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文化的选择

合集下载

教学设计3:9.1 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教学设计3:9.1 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一、学情分析学生通过九年级的学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步骤等知识都有了一定了解。

通过新闻、社会生活对文化发展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近年来文化建设取得的发展成就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需要教师基于学生认知水平,通过教学将学生原有认知系统化、科学化,并提高其政治认同、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的意识。

二、教材分析本框是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九课第一框。

讲述的是“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知道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明白中国文化发展经历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个阶段,知道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文化发展的历程;把握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2.能力目标: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做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科学认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2.教学难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思考:回忆必修一的相关知识,说说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背景、以及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

学生讨论,进行回答。

教师总结: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影响(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诞生后,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为中华文化发展指明了社会主义方向。

(2)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3)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二)讲授新课1.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思考:回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什么?探讨在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起了什么作用?学生讨论,进行回答。

教师总结。

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文化传承与创新 说教材

文化传承与创新  说教材

传媒及 其发展
大众传媒 及作用 文化交流促进 世界文化的 发展(作用) 大众传媒:现代 文化传播的手段 文化交流:做 传播中华文化 的使者 做传播中外 文化交流的 友好使者
文化传播 的途径
文化传 播的含义
生活中的 文化传播
文 化 在 交 流 中 传 播
课后拓展
请在课堂探讨的基础上,为大舜文化 节设计系列宣传媒介,要求结合诸城传统文 化.
正文
辅助文
文字规范
第三层次 目
呈现基本 观点的课文 辨析素材 的活动 综合探究
内容结构
第一层次 单元
展示单元 总体框架
编 写 体 例
编写体例篇
文化发展
文化传承:文化发展的历程 文化创新:文化发展的实质
文化传播: 横向积累 的过程
文化继承: 纵向积累 的过程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推陈出新 革故新
社会实践:文化创新的 基础(源泉、动力、目的 标准)
让学生快乐,我们自己也快乐 让学生思考,我们自己也思考 让学生有兴趣,我们自己也有兴趣 让学生幸福,我们自己也幸福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山东诸城第一中学 赵守强
文化的多 样性与文 化传播
第 二 单 元 文 化 传 承 与 创 新
文化的继承性 与文化发展
文化创新
紧密联系、 不可分割
逻辑结 构篇 编写体 例篇 地位整 合篇
高考要 求篇
教学建 议篇 课例展 示篇
详细 内容 篇
课 标 要 求
课标要求篇 赏析不同
源泉和 作用 途 径
呼唤新 时代 根本 途径 基本 途径 社会 实践
文化的多样性 与文化传播
文 化 传 承 与 文 化 创 新
文化创新

高三年级政治必修二知识点: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

高三年级政治必修二知识点: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

【导语】⾼三的⽇⼦是苦的,有刚⼊⾼三时的迷茫和压抑,有成绩失意时的沉默不语,有晚上奋战到⼀两点的精神⾁体双重压⼒,也有在清晨凛冽的寒风中上学的艰苦经历。

在奋笔疾书中得到知识的快乐,也是⼀种在巨⼤压⼒下显得茫然⽆助的痛苦。

⾼三频道为你整理《⾼三年级政治必修⼆知识点:中华⽂化和民族精神》希望对你有帮助! ⼀、源远流长的中华⽂化 1、中华⽂化的基本特征:(1)源远流长(2)博⼤精深 2、中华⽂化源远流长的见证:(1)汉字。

①⽂字是⽂化的基本载体。

记载了⽂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②⽂字的发明,使⼈类⽂明得以传承,标志着⼈类进⼊⽂明时代。

③汉字为书写中华⽂化,传承中华⽂明,发挥了巨⼤的作⽤。

今天为中华各族⼈民所通⽤,是中华⽂明的重要标识。

(2)史书典籍。

是中华⽂化⼀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

) 3、中华⽂化源远流长的原因:(1)在于它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①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化和谐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意义:有利于各民族⽂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

增强对⾃⾝⽂化的认同、对外域⽂化的理解。

(2)还得益于汉字传载和史书典籍存传。

4、近代中华⽂化衰微的原因--①中国封建统治的⽇渐没落。

②西⽅近代⼯业⽂明的巨⼤冲击。

5、如何再创中华⽂化新的辉煌? (1)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密切相关。

(2)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复兴才能创造中华⽂化新的辉煌。

(3)中华民族的伟⼤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化的繁荣兴盛。

我们要全⾯认识祖国传统⽂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中华⽂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明相协调,既保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化。

专题九 民族精神与文化建设

专题九 民族精神与文化建设

1.3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1)中华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民族的特性。 (2)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华民族的骄傲;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 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中华文化。 (3)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 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4)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 的不竭力量之源。 1.4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1)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始终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2)通过文化交流,借鉴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不断增强中华文 化的包容性。 (3)推进文化创新,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时代性。 (4)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提高中华文化的力量。
一、牢记高考考点
考情分析 考情启示 命题角度1:中华文化的包容性。(2012·新课标 全国,2011·福建,2010·福建,2009·安徽、江 苏) 命题角度2: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2012·安徽,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得知: 2011·广东,2010·江苏、安徽,2009·广东、天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华文 化的包容性、重视思想道德建 津) 命题角度3:中华文化的区域性。(2012·天津, 设、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 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 2010·广东) 命题角度4:重视思想道德建设。(2012·江苏, 如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 设、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原 2010·新课标全国、福建,2009·广东、江苏、 因和措施、如何满足人们的文 天津) 化需求成为高考命题的热点。 命题角度5: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2013高考备考应注意: (2012·江苏,2009·福建) 命题角度6: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2012·天津, 1.结合中华文化发展、中外文 化交流的典型事例,说明中华 2011·福建,2010·山东、北京,2009·江苏) 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 命题角度7:如何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 点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012·福建、江苏、安徽,2010·安徽) 命题角度8: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理由和措施。 (2012·北京,2011·天津)

第五讲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五讲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四)贵和尚中 贵和谐,上中道,作为中国文化的 基本精神之一,也在中华民族和中 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过十分重要 的作用。中西文化的一个重要差异, 就是中国文化重和谐与统一,西方 文化重分别和对抗,由此形成了显 然不同的文化传统。
贵和尚中思想,作为东方文明的精髓,作为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一个构成部分,它的积 极作用和影响还是主导方面。由于全民族在 贵和尚中观念上认同,使得中国人十分注重 和谐局面的实现和保持,这对于社会的稳定 和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做事不走极端,着力 维护集体利益,求大同存小异,保持人际关 系和谐,是中国人普遍的行为准则。这对于 民族精神的凝聚和扩展,对于统一的多民族 政权的维护,无疑有着积极作用。
三、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
(一)民族凝聚功能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一个重要功能, 是民族凝聚的功能,文化基本精神有着 巨大的思想统摄性,它可以超越地域、 阶级、种族、时代的界限,用中华民族 优秀文化传统哺育每一个中华儿女,使 其凝为一体,同心同德地为民族整体利 益和长远利益而不懈地奋斗。
(二)精神激励功能
道德的人本主义的一个重要表现, 是中国文化总是把人放在一定的 伦理政治关系中来考察,把个人 价值的实现,个体道德精神境界 的升进,寄托于整体关系的良性 互动。
(三)刚健有为
刚健有为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之一,是 人们处理天人关系和各种人际关系的总原 则,是中国人的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最集中 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刚健有为,自强 不息精神的一个突出表现,是“日新”、 “革新”的观念在历史实践中为人们所普 遍接受,并积极促进“顺乎天而应乎人” 的社会变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与刚健 自强有密切关系,或者说作为刚健自强思 想之重要表现,是坚持独立人格的思想。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 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 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显示了中国古 代思想家对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与 客观规律性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根据这 种思想,人不能违背自然,不能超越自然 界的承受力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破坏 自然,而只能在顺从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去 利用自然、调整自然,使之更符合人类的 需要,也使自然界的万物都能生长发展。

创新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基本原则

创新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基本原则

创新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基本原则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在当今社会发展的浪潮中,要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就需要创新发展。

而创新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一些基本原则,才能做到既传承了传统,又与时俱进,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

本文将就创新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基本原则进行探讨。

一、保持传统文化的根本精髓创新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首要原则是要保持传统文化的根本精髓。

中华传统文化历经漫长岁月,包括了丰富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礼仪制度、传统技艺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本精髓。

保持传统文化的根本精髓,就是要在传承中体现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让传统文化的精髓得以传承和弘扬。

保持传统文化的根本精髓,是创新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出发点和基础。

传统文化的根本精髓包含了古代先哲的智慧和民族精神的根本。

比如《论语》、《大学》等儒家经典中的道德规范、人伦关系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髓。

在创新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时,要注重从中提炼和传承这些根本精髓,让其在现代社会仍然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二、与时俱进,融合现代文明成果创新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第二个原则是与时俱进,融合现代文明成果。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是僵化的守旧,而是要与时俱进,与当代社会发展相结合。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现代科技、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发展都是我们前人无法想象的。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要走上一条创新的道路,将其与现代文明成果相结合,使其更贴合当代社会的需要。

与时俱进,融合现代文明成果,就要求传统文化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发展和创新,使其更具有包容性和多样性。

比如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音乐艺术、书画艺术等,传承和发扬这些艺术形式的也要结合现代音乐、现代艺术等,进行创新,让其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审美需求。

融合现代文明成果,还意味着传统文化要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使其更加利于传播和发扬。

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基础与核心

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基础与核心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2020年第11期(总第203期)边疆经济与文化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No.11.2020General.No.203收稿日期:2020-10-14作者简介:陈波(1993—),男,河南信阳人,助理政工师,硕士,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9月27日,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2]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是空洞的口号或观念,而是要赋予其“血”和“肉”,成为各民族共有共识共享的价值文化,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意识。

一、以“三位一体”的当代中华文化为基础当代中华文化是指随着时代的变迁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经过不间断的“扬弃”运动,在保留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又融入了许多新的时代精神而形成的中华民族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成了“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它是当代中华文化,也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础。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民族性上看,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坚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名片,是民族特性的集中体现,深深烙印在民族灵魂的最深处,它对一个民族的心理特性、行为方式和思维习惯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中华民族特性的集中体现就在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因此,只有把传统文化的根基筑牢,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才能稳固。

2.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共有共识共享的效果要求看,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坚持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

如何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再创中华 文化新的辉煌?
(1)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 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的实践。 代化建设的实践。 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 (2)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 神文化需求。 神文化需求。
(3)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 3 在历史与现实、 点上,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 点上,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 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粕”,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对世 界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界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汲取 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 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 积极创新, 积极创新,使中华文化的发展适应当代社 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会,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努力 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4)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 主义的指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主义的指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数千年来,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 (2)数千年来,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 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 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 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识。 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识。
汉字还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 见证之一。 见证之一。
4、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 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 ) ①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 历经沧桑至今仍存②今天的汉字是由 甲骨文演变而来③北宋时的《资治通 鉴》为后世所传播,被统治阶级所借 鉴④我国民族众多,仿古也较多 A.①② B. 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文 化 一 般
第一单元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思想体系,其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文化建设的内涵和基本要求出发,阐述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以及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一、文化建设的内涵和基本要求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马克思主义规定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关注人民的需求和愿望,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人民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努力实现全民共享文化成果的目标。

2. 坚持正确的历史观。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加强对历史的研究、挖掘和宣传,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3. 坚持和谐发展的理念。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注重协调各个领域的发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加强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相互关联,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

二、马克思主义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阶级斗争和生产力决定着社会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文化形态是由生产力和阶级斗争的状况所决定的。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文化建设必须与阶级斗争和生产力发展相适应,既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又要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2. 文化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来说,必须要加强对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建设,推动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良性互动。

3. 社会主义文化要发展创新,符合时代要求。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反映时代特点,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注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推动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2018版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第三部分文化生活第3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课件

2018版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第三部分文化生活第3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课件

③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超然胸襟
解析
本题以五公祠的一副对联为载体, 考查中华民族
精神方面的知识, 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这副对联歌颂了五 公的民族气节和崇高的风范, 歌颂了五公身处逆境而不坠青 云之志,不忘国家,不忘人民的“无我”精神。由此不难看 出①④正确,应选 C,②③不符合题意。
易错点二:错误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提醒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 精神的各个方面。
(2)地位: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 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 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3)发展:形成于古代中华文化之中,熔炼于近代人民奋 勇抗争之中,彰显于当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之 中。
特别提醒
①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
雷锋精神的生命力在于始终与时代发展相对接。 2007 年, 来自全国各地的 27 位大学生, 在选择未来时不只作功利 想,不仅为稻粱谋,毕业后奔赴海南省鹦歌岭自然保护区。 经过 5 年艰苦奋斗,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重建了自然保护 区工作站,提升了生态保护水平,改变了一方水土。鹦歌岭 的大学生因甘于奉献而快乐,因学以致用而充实,因遵从理 想而诗意。他们用青春诠释着新时代的雷锋精神,用美好情 怀和理想气息感染着越来越多的当代青年。
特别提醒
不要将民族精神看作是一成不变的, 民族精
神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 年的发展中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发 展过程。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1)实质: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 和发展强基固本。 (2)地位: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 的任务。 (3)意义: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 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 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第三单元 文明与家园(核心知识梳理)

第三单元  文明与家园(核心知识梳理)

【笔记清单】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册单元核心笔记梳理(部编版)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1.中华文化产生(形成):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建设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2.中华文化内容构成组成: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中国哲学、道德伦理。

3.民主价值的要求:一般来说,民主在价值上要求大多数人当家作主4.中华文化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薪火相传、历久弥新5. 为什么要弘扬中华文化?(作用):①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P60)②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P61)③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P61)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P58)6.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7.当代中国人民的民主价值观是怎样的?①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②通过法治体现、保障的民主,才是人民自由幸福、国家繁荣发展、生活稳定有序、制度充满活力、社会长治久安的根基。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来源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9.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①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山西讲座《文化生活》教材分析

山西讲座《文化生活》教材分析

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 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模块主干知识对比

– – – – – –
特点
文化的特点 文化影响人的特点 大众传媒的特点 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华文化的特点 大众文化的特点
文化模块主干知识对比

– – – – – –
表现
文化影响人的表现 文化多样性的主要表现 传统文化的表现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表现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 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的表现
•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和当代民族精神的
关系是什么?
• 中华文化是传统文化吗?怎样认识中华文化?
弘扬中华文化的说法对吗?
基本概念图解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 自强不息
时代意义:革 命、建设、改 革时期不断丰 富民族精神的 表现
结构图
• • • • 易混点民族精神 文化发展的动力:社会实践(文化发 展的实质就是文化创新) 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文化创新 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社会 实践基础上,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 流、借鉴和融合。
文化模块主干知识对比

– – –
途径
文化影响人的途径 文化传播的途径 文化创新的途径(根本、基本)
文化模块主干知识对比

– – – – – – – – –
原因
影响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原因 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的原因 发展先进文化的原因 发展大众文化的原因 出现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原因 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原因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原因

课程的基本目标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16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16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特征)
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
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 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 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 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 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
化社会 十二、中国文化是兵文化(雷海宗《中国文化与中
国的兵》) 十三、中国文化是孝文化(钱穆、谢幼伟) 十四、中国文化是隐士文化(蒋星煜《中国隐士与
中国文化》)
梁济(1858年—1918年),名济,字巨川,以字行。 广西临桂人。 祖先系蒙古族,巨川八岁时随母从山西返回北京,
嫡母刘氏寒灯授业。光绪十一年,举顺天乡试。清 末任内阁中书(四品)官职,十余年不迁。1906年 调京师巡警厅任教养局总办委员。民国之后,曾在 民政部供职。1918年9月27日,写《敬告世人书》, 11月8日,60岁生日前夕投积水潭(北京静业湖) 自尽,有遗书万余言。死后溥仪谥其号贞端。
徐志摩评述道:“梁济的自杀是一种特殊价 值,梁济是为了自己的理想——‘随你叫它什 么吧:天理、义、理想或是康德的范畴—— 也就是孟子所说甚于生的那一点’而献出自 己的生命,因此这一行为具有不可磨灭的精 神价值。”
梁漱溟兄弟编印遗著《桂林梁先生遗书》六 种。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 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 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 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 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
第四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关于中国文化特征的基本观点
一、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与传统文化基本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从实质上看,就是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211008026_中华民族精神论:内涵、基本形态、功能及意义

211008026_中华民族精神论:内涵、基本形态、功能及意义

教育文化论坛 2023年第2期 ·民族教育与民族心理·收稿日期:2022-10-01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专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机制研究”(20VMZ011)。

作者简介:李 静,女,甘肃兰州人,兰州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首席专家,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 琦,男,陕西榆林人,兰州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

中华民族精神论:内涵、基本形态、功能及意义李 静1,2,王 琦1,2(1.兰州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甘肃兰州 730000;2.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甘肃兰州 730000)摘 要: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心理、思维等精神要素的集中表达。

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由“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两个元概念构成,是被中华民族成员广泛认同并遵循的精神特质。

顺应时代改变,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不断扩大。

习近平总书记以“四个伟大精神”将中华民族精神高度凝练,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新的基本形态。

中华民族精神具有深厚的价值意蕴,通过导向、激励、凝聚和教化等功能推动中华民族逐渐走向“一体化”。

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意蕴还体现在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独特价值上,体现为构筑共有精神家园、塑造共同体的独特性、凝聚共同体认同以及激励共同体发展四个方面。

中华民族精神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图分类号:D633;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3)02-0074-12DOI:10 15958/j cnki jywhlt 2023 02 010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古老的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内涵丰富、持久稳定的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能够永葆活力的精神根源。

文化生活主干知识的梳理和解读解读

文化生活主干知识的梳理和解读解读
固本的文化使命,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四、文化建设
《考试说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走进文化生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的发展与繁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主题:怎样开展文化建设
1、发展社会主义大众文化 2、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围绕主题 突出主干知识 主题:怎样开展文化建设
选择文化生活的意义
发展先进文化的意义
思想道德建设的意义
什么是人民大众的文化
大众文化发展的态势 人民大众文化的内涵
怎样在文化生活中选择
辨识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 弘扬主旋律,提倡多元化 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如何坚持先进文化 的前进方向
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根本目标 基本要求 关键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
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②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③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
斗志。 ④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四、文化建设
主题:怎样开展文化建设
主干知识:
1、发展社会主义大众文化 2、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注意:从2008年高考来看,《文化生活》命 题中“第二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 “命题大户”,点击率最高,“第四单元 发展先进文化”将是命题的“重头戏”
原因: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子动力。
作用: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2)怎样进行文化创新?P49——P55 源泉、动力、基础或根本途径:社会实践。
基本途径: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创新与 继承的关系) 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创新与 借鉴、融合)

文化生活(概念、包括)

文化生活(概念、包括)

必修三文化生活(必背点)概念(内容)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即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文化)。

3、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5、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6、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包括:1、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1)潜移默化(2)深远持久3、文化塑造人生的表现(1)优秀文化能够丰富精神世界。

(2)优秀文化能够增强精神力量。

(3)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4、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大众传媒的形式)5、(1)相对稳定性。

(2)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的特点)6、传统文化继承的表现: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建筑的继承、传统文艺的继承、传统思想的继承。

7、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1)社会制度的更替(2)科学技术的进步(3)思想运动(4)教育。

8、文化创新的作用,既表现为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又表现为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9、文化创新的途径(1)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基本途径:①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即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另一个基本途径。

10、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1)源远流长(2)博大精深1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专题九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2023年高考政治二轮专题复习(统编版)

专题九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2023年高考政治二轮专题复习(统编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造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 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领导者 指导思想 指导方针 发展方向
具体要求
具体特征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 者和弘扬者
文明 文化要通过载 体呈现出来
内容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不是物质力量。但通过社会实 践,文化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 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文化与文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文明是积极向上的文 化,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 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着文化的内容。文化载体 是多种多样的,器物、行为、制度等是文化的载体
③文化发展是扬弃传统文化的过程
④不断推陈出新才能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A
02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吸收外来)
一、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性
1.文化具有民族性
民族文化的 含义 民族文化的 作用
民族文化的 核心和灵魂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 特的文化 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激发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关系
文化与经济
文化与政治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不同的文化,对经济和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文化有先
相互 进与落后的区分,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在你们家过春节的年俗有哪些? – 让你印象最深刻的年俗是什么?
正月初一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 头扫到里边。到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除夕前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 倒垃圾,备一大桶盛废水,当日不外泼。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家具,打碎了是破产的预 兆,得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
大年初四是祭财神的日子,过去,老板想将某人“炒鱿鱼”, 这天就不请他来拜神,对方也就心知肚明,自个收拾走人。还有 传说说,灶王爷这天要来查户口,因此也不宜远出。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 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说是将一切
第三,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三、文化的力量
1、文化的形式多种多样:
静态形式:思想、理论、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 艺术等都属于文化; 动态活动: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 化活动。
2、文化的实质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3、文化的影响:
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
三、文化的力量
每每我们看到一个感人的节目或者阅读 一段奋进的文字,都会泪流满面或者热血沸腾。
文化是一种精 神力量,能够 催人奋进,对 个人和社会产 生积极的影响
三、文化的力量
是不是所有的文化都是催人奋进的?文化的这种精神力量 对人和社会有什么影响?
反动的、腐朽的、 没落的文化会把 人们引向歧途, 给个人和社会带 来消极的影响
日本侵华的照片
三、文化的力量
文化的影响的两重性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个人成长 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反动的、腐朽的、没落的文化 则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起着重大 的阻碍作用.
二、文化是什么
简要比较: 文化现象与政治现象、经济现象的不 同点。
文化现象——精神家园的耕耘 政治现象——根本利益的保障 经济现象——物质财富的创造
结论: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 文化现象实质上是精神现象。
二、文化是什么
2、文化的特点
第一,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第二,个人的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出来的。
3、不同的文化环境,其文化各有特色
探究共享
“文化”是什么?
二、文化是什么
请 思 考
上面古树土堡是文化吗?将古树土堡 开辟成旅游区或拍摄成艺术作品能称得 上文化吗?两者有什么区别?
二、文化是什么
古树土堡本身不能称之为文化。将古 探 树土堡开辟成旅游区或拍摄成艺术作 究 品则属于文化。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 三 是纯粹自然的东西,而后者是经过人 的实践活动,经过人的劳动,渗透了 点 人的精神活动,成为人精神活动的产 拨 品,因而成为文化。 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第一框:体味文化
文 化 一 般
第一单元
是什么
文化概念的界定
文化的意义:文化与经济、政治
第二单元
为什么
文化发展的一般过程
文化的传承:传播、继承与创新
中 国 文 化
第三单元 第四单元
怎么看
中华文化的精髓
文化的认同:中华民族精神
怎么办
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文化的选择:当代文化生活
体味文化
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将出去。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
一、文化“万花筒”
甲骨文
简 牍
纸书
电子书
一、文化“万花筒”
一、文化“万花筒”
பைடு நூலகம்
中国戏剧:昆腔、京剧、秦腔、越剧、粤剧、黄梅戏、沪 剧、皮影戏 等22种 。
一、文化“万花筒”
建筑文化
一、文化“万花筒”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2、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三、文化的力量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 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
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
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文化现象无时无处不在 文化“万花筒” 文化现象无时无处不在 不同的区域文化, 各有特色 体 味 文 文化是什么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化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出来的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这一 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 饭,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在过去,一家人也会选择这一天拍张全家福。
大年初三又称赤狗日,与“赤口”同音,通常不会外出拜 年,传说这天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不过这个习俗早已过时, 因为现在人们难得春节团聚,对此已经淡化许多。
意识形态部分——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
非意识形态部分——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
1.第18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召开
下 列 属 于 文 化 现 象 的 是 ? ?
政治 2.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自然 3.黄山自然风光
4.莫高窟的飞天壁画
经济 5.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
6.参加学校运动会 经济 7.购买iPhone6s 8.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 9.各地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点 拨
二、文化是什么
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素养
二、文化是什么
文化的表现和传承离不开物质载体
文物、艺术品、书籍、光盘、互联网中承载着大 量的历史和现实中的文化,除此以外,还衍生出了 文化产业、文化产品。
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二、文化是什么
1、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 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的力量 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
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CBAAB 材料一:体现了文化生活无处不在,不同 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从而形成 各具特色的文化生活。 材料二:体现了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 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 巨大的促进作用。
1、我们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都可 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这说明( )
A、文化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表现出来 B、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C、人们文化素养的提高,不需通过社会实践活动 D、文化离不开政治和经济
A
2、东晋画家顾恺之创作的《庐山图》,以艺术形式形 象展现了庐山的自然美。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