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三章:土壤水、下渗与地下水

合集下载

土壤水及下渗

土壤水及下渗
⑶ 渗透阶段 当土壤孔隙被水充满达到饱和时,水在重力作用下向下运
动,属饱和水流运动。这时,下渗率维持稳定,称稳定下渗率。
2020/12/3
15
4 下渗率和下渗能力
(1)下渗率f 指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渗入土壤中的水量(单位:mm/h
或mm/min)。
(2)下渗能力fp 在充分供水下的下渗率称为下渗能力(单位:mm/h)。下渗
2020/12/3
17
5 天然降雨条件下的下渗过程
(1)i1≥fp,按下渗能力下渗
(2)i2<fp,按降雨强度下渗
(3)fc<i3<fp,初期,按雨强下渗;随着下渗水量增加,下渗能 力减小,到雨强大于下渗能力后,按下渗能力下渗。
2020/12/3
18
6 影响下渗的因素
(1)土壤的构成 (2)土壤含水量 (3)降雨强度及历时 (4)地表坡度及糙率 (间接影响) (5)植被条件及土地利用状况 (间接影响)
2020/12/3
19
7 下渗的空间分布
空间分布不均,原因::
(1)流域中土壤构成的空间分布不同 (2)流域内土壤含水量空间分布不同 (3)降雨在时间空间上分布不均匀 (4)流域内各处地下水位高低不一
对一个流域而言,其下渗过程要比单点复杂得多,在实际工作中 又不可能设立许多测点进行观测,所以多采用概化的方法来描述 下渗的空间变化。
下渗不仅直接决定地面径流量的生成及大小,同时也影响土 壤水和地下潜水的增长,影响土壤中表层流、地下径流的生成和 大小。
下渗是水在分子力、毛细管引力和重力的综合作用下在土壤 中发生的物理过程,是径流形成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
2020/12/3
13
初期土壤干燥,下渗过程按水分所受的主要作用力不同及运动 特征不同,在水文学中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三章地下水分类及其特征

第三章地下水分类及其特征

第三章地下水分类及其特征3.1 地下水分类地下水这一名词有广义与狭义之分:a. 广义地下水––––指赋存于地面以下岩土空隙中的水,包括包气带及饱水带岩石空隙中的水(subsurface water––––包括soil water和ground water)。

b. 狭义地下水––––指赋存于饱水带岩土空隙中的水(ground water)。

长期以来水文地质学着重研究饱水带中的重力水。

现在开始重视包气带水的研究。

因为人们认识到在“三水”(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转化过程中包气带是必经之路。

由于埋藏条件,含水介质类型对地下水水量、水质的时空分布有决定意义,所以按埋藏条件和含水介质(空隙)类型对地下水进行划分:1.按埋藏条件:包气带水、潜水、承压水;2.按含水介质(空隙类型):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3.综合分类(见P27:表3–1地下水分类表)。

如:孔隙潜水,孔隙承压水。

大 气3.2 包气带与饱水带地下水面以上称为––––包气带,或非饱和带(unsaturated zone)。

地下水面以下称为––––饱水带,或饱和带(saturated zone )。

地下水面输送水分,获得补给。

雨季,包气带中的水以下渗为主,雨后,通过蒸发与植物蒸腾向大气圈排泄。

包气带是饱水带与大气圈联系的必经之路。

饱水带通过包气带获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补给,又通过包气带蒸发与蒸腾排泄到大气圈→参与水循环。

饱水带岩石空隙全部为液态水所充满。

水体是连续分布的,能够传递静水压力,在水头差的作用下,可发生连续运动。

饱水带中的重力水––––是开发利用或排除的主要对象。

书上内容:包气带水主要是土壤水和上层滞水。

(一)土壤水埋藏于包气带土壤层中的水,称土壤水。

主要包括气态水、吸着水、薄膜水和毛管水。

靠大气降水的渗人、水汽的凝结及潜水由下而上的毛细作用补给。

大气降水向下渗入,必须通过土壤层,这时渗入的水一部分保持在土壤层中,成为所谓的田间持水量(即土壤层中最大悬着毛管水含水量),多余的部分呈重力水下渗补给潜水。

工程水文学教学大纲

工程水文学教学大纲

《工程水文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L265009 课程类别:专业限选课学分数: 1 学时数:16适用专业:土木工程应修基础课程:《水力学》、《高等数学》一、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本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技术平台课程中的一门专业限选课程。

它是一门阐述和运用水文规律、开发和发挥工程效益的学科。

主要介绍在水循环从降水到径流过程中,关于地面径流的形成、观测,以及对土木工程建筑物的影响。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了解自然界中水的运行变化与河川径流的关系,具有分析计算河渠设计流量和确定过水建筑物孔径等的设计知识。

三、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1、教学基本要求掌握水文学的概念,了解工程水文学的研究方法及水文学的发展。

2、教学内容第一节水文学第二节工程水文学的研究方法第三节水文学的发展第二章水文循环与径流形成1、教学基本要求了解水文循环与水量平衡的概念及河流与流域、河流基本特征、径流的形成;泥沙运动与河床演变、造床流量与河相的关系。

2、教学内容第一节水文循环与水量平衡第二节河流与流域第三节降水第四节土壤水、下渗与地下水第五节蒸散发第六节径流第三章水文信息采集与处理1、教学基本要求了解测站与站网的概念,熟悉水位、流量及泥沙观测及水质检测,掌握水文数据处理。

2、教学内容第一节测站与站网第二节水位观测第三节流量测验第四节泥沙测验与计算第五节水质监测第六节水文调查与水文遥感第七节水文数据处理第四章流域产汇流计算1、教学基本要求掌握土的成因类型、土的工程地质性质、土的工程分类及特殊土的工程地质性质2、教学内容第一节降雨径流要素计算第二节流域产流分析第三节产流计算第四节流域汇流计算第五章水文预报1、教学基本要求了解水文预报在各个不通阶段的预报方法2、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短期洪水预报第三节洪水实时预报方法第四节水文预报精度评定第五节中长期水文预报简介第六节施工水文预报第六章水文模型1、教学基本要求了解水文模型的概念,熟悉水文系统理论模型及水文概念性模型2、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水文系统理论模型第三节水文概念性模型第七章水文统计1、教学基本要求了解水文统计的概念,熟悉随机变量及概率分布,掌握水文统计的方法。

水文学原理-第4章 河流与流域

水文学原理-第4章 河流与流域

2020年2月1日
5
沿水流方向河流可分为:河 源、上游、中游、下游和河口 河源:河流的发源地,可以 是冰川、泉水、沼泽、湖泊等 上游:深山峡谷,落差大, 水流急,急滩瀑布 中游:两岸有滩地,河床较 稳定 下游:平原,河槽宽,比降 小,水流缓,浅滩河湾 河口:河流的终点,河口三 角洲
2020年2月1日
2020年2月1日
25
河口
③流域平均宽度
流域平均宽度(B)——流域面积与流域长度的比值
B F L
若两个流域面积相等,L越大,则B越小,水的流程也越长,这 样的流域,洪峰流量较小。 反之,L小,B就大,这样的流域,洪水威胁就大。
2020年2月1日
26
④流域形状 流域形状系数——流域平均宽度与流域长度的比值。
2020年2月1日
31
(3)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主要包括: 地理位置 气候特征 下垫面条件
2020年2月1日
32
流域地理位置:一般用流域中心或其边界的经纬度表示,如黄河 流域位于北纬32~42和东经96~11 9。还需要说明流域距离海洋 的远近以及与其他流域和周围较大山脉的相对位置,影响水汽的输 送条件,直接导致降雨量的大小和时空分布的不同。 流域气候条件:包括降水、蒸发、气温、湿度、气压、风速等。 降水量的大小及分布,直接影响河流年径流的多少;蒸发量则对年、 月径流有重大影响。气温、湿度、风速、气压等主要通过影响降水 和蒸发,从而间接影响流域径流。 流域下垫面条件:下垫面是相对于大气层而言的地球表面,流域 的下垫面条件指流域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土壤和岩石性质、植 被、湖泊、沼泽、河网等情况。
6
第二松花江与嫩江汇合流向东 北,经哈尔滨、佳木斯、同江等 市县,于同江县东北约7km处由 右岸注入黑龙江。 根据松花江干流的地形及河道 特性,可分为上、中、下三段, 即由三岔河至哈尔滨市为上段, 上段全长240km,区间集水面 积3万km2,河道流经松嫩平原 的草原、湿地。哈尔滨市至佳木 斯市是松花江干流中段,穿行于 断崖、低丘和草地之间。由佳木 斯至同江是松花江干流下段。

高三地理:地球上的水,复习教案

高三地理:地球上的水,复习教案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学习目标】1.了解水圈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规律。

2.通过对水循环示意图的分析, 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

3、通过对实例的分析, 理解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4、通过相关材料、图表或实例的分析, 归纳出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第 1 页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学习目标】1.运用气压带和风带图说明风海流的形成原因。

2.学会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理解洋流分布模式。

3.了解洋流对全球水热平衡的作用、寒暖流对沿岸气候的不同影响, 并能利用教材知识对相关案例进行分析说明。

4.从读图出发, 学习洋流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了解世界四大渔场的分布位置和成因。

5.了解洋流对海洋航行的影响, 以及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知识点归纳】★1.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⑴、洋流形成因素:盛行风是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 洋流前进时还受陆地形状的限制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⑵、表层洋流分布规律: (参看课本P57图3.5, 掌握各大洋洋流分布及洋流名称★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参看课本P58~60)⑴、对气候的影响(参看课本P59案例1)⑶、对海洋航行的影响:顺洋流航行可以节约燃料,加快速度;寒暖流相遇易形成海雾不利航行;洋流从北极地区携带冰山南下威胁航海.⑷对污染的的影响:加快净化速度, 扩大污染范围.★3.洋流流向和性质的判读方法步骤: ⑴根据等温线分布判断南北半球——若某海区水温北低南高, 说明是北半球的海区;反之是南半球。

⑵判断寒暖流依据:①等温线向高纬凸, 则为暖流;等温线向低纬凸, 则为寒流。

(即洋流流向与等温线的弯曲方向相同)②由低纬流向高纬的是暖流, 有高纬流向低纬的是寒流。

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学习目标】1、了解水资源的概念以及衡量水资源的具体指标。

2、学会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全球和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3、结合实例了解水资源对人类发展的意义。

【知识点归纳】1.水资源的分布(课本P61图3.10)★我国水资源分布:空间上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2.水资源与人类社会第 3 页。

水量平衡方程

水量平衡方程
WUHEE
水面蒸发的观测
1. 器测法: 水文部门普遍采用
E601蒸发器。
每日8时观测一次, 得日蒸发量; 月蒸发量 年蒸发量
折算系数:K=E池/E器
WUHEE
2. 间接计算法
利用气象水文观测资料间接推算蒸发量:
水汽输送法、热量平衡法、彭曼法、水量平 衡法、经验公式法等。
彭曼水面蒸发公式:
E
1
r
降水的形成与分类
(一)降水的形成 水汽、上升运动和冷却凝结三因素
(二)降水的分类 1. 对流雨
降雨强度大,历时短、雨区较小
WUHEE
地形雨
WUHEE
锋面雨
WUHEE
气旋雨 (1)温带气旋雨
WUHEE
(2)热带气旋雨
WUHEE
影响我国降水(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
高空槽 锋面气旋 低涡 切变线 静止锋 锋区与降雨 副热带高压 热带风暴(台风)
WUHEE
散发或蒸腾:被植物根系吸收的水分,经由植物 的茎叶散逸到大气的过程。
水面蒸发
土壤蒸发 陆面蒸发
流域总蒸发或流域蒸散发
WUHEE
植物散发
蒸发率:单位时间内的蒸发量
充分供水、不充分供水两种情况
可能最大蒸发率或蒸发能力(EM): 在充分供水的条件下,某一蒸发面的蒸 发量,即同一气象条件下可能达到的最 大蒸发率。
WUHபைடு நூலகம்E
(三)土壤水分分布特征
WUHEE
三、下渗
(一)下渗的物理过程
1. 渗湿阶段
分子力作用,土壤颗粒吸收成薄膜水。
非饱
和水
2. 渗漏阶段

毛管力、重力作用,水分向下运动,水分逐渐饱和。
3. 渗透阶段

地球上的水+单元同步测试卷-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地球上的水+单元同步测试卷-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单元同步测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36小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为大西洋表层海水年平均温度、盐度和密度随纬度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在大西洋表层海水年平均密度最低的地方,海水的()A.温度约为28℃B.纬度约为5°S C.盐度约为35.6%D.密度约为1021.5kg/m32.℃在甲处达到最高值的主要原因是()A.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B.降水少,蒸发旺盛C.受地表径流影响D.受藻类植物影响下图(a)(b)(c)为不同情境下水循环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a)中水循环环节名称标注正确的是()A.℃河流蒸发B.℃地表径流C.℃地下径流D.℃水汽输送4.与(a)图相比,图(b)中城市的硬化地面对水循环的直接影响是()A.℃增加B.℃减少C.℃不变D.℃减少5.图(c)中人工湿地的生态效应有()℃调节河流径流℃减少下渗℃增加局地蒸发量℃减少土壤含水量A.℃℃B.℃℃C.℃℃D.℃℃加拿大中部某废弃矿坑填充有10米厚的尾矿渣,并在表层回填河砂和表土修复矿山。

回填改造的矿区呈山丘、洼地(季节性积水)相间分布的形态。

该地夏季为雨季,雨季前期回填矿区中山丘的坡面几乎不产生径流,雨季中后期产生的径流也相当有限。

冬季降雪量较大,春季山丘的坡面产生较强的径流。

随着植被的演替恢复,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比例发生改变。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雨季前期,尽管有一定的降水,但回填矿区山丘的坡面几乎不产生径流,这反映出()℃表土干燥℃河砂层下渗量大℃降水量小℃降水分布集中A.℃℃℃B.℃℃℃C.℃℃℃D.℃℃℃7.随着回填矿区山丘坡面植被的恢复,洼地()A.年平均水位上升B.土壤盐渍化减轻C.地下水补给减少D.实际蒸发量增大石羊河发源于祁连山脉东段冷龙岭北侧的大雪山。

祁连山高大的山峰分布着大量的冰雪。

像舌头一样伸向山下的是冰舌。

这是冰川的末端。

近几年来石羊河流域加速了林草植被的建设,下左图为“祁连山冰舌景观图”。

土中水的运动规律

土中水的运动规律

土中水的运动规律土中水的运动规律是指水在土壤中的流动和分布的规律。

土壤中的水分运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如土壤类型、土壤孔隙度、水力条件、根系活动以及气候等。

通过研究土中水的运动规律,可以更好地理解水分循环和地下水资源的形成与分布,对水文循环模型的建立和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1. 水分下渗规律土壤中的水分主要通过下渗进入深层土壤或地下水层。

下渗规律取决于土壤的孔隙度和渗透性,水分的下渗速率与土壤孔隙度呈正相关关系。

土壤孔隙度越高,水分下渗的速率越快。

此外,土壤质地也影响下渗规律,例如,砂土的渗透性较好,能够较快地将水分下渗到深层。

2. 土壤中水分的传导规律土壤中的毛细现象是水分在土壤中传导的重要机制之一。

毛细现象是由于土壤颗粒表面的毛细管作用引起的。

水分分子在土壤孔隙中通过毛细现象向上运动,这种运动规律被称为上升运动。

毛细现象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土壤颗粒间的间隔距离、土壤颗粒表面的湿度和土壤毛细管的直径。

3. 根系对土壤中水分的摄取规律植物根系是水分在土壤中运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根系通过吸收土壤中的水分供给植物的生长和代谢所需。

根系的分布范围和活动水平会影响水分在土壤中的分布和运动规律。

在干旱季节,植物的根系会向深层土壤迁移,从而增加了土壤中水分的储存量。

4. 土壤中水分的蒸发规律土壤中的水分在受到外界环境的作用下会发生蒸发。

土壤中水分的蒸发过程可以通过温度、湿度和风速等因素来描述。

温度越高,湿度越低,风速越大,土壤中的水分蒸发越快。

此外,土壤表面的覆盖物(如植被)也会影响土壤中水分的蒸发规律,植被的存在可以减缓土壤中水分的蒸发速率。

5. 土壤中水分的径流规律当土壤中的水分超过其持水能力时,多余的水分会以径流的形式流出。

土壤中水分的径流规律受到降雨强度、土壤质地、土壤饱和度和土壤坡度等因素的影响。

降雨强度越大,土壤的饱和度越高,土壤中水分的径流量越大。

综上所述,土中水的运动规律受到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

《水圈与水循环》地表径流与下渗

《水圈与水循环》地表径流与下渗

《水圈与水循环》地表径流与下渗《水圈与水循环:地表径流与下渗》在我们生活的地球,水以各种形式存在和运动着,形成了一个复杂而又奇妙的水圈。

而在水圈中,水循环是至关重要的过程,其中地表径流与下渗则是水循环中的两个关键环节。

首先,咱们来聊聊地表径流。

地表径流简单来说,就是水在地球表面流动的过程。

想象一下,下雨了,雨水落在山坡、田野、道路等地方,然后顺着地势的高低起伏,汇聚成小溪、小河,最终流入大江、大海,这整个过程就是地表径流。

地表径流的大小和速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比如说,降雨量的多少就起着重要作用。

雨下得越大、越久,产生的地表径流通常就越多。

地形也是一个关键因素。

陡峭的山坡会让水流迅速聚集并加速流动,形成湍急的地表径流;而相对平坦的地区,水流速度则会慢一些。

土地的覆盖情况同样会对地表径流产生影响。

如果地面是裸露的泥土,雨水容易快速流走;但要是有茂密的植被,植物的根系可以留住水分,减缓水流的速度,从而减少地表径流。

地表径流对于我们的生活和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它为河流、湖泊等水体提供了水源,维持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许多动植物都依赖这些水域生存。

另一方面,地表径流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比如,在暴雨时,强大的地表径流可能引发洪水,冲毁农田、房屋和道路,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威胁。

而且,如果地表径流带走了大量的土壤和泥沙,还会导致水土流失,破坏土地资源。

接下来,咱们再看看下渗。

下渗就是水从地表渗入地下的过程。

当雨水落到地面后,一部分会渗入土壤中,成为地下水的补充。

下渗的能力与土壤的性质密切相关。

疏松、多孔的土壤,比如砂土,下渗能力通常较强;而紧实、黏性大的土壤,像黏土,下渗能力就相对较弱。

此外,地下水位的高低也会影响下渗。

如果地下水位已经很高,下渗的空间有限,下渗量就会减少;反之,如果地下水位较低,就有更多的空间容纳下渗的水分。

下渗对于水循环和生态环境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它能够补充地下水,保持地下水资源的稳定。

《水文学原理》复习思考题

《水文学原理》复习思考题

水文学原理》复习思考题D《水文学原理》思考题第一章绪论1. 水文学主要研究那些内容?水文学是研究地球上水的分布、循环、运动变化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人类社会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研究地球上的各种水体的形成、循环和分布,探讨水体的化学和物理性质以及它们队环境的反应,包括它们与生物的关系。

)2. 人类面临的主要水问题有哪些?如何解决?水资源缺水问题:水多了,水少了,水脏了;3. 什么是水文现象?水文现象有哪些基本规律和特性?水文现象;降水,蒸发径流以及河流的结冰封冻等基本规律;1确定性规律;2随机性规律特性;1时程变化的周期性与随机性对立统一;2地区分布的相似性与特殊性对立统一4. 水文学有哪些主要分支学科?1、按应用范畴分:工程水文学、农业水文学、城市水文学、森林水文学2、按研究方法分:水文统计法、随机水文法、地理水文学、实验水文学、同位素水文学,实验水文学,动力水文学,数值水文学,水文测验学;3、按研究对象分:河流水文学、河口水文学、海洋水文学、河口水文学、地下水文学冰川水文学、湿地水文学,环境水文学,生态水文学5. 水文学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1萌芽时期;2奠基时期;3时间时期;4现代化时期6. 简述水文学研究的特点水文现象的基本特点1、成因上的自然性和认为性2、时程上的周期性和偶然性3、地域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4、运动的同在性和独立性第二章水文循环1. 水有哪些自然属性?社会属性?2. 水循环有哪些环节?降水,蒸散发,下渗,地面径流与地下径流。

2. 研究水文循环有哪几种尺度?1全球水文循环,2流域或区域水文循环,3水—土壤—植物系统水文循环3. 水循环的主要表现形式(水文现象)有哪些?降水,蒸发,径流和下渗4. 全球和流域(区域)水量平衡及方程式。

.全球水量平衡方程:如研究区域为地球上的全部海洋,所取计算时段为年,则某一年的(1)水量平衡方程为:P 洋+R=E 洋+△Ws 式中P 洋——海洋上某—年的降水量;R——大陆流入海洋的某年径流量;E 洋——海洋上某一年的蒸发量;△W ——海洋某一年的储水增量。

03-第三章-土壤水的有效利用-节水农业概论-山西农业大学

03-第三章-土壤水的有效利用-节水农业概论-山西农业大学

水势梯度
水分在介质运输过程中所遇到的阻力
二、土壤水的有效性
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需要由土壤来提供,所以土壤含水量 的多少对作物需水和作物生长极为重要。
土壤含水量过高,会影响作物根系的呼吸作用,对根系生 长产生副作用;
土壤含水量过低,根系就吸收不到作物生长所需的水分, 长时间缺水会导致作物茎叶枯萎。
(4)可调控性
四、农田水分调控和管理
农田水分调控是指通过各种人工措施来调控土壤水—大 气水界面和土壤水—地下水界面这两个界面的水分交 换,增加土壤蓄水能力,在土壤根区形成有利于作物根 系发育的适宜土壤水分剖面和水势剖面,同时减少地下 水和土壤水分的无效损失,促进水分的有效利用。
(一)调控土壤水—大气水界面结构和形状,提高雨水的利用效率
具体措施包括:
修建控制地下水位的明沟或地下暗沟,防止地下水位过 高对物生长产, 使地下水位抬升,促进地下水对土壤水的补给作用; 井灌和引黄灌溉相结合,使地下水位在有利于作物生长 的范围内波动。
(四)土壤水分适时适量的人工补给
这主要是指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在作物生长期适时适量进行人工灌 溉。
土壤水—大气水界面是降水转化为土壤水和土壤水蒸发进入大气的界 面,其构成和界面形状直接影响着土壤水和大气水的转化和运移,即 表层土壤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根区土壤水分的消耗与补给。
改变土壤水—大气水界面结构的措施有:
秸秆覆盖、地膜覆盖等,这些措施可以减少土壤水的无 效蒸发。
可以通过平整土地和采用垄作技术改变土壤表面形状, 使降水和灌溉水均匀入渗,防止产生地表径流,增加降水 和灌溉水渗入土壤的水量,最大程度地利用土壤“水库”的 库容。
农田覆盖增加了水分从土壤散失到大气中的阻力,是一项 人工调控土壤—作物间水分条件的栽培技术,是降低农田 水分无效蒸发,提高用水效率的有效农业措施之一。

土壤水和下渗

土壤水和下渗

v
Ks
H L
v — 沿x方向的渗向的渗流 H — 总水头或总水势;
H L 相应的水力梯度; Ks — 单位梯度下的通量或渗量或渗, 称为饱和水力传导率(渗透系数);
L — 渗流方向上的距离。
(3)非饱和土壤水流动旳达西定律 理查兹 (Richards)1931年用试验证明,非饱和土壤水流也 符合达西定律:
点移动到参照状态平面处,而其他各项维持不变 情况下,土壤水所作旳功。数值大小取决于土壤 水所处旳高度。
参照平面任意,一般可取:海平面、地面标
高、地下水位标高。
土壤中垂直坐标为z、质量为m旳土壤水所具 有旳重力势为:Eg=mgz。
单位质量土壤水旳重力势为:g=gz
单位重量土壤水旳重力势(水头或水位):
水旳流动方向不但与位置高度有关,而且 取决于土壤旳干湿程度,不能笼统地说水由位 置高处流向位置低处,流动唯一遵照旳原则是 土水势高处向土水势低处运移。
总土水势旳表达措施(单位):可统一用水 柱高度表达。 势能为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可进行代 数运算。 势能旳梯度具有方向,土壤水总是向势能减 小旳方向运动,即向负梯度方向运动。
按运动形态划分:
土壤水
汽态水 吸着水 毛管水
重力水
吸湿水 薄膜水 毛管上升水 毛管悬着水
3.土壤水分常数
1)吸湿系数: 吸湿水到达最大时旳土壤含水率。
2)最大分子持水量:薄膜水到达最大时旳土壤含水率。 3)凋萎系数:作物产生永久凋萎时旳土壤含水率 。 4)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到达最大时旳土壤含水率。 5)毛管断裂含水量:毛管悬着水旳连续状态开始断裂时旳含 水量。 6)饱和含水量:全部土壤孔隙都被水所充斥时旳土壤含水 率。
0
20

4第三章土壤水下渗与地下水

4第三章土壤水下渗与地下水

⑶ 凋萎含水量(凋萎系数) Wilting Coefficient
当土壤水分减少到一定量后致使植物根系无法 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开始枯死时的相应最大土 壤含水量称作凋萎含水量。
⑷ 田间持水量(Field Capacity)
指土壤中所能保持的毛细管悬着水的最大量。当 土壤含水量超过毛细管悬着水的最大量即田间持 水量时,超过的部分不能为毛细管力所维持,则
⑶ 渗透阶段/稳定下渗阶段
当土壤孔隙被水充满达到饱和时,水在重力作 用下向下运动,属饱和水流运动。这时,下渗 率维持稳定,称稳定下渗率。
3.2.2 下渗的定量描述
下渗可用以下三种特征值来描述: (1) 下渗总量 F(Cumulative infiltration)
指下渗开始到某一指定 时刻渗入到土壤中的累 积水量(单位:mm)。 用下渗量累积曲线表示 下渗量随时程间的增长 过程。
➢由于流域的空间变异性,实际下渗情况十分 复杂。流域的空间变异性是水文预报(预测) 不确定性的主要来源之一,目前尚无一个较 完善的解决办法。
3.3 地下水(Groundwater)
存在于地表以下岩土的孔隙、裂隙和洞穴中 的水统称为地下水。地表以下含水的岩土可分两 个带。上部为包气带(非饱和带),该带岩土的 空隙中除水以外还包含空气。下部为饱水带(饱 和带),岩土的空隙被水充满,其分界为地下水 潜水面。
✓土壤的稳定下渗率则主要 取决于土壤的物理性质。
f0 下渗能力曲线
fp(t)
fc
在直角坐标系中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可用达西定律来
描述:
0
q K (θ) dh K (θ) d( z)
dz
dz
K (θ)( d 1)
dz
式中,h为总土水势(包括基质势和重力势),j为 土壤基质势(即土壤基质的吸附力和毛细管力)。 K(q)为土壤导水率,是含水量的函数。

第四章 地下水的补给、排泄和动态

第四章 地下水的补给、排泄和动态

第四章地下水的补给、排泄和动态地下水的循环是指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过程。

地下水以大气降水、地表水、人工补给等各种形式获得补给,在含水层中流过一段路程,然后又以泉、蒸发等形式排出地表,如此周而复始的过程便叫做地下水的循环,其中资源量的增减正是补给与排泄不平衡所致。

第一节地下水的补给含水层或含水系统从外界获得水量的过程即为地下水的补给,其补给来源有:大气降水入渗、地表水入渗、凝聚水入渗、其他含水层或含水系统越流补给和人工补给等。

一、降水入渗补给大气降水包括雨、雪、雹,在许多状况下大气降水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方式。

当大气降水降落在地表后,一部分变为地表径流,一部分蒸发重新回到大气圈,剩下一部分渗入地下变为地下水。

一般状况下,入渗补给含水层的水量仅占降水量的20~50%,其余的水量通过各种途径耗失了。

L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的机制大气降水抵达地表便向土壤孔隙渗入,假如土壤初始含水率很小,则入渗水首先形成薄膜水,到达最大薄膜水后,又连续充填毛细孔隙形成毛细水,只有当土壤含水率超过最大持水量时,才形成重力水下渗补给地下水。

一般的降水入渗过程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属于受供水强度掌握阶段;后期为受入渗力量掌握阶段。

降雨后包气带水的下渗方式一般认为有两种,即活塞式(PiSton type)及捷径式(short-circuit type)o活塞式是指上部新的入渗水推动下部较老的水作面状下移,此类下渗主要发生于比较均质的砂层中。

捷径式指水流不作面状推动,而沿着某些通路优先下渗,例如在粘性土中下渗水往往沿着某些大孔道——根孔、虫孔及裂隙发生的移动。

⑴均质土的活塞式下渗:入渗水的湿锋面整体向下推动,如同活塞的运移。

分两个入渗阶段:①土壤吸水阶段:降水入渗水用于补充水分亏缺,由于表土干燥,毛细负压大,毛细率很大;②稳定入渗阶段:湿锋面下渗到肯定深度,重力水力梯度起主要作用,毛细水力梯度渐渐变小,入渗率趋于稳定值。

⑵粘性土的捷径式下渗:当降水强度较大,细小孔隙来不及汲取全部水量时,一部分雨水将沿着渗透性良好的大孔隙通道优先快速下渗,并沿通道水分向细小孔隙集中。

第四章土壤水空气热量

第四章土壤水空气热量

凋 萎 系 数
最 大 分 子 持 水 量
毛 管 断 裂 含 水 量
田 间 持 水 量
毛 管 持 水 量
饱 和 持 水 量
吸湿水 膜状水
毛管悬着水 毛管上升水
重力水
无效水
有效水
多余水 (旱地)
图3-4 土壤保持水分能量、水分常数与水分有效性的关系
表3-3 土壤质地与有效水最大含量的关系
土壤质地 砂土 砂壤土 轻壤土 中壤土 重壤土 粘土
密度1.2-2.4,冰点是-78 ℃ ,105℃可烘出来。
影响因素:质地、气温、相对湿度。
对植物无效!
土粒
土粒
吸湿水层 膜状水层
吸湿水示意图
土壤质地愈粘重,吸湿系数愈大。
土壤 质地
紫色土 粘土
黄壤 重壤 4.11
潮土 中壤 2.52
砂土 砂土 0.8
吸湿系数 7.53 (%)
有 吸 风干土 湿无 水 烘干土
毛管水的类型
1)悬着毛管水(capillary suspending water) :在地
形部位高,地下水位深的地方,降雨或灌水后,借毛管力保持 的水分,与地下水无直接联系,同下面的干土层有明显的湿润 线分界,好象悬着在上层土壤毛管孔隙中的水。 *田间持水量(field water capacity) :土壤毛管悬着水达 到最多时土壤含水量。 *毛管断裂含水量(capillary disrupting moisture) 当土壤含水量降低到一定程度时,较粗毛管中悬着水的连续状 态出现断裂,蒸发速率明显降低,此时土壤含水量称为毛管断 裂含水量。大约相当于该土壤田间持水量的75%左右。
膜状水示意图
根毛土粒土粒土粒rd D土粒
膜状水移动示意图

查补易混易错点04 水循环与水平衡-【查漏补缺】2023年高考三轮冲刺过关(原卷版)

查补易混易错点04 水循环与水平衡-【查漏补缺】2023年高考三轮冲刺过关(原卷版)

查补易混易错点04 水循环与水平衡水循环与水平衡是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三章和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以及各主要环节的影响因素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同时与自然地理其他知识点关联密切。

能够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水循环和海气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说明一些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过程(综合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自然现象,并说明其对人类的影响(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是高考高频考点,2022年辽宁高考的第5-6题,2022年全国甲卷的第9-11题等都对水循环与水平衡进行了考查。

易错01 水循环1.海陆间水循环的环节:蒸发(含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径流(含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其中与人类修建水库和跨流域调水有关的环节是地表循环,植树造林会增加水的下渗量,减少地表径流。

2.影响水汽输送的因素①风力大小,风力大携带水汽就多①距海远近,距离海洋近携带水汽就多3.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①降水量,短时间降水量大地表径流量会增大①地表植被覆盖率,植被覆盖多地表径流变小①流经地区的地貌,流经喀斯特地貌和沙质土壤区,河流易下渗严重地表径流小①人类活动,沿河的生产和生活用水使得水量变小。

4.影响下渗的因素①植被覆盖率:植被覆盖率越高,下渗量越大;①降水强度:降水强度越大下渗量越小;①降水时长:降水强度相同的前提下,降水时长越长,下渗量越大;①坡度:坡度越大,下渗量越小;①地下水水位:地下水水位越高,下渗量越小。

5.影响河流含沙量大小因素:(1)植被覆盖率,森林覆盖率差则含沙量高,反之则低。

(2)土质,土质松则含沙量高,反正则低。

(3)降雨强度,降雨强度大则含沙量高,反之则低。

(4)地势,地势落差大则含沙量高,地势平缓则含沙量低。

(5)地形地貌,平原地区一般含沙量低,山地,丘陵区则相对高。

6.影响蒸发大小的因素(1)气温:气温越高,蒸发量越大;(2)风速:风速越大,蒸发量越大;(3)水域面积:水域面积越大,蒸发量越大;(4)土壤含水量:土壤含水量越大,蒸发量越大。

水文学原理

水文学原理

的物理机制与相互联系,以及时空分布规律。
第二节 水文学的发展
从研究内容、分析手段、科学范畴等方面的变化,国内的水文 学家将水文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水资源水文学。 地理水文学、工程水文学、
地理水文学阶段:大致在18世纪之前,其刚从地理学中派生
出来,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是水文学开始形成的阶段,在这一阶 段中,通过宏观分析和以水量平衡为目的水文实验,对全球和区域 水文分区等。
水体——自然界中水的存在形式.(如海洋、河流、湖泊、
沼泽、冰川、地下水及大汽水)
水体
大气
地下 山河
自然界 中的水
海洋 湖泊
冰川
沼泽
第一节 水文学的内容和任务
自然界中水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根据研究水体的不 同可将水文学作如下的分类: 河川水文学 水文学按水 体不同分类 海洋水文学 水文气象学 湖泊水文学 地表水文学 陆地水文学 土壤水文学 河口水文学 地下水文学 冰川水文学
主要内容
第一章
第三章 第五章 第七章 第九章
绪论
降水 蒸发与散发 流域产流 流域汇流
第二章
第四章 第六章 第八章
河流与流域
土壤水与下渗 径流 河道水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水文”是“水文学”的简称,指自然界水的时空分布、 变化规律的一门边缘学科。“文”作自然界的现象讲,如 “天文”。
主要研究各种水的发生、现象、运动、变化,循环和分
水文学原理
水文学 Hydrology
水文学是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土
பைடு நூலகம்
木工程专业、给水排水工程专业、道路与桥梁工程专业的必修
专业课。 专业课上所用到的许多原理和方法都是建立在这门课基础 之上的。内容相当多,主要有水文循环、水量平衡的基本概念; 降水、蒸发、下渗、土壤水、径流(河川径流:河流流域特征 及河流水情);流域的产、汇流理论。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知识点总结第一节水循环1.水循环的概念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等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分类:根据发生的空间范围,水循环可分为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

类型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领域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上空海洋上空环节海水蒸发变成水汽。

水汽上升到空中,被气流输送到大陆空中,部分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

一部分在地面流动。

形成地表径流;陆地上的水通过蒸发和植物蒸腾,形成水汽。

被气流带到陆地上空,冷却凝结形成降水海水蒸发形成水汽,进入大气后在海洋上空凝结形成降水,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

两者经过江河汇集,最后又回到海洋。

又降到海面意义使陆地水得以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是最重要的水循环补充陆地水的数量很少,对内陆地区意义重大水循环的参与水量最大【知识拓展】(1)三种水循环跨越领域最大的是海陆间循环;从参与水量看最大的是海上内循环。

(2)百川入海属于地表径流;台风登陆属于水汽输送。

(3)长江是外流河,参与海陆间循环;塔里木河是内流河,参与陆地内循环。

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①更新陆地淡水资源水循环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有机联系起来,使地球上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从而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

②进行物质迁移与能量转换4.水循环是地球上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的重要过程。

①物质迁移:降水和地表径流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地表径流源必修源不断地向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水循环成第为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②能量转换:水循环对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能起到吸收、转化和传输的作用,缓解了不同纬度地区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③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由于水循环的存在,在定时期内,全球的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从而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

④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水循环还影响着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对全球自然环境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⑵ 渗漏阶段
下渗的水主要在毛细管引力和重力共同作用下, 在土壤孔隙中形成不稳定运动,并逐步充填空隙, 直到孔隙充满水之前,该阶段水呈非饱和运动, 通常将渗润阶段和渗漏阶段合称为渗漏阶段。
⑶ 渗透阶段/稳定下渗阶段
当土壤孔隙被水充满达到饱和时,水在重力作 用下向下运动,属饱和水流运动。这时,下渗 率维持稳定,称稳定下渗率。
③毛管水/毛细水 (Capillary water)
指依靠土壤中毛细管(一般指d<1mm的空隙称毛细管) 的吸引力(毛管力, d=0.03~0.0006mm 时,毛管力最 为明显)而被保持在土壤孔隙中的水分。所受的吸力 为6.25~0.08大气压。
毛管水的特点:
受毛管力作用保持在 孔隙中; 可被植物吸收利用。
土壤中全部孔隙都被水所充满时的含水量称 为饱和含水量。
(6) 土壤导水率(Hydraulic conductivity)
土壤导水率是衡量土壤传输水分能力的指标,取 决于土壤的性质,如土壤孔隙率、孔隙大小即分 布、孔隙的连续性等。土壤导水率不是一个常数, 其大小随土壤含水量而变化;当土壤含水量达到 饱和时,这时的导水率称为饱和导水率。
时间(min)
(2) 下渗率fi / 下渗强度 (Infiltration rate)
指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渗入土壤中的水量(单位: mm/h 或 mm/min)。在某时刻t 的下渗率应为下渗 累计量F 对时间的变化率,表示为:
下渗率(mm/min)
dF fi dt
60 50 40
30
20 10 0 0 30 60 90 120 150 180 210 240
过程。它是水在分子力、毛细管引力和重力的 综合作用下在土壤中发生的物理过程。
下渗的物理过程:当初期土壤干燥,下渗过
程按水分所受的主要作用力不同及运动特征不同,
在水文学中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⑴ 渗润阶段
由于初期土壤干燥,水分主要在分子力作用下 , 被土壤颗粒吸附而成为结合水(吸湿水和薄膜 水); 对干燥土壤,渗润阶段土壤吸力非常大,故起 始下渗率很大。
根据霍顿公式,t = 0, fp = f0; t ∞, fp = fc;由此可 见,霍顿公式比菲利普公式更符合实际。
3.2.3 天然条件下的降雨下渗的特点 Infiltration under natural condition
1、根据降雨强度(i)与下渗能力(fp)的相对大小 关系,实际降雨下渗过程可概化成如下不同特点:
指土粒表面吸湿水达到最大后,土颗粒剩余的 分子力还能吸附水分,在吸湿水外表形成的膜 状液态水。
薄膜水
土壤 颗粒
土壤 颗粒 吸湿水
薄膜水的特点:
主要受分子吸力作用(为31~6.25大气压), 与液态水的性质基本相似,在吸力作用下能 以湿润的方式从水膜厚处向水膜薄处缓慢移 动,或从土壤湿润的地方向干燥的地方运移, 属于非饱和土壤水运动研究的范畴。部分薄 膜水可以被植物吸收。
a. 同心环下渗仪(注水型,Infiltrometer)
b. 人工降雨法
内环
外环
⑶ 下渗率的数学表达式
在充分供水条件下,土壤的入渗率称为下渗能力。
在应用水文学中通常采用经验下渗公式来描述。
菲利普下渗公式(Philip’s Equation) 1 1/ 2 f p (t ) st fc 2
《水文学原理及应用》
第三章 土壤水、下渗 与地下水
西安交通大学地球环境系 2012年09月17日
绿色水库
(Green Dam)
3.1 土壤水(Soil water, soil moisture)
存在于土壤孔隙中、以及被土壤颗粒所吸附的水分 通称为土壤水。它同样具有三态:液态、固态和汽 态。 在水文学中,土壤水指表层土壤(即地面到地下潜 水面之间的土层,又称包气带)中的水。土壤水分 的动态变化与降水、蒸散发、地下水和径流有密切 关系。

降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不均匀性和强度差异。
由于流域的空间变异性,实际下渗情况十分
复杂。流域的空间变异性是水文预报(预测)
不确定性的主要来源之一,目前尚无一个较
土壤水分常数用来表征土壤水分形态和运动特 性。不同形态的水分反映土壤不同的持水量级, 这种关系通常用一些土壤含水量的特征数值来 表示。
⑴ 最大吸湿量(吸湿系数)
Maximum Hygroscopic moisture (Absorption factor) 土壤吸湿水达到最大值时的土壤含水量,指在饱 和空气条件下土壤颗粒所能吸附的大气中最大水 汽量,它反映了土壤吸附气态水的能力。
fi
时间(min)
土壤下渗能力/容量/性能 fp (Infiltration capacity)
在充分供水条件下的土壤最大下渗率称为下渗能力 (单位:mm/h)。 土壤下渗能力和土壤物理性质(取决于土壤类型)、 土壤含水率(湿度)密切相关。
通常用下渗能力曲线来表示下渗率随时程的变化过程, 简称下渗能力曲线(Infiltration capacity curve)。 下渗能力随时程而递减,初期土壤含水率很低时, fP 很 大;后期土壤含水率趋于饱和时, fP 最后趋于 稳定。 土壤初期下渗能力与土壤 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含水 率都密切相关;
f0
下渗能力曲线 fp(t)
土壤的稳定下渗率则主要 取决于土壤的物理性质。
fc
在直角坐标系中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可用达西定律来 描述: 0
dh d ( z ) q K (θ ) K (θ ) dz dz d K (θ )( 1) dz
式中,h为总土水势(包括基质势和重力势), 为土壤基质势(即土壤基质的吸附力和毛细管 力)。K()为土壤导水率,是含水量的函数。
M ~土壤的湿重,M=Ms+Mw
⑵ 土壤容积含水率θ(Volumetric ratio)
Vw 100% V
式中: Vw:土壤中水的容积 (cm3) V :土样总体积(cm3)
(3) 与W 的转换:
其中:rw(=1吨/立方米)为水的密度;
r0(吨/立方米)为土壤干密度。
2、土壤水分常数(soil water parameter)
⑷ 田间持水量(Field Capacity)
指土壤中所能保持的毛细管悬着水的最大量。当 土壤含水量超过毛细管悬着水的最大量即田间持 水量时,超过的部分不能为毛细管力所维持,则 表现为自由重力水。田间持水量常以fc 表示(相 应的土壤吸力为1/3大气压=0.34kg/cm2) 。
⑸ 饱和含水量/全蓄含水量s Saturation Capacity
⑵ 最大分子持水量 Maximum molecular moisture capacity
土壤颗粒的分子力所能吸附或结合的水分的最 大值称作最大分子持水量,此时薄膜水厚度达 到最大值。
⑶ 凋萎含水量(凋萎系数) Wilting Coefficient
当土壤水分减少到一定量后致使植物根系无法 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开始枯死时的相应最大土 壤含水量称作凋萎含水量。
吸湿水的特点:
土粒表面对它的吸力很大,紧贴土粒的第一层水
分子受的吸力约1万个大气压(1大气压=
1.01×105N/m2 =1.03kg/cm2 )。吸湿水具有固态水 的性质,因此吸湿水不能自由移动。 只有在高温(105~110 oC)条件下可转变成汽态 散失,故吸湿水不能被植物所利用。
② 薄膜水(弱结合水,Pellicular water)
地 表
毛细管 悬着水
非包 饱气 和带 带 地下水
毛管带 上升水
④重力水(gravity water)
受重力作用而运动的那一部分水分,具有一般液 态水性质,如可以在重力作用下产生水流运动, 能传递压力等,因此,重力水不易保持在土壤上 层,是下渗补充地下水的重要来源。 重力水的特点:
受重力作用; 可传递静水压力; 可被植物吸收利用。
a)i > fp:降雨强度 i 在研究 时段内大于土壤下渗能力 fp ,实际入渗等于土壤下
f
fp(t)
降雨强度 余水形成积水或 流走(径流)
i
渗能力,并形成地表积水或
径流。f(t)=fp(t)
t1
时间 t
b)i < fp :降雨强度 下渗率等于降雨强度,即
fc
t0
降雨强度小 于下渗能力
t1
t
降雨强度大于下渗能力
2、下渗在空间上的变异性(Spatial variability)
造成空间变异性的原因:

土壤特性空间分布的差异、植被、坡度及 土地 利用情况(人类活动如水土保持、植树造林、
平整土地、农田基本建设和都市化等)的不同;

土壤含水率及土壤蒸散发在空间上的差异;
3.2.2 下渗的定量描述
下渗可用以下三种特征值来描述: (1) 下渗总量 F(Cumulative infiltration)
指下渗开始到某一指定 时刻渗入到土壤中的累 积水量(单位:mm)。 用下渗量累积曲线表示 下渗量随时程间的增长 过程。
60
下渗量(cm)
50 40
F
30
20 10 0 0 30 60 90 120 150 180 210 240
K ( ) K s s
n
式中,Ks为饱和导水率(cm/h);s为饱和土壤含水 率(cm3/cm3);n为无量纲参数,n >=1。
3.2 下渗/入渗(Infiltration)
3.2.1 下渗的物理过程
下渗(入渗)一般是指大气降水或灌溉水通过
土壤表面进入土壤从而改变土壤内水分状况的
式中,fp(t) ~ t 时刻的下渗率(Infiltration rate at time 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