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仁爱思想简介 共20页
孔子的仁爱思想简介PPT
(一)孔子仁爱思想
1、以“仁心”铸人心,成材更先成仁。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最高的道德准则,更是一种人生境界; 孔子仁爱思想或称为“人学”,通俗地讲就是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处事 的学问,在孔子看来没有什么比“仁”显得更重要,“人而不仁,如 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就是说人如果不仁的话,怎么来对待 礼呢?人如果不仁的话,怎么来对待乐呢?没有仁者之心就不能正确 对待礼乐,而如果一个人连礼乐就不懂的人是不能称其为“人”的, 正如诗经有云:“人而无仪,不死何为!人而无礼,胡不遄死![12]” 因此,做人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有仁爱或仁德之心,这是立人之本。
(二)孔子的仁爱思想
孔子的仁爱思想并不是一种束之高阁、让人瞻仰 歌颂的庙堂之学,不是空空而论,而是一种立于 现实富有生命力的理论,对社会的和谐进步具有 积极意义的学说。众所周知孔子的仁学以“仁” 为核心范畴,《论语》中提及“仁”的地方不胜 枚举,而考量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背景及生活环 境,我们不难发现“仁”的旨意是出于维护与和 谐奴隶制社会秩序,拯救渐趋没落的礼乐文化的 需要。《论语·学而》曰:“礼之用,和为贵。先 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 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仁者“爱人” 翻读《论语》,可以发现对“仁”的经典解
释莫过于“爱人”二字,“樊迟问仁,子曰: ‘爱人’[1]”;“爱人”二字可以被看做是孔 子的“仁”的基本含义。“爱人”即是说要 有仁德之心,要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因此, “爱人”是仁德的情感基础。
关于“爱人”,有人说孔子的“爱”只是“爱奴隶 主贵族”,也有人说“爱”是一种“不分亲疏远近 的爱”,更有人说,“爱人”的对象只是那些遵循 周礼的人,对于无视周礼、违背周礼的人,是“恶” 而不是“爱”;因为孔子说过“唯仁者能好人,能 恶人”(《里仁》)。但通读《论语》之后,如果 仔细对其辩证思考,我们发现孔子讲的“爱人”不 是指特定的群体,而是指爱一切人;同时他的爱是 由近及远、由亲至疏的。这表现为“爱人”的“起 点”是爱亲,即孝悌之情——对父母兄弟的爱;而 “爱人”的终点则是爱众,即天下之“民”。这样 孔子就通过“爱人”将家国天下紧紧联系在一起, 这对后世儒家仁政学说具有极大的启发性,如孟子 强调仁政统一天下,进而治理天下,实行以德服人 的王道政治,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政治,使政治清 平,人民安居乐业。
梳理理解孔子的仁爱观
齐家
在家庭中实践仁爱,需要以孝悌为本,尊老爱幼 ,关爱家庭成员,营造和睦温馨的家庭氛围。家 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和谐稳定对于整个社会 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
平天下
在天下范围内实践仁爱,需要以和平、和谐为目 标,尊重各国主权,促进国际间的友好合作与交 流,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以德服人而非以力服人
孔子强调以德服人而非以力服人,认为道德教化比单纯的武力征服更能持久地影 响一个国家和社会。通过道德教化,可以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自律意识,使人 们自觉地遵守社会规范和价值观,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 ,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化,仁爱观的提 出旨在解决当时社会的问题,实现社 会的和谐与稳定。
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强调家庭、社会、国家的整体利益 高于个人利益,这些思想对孔子仁爱 观的提出产生了重要影响。
02
仁爱观的具体表现
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
仁者爱人
孔子认为,仁者爱人,关爱他人是仁爱观的核心。这种关爱不仅体现在言语和 行为上,更体现在内心深处。
尊重他人
孔子强调尊重他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尊严,应该得到平等的对待 和尊重。
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
孝顺父母
孔子认为孝顺父母是家庭责任的重要体现,也是 仁爱观的基石。
友爱兄弟
孔子提倡兄弟之间的友爱和互助,认为这是家庭 和谐和社会秩序的保障。
02
仁爱观倡导自我约束和宽容,有助于提高个人的自 我修养和人格魅力。
03
仁爱观强调真诚和正直,有助于培养个人诚实守信 的品质。
对家庭和睦的促进
仁爱观倡导家庭成员之间的相 互关爱和尊重,有助于化解家 庭矛盾,促进家庭和睦。
孔子“仁爱”思想评述
孔子“仁爱”思想评述孔子言“仁”从“爱人”为核心,包括恭、宽、信、敏、惠、智、勇、恕、孝、弟等内容,而以“以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实行的方法。
所谓仁爱就是:要想自己立得住,同时也要使别人立得住;自己要行得通,同时也要别人行得通。
凡事都能推己及人,就可以说是实行仁爱的方法。
孔子的仁者“爱人”虽然有“泛爱众”、“博施”的因素,但并不是平等地爱一切人,它带着深刻的宗法等级制的烙印,从而使孔子的仁表现出明显的宗法制、等级性和强制性。
仁者爱人,这是孔子思想也是儒家学说的最高道德概念,是儒学所主张的爱的方式。
这种爱的基本原则,就是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决定爱的程度。
孔子主张“爱人”必须从“亲亲”开始,由亲及疏,由己及人。
孔子将孝悌作为展现仁爱的起点,“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也。
”是源于血缘亲情的一种原始的爱亲情感。
这首先是一种家庭伦理,然后才将其推广,把仁爱的对象广大。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就是说一个人在家要孝顺父母,在外面要尊敬兄长,要认真可信,广施爱心,亲近仁德之士。
电影中有个情节孔子救了季氏家原本将要被殉葬的奴隶,并为其据理力争乘势求王废除了活人殉葬制度,正体现了孔子“爱众”的观念。
然而孔子的“爱人”又是有等级的,等级不同,爱的具体要求也不同。
其根本出发点就是“尊尊”。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光复周朝的礼仪,同时也包括奴隶制;并且孔子的爱人有等级之分.等级不同,爱的内容就有差别.比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一个是“使”,一个是“事”(事奉),这种关系显然是不对等的。
从孔子的角度来说,他这种思想主要维护的还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孔子的“爱人”还具有强制力。
如果违背了“仁”的要求,不仅要受道德良心的谴责,而且要受武力征讨和刑罚的制裁。
孔子的爱人是不以突破君子与小人的界限为前限的.“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认为“仁”作为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孔子所认为的小人比如社会底层的奴隶和庶民是没有的。
孔子的仁爱思想简介概述.
• 孔子是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中具有卓越贡 献和巨大影响的伟人。他开创的“仁”的 思想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 礼乐文明的重要根据,价值观念的是非标 准,伦理道德的规范所依,构成了中华民 族的基本精神价值。总体说来,以“仁” 为核心的仁爱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 是整个儒家思想体系的基础理论。孔子思 想之所以经久不衰,影响深远,臻至世界 名贤,全在一个“仁”字上;而“仁”的 内涵之渊博、丰富又实在值得今人深入理 解、探究。
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 11日),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汉族,鲁 国陬邑(今中国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祖籍 宋国(今河南商丘)。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 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 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 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 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 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为儒家文 化圈。
首先,“克己复礼”重在“克己”。“克己”即要 学会自己约束、自我控制。孔子说“为仁由己,而 由人乎哉?”[1](301)(《论语· 颜渊》)这就是讲 每个人要有“为仁”的态度和愿望,何以成仁关键 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非“由人”,不是他人的推 动和要求,而是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可见孔子在 这里明确地肯定了道德行为、道德实践的主体性原 则。同时它也暗示虽然仁德作为一种理想人格很难 实现,但并非遥不可及,通过个人自觉的努力,是 完全可以达到仁的境界的。
其次,“克己复礼”之“礼”,贵在中和。正所谓
“礼之用,和为贵……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 节之,亦不可行矣。”[1](149)(《论语· 学而》); 《中庸》也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 中节,谓之和。”[1](62)(《中庸》第一章)孔子既强 调礼的运用以和谐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而是 要以礼节制之。同时,人的情感无论喜怒哀乐都要适 中而不过分,这才符合礼,“《关雎》乐而不淫,哀 而不伤。”[1](177)(《论语· 八佾》) 最后,“克己复礼”还须以仁充实礼。面对礼崩乐坏” 的现实局面,孔子感慨万端,云:“人而不仁,如礼 何?人而不仁,如乐何?[1]”,他认为人如果没有仁爱 之心,礼乐制度又何谈建起呢?因此,任何礼乐都只 是流于外在的形式,要建立起真正的礼乐文明还必须 以“仁”作为作为内在的情感基础,以仁充实礼,从 而实现仁德。
孔子仁爱思想
孔丘(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孔子为春秋末期鲁国陬邑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开创儒家之风,仁学派创始人,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仁爱观念影响后时尤为深刻,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这种仁爱的核心思想的为人处世的原则,仍然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符合科学发展观,其精髓对大学生独生子女和谐身心,立身处世和今后的成长有重要的发展意义。
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
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
人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辞海》中这样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我们知道,文化是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符号是文化的基础,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而规范,包括习惯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则是文化的主要内容。
人文是指人类文化中的先进的、科学的、优秀的、健康的部分。
广义讲,泛指文化;狭义讲,专指哲学,特别是美学范畴。
人文分类:文化、艺术、美学、教育、哲学、国学、历史、法律(俗称规矩)
《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与法先王的主张,确立了“天人相通”的理论,发展了儒家的教育思想,弘扬了“贵义贱利”的价值观,是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对中国古代尤其是宋代以后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孟子》一书语言精辟,文字流畅,如珠走玉盘,气势恢宏,雄辩机序言我们可以得知: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辅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但如何关怀,怎样关怀,用什么关怀,曾经一直是一个难题。孔子的仁爱思想恰恰决了这个难题,人文关怀要以人为本,解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归根结底到人的生长成长,不能脱离人的中心。方方面面的问题从孔子的睿智中都会有感悟,下面我介绍孔子的仁爱观。
总结孔子的仁爱思想
总结孔子的仁爱思想
孔子是古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对中国甚至整个东亚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爱思想是最核心、最重要的一部分。
孔子的仁爱思想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他认为,人类社会的根本问题在于人的道德修养,而仁则是最重要的道德品质。
孔子认为,仁爱是一种广泛的情感,它源于个体内心深处对他人的关心和关爱,而不仅仅是一种血缘关系或社会地位的因素。
他强调,每个人都应努力修养自己的仁爱之心,与他人建立真诚而和睦的关系。
孔子的仁爱思想还包括了对社会的责任和关怀。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仁爱之心,才能真正关心社会的公共利益,才会为天下人谋福祉。
他鼓励人们追求道德修养,提高自己的素质,以便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他认为,政治家应以仁爱为本,以人民的福祉为己任,为国家和民众谋幸福顺利。
孔子的仁爱思想还涉及到治理国家的方法和原则。
他认为,政治的核心是仁爱,统治者应以仁心对待人民,以仁爱之道治国安邦。
他主张君主应推崇仁爱美德,以身作则,给百姓树立榜样,以促进社会秩序的和谐和人民的幸福。
他还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仁爱之民,强调人的自律、自省和自重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孔子的仁爱思想是建立在人际关系和社会关怀的基础上的。
他通过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的责任和关怀,提
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追求社会公共利益和整体幸福。
这种思想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影响了几千年的历史进程,并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中。
(完整版)孔子主要思想
(完整版)孔子主要思想孔子主要思想孔子主要思想有:仁、礼、孝、中庸之道、君子人格的塑造、教育、天命、治国安邦等思想。
1、仁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以“仁”为核心,但“仁”具体指的是什么?孔子没有给出一个统一的概念。
“仁”的基本要点是“爱人”:(1)、“恭、宽、信、敏、惠”,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孔子认为“仁”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准则,他倡导立足于对人的关爱,以教化的方式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2)、孝悌。
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这是他实践仁的方法。
(3)、“忠恕”之道,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强调一定要由自己的难处或愿望想到别人的难处愿望,同时,尽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总之,从统治阶级,到家庭,再到个人修养,“仁”无所不在。
体现在日常的点滴生活中,具体应从小事做起,落实到个人的一切行为中。
圣人的仁德之心是随时随地都会流露出来的。
孔子还认为,每个人都有为仁的愿望,“仁者,人也”。
为仁的关键在于个人的主观努力,“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2、礼(1)、“礼”的内涵:“礼”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制度,孔子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范。
孔子告诫统治者要依礼行事,对人民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达到和谐的“礼”治境界。
二是个人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服从于制度之“礼”。
孔子认为,“正”就是合礼,在日常生活中,就算细小之处也要讲究合礼。
如“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
(2)、“礼”与“仁”。
礼的内核是仁,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
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德基础上的礼,讲制度、讲规范,都是为了坚守伦理道德。
(3)克己复礼: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自由欲望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约束自己,达到“礼”所规范的要求,从而达到“仁”的道德境界。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总结孔子主要的思想有哪些
总结孔子主要的思想有哪些孔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东亚地区影响深远。
孔子主要的思想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仁爱思想:孔子认为人类的本性是善良的,而仁爱是人性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品德。
孔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尊敬、关心和帮助他人,以实现社会和谐与和平。
2. 中庸思想:孔子强调“中庸”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一种平衡状态。
他认为人们应该遵循适度的原则,不偏不倚,不过分追求权力、财富或享乐,以达到心灵的平静与人生的和谐。
3. 人本主义:孔子强调人的重要性,认为人是社会发展的关键。
他主张“以人为本”,关注人的教育和人的成长,以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孔子讲究个人修养,提倡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4. 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他强调教育对于培养人的品德和才能的重要性。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主张个性化的教育,根据不同的学生的特点和能力来施教,培养学生的才能和优秀品质。
5. 礼仪观念:孔子强调社会的秩序和稳定是人类共同利益的体现,他认为通过恰当的礼仪行为和仪式可以维持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他主张人们应该尊重传统的礼仪规范,遵循道德准则,以实现社会的安宁。
6. 责任伦理:孔子强调个人的责任感和道德意识。
他认为个人要承担起对家庭、对社会和对国家的责任,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和影响周围的人和社会。
他主张每个人要尽到自己的义务和责任,以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以上是孔子主要的思想,这些思想在中国古代深受人们的推崇和影响,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深入人心,至今仍然被广泛学习和研究,对于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浅论孔子的仁爱思想
浅论孔子的仁爱思想摘要:孔子仁爱思想意义深远,具有积极作用与现实意义;关键词:孔子;仁爱思想;中庸之道孔子的仁爱理论是中国政治思想史、教育思想史上的创新,是春秋末期进步的民主思想;它不但成为后世儒学体系的核心内容,而且奠定了初始儒学的理论基础;本文试就其仁爱思想的几个主要方面内容进行探讨;一、珍惜人的生命孔子的仁爱思想一个主要内容,就是珍惜人的生命;仁者爱人,莫过于珍惜百姓的生命,孔子本人就是表率;一次孔子上朝去了,家中的马棚失了火;等孔子从朝廷回来得知失火的情况后,孔子第一句话就是“伤人乎”没有问马的情况;孰轻孰重,一目了然;孔子最得意的高足颜渊不幸短命死去,噩耗传来,孔子竟然大呼“天丧予天丧予”然后恸哭不已;跟随的人劝说“您太伤心了”孔子答以:“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意思是我不为这样的人伤心,还为什么人伤心呢孔子关怀、热爱学生的深厚感情溢于言表;这些事的都是与人民的生命、健康紧密相关的;在回答大夫孟武伯请教孝的问题时,孔子只说了一句:“父母唯其疾之忧;”这句话一方面说明母爱是最伟大的,在母亲的心里唯有自己的儿女;儿女永远难以报答母亲的大爱;另一方面,母亲不忧其衣食,不忧其学习,而唯一令其忧心的是儿女生病;孔子心地善良,处处为人师表,遇到邻居家有丧事,他这一天连饭都不愿吃饱;上述例证,说明孔子仁爱思想是建立在最广泛的人道主义之上的,是最善良的人性的表述,是仁爱思想的起点,也是仁爱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二、孝悌是孔子仁爱思想之本孔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朱熹四书集注:“孝悌行于家,而后仁爱及于物,所谓亲亲而仁民也”;故仁以孝悌为本;朱熹认为在一个家庭里推行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人伦道德,而后仁爱才能由家庭推广到社会与万物;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宗法等级制度的基石,也就是说封建等级制度已经使家庭也有了等级从属关系;在家庭里,等级关系表现为子从父,弟从兄,妇从夫;所以君君、臣臣之后,就是父父、子子;孔子虽然强调孝悌是仁之本,但致力于孝悌就是仁人了吗朱熹也做出了如是之解释:孝悌为仁之本,此是由孝悌可以至仁否曰:非也;谓行仁者自孝悌始,孝悌是仁之一事;由此可知,孝悌之为本,是仁爱始于孝悌;孝悌主要有哪些内容呢主要有二;其一,供养父母;父母辛劳一生,儿女自当要供养,尽孝心,行孝道,这是天经地义的;一经孔子首倡,就形成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回答子游问孝时说:“今之孝者,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也就是说,不但要养,还要敬养;什么是敬养,就是恭敬、一丝不苟地供养;其二,无违父母;历来对无违的解释皆为无违礼;如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这里的无违,显然是不违背礼,因为紧接着回答樊迟问孝: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足以说明在这里说的无违,是无违礼;但我以为无违,还有第二个意思,即无违父母之志;如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译出来就是侍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轻微婉转地劝阻,看到自己的心意没有被听从,仍然要恭敬地不触犯父母,虽然忧愁却不怨恨;这里的无违,就是不违父母之志,不违父母心愿;这里我联想到父慈子孝,为人父母,必施以慈,子亦必孝父母;今天时代变了,社会发展了,就不能生搬硬套;如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孔子所言父之道,是指父母培养儿女树立人生的志向、理想,儿女不违背父母的期待,做到这一点应视之为孝;但是,今天时代前进了,不能照搬,要注重启发、引导,尊重儿女的选择,只要志向是合乎国家与人民的利益,就应予以认同与鼓励;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种要求在孔子那个时代,也是正确的;当时生产力不发达,经济落后,能游者有几人出游在外,艰难困苦,皆在其中矣,能让父母不忧劳吗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自古而然;今天照搬未必合适,现代生产力发达到已经大大缩短了地球的空间距离,青年学子,为了振兴中华,为了自己美好的未来,远游已是寻常事,远渡重洋亦不为少;孔子倡导孝悌,为我伟大的中华民族树立了家庭伦理道德规范,其功大矣;但在当时封建等级制度下,不可避免地带有等级制度的色彩;孔子弟子有这么一段话: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这段话是弟子有若说的,那么有若是从哪里学来的不是从孔子那里学来的、听来的吗;但这段话却说明了倡导孝悌在客观上起到了防止人民起来造反作乱的作用;这是应当客观地予以批判的,但孝悌是不可否定的;只有这样,才能继承与弘扬民族的精神遗产;更何况,不管哪朝哪代,皆以孝为百善之首;修身、齐家,而后乃能治国平天下;三、推行恭、宽、信、敏、惠这五条是仁爱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仁爱的必由之路;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条就是:恭、宽、信、敏、惠;这五条是对为官治政者而言的,是检验公卿士大夫政绩的标准,其终极目的是行仁爱于天下;这五条有内在紧密联系,逐条深入,逐条递进,最后归在惠民上;恭言为官之态度,宽言治民宽严相济,信言取信于民,敏言勤于政事,惠言施惠于民;这五条若行于天下,则仁爱就遍于天下,所以这五条很重要;孔子对郑国贤相子产多有褒奖,屡称其为仁人君子,且总括了子产为政之四道;子曰: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四道与五者何其相似乃尔而这绝非偶然;可以说五者是孔子根据各诸侯国的实情、各国着名政治家的政绩总结出来的;五者之首乃为恭,恭即庄重,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宽,就是宽厚,言治民要宽;身患重病的子产临终前对接班人子大叔说: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孔子听到这个消息后,深有感触地说:善哉,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紧接着孔子还引用了诗经大雅民劳中的四句诗:民亦劳止,乞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这四句意思是:民众已很辛劳了,乞求稍稍安康;赐恩给中原各国,用以安抚天下;孔子引四句诗旨在赞扬子产,说明宽厚之重要;信,就是诚实,诚实就会得人民的信任;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哉信于治国之重要,犹如牛车上没有固定辕木的关键,又如马车上没有固定辕木之关键,如何能行车呢有一次,子贡问孔子怎样去治理政事,孔子答以: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可见信重于食与兵;敏,就是勤于政事,办事效率高;惠,就是给人民以经济实惠,安居乐业;孔子是我国第一位提出让人民富起来这个口号的人,有一次前往卫国,冉有为之驾车,途中冉有感慨卫国人口稠密,问孔子如何是好;孔子答道:富之;鲁之季孙氏欲以田赋,通过冉有来征询孔子的意见,孔子提出施取其厚、敛从其薄,意思是施惠人民要力求丰厚,抽税要尽量微薄;在孔子看来,恭宽信敏惠做到了,就是仁爱,但还不是最高境界;孔子所提倡的最高境界,是在五者基础上博施于民而济众;这个最高境界高度概括了孔子的仁爱学说,体现了仁爱的精神本质;四、恕是仁爱思想十分重要的内容恕何以如此重要以其为“吾道一以贯之”者也;孔子对曾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子领悟很快,回答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子贡一次问孔子:“有一言可以终身而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两次对话,语意差不多,曾子言“忠恕”,孔子仅言一“恕”字;忠是尽心竭力,“忠,敬也”;而恕,是仁爱;忠恕不同义;可见言仁离不开恕,恕是仁爱中十分重要内容;恕的主要内容有二:一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什么是可以终身行之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什么是仁之方呢原因就是二者是建立在以心揆心的道德观念之上;也就是俗语说的将心比心;我以为这就是要善待人,善待人就是善待己,要善待己必先善待人;为什么恕在春秋时代难以推而广之呢就是统治者以天下为私,唯利是图,唯我独尊,把本是可以做到的变得难乎其难;我以为孔子倡导恕道,是解决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正确道路,是一种令人心悦诚服的哲理;孔子这两句至理哲言,实是后人奉行万世的真谛;立人不就是立己吗,达人不就是达己吗,不立人、不达人,又焉能立己、达己呢如果你做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必不以汝之不欲,而施之于汝;如果用孔子这两条哲理来处理当代国际关系问题,我以为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将变得更加和谐,更加美好;今天的联合国总部,高悬书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大横幅,高悬孔子之尊像,并尊孔子为世界三大文化名人,且列孔子为其首;联合国是睿智的,此举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善举;当然,也足以说明孔子的思想至今仍有巨大的影响力,也足以说明当今的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其威望空前,其影响力空前,这是国人的骄傲;我们有理由深信,只要我们坚持高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面旗帜,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与世界各国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坚持互利双赢的政策,振兴中华将指日可待,繁荣富强民主之中华,将不再是梦想我们还应更深入一步去理解恕道;一是要认识恕是思维方式之规律,二是要认识恕的哲理基础是中庸之道;孔子提倡的“四毋”,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就是恕道的思维的逻辑方式;也就是不悬空揣测、怀疑,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唯我独是;如若做到了“四毋”,恕有何远哉,仁有何远哉孔子的中庸之道,是儒家初始的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它在理论上,主张恰到好处地把握事物的矛盾对立统一的客观规律;它认为世界万事万物,无不是矛盾对立的,同时又是相互依存的,处于对立之中的统一;中庸之道又认为,事物的矛盾是多样化的,是处在变化之中的,既存在相互对立,也存在着相互融合、合二为一;既存在着两极,也存在着不偏不倚的中立;在实践上,孔子承认春秋时代社会存在阶级等级差别的客观实际,既重视礼,也重视仁;主张“治国以礼”;孔子说:“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其养民也惠”,可见孔子提倡的仁爱思想就是以民为本,以仁为德,以仁为政;治国以礼,为政以德,就是中庸之道在政治上的体现;实施运用中庸之道,就能恰到好处地处理人与人、阶级与阶级、民族与民族、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就能做到“以和为贵”;今天我们将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道阔步前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实现;而实现这一伟大宏伟的目标,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理论,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此同时,弘扬孔子的仁爱学说,批判地继承孔子的“忠恕”之道、中庸之哲理,是有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特别是当前,我国新的阶级与阶层正在形成,如何缩小贫富差距,调动各个阶级、阶层的积极性,推动经济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缩小城乡差别,调整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状态,实现各民族的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共同繁荣富裕,是一项艰巨而伟大的工程;如果借鉴孔子的“和为贵”仁爱思想,借鉴中庸之道的哲学理论,就能恰到好处地处理好国内外的各种矛盾,掌握好处理矛盾的分寸尺度,既不左也不右,得当也得体,使矛盾朝着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转化、演变;中庸之道绝不是庸俗的市侩社会学,绝不是无原则、无是非之分折中主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说明孔子倡导的“和”,是以坚持用君子的正确意见来纠正小人的错误意见为前提条件的,决不放弃原则来与小人苟同求和;“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些言论与观点,充分有力证明,作为“恕”的哲理基础的中庸之道,是一种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是一种遵循矛盾对立统一的客观规律的正确哲学观点,也表明了孔子为实现忠恕的坚定立场与决心;。
孔子的仁爱思想
孔子的仁爱思想及现代价值【注】以下内容纯属于个人观点,仅作参考。
孔子的仁爱思想体现在两个方面:为己和成人,也就是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
对他的现代价值的探究,也主要从这两个方面进行。
1.对内(1)人文精神“仁者人也”——《中庸》“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论语·乡党》【简析】孔子人的思想首先体现在对人的重视上,充满了强烈的人文精神,除了这两则体现的,孔子主张的“有教无类”等教育思想也充分体现了对人的重视,这在今天经济利益至上的时代仍旧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
(2)进取精神“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论语述而》“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论语·雍也》“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子张》【简析】仁作为一种价值目标,是孔子设立的圣人所达到的境界,朱熹所说的“孔子安仁,颜渊守仁,子路不违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对于一般人来说,不经过一番努力,是达不到仁的要求的,因此孔子要求人要时刻保持谦虚上进的心态。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
”--《论语·公冶长》)(3)对人道德修养的要求①做人要率性而为,真诚为上,不可有机巧之心:“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宪问》②人要遵守秩序,各尽其责:“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③只有没有私心的人,以其公正之心才可以评价别人:“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论语·里仁》“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论语·里仁》④坚守正道,不畏强权:“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⑤控制私欲,节制感情,坚持中和之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孔子的思想历史知识点总结
孔子的思想历史知识点总结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古代中国文化名人,被后人尊称为圣人。
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关于孔子思想的历史知识点总结:1. 仁爱:孔子主张“仁”,即人性的善良与关爱。
他认为仁者慈善、宽容、尊重他人,并追求公正与道德。
他认为只有通过修养个人品德,才能传播仁爱精神。
2. 修身:孔子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他认为个人的道德修养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密切相关。
他主张通过学习、自律、勤奋努力来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
3. 教育:孔子非常重视教育。
他主张培养青年人的文化修养,并将其与个人品德培养相结合。
他提倡“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的观念,强调学习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4. 礼仪:孔子注重社会礼仪和仪式。
他认为通过遵守礼仪,可以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他提倡以行为方式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和敬意,并认为通过理解和遵守社会规范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5. 中庸:中庸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之一,其含义是“以中立为最高原则”。
孔子主张遵循中庸之道,即避免极端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他认为个人和社会在追求和谐中应保持中庸的目标。
6. 人治:孔子认为人民应该接受有德行的统治者的领导。
他主张君主应该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示善治,并以先贤的道德行为为榜样。
7. 名分:孔子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分工与责任。
他认为人们应该按照自己的本分和职责去行动,这样才能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8. 儒家孝道:孔子强调家庭中的孝道。
他认为儿女应该尊敬和孝顺父母,并通过孝行来传承家族的美德和道德。
9. 教化天下:孔子致力于教育活动,他希望通过教育改变人民的品德和行为。
他认为唯有修养自己和传播道德,才能教化整个社会。
10. 文化传承:孔子注重传承古代文化和智慧。
他积极弘扬周礼和先贤的思想,并建议通过学习古代文献和经典,来获取智慧和道德教训。
总结起来,孔子的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友善和和谐相处。
他主张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以及通过遵循社会规范和礼仪来维护社会秩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 11日),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汉族,鲁 国陬邑(今中国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祖籍 宋国(今河南商丘)。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 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 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 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 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 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为儒家文 化圈。
首先,“克己复礼”重在“克己”。“克己”即要 学会自己约束、自我控制。孔子说“为仁由己,而 由人乎哉?”[1](301)(《论语·颜渊》)这就是讲 每个人要有“为仁”的态度和愿望,何以成仁关键 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非“由人”,不是他人的推 动和要求,而是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可见孔子在 这里明确地肯定了道德行为、道德实践的主体性原 则。同时它也暗示虽然仁德作为一种理想人格很难 实现,但并非遥不可及,通过个人自觉的努力,是 完全可以达到仁的境界的。
3.“忠恕之道”
孔子从“仁”的基本内涵出发,既提出 了如何达到“仁”的境界的内在要求, 又阐发了如何实行“仁”的外在行为原 则即“忠恕之道”。“曾子曰:‘夫子 之道,忠恕而已矣。’”[1](188)(《论 语·里仁》)。那么“忠恕”二字何解?
首先,何谓“忠”, “忠”者,“已欲立而立 人,已欲达而达人” [1](221) (《论语·雍 也》);一个有仁德的人,自己要自立有成就 也必须使他人也自立有成就,即所谓“尽己之 谓忠”,自己所希望的,别人也同样希望,故 应尽己之力帮助别人、启发别人,让别人去实 现希望。
最后,“克己复礼”还须以仁充实礼。面对礼崩乐坏” 的现实局面,孔子感慨万端,云:“人而不仁,如礼 何?人而不仁,如乐何?[1]”,他认为人如果没有仁爱 之心,礼乐制度又何谈建起呢?因此,任何礼乐都只 是流于外在的形式,要建立起真正的礼乐文明还必须 以“仁”作为作为内在的情感基础,以仁充实礼,从 而实现仁德。
1.仁者“爱人” 翻读《论语》,可以发现对“仁”的经典解
释莫过于“爱人”二字,“樊迟问仁,子曰: ‘爱人’[1]”;“爱人”二字可以被看做是孔 子的“仁”的基本含义。“爱人”即是说要 有仁德之心,要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因此, “爱人”是仁德的情感基础。
关于“爱人”,有人说孔子的“爱”只是“爱奴隶 主贵族”,也有人说“爱”是一种“不分亲疏远近 的爱”,更有人说,“爱人”的对象只是那些遵循 周礼的人,对于无视周礼、违背周礼的人,是“恶” 而不是“爱”;因为孔子说过“唯仁者能好人,能 恶人”(《里仁》)。但通读《论语》之后,如果 仔细对其辩证思考,我们发现孔子讲的“爱人”不 是指特定的群体,而是指爱一切人;同时他的爱是 由近及远、由亲至疏的。这表现为“爱人”的“起 点”是爱亲,即孝悌之情——对父母兄弟的爱;而 “爱人”的终点则是爱众,即天下之“民”。这样 孔子就通过“爱人”将家国天下紧紧联系在一起, 这对后世儒家仁政学说具有极大的启发性,如孟子 强调仁政统一天下,进而治理天下,实行以德服人 的王道政治,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政治,使政治清 平,人民安居乐业。
总而言之, “忠”和“恕”都是推己及
人的施仁方法。忠”是对自己的要求, 表现为一种认真、虔诚的态度——真心 诚意、积极为人。“恕”则是对他人的 要求,表现为对他人的尊重、宽容—— 将心比心,宽恕待人。忠恕之道是仁爱 精神的具体化,是行仁之方。正是通过 这种“忠恕之道”,才得以把“仁爱” 思想从爱亲推广到“泛爱众”。
其次,何谓“恕”,“恕”者,“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1](361)(《论语·卫灵公》)即 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就不要强求他人去做,自 己所不愿承受的(坏的状况)也不要强加于别 人,要学会包容他人,可见这种“成人之美” 的精神,不可谓不是一条处理人际关系、安定 社会秩序的重要准则,即使在今天也依然如故。
• 孔子是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中具有卓越贡 献和巨大影响的伟人。他开创的“仁”的 思想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 礼乐文明的重要根据,价值观念的是非标 准,伦理道德的规范所依,构成了中华民 族的基本精神价值。总体说来,以“仁” 为核心的仁爱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 是整个儒家思想体系的基础理论。孔子思 想之所以经久不衰,影响深远,臻至世界 名贤,全在一个“仁”字上;而“仁”的 内涵之渊博、丰富又实在值得今人深入理 解、探究。
2.“克己复礼为仁”
“仁”以人的情感为基础,但人的情感具有 多层次性,若放而任之而不以礼为之约束规 范则可能陷入邪恶,故孔子以礼释仁,把符 合礼之规范的情感视作仁。“颜渊问仁。子 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 归仁焉。’”[1](300)(《论语•颜渊》)。那 么对作为内在要求的“克己复礼”,我们又 该如何理解呢?
孔子的思想体系以“仁”为核心范畴。 “仁”具有多重思想内涵,它是一种情 感诉求,也是一种伦理原则,是一种治 国之道,更是一种精神境界;孔子的仁 爱思想流传千年,时至今日仍具有无限 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吸引力。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天下归仁” 是孔子的社会理想。《论语》中提到“仁” 的次数多达到109次。《论语》中曾这样记 载:“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 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 乎?[1]”,在这里我看到孔子师徒强调要以 行“仁”为已任,至于“死而后已”;可 见“仁”在他思想中的地位和意义。那么 何谓“仁”?
其次,“克己复礼”之“礼”,贵在中和。正所谓 “礼之用,和为贵……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 节之,亦不可行矣。”[1](149)(《论语·学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庸》也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 中节,谓之和。”[1](62)(《中庸》第一章)孔子既强 调礼的运用以和谐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而是 要以礼节制之。同时,人的情感无论喜怒哀乐都要适 中而不过分,这才符合礼,“《关雎》乐而不淫,哀 而不伤。”[1](177)(《论语·八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