生学说,是养生防病经验的重要总结。

⑦“运气学说”研究自然界气候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并以此为依据,指导人们趋利避害。

历代医家用分类法对《黄帝内经》进行研究。

其中分类最繁的是杨上善,分做18 类;最简的是沈又彭,分做4 卷。

各家的认识较为一致的是脏象(包括经络)、病机、诊法和治则四大学说。

这四大学说是《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与运气学说
作者:向光维
来源:《健康周刊》2018年第04期
【摘要】《黄帝内经》中的《天元纪》、《五运行》、《六微旨》、《气交变》、《五常政〉、《六元正纪》和《至真要》七篇大论从气化角度认识并且推演了气候变化以及对人体的生命活动产生的影响,它的贡獻并不是单纯的创立了中医运气理论学说的根基。

还提出了独特的病因病机、治则和养生理论。

直至今日还影响着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黄帝内经;运气学说;五运六气
1 年代及真伪
对于“运气七篇”的成文年代,罗会斌[1]从文献记载和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出战国说、汉代说、唐代说等三种观点,并分析认为汉代说较为可靠。

宋代林亿等《新校正》,对王冰将“运气七篇”补入《素问》提出质疑。

指出“此七篇乃《阴阳大论》之文,乃王氏取以补所亡之卷”[2]。

后世医家针对“运气七篇”究竟是前人遗书,还是王冰伪撰,一直持论不一。

有学者[3]认为“运气七篇”不是伪书,是《内经》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范行准[4]从内容上将“运气七篇”与《内经》其它篇章进行比较,认为其理论直接源于《内经》早期篇章。

对于“运气七篇”具体成书年代以及真伪,限于目前的文献资料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

2 运气学说梗概:
2.1五运;是用十天干配木火土金水来解读天地气象的变化规律以及对人体的影响,其中包括大运,主运,客运三种。

2.1.1大运:主管一年的气候变化,五行属性与天干相同,分为太过或不及,根据天干的奇偶来判断某运的太过与不及,奇数为阳就是太过,偶数为阴就是不及。

从每一年的大寒开始起运,不同运气的太过或不及,按照五运、五行和五脏的对应关系,来影响其对应的相关的脏腑产生疾病。

如《素问·气交变大论》云;“岁木太过,风气流行……岁水不及,湿乃大行”。

木运太过的壬年,风气盛行,易出现风证,木乘土又容易出现脾土疾病;木运不及的丁年,多见燥气盛行,易出现肺金疾病、燥证……寒证;水运不及的辛年,多见湿邪流行,易出现脾系疾病、湿证。

在《素问·五常政大论》中对大运的不及和太过也有详细的描述,包括气候特点,影响疾病发病规律等等。

其中还有平气之年的论述:地支的司天之气跟天干处于生克状态就可能会出现平气之年,如天干太过但地支司天抑制他,如戊辰、戊戌年就是火运的平气之年,庚子、庚午年就是金运的平气之年等等,同样天干不及地支司天之气也可以生化资源他,如乙卯、乙酉年这种司天之气与大运相同属性的可以补助不及的大运,使大运得到补助。

2.1.2 主运:即我们常说的春夏秋冬加上长夏,初运主春,二运主夏,三运主长夏,四运主秋,五运主冬。

2.1.3 客运:客运以每年的大运作为初运,再根据五行制化规律推算出其他客运,共有五运,对气候及人体影响程度弱于大运。

2.2 六气:将风、热、火、湿、燥、寒分别配以地支和阴阳五行来推测每年的岁气和一年六个时段的气候变化规律,包括主气、客气和客主加临。

2.2.1 主气:共有六气,从每年的大寒开始到春分分为一步,即二十四节气被分为了六步,主要调控一年的正常气候变化,主气以厥阴风木为一步,二步少阴君火、三步为少阳相火、四步为太阴湿土、五步为阳明燥金、终之气为太阳寒水。

年年如此分为风火热湿燥寒六步循环来调控季节及影响人体。

2.2.2 客气:也有六气,包括,在泉之左、司天之左、司天、司天之右、在泉之右、在泉。

司天是客气的三之气。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曰:“岁半之前,天气主之”。

故司天之气除了主管三之气的季节还主管上半年气侯变化,在泉为客气的终之气,《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曰:“岁半之后,地气主之”同样的在泉还主管下半年气候变化
司天确定后,按一阴、二阴、三阴、一阳、二阳、三阳的顺序推,确定一年客气六步,如子午年份,司天为少阴君火,即三之气为少阴君火,四之气太阴湿土,五之气为少阳相火,终之气在泉为阳明燥金,初之气为太阳寒水,二之气为厥阴风木。

[5]在《素问·五常政大论》中分别描述了气候及自然界万物的变化,并且据此推断出容易影响人体健康的疾病类属。

如子午年:“少阴司天,热气下临,肺气上从···喘呕、寒热、嚏鼽”即上半年热气流行,气候多热,多见热性病变和本系心脏疾病,火胜则克金太过,因此易引起肺脏的病变。

2.2.3 客主加临:就是流动的客气与固定的主气相遇的意思,关于主客相临有以下论述《素问·至真要大论》曰:“主胜逆,客胜从。

天之道也。

”总的说来就是客气生(克)主气为顺;主气生(克)客气为逆。

同气相加亦为顺。

由于面对复杂的自然现象与万物生命,单纯地应用阴阳学说发展形成的六气系统,或五行学说发展规范出的五运系统,均难以给予自然现象一个完美的解释,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分析,才能更好的阐明那些复杂的问题。

为疾病的预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3 学术观点与贡献
七篇大论着重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亢害承制”的制衡观,“循环往复”的圜道观等;也提出了三因制宜,以平为期,治病求所属等治则。

同时还有独具特色的“六气胜复”、“择时用药”等极大地开阔了中医治疗的思路。

4 现代研究
现代学者利用计算机,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对运气理论的研究极大的拓展了五运六气的使用范围:包括气候的预测,疫病的流行,出生时间的体质,各种疾病与运气学说的相关性以及择时用药等等观念。

从运气学说的流行开始,伴随着的质疑之声也从未间断,比如邢玉瑞[6]认为以运气推演的气候模式变化预测疫病的流行,是缺乏充分科学依据的,其结论也缺乏科学性。

现在对于运气学说的研究正处于百家争鸣的状态,期望各位学者能够借助现代科技对运气学说的实质性能够进一步的阐明、证实,以冀运气学说成为对中医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有新的指导意义的方法论。

参考文献
[1]罗会斌.中医运气学说与汉代象数易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学位论文2002..
[2]《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3]方药中,许家松《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讲解[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
[4]范行准五运六气学说的来源[J]《医史杂志》第三卷,复刊号,1951
[5]宋昊翀.出生时间五运六气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学,2017
[6]邢玉瑞.运气学说与疫病预测评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06):1247-125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