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体与界面化学之表面活性剂溶液.pdfx
界面化学:第三章 表面活性剂溶液3
所以 △Gm0 = RTln(a+a-)
△Gm0 = 2RTlncmc
(a+=a-)
3.8.1 胶团热力学模型—相分离模型
对相分离模型的评价 • 合理性:
在胶团溶液所具有的胶团聚集数 很大的情况下,单体到胶团的过渡 是锐变过程,类似于相分离。
• 局限性:
一般溶液的胶团聚集数并不大(30-200),不适宜作为一相 处理,因此相分离的描述不确切
由于n>>1,在cmc以上的一段浓度范围内,可以忽略第二项。
则 △Gm = △Gm0 – RTlnas
对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两种模型得出同样的结果
3.8.2 胶团热力学模型—质量作用模型
对于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如S+)
缔合平衡式 nS+ + kB-
(SnBk)(n-k)+
平衡常数K = am/(asn abk) = FCm/(CsnCbk)
lncmc= △Gm0 /(RT)-kglnCb
• 计算胶团标准自由能
• 有了胶团标准自由能便可以方便计算出相应的 标准焓变和标准熵变。
H
o m
T 2d (Gm0
T)
dT
Smo dGm0 dT
•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P98 •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
Br-
C12
Br
• 在所有实验温度, △Gm0皆为负值,说明在标准状态下形成胶团
3.8 胶团热力学
• 胶团溶液是热力学平衡体系,可以应用热力学 方法加以研究。
• 首先,需要确定热力学过程及热力学模型 • 胶团形成是若干个表面活性分子或离子结合成
一个整体(缔合体)的过程。
3.8.1 胶团热力学模型—相分离模型
界面化学:第三章 表面活性剂溶液2
4 温度升高,离子型略有降低,非离子型增加 5 在水介质中,表面活性剂与水不相似性越大,聚集数
3.5 动表面张力与吸附速度
——吸附动力学
v1>v2 ,步骤2主控,次表面层/溶液内部分子 交换(双向扩散)决定
•无搅拌,无能垒
分子到达表面速度
dn
dt
(D
1
)2
ct
1 2
(N0
1000)
11
瞬时表面吸附量 n 2(D )2 ct 2 (N0 1000)
未考虑解吸 用于起始吸附阶段
考虑解吸作用
次表面层溶质浓度是时间的函数,为0-t变数 验证:扩散决定吸附?
3.4 Gibbs吸附公式对各种表面活性剂 溶液的应用
• 非离子型(非电解质)表面活性剂溶液
• 离子型(电解质)表面活性剂溶液
1-1价型强电解质 1-1价型弱电解质
—回顾
• 确定吸附公式的形式
(1)非离子型(非电解质型)溶质
如:C8H17OH
二元组分,稀溶液
(1) 2
1 RT
d
d
ln C2
1 2.303RT
d
d
lg C2
(2)离子型(电解质型)溶质
1-1价型强电解质
(1) 2
1 2RT
d
d
ln C2
1-1价型弱电解质
如:C10H21SO4Na 如:羧酸钠
二元组分 极稀溶液
(1)
(1)
R
RH
1
d
RT d ln cNa cR
3.5 动表面张力与吸附速度
3.5 动表面张力与吸附速度
《胶体溶液》课件
沉降平衡:当V沉降 = V扩散,系统达平衡, 形成一个稳定的浓度梯度的状态。
二、溶胶的基本性质
4.溶胶的电学性质 (1)电泳:在外电场作用下,带电胶粒在介质中
定向移动的现象。
+
–
泥土 胶粒带负电
二、溶胶的基本性质
(2)电渗:
在外电场作用下,分散介质通过多孔膜作 定向移动的现象。
表面活性物质(表面活性剂)
一、表面活性剂
2.正吸附和负吸附
溶液自发降低σ的方式:改变表面层的浓度。
σ
I 无机酸,
碱, 盐等.
σ0
Ⅱ 有机酸, 醇,
酯, 醚, 酮等.
Ⅲ 肥皂, 合成 c 洗涤剂等.
Ⅰ:c表<c本: 负吸附
Ⅱ:c表>c本: 正吸附 Ⅲ:c表>>c本: 正吸附
一、表面活性剂
小结:
正吸附 表面活性物质 溶质的加入σ↓ c(表面) > c(内部)
例如:制备氢氧化铁溶胶: FeCl3 + 3H2O(沸) → Fe(OH)3 + 3HCl
溶液中部分Fe(OH)3与 HCl作用: Fe(OH)3 + 3HCl → FeOCl + 2H2O FeOCl → FeO+ + Cl-
三、胶团结构及溶胶的稳定性
(2)胶核表面分子的离解
硅酸溶胶的胶核由许多xSiO2·yH2O分子组成
四、溶胶的稳定与聚沉
2. 溶胶的聚沉
胶粒从介质中析出的现象。 电解质的聚沉作用 溶胶的相互聚沉 高分子物质对溶胶的作用
四、溶胶的稳定与聚沉
电解质的聚沉作用 (1) 聚沉原理:
表面活性剂物理化学教案中的表面活性剂的界面现象与胶体性质
表面活性剂物理化学教案中的表面活性剂的界面现象与胶体性质表面活性剂是一类重要的化学物质,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洗涤剂、乳化剂、泡沫剂等。
在表面活性剂物理化学教案中,理解表面活性剂的界面现象与胶体性质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从分子结构、界面张力、胶体稳定性等角度,探讨表面活性剂的相关知识。
一、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表面活性剂分子通常分为两部分,一个亲水性较强的头基(水溶性基团,如羧酸基、羟基等),一个亲油性较强的尾基(疏水性基团,如烷基链)。
这种结构使得表面活性剂在界面上能够形成疏水区域和亲水区域,从而表现出许多特殊的性质。
二、表面活性剂的界面现象1. 表面张力表面活性剂的存在降低了液体表面的张力。
在纯净溶液中,表面活性剂分子聚集在液体表面,构成单分子层。
表面活性剂的尾基朝向液体内部,而头基则与溶液产生相互作用。
这种排列方式,使得表面张力下降,溶液的界面能变得更加松弛。
2. 乳化与分散表面活性剂能够使亲水性和亲油性物质互相溶解。
当加入适量的表面活性剂后,液体中的油滴会被包覆在表面活性剂的单分子层中,从而形成乳状液体。
这种乳状液体能够有效地分散油滴,使其长时间保持分散状态。
三、表面活性剂的胶体性质胶体是一种介于溶液和悬浊液之间的物质。
表面活性剂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形成胶体系统。
1. 胶体溶液的稳定性通过加入适量的表面活性剂,可以使胶体溶液中的分散相保持稳定,避免出现沉淀现象。
这是因为表面活性剂的存在能够减小分散相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形成稳定的胶体。
2. 胶体的类型根据表面活性剂的尺寸和分子结构,胶体可以分为胶体颗粒、光学胶体和胶体固体等。
其中,胶体颗粒是由表面活性剂分子或粒子聚集形成的微小颗粒,它们能够在溶液中悬浮并形成胶体系统。
四、实验案例与教学方法在表面活性剂物理化学教案中,可以引入一些实验案例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1. 实验案例:利用表面张力测定仪测量不同表面活性剂的表面张力,探究表面活性剂浓度、温度等因素对表面张力的影响。
界面与胶体化学3 溶液的表面张力u
溶液的表面张力与表面活性
类型1:溶液表面张力随溶液浓度增加而线性增大。 多数无机盐(如 NaCl,NH4Cl)、酸、碱及蔗糖、甘露醇 等多羟基有机物的水溶液属于这一类型。这类物质常称为 d γ “非表面活性物质”。其特点是 > 0
d c
类型2:溶液表面张力随溶液浓度增加而逐渐降低。这种类型 的例子包括大多数低分子量的极性有机物。如醇、醛、酸、 酯、胺及其衍生物。由于水溶性有机化含物一般含有一个极 性基(如 OH 基或 COOH 基)和一个非极性碳氢基团。这 类分子倾向于聚集在表面层,它们的取向是把极性部分指向 体相溶液中的极性水分子,非极性部分朝向气相。这种类型 2 d γ d γ 的数学特征是 < 0, <0
n如下图(a)和(b)所示。如在水中加入肥皂(硬脂酸
有机物质水溶液的表面张力
n293K
时一些脂肪醇水溶液的表面张力随浓度变化
关系如图所示。
有机物质水溶液的表面张力
n
有机物质水溶液的表面张力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属于同系的有机物 R(CH2)nX〔例如脂肪醇 R(CH2)nOH〕,每增加一个-CH2 基使其在稀溶 液中降低同样表面张力所需浓度约减小了 3 倍,即 (dγ/dc)c→o 值增加了 3 倍。这一近似规 律常称为“特劳贝(Traube)规则”。
此值与麦克拜因(Mcbain)直接自实验测出的数值 Γ= 2.77x10-6mol·m-2 相当接近。
吉布斯吸附等温式的讨论和应用
1、吉布斯吸附等温线 dγ = B 当浓度极稀时,对2、3类型曲线 (常数) dC 2 代入吉布斯吸附等温式得
Γ
(1) Γ 即 2 与 C
2
(1) 2
BC 2 =− RT
)
胶体和界面化学 表面活性剂作用原理
1.2 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特点
❖所以具有表面活性的物质不一定都是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分子一般由非极性的、亲油(疏水)的碳 氢链部分和极性的、亲水(疏油)的基团共同组成。
此种结构具有两重性 质,即从水中逃逸和 溶解于水中。因此在 水溶液中、表面和界 面采取特殊的定向排 列,具有一定的组织 结构,
疏水尾
亲水端基
冰山结构
溶剂化分子
由于疏水作用,水溶液中 的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碳氢 键有力图脱离水包围的趋 势,易于自身互相靠近、 聚集起来。表面活性剂分 子在水溶液表面上的吸附 和在溶液中缔合成为胶团 (见右图)。即为表面活 性剂分子自水介质逃离面 聚集的表现,亦即疏水作 用导致表面活性剂在表面 上的吸附和在溶液中的胶 团形成。
表面活性剂作用原理
§第一节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和化学结构 §第二节 表面活性剂在界面上的吸附 §第三节 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的状态 §第四节 表面活性剂有序结构 §第五节 表面活性剂的化学结构和性能
的关系
§第一节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和化学结构
1.1 表面活性和表面活性剂 1.2 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特点 1.3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和化学结构
§第一节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和化学结构
油酸钠是典型的肥皂,能很快的降低水的界 面张力,在浓度为0.0033M时可将水的界面 张力从72mN·m-1降到25mN·m-1
根据实验现象,将各类物质水溶液的表面张力和浓度的关系 归结为三种类型,
1.表面张力在稀浓度时随浓度急剧下降,降到一定浓度后不再 下降或下降很慢。
1.1 表面活性和表面活性剂
公元前2500年人们采用了山羊油与木炭和石灰共 沸的方法制取肥皂。 一世纪末期,我国周代常用草木灰水洗净油污衣 物,《礼记》中写着“冠带垢和灰清漱,衣裳垢 和灰清澣”。此过程中实际上是油脂经皂化生成 肥皂、从而发生洗涤作用的情况。魏晋时期利用 皂角(落叶乔木皂角树的果实,成分为烷基多苷 )和猪胰(用猪的胰脏制取,主要成分是蛋白酶 )作为洗涤剂。直到民国时期,西方的制皂术传 入我国(洋胰子)。1890年上海第一家生产肥皂 的工厂成立。
胶体与表面化学-第六章-表面活性剂
2017/10/6
第三节 表面活性剂在界面上的吸附
n1 n2 d1 d2 -d A A
Gibbs 表面 热力 学
1d1 2 d2 -d 1d1 2 d2 -d
2 d2 -d
Г1=0 平衡状态时
2 2
在恒温条件下
a2 d RT da2
c d RT dc
理想稀溶液
2017/10/6
第三节 表面活性剂在界面上的吸附
c d RT dc
Gibbs 表面 热力 学
d 0 dc
Γ>0,溶质在表面的浓度大于溶液 中的浓度,称为正吸附
d 0 dc
d 0 dc
Γ<0,溶质在表面的浓度小于溶液中 的浓度,称为负吸附
对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以及其他在水中不电离的有 机物可直接计算。
2017/10/6
第三节 表面活性剂在界面上的吸附
c d RT dc
Gibbs 表面 热力 学
1932年,Mcbain和他的学生精心 设计了“刮皮实验”,刀片以 11m/s刮下0.01mm厚度的薄层液体, 求算吸附量Γ。验证了Gibbs公式的 正确性。
主要用作抗静电剂和乳化剂
2017/10/6
第二节 SAa的分类
阳离 子表 面活 性剂
这类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水 中电离后,起作用的是阳离 子 一般都是有机胺的衍生物
常用作杀菌剂,季铵盐类。
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溴化铵
2017/10/6
第二节 SAa的分类
两性 离子 表面 活性 剂
两性表面活性剂是由带正电荷和负电荷 活性基团组成的表面活性剂。随介质的pH 可成阳或阴离子型。 性质:碱性水溶液中呈阴离子性质,起 泡性良好、去污力亦强; 酸性水溶液中 呈阳离子性质,杀菌力很强,毒性小。 常用品种:卵磷脂、氨基酸型和甜菜碱 型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应用胶体与界面化学》04 表面活性剂溶液
胶束内核为非极性 微区,表面与水接 触是极性微区
增溶作用的应用
• 洗涤作用:被洗下的污垢增溶于溶剂胶束内 部,可防止污垢重新附着于织物上 • 小肠不能直接吸收脂肪,但能通过胆汁对脂 肪的增溶而将其吸收 • 采油工业中“胶束驱油”工艺:配制含有 水、表面活性剂和油的‘“胶束溶液”, 其能润湿岩层,溶解原油,并洗下附于岩 层上的原油,因而提高采油率。 • 乳液聚合反应
第四章 表面活性剂溶液
第一节 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和分类
第二节 胶束和临界胶束浓度
第三节 表面活性剂在液体表面的吸附
第四节 增溶作用
第五节 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的吸附
第四章 表面活性剂溶液
γ 3 2 NaCl, KNO3,HCl 乙醇、丁醇、乙酸
1
肥皂、洗衣粉、油酸钠
c 定义: 加入少量就能显著降低液体表面张力的物质。具 有两亲性的有机物质 润湿剂、渗透剂、分散剂、起泡剂、柔软剂、消 泡剂
B B
温度一定时:dG dAs B dn B
B
达到平衡时: B B B
在恒温恒压组成不变时, 和B为常数,所以:G As B n B
对上式进行微分,得:dG dAs As d B dn n B d B B
d/da2 > 0, 增加溶质2的浓度使表面张力升高, 2<0,是负吸附。表面层中溶 质浓度低于本体浓度。大多数的无机盐和高度水化能力的有机物(蔗糖等) 属于这种情况。
表面活性剂及其一般相行为
¾胺氧化物: R N O
CH3
表面活性剂的亲水头基分类
z 两性型表面活性剂 两个亲水基团,一个带正电,一个带负电。
¾氨基丙酸型:RN+H2CH2CH2COO– ¾甜菜碱型: RN+(CH3)2CH2COO– ¾牛磺酸型: RN+(CH3)2(CH2)xSO3–
R'
N CH2
¾ 咪唑啉型: R C CH2 N
Br
(DDAB)
特殊的表面活性剂
1. Gemini型表面活性剂: 2. Bola型表面活性剂: 3. 氟表面活性剂: 4. 硅表面活性剂: 5. 大分子表面活性剂:
H3C N Br- + CH3
N CH3 H3C +Br-
O K+ -O
O K+ -O
CF3(CF2)nCOO– Na+
CH3 CH3 (Si O)n(C2H4O)xR
R–NH–CHR–CO–NH–CHR’–CO–...–CO2H R–(OCH2CH[CH2OH]CH2)n –...–OCH2CH[CH2OH]CH2OH
典型的表面活性剂疏水基团
Group Natural fatty acids Petroleum paraffins Olefins Alkylbenzenes
γ
z 溶液至少由两种分子组成。
I
γ0
z 水溶液表面张力随浓度变化
II
规律大致有如右图所示的三
III
种类型。
c
z 类型I:溶液表面张力随溶液浓度增加而线性增大,多数 为无机盐。这类物质常称为“非表面活性物质”。
dγ > 0
dc
z 类型II:溶液表面张力随溶液浓度增加而逐渐降低,如 大多数低分子量的极性有机物。
[化学]天津大学胶体与表面化学课件第八-九章表面活性剂
2019/12/16
(1)若温度(T)一定,A 增大,减小。
(2)表面膜也有气体、液体、固体。
A KT
a
液 态 膜
理想气态膜
b
气液平衡态 C
气态
d
A/nm2
2019/12/16 硬脂酸乙脂两度空间的 -A 曲线
11
膜是固态还是液态决定于分子中极性和非极 性部分的粘着力,如C16醇(液态),相同碳 氢链的酸(固态)
O /W 转相温度W / O
低温
高温
2019/12/16
35
2019/12/16
36
第七章 乳状液( Emulsion )
第一节 概述
通常,由水和“油”(广义的油) 混合生成 乳状液过程叫乳化 (Emulsification),反过程叫破 乳 (Demulsion)。
2019/12/16
(c)亲油基中烷基相同,亲水基的亲水性越强 , CMC越高.
2019/12/16
25
第四节 表面活性剂的HLB值 (亲水亲油平衡)
一、概述:
HLB —Hydrophilic and Lipophilic Balance
1949年Griffin发表第一篇HLB论文(按HLB大小 分类可节省选择乳化剂、洗涤剂等时间)。
3~6
水包油型(w/o 型)乳化剂
8~18
润湿剂
12~15
洗涤剂
13~15
增溶剂
15~18
2019/12/16
30
(2)由基因数法求HLB (1957年Davies提出)
HLB 7 (亲水基的基数 ) (亲油基的基数 )
胶体和界面化学 表面活性剂作用原理
I /I
12
§第三节 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的状态
3.3 胶团的形状和大小
球状胶束
棒状胶束 扁球状
❖ 形成何种胶团由表面活性剂类型和浓度决定
一般在简单的表面活性剂溶液中,cmc附近形成的为 球形胶束,溶液浓度达到10倍附近或更高时,胶团 椭球扁球或棒状.有时形成层状胶团
§第三节 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的状态
离子表面活性剂普遍具有上述性质, 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有其特殊性(无上述的电导性质 ,溶度性质也与上不同,)。然而,所有类型的表面 活性剂在溶液的依数性质上皆有与一般化合物(如无 机盐、水溶性有机物等)不同的特点,
§第三节 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的状态
表面活性剂水溶液还有一种独特 的性质: 即在溶液浓度不太大时能溶解相当 量的不溶(或不易溶)于水的有机物 质。这是与无机盐或其它化合物完 全不同的又一种性质。如果是无机 盐水溶液,一般由于“盐析”作用 ,浓度增加容易使其溶解有机物的 能 力减小。而表面活性电解质溶液则 相反,溶解有机物的能力随浓度增 加而增加。
❖ 3.2 临界胶团浓度(cmc)及其测定
(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
表面活性剂在水中随着浓度增大,表面上聚集 的活性剂分子形成定向排列的紧密单分子层,多余 的分子在体相内部也三三两两的以憎水基互相靠拢, 聚集在一起形成胶束。
溶液性质发生突变时的浓度,亦即开始形成胶团的 最低浓度,称为临界胶团浓度(简写为cmc),此过 程称为胶团化作用。
而对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当温度升高到某一值时,溶液 会突然变浑浊,这意味着温度升高会使其溶解度下降,此时 的温度被称为该表面活性剂的“浊点”。
§第三节 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的状态
界面化学北京化工大学第二章表面活性剂及其溶液行为
在碳原子数相同的条件下,表面活性剂为直链的
cmc比碳氢链有分支的表面活性剂的cmc低。
完整版课件ppt
35
极性基位置的影响
硫酸基在碳氢链中的位置越靠近中间者越大。
碳氢链中其它取代基的影响
在碳氢链中引入苯基、双键、极性基等均可使 cmc增大。
碳氟链化合物
与同碳原子数的一般表面活性剂相比,其cmc值 一般低得多。
由两种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所形成的混合胶束也与上述的胶束 相似。
完整版课件ppt
26
2.2.3 液晶
在水溶液中,表面活性剂由完全无序的单体稀 溶液到高度有序的结晶态,在此之间存在一系列中 间相,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胶团的聚集数 增加,表面活性剂就会出现一系列液晶态。在表面 活性剂-水体系中通常有三种液晶即六方相、立方相 和层状相。
一个不带电。例如,醇醚硫酸盐 R(C2H4O)nSO4Na。
完整版课件ppt
12
特种表面活性剂
含氟表面活性剂
三高:高表面活性 高耐热性,例:全氟烷基磺酸盐的热分解 温度高达420度 高化学惰性 浓(硫、硝)酸中也不被破坏
二憎:既憎水又憎油
完整版课件ppt
13
含硅表面活性剂
分为阴离子、阳离子和非离子型 优良的润湿性 特点:基本上是生理惰性。内服时属低毒性。
此法只适用于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团浓度的测 定。
十二完烷整版基课磺件酸ppt水溶液的电导率与浓度的关系 33
3. 染料法 利用表面活性剂与带相反电荷的染料离子在cmc前后颜
色发生明显改变的性质,可采用光度计进行测定。
4.光散射法 表面活性剂胶团是几十个或更多的表面活性剂分子或离
子的缔合物,对光有较强的散射作用。从光散射-浓度曲 线的转折点可测出临界胶束浓度。
胶体和表面活性剂(课堂PPT)
2021/3/29
27
二、高分子化合物溶液的溶解特征
低分子化合物在不同溶剂中只有溶解或不 溶解两种情况,而高分子化合物在不同溶剂中, 可能山现不溶解、溶胀、溶解三种情况,其中 溶胀是高分子化合物特有的现象。例如:橡胶 在水中不溶解;动物胶在冷水中吸水,体积逐 渐胀大,这就是溶胀;而蛋白质可溶于水,淀 粉可溶于热水。
2021/3/29
3
一、胶体
胶体也是一种分散系,在这种分散 系里,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介于溶质 分子或离子的直径(一般大于10-9米)和悬 浊液或乳浊液微粒的直径(一般小于10-7 米)之间。一般地说,分散质微粒的直径 大小在 10-9 ~ 10-7 米之间的分散系叫做 胶体。
2021/3/29
4
化物的胶体微粒吸附阳离子,胶体微粒 带正电荷;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的硫化 物的胶体微粒吸附阴离子,胶体微粒带 负电荷。因为胶体的微粒是带电的粒子, 所以,在电场的作用下,发生了定向运 动,产生了电泳现象。
2021/3/29
19
4.胶体的凝聚
影响胶体凝聚的因素很多,如电解 质的作用,温度的变化,带相反电荷胶 体的作用。在这些因素中,最重要的是 电解质的作用。
2021/3/29
41
2021/3/29
42
正是由于分子的这种定向吸附,使 得表面活性剂具有改变表面润湿性能、 乳化、破乳、起泡、消泡、分散、清洁 等多方面的作用。
2021/3/29
43
三、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表面活性剂可以分离子型和非离子 型两大类。当表面活性剂溶于水时,凡 能电离生成离子的,叫做离子型表面活 性剂;凡在水中不电离的就叫做非离子 型表面活性剂。
2021/3/29
3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亲性有机物质称为表面活性剂。
1
1
一、表面活性剂的特点及性质 结构特点:具有不对称性,含两亲基团, 亲水(憎油)极性基团:易溶于极性溶剂中 亲油(憎水)非极性基团:一般为碳氢链 亲油基 亲水基
性质:双亲性、溶解性、表面吸附性、界面定向排 列、形成胶束、多功能性 在表面活性剂溶液的诸多性质中表面张力随浓 度的变化至关重要。
此式也适用于描述L型和S型等温线
2011
33
L和LS型等温线表示在低浓度时表面活性剂就有强烈 的吸附能力。 如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带反号电荷的固体表面上的吸附。
S型等温线形成比较复杂:①固体与溶剂亲和力强 使低浓度时表面活性剂在与溶剂的竞争吸附中占 优势,难以吸附;②表面活性粒子在带同号电荷 固体表面上吸附多为S型等温线;③表面活性离子 在表面电荷密度不大的带反号电荷表面上吸附可 能出现S型等温线。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2011
Si-O-Si、Si-C-Si、Si-Si 硅表面活性剂 特殊表面活性剂 氧乙烯基与氧丙烯基嵌段共 聚的聚醚类高分子表面活性 剂
2011
8
第二节 胶束与临界胶束浓度
一、胶束的形成 表面活性剂在水中随着浓度增大,表面上聚集 的活性剂分子形成定向排列的紧密单分子层,多余 的分子在体相内部也三三两两的以憎水基互相靠拢, 聚集在一起形成胶束,这开始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 称为临界胶束浓度(CMC)。
2011
34
在固液界面的吸附机制 离子 型表 面活 性剂 以电 性作 用吸 附于 带电 表面
2011
35
在非极性表面以色散力吸附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主杂指聚氧乙烯类及含苯 环的分子)可与极性固体表面某些原子或基团形 成氢键吸附,已吸附的表面活性剂分子与溶液中 的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疏水基团因疏水效应而吸附。 2011 36
因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不电离,在固液界面上主要以色 散力、氢键、疏水效应等作用,而不是靠静电作用吸附。
2011
38
在固液界面吸附的影响因素
1、表面活性剂的性质:同系列表面活性剂在同一种固体上 吸附,随疏水基碳原子数增大吸附量增大。 2、介质的性质:大多数固体因多种原因在水中可能表面荷 电,有等电点,介质pH值的改变可能影响固体表面带电符 号和表面电荷密度,从而影响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吸附。 3、吸附剂表面性质:根据“相似相吸”原理,与固体表 面性质接近的表面活性剂吸附量大;反之亦然。 4、温度的影响:除考虑吸附过程是放热过程,对吸附不
5
2011
R-NH2·HCl 伯胺盐 CH3 | R-N-HCl | H CH3 | R-N-HCl | CH3
仲胺盐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叔胺盐
2011
CH3 | R-N+-CH3Cl| CH3
季胺盐
6
R-O-(CH2CH2O)nH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 R-(C6H4)-O(C2H4O)nH 烷基酚聚氧乙烯醚 R2N-(C2H4O)nH 聚氧乙烯烷基胺 R-CONH(C2H4O)nH 聚氧乙烯烷基酰胺 R-COOCH2(CHOH)3H 多元醇型 7
2011
15
对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当温度升高 至某一温度,澄清溶液变混浊,有大的聚集体 沉淀物析出,这一温度称为浊点。 浊点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与溶剂水的结 合能力有关,亲水性越强浊点越高。如聚氧乙
烯醚型的表面活性剂含氧乙烯基越多浊点越高。
原因: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极性基团一般是羟基(OH)和醚键(-O-),这些亲水基团在水中不解离,亲水
这时溶液性质与理想性质发生偏离,在表面张力对 浓度绘制的曲线上会出现转折。继续增加活性剂浓度,表面 张力不再降低,而体相中的胶束不断增多、增大。
2011
9
2011
10
2011
11
可以将“油” “藏” 在水中。
2011
12
CMC值规律
(1)疏水基相同时,直链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的CMC大约比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小两个数量级; (2)同系物中,不论是离子型的还是非离子 型的活性剂,疏水基的碳原子数目越多,CMC 值就越低; (3)疏水基碳链长度相同而化学组成不同时, CMC存在显著差别; 2011
13
二、CMC的影响因素
CMC主要受表面活性剂亲水基、疏水基 的性质与大小、添加物和温度的影响。 (1)温度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 的升高而慢慢增加,但达到某一温度以后,溶解 度迅速增大,这一点称为Kraff点,此点的温度 叫临界溶解温度,以Tk表示。
2011
14
Tk是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温度曲线与 CMC—温度曲线的交叉点,在Tk时,表面活性剂的溶 解度等于其CMC。胶束只存在于Tk以上温度。
表面活性剂浓度稍大于CMC时,形成的胶束一般 为球形; 表面活性剂浓度大于十倍CMC时,形成不对称形 状胶束,如棒状、盘状等。
体系中存在添加剂(如无机盐)
表面活性剂浓度不大于十倍CMC时,也可能形成不 对称形状胶束。
2011
42
42
2011
43
HLB值的概念
0
T
正吸附 负吸附
28
0
T
2(1) 0
2011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电离形成表面活性阳离子或阴 离子,同时生成它们的反离子。如果再有其它物质将 使成分更为复杂。
对于1-1价型的表面活性剂,根据表面是 电中性的,故:
1 d பைடு நூலகம் d R 2 RT d ln a 2 RT dc
2011
0 2
是两种表面活性剂各自单组分水溶液的CMC。
21
三、CMC的实验测定
实验室中测定都是根据下图所示各种表面 活性剂溶液的物理化学性质,在CMC时,有突 变而设计的。
2011
最常用的简便方法有:
22
1、表面张力法
表 面 张 力
适用于各种类型表 面活性剂,但要求试剂 纯净。
2011
23
2、电导法
2011
利外,还要考虑温度对表面活性剂在介质中溶解度的影响。 39
胶体与界面化学
表面活性剂溶液-2
2015.5.24
2011
40
胶束结构
胶束形成机理不像稀溶液中表面活性剂 单体吸附于界面那样清楚。?
胶束的形状多年来是存在有争议的问题。 球状胶束 层状胶束 圆柱状胶束
2011
41
41
体系中不含添加剂
2011
浊点越高对实际应用越有利。
17
(2)电解质 将强电解质加入表面活性剂溶液中,能降 低表面活性剂的CMC值。一般来说,对于离子 型活性剂的影响尤为显著。
机理:外加电解质压缩胶束周围的双电层,使 更多的反离子与胶束结合,削弱了表面活性离子间 的电性排斥作用,有利于胶束形成。
2011
18
(3)有机物 有机物的影响比较复杂,很难找出规律。 长链的极性有机物对表面活性剂的CMC值影响 很显著。如醇、酸、胺等化合物,随着碳氢 链的增大,活性剂的CMC值下降。
2011
Gibbs划面法和Guggenheim界面相法。
27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其在水中不解离,可作为单一溶 质处理,应用下式进行计算
1 2 RT
(1)
c2 RT ln c 2 T
2(1) 0
c 2 T
c2 c2
2011
25
4、光散射法
胶束大小在胶体大小范围内,因而有光散射现象。
测定体系光散射某些参数(如散射光强度、瑞利比等) 随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变化,转折点处浓度应为CMC。
利用光散射法还可以求出胶束量和胶束聚集数。 胶束量等于胶束聚集数与表面活性剂分子量之 乘积。即将胶束量当作一个大个分子的分子量。
2011
活性剂的CMC之间,但更接近于表面活性高的那一组分。 对于两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同系物混合溶液,或体 系中含有过量中性电解质的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混合溶 液,其CMCT可通过下式计算:
1 / CMC T x1 / CMC x 2 / CMC
0 1
式中x1和x2分别是第一和第二种表面活性剂的摩尔分数,CMC01和CMC02分别
2011
2
原
因
☆表面活性剂使溶剂表面张力降低的能力是其实际 应用的重要依据。 ☆表面张力降至最低值(
min
)时之浓度即
为该表面活性剂之CMC,CMC越小越有利于实际应用。
min
和CMC--表征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大小
的重要参数。
2011
3
二、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表面活性剂的品种大约有6000多种,其分类方 法也不一致。
2011
29
根据Gibbs吸附公式计算表面活性剂吸 附量的最完善的方法是实验测定溶液表面张 力与浓度的关系,再用图解积分、数值微分 或解析微分的方法求出不同浓度点的 再用相应公式计算吸附量。
2011
d dc
,
30
第四节 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的吸附
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上的吸附规律大多 与自稀溶液中吸附小分子化合物的类似。 但因表面活性剂有不同类型之分,且疏 水基、亲水基结构多有变化,故其吸附常又 有其特点。 此特点与吸附剂、表面活性剂结构和添
乙、丙、丁醇对十四烷基羧 酸钾溶液的CMC值的影响 2011
19
醇类对非离子型的表面活性剂影响 正好相反,如C12H25O(CH2-CH2O)23H的CMC 值为9.1×10-5mol L-1,随着乙醇量的 增加,它的CMC值继续上升。
2011
20
(4)不同表面活性剂
在一种表面活性剂溶液中加入与其相同类型的表 面活性剂(即同系物),混合溶液的CMC介于两单一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