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危险化学品应急手册(氯甲烷)

合集下载

氯甲烷的限度

氯甲烷的限度

氯甲烷的限度
1. 工作场所限度值:氯甲烷的工作场所接触限度为每立方米5毫克。

2. 环境限度值:氯甲烷在环境中的限度值因地区而异,控制其排放至空气中的限度应遵循当地环境保护法规。

3. 个人防护限度:在接触氯甲烷时,应采取合适的个人防护措施,如佩戴适当的呼吸系统防护装备、防护手套、防护眼镜等。

4. 急性毒性限度:氯甲烷对人体存在急性毒性,吸入高浓度氯甲烷可引起眩晕、头痛、恶心等症状,因此应尽量避免高浓度的氯甲烷接触。

5. 慢性毒性限度:长期接触氯甲烷可导致肝脏、肾脏等器官损害,因此需要控制氯甲烷的长期暴露,尽量避免长时间接触高浓度的氯甲烷。

6. 安全操作限度:在使用氯甲烷时,应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包括适当的通风设备、避免与火源接触、不与氧化剂等物质共同储存等。

请注意,以上所列的限度仅供参考,具体的限度值应根据您所在地区的法规和标准来确定。

危险化学品安全措施和应急处置原则——一氯甲烷

危险化学品安全措施和应急处置原则——一氯甲烷

危险化学品安全措施和应急处置原则——一氯甲烷一氯甲烷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毒性和易燃性。

在使用和储存过程中,必须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并确保能够正确应对紧急情况。

下面将详细介绍一氯甲烷的安全措施和应急处置原则。

一、危险性描述1.一氯甲烷是无色透明液体,在常温下具有刺激性气味。

它具有较强的毒性和致突变性,能够对呼吸系统、肝脏、肾脏、中枢神经系统和造血系统等产生损害。

2.一氯甲烷具有较高的蒸汽压和易挥发性,易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它能够迅速燃烧,形成有毒有害的气体和烟雾。

二、安全措施1.储存和运输:(1)应将一氯甲烷储存在密闭、阴凉、通风良好的仓库中,远离明火和热源。

避免与氧化剂和易燃物接触。

(2)储罐应采用耐腐蚀的材料制造,容积不得超过允许值。

储罐应定期检查,确保无泄漏和损坏。

(3)运输应采用专用容器,符合运输规定。

运输过程中要注意防止剧烈碰撞和振动,防止容器破损和泄漏。

2.操作和使用:(1)在操作和使用一氯甲烷之前,必须穿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防护手套、护目镜、耳塞和防护服等。

避免与皮肤和眼睛直接接触。

(2)操作过程中要远离明火和热源。

保持操作环境的通风良好,防止蒸气积聚。

(3)操作完成后要及时清洁工具和设备,避免残留物的积累。

3.应急措施:(1)泄露处理:一旦发生一氯甲烷泄漏,应立即采取措施迅速中断泄漏源。

泄漏区域要进行隔离,并做好防止扩散的措施。

泄漏物应收集起来,装在密闭容器中储存或处理。

(2)人员避难:在泄漏事故中,应立即疏散人员,远离泄漏区域。

避免接触漏出的气体、蒸气或液体。

(3)紧急救护:如有人员中毒或烧伤,应立即给予急救,包括呼吸道通畅、维持循环和就医治疗等。

三、应急处置原则1.火灾事故:(1)如果一氯甲烷泄漏点发生火灾,应立即切断供应源,并采取灭火措施。

(2)对小规模的火灾,可以使用二氧化碳、干粉灭火器等进行灭火。

(3)对大规模的火灾,应立即通知消防部门,并采取远离火源的措施,确保安全撤离。

氯甲烷泄露应急预案

氯甲烷泄露应急预案

一、总则1. 编制目的为提高应对氯甲烷泄露事故的能力,保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降低事故损失,特制定本预案。

2. 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单位范围内发生的氯甲烷泄露事故的应急响应、处置和恢复工作。

二、事故风险分析1. 氯甲烷泄露事故风险氯甲烷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具有毒性和易燃性。

泄露后,可能导致人员中毒、火灾、爆炸等事故。

2. 事故发生原因(1)设备故障;(2)人为操作失误;(3)自然灾害;(4)外部攻击。

三、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1. 应急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挥和协调事故应急响应工作。

2. 应急指挥部负责现场指挥、协调和调度应急资源。

3. 应急救援小组负责现场救援、事故调查和应急处置。

4. 应急保障小组负责物资保障、后勤保障和信息保障。

四、应急响应程序1. 事故报告(1)发现氯甲烷泄露事故后,立即向应急领导小组报告;(2)应急领导小组接到报告后,立即启动本预案,组织应急响应。

2. 事故响应(1)应急救援小组迅速到达现场,开展救援工作;(2)应急指挥部根据事故情况,调度应急资源,确保救援工作顺利进行;(3)应急保障小组提供物资、后勤和信息保障。

3. 事故处置(1)切断泄漏源,防止事故扩大;(2)对泄露区域进行封锁,隔离无关人员;(3)对受伤人员进行救治,确保生命安全;(4)对泄露区域进行监测,确保环境安全。

4. 事故恢复(1)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2)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提出整改措施;(3)对受影响人员进行心理疏导。

五、应急保障措施1. 人员保障(1)应急队伍人员应具备一定的应急处置能力;(2)定期对应急队伍进行培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2. 物资保障(1)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装备和物资;(2)确保物资储备充足,满足应急处置需求。

3. 财务保障(1)设立专项资金,用于事故应急响应、处置和恢复;(2)确保资金充足,保障事故应急响应工作顺利进行。

危险化学品安全措施和应急处置原则——一氯甲烷

危险化学品安全措施和应急处置原则——一氯甲烷

危险化学品安全措施和应急处置原则——一氯甲烷引言一氯甲烷(Chemical name: Chloromethane)是一种常见的危险化学品,在工业生产和实验室中广泛使用。

然而,由于其毒性和易燃性,一氯甲烷在使用和储存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

为了确保工作场所的安全性,并在紧急情况下能够有效地处置事故,掌握一氯甲烷的安全措施和应急处置原则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一氯甲烷的危险特性,提供一氯甲烷的安全措施和应急处置原则,并为使用者提供必要的注意事项和个人防护措施。

一氯甲烷的危险特性一氯甲烷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在常温下为气态。

它具有以下的危险特性:1.易燃性: 一氯甲烷具有很高的易燃性,它的闪点为-40℃,能够在接触到明火或高温物体时迅速燃烧。

2.毒性: 一氯甲烷对人体的呼吸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有一定的毒性。

高浓度的一氯甲烷蒸气吸入可能导致头晕、昏迷、甚至死亡。

3.腐蚀性: 一氯甲烷具有一定的腐蚀性,可以对皮肤和眼睛造成刺激和损伤。

4.爆炸性: 在高浓度和适当的气体混合物条件下,一氯甲烷能够形成爆炸性气体。

在存在点火源的情况下,可能导致严重的爆炸和火灾事故。

由于上述危险特性,使用一氯甲烷时需要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并掌握一氯甲烷的应急处置原则。

一氯甲烷的安全措施在使用和储存一氯甲烷时,应遵循以下的安全措施:1.通风: 在使用一氯甲烷的实验室、车间或储存区域,应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

确保空气中一氯甲烷的浓度维持在安全范围内。

2.防火措施: 由于一氯甲烷易燃,需要采取必要的防火措施。

禁止在存放一氯甲烷的地方使用明火、电火花或其他可能引起火灾的设备。

保持储存区域的清洁和干燥,防止火灾发生。

3.防护设备: 在接触一氯甲烷时,必须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设备,包括防护眼镜、防护手套、防护服和呼吸防护设备等。

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一氯甲烷对人体的危害。

4.建立应急预案: 在使用一氯甲烷的单位或实验室中,需要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

氯甲烷应急预案

氯甲烷应急预案

一、编制目的为有效应对氯甲烷泄漏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减少事故损失,提高应急救援能力,根据《安全生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氯甲烷泄漏事故的应急救援工作,包括泄漏、火灾、爆炸等突发事件。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应急指挥部成立氯甲烷泄漏事故应急指挥部,负责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挥。

(1)指挥长:由公司主要负责人担任。

(2)副指挥长:由公司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

(3)成员:公司相关部门、车间、班组负责人。

2. 应急救援小组(1)现场救援组:负责现场泄漏物质的收集、隔离、转移,人员疏散,消防灭火等工作。

(2)医疗救护组:负责伤员的现场救治和转运。

(3)通讯保障组:负责应急救援信息的收集、传递和发布。

(4)后勤保障组:负责应急救援物资的调配、供应和保障。

(5)宣传报道组:负责事故信息的对外发布和舆论引导。

四、应急处置措施1. 现场泄漏物质收集、隔离、转移(1)立即启动应急响应,通知现场救援组赶赴事故现场。

(2)根据泄漏物质的性质,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穿戴防护服、口罩、手套等。

(3)使用吸液剂、吸附剂等对泄漏物质进行收集,并设置警戒线。

(4)将收集的泄漏物质转移至安全区域。

2. 人员疏散(1)立即通知消防、公安等部门,协助进行人员疏散。

(2)设置安全通道,引导人员有序撤离事故现场。

(3)对无法撤离的人员进行紧急救治。

3. 消防灭火(1)立即启动消防系统,对泄漏物质进行灭火。

(2)如泄漏物质发生火灾,使用相应的灭火器材进行灭火。

4. 医疗救护(1)立即启动医疗救护组,对伤员进行现场救治。

(2)将伤员转运至就近医院进行救治。

5. 通讯保障(1)确保应急指挥部、现场救援组、医疗救护组等通讯畅通。

(2)及时收集、传递和发布事故信息。

6. 后勤保障(1)调配应急救援物资,确保应急救援工作顺利进行。

(2)保障救援人员的生活、饮食、休息等需求。

五、应急响应等级根据事故严重程度,将应急响应分为四个等级:1. 级别一:重大事故,启动本预案,立即上报上级部门。

氯甲烷安全技术说明书

氯甲烷安全技术说明书

氯甲烷安全技术说明书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化学品中文名称:氯甲烷化学品英文名称:Methyl chloride 企业名称:XXXXXXXX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地址:XXXXXXXX经济开发区邮编:XXXXXXXX 电子邮件地址:XXXXXXXX联系电话:XXXXXXXX传真号码:XXXXXXXX 企业应急电话:XXXXXXXX 技术说明书编码: A1 产品推荐用途:主要用作有机硅的原料,也用作溶剂、冷冻剂、香料等。

产品限制用途:不得用于有可能污染食品或伤及人体的用途。

第二部分危险性概述物理化学危险:极易燃气体,遇热、明火、火花等有燃爆危险;该气体比空气重,容易聚集,与空气可形成可爆炸性混合物。

容器遇热,可能爆炸。

健康危害:该气体有毒,吞咽或吸入有毒,吸入气体可能引起头晕或困倦,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肝脏、肾脏造成影响。

慢性影响:长期接触,对肝脏、肾脏、中枢神经系统造成影响。

可能对生育能力或未出生儿童造成伤害。

环境危害:无相关信息。

GHS危险性类别:根据《化学品分类和危险性公示通则》(GB 13690-2009)及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系列标准,该产品属于:易燃气体-1;加压气体-液化气体;生殖细胞突变性-1B;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一次接触-1;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一次接触-3;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反复接触-1;急性毒性-经口-4;急性毒性-吸入-4。

标签要素:象形图:警示词:危险危险信息:极易燃气体; 含压力下气体,如受热可爆炸; 可引起遗传性缺陷; 一次接触致器官损害; 可能引起呼吸道刺激,可能引起昏昏欲睡或眩晕; 长期或反复接触可致器官损害; 吞咽有害; 吸入有害;防范说明:预防措施:得到专门指导后操作。

在阅读并了解所有安全预防措施之前,请勿操作。

远离热源、火花、明火、热表面。

―禁止吸烟。

避免吸入气体、烟雾、蒸气、喷雾。

操作后彻底清洗双手。

仅在室外或通风良好处操作。

作业场所不得进食、饮水或吸烟。

氯甲烷-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氯甲烷-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第1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化学品中文名:氯甲烷化学品英文名:ChloromethaneCAS号:74-87-3分子式:CH3Cl分子量:50.49产品推荐及限制用途:工业及科研用途。

第2部分危险性概述紧急情况概述:极端易燃气体。

怀疑会致癌。

长期或反复接触可能对器官造成伤害。

GHS危险性类别:加压气体类别液化气体易燃气体类别1致癌性类别2特异性靶器官毒性反复接触类别2标签要素:象形图:警示词:危险危险性说明:H220极端易燃气体H351怀疑会致癌H373长期或反复接触可能对器官造成伤害防范说明:•预防措施:——P210远离热源/火花/明火/热表面。

禁止吸烟。

——P201使用前取得专用说明。

——P202在阅读并明了所有安全措施前切勿搬动。

——P280戴防护手套/穿防护服/戴防护眼罩/戴防护面具。

——P260不要吸入粉尘/烟/气体/烟雾/蒸气/喷雾。

•事故响应:——P377漏气着火:切勿灭火,除非漏气能够安全地制止。

——P381除去一切点火源,如果这么做没有危险。

——P308+P313如接触到或有疑虑:求医/就诊。

——P314如感觉不适,须求医/就诊。

•安全储存:——P410+P403防日晒。

存放于通风良好处。

——P403存放在通风良好的地方。

——P405存放处须加锁。

•废弃处置:——P501按当地法规处置内装物/容器。

物理和化学危险:极端易燃气体。

健康危害:怀疑会致癌。

长期或反复接触可能对器官造成伤害。

环境危害:无资料第3部分成分/组成信息第4部分急救措施急救:吸入:新鲜空气,休息,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给予医疗护理。

皮肤接触:冻伤时:用大量水冲洗,不要脱去衣服。

给与医疗护理。

眼晴接触:分开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立即就医。

食入:漱口,禁止催吐。

立即就医。

对保护施救者的忠告:将患者转移到安全的场所。

咨询医生。

出示此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给到现场的医生看。

对医生的特别提示:无资料第5部分消防措施灭火剂:用水雾、干粉、泡沫或二氧化碳灭火剂灭火。

常用危险化学品应急速查手册

常用危险化学品应急速查手册

常用危险化学品应急速查手册拼音索引苯甲酰氯/301A 苯酰氯/301阿尼林油/9 苯乙烯/15阿西通/19 芐基氯/308氨/1 冰醋酸/278氨基苯/9 1-丙醇/299氨基环已烷/79 2-丙醇/300氨基甲烷/253 丙炔/302氨基甲酸酯类农药/316 丙酮/19氨气1 丙酮合氰化氢/22丙酮氰醇/22B 丙烯/26白磷/4 丙烯醇/29白砒/311 2-丙烯-1-醇/29 白药粉/157 丙烯腈/32败脂酸甲酯/39 丙烯醛/36保险粉/121 丙烯酸/302苯/6 丙烯酸甲酯/391,4苯二酚/299 丙烯酸正丁酯/302 苯苯酚/12 丙烯酰胺/303苯酐/306 2-丙烯酰胺/303C 二甲基苯/51二甲基酮/19赤磷/305 二甲醚/298臭碱/307 二硫化碳/54粗汽油/214 二氯二乙硫醚/133 醋酐/42 二硼烷/269醋醛/272 二氧化氮/304醋酸/278 二氧化硫/57醋酸酐/42 二氧化氯/60醋酸乙酯/315 二氧化钠/304醋酸正丁酯/314 二乙醚/266D F电石/217 氟化硼/310电石气/275 氟化氢/622-丁醇/300 氟化氢溶液/176 1,3-丁二烯/45 氟氢酸/1762-丁酮/1101-丁烯/299 G丁烷/48 高硫酸铵/67对苯二酚/299 高效漂白粉/169E 光气/65硅仿/195烷/88 硅氯仿/1951,2-二氨基乙烯/298 过二硫酸铵/67二甲胺/303 过硫酸铵/67二甲苯/51 过氧化苯甲酰/69 过氧化苯酰/69 2-甲基丙烷/286 过氧化二苯甲酰/69 2-甲基丙烷/286 过氧化二苯甲酰/69 2-甲基丙烯/315 过氧化环已酮/72 甲基丙烯酸/305 过氧化氯/60 甲基肼/107过氧化钠/304 甲基联胺/107过氧化氢/74 甲基氯/1551-过氧化氢环已基/72 甲基氯甲醚/149 过氧乙酸/77 甲基氰/262过乙酸/77 甲基氰溴/236H 甲基乙基酮/110甲基乙基甲酮/110 红磷/305 甲基乙炔302环已酮/82 甲肼/107环氧丙烷/85 甲硫醇/306环氧乙烷/88 甲醚/298黄磷/4 甲醛/113火碱/182 甲酸/116J 甲烷/119甲氧基钠/104已烷/91 甲乙酮/110甲胺/253 芥子气/133甲苯/95 金属钠/309甲苯二异氰酸酯/98 酒精/259甲醇/101 K甲醇钠/104甲氟磷酸异丙酯/211 苛性钾/179苛性钠/182 3-氯丙烯/301 L 氯醋酸/163氯仿/310连二亚硫酸钠/121 氯化钡/142联乙烯/45 氯化苯甲酰/301 邻苯二甲酸酐/306 氯化苄/308磷化氢/123 氯化铝/200磷酸/126 氯化氢144磷酰氯/242 氯磺酸/146磷酰三氯/242 α氯甲苯/308硫/131 氯甲基甲醚/149 硫醇甲烷/306 氯甲酸氯甲酯/152 硫化钾/306 氯甲烷/155硫化碱/307 氯气/250硫化钠/307 氯酸钡/308硫化氯/128 氯酸钾/157硫磺/131 氯乙醇/160硫芥/133 2-氟乙醇/160 硫氢化钠/307 氯乙酸/163硫酸/136 氯乙烷/308硫酸酐/206 M硫酸甲酯/139六氟丙烯/307 密斑油/224六氟化硫/307 木醇/101六氢化苯胺/97 木精/101N 氰化氢/188氰基乙烯/32钠/309 巯基甲烷/306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316 全氟丙烷/307 P 全氟乙烯/312 硼氟化锂/309 R砒霜/311 溶剂油/192漂汾精/169 SQ 三氟化硼/310 汽油/171 三氯硅烷/1951-羟基-1'-过氧化氢二三氯化磷/197环已基过氧化物/72 三氯化铝/2002-羟基-2-甲基丙腈/22 三氯化磷酰/242 漒水/227 三氯甲硅烷/195 氢/174 三氧化二砷/311 氢氰酸/188 三氧化硫/206 氢硼化锂/309 三异丁基铝/208 氢氧化钾/179 沙林/211氢氧化钠/182 山奈钠/184氰氨化钙/310 烧碱/182氰化钠/184 石灰氮/310石脑油/214 烯面值醛/36石炭酸/12 硝铵/231石油/295 硝基苯/224石油精/311 硝漒水/227石油醚311 硝酸/227双氧化钠/304 硝酸铵/231双氧水/74 硝酸乙烯/324四氟乙烯/312 溴/233四氯化碳/312 溴化氢/314四氯甲烷/312 溴甲烷236四碳酰镍/313 溴素/233蒜醇/29 Y酸性硫化钠T 亚硫酸酐/57亚砷(酸)酐/311 碳化钙/217 盐酸/239碳酰氯/65 氧/245羰基镍/313 氧化氯/60天然气/219 氧化丙烯/85W 氧化乙烯/88氧氯化磷/242无水肼/313 氧气/245无水联胺/313 液氨/1戊烷/221 液化石油气/247X 液氯/250一甲胺/253烯丙醇/29 一氯化苄/308一氯甲烷/155 异丙醇/300一氯乙酸/163 异丙烯基氯/301一氧化碳/257 异丁醛/284乙醇/259 异丁烷/286乙二胺/298 异丁烯3151,2-乙二胺/298 异丁烯酸/305乙酐/42 异氰酸甲酯/289乙基氯/308 引发剂BPO/69乙腈/262 有机磷酸酯类农药/292 乙醚/266 原油/295乙硼烷/269 Z乙醛/272乙炔/275 正丙醇/299乙酸/278 正丁烷/48乙酸酐/42 正已烷/91乙酸丁酯/314 正磷酸/126乙酸乙酯/315 正戊烷/221乙烷/315 制冷剂R-1216/307乙烯/281 仲丁醇/300乙烯基苯/15 其他乙烯基氯/166乙烯基氯/32 MEK/110乙酰过氧化氢/77 TDI/98蚁酸/1161.氨别名:液氨;氨气2.白磷3.苯4苯胺别名:氨基苯;阿尼林油5.苯酚别名:石炭酸6.苯乙烯7.丙酮别名:二甲基酮;阿西通8.丙酮氰醇别名:2-羟基-2-甲基丙腈;丙酮合氰化氰9.丙烯10.丙烯醇别名:烯丙醇;2—丙烯—1—醇;蒜醇。

(精选文档)一氯甲烷安全技术说明书

(精选文档)一氯甲烷安全技术说明书
第四部分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若有皮肤冻伤,先用温水洗浴,再涂抹冻伤软膏,用消毒沙布包扎。就医。
眼睛接触
吸 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困难时给输氧。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 入
第五部分 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
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第十五部分 法 规 信 息
第十六部分 其 它 信 息
其他信息
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后,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1.78
饱和蒸气压(kPa):
506.62/22℃
燃烧热(Kj/mol):
685.5
临界温度(℃)
143.8
临界压力(MPa)
6.68
闪点(℃)
<-50
爆炸下限[%(V/V)]:
7.0
爆炸上限[%(V/V)]:
19.0
溶解性
易溶于水、乙醇、氯仿等。
主要用途
用作致冷剂、甲基化剂,还用于有机合成。
第十部分 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一氯甲烷
第一部分 化学品及企业标识
危化品中文名称
氯甲烷;甲基氯
危化品英文名称
Chloromethane;Methyl chloride;分子式:CH3Cl;分子量:50.49
第二部分 成分/组成信息
第三部分 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
第2.3类 有毒气体
侵入途径
吸入
健康危害
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刺激和麻醉作用,亦能损害肝和肾。急性中毒:轻度者有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视力模糊、步态蹒跚、精神错乱等;严重中毒时,可出现谵妄、躁动、抽搐、震颤、视力障碍、昏迷,呼吸中有酮体味、尿中检出甲酸盐和酮体有助诊断。慢性影响:低浓度长期接触,可发生困倦、嗜睡、头痛、感觉异常、情绪不稳等症状,较重者有步态蹒跚、视力障碍及震颤等症状。

氯甲烷安全处置方案

氯甲烷安全处置方案

氯甲烷安全处置方案1. 概述氯甲烷,也称氯仿或三氯甲烷,是一种无色、易挥发的液体,具有较强的毒性和可燃性。

在工业生产中,氯甲烷广泛用于制药、塑料、溶剂等领域。

然而,由于其有害性和易燃性,当氯甲烷泄漏、散布时,会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

因此,本文提出氯甲烷的安全处置方案。

2. 氯甲烷泄漏处理2.1 室内泄漏处理在室内发现氯甲烷泄漏时,第一时间应关闭室内所有电源,并迅速撤离人员。

随后,应用防毒面具、防护服等装备进入室内,打开窗户通风,并使用气体检测仪检测室内氯甲烷浓度。

若浓度较高,应及时通知专业人员进行处理。

若浓度较低,则可利用干燥剂或碳吸附剂将氯甲烷吸附、固定,并送往专业单位进行处理。

2.2 室外泄漏处理在室外发现氯甲烷泄漏时,应立即通知应急救援队伍进行处理。

同时,要确保附近的人员、车辆、建筑物等不受影响,尽量保持安全距离。

在专业人员到达前,应立即用沙土、泥浆等物质将泄漏源覆盖,以便控制泄漏。

专业人员到达后,可以采用吸附、化解等措施对氯甲烷进行处理。

3. 氯甲烷安全存储氯甲烷属于易燃、易爆物品,因此在储存上必须考虑安全问题。

首先应将氯甲烷储存在室外,保持通风干燥,并确保远离火源、热源、电源等易燃物品。

储存容器应选用耐腐蚀、耐高压的钢罐或玻璃瓶,并加强贮存管理,每天对储罐、储瓶进行安全检查。

4. 氯甲烷安全运输在氯甲烷运输过程中,必须注重安全问题。

首先应选用专业的运输车辆,运输途中要保持车辆稳定,避免碰撞、颠簸等情况。

同时,要确保储罐或储瓶密封性良好,并进行周密检查,防止泄漏、事故等情况的发生。

5. 结语氯甲烷是一种有害、易燃的物品,必须加强安全管理。

在氯甲烷泄漏、储存、运输等环节中,都应注重安全问题,积极预防和控制事故的发生。

氯甲烷泄漏、火灾、爆炸、中毒现场处置方案

氯甲烷泄漏、火灾、爆炸、中毒现场处置方案

氯甲烷泄漏、火灾、爆炸、中毒现场处置方案1.1事故风险分析1氯甲烷贮罐、管道(阀门)破裂造成大量氯甲烷外泄,遇高热,明火发生燃烧,甚至爆炸。

2氯甲烷贮罐、管道(阀门)超压发生爆炸,大量氯甲烷外泄,遇高热,明火发生燃烧,甚至引发更大爆炸。

3成品氯甲烷为无色透明液体,本品有刺激和麻醉作用,严重损伤中枢神经系统,亦能损害肝、肾和睾丸。

急性中毒者有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视力模糊、步态蹒跚、精神错乱等。

严重中毒时,可出现谵妄、躁动、抽搐、震颤、视力障碍、昏迷。

成品氯甲烷在体表迅速蒸发易发生冻伤。

2.2应急工作职责1人员结构:区域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班组长及全体岗位员工。

2班组人员的工作职责:a)在出现泄漏时及时通知区域负责人和生产调度;b)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及时控制住当前局势,防止继续恶化;c)加强巡检,密切关注变化情况;3主管的工作职责:统一指挥班组成员有条不紊的采取处置措施,控制当前局势;同岗位人员紧密配合,做好生产系统开停车调度工作和事故现场的通讯联络。

4安全员职责:负责现场抢救、护送、调集车辆、救援物资的运输及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和事后毒物扩散区域的监测、洗消工作的组织指挥,负责警戒、人员疏散、道路管制环境保护监督工作。

1.3应急处置1事故应急处置程序1)发现氯甲烷系统大量泄漏时,应迅速向公司上级报告,通报情况,及时采取措施控制事故的发展。

2)看好风向迅速通知相关单位人员及周边群众撤到上风口安全地带。

3)应急救援指挥部应立即通知车间主任及抢险小分队赶赴现场,并通知安全员做好抢救伤员的一切准备。

2现场应急处置措施1)氯甲烷物料管泄漏关闭前后端阀门,迅速将管线内少量存料泄压处理,将泄漏的氯甲烷收集在围堰内。

2)氯甲烷贮槽破损,及时开启储槽喷淋系统。

现场人员不能控制泄漏点时,应迅速向上风处转移,并设法将泄漏罐与其他贮槽隔离,打开泄压阀泄压。

3)组织救援人员穿戴好防护用品,严禁穿带铁钉的鞋和化纤衣服,严禁用金属工具敲打和碰撞铁器,防止产生火花或火星,在泄漏的罐区内严禁开或关电器开关,接近罐区的地方要切断电源。

氯甲烷应急预案

氯甲烷应急预案

一、应急预案编制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结合氯甲烷的特性、潜在危害及事故应急处理要求,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事故风险分析1. 氯甲烷简介氯甲烷(CH3Cl),又称甲基氯,是一种无色、易燃、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具有强烈的窒息作用。

氯甲烷在常温下易挥发,易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2. 潜在危害氯甲烷泄漏或火灾事故可能造成以下危害:(1)人员中毒:吸入氯甲烷蒸气可能导致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窒息死亡。

(2)火灾爆炸:氯甲烷与空气混合达到一定浓度时,遇明火、高温或电火花等易发生火灾爆炸。

(3)环境污染:氯甲烷泄漏到环境中,可能对土壤、水源和大气造成污染。

三、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1. 应急指挥部应急指挥部负责事故应急工作的全面领导,下设以下小组:(1)现场指挥小组:负责事故现场的组织、指挥和协调工作。

(2)医疗救护小组:负责伤员的救治和转运工作。

(3)环境监测小组:负责事故现场及周边环境的监测工作。

(4)物资保障小组:负责应急物资的采购、调配和供应工作。

(5)信息联络小组:负责事故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上报工作。

2. 各小组职责(1)现场指挥小组:组织现场救援,确保救援人员安全;协调各小组工作,确保救援工作有序进行。

(2)医疗救护小组:对伤员进行救治,确保伤员生命安全;根据需要,联系专业医疗机构进行转运。

(3)环境监测小组:对事故现场及周边环境进行监测,确保环境安全。

(4)物资保障小组:确保应急物资的供应,满足救援需求。

(5)信息联络小组:及时收集、整理和上报事故信息,确保信息畅通。

四、应急响应程序1. 事故报告事故发生后,事故单位应立即向应急指挥部报告,报告内容包括事故时间、地点、原因、危害程度、已采取的措施等。

2. 现场救援应急指挥部接到事故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现场救援。

氯甲烷(危化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氯甲烷(危化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急救
皮肤接触:若有冻伤,就医治疗。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防护
工程防护: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必须佩戴正压自给式呼吸器。
氯甲烷
标识
中文名:氯甲烷
英文名:chloromethane;methyl chloride
分子式:CH4Cl
分子量:50.49
CAS号:74-87-3
危规号:23040
理化性质
性状:无色气体,具有醚样的微甜气味。
溶解性:易溶于水、乙醇、氯仿等。
熔点(℃):-97.7
沸点(℃):-23.7相对密度水=1):0.92毒性
LC50:5300mg/m3,4小时(大鼠吸入)
对人体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
健康危害:本品有刺激和麻醉作用,严重损伤中枢神经系统,亦能损害肝、肾和睾丸。急性中毒:轻度者有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视力模糊、步态蹒跚、精神错乱等。严重中毒时,可出现谵妄、躁动、抽搐、震颤、视力障碍、昏迷,呼气中有酮体味。尿中检出甲酸盐和酮体有助于诊断。皮肤接触可因氯甲烷在体表迅速蒸发而至冻伤。慢性影响:低浓度长期接触,可发生困倦、嗜睡、头痛、感觉异常、情绪不稳等症状,较重者有步态蹒跚、视力障碍及震颤等症状。
贮运
包装标志:6,7 UN编号:1063包装分类:Ⅱ包装方法:钢质气瓶
储运条件:易燃压缩气体。储存于阴凉、通风仓间内。仓温不宜超过30℃。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应与氧气、压缩空气、氧化剂等分开存放。储存间的照明、通风等设施应采用防爆型,开关设在仓外。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罐储时要有防火防爆技术措施。露天贮罐夏季要有降温措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验收时要注意品名,注意验瓶日期,先进仓的先发用。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运输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

氯甲烷MSDS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氯甲烷MSDS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氯甲烷别名:一氯甲烷;甲基氯
特别警示★有毒
★极易燃
★若不能切断泄漏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



分子式CH3C1
危险性危险性类别
2.3类有毒气体
燃烧爆炸危险性
极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火花或高热能引起爆炸,放出有毒气体
健康危害
●职业接触限值:PC-TWA60mg/m3;PC-STEL120mg/m3(皮)
●IDLH:2000ppm
●急性毒性:大鼠经口LD501800mg/kg;大鼠吸入LC505300mg/m3(4h)
●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
●急性中毒出现头痛、头晕、乏力、视物模糊、精神障碍,严重者躁动、抽搐、昏迷。

亦能引起肝、肾损害
●人吸入浓度大于1.0mg/m3,时,可发生中毒
●可引起皮肤冻伤
理化特性理化特性
●无色气体,有弱的醚味。

易液化。

易溶于水。

受高热分解,释放出有毒烟气
●气体相对密度:1.78
●爆炸极限:8.l%一17.2%
个体防护●佩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
●穿封闭式防化服
●处理液化气体时,应穿防寒服
应急措施急救
●皮肤接触:如果发生冻伤,将患部浸泡于保持在38~42℃的温水中复温。

不要涂擦。

不要使用热水或辐射热。

使用清洁、干燥的敷料包扎。

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就医。

氯甲烷的急救措施

氯甲烷的急救措施

氯甲烷的急救措施什么是氯甲烷氯甲烷是一种无色、易液化的气体,也被称为甲基氯。

它是一种有机溶剂,常用于化学实验室和工业中,例如清洗金属表面和去除油漆。

氯甲烷具有较高的毒性,因此在使用时需要十分小心。

接触氯甲烷时的常见症状接触氯甲烷会导致多种身体反应,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症状:•头痛和头晕•恶心和呕吐•眩晕和失去平衡能力•皮肤刺痛和红斑•眼睛灼痛和流泪对于症状轻微的患者,可以通过离开污染环境和呼吸新鲜空气,缓慢消退症状。

但如果症状严重,需要立即采取急救措施。

氯甲烷污染环境的处理方法氯甲烷是一种易挥发性气体,在污染环境中容易扩散。

以下是处理氯甲烷污染环境的一些步骤:1.立即撤离污染区域并通知有关机构进行处理。

2.阻止氯甲烷泄露,关闭与泄露源有关的开关和阀门。

3.尽量使用空气交换量较高的设备来进行屋内通风,切勿使用空调、风扇等设备。

4.保护好污染区域外围,切勿让污染扩散。

氯甲烷的急救措施在接触氯甲烷后,如有任何不适,需要及时采取以下急救措施:1.立即离开污染环境并呼吸新鲜空气。

2.如有呕吐,将患者头部朝向侧面以防呕吐物进入呼吸道。

3.如有皮肤和眼睛受损,需立即进行清洗和冲洗,用流动的清水持续冲洗不少于15分钟。

出现疼痛或需要就医时,可进行药物治疗。

4.如有呼吸困难或昏迷,需要立即进行人工呼吸或CPR。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在采取急救措施时发现患者接触的不仅仅是氯甲烷,还有其他对人体有害的物质,需对症下药。

结论氯甲烷是一种有机溶剂,常见于化学实验室和工业中,并具有较高的毒性。

接触后会导致多种身体反应,因此在化学实验室或工业中应采取严密的措施保障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

如果不慎接触,应及时离开污染环境,并采取针对性的急救措施。

氯甲烷应急处理方案

氯甲烷应急处理方案

氯甲烷应急处理方案概述本文档提供了针对氯甲烷泄漏事件的应急处理方案。

氯甲烷,也被称为甲基氯,是一种无色、易燃的气体。

它主要用作溶剂、冷冻剂和化学品中间体。

然而,如果泄漏或处理不当,氯甲烷可能对人类和环境造成危险。

因此,在发生氯甲烷泄漏的紧急情况下,应采取适当的应急措施来最小化潜在风险。

事前准备在制定应急处理方案之前,必须确保以下事前准备工作已得到正确执行:1.区分存放和使用区域:将存放氯甲烷的区域与其他化学物品和易燃物品隔离开来,以降低潜在危险。

2.标识和储存:确保所有容器都正确标识为氯甲烷,并遵循适当的储存标准。

3.员工培训:确保所有与氯甲烷相关的员工都接受了适当的培训,包括有关泄漏应急处理的知识和技能。

4.应急设备和材料:备有应急处理所需的适当设备和材料,例如防护服、呼吸器、化学吸附剂等。

氯甲烷泄漏应急处理方案1. 保护人员在氯甲烷泄漏事件发生时,保护人员的安全是首要任务。

以下是必要的步骤:•迅速撤离:在泄漏事件发生后,立即撤离泄漏区域的所有员工和附近的人员。

确保所有人都远离泄漏源。

•使用个人防护装备:确保所有与泄漏事件处理相关的人员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防护服、防护手套、防护鞋等。

•使用呼吸器:如果泄漏量较大或环境空气中的氯甲烷浓度超过安全限值,人员应佩戴适当的呼吸器进行自我保护。

2. 控制泄漏控制泄漏是限制潜在风险的关键步骤。

以下是一些控制泄漏的方法:•封堵泄漏源:如果泄漏源可见并安全关闭,应立即使用适当的工具或装置封堵泄漏源。

确保封堵装置具有耐腐蚀性,并能有效阻止氯甲烷的泄漏。

•加强通风:在封堵泄漏源之后,应加强通风以加快泄漏区域的空气换流。

确保导入的空气是安全的,并尽量将有害气体稀释到安全浓度以下。

•使用化学吸附剂:在控制泄漏的同时,使用适当的化学吸附剂吸附氯甲烷分子。

吸附剂应选择具有高吸附容量和适当的耐受性的材料。

收集吸附剂后,应以适当方式处置。

3. 处理泄漏后果即使泄漏已控制,仍需要合理处理泄漏后果,以最小化潜在危害。

氯甲烷-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氯甲烷-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化学品中文名:氯甲烷化学品英文名:chloromethane;R40;methyl chloride化学品别名:R40;甲基氯;一氯甲烷CAS No.:74-87-3EC No.:200-817-4分子式:CH3Cl第二部分危险性概述紧急情况概述气体。

极端易燃,有爆炸危险。

高压,遇热有爆炸危险。

长期暴露有损伤健康的危险。

GHS危险性类别根据GB30000-2013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系列标准(参阅第十六部分),该产品分类如下:易燃气体,类别1;高压气体,压缩气体;特定目标器官毒性-重复接触,类别2。

标签要素象形图警示词:危险危险信息:极端易燃气体,内装高压气体;遇热可能爆炸,长期或重复接触可能对器官造成伤害。

预防措施:远离热源、热表面、火花、明火以及其它点火源。

禁止吸烟。

不要吸入粉尘/烟/气体/烟雾/蒸气/喷雾。

事故响应:如感觉不适,须求医/就诊。

漏气着火:切勿灭火,除非漏气能够安全地制止。

一旦发生泄漏,除去所有点火源。

安全储存:存放在通风良好的地方。

防日晒。

存放于通风良好处。

废弃处置:按照地方/区域/国家/国际规章处置内装物/容器。

物理化学危险:极端易燃气体,有爆炸危险。

高压压缩气体,遇热有爆炸危险。

健康危害:吸入该物质可能会引起对健康有害的影响或呼吸道不适。

由于本品的物理状态,一般没有危害。

在商业/工业场合中,认为本品不太可能进入体内。

通过割伤、擦伤或病变处进入血液,可能产生全身损伤的有害作用。

眼睛直接接触本品可导致暂时不适。

环境危害:请参阅SDS第十二部分。

第三部分成分/组成信息√物质混合物第四部分急救措施一般性建议:急救措施通常是需要的,请将本SDS出示给到达现场的医生。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物。

用大量肥皂水和清水冲洗皮肤。

如有不适,就医。

眼睛接触:用大量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

如有不适,就医。

吸入:立即将患者移到新鲜空气处,保持呼吸畅通。

如果呼吸困难,给于吸氧。

氯甲烷泄漏应急预案

氯甲烷泄漏应急预案

氯甲烷泄漏应急预案氯甲烷泄漏应急预案1. 引言氯甲烷是一种重要的工业有机溶剂,在许多行业中广泛使用。

然而,氯甲烷泄漏可能会导致严重的人身伤害和环境污染。

因此,制定一份氯甲烷泄漏应急预案是至关重要的,以确保在泄漏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采取措施来减轻损害。

本文将介绍氯甲烷泄漏应急预案的相关内容。

2. 泄漏风险评估在制定氯甲烷泄漏应急预案之前,对泄漏风险进行评估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需要了解氯甲烷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包括其密度、沸点、燃烧特性等。

其次,还需要评估可能引起氯甲烷泄漏的因素,例如设备故障、液体泄漏、操作失误等。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可以制定相应的应急措施,以降低泄漏风险。

3. 应急响应措施3.1 泄漏报警与通知一旦发生氯甲烷泄漏,应立即触发泄漏报警系统,并通知相关人员和部门。

通知内容应包括泄漏的发生时间、地点和规模,以及对周围人员和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

3.2 紧急疏散在氯甲烷泄漏事件中,保障人员的生命安全是最重要的。

应当迅速组织人员进行疏散,确保他们远离泄漏源和可能受到影响的区域。

同时,应向疏散的人员提供必要的防护设备,如呼吸器和防护服。

3.3 封锁泄漏源为了控制和减少泄漏量,应迅速封锁泄漏源。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封堵管道、阀门或其他泄漏点;- 切断气源或电源,以防止进一步泄漏;- 使用适当的密封材料进行封堵。

3.4 防止泄漏扩散在泄漏发生后,应该尽快采取措施防止氯甲烷扩散到无关区域。

可以考虑以下方法:- 利用风向信息调整人员疏散路线;- 在泄漏现场周围设置临时隔离区域;- 确保泄漏源附近没有明火或其他可能引发火灾的物品。

3.5 泄漏清除和处置在泄漏事故发生后,需要立即组织清除和处置工作。

工作人员应穿戴适当的防护装备,并按照相关操作规程进行清除和处理。

清除工作必须小心进行,以免二次污染或进一步危害人员健康和环境安全。

4. 培训和演练为了提高应急响应的效率和准确性,应组织员工定期进行培训和演练。

氯甲烷安全技术说明书

氯甲烷安全技术说明书

二氯甲烷安全技术说明书--(总8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化学品中文名1:二氯甲烷化学品英文名1:dichloromethane化学中文名称2:化学英文名称2:CAS NO : 75-09-2分子式:CH2Cl2分子量:企业名称:重庆增程科技有限公司企业地址:重庆市涪陵区龙桥工业园区邮编: 408121 传真: 023-联系电话:023-企业应急电话:国家化学事故应急咨询专线:产品推荐及限制用途:主要用作制取溴化物,作普通分析试剂、氧化剂、乙烯和重碳氢化合物的吸收剂及有机合成的溴化剂。

第二部分危险性概述紧急情况概述:二氯甲烷是无色、透明、比水重、易挥发的液体,有类似醚的气味和甜味,不燃烧,但与高浓度氧混合后形成爆炸的混合物。

GHS危险性类别:根据《化学品分类和危险性公示通则》(GB 13690-2009)及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规范系列标准,该产品属于第6类危化品,属一级无机酸性腐蚀物品,也有毒性.是强氧化剂标签要素:象形图:警示词:危险危险信息:有刺激性气味和强腐蚀性。

具有强氧化性。

与易燃物(如苯、活泼金属)和有机物(如糖、纤维素等)接触会发生剧烈反应,甚至引起燃烧。

与还原剂强烈反应。

腐蚀性极强。

防范说明:预防措施:密闭操作,注意通风,远离高热,严禁碰撞。

操作尽可能机械化、自动化。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阅读并了解所有预防措施。

按要求使用个体防护装备。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穿橡胶耐酸碱服,戴橡胶耐酸碱手套。

远离易燃、可燃物。

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

避免与强氧化剂、强碱、酸类、水、醇类、钠、钾、金属氧化物接触。

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

工作场所不得进食、饮水。

事故响应:如发生火灾,根据具体的着火物质选择干粉、二氧化碳、干燥砂土等合适的灭火剂,禁止用水灭火。

氯甲烷-安全技术说明书

氯甲烷-安全技术说明书

氯甲烷-安全技术说明书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说明书目录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第九部分理化特性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第十部分稳定性和反应活性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第十一部分毒理学资料第四部分急救措施第十二部分生态学资料第五部分消防措施第十三部分废弃处置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第十四部分运输信息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第十五部分法规信息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第十六部分其他信息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化学品中文名称:三氯甲烷;氯仿化学品英文名称:Trichloromethane;Chloroform中文俗名或商品名:Synonyms:CAS No.:67-66-3分子式:CHCl3分子量: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纯化学品混合物化学品名称:三氯甲烷;氯仿有害物成分含量CAS No.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危险性类别:第6.1类毒害品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健康危害: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麻醉作用,对肝,肾有损害作用。

吸入或经皮肤吸收引起急性中毒,初期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兴奋、皮肤粘膜有刺激症状,以后呈现精神紊乱、呼吸表浅、反射消失、昏迷等,重者发生呼吸麻痹、心室纤维性颤动、并可有肝、肾损害。

误服中毒时,胃有烧灼感、伴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以后出现麻醉症状。

慢性中毒:主要引起肝脏损害,此外还有消化不良、乏力、头痛、失眠等症状,少数有肾损害。

环境危害:燃爆危险:第四部分:急救措施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及清水彻底冲洗。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呼吸困难时给输氧。

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食入:误服者给饮大量温水,催吐,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危险特性:一般不会燃烧,但长时间暴露在明火及高温下仍能燃烧。

有害燃烧产物:灭火方法及灭火剂:雾状水、二氧化碳、砂土。

消防员的个体防护:禁止使用的灭火剂:闪点(℃):无意义自燃温度(℃):无意义爆炸下限[%(V/V)]:无意义爆炸上限[%(V/V)]:无意义最小点火能(mJ):爆燃点:爆速:最大燃爆压力(MPa):建规火险分级: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应急处理: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化学防护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途
•是重要的甲基化剂.可用于生产甲基纤维素、甲硫醇等。也用于制取有机 硅聚合物的甲基氯硅烷混合单体、四甲基铅等的原料.还可用作制冷剂、溶剂 等。医药上可作局部麻醉剂使用
个 体 防 护
•佩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
・穿封闭式防化服
•处理液化气体时,应穿防寒服

急 行 动
隔离与公共安全
泄漏:污染范围不明的情况下,初始隔离至少200m下风向疏散至少1000m.然后进行气体浓度检测,根据有害气体的实际浓度,调整隔离、疏散距离
环境影响
•在土壤中具有极强的迁移性
•在空气中能稳定存在,臭氧消耗潜ODP为0.02
•在有氧状态下,不能被生物降解;在无氧状态下, 可被缓慢地生物降解
理 化 特 性 及 用 途
理化特性
・无色气体,有弱的瞇味。易液化。易溶于水。受髙热分解,释放岀有毒烟 气
•气体相对密度:1.78
•爆炸极限:8.1%—17.2%
•用大量水冷却容器,直至火灾扑灭
・容器突然发出异常声音或发生生异常现象,立即撤离
急救
・皮肤接触:如果发生冻伤,将患部浸泡于保持38〜42£的温水中复温。 不要涂擦。不要使用热水或辐射热。使用淸洁、干燥的敷料包扎。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就医
常用危险化学品应急手册(氯甲烷)
别名:一氯甲烷:甲基氯
特 别 警 示
★有毒
★极易燃
★若不能切断泄漏气源,则不允许熄火泄漏处的火焰
化 学 式
分子式CH3C1
危 险 性
危险性类别
2.3类有毒气体
燃烧爆炸危险性
•极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火花或高热能引起爆炸,放 岀有毒气体
健康危害
•职业接触限值:PC-TWA60mg/m5: PC-STEL120 mg/m3(皮)
• IDLH: 2000ppm
•急性毒性:大鼠经口LD3ol800mg./kg:大鼠吸入©5300 mg/m3(4h)
•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
•急性中毒岀现头痛、头皐、乏力、视物模糊、精神障碍,严重者躁动、抽 搐、昏迷。亦能引起肝、肾损害
•人吸入浓度大于1.0 mg/m3,时,可发生中毒
•可引起皮肤冻伤
•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采用关闽、堵漏等措施,以切断泄漏源
・防止气体通过下水道、通风系统扩散或进人限制性空间
•喷雾状水改变蒸气云流向
・隔离泄漏区直至气体散尽
火灾扑救
灭火剂:干粉、二氧化碳、雾状水、泡沫
•若不能切断泄漏气源,则不允许熄火泄漏处的火焰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将容器移离火场 储罐火灾
・尽可能远距离灭火或使用遥控水枪或水炮扑救
火灾:火场内如有储罐、槽车或罐车,隔离1600m.
考虑撤离隔离区内的人员、物资
•疏散无关人员并划定警戒区
•在上风处停留,切勿进人低洼处
•气体比空气重,可沿地而扩散.并在低洼处或限制性空间(如下水道、地下 室等)聚集
泄漏处理
•消除所有点火源(泄漏区附近禁止吸烟火、火花或火焰)
•使用防爆的通讯工具
•作业时所有设备应接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