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第五版(周三多)第三四章 全球化信息化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在初创时期,企业通常是以国内市场空间为经营条件, 资源配置和经营机制都带有鲜明的国内特色。 当企业对国内市场的经营达到一定水平后,如获得了保 持竞争优势的市场份额或遇到更加强大的竞争对手时, 就意味着经营的国内空间条件可能不再适应企业成长的 要求,需要扩展经营空间,于是企业就产生了走向国际 经营的需要。
9
• 所有权优势含义来自海默(Stephen Herbert Hymer)的 垄断优势理论。是指企业拥有的或能够获得的外国企业所不 具备或无法获得的资产及其所有权。包括专利权、商标权、 生产秘诀等可以转让的所有权,以及技术创新能力、营销技 能和规模经济等不可转让的所有权。
• 区位优势是指因生产地点的不同选择而形成的竞争优势。邓 宁指出,区位优势并不是企业本身所拥有,而是由东道国特 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东道国不可移动的要素禀赋优势, 如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等;二是东道国政府政策灵活、优惠 等形成的优势。
7
二、国际化经营的特征
– 跨国界经营(面临多元、复杂的外部环境) – 多元化经营(可降低国别风险) – 资源共享 – 全球战略和一体化管理
8
三、国际化经营的动机
(一)利用优势能力 利用企业内外部以及国内外的综合优势,是一国企业开展国 际经营的主要动机之一。 英国经济学家邓宁(John H.Dunning)在所有权优势和 内部化优势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导入区位优势理论,构建了 国 际 生 产 折 衷 理 论 ( the Eclectic Model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即OLI模式)。他认为,企业 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特定优势(即OLI优势)是 企业实施国际化经营的基础。
14
(三)获取关键性战略资源
资源在国际间的不均匀分布与流动障碍的存在,是促进 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基本动因。
资源禀赋的国际性差异是一个客观因素,一个国家不可 能拥有一切满足自己需要的资源。同时,在一国资源禀 赋有限的前提下,由于技术等条件的差异和变化,使得 一国不同部门对资源需求不同而且需求不断变化。通过 企业国际化经营可以有效地缓解该国经济发展因资源约 束而出现的不均衡现象。
在《国际经营管理》一书中,约翰·费耶维舍 (John Fayerweather)指出:“尽管人们可以给国 际经营一个复杂的定义,但是它只有一个最基本的特 征:即它是涉及两个或更多国家的经营活动,或者说 其经营活动被国界以某种方式所分割”。
3
(三)R.Robinson的见解
理查德·罗宾逊(Richard D. Robinson)在他的著 作《国际化经营》中提出:“国际经营是企业在一个 以上的国家或殖民地内,对公共社会或个人产生影响 的经营活动”。
10
• 内部化优势是英国经济学家巴克利(Peter J.Buckley)等
人提出的,是指由于存在着市场失灵情况,企业可以通过建 立内部市场,发挥自有的所有权优势,达到节约交易成本的 目的。 • 在巴克利观点的基础上,邓宁将市场失灵分为两类。一类是 结构性失灵,即东道国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等政策引起的市场 失灵和无形资产垄断引起的市场失灵;另一类是交易性失灵, 即交易渠道不畅引起的交易成本上升,交易方式僵硬引起的 交易效率降低,缺乏期货市场引起的交易风险增加等。通过 构建内部交易市场,可以使企业缓解或免除外部市场的结构 性和交易性失灵可能造成的风险和损失。
11
表3-2 优势类型与国际经营方式选择
Hale Waihona Puke Baidu12
(二)为了占领日益增长的世界商品和服务市场
在世界经济的国界概念日益模糊的趋势下,任何加入 了世界经济循环的企业都可能遵循着一个相对类似的 历程成长,即由国内市场指向开始,顺次经历出口企 业、非股权安排、直接投资建立国外生产基地企业, 最后发展为跨国生产与经营企业。考察当今世界上许 多著名的企业,大多是按照这样的发展逻辑成长的。 企业成长的逻辑过程表明,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企业 需要的空间条件是不同的。
4
国内经营与国际经营比较 • 通俗地说,当一个企业的资源转化活动局限于单一主权国家
范围时,它所从事的就是国内经营。与此相对应,国际经营 就是指企业所开展的超越一国主权范围的生产经营活动;也 就是以企业为主体,实现的超越国界的商品、劳务、资本等 经济资源的传递与转化过程。 • 从这些定义不难看出,国内经营与国际经营概念的区别在于: 有关企业是否“直接”参与了商品、劳务、资源和技能的跨 国传递与转化。因此,国际贸易仅仅是国际经营活动中的最 基本的形式之一。除此之外,非股权安排、直接投资等也是 国际经营的常见形式。
5
国际化经营的发展阶段
1.历史发展的角度 • 初始发展阶段(19世纪至二战前)
活动方式主要以进出口贸易为主,跨国投资的方式较少且 所涉及的国家和行业也十分有限。 • 高速发展阶段(二战后至20c80s) 对外直接投资成为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主导方式。 • 全球竞争阶段(20c80s至今) 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国际化经营活动最主要的载体。
第三章 全球化管理
1
第一节 国际化经营的内涵、特征与动机 第二节 国际化经营中的环境 第三节 国际化经营的竞争战略
2
第一节 国际化经营的内涵、特征与动机
一、国际化经营的内涵
(一)S.Robock等人的见解 在《国际经营和多国企业》一书中,S.Robock等
认为:“国际经营是企业超越国境线的包括商品、服 务、资本、人力资源等交易,以及技术转让和人力资 源管理等在内的各项事业活动”。 (二) J.Fayerweather的见解
6
2.企业发展的角度
• 出口阶段 首要任务是正确地选择能对企业长远发展提供战略机会的 海外市场,并采取相应的战略措施。
• 非股权安排阶段 特许经营、技术转移、合同制造等非股权安排成为国际 化经营的新方式。
• 直接投资阶段 希望通过生产的国际化,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资源优化组 合,并最终实现生产利益和商业利益等综合利益的最大 化。
比较上述见解,前两者强调国际经营是企业超越国境线 的经营活动;后者强调国际经营是企业在不同国家的经 营活动。虽然在表述上两个见解有所不同,但在认为国 际经营是在超越国境线开展经营活动的意义上没有本质 差异。
因此,可以将国际经营概念归纳如下:如果一个企业的 资源转化活动超越了一国国界,即进行商品、劳务、资 本、技术等形式的经济资源的跨国传递和转化,那么这 个企业就是在开展国际化经营 。
在初创时期,企业通常是以国内市场空间为经营条件, 资源配置和经营机制都带有鲜明的国内特色。 当企业对国内市场的经营达到一定水平后,如获得了保 持竞争优势的市场份额或遇到更加强大的竞争对手时, 就意味着经营的国内空间条件可能不再适应企业成长的 要求,需要扩展经营空间,于是企业就产生了走向国际 经营的需要。
9
• 所有权优势含义来自海默(Stephen Herbert Hymer)的 垄断优势理论。是指企业拥有的或能够获得的外国企业所不 具备或无法获得的资产及其所有权。包括专利权、商标权、 生产秘诀等可以转让的所有权,以及技术创新能力、营销技 能和规模经济等不可转让的所有权。
• 区位优势是指因生产地点的不同选择而形成的竞争优势。邓 宁指出,区位优势并不是企业本身所拥有,而是由东道国特 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东道国不可移动的要素禀赋优势, 如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等;二是东道国政府政策灵活、优惠 等形成的优势。
7
二、国际化经营的特征
– 跨国界经营(面临多元、复杂的外部环境) – 多元化经营(可降低国别风险) – 资源共享 – 全球战略和一体化管理
8
三、国际化经营的动机
(一)利用优势能力 利用企业内外部以及国内外的综合优势,是一国企业开展国 际经营的主要动机之一。 英国经济学家邓宁(John H.Dunning)在所有权优势和 内部化优势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导入区位优势理论,构建了 国 际 生 产 折 衷 理 论 ( the Eclectic Model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即OLI模式)。他认为,企业 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特定优势(即OLI优势)是 企业实施国际化经营的基础。
14
(三)获取关键性战略资源
资源在国际间的不均匀分布与流动障碍的存在,是促进 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基本动因。
资源禀赋的国际性差异是一个客观因素,一个国家不可 能拥有一切满足自己需要的资源。同时,在一国资源禀 赋有限的前提下,由于技术等条件的差异和变化,使得 一国不同部门对资源需求不同而且需求不断变化。通过 企业国际化经营可以有效地缓解该国经济发展因资源约 束而出现的不均衡现象。
在《国际经营管理》一书中,约翰·费耶维舍 (John Fayerweather)指出:“尽管人们可以给国 际经营一个复杂的定义,但是它只有一个最基本的特 征:即它是涉及两个或更多国家的经营活动,或者说 其经营活动被国界以某种方式所分割”。
3
(三)R.Robinson的见解
理查德·罗宾逊(Richard D. Robinson)在他的著 作《国际化经营》中提出:“国际经营是企业在一个 以上的国家或殖民地内,对公共社会或个人产生影响 的经营活动”。
10
• 内部化优势是英国经济学家巴克利(Peter J.Buckley)等
人提出的,是指由于存在着市场失灵情况,企业可以通过建 立内部市场,发挥自有的所有权优势,达到节约交易成本的 目的。 • 在巴克利观点的基础上,邓宁将市场失灵分为两类。一类是 结构性失灵,即东道国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等政策引起的市场 失灵和无形资产垄断引起的市场失灵;另一类是交易性失灵, 即交易渠道不畅引起的交易成本上升,交易方式僵硬引起的 交易效率降低,缺乏期货市场引起的交易风险增加等。通过 构建内部交易市场,可以使企业缓解或免除外部市场的结构 性和交易性失灵可能造成的风险和损失。
11
表3-2 优势类型与国际经营方式选择
Hale Waihona Puke Baidu12
(二)为了占领日益增长的世界商品和服务市场
在世界经济的国界概念日益模糊的趋势下,任何加入 了世界经济循环的企业都可能遵循着一个相对类似的 历程成长,即由国内市场指向开始,顺次经历出口企 业、非股权安排、直接投资建立国外生产基地企业, 最后发展为跨国生产与经营企业。考察当今世界上许 多著名的企业,大多是按照这样的发展逻辑成长的。 企业成长的逻辑过程表明,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企业 需要的空间条件是不同的。
4
国内经营与国际经营比较 • 通俗地说,当一个企业的资源转化活动局限于单一主权国家
范围时,它所从事的就是国内经营。与此相对应,国际经营 就是指企业所开展的超越一国主权范围的生产经营活动;也 就是以企业为主体,实现的超越国界的商品、劳务、资本等 经济资源的传递与转化过程。 • 从这些定义不难看出,国内经营与国际经营概念的区别在于: 有关企业是否“直接”参与了商品、劳务、资源和技能的跨 国传递与转化。因此,国际贸易仅仅是国际经营活动中的最 基本的形式之一。除此之外,非股权安排、直接投资等也是 国际经营的常见形式。
5
国际化经营的发展阶段
1.历史发展的角度 • 初始发展阶段(19世纪至二战前)
活动方式主要以进出口贸易为主,跨国投资的方式较少且 所涉及的国家和行业也十分有限。 • 高速发展阶段(二战后至20c80s) 对外直接投资成为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主导方式。 • 全球竞争阶段(20c80s至今) 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国际化经营活动最主要的载体。
第三章 全球化管理
1
第一节 国际化经营的内涵、特征与动机 第二节 国际化经营中的环境 第三节 国际化经营的竞争战略
2
第一节 国际化经营的内涵、特征与动机
一、国际化经营的内涵
(一)S.Robock等人的见解 在《国际经营和多国企业》一书中,S.Robock等
认为:“国际经营是企业超越国境线的包括商品、服 务、资本、人力资源等交易,以及技术转让和人力资 源管理等在内的各项事业活动”。 (二) J.Fayerweather的见解
6
2.企业发展的角度
• 出口阶段 首要任务是正确地选择能对企业长远发展提供战略机会的 海外市场,并采取相应的战略措施。
• 非股权安排阶段 特许经营、技术转移、合同制造等非股权安排成为国际 化经营的新方式。
• 直接投资阶段 希望通过生产的国际化,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资源优化组 合,并最终实现生产利益和商业利益等综合利益的最大 化。
比较上述见解,前两者强调国际经营是企业超越国境线 的经营活动;后者强调国际经营是企业在不同国家的经 营活动。虽然在表述上两个见解有所不同,但在认为国 际经营是在超越国境线开展经营活动的意义上没有本质 差异。
因此,可以将国际经营概念归纳如下:如果一个企业的 资源转化活动超越了一国国界,即进行商品、劳务、资 本、技术等形式的经济资源的跨国传递和转化,那么这 个企业就是在开展国际化经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