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况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中国诗歌历史悠久,如果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
的历史了。在漫长的岁月中,诗歌一直和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情感世界紧密相关。中
国诗坛涌现出众多杰出的诗人和优美感人的作品。
下面就让我们漫步在历史画廊中,回顾一下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光辉历程,了解
其伟大的艺术成就。
很多人一直以为中国诗歌的起源是《诗经》产生的那个时代,其实不然,早在遥
远的上古时期,当中华民族的远古先民们开始生活在这片大陆上生活的时候,在他们
的口耳相传间,在他们的生产劳动中,已经产生了中国诗歌最早的萌芽——上古歌谣。
上古歌谣是广大的劳动人民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集体创造的智慧结晶,其内容大
多体现生产中各个方面。如“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就是体现人们打猎的行为。
上古歌谣除了在生产中吟唱外,另一个出现的场所就是祭祀活动上。在上古时期,远古先民们敬畏自然地力量,会有很多盛大的仪式来祭祀自然界的神灵,而舞乐是祭
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诗歌萌芽才刚刚出现的年代,诗歌和音乐、舞蹈已
经紧密的接合在一起了。而祭祀歌谣的内容则与祈福相关。例如“今有雨?其自东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南来雨?其自北来雨?”就是商人祈雨的祭祀。
1、现实主义的创作源头——《诗经》
公元前6世纪左右,在中华大地上出现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他是中国最
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最早的,最为重要的一个源头。《诗经》收录西周初年
到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所有作品都是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结晶。其
作品按音乐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指“国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民歌,
大约有160首,是《诗经》的精华所在。“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
劳者歌其事。“直接体现了下层劳动人民在当时最直接的生活状态,他们的爱情与友情,他们的开心与苦痛,在历经三千年之后,依旧能让人深刻的感受到。例如大家都
很熟悉的《关雎》。”雅“分”“大雅”“小雅”,为王室贵族宴乐时所吟唱的歌曲。“颂”则是宗庙祭祀的舞曲。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后人归纳为“赋”“比”“兴”。《诗经》在句
式上以四言诗为主,讲究复沓,回环往复。语音上双声叠韵的现象相当普遍。
《诗经》对中国后世诗歌的影响是长远的,奠定了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最主要
的是“诗言志”和“风雅”的精神。《诗经》表现出来的注重社会现实的热情、强烈
的政治意识和道德意识、积极真诚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
响着后世的诗歌创作。如果说“风雅”精神和“诗言志”的创作态度是思想内容上的
影响,比兴则在创作手法上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诗经》所创造的比兴手法,经过后世的发展,成了我国古代诗歌独有的民族文化传统。
2、浪漫主义的创作源头——《楚辞》
中国诗歌的另一个创作源头是《楚辞》。《楚辞》是在战国后期南方的诸侯国楚
国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他的奠定人是屈原。楚
国地处巴山楚水之间,这个方水土养育着楚国先民,形成了迥异于中原的独特的楚歌、楚乐、楚舞。而且,楚国人“信巫鬼,重淫祀”。巫文化对楚国的影响是长远的,楚
地的艺术多与祭神相关,充满着奇异的浪漫色彩。正是在这样一种文化氛围的影响下,屈原和《楚辞》就以波荡汹涌的感情。奇幻瑰丽的想象、铺陈华美的语言,表现出极
强的浪漫色彩,成为中国诗歌的又一个重要源头。
楚辞的代表性作品有《离骚》《国殇》(选自《九歌》)《天问》等。
先秦时代,《诗经》与《楚辞》双峰并峙,是中国诗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
两座巍然屹立的坐标。
有人说,中国历代诗“莫不同祖风骚”,足见其对后代诗歌的影响。
三、汉乐府与文人五言诗
《诗经》、《楚辞》之后,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
乐府是西汉采集民歌加以整理,配乐演唱的机构。后人就将乐府采集和演唱的民歌称
为“乐府歌辞”,乐府民歌继承《诗经》反映现实的优秀传统,讲究“讲究哀乐,缘
事而发”。反映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很多抒写下层劳动人民生活的作品,如
《十五从军征》,描绘了一个在外征战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种种场景。抒发
了这个老兵“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情感,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揭示了封建兵役制度给
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对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的怨恨与同
情的思想感情。
汉乐府还对男女之间的爱与恨做了直接的袒露和表白。《上邪》一诗中,我们能
够看到一个爱的真挚热烈的女性形象。《有所思》中我们又能看到女子发现对方移情
别恋后就果断与之分手的决绝、果断。爱的热烈,恨的痛切。《孔雀东南飞》写的是
另一种爱与恨,用焦仲卿与刘兰芝至死不渝的爱情悲剧道尽了包办婚姻的痛苦。《陌
上桑》中,则给我们刻画了一个企图依靠权势将自己的意愿加之于女方的丑陋官僚形象。
汉乐府对于中国诗歌表现手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娴熟巧妙的叙事手法上,叙事诗
是汉乐府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而在语言上,汉乐府以五言为主,这是中国诗歌在语言
形式上的一次创新,“二三节拍”较之“二二节拍”,韵律上抑扬顿挫,更为优美。
五言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它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写作,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到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日趋成熟。五言诗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是《古诗十九首》的出现。《古诗十九首》不是一时一人的作品,诗的内容多叙离别、相思以及对人生
短促的感触。长于抒情,善用比、兴手法是《古诗十九首》最大的艺术特色。
四、魏晋文学
1、建安风骨
汉末建安时期,“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
徐干、阮籍、应旸、刘桢)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并普遍采用五言形式,
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建安时代的作家,摆脱了儒学的束缚,注意作品的抒
情性,再加之处在战乱的年代,思想感情更常常是表现的慷慨激昂。他们的诗作在表
现了时代精神的时候,常常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气派,形成为后世称作“建安风骨”
的独特风格。曹氏父子是建安文坛的风云人物,其中曹植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最高。曹
植的诗歌内容富于气势和力量,描写细致、词藻华丽、善用比喻,因而具有“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艺术风格,代表诗作为《白马篇》。建安时代的诗,是从汉乐府发
展到五言诗的转变关键,曹植是当时的代表诗人。他的诗受汉乐府的影响,但却比汉
乐府有更多的抒情成份。
2、正始之音
建安文学之后出现的是正始文学,代表作家是阮籍,嵇康。在魏晋易代之际,为
了反对司马氏集团的政治统治,嵇康直接反对,诗文均愤世嫉俗,最终招致杀身之祸,阮籍不敢公然反抗,外表放诞不羁,内心十分痛苦,所以在诗中用比兴的手法隐晦曲
折的表达着对黑暗世界的不满。这种由建安时代的慷慨悲凉转变为意旨长远的诗歌创
作时代被称为正始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