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对点之矩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Qd
h
xqdx
h
x2dx
1
h3
0
0
3
kN·m
Q
h
qdx
h
xdx
1 h2
0
0
2
Qd
h
xqdx
h
x2dx
1
h3
0
0
3
所以
h
d 0 xqdx 2 h
Q
3
m
此d值确定了合力Q
作用线的位置。
A
即
FR = F1+F2+…+ Fn
FR = F1+F2+…+ Fn
• 以 r 对上式两端作矢积,有
• r×FR =r×F1 + r×F2 + … +r×Fn • 由于力F1,F2,…,Fn与点共面, • 上式各矢积平行,因此上式
• 矢量和可按代数和计算。而
• 各矢量积的大小就是力对点
• 之矩,于是证得合力矩定理
MA(F )= MA(F x)+ MA(F y) =- Fx b + Fy a =- F b cosa+ F a sin a = F a sin a- F b cosa
• 例2、设水深为h,水的容重(单位容积的
• 重量)为g,求单位长度的坝面所承受的静水压 • 力的合力。 • 解:作用于坝面的静水压力可简化为沿坝面 • 中心线OA分布的水平荷载,且在水面下x处的的 • 线荷载集度为
矩心到该力作用点的矢径与力矢的矢量积。
2、力对点之矩矢MO (F)的三要素 力矩矢的三要素为大小、方位和指向。
(1)、MO (F)的大小即它的模
MO(F ) = r F Fr sin Fh
式中θ为r和F正方向间 的夹角,h为矩心到力 作用线的垂直距离,称为 力臂。
MO(F)=r×F
θ
• 汇交力系的平衡问题。
• 3、用途
• ①便于找力臂
• ②便于确定合力作用线的位置。
例1、试计算图中力F对A点之矩。 已知F,a、b、a。
解:(1)由定义求MA(F ) 先确定力臂h。而找力臂d 较为麻烦。
(2)由汇交力系合力之矩定理求MA(F ) 现将力F分解为互相垂直的两各分力F x和F y,利用平 面汇交力系合力之矩定理计算力F对A点之矩
yFz
-
zFy
M Oy (F ) = zFx - xFz
M Oz (F ) =
xFy
-
yFx
四、平面汇交力系的合力矩定理
1、定理:
平面汇交力系的合力对于 平面内任一点之矩等于所有各 分力对于该点之矩的代数和。
2、证明:
如图所示, r 为矩心O到汇交点A的矢径,FR为平面汇交力系
F1,F2,…,Fn的合力,
q x(1dx) x
dx
kN/m
A
• 可见荷载集度与水的
• 深度成正比,按此绘出的
• 荷载图为图示的三角形。
• 坝面所受的静水压力的
• 合力Q的大小为
A
Q
h
qdx
0
h
xdx
1
h2
0
2
kN
且此合力Q应与原分布荷载平行。如令Q的作用线到水面的
距离为d,则由合力矩定理,有
第三章 力系的简化
§3-2-1 力对点之矩 §3-2-2 力对轴之矩 §3-3 力偶及其性质 §3-4 力偶系的合成与平衡 §3-5 力的平移定理
一、力对点之矩
1、力对点的矩的概念
作用于刚体的力F对空 间任意一点O的力矩定义 为:
MO(F) = r F
式中O点称为矩心,r为矩心O引向力F的作用点A的矢径, 力对点之矩定义为:
Oxyz,并用i、j、k表示沿
各坐标轴的单位矢量,则
r = xi + yj + zk
F = Fxi Fy j + Fz k
于是
MO(F) r F
i jk
=x y z
Fx Fy Fz
(yFz - zFy )i + (zFx - xFz ) j + (xFy - yFx )k
投影
M Ox (F ) =
• 2、力沿作用线移动,不会改变该力对任一点的力矩。 • 3、当力的作用线通过矩心时,此力对于该矩心的力矩等
于零。
• 4、力对点之矩的单位;
•
N·m 或 kN·m
矩心是可以任意选择的,可以是物体上的固定点, 也可以是物体上不固定之点,甚至是所研究物体以 外的点。
三、 力对点之矩在坐标轴上的投影
为了计算力矩矢在坐 标轴上的投影,以矩心O 为原点引进直角坐标系
O●
hr
MO(F) Fh
F
O●
h
MO(F) = ± Fh
F
正负号通常规定为:
+
逆时针为正
–
顺时针为负
实例
力F对点O的矩记为
MO(F)=-Fh
或
MO(F)=-2A△OAB
式中A△OAB为三角形OAB的面积。
• 二、力矩的性质
• 1、力 F 对点 O 的矩,不仅与力 F 有关,同时还与矩 心O的位置有关,一般力矩将随矩心位置不同而异。因此 必须指明矩心,力对点之矩才有意义。
• MO(F R)= MO(F 1)+ MO(F 2)+…+ MO(F n)
•
=∑MO(F i)
MO(F R)= MO(F 1)+ MO(F 2)+…+ MO(F n) =∑MO(F i)
• 当平面汇交力系平衡时,合力为零。
• 由上式可知,各力对任一点之矩的代数和皆为零。即
•
∑MO(F i)=0
• 上式说明:可用力矩方程代替投影方程求解平面
h
(2)MO (F)的方位: 垂直于r 和F 所确定的 平面,
(3)MO (F)的指向:
指向由右手定则确定。
MO(F)=r×F
θ
h
由于力矩矢的大小和方向都与矩心的位置有关,故 力对点之矩矢的始端必须在力矩中心,不可任意挪 动,这种矢量称为定位矢量。
平面问题
平面问题中,由于矩心与力矢均在同一个特定的 平面内,力矩矢总是垂直于该平面,即力矩的方位 不变,指向可用正、负号区别,故力矩由矢量变成 了代数量,且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