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能力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能力的培养
:动手实践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以强调学生的亲摘要身经历、亲身体验为特征。本文试从动手能力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意义、呈现方式、及教师在动手实践过程中的作用几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动手实践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动手实践作为一种数学学习方式是基于传统的数学教学存在的不足而提出来的,传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的方式以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这种学习方式必然造成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无意识”,更造成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缺失,强调动手实践,即是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亲身体验的过程中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动手实践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意义
1.激发学生的兴趣。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靠兴趣,学习的最好兴趣,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是促进学生参与学习的前提,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特点,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参与数学学习过程,能很快的激发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兴趣和求知欲。
2.增加学生的体验。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实物操作、表象操作和符号操作三个阶段。而动手实践则在于促成学生进行实物操作,学生在实物操作的过程中获得最直接的体验,而这种体验是最为宝贵的,它将为后两个阶段“表象操作”和“符号操作”作充分的准备。俗话说:“眼见百遍,不如手做一遍。”这与新课标提出“做数学”真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3.利于知识的生成。高尔基曾说:“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而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游戏”应当与“实践”是等价的。任何一个规律,任何一个法则,都有它自身形成的过程,过去我们的教育只是注重了把这个规律、这个法则的结论告知学生,却忽视了规律、法则的形成过程,导致学生只记住结论,却不会探索道理,照此演化下去将最终缺乏探索新世界的精神;让学生动手实践便是让学生经历规律、法则的形成过程,从而达到知识在学生内心自然生成。
4.培养学生的意识。这里所谓意识指的是通过动手实践探索规律、认识世界的自觉意识,培养学生具备实践的自觉意识是数学教育的最高目标,这种意识一旦形成,将对学生的终身有益。但这种自觉意识的形成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实践的自觉意识源于长时间实践活动经验的积累,因此我们要努力的是把一个个数学学习过程变成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的过程。
二.动手实践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呈现的几种方式
在新课标颁布之初,曾一度出现数学课堂热热闹闹动手操作的景象,甚至认为课堂操作就是动手实践,没有动手操作的课便是不符合新课标的课。本人认为,课堂上的动手操作并不是“凡课必用”,应该根据所学数学知识的需要来安排是否需要操作,而贯穿于数学学习过程的动手实践也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动手操作,而往往呈现出以下几种方式:
1.课前体验。这种方式特指学习新知前所做的准备性实践。小学生因为生活经验的浅4
/ 1
薄,对很多事物缺乏丰富的体验,而数学学习若没有一定的已有经验的支撑,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那几乎是一句空话。比如质量单位“克”、“千克”、“吨”的认识,都要建立在一定生活体验的基础上让学生借助熟悉的参照物逐渐加深对这些单位的感知,如果说认识“克”与“千克”其参照物的选择还比较简单可行,那么“吨”在学生已有的体验里可以说是空白,1吨很重,但到底有多重,教学时我们不可能真的把一个1吨重的物体搬到课堂上让学生直接体验,若说“1吨与一辆小汽车差不多”或者说“1吨就与一头牛差不多重”等等,学生对这种参照必然犯晕:一辆小汽车有多重?一头牛又有多重?小汽车对学生来说只能感知其形,却不能感知其重;牛离城市学生的生活更是遥远,有的学生甚至没见过牛。因此,在认识“吨”的课前,可让全班每一个学生进行一次拎重物体验,可选择周围熟悉的比较重(标明质量)的物体(如一桶纯净水20千克),拎一拎,感知其重量,课上再将1吨与50桶纯净水构建起联系,同时再借助其他参照物的类比让学生获取对吨的初步体验,今后随着学生生活经验的增加,再慢慢加深对吨的认识。 2.课中操作。这是数学教学中最常见的也是用的最多的动手实践的形式,操作在课堂教学中对新知的学习起着很大的作用,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
公式的推导、形体特征的发现等等常常有必要让学生通过操作自主探究,来发现、归纳和概括,例如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是体现学生操作探究、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好题材,其中最基础的是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发现,学生通过摆小正方形(单位面积)的个数发现长方形面积中所包含的单位面积的个数是长里摆的个数与宽里摆的个数的乘积,从而得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接着,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等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在此基础上一一通过转化得到,在平面图形的面积这一系列里面,转化是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掌握转化的方法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通过把平面图形进行剪拼操作后将它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然后寻找转化前后的平面图形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从而推导出所要学习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实践证明,在经历了多次剪拼操作的实践活动后,“转化”意识也在学生的心目中潜移默化而形成了。转化意识的形成意味着学生今后在碰到图形体积或其它新知识的时候能自觉实践,将新知转化为旧知,这可以说是学习新知的一般方法。
3.课后实践。这种形式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形成实践意识的最重要形式,可以说课中操作是在老师的调控下所进行的实践活动,往往为了教学任务而使学生的操作显得不够独立,当然这也情由可原,课堂40分钟宝贵之极,为了在简短的时间里取得最有效的操作效果,难免带有很强的预设性,很多意外的情况因为有老师的存在而被很好的处理或者避免;而课后实践则是完完全全由学生自主进行的独立探索活动,所谓“独立”最大的体现在于对意外情况的处理,也因为没有老师可以依赖,所以学生要学会对各种情况进行分析与取舍,逐渐发现并总结得出结论。课后实践应该说是学生独立实践能力的最佳体现,然而这种形式还未被真正重视,或者说,已经重视了,但因为不能在课堂教学中展示,所以它的地位还没有被凸显到与课中操作同等的高度。
课后动手实践我们又将其称之为“实践性作业”,联系我们的教学实践,一般又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新课后的巩固性动手实践作业,实践的内容一般紧扣所学的新知,或增加生活的体验,或对新知有所拓展。例如五年级学习了“步测与目测”后,有一个课后实践作业是:让学生先测出自己一步的长度,然后通过步测量出自己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很多孩子不再步行上学,或是有车接送,或是乘公交车,于是很多老师因为这样的原因而放弃了这个实践作业的实施,使学生失去了一次生活体验。本人在教学这一内容后,把这个实践作业改成了:请你用步测的方法测量出你最熟悉的一段路程,(提示:如你家到新华书店、你家到超市……)。从学生实践后的反馈情况来看,学生对4
/ 2
自己的体验津津乐道,对其他同学的体验也同样感兴趣,有位学生说:“我从我家到超市来回测了两次,发现两次走的步数不一样,我求了两次的平均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对步测的方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很好地应用了步测的方法,而且为了减少误差学生自动产生了多次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