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三文言文总复习的“六忌六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高三文言文总复习的“六忌六宜”
高三的文言文复习是整个复习工作中的重点,更是难点,针对当前复习中存在的偏差,在这里提出六点复习意见。
一忌“求全责备”,宜“迂回包抄”。
文言文的复习,不可过于心切,还是“悠”着点好。
学生的文言底子参差不齐,不论是对待学生还是对待每个知识点的落实,求全责备的态度都是不符合认知规律,是不科学的。
对于文言文复习中一些较为艰深晦涩的难点,我们在努力讲透的同时,不妨建议一部分学生暂时“绕过去”,不要在“点”上钻得过深,而要在面上尽量铺宽。
有时,一个知识点在一篇文言文中显得晦涩,可能在另外一篇中会有详尽而妥帖的解释。
这就是我们大胆建议学生暂时绕过一些“点”的真正原因。
这样,既不会使学生囫囵吞枣而混淆已有的知识结构,又不挫伤学生的兴趣,甚至可以在学生心里催生一种迫切掌握的积极情绪。
事实上,有些知识难点正面难以攻克,假如我们迂回包抄,旁敲侧击,困难往往能够迎刃而解。
二忌“孤军深入”,宜“相辅相成”。
文言文的复习可以在其它复习模块中不断得到强化,这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
教师要指导学生有“打通”知识模块的思想,力求使学生建立网状的知识结构,而不是简单的线性结构。
“知识网”可以互相关联,举一而反三;“知识线”就显得单薄脆,不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
相对于语文复习的其他模块来说,文言文是一个较完整的体系,如果我们把文言文复习等同于一般的字词句复习就犯了简单化的错误。
一味地“孤军深入”,缺少与其它模块的横向联系,是很难凑效的。
比如跟古文有渊源血亲的成语,当我们讲到“游刃有余”这个成语,假如我们再复习时候只是简单地复述其意思,那我们的作用充其量只是学生手头枯燥乏味的字典,再比如分析成语“门庭若市”、“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时,不妨插入名篇《邹忌讽齐王纳谏》、《鸿门宴》的顺带复习——顺口提到是很容易的,但是要使之成为我们的一项教学思想加以自觉地实施就比较困难了。
还有古诗,它简直就是古文的孪生兄弟,在古诗的复习中,我们可以大量渗透文言文的复习,相辅相成。
至于2004年高考出现的“对联”这种新型的文字表达题,更是与古诗修辞古文积淀密切相关。
所以,文言文复习时还是“东拉西扯”好,尽量把文言文复习和其它模块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同时,我们要注意课内精读与课外泛读的结合,注意《语文读本》的使用,尽量扩大学生的文言阅读面。
很多老师都把《语文读本》弃置一边不闻不问,这种做法很不可取。
鲁迅先生曾经把读书比作蜜蜂采蜜——蜜蜂只有采过百花才能够酿出好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忌“喜新厌旧”,宜“温故知新”。
每到高三总复习阶段,各地的模拟试题铺天盖地涌将过来,应该说,这些试题多少都是有一些含金量的,教师应该认真分析,汲取精华,但是切忌产生文言文复习时的“喜新厌旧”的心态,把注意力和希望全部“押”再这些“新新试题”身上,而把课内旧的文言文“晾”在一边,或者干脆“打入冷宫”,从此不看一眼。
复习课内文言文的意义,学生往往不够明确,一种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既然高考文言文都是课外篇章,那么复习课内文言文就是徒劳——这种观点其实是十分有害的。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
”实际上,由于历时较长,高三学生对高一、高二的课内文言文普遍记忆淡漠,文言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更是连篇章名称都记不起,更不必说某些重要字词句的出处,甚至有学生闹出把《五人墓碑记》说成“左联五烈士”的笑话。
高考文言均来自课外文史典籍,但是考查点几乎都在课内文言中落实,高考要考的无非是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迁移的能力。
丢弃课内追逐课外无异于舍本逐末。
比如2003年全国卷的文言文阅读题(第12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为伯父让之所鞠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①以夸诸戎狄,终月而罢②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C.①咸私哂其矫饰焉②犹且从师而问焉
D.①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②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可以看出考查点就有一半来自课内。
再看2002年全国卷的文言文翻译题(第16题第2小题)——“其李将军之谓也?”学生由于对这种文言句式比较陌生,翻译普遍不理想,其实,相同的句式在高一庄子散文《秋水》就出现过——“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只不过稍做转换而已,可见,课内文言文的复习还是要重视,要“以本为本”,以不变应万变,摆正旧课本和新题目之间的关系。
四忌“指鹿为马”,宜“去粗取精”。
练习易得,好题难求。
文言文的考查试题虽然大部分是客观性质的,但是题目在编排设计中不可避免地带上出题者的主观意图。
历年高考试题尚且或多或少存在引起人们争议的地方,何况各地的模拟试题。
所以教师要有“质疑名题”的心理和打破“名题崇拜”的勇气,用“去粗取精”的科学精神对待各地试题,不能够将手头的“标准答案”和一些不合理的题目设计当作“圣旨”,甚至“指鹿为马”,把答案的无理归咎为自己的浅薄,把命题者的疏忽看成另有深意,把错的硬说成对的,希望“以己昏昏,使人昭昭”。
特别是对一些追求商业利润刻意模仿当年高考题的“刻鹄类鹜”之作,我们更要提高警惕。
总之,对复习资料,我
们要有主见,有判断力,“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五忌“孤注一掷”,宜“稳扎稳打”。
“猜题”永远是一个充满诱惑力的话题。
虽然题海茫茫,可是每年都有一些学刊杂志宣称自己对高考题的猜中率有20~30%甚至更多,是商业炒作还是巧合我不想深究,但是对某些急于事功的一线教师来说,这无疑是有很大诱惑力的,于是每年都有一些教师在猜题、“押宝”,甚至整个教研组出动,结果往往是徒劳无功。
虽然近十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的变化很小,其内容一般为一段二三百字左右的浅易的纪传性文字,叙述古代某官员的一件事或几件相关的事,但是中国古籍浩如烟海,查找一篇文章尚且不易,猜题无异与大海捞针。
2000年文言文节选自《三国志•魏书•胡质传》,2001和2002两年均节选自《史记》、2003年却节选自《旧唐书•裴矩传》,2004年开始很多省份开始独立命题,“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命题走向更无规律可循。
作为语文教师,文史典籍的博览是必要而且有益的,但是要端正文言文复习态度,扎扎实实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复习,任何一点侥幸心理都是不可取的。
六忌“动手不动口”,宜“吟咏诵读”
诵读法其实是学好文言文的根本方法,高三的复习时间比较紧迫,所以这种方法容易被忽视或放弃——情况往往是小学初中语文课堂上书声琅琅,到高中尤其是复习课上变成刷刷的笔声。
练习固然可以起到巩固作用,但是严重背离诵读的文言文复习就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终究是学不好的。
建议高三教师充分重视对学生诵读复习的引导,放开声音,读出节奏,读出语感、读出韵味,这样不仅能够加深记忆,而且“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能够促进字词句的理解和巩固。
在重数理化、轻语文、厌文言的大环境下,“诵读法”尤其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既然是文言文的复习,就要努力探求文言文的规律,复习得像“文言文”,只有追源溯本、循序渐进,我们才能够把这项工作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