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
贾岛《寻隐者不遇》全诗及赏析
贾岛《寻隐者不遇》全诗及赏析贾岛《寻隐者不遇》全诗及赏析《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
此诗首句写寻者问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话,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
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贾岛《寻隐者不遇》全诗及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诗句】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出处】唐·贾岛《寻隐者不遇》。
【意思1】松树下问童子,师父哪里去了? 他说师父采药去了,就在大山之中,却因白云缭绕; 不知他的去处。
【意思2】我去寻访隐者,在松树下碰见一个男孩,问起他的老师,他说老师出门采药去了。
就在这座山中,但云深林密不知究竟在何处。
这首诗采用自为问答的形式,诗句浅显近于口语,虽未正面写隐者,而隐者幽居之意自在。
【鉴赏】我在松下问童子,童子说先生上山采药去了; 只知道他是在这座山中,而山里的云雾深重,却不知道他到底在哪里。
原诗描写隐者远离尘俗,悠闲自在的生活,诗中颇富禅机,并有清逸高妙之趣。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寻幽访胜的人,最喜爱这两句诗。
若是问路找人,知道人在某处,却偏偏找不着,也可用这两句诗来形容。
【全诗】《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①童子:未成年的`人。
《诗经·卫风·芄兰》:“芄兰之支,童子佩觽。
”【全诗鉴赏1】写隐居者特殊生活方式的诗;短小而内涵丰富、结构很有特点的诗。
标题用“不遇”,实际上是文学上安排的“不遇”,“遇”则无题,就不能宣扬远离红尘的生活方式,遇其人反是毫无意义的事了。
古典诗歌中借“云深”“云中”“云外”来写的人生,大多表达一个主题:远离俗世,自由随性。
由诗中的“隐者”可以分析出作者潜意识流露出来的人生观。
作者是有出尘经历(当和尚)的人,后经韩愈的劝说而还俗,但在红尘中并未显达,还是仕途蹭蹬。
他潜意识会向往那空寂的天地,对那里的人感兴趣,那正是其价值取向所在。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
(作者站在)松下问(隐者的)徒 弟(童子), 童子)言(我的)(老)师采药( 去了) 你的老师到哪去采药去了呢? 就只是在此山中 在山中的那个方向, 你给我指一下,我去找他 云海这么深,我也不知道他在何处 。
寻隐者不遇
唐 贾岛
松下/问/童子, ( 满怀期望)
言师/采药/去。 (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 (有了希望)
所见
清 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作者简介 袁枚,浙江钱塘(今杭州
市)人,清代诗人,诗论家。字子才, 号简斋。乾隆四年(1739)进士,授 翰林院庶吉士。乾隆十三年辞官,定居 江宁(今江苏南京市),筑室小仓山隋 氏废园,改名随园,世称随园先生。从 此不再出仕。从事诗文著述,广交四方 文士。晚年自号仓山居士。著有《小仓 山房文集》、《随园诗话》等。
5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aa
松:用学过的木字旁和熟字"公"记字形。组词:松树、放松。 童:上下结构。上面是“立”,下面是“里”。这个字横画多,但长短 不一。 首横最短,次横最长,最后一横又比它上面一横长些。组词训练:童 话、儿童、童年。 言:发言、说话的意思。首横最长,中间两短横。 师:左边是一短竖和一撇右边是横下一个"巾"。组词:师父、老师。 采:上面是爪字头,表示手,下面“木”表示树,手伸到树上表示 采摘 的动作。第一笔为平撇,下面的三笔间隔要匀。 深:左右结构。右边上面不要写成穴宝盖儿。组词巩固 :深山、深海
5
aa
字词理解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意欲:想要。 捕:捉。 鸣蝉:鸣叫的蝉。
8
五年级语文上册 3、古诗两首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 师父去哪里采药了?)
(在这山里的什么地方?)
三番问答,被诗人精简成二十字,使用了以答句包含 问句的方法,这种“推敲”就不只在一字一句之间了。
• 诗人心境的变化
满怀希望
|
失望
| 一线希望 | 彻底失望
• 小结
诗歌记叙了诗人前往山中寻访隐者却没 有遇到这件事,体现了隐者高洁的性格 和诗人对他的仰慕。 和同桌互相进行场景模拟,注意补充 诗人省略掉的内容,并表现出心境的 变化。
所见
(清)袁枚
考考你:
季节?(夏天) 理由? (意欲捕鸣蝉)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所见
(清)袁枚
考考你:
心情?(愉快) 理由? (歌声振林樾)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3.诗文详解
• 松下问童子
松下: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也是隐者的隐居之地, 远离尘俗,显示隐者的高洁品格。 童子:儿童,诗中指隐者的徒弟。 Q:诗中涉及的人物有哪些? Q:问的是童子,透露了诗题中的哪件事? Q:问的什么内容没写,可能是?
诗人、童子、隐者
不遇 你师父在吗?
• 言师采药去
言:说。 Q:这句话省略了说话的人,是谁?
《所见》
解题:
所见, 所看到的。
Q:仔细观察课本上的插图,用自己的话说 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2.诗人介绍
• 袁枚 (1716-1797)清代诗人、散 文家。字子才,晚年自号随园 主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 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 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 下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 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 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 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当世所称“南袁北纪”,就是 指袁枚和时任大学士的纪昀。
五言诗十首
五言诗十首1、《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3、《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4、《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5、《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6、《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7、《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8、《登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9、《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10、《锄禾》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贾岛《寻隐者不遇》原文及赏析
贾岛《寻隐者不遇》原文及赏析《寻隐者不遇》是我国唐代诗人贾岛所作,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
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贾岛《寻隐者不遇》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寻隐者不遇 / 孙革访羊尊师诗唐代: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译文苍松下询问年少的学童,他说他的师傅已经去山中采药了。
只知道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行踪。
注释寻:寻访。
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
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一般指的是贤士。
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
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言:回答,说。
云深:指山上的云雾。
处:行踪,所在。
鉴赏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
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
这首诗就是一个例证。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
“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去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相见当时松下所问的是“师往何处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小诗的后两句是说,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在这里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略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词,把问句隐括在内。
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
在这首诗中,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取了以答句包含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
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
诗贵善于抒情。
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
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
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古诗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其中,“寻隐者不遇”和“所见”这两首诗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被广泛传颂,成为文化经典之一。
这两首诗以独特的方式,揭示了人生的真谛和无常,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贾岛所作。
全诗四句十六字,用极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的无奈和思索。
首句“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是一句句式规整的问句,问的是一个“童子”师徒间的事情。
诗人用“松下”这个景物作场面,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祥和的氛围,诉说着古时候行走于山野间隐者的彷徨。
第二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是诗人的情感表达,表达了诗人不知道隐士相处的隐秘之地,通过“云深”这个对远方的描写,寄托出梦想与追求。
第三、四句的“何处春江无寻处,寸心亦寸泪”和“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两句是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感慨。
第三句由反问句,“何处”引导出,表达了诗人寻找的辛酸和无望,而最后一句更是深切的表达了离别后难以再相遇的无奈和悲伤。
在这首诗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古时的隐者,离开了尘世,追求自由和远方。
他与身边的人渐行渐远,看着春江滔滔向东流去,景物交织在他的心底。
这种思古怀旧的情感,值得我们珍惜和继承。
即使时光流逝,历史变迁,但是人们对自由、对理想、对远方的追求,从不曾改变。
“所见”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所作,同样是一首表达诗人思古哀怨的诗。
全诗由四句组成,简单而有力。
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表现了壮美田野,第二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则表现了生命的无常和突如其来的变化。
第三句是“轻舟已过万重山”,表现人生的历程和积淀;第四句则是“独立莲花峰”,表现个体的意志和选择。
从整首诗可以看出,杨万里也是一个思古怀旧之辈,在这首诗里通过一幅青山绿水的生动画面,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悟和对自然的崇敬。
两首古诗,不论从深度还是表现手法上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和魅力。
其中一个反映了隐者的境遇,另一个则表现了生命的奇妙和无常。
关于师生的课文
关于师生的课文以下是关于师生的课文:1. 《师恩难忘》:这是一篇深情而又朴实的记叙文,作者是著名作家刘绍棠。
文章讲述了作者对小学一年级时一位田野老师的回忆,表达了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2. 《陶校长的演讲》:这是一篇演讲稿,作者是教育家陶行知。
他在演讲中谈到了如何建筑“人格长城”,以及如何成为“真人”,表达了他对教育的独特见解和对学生的期望。
3.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和《所见》):这两首诗都是描述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寻隐者不遇》是贾岛的诗,描述了他与隐者的问答,体现了隐者高洁的性格以及诗人对他的仰慕。
《所见》是袁枚的诗,描述了一个牧童骑黄牛、高声唱歌的场景,展现了儿童的纯真和老师的欣赏。
4. 《题秋江独钓图》:这是清代诗人王士禛的一首题画诗,描述了一个渔翁在秋江边独钓的画面,体现了诗人对渔翁的同情和理解,也可以引申为师生之间的情感共鸣。
5. 《师说(节选)》:这是韩愈的一篇著名文章,阐述了教师的职责、作用以及师生之间的关系。
文章强调了教师的重要性,提出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
6. 《藤野先生》:这是鲁迅的一篇散文,回忆了他在日本留学期间遇到的藤野先生。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怀念之情,展现了师生之间的深厚情谊。
7. 《我的老师》:这是魏巍的一篇散文,通过描述他小学时的一位老师蔡芸芝先生,表达了对老师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8. 《再塑生命的人》:这是海伦·凯勒的一篇自传体散文,讲述了她的老师安妮·莎莉文如何帮助她重获生命的故事。
9.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这是梁实秋的一篇散文,回忆了他的一位国文老师徐锦澄先生。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同时也展现了老师的独特教学方法和人格魅力。
10. 《我的老师孙涵泊》:这是贾平凹的一篇散文,通过描述他的老师孙涵泊的言行举止,表达了对老师的敬仰和感激之情。
11. 《我的第一个老师》:这是胡适的一篇散文,回忆了他的第一个老师韦先生。
五年级上册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
一线希望 作者的感受是什么? 当诗人听到童子又说师傅“云深不知处”时, 彻底失望 是人又是何种感受? 如果你是作者,要用语句或表情来说出自己 的心情,你会怎样来表达?
返回
诗人来到山中寻访隐者,见松下站着隐者的
徒弟,于是满怀 地问:“请问你师父在 吗?” 童子答: “师父采药去了。”诗人 有些 ,又问:“去哪里采药?”童子 答:“就在这山里。”诗人一听,觉得还 有 找到隐者,于是又问:“在山里的 什么地方呀?”童子答:“云雾弥漫,不知 道在哪里。” “唉!” 诗人叹了口气,彻 底 了。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所见 (清)袁枚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作业:
1、背诵古诗。
2、把《所见》编成一个故事演给家长看,争
取得一个小演员的称号。
所见
放牛的儿童
牧童骑黄牛,
—清 袁枚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闭着嘴巴 站着 心想 捉 传遍 树林中的阴凉处 正在鸣叫的知了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
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 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 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 站立在树下。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袁枚(1716~1797) 清代诗人、诗 论家。字子才,号简斋。钱塘(今 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1739) 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其诗在艺 术上不拟古,不拘一格,以熟练的技 巧和流畅的语言,表现所感受到的思 想体会和所捕捉到的艺术形象,追 求真率自然、清新灵巧的艺术风格。
3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
3 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理解生字词。
3.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1.能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释题质疑1.直接揭题。
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唐代四位大诗人:白居易,李白,孟浩然,王之涣。
今天,我们随着第五首古诗的学习,再认识一位唐代大诗人,他的名字叫贾岛。
2.释题。
寻:寻找、寻访。
隐者:隐居山林的人。
不遇:没有遇到。
题目的意思就是:(作者)寻访一位隐居山林中的人却没有遇到。
3.质疑。
二、初读课文1.自读古诗。
2.指名读,教师随机出示生字卡片,指导生字读音。
三、借助画面,理解诗意1.仔细看图。
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我知道了作者在向隐者的弟子询问隐者的去向;童子在摆手说不知道在哪里;隐者在山高林密的深山中。
)2.结合图谈一谈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童子:小徒弟。
师:老师。
此山:这群山。
3.师重点指导。
言:说。
云深:山高林密,山顶之云雾缭绕。
只:就4.根据诗句想象诗中省略的询问。
(l)你师父干什么去了?(2)在哪儿采药?(3)你能找到他吗?5.体会人物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第一句: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
第二句:言师采药去——情绪一下子低落变成失望。
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之中萌生了一线希望。
第四句: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又生出无可奈何之感。
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语气,体会语感,读出语气。
6.扮演诗人“我”和“童子”,表演一下对话。
四、想象诗意,熟读成诵1.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节奏。
指读、同桌互读。
2.边想象诗意边练习背诵。
五、识记字形,指导书写“童”上边的“立”写得要扁平,与下边“里”写得紧凑。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
诗人情绪变化:
满怀期望——感到失望——一线希望—— 彻底失望
艺术特点: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
语言清新、平白。
寻隐者不遇
同学们,你们会背这首诗了 吗?比一比谁背得快。
演一演,情景对话 诗人:小朋友,你的师父在 吗 童子:我的师傅采药去了。 诗人:那你知道他去哪里采 药了吗 童子:就在这座山中。
诗人:山中具体什么位置呢。
(1)知诗人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 字浪仙。范阳(今北京附近)人。 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还俗后, 参加进士考试。由于出身卑微, 未被录取,便作诗讽刺挖苦科举 考试,被当时人称为举场的“十 恶”。贾岛作诗,又以苦思苦吟 著称,善于反复推敲,常为推敲 诗中的字眼而茶饭不思,是中唐 著名的苦吟派诗人。他所写的诗 歌缺乏社会内容,情调凄苦,间 有清新之作,著有《长江集》10 卷。
四、悟诗情
牧 童 骑 黄 牛 , 歌 声 振 林 樾 。
问题:
( 动)态
地点在哪里? 林樾 骑黄牛 从哪里可以看出牧童悠闲自在的神情? 歌声 传达了牧童愉快的心情。 ______
主人公是谁?牧童
因果关系
意 欲 捕 鸣 蝉 , 忽 然 闭 口 立 。
( 静 )态
从哪里看出牧童想抓住蝉的决心?闭口立
童子:山中云雾迷蒙,我也 不知道他到底在什么地方。
小结
这首诗记叙了: (诗人前往山中寻访隐者而没有遇到这件事)。 课文主要写了( 诗人 )与( 孔子 ) 的问答,体现了隐者( 高洁 )的性格以及 诗人对他的( 仰慕 )。 诗中涉及的人物有( 诗人、童子、隐者 )。 本诗的写作特点是(寓问于答,平白如话 )。
一、知诗人
乾隆十三年辞官,定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市),
古诗《寻隐者不遇》原文翻译及赏析
古诗《寻隐者不遇》原文翻译及赏析古诗《寻隐者不遇》原文翻译及赏析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与知识的活动。
它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
视觉材料主要是文字和图片,也包括符号、公式、图表等。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寻隐者不遇》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唐代:贾岛译文苍松下询问年少的学童,他说他的师傅已经去山中采药了。
只知道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行踪。
注释寻:寻访。
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
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一般指的是贤士。
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
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言:回答,说。
云深:指山上的云雾。
处:行踪,所在。
赏析1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
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
这首诗就是一个例证。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
“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去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相见当时松下所问的是“师往何处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小诗的后两句是说,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在这里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略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词,把问句隐括在内。
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
在这首诗中,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取了以答句包含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
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
诗贵善于抒情。
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
《寻隐者不遇》全诗及赏析
《寻隐者不遇》全诗及赏析《寻隐者不遇》全诗及赏析《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
此诗首句写寻者问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话,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关于《寻隐者不遇》全诗及赏析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寻隐者不遇》全诗及赏析篇1【诗句】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出处】唐·贾岛《寻隐者不遇》。
【意思】松树下寻问隐士的童子,他说道老师父采药而去。
【全诗】《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题解】唐代贾岛的五言绝句。
写作者去寻找隐居在山里的友人而没有见到的情景。
全诗是:“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意思是说,在松树下向隐者的徒弟打听隐者,他回答说师傅采药去了,就在这山中,但云雾弥漫而又浓密,不知他在山中的什么地方。
诗中主要写童子的回答,通俗自然,清淡朴素,表现含蓄。
“去”,“处”二字,古代同属御韵。
【注释】①言:说、讲。
处:这里是行踪的意思。
【全诗鉴赏1】诗写的是一次寻访。
寻访的结果是“不遇”。
“松下问童子”一句写问,以下三句则是对答。
问写得极简括。
不须明写谁问和问什么,因诗题和对答有清楚的交代。
答语是诗著意之处,“言师采药去”,童子说师父进山采药去了。
这一句本来已是一个完整的答复,但如果就此打住,就没有诗意了。
小童对答复作的一番补充:师父就在这座山里,在那云雾迷蒙的某个地方,但具体在哪儿,谁也不知道了。
“只在此山中”的“只在”二字是很肯定的语气,仿佛作了确切的回答,但“云深不知处”叫人哪里找去?说了半天,还是等于零。
然而这两句补充并非多余,它不但是十分天真的话,而且语意佳妙。
这不是故意卖弄口舌,而是生活中常有的那种无意中得到的妙语。
它生动反映出“隐者”特有的生活趣味和情操。
诗通过描写“隐者”那出没云中、神秘莫测的行踪,隐隐透露出其洁身自好,高蹈尘埃之外的精神风貌。
寻访“不遇”,通常是一种扫兴的事。
古诗两首
3 古诗两首【教材分析】《寻隐者不遇》和《所见》均为五言绝句,《寻隐者不遇》的作者是贾岛,记叙了诗人前往山中寻访隐者而没有遇到这件事。
课文主要写了诗人与童子的问答,体现了隐者高洁的性格以及诗人对他的仰慕。
本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平白如话,意境幽远。
《所见》则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写了夏天中午所见到的情景,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
【学习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 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学习重难点】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
2.通过思索、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环境、心情,并反复吟诵、回味,理解诗人的言外之意、意外之情。
【知识链接】贾岛:(779~843年),字阆(读浪)仙,人称诗奴,又名瘦岛,唐代诗人。
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涿州市)人。
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
自号“碣石山人”。
据说在长安(今陕西西安)的时候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才华,并成为“苦吟诗人”。
后来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
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今四川蓬溪县)主簿。
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精彩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题李凝幽居》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题诗后》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忆江上吴处士》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剑客》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随园先生。
晚年自号苍山居士,清代诗人、诗论家。
浙江钱塘人。
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代表作品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随园随笔》等。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寻隐者不遇》;能理解古诗,理解“不遇”、“言”、“云深”等词语的意思。
3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教学设计3篇 古诗《寻隐者不遇》教案
3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教学设计3篇古诗《寻隐者不遇》教案下面是小编收集的3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教学设计3篇古诗?寻隐者不遇》教案,供大家参考。
3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教学设计13、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略意思。
3.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所叙述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难点: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所叙述的思想。
2.通过思索、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环境、心情,并反复吟诵、回味,理解诗人的言外之意、意外之情。
课时安顿:2课时第一课时寻隐者不遇课时目标:根底性目标:1.能背一首已学过的古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
3.初步理解古诗意思,会背诵古诗。
4.能正确书写诗中的生字,会默写?寻隐者不遇》这首诗。
5.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内容,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
提高性目标:6.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想象力。
7.感悟诗人的心情以及对隐者形象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寻隐者不遇》。
教学过程:一、背诗导入,解题范读。
完成目标1、2 1.师:同学们,世上最美的文字莫过于诗词,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诗的国度,有着源远流长的诗歌传统,这片土地上曾产生了浩如烟海的诗词名篇。
它们或抒发诗人的豪情壮志,或描绘山高水长的灵气,或称诵大自然的明净与洒脱…… 2.你能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首为大家背背吗?3.出示课题?寻隐者不遇》,请学生说说课题的意思。
4.教师范读这首诗,学生学读这首诗。
二、自学古诗,理解诗意。
小组合作完成目标3 1.师:这首诗读来琅琅上口,而且简单易懂,老师相信同学们自己就能读懂。
现在请大家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可以自己思考,可以互相讨论,也可以问老师。
〕2.交流汇报学习所得。
(交流时可推派代表,可四人合作,也可以在此根底上提出不同的见解)。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必背内容温习资料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必背内容温习资料材料第1课《师恩难忘》:赞美教师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随风潜天黑,润物细无声。
赞美教师的成语:诲人不倦含辛茹苦无微不至第2课《陶校长的演讲》:若是咱们天天都如此的问问自己,如此地鼓励和敦促自己,咱们就必然能在躯体健康、学问深造、工作效能、道德道德各方面有长足的进步。
第3课《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松下问童子,牧童骑黄牛,言师采药去。
(言:说)歌声振林樾。
(振:震荡)只在此山中,(此:这)意欲捕鸣蝉,(意欲:心想)云深不知处。
(处:地址)突然闭口立。
(立:站立)——唐•贾岛——清•袁枚练习1 朗诵与欣赏:题秋江独钓图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清•王士禛与“风”有关的古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卢纶《塞下曲》随风潜天黑,润物细无声。
——杜甫《春夜喜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第4课《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讲义》: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讲义祖国放开了绿色的大门,给小孩一片清凉的绿阴。
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芳香的空气,去吧,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讲义。
让敞亮的眼睛去发觉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
用绚丽的色彩去刻画果园的丰收,沃野的耕耘。
鸣禽、野花要和你们联欢,生活里洋溢着欢乐和温馨。
祖国的山水要和你们相聚,请听一听它们心中的声音。
青山说:攀登吧,饱览无穷的风光,满怀青年的豪情!绿水说:前进吧,奔向浩瀚的大海,显示青年的胸怀!去吧,天空会撒开片片云锦,给你们送去明媚的早晨。
去吧,大地会吹来阵阵轻风,给你们留下愉快的黄昏。
祖国放开了绿色的大门,给小孩一片清凉的绿阴。
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芳香的空气,去吧,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讲义。
第6课《变色龙》:线索:发觉变色龙——端详变色龙——放回变色龙材料第1课《师恩难忘》:赞美教师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随风潜天黑,润物细无声。
赞美教师的成语:诲人不倦含辛茹苦无微不至第2课《陶校长的演讲》:若是咱们天天都如此的问问自己,如此地鼓励和敦促自己,咱们就必然能在躯体健康、学问深造、工作效能、道德道德各方面有长足的进步。
古诗两首(《访隐者不遇》《所见》)教案_1
古诗两首(《访隐者不遇》《所见》)教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点:1、学习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能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夏天美好的意境。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前准备:生字词卡片、背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课件、音乐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9月11日总第8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能背诵古诗。
2.学习《寻隐者不遇》,体会诗人寻隐者未遇的怅然心情。
3.学会生字“遇,言”,理解“遇,言,只,深”等字在诗句中的意思。
能说出全诗的意思。
教学准备:生字词卡片、课件、音乐教学过程:教学环节达成目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揭示课题激发学习兴趣,引入新的古诗。
1、揭示课题,让学生读题,并解题。
2、教师简单介绍诗人:贾岛。
读课题并理解“寻”、“隐者”、“遇”二、听录音,理解。
读通顺这两首古诗。
对诗文有初步的印象。
听录音,思考:①全诗共提到几位人物、图中人物分别是诗中提到的谁?(3位。
作者和童子)②这三位人物之间分别是什么关系?(作者和隐者,朋友关系;隐者和童子,师徒关寻③为什么作者拜访朋友没能遇上?④用自己的话口头说说诗意,提出不懂的字、词。
听录音针对老师提出的思考题,对古诗的内容有初步的认识。
三、自读古诗。
读准字音。
注意诗的节奏。
1、学生自由读古诗。
2、学生先自己理解古诗,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和同桌一起讨论交流。
自由读古诗。
在读不懂的词句下面做上记号。
四、合作探究,悟解诗歌。
通过朗读,体会古诗的意境,借助译文,理解古诗,体会作者的情绪变化:满怀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并想象诗句所揭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进一步体会古诗主旨。
1、指名朗读。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所见,游园不值,寻隐者不遇
游园不值诗意
也许是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爱惜的青苔,
轻轻地敲柴门,久久没有人来开。 可是这满 园的春色毕竟是关不住的, 一枝粉红色的杏 花伸出墙头来。
古诗
所见
所见诗意 寻隐者不遇 寻隐者不遇诗意 游园不值 游园不值诗意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所见诗意
个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在林间边歌边走,嘹亮
的哥声在林子上空回旋飘荡.大概是想捉正在 叫着的蝉吧,他忽然站住不走了,也不再唱歌 了.
寻隐者不遇
(清)袁枚 松下问童子 ,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诗意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
经采药去了山中。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 山里,可山中云雾弥漫,不知道他的行踪 。
游园不值
( 宋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