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诗经》中的天人关系

合集下载

论中西文化的 “天人关系”(一)

论中西文化的 “天人关系”(一)

论中西文化的“天人关系”(一)论文关键词: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天人关系论文摘要:中西方文化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关注话题,特别是在“天人关系”上,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是“天人合一”思想,西方文化主流是征服自然和“天人二分”的思维方式。

“天人关系”理论的阐述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关系”论述在“天人关系”上,主张人与自然的调和、协和、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不仅作为中国文化主干,而且后来也成为东亚区域性学说的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都有“天人合一”的观念。

“天人合一”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来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在儒家来看,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人心中天赋地具有道德原则,这种天人合一乃是一种自然的,但不自觉的合一。

但由于人类后天受到各种名利、欲望的蒙蔽,不能发现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则。

人类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欲望的蒙蔽,“求其放心”,达到一种自觉地履行道德原则的境界,这就是孑L子所说的“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也许可以说儒家思想是一种建立在修德进业基础上的人本主义,它可以对人们提高其作为“人”的内在品德方面贡献于社会;道家思想是一种建立在减损欲望基础上的自然主义,它可以对人们顺应自然、回归人的内在本性方面贡献于社会。

儒家的“仁论”和道家的“道论”哲学以及它们的“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同样可以贡献于今日人类社会。

这就是说,中华文化不仅可以在调整“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都可以起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且就其哲学的思维方式和形上层面也会对二十一世纪的哲学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在道家来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一部分。

因此,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

”天人本是合一的。

但由于人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道德规范,使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

人类行动的目的,便是“绝圣弃智”,打碎这些加于人身的藩篱,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先秦两汉儒家“天人合德”思想探论

先秦两汉儒家“天人合德”思想探论

地 看作 生 育养 长 万 物 的根 本 。 “ 天 生 万物 ” 、 “ 天 生人 ”理 论 的出现 并不 是偶 然 的 ,它是 由于在 当时 的认识 水平 上 ,人们 无 法对 自然界 的本 源做 出合 理 的解释 ,而 天地 又是 自然界 中最 大 最 神秘 的部 分 ,于是 人们 便把 生生之 德赋 予天 地 ,并在 此基 础
不 局 。谓 地 盍厚 ,不敢 不 踏 。 ”这里 的 天 与地 相 对 ,指天 空 之
哉? ”[ 2 ] < 诤 舒 这里 突 出的是 天默 默行事 的特 征 ,它不 浮躁 , 不张 扬 ,而 万事 大 成 。作 为君 子 ,应该 主动 效 仿 天 的 这种 作 风 ,踏踏 实实 ,默默 无 闻 ,无私奉献 。 另据 L 记・ 孔子 闲居》 载: “ 子夏日: ‘ 三 王之 德 ,参 于 天地 ,敢 问何 如斯 可谓 参 于 天 地 矣? ’孔子 日 : ‘ 奉 三 无私 以劳 天 下 。 ” ’所谓 “ 三无私”
文 史 纵 横
先秦两汉儒 家“ 天人合德’ ’ 思想探论
张 方
( 中共陕西省委 党校 政 治学教研部 ,西安 7 1 0 0 6 1 ) 摘 要: “ 天人合一”是 中国古代思想家探讨天人关 系的一个重要命题 ,先秦两汉时期儒 家 “ 天人合 一”思 想的核 心 内容是 “ 天人合德” 。 “ 天人合德” 为伦 理道 德价值提供 了本体 上的根 据,而其最终 目的是对现 实政 治 的关注 .儒 家的基本思路是把对圣人 、人君 的期望和要求投射到天 的上面 ,然后再让君主通过 内心修养 或外表效 仿来达 到与天合德 ,以增强这 种要求的力量。
就是 “ 天 无私 覆 ,地 无私 载 , 日月 无私 照 。 ”天地 日月这 种 无

荀子的天人关系

荀子的天人关系

荀子的天人关系荀子,这位古代的智者,对于天人关系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

咱们先来说说啥是天人关系。

天人关系,简单讲,就是天和人之间的那种关联,那种相互的影响。

这就好比是一场微妙的舞蹈,天是舞台,人是舞者。

荀子认为啊,天有它自己的规律,春夏秋冬,风雨雷电,这都是自然而然的事儿。

就像太阳每天升起落下,月亮有阴晴圆缺,谁也改变不了。

咱们人能做的,不是去妄图改变天的运行,而是要顺应它。

这就好像你在一条大河里划船,水流的方向和速度你控制不了,但是你可以根据水势调整自己的划船方式,对吧?有人可能会说了,那既然天这么强大,咱人不就啥也干不了,只能听天由命啦?嘿,这可就大错特错啦!荀子告诉咱们,人有自己的能力和智慧。

咱们可以利用自然,为自己创造更好的生活。

比如说,我们知道春天播种,秋天收获,这就是我们对天时的巧妙运用。

咱们想想看,要是没有人类的努力和智慧,能有现在这丰富的粮食、漂亮的衣服、舒适的房子吗?肯定不能啊!这就好比给你一块荒地,你要是啥也不干,它永远就是块荒地,长满杂草。

但你要是辛勤耕耘,施肥浇水,它就能变成一片丰收的田野。

荀子还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啥叫主观能动性?就是咱们主动去思考、去行动的能力。

天不会主动给我们送来美味的食物、温暖的衣服,这都得靠我们自己去努力争取。

比如说,遇到旱灾了,咱们不能干坐着等天下雨,得想办法去挖井取水,去寻找其他的水源。

遇到洪水了,不能只知道抱怨老天不公,得赶紧修筑堤坝,保护家园。

这就像是在战场上,敌人可不会因为你害怕就放过你,你得勇敢地拿起武器,去战斗,去保卫自己。

再看看咱们现在的生活,科技越来越发达,这都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

飞机能在天上飞,汽车能在路上跑,手机能让咱们随时和远方的人联系。

这些难道是天赐予我们的?当然不是!这都是人类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创造出来的。

所以说啊,荀子的天人关系论,告诉我们既要敬畏天的规律,又要发挥人的能力。

这就好比走路,一只脚要稳稳地踩在规律的基石上,另一只脚要勇敢地迈出探索的步伐。

对孟子天人关系的探讨

对孟子天人关系的探讨

对孟子天人关系的探讨
孟子认为,天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类需要依靠天赋的智慧和善,以维持完美的天人关系,获取良好的精神和物质福祉。

孟子天人关系的探讨:
1、定义:孟子天人关系是指孟子思想与天道观念的关联性,提出众生应当按照道义来行为,以达到天意的平衡。

2、神话的影响:古代的神话对孟子的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神话里有关天的人物特别强调天道。

孟子将之融入其中,认为天道必然统治人间,而人们应当在人生行为上保持生态平衡,方能有着顺天应道的行为。

3、道德尊严:孟子在思想上认为,人应当崇尚道德,其行为应秉持清正向善,护佑老弱病残,求和谐平衡,这就是符合天道者所必须要达到的境界。

4、持续发展:从孟子的思想中可以看出,天道之下,道德尊严、仁爱
社会的建设是发展的基础,而孟子的思想就是此理路径的探求和践行。

总结:孟子天人关系是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个基础概念,强调天道的
存在,天道之下,人们必须崇尚道德并行为上秉持仁爱,从而达到平
衡社会的发展。

《诗》学的天人一贯与古今之变

《诗》学的天人一贯与古今之变
第 2 5卷 第 1 期
2 0 1 4年 2月
同 济 大 学 学 报 ( 社会 科学版 )
T o n g j i U n i v e r s i t y J o u r n a l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c t i o n
Vo I . 2 5 N o. 1 F e b .2 0 1 4
《 诗》 义大 旨方面最 常遇到 的争论是 : 某诗是 歌 咏儿女 情 长 , 还 是讽 喻 政治 得 失 以明家 国大 义乃 至 天
人 大道 ?这是各 家解《 诗》 方 向的基本分歧 , 尤其 是古今《 诗》 学分歧 之大端 。这个分 歧涉 及《 诗经》 性 质 和 读《 诗》 方法 的大 问题①: 《 诗经》 是一 部什么 书?是一 部经典 大书还 是一部 歌谣集子 而 已?《 诗》 何为而 作? 《 诗》 之为《 经》 何 为而编 ?面对《 诗经》 文本 , 在辨析 字面意思 之后 , 是 否还应该 尝试 解读 作诗 之 志 、 采诗 之 思、 编诗 之义 , 乃 至对于今 天 的意 义?《 诗经》 是一 部 已经 丧失现 实意义 的古代文献 , 还是 仍 然而且 永远 保 有 活生 生的意义 ?如果 说现代 学术倾 向于把《 诗经》 读 为过去 时代 的死 物 , 今天 的经学 是否 应该结 合 时代
划分 感情 与 义理 的诗 学 , 其 缺失 首先 正在 于不 知诗 之所 以为诗 。
所以, 言 情与 讽义 这两 种解 《 诗》 方 向虽然 对 于诗 旨的理 解 不 同 , 但 并 非绝 无 可 通之 处 。一 方 面 , 主 张《 诗》 喻大 义 的解 法 如果不 懂 儿女情 长 , 又如 何 能 以儿 女情 长 、 男 旷女 怨来 托 言起 兴 ( 毕 竟 经文 字 面 意

荀子对于天人关系的看法

荀子对于天人关系的看法

荀子对于天人关系的看法荀子,这位先秦时期的思想大家,对于天人关系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

咱先来说说啥是天人关系。

这就好比你和你的好朋友,相互影响,又各自有着自己的特点和规律。

天人关系也是这样,天有天的运行规则,人有人的行为方式。

荀子可不认为天是啥神秘莫测、决定一切的主宰。

他觉得天就是自然存在的,像四季更替、日月星辰的运转,那都是自然而然的事儿,没啥神秘的。

这就好比太阳每天升起落下,难道是因为谁的指使吗?不是呀!荀子强调,人不能只是傻傻地等着天的恩赐或者惩罚。

人得主动去认识天,了解它的规律。

就像农民种地,得知道啥时候播种,啥时候收获,这可不是老天告诉你的,是农民自己摸索出来的。

要是人啥都不干,光指望老天保佑,能有好收成吗?那肯定不行啊!而且,荀子还觉得,人有能力去改造自然。

这可不得了!他不是让咱们胡来,而是说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智慧和力量。

比如说修水利灌溉农田,这就是利用自然条件为人类造福。

这不就像咱们学会了骑自行车,不是去对抗车子的结构,而是顺应它的原理,让它带着咱们跑得更快更远吗?荀子也指出,人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去瞎折腾。

要是为了一时的利益过度开垦、破坏环境,那最后倒霉的还是人类自己。

这就好比你明明知道熬夜对身体不好,还天天熬,最后身体垮了,能怪谁呢?想想看,要是咱们都按照荀子的想法来对待天人关系,那世界会变成啥样?肯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们既能享受自然的恩赐,又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咱们不会因为惧怕自然而缩手缩脚,也不会因为狂妄自大而破坏自然。

总之,荀子对于天人关系的看法,放在今天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咱们得尊重自然、认识自然,还要勇敢地去改造自然,让天和人成为和谐共处的好伙伴,这样咱们的日子才能越过越美,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荀子的“天人关系”论

荀子的“天人关系”论

荀子的“天人关系”论“天人关系”是先秦时期诸子百家论争的主题之一。

与思孟学派“物我不分”、“天人不二”的思想有所不同,荀子提出要“明于天人之分”(《荀子·天论》,以下引《荀子》只注篇名),在物我之间、天人之间划分出一条界限来,区分物我,严别天人,把“天”当成一个存在于人伦社会之外的客观对象。

荀子的“天人关系”论是以“分”为前提的,由“分”而和,由“分”而合,由分而“参”。

荀子说:“列星随旋,日月递,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

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

”(《天论》)在荀子看来,“天”是客观存在的自然,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阴阳风雨、四时变化,都同属于物质世界,即所谓“万物同宇而异体”(《富国》)。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天论》荀子把一向被人们当作神来崇拜的“天”当作按照自身规律不断运动变化着的自然。

荀子认为自然界中各种怪异现象亘古有之,都是天地、阴阳矛盾运动的表现,没有什么可奇怪的。

由此出发,荀子反对用祭祀来求雨解旱,反对“卜筮然后决大事”(《天论》)。

在荀子看来,天有天职,人有人职,人事的吉凶休咎从根本上说,并非取决于天,把人类的福祉寄托在所谓“天”的身上,实在是一种盲目无知的徒劳之举。

荀子的天人观在中国古代认识史上第一次冲决了天命神学的堤坝,抹掉了“神”和“天”的神秘主义色彩,给天人关系以唯物主义的解说。

荀子主张在破除人的迷信和无知的同时,消除人的自卑,确立人的自信,凸显人的主体性,从而恢复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和尊严,在更高层次上求达天人之间的和合统一。

一方面,荀子认为“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天论》),人类从属于自然,是自然界的一类生灵,人依赖自然,不能逃遁也不能超越自然,人不可以“与天争职”(《天论》)。

另一方面,荀子认为人在“天”的面前并非一个可怜的被动的存在,可以“制天命而用之”(《天论》)。

天人感应中的“天”“人”关系

天人感应中的“天”“人”关系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 I e M础 c ml fn r , 0 n  ̄ A h ua U g  ̄t l r t s c cne_ ̄l y 。 So c F k9 ( A
2 1 年第 6期( l 00 第 2卷
No 6 2 1 ( . 00
总第 5 4期 )
五行学说 , 把天看破提 物 的本源 , 万物没有天 是不能生 发的。单 有阴
在董仲舒的眼中天是具有多重色彩的天, 在不同的维度, 天有不
同的定 义

是宗教冲学之天, 宗教神学之天的概念最早可追溯到殷商之
际, 上帝说和天命 在殷商时期非常盛行。《 诗经 ・ 商颂》 “ 日:帝立子 生商。 《 ” 尚书 ・ 召诰》 “ 日: 有夏服天 有商服天命。 了西周这种宗 ’ 到 教荆屿 媚 殳 展成了“ 以德 天 § } 。 臼习 敦德, i 己 理} ‘ 仑 王舅箍蔽: 用, 祈 d命。(尚书 ・ c ”《 召诂》 “ ) 皇天无亲, 惟德是辅。(尚书 - ”《 蔡仲之 表现自己自意志。董仲舒继承和发展了这种思想, g 认为‘ ‘ 人之人本于 天, 天亦人之曾祖父也。(春秋繁露 ・ ” 《 为人者天》 以下该书只注篇名)
把忠恕之遭 怍为 ‘ 钓 盯 式。孔子认为“ ‘ 仁 髟 天生德于予, 于总, “锯 依于f,( 论语 ・ =’《 述而 》, ) 天是道德之天 , 天赋予 ^ 道德, 而道德的本
质就是仁。孟子则对于 子这—恩想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夫仁, L “ 天之尊 爵也。 《 ” 孟子 ・ ( 公孙丑 E )仁义忠信, 》“ 乐善不倦, 此天爵也。 仁, ”“ 人
了深 远 的 影 响 。 天人 感 应理 论 就 是 董仲 舒 在 继 承 先 秦 儒 家 思 想 的 基 础 上 , 糅 百 家 用 于 阐 释 其 政 治 哲 学 的 表 现 形 式 。 杂

论《诗经》雅颂的天人观

论《诗经》雅颂的天人观

21 0 i年 6月
J n 2 ¨ u. 0
论《 经 颂 的天人 观 诗 雅
储 兆 文
( 安 建 筑 科 技 大 学 , 西 西 安 7 0 5 ) 西 陕 1 0 5

要 : 人 观 是 中 国 文 化 的 母 题 , 透 到 民 族 精 神 与 民族 意识 的 各 个 方 面 。《 经 》 颂 里 充 满 了诗 意 化 的 天 “ 生 万 物 ” 萌 生 了“ 生 人 ” 观 念 , 被 视 为 有 生 命 的 实 体 ( 帝 ) 它 成 了 最 高 伦 理 先 天 而 天 的 天 上 ,
道 德 的化 身 ( 道 ) 因 君 为 天 之 子 , 天 君 同 道 , 应 有 德 , 天保 民 ( 道 ) 否 则 君 违 天 道 , 位 将 倾 。 这 种 天 ; 故 君 顺 王 , 王 天 君 同道 思 想 是 基 于 现实 的 苦 难 和 先 民对 理 想 政 治 的追 求 ; 种 诗 化 思 维 , 天 的 神 化 与 对 君 的 控 制 并 存 , 这 对
He v na dp oet ghss be t n me h igywa ) ftemo ac yvoae h om ,h a e n rtci i u jcs( a l t ekn l n y y .I h n rh iltst en r e
wilbeo r hr l ve t own .Suc n g m e n t a r u ti o e u ie n t e ba i he r ai tc h e ga e nti he s me pu s i s c nc pt rz d o h ssoft e ls i s fe i gs a d i a itc po iis o r a e t s Thi e i d a n l po he ie he H e v n u f rn n de ls i ltc fou nc s or . s po tc i e oton y a t osz s t a e bu l o do i a e t e m o r hy As a r s t he i e ls i c e d i he v r ua e l y ta s m n t h na c . e ul ,t d a im s a hive n t it lr a i t

《诗》学的天人一贯与古今之变

《诗》学的天人一贯与古今之变

《诗》学的天人一贯与古今之变作者:柯小刚来源:《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年第01期摘要:《诗经》仅仅是一部言情咏怀的歌谣集子,还是富有伦理道德含义与政治教化含义的经典?《韩诗外传》“陈情欲以歌道义”的思想提示我们,歌咏儿女情长的方面和讽喻道德教化的方面可能并不是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作为六经之一,《诗经》是天人一贯的。

只看到其中任何一面都是不足以理解《诗》之为经的。

现代《诗》学片面强调《诗经》属人的一面,刻意剔除属天的一面,反对诗教的伦理政教含义,不过是出于现代性的偏见。

所以,现代《诗》学对古代疑经《诗》学的征引是完全误置的。

文章最后通过解读《关雎》中的“逑”字大义,说明了《诗经》和古代《诗》学传统是通天人、贯古今的文质彬彬形态。

关键词:《诗经》;诗教;天人关系;古今之变;性情一、“陈情欲以歌道义”:《诗》之为天人一贯的经典历代《诗》学争论的分歧或可简单总结为两个方面:一是有些字义、音韵和名物所指因年代久远而难明,引起训诂考据上的纠纷,这是小学层面的争论和分歧;一是字面意义之外是否另有讽喻,以及如果另有讽喻的话,所讽究竟为何,在这个问题上引起争论,这是大学义理层面的问题。

小学层面的问题可以从容考辨,细细商量,而大义层面的问题在今天尤其显得紧迫,也是《诗经》经学重建首先要提出的问题。

《诗》义大旨方面最常遇到的争论是:某诗是歌咏儿女情长,还是讽喻政治得失以明家国大义乃至天人大道?这是各家解《诗》方向的基本分歧,尤其是古今《诗》学分歧之大端。

这个分歧涉及《诗经》性质和读《诗》方法的大问题①:《诗经》是一部什么书?是一部经典大书还是一部歌谣集子而已?《诗》何为而作?《诗》之为《经》何为而编?面对《诗经》文本,在辨析字面意思之后,是否还应该尝试解读作诗之志、采诗之思、编诗之义,乃至对于今天的意义?《诗经》是一部已经丧失现实意义的古代文献,还是仍然而且永远保有活生生的意义?如果说现代学术倾向于把《诗经》读为过去时代的死物,今天的经学是否应该结合时代的问题,重新激活《诗经》之为一部经书所承载的常经大道?这些大问题已经罕有人问津。

诗可以观析论《诗经》中多重审美意蕴的“天”

诗可以观析论《诗经》中多重审美意蕴的“天”

一、自然力量的操使者“‘天’的观念发展至西周末年,……自然之天在西周晚期及春秋时期也渐渐为人所重视体会”[1],这里的自然之天常以破坏者的身份出现,但中国古人对于自然之天的重视却远比这要早得多,如上古神话“后羿射日”“女娲补天”中就蕴含着上古水旱灾害留给中国先民的创伤记忆,从这些创伤记忆之中我们不难看出,远古先民一直都在跟破坏人类生存的自然之“天”作着斗争。

《诗经》中有关自然之“天”的书写主要见于书写灾害的诗篇中。

《小雅·节南山》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

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忧心如,不敢戏谈。

国既卒斩,何用不监!节彼南山,有实其猗。

赫赫师尹,不平谓何。

天方荐瘥,丧乱弘多。

民言无嘉,莫惩嗟。

尹氏大师,维周之氐;秉国之钧,四方是维。

天子是毗,俾民不迷。

不吊昊天,不宜空我师。

弗躬弗亲,庶民弗信。

弗问弗仕,勿罔君子。

式夷式已,无小人殆。

琐琐姻亚,则无仕。

昊天不佣,降此鞠讻。

昊天不惠,降此大戾。

君子如届,俾民心阕。

君子如夷,恶怒是违。

不吊昊天,乱靡有定。

式月斯生,俾民不宁。

忧心如酲,谁秉国成?不自为政,卒劳百姓。

驾彼四牡,四牡项领。

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

方茂尔恶,相尔矛矣。

既夷既怿,如相酬矣。

昊天不平,我王不宁。

不惩其心,覆怨其正。

家父作诵,以究王。

式讹尔心,以畜万邦。

对于此诗,清代学者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写道:“尹氏为政,失在委任小人,且多姻亚;而又弗躬弗亲,政出私门。

故多不平,以致召乱。

天人交怒,灾异迭兴,流言四起,而犹不知自惩。

偶有规而正之者,反以为怨。

此家父之深以为忧也。

然其人声势赫赫,举朝畏威。

莫敢戏谈;况侮之乎?唯家父,周朝世臣,义与国同休戚。

故不惮诛罚,直刺其非,无或稍隐。

”[2]虽说诗人“家父”不惮诛罚,直刺尹氏乱政之非,写的是人祸,但诗中不少言论涉及作为助长恶行发生的自然之“天”,这个自然之“天”主要是以诗可以观:析论《诗经》中多重审美意蕴的“天”文/柯利强摘 要:千百年来,国内学者关于“天”的探讨从未止步,但对于《诗经》中所涉及的“天”的多重审美意蕴之研究却是阙如。

论述《诗经》中的天人关系

论述《诗经》中的天人关系

《诗经》中的天人关系论述社会学院历史学许萍 0803401031内容摘要:天人关系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哲学问题,社会发展到今天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哲学问题,而且还是一个科学问题。

天人关系纷繁复杂,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在不断的变化发展。

天人关系产生于原始社会,与农业耕作有紧密的联系,并伴随着农业生产力不断发展,天人关系也发生变化。

关键词:《诗经》天人关系天《诗经》作为中国先秦伟大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先秦乃至原始社会的民生民情,同时也表现了那个时期的哲学思想。

本文试图研究《诗经》中的天人关系,并对前人的研究进行一个简要的总结。

“天”的哲学意义对“天”字的形、义分析,发现“天”字体现了三种哲学意义,即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人文精神以及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①从“一”的本义来看,不管它是指万物的本源“道”,还是指由“道”派生出的原始混沌之气,这都体现了古代人们的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思想: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离开了人,脱离了物质世界的某种“客观”精神。

“天”字从“一”,自然而然也就体现了这种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观。

“大”的小篆形体是人形,其哲学意义在于它反映了人文精神,体现了先人们的主体意识和对自我的认识。

中国方块汉字的产生、发展是以“人”为中心的,这从汉字的形体构成,特别是其偏旁部首可以看出。

“天”字从“大”,从一个侧面也折射出了这种人文精神。

“一”、“大”组成一个整体“天”字,“天”字下有人形(大),人形上有一,这又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

天人关系的产生人类现实的天人关系是从先民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界各种现成物以满足自己生活需要开始。

人类产生之初,生产力低下,只能用自身各种器官和肢体直接从自然界中的各类现成对象索取,从而感知自然,认识自然,接触自然,利用自然,尽一切办法维持人类自身的生存。

而人类在利用自然的同时,还需要自觉、积极地认识各类自然现象,掌握自然的运动规律,只有在充分认识自然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

在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人类的认识能力慢慢提高。

《七月》所映现的天人关系

《七月》所映现的天人关系

作者: 孙敏
作者机构: 扬州大学人文学院
出版物刊名: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31-33页
主题词: 农本思想;天人合一;理性崇拜
摘要: 《豳风·七月》是周人在“农本”思想指导下对一年劳动生活忠实的记录,也是特定场合下用以祈求丰年的祭歌。

诗篇放眼于人在天地之间生存状态,着意表现人通过农事劳动获得生存保障的艰苦努力:人因生存需要进行劳动,又因劳动需要对天地自然作理性的把握。

人们通过劳动赢得了衣食所安,终于克服了对自然的恐惧,而代之以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是《七月》超越对自然非理性崇拜的根源所在。

《诗经》中的天人关系思想简析——以《豳风·七月》为中心

《诗经》中的天人关系思想简析——以《豳风·七月》为中心

《诗经》中的天人关系思想简析——以《豳风七月》为中心李文博
【期刊名称】《华夏文化》
【年(卷),期】2024()1
【摘要】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体系中的核心问题,其重要性一如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西方哲学体系中的地位那样基本且无可替代。

在对天人关系的探讨中,客体通常是天,而主体则必然是人。

人通过对天的观察、思考所形成的认识就成为天人关系的基本内容。

据统计,“天”字在《诗经》里一共出现了205次,遍及《风》《雅》《颂》三个部分。

在《诗经》以外,专门讨论“天”以及天人关系的古代思想史文献还有很多,例如墨子的《天志》、屈原的《天问》、荀子的《天论》、柳宗元的《天对》等等。

【总页数】2页(P8-9)
【作者】李文博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
【相关文献】
1.简析《诗经·卫风·氓》中氓的形象
2.《豳风七月》中心思想小议
3.《诗经·豳风·七月》中的粮食作物考
4.论《诗经》中植物形象在教学中的美育作用——以《豳风·七月》为中心
5.农事诗《诗经·豳风·七月》思想主题新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天主人从:前孔子时期的天人观及其原因

天主人从:前孔子时期的天人观及其原因

天主人从:前孔子时期的天人观及其原因Heaven Mastering Human Kind:the View of Heaven and Human Kind in the preConfucius EraSHEN Shunfu(Advanced Institute of Confucian Studies,Shandong University,Jinan*****,China)Abstract:The traditional theory of fate might conclude that the relation between heaven and human beings might fall into the mode of heaven mastering human kind. Human kind is a sort of matter which refers to living creatures in ancient China. Living creatures depend upon AIR which comes from heaven and called Heaven AIR conclusively. The air creates living matters with the help of Land. The heaven is the origin of living matters thereby,and plays an indispensable or dominant role in their lives. Hence,heaven turned out to be the master of the world where human kind dwells. Heaven masters human kind. This is the view of heaven and human beings in the era of the preConfucius era.1/ 4Key words:heaven;human being;AIR;master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主题。

诗经中对“天”“帝”名义述考

诗经中对“天”“帝”名义述考

《诗经》中“天”“帝”名义述考作者】蒋立甫【作者简介】蒋立甫,文学院一《诗经》中含“天”字诗句165个,共有166个“天”字,另诗题中有3个“天”字未计。

这些“天”字,除去与其他字组成双音词的(放在下节谈),单个使用的有90个。

它的使用意义:一是指自然存在的天,大体相当日常所说的“天空”,如《唐·绸缪》“三星在天”。

《毛传》:“三星,参也。

在天,谓始见东方也。

”东方,即指东方天空。

《小雅·采芑》“其飞戾天”。

戾,至也,谓隼飞至高空;《小雅·北山》“溥天之下”,即广阔的天空之下;《小雅·大东》“维天有汉”,是指天空中有条银河;《大雅·棫朴》“倬彼云汉,为章于天”,倬,大也。

章,文彩。

这里是说宽阔的银河为天空增添了光彩。

《大雅·崧高》“崧高维岳,骏极于天”,“骏”,三家诗作“峻”,形容崧山高耸天际。

这类指自然天的共有16个“天”字,约占单个使用的“天”字18%弱。

二是指有意志的天,即人格天,大体包括“天意”、“天命”的意思。

如《邶·北门》“天实为之”,诗人把自己困厄处境“委于天命也”(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

《小雅·天保》“天保定尔”,意谓天安定你。

陈奂说:“臣下美君上,以推本于天之所命。

”(《诗毛氏传疏》)《大雅·大明》“天难忱斯”,谓天命难信。

《大雅·假乐》“自天申之”,《郑笺》:“用天意申敕之。

”《周颂·我将》“维天其右之”,言天意佑助大周。

但有的“天”字虽也是指人格天,却又与一般说的天命、天意不同,如《小雅·正月》“视天梦梦”、《大雅·大明》“伣天之妹”、《小雅·下武》“三后在天”、《周颂·思文》“克配彼天”等,这四句中的“天”字皆不可直解为“天命”、“天意”。

第一句《毛传》释作“王者为乱梦梦然”,认为是以天昏乱影射周王;第二句《郑笺》谓“尊之如天之有女弟”,段玉裁《说文注》在“伣”字下云“犹言竟是天之妹也”,至于“天”所指则无明确解释,《?{·君子偕老》“胡然而天也”之“天”当与此句“天”所指相同;第三句《毛传》只释“三后,太王、王季、文王也”,不释“天”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中的天人关系论述社会学院历史学许萍 0803401031内容摘要:天人关系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哲学问题,社会发展到今天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哲学问题,而且还是一个科学问题。

天人关系纷繁复杂,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在不断的变化发展。

天人关系产生于原始社会,与农业耕作有紧密的联系,并伴随着农业生产力不断发展,天人关系也发生变化。

关键词:《诗经》天人关系天《诗经》作为中国先秦伟大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先秦乃至原始社会的民生民情,同时也表现了那个时期的哲学思想。

本文试图研究《诗经》中的天人关系,并对前人的研究进行一个简要的总结。

“天”的哲学意义对“天”字的形、义分析,发现“天”字体现了三种哲学意义,即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人文精神以及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①从“一”的本义来看,不管它是指万物的本源“道”,还是指由“道”派生出的原始混沌之气,这都体现了古代人们的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思想: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离开了人,脱离了物质世界的某种“客观”精神。

“天”字从“一”,自然而然也就体现了这种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观。

“大”的小篆形体是人形,其哲学意义在于它反映了人文精神,体现了先人们的主体意识和对自我的认识。

中国方块汉字的产生、发展是以“人”为中心的,这从汉字的形体构成,特别是其偏旁部首可以看出。

“天”字从“大”,从一个侧面也折射出了这种人文精神。

“一”、“大”组成一个整体“天”字,“天”字下有人形(大),人形上有一,这又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

天人关系的产生人类现实的天人关系是从先民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界各种现成物以满足自己生活需要开始。

人类产生之初,生产力低下,只能用自身各种器官和肢体直接从自然界中的各类现成对象索取,从而感知自然,认识自然,接触自然,利用自然,尽一切办法维持人类自身的生存。

而人类在利用自然的同时,还需要自觉、积极地认识各类自然现象,掌握自然的运动规律,只有在充分认识自然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

在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人类的认识能力慢慢提高。

但因为当时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人类并不能清楚地认识自然,当人们在现实地利用和认识自然活动中遭受挫折时,物质需求就难以实现,心灵会受到伤害,这时就需要一种精神安慰。

这时,先民就创造了一个“天”。

“天”看管着每个芸芸众生:“天之生我,我辰安在?”②“天”在先民的眼中是整个世界的主人,它直接掌握着人的命运,①《“天”字的哲学意义》朱丹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第9卷总第34期)②《春秋以前天人关系问题的产生》周锋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年9月第18卷第3期这时的先民已经将自然之“天”主观化、神灵化。

为了使这个虚幻的“天”具体化,先民就又创造了各种各样的神灵,可谓天神、地示、人鬼等等一应具有,大体上说,于天神有上帝、日、东母、西母、风、云、雨、雪等等,于地祗有社、方(四方)、山、岳、河、川等等,对祖先神不仅于先王、先妣有复杂的祭典,而且于名臣又有配享制度……①而此时的“天”对人而言只是“一种强大而意向又不可捉摸的神灵......看不出具有理性,恣意降灾或降佑”,这是“天”给人的最初的印象。

前人理解的“天”的意义朱熹把孔子所谓的天分为苍苍者、主宰者、性理者三个种类加以分析。

苍苍者意味着物理的自然天,主宰者意味着主宰万物的超自然的、至高无上的人格神,性理者意味着天就是自然法则、道德法则之根源。

②冯友兰先生指出:“在中国文字中,‘天’这个名词,至少有五种意义。

一个意义是‘物质之天’,就是指日常生活中所看见的苍苍者与地相对的天,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天空。

一个意义是‘主宰之天’或意志之天’,就是宗教中所说有人格,有意志的‘至上神’。

一个意义是‘运命之天’,就是指旧社会中所谓运气。

一个是‘自然之天’,就是指唯物主义哲学家所谓自然。

一个是‘义理之天’或‘道德之天’,就是唯心主义哲学家所虚构的宇宙的道德法则。

”③薛富兴教授理解的“天”主要是自然万物之“天”(用于实用和审美)、自然规律之“天”、主宰之“天”。

④先秦诸子的天人观在中国古代,有许多哲学家都对天人关系作了探讨。

这些探讨大致上可分为以下几种观点:1夏、商、周三代的人天观在《尚书》中,把天看成人格神,天有意志,能直接降罪或赐福给人们,实际上,这时的天人关系就是神和人的关系。

(1)《尚书·商书·汤浩》:“天道福善祸淫,降灾于夏,以彰其罪。

”这就是说上天奖励好人惩罚坏人,因此降灾于暴虐的夏架王,以明其罪。

(2)《尚书·商书·汤洁》:“上天字佑下民,罪人础伏。

”意思是说,上天是信任和保佑老百姓的,所以才把残害百姓的夏架王给废掉和制伏了。

综上所述,可知古代的天人关系就是人和神的关系,神是存在于人类之外的超自然的力量。

在《尚书》中,并没有提出“天人合一”的概念,也就是说天是神、人就是人,神支配人。

2 孔子的天人观孔子的思想“重人世”、“轻鬼神”,有浓厚的无神论色彩,他把人格主宰之天解构为自然之天,对天的自然存在持有很深的敬意,明确肯定天的生命意义,“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认为人应当像天那样对待生命,对待一切事物。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论语·八佾》),“天生德放予,桓能其如予何(《论语·述而》),“君子有三畏,畏天命……”(《论语·季氏》)。

从这里可以看到,在孔子的思想中,有一个隐隐约约的上天在起作用。

可见在天人关系上,①金景芳.中国奴隶社会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3.② (韩)孙兴彻.中国哲学天人关系论的考察与理解[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版),2006(5).③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七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77④薛富兴.先秦中华天人关系的五种形态[J].贵州社会科学,2006(1):37.孔子是倾向于天人合一的。

3 孟子的天人观在“天道”和“人道”关系上,将二者合二为一的权威首推儒家亚圣孟子。

孟子肯定天或天命是一切事物发展的不可抗拒的力量,要求人们顺从和接受它的安排。

他提出性善来自天赋,人生来就具有善端,认为经过人在后天的主观努力,人的“四端”不断扩充,道德日臻完善,最终在道德上达到人与天相参,天与人合一的高尚境界。

孟子和他的学生万章对话,万章问:“舜有了天下,是谁给他的?”孟子回答说:“是上天给他的。

”从以上所引的材料看,孟子把天看做一种神秘的存在物,而不是自然物,并且这个“天”似乎是有意志的。

在善性这一点上,天和人是一样的。

4 老子的天人观老子主张无为、顺应自然。

他认为,世界万物与人都是“寂兮廖兮”的道的创造,“道法自然”揭示出世界的发展并没有一个外在的动因,而是以自身为原因的,是一个自然的生成过程。

人与天也是道自然而然的派生物,这不但取消了天的道德意义,还取消了人的本体论意义。

所以老子要求人们效法天道自然无为,达到“彼我玄同”的“天人合一”境界。

5 庄子的天人观庄子也认为道生万物,并且把道提升为万物的主宰,人与自然作为道的创造物来讲,他们是同一的。

庄子还将人为与天性作了严格的区分:“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认为是非、利害、礼义都是人为,违背了天性,是丑恶的,只有自然天性才是至真、至善、至美的。

因此庄子竭力呼吁人们放弃一切作为,顺应自然,摒弃私意,从而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境界。

6 墨子的天人观墨子主张“天志说”,公开宣扬天是有意志的,但却极力反对天命论,提出“非命”的思想,提倡“强力说”。

“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富贵贫贱不是天命决定的,而是由人为造成的。

这种重人力轻天命的观点实质上也是在强调天与人相分,各有各的职责,人应尽力改变自身环境,上天的意志就是要求人们从事强力的活动。

7 荀子的人天观荀子认为天与人的职分不同,天的职分在于生物,人之职分在于成物。

所以他说:“唯圣人为不求知天。

”(《荀子·天论》)反对人“与天争职”。

荀子强调人应该行使自己的职分以“制天”、“理物”,他说“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天论》)但是荀子所强调的“制天”是有限度的,即要求保留在“物之所以成”的层面上,所以他又说:“君子之于天地万物也,不务说其所以然,而致善用其材。

”(《天论》)现代的张岱年的“天人关系”在天人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现代哲学家张岱年先生提出了“天人本至”的重要命题。

1.天人本至:人与自然和谐的理论根基a)张先生的天人本至观认为,天与人是有分别的,天人之分别就是本至之分别。

b)张先生指出天人的本至之别是有联系之分别,即“本为至之所本,至为本之所至”。

2.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根本途径《诗经》中“天”的含义《诗经》中的“天”主要有四种意义:一是日常生活中所看见的纯粹的天,就是天空;二是有人格、有思想的“神”;三是大自然以及自然规律;四是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法则。

1、天空《大雅·云汉》“倬彼云汉,昭回于天。

王曰於乎,何辜今之人?”,《国风·邶风·雄雉》“瞻彼日月,悠悠我思”,《国风·唐风·鸨羽》“父母何怙?悠悠苍天”,这里的“天”都是天空,都是寄托了某种感情。

用薛富兴教授的话说,《诗经》中对“自然之天、物理之天的欣赏实际上就是对天空的纯形式美欣赏、声色之美的感受和把握”。

①2、有人格有思想的“神”劳动人民都比较现实,关心的都是与自身相关的事情。

当天下有大奸为害百姓的时候,百姓就怨天、疑天。

“浩浩昊天,不骏其德。

降丧饥馑,斩伐四国。

旻天疾威,弗虑弗图”(《小雅·节南山之什·雨无正》),“昊天不傭,降此鞫讻。

昊天不惠,降此大戾”(《小雅·节南山之什·节南山》)。

当天下出现明君大贤,百姓便开始颂天。

“天生烝民,有物有则。

……天监有周,昭假天下。

保兹天子,生仲山甫”(《大雅·荡之什·烝民》),“天保定尔,亦孔之固。

……天保定尔,俾尔戬榖。

……天保定尔,以莫不兴”(《小雅·天保》),“天监在下,有命既集。

……有命自天,命此文王”(《大雅·大明》),“假乐君子,显显令德。

宜民宜人,受禄于天。

保右命之,自天申之”(《大雅·假乐》)。

无论是尊天,还是怨天、疑天,这样的表述都印证了《诗经》中对“神”存在的肯定。

此外,《诗经》中的神很多都是历史上现实存在过的人类祖先加以神化,被人们供奉和崇拜,以致于形成“神”。

例如《诗经·商颂·玄鸟》记述了商人的始祖契诞生的神话,他是黄帝曾孙帝喾的次妃简狄吞食玄鸟卵而生。

《诗经·大雅·生民》记录了周人祖先后稷的事迹,他为帝喾的元妃姜螈踏天帝脚印感孕而生,被后世奉为农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