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获奖【一等奖教案】1 【一等奖教案】
部编五上语文《将相和》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将相和本教案为省级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一、教学目标(一)读准“璧”“臣”“蔺”“诺”“辱”等13个生字;读准“抵御”“强逼”“上大夫”“上卿”等词语,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上大夫”“上卿”等词语的意思。
(二)通过快速默读,找到关键句,并提炼小标题,借以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通过“研究《史记》人物”的任务,小组合作探究,比较两个故事的相似之处,把握蔺相如的人物特点。
二、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准备:作业纸人手1份,黑板贴纸每组若干。
三、教学过程(一)《史记》开场,读懂课文题目1.这节课,我们一起读一则历史故事,这个故事选自司马迁的巨著《史记》。
(出示《史记》简介,指名读课文注释:本文根据汉代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关内容改写)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只有三个字,告诉我们什么?我们可以探究什么?(结合注释,,理解“将”“相”“和”的意思;梳理问题;再读课题)(二)快速默读,感知故事大意1练习快速默读。
(1)带着想探究的问题,快速默读课文。
(出示以下阅读要求)(2)反馈阅读所用的时间,表扬速度较快的学生,鼓励速度慢的学生;交流初读所获的信息和感受,点拨阅读方法。
2.借助关键句,把握主要内容。
(1)课文围绕“将相和”写了三个小故事。
再次快速默读,思考:每个故事讲了什么?用一两句话说清楚。
(学生默读、思考,交流)(2)你在快速阅读时,发现关键句了吗?这些句子承上启下,概括了你们所讲的内容。
谁来读一读?(出示以下内容,相机教学“上大夫”“上卿”)这两个官职哪个高?(预设:蔺相如先升到上大夫,后来被封为上卿,上卿比上大夫级别更高——上卿相当于宰相)(3)指导把这三段话分别浓缩成一个词语。
(同桌讨论;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4)指导借助这三个词语,说一说“将相和”的故事。
(学生练说,指名说)(三)比较阅读,体会人物形象1.引出研究任务。
将相和教学设计一等奖教案
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 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兴趣,介绍《将相和》的故事背景。2. 板书课题,提问学生看到课题后的疑问,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二、作者简介及背景介绍1. 介绍作者司马迁及其作品《史记》。2. 简要介绍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矛盾背景。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1. 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认读。2. 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字的字音和字形。3. 学生练习书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 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概括出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进行总结。五、深入研读,体会人物形象1. 学习第一个小故事“完璧归赵”:- 思考问题:蔺相如为什么要逼秦王击缶?表现了蔺相如怎样的性格特点?- 小组讨论,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2. 学习第二个小故事“渑池会面”:- 思考问题:从“渑池会面”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3. 学习第三个小故事“负荆请罪”:- 思考问题:蔺相如为什么要避让廉颇?- 小组讨论,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六、总结全文,升华主题1. 总结文章中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特点和优秀品质。2. 引导学生理解“和”文化的内涵,感受民族文化的语言美。3. 布置作业:复述三个小奖教案
教案标题
《将相和》教学设计一等奖教案
教学目标
1. 认识“相、璧”等16个生字,会写“召、臣”等12个生字,理解“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等词语的意思。2. 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脉络,能简要概括故事的梗概。3. 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生字词,理解词语意思;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简要概括故事梗概。难点:体会蔺相如出使得以成功的原因,感受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人物形象。
将相和教学设计一等奖5篇
将相和教学设计一等奖5篇《将相和教学设计一等奖5篇》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将相和教学设计一等奖第1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将相和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正确读写“隆重、胆怯、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高尚品质。
3.弘扬和学习中华传统优秀的“和”文化,感悟蕴含在文中的“和”文化,自觉接受“和”文化的熏陶。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蔺相如的形象与品质。
教学难点:把握“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以及感悟蕴含在文中的“和”文化。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1.学生结合题目,搜集一些生活中与“和”字有关的常用成语、俗语等。
2.查找蔺相如与廉颇的相关文学常识,也可以找找相关的成语、诗词、典故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阅读历史故事的兴趣以及加深对“和”文化的理解。
1.同学们,我们中华文化可谓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而“和”文化作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在今天依然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比如说同学们搜集的成语、俗语“和气生财”、“万事以和为贵” 、“家和万事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等等,所有这些词语无一不体现了“和”文化。
今天让我们在学习历史故事的过程中,在了解历史名人的同时,一起来慢慢品味其中的“和”文化吧。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将相和》。
2.板书课题。
3.同学们之前已预习过课文,知道题目的“将”、“相”分别是谁吗?“和”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吗?说说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部编五上语文《将相和》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1)
将相和本教案为省级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一、教学目标(一)能正确认读“璧”等13个生字,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上大夫”“上卿”等词语的意思;正确认读多音字“将”在本课的读音,能据音组词或据词定音。
(二)通过图片和句段练习,学习“连词成句地读”的基本方法,提高阅读速度。
借助小标题,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通过小组合作,结合“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这两个故事,感受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权、誓死捍卫国家利益的人物形象。
二、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小组合作时使用的软白板和记号笔。
三、教学过程(一)速视游戏,学习连词成句地读1.导入:唤起动机。
通过《搭石》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如何提高阅读的速度,谁能说一说上节课我们学习到的方法?(集中注意力,遇到不懂的词语不要停下来,不要回读)2.激趣:速视图片。
我们先来玩一个游戏,叫作“眼力大比拼”。
可要注意看哦!屏幕上会快速闪现一些图片和文字,请你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让学生用极短的时间看PPT上呈现的图片,(和氏璧、击缶)说出内容,同时落实识字。
(“璧”下面是“玉”)3.小练习:速读词语、句子。
在PPT上用极短的时间呈现词语、句子:“廉颇——渑池——蔺相如——赵王不好推辞”。
每个闪现0.5秒。
(快速请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相机正音)4.速读文章片段。
接下来还得增加难度,我会出示一段话,测试你一眼看到了多少内容——开始!(1)学生初次体验,反馈一眼看到的内容。
(随机请三个学生说)还有比他看到得更多的吗?(2)总结学习小伙伴的方法,了解连词成句。
小结:像你们一样,有的看到了几个词,有的看到了整个句子,尽可能连词成句地读,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
(板书贴出:连词成句)(3)根据PPT逐句显示内容,训练连词成句读的方法。
(4)阅读实践:让学生用上这个方法再次读片段。
总结:看来连词成句地读,确实能提高我们的阅读速度;当然,有的同学觉得自己的速度没有提高也很正常,因为光靠这一两次的练习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在以后的阅读中多加练习。
《将相和》教学设计一等奖
《将相和》教学设计一等奖1、《将相和》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激情引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这一课的课题,虽然只有三个字,却包含了两个人物,一个故事。
你能看出是哪两个人物,是什么故事吗?那个“将”是谁?“相”又是谁?“和”在故事中是什么意思?二、自读自悟,了解故事内容完成以下自学要求: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就课文中内容给每个故事各加一个小标题,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三、质疑问难,理解课文内容1、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遇到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做好记号,准备跟同学讨论。
2、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1)有关知识的问题和一些新词的理解,引导学生查工具书来解决。
(2)有关文章内容理解方面的问题,指点学生联系上下文反复思考,反复讨论交流。
教师可抓住以下类似的问题展开讨论,结合理解课文内容:① 秦王为什么没有得到和氏璧?抓住“慷慨激昂”“理直气壮”等词语体会蔺相如的勇敢、机智。
② 渑池之会上,秦王为什么会为赵王击缶?抓住“不动声色”及蔺相如的话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和勇敢,抓住文中写廉颇将军驻守边境的句子体会其对秦王的威慑力,从而明白赵王获胜的原因是因为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
③ 将相为什么会不“和”?又为什么“和”了?在讨论交流的同时,随机选择有关句段朗读,以加深理解、体会。
四、评价人物,深入理解课文内容1、文中讲到了赵王、秦王、蔺相如、廉颇等几个人物,下面我们来开个“人物评价会”。
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从课文中举出事例来说一说,评价时要抓住课文中的叙述、描写,同时加入自己的看法。
2、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标记,做好准备。
五、拓展练习出示挂图“负荆请罪”,观察想象:廉颇到蔺相如府负荆请罪,会怎么说,怎么做?蔺相如又会如何做和说呢?1、自己练习说一说。
小学六年级语文《将相和》的教学设计一等奖
小学六年级语文《将相和》的教学设计一等奖1、小学六年级语文《将相和》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了解“将”、“相”分别指的是谁,全文共讲了哪几个故事,小六语文将相和教学设计1。
2、自学本课生字词,理解“理屈”、“示弱”、“能耐”、“绝口不提”、“完璧归赵”这几个词语的意思。
3、按不同故事内容给文章分段。
教学重点、难点:1、学和理解本课生字新词。
2、按不同故事内容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引发兴趣。
1、板书课题,让同学齐读,导入设问: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呢?请你们自己先读读书,看能否找到自己想知道的答案。
2、学生初读课文,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并借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学。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
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国人卞和氏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
“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
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表示物归原主。
理屈——理亏。
绝口不提——因回避而不说。
示弱——表示比对方软弱,不敢较量。
推辞——谦让不干。
抵御——抵挡,抵抗。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能耐——技能,本领。
攻无不克——攻城夺池,没有拿不下来的。
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每战必胜。
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这两个成语多指善于打仗。
负荆请罪——负。
背着。
荆,荆条,用来打人的东西。
本课指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
现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同心协力——协,合。
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二、师生共同介绍历史背景。
三、再读课文,把“将”、“相”的名字画下来,同时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学生读完之后,找人回答这几个问题:“将”指的是廉颇。
“相”指的是蔺相如。
本文一共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可以用“完璧归赵”来概括。
第二个:可以用“渑池之会”来概括。
第三个:可以用“将相和好”来概括。
四、统观全文,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全文可以分成三段。
6《将相和》一等奖创新教案
6《将相和》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将相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理解课文《将相和》的内容,掌握文章的主要信息。
b. 掌握生词:将相、仰先生、眉梢、洪亮、阵阵、威风凛凛、与众不同。
c. 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及人物形象。
2. 能力目标:a.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b.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自尊、自信心,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b.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a.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掌握生词的意义。
b. 通过阅读,感悟人物形象和中心思想。
2. 教学难点:a. 归纳总结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中心思想。
b.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思考和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3分钟)a.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互动。
先向学生提问:“你们听说过‘将相和’这个成语吗?”让学生尝试回答。
b. 引导学生思考成语的含义,概括成语的出处,以及“将相和”在文章中的涵义。
2. 新授(10分钟)a. 教师朗读课文《将相和》,学生跟读课文。
b. 对生词进行解释,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义,创建生词表。
并进行单词拼读和复习。
c. 教师讲解课文的背景知识和情节,明确课文的中心思想和主题。
3. 互动(15分钟)李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学习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将相和》。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将军和一位博学多才的相国之间的故事。
相国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和将军和睦相处,大家是否好奇这个故事的结局呢?小明:老师,我想知道相国是如何和将军和好的。
李老师:非常好的问题,小明。
我们现在就一起来揭晓这个故事的结局。
首先,请小红同学来朗读一下这篇课文。
小红:好的,老师。
(开始朗读)李老师:小红读得非常好。
同学们,在小红的读后感中,她提到了相国多才多艺,机智过人,对于这个词“多才多艺”,我们有听说过类似的成语吗?小华:老师,我听说过“博学多才”,是不是指一个人很聪明,什么都会?李老师:非常好,小华。
6《将相和》一等奖创新教案_1
6《将相和》一等奖创新教案五年级上册第6课《将相和》教案一、素养目标1、会认“璧、臣”等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强、划、削”,会写“召、臣”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召集、商议”等16个词语。
2、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4、结合具体事例说出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
学习蔺相如有勇有谋、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胸襟抱负,廉颇知错就改的品质,培养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结合具体事例说出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
学习蔺相如有勇有谋、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胸襟抱负,廉颇知错就改的品质,培养良好品质。
难点:结合具体事例说出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
学习蔺相如有勇有谋、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胸襟抱负,廉颇知错就改的品质,培养良好品质。
三、新课导入1.你一定听过或读过唐僧、哪吒、武松、诸葛亮的故事……它们都出自我国的古典名著。
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2.我国的文学、历史名著浩如烟海,除了“四大名著”,你还知道哪些名著?(《孙子兵法》《资治通鉴》等)3.名著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
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他出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史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一个故事《将相和》。
4.出示课题:⑥将相和思考:“将”指谁?“相”又是指谁?“和”的意思呢?四、阅读鉴赏任务一: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记下所用的时间。
任务二:你读这篇课文用了几分钟?了解了哪些内容?和同学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任务三:读下面一段话,说说你一眼看到了多少内容。
秦国的国君历来不守信用,我怕有负赵王所托,已经让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了。
如果您有诚意,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
我们怎么敢为了一块璧而得罪强大的秦国呢?生1:我一眼看到了“秦国的国君”。
6 将相和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6 将相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将相和》教案一、教学目标1. 会认“相、璧"等16 个生字,会写“召、臣”等12 个生字,理解“无价之宝、理直气壮"等词语的意思。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3.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难点: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这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熠熠生辉的人物,让我们的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让我们的民族愈发的强大。
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司马迁的《史记》,去认识两位名垂千古的人物——廉颇和蔺相如。
(板书课题:将相和)(二)作者介绍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1. 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出示生字词卡片,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1)指名读、齐读。
(2)教师指导读音、书写。
(3)理解词语意思。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个故事?并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来。
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 这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完璧归赵和渑池会面是负荆请罪的起因,负荆请罪是完璧归赵和渑池会面的结果。
(五)深入研读,感受人物形象1. 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
(1)指名读第1-10 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蔺相如是怎样一步步与秦王进行斗争并最终完璧归赵的?(2)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归纳总结。
相如看出秦王没有诚意,以“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为由,把和氏璧拿回来;相如看出秦王斋戒五天是假的,就威胁秦王要把璧撞碎;秦王无奈,只好斋戒五天,相如再要求秦王举行典礼;直到秦王答应斋戒五日,相如才肯把和氏璧交出来。
将相和教案获奖
将相和教案获奖教案标题:将相和教案获奖教学阶段:小学三年级学科:语文教学目标:1. 了解并理解诗歌《将相和》的内容和意义。
2. 学习和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和节奏感。
3. 培养学生的良好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诗歌《将相和》的复印件。
2. 音乐播放设备。
3. 小组合作活动所需的材料。
教学过程:引入:1. 创设情境: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别扮演将军和士兵的角色。
2. 启发思考:教师询问学生对将军和士兵的了解,并引导他们思考将军和士兵之间的关系。
探究:1. 教师朗读诗歌《将相和》,并让学生跟读。
2. 分析诗歌: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并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理解。
3. 音乐伴奏:教师播放轻快的音乐,让学生根据音乐的节奏感和情绪感受朗读诗歌。
合作创作:1. 小组合作:教师要求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段诗句进行合作创作。
2. 创作要求:每组学生根据选定的诗句,编写一个小故事或情境,展示将军和士兵之间的互动关系。
3. 分享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将创作成果进行展示,并让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点评。
总结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总结他们在诗歌朗读和创作中的收获和体会。
2. 学生分享:学生自愿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教师进行点评和鼓励。
拓展活动:1. 诗歌朗读比赛: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读比赛,评选最佳朗读者和最佳诗歌表演组。
2. 诗歌创作展览:组织学生将自己创作的诗歌和插画进行展览,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评估方式: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诗歌朗读和创作中的表现,给予个别评价。
2. 学生互评和自评:学生根据合作创作和展示的结果进行互评和自评。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家中继续朗读和创作诗歌,培养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2. 引导学生学习其他经典诗歌,拓宽他们的文学视野。
通过以上教案的设计,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诗歌《将相和》的内容和意义,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并通过创作展示来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部编版将相和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第1篇部编版将相和教学设计一等奖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主要资料。
在理解课文资料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资料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3、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
学习重难点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资料,感受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2课时。
A案第一课时一、走进古典名著,了解名著资料1、导入:你必须听过或读过唐僧的故事、哪吒的故事、武松的故事、诸葛亮的故事……它们都出自我国的古典名著。
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我国的文学、历史名著浩如烟海,除了“四大名著”,你还明白哪些名著?(《三言二拍》《资治通鉴》等)名著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
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他出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史记》,请同学们翻开教材,读一读“资料袋”。
(生读)2、破题、解题。
题目中“将”指谁?“相”又是指谁?“和”的意思呢?二、走进课文资料,领悟文章中心1、听课文配音朗读,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个故事?指名说后再让学生上台板书。
(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2、学生自读课文,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当场交流解决。
3、指名接力自读课文。
想想,课文哪些自然段讲“完璧归赵”?哪些自然段讲“渑池之会”?哪些自然段讲“负荆请罪”?读后反馈、明确:第1~10自然段讲“完璧归赵”;第11~14自然段讲“渑池之会”;第15~18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4、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
(1)指名读课文第1~10自然段。
其余同学边听边想,再提出几个感兴趣或不理解的问题。
(2)先在小组内交流解决;再指名提出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全班交流解决。
(3)以下的问题如果学生没有提及,能够由教师提问,重点讨论:①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导秦国去。
将相和教学设计一等奖
将相和教学设计一等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认识 7 个生字,会写 9 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体会廉颇和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时让学生懂得知错能改、宽容大度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将”“相”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体会人物的爱国精神和美好品质。
2、教学难点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方法1、朗读感悟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
2、问题引导法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有关战国时期的历史视频,让学生对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战国时期有哪些著名的人物和故事吗?引出“将相和”的故事。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理解。
(3)思考:课文讲了哪几个故事?分别是什么?3、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完璧归赵”①默读“完璧归赵”部分,思考:蔺相如为什么要出使秦国?他是怎样做到完璧归赵的?②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③引导学生抓住蔺相如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他的机智勇敢。
④分角色朗读,感受蔺相如的形象。
(2)“渑池之会”①自主阅读“渑池之会”部分,思考: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是怎样维护赵国的尊严的?②同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③全班交流,体会蔺相如的不畏强权。
(3)“负荆请罪”①轻声读“负荆请罪”部分,思考:廉颇为什么要向蔺相如负荆请罪?②小组合作,探究原因。
《将相和》获奖【一等奖教案】1【一等奖教案】
《将相和》获奖【一等奖教案】1【一等奖教案】《将相和》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XXX的矛盾为背景,以XXX 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
学情分析:《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
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研究课文作好铺垫。
教学中抓住“骗”、“逼”、“避”三个字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性格,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要求:1、研究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4、复述三个故事中的一个,并自由组合进行排演,在班上演一演。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研究本课生字新词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研究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审清题目。
1、板书课题:18将相和2、出示课题练,让学生板演:(1)“将”的读音有()()。
这里应读(),“将”指的是()。
(2)“相”的读音有()()。
这里应读(),“相”指的是()。
(3)“和”的读音有()()。
这里应读()。
既然讲“和”,说明他们原来()。
二、设疑激趣、理清文脉,初步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由题目里的“和”引出不“和”。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的失和?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言归于好的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同桌讨论完成填空:将相不“和”的原因是(),后来“和”了,“和”的原因是()。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完璧归XXX之会负荆请罪三、抓住“骗”字教学“完璧归赵”:1、自由读课文1——10自然段,讨论完璧归赵的起因是什么?(以城换璧、秦国骗璧)结果怎样?(完璧归赵)要求答案的内容用四字加以概括。
《将相和》优秀教学设计(获奖)
《将相和》优秀教学设计(获奖)教学设计名称:《将相和》优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将相和》这首古诗,让学生了解古代将军、丞相的职责和形象,培养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好奇心;2.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兴趣和审美水平;3. 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内容:1. 诗歌朗诵:学生小组分角色进行诗歌的朗诵,其中包括将、相、和、百官等角色;2. 诗歌解读: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用词和修辞手法,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3. 制作展板:学生小组合作制作诗歌展板,包括插图、诗歌的注释和批注等。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 (10分钟)教师通过引入将、相、和等角色的名字,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调动学生对历史人物的了解。
步骤二:诗歌朗诵 (15分钟)学生组成小组,分角色进行诗歌的朗诵。
每个小组选出1名学生扮演将军、1名学生扮演丞相、1名学生扮演和百官的角色,共同朗诵《将相和》这首诗歌。
步骤三:诗歌解读 (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以下问题:1. 诗歌的意境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意境?2. 诗歌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3. 诗歌中的将、相、和角色分别代表什么意义?步骤四:制作展板 (25分钟)学生小组合作制作诗歌展板。
每个小组负责制作一块展板,包括插图、诗歌的注释和批注等。
每个小组根据自己对诗歌意义的理解,设计展板的布局和内容。
步骤五:展示与分享 (10分钟)每个小组在课堂上展示自己制作的展板,并向全班同学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步骤六:总结与反思 (5分钟)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回顾自己的学习成果,并进行展望和反思。
教学评估:1. 诗歌朗诵表现:通过学生小组的诗歌朗诵,教师对学生的朗诵表现进行评估;2. 诗歌解读能力: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和修辞手法,教师对学生的诗歌理解能力进行评估;3. 展板设计与制作:通过学生小组制作的展板,教师对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意能力进行评估。
将相和一等奖教学设计 关于《将相和》优秀教学设计
将相和一等奖教学设计关于《将相和》优秀教学设计【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7个生字及14个新词。
2、理清文章的思路。
3、通过对课文的了解,学习蔺相如机灵英勇,不畏强暴,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和廉颇勇于改正的精神,并从中得到启发和教育。
4、弄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5、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重点、难点:精确概括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文中的7个生字词,理解文中的几个成语。
2、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一、设计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教师先给你们看一幅图片(出示图片),图片上的那两个人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这就是我们在新课文《将相和》的学习中所要探讨的问题。
下面大家翻开课本第91页,第18课《将相和》。
1、出示课题《将相和》。
教师上节课已经叫大家预习了,此时此刻教师问你们:这里的将指谁?(廉颇);相指谁?(蔺相如);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同心同德,保卫赵国)。
2、老师介绍时代背景:故事发生在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时期,当时秦国是最强大的一个,它总有吞掉其他国家的野心。
因此,当时一些中、小国家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具有关系到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
《将相和》的故事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的。
二、学习生字词:1、自渎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其意思。
2、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中下面几个词语的意思:义正词严:指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场。
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常用来譬如物归原主。
攻无不克:攻城夺地,没有拿不下来的。
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每战每胜。
负荆请罪:自己犯了错误,主动恳求责罚,赔礼致歉。
同心同德:团结相同,共同努力。
三、听课文录音,弄清晰事情的来龙去脉,给文章划分构造段,并用小标题归纳段意:第一大段(110):写完璧归赵的故事。
其次大段(1115):写渑池之会的故事。
部编版将相和教学设计一等奖精品3篇
第4篇部编版将相和教学设计一等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下列8个生字词:和氏璧、召集、大臣、允诺、完璧归赵、蔺相如、理直气壮、丝毫。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蔺相如语言、动作,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蔺相如的爱国之情,并从他的美好品质中获得启示和教育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清文章思路,读懂故事内容。
难点:领悟蔺相如的性格特征,感受人物形象。
三、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引起兴趣展示玉的图片,同学们看这些图片,大家都发出了小声的惊呼声。
这些图片是不是很美,对这就是对我们身体有好处的玉,那大家知道吗?这些价值连城的美玉不论是现代还是古代都非常受欢迎。
那么在春秋战国有这么一块和氏璧,它不仅价值连城,而且影响两个国家的命运,大家一定非常好奇吧?好,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这块和氏璧如何起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品读课文,初步感知听课文录音朗读,带着下面的两个问题。
1,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文中标音的字词不认识的可以通过查字典的方式来学习。
)2,请同学们简单讲一下“完璧归赵”的故事。
(请这位同学给大家讲一下,恩,这位同学说的很好,完璧归赵的主人公蔺相如安全地把和氏璧带回赵国,识破秦王的.骗局,完成任务的这么个故事。
同学们可以互相之间再讲一下。
)既然文中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那么我们就一起具体看看这是个怎样的故事?(三)、研读赏析,突破重点1、自由读课文1——10自然段,讨论完璧归赵的起因是什么?(以城换璧、秦国骗璧)结果怎样?(完璧归赵)要求答案的内容用四字加以概括。
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引导教学。
★秦国作为当时最强的国家,以城换璧是诚心诚意的吗?你从那里可以看出来?★“秦国骗璧”,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2、经过第一步,面对这么严峻的形势,是谁帮助赵王解决这个问题的呢?对,是蔺相如。
(课文第4—6段)勇敢挺身而出自愿带和氏璧去秦国第二步,蔺相如识破了秦国的骗局,他是怎么做的?从中你体会到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课文第8段)聪明临危不乱沉着冷静骗回和氏璧小机智(课文第8段)语言、动作、神态,后退、站定、理直气壮、据理力争、大义凛然和勇敢机智的精神。
6将相和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6将相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将相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2、抓住关键词句,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1、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2、了解“将"和“相”从“和"到“不和”的发展过程和内在的原因。
3、结合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想象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动画片,看动画片时思考里边的“将"是指?廉颇,“相”是指?蔺相如,“和"的意思是?和好。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将相和》这篇文章,去感受蔺相如廉颇的人格魅力!(放开声音,齐读课题)二、检查预习1、它们之间有和,那在这之前就有不和,通过预习课文,哪段话直接描写了两人的不和?(出示,评价:看来你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
)2、蔺相如这张嘴到底说了些什么,就爬到了立下许多战功的廉颇头上了。
3、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完璧归赵”和“渑池会面"这两个故事(出示:读书要求)阅读要求:(1)画:画出描写蔺相如语言的句子,圈出关键词。
(2)写: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一个词或一句简短的话批注在有关句子的旁边。
(生浏览找句子)三、品读感悟1、蔺相如的“嘴”1、师: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你是第一个举手的,请你来!生1:我找的是:“如果秦国提出用城换璧……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师:你找的是这个句子,谁再来读读这段话?从这段话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蔺相如?生2:我觉得蔺相如他很勇敢,别人都不敢去,只有他愿意去。
你很会读书,谁还想说?请你预设:一生说出了另一段话。
师引:哪位同学还找到了这段话?生3:我觉得蔺相如不仅很勇敢还很机智师:请你把勇敢机智这个词写在黑板上。
生4:而且他对这件事很有把握。
师:用一个成语概括那就是“胸有成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相和》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
学情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
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
教学中抓住“骗”、“逼”、“避”三个字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性格,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4、复述三个故事中的一个,并自由组合进行排练,在班上演一演。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审清题目。
1、板书课题:18 将相和
2、出示课题练习,让学生板演:
(1)“将”的读音有()()。
这里应读(),“将”指的是()。
(2)“相”的读音有()()。
这里应读(),“相”指的是()。
(3)“和”的读音有()()。
这里应读()。
既然讲“和”,说明他们原来()。
二、设疑激趣、理清文脉,初步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由题目里的“和”引出不“和”。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的失和?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言归于好的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同桌讨论完成填空:
将相不“和”的原因是(),后来“和”了,“和”的原因是()。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三、抓住“骗”字教学“完璧归赵”:
1、自由读课文1——10自然段,讨论完璧归赵的起因是什么?(以城换璧、秦国骗璧)结果怎样?(完璧归赵)要求答案的内容用四字加以概括。
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引导教学。
秦国作为当时最强的国家,以城换璧是诚心诚意的吗?你从那里可以看出来?
“秦国骗璧”,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蔺相如识破了秦国的骗局,他是怎么做的?从中你体会到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不畏强暴、机智勇敢、深谋远虑``````)对于这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上前一步、后退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神态(理直气壮、大大方方),语言进行充分的讨论。
并指导学生演一演。
四、课时总结:
蔺相如在赵王危难之时,群臣无策之际挺身而出,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为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我们体会到了他的机智勇敢的性格。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第二、第三个故事,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进一步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步骤:
一、抓住“逼”字教学“渑池之会”。
1、“完璧归赵”之后,秦国两次打败赵国,在这种情况之下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相会。
渑池之会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结果怎么呢?
2、默读课文,相互讨论,答案用四个词语概括。
(侮辱赵王、没占便宜``````)
秦王是如何侮辱赵王的?(逼赵王鼓瑟)对于秦王的侮辱,蔺相如是如何反应的?(逼秦王击)蔺相如为什么逼?如何逼?(出示句子:蔺相如说:“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
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指导朗读。
)逼的结果怎样?
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蔺相如又是一个怎样的人?说说理由。
(突出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对敌人寸步不让。
)
二、抓住“避”字教学“负荆请罪”:
1、过渡: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尊严,国家的利益,对敌人寸步不让,相反,对于居功自傲的廉颇老将军,他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2、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三个故事,找出关键词“避”,围绕下面三个问题并体会蔺相如的为人。
(为了国家的利益,对友宽容大度)和廉颇的性格特点。
(1)蔺相如是如何设法避开廉颇,不跟廉颇见面的?
(2)蔺相如的手下是怎样看待他的避让态度的?
(3)蔺相如是怎样向手下人说明避让原因的
三、品读赏析,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这三个故事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进一步分清事情的因和果)
四、布置作业:
1、引导课外阅读:既然将相和同心协力保赵国,最终赵国为什么还是被秦国灭亡了?
2、写一件发生在同学、朋友之间的团结友爱的故事,要写清楚故事的前因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