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中“柔”字释义及其思想价值分析
说《老子》的“柔”
![说《老子》的“柔”](https://img.taocdn.com/s3/m/be91ec8533d4b14e85246875.png)
说《老子》的“柔”作者:臧宏来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05期关键词: 老子;道;柔道;柔弱胜刚强;等待;节制;放弃摘要: 从“玄”字、“道之动”、“道之用”、“道法自然”诸方面揭示“道”的柔弱的特性和内涵,说明“道”是“柔道”。
论证了“柔”对“道”的依赖,说明依赖于“道”的“柔”是真智慧、大智慧,而离开“道”的“柔”,则是“术”,是知识,是小聪明。
以范蠡为例,说明“等待”、“节制”、“放弃”等智慧的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 B223.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12435(2009)05052707On Rou in Lao ZiZANG Hong(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3, China)Key words: Lao Zi; Tao; Rou; Rou's superiority over staunchness; waiting; temperance; abandonmentAbstract: Explore the attributes and connotation of Tao in different aspects and conclude that Tao is Rou. Prove that Rou is dependent on Tao and its real wisdom. If it is independent of Tao, Rou is Shu, a trick. Take Fan Li as an example and show the contemporary value of “waiting”, “temperance" and "abandonment.”一、“柔”在《老子》中的核心地位早在吕不韦主持编写的《吕氏春秋•不二篇》中就有“老聃贵柔”的论断,认定“柔”就是老子思想的核心。
道家思想高境界:柔、静、慢!
![道家思想高境界:柔、静、慢!](https://img.taocdn.com/s3/m/212af83f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42.png)
道家思想高境界:柔、静、慢!柔、静、慢,这三个字道家思想的高境界,也是人生的大修炼、大修行。
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三个字,不仅能从容不迫,更能很好地调节生活中的负面情绪。
柔——至柔驰骋至坚柔,可以说是老子的第一法宝。
老子赞美水,主要就是因为他看到了柔的力量。
柔,就是柔弱、柔韧。
柔,首先是生命的特征,“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人和草木都一样,有生命的时候,身体都是柔的,死了以后身体就会慢慢变僵硬。
柔不仅是生命的特征,更是一种“强大”的力量。
老子说,世界上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了,但是水却最能克制刚强。
老子用了一个词非常形象:驰骋。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世人皆执着于“强”,逞强好勇而纷争不断。
若能修养心性,收敛私欲,在理解“柔弱胜刚强”的态势之下,塑造并发挥“不争之德”,成人之美的同时,也能一并圆满自己。
静——静为躁君一杯混浊的水,放着不动,这样长久平静下来,混浊的泥渣自然沉淀,终至转浊为清,成为一杯清水。
水静下来才会清澈,才能映照世界。
人心也是如此,只有人心静了,人才能真正做生活的主人,细细品味生活,而慢是静的前提。
静,能克服人身上的烦躁、焦躁、急躁。
一个“静”的人与一个“躁”的人在一起,必然处处占优,占上风。
静,让我们更全面、深入地思考问题,一旦面前出现惊涛骇浪、乌云笼罩,焦虑、苦恼非但于事无补,反而还会把事情变得更糟。
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不要急功近利。
静下来思考一下,也许会有不同的结果。
慢——动之徐生“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以动之徐生?”这两句话一静一动,出现了两个“徐”,徐就是慢。
动之徐生,做一切事要不暴不躁,不“乱”不“浊”,一切要悠然“徐生”,慢慢地来。
态度从容,怡然自得,千万不要气急败坏,自乱阵脚。
社会上,几乎每一个人都是天天分秒必争,忙忙碌碌,事事穷紧张,不知是为了什么,在拼命玩命。
适时的“慢生活”,在本质上就是让我们找回生命初时的快乐,是一种利用时间资源来补充生命资源的过程,让人们在快节奏中找到“一张一弛”的平衡。
《老子》中“柔”字释义及其思想价值分析
![《老子》中“柔”字释义及其思想价值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75d1262561252d380eb6eb9.png)
收稿日期:2012 - 08 - 16 作者简介:王伟凯( 1972 - ) ,男,河北威县人,研究员、博士后,主要从事当代中国哲学研究。
第 11 期
王伟凯: 《老子》中“柔”字释义及其思想价值分析
9
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举之;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的结 论。应该说这是老子辩证思想的体现,“是一种充满 智慧的思想”[5]77 ,虽然强调“柔弱胜刚强”,但他也不 否认“刚能 克 刚 ”,所 以 又 提 出“国 之 利 器 不 可 以 示 人”,也就是说不要耀武扬威,自己要遵循“德”。这 种思想显然并非有些人批判的消极处世,而是启发人 们要意识到“知强守弱”所能带来的好处。所以说,老 子的这一观点恰恰是其智慧所在。
第 28 卷第 11 期 2012 年 11 月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ANGQIU NORMAL UNIVERSITY
Vol. 28 No. 11 November. 2012
《老子》中“柔”字释义及其思想价值分析
王伟凯
( 天津社会科学院 哲学研究所,天津 300191)
摘 要:“柔”作为老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历代学者对其颇加关注。赞扬者以为此乃老子辩证思想
通过对上面 11 处“柔”字的分析可以看出,基 本上统一 地 反 映 了 老 子“柔 弱 胜 刚 强 ”的 观 点。 不 容否认,由于老子看到世间诸多事物的灭亡总是因 为其过于强大,所以劝诫执政者不要总看到强大或 强盛的一面,而要重视用“柔”政,要意识到“柔”的
10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2 年
价值,通过“柔”来达到“强”的目的。虽然他的这一 观点存在着抽象化和绝对化的缺陷,但对后世人们 的生活方式 和 行 为 方 式 都 产 生 了 一 定 的 影 响,“以 柔克刚”、“刚柔相济”、“韬光养晦”的处世哲学为一 些人所提倡,如明嘉靖文人陈眉公就说: “舌存,常 见齿亡,刚强,终不胜柔弱。”[6]188 可见,这一思想逐 渐被传统士大夫、文人乃至整个民族所吸收融会,沉 淀为中国心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成为人们 为人处世的精神支柱和调剂自身生活状态的原则。 此外,他的这一观点也影响了其他民族的认知,如英 国历史学家卡莱尔就说: “最弱的人,集中精力于单 一目标,也能有所成就; 反之,最强的人,分心于太多 事务,也可能一事无成。”
老子道德经的三个最高智慧 柔 静 慢
![老子道德经的三个最高智慧 柔 静 慢](https://img.taocdn.com/s3/m/b603adf4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62.png)
老子道德经的三个最高智慧柔静慢老子的这本《道德经》,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但是,在老子所处的那个时代,他所讲的都是“道”和“德”,这与今天所讲的传统道德思想是有很大的区别。
今天,我们要给大家讲一下老子所讲的“道”和“德”,看看老子在《道德经》中都给我们透露了什么重要信息。
首先就是要让大家明白什么叫柔、静、慢。
为什么说柔、静、慢在老子道德经中是非常重要的呢?其实,柔、静和慢三个字虽然看起来简单,但是它却代表了老子《道德经》中最高智慧(柔道之术):柔能制刚。
老子在《道德经》第二章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这句话所表达出的意思是说:天下有道却不走车马;天下无道却不出现战场;天下无道却到处都能看到战争等等。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得出来为什么老子会说“柔能制刚”呢?其实,柔是用来制刚的,而静则可以用来制缓的。
所以说,对于人们来说要想让自己更好地去做事、去处理事情时要学会用静来制缓;而对于社会来说也要学会用静来制柔。
一、老子的“柔道”是什么意思?大家应该都知道,在《道德经》中,老子所讲的“柔道”三字是说:“柔弱胜刚强”,这句话所表达出的意思就是:“柔弱胜刚强”,这三个字其实就代表了老子《道德经》中最高智慧——柔道之术。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对此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和理解。
我们再来看一句:“柔弱胜刚强”都不代表着柔弱,它只是一个表面上的概念。
1、“柔弱胜刚强”并不是说要柔弱地去对抗刚强,而是要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比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在林黛玉来了以后,他是以一种非常柔顺的态度来对待林黛玉,这也是在表面上的一种“柔弱”。
可是,他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柔弱,而是用一种“静”去对抗这种强大的力量。
在宝玉与黛玉二人发生争吵之后,他非常地着急,甚至还会说出:“这可如何是好?那你且看我去!”的话去。
就这样,他先冷静地静下心来去思考一下问题究竟出在了哪里?!是宝玉本身性格过于柔弱?还是林黛玉过于软弱呢?在这两种因素当中我们要怎样去选择呢?显然,如果宝玉能够冷静下来思考这个问题和事情背后的原因的话,他应该会选择“柔”与“刚”两者相结合来处理问题吧。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翻译与解读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翻译与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43a151d6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aa.png)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翻译与解读《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翻译与解读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01。
无有入于无间02,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03。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04,天下希及之05。
今译天下最柔弱的水,能够穿透天下最坚硬的金石。
无形的力量能贯穿无缝隙之物。
因此,我便知道至柔的功用。
不言说的教育,无为而功自成的益处,世人是很少能明白此等道理的。
评议本章是讲“至柔”能战胜“至坚”的哲学。
这即是本章的主旨所在。
高亨先生说老子:“在人生方面,他提出贵柔的主张。
在政治方面,他提出无为的主张。
”(《老子注译》)照此说来,似乎本章具有双重主题,其实则不然。
本章只有一个主旨。
怎样正确地解读本章呢?老子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两句,与下面“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两句,是一脉相承的。
在这四句中间,老子用“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两句,即把前后的意思连贯起来。
从文字结构而言,是非常严谨的。
老子认为,世人很少能明白“至柔”能战胜“至坚”的道理,所以,他最后说:“天下希及之!”这是他对世人不知此理发出的感慨。
只有这样解读本章,才符合老子的本意。
老子以柔弱胜刚强的哲学思想,我们运用得正确,的确能发挥巨大的作用,取得斗争的胜利。
这在历史上,并不乏这方面取得成功的事例。
但是,在当今二十一世纪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强梁者争霸世界,无所不用其极。
如果没有坚强的实力作后盾,而想以柔弱胜刚强,是很难实现的。
老子说“强梁者不得其死”,是对“强梁者”的警告;要他们不要为非作歹、作恶多端而称霸世界,否则,多行不义,必自毙,将以可耻的下场告终。
注释01 至柔:最柔弱,指水而言。
驰骋:奔跑往来。
至坚:最坚强,指金石等而言。
两句:河上公曰:“至柔者水也,至坚者金石也,水能贯坚入刚,无所不通。
”02 无有:无形,指无形状之水。
间:空隙。
句谓:“至柔”无形之水,可以穿透没有空隙的金石。
《老子》的生存哲学——柔弱胜刚强
![《老子》的生存哲学——柔弱胜刚强](https://img.taocdn.com/s3/m/b5397902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de.png)
文化视野《老子》的生存哲学——柔弱胜刚强刘 恒 买 鹏 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摘要:“‘柔弱’的观念意在不可恃强陵物、强悍暴戾。
‘柔弱’并非懦弱,老子所说的‘柔’是含有无比的韧性和持续性的意义”①本文系统介绍了老子“柔弱胜刚强”的生存哲学,分别从辩证法角度和价值立场角度分析了“柔弱胜刚强”的哲学基础。
文章假借“水”、“婴儿”、“草木”等自然界中诸多人们熟悉的意象来讲述“柔弱胜刚强”的道理,论述了老子“不争”的智慧。
并且系统分析了《老子》“柔弱胜刚强”的生存哲学。
笔者深入分析“柔弱”的内涵,并阐述了“柔弱胜刚强”生存哲学的价值,即对古代圣人来说,要到达去战、息兵的目的;对于现代人来讲,要重构信仰、回归自然,以破解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诸多难题。
关键词:柔弱;不争;刚强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21-0367-03一、“柔弱胜刚强”简析先秦诸子中,老聃最为推崇柔弱的力量。
他从现象世界中发现了很多弱胜强、柔胜刚的例子,并且以此来论证其“柔弱胜刚强”的生存哲学。
老子所处的那个时代,科学与逻辑学还不是很发达,人们总是通过生活中长久以来的对人类世界和自然世界的观察和经验的总结来表述其哲学观点。
在人类世界中,人们很容易发现,小孩子刚一出生的时候是非常柔弱的,“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小孩子(婴儿)非常柔弱,然而却包含着无限的生机和强大的生命活力,毒虫不会伤害到他,猛兽、凶鸟不会攻击他。
小孩子身体柔软,拳头却能握的很紧,不知道成年男女交合之事,小小的生殖器却能勃起,精气充足。
整天嚎叫、哭泣,嗓子却不会嘶哑,这是元气充足的缘故。
老子特别推崇“赤子”,认为赤子骨弱筋柔、无知无欲,却充满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这就是从人类世界中发现的柔弱的力量。
与“赤子”相对比的就是成年人、老人甚至是刚刚去世的人,他们身体坚硬,骨头容易断折,没有生机于活力,是衰败的代表。
在与人类世界相同的自然世界中,不难发现“柔弱胜刚强”的规律依然适用。
老子道德观——贵柔
![老子道德观——贵柔](https://img.taocdn.com/s3/m/5839b6df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2c.png)
老子道德观——贵柔
老子道德观——贵柔
与“无为”、“不争”的道德基本观点相联系,老子以柔弱作为人的美德。
“老聘贵柔。
”老子认为,柔弱是与生命、和谐、善意联系在一起的,而刚强是与死亡、对立、恶意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他赞赏柔弱,反对刚强。
他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
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
老子还用水作为例子,来赞美柔弱的品德,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选中,以其无以易之也。
柔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意思是说,天下的东西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但是柔弱的水却能攻克一切坚韧强大的东西,没有其他的事物能与之匹敌。
这个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几乎人人都是知晓,但是很少有人真正领悟,率身实践。
老子以性情柔弱的水可以攻克坚强事物的例子,来说明他“守柔曰强”,“柔弱胜刚强”的道德。
他把甘于柔弱作为一种美德,是要人们贵弱守雌,不要勇敢逞强。
他声称“勇于敢则杀”,勇敢刚强反而易遭杀身之祸。
老子崇尚“濡(柔)弱谦下”的品格,看到了“柔弱”与“刚强”两种对立品格的作用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这在道德认知上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是,他片观强调了“柔弱”的作用,把它说成是绝对的善,否认“刚强”、“勇敢”等品德的价值,就走入了道德认识的“误区”。
道德经:柔的力量驰骋天下
![道德经:柔的力量驰骋天下](https://img.taocdn.com/s3/m/d99d5aa5960590c69ec376cc.png)
话说老子八十岁寿诞的时候,大家都来庆贺。
在古代,活到八十岁可以说非常少见了,有人向他请教长寿的秘诀,老子没说话,只是张开嘴让大家看,人们大惑不解,老子解释说:坚硬的牙齿都没了,而柔软的舌头却完好无损。
”众人释然。
柔,这是老子最重要的处世哲学、养生妙法。
柔,可以说是老子的第一法宝。
老子赞美水、婴儿、女人(雌性),主要就是因为他看到了阴柔的力量。
柔是一种“强大”的力量。
老子说,世界上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了,但是水却最能克制刚强。
老子用了一个词非常形象:驰骋。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柔的力量驰骋天下!柔和《道德经》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做人就要有水的精神。
柔和,就是要我们在待人接物的时候,谦卑而乐于助人,求同存异。
老子在《道德经》中多次提到,“善为下”和“不争”之德。
“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
”领导用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都适合这种方式。
现实中,谦卑而不争的人,总是拥有好人缘。
而那些只知道露才扬己,说起话来锋芒毕露的人,总在无意中得罪很多人,最终只能是“曲高和寡”。
柔弱“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人和草木都一样,有生命的时候,身体都是柔的,死了以后身体就会慢慢变僵硬。
大风来的时候,总是坚硬的树干会被刮断,而柔弱的小草总能幸免。
《道德经》中说,物壮则老,是为不道,不道早已。
刚强,在老子看来是不符合大道的规律的。
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那种蛮横跋扈,或者太过刚强的人,如果细心观察,几年或者十几年之后,就能看到他们的结果。
这里请允许我举一个儒家的例子。
孔子的学生中,子路的个性是最刚强的,勇敢好斗,多少还有点粗鲁。
孔子早就说过他最后可能“不得其死”,他的结果真是很悲惨,在兵乱中被一个叫蒯聩的人杀死,砍成肉泥。
再看看西楚霸王项羽,力能扛鼎,最后也没有好结果。
中国文化、尤其是道家文化,历来都不主张刚强处世,不赞赏以强力解决问题的方式。
汉代杨雄在《解嘲》中说,旺盛的火光最后也要熄灭;隆隆的雷声也是不能持久的。
老子关于刚柔的论述
![老子关于刚柔的论述](https://img.taocdn.com/s3/m/b4ff1e73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b8.png)
老子关于刚柔的论述在老子的哲学思想中,刚和柔是对立而又互相依存的两个概念。
刚柔之道需要在不同事物之间寻求平衡,以达到和谐的境界。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刚和柔是相对而言的。
刚是指坚硬、强硬、有力量的性质,而柔则是指柔软、灵活、具有弹性的性质。
无论是刚性还是柔性,在特定的情境下都有作用和意义,而二者之间的平衡则是实现和谐共存的关键。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到“柔弱胜刚强”。
这句话表明了柔性的优势,并强调了柔性力量的特性。
刚强的力量常常被其自身的硬度所限制,而柔弱的力量则能够渗透,并在细微之处寻求突破。
就像大河之水能够顺势而下,融入万物,这正是柔性的特质。
然而,在老子看来,刚柔之道并不是仅仅偏向柔性,而是要在刚柔之间寻求平衡。
在《道德经》第二十六章中,老子写道:“强盛处下,柔弱处上。
”这句话强调了刚柔力量之间的互补性。
有时候,我们需要表现刚强的一面来解决问题,而在另一些情况下,我们则需要以柔弱之态来顺应事物变化。
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发现刚柔之道的力量。
就像弓箭的使用一样。
弓的身体必须具备一定的刚性,才能够发射箭矢,并将其快速传递出去。
但是,如果弓过于刚硬,它就会变得不可靠且易于断裂,从而导致功能丧失。
因此,弓的刚性和柔性要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平衡,才能够发挥最佳的效果。
在人际关系中,刚柔之道也同样适用。
如果一个人过于刚强,始终坚持己见,可能会导致他人的反感和冲突。
但是,如果一个人过于柔弱,不能够坚守自己的立场和原则,也会让他人失去对其的尊重。
因此,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我们需要进一步培养刚柔之道,既要保持自己的立场,又要能够倾听他人的想法,以实现互利互惠。
总而言之,老子关于刚柔的论述中强调了这两个概念的相互依存和互补性。
刚柔之道不仅需要在个体中追求平衡,也需要在社会关系中寻求和谐。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我们都需要不断地探索刚柔之道,以追求更加平衡和谐的状态。
老子思想中的“柔”(推荐文档)
![老子思想中的“柔”(推荐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64fa5727c5da50e2524d7fe0.png)
要写老子,总感觉难以下手,写老子的东西太多,然而关于他生平的资料太少,他的唯一著作《道德经》仅仅五千多字,其中却包涵了太多的思想内涵,后人又有各种各样不同的解读,单就《道德经》一书的白话文翻译来说就有许多种版本,每种说法都有一些似有若无并不明确的佐证,导致现今的老子思想研究进入一个纷繁复杂的阶段。
不过在长期解读的过程中也达成了很多共识,在这里仅仅就我自己发表一些关于老子思想的浅显见解,不足之处希望各位批评指证。
我们先来澄清一个观点,就是关于传统观点上对老子解读经常提到的,老子思想的消极性。
这其实是错误的说法。
很多人在对老子思想进行解读后,认为其中有很多的消极方面,与其余的哲学思想比起来,老子的思想显得很保守,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老子思想中被极大的削弱了。
这种说法似乎有一定的道理,然而纵览道德经全篇,洋洋洒洒,恢弘大气,其中却毫无一丝一毫的保守或畏缩感,那么老子思想的的保守又体现在何处?有人说,老子的保守在于他提出的小国寡民思想,也有人说,他政治上的无为思想其实是畏惧变化的体现。
这些看法其实是对老子的一种错误解读。
老子思想具有非常大的包容性,并且很注重从“柔”的层面阐释自己的观点。
老子非常推崇“柔”,提倡“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刚”。
而关于“柔”的一些思想很容易被误认为是保守和消极,真正的内涵却被忽略了。
譬如小国寡民的思想解读中提到的保守。
其实这并非是小国寡民思想的所谓真正内涵,小国寡民思想的内涵是管理上的区域化和自我循环,越是大的地域,越是频繁的交流,发生一些难以管理的状况的机会就越多,所谓的追求自我发展,其实并非是发展过程中的必要需求,而且会在管理上造成相当大的障碍。
而自我循环则是一种易于管理的发展方式,这类发展看似是简单之极的事物,却与未来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后的生存发展方式提供了一个样本。
他的眼光放的很长远,说法也并非是什么保守自闭,胆小怕事的表现,而正是老子作为一个特别的开创性的思想家在思想上的不同。
《道德经》里“柔”“静”“慢”的三个智慧
![《道德经》里“柔”“静”“慢”的三个智慧](https://img.taocdn.com/s3/m/23f83519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faa1757.png)
《道德经》里“柔”“静”“慢”的三个智慧“柔”的智慧《道德经》充满了贵柔的生命哲学智慧:上善若水、专气致柔、柔弱胜刚强、守柔曰强。
《道德经》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做人就要有水的精神。
柔和,就是要我们在待人接物的时候,谦卑而乐于助人,求同存异。
柔,这是老子最重要的处世哲学、养生妙法。
柔也是真正的刚强。
“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这是以柔克刚的最好诠释。
坚强者最终会处于下风,而柔弱者也最终会战胜刚强。
因此看来,“柔”是一种策略,是为了克刚而柔。
“静”的智慧老子认为,世界的初始形式是静的,万物都处于自然和谐的状态中,一切事物都毫不遮掩地表现出其本质的真实,经过纷繁变化的成长历程,他们的最终归宿依然是静。
《道德经》中说:“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使心灵保持虚和静的至极笃定状态,不受影响,为的是万事万物并行发生时,我用这种心态观察事物循环往复的规律。
《道德经》上说,“静为躁君。
”静能克服人身上的躁气。
可以说,静是安定、思虑和有所得的基础。
“心收静里寻真乐,眼放长空得大观。
”一个人内心不静,很难真正思考问题,做人做事也一定会骄矜、浮躁。
“慢”的智慧《道德经》有云:“少则得,多则惑”,“大器曼(慢)成”。
不论游戏,还是人生,少就是多,慢就是快。
《道德经》又言:“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以动之徐生?”真正的动,是明明白白而又充满意义的“动之徐生”,心平气和,生生不息,而是建立在心静基础上的外在运动。
这两句话一静一动,出现了两个徐,徐就是慢。
这包含了老子慢的智慧。
来自:太极老叶KBA9 > 《待分类》。
慈、俭、柔:老子的从政三宝(三)
![慈、俭、柔:老子的从政三宝(三)](https://img.taocdn.com/s3/m/6904f84452d380eb62946dc0.png)
慈、俭、柔:老子的从政三宝(三)作者:王启涛来源:《月读》2019年第01期《吕氏春秋》里说:“老聃贵柔。
”那么,从领导艺术的角度看,老子的“柔”,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呢?第一,“柔”在心理上,就是以柔克刚。
老子为“柔”找到了两个象征物,也就是两个“形象代言人”,其中一个是“婴儿”。
在老子看来,婴儿有三个特点:首先,婴儿柔顺而不动心计。
老子说:“能够做到形神合一,使魂魄不驰于外物而妄自离散吗?能够做到精气团聚而纯真柔和如同婴儿一样吗?能够做到时常洁净自己的心灵,使它质纯无邪吗?能够做到治国理民时无欲无为、不用智巧吗?能够在感知外物、认识世界时做到贵柔守雌、虚静因应吗?能够做到行政施教时去私去智,不依靠自己的耳目聪明而顺乎自然吗?”(见《道德经》第十章)其次,婴儿柔弱且低调谦和。
老子说:“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溪涧。
甘愿做天下的溪涧,永恒的德性就不会离失,恢复到婴儿般单纯的状态。
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于暗昧,甘愿做天下的模式。
甘愿做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行就不会有差失,恢复到不可穷极的真理。
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下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川谷。
甘愿做天下的川谷,永恒的德性才能充足,恢复到自然本初的素朴纯真状态。
真朴的道分散成万物,有道的人沿用真朴,则为百官之长。
所以完善的政治是不割裂的。
”(见《道德经》第二十八章)再次,婴儿柔和而不与人争夺。
老子说:赞同与不赞同,相差有多远?众人畏惧的,我也不能不有所畏惧。
精神领域很开阔,好像没有尽头的样子。
众人都兴高采烈,好像参加丰盛的筵席,又像春天登台眺望景色。
我却独自澹泊宁静,没有形迹,好像不知嘻笑的婴儿;落落不群,好像无家可归。
众人都有多余,唯独我好像不足的样子。
我真是“愚人”的心肠。
世人都光耀自炫,唯独我暗暗昧昧的样子。
世人都精明灵巧,唯独我无所识别的样子。
沉静的样子,好像湛深的大海;飘逸的样子,好像没有止境。
众人都有所施展,唯独我愚顽而拙讷。
《老子》里面的水?是怎么样的“柔”?为何水似道让老子说不清?
![《老子》里面的水?是怎么样的“柔”?为何水似道让老子说不清?](https://img.taocdn.com/s3/m/7723a3f2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df.png)
《老子》里面的水?是怎么样的“柔”?为何水似道让老子说不清?前几天刚写了一个“上善若水”,未尽兴,今天继续。
《老子》版本众多,至少100多种,小有差异。
对于一般的学习者来讲,并没有必要纠结这些。
2000多年的超级大脑们审核这5000个字,不知道审了多少遍,错也错不到哪去,改也没改多少。
如果这些人都认为是这个样子的,你如果不这么认为,谁有问题的可能性大一点呢?当然,看到最早版本的老子,甚至看到原版,那会更逼近老子的真实表达。
但是事情哪有那么完美,这原版可能没有。
至少现代考古尚未发现。
这有可能秦始皇焚书烧了,或者项羽烧秦宫时候连带着给烧了。
据说,当时秦宫有烧禁之书的副本。
我们现在了解《老子》,更多的,实际是把它当一位老者的谆谆教导就可以了。
信不信、听不听由你。
老子扔下书就跑,什么含义呢?你猜!这些事情都是考古学家的事情了。
《老子》上善若水《老子》中出现“水”字,有两处。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最好的善像水一样。
水,利万物,却不求回报(得、德))。
处在一般人都不喜欢的下,水,简直就像道一样。
老子这个道,不是通常可以表达出来的道,而是总的,所有的,这种唯心意义的全面的道。
是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说的这个道,不是常说的那种道。
这是在贬低百家争鸣时期其他学说或思想都自称为道,同时确立老子他自己说的这才是总的道、真正的道。
开篇就名义。
“天下莫柔弱於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普天之下,水至柔,但是,攻坚最厉害的,居然也是水。
当时周朝已见势衰,诸侯躁动,三家分晋关键之役用的是水攻。
水的特性是什么?“柔!所以《老子》全篇与“柔”有关的话很多。
而且这个“柔”都是跟“刚”相辅相成的。
那么水似“道”,转变为“柔”似道了。
但水真“柔”吗?这个“似”和上善若水的“若”,仅仅是像吗?同时还是“有些不像”的意思。
为何唏嘘?这种阴阳一体的思想,表达很不容易准确,也很不好表达。
看《老子》要留神,老子原文应使用的是楚字,甲骨文之后的另外一种演变,和金文在表意上并不完全相同。
关于柔的名言
![关于柔的名言](https://img.taocdn.com/s3/m/5710cd97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60.png)
关于柔的名言摘要:1.柔的定义与特点2.柔的名言及出处3.柔在生活中的应用与价值4.柔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5.柔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与创新正文:柔,是一种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哲学思想。
它强调在面临问题和挑战时,采用柔和、圆融的方式去应对,既能避免冲突,又能达到和谐共生的目的。
柔,既是一种品质,也是一种智慧。
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名言都传达了柔的理念,影响深远。
我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这句话把柔与水相提并论,形象地表达了柔的力量。
水虽然柔弱,却能穿透坚石,显示出以柔克刚的威力。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可以看到柔的体现。
例如,面对矛盾和冲突,善于沟通、化解的人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这就是柔的智慧。
柔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在道家、儒家等哲学流派中,柔都被视为一种崇高的品质。
儒家强调“温良恭俭让”,要求人们以柔和的态度待人接物;道家则主张“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不强求。
这些思想都充分体现了柔的价值。
此外,在文学、艺术、武术等领域,柔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承与发展。
柔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与创新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企业管理中,柔的管理理念逐渐受到重视,强调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在教育领域,柔的教育方法越来越受欢迎,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成长。
在国际关系中,柔的外交策略也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对话、协商解决问题,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
总之,柔是一种充满智慧的生活哲学,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和价值。
老子思想中的“柔”
![老子思想中的“柔”](https://img.taocdn.com/s3/m/e2d587b565ce0508763213ab.png)
(开头)五千年灿烂悠久的中华文化曾经在人类文明史上创造过无数奇迹。
我们的祖先也给我们留下了一部部光辉的经典巨著。
在诸多优秀的古代典籍中,《老子》可以算得上是里面的一枝奇葩。
《老子》又称《道德经》,它成书于我国春秋末期,作者是老聃。
这是一部充满智慧的著作。
《老子》一书言简意赅,博大精深。
内容极为丰富。
在书中,老子以其独有的视角,探究了宇宙的形成、万物的本源、国家的治理等一系列重大的哲学和政治问题。
并且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等著名的哲学概念,成为中国哲学的基石之作。
《老子》中包含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它开辟究天道言人事,注重天人关系的研究道路,一直为后世学者所尊崇。
老子讲的“道”和中国哲学中讲的“形而上”是一致。
中国古代有“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的说法。
所谓形而上就是指的精神性的东西,而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东西。
“道”这个作为形而上的东西,人是没有办法去直接接触到的。
它必须落实到现象界才为我们所知了。
道的显现就是德。
德就规定了人的行为。
作为人的行为准则就是:自然无为,致虚守静,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柔弱,不争,居下,取后, 慈,俭,朴等。
“虚”、“静”思想老子推崇虚、空思想很突出,比如他在第16、4、5、6、41等章中都有明确的表述。
老子是如何为人处世的呢?下面我就老子一书具体分析以下。
首先是善,上善如水,人应向水学习。
学什么呢?“善行无彻迹,善言无瑕谪,善数者不以筹策,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启也,善结无绳约而不可结。
”善是善良、善是善于、善是团结是引导。
又说:“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对于社会当中的光荣了、耻辱了、赞扬了、嘲笑了。
老子是如何处理的呢?“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老子主张对于这些事就要跑、躲。
光荣、耻辱一块躲(也可以理解为不为心动)老子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不敢为天下先。
慈--恰当的行事方式、温和的态度。
俭--终结经验的头脑以及敏锐的观察力。
不为天下先--不为先不招人口舌,故能坚持下去。
《老子》之“柔”是什么
![《老子》之“柔”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72985518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d5.png)
《老子》之“柔”是什么以一个字来概括一种学说的现象,缘起不会晚于公元前239年,有《吕氏春秋·不二》可证:“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子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儿良贵后。
”老聃就是老子,参照对孔子、墨子、列子等学说的评价,便知此论有一定道理。
《淮南子·缪称》载“老子学商容,见舌而知守柔矣”,民间也有类似的故事。
迟暮之年的大贤商容问老子:“你看看我的牙齿还有吗?”老子回答:“没有了。
”商容又道:“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吗?”老子恍然大悟,柔弱的原来比坚硬的更厉害,自此明白了为什么要“守柔”。
这个传说或是从《吕氏春秋》、《淮南子》等著述演绎而来,却间接诠释了老子的心声。
老子的确认定“柔弱胜刚强”(第三十六章),他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第七十六章)其大意是,人活着的时候是柔弱的,死后就僵硬了。
万物草木生的时候是柔脆的,死后就枯槁了。
所以,一味逞强可归于死亡一类,柔弱才是生存之道。
用兵残暴终不会取胜,树木高大强壮难免遭到砍伐。
强大的常居于下位,柔弱的反而在上面。
为了进一步说明“守柔曰强”的道理,老子打了两个比方。
一个比方是讲“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第七十八章)。
天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攻坚克强没有什么能挡得住,因此水无可替代。
“水”在《老子》一书中算得上是比喻“道”的关键词,第八章中有这样的阐述:“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上善就像是水。
水有利于万物却不争抢,处在众人所厌恶的地方,更接近道。
在卑下的地方,把心态放低,似水之亲、似水之真、似水之无为、似水之能,自在逐流。
因为不争,就不招惹怨尤。
“水”的特质是“柔”,“柔”是其质,“强”、“善利万物”才是目的,“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第八十一章)。
浅谈《老子》中的“柔术”
![浅谈《老子》中的“柔术”](https://img.taocdn.com/s3/m/cdcdd37b7fd5360cba1adb72.png)
浅谈《老子》中的“柔术”【摘要】道家思想博大精深,涵盖哲学、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常以妙想奇思,独树一帜而受到世人的亲睐和赞同。
道家名著《老子》中的“无为”派生出为人处世的“柔术”,这个“柔术”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若”:二是“守柔曰强”。
它们奠定了中国人独特的涉世智慧。
本文主要就《老子》中的“若”与“柔”提出一些独特的看法。
【关键词】道家“若”“柔”《老子》中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孕育了中国四大文化:兵、农、医、艺,培育了中国式的智慧。
春秋战国时期孔、孟、老、韩等百家思想促使这棵智慧之树生根发芽。
经过千年的风吹雨打,这棵树已结出硕硕果实。
中国智慧包含很多内容,其中就有几千年来沉淀的为人处世的方法和策略。
在这里面一个重要的处世方法就是“柔术”,其根基就是《老子》的哲学思想。
先秦各派哲学基本上都是讨论社会问题的政治哲学,道家老学也是如此。
然而道家却把抽象的政治哲学形象化、普遍化,让各阶层人士都能了解和应用,这就增强了它在社会生活方面的实用性。
那么何谓道家呢?所谓道家是指以道为世界万物的本原,以自然无为为万物的根本法则,以柔弱不争为道的表现形式的学术派别。
《老子》一书是道家理论精髓的集合,它体现的思想以“无为”最浓厚。
《老子》第三章言:“为无为,则无不治”,故无生有,无为便派生了处世的“柔术”。
这个“柔术”是指现代人总结道家思想后,突破性的提出的一种为人处世的方法。
《老子》中处世的“柔术”有这方面内容,一曰“若”,二云“守柔曰强”。
先讲“若”。
《老子》四十一章:“明道若昧,讲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质真若渝,大方若隅……”《老子》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这里面都提到了“若”字。
“若”可以解释为“好象”。
就是说,一个完美的人格不会在意外表上的显露,要想成功,有时就要与世推移,随俗方圆。
后世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普通百姓,都从这里学到不少处世的学问。
道德经上讲柔
![道德经上讲柔](https://img.taocdn.com/s3/m/ccb5fcf00242a8956bece4a7.png)
道德经上讲柔-- 柔是华贵长寿的征象
2009-06-21 09:00:48来自: 梁祝(小涛)
人之生也柔弱
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
其死也枯槁
这个意思是说:
人活着的时候, 身躯是柔软的, 死了就坚硬了.
草木活着的时候也是柔软的, 死了才变得坚硬.
所以柔弱胜刚强, 柔软代表了生气茂盛.
柔软是富贵长寿的征象.
我幼年握过一些大企业家的手, 即使是男人, 都非常柔软, 好像没有骨头一样.
他们拥有这样的绵手, 是因为柔软的对待父母师长.
我们做人, 就要多温柔, 这个温柔是指不要抵触顶撞他人, 少与他人争执, 少强硬的态度, 这可以使我们生气充沛, 脉象华贵, 寿命延长.
从前和一个人聊天, 他说他喜欢温柔的女人.
他说了一句话, 我印象深刻: 温柔是文明的象征.
大家知道天道是什么吗
天道存于物性, 物性和做人, 和一切行事的道理, 是相通的.。
老子智慧:“柔道”的统治术
![老子智慧:“柔道”的统治术](https://img.taocdn.com/s3/m/49393e52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1d.png)
老子智慧:“柔道”的统治术老子智慧:“柔道”的统治术摘要老子之道其实就可以用我们现在很熟悉的一个体育项目——柔道来概括。
全部的《道德经》五千言也可以看作是对这个“柔”字的解说。
柔弱指的并非某种实力,而是一种态度。
老子之道其实就可以用我们现在很熟悉的一个体育项目——柔道来概括。
全部的《道德经》五千言也可以看作是对这个“柔”字的解说。
柔弱指的并非某种实力,而是一种态度。
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之上,老子提出了以节制权力为核心的无为和自然的理论。
这是“柔道”在统治术中的明确体现。
如果说老子所述主要的是君人南面之术,那么构成这个“术”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呢?这应该是个很简单的东西,核心总是简单的,但和深刻并不矛盾。
历史上很多人用很简单的字样来概括一个人或者一本书的思想,吕不韦主持的《吕氏春秋》甚至只用一个字——《不二篇》提到“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子贵兼”,都是很恰如其分的评说。
因此,老子之道其实就可以用我们现在很熟悉的一个体育项目——柔道来概括。
全部的《道德经》五千言也可以看作是对这个“柔”字的解说。
据说老子有一个老师叫常枞,他教老子的方式正是《道德经》一直强调的所谓“不言之教”。
常枞只是张开他的嘴巴,人们看到的是已经稀疏的牙齿和依旧灵活的舌头。
于是老子从中领悟到了“舌柔常存,齿坚易折”的道理。
这个故事也许不是真的,但《道德经》所讲的与此并无二致。
先看一下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人活的时候总是柔弱的,死后则是僵尸一个。
充满生机的草木柔的可以随风摇曳,死后却是难逃的枯槁。
老子从中看到的是:坚强只会导致死亡,柔弱才是生命的法则。
既然如此,人为什么不放弃刚强呢?七十三章说:“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此两者,或利或害。
天之所恶,孰知其故?”这更像是对常识的颠覆。
当我们都认为勇敢是一种美德的时候,从老子的眼睛里流露出的却是冷笑和嘲讽的目光。
确实,很多勇敢的人在勇敢中死去,就像是庄子描绘过的那个“怒其臂以当车辙”的螳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 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处下,柔弱 处上。”
本段四处出现了“柔”字,可以说是对“柔”思想 的集中诠释。四个“柔”字的涵义基本一致,除了第 二个“柔”字 为“柔 软 ”之 意 外,其 余 三 个 皆 和“弱 ” 字连 用,意 为“柔 弱”。这 一 章 是 老 子 对“柔”和 “强”关系 的 集 中 归 纳,并 总 结 出 了 一 条 普 遍 原 理: 柔弱的东西最强大,强硬的东西最脆弱,就像活人的 身体,生前柔软,死后尸体却变得僵硬; 活着的草木 枝干柔软,死了却变得又干又硬。所以他的人生处 世哲学的中心就是: “强硬不是好事,它接近死亡; 柔弱才有生命力。”[1]224 对这一观点,学者们评价不 一。任继愈批判了这一思想,认为老子只看到了问 题的一个方面,并把它绝对化,因为事物的强弱要看 它是新生的还是腐朽的,新生的事物即使目前柔弱, 以后也会强大; 如果是腐朽的事物,不论它目前是否 强大,只有死亡一途。实际上若 就《老 子》全 书 来 看,这里应该 是 老 子 欲 强 调“物 极 必 反,强 弱 转 化 ” 的道理,所以本章以“坚强处 下,柔 弱 处 上”结 尾。 也就是说,自以为强大,最终必然处于下位; 以柔弱 自处,最终必居于上位。其最终还是要表明他前文 已述的观点: 柔弱胜刚强。所以卢育三总结本章的 主旨为: 坚强是走上死亡的途径,柔弱是走上生长的 途径,柔弱胜刚强。
( 三)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此“柔”字意为“柔弱”,本句话的涵义是力图表 明柔弱的好 处,因 为“最 柔 弱 的 东 西 能 够 在 最 坚 硬 的东西里穿 行 无 阻 ”,实 际 上 是 老 子 进 一 步 阐 述 了 “柔弱胜刚 强 ”的 道 理。 柔 弱 是 无 为,刚 强 属 有 为, 既然最坚强的东西阻挡不住最柔弱的东西,所以在 他的潜意识中就力图向大家表明: 坚强不如柔弱,有 为不如无为。虽然这其中蕴涵着老子可贵的辩证思 想,但我们对他的表述认知不能绝对化,因为事物的 相互转化固然是存在的,但处于极端的两个事物的 发展是否都向彼此方向走去,应该说还值得探讨。 ( 四)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此“柔”字意为“柔弱”,本句话的涵义是能观察 细微,才是明,能保持柔弱,才是强。老子认为,只有 这样才能“无遗身殃”,即“不给自己留下祸殃”。为 什么说保持“柔弱”才是真正的强,这是和前文“天下 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论述密切相关的,应该说 这是老子对事物观察的认识论的总结。柔和强固然 存在着相互转化,但转化是需要条件的,如果漠视条 件的存在,一味地认为二者必然要转化和“守柔”就是 强,那在某种程度上就有可能演变为自我麻木、掩耳 盗铃的状态,对发展会起到一定的认识阻碍。 ( 五) “骨弱筋柔而握固” 此“柔”字意为“柔和”,本句话的涵义是骨弱筋 柔,而握持得牢固。在本段话中,老子把道德涵养高 尚者比喻为初生的婴儿,婴儿虽然骨弱筋柔,但“无 心握拳而握自固”。这里又一次讲到“柔弱”和“坚 固”的关 系。 但 从 语 境 中 还 可 以 发 现 另 一 涵 义,那 就是老子对“自 然 之 道 ”的 推 崇,认 为 原 生 态、纯 自 然的物质力量是无穷的,正如任继愈所言: “老子宣 传无为的处世哲学,教人们回到愚昧无知的原始状 态。认为只有像无知无欲的婴儿那样才算最符合道 的标准,经常保持柔弱、无知的状态,才可以避免灾 祸,否则就 不 符 合 道 的 原 则,就 要 死 亡。”应 该 说 老 子的这一观点可视为哲学的诠释层面,但在形而下 表述中却很 难 操 作,如 婴 儿 固 然 能“握 固 ”,但 所 谓 的“固”是有一定程度的,即一定的“量”,当超过了 这个量,也就不可能“握固”了。 ( 六)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
( 七)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以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 莫能行。”
第一个“柔”字与“弱”字连用,意为“柔弱”,第 二个“柔”字与下句“弱”字对 应,意 也 为“柔 弱”。 本句话的涵义是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而攻 击坚强的力量没有能胜过它的。因为没有什么能代 替它,柔之所以能胜刚,弱之所以能胜强,天下没有 人不懂,可没有人肯照着去做。这里老子再一次阐 明了“柔弱之物与刚强之物”的关系,并推论说: 柔 弱、谦下似乎可卑,但却能胜过一切,表面上看来是 吃亏了,实际上却占了便宜。天下人虽然都知道这 个道理,但按这种思维去做的人却几乎没有。应该 说,由于老子身处动乱纷争的时代,所见所闻都是逞 强好胜,造成彼此之间杀伐争斗,所以他希望执政者 能够具 备 水 一 样 的 德 行,要 尚“柔 ”。 以“柔 ”胜 万 物,反映了老子“不争”的思想认识。
现,只有最有生命力的事物,才能表现为柔弱”[3]6 。 为此,笔者不揣浅陋,拟从一个新的角度对这一思想 进行点滴分析。
一、《老子》中“柔”字的分布及释义 在《老子》一书中,“柔”字共出现了 11 处,虽然 “弱”作为“柔”的近义词乃至同义词在书中也多次 出现,但若 从 文 字 学 角 度 来 看,其 在 不 同 语 句 环 境 中,有时涵义还略微有些区别。所以本文仅就“柔” 字而论,将“柔”字摘出,并对之进行粗浅释义。 ( 一) “榑气致柔,能婴儿乎? ” 对这一“柔”字,任继愈和卢育三都解释为“柔 和”,意为“专精守气,致力柔和,能像无欲望的婴儿 吗? ”老子认 为 婴 儿 具 有 三 个 特 点,一 是 柔 弱,二 是 无知无欲,三是天真淳朴。对这句话的理解,一些学 者从批判的角度认为这体现了老子消极的政治观, 实际上并非 如 此,老 子 用 反 问 的 形 式 阐 明,即 使 人 “专精守气,致 力 柔 和 ”,也 不 可 能 回 归 到 婴 儿 的 状 态,应该说这其实体现了老子发展的观点,他已经认 识到人成长发展到一定阶段,是很难回归到最初状 态的,所以人性之所以恶,就是“因为人后天有了知 和欲,会采用智术以及有为和相争的方式满足自身 的欲望”[4]55 ,根本不可能再像婴儿那样质朴。 ( 二) “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 对这一“柔”字的内涵,学者们的解释比较一致, 即“柔弱”,是“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
第 28 卷第 11 期 2012 年 11 月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ANGQIU NORMAL UNIVERSITY
Vol. 28 No. 11 November. 2012
《老子》中“柔津社会科学院 哲学研究所,天津 300191)
摘 要:“柔”作为老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历代学者对其颇加关注。赞扬者以为此乃老子辩证思想
应该说这些学术前辈的论述和诠释可谓抓住了 真谛,不是孤 立 地 看 待“柔 ”的 思 想,而 是 结 合 了 老 子的其他思想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得出结论。但如 果我们将老子“柔”的思想放大开来,与形而下的具 体的人的生活状态和工作思路进行比照,有可能会 使得老子的“贵 柔 ”能 够 更 进 一 步 服 务 于 人 们 的 认 识,因为在老子眼中,“柔弱从来不是虚弱无力的表
的重要体现,对人们生活哲学的培养有着巨大的积极意义; 批评者认为这是老子消极避世的写照,在
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们的进取精神。应该说这两种观点各有其依据,且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我们
若用发展的理念来进行观照,就会发现,其教给人们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思想智慧和一种修
身法则。
关键词:《老子》: 柔 ; 思想; 当代价值
通过对上面 11 处“柔”字的分析可以看出,基 本上统一 地 反 映 了 老 子“柔 弱 胜 刚 强 ”的 观 点。 不 容否认,由于老子看到世间诸多事物的灭亡总是因 为其过于强大,所以劝诫执政者不要总看到强大或 强盛的一面,而要重视用“柔”政,要意识到“柔”的
10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2 年
价值,通过“柔”来达到“强”的目的。虽然他的这一 观点存在着抽象化和绝对化的缺陷,但对后世人们 的生活方式 和 行 为 方 式 都 产 生 了 一 定 的 影 响,“以 柔克刚”、“刚柔相济”、“韬光养晦”的处世哲学为一 些人所提倡,如明嘉靖文人陈眉公就说: “舌存,常 见齿亡,刚强,终不胜柔弱。”[6]188 可见,这一思想逐 渐被传统士大夫、文人乃至整个民族所吸收融会,沉 淀为中国心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成为人们 为人处世的精神支柱和调剂自身生活状态的原则。 此外,他的这一观点也影响了其他民族的认知,如英 国历史学家卡莱尔就说: “最弱的人,集中精力于单 一目标,也能有所成就; 反之,最强的人,分心于太多 事务,也可能一事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