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第六章 婴儿期的社会性和人格发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同步互动:照看者以适当的方式回应婴儿,并且照看者和婴儿的情绪状 态相匹配
– 安全依恋型婴儿的母亲如何学会作出适当的反应? • 基于她们自己的依恋风格
– 婴儿传达出何种信号可能部分决定了母亲有效回应的程度
26
形成依恋的互动
• 父亲和依恋
– 父亲有关养育、温暖、挚爱、支持和关心的表达对于孩子的情绪 和社会幸福感的发展非常重要
14
心理理论
• 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关于心理如何运作,以及它 如何影响行为的知识和信念 – 意图理解:理解他人行为的目标 – 共情(empathy):对应于另一个人感受的一种情绪反应
• 理解他人的情绪状态 – 2岁左右,开始在假装游戏及愚弄别人时使用欺骗:说谎
15
心理理论
• 愿望Desire
– 对他人的注视非常敏感 – 能表现出尴尬 – 使用人称代词(“这是我的”或者“看着我”) – 出现假装游戏
12
2
海豚的镜像测验
• 海豚镜像测试 (Reiss & Marino, 2001) – 程序
• “sham” mark • visible mark – 海豚的表现:visible mark时,花更多的时间在镜子附近,并 检查它们的镜像 – 批评:海豚并没有像人类儿童或者大猿那样表现出自我触摸 或者擦拭标记的行为
– 大约在12个月时开始发展 – 测验范式:点红测试(镜像测试)
10
自我的发展:婴儿知道他们自己是谁吗?
• 点红测验(镜像测验)
– Lewis and Brooks-Gunn, 1979 • 12个月大婴儿对红点感到吃惊 • 15-17个月大的婴儿已经表现出了自我再认 • 17-24个月的婴儿大部分明显意识到自己脸上的异样,而去摸自己的鼻子。知 道镜子里的小孩是谁
& Beardsall, 1991)
– 很早能理解意图和情绪间的关系,基于信念的情绪发展得要晚 一些 (Hadwin & Perner, 1991; Wellman & Banerjee, 1991)
17
第二部分 关系的形成
18
3
依恋
• 依恋(attachment):在儿童和特定个体之间所形成的 正性情绪联结
1963; Carvajal & Iglesias, 2000; Messinger, 2002; Carver, Dawson, & Panagiotides, 2003)
7
婴儿期的情绪
• 解读其他人的面部表情和声音
– 婴儿能够判断照看者什么时候乐于看到他们,并能够很快熟悉他 人脸上的忧虑或恐惧(Montague & Walker-Andrews, 2001; Bornstein & Arterberry, 2003)
上——即天生具有躲避捕食者的动机
19
依恋
• 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
– 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0-3个月) • 很多社会或非社会信息都可能会引发偏好反应,很少表现出抗拒行为。
– 未分化的依恋阶段(3-6个月) • 只对熟悉的人开怀大笑,但是他们似乎对任何人(包括陌生人)的关 注都感到快乐
20
依恋
• 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
– 孩子的某些心理障碍,如抑郁和物质滥用,与父亲的行为有着更 高的相关(Tamis-LeMonda & Cabrera, 1999, 2002; Veneziano, 2003; Parke, 2004)
• 婴儿可能不仅和母亲,也和其他很多人发展出依恋关系
– 回避依恋型(avoidant attachment pattern):儿童不寻求接近母亲, 20% • 儿童并不寻求接近母亲 • 在母亲离开后也不难过 • 在母亲回来时,儿童似乎在回避她
24
4
依恋
• 四种依恋类型
– 矛盾依恋型(ambivalent attachment pattern):儿童对母亲既表现 出积极也表现出消极反应,10-15% • 儿童紧紧挨着母亲,几乎不去探索环境 • 在母亲离开之前就显得有些焦虑,当母亲离开时会表现出巨大的哀伤 • 母亲回来时,会寻求和她接近,并又踢又打
– 儿童和其依恋的个体在一起会感到愉快 – 依恋基于生物学决定的因素
• 动物的印刻(Lorenz, 1965) • 弗洛伊德认为依恋源于母亲满足儿童口唇需要的能力 – Harlow认为依恋来源于舒适感 • 幼猴大部分时间攀附在用布做出的猴子身上,尽管他们偶尔会到
铁丝做成的猴子身上取食(Harlow & Zimmerman, 1959) – 鲍尔比(Bowlby)认为依恋主要是建立在婴儿安全需求的基础
第六章 婴儿期的社会性和人格发展
• 社交能力的形成根源
– 婴儿期的情绪
本
– 社会性参照
章
– 自我的发展
概
– 心理理论
Biblioteka Baidu
要 • 关系的形成
– 依恋
– 形成依恋的互动
– 婴儿与同伴的社会交往
• 婴儿间的差异
– 人格发展 – 气质 – 性别
2
婴儿期的情绪
• 我们天生就具有表达情绪的能力(Izard et al., 1995; Sullivan & Lewis, 2003)
13
大象的镜像测验
• 大象的镜像测试 – 程序和海豚的镜像测试相同 – Happy的表现
• 直接走向镜子,并停留了十秒钟,然后离开 • 七分钟后,她又回来了。在镜像面前进进出出很多次,然后再次
离开 • 当转身时,她感觉到了看得见的标记。然后她又回到镜子面前,
并正对着镜子站着,用它的鼻子触碰标记 • 用鼻子去触摸了12次可见的X,而没有触摸过假的标记
3
婴儿期的情绪
• 体验情绪
– 婴儿的非言语表情代表了真实的情绪体验 • 儿童随着成长能够更熟练地表达情绪,表达更多种类的情绪,并体验到更 广泛的情绪(Camras, Malatesta, & Izard, 1991; Buss & Goldsmith, 1998; Izard et al., 2003)
– 分化的依恋阶段(7-9个月) • 婴儿在与某个特定个体(一般是母亲)分离时表现出抗拒行为。常常 追随着妈妈,缠着她,在妈妈回来时热情欢迎她 • 陌生焦虑:8-10个月 • 真正的依恋开始建立 • 依恋对象成为婴儿自由探索行为的安全基地
– 多重依恋阶段(约9-18个月) • Schaffer& Emerson:有一半的婴儿在形成最初的依恋几周内,和其他 人也建立了依恋关系。到18个月,很少有婴儿只对一个人产生依恋, 有的婴儿会有5个或更多的依恋对象
21
依恋
• 测量依恋的实验(Ainsworth et al., 1978):安斯沃斯陌生情境 (Ainsworth strange situation)
– 母亲和儿童进入一个不熟悉的房间 – 母亲坐下来,让儿童自由地探索 – 一个成年陌生人进入房间,先和母亲说话,然后再和儿童说话 – 母亲离开房间 – 母亲回来,和儿童打招呼并安慰儿童,陌生人离开 – 母亲再次离开,留下儿童独自一人 – 陌生人回来 – 母亲回来,陌生人离开
22
依恋
• 表6-1 婴儿依恋的分类
标签
安全型 回避型 矛盾型 混乱型
分类标准
寻求接近 照看者
保持与 照看者的接触
避免接触 照看者
高 高(如果难过) 低
低
低
高
高
高(分离前)
低
不一致
不一致
不一致
抗拒与 照看者的接触
低 低 高 不一致
23
依恋
• 四种依恋类型
– 安全依恋型(secure attachment pattern):儿童把母亲当作是一种 家庭基地,2/3 • 在陌生情境中,只要母亲在场,儿童就会显得很自在 • 当母亲离开时会心烦 • 儿童在母亲回来时会马上回到母亲身边并寻求接触
– 脑基础 • 9或10个月时,构成边缘系统的结构组织开始生长 • 边缘系统开始与额叶共同工作,使情绪的范围不断扩大(Sroufe, 1996; Davidson,
2003; Schore, 2003)
4
婴儿期的情绪
• 陌生人焦虑和分离焦虑
– 陌生人焦虑 • 陌生人焦虑(stranger anxiety):当婴儿遇见一个不熟悉的人时,所 表现出的小心与谨慎 • 通常出现在一岁末 • 陌生人焦虑的原因
8
社会性参照
• 社会性参照(social referencing):有意义地搜寻他人的情 感信息,以解释不确定环境和事件的含义
– 最早出现在婴儿大约第8到9个月时 – 父母的态度可能对婴儿有持续的影响(Hornik & Gunnar, 1988)
• 母亲表现出厌恶时婴儿玩玩具的时间显著少于母亲表现出愉快时玩的 时间
– 混乱依恋型(disorganized-disoriented attachment pattern):儿童表 现出不一致,经常是相互矛盾的行为, 5%-10% • 母亲回来时,儿童会跑到她身边却不看她,或最初显得很平静,而后 来却愤怒地哭
25
形成依恋的互动
• 母亲和依恋
– 安全依恋型婴儿的母亲的特点 • 对婴儿愿望和需要敏感 • 提供适当水平的反应
– 游牧部落的婴儿虽然平时没有机会接触镜子,但在点红测验中表现出自 我再认的年龄,和城里的婴儿一致
– 许多18-24个月的婴儿甚至能认出自己的近照,并用“我”或自己的名字 指代他们的照片
• 大约在12个月时开始发展,在18—24个月时,婴儿至少已经发展出对 他们自己身体特征和能力的觉知
11
• 通过镜像测验的同时,儿童表还现出
• 18个月的婴儿会选择成人喜欢的食物(Repacholi & Gopnik, 1997) – 椰菜和饼干
• 社会性参照的两种解释
– 观察某人面部表情时会引发这种面部表情所表征的情绪
– 仅仅观察到他人的面部表情就能提供信息
9
自我的发展:婴儿知道他们自己是谁吗?
• 自我觉知(self-awareness):关于自我的知识
– Amanda & Woodward(2005, 2009)利用习惯化对5个月大婴儿意图理解的 研究:通过他人的行为推测他人的意图
– Repacholi和Gopnik(1997)的研究表明,意图理解的成熟在学步期 – 2岁儿童就开始谈论愿望了,愿望的谈论早于信念 (Bartsch & Wellman, 1995) – Wellman一系列的实验室研究 (Wellman, 1990; Wellman & Woolley, 1990)
– 婴儿似乎在5个月时就能区分出快乐和悲伤的声音(Soken & Pick, 1999;
Montague & Walker-Andrews, 2002)
– 4个月后,婴儿可能已经开始理解隐藏在面部表情和声音背后的情 绪意义 • 喜悦和悲伤的面部表情+喜悦和悲伤的声音 • 当表情和声音匹配时,婴儿会更多地注意
– 记忆的发展 – 预期事件 • 个体差异 – 有和陌生人大量接触经验的婴儿表现出较少的陌生人焦虑 – 面对女性和儿童时,表现出较少的焦虑
5
婴儿期的情绪
• 陌生人焦虑和分离焦虑
– 分离焦虑 • 分离焦虑(separation anxiety):当熟悉的照料者离开时,婴儿所表现 出来的紧张情绪 • 文化普遍性:7,8月开始,14个月达到顶峰 • 分离焦虑和陌生人焦虑代表了重大的社会性进步
• 3岁的儿童能够意识到人们基于愿望做出行为 • 能理解得到满足和未满足的愿望的结果 • 愿望满足和情绪之间的关系
• 理解意图的差异似乎出现得明显地早于对不同信念的理解
(Doherty, 2009) 16
心理理论
• 情绪Emotion
– 儿童不仅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谈论情绪,他们也能够经常从他 们周围的人那听到情绪的谈论 (Dunn, Bretherton, & Munn, 1987; Dunn, Brown,
6
1
婴儿期的情绪
• 微笑
– 一般性的微笑:6-9周大婴儿在见到使他们高兴的刺激时所展露 的微笑
– 社会性微笑(social smile):回应其他个体的微笑 • 6到10周时,人类面孔引发了这种社会性微笑(Sroufe & Waters, 1976) • 18个月时,与对非人的客体相比,婴儿对妈妈和其他看护者的社会 性微笑会更频繁 • 如果成人没有回应,微笑的次数会减少 • 两岁末时,婴儿有目的地使用微笑来交流他们的积极情绪(Wolff,
– 面部表情的普遍性 – 母亲的报告:兴趣和喜悦、愤怒、惊讶、恐惧、悲伤 – 采用伊扎德(Carroll Izard)的“最大可识别面部编码系统” 发现
• 兴趣、苦恼和厌恶在出生时已出现,其他情绪在之后的几个月表现出来
(Izard, 1982; Sroufe, 1996; Benson, 2003)
– 安全依恋型婴儿的母亲如何学会作出适当的反应? • 基于她们自己的依恋风格
– 婴儿传达出何种信号可能部分决定了母亲有效回应的程度
26
形成依恋的互动
• 父亲和依恋
– 父亲有关养育、温暖、挚爱、支持和关心的表达对于孩子的情绪 和社会幸福感的发展非常重要
14
心理理论
• 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关于心理如何运作,以及它 如何影响行为的知识和信念 – 意图理解:理解他人行为的目标 – 共情(empathy):对应于另一个人感受的一种情绪反应
• 理解他人的情绪状态 – 2岁左右,开始在假装游戏及愚弄别人时使用欺骗:说谎
15
心理理论
• 愿望Desire
– 对他人的注视非常敏感 – 能表现出尴尬 – 使用人称代词(“这是我的”或者“看着我”) – 出现假装游戏
12
2
海豚的镜像测验
• 海豚镜像测试 (Reiss & Marino, 2001) – 程序
• “sham” mark • visible mark – 海豚的表现:visible mark时,花更多的时间在镜子附近,并 检查它们的镜像 – 批评:海豚并没有像人类儿童或者大猿那样表现出自我触摸 或者擦拭标记的行为
– 大约在12个月时开始发展 – 测验范式:点红测试(镜像测试)
10
自我的发展:婴儿知道他们自己是谁吗?
• 点红测验(镜像测验)
– Lewis and Brooks-Gunn, 1979 • 12个月大婴儿对红点感到吃惊 • 15-17个月大的婴儿已经表现出了自我再认 • 17-24个月的婴儿大部分明显意识到自己脸上的异样,而去摸自己的鼻子。知 道镜子里的小孩是谁
& Beardsall, 1991)
– 很早能理解意图和情绪间的关系,基于信念的情绪发展得要晚 一些 (Hadwin & Perner, 1991; Wellman & Banerjee, 1991)
17
第二部分 关系的形成
18
3
依恋
• 依恋(attachment):在儿童和特定个体之间所形成的 正性情绪联结
1963; Carvajal & Iglesias, 2000; Messinger, 2002; Carver, Dawson, & Panagiotides, 2003)
7
婴儿期的情绪
• 解读其他人的面部表情和声音
– 婴儿能够判断照看者什么时候乐于看到他们,并能够很快熟悉他 人脸上的忧虑或恐惧(Montague & Walker-Andrews, 2001; Bornstein & Arterberry, 2003)
上——即天生具有躲避捕食者的动机
19
依恋
• 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
– 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0-3个月) • 很多社会或非社会信息都可能会引发偏好反应,很少表现出抗拒行为。
– 未分化的依恋阶段(3-6个月) • 只对熟悉的人开怀大笑,但是他们似乎对任何人(包括陌生人)的关 注都感到快乐
20
依恋
• 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
– 孩子的某些心理障碍,如抑郁和物质滥用,与父亲的行为有着更 高的相关(Tamis-LeMonda & Cabrera, 1999, 2002; Veneziano, 2003; Parke, 2004)
• 婴儿可能不仅和母亲,也和其他很多人发展出依恋关系
– 回避依恋型(avoidant attachment pattern):儿童不寻求接近母亲, 20% • 儿童并不寻求接近母亲 • 在母亲离开后也不难过 • 在母亲回来时,儿童似乎在回避她
24
4
依恋
• 四种依恋类型
– 矛盾依恋型(ambivalent attachment pattern):儿童对母亲既表现 出积极也表现出消极反应,10-15% • 儿童紧紧挨着母亲,几乎不去探索环境 • 在母亲离开之前就显得有些焦虑,当母亲离开时会表现出巨大的哀伤 • 母亲回来时,会寻求和她接近,并又踢又打
– 儿童和其依恋的个体在一起会感到愉快 – 依恋基于生物学决定的因素
• 动物的印刻(Lorenz, 1965) • 弗洛伊德认为依恋源于母亲满足儿童口唇需要的能力 – Harlow认为依恋来源于舒适感 • 幼猴大部分时间攀附在用布做出的猴子身上,尽管他们偶尔会到
铁丝做成的猴子身上取食(Harlow & Zimmerman, 1959) – 鲍尔比(Bowlby)认为依恋主要是建立在婴儿安全需求的基础
第六章 婴儿期的社会性和人格发展
• 社交能力的形成根源
– 婴儿期的情绪
本
– 社会性参照
章
– 自我的发展
概
– 心理理论
Biblioteka Baidu
要 • 关系的形成
– 依恋
– 形成依恋的互动
– 婴儿与同伴的社会交往
• 婴儿间的差异
– 人格发展 – 气质 – 性别
2
婴儿期的情绪
• 我们天生就具有表达情绪的能力(Izard et al., 1995; Sullivan & Lewis, 2003)
13
大象的镜像测验
• 大象的镜像测试 – 程序和海豚的镜像测试相同 – Happy的表现
• 直接走向镜子,并停留了十秒钟,然后离开 • 七分钟后,她又回来了。在镜像面前进进出出很多次,然后再次
离开 • 当转身时,她感觉到了看得见的标记。然后她又回到镜子面前,
并正对着镜子站着,用它的鼻子触碰标记 • 用鼻子去触摸了12次可见的X,而没有触摸过假的标记
3
婴儿期的情绪
• 体验情绪
– 婴儿的非言语表情代表了真实的情绪体验 • 儿童随着成长能够更熟练地表达情绪,表达更多种类的情绪,并体验到更 广泛的情绪(Camras, Malatesta, & Izard, 1991; Buss & Goldsmith, 1998; Izard et al., 2003)
– 分化的依恋阶段(7-9个月) • 婴儿在与某个特定个体(一般是母亲)分离时表现出抗拒行为。常常 追随着妈妈,缠着她,在妈妈回来时热情欢迎她 • 陌生焦虑:8-10个月 • 真正的依恋开始建立 • 依恋对象成为婴儿自由探索行为的安全基地
– 多重依恋阶段(约9-18个月) • Schaffer& Emerson:有一半的婴儿在形成最初的依恋几周内,和其他 人也建立了依恋关系。到18个月,很少有婴儿只对一个人产生依恋, 有的婴儿会有5个或更多的依恋对象
21
依恋
• 测量依恋的实验(Ainsworth et al., 1978):安斯沃斯陌生情境 (Ainsworth strange situation)
– 母亲和儿童进入一个不熟悉的房间 – 母亲坐下来,让儿童自由地探索 – 一个成年陌生人进入房间,先和母亲说话,然后再和儿童说话 – 母亲离开房间 – 母亲回来,和儿童打招呼并安慰儿童,陌生人离开 – 母亲再次离开,留下儿童独自一人 – 陌生人回来 – 母亲回来,陌生人离开
22
依恋
• 表6-1 婴儿依恋的分类
标签
安全型 回避型 矛盾型 混乱型
分类标准
寻求接近 照看者
保持与 照看者的接触
避免接触 照看者
高 高(如果难过) 低
低
低
高
高
高(分离前)
低
不一致
不一致
不一致
抗拒与 照看者的接触
低 低 高 不一致
23
依恋
• 四种依恋类型
– 安全依恋型(secure attachment pattern):儿童把母亲当作是一种 家庭基地,2/3 • 在陌生情境中,只要母亲在场,儿童就会显得很自在 • 当母亲离开时会心烦 • 儿童在母亲回来时会马上回到母亲身边并寻求接触
– 脑基础 • 9或10个月时,构成边缘系统的结构组织开始生长 • 边缘系统开始与额叶共同工作,使情绪的范围不断扩大(Sroufe, 1996; Davidson,
2003; Schore, 2003)
4
婴儿期的情绪
• 陌生人焦虑和分离焦虑
– 陌生人焦虑 • 陌生人焦虑(stranger anxiety):当婴儿遇见一个不熟悉的人时,所 表现出的小心与谨慎 • 通常出现在一岁末 • 陌生人焦虑的原因
8
社会性参照
• 社会性参照(social referencing):有意义地搜寻他人的情 感信息,以解释不确定环境和事件的含义
– 最早出现在婴儿大约第8到9个月时 – 父母的态度可能对婴儿有持续的影响(Hornik & Gunnar, 1988)
• 母亲表现出厌恶时婴儿玩玩具的时间显著少于母亲表现出愉快时玩的 时间
– 混乱依恋型(disorganized-disoriented attachment pattern):儿童表 现出不一致,经常是相互矛盾的行为, 5%-10% • 母亲回来时,儿童会跑到她身边却不看她,或最初显得很平静,而后 来却愤怒地哭
25
形成依恋的互动
• 母亲和依恋
– 安全依恋型婴儿的母亲的特点 • 对婴儿愿望和需要敏感 • 提供适当水平的反应
– 游牧部落的婴儿虽然平时没有机会接触镜子,但在点红测验中表现出自 我再认的年龄,和城里的婴儿一致
– 许多18-24个月的婴儿甚至能认出自己的近照,并用“我”或自己的名字 指代他们的照片
• 大约在12个月时开始发展,在18—24个月时,婴儿至少已经发展出对 他们自己身体特征和能力的觉知
11
• 通过镜像测验的同时,儿童表还现出
• 18个月的婴儿会选择成人喜欢的食物(Repacholi & Gopnik, 1997) – 椰菜和饼干
• 社会性参照的两种解释
– 观察某人面部表情时会引发这种面部表情所表征的情绪
– 仅仅观察到他人的面部表情就能提供信息
9
自我的发展:婴儿知道他们自己是谁吗?
• 自我觉知(self-awareness):关于自我的知识
– Amanda & Woodward(2005, 2009)利用习惯化对5个月大婴儿意图理解的 研究:通过他人的行为推测他人的意图
– Repacholi和Gopnik(1997)的研究表明,意图理解的成熟在学步期 – 2岁儿童就开始谈论愿望了,愿望的谈论早于信念 (Bartsch & Wellman, 1995) – Wellman一系列的实验室研究 (Wellman, 1990; Wellman & Woolley, 1990)
– 婴儿似乎在5个月时就能区分出快乐和悲伤的声音(Soken & Pick, 1999;
Montague & Walker-Andrews, 2002)
– 4个月后,婴儿可能已经开始理解隐藏在面部表情和声音背后的情 绪意义 • 喜悦和悲伤的面部表情+喜悦和悲伤的声音 • 当表情和声音匹配时,婴儿会更多地注意
– 记忆的发展 – 预期事件 • 个体差异 – 有和陌生人大量接触经验的婴儿表现出较少的陌生人焦虑 – 面对女性和儿童时,表现出较少的焦虑
5
婴儿期的情绪
• 陌生人焦虑和分离焦虑
– 分离焦虑 • 分离焦虑(separation anxiety):当熟悉的照料者离开时,婴儿所表现 出来的紧张情绪 • 文化普遍性:7,8月开始,14个月达到顶峰 • 分离焦虑和陌生人焦虑代表了重大的社会性进步
• 3岁的儿童能够意识到人们基于愿望做出行为 • 能理解得到满足和未满足的愿望的结果 • 愿望满足和情绪之间的关系
• 理解意图的差异似乎出现得明显地早于对不同信念的理解
(Doherty, 2009) 16
心理理论
• 情绪Emotion
– 儿童不仅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谈论情绪,他们也能够经常从他 们周围的人那听到情绪的谈论 (Dunn, Bretherton, & Munn, 1987; Dunn, Brown,
6
1
婴儿期的情绪
• 微笑
– 一般性的微笑:6-9周大婴儿在见到使他们高兴的刺激时所展露 的微笑
– 社会性微笑(social smile):回应其他个体的微笑 • 6到10周时,人类面孔引发了这种社会性微笑(Sroufe & Waters, 1976) • 18个月时,与对非人的客体相比,婴儿对妈妈和其他看护者的社会 性微笑会更频繁 • 如果成人没有回应,微笑的次数会减少 • 两岁末时,婴儿有目的地使用微笑来交流他们的积极情绪(Wolff,
– 面部表情的普遍性 – 母亲的报告:兴趣和喜悦、愤怒、惊讶、恐惧、悲伤 – 采用伊扎德(Carroll Izard)的“最大可识别面部编码系统” 发现
• 兴趣、苦恼和厌恶在出生时已出现,其他情绪在之后的几个月表现出来
(Izard, 1982; Sroufe, 1996; Benson,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