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_实验设计
第3章实验研究均匀设计

3.2.3 均匀试验设计 1.试验设计方法
3.2 实验设计
均匀试验设计方法: ➢ 不考虑试验数据的整齐可比性,而让试验点在试验范
围内充分地均匀分散,则可以从全面试验中挑选比正 交试验更少的实验点作为代表进行试验,这种着眼于 实验点充分地均衡分散的试验方法,称为均匀试验设 计方法。
7
7
7
57,1,4,77。同理可7 构造出其他
均匀表的因素水平安排如表3-2-8
所示。
2.均匀设计表与使用
3.2 实验设计
(1)均匀设计表
U13(1312)均匀设计表
列号 1 2 3 4 5 6 7 11 2 3 4 5 6 7 2 2 4 6 8 1 12 1
8 9 1 11 1 8 9 100 11 1 2 3 5 7 9 112
➢U的右上角加“*”和不加“*’代表两种不同类型的均匀 设计表。 ➢通常加“*”的均匀设计表有更好的均匀性,应优先选用。
3.2.2 均匀试验设计 2.均匀设计表与使用
(1)均匀设计表
3.2 实验设计
实际操作时选择合适的均匀设计表(部分均匀表可 从文献查得)即可。
通常只列出试验次数为奇数的表,对于偶数次试验可 以用试验次数多一次的奇数表划去最后一行来安排。
(3)试验方案方案设计中的几个问题
表3-2-11 因素与水平对照
水平
因素
A
碱化时间/min
1
120
2
135
3
150
4
165
5
180
《第3章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作业设计方案-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2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理解DNA的基本概念及其在遗传过程中的重要性。
2. 掌握DNA的基本结构与功能,了解其与遗传信息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和探究精神。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将包括以下几部分:(一)课堂预习准备学生需完成相关基础知识的自学,包括但不限于:1. DNA的发现历程及意义。
2. DNA的分子结构特点。
3. DNA的复制过程与遗传信息的传递。
(二)课堂互动学习在第一课时中,学生将通过以下任务进行互动学习:1. 分组讨论:每组学生需讨论DNA与遗传的关系,并尝试用简短的语言解释DNA的遗传作用。
2. 观看并记录:学生需认真观看教师展示的DNA结构模型或视频,并详细记录观察到的结构特点。
(三)实验模拟与观察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需完成以下实验:1. 使用模型或模拟软件,尝试构建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理解其结构的稳定性和多样性。
2. 通过观察不同生物样本(如人体细胞或DNA分子实验切片),记录并分析DNA在细胞中的分布情况。
(四)课后作业学生需完成以下书面作业:1. 撰写一篇关于DNA的短文,内容包括DNA的定义、结构特点以及其在遗传中的作用。
2. 绘制一张简单的DNA双螺旋结构图,并标注出主要组成部分(如磷酸、脱氧核糖和碱基等)。
3. 思考题:列举并解释至少三个支持“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生物学事实或理论依据。
三、作业要求1. 所有作业必须独立完成,严禁抄袭他人作品。
2. 实验观察记录要详细、准确,实验结果需真实反映。
3. 书面作业需字迹工整、条理清晰,科学术语使用准确。
4. 思考题需结合所学知识,给出自己的理解和分析。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预习准备、课堂互动表现及书面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2. 评价标准包括知识掌握程度、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及书面表达能力等方面。
3. 对于优秀作业,将在班级内进行展示和表扬,并作为学习榜样供其他学生学习。
实验心理学,第三章 实验设计

喜好饮料问题
有效的实验设计应该是这样的:两个杯子一模一样, 既没有字母,也没有任何其他不同的标记可以让被试 看见或摸得到。
将可口可乐或百事可乐分别倒进两只杯里,一半被试 先饮可口可乐,然后饮百事可乐;另一半被试先饮百 事可乐,然后饮可口可乐。
这样的实验安排就不存在喜欢字母的问题了,而且, 实验顺序的效应也抵消了。
举例:在某项研究中要将30 个被试分配到三个自变量 水平A、B、C 中。
研究者需要先将被试按前测作业分数的高低排列,然后 将前三个被试随机分配到A、B、C 三组,接着将接下 来的三个被试如法分配,直到分配完毕。
1、匹配(matching)设 计
对动物进行被试间设计的实验研究时,一项重要的匹 配技术是拆窝技术(split-litter technique)。
同处理之前是相等的,即使有差异也是在统计允许的 限度以内的随机误差。
随机化设计的优缺点
优点: (1)控制两组被试变量的差异,分组方法简单可行。 (2)由于对每一被试者只作一次观测,可消除某些实
验误差。 缺点: (1)分成等组的方法仍欠精密。 (2)若两组在不同时期观测,就有可能插入实验以外
编制之测量工具的“信度”(可靠性)较低时。
研究进行中有较多变量无法控制时。
统计分析时,受试者须再细分为较小的各群组来分析比较 时。
实验设计时,预期会有较多受试者中途推出时。
怎样确定实验研究中被试样本人数
确定样本人数时要考虑以下因素 1、实验研究所要求的精确度 精确度是指样本平均数与总体平均数的一致性程度。精确度
定时系列设计模式
说明:Y1a、Y1b、Y1c分别表示实验处理前之观测值 Y2a、Y2b、Y2c分别表示实验处理后之观测值 X表示实验条件处理
第三章 实验设计与评价 综合性实验

第三章实验设计与评价综合性实验第一部分五年高考题荟萃2009年高考题一、选择题1.(09天津卷3)下列实验设计和结论相符的是 ( ) A.将碘水倒入分液漏斗,加适量乙醇,振荡后静置,可将碘萃取到乙醇中B.某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该气体水溶液一定显碱性C.某无色溶液中加Ba(NO3)2溶液,再加入稀盐酸,沉淀不溶解,则原溶液中一定有SO42-D.在含FeCl2杂质的FeCl3溶液中通足量Cl2后,充分加热,除去过量的Cl2,即可得到较纯净的FeCl3溶液答案 B解析 A项,乙醇不可以作为萃取剂,错;B项,石蕊变蓝,则肯定为碱性,正确。
C项,若原溶液中含有SO32-,生成BaSO3,再加入HCl,则与溶液的NO3-结合,相当于HNO3,则可以氧化BaSO3至BaSO4,沉淀不溶解,故错;D项,加热时,FeCl3会水解,错。
2.(09广东理科基础27)工业废水中常含有不同类型的污染物,可采用不同的方法处理。
以下处理措施和方法正确的是 ( )答案 D解析废酸与碱中和属于化学法,A项错;Cu2+不可能用SO42-沉降,B项错;活性碳无法吸收苯,C项错;Na2CO3 + Ca(OH)2CaCO3↓+ 2NaOH,是复分解法,属于化学法,D 项正确。
3.(09北京卷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将2CO 通入2BaCl 溶液中至饱和,无沉淀产生;再通入2SO ,产生沉淀B .在稀硫酸中加入铜粉,铜粉不溶解;再加入32Cu(NO )固体,铜粉仍不溶解C .向3AlCl 溶液中滴加氨水,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4NaHSO 溶液,沉淀消失D .纯锌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氨气的速率较慢;再加入少量4CuSO 固体,速率不改变 答案 C4.(09上海卷11)1-丁醇和乙酸在浓硫酸作用下,通过酯化反应制得 乙酸丁酯,反应温度为115~125℃,反应装置如右图。
下列对该实验的描述错误的是 ( ) A .不能用水浴加热 B .长玻璃管起冷凝回流作用C .提纯乙酸丁酯需要经过水、氢氧化钠溶液洗涤D .加入过量乙酸可以提高1-丁醇的转化率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5.(09全国卷Ⅱ28)已知氨可以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得到氮气和金属铜,用示意图中的装置可以实现该反应。
3第三章__试验设计原理

试验设计三原则的关系:
重复
随机化
设置区组 局部控制 三 原 则
评价误差
降低误差 作 用 提高精确度
使误差估计 无偏、准确
统计推断
现在我们来看一个随机化和局部控制的例子
假设设计了6种不同的饲料,从A1至A6。每一种饲料饲喂8 头猪,每一头猪一个圈舍,共计48头猪。48个圈舍共分6 排,每排8个圈,8头猪,喂一种料。排列如下表。试验中 需空腹称重,假设从早晨8:00开始称重,每头猪需时5 分钟,则共需240分钟,即4个小时,需称至中午12:00 点钟。称重顺序为先称A1的8头猪,然后是A2的8头猪, 以后依次为A3、A4、A5,直至A6。那么,A1的8头猪称重 时间为8:00到8:40,受空腹影响不大,A2的8头猪就受 到一定的影响了,因为这A2的8头猪是从8:40称至9:20 的。A3受空腹的影响就更大,因为是从9:20称至10:00 点。显然,A4、A5和A6的猪受空腹的影响一个比一个大, 到A6的最后8头猪事实上是在11:20以后称重的,这8头 猪整整饿了半天,其体重肯定比A1的8头猪损失了好多
下面3张表分别是:顺序称重、随机称重、区组称重
称重顺序
A11
8:00
A12
8:05
A13
8:10
A14 A24 A34 A44
A15 A25 A35 A45
A16 A26 A36 A46
A17 A27 A37 A47
A18
8:40
A21
8:40
A22
8:45
A23 A33 A43
A28
9:20
第3章第一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用

该设计能排除琼脂对实验结果的干扰,确保实验中 只有“某物质的有无”为单一变量,充分说明了的确 是胚芽鞘产生了促进生长的物质。
生长素是什么物质?
1931年,荷兰科学家郭葛等 人首先从人尿中分离出了这 种物质,经过鉴定,知道它 叫吲哚乙酸(IAA)。
1946年,人们才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出了生长素,并确认 它就是IAA。具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还有吲哚丁酸 (IBA)、苯乙酸(PAA)。 生长素的发现,是从研究植物向光性开始的,通 过几代科学家经过50多年的研究完成的。 也揭示了植物向光性的最终原因。
植物是如何对自己的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的?
请同学们观察下列图片中的植物 它们的生长有何特征?
向光性是怎样发 生的呢?
向光性 : 在单侧光的照射下,植物朝向光源方 向生长的现象叫做向光性。
一、探究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实验材料——胚芽鞘
胚芽鞘:植物胚芽外的锥形
套状物,是植物的第 一片叶子,可保护胚 芽中更幼小的叶和生 长锥。
有关
探究任务3:胚芽鞘感受光刺激的是尖端还是与尖端 以下部位? 实验三 实验四
生长,向光弯曲 单一变量:锡箔片罩住胚芽鞘尖端或下部 现象: 实验3生长,不弯曲;实验4向光弯曲生长 结论: 胚芽鞘的尖端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
生长,不弯曲
探究任务4:胚芽鞘弯曲的部位在哪?
尖 端 尖 端 下 部 尖 端
尖 端 下 部
脱落酸
叶、茎、根和未成 熟果实。
乙烯
促进果实成熟,抵消生长素的 某些作用,促进或抑制根、叶 和花的生长和发育,因物种而
成熟中的果实、茎 的节和失水的叶子。
用什么方法可以证明这种“刺激”从尖端 传到下部呢?这种“刺激”究竟是什么?
(二)詹森的实验(1910年)
人教版必修三 人教版第 3 章——植物激素研究性学习设计

《植物的激素调节》主题单元设计思维导图如下:主题学习目标(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知识目标1、概述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2、列举其他植物激素3、评价植物激素的应用价值能力目标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一)复习旧知,以故启新引出课题:植物的激素调节(二)直观展示,学习新知导入:实物展示——向光生长的蟹爪兰教师:植物体产生的向性运动有什么意义?(三)引导探究,突破重难1、实验设计证明植物生长具有向光性?2、实验设计证明生长是由哪个部位有关?3、实验设计证明感光部位。
三个实验各得到什么结论?小结::胚芽鞘生长需尖端,感光刺激部位在尖端。
4、到底是胚芽鞘尖端促进生长,还是尖端产生某种物质促进生长?实验设计证明(有难度,教师要做好引导和提示。
)5、怎样用实验来验证是不是某种物质引起胚芽鞘生长和弯曲呢?(设计这个实验也有难度,教师同样也要做好引导、提示,有可能可以介绍1928年温特设计的实验,让学生体验此实验的巧妙之处。
)6、经过几代人的研究,现已经提取出这种物质,并证明为吲哚乙酸,即生长素(四)分析讨论、得出结论1、生长素合成部位和分布部位分布部位、作用?引出向光性原理(动画演示)教师强调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主要是表现为它可以促进细胞的生长,而不是细胞的分裂(思考)生长素是否越多越好?从而引出两重性原理(五)归纳小结、巩固认识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让学生回顾所学的知识学了生长素之后,我们要在实际农业生产中如何去运用它呢?请预习下一节内容: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六)补充习题、拓展应用。
MATLAB程序设计教程(第二版)第三章实验报告

for i=1:n
a=((2*i*i*2)/((2*i-1)*(2*i+1)))*a;
end
disp(a);
clear
i=1:n;%用prod函数实现
b=prod((2.*i).*(2.*i)./((2.*i-1).*(2.*i+1)))
6.建立 矩阵,要求输出矩阵第n行元素。当n值超过矩阵的行数时,自动转为输出矩阵最后一行元素,并给出出错信息。
班级
Class
姓名
Name
学号
ID
指导老师
Teacher
课程名称
Course
MATLAB
编制日期
Date
实验名称
Title
MATLAB程序设计
一、实验目的(ExperimentTarget)
1.掌握利用if语句、switch语句实现选择结构的方法。
2.掌握利用for语句、while语句实现循环结构的方法。
>> lx2_1
请输入一个百分制分数100
A
>> lx2_1
请输入一个百分制分数90
A
>> lx2_1
请输入一个百分制分数80
B
>> lx2_1
请输入一个百分制分数70
C
>> lx2_1
请输入一个百分制分数60
D
>> lx2_1
请输入一个百分制分数30
E
>> lx2_1
请输入一个百分制分数123
输入出错
(1)
clear
n=input('输入一个数:');%用循环结构实现
>> lx51
第三章 准实验设计与单被试研究设计

4. 不稳定数据的处理
通常,在一段持续时间内,行为水平保持相当一致,这意味着一系列
观测显示出其前后一致的行为模式(即行为上的一致性水平或一致性
趋势)。然而,当数据不稳定时,我们就必须使用一些技巧来揭示其 中的行为模式:(1)要耐心地等待;(2)求两个或更多个观察的平
均数;(3)在不一致的行为中寻找模式。
X:16 5 -2 30 13 15 15 12 10 15 10 20 20 5 20 20 15 5 25 14 Y:15 -5 5 5 0 10 5 10 5 15 15 5 10 15 5 5 14 10 10 -5 15 5 10 15 5 15 5 5 20
15
第二步:计算样本X和样本Y的数据合并后数据的中位数m: 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合并样本的数据: 合并样本的数据:-5 -5 -2 0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10 10 10 10 10 10 10 11 12 13 14 14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6 20 20 20 20 20 25 30 合并样本的中位数是10.5。
列基线观察称为一个基线单元(baseline phase);施加处理过程中
所作的观察叫做处理观察(treatment observation),一系列的处理 观察称为一个处理单元(treatment phase)。一般,使用字母A代表
基线单元,字母B代表处理单元。前图13-1所示的研究设计可描述为AB
设计,即包括一个基线单元A和一个处理单元B的设计。
3.水平、趋势和稳定性
水平稳定:指一系列观测得到的大致相同的数值。 趋势稳定:指不同观测之间的差异在同一方向上持续一致,数值上大 致相同。趋势表现为一系列数据点聚集在斜线周围。 稳定性:指一系列观察呈现出持续一致的水平或趋势的程度。数据变 化稳定,变异较小。变异要相对较小,行为模式要相对清楚、明确。
第三章常用的几种实验设计方法

基本类型
1.完全随机设计 2.配对设计 3.配伍组设计 (随机区组设计) 4.自身比较设计 5.交叉设计 6.拉丁方设计
试验设计的步骤
1.根据试验的目的选择试验方案。 2.确定处理因素和处理水平。 3.确定试验类型。 4.根据实验效应的类型和处理因素的
情况选择统计方法。 5.确定样本量。 6.确定分组方案。
配伍组设计是先将若干个受试对 象按一定条件划分成若干个区组。每 一配伍组包含的受试对象,随机地分 别接受不同处理,每个配伍组的例数 等于处理组个数。
配伍的条件是影响实验效应的主要非 处理因素。可以按单一非处理因素分配伍 组,也可以按几个非处理因素的组合分配 伍组。
例如实验动物的种属、窝别、性别。年 龄、体重相同和相近的划人一个配伍组或 区组;临床试验根据具体要求可将性别、 体重、年龄、职业、病情和病程等条件相 同和相近的列入一个配伍组。分别将同一 配伍组内的受试对象随机地分别分配到各 处理组中去。
•2.双向误差控制,可以减少实验误差,比 配伍组设计优越。
(6) 缺点
• 1.要求各因素的水平数相等且无交互作 用,在实际应用中有一定的局限性;
• 2.重复数少,对差别的估计往往不够精 确,为了提高精确度,可将处理数相 同的几个拉丁方结合起来进行实验设 计。
例1.研究蛇毒的抑瘤作用,拟将四种瘤株匀浆接种小白 鼠;一天后分别用四种不同的蛇毒成份,各取四种不同 的剂量腹腔注射,每日一次.连续10天,停药一天,解 剖测瘤重。
交叉实验设计进行的实验所得数 据的统计处理可用方差分析,如果资 料的性质不适宜用方差分析则可用秩 和检验。
方差分析步骤:
秩和检验
1.处理间的比较(本例即A、B两种参数电针刺激 间的比较)
高中化学 第三章第3节乙醇和乙酸的性质实验报告特色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2

乙醇和乙酸的性质实验报告知识储备:在乙醇的分子结构中,存在五种类型的共价键,其结构如右图所示。
乙醇的化学性质主要由羟基决定,碳氧键和氧氢键容易断裂,主要有置换反应、氧化反应、酯化反应等。
1.置换反应乙醇能够与活泼金属(如金属钠)发生置换反应,反应过程中乙醇断裂的化学键为①,化学方程式为:2CH3CH2OH+2Na2CH3CH2ONa+H2↑。
2.氧化反应乙醇在铜或银做催化剂的条件下,可以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为乙醛,反应过程中乙醇断裂的化学键为①③,化学方程式为:。
3.酯化反应乙醇在浓硫酸的催化作用下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反应过程中乙醇断裂的化学键为①,化学方程式为:。
注意事项:1、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中金属钠颗粒要大些,实验前吸干钠表面的煤油。
2、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中铜丝要绕成螺旋状,乙醇的用量要少。
3、乙酸的酯化反应中要注意试剂的加入顺序,先加入乙醇,再加入浓硫酸,后加入乙酸。
4、乙酸的酯化反应中取用和添加浓硫酸时要注意安全,防止皮肤接触浓硫酸。
5、乙酸的酯化反应中要防止倒吸,可以将吸收装置改为导管连接干燥管,干燥管下端插入液面以下。
过程展现:实验日期:指导教师:同组人:实验评价:实验目的:掌握金属钠取用的相关操作、掌握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掌握乙醇的氧化反应、掌握乙酸的酯化反应。
实验用品:1、实验药品:无水乙醇、钠、澄清石灰水、铜丝、食醋、浓硫酸、乙酸、饱和碳酸钠溶液2、实验仪器:烧杯、大试管、小试管、试管夹、单孔塞、酒精灯、导管、铁架台、球形漏斗、锥形瓶。
实验步骤与方法:1.实验步骤实验一: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在盛有少量无水乙醇的试管中,加入一粒擦干煤油的金属钠,在试管口迅速塞上配有针头的单孔塞,用小试管倒扣在针头之上,收集并验证气体;然后点燃,并把一干燥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片刻在烧杯壁上出现液滴后,迅速倒转烧杯,向烧杯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
项目金属钠的变化气体燃烧现象检验产物物质水乙醇实验二: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化学方程式向一支试管中加入3~5mL乙醇,取一根10~15cm长的铜丝,下端绕成螺旋状,在酒精灯上灼烧至红热,插入乙醇中,反复几次。
试验设计(陈魁)第三章

表 3.1.6
因素
1
试验号
A
2
B
3
C
铁水温度/℃
铁水温度值 减去 1350
1
1
1
1
1365
15
2
1
2
2
1395
45
3
1
3
3
1385
35
4
2
1
2
1390
40
5
2
2
3
1395
45
6
2
3
1
1380
30
7
3
1
3
1390
40
8
3
2
1
1390
40
9
3
3
2
1410
60
K1
95
95
85
K2
115
130
145
K3
140
这是正交表的优点.
下面通过具体例子来说明如何用正交表进行试验设计.
例 3.1.1 某炼铁厂为了提高铁水温度,需要通过试验选择最好的生产方案,经初步
分析,主要有 3 个因素影响铁水温度,它们是焦比、风压和底焦高度,每个因素都考虑 3 个
水平,具体情况如表 3.1.2.问对这 3 个因素的 3 个水平如何安排,才能获得最高的铁水
都是 3 水平的,要做的试验次数分别为 9,27;最多可安排的因素分别为 4,13.还有 4 水
平的正交表如 L15 45 ,5 水平的正交表如 L25 56 ,等等.详细情况见书后的附表.
正交表有下面两条重要性质:
(1)每列中不同数字表现的次数是相等的,如 L9 34 ,每列中不同的数字是 1,2,3,
医学统计学李晓松主编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附录第3章思考与练习答案

第三章实验研究设计【思考与练习】一、思考题1. 实验设计根据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哪几类?2. 实验研究中,随机化的目的是什么?3. 什么是配对设计?它有何优缺点?4. 什么是交叉设计?它有何优缺点?5. 临床试验中使用安慰剂的目的是什么?二、案例辨析题“三联药物治疗士兵消化性溃疡”一文中,对2000~2006年在某卫生所采用三联药物治疗的38例消化性溃疡患者进行分析。
内镜检测结果显示,痊愈13人,显效14人,进步7人,无效4人,有效率达89.5%。
据此认为该三联疗法的疗效较好,且由于其价格适中,可在部队卫生所中推广。
该结论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
三、最佳选择题1. 实验设计的三个基本要素是A. 处理因素、实验效应、实验场所B. 处理因素、实验效应、受试对象C. 受试对象、研究人员、处理因素D. 受试对象、干扰因素、处理因素E. 处理因素、实验效应、研究人员2. 实验设计的三个基本原则是A. 随机化、对照、重复B. 随机化、对照、盲法C. 随机化、重复、盲法D. 均衡、对照、重复E. 盲法、对照、重复3. 实验组与对照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A. 处理因素B. 观察指标C. 抽样误差D. 观察时间E. 纳入、排除受试对象的标准4. 为了解某疗法对急性肝功能衰竭的疗效,用12头健康雌性良种幼猪建立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再将其随机分为两组,仅实验组给予该疗法治疗,对照组不给予任何治疗。
7天后观察两组幼猪的存活情况。
该研究采用的是A. 空白对照B. 安慰剂对照C. 实验对照D. 标准对照E. 自身对照5. 观察指标应具有A. 灵敏性、特异性、准确度、精密度、客观性B. 灵敏性、变异性、准确度、精密度、客观性C. 灵敏性、特异性、变异性、均衡性、稳定性D. 特异性、准确度、稳定性、均衡性、客观性E. 灵敏性、变异性、准确度、精密度、均衡性6. 比较两种疗法对乳腺癌的疗效,若两组患者的乳腺癌分期构成不同可造成A. 选择性偏倚B. 测量性偏倚C. 混杂性偏倚D. 信息偏倚E. 失访性偏倚7. 将两个或多个处理因素的各水平进行组合,对各种可能的组合都进行实验,该实验设计方案是A. 随机区组设计B. 完全随机设计C. 析因设计D. 配对设计E. 交叉设计8. 在某临床试验中,将1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给予试验药+对照药的模拟剂,对照给予对照药+试验药的模拟剂,整个过程中受试对象和研究者均不知道受试对象的分组。
机能学实验第三章

•
神经干动作电位是复合型动作电位,不同部位的神 经纤维粗细不同,会影响动作电位的幅值。若正负极 神经纤维越粗,传导速度越快。蛙类坐骨神 相距甚远, 影响不大。但正负极相距很近,前一个动 经干以 Aα 类纤维为主,速度大约40~50m/s。 作电位会受到下一个引 导电极极性的影响,使下一个 测定动作电位在神 经干上传导的距离 (s)与通 过这些距离所需的时间(t),即可 根据v=s/t便可 电位产生抵消作用。并且两电极时间上的重合,上一 以求出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 动作电位未完全去极化下一动作电位已经产生, 下一 动作电位融合到上相中,最终使得上相的幅值大于下 相。
• 分析与思考:
1.坐骨神经的走行、功能和特点?
• 2.神经损伤后为什么会出现肌肉萎缩? • 3.神经纤维的功能如何? • 4.神经纤维传导兴奋具有哪些特征? • 5.神经纤维动作电位有哪些重要特性? • 6.如何记录神经干动作电位?神经干动作电位波形与神经纤维动作电位有何不同?
7.神经干动作电位是否也有“全或无”特性? 8.在引导出的神经干双相动作电位中,上线两相幅值是否相同?为什么?
肌标本的制作方法相似,不同的是只保留神经不要肌肉和 股骨,并且神经分离的尽可能长一些,从脊柱旁边的主干 至踝关节止。标本制作成功后,放置于任氏液中10分钟, 使其兴奋性稳定后再开始实验)
• 2、连接实验装置 • (1)将坐骨神经-胫腓神经标本放在神经屏蔽盒内的电极上,神经干的中枢端
放在刺激点极一侧,神经干应与每个电极接触良好,不可扭曲折叠,检查好后 盖上盒盖
• 1、观察神经干动作电位和神经冲动的双向传导 • (1)选择神经干动作电位 • 2、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测定 • (1)选择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测定
•3、观察神经干动作电位兴奋性的变化 •选择神经干动作电位不应期测定
实验设计与教具筹制——沪科版物理课改实验教材 第三章

( ) 生 课 前 探 究 活 动 展 示 及 探 究 活 动 的 汇 报 研 1学
讨
展 示 : 生 拨 响 琴 弦 、 响 皮 鼓 … … 有 用 纸 叠 成 学 敲 的 , 甩 就 “ ” ~ 响 的 小 玩 意 。 也 有 个 别 空 着 手 来 一 啪 的 的 , 仍 然 可 以 展 示 发 声 , 个 响 指 、 嘴 ~ 叫 、 拍 课 但 打 张 拍 桌 … … 总 之 发 声 的 方 法 和 发 声 的 物 体 五 花 八 门 , 分 十 丰富 。 汇 报研 讨 : 生 回答 一 般 是 声 音 来 自于 吹 、 击 、 学 打 拍 、 动 等 原 因 , 有 照 书 回 答 : 来 自于 物 体 振 动 ” 拨 也 “ 。 教 师 此 刻 应 注 意 以 下 几 点 : 对 学 生 的 积 极 参 与 ① 探 究 给 予 适 当 鼓 励 。② 提 示 部 分 学 生 把 所 带 的 发 声 物 体 如 : 、 子 、 尺 等 。 节 课 再 带 来 , 探 究 声 音 的 琴 笛 钢 下 为 三 要 素 准 备 好 实 物 展 示 器 材 。③ 对 学 生 的 研 讨 结 论 要 适 度 地 问 一 个 为 什 么 , 引 导 学 生 正 确 思 维 。 ④ 控 制 以
收 音 机 功 放 输 出 插 孔 , 开 收 音 机 开 关 , 可 以 听 到 纸 打 即 屏 振 动 发 声 。 声 音 小 时 , 手 轻 触 纸 屏 , 以 感 觉 到 纸 用 可 在 振动 : 音 大时 , 以 看到 纸在 明显 抖 动 : 伴有 “ 声 可 并 哗
验与 分组 实验 相结 合 。② 教师 教具 演 示与 指导 学生 自
好 课堂 的 节奏 。
( ) 师 演 示 2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alancing and Blocking
There are four general ways to increase precision in any statistical comparison: • 1) Use more homogenous experimental units. This advice is useful for laboratory experimenters but is difficult to use in many field experiments. • 2) Use information provided by related variables that can be measured in each experimental unit. The analysis of covariance is the simplest example of this approach. • 3) Use more replicates. • 4) Use a more efficient experimental design.
• Hurlbert reported that in two separate surveys 26% and 48% of the ecological papers surveyed showed the statistical error of pseudoreplication. Underwood (1981) found statistical errors in 78% of the papers he surveyed in marine ecology. Clearly we need to improve the statistical design of ecological studies. • ------Charles ------Charles J. Krebs,1999,Ecological methodology.
• 我们用t检验比较两组无脊椎动物丰富度的均数: 我们用t
• 用错误重复抽样方法来研究火烧对土壤无脊椎动物的影响。在每 用错误重复抽样方法来研究火烧对土壤无脊椎动物的影响。 块土地重复抽取了5个土壤样本。 块土地重复抽取了5个土壤样本。
• 在这个例子中,应用的统计检验方法是正确的。问题 是,重复抽取土壤样本不适合检验火灾的影响。它只 能衡量同一场火灾造成的影响。两块样地固有的差异 也会对无脊椎动物造成影响。通过这个设计,我们无 法得出关于火灾影响的任何结论,我们只能得出这两 块样地是不同的结论。 • 如果每种处理只有一个实验对象,特别当实验周期比 较短时,我们可以通过不同时间多次重复实验,用实 验组与对照组互换的方法,达到重复的目的。 ------Gerry ------Gerry P. Quinn and Michael J. Keough 2002 Experimental Design and Data Analysis for Biologists.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S. -----S. H. Hurlbert, Pseudoreplication and the design of ecological field experiments. 1984, Ecological Monographs
• I strongly disagree with the suggestion(Cox 1958;Cochran and Cox 1957) that the completely randomized design may be most appropriate in “small experiments” ------S.Hurlbert ------S.Hurlbert 1984 • In the studies interspers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randomization because it deals with the critical question of how the experimental units should be distributed in space. -----C.Krebs 1999 -----C.Krebs
预将15个样品随机分为 组 每组 每组5个 预将 个样品随机分为3组,每组 个. 个样品随机分为 样品编号: 样品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随机数字: 随机数字 90 96 23 70 00 39 00 03 06 90 55 85 78 38 36 94 37 30 69 余数: 除3余数 0 0 2 1 0 0 0 0 0 0 1 1 0 2 0 余数 组 别: C C B A C C C C C C A A C B C 结 果: A组3个,B组2个,C组10个. 组 个 组 个 组 个 须将C组样品调给 组和B组 方法如下: 组样品调给A组和 须将 组样品调给 组和 组. 方法如下 继续抄随机数字94, 94/10(C组有 个样品 余4, 组有10个样品 继续抄随机数字 组有 个样品)余 组的第4个样品即 号样品给A组 将C组的第 个样品即 号样品给 组. 组的第 个样品即6号样品给 组还剩9个样品 余 则C组还剩 个样品 再抄随机数字 组还剩 个样品. 再抄随机数字37, 37/9余1, 组的第1个样品即 号样品给A组 组还剩8个样品 余此类推, 将C组的第 个样品即 号样品给 组. 则C组还剩 个样品 余此类推 组的第 个样品即1号样品给 组还剩 个样品.余此类推 直到各组样品数相同. 直到各组样品数相同 号样品给B组是否可以 问 题: 1. 1号样品给 组是否可以 号样品给 组是否可以? 2. 样品从 组调到 组及 组的原理是什么 样品从C组调到 组及B组的原理是什么 组调到A组及 组的原理是什么?
第3章 实验设计
1. 实验设计的一般原则 2. 实验设计的类型
There are five components to an experiment:
•Hypothesis •Experimental design •Experimental execution •Statistical analysis •Interpretation
• 目前有一本不错的参考书,总结了当研究地点只 有一个的时候,研究人类活动可能带来的影响时 可以采用的方法。这类实验设计通常称为前后控 制影响(BACI)设计(Green1979,Stewart制影响(BACI)设计(Green1979,StewartOaten等1986),它提供了多种建议,包括在不 Oaten等1986),它提供了多种建议,包括在不 同时间采样,在不同对照区域采样等等。这些设 计都存在争议,对它们正反两方面的评论参见 Keough和Mapstone(1995),Downs等(2002)。 Keough和Mapstone(1995),Downs等(2002)。
General principles of Experimental Design • Randomization • Replication • Balancing and Blocking
Randomization
•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The notion of randomization was Fisher’s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scientific method”. Yet W. S. Gossett (“Student “), his mentor and friend, and one of the other giants in the history of statistics,guments in favor of strict randomization. Worse yet, Gossett argued that systematic designs were superior.
Replication
Pseudoreplication may be defined, in analysis of variance terminology, as the testing for treatment effects with an error term inappropriate to the hypothesis being considered. (S. Huzlhezt, 1984)
The statistical procedures have to be built in BEFORE the experiment is done, and should not simply be regarded as the numbernumber-crunching that is carried out after the data have already been gathered.
The simplest and most common type of pseudoreplication occurs when there is only one replicate per treatment. For example, there may be one large burned area and one unburned area. If several 1 m2 plots are measured within each area, these 1 m2 plots are not replicates (they are subsamples), and they should not be used in a t-test to compare burned vs. unburned area in general. A t-test would only answer the specific question of this particular burned area differed from this particular unburned area. (Ecological Methodology,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