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仁爱思想简介 共20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而言之, “忠”和“恕”都是推己及
人的施仁方法。忠”是对自己的要求, 表现为一种认真、虔诚的态度——真心 诚意、积极为人。“恕”则是对他人的 要求,表现为对他人的尊重、宽容—— 将心比心,宽恕待人。忠恕之道是仁爱 精神的具体化,是行仁之方。正是通过 这种“忠恕之道”,才得以把“仁爱” 思想从爱亲推广到“泛爱众”。
最后,“克己复礼”还须以仁充实礼。面对礼崩乐坏” 的现实局面,孔子感慨万端,云:“人而不仁,如礼 何?人而不仁,如乐何?[1]”,他认为人如果没有仁爱 之心,礼乐制度又何谈建起呢?因此,任何礼乐都只 是流于外在的形式,要建立起真正的礼乐文明还必须 以“仁”作为作为内在的情感基础,以仁充实礼,从 而实现仁德。
3.“忠恕之道”
孔子从“仁”的基本内涵出发,既提出 了如何达到“仁”的境界的内在要求, 又阐发了如何实行“仁”的外在行为原 则即“忠恕之道”。“曾子曰:‘夫子 之道,忠恕而已矣。’”[1](188)(《论 语·里仁》)。那么“忠恕”二字何解?
首先,何谓“忠”, “忠”者,“已欲立而立 人,已欲达而达人” [1](221) (《论语·雍 也》);一个有仁德的人,自己要自立有成就 也必须使他人也自立有成就,即所谓“尽己之 谓忠”,自己所希望的,别人也同样希望,故 应尽己之力帮助别人、启发别人,让别人去实 现希望。
其次,何谓“恕”,“恕”者,“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1](361)(《论语·卫灵公》)即 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就不要强求他人去做,自 己所不愿承受的(坏的状况)也不要强加于别 人,要学会包容他人,可见这种“成人之美” 的精神,不可谓不是一条处理人际关系、安定 社会秩序的重要准则,即使在今天也依然如故。
首先,“克己复礼”重在“克己”。“克己”即要 学会自己约束、自我控制。孔子说“为仁由己,而 由人乎哉?”[1](301)(《论语·颜渊》)这就是讲 每个人要有“为仁”的态度和愿望,何以成仁关键 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非“由人”,不是他人的推 动和要求,而是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可见孔子在 这里明确地肯定了道德行为、道德实践的主体性原 则。同时它也暗示虽然仁德作为一种理想人格很难 实现,但并非遥不可及,通过个人自觉的努力,是 完全可以达到仁的境界的。
2.“克己复礼为仁”
“仁”以人的情感为基础,但人的情感具有 多层次性,若放而任之而不以礼为之约束规 范则可能陷入邪恶,故孔子以礼释仁,把符 合礼之规范的情感视作仁。“颜渊问仁。子 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 归仁焉。’”[1](300)(《论语•颜渊》)。那 么对作为内在要求的“克己复礼”,我们又 该如何理解呢?
1.仁者“爱人” 翻读《论语》,可以发现对“仁”的经典解
释莫过于“爱人”二字,“樊迟问仁,子曰: ‘爱人’[1]”;“爱人”二字可以被看做是孔 子的“仁”的基本含义。“爱人”即是说要 有仁德之心,要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因此, “爱人”是仁德的情感基础。
关于“爱人”,有人说孔子的“爱”只是“爱奴隶 主贵族”,也有人说“爱”是一种“不分亲疏远近 的爱”,更有人说,“爱人”的对象只是那些遵循 周礼的人,对于无视周礼、违背周礼的人,是“恶” 而不是“爱”;因为孔子说过“唯仁者能好人,能 恶人”(《里仁》)。但通读《论语》之后,如果 仔细对其辩证思考,我们发现孔子讲的“爱人”不 是指特定的群体,而是指爱一切人;同时他的爱是 由近及远、由亲至疏的。这表现为“爱人”的“起 点”是爱亲,即孝悌之情——对父母兄弟的爱;而 “爱人”的终点则是爱众,即天下之“民”。这样 孔子就通过“爱人”将家国天下紧紧联系在一起, 这对后世儒家仁政学说具有极大的启发性,如孟子 强调仁政统一天下,进而治理天下,实行以德服人 的王道政治,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政治,使政治清 平,人民安居乐业。
其次,“克己复礼”之“礼”,贵在中和。正所谓 “礼之用,和为贵……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 节之,亦不可行矣。”[1](149)(《论语·学而》); 《中庸》也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 中节,谓之和。”[1](62)(《中庸》第一章)孔子既强 调礼的运用以和谐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而是 要以礼节制之。同时,人的情感无论喜怒哀乐都要适 中而不过分,这才符合礼,“《关雎》乐而不淫,哀 而不伤。”[1](177)(《论语·八佾》)
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 11日),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汉族,鲁 国陬邑(今中国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祖籍 宋国(今河南商丘)。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 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 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 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 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Leabharlann Baidu日本、越南 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为儒家文 化圈。
• 孔子是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中具有卓越贡 献和巨大影响的伟人。他开创的“仁”的 思想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 礼乐文明的重要根据,价值观念的是非标 准,伦理道德的规范所依,构成了中华民 族的基本精神价值。总体说来,以“仁” 为核心的仁爱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 是整个儒家思想体系的基础理论。孔子思 想之所以经久不衰,影响深远,臻至世界 名贤,全在一个“仁”字上;而“仁”的 内涵之渊博、丰富又实在值得今人深入理 解、探究。
孔子的思想体系以“仁”为核心范畴。 “仁”具有多重思想内涵,它是一种情 感诉求,也是一种伦理原则,是一种治 国之道,更是一种精神境界;孔子的仁 爱思想流传千年,时至今日仍具有无限 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吸引力。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天下归仁” 是孔子的社会理想。《论语》中提到“仁” 的次数多达到109次。《论语》中曾这样记 载:“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 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 乎?[1]”,在这里我看到孔子师徒强调要以 行“仁”为已任,至于“死而后已”;可 见“仁”在他思想中的地位和意义。那么 何谓“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