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纲要(大青龙汤证)
伤寒论——大青龙汤
伤寒论——大青龙汤原文用法与原方用量】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润[1],此为逆也。
(伤寒论:38)大青龙汤方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枚[2](擘)石膏如鸡子大(碎)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取微似汗。
汗出多者,温粉[3]粉之。
一服汗者,停后服。
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注释:[1] 筋惕肉润:指筋肉跳动。
惕(ti,音替) ;润(shun,音舜) ,跳动。
[2]大枣十枚:《金匮要略》为大枣十二枚。
另外,方后语稍有差异。
[3]温粉:即古时用来扑身止汗的粉剂,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载温粉方为:煅牡蛎、生黄芪各三钱,粳米粉一两,共研细末,和匀,以疏绢包裹,扑于肌肤,汗出自止。
【功效配伍】大青龙汤发散风寒,清解郁热。
本方由麻黄汤倍用麻黄,减杏仁量,加石膏、生姜、大枣组成。
方中重用麻黄六两配桂枝、生姜辛温峻汗,以开腠理而散风寒及郁热;杏仁宣肺利气;石膏辛寒清内热而除烦躁,与麻黄为伍,可透发郁热,并能发越水饮;炙甘草、大枣调理中焦,以资汗源,并兼制石膏寒凉伤中。
七味相合,共奏解表清里之功。
本方麻黄、桂枝、生姜合用,发汗峻猛之力,独冠群方,但因内热已生,故须配以石膏,寒温互用,升降合度,使外寒得散,内热得清,犹如“龙升雨降”,故喻以大青龙命方。
如喻嘉言《尚论篇》云:“解肌兼发汗,而取义于青龙者,龙升而云兴,云兴而雨降,郁热顿除,烦躁乃解,匪龙之为灵,何以得此乎?”本方配伍之精髓,凸显于麻黄与石膏两味药,即将辛温发散与清热降逆药合用,以治表寒内热。
上七味药,先煮麻黄去上沫,纳入诸药煎煮,温服,取微汗,停后服。
如果服药后汗出不止者,则用温粉外敷,以敛汗固表。
本方服药仍以微汗邪解为佳,不可令大汗出;且得汗即止,不可过剂,否则将汗多亡阳,遂见体虚、恶风、烦躁、不得眠等症。
大青龙汤详解-思路方法与注意事项
大青龙汤详解-思路方法与注意事项展开全文大青龙汤是《伤寒杂病论》中辨治寒热夹杂证且以寒为主的重要治病方,只有重视研究方中麻黄与石膏之间的用量比例关系,辨清大青龙汤与“太阳中风”、“脉浮缓”、“无少阴证”、“烦躁”之间的内在相互关系,充分重视服用大青龙汤注意事项与大汗出、厥逆、筋惕肉瞤之间的特殊关系,以及运用大青龙汤的思路与方法等,以此才能学好用活大青龙汤以辨治诸多疑难杂病。
大青龙汤由麻黄去节、六两(18g),桂枝去皮、二两(6g),甘草炙、二两(6g),杏仁去皮尖、四十枚(7g),生姜切、三两(9g),大枣擘、十枚,石膏碎、如鸡子大(48g)所组成。
其用法及注意事项是“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敷之。
一服汗者,停后服。
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主治①太阳伤寒证与里热证相兼,如《伤寒论》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②太阳营卫湿郁证,如《伤寒论》条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痛,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③溢饮夹热证,如《金匮要略》第十二23条:“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结合多年运用大青龙汤治病体会,现将学用大青龙汤的若干问题探讨于次。
1 麻黄与石膏用量比例张仲景设大青龙汤主治表寒里热证,即太阳伤寒证与里热证相兼,运用大青龙汤除了辨证、用方准确外,还必须重视调配麻黄与石膏用量比例,麻黄用量为六两约18g,石膏用量如鸡子大约48g,比例关系是 3: 8。
若石膏用量偏大则直接影响麻黄发汗透达,若麻黄用量偏大则直接影响石膏清热,运用大青龙汤只有按比例调配用量,才能取得最佳治疗效果。
再则,石膏既能制约麻黄发汗太过伤津,又能生津益汗源。
2 大青龙汤与“太阳中风”辨识“太阳中风”的临床意义有二: ①以“风”代风寒之邪侵入;②以“风”代里有阳热之邪,即里热证。
【大青龙汤:方证要点、疾病谱、合方运用、类方鉴别】
【大青龙汤:方证要点、疾病谱、合方运用、类方鉴别】1知识储备[原文]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38)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39)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组成与用法】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枚(擘),石膏如鸡子(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取微似汗。
汗出多者,温粉扑之。
一服汗者,停后服。
若复服,汗出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2方证大青龙汤是麻黄汤倍麻黄加石膏、生姜,大枣而成,为发汗峻剂。
其重用麻黄,配合桂枝、生姜辛温发汗,以散风寒之邪,用石膏辛寒以清里热,而麻黄与石膏配伍,可使在里之郁热向外透达。
因此,本方证的辨证要点,应是恶寒发热、身痛、无汗出而烦躁、舌苔白薄、脉浮紧,即太阳伤寒(表实证)兼内热烦躁证。
此外,突然四肢肿势迅速的阳水证,宜峻发其汗,也属大青龙汤证的辨证要点,《金匱要略》日:“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就寓此意。
3疾病谱1.内科病:用于普通感冒、流感、以及传染病的初期时,以具有恶寒发热、头痛、腰痛、关节痛、无汗而烦躁、脉浮紧,作为投药指征,但没有烦躁者也可投入。
用于支气管炎和喘息型支气管炎时,以具有恶寒发热、无汗、咳嗽、喘鸣、脉浮,作为投药指征。
用于外感诱动宿喘发作,以具有太阳表实证,又有喘鸣、烦躁,作为投药指征。
用于肺炎伴有流感时,以太阳伤寒证,伴有咳嗽、胸痛,作为投药指征。
用于大叶型肺炎的早期,以太阳伤寒证,伴有烦热、咳嗽、胸痛,作为投药指征。
用于心源性腹水、肝源性腹水、肾源性腹水,以腹形凹陷、呈蛙状腹、舌质淡、有太阳表实证,作为投药指征;但若腹形膨隆、舌质苍老者,切不可投入。
大青龙汤临床运用
大青龙汤临床运用大青龙汤出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下篇及《金匮》痰饮咳嗽病脉症并治第十二。
本方是为伤寒、中风、营卫两伤,表实无汗而兼里热烦燥者而设。
太阳中风,风伤于卫,太阳伤寒,寒伤于营,其论已详于上中二篇。
兹以风寒两伤,营卫俱病者,列于下篇,其病机由于风寒并发,邪中于人,则营卫兼病,惟其症均无汗,而烦燥故为实邪,所以立大青龙汤两解法,发其寒邪外闭,风邪内郁,不汗出而烦燥之汗,然必审其脉不微弱无少阴症者,乃可与之。
方药:麻黄、桂枝、杏仁、石膏、甘草、大茶、生姜方义:本方即麻黄汤加石膏、生姜、大枣组成,方用麻黄汤发汗解表,配石膏以除烦热,姜枣以调营卫,合而为方,外解郁闭之风寒,内解郁闭之烦热,此为两解表里之剂。
临床中属于风寒外闭兼内热,烦燥表实之范畴,而变症各异的症候俱投以此方加减治之。
举案如下:杨某某,57,女,成都电信路老四号1979年10月31日,昨日开始头痛、身痛、恶寒、无汗、微呕、眼干、鼻干、胃脘痞、二便正常。
脉浮紧双关微滑大,苔薄白。
辨症:太阳阳明表实症。
治宜:双解太阳阳明表邪。
方药:葛根15g,麻黄10g,桂枝10g,白芍10g,甘草10g,生姜10g,大枣10g,一付。
1979年11月1日,仍头痛,只太阳穴不能着枕,头顶剧痛、身痛、喉痛、口干喜热饮、心烦、恶风寒发热无汗,体温38度,胃脘痞、溲黄,脉浮紧关滑,苔微腻。
辨症:风寒两伤营卫表实兼里热。
治宜:大青龙海双解之方药:麻黄6g,桂枝6g,生石膏30g,杏仁10g,甘草10g,生姜10g,大枣10g,一付1979年11月2日,微汗出,诸症悉愈,惟全身乏力,无需服药,饮食调养。
叶某某,女,40+,成都毛巾床单厂1973年2月14日,症见头痛、项强、腰背骨节疼痛,发热恶寒无汗、口渴、心烦、咳嗽、痰清稀、喉痛、肢凉。
脉浮紧,苔白。
辨症:风寒两伤营卫,表实兼里热。
治宜:营卫双解兼清里热。
方乐:麻黄10g,桂枝10g,杏仁10g,石膏30g,甘草10g,生姜10g,大枣10g,附片15g(先熬),一付。
黄煌经方100首之二十二:大青龙汤
黄煌经方100首之二十二:大青龙汤[组成用法]麻黄10~508、桂枝10~20g、炙甘草5~15g、杏仁10~20g、生姜10~25g、大枣5~15枚、生石膏50~200g。
水煎温服,分三次。
微微透汗即可,不可大汗淋漓。
欲止其汗,以玉屏风散混爽身粉扑之即可。
[方证]1.麻黄汤证见口干、烦躁、热甚、脉浮缓者。
2.咳喘病人口渴欲饮,上冲、烦躁或身疼痛、恶风寒、脉浮紧者。
3.肌肤灼手,鼻燥口干,发热者。
[现代应用]1.发热性感染性疾病。
如上呼吸道感染、化脓性角膜炎、急性传染性结膜炎、鼻窦炎、支气管哮喘、大叶性肺炎、病毒性肺炎、肺脓肿、肺坏疽、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脓疱疮、斑疹伤寒、流行性出血热、败血症、化脓性心包炎、风湿热、猩红热、急性蜂窝组织炎、丹毒等。
2.皮肤科疾病。
如药物性皮炎、过敏性皮炎、汗腺闭塞症、剥脱性皮炎、天疱疮、银屑病、水痘等。
3.其他疾病,如热射病、药物热、风湿性关节炎、急性白血病、肾炎、痔疮、鼻衄、脑外伤、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中风等也经常用到本方。
[经验参考]大青龙汤证中,“烦躁”往往是医家辨别方证的重要线索。
如《伤寒九十论》载许叔微治何保义患伤寒,脉浮涩而紧。
并据其发热、头痛、恶风、无汗,诊为麻黄证,但因其烦躁甚,遂与大青龙汤,三杯汗解。
《医学衷中参西录》载张锡纯治—冬日伤寒证,胸中异常烦躁。
医者不识大青龙汤证,竟投以麻黄汤。
服后分毫无汗,胸中烦躁益甚,自觉屋隘莫能容。
诊其脉洪滑而浮,治以大青龙汤加天花粉八钱。
服后五分钟,周身汗出如洗,病若失。
《伤寒论》第39条说“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暗示本方证与少阴证易混淆,临床应仔细鉴别。
《伤寒沦汇要分析》载”—程姓男子,发热恶寒,无汗,似睡非睡,不欲转侧,神倦懒言,问之再三才勉强答:全身疼痈,人感烦躁。
有人断为少阴证.主用姜、附回阳,家属犹豫不决。
按其脉搏,浮而微数,触其两胫,颇热,我认为属大青龙汤证。
伤寒学教学大纲
伤寒学教学大纲《伤寒学》是以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以及历代医家研究与发展《伤寒论》的学术成就为研究对象,以六经辨证论治体系的内涵、外延与理法方药综合运用的基本规律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与临床疗效为最终目的的一门学科。
本学科既有基础学科特点,又有临床学科属性,既是学习和研究临床学科的重要基础,又是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桥梁,是中医专业的主干课程。
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在内经、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课程基础上,以六经辨证为核心,将理、法、方、药连贯起来,并紧密结合临床,通过课堂讲授、实验、见习等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六经辨证理论体系,相关汤证辨证论治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临床辨证论治原则、思维方法与技能,为提高临床各科辨证论治水平打好基础。
以适应二十一世纪中医药高素质人才需要及社会发展需求。
《伤寒学》大纲内容分绪论、六经病证治及霍乱病、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证治及附篇三部分。
第1章绪论简要介绍伤寒学的基本定义与构成要素,《伤寒论》的地位、形成与发展概况,学术渊源与成就,与中医其他三大经典《内经》、《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关系,伤寒的涵义,病因、发病与传变,辨证方法与治则治法,在宽背景、厚历史、深基础中展示伤寒学的地位和研究脉络。
尤其突出其临床经典的特质。
第2—9章分别论述六经病及辨证论治,继承前6版教材的成熟经验,在汤证条文阐述基础上,为保持理法方药一致性、临床概念的完整性,增加【辨证提要】,提纲挚领,掌握要点;以【疑难点击】取代以往【文献摘要】,既指出疑点,拓展思维空间,培养创新能力,又避免以经释经纯理论之枯燥;增加【案例选释】,强调经典的临床实践性,重在训练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思维方法;保留【现代研究】,展示当前研究平台及前沿;补充【学习要求】、【复习思考】,使学生把握学习重点、难点;汤证一级以上标题均用中英文标示,以体现其现代性、国际性。
附篇包括历代著名伤寒学家及其研究伤寒的著作,伤寒学研究近况与最新进展。
大青龙汤证
有太阳中风之脉,兼见太阳伤寒之脉者,大青龙汤所主之证是也。
《伤寒论》原文: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服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
【大青龙汤方】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石膏如鸡子大碎(如鸡子大当有今之三两)。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
一服汗者停后服。
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此大青龙汤所主之证,原系胸中先有蕴热,又为风寒锢其外表,致其胸中之蕴热有蓄极外越之势。
而其锢闭之风寒,而犹恐芍药苦降酸敛之性,似于发汗不宜,而代以石膏,且多用之以浓其力,其辛散凉润之性,既能助麻、桂达表,又善化胸中蕴蓄之热为汗,随麻、桂透表而出也,为有云腾致雨之象,是以名为大青龙也。
至于脉微弱汗出恶风者,原系胸中大气虚损,不能固摄卫气,即使有热亦是虚阳外浮,若误投以大青龙汤,人必至虚者益虚,其人之元阳因气分虚极而欲脱,遂致肝风萌动而筋惕肉也。
夫大青龙汤既不可用,遇此证者自当另有治法,拟用生黄、生杭芍各五钱,麻黄钱半,煎汤一次服下,此用麻黄以逐其外感,黄以补其气虚,芍药以清其虚热也。
为方中有黄以补助气分,故麻黄仍可少用也。
若其人已误服大青龙汤,而大汗亡阳,筋惕肉者,宜去方中麻黄加净萸肉一两。
《伤寒论》原文: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细思此节之文,知所言之证原系温病,而节首冠以伤寒二字者,因中风、温病在本书之定例,均可名为伤寒也。
凡外感之脉多浮,以其多兼中风也。
前节言伤寒脉浮紧,是所中者为凛冽之寒风,是中风兼伤寒也。
后节言伤寒脉浮缓,知所中者非凛冽之寒风,当为柔和之温风,既中柔和之温风,则即成风温矣。
是以病为伤寒必胸中烦躁而后可用石膏,至温病其胸中不烦躁,亦恒可用石膏,且其身不疼但重,伤寒第六节温病提纲中,原明言身重此明征也。
大青龙汤证及案例
大青龙汤证及案例大青龙汤证【原文】太阳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
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晌,此為逆也。
(38)大青龍湯方麻黄六雨(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二兩(炙)杏仁十枚(去皮尖)生姜三兩(切)大枣十枚(擘)石膏如鸡子大(碎)上七味,以水九升。
先煮麻黄,滅二升,去上沫,内諸药,煮取三升,去滓。
溫服一升。
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粉之。
一服汗者,停後服,若復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
【释义】本条论述伤寒证兼内热烦躁的证治。
原文虽然以“太阳中风”冠首,但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尤其是脉紧、身痛、无汗三大主要脉症完全具备,这属于典型的太阳伤寒重证。
在一派伤寒表证的基础上,出现了“烦躁”,烦躁属于热症。
显然这是寒邪郁闭过重,阳气内郁化热,热邪扰乱心胸所导致的,因此外寒内热是大青龙汤证的病机特点。
大青龙汤中麻黄的用量是加倍的,达六两之多,是中医方剂中发汗力最为峻猛的方剂,必须表里俱实方可使用。
正由于这个原因,所以仲师专门提出“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的禁忌。
“脉微弱”提示了里虚,汗出恶风”提示了表虚,无论是里虚还是表虚,凡是虚都不可用大青龙汤。
假若误用,容易导致大汗亡阳竭阴,阳亡失于温煦就会四肢厥逆,阴亡失于养就会筋惕肉瞤。
为了防止汗多亡阳亡阴,仲师在方后注又特别提出“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
【方解】大青龙汤主要由麻黄汤倍用麻畫,加石膏、生姜、大枣组成的,仍然属于麻黄汤的类方。
方中倍用麻黄加上生姜,加大开表发汗的力量以散外寒,加石膏辛寒清透郁热以除烦热。
重用甘草,加大枣和中扶正,以资汗源,既可以防止麻黄过汗伤正,又可以防止石膏过寒伤中。
因为本方最具有辛散发汗的特点,有如东方木神的伸展宣达,所以方名叫做“青龙”。
又因为发汗力最大,所以叫做“大青龙汤”。
关于“温粉”止汗的问题,后世医家有据《肘后方》,用川芎、白芷、藁本三药研粉。
讲座大小青龙汤证(上)麻黄汤证
讲座大小青龙汤证(上)麻黄汤证本文编辑自田合禄老师2016年中医太极三部六经论坛的讲座笔录。
麻黄汤证36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汤方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
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
余如桂枝法将息。
37条: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46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
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
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
麻黄汤主之。
47条: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51条: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52条: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55条: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231条: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
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
(阳明病)232条: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着,不治。
(阳明病)235条: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阳明病)古今解麻黄汤者,皆云麻黄汤主太阳表证,发汗解表散寒,可是不只是太阳心阳主表,阳明肺主皮毛也主表。
人们只知寒伤太阳,而不知阳明燥气也伤太阳。
“殊不知燥病属凉,谓之次寒,病与感寒同类,经以寒淫所胜,治以甘热,此但燥淫所胜,平以苦温,乃外用苦温辛温解表”,这就是太阳与阳明合病、并病及用麻黄汤治之之由来。
麻黄汤,秋冬燥、寒合治,桂枝、炙甘草辛甘温以散寒,麻黄、杏仁苦温以平燥,寒燥同治,而注家多不知,不也悲乎!麻黄汤证是太阳、阳明合病,有寒气,也有燥气,秋冬之气,治寒用辛温,治燥用苦温。
《伤寒论》038条:大青龙汤
《伤寒论》038条:大青龙汤原创守一同道伤寒经方0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大青龙汤方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枚,擘)石膏(如鸡子大,碎)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
汗出多者,温粉粉之。
一服汗者,停后服。
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大青龙汤可谓是千古名方,中华民族几千年中遇到的大大小小几百次瘟疫,都可以看到大青龙汤的身影。
包括这次新冠,有效率90%以上的清肺排毒汤,我们依然发现了大青龙汤的影子。
从清肺排毒汤的组成中我们可以看到,与大青龙汤只差了一味大枣。
大枣是建中补津液的,我们看清肺排毒汤中有山药,作用是相似的。
倪海厦老师曾说,大青龙汤是我国千年来专门用来治疗瘟疫之类的传染病时所使用的最有效处方,近来发生所谓的禽流感,就是大青龙汤证,民众一旦发现得到此病而当你们当地的西医与中医都宣布无法治疗时,大家就可以使用此方来保命。
清肺排毒汤有大青龙汤来打底,疗效如此显著也就不足为奇了。
要理解大青龙汤的方义,没有点经方基础还是比较难的。
前面37条我们已经逐条详细讲述,如果都认真学习完,那么下面我们理解大青龙汤应该不难。
太阳中风太阳中风,我们前面讲过,脑子里第一时间要想到津液虚了,而且是肠胃里的津液虚了。
很多人理解桂枝汤和麻黄汤的区别就是有汗还是无汗,但更深层次的原理,在于肠胃的津液有没有虚。
津液虚,才是中风二字要表达的最根本意义。
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这几个症状,指向麻黄汤证。
津液虚的同时,又出现麻黄汤证,我们可以想到有桂枝麻黄各半汤或者葛根汤。
这个时候又多了一个烦躁,内有热,于是加了石膏。
国医经典解读第29讲:发表解热清里祛湿第一方—大青龙汤
国医经典解读第29讲:发表解热清里祛湿第一方—大青龙汤发表解热清里祛湿第一方大青龙汤大青龙汤是表里两解的名方,有清内攘外之功。
适证用之,效若桴鼓。
尤其是在很多急性外感病早期,往往会因误服感冒药、消炎药或清热解毒药而失于解表。
致使邪气内伏,形成表寒郁热证。
此时无论发热多高,头痛多重,只要见到恶寒、无汗、口干、烦躁等证,用大青龙汤进行治疗,多能迅挽狂澜,使身轻病减。
若再贻误时机,便会转为慢性痼疾,久久难愈。
【原文点睛】1、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膶,此为逆也。
2、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怔者,大青龙汤发之。
外邪不明显,脉的充血程度少,所以脉浮缓;身不疼是没有寒,但重,就是肌肉、皮下的这个组织要是停水多就沉,有水气嘛。
“乍有轻时”,这个水气还没达到整个浮肿,整个浮肿就光沉,肿,它没有,乍轻时。
这个乍轻时说明这个水气呀,还流走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炙甘草二两、杏仁四十枚、生姜三两、大枣十枚擘、石膏如鸡子大。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沬,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八合,取微似汗。
这个大青龙汤呀不但是一个解表解热的重剂,而且也是一个发水气的重剂,发水气的力量最大,此方意在解太阳之表,清阳明之里热,并祛在表之水湿!所以是太阳和阳明的合病;【大青龙汤阵法解读】大青龙汤是强烈发汗清里剂:麻黄、桂枝(3:1)、生姜组成解表组;麻黄汤中麻黄与桂枝比例是3:2,本方是3:1 ,很明显,其重用麻黄,发汗之力尤胜一筹,通过辛温发汗来达到表解的目的。
将麻黄用量由三两增至六两,还要加入辛温发散的生姜三两以强解表发汗的力度,浮代表表,紧代表寒,所以麻黄汤证解表发汗。
从西医的角度来讲:病毒趁人身体营卫水平下降的时候进来,人身上的热度,一直都在调节用以抵抗外邪,表现就会发热。
为什么身疼痛。
水到皮肤表面排不出去,这水就渗到肌肉,就感觉身疼,腰痛,骨节疼痛,全身关节都会痛。
倪海厦讲大青龙汤证
倪海厦讲大青龙汤证倪海厦人纪《伤寒论》:四二、三:「太阳伤寒」,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 「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润,此为逆也。
麻黄又名「青龙」,大青龙汤,实际就是麻黄汤的变证,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这些都是「麻黄汤证」,而烦躁,就改成「大青龙汤」了,就是麻黄汤里面加了生姜、大枣、石膏。
感冒的时候,身体会痛的,马上要想到麻黄汤,而多了生姜、大枣、石膏就是为了「烦躁」,烦躁的症状就是代表「邪」已经化热了,如果刚开始是麻黄汤证,病人不会烦躁,病人会很冷发抖,等到得了「麻黄汤」一两星期,他可能证就变掉了,变到比「麻黄汤」还要深的地方,肺的津液丧失,肺太热了,已经转成肺炎了,所以用石膏,石膏性甘寒清凉润肺,能去肺热、降逆,把肺热往下导,因为病人本身体能已经很虚,加生姜、大枣把肠胃的津液补一下。
「麻黄汤」里面,麻黄用三钱,「大青龙汤」的时候、肺热高的时候,麻黄用到六钱,因为有石膏在里面,所以麻黄可以用到六钱,六钱,因为是分三次服用,每次只用到两钱。
麻黄和石膏组在一起的时候,石膏会收敛麻黄,不让麻黄发汗, 会把热往下导。
为什么吃麻黄,有的流汗,有的小便出来?张仲景的意思,「大青龙汤」里面一半的麻黄和杏仁走表,如果没有增加麻黄的重量,麻黄和石膏走里,杏仁不能发表,表就解不掉了,所以麻黄一半和石膏往下走,一半和杏仁走表,脑里面的病毒从小便排出去。
像「越婢汤」,里面用麻黄石膏,不用杏仁,吃了「越婢汤」小便一大堆,不是发汗,所以「桂枝二越婢一汤」的时候,取小便,因此「越婢汤」是伤寒论里面第一个水肿的方子,所以最初的水肿,用的是「桂枝二越婢一汤」。
而「麻黄桂枝各半汤」的时候,是要让病人微微发汗,而不要发太多,所以病人平常一定有身痒。
凡是看到病人表寒里热的时候,就用「大青龙汤」,病人曰喉咙痒痒的,问病人有没有咳嗽?有咳嗽。
问口有没有渴?答有渴。
大青龙汤方歌方解,大青龙汤医案
大青龙汤方歌方解,大青龙汤医案经方论治【大青龙汤组成】麻黄(去节〉六两,桂枝(去皮)二两,甘草(炙)二两,杏仁(去皮尖)四十枚,生姜(切)三两,大枣十枚,石膏(碎〉如鸡子大。
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沬,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
汗多者,温粉粉之。
一服汗者,停后服。
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方歌】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躁,散寒清热此方良。
【方解】此即麻黄汤与越婢汤的合方,故治二方的合并证,为发汗利水的峻剂,用于太阳阳明合病证。
从药物组合看,麻黄、桂枝、杏仁、生姜、甘草、大枣皆辛温发汗,生石膏《神农本草经》谓:“味辛,微寒”,配于众辛温发汗药中,全方当显辛凉解表作用。
但仲景原意是解太阳表、清阳明里热,并祛在表之水湿。
【仲景原文解读】《伤寒论》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解读】这里的太阳中风,是对主治风水的越婢汤证而言。
越婢汤证原有“续自汗出”,患者又兼见麻黄汤的表实证,故见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这是因不能汗出,表不解、水湿不能祛除、内热不能外越的缘故,故患者既有麻黄汤证又有越婢汤证,故以麻黄汤与越婢汤合之的本方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为太阳中风之证,慎不可误给服本方,如果误给服本方,则会造成四肢厥逆、筋惕肉瞤,成为虚以实治的坏病,故谓此为逆也。
《伤寒论》第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解读】水气外郁于肌表,虽无汗形似伤寒,但脉不浮紧而浮缓,身亦不疼但重。
水气时有进退,因亦乍有轻时,如细审确无少阴证时,则宜用大青龙汤发汗行水。
按语:本条所述当系溢饮证治。
溢饮有属于阳热实证者,宜用大青龙汤治之;有属于阴虚寒证者,宜麻黄附子细辛汤、小青龙汤治之。
细审无少阴证,即排除阴寒表证。
大青龙汤证
大青龙汤证大青龙汤证表实寒,里郁烦一。
伤寒烦躁:张锡纯医案:曾治一入冬日得伤寒证,胸中异常烦躁。
医者不识大青龙证,竞投以麻黄汤。
服后分毫无汗,胸中烦躁益甚,自觉屋隘莫能容。
诊其脉洪滑而浮,治以大青龙汤加天花粉24克。
服后5分钟,周身汗出如洗,病若失。
(《医学衷中参西录》1957:143)按语:大青龙证与麻黄证表实虽同,而烦躁一证为麻黄证所不备也,此内有郁热之象,治宜解表同时兼清其里。
麻黄汤有发汗之用而无清里之功,用之不惟不切病情,反增内热,故烦躁益甚,当以大青龙汤发表清里,待龙腾雨降,郁热顿除,则烦躁自解。
二、夏季伤寒余瀛鳖医案:邓某,男。
身体素壮,时值夏今酷热,晚间当门而卧,迎风纳凉,午夜梦酣,渐转凉爽,夜深觉寒而醒,入室裹毯再寝。
俄尔寒热大作,热多寒少,头痛如劈,百节如被杖,壮热无汗,渐至烦躁不安,目赤,口干,气急而喘。
脉洪大而浮紧。
此夏气伤寒已化烦躁之大青龙证,为书大青龙方治之。
生麻黄12克.川桂枝12克,生石膏120克甘草9克,生姜9克,鲜竹叶15克。
服昨方,汗出甚畅,湿及衣被。
约半小时,渐渐汗少,高热已退,诸症爽然若失。
又为处一清理余邪之方,兼通大便,其病果毹。
(江苏中医1959;(5>:16) ’按语:身体素壮,感寒无汗,热无宣泄之路,渐至烦躁目赤,口干气喘。
此外寒内热,不汗出而烦躁证备,投大青龙汤果中。
三、春温(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翟冷仙医案:庄某,女,8岁,1965年3月7日初诊。
昨夜突然发热畏寒,头痛项强,喷射性呕吐,吐出宿食、痰涎,周身出现紫色淤斑,神志时清时昧。
体温40.11,血检:白血球28,700,中性93%,淋巴7%;脑脊液检查:浑浊,乳白色,白血球1,200/立方毫米,中性96%,淋巴4%,糖10毫克%以下,蛋白(十十十)。
初步印象: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其家属要求中药治疗。
刻诊:上证依然,无汗心烦,口渴欲饮,咽喉红痛,肢冷,舌赤,苔薄白、脉浮缓。
证属太阳少阴两感,拟大青龙汤加附子。
胡希恕讲伤寒(38):大青龙汤
胡希恕讲伤寒(38):大青龙汤胡希恕讲伤寒(38):大青龙汤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大青龙汤主之。
这个方子就是麻黄汤越婢汤合方,麻黄、桂枝、甘草、杏仁是麻黄汤,越婢汤是甘草、生姜、大枣、石膏、麻黄。
越婢汤是金匮的方剂,治风水,就是人有水气,水气者就是浮肿,同时有外感,古人叫风水,风水也是风邪。
越婢汤的主治是身热不断汗出。
越婢汤应该不断汗出,由于这个病又有麻黄汤证,麻黄汤证是表实无汗,由于表实无汗而汗不得出,越婢汤是治热的,你看它是大量用石膏,他就有里热,所以身热不断汗出。
由于这个表实,汗不得出,热不得外越,所以这个人特别发烦而且躁,是这么个意思。
所以大青龙汤证,搁个太阳中风,那么他这个证候,确实是一个麻黄汤证,但麻黄汤证又不说无汗,他写个”不汗出“,又多个”烦躁“,这个”烦躁“是石膏证。
这一段我们可以看出问题,中风与伤寒就主要是一个汗出汗不出,出了汗,脉也不浮紧了,身上疼痛也轻了。
要是不汗出呢?不但脉紧,而且身上必疼痛。
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关键就在一个汗出一个不汗出。
要是一个麻黄汤证,只是无汗他不烦躁,烦躁就是里头有热。
他这一段为有别于麻黄汤证,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还是无汗,这个不是麻黄汤证嘛,用麻黄汤就错了,所以他在这个无汗与不汗出,在文字上有所区别,搁个太阳中风,这里头的语义相当地深沉。
一方面告诉你分析方剂,越婢汤就是治风的,可是越婢汤汗出,麻黄汤表实无汗,所以这个汗他叫不汗出,汗不得出,而且还发烦躁,热不得外越,往上攻冲头脑就发烦躁,他是这个意思。
所以这个不是真正中风,你看他后头就说了,他也怕你误会到中风,“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脉浮微弱,那是真正的中风证,咱们头前讲的中风,阳浮而阴弱嘛,脉浮于外而弱于内,汗出。
真正的中风病用这个可不行,他怕你真认为是中风证,用大青龙汤那就不对了,千万不能给吃大青龙汤,“服之则厥逆”。
大青龙汤-方剂分析
谢谢 观赏
2022年11月
用法:
碎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 诸药,煮取三升(300ml),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 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 恶风烦躁,不得眠。
加减变化:
1.里热明显者,增加石膏用量,配以天花粉; 2.咽喉痛甚者加银花、连翘、牛蒡子; 3.浮肿者者加茯苓、泽泻、苏叶; 4.热甚者加大青叶、蝉蜕; 5.气血虚甚者加黄芪、白术、生地、何首乌; 6.淤甚者加当归、丹参; 7.小儿夏季外感高热:咽红、扁桃体大加银花、蒲公英、牛 蒡子; 8.烦躁不安加钩藤、蝉蜕。
诸药配伍,一是寒热并用,表里同治,侧重于“于在表者 ,汗而发之”;二是发中寓补,汗出有源,祛邪而不伤正。
配伍特点:
麻黄甘温,桂枝辛热。寒伤营,以甘缓之;风伤卫,以 辛散之。故以麻黄、桂枝为臣。甘草甘平,杏仁甘苦,佐麻 黄以发表。大枣甘温,生姜辛温,佐桂枝以解肌。石膏辛甘 微寒,质重而又专达肌表为使也。营卫阴阳俱伤,则非轻剂 所能独解,必须重轻之剂同散之,乃得阴阳之邪俱已。
证治机理:
本方证为风寒束表,卫阳被遏,热伤津液所致。治疗以 发汗解表,兼清郁热为主。
方解:
方中用麻黄、桂枝、生姜辛温发汗以散风寒,能使内热随 汗而泄。甘草、生姜、大枣甘温补脾胃、益阴血,以补热伤之 津;无津不能作汗,又可以充汗源。石膏甘寒清解里热,与麻 黄配伍能透达郁热。杏仁配麻黄,一收一散,宣降肺气利于达 邪外出。
大青龙汤
《伤寒论》 落叶方剂组成:麻来自(去节)18g桂枝6g
甘草(炙)6g
杏仁(去皮、尖)四十粒6g
生姜(切)9g
大枣(擘)十二枚6g
石膏(如鸡子大)18g
方剂歌诀:
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 太阳无汗兼烦躁,散寒清热此方良。
经方学习——大青龙汤
经方学习——大青龙汤
古代伤寒病的发汗峻方,适用于以发热、无汗、烦躁为特征的发热性疾病以及皮肤病等。
【经典配方】生麻黄,桂枝,炙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生石膏。
【经典方证】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
(38)
【体质要求】大多是体格强健的中青年,
肌肉发达,面部有轻度浮肿貌。
发热恶寒,身疼痛,皮肤发热发烫,而按之往往干燥而无汗;烦躁;脉轻按即得,按之有力,心肺功能较好。
【适用疾病】病毒性感冒、肺炎、皮肤病、汗腺闭塞症、白癜风、空调病等。
【加减法】便秘腹胀,加大黄;咽喉疼痛充血,加连翘。
【注意事项】《伤寒论》提示:“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潤,此为逆也。
”(38)年老体弱、产妇、久病大病患者,或心功能不全者,失眠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肺结核低热者,均不宜使用。
误服大青龙汤导致的心悸、多汗、虚脱等,可使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或玉屏风散救治,或饮用甘草红枣生姜红糖浓汤。
大青龙汤证幻灯片
(三)鉴 别
1、身重烦躁
38、39条——风寒束表, 热聚胸中,以身不疼但重, 乍有轻时为特征。
少阴病——阳虚阴盛,身 重无休止。
上述鉴别仍有困难时,察其双足胫热否。
2、发热烦躁
38、39条必伴恶寒无汗;
阳明病必伴不恶寒反恶 热,大汗出。
3、
38、39条 35 条
兼里热——卫阳郁闭甚; 表实证
2、大青龙汤证可治风寒束表,热 聚胸中的病证之外,尚可治外湿内 热证,又名溢饮证(《金匮》)。
(1)从病因言,寒湿侵袭,卫气郁 闭,湿邪内淫肌表,亦可出现脉缓, 身重不疼——湿邪侵袭肌表。
(2)从《金匮·痰饮篇》23条云:“病溢 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言大 青龙汤可治溢饮。
何谓溢饮?
2、启
发
(从方组结构而言)
(1)为辛温解表之峻汗剂,即其发汗 力较麻黄汤更强。推之,大青龙汤证
表郁较麻黄汤证更甚(以不汗出及汤 中麻黄用量可据)。
(2)辛温之品合辛凉之品于一方是变 解表剂为表里双解剂。后世医家师其法 化裁加减的著名方剂有:刘河间的防风 通圣散治疗风热壅盛,三焦俱实; 清·吴鞠通之银翘散,用豆豉、薄荷、 荆芥代麻黄,牛子、桔梗代北杏,苇茎、 银花、连翘、竹叶代石膏,并去桂枝、 生姜、大枣,治疗风温邪气在气分之初 期。
言病因——治疗不当,如病重药 轻失治、发病后未及时就医—— 表邪不但不解,反而化热入里。
风寒郁遏,阳气不得宣通, 郁而化热。
(二)治
法
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大青龙汤是代表方。
1、方 义
麻黄汤中麻黄倍量 ——开发腠理
石膏——清胸中郁热 预保阳明
姜枣——补中调营卫 防传太阴
表里俱实 表寒里热
证型:风寒外束,热聚胸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1届伤寒论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提纲
研究生:李巨奇导师:张横柳教授李赛美教授
朱章志副教授吴浩祥讲师
大青龙汤证(38、39)
原文38条,太阳伤寒兼里热证证治(原文略)
(一)分析
太阳中风——实指太阳伤寒,亦可视为病因——风寒。
脉浮紧,发热恶寒
伤寒证
身疼痛,不汗出
1、启发
(1)太阳伤寒、中风之辨,关键在于脉证。
(2)学习原文不能孤立地以字解字,应全面地综合分析,紧把脉证。
2、 结论 (1) 不汗出是烦躁之因,烦躁是不汗出的结果,故仲
景在其之间加一个“而”字这个连接词,可见其二者内在联系。
(2) “不汗出而烦躁”一句是风寒束表,热聚胸中的病机
的病机反映,故为本条文辨证的要点,也是重点。
临床应用大青龙汤应以发热恶寒、无汗烦躁为着眼点。
(3) 烦躁是不汗出的结果,而不汗出又因风寒外束,
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故风寒外束,热聚胸中这一病机矛盾主要方面在风寒外束,即病机重心仍在外。
(二) 治法: 言症状——与无汗机理同义,但同中有异,异在风寒束表,卫气受压,营阴郁滞更甚。
言病因——治疗不当,如病重药轻失治、发病后未及时就医——表邪不但不解,反而化热入里。
不汗出 烦 躁—— 因 果
风寒束表(为主) 热聚胸中(病机) 外寒郁遏,阳气不得宣通,郁而化热。
发汗解表兼清里热,大青龙汤是代表方。
1、 方义:
麻黄汤是麻黄倍量——开发腠理 石膏——清胸中郁热,预保阳明
姜枣——补中调营卫,防传太阴
2、 启发:
(1) 为辛温解表之峻汗剂,即其发汗力较麻黄汤更强。
推之,大青龙汤证表郁较麻黄汤证更甚(以不汗出及汤中麻黄用量可据)。
(2) 辛温之品合辛凉之品于一方是变解表剂为表里双
解剂。
后世医家师其法化裁加减的著名方剂有:刘河间的防风通圣散治疗风热壅盛,三焦俱实;清·吴鞠通之银翘散,用豆豉、薄荷、荆芥代麻黄,牛子、桔梗代北杏,苇茎、银花、连翘、竹叶代石膏,并去桂枝、生姜、大枣,可治疗风温邪气在气分之初期。
(3) 治未病。
表里俱实
表寒里热
(三)治禁
以脉微弱示里阳虚 以汗出恶风示表阳虚
原文39条,补述38条的脉证(原文略)
(一) 分析
伤寒——太阳伤寒证(以38条脉证及本条“大青龙汤发之可据”)
脉 浮 缓
身不痛但重
乍有轻时——阳郁缓解
(二) 讨论
1、 服之 手足逆冷 筋惕肉目闰 亡阳 汗不得出,阳郁化热,津气失运。
无少
阴证 正面而言,无里虚寒证,即无肢厥下利。
推理:少阴病与大青龙汤证有很大的可比性,须作一鉴别,以“身不疼但重”一句可据,与38条有禁忌证文法相呼应。
(1)原先患太阳病未愈,又被风寒邪气郁闭,不
得汗出为太阳伤寒证。
(2)指病因,感受风寒为太阳伤寒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