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智能制造背景下机械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智能制造背景下机械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摘要: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智能制造行业也得到了较大的发
展和提高,社会对于智能制造方面的人才需求不断扩大,这使得许多技术大学更
加着重于培养此方面的人才。但是在机械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中还存在着一些问
题和不足之处,需要结合当今社会对于机械工程人才的具体要求进行分析,建立
起既可以达到专业标准设置,又符合当前智能制造背景下对于此方面人才要求的
教学体系。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基于智能制造背景下机械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模式进行分析,希望可以为相关领域提供一些有效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智能制造;机械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适应新的经济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也需要对其运行模式进行革新和优化。在当前时期,我国高校的机械工程专业,尤其是应用型本科大学,在其运行模式
上一般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产教融合、智能制造。其中,产教融合使机械工程
专业的指导方针,而智能制造则是该专业最根本的发展方向。在《中国制造2025》中也明确表示,智能制造是新时期我国实行工业革命中最关键的核心技术,同时
也是我国制造2025中需要不断迈进的方向。因此,高等院校面临着新的转型发展,从而有效的应对智能制造背景下对于人才的需求。本文主要从智能制造背景
下出发,对当前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和新的要求进行研究和分析,同时根据产教
融合的具体方法,系统性的介绍了机械工程专业的相关教学体系,提出了在校企
合作下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1.智能制造对相关人才能力的需求
智能制造是新时代的制造技术,主要是基于对常规制造技术的升级和革新。
智能制造对于从业人员能力的要求也较常规制造技术更高,要求相关人员在技能
和实际操作能力上掌握的更多。因此,出于对技术需求的考虑,智能制造企业对
于从业人员的能力需求更加多样化、复杂化。
1.1技术体系
针对智能制造技术而言,“智慧工厂”是其最重要的核心部分,这部分内容十
分复杂,包括:新型传感器、工业机器人等,由这些部分共同形成的智能网络。
利用这个智能网络,可以使人和人之间、人和机器之间以及不同的机器之间,形
成一种有效的关联,从而达到横向与纵向的高度集成。在智能制造技术体系中,
涉及到核心技术如下:数字化建模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数控编程技术等。
1.2人才需求
新时期社会的智能制造的特征表现如下:网络化、高度自动化以及信息化。
由于自动化的发展,使得工业形态出现了巨大的改变,尤其是对于广大企业工作
者而言,无论是在企业中的地位还是担当的角色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时
期的工人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素养和过硬的专业技能,同时还需要和机器人合
作完成某些工作。信息化的发展则是工业机器人展开各项具体工作的重要推动力,同时因为生产制造领域中开始大力应用互联网技术,使得生产效率得到了显著的
提升,学习型生产系统逐渐发展完备。这对于智能制造方面的人才也提出了不同
于传统时期的要求:首先,要求技术人员拥有更加丰富的机电一体化实际操作经验,同时还需要及时高效的对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妥善的处理。其次,相关技术人员除了要掌握必备的专业技术外,还需要了解和熟练应用网络
信息等相关技术,这样可以通过网络技术有效的解决生产环节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再次,技术人员还应该和软件工程师展开密切的沟通和协作,从而对智能机器中
遇到的软件问题进行处理。最后,除了上述内容外,技术人员还应该了解并掌握
相关编程技能,还有系统的操纵、设置等相关技术。通过上述一系列要求能够发现,在智能制造背景下,企业对于员工的标准要求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人机交互
会随着时间发展更加普遍,这使得技术人员的角色担当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从
传统时期的操作者逐渐向着规划者、决策者等方面转变。
2.教学体系设置
为了满足智能制造对于人员的各种要求,需要开展实验教学来加强对学生的
能力培养。首先,最重要的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体系,然后在此基础上完
成实验室的建立。在进行教学体系的设置时,必须要坚持学术的主体地位,同时
结合当前的社会要求设置教学内容,重点强化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还需要秉
承创新为主的教学理念。同时学校还需要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
之间的合作意识以及参与度、社会责任感。设置教学体系时需要按照循序渐进的
原则,具体内容需要包括以下方面,如:装备的设计、制造、生产等一系列过程,并从产教融合上发展相应的培养模式。高校的实验教学体系一般可以将能力培养
划分为四个层次,包括:基础、专业、以及创新和综合应用等方面的能力培养。
针对基础能力,主要由机械模块展开具体的培养工作,而专业能力则需要就机械
设计、制造和控制等模块进行培养,综合能力的培养围绕综合模块展开,创新能
力则围绕创新模块进行设置。在进行教学项目研究时,需要坚持产学、虚实相结
合的有效教学方式。
3.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分析
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改革,促进我国高校的转型发展,产教融合成为了最重
要的指导原则。针对产教融合的开展效益分析,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
从学生方面考虑,在教学方法、内容的设置上同样需要坚守产教融合的相关准则,以便于成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确立具体的学习目标,以便于增强学生的学
习效果,促进其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更好的达到企业的要求。其次,从教师方
面而言,实施产教融合需要教师了解并融入到企业当中,同时还需要和企业保持
紧密联系,使得高校可以及时了解企业在当前时期的需求,防止出现“盲教”等问题。同时高校在和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促进教师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再次,针对学校方面来讲,产教融合可以为高校新型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方
法探索的机会,并有助于学校积累丰富经验,提供相应的参考意见。而且高校和
企业的合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最后,对于企业而言,和
高校展开合作可以获得一定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利用学校的师资和技术力量解决
一些中小型企业技术力量比较匮乏的问题。而且校企合作符合我国政府的号召,
有利于企业提高社会效益。除此之外,改革方案的设立也有助于企业选拔人才,
也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就业机会。
3.1联合培养企业的选取
3.1.1签署联合
高校培养协议的企业应该保持较多的数量,确定不会对企业生产造成不良影
响的基础上,可以尽可能的将学生入企人数扩大,将学生分配到不同的企业当中,学生安排人数一般保持在每个企业2-10人,所以和高校签署合作的企业应该保持在较多数量。比如,我国某高校的机械工程学院为了实现和企业的联合培养工作,从当地选取了几十家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并计划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合作企业的
数量进行扩展,最终签署企业的数量应该在100-150家之间。
3.1.2在合作企业中重点强调地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