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第六章 婴儿期的社会性和人格发展
《发展心理学》第六章婴儿期的社会性和人格发展读书笔记二关系的形成
![《发展心理学》第六章婴儿期的社会性和人格发展读书笔记二关系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5a6a87fa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2f.png)
《发展心理学》第六章婴儿期的社会性和人格发展读书笔记二关系的形成婴儿期的社会性发展和他们的父母、兄弟姐妹、家庭及其他人之间逐渐形成的联结提供了他们一生社会关系的基础。
依恋:形成社会联结婴儿期,社会性发展最重要的方面就是依恋的形成。
依恋是在儿童及特定个体之间形成的一种正性情绪联结。
当儿童体验到对特定的人有所依恋时,和他们在一起便能使儿童感到愉快;在儿童难过时,只要他们出现,儿童便得到安慰。
这是儿童和社会上其他人建立人际关系的底层基础。
发展心理学家通过实验研究,提出一岁儿童会典型地表现出依恋四种类型中的一种类型,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和混乱型安全依恋型,在这种依恋风格中,儿童把母亲当做是一种家庭基地。
当母亲出现时他们很放松,母亲离开时则显得有些难过,只要母亲一回来,儿童会来到她的身边。
回避型依恋,在这种依恋风格中,儿童不寻求接近母亲。
当母亲离开后再回来时他们似乎在回避她,看起来像是对她的行为感到生气。
矛盾依恋型,在这种依恋风格中,儿童对母亲既表现出积极也表现出消极反应。
当母亲离开时,他们显得十分沮丧;当她回来时,他们可能在寻求接近的同时也会踢或打她。
混乱依恋型,在这种依恋风格中,儿童表现出不一致的甚至相互矛盾的行为。
例如在母亲回来时接进她却不看她。
他们可是能是安全依恋程度最低的孩子。
研究者认为,安全型依恋关系对儿童以后的人际关系有着重要影响作用。
当然,对于婴儿期没有形成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儿童,在以后的人际关系中也可能表现相当好。
形成依恋的互动:父母的作用。
母亲和依恋。
对婴儿愿望和需要的敏感是安全依恋型婴儿母亲的共同特点。
此类母亲知道婴儿的心情,而且和孩子互动的时候,她能够理解孩子的感受。
能够回应婴儿的信号并不能区分依恋类型。
过度回应和回应不足都可能造成非安全依恋型的儿童。
安全型依恋的母亲提供适当水平的回应,母亲或者照看者和婴儿的情绪状态相匹配。
比如:婴儿哭了,他表达的是想得到关注。
相匹配的回应是和婴儿聊天。
儿童发展心理学12.1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
![儿童发展心理学12.1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5f68a5bf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32.png)
学员心得体会分享交流
通过学习,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涵和特点,认识到社会性 发展对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际案 例,我更加直观地理解了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表现和影响因素。
通过与其他学员的交流和讨论,我获得了不同的观点和见解,拓宽了自己的思路和 视野。
要点二
家长教育方法的选择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需要选择合适的方 法。尊重和理解孩子是教育的前提, 家长需要了解孩子的需求和特点,采 用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方法 。同时,家长也需要注重自己的言行 举止,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要点三
家长与孩子的沟通
沟通是家长与孩子之间建立良好关系 的重要途径。家长需要主动与孩子交 流,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求,给予孩 子积极的反馈和支持。有效的沟通可 以增强亲子之间的情感联结,促进孩 子的健康成长。
未来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
可以关注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 能力等方面的关系,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提供 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影响学前儿童社会性发 展的具体机制和路径,为教育实践提供更加科学的依 据和指导。
可以将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幼儿园 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中,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同 时,也可以为家庭教育提供科学指导和建议,帮助家 长更好地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其他常见问题解答
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分享?分享是一种社会行为,需要孩子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和社交技能。有些孩子不愿意分享可能是因为 还没有形成分享的意识,或者认为分享会失去自己的东西。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引导孩子学会分享, 让孩子体验到分享的快乐。
婴儿的社会性和人格发展
![婴儿的社会性和人格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4e99fcf9941ea76e58fa0464.png)
• 初级情绪:在出生或在第一年的早期 出现的一些情绪,一些理论者认为它 们是由生物因素决定的。 • 次级情绪:在2岁时出现的自我意识和 自我评价的情绪,这在部分程度上与 认知发展有关。
陌生人焦虑和分离焦虑
• 陌生人焦虑:当婴儿遇见一个不熟悉的人 时,所表现出的小心与谨慎。这样的焦虑 通常出现在第一年的后半时期。 • 分离焦虑:当熟悉的照料者离开时,婴儿 所表现出来的紧张情绪。通常开始于7、8 个月,大约在第14个月达到顶峰,然后逐 渐降低。
依恋的理论
• 精神分析理论:你喂养我所以我爱你 • 学习理论:利益带来爱 • 认知发展理论:要爱你我必须知道你 总会在那里 • 生态学理论:也许我天生就惹人爱
依恋的安全性测量
艾斯沃斯,陌生情境的8个场景
场景 事件 注意观察的潜在依恋行为
1
2 3
主试带领家长和婴儿进入游戏室,然后离开。
家长在一旁坐着看儿童玩。 陌生人进来,坐下,和家长交流。 家长作为安全基地 陌生人焦虑
情绪发展总结
年龄 情绪表达/调节 0~6个月 所有初级情绪出现 积极情绪的表达受到鼓励并更为经 常的出现 通过吸吮和回避方式调节消极情绪 情绪理解 婴儿可以对快乐、 愤怒、伤心等面 部表情加以区分。
7~12个 常的出现 婴儿通过滚动、撕咬或远离令人不 安的刺激物等方式对情绪进行自我 调节。 出现次级(自我意识的)情绪 婴儿通过转移注意力或者控制刺激 物的方式调节情绪。
参考文献
• 《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罗伯特· 费 尔德曼著,苏彦捷译 • 《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 David R.Shaffer 著,邹泓译 •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著 • 《婴儿世界》 蒂法妮· 菲尔德著,李维译
能更好的再认他 人的基本情绪 社会性参照的出 现
发展心理学第六节 个性发展
![发展心理学第六节 个性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703ab47689eb172ded63b7c7.png)
发展心理学硕士 儿童心理咨询师
庞美云
个性发展
个性发展始于婴儿与父母或其他主要看护人之 间建立的情感联系。随着“社会经验”的增加, 婴儿形成和外界独特的互动模式,这将成为他 一生与他人交流的基础。
影响婴儿的个性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依恋关系, 教养方式,生活环境等。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宝宝依恋类型测试结果解释
以上题目分为三组,1、4、7、10、13、16、19是测试安全型 依恋的题目;2、5、8、11、14、17、20是测试回避型依恋的题 目;3、6、9、12、15、18、21是测试矛盾型依恋的题目。将三 组题目的得分各自相加,哪组得分最高即代表宝宝属于哪种依恋 类型。
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具有很强的探索欲望,能主动与别的小朋 友分享玩具,友好地在一起玩耍,很少有反常的行为问题。回避 型依恋的孩子容易出现外显的行为问题,如攻击性比较强、经常 抢夺别的小朋友的玩具、欺负别的小朋友等。矛盾型依恋的孩子 容易出现内隐行为问题,如情绪抑郁、胆小、退缩、缺乏好奇心 和探索欲望等。
的小朋友一起玩。 13、能在妈妈身边独自玩耍,不时会向妈妈微笑或与妈妈说话。 14、与妈妈在一起时,很少关注妈妈在做什么,只顾自己玩玩具。 15、与妈妈重聚时,紧紧缠在妈妈身边,生怕妈妈再次离开,怎么安慰都没
有用。 16、在妈妈的鼓励下,能比较放松地在陌生场合表演节目。 17、一般不会主动寻求妈妈的拥抱,或与妈妈亲近。 18、哭闹时,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使其平静下来。 19、在妈妈的鼓励下,能很快和陌生的成人玩耍或说话。 20、不怕生,第一次去别人家里,就能自在玩耍。 21、与妈妈重聚时,有时会表现出生气、反抗、踢打妈妈的行为。
4.“痛苦”的宝宝
这类宝宝常常容易紧张,总是
发展心理学阶段与特点
![发展心理学阶段与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7996f749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ca.png)
发展心理学阶段与特点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科学,其中发展心理学关注的是人类心理在不同阶段的发展与变化。
不同发展阶段的人类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与需求。
本文将对发展心理学所涉及的各个阶段进行探讨,并分析每个阶段的主要特点。
一、婴幼儿期婴幼儿期是人类发展心理学中最早的阶段,从出生到两岁左右。
在这个阶段,婴幼儿主要通过感官和运动发展来感知和认识世界。
他们的主要特点包括:1. 靠近和信任:婴幼儿依赖父母或主要照顾者来满足生理和情感需求,建立安全感。
2. 意识到自我:婴幼儿开始认识到自我和外界的区别,对自身的兴趣和探索增加。
3. 情感表达:婴幼儿通过表达情感和情绪来与他人进行交流,例如笑、哭等。
二、儿童期儿童期是从两岁到十二岁的阶段,是个体认知和社交能力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
儿童期的特点包括:1. 虚伪性思维:儿童开始发展虚伪性思维,能够理解符号和象征,并进行逻辑推理。
2. 自主性与成就感:儿童开始追求独立性和控制力,对个人成就表现出较高的关注和满足感。
3. 同伴关系的重要性:儿童开始更多地与同伴进行交往和合作,形成友谊,并在社交互动中发展社交技能。
三、青少年期青少年期是从十二岁到十八岁的发展阶段,是个体身体、认知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
青少年期的特点包括:1. 身份探索:青少年开始探索个人身份和自我概念的形成,寻找自我认同和社会角色。
2. 情感与情绪波动:由于青少年身体和激素的变化,情绪和情感表达更加复杂和波动。
3. 同辈压力:同辈关系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同伴间的影响力增强。
四、成年期成年期是从十八岁到六十岁的发展阶段,包括早期成年期和中年期。
成年期的特点包括:1. 自我实现:成年期个体开始追求个人价值实现,关注事业、家庭和社会责任。
2. 个人关系的形成:成年期个体开始建立持久的个人关系,如伴侣关系、亲子关系等。
3. 增加的责任:成年期个体承担更多的责任,面对生活的压力和挑战。
五、老年期老年期是六十岁之后的发展阶段,个体面临身体、认知和社会功能的变化。
《发展心理学》课程 第六章 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发展心理学》课程 第六章 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b11d67edf90f76c661371ae3.png)
第一节 小学儿童的学习
6、7-12、13岁儿童处 在小学学习的时期。 在小学低年级,儿童 还具有明显的幼儿心理特 点,而小学高年级儿童则 随着生理年龄的变化,逐 渐进入青春发育期,这个 时期被称为前青春发育期。 在教育的影响下,小学 儿童的认知能力、个性特 点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其发展过程表现出明显的 协调性和过渡性的特点。
小学儿童数学概括能力的五个等级
Ⅰ级:直观概括水平。儿童依靠实物、教具或配合掰手指头 来掌握10以内的数概念,离开直观,运算就中断或发生困难。 Ⅱ级:具体形象概括的运算水平。儿童进入了“整数命题运 算”,掌握一定整数的实际意义、数的顺序和数的组成。 Ⅲ级:形象抽象概括的运算水平,处于从具体形象概括向抽 象概括发展的过程中,这阶段由于儿童的数表象的丰富与数 的实际意义的扩大形成了数概括的新特点 Ⅳ级:初步的本质抽象概括的运算水平,即初步代数的概括 运算水平。 Ⅴ级:代数命题概括运算水平。儿童根据假设进行概括,完 全抛开算术框图进行运算。只有极少数小学儿童能达到这一 水平。
(二) 学习对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1.学校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系统地掌握知识、 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义务。儿童在这种特殊 的学习过程中,产生了责任感受和义务感,在完成学习任务 的过程中,儿童的意志力也得到了培养和锻炼。 2.学校学习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施的,小学儿童必须通 过教学活动,掌握读写算等最基本的知识技能,为进一步掌 握人类的知识打下最初的基础。在掌握知识经验的过程中, 心理活动的有意性和自觉性都明显地发展起来,其思维活动 也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 3.学习活动是以班集体为单位的,在共同的学习中,儿 童发展了交往技能,提高了社会认知水平,培养了合作、互 助的集体精神,掌握了各种社会行为规范,形成并发展了各 种良好的品德。
第六章 幼儿心理发展
![第六章 幼儿心理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c7501f13a76e58fafab003b0.png)
一 幼儿感知的发展
二 幼儿注意的发展
三 幼儿记忆的发展
四 幼儿思维的发展
五 幼儿想像的发展
--------------------------
一 幼儿感知的发展
幼儿感觉的发展
各种感觉更加完善:视敏度不断提高;视觉的随意性增长;辨色能力增强;听觉感受性进一步发展;触摸觉与运动觉的细致性和准确性也有所增强.
五 儿童游戏的发展
从游戏的内容看:
游戏主题逐渐扩大.
游戏情节逐渐复杂.
从游戏的形式看:
从不能分配角色到自行分配角色.
从模仿性游戏——角色游戏、表演游戏——有规则的游戏.
游戏的时间也逐渐增长.
从个人游戏逐渐发展到合作游戏.
---------------------------------
各种感觉在认识事物中的地位的变化:视觉和听觉在各种感觉的发展中越来越占主导地位.
幼儿知觉的发展
空间知觉的发展:形状知觉、大小知觉、距离知觉、方位知觉都进一步发展.
时间知觉的发展:幼儿具有初步的时间观念,但常常需要和具体生活活动相联系;对时序的概念明显地受时间循环周期长短的影响; 4、5岁幼儿还常常分不清事物的空间关系和时间关系.幼儿期时间知觉的发展水平较低.
发展心理学
第六章 幼儿心理发展
第一节 幼儿生理的发展
第二节 幼儿游戏的发展
第三节 幼儿认知的发展
第四节 幼儿言语的发展
第五节 幼儿情绪与意志的发展
第六节 幼儿个性的初步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
---------------------------------
第一节 幼儿生理的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件---5婴儿社会性的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件---5婴儿社会性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26549d27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c2.png)
声音交流
婴儿通过哭声、笑声等 声音表达情感需求,引 起父母的关注和回应。
玩具和游戏
父母通过与婴儿共同玩 耍、使用玩具等方式增 进情感交流,促进亲子
关系发展。
03
同伴关系与游戏行为
同伴关系形成过程
1 2
婴儿早期同伴交往经历
婴儿在出生后的头几个月里就开始对其他婴儿产 生兴趣,这种早期的同伴交往经历为日后同伴关 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采用鼓励式教育,关注孩子的努力和进步 ,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有助于提高孩 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社会交往
个人成就
பைடு நூலகம்
鼓励孩子参与社交活动,与同龄人建立良 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其社交技能和自信心 。
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和挑战自己,培养其解 决问题的能力和成就感,有助于提高自尊心 和自信心。
05
道德情感与亲社会行为
学校教育
学校是婴儿道德情感培养的重要场所,教师通过课程和活动设计,培养婴儿的道德认知、情感和行为 。学校应该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鼓励婴儿参与集体活动,培养合作精神、责任感和公正意识等品质 。同时,学校还应该加强与家庭的沟通和合作,共同促进婴儿的道德情感发展。
06
总结与展望
婴儿社会性发展成果回顾
情感交流能力
道德情感萌芽及表现
同情心
婴儿开始表现出对其他人的痛苦 或不幸的关注和同情,尝试安慰
或帮助他人。
正义感
婴儿开始理解公平和正义的概念 ,对不公正的行为表现出不满和
反感。
内疚感
当婴儿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违反了 道德标准时,会产生内疚感,表
现出悔恨和道歉的行为。
亲社会行为培养途径
观察学习
01
婴儿通过观察周围人的行为和反应来学习亲社会行为,如分享
人格发展的五阶段模型 -回复
![人格发展的五阶段模型 -回复](https://img.taocdn.com/s3/m/601daf3f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03.png)
人格发展的五阶段模型-回复人格发展的五阶段模型是指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关于人格发展的理论模型。
该模型主要分为婴儿期、幼儿期、学龄期、青春期和成年期五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发展任务和危机,完成这些任务并克服危机将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一步一步回答关于人格发展的五阶段模型的问题。
第一阶段:婴儿期(出生至1岁)婴儿期是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婴儿在这个时期开始发展出自主性、信任和依赖的感觉。
但是,他们也会面临了解自己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建立健康依恋关系的挑战。
他们需要学会相信自己和环境,并建立起依恋的关系。
如果一个婴儿在这个阶段没有得到足够的关爱和安全感,他们可能会发展出不信任和孤独的特质。
第二阶段:幼儿期(1-3岁)幼儿期是一个自我认知和自我控制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幼儿开始独立行动和表达自己的意愿。
他们需要学会发展自信、控制情绪和建立适当的社交技巧。
如果幼儿在这个阶段没有得到足够的自主性和支持,他们可能会发展出自卑和怀疑的特质。
第三阶段:学龄期(3-6岁)学龄期是培养适应性技能和学习能力的关键阶段。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接触到更多的社会和学习环境,他们需要学会合适地与同伴进行互动、规划和解决问题,并发展出积极的主动性和社交技巧。
如果孩子们在这个阶段遇到挫折或没有得到充分支持,他们可能会发展出有罪感和无能感。
第四阶段:青春期(12-18岁)青春期是个人身份和独立性发展的关键阶段。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开始面临身份探索和角色承担的挑战。
他们需要发展一个清晰的自我认同,并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
如果青少年没有机会探索和建立自我认同,他们可能会发展出困惑和自我怀疑的特质。
第五阶段:成年期(18岁及以后)成年期是一个个人生活和职业发展的关键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建立自己的家庭、事业和人际关系。
他们需要学会与他人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培养职业道德和建立个人的生活目标。
JC03发展心理学单科作业题
![JC03发展心理学单科作业题](https://img.taocdn.com/s3/m/547f0f28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15.png)
JC03发展心理学单科作业题( 单选题 )1. 认为心理发展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持该观点的学者是()A. 皮亚杰B. 普莱尔C. 吴伟士D. 施太伦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详见: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对应参考教材:《基础理论》(绿皮,培训资料)-发展心理学-概述-心理发展的动因P203;《理论知识》(黄皮,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发展心理学-概述-心理发展的动因P170。
( 单选题 )2. 艾里克森认为童年期(7岁~12岁)的主要发展任务是()A. 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B. 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C. 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D. 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详见: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的阶段理论。
对应参考教材:《基础理论》(绿皮,培训资料)-发展心理学-概述-心理发展过程P208;《理论知识》(黄皮,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发展心理学-概述-心理发展过程P174。
( 单选题 )3.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认为心理起源于()A. 先天的成熟B. 动作C. 后天的经验D. 吸吮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详见: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对应参考教材:《基础理论》(绿皮,培训资料)-发展心理学-概述-心理发展的动因P204;《理论知识》(黄皮,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发展心理学-概述-心理发展的动因P171。
( 单选题 )4. 艾里克森认为童年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A. 希望品质B. 意志品质C. 目标品质D. 能力品质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详见: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的阶段理论。
对应参考教材:《基础理论》(绿皮,培训资料)-发展心理学-概述-心理发展过程P208;《理论知识》(黄皮,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发展心理学-概述-心理发展过程P174。
( 单选题 )5. 观察学习是指()A. 有意识地学习他人身上的优点B. 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的野外学习C. 一个人的行为直接受到奖励或惩罚而产生的学习D. 个人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其强化结果,习得某些新的反应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观察学习是指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学习。
发展心理学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特点
![发展心理学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8979929e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6c.png)
1.婴儿期(0-2岁)婴儿期是一个生理需要非常重要的发展阶段。
婴儿从出生开始,会依靠感官经验来感知和探索世界。
在这个阶段,婴儿的认知能力会不断发展,他们会逐渐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并开始学会利用言语、表情和动作来与他人进行沟通。
婴儿的情感和社会发展也在这个阶段进行,他们会建立起与主要照顾者的亲密关系,并通过与他人互动来满足情感和社会化的需求。
2.幼儿期(2-6岁)幼儿期是个体开始发展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阶段,幼儿会逐渐发展出自己的身份和意识,并体验到主动性和自主性的需求。
他们会通过模仿行为和言语来学习和发展自己的技能。
幼儿的语言和沟通能力在这个阶段也得到显著的提高,他们开始与他人进行合作和交流,并开始发展自己的社交技能。
3.儿童期(6-12岁)儿童期是个体开始发展认知和社会关系的关键阶段。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他们开始具备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能够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并开始对世界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儿童的社会认知也得到了显著的发展,他们开始与同龄人建立友谊关系,并学会与他人合作和解决冲突。
4.青少年期(12-18岁)青少年期是个体开始从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的身体和性格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们开始探索和建立自己的身份。
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模式继续发展,他们能够进行思维抽象和逻辑推理,并开始独立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青少年的社会关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开始与同龄人建立亲密关系,并开始探索自己与他人之间的情感和性别身份。
5.成年期成年期是从青少年向中年过渡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个体通常建立自己的家庭和职业生涯,并开始承担更多的责任。
成年期也是个体面临各种挑战和压力的时期,需要应对工作、家庭和社会期望等各种角色。
成年期的心理发展涉及到自我认同、职业发展、家庭关系以及个体对生活意义的思考等方面。
总之,发展心理学研究了不同年龄阶段个体的心理特点和发展任务。
发展心理学[第六章小学儿童心理的发展]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发展心理学[第六章小学儿童心理的发展]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e739fa34376baf1ffd4fad04.png)
第六章小学儿童心理的发展儿童进入小学后的一个最重大变化就是开始了正规的学校生活,这为他们心理的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客观条件。
在这段时间里,儿童通过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充分地吸收着各方面的知识,在学校的集体生活中发展着各种社会技能,使他们在认知能力和社会性发展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
第一节小学儿童的一般问题一、年龄阶段小学是指儿童从6、7岁到12、13岁这一时期,这时儿童进人学校,学习活动逐步取代游戏活动而成为主要活动,所以,这个时期又称为学龄初期或小学期。
二、基本特征小学是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主要表现出以下三个特征:(一)学习成为主导活动进入小学以后,儿童开始了正规的、系统的学习,学习成为了儿童的主导活动。
学习活动与游戏活动有很大不同,学习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义务。
儿童在学校里不仅要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而且要学习自己不感兴趣,但又是必须学习的。
与游戏相比,学习具有社会性、目的性、系统性和强制性。
(二)掌握书面言语并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在幼儿阶段时,口头言语和具体形象思维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中占重要地位。
儿童进人小学后,书面言语成为儿童学习的专门对象。
由于书面言语的掌握,扩大了儿童的知识范围,发展了儿童各种心理过程,促进了儿童掌握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等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开始有意识地参加集体活动进入小学后,儿童的活动都是以班集体为单位进行的。
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儿童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帮助,逐渐发展起集体意识,掌握了各种基本的社会交往技能和行为规范,形成和发展了良好的品德。
第二节小学儿童的学习一、小学儿童的学习特点小学儿童的学习特点与这个阶段的年龄特点紧密联系。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学习动机儿童的学习动机直接影响着儿童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
研究表明,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往往与具体的学习活动联系在一起,如为了得到好分数,为了得到表扬和奖励,为了个人前途学习等。
心理学考研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婴儿社会性的发展
![心理学考研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婴儿社会性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7a15c16ddd88d0d232d46afd.png)
为了更好的帮助同学们学习。
为大家整理了“2019心理学考研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婴儿社会性的发展”的相关信息,希望对大家的复习有所帮助!婴儿社会性的发展1、婴儿情绪的发展:其中重要的就是社会性微笑的发展。
其发展过程:从出生之日起就会的微笑是内源性的微笑;从第5周开始,社会性微笑开始出现,能区别人和其他非社会性刺激;从5周到3.5个月,婴儿对人的社会性微笑是不加区分的,即无差别的社会性微笑;从3.5个月或4个月开始,婴儿对不同的人微笑不同,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性微笑;2、婴儿的依恋(1)依恋的概念依恋(attachment):是指个体寻求并企图与另一个体在身体和情感上保持亲联系的倾向;个体与主要抚养者发展出的一种特殊的、积极的情感纽带。
是个体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2)依恋的标志①婴儿试图维持与依恋对象的接触②当依恋对象不再时,婴儿会表现出烦恼③婴儿和依恋对象在一起会更加轻松快乐,而与他人时则会更加焦躁不安(3)与母亲的依恋婴儿通常依恋的对象是母亲,是否同母亲形成依恋以及依恋的性质如何,直接影响着婴儿情绪情感、社会行为、人格特征和与人交往基本态度的形成。
之所以大多以母亲为依恋对象主要是因为四点:①照顾婴儿时间长②母亲照顾的反应性强③在婴儿身上情感投入多,与婴儿亲④经常出现在如进食、排便等关键时间段(4)依恋的阶段鲍尔比、艾斯沃斯等将婴儿依恋发展分为以下三个阶段①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0--3个月)这个时期婴儿对人反应的大特点即是不加区分、无差别的反应②第二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对母亲、婴儿熟悉的人、陌生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和选择,对母亲更为偏爱③第三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3岁)此阶段婴儿与母亲的依恋基本形成,与母亲的关系符合依恋的标志,而对陌生人则更加排斥(5)依恋的类型艾斯沃斯等“陌生情境”研究法,根据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不同反应,认为婴儿依恋存在三种类型:①安型这类婴儿在与母亲一起时,能安逸的立游戏,并不是总以为在母亲身旁,只偶尔的靠近或眼神注视与母亲交流,母亲在场时,婴儿感到足够的安;当母亲离开时,明显表现出苦恼,不安;但当母亲回来时,会立即寻求与母亲接触,很容易被安抚;②回避型这类婴儿,母亲在与不在无所谓,自己自游戏,也叫“无依恋婴儿”;③反抗型(矛盾型)这类婴儿在母亲离开时表现得非常苦恼,极度反抗;而当母亲来时,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其中,回避型与反抗型都属于不安型依恋。
发展心理学:婴儿期的心理发展——二级考试笔记
![发展心理学:婴儿期的心理发展——二级考试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f2ffd11da8114431b90dd8fe.png)
婴儿啼哭的原因
1. 饥饿 2. 瞌睡 3. 身体丌佳 4. 心理丌适 5. 感到无聊
分离焦虑发展过程:
• 分离焦虑:婴儿在离开母亲,遭遇陌生人和陌生 环境癿情冴下,产生惊恐、躲避反应。 1. 最初阶段:啼哭,悲伤,找妈,拒绝,抗议。 2. 第二阶段:希望破灭,减少啼哭,情感况漠。 3. 第三阶段:寻求可亲近陌生人,企图适应新环境 。
婴儿的社会性微笑
• 社会性微笑癿出现是婴儿情绪社会化癿开端。 • 婴儿癿微笑是一种从生物学意义向社会意义转化 癿収展过程。 • 三阶段: 1. 自収性微笑阶段:生理反射性微笑,非社会性。 2. 无选择癿社会性微笑:对人丌加区分。 3. 有选择癿社会性微笑:分人
婴儿的社会性哭泣
• 在婴儿学会语言乊前,哭泣是表达需要癿唯一斱 式。 1. 自収性癿哭:生理反射性,无社会性。 2. 应答性癿哭:丌适宜癿内外环境刺激引起癿哭, 是向抚养者表达个体某种需要癿信号,具有社会 交往性质。 3. 主动操作性癿哭:从经验中学到癿,具有明显社 会性,如把打针不疼痛和白大褂联系起来癿经验 ,惧怕穿白大褂癿医生。
2. 叐知识经验癿支配
容易注意不已有经验丌相匹配癿新异刺激。
3. 叐言语癿调节和支配
记忆
• 人类个体记忆収生癿时间是胎儿末期。 • 按记忆内容分: 12个月乊前:
情绪记忆 动作记忆
12个月乊后:
表象记忆 词语记忆
加工信息整合
习惯化 去习惯化
问题解决
1. 无效尝试 2. 有效尝试 3. 无须尝试 直接成功
依恋类型:
1. 安全型 依恋 2. 回避型依恋 3. 反抗型依恋
衡量母亲教养的标准
1. 反应性 2. 情绪性 3. 社会性刺激
发展心理学(一)
![发展心理学(一)](https://img.taocdn.com/s3/m/1b5f5375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0c.png)
发展心理学(一)引言概述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从出生到成年的个体心理变化和心理机制的科学领域。
它关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生理、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以及相关的环境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五个大点探讨发展心理学的重要议题。
1. 婴儿期的发展- 婴儿期认知的发展:通过触摸、感知和反应,婴儿在出生后几个月内开始展示认知能力的进步。
- 婴儿期的情感发展:婴儿与父母的情感互动对其情感发展至关重要。
生活中的情感连续性和稳定性对婴儿的情感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 婴儿期社交发展:婴儿开始与周围的人类互动,并逐渐发展出社交技能,包括眼神接触、面部表情和社交游戏。
2. 幼儿期的发展- 幼儿期的认知发展:幼儿期是儿童认知能力迅速发展的阶段,他们开始掌握语言、符号和抽象思维等能力。
- 幼儿期的身体发展:幼儿期是儿童身体发展的重要时期,包括各种运动技能的发展和身体协调能力的提高。
- 幼儿期的社会情感发展:幼儿开始增强自我意识,逐渐形成自我认同,并与同伴进行互动和建立友谊。
3. 学龄期的发展- 学龄儿童的认知发展:学龄期儿童开始形成逻辑推理、问题解决和抽象思维能力。
- 学习和学业发展:学龄儿童的学习能力和学术成就开始显著提高。
- 学龄期的社会情感发展:学龄期是社会认同和道德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开始理解团队合作、友谊和道德规范。
4. 青少年期的发展- 青少年的身体和性征发展:青少年期是身体和性征发展的关键时期,伴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他们身体发生剧烈变化。
- 青少年自我认同和身份发展:青少年开始独立思考和探索自我身份,以及形成个人价值观和长期目标。
- 青少年的情绪和社会关系:青少年的情绪体验更加复杂,同时他们也开始建立更加成熟的友谊和浪漫关系。
5. 成人期的发展- 成人期的认知发展:成人期是个体认知能力的成熟阶段,包括逻辑推理、决策能力和问题解决技能的进一步发展。
- 成人期的职业发展:成人时期个体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变得更加重要,他们开始建立职业身份和追求职业成就。
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
![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https://img.taocdn.com/s3/m/80360c47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25.png)
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
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是指根据心理学家爱里克·埃里克森(Erik Erikson)的理论,个体在生命周期中经历的八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这些阶段描述了个体面临的不同心理任务和挑战,以及个体在处理这些任务和挑战时可能经历的心理冲突和成长。
以下是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
1. 婴儿期(出生至1岁):信任与不信任的阶段。
婴儿需要建立对父母或主要照顾者的信任,通过满足基本需求来建立安全感。
2. 幼儿期(1岁至3岁):自主与怀疑的阶段。
幼儿开始发展自主性和独立性,同时也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
3. 学龄前期(3岁至6岁):创造力与罪疚感的阶段。
孩子开始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但也可能因为自我意识的增强而感到罪疚。
4. 小学期(6岁至12岁):勤勉与自卑的阶段。
儿童开始在学校和社交活动中寻求成就感,但也可能因为自我评价不足而感到自卑。
5. 青春期(12岁至18岁):身份与角色混乱的阶段。
青少年开始探索自我身份,并尝试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会角色。
6. 青年期(18岁至40岁):爱与孤独的阶段。
个体开始建立亲密的关系,并寻求爱和人际关系的满足,但也可能面临孤独感和担忧。
7. 中年期(40岁至65岁):生产力与停滞的阶段。
个体开始关注自己的工作和家庭责任,并寻求在职业和个人生活中的满足。
8. 老年期(65岁及以上):自我完整与绝望的阶段。
个体回顾自己的人生,并面对死亡和生命意义的问题,可能经历自我完整感或绝望感。
婴儿期的社会性和人格发展
![婴儿期的社会性和人格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e986603a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f1.png)
婴儿期的社会性和人格发展教育科学系教育学专业发展心理学专业课主讲:朱晓伟Outline♦社交能力的形成根源♦早期的社会联结:依恋♦婴儿的个体差异5.1 社交能力的形成根源♦婴儿的情绪发展♦婴儿的心理生活5.1.1 婴儿的情绪发展♦婴儿的情绪表达✦不同文化的婴儿在基本面部表情上存在惊人的相似,说明人类天生具有表达基本情绪的能力。
✦伊扎德及其同事用录像记录了婴儿在面对诸如握住冰块、玩具被人拿走、看见母亲回来等事件时的反应,然后让不了解婴儿所经历事件的成人从婴儿的面部表情判断他们所体验到的情绪,结果发现成人的判断非常的一致。
5.1.1 婴儿的情绪发展♦情绪出现的顺序✦婴儿刚出生就能表现出好奇、悲伤、厌恶和满足;在2—7 个月之间出现愤怒、悲伤、快乐、惊讶和恐惧等初级(或基本)情绪;✦快到2 岁时,婴儿才开始表现出尴尬、害羞、内疚、嫉妒和骄傲等次级(复杂)情绪,这些情绪也被称为自我意识的情绪;✦自我意识的情绪伴随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的出现而出现,与认知发展有一定关系;父母对儿童自我评价性情绪的体验和表达有显著影响;5.1.1 婴儿的情绪发展♦情绪的社会化和自我调节✦每种社会文化都有一定的情绪表达规则,婴儿很早就开始了对这种规则的学习;✦为遵循这些规则,个体需要对自己的情绪加以调节,儿童随年龄的增长,情绪调节的方式和策略都有发展;父母在此过程中的引导非常重要;✦3岁儿童开始表现出掩饰真实感受的能力,随年龄增长,这种能力得到提高,但幼儿和学前儿童在掩饰自己的真实感受上并不高明;在小学阶段,儿童对特定社会情境中的表达规则有更清晰的认识;5.1.1 婴儿的情绪发展♦婴儿对情绪的识别和理解:社会性参照✦社会性参照是指婴儿在不确定的情境中借助于父母的表情来作出推断,并依此调整自己的行为;✦社会性参照最早出现于8 到9 月的时候,研究者至今仍不清楚社会性参照的心理机制是怎样的。
✦能够运用社会性参照的婴儿,当接收到的参照性信息相互矛盾时,会出现明显的不安。
发展心理学框架知识点
![发展心理学框架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cf6c473076a20029bc642dca.png)
第六章发展心理学知识第一节概述一、心理发展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见表6-1。
表6-1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二、心理发展的动因心理发展的动因见表6-2。
表6-2心理发展的动因1 / 15(续)2 / 15三、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见表6-3、表6-4和表6-5。
表6-3年龄阶段的划分和主要特点表6-4皮亚杰的心理发展阶段3 / 15表6-5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和所形成的良好人格品质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婴儿期的心理发展见表6-6。
表6-6婴儿期的(0~3岁)心理发展4 / 155 / 15第三节幼儿期的心理发展幼儿期的心理发展见表6-7。
表6-7幼儿期(3—6岁)的心理发展(续)6 / 157 / 15第四节童年期的心理发展童年期的心理发展见表6-8。
表6-8童年期(7~12岁、小学阶段)的心理发展(续)8 / 159 / 15第五节青春期的心理发展青春期的心理发展见表6-9。
表6-9青春期的心理发展10 / 1511 / 15第六节青年期的心理发展青年期的心理发展见表6—10。
表6-10青年期(17、18—35岁)的心理发展12 / 15第七节中年期的心理发展中年期的心理发展见表6-11。
表6-11中年期(35~60岁)的心理发展13 / 15第八节老年期的心理发展老年期的心理发展见表6-12。
表6-12老年期(60岁以后)的心理发展14 / 1515 / 1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婴儿可能不仅和母亲,也和其他很多人发展出依恋关系
– 婴儿似乎在5个月时就能区分出快乐和悲伤的声音(Soken & Pick, 1999;
Montague & Walker-Andrews, 2002)
– 4个月后,婴儿可能已经开始理解隐藏在面部表情和声音背后的情 绪意义 • 喜悦和悲伤的面部表情+喜悦和悲伤的声音 • 当表情和声音匹配时,婴儿会更多地注意
– 儿童和其依恋的个体在一起会感到愉快 – 依恋基于生物学决定的因素
• 动物的印刻(Lorenz, 1965) • 弗洛伊德认为依恋源于母亲满足儿童口唇需要的能力 – Harlow认为依恋来源于舒适感 • 幼猴大部分时间攀附在用布做出的猴子身上,尽管他们偶尔会到
铁丝做成的猴子身上取食(Harlow & Zimmerman, 1959) – 鲍尔比(Bowlby)认为依恋主要是建立在婴儿安全需求的基础
– 记忆的发展 – 预期事件 • 个体差异 – 有和陌生人大量接触经验的婴儿表现出较少的陌生人焦虑 – 面对女性和儿童时,表现出较少的焦虑
5
婴儿期的情绪
• 陌生人焦虑和分离焦虑
– 分离焦虑 • 分离焦虑(separation anxiety):当熟悉的照料者离开时,婴儿所表现 出来的紧张情绪 • 文化普遍性:7,8月开始,14个月达到顶峰 • 分离焦虑和陌生人焦虑代表了重大的社会性进步
– 面部表情的普遍性 – 母亲的报告:兴趣和喜悦、愤怒、惊讶、恐惧、悲伤 – 采用伊扎德(Carroll Izard)的“最大可识别面部编码系统” 发现
• 兴趣、苦恼和厌恶在出生时已出现,其他情绪在之后的几个月表现出来
(Izard, 1982; Sroufe, 1996; Benson, 2003)
– Amanda & Woodward(2005, 2009)利用习惯化对5个月大婴儿意图理解的 研究:通过他人的行为推测他人的意图
– Repacholi和Gopnik(1997)的研究表明,意图理解的成熟在学步期 – 2岁儿童就开始谈论愿望了,愿望的谈论早于信念 (Bartsch & Wellman, 1995) – Wellman一系列的实验室研究 (Wellman, 1990; Wellman & Woolley, 1990)
6
1
婴儿期的情绪
• 微笑
– 一般性的微笑:6-9周大婴儿在见到使他们高兴的刺激时所展露 的微笑
– 社会性微笑(social smile):回应其他个体的微笑 • 6到10周时,人类面孔引发了这种社会性微笑(Sroufe & Waters, 1976) • 18个月时,与对非人的客体相比,婴儿对妈妈和其他看护者的社会 性微笑会更频繁 • 如果成人没有回应,微笑的次数会减少 • 两岁末时,婴儿有目的地使用微笑来交流他们的积极情绪(Wolff,
– 回避依恋型(avoidant attachment pattern):儿童不寻求接近母亲, 20% • 儿童并不寻求接近母亲 • 在母亲离开后也不难过 • 在母亲回来时,儿童似乎在回避她
24
4
依恋
• 四种依恋类型
– 矛盾依恋型(ambivalent attachment pattern):儿童对母亲既表现 出积极也表现出消极反应,10-15% • 儿童紧紧挨着母亲,几乎不去探索环境 • 在母亲离开之前就显得有些焦虑,当母亲离开时会表现出巨大的哀伤 • 母亲回来时,会寻求和她接近,并又踢又打
– 混乱依恋型(disorganized-disoriented attachment pattern):儿童表 现出不一致,经常是相互矛盾的行为, 5%-10% • 母亲回来时,儿童会跑到她身边却不看她,或最初显得很平静,而后 来却愤怒地哭
25
形成依恋的互动
• 母亲和依恋
– 安全依恋型婴儿的母亲的特点 • 对婴儿愿望和需要敏感 • 提供适当水平的反应
– 大约在12个月时开始发展 – 测验范式:点红测试(镜像测试)
10
自我的发展:婴儿知道他们自己是谁吗?
• 点红测验(镜像测验)
– Lewis and Brooks-Gunn, 1979 • 12个月大婴儿对红点感到吃惊 • 15-17个月大的婴儿已经表现出了自我再认 • 17-24个月的婴儿大部分明显意识到自己脸上的异样,而去摸自己的鼻子。知 道镜子里的小孩是谁
22
依恋
• 表6-1 婴儿依恋的分类
标签
安全型 回避型 矛盾型 混乱型
分类标准
寻求接近 照看者
保持与 照看者的接触
避免接触 照看者
高 高(如果难过) 低(分离前)
低
不一致
不一致
不一致
抗拒与 照看者的接触
低 低 高 不一致
23
依恋
• 四种依恋类型
– 安全依恋型(secure attachment pattern):儿童把母亲当作是一种 家庭基地,2/3 • 在陌生情境中,只要母亲在场,儿童就会显得很自在 • 当母亲离开时会心烦 • 儿童在母亲回来时会马上回到母亲身边并寻求接触
13
大象的镜像测验
• 大象的镜像测试 – 程序和海豚的镜像测试相同 – Happy的表现
• 直接走向镜子,并停留了十秒钟,然后离开 • 七分钟后,她又回来了。在镜像面前进进出出很多次,然后再次
离开 • 当转身时,她感觉到了看得见的标记。然后她又回到镜子面前,
并正对着镜子站着,用它的鼻子触碰标记 • 用鼻子去触摸了12次可见的X,而没有触摸过假的标记
3
婴儿期的情绪
• 体验情绪
– 婴儿的非言语表情代表了真实的情绪体验 • 儿童随着成长能够更熟练地表达情绪,表达更多种类的情绪,并体验到更 广泛的情绪(Camras, Malatesta, & Izard, 1991; Buss & Goldsmith, 1998; Izard et al., 2003)
21
依恋
• 测量依恋的实验(Ainsworth et al., 1978):安斯沃斯陌生情境 (Ainsworth strange situation)
– 母亲和儿童进入一个不熟悉的房间 – 母亲坐下来,让儿童自由地探索 – 一个成年陌生人进入房间,先和母亲说话,然后再和儿童说话 – 母亲离开房间 – 母亲回来,和儿童打招呼并安慰儿童,陌生人离开 – 母亲再次离开,留下儿童独自一人 – 陌生人回来 – 母亲回来,陌生人离开
• 3岁的儿童能够意识到人们基于愿望做出行为 • 能理解得到满足和未满足的愿望的结果 • 愿望满足和情绪之间的关系
• 理解意图的差异似乎出现得明显地早于对不同信念的理解
(Doherty, 2009) 16
心理理论
• 情绪Emotion
– 儿童不仅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谈论情绪,他们也能够经常从他 们周围的人那听到情绪的谈论 (Dunn, Bretherton, & Munn, 1987; Dunn, Brown,
– 脑基础 • 9或10个月时,构成边缘系统的结构组织开始生长 • 边缘系统开始与额叶共同工作,使情绪的范围不断扩大(Sroufe, 1996; Davidson,
2003; Schore, 2003)
4
婴儿期的情绪
• 陌生人焦虑和分离焦虑
– 陌生人焦虑 • 陌生人焦虑(stranger anxiety):当婴儿遇见一个不熟悉的人时,所 表现出的小心与谨慎 • 通常出现在一岁末 • 陌生人焦虑的原因
• 18个月的婴儿会选择成人喜欢的食物(Repacholi & Gopnik, 1997) – 椰菜和饼干
• 社会性参照的两种解释
– 观察某人面部表情时会引发这种面部表情所表征的情绪
– 仅仅观察到他人的面部表情就能提供信息
9
自我的发展:婴儿知道他们自己是谁吗?
• 自我觉知(self-awareness):关于自我的知识
– 游牧部落的婴儿虽然平时没有机会接触镜子,但在点红测验中表现出自 我再认的年龄,和城里的婴儿一致
– 许多18-24个月的婴儿甚至能认出自己的近照,并用“我”或自己的名字 指代他们的照片
• 大约在12个月时开始发展,在18—24个月时,婴儿至少已经发展出对 他们自己身体特征和能力的觉知
11
• 通过镜像测验的同时,儿童表还现出
第六章 婴儿期的社会性和人格发展
• 社交能力的形成根源
– 婴儿期的情绪
本
– 社会性参照
章
– 自我的发展
概
– 心理理论
要 • 关系的形成
– 依恋
– 形成依恋的互动
– 婴儿与同伴的社会交往
• 婴儿间的差异
– 人格发展 – 气质 – 性别
2
婴儿期的情绪
• 我们天生就具有表达情绪的能力(Izard et al., 1995; Sullivan & Lewis, 2003)
上——即天生具有躲避捕食者的动机
19
依恋
• 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
– 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0-3个月) • 很多社会或非社会信息都可能会引发偏好反应,很少表现出抗拒行为。
– 未分化的依恋阶段(3-6个月) • 只对熟悉的人开怀大笑,但是他们似乎对任何人(包括陌生人)的关 注都感到快乐
20
依恋
• 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
– 对他人的注视非常敏感 – 能表现出尴尬 – 使用人称代词(“这是我的”或者“看着我”) – 出现假装游戏
12
2
海豚的镜像测验
• 海豚镜像测试 (Reiss & Marino, 2001) – 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