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主义与人本主义“自由”观念比较
心理学发展中的主要流派及其观点

心理学发展中的主要流派及其观点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它在不断发展中涌现出了许多不同的流派,每个流派有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以下是心理学发展中的几个主要流派及其观点:
1. 行为主义:行为主义认为,人类行为是受环境刺激和条件反
射等外部因素所影响的,心理学应该研究行为而非思维和感受。
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有Pavlov、Watson和Skinner等。
2. 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强调人类思维和感受中的认知过程,认为人类是主动的信息处理者。
认知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有Piaget、Chomsky和Gardner等。
3. 人本主义:人本主义关注人的主观体验和内心感受,认为人
是自我实现和自我探索的存在。
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有Maslow、Rogers和Fromm等。
4. 社会文化心理学:社会文化心理学认为,人类的行为和思维
受到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应该将文化和社会因素纳入心理学研究范畴。
社会文化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有Vygotsky和Levinsion等。
以上是心理学发展中的几个主要流派及其观点,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贡献和局限性,心理学也在不断发展中不断探索新的研究方向。
- 1 -。
大学英语教学中行为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比研究

习得 的 , 环境在 习得 过程 中发 挥着决定 性作用 。 作为 建立 在 实验 基础 之上 的语 言 学 习和 习得理 论 , 为 主义 学 习理 论 的雏 形 来 自俄 国生 理 学 家 巴 行
甫洛 夫 的条件 反 射理论 。其后 美 国实证 主 义心 理学 家桑代 克提 出 了联 结学 说 , 他认 为 , 所谓 学 习就是 动 物或 人 通 过 不 断尝 试 形 成 刺 激一 反应 联 结 , 而 不 从 断减 少错 误 的过 程 。他 同时提 出了 3 基本 学 习定 条
对 学 生 、 师 、 学 内容 和 教 学 方 式 的影 响 , 深 化 教 学 改 革 提 供 参 考 。 教 教 为 关 键 词 : 为 主 义 ; 本 主 义 ; 习理 论 ; 学 改 革 ; 响 行 人 学 教 影 中图 分 类 号 : 0 0 ; 1 . G4 — 6 H3 9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6 2~5 7 ( 0 10 —0 3 17 3 9 2 1 )8 2 3~0 2
Au . 0 1 g 2 1
大 学英语教学中行为主义 与 人 本主 义 学 习理 论 对 比研 究
谢凌江, 霍雨光
( 防灾科技 学院 科研 处 , 北 三河 河要: 比较 行 为 主 义 和 人 本 主义 两 种 学 习理 论 , 析 它 们 的理 论 基 础 、 史 变 迁 和 核 心 思 想 , 讨 当前 大 学 英 语 教 学 中 两 种 理 论 分 历 探
作 者 简介 : 凌 江 ( 9 9 ) 男 , 川南 充 人 , 谢 1 7一 , 四 防灾 科 技学 院讲 师 , 究 方 向 : 言学 、 语 教 学 、 语 教 学 。 研 语 双 英
在 针 对 学 习者 的研 究层 面 , 为主 义 聚焦 于 行 行 为, 并认 为行为 是 对 环 境 刺 激 的反 应 。这 种 认 识 最 早 来 自对 动物条 件 反 射 的研 究 , 生认 为 人 和 动 物 华 没有本 质 的 区别 , 因此 , 以 由动物 实 验类推 人 的反 可
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的分析与比较

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的分析与比较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的分析与比较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有机体接受外界的刺激,然后做出与此相关的反应,这种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S-R)就是所谓的学习。
早期的行为主义否认内部心理活动的作用,认为心理活动是无法进行研究的,因此被称为“暗箱”。
一、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1、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巴普洛夫、化生)。
2、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桑代克)。
3、学习成功的关键依靠强化(斯金纳)。
二、行为主义理论对教育技术的影响在教育技术领域,斯金纳仍然是最受推崇的学习理论先驱之一。
1、程序教学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影响斯金纳认为,只有通过机械装置才能提供必要的大量的强化系列。
这就是斯金纳设计教学机器、提倡程序教学的主要出发点。
程序教学是一种个别化的自动教学的方式,由于经常用机器来进行,也称之为“程序教学之父”。
斯金纳提出程序教学的原则是:1)积极反应原则斯金纳认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
学生充当消极的听众角色,没有机会普遍地、经常地作出积极反应。
传统的教科书也不给学生提供对每一单元的信息作出积极反应的可能性。
程序教学以问题形式向学生呈现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通过写、说、运算、选择、比较等作出积极反应,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小步子原则斯金纳把程序教学的教材分成若干小的、有逻辑顺序的单元,编成程序,后一步的难度略高于前一步。
分小步按顺序学习是程序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
程序教学的基本过程是:显示问题(第一小步)──学生解答──对回答给予确认──进展到第二小步……如此循序前进直至完成一个程序。
由于知识是逐步呈现的,学生容易理解,因此在整个学习进程中他能自始至终充满信心。
3)及时强化原则斯金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的每个反应立即作出反馈,对行为的即时强化是控制行为的最好方法,能使该行为牢固建立。
对学生的反应作出的反馈越快,强化效果就越大。
写出人本主义和行为主义的理解,并举例

写出人本主义和行为主义的理解,并举例1. 引言1.1 人本主义和行为主义概述人本主义和行为主义是心理学中两种不同的理论和方法。
人本主义注重个体的内在世界和自我实现的能力,认为人具有积极的内在潜能和自我实现的欲望,强调个体的主观体验和人的独特性。
而行为主义则更注重外部观察和行为模式的学习,认为人的行为是通过外部刺激和反馈机制来塑造和决定的,强调环境对行为的影响和可塑性。
人本主义强调个体的主体性和独立性,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在目标和动机,并且有自我实现的权利和能力。
人本主义的理论代表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治疗",这些理论都强调个体的自我价值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
相比之下,行为主义更注重人的外在行为和环境的影响,认为行为是通过学习和模仿来形成和改变的。
行为主义的理论代表包括帕维洛夫的"条件反射"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些理论都强调外部刺激和条件反射对行为的影响。
人本主义和行为主义在实践和应用中也有着不同的体现,人本主义主张通过个体的自我实现和发展来提升心理健康和幸福感,而行为主义则更倾向于通过行为的塑造和改变来解决心理问题和行为障碍。
【2000字】2. 正文2.1 人本主义的理解和特点人本主义是一种重视个体尊严和自由的心理学理论。
其核心理念是认为人是自主的、积极的、有尊严的个体,具有自我实现的能力。
人本主义的特点包括对人的尊重和尊严的关注,强调人的个体差异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以及对人类潜力的信仰和追求。
人本主义的理解主要在于将人类视为主体,强调个体的内在价值和独特性。
人本主义认为人不仅是动物的一部分,同时也拥有自我意识和自我建构的能力。
人本主义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认同,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自己的幸福和价值。
人本主义还注重人的情感和情感交流,在人际关系中强调尊重和倾听。
人本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包括卡尔·罗杰斯和亚伯拉罕·马斯洛。
如何区分行为、认知、建构和人本主义四大学习理论

如何区分行为、认知、建构和人本主义四大学习理论(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如何区分行为、认知、建构和人本主义四大学习理论历年来,学习理论部分通常以两大题型出现,分别是客观题和主观题。
Eason行为主义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比较---新浪BLOG

Eason:行为主义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比较 - 新浪BLOG 管理博客┆搜索┆帮助文章背景雪白淡蓝蓝色淡灰深灰暗灰淡绿明黄黑绿暗红深蓝鸭绿靛青褐色 A 宋体黑体楷体仿宋隶书幼圆二号三号四号小四五号小五 > 鼠标双击滚屏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1最快,10最慢) 转为繁体行为主义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比较作者:Eason 2007-12-22 20:47:10标签:学习公社行为主义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比较摘要:以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学派创导的行为主义又称为“刺激—反应心理学”(既S——R心理学),他反对传统的意识心理学把意识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把内省发作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张心理学应该用自然科学客观方法研究行为,并在此基础上构件其行为主义的理论体系。
行为主义认为行为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的反应系统,无论简单或复杂,其构成单位总是刺激(S)与反应(R)的联结。
刺激是引起有机体行为的外部和内部的变化,反应是构成行为最基本成分的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行为的原因,最终都可以归结为物理和化学的变化。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有许多观点相近的心理学家和学派所组成的松散联盟,他认为行为主义研究的是动物和普通人,精神分析研究的是“病人”,以此两者为研究对象尽管不乏可取之处,但对于全面,准确地了解人的心理现象而言却是不完整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主张,心理学应研究健康的人的内在意识经验,人的价值和人格发展,几那些在行为主义和古典精神分析理论中都没有系统地位的,人类能量和潜能。
行为主义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是有区别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主张应该用客观的量化的和可验证的方法解析心理学,甚至应该用研究动物的方法去研究人的心理学,但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决不能象行为主义者那样把人类的行为仅视为一个空间的,消极无助的有机体,而要极力恢复意识在对人的心理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而在心理学研究对象上屏弃主观意识而主张研究采用客观法却恰恰是行为主义的初衷。
心理学的三个主要流派及其特点

心理学的三个主要流派及其特点心理学是研究个体行为和心理现象的科学领域,它对人类内心世界的理解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心理学中,有三个主要流派,它们分别是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和认知主义。
本文将向您介绍这三个主要流派的特点,并逐步解释它们的发展历程和对心理学的贡献。
行为主义:1. 定义:行为主义是心理学的一种流派,它强调个体的行为是对外部刺激的反应,不关注内心体验和意识。
2. 特点:- 反对主观感受:行为主义注重可观察和可量化的事实,认为个体行为可以通过刺激和反应来解释。
- 条件反射:行为主义认为行为是在环境条件下被学习和形成的,主张通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联来预测和控制行为。
- 实验方法:行为主义倡导实验研究,通过严谨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来验证和支持理论。
人本主义:1. 定义:人本主义是关注个体的内心需求和成长的心理学流派,试图理解人类的主观体验和意义。
2. 特点:- 自我实现:人本主义认为个体具有自我实现的潜力,通过探索和发展个人的目标和价值观,可以达到更高的自我目标。
- 主观感受:人本主义关注人类的内心感受和主观体验,认为人类不仅是被动的环境反应者,还是主动的创造者和决策者。
- 统合性:人本主义试图将心理学与哲学、艺术和宗教等领域相结合,从而全面理解人类的存在和意义。
认知主义:1. 定义:认知主义是研究思维、记忆、学习和问题解决等心理过程的流派,它关注个体的信息加工和知觉。
2. 特点:- 内部认知:认知主义强调人类思维和思维过程的重要性,关注个体对信息的加工、存储和利用,以及对问题的解决能力。
- 积极意义:认知主义认为个体参与主动的知觉和思考过程,通过加工和选择信息来解决问题和适应环境。
- 实验研究:认知主义强调实验研究和科学方法的重要性,通过观察和实验证据来证实和推进理论。
这三个流派在心理学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 行为主义的贡献:行为主义研究奠定了行为科学的基础,提供了一种可观察和可量化的研究方法,对于行为预测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的分析与比较

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的分析与比较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有机体接受外界的刺激,然后做出与此相关的反应,这种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S-R)就是所谓的学习。
早期的行为主义否认内部心理活动的作用,认为心理活动是无法进行研究的,因此被称为“暗箱”。
一、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1、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巴普洛夫、化生)。
2、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桑代克)。
3、学习成功的关键依靠强化(斯金纳)。
二、行为主义理论对教育技术的影响在教育技术领域,斯金纳仍然是最受推崇的学习理论先驱之一。
1、程序教学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影响斯金纳认为,只有通过机械装置才能提供必要的大量的强化系列。
这就是斯金纳设计教学机器、提倡程序教学的主要出发点。
程序教学是一种个别化的自动教学的方式,由于经常用机器来进行,也称之为“程序教学之父”。
斯金纳提出程序教学的原则是:1)积极反应原则斯金纳认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
学生充当消极的听众角色,没有机会普遍地、经常地作出积极反应。
传统的教科书也不给学生提供对每一单元的信息作出积极反应的可能性。
程序教学以问题形式向学生呈现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通过写、说、运算、选择、比较等作出积极反应,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小步子原则斯金纳把程序教学的教材分成若干小的、有逻辑顺序的单元,编成程序,后一步的难度略高于前一步。
分小步按顺序学习是程序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
程序教学的基本过程是:显示问题(第一小步)──学生解答──对回答给予确认──进展到第二小步……如此循序前进直至完成一个程序。
由于知识是逐步呈现的,学生容易理解,因此在整个学习进程中他能自始至终充满信心。
3)及时强化原则斯金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的每个反应立即作出反馈,对行为的即时强化是控制行为的最好方法,能使该行为牢固建立。
对学生的反应作出的反馈越快,强化效果就越大。
最常用的强化方式是即时知道结果和从一个框面进入下一个框面的活动。
行为主义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比较

行为主义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比较摘要:以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学派创导的行为主义又称为“刺激—反应心理学”(既S——R心理学),他反对传统的意识心理学把意识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把内省发作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张心理学应该用自然科学客观方法研究行为,并在此基础上构件其行为主义的理论体系。
行为主义认为行为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的反应系统,无论简单或复杂,其构成单位总是刺激(S)与反应(R)的联结。
刺激是引起有机体行为的外部和内部的变化,反应是构成行为最基本成分的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行为的原因,最终都可以归结为物理和化学的变化。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有许多观点相近的心理学家和学派所组成的松散联盟,他认为行为主义研究的是动物和普通人,精神分析研究的是“病人”,以此两者为研究对象尽管不乏可取之处,但对于全面,准确地了解人的心理现象而言却是不完整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主张,心理学应研究健康的人的内在意识经验,人的价值和人格发展,几那些在行为主义和古典精神分析理论中都没有系统地位的,人类能量和潜能。
行为主义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是有区别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主张应该用客观的量化的和可验证的方法解析心理学,甚至应该用研究动物的方法去研究人的心理学,但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决不能象行为主义者那样把人类的行为仅视为一个空间的,消极无助的有机体,而要极力恢复意识在对人的心理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而在心理学研究对象上屏弃主观意识而主张研究采用客观法却恰恰是行为主义的初衷。
所以说,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理论是有区别的。
关键词:行为主义心理学,刺激反射,人本主义心理学,意识。
一,他们的产生和背景华生一开始就将行为主义定义为一门“纯粹的客观的自然科学”,而且是一门纯生物学或纯生理学的自然科学,来区别于以往的抽象的主观的心理学。
但后来居上的人本主义却并不赞同将人等同于动物,人的心理是机械式的心理,人本主义再次呼唤关注人本身主观的东西:本性,潜能,经验,价值,将心理转变为回归以人为本的心理学,当然他也赞同科学客观的观点。
简述心理学各流派的主要观点与特征

简述心理学各流派的主要观点与特征一、引言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它是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领域。
在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了许多不同的流派,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观点和特征。
本文将从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二、行为主义1.主要观点行为主义认为,人类的行为是对外部刺激做出反应的结果,即行为是可以被预测和控制的。
因此,行为主义强调对环境因素进行控制和改变以影响个体的行为。
2.特征(1)实验方法:行为主义采用实验方法来研究人类行为,并通过实验数据进行定量分析。
(2)强化:强化是指增加一种反应出现频率的过程。
正向强化是给予奖励以增加某种行为,而负向强化则是消除不愉快刺激以增加某种行为。
(3)惩罚:惩罚是指减少一种反应出现频率的过程。
正向惩罚是给予惩罚以减少某种行为,而负向惩罚则是去除奖励以减少某种行为。
(4)条件反射:行为主义认为,人类的行为可以通过条件反射来建立。
例如,当一个人听到铃声时,他会分泌唾液,这就是一种条件反射。
三、认知心理学1.主要观点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类的思维和知觉过程是对外部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的结果。
因此,认知心理学强调研究人类思维过程和信息加工方式。
2.特征(1)实验方法:认知心理学采用实验方法来研究人类思维和知觉过程,并通过实验数据进行定量分析。
(2)信息加工模型:信息加工模型是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描述了人类如何接收、存储、处理和检索信息。
(3)注意力:注意力是指个体在面对多种刺激时选择性地关注某些刺激的能力。
认知心理学强调注意力在信息加工中的重要性。
(4)记忆:记忆是指个体对过去经历进行存储和再现的能力。
认知心理学研究记忆的过程和机制。
四、人本主义1.主要观点人本主义认为,人类是自由和有意识的存在,具有独立思考和决策的能力。
因此,人本主义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
2.特征(1)非结构化方法:人本主义采用非结构化方法来研究个体经验和内在感受,并强调个体的自我表达和创造性。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行为和情感等心理现象的学科,它探索人类内心世界的奥秘,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长期的研究和实践中,心理学形成了多种不同的流派,每个流派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
本文将介绍心理学的主要流派,包括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和社会文化心理学。
一、行为主义行为主义是心理学的一种主要流派,它强调将心理现象转化为可观察的行为,并通过刺激和反馈来改变个体的行为。
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沃森和斯金纳。
行为主义的核心理念是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决定性作用。
根据行为主义的观点,人的行为是对环境刺激做出的反应,个体的行为可以通过正向或负向的刺激进行塑造和改变。
行为主义提出了许多实验和行为技术,例如经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条件作用,这些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心理治疗、教育和行为管理等领域。
然而,行为主义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由于其过度关注行为的可观察性,忽视了个体的内心体验和主观感受,不够全面地解释人类行为。
二、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知觉和记忆等心理过程的主要流派。
认知心理学强调人类的信息处理能力,关注人类如何感知、记忆、理解和解决问题。
认知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和巴特利特等。
他们提出了许多经典实验,如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实验,为认知心理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思维是积极主动的,个体在接收到信息后会加工、组织和解释这些信息,进而产生相应的行为。
在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中,还涌现出了一些重要的理论和模型,如信息加工理论和计算机模型等。
三、人本主义人本主义是一种关注人类个体自我实现和人类潜能发展的心理学流派。
在人本主义的观点中,人的行为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和追求自身的成长。
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等。
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将人的需求划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五个层次。
对心理学流派的认识和看法

对心理学流派的认识和看法
心理学是一个广泛的领域,有许多不同的流派,每个流派都有其
自己的方法、理论和支持人物。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心理学流派及其特点:
1. 行为主义:行为主义认为,人类的行为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
而不是由内在的价值观、感觉和目的等决定。
行为主义的主要主张包括强化、惩罚和隔离等方法来改变行为。
2. 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思维、记忆、知觉和行为的过程和机制。
它的研究方向包括语言、决策、问题解决、自我控制等方面。
3. 人本主义:人本主义认为,人们应该以自己为中心,追求个人
的幸福和满足。
人本主义的主要主张包括尊重、信任、自由和平等等方法。
4. 社会文化心理学:社会文化心理学研究人们的价值观、行为和心理过程与社会文化和个体背景的关系。
它的研究方法包括社会调查、文化分析和社会实验等。
5. 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成长和发展的过程和机制,
包括婴儿、儿童、成人和老年人等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和行为特点。
不同的心理学流派都有其自己的研究方法、理论和支持人物,这
些流派之间也可能存在一些争议和分歧。
对于任何一个流派,我们可
以根据其研究对象和方法的不同,从中获取不同的见解和洞见。
(完整版)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的分析与比较

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的分析与比较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有机体接受外界的刺激,然后做出与此相关的反应,这种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S-R)就是所谓的学习。
早期的行为主义否认内部心理活动的作用,认为心理活动是无法进行研究的,因此被称为“暗箱”。
一、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1、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巴普洛夫、化生)。
2、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桑代克)。
3、学习成功的关键依靠强化(斯金纳)。
二、行为主义理论对教育技术的影响在教育技术领域,斯金纳仍然是最受推崇的学习理论先驱之一。
1、程序教学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影响斯金纳认为,只有通过机械装置才能提供必要的大量的强化系列。
这就是斯金纳设计教学机器、提倡程序教学的主要出发点。
程序教学是一种个别化的自动教学的方式,由于经常用机器来进行,也称之为“程序教学之父”。
斯金纳提出程序教学的原则是:1)积极反应原则斯金纳认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
学生充当消极的听众角色,没有机会普遍地、经常地作出积极反应。
传统的教科书也不给学生提供对每一单元的信息作出积极反应的可能性。
程序教学以问题形式向学生呈现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通过写、说、运算、选择、比较等作出积极反应,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小步子原则斯金纳把程序教学的教材分成若干小的、有逻辑顺序的单元,编成程序,后一步的难度略高于前一步。
分小步按顺序学习是程序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
程序教学的基本过程是:显示问题(第一小步)──学生解答──对回答给予确认──进展到第二小步……如此循序前进直至完成一个程序。
由于知识是逐步呈现的,学生容易理解,因此在整个学习进程中他能自始至终充满信心。
3)及时强化原则斯金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的每个反应立即作出反馈,对行为的即时强化是控制行为的最好方法,能使该行为牢固建立。
对学生的反应作出的反馈越快,强化效果就越大。
最常用的强化方式是即时知道结果和从一个框面进入下一个框面的活动。
教育心理学几个主义的对比

教育心理学几个主义的对比教育心理学中有几个流派,各有各的特色,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些流派的对比。
说实话,教育心理学这事儿可不简单,各个理论学派像是五花八门的调味料,有的重视孩子的内心世界,有的重视外部环境,有的又把老师看成是“救世主”,一时间让人有点晕。
咱们先从最具代表性的几个说起,让你对这些“主义”有个大致了解。
先来聊聊行为主义。
这个理论特别实用,给人一种“明确直接”的感觉。
说白了,行为主义就是让你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引导学生的行为。
举个简单的例子,就像你养了一只狗,每次它坐下,你就给它一块儿小零食,结果它越坐越乖。
人类的学习其实也差不多,做得对了,老师就奖励,做错了就惩罚。
看似简单,但这个理论在教育中可用得非常广泛,甚至连你家孩子做作业不拖拉,也能从这种方法中找到灵感。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巴甫洛夫就通过狗的实验,告诉我们行为与环境的关系有多么密切。
你想,孩子做错了事,你给他点儿惩罚,他就知道自己不对,下次就不敢犯了。
不过,行为主义也有个毛病,那就是太注重外部行为,忽略了孩子内心的感受。
你奖励来奖去,惩罚来惩罚,孩子其实并没有真正理解为什么做这件事,而只是为了讨好你,或者为了避免惩罚,内心的自我意识没啥长进。
说白了,行为主义更像是“拿着鞭子走天下”,虽然能见效,但并不见得能培养出真正有思考能力的孩子。
再来看看认知主义。
这个就不一样了,认知主义关注的是孩子如何思考、如何理解信息,重点在“脑袋”上。
你看,认知主义认为,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机器,而是一个主动构建知识的“小建筑师”。
他们需要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自己的理解才是最重要的。
认知主义特别注重思维的结构和策略,推崇自我反思,认为孩子必须通过理解和深思熟虑的过程,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这个理论的代表人物皮亚杰,他提出的“认知发展阶段”可是轰动一时。
皮亚杰认为,孩子的认知发展是一个逐步构建的过程,从简单的感知动作,到复杂的抽象思维,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独特的认知特征。
行为主义与人本主义“自由”观念比较

论文要求:比较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理论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以“自由与控制”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7000字的论文自由与控制无关——关于行为主义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自由简史摘要自由在人类历史上的讨论从哲学领域转向诞生的心理学,而其中显著的争议就是在二十世纪中叶行为主义理论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争论,斯金纳和罗杰斯这场争论中的主角,从他们的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出发生在整个心理学领域的变革以及一些心理学领域对于自由的基本观念。
关键词自由控制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心理学自由常常是一种梦幻。
自由常常成为促进某种行动的口号,这种行动从反对一种控制开始,然后以另外一种控制结束。
社会中的每个个体都像显微镜下做布朗运动1的微粒一样,在身后留下看起来如此恣意的生命轨迹,却终究并不改变整个粒子群体在热力学规律下的变化曲线。
所以自由常常更是一种困扰,一种关于这种梦幻是否存在与人类的真实世界的困扰。
面对世界,人类常常像站在海边的孤崖,极目之处,无边无际,却不知该如何前进一步。
与此伴随的是焦虑,既是感受到自由时不知该如何做出有责任的选择的焦虑,也是感受不到自由时对自己身不由己的被控制的焦虑。
后者的焦虑尤其令人恐惧,因为控制常常与人类历史上野蛮残酷、不合“人性”与“文明”的一面紧密相连。
然而控制却总是像一个幽灵,一个挥之不去的幽灵,在人类的世界游荡。
为了对这个幽灵进行神圣的围剿,人类个体中最精英的一群曾经联合起来,用笔与剑来与“自由的敌人”战斗。
在这群“自由十字军”的战斗中,自由曾经成为一幅画,一座巨大的雕像,一份份墨迹至今不干的宣言2。
然而在人类是否真正拥有自由的问题上,自由的支持者们却还从来没有能够取得一种决定性的胜利,让关于自由还是控制的问题成为一种只在博物馆中展出的陈迹。
但这些只能说明,自由的问题总是人类所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本文旨在探讨已经与人类自由有些密切关系的心理学领域,从行为主义理论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脉络中,获得一些与人类自由相关的启示。
四种心理学派人性观之浅说

四种心理学派人性观之浅说人性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不同的心理学派别对人性的理解和解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浅析四种心理学派别在人性观上的观点,包括行为主义派、认知派、精神分析派和人本主义派。
行为主义派的人性观主要强调外部环境对人的行为产生的影响,认为人的行为是受到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所决定的。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关注的是可以观察和测量的行为,而对内在的心理过程不太关注。
他们相信,人的行为可以通过外部刺激和反馈来塑造和改变。
他们认为,人性是可以被塑造和改变的,通过适当的条件反射和强化,人的行为可以被引导和控制。
认知派强调人的思维过程对行为的影响,认为人通过思考和推理来理解和适应外部世界。
认知派心理学家关注的是人的思维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注意力和推理等。
他们认为,人性是理性的,人具有独立思考和决策的能力。
他们关注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知,强调人的思考方式和信息处理能力对行为的影响。
精神分析派的人性观主要由弗洛伊德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受到潜意识的控制和影响。
潜意识包含了个人的欲望、冲动和童年经验等,这些潜在心理因素对人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精神分析派强调解析潜意识并理解个人的内在冲突和欲望对于心理治疗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人性是矛盾和冲突的,个人的内心世界对人的行为有着深刻的影响。
人本主义派的人性观强调个人的主观体验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关注人的内在成长和追求意义的过程,强调人性的积极面和个人的潜能。
他们认为,人性是自主性的,个人具有自由选择和创造的能力。
他们强调个人的主观体验和人际关系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幸福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四种心理学派别在人性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行为主义派强调行为的塑造和改变,认知派强调思维的影响,精神分析派强调潜意识的控制,人本主义派强调个人的成长和自我实现。
每个派别都有其特定的研究重点和方法,对于人性的理解和解释各有侧重。
在实际应用中,这些心理学派别的观点可以相互补充和综合,促进对人性的全面理解和研究。
心理学四大流派的主要区别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
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在20世纪初创立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格思里,赫尔、桑代可,斯金纳等的影响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美国占据主导地位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斯金纳更是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推向了高峰,他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并对强化原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使强化理论得到了完善的发展。
他根据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设计的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曾经风靡世界。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相对立,源自于格式塔学派的认知主义学习论,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之后,再度复苏。
从本世纪5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布鲁纳、奥苏伯尔等一批认知心理学家的大量创造性的工作,使学习理论的研究自桑代克之后又进入了一个辉煌时期。
他们认为,学习就是面对当前的问题情境,在内心经过积极的组织,从而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强调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系是以意识为中介的,强调认知过程的重要性。
因此,使认知主义的学习论在学习理论的研究中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认知派学习理论家认为学习在于内部认知的变化,学习是一个比S—R联结要复杂得多的过程。
他们注重解释学习行为的中间过程,即目的、意义等,认为这些过程才是控制学习的可变因素。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建立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之上的。
人本主义主张,心理学应当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而不是将人的心理肢解为不完整的几个部分,应该研究正常的人,而且更应该关注人的高级心理活动,如热情、信念、生命、尊严等内容。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从全人教育的视角阐释了学习者整个人的成长历程,以发展人性;注重启发学习者的经验和创造潜能,引导其结合认知和经验,肯定自我,进而自我实现。
心理学的三大主要派系

心理学的三大主要派系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行为和情感等心理活动的科学。
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学发展出了各种不同的理论和方法,形成了多个派系。
本文将介绍心理学的三大主要派系: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和认知主义。
一、行为主义行为主义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由于其强调观察和实证研究,而成为心理学的主导派系之一。
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波特·斯金纳(B.F. Skinner),他提出了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理论。
行为主义的核心观点是,人的行为可以通过外部刺激和反应的关联来解释。
他们认为,人的行为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而不受内在心理过程的影响。
行为主义注重实验研究和定量数据的收集,通过实验室控制来研究人类的行为模式。
行为主义在心理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在教育领域中,行为主义强调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塑造学生的行为。
在临床心理学中,行为主义主张通过条件反射和行为塑造技术来治疗各种心理疾病。
二、人本主义人本主义在20世纪中叶兴起,它强调人类的主观体验和内心的发展。
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阿伦·马斯洛(Abraham Maslow),他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
人本主义认为,人是有主观意识和自由意志的个体,他们可以通过实现个人潜力和追求自我实现来获得满足感。
人本主义的核心观点是,人应该被看作一个整体而非简单的刺激-反应机器。
人本主义在心理疗法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如通过人际关系和情感支持来提高个体的幸福感。
它注重人的自我探索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帮助个体找到生活的意义和目标。
三、认知主义认知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派别,它强调人的思维过程和信息处理。
认知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乔治·米勒(George Miller)和瑞典心理学家卡尔·佩尔森(Karl Pribram)。
认知主义认为,人类是通过对信息的处理和组织来理解世界。
他们强调人类的思维过程和知觉等内在心理活动对行为的影响。
论述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行为主义与人本主义:两种心理学观点之比较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其内容十分丰富,其中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学派。
本文将对这两种学派的基本观点进行论述。
一、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
行为主义者认为,只要外部行为能被测量和观察,就可以作为研究对象。
因此,心理学的研究应该侧重于对行为的描述和解释。
行为主义者强调,人类行为是由环境对行为的塑造和强化产生的结果,心理学应着眼于对环境对行为的影响进行研究。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可以用“刺激-反应-强化”三个步骤来概括。
行为主义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刺激引起的反应,而环境对行为的强化和弱化能够影响人的行为方式和结果。
因此,对行为的控制和管理在某些方面是可能的,只要有正确的刺激和强化以推动特定的行为。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心理学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类自由意志和自我决定,认为人类有能力自我塑造并制定个人目标。
心理学的研究应该侧重于对人类内在世界的理解与评估,重视个体的主观经验并尊重个体的尊严。
人本主义者认为,应该通过对个体的自我意识、自尊、自我实现的研究和开发,来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的“人的需求层次论”也是其重要观点的体现。
该理论认为,人有一系列基本需求,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
人们会根据自身的需求层次来制定个人目标和追求生活质量的改善。
三、两种心理学观点的比较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心理学虽然有着不同的理论基点和研究重点,但是也有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之处。
行为主义注重行为的塑造和强化、外部环境的影响、可测量性和实证研究,而人本主义则更强调人的内在世界、尊重和自我价值、自由意志、个体差异等。
它们相互影响和改进,也说明了心理学发展的多样性和多元化程度。
在实际应用中,人本主义心理学更多地应用于个体的心理辅导和治疗、个人领导风格和管理技巧、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为主义与人本主义“自由”观念比较论文要求:比较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理论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以“自由与控制”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7000字的论文自由与控制无关——关于行为主义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自由简史摘要自由在人类历史上的讨论从哲学领域转向诞生的心理学,而其中显著的争议就是在二十世纪中叶行为主义理论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争论,斯金纳和罗杰斯这场争论中的主角,从他们的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出发生在整个心理学领域的变革以及一些心理学领域对于自由的基本观念。
关键词自由控制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心理学自由常常是一种梦幻。
自由常常成为促进某种行动的口号,这种行动从反对一种控制开始,然后以另外一种控制结束。
社会中的每个个体都像显微镜下做布朗运动1的微粒一样,在身后留下看起来如此恣意的生命轨迹,却终究并不改变整个粒子群体在热力学规律下的变化曲线。
1物理学上一种微粒在分子的作用下作无规则运动的现象所以自由常常更是一种困扰,一种关于这种梦幻是否存在与人类的真实世界的困扰。
面对世界,人类常常像站在海边的孤崖,极目之处,无边无际,却不知该如何前进一步。
与此伴随的是焦虑,既是感受到自由时不知该如何做出有责任的选择的焦虑,也是感受不到自由时对自己身不由己的被控制的焦虑。
后者的焦虑尤其令人恐惧,因为控制常常与人类历史上野蛮残酷、不合“人性”与“文明”的一面紧密相连。
然而控制却总是像一个幽灵,一个挥之不去的幽灵,在人类的世界游荡。
为了对这个幽灵进行神圣的围剿,人类个体中最精英的一群曾经联合起来,用笔与剑来与“自由的敌人”战斗。
在这群“自由十字军”的战斗中,自由曾经成为一幅画,一座巨大的雕像,一份份墨迹至今不干的宣言2。
然而在人类是否真正拥有自由的问题上,自由的支持者们却还从来没有能够取得一种决定性的胜利,让关于自由还是控制的问题成为一种只在博物馆中展出的陈迹。
但这些只能说明,自由的问题总是人类所津2人类历史上关于自由的文字实在变幻多端,以至于恐怕一张纸上的“自由”墨迹未干就已经需要再加以新的涂改。
而有些有实质性的准则,至今仍不能得到一致的签署承认,对其的签名远没有完成。
津乐道的一个话题,本文旨在探讨已经与人类自由有些密切关系的心理学领域,从行为主义理论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脉络中,获得一些与人类自由相关的启示。
从哲学命题到心理学命题3自由向来是一个哲学命题。
它首先在哲学中被讨论,这倒并不是因为自由概念具有某种必然诞生于哲学的性质,而是由于在人类文明的发源时期,哲学与智慧的等同,使得哲学领域实际上几乎包括了当今所有的学科门类,任何一种关于人或是自然的思考,都会被认为是哲学的思考。
但是,实际上古典时期的哲学家们到并没有对自由给予多少关注。
在思索与争论着世界的本源是什么的时候,希腊人很少怀疑个体的自由意志。
这在古典时期是很好理解的,人们并不了解这个世界除了意志之外的控制机制,相比人类对自然现象弱小的控制能力,人在自我意识上的自由是显而易见的,甚至自然的运行,古典时期的人们也相信它们是在某种自由意志也就是诸神的支配下。
真正有意义的自由概念的产生同人类社会3不包括东方的状况的政治经济条件密不可分。
拉丁语“liberta”兼有“自由”与“解放”的意义,表示一种对他人控制的否定,但这多是指人格与权利上的独立4。
在奴隶制的社会制度下,自由这个词的第一含义自然是指“并非奴隶”,解除了人身依托的非自由状态后,意志对行为的控制具有自然而然的合理自由,个体可以自由选择趋向“快乐”或者“德性”,正如回光返照的希腊哲学中伊壁鸠鲁学派和斯多葛学派的倡导。
但这也并不是说古典时期的思想者们不会体会到感受不到自由的焦虑,即便贵为诸神,也终究逃脱不了命运的审判。
人类的自由意志不论将人类的行为导向何处,猜得出这开始,却终究改变不了猜不中的结局,命运成为希腊悲剧的通用主题5。
所以在希腊最聪明的苏格拉底那里,神谕“认识你自己”的结局就成为了对命运的坦然接受,生命的意义在于对真理的追求,“德性就是知识”6,而行动已经被排除在自由意志可以把握的范畴之外。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尼采称苏格拉底为“第一个堕落的天才”。
4后世的政治学自由5也许不只是希腊悲剧6《西方哲学史》P40命运掌控着人,却又对人缺乏悲悯,这种看法注定会为一种新的信仰所取代,这种新的信仰就是基督教。
在基督教这里,基于自由意志的行为重新获得了它的地位。
基督教哲学体系的奠基者圣奥古斯丁在《论自由意志》写道:“如果人没有自由意志,则(人的善行或恶行)将不会有公正的惩罚和奖赏。
但是,赏罚的公正来自上帝的善,它必然存在。
因此,上帝必然赋予人以自由意志。
”基于对世界必然有一个最高存在7的信仰,如果没有人的自由意志,这个一切基于最高存在的世界也就不会有善恶之分。
直至今日,这种关于自由意志的信念构成了西方文明中最普遍的关于自由意志存在的理念。
但是,单纯的信仰并不能直接解释和改变任何事实,而且在某些被认为符合信仰的观念被世俗力量所固定之后,这更加成为解释和改变世界的阻碍,而这种阻碍只是在一段时间内看似强大。
在经历了中世纪末期以教会为代表的传统宗教势力的大规模失败之后,自由意志再次成为一个困扰的问题。
这倒并非是因为对传统宗教观念的普遍反7注意是“一个”对8,在宗教改革的形式下,上帝只不过是在新兴的人类阶层那里获得了一种不同的被信仰的8路德倒并非如此纪初,这种巨大的财富创造能力仍然以极高的速度增长着。
工业文明带给人类前所未有的自信。
通过科技手段,人类的工业和农业产量成倍的增长,再加上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人口数量也开始急剧的膨胀。
人类自我感觉不再是匍匐在自然脚下的渺小物种,而是逐渐拥有了曾经只在神话中出现的力量,“征服自然”成为这一时期的一个并不陌生的口号。
而在人类的文化领域,科学的进步也使得人们觉得世界的真相已经逐渐在人类眼前展开,经典物理学体系已经被完备地建立,而在哲学领域,看起来黑格尔已经完成了对之前的哲学的系统总结,两个领域内的出现了一种相同的言论,那就是人类知识大厦的框架已经完成,接下来的人们所要做的只是填补与修饰的工作。
9人类的自信在这种过程中当然也遭受过打击,最显著地莫过于近现代社会来临的前奏中,“日心说”对人类处在宇宙中心的否定,以及达尔文的进化论指出人类不过是由普通的生物当中进化而来之后,对人类自以为是上帝所最钟爱9参见《西方哲学史》的物种的否定。
但是这种打击并不足以造成一种失败。
这使得人类的自信并非是一种不自量力的狂妄的自信。
在很多人哪里,人类依然保持着谦逊,作为带有谦逊的自信。
人们虽然并不认为已经取得对自然的胜利,已经建成人类历史上的理想制度,但是相信能够通过已经臻于完备的科学与民主的进步来解决那些尚未解决的问题。
人类已经走上一条自我解放的光明道路,而站在二十世纪初回顾已经取得的成就,这些成就是科学与民主的胜利,是启蒙以来自由与平等观念的胜利,是启蒙以来人类理性的胜利。
总之,二十世纪初,在启蒙以来开创的知识探索与社会实践的基本模式下,人类社会基本上顺利地进行着现代化的进程,这种进程似乎带来了一种胜利的曙光,只要人类遵循着启蒙所树立的理性的原则,就能够不断的迈入更有希望的更加美好的未来。
但是这种胜利的曙光并未解除一种不安,这种不安实际上根源于人在沉浸于某种外在的进程时可能产生的对自我的迷失。
“人若赚得全世界,却失去了自己的灵魂,又有什么用。
”10人类运用理性取得了对外部世界前所未有的把握,但是这种理性却并不能同样有效的应用于人的自身。
在二十世纪初,当人类在胜利的曙光中感受到人类自由的边界在向外快速的扩大时,对人类自身的探索却使得人类的自由从内部产生了巨大的危机。
这种危机的起源是,当自由与控制成为一个心理学命题,自由的存在就陷入了明确的危机。
而这种理性与明确,正是在其他领域人类自由的保障。
11造成这种危机的主角首先是在心理学领域之外最负有盛名的西格蒙特·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在他的惊世骇俗的精神分析理论中持一种决定论的观点,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潜意识中的本能所决定的,而这种本能则表现为非理性的冲动。
这种对人类理性的蔑视态度对社会的各个方面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精神分析理论本身就是现代社会对非理性的忽视与压抑在各个方面所造成的问题的反映,这是使精神分析能够产生如此巨大影响的根本原因。
(这种人类自我被压抑问题之所以会反映在心理学领域,是因为心理学正是人类对自我进行审视的学科,精神病的研究则是对这种压抑的研究的一个有效的突破口,另外,实际上,这种问题在叔本华、尼采等哲学家那里也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精神分析对传统意义上的自由意志做了否定,但这种否定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一种与传统的科学精神并不一致的思考方式。
所以尽管精神分析成为发源于心理学领域的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文化现象,造成了所谓对人类自信心的第三次重大打击12,但是却不足以成为一种会造成自由意志危机的科学心理学理论。
13遵循着科学原则从而否定了人类自由的心理学理论,是创始于华生的行为主义。
首先,在华生看来,心理学应该成为“一门纯粹客观的自然科学”。
在这样的理念下,华生自然选择了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并且认为行为才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在行为主义者看来,人类的行为的基础是反射,即根据一定的刺激进行回应。
在这样一种基础上,心理学工作者们进行了了一系列关于本能、情绪、思维与人格的研究。
12不明出处可以说,弗洛伊德的工作是开创性的,华生的工作则是革命性的,相比弗洛伊德另外开创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华生则是对传统的心理学领域进行了革命性的改造。
在华生这里,心理学在对象和方法上得以成为一种纯粹的科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为解释人类的行为提供了一种简洁而且在实践上确实十分有效的理论,使得心理科学同其他成熟科学部门的差距大为缩小。
虽然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类自身的行为并不普遍地受到其他科学家的支持,甚至有些著名的自然科学家会强烈地反对像研究物体一样对人本身进行科学的研究。
但是,由于理性的实证的方法在自然科学的其他部门取得的巨大成功,这种方法被推广到人类自身的研究是必然会发生的。
而且也正如上文所说,这个时期的人类充满着信心,相信在理性的指导下,对人类自身也能够获得有效的知识与控制。
但问题在于,当行为主义的理论建立起来,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在这个理论的体系当中,似乎并没有人类自由意志的容身之处。
理性的态度与科学的方法在人类活动其他领域的成功给人类增加了众多知识与控制世界的手段,却在心理学领域将自由抹杀了。
自由在初生的科学心理学中的消失无疑是二十世纪初充满胜利曙光的图景中一个颇有失败感的剪影,但是这种理性的胜利曙光随即在接下来的失败中消失殆尽。
与人类期望中越来越稳定、繁荣与自由的未来不同,二十世纪的上半叶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一次世界性的大萧条,在1945年,核武器的爆炸则第一次让人明确地感受到人类已经成功的把自己推到了随时能够自我毁灭的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