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体与界面化学之表面活性剂溶液.pdfx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
0 2
是两种表面活性剂各自单组分水溶液的CMC。
21
三、CMC的实验测定
实验室中测定都是根据下图所示各种表面 活性剂溶液的物理化学性质,在CMC时,有突 变而设计的。
2011
最常用的简便方法有:
22
1、表面张力法
表 面 张 力
适用于各种类型表 面活性剂,但要求试剂 纯净。
2011
23
2、电导法
因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不电离,在固液界面上主要以色 散力、氢键、疏水效应等作用,而不是靠静电作用吸附。
2011
38
在固液界面吸附的影响因素
1、表面活性剂的性质:同系列表面活性剂在同一种固体上 吸附,随疏水基碳原子数增大吸附量增大。 2、介质的性质:大多数固体因多种原因在水中可能表面荷 电,有等电点,介质pH值的改变可能影响固体表面带电符 号和表面电荷密度,从而影响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吸附。 3、吸附剂表面性质:根据“相似相吸”原理,与固体表 面性质接近的表面活性剂吸附量大;反之亦然。 4、温度的影响:除考虑吸附过程是放热过程,对吸附不
这时溶液性质与理想性质发生偏离,在表面张力对 浓度绘制的曲线上会出现转折。继续增加活性剂浓度,表面 张力不再降低,而体相中的胶束不断增多、增大。
2011
9
2011
10
2011
11
可以将“油” “藏” 在水中。
2011
12
CMC值规律
(1)疏水基相同时,直链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的CMC大约比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小两个数量级; (2)同系物中,不论是离子型的还是非离子 型的活性剂,疏水基的碳原子数目越多,CMC 值就越低; (3)疏水基碳链长度相同而化学组成不同时, CMC存在显著差别; 2011
2011
性很弱,要有更多的羟基(-OH)和醚键(-O-)才行。
16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CMC在10~40℃范围 内受温度影响较小,而温度升高能显著降低非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CMC。 在较大温度范围内,CMC是随温度升高先 降后升的,有最低点。 在各种实际用途中多是用表面活性剂的胶 束溶液,因此,表面活性剂的Krafft点越低、
按溶解性分类 按是否离解分类 按离子类型分类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离子型表面活性 剂 水溶性表面活性剂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2011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
油溶性表面活性剂
4
RCOONa 羧酸盐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R-OSO3Na 硫酸酯盐 R-SO3Na 磺酸盐 R-OPO3Na2磷酸酯盐 R-NHCH2-CH2COOH 氨基 酸型 两性表面活性剂 CH3 | R-N+-CH2COO- 甜菜碱型 | CH3
乙、丙、丁醇对十四烷基羧 酸钾溶液的CMC值的影响 2011
19
醇类对非离子型的表面活性剂影响 正好相反,如C12H25O(CH2-CH2O)23H的CMC 值为9.1×10-5mol L-1,随着乙醇量的 增加,它的CMC值继续上升。
2011
20
(4)不同表面活性剂
在一种表面活性剂溶液中加入与其相同类型的表 面活性剂(即同系物),混合溶液的CMC介于两单一表面
2011
Gibbs划面法和Guggenheim界面相法。
27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其在水中不解离,可作为单一溶 质处理,应用下式进行计算
1 2 RT
(1)
c2 RT ln c 2 T
2(1) 0
c 2 T
c2 c2
13
二、CMC的影响因素
CMC主要受表面活性剂亲水基、疏水基 的性质与大小、添加物和温度的影响。 (1)温度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 的升高而慢慢增加,但达到某一温度以后,溶解 度迅速增大,这一点称为Kraff点,此点的温度 叫临界溶解温度,以Tk表示。
2011
14
Tk是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温度曲线与 CMC—温度曲线的交叉点,在Tk时,表面活性剂的溶 解度等于其CMC。胶束只存在于Tk以上温度。
5
2011
R-NH2·HCl 伯胺盐 CH3 | R-N-HCl | H CH3 | R-N-HCl | CH3
仲胺盐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叔胺盐
2011
CH3 | R-N+-CH3Cl| CH3
季胺盐
6
R-O-(CH2CH2O)nH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 R-(C6H4)-O(C2H4O)nH 烷基酚聚氧乙烯醚 R2N-(C2H4O)nH 聚氧乙烯烷基胺 R-CONH(C2H4O)nH 聚氧乙烯烷基酰胺 R-COOCH2(CHOH)3H 多元醇型 7
2011
29
根据Gibbs吸附公式计算表面活性剂吸 附量的最完善的方法是实验测定溶液表面张 力与浓度的关系,再用图解积分、数值微分 或解析微分的方法求出不同浓度点的 再用相应公式计算吸附量。
2011
d dc
,
30
第四节 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的吸附
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上的吸附规律大多 与自稀溶液中吸附小分子化合物的类似。 但因表面活性剂有不同类型之分,且疏 水基、亲水基结构多有变化,故其吸附常又 有其特点。 此特点与吸附剂、表面活性剂结构和添
2011
亲性有机物质称为表面活性剂。
1
1
一、表面活性剂的特点及性质 结构特点:具有不对称性,含两亲基团, 亲水(憎油)极性基团:易溶于极性溶剂中 亲油(憎水)非极性基团:一般为碳氢链 亲油基 亲水基
性质:双亲性、溶解性、表面吸附性、界面定向排 列、形成胶束、多功能性 在表面活性剂溶液的诸多性质中表面张力随浓 度的变化至关重要。
电 导 率
只适用于离子型表 面活性剂,且不能加入 其它电解质。
2011
24
3、增溶法
当表面活性剂浓度达CMC时胶束大量形成,某些 难溶或不溶的有机物可增溶于胶束中,使这些物质 的溶解能力大大增大,测出增溶量与表面活性剂浓 度的关系线,转折点处之表面活性剂浓度即为CMC。
增溶法可应用体系浊度、吸收光谱、荧光 探针等方法为手段进行测定。 但由于加入被增溶物或探针物质可能会对 CMC值产生影响。
2011
加剂有关。
31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吸附等温线与吸附等温式
最常见的吸附等温线有三种:
2011
32
1、Langmuir型(L型)
等温线用稀溶液吸附的 Langmuir等温式表示
2、S型
等温线用BET二常数公式表示
吸附附等温式为:
3、LS复合型(双平台型)
k 1 c 1 n k 2 c n 1 n 1 1 k 1 c 1 k 2 c
活性剂的CMC之间,但更接近于表面活性高的那一组分。 对于两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同系物混合溶液,或体 系中含有过量中性电解质的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混合溶 液,其CMCT可通过下式计算:
1 / CMC T x1 / CMC x 2 / CMC
0 1
式中x1和x2分别是第一和第二种表面活性剂的摩尔分数,CMC01和CMC02分别
此式也适用于描述L型和S型等温线
2011
33
L和LS型等温线表示在低浓度时表面活性剂就有强烈 的吸附能力。 如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带反号电荷的固体表面上的吸附。
S型等温线形成比较复杂:①固体与溶剂亲和力强 使低浓度时表面活性剂在与溶剂的竞争吸附中占 优势,难以吸附;②表面活性粒子在带同号电荷 固体表面上吸附多为S型等温线;③表面活性离子 在表面电荷密度不大的带反号电荷表面上吸附可 能出现S型等温线。
表面活性剂浓度稍大于CMC时,形成的胶束一般 为球形; 表面活性剂浓度大于十倍CMC时,形成不对称形 状胶束,如棒状、盘状等。
体系中存在添加剂(如无机盐)
表面活性剂浓度不大于十倍CMC时,也可能形成不 对称形状胶束。
2011
42
42
2011
43
HLB值的概念
2011
15
对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当温度升高 至某一温度,澄清溶液变混浊,有大的聚集体 沉淀物析出,这一温度称为浊点。 浊点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与溶剂水的结 合能力有关,亲水性越强浊点越高。如聚氧乙
烯醚型的表面活性剂含氧乙烯基越多浊点越高。
原因: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极性基团一般是羟基(OH)和醚键(-O-),这些亲水基团在水中不解离,亲水
0
T
正吸附 负吸附
28
0
T
2(1) 0
2011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电离形成表面活性阳离子或阴 离子,同时生成它们的反离子。如果再有其它物质将 使成分更为复杂。
对于1-1价型的表面活性剂,根据表面是 电中性的,故:
1 d c d R 2 RT d ln a 2 RT dc
2011
25
4、光散射法
胶束大小在胶体大小范围内,因而有光散射现象。
测定体系光散射某些参数(如散射光强度、瑞利比等) 随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变化,转折点处浓度应为CMC。
利用光散射法还可以求出胶束量和胶束聚集数。 胶束量等于胶束聚集数与表面活性剂分子量之 乘积。即将胶束量当作一个大个分子的分子量。
2011
2011
利外,还要考虑温度对表面活性剂在介质中溶解度的影响。 39
胶体与界面化学
表面活性剂溶液-2
2015.5.24
2011
40
胶束结构
胶束形成机理不像稀溶液中表面活性剂 单体吸附于界面那样清楚。?
胶束的形状多年来是存在有争议的问题。 球状胶束 层状胶束 圆柱状胶束
2011
41
41
体系中不含添加剂
26
第三节 表面活性剂在液体表面的吸附
在两相接触形成的界面区域中,不同组分的浓度 变化规律是不同的。 若在界面相中溶质浓度低于体相溶液中的,从体 相溶液经界面相区域至气相,溶质浓度是逐渐减少 的,没有明显、严格的分界线。 而吸附量又定义为在界面相中和在体相溶液中 溶质浓度之差,故确定界面的位置至关重要。
2011
2
原
因
☆表面活性剂使溶剂表面张力降低的能力是其实际 应用的重要依据。 ☆表面张力降至最低值(
min
)时之浓度即
为该表面活性剂之CMC,CMC越小越有利于实际应用。
min
和CMC--表征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大小
的重要参数。
2011
3
二、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表面活性剂的品种大约有6000多种,其分类方 法也不一致。
2011
浊点越高对实际应用越有利。
17
(2)电解质 将强电解质加入表面活性剂溶液中,能降 低表面活性剂的CMC值。一般来说,对于离子 型活性剂的影响尤为显著。
机理:外加电解质压缩胶束周围的双电层,使 更多的反离子与胶束结合,削弱了表面活性离子间 的电性排斥作用,有利于胶束形成。
2011
18
(3)有机物 有机物的影响比较复杂,很难找出规律。 长链的极性有机物对表面活性剂的CMC值影响 很显著。如醇、酸、胺等化合物,随着碳氢 链的增大,活性剂的CMC值下降。
1、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带电固体表面的吸附
表面活性离子在固体表面吸附与 二者带电符号及表面电荷密度有关, 也与表面活性离子疏水基大小和性质 有关。
一般来说,表面活性离子易在带反号电荷固体表面吸附, 在不带电的和带同号电荷的固体表面也可以色散力和其他作 用(如氢键、疏水效应等)而吸附
2011
37
2、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带电固体表面的吸附
2011
34
在固液界面的吸附机制 离子 型表 面活 性剂 以电 性作 用吸 附于 带电 表面
2011
35
在非极性表面以色散力吸附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主杂指聚氧乙烯类及含苯 环的分子)可与极性固体表面某些原子或基团形 成氢键吸附,已吸附的表面活性剂分子与溶液中 的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疏水基团因疏水效应而吸附。 2011 36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2011
Si-O-Si、Si-C-Si、Si-Si 硅表面活性剂 特殊表面活性剂 氧乙烯基与氧丙烯基嵌段共 聚的聚醚类高分子表面活性 剂
2011
8
第二节 胶束与临界胶束浓度
一、胶束的形成 表面活性剂在水中随着浓度增大,表面上聚集 的活性剂分子形成定向排列的紧密单分子层,多余 的分子在体相内部也三三两两的以憎水基互相靠拢, 聚集在一起形成胶束,这开始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 称为临界胶束浓度(CMC)。
第一节 表面活性剂的特点及分类
表面活性剂是一类具有双亲结构的有机化合物, 至少含有两种极性、亲液性迥然不同的基团部分, 它在加入量很少时即能大大降低溶液表面张力,改 变体系界面状态,从而产生润湿、乳化、起泡以及 增溶等一系列作用,有“工业味精”之美称。 在很低的浓度就能显著降低溶剂(主要是 水)表面张力,且具有实用价值的天然或合成的两
0 2
是两种表面活性剂各自单组分水溶液的CMC。
21
三、CMC的实验测定
实验室中测定都是根据下图所示各种表面 活性剂溶液的物理化学性质,在CMC时,有突 变而设计的。
2011
最常用的简便方法有:
22
1、表面张力法
表 面 张 力
适用于各种类型表 面活性剂,但要求试剂 纯净。
2011
23
2、电导法
因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不电离,在固液界面上主要以色 散力、氢键、疏水效应等作用,而不是靠静电作用吸附。
2011
38
在固液界面吸附的影响因素
1、表面活性剂的性质:同系列表面活性剂在同一种固体上 吸附,随疏水基碳原子数增大吸附量增大。 2、介质的性质:大多数固体因多种原因在水中可能表面荷 电,有等电点,介质pH值的改变可能影响固体表面带电符 号和表面电荷密度,从而影响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吸附。 3、吸附剂表面性质:根据“相似相吸”原理,与固体表 面性质接近的表面活性剂吸附量大;反之亦然。 4、温度的影响:除考虑吸附过程是放热过程,对吸附不
这时溶液性质与理想性质发生偏离,在表面张力对 浓度绘制的曲线上会出现转折。继续增加活性剂浓度,表面 张力不再降低,而体相中的胶束不断增多、增大。
2011
9
2011
10
2011
11
可以将“油” “藏” 在水中。
2011
12
CMC值规律
(1)疏水基相同时,直链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的CMC大约比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小两个数量级; (2)同系物中,不论是离子型的还是非离子 型的活性剂,疏水基的碳原子数目越多,CMC 值就越低; (3)疏水基碳链长度相同而化学组成不同时, CMC存在显著差别; 2011
2011
性很弱,要有更多的羟基(-OH)和醚键(-O-)才行。
16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CMC在10~40℃范围 内受温度影响较小,而温度升高能显著降低非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CMC。 在较大温度范围内,CMC是随温度升高先 降后升的,有最低点。 在各种实际用途中多是用表面活性剂的胶 束溶液,因此,表面活性剂的Krafft点越低、
按溶解性分类 按是否离解分类 按离子类型分类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离子型表面活性 剂 水溶性表面活性剂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2011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
油溶性表面活性剂
4
RCOONa 羧酸盐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R-OSO3Na 硫酸酯盐 R-SO3Na 磺酸盐 R-OPO3Na2磷酸酯盐 R-NHCH2-CH2COOH 氨基 酸型 两性表面活性剂 CH3 | R-N+-CH2COO- 甜菜碱型 | CH3
乙、丙、丁醇对十四烷基羧 酸钾溶液的CMC值的影响 2011
19
醇类对非离子型的表面活性剂影响 正好相反,如C12H25O(CH2-CH2O)23H的CMC 值为9.1×10-5mol L-1,随着乙醇量的 增加,它的CMC值继续上升。
2011
20
(4)不同表面活性剂
在一种表面活性剂溶液中加入与其相同类型的表 面活性剂(即同系物),混合溶液的CMC介于两单一表面
2011
Gibbs划面法和Guggenheim界面相法。
27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其在水中不解离,可作为单一溶 质处理,应用下式进行计算
1 2 RT
(1)
c2 RT ln c 2 T
2(1) 0
c 2 T
c2 c2
13
二、CMC的影响因素
CMC主要受表面活性剂亲水基、疏水基 的性质与大小、添加物和温度的影响。 (1)温度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 的升高而慢慢增加,但达到某一温度以后,溶解 度迅速增大,这一点称为Kraff点,此点的温度 叫临界溶解温度,以Tk表示。
2011
14
Tk是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温度曲线与 CMC—温度曲线的交叉点,在Tk时,表面活性剂的溶 解度等于其CMC。胶束只存在于Tk以上温度。
5
2011
R-NH2·HCl 伯胺盐 CH3 | R-N-HCl | H CH3 | R-N-HCl | CH3
仲胺盐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叔胺盐
2011
CH3 | R-N+-CH3Cl| CH3
季胺盐
6
R-O-(CH2CH2O)nH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 R-(C6H4)-O(C2H4O)nH 烷基酚聚氧乙烯醚 R2N-(C2H4O)nH 聚氧乙烯烷基胺 R-CONH(C2H4O)nH 聚氧乙烯烷基酰胺 R-COOCH2(CHOH)3H 多元醇型 7
2011
29
根据Gibbs吸附公式计算表面活性剂吸 附量的最完善的方法是实验测定溶液表面张 力与浓度的关系,再用图解积分、数值微分 或解析微分的方法求出不同浓度点的 再用相应公式计算吸附量。
2011
d dc
,
30
第四节 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的吸附
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上的吸附规律大多 与自稀溶液中吸附小分子化合物的类似。 但因表面活性剂有不同类型之分,且疏 水基、亲水基结构多有变化,故其吸附常又 有其特点。 此特点与吸附剂、表面活性剂结构和添
2011
亲性有机物质称为表面活性剂。
1
1
一、表面活性剂的特点及性质 结构特点:具有不对称性,含两亲基团, 亲水(憎油)极性基团:易溶于极性溶剂中 亲油(憎水)非极性基团:一般为碳氢链 亲油基 亲水基
性质:双亲性、溶解性、表面吸附性、界面定向排 列、形成胶束、多功能性 在表面活性剂溶液的诸多性质中表面张力随浓 度的变化至关重要。
电 导 率
只适用于离子型表 面活性剂,且不能加入 其它电解质。
2011
24
3、增溶法
当表面活性剂浓度达CMC时胶束大量形成,某些 难溶或不溶的有机物可增溶于胶束中,使这些物质 的溶解能力大大增大,测出增溶量与表面活性剂浓 度的关系线,转折点处之表面活性剂浓度即为CMC。
增溶法可应用体系浊度、吸收光谱、荧光 探针等方法为手段进行测定。 但由于加入被增溶物或探针物质可能会对 CMC值产生影响。
2011
加剂有关。
31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吸附等温线与吸附等温式
最常见的吸附等温线有三种:
2011
32
1、Langmuir型(L型)
等温线用稀溶液吸附的 Langmuir等温式表示
2、S型
等温线用BET二常数公式表示
吸附附等温式为:
3、LS复合型(双平台型)
k 1 c 1 n k 2 c n 1 n 1 1 k 1 c 1 k 2 c
活性剂的CMC之间,但更接近于表面活性高的那一组分。 对于两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同系物混合溶液,或体 系中含有过量中性电解质的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混合溶 液,其CMCT可通过下式计算:
1 / CMC T x1 / CMC x 2 / CMC
0 1
式中x1和x2分别是第一和第二种表面活性剂的摩尔分数,CMC01和CMC02分别
此式也适用于描述L型和S型等温线
2011
33
L和LS型等温线表示在低浓度时表面活性剂就有强烈 的吸附能力。 如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带反号电荷的固体表面上的吸附。
S型等温线形成比较复杂:①固体与溶剂亲和力强 使低浓度时表面活性剂在与溶剂的竞争吸附中占 优势,难以吸附;②表面活性粒子在带同号电荷 固体表面上吸附多为S型等温线;③表面活性离子 在表面电荷密度不大的带反号电荷表面上吸附可 能出现S型等温线。
表面活性剂浓度稍大于CMC时,形成的胶束一般 为球形; 表面活性剂浓度大于十倍CMC时,形成不对称形 状胶束,如棒状、盘状等。
体系中存在添加剂(如无机盐)
表面活性剂浓度不大于十倍CMC时,也可能形成不 对称形状胶束。
2011
42
42
2011
43
HLB值的概念
2011
15
对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当温度升高 至某一温度,澄清溶液变混浊,有大的聚集体 沉淀物析出,这一温度称为浊点。 浊点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与溶剂水的结 合能力有关,亲水性越强浊点越高。如聚氧乙
烯醚型的表面活性剂含氧乙烯基越多浊点越高。
原因: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极性基团一般是羟基(OH)和醚键(-O-),这些亲水基团在水中不解离,亲水
0
T
正吸附 负吸附
28
0
T
2(1) 0
2011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电离形成表面活性阳离子或阴 离子,同时生成它们的反离子。如果再有其它物质将 使成分更为复杂。
对于1-1价型的表面活性剂,根据表面是 电中性的,故:
1 d c d R 2 RT d ln a 2 RT dc
2011
25
4、光散射法
胶束大小在胶体大小范围内,因而有光散射现象。
测定体系光散射某些参数(如散射光强度、瑞利比等) 随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变化,转折点处浓度应为CMC。
利用光散射法还可以求出胶束量和胶束聚集数。 胶束量等于胶束聚集数与表面活性剂分子量之 乘积。即将胶束量当作一个大个分子的分子量。
2011
2011
利外,还要考虑温度对表面活性剂在介质中溶解度的影响。 39
胶体与界面化学
表面活性剂溶液-2
2015.5.24
2011
40
胶束结构
胶束形成机理不像稀溶液中表面活性剂 单体吸附于界面那样清楚。?
胶束的形状多年来是存在有争议的问题。 球状胶束 层状胶束 圆柱状胶束
2011
41
41
体系中不含添加剂
26
第三节 表面活性剂在液体表面的吸附
在两相接触形成的界面区域中,不同组分的浓度 变化规律是不同的。 若在界面相中溶质浓度低于体相溶液中的,从体 相溶液经界面相区域至气相,溶质浓度是逐渐减少 的,没有明显、严格的分界线。 而吸附量又定义为在界面相中和在体相溶液中 溶质浓度之差,故确定界面的位置至关重要。
2011
2
原
因
☆表面活性剂使溶剂表面张力降低的能力是其实际 应用的重要依据。 ☆表面张力降至最低值(
min
)时之浓度即
为该表面活性剂之CMC,CMC越小越有利于实际应用。
min
和CMC--表征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大小
的重要参数。
2011
3
二、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表面活性剂的品种大约有6000多种,其分类方 法也不一致。
2011
浊点越高对实际应用越有利。
17
(2)电解质 将强电解质加入表面活性剂溶液中,能降 低表面活性剂的CMC值。一般来说,对于离子 型活性剂的影响尤为显著。
机理:外加电解质压缩胶束周围的双电层,使 更多的反离子与胶束结合,削弱了表面活性离子间 的电性排斥作用,有利于胶束形成。
2011
18
(3)有机物 有机物的影响比较复杂,很难找出规律。 长链的极性有机物对表面活性剂的CMC值影响 很显著。如醇、酸、胺等化合物,随着碳氢 链的增大,活性剂的CMC值下降。
1、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带电固体表面的吸附
表面活性离子在固体表面吸附与 二者带电符号及表面电荷密度有关, 也与表面活性离子疏水基大小和性质 有关。
一般来说,表面活性离子易在带反号电荷固体表面吸附, 在不带电的和带同号电荷的固体表面也可以色散力和其他作 用(如氢键、疏水效应等)而吸附
2011
37
2、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带电固体表面的吸附
2011
34
在固液界面的吸附机制 离子 型表 面活 性剂 以电 性作 用吸 附于 带电 表面
2011
35
在非极性表面以色散力吸附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主杂指聚氧乙烯类及含苯 环的分子)可与极性固体表面某些原子或基团形 成氢键吸附,已吸附的表面活性剂分子与溶液中 的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疏水基团因疏水效应而吸附。 2011 36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2011
Si-O-Si、Si-C-Si、Si-Si 硅表面活性剂 特殊表面活性剂 氧乙烯基与氧丙烯基嵌段共 聚的聚醚类高分子表面活性 剂
2011
8
第二节 胶束与临界胶束浓度
一、胶束的形成 表面活性剂在水中随着浓度增大,表面上聚集 的活性剂分子形成定向排列的紧密单分子层,多余 的分子在体相内部也三三两两的以憎水基互相靠拢, 聚集在一起形成胶束,这开始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 称为临界胶束浓度(CMC)。
第一节 表面活性剂的特点及分类
表面活性剂是一类具有双亲结构的有机化合物, 至少含有两种极性、亲液性迥然不同的基团部分, 它在加入量很少时即能大大降低溶液表面张力,改 变体系界面状态,从而产生润湿、乳化、起泡以及 增溶等一系列作用,有“工业味精”之美称。 在很低的浓度就能显著降低溶剂(主要是 水)表面张力,且具有实用价值的天然或合成的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