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上课讲义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重点整理版知识讲解

社会心理学重点整理版知识讲解

该重点为某只月饼依据这学期期末老师上传的重点和最后一节课的考点提示整理,内容比较概化,用于考前突击,具体内容大家还需要结合教材研究一下。

上传给大家共享,也希望能抛砖引玉,期末一起加油,祝大家取得好成绩O(∩_∩)O~社会心理学复习纲要:题型:单项选择题20题,名词解释5个,简单6题,论述2题,综合1题参考书目:佐斌《社会心理学》;13校社会心理学第四版关注知识点:一社会心理学概述社会心理学的理论p1-p14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自我本我超我、生死本能);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直接学习观察学习,奖励惩戒);泰菲尔和特纳:社会认同理论(社会分类、社会比较、积极区分);霍曼斯:社会交换理论(人际关系比作交易);G·米德、布卢默:符号互动理论;进化社会心理学理论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及方法论p15-p28历史:起源:德国的民族心理学(科学心理学之父冯特《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和英国的本能心理学兴起及发展: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兴起,社会心理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一战后:F·奥尔波特实验社会心理学之父《社会心理学》)危机与应对:20世纪60年代末期的社会困扰,针对实验法的外部效度问题反省,后现代主义社会心理学的出现。

方法论:课题的选择和研究设计:研究课题的选择来源:日常观察经验、对已有的课题选择。

好课题:应用性、创新性、可行性相关研究与因果研究:相关研究:量化研究的方式,研究自变量间的关系,不能揭示因果关系。

分为正相关和负相关。

实验研究: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实验室实验与现场实验。

注意问题:实验者效应(用双盲研究消除)、伦理道德问题。

获得研究材料和数据的具体方法:观察法(参与、非参与。

操作简便、利于描述社会行为。

但有些情景难以观察、样本缺乏代表性)、访谈法(结构、非结构、半结构,互动性强)、问卷法(结构、非结构。

最常用,简单易行,需注意题目设计和样本代表性)、测量法(心理、社会)、实验法(认知神经科学。

《社会心理学》自考资料

《社会心理学》自考资料

《社会心理学》自考资料第一章总论识记:一、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的学科。

二、社会心理学的特点:1、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2、社会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两大支柱;3、两种倾向的社会心理学;4、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的关系十分密切。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实验室试验法;2、现场研究法;包括:现场实验(这是利用现存的团体,企图验证某项措施或检验某项改革管理办法所产生的效果而采用的方法。

)、现场调查、现场观察研究、模拟研究(是研究者设计的一种人为情境,是对真实社会情境的模拟,以期探求人们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下的心理活动的发生与变化)。

3、历史档案分析法。

四、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问题:1、研究必须无损于被研究者的身心健康;2、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某些技术问题不能视为欺骗行为。

领会: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有: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2、社会心理学着重探讨社会与个体的相互作用;3、社会心理学强调要探讨情境;4、社会心理学注重个体内在的心理因素。

二、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关系:1、在理论与方法论方面有许多内在的相通之处。

2、在研究对象方面也有相同之处,只是双方的侧重点不同3、在研究方法方面有相同之处,都采用了问卷法、谈话法等方法。

4、社会心理学是在社会学和心理学这两门学科的基础上产生的。

三、实验室实验法是控制一切估计会干扰实验结果的其他因素,有目的、有组织地操纵某个因素,查明被实验者心理效果和影响。

四、现场研究法,是结合社会生活实际情况进行研究的方法。

五、历史档案分析法,是收集历史上所记载的某个团体或个人的心理活动的资料,加以分析,从中寻找社会心理活动的规律。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动向★★★一、冯特于1879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试验室,心理学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领会:一、实验社会心理学建立与发展的客观条件:社会心理学的发展首先要受到人类知识水平的限制;实验社会心理学的特点,是把人们的社会心理现象当作客观的自然现象一样,加以观察并作定量化分析,并且根据研究所得材料来解释、控制与调节人们的行为。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教学提纲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教学提纲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心理根据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构成部分:个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人际相互作用和社会影响一、社会心理发展1、社会化2、态度及其测量二、认知社会心理学1、社会知觉2、刻板印象与归因3、自我概念4、价值取向三、社会互动1、沟通2、人际吸引3、人际关系4、助人行为5、侵犯行为四、社会影响1、从众、依从和服从2、劝导与态度改变3、群体中的相互作用4、合作、竞争与冲突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一、史前思想积累阶段柏拉图:人性深受社会环境影响,教育和社会制度可以改变人性。

亚里士多德:人性由生物本能决定,难以改变。

孔子:对人的社会知觉和评价是相对的。

老子内心和外表的矛盾长存。

二、产生阶段阶段(一)社会心理学的初创时期学科影响:社会心理学由“生物还原主义”向“心理还原主义”过渡心理学与社会学靠近和渗透直接来源: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二)实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三、迅速发展阶段社会心理学发展趋势:1、各种心理学努力寻求统一2、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与人文主义研究方法并用3、世界化和本土化相兼4、各种研究取向进一步综合5、话语心理学可能促使社会心理学深化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强化理论的核心概念:联结、强化、模仿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又称为观察学习理论),接受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多数原理,但是更加注意线索对行为、对内在心理过程的作用,强调思想对行为和行为对思想的作用。

社会学习的过程:(一)注意过程(二)保持过程(三)复制过程(四)动机过程社会学习理论的评价:社会学习理论也被批评为借用认知概念,但没有揭示导致认知活动结果的过程与条件,并且其交互决定论带有二元论色彩。

社会交换理论社会交换理论认为社会中的任何事物都有特定的价格,整个社会活动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等价地给予或回报彼此间所需要的事物。

基本命题: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剥夺——满足命题、攻击——赞同命题、理性命题核心概念:行为者、资源、交换结构、交换过程新进展:承诺、情感、信任社会交换理论的评价:社会交换理论与整个刺激-反应理论一样,忽视对中介心理过程的探讨,又不像社会学习理论有系统的实验证据,其理论的视角也倾向于将人看成是简单实惠驱动。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攻击行为】一、攻击行为:是以伤害某个想逃避此种伤害的个体为目的的任何形式的行为。

二、1.依据意图/目的分类:敌意性攻击,工具性攻击。

2.依据形式和方式分类:亲社会攻击行为,被认可的攻击行为,反社会攻击行为。

※三、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

1.直接外因:挫折,挑衅,诱因(厌恶性刺激诱因;奖励性诱因;示范性)2.背景因素(温度与攻击行为,家庭冲突与暴力,暴力性的大众传媒和游戏3.影响攻击行为的个体因素(控制性,归因方式,性格类型,敌意性偏向)四、“挫折-攻击假说”在攻击对象或者其他人没有报复的情况下,攻击行为可能一直继续下去。

挫折带来的消极情感激发攻击行为。

【亲社会行为】一、亲社会行为分为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

1.利他行为:不带私利,行为结果和动机都利他。

自觉自愿,不图回报。

2.助人行为:带有个人目的的和利益倾向,比利他行为的外延更大。

二、亲社会行为发生的理论阐释。

习得论(后天环境中学习形成),本能论(遗传决定),社会交换理论(趋利避害)※三、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1.外部因素:旁观者效应,榜样的示范作用,情境的模糊性,相似性。

2.内部因素:认知因素,个体心理状态(为了减轻内疚感或者提升自我形象,消极心境与助人,好心情-好行为)3.人格特征:具有强烈的社会动机;相信自己对事情有影响力;有适合于情景需要的特殊能力;同情、理解他人,有责任感。

【社会影响】※一、从众的影响因素。

A.个体特点。

1.总的结果:个体的从众主要处于群体规范性压力。

要与该群体交往,个体在群体中所处地位相对比较低。

2.个体能力(一个人觉得自己有能力完成任务,就不可能去从众)3.性别差异(差异很小)4.文化差异B.群体的特点。

1.群体规模2.群体一致性(一致性越高,群体凝聚力越大,从众压力也越大)C.任务特点1.任务难度:人们更容易对困难的任务表现出从众行为。

2.任务的形式。

3.当要个体知道要私下记录自己最初的反应时,从众减弱(承诺行为)4.不需要社会现实性的问题,表现出更少的从众5.指导语的影响。

自考04265社会心理学资料

自考04265社会心理学资料

自考04265社会心理学资料自考 04265 社会心理学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的领域S1 对社会心理学的理解1、社会心理学是致力于理解人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及其本质和起因的一个科学领域。

研究对象是人,是人的社会和人的社会行为。

在格尔登·阿尔波特的经典定义中,社会心理学主要表现为个体行为的研究2、人之社会行为的起因:(随研究深入发展)⑴他人的特点和行为;⑵在与他人交往中的基本的认知过程;⑶生态意义上的环境因素,以及环境因素对我们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⑷社会行为和社会思想发生的文化背景;⑸与社会行为相关的生物和遗传因素3、社会心理学内涵的综合理解或总结:“社会心理学主要侧重于理解社会行为和社会思想的起因,研究和确定在社会情境中影响和制约我们的情感、思想、行为的各种因素”S2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1、心理学,德国学者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为开端。

实验或科学的研究方法,一直被认为是当代心理学的最重要标志2、1908年心理学家麦独孤和社会学家罗斯,分别出版了他们取名为《社会心理学》的专著。

1908年作为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3、弗罗德·阿尔波特于1924年出版了其著名的《社会心理学》专著,该书曾经被广泛作为美国各大学的教科书,深深影响了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兴起与发展。

尤为关键的是,弗罗德·阿尔波特是以实验为基础和基调,来展开其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和理论的;同时注重研究社会情境中个体的行为。

4、乔治·米德以符号与语言展开社会心理学研究;约翰·杜威立足于社会现实,提倡一种心理学的社会实践;墨菲最早研究人格问题的社会心理学家;谢里夫对社会和团体规范及人际关系的开拓性研究;巴特莱特对于记忆和思维所作的社会心理学实验影响了社会认知的心理学研究;库尔特·勒温被称为当代社会心理学之父,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倡导者,团体动力学研究的开创者,以及应用社会心理学的奠基者;认知平衡理论的提出者弗利兹·海德,认知不协调理论的提出者费斯廷格;合作与竞争理论的提出者达奥奇;归因理论的主要发展者哈洛德·凯利;旁观者效应的主要研究者达利5、社会心理学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主要侧重发展倾向:其一是认知领域的发展,其二是应用方向的发展。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完整版)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完整版)
ii. 完全随机化,包括 随机选取参与者、随机分配参与者 3) 典型的外生变量:要求特性
i. 定义:研究中的某些线索暗示参加者应当如何反应以及实验 者希望他们如何反应
ii. 解决方法:实验者应尽可能减少要求特性,包括: a) 实验开始时不要泄露研究的意图 b) 采用标准化程序
4) 控制自变量方法: i. 单因素实验: 只控制一个自变量 ii. 因素设计实验:涉及两个或多个变量,可获得自变量各自单 独的主效应、以及两个自变量产生的交互效应
2. 图式加工信息的优点:
1) 帮助回忆; 2) 有助于信息处理;加速自动推理; 3) 添加信息;帮助解释;提供预期。 3. 图式加工信息的缺点: 1) 使人过于倾向于接收与图式吻合的信息 2) 使人常常忽略与图式不相吻合的信息 3) 使人补充与图示吻合、但可能不真实的信息 4) 人们不愿意改变已经形成的图式 4. 图式的应用: 1) 记忆:锚定和调整启发及其偏差 i. 人们在信息不充分时,会根据某个参考点调整判断 ii. 导致偏差:参考点太高或太低,导致不恰当的估计
第四讲 社会知觉和自我认知
一、社会知觉 1. 定义:人们运用所能得到的信息形成对他人的印象、认知和判断。 1) 对人的知觉,包括对他人、自己、社会群体 2) 并非仅限于对人形成印象,还涉及对有关信息进行记忆、推理、 判断、理解和解释,本质是人的认知过程 2. 社会知觉过程中的信息加工 1) 注意突显信息(格式塔) i. 主题背景原则 ii. 消极特性效应 2) 注意核心特质 i. 实验:Asch 冷酷热情实验 a) 被试:166 名大学生、46 名大学生,均分成两组 b) 任务:听一组描述性格特征的词,对被描述者形成印象; 之后在 18 个词(因变量)中选出被描述者应有的特质。 c) 操纵:热情——冷酷;有礼貌——粗鲁 d) 结果:一部分特质受了很大的影响,其余未受影响。 e) 结论:有些特质(核心特质)与其他特质关联很高 3) 对信息类别化(刻板印象) i. 人们自动地把信息看作某组信息的一部分,而非独立的 ii. 对个体做出与其所在类别的刻板印象相一致的评论 4) 运用图式加以记忆

自考“社会心理学”串讲资料第五章

自考“社会心理学”串讲资料第五章

自考“社会心理学”串讲资料第五章第5章社会知觉第1节知觉与社会知觉社会知觉:专指具有社会意义的那种知觉。

而社会意义是离不开人的,所以社会知觉也称人知觉、对人知觉、人际知觉。

也包括个体对自我的知觉,对群体成员和群体本身的知觉。

感觉被认为专指人对外物现象个别属性的认识,知觉则是整体性的认识。

知觉的整体性和理解性是知觉的两大重要特征。

社会知觉也称社会认知,社会知觉的具体对象是人,当然应该包括自我这个人在内。

自我知觉:自己对自己的认识,也是社会知觉、人际知觉的一个方面。

第2节社会认知的范围社会认知:主要指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对他人性格的认知,对人与人关系的认知,对人的行为原因的认知。

印象形成:是把一个人若干有意义的特性进行综合、概括,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征。

阿希对性格的印象形成进行研究。

对于印象形成中的特征,分为中心特征和边缘特征。

以“热情”、“冷淡”为中心特征,以“文雅”、“粗俗”为边缘特征。

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包括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他人与他人的关系,研究者塔旧里(1955)。

社会认知的范围:①对他人表情的认知;②对他人性格的认知;③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④对行为原因的认知。

对他人表情的认知通过哪些线索?(1)面部表情。

人的面部表情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刺激,它既有先天遗传的成分,也有后天习得的成分。

在面部表情中,目光接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2)身段表情。

身体姿势和姿态传递着信息,人们可以通过身段表情,来判别认知他人的情感和意图。

(3)言语表情。

我们对他人的认知,不仅取决于他说话的内容,也取决于他怎么说,如说话的音调、速度、节奏等等。

言语的音调、速度等特征统称言语表情。

对他人的性格的真正认知,必须通过长期的共同生活才有可能,这正如中国有句老话所说的:“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第3节社会知觉的特点□社会知觉的总的特点:复杂性、主观性、易出偏差。

第4节社会知觉的若干效应※首因效应:当与人接触,进行认知的时候,首先被反应的信息,对于形成人的印象起主要作用。

自考--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

自考--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

社会心理学1首因效应:人们在对他人形成印象的过程中往往根据最先接受到的某些信息形成印象。

这种最先的信息对人形成印象具有强烈影响的现象成为首因效应。

2近因效应:在某些时候,人们最后所接受的信息也能左右其形成的印象,这种最后接受的信息对人们形成印象具有重要作用的现象称为近因效应.3中心品质:那些与刺激物的其他若干特征联系密切、对印象形成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品质称为中心品质。

4、刻板印象:就是类别化的产物,是指人们对某个群体中的人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5晕轮效应: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这就是~。

6印象管理:试图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某种印象的过程,就是~.7登门槛效应:当个体先接受了一个小的要求后,为保持形象的一致,他更可能接受一项重大、不合意的要求,这叫做~,又称为得寸进尺效应.8门面效应:如果对某人提出一个很大而又被拒绝接受的要求,接着向他提出一个小一点的要求,那么他接受这个小要求的可能性比直接向他提出小要求而被接受的可能性大的多,这种现象称为~。

9态度: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作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10、睡眠者效应:由于信息源的低可信性的影响使人们不能恰当地估算信息内容,从而形成否定性的态度;随后由于这种影响的消失又能对信息作出正确的估计,使否定的态度变得肯定。

这个反效果被称作~.11、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指外在压力试图破坏相恋两人的爱情关系,反而使两个人爱的更深的现象.12、武器效应:人们将武器增强侵犯行为的现象称作~13、去个性化:指个人自身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的现象.14、社会助长:也称为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15、群体极化: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16、冒险转移:群体决策比个人决策更具有冒险性的现象,就称为~。

四川自考《社会心理学》(大纲)复习资料

四川自考《社会心理学》(大纲)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述一、考核知识点(一)、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二)、什么是社会心理学(三)、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二、考核要求:(一)识记1、“大五”人格理论: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愉悦性、公正严谨性2、生活的意义是什么:①能够自主②能力③关系④自尊3、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这个定义是我们认为最全面的。

4、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①个体过程②人际过程③团体过程5、学派时期是心理学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其中最有影响的流派有三个: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

它们在美国分别是第一、第二、第三势力。

6、人本主义性理学与人的自我实现:人本主义是马斯洛和罗杰斯在批评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的基础上,借鉴了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而创立的一个心理学流派。

7、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①早期状况②起步阶段③发展阶段④反思阶段⑤大发展阶段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一、考核知识点(一)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二、考核要求一、识记1、学习理论的特点:①它假定行为主要由个人过去的学习经验而来②该理论倾向于将行为的原因归于外在环境,而忽视个人对环境的主观感受。

③学习理论通常只想解释外显的行为,而非主观的心理状态。

第三章社会认知一、考核知识点(一)个人知觉(二)自我知觉(三)社会认知(四)归因问题二、考核要求(一)识记1、第一印象:在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有关对方的最初印象叫做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中最重要的、最有力的是评价。

2、个人知觉中的偏差:晕轮效应,与晕轮效应相对的是负晕轮效应,也叫作扫帚星效应。

3、非言语线索一般包括:①人际距离②身体姿势③目光接触4、自我图式:Markus 和Wurf用自我图示来说明个体的自我概念,并用它指称一个人对自己的特殊信念。

5、自我提升:也叫作自我美化,它是指个体以一种有利于对自己做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

6、图式:它是指一套有组织、有结构的认知现象,包括对所认知物体的知识、有关该物体各种认知之间的关系以及一些特殊的事例。

自学考试社会心理学汇总(2024)

自学考试社会心理学汇总(2024)

引言概述:自学考试是一种灵活的学习方式,社会心理学是现代社会中重要的一门学科。

本文将通过5个大点来汇总自学考试社会心理学的相关内容,为读者提供专业且详细的知识。

正文内容:一、社会认知1.社会认知的概念及重要性2.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变化3.认知偏差与社会心理学的关系4.信念和态度对社会认知的影响5.心理理论在社会认知中的应用二、人际互动与沟通1.互动与互动模式2.社会规范对人际互动的影响3.沟通的基本概念和理论4.非言语沟通的重要性5.沟通障碍与解决途径三、群体行为与领导1.群体行为的概念和特征2.群体决策和团队合作3.群体归属和集体认同4.领导的理论和类型5.领导风格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四、社会影响与态度变化1.社会影响的概念和类型2.社会规范对个体的影响3.社会认同和社会影响的关系4.认知失调理论和态度变化5.非言语沟通的重要性五、群体观念、社会地位与个体行为1.群体观念的形成和变化2.社会地位的概念和影响3.自我概念和社会地位的关系4.自我现象和自我认同5.社会地位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总结:本文通过引言概述和5个大点的详细阐述,分别介绍了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认知、人际互动与沟通、群体行为与领导、社会影响与态度变化,以及群体观念、社会地位与个体行为等内容。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心理学的应用和意义,进而更好地适应和应对现代社会的需求。

希望读者通过本文能够获得专业且全面的关于自学考试社会心理学的知识。

引言概述: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与人之间互动以及如何受到社会环境影响的学科。

自学考试社会心理学是一个涉及社会心理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考试科目。

本文将以引言概述、正文内容、总结等部分详细介绍自学考试社会心理学的相关内容。

正文内容:一、社会认知1.社会认知的定义: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他人的观察、思考和理解过程。

其中包括认知结构、认知过程和认知偏误等。

2.认知结构的作用:认知结构是人们对社会现象和人际关系进行组织和储存的方式。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Social)心理学复习资料一、大纲内容1 社会思维1.1 自我概念1.2 自尊1.3 行为归因1.4 自我知觉2 社会影响2.1 从众2.2 说服2.3 群体影响3 社会关系3.1 偏见3.2 攻击3.3 利他主义与亲社会行为3.4 冲突二、知识框架1 社会思维1.1 自我概念自我就是自我意识,是指对自己存在的察觉,即自己对自己认识的一切,包括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他人的关系等。

自我意识包括主我与客我两个部分,前者指个体的纯粹经验,后者指经验的内容。

个人的自我意识是由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等心理成分构成。

自我意识具有客观性、矛盾性、形象性、独立性和倾向性的特点。

詹姆斯的将自我分为:主观我和客观我。

前者指个体的纯粹经验,后者指经验的内容。

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人现象场中与个人自身有关的内容,是个人自我知觉的组织系统和看待自身的方式。

还提出了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概念,并指出这两者的差距就是导致神经症的原因奥尔波特提出了统我的概念,将个人躯体的自我感觉、自我同一性、自我扩展、自尊、自我意识、理性活动的自我意识、对统我的追求及主体自我等内涵都归到统我的概念中。

米德的符号相互作用理论也才用了主体我和客体我的划分,并阐述了主体我和客体我的关系。

客体我是自我活动的本体建构,它制约主体我的活动,而主体我是客体我变化、发展的引导者。

前一时期的主体我活动将变成后一时期客体我的内容。

1.1.1 自我概念的作用保持内在一致性:拥有积极自我概念的学生为了匹配自己的积极自我意识,其行为更多的就是积极的。

解释经验的系统:人们更倾向于用与自我概念相一致的方式来解释自己的行为。

自我概念的不同会导致经验解释的不同,如果认为自己能力一般的学生在解释好成绩的时候会十分满足。

决定着人们的期望:在各种情境当中,人们对于事情发生的期待、对于情境中其他人行为的解释以及自己再情境中的行为都高度决定于自己的自我概念。

1.2 自尊是自我概念中与情绪有关的内容,它指一个人如何肯定和赞扬自己,是自我评价的重要维度。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心理现象的科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下;个体与群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2.参照群体:个体从心理上把自己列入与之对照;并在评价;态度;行为及价值观形成之上接受其影响的群体..3.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的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4.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是对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体验和控制..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5.社会角色:是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客观期望;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6.镜像自我:依据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形成自我概念..7.角色采择:依据镜像自我;按照别人的期望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并塑造自己..8.社会认知:是个体对人们包括自己个他人的社会信息作出感知;推断的过程..包括对他人的认知;对自己的认知;对人和人关系的认知..9.图式:过去经验中形成的关于个人群体角色或事件;一套有组织的认知系统或结构..可以是语言材料的;也可以是视觉材料的或其他具体材料的..10.社会印象:通过人们对认知对象的接触和知觉在头脑中形成并留在记忆里的认知对象的形象..包括对认知对象外表的记忆和人的行为;人格;情绪特征的记忆;具有综合性和完整性..11.印象管理: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或控制别人形成对自己印象的过程..即有意识地留给别人一定的印象..12.社会态度: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有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13.侵犯:即侵犯行为;也称攻击或攻击行为..指有意伤害别人;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14.利他行为:一种自发形成的;把帮助别人当做唯一目的且不期望任何外在酬赏的社会行为..15.人际交往: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言符号系统相互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过程..16.群体:当个人按某个特征结合在一起;并进行共同活动相互交往时;才形成了群体..简答论述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答:1个体社会心理和行为;主要研究特定生活条件下的个体;考察影响个体心理和行为特征形成的社会因素有哪些;它们是通过什么途径发生作用的;发生了怎么的作用;怎么发生作用..①人的社会化和自我意识②人的社会动机③社会认识④社会态度和社会改变2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研究的是社会情境中一个个体与另一个个体或者多个个体的关系;讨论人与人之间如何产生吸引;有什么样的影响因素;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①人际关系→认知;功能;改善②人际沟通→类型;功能;程序;效果③人与人之间社会行为是如何发生的3群体心理;研究群体成员;群体与个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①群体对群体成员行为的影响②群体领导人的地位和作用③群体领导人的领导行为④大众群体心理;民族心理4应用社会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史社会心理学的分支;是把社会心理学的方法;理论与原则运用于对社会问题的理解与解答的应用科学..①环境社会心理学②人与生活环境的相互作用③自然灾害对人的社会心理的影响2.社会交换论3.认知理论答:1场论与群体动力学▲心理动力场:认为部门与整体之间存在心理关系;人们可以对部门进行整合;即可以通过心理场来进行;心理场包括环境与个体两个方面..人的各种行为都是通过心理动力场来发挥作用的..2认知相符理论①认知相符平衡论:以认知趋向一致的状态来解释心理活动及行为变化②认知失调说:人的行为总是一定认知和信息;当人脑中出现两种相反认知或信息时则会不愉快;而激发人去解决这种不协调..③认知一致性理论:探讨与预测人接受信息后;为保持内部一致性而调整原有态度的理论④认知——情感理论:强调认知与情感相符合;它们是相互影响的..4.人际行为的三维理论答:1美国心理学家伦茨认为;每个个体都有人际交往的建立一定人际关系的需要..2三维理论:a.人与人之间“包容”的需要;即希望从交往中与他人建立和谐关系b.人与人之间“控制”的需要;即在“权利”的基础上希望对他人作出某种良好的调节作用c.人与人之间“感情”的需要;即在“友爱”的基础上与他人建立并维系某种良好关系..5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原则答:1客观性原则:实事求是2宏观与微观相统一原则3交往原则4人道原则:①被试者必须是自愿参加的②不能让被试者去做风险大的事③研究者要进行“风险——获益分析”即在研究中让被试承担的风险与通过研究获得的利益平衡..6社会心理学形成时期的三大直接来源答:1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有一种“超个体的灵魂”的实体存在;它从属于叫做民族的“超个体的整体”..2法国的群众心理学:以群众的心理作为研究对象;对群众和公众时尚;风俗;舆论;传说等社会现象所表现出来的共同行为进行研究..3英国的本能心理学:从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出发;探讨了个体行为的动力问题;并将这种动力归结为本能7.社会化的特征答:1以遗传素质为基础2具有独特的个性3具有普遍的共性4具有能动性5贯穿人生全程8.社会化的内容与类型答:内容:▲政治社会化▲民族社会化▲法律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类型:★早期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再社会化★反向社会化8.社会化的途径答:1社会教化:是指社会通过社会化的机构及其执行者实施社会化的过程①社会教化的共同内容:a.教授基本生活技能b.教导行为规范c.培养社会角色d.树立面向未来的社会目标②社会教化的类别:a系统的正规教育学校;劳教所B非系统非正规的教育家庭;习俗2个体内化:个体必须接受社会影响;并把外部现实或客观现实转化为内部现实或主观现实;这个过程称为个体内化①替代性强化模仿学习②认知加工:个体通过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加工;把现实世界内化的过程;并从中建立联系③角色扮演:扮演真实角色;扮演假象角色;暂时充当某一角色④主观认同:个体主观上把自己属于某一个体或群体;并在行为模式上向其看齐的过程..⑤自我强化:指个体在某项活动中达到自定的标准而获得精神满足9.影响社会化的因素答:1社会文化;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不同时期;不同阶级;不同民族和不同地点;都会使文化带上时代特点;民族特点;阶级特点和地区特点..因此;不同的文化因素对个体的社会化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2家庭;①家庭的社会教化功能;家庭是由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而建立起来的群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②家庭影响的研究:a.父母态度;父母与孩子之间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接受——拒绝;二是支配——服从;两种基本要素都程度不同地存在于父母与孩子的相互作用中;可以组成二维坐标系统..鲍姆林德将父母态度分为三种:专断型;随意型;权威型..▲控制点:人们认为自己对周围环境和个人行为结果的控制程度..▲戈登认为;父母态度与儿童控制点密切相关;娇宠儿童常具有外控特征;内控倾向的儿童其父母更为和蔼有教养;更为民主和讲道理..b.家庭氛围;▲专制家庭和民主家庭;专制家庭中的孩子爱吵架;人缘不好;对奖励和惩罚漠不关心..民主家庭中的孩子天真活泼;有上进心;有人缘不爱吵架▲自由度小的家庭的孩子缺乏上进心;畏缩;人缘不好▲惩罚和严厉程度高的家庭中的孩子不体谅别人;麻木不仁;优柔寡断▲父母与孩子的亲密程度;没有显着差异▲父母对孩子教育各自承担的责任;没有显着差异▲兄弟姐妹间的亲密程度高的家庭孩子很少有嫉妒心;不爱吵架;行为不放纵;合作性强;诚实;情绪稳定;讲道理..③父母的文化素养;相关④父母的教养方式;显着相关⑤父母的冲突;显着相关3学校的社会教化功能:▲教师▲同学▲校规校纪▲责任义务4大众传播媒介:▲网络▲广播▲图书;杂志;报纸等10.自我意识的成分答:1自我认知: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也是自我调节控制的心理基础..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2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方面的表现..自尊心和自信心是自我体验的具体内容..3自我控制:对行为;思想的控制..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11.自我意志的发生与发展答:1人——我知觉分化:①3个月分化性微笑②7——8个月关心镜中形象③10个月主动看镜中自己并与之玩耍④2岁确定镜中的形象是自己2有关自我词的掌握:①6——8个月对直接身体有了连续感觉②1岁半听到别人叫自己名字知道是谁③2岁左右会使用自己的名字知道是在叫自己④3岁时会用第一人称“我”称呼自己自我意识的建立12.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答:1产生社会知觉:是关于他人和自我所具有的属性的一种整体性知觉2社会印象形成:通过社会知觉形成的直接的认知在头脑中保留下来3进行社会判断:在社会知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认知一对他人的知觉1内容:a.对他人情感;情绪的判断b.对他人人格的判断方法:时间考验;利益考验;危难考验;世态炎凉考验 2过程如何对他人产生社会知觉a.寻找意义;有意义的印象;“中心品质的影响”:中国:两性关系西方:诚信b.注重显着性信息中国人:以貌取人负向效果:是指人们对他人形成印象过程中;消极信息的作用往往大于积极信息的作用3对信息进行类别化产生刻板印象:人们对某个群体形成概括固定的看法 4运用图式功能:帮助人们提取信息;加快信息加工速度;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填补社会认知者所需信息13.贝姆的自我知觉理论答:1个体对自己态度;情感和其他内在状态的认识;部分是根据他们自己外显行为或该行为发生的环境而推断出来2在某种程度上;内在线索是微弱的;模糊的..因此个体要站在外部观察者的角度依据外部线索推断人的行为..如果个体没有受环境的引诱和约束;自由地做出自己的行为;该行为就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个体..14.印象形成的主要法则答1累加法则:指我们对他人形成印象时;把认知到的有关他人的各种品质相加;求其和;以此形成对他人的总体看法..2平均法则:指我们把认知到的有关他人的特征信息相加;然后再算平均值;以此平均值为基础形成对他人的印象..3加权平均法则:人们在平均化所有特质的同时;给他们认为更重要的特质以更高的权重..15.认知启发答:人加工信息的能力有限;在认识他人时常不对所有信息进行感知;而操近路感知那些最明显对形成判断最必要的信息..1表征性启发:人们根据当前的信息;事件;与其认为的典型信息;事件相似程度进行判断..2获得性启发:人们根据某种信息更容易在心里想起来的程度进行判断的方法..3锚定启发:人们进行判断时先抓住某个锚定点开始;然后逐渐调整最终得出一个结论..16.印象管理的方法答:1.保持形象的一致性1“登门槛“效应:当人们一旦接受了别人无关紧要的小要求以后;常常也会接受别人第二个较大而且麻烦;不合心意的要求..2门面效应:一个有很好自我形象的人;拒绝了一个大要求后;发现有损形象;则会接受一个小要求来保持自己的社会一致性..2.讨好卡耐基6条让别人喜欢自己的方法:1真诚关注2记住对方的名字3做一个好的倾听者4谈论别人感兴趣的东西5真诚地使别人觉得他是重要的6微笑琼斯:1恭维抬举2意见;判断上行为上尊重别人3自我表现4给予好处3.恰当的自我表露17.社会认知偏差+巴纳姆效应答:1首因效应:与人接触时特别是头次接触时首先被反映的信息;对印象形成起作用..★个体相信第一印象的原因:a.人们之间的陌生会增加相互之间的相互吸引b.新异的刺激给人的印象c.第一印象是人们首次交往的产物;受外界和他人影响较小d.人们认为有足够的信息进行判断;就不会再注意以后信息2近因效应:最后的信息对形成人的印象所起的作用3信念因素:人们一旦对某人形成第一印象;这种印象不仅难以改变;人们还会寻找更多信息和理由来支持这种印象4晕轮效应: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的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其他方面的特征5刻板印象:人们对某个群体的人形成一种比较笼统;固定而概括的想法;是类别化的产物6积极性偏差宽大效应:指个体在评价他人时往往对他人作出积极性评价;有一种特殊的宽大倾向7证实偏差:a.认知证实偏差:人们总是有选择地解释和记忆那些能够证实自己即存在信念或图式的信息;他们使人过分相信即时判断的准确性 b.行为证实偏差:人们对某人的行为总有一定的图式;这种图式使人交往时作出符合图式的新行为..即行为表现符合他人对他行为的期望8后视效应事后诸葛亮效应:人们自傲回忆自己曾作出的判断时;倾向于认为这种判断比实际上更为精确9投射偏差虚假一致性偏差:人们常常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和行为的普遍性;认为自己的信念判断很普遍10自我中心偏差:人们常常夸大自己在某种事物中的作用11巴纳姆效应:人们常认为一种虚假的一般性;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自己特性18.琼斯和戴维斯对应推论说答:1“对应推论”即由外显行为推论其人格特质2三个基本要素①非共同效应:是由某种特殊因素而非其他共同因素产生的效果;我们也可以把非共同性理解为独特性..不同的行为产生的效应不同;非共同效应越少;相应推断可靠性上升..②社会赞许性:行为的赞许性越小;本质归因的可能性就越大;相应推断的可靠性就越高..③选择自由性:行为是自由选择的;相应推断就容易..19.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答1人们思索行为原因的过程是复杂的;必须要考虑三方面的因素:客观刺激物;行动者;环境..2三条原则:①区别性:针对刺激物;行动者对同类其他刺激也会作出这样反应吗②一贯性:针对情境;行动者在任何情境和任何时候对同一刺激作出的反应相同吗③一致性:针对人;其他人也会和行动者一样对同一刺激作出同样反应吗19.常见的归因偏差答:1基本归因偏差:过高估计内在因素;原因a.我们社会规范的要求b.在社会环境中;行为者比其他因素更突出2行为者与观察者效应:a.行为者对自己的行为倾向于外在归因自我防御归因b.观察者作出内在归因3自我防御性偏差:归因容易因自尊心的需要而带上偏见..一方面;成功了就做内在归因;失败了就做外在归因..另一方面;为了解释自己的失败;行为者还有可能采取自我贬低来逃避责任..4拟人化错误:社会中某些自然现象本不具有社会意义;但人们作拟人化归因20.社会态度的特征答:社会性;对象性;价值性;稳定性和持续性;内在性21.劝说情境模式答个人与外界的看法存在差异→引起内心冲突;不平衡压力→为了减少差异;压力→接受外来影响;改变态度或者否定;抵制外部影响;以维持原有态度内部情境目标靶中介过程结果传达者1专长性态度学习2可靠性3喜爱性信奉信息学习预先注射感情转移沟通人格相持机制信息贬损1差异性反驳信息曲解2恐惧唤起掩盖措施情境1强化作用2预先警告3分心22.攻击性行为的理论解释答1本能论●洛伦兹认为动物侵犯行为有两种;掠食行为目的是果腹;争斗行为●洛伦兹认为;动物存在着内在的攻击需要;侵犯行为是动物天生的本能行为..洛伦兹还用本能论解释人类侵犯行为;从而认为侵犯行为乃是人类生活中不可避免的..2社会学习论●贝克威兹认为人类本质上不同于其他动物之处在于;学习在人的攻击行为中起重要作用..就人类而言;攻击性倾向和后天习得的反应之间存在着一种复杂相互作用的函数●这种学习出现的第一种作用机制是强化●模仿在儿童行为的形成中式另一个重要作用机制3挫折——侵犯论●米勒:挫折不一定引起侵犯;也可能导致其他后果●博克威茨:小挫折导致的不是侵犯本身;而是愤怒;愤怒引发了侵犯..●武器效应:武器增加侵犯行为发生的可能性23.减少攻击性行为的途径答:1宣泄2报复与惩罚3提供非攻击性榜样4培养对他人的感情移入5感情净化6避免去个性化7社交技能训练8习得性抑制9置换和寻找替罪羊10创造良好环境11培养成熟的个性23.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答:一利他者个人因素1性别:一般来说;需要较大体力或不适合女性性别角色的助人行为;以及当助人时情境较为尴尬时;女性前去协助的倾向性较低..但在善解人意;将自己置于他人情绪空间之中关怀他人方面;女性更强..2年龄:6——12岁的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利他行为有所增加;年龄越大利他行为不一定越多3人格特征:具有较高积极情绪性;共情能力高;高自我效能感;道德发展水平高的人更关心人;也易表现利他行为4助人者的心境:好心情总带来好行为二受助者因素1性别:女性被助多余男性2相似性:人们更愿意帮助和他们相似的人;容易和相似的人产生共情3外部特征:有魅力的人更容易得到帮助;正派;质朴;漂亮;帅气 4责任推断:老人;孩子三情境因素1自然环境:a.阳光灿烂和气温舒适的情况b.在帮助陌生人行为方面;城市越小;提供帮助的人越多;人口密度越大;利他行为越多2时间压力:没有时间压力利他行为多;有时间压力利他行为少3社会环境:东方——赞扬利他;西方——个人主义四社会文化因素1群体规范2价值取向3社会风气五亲社会行为的教育1规范2责任明确3移情能力的培养4助人技能的培养5价值取向的教育24.社会交换论答:1G.霍曼斯强调社会活动过程中的社会行为是一种商品交换..2提出参加者的报偿与代价问题;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得到是报酬;付出的是代价;精神利润就是报酬减去代价..除非双方得利;否则交往无法进行..3分配上的公平原则;也称公平理论..交换理论一项富有成效的结果存在着一种制约社会交换的普遍规范;人们指望通过交往;得到的报酬与他们付出的代价成比例..25.人际吸引的原则答:接近性1在陌生人交往的早期阶段;接近性是增进人际交往的重要因素之一..曝光效应:暴露在某一刺激下越多;越可能对其产生好感的现象2空间上的距离越小;双方越接近;则往往越容易成为知己3邻近性因素并不是持之以恒地发生着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少;尤其是当双方关系紧张时;空间距离越接近;人际反应更消极相似性1在相似性因素中态度是最重要的2在相处初期;空间距离决定了人们之间的吸引;到了后期其相互吸引发生了变化;彼此间的态度和价值观越是相似的人;相互之间的吸引越大3人们倾向于喜欢在某方面或多方面与自己相似的人4名片效应:指药让对方接受你的观点;态度;就要把对方与自己视为一体互补性:当双方需要以及对对方的期望正好成为互补关系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熟悉性:熟悉本身就可以增加一个人对某种对象的喜欢;能偶减少戒心;满足安全需要能力:能力与被喜欢的程度在一定限度内成正比关系;超出了了这个范围;其能力所造成的压力这一变量就成了主要作用因素;使人倾向于逃避或选择外貌:第一印象很重要外貌辐射效应:人们对外貌好的人会作出更积极参与的评价个人的性格特质:开朗的性格是人际吸引的一个因素;“热情”被证明是影响形成的核心品质25爱情三角理论答:1斯滕伯格认为爱情是一个三角形;三边分别代表亲密重视彼此的喜欢;理解与期待;激情魅力与性吸引;承诺决策2亲密是爱情的基本要素;亲密是指两个人的关系中感到亲近;彼此相互关联激情是爱情关系中强烈的情绪体验;包含浪漫;身体的吸引和性驱力承诺是爱情关系中对保持彼此关系的一个决定;是对对方作出爱的承诺3 亲密喜欢:不是爱情;友谊一样;双方只有喜欢的情感;不存在激情和责任亲密+激情亲密+承诺同伴的爱浪漫的爱情:只在乎曾经拥有情:有亲密和责任;但没激情;不在乎天长地久传统中国的婚姻模式激情激情+承诺承诺空洞的爱情迷恋:一见钟情的爱情形式; 愚昧的爱情:有激情和责任没有爱与情;只迷恋于美貌和性;迷恋者可以做却没有亲密感的培养有承诺出令人发昏的事;包括海誓山盟甜言蜜语26.群体对个体的影响1社会促进①个人的活动由于有他人同时参加或者有其他人在场旁观而其活动效率提高;这种现象叫社会促进或社会助长②他人在场→唤起→促进优势反应a.促进简单行为 b.消除复杂行为③结伴效应:由于结伴活动而使活动效率提高eg.小朋友在家不好好吃饭;到幼儿园后争先恐后地抢饭吃观众效应:有人在场观看而使活动效率提高eg.演唱会;上课2)社会抑制1.他人在场并不总会提高个人的绩效;也会出现相反效果;叫社会抑制或社会干扰..2.如何解释社会抑制和社会促进同时存在的现象A.优势反应强化说a优势反应:对于那些简单的事或个体已经熟练到不假思索表现出来的行为;这种增强的动机将产生助长影响;称为优势反应..b.过程:他人在场→提高动机水平→优势反应增强→1 促进熟练工作成绩2 干扰非熟练工作成绩eg.台球玩得好的人在有观众情况下;表现更好;而技术差的相反..c. 原因:他人的存在导致个体精神不集中;尤其是完成复杂的活动;他人的存在造成了个体过大的压力;他人的存在导致个体被评价的焦虑降低;责任意识下降3社会惰化:当个体参加群体活动;其绩效不能单独被评估时;往往比单独一个人完成任务时努力程度小一些..这种效应称为社会惰性化或社会携带..eg.“搭集体便车”现象27竞争心理优势答1道奇的实验实验:要求被试两人一组;分别充当甲乙两家运输公司的经理..两人。

自考04265社会心理学(二)内容整理

自考04265社会心理学(二)内容整理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的领域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及其本质和起因。

二、社会心理学的本质属性同物理、化学或生物、地理等科学学科一样,社会心理学本质上是一种科学性的研究,属于科学研究的领域。

社会心理学的科学属性,充分表现在其研究的科学过程中,其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过程,都是科学的,具有与其他科学学科同样的科学取向。

而有所不同的,是它们的研究对象。

三、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是一种缓慢的过程。

为了研究的方便,本书将其发展历程大致分为如下几个阶段:1.新学科的出现(1908—1924)1908年,心理学家麦独孤和社会学家罗斯(E.Ross)分别出版了取名为〈〈社会心理学〉〉的专著。

因此,有不少心理学家以此将1908年作为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1924年,弗罗德.阿尔波特(F.Allport)出版了〈〈社会心理学〉〉专著,其以实验为基础和基调并注重在社会情境中来研究个体的心理和行为,正是社会心理学随后发展的主要方向。

2.青春期的发展(30年代—60年代)1930年前后,一批热心而杰出的学者,集结于社会心理学的旗帜之下,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库尔特-勒温被称为当代社会心理学之父,真正开创了当代社会心理学的传统。

3.不断走向成熟(70年代—80年代)70—80年代,社会心理学在研究的范围、研究的深度,以及研究成果应用的程度上,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一些经典的研究课题或领域,在此阶段也得到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如归因理论、认知不协调理论等。

80年代,环境心理学兴起,大大推进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应用。

4.不断发展(80年代——)80年代开始,社会心理学已经走向成熟,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当代的社会心理学在继续发展着四、当代社会心理学发展的特色1.重视对于文化因素和文化背景的研究。

文化因素在我们的社会行为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文化因素和文化背景是真正理解人的社会行为所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社会心理学辅导讲义

社会心理学辅导讲义

00266 《社会心理学》辅导讲义第一章总论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考核要求(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识记:社会心理学,是指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的学科。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心理学既研究个体心理活动如何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受他人或团体影响,同时也研究个体心理活动如何影响社会中的其他人或团体。

1、社会心理学着重探讨社会与个体的相互作用。

在人们相互作用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心理现象,就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2、社会心理学强调要探讨情境3社会心理学注重个体内在的心理因素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特点一、识记:社会心理学的特点关于社会心理学的特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加以理解。

1、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2、社会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两大支柱3、两种倾向的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有向两个方向发展的趋势。

——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边缘性的学科。

二、领会: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关系社会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和社会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1、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在理论与方法论方面,有着内在的相通之处。

它们都互相倚重对方的研究成果。

2、在研究对象方面,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也有相同之处,只是双方的侧重点不同,在分析某些社会事件的原因和情况方面,有不同的角度与出发点。

3、在研究方法方面,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也有相同之处。

现代社会心理学已经从社会学、普通心理学两门学科的孕育中脱胎而出,成为一门具有独特观点及体系的独立学科。

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识记: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室研究法;现场研究法(现场实验、现场调查、现场观察研究、模拟研究);历史档案分析法。

2、现场实验:是在自然的情况下控制条件进行实验,对于由此发生的相应的心理变化进行分析研究,作出结论的方法。

3、模拟研究:是研究者设计的一种人为情境,是对真实社会情境的模拟,以期探求人们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下的心理活动的发生与变化的方法。

社会心理学_复习重点整理

社会心理学_复习重点整理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社会,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学科。

2.马斯洛总结的自我实现者的特征能够了解并跟上现实能够接纳自己,别人和环境能够超越环境,而不只是适应环境有自发而不流俗的思想入乡随俗但能够保持独立性,能欣赏生活的宁静有个人的处事哲学和道德标准社会兴趣广泛能与他人建立深厚的友谊并乐于助人能够容忍他人,具有民主的风度有幽默感,能够在生活中化解紧张能够承受欢乐与悲伤的情感冲击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步骤一.提出问题:两个方面:从理论中演绎出要研究的问题(个体集体主义文化和人格推论中国人比美国人在团体中跟容易达成一致)从实践中提出问题(中国1986到2001入世)二.查阅文献三. 选择研究方法1.相关研究:探寻自然关系(两个或多个因素之间的自然关系)正相关,负相关和零相关(身高衣服颜色)优势:通常使用真实情境,更容易收集到资料(温度和犯罪的关系);劣势:通常因果关系是模糊的2.实验研究:人为安排两种或多种在同一维度上的不同情境,并把被试随机分配到这些情境中,然后探寻感兴趣的行为,并探寻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通过操纵一些因素来考察他们对其他因素的影响)可分为实验室研究和现场研究。

优势:可以通过控制变量和随机分配来探寻因果关系研究四.收集资料的方法1.观察法(老师鼓励对孩子表达态度的影响)2.调查法(被试自我报告):失真,应用最多3.实验:无法重现情景4.档案五.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1.样本的代表性:随机取样,异质性2.实验者偏差:实验者和情景标准化3.被试偏差4.伦理问题:斯坦福大学津巴多教授监狱实验改编的电影《死亡实验》4.人际关系定义广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角色关系、文化关系、心理关系等一切方面。

社会心理学上所研究的人际关系是狭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社会心理学(二)自考资料

社会心理学(二)自考资料

社会心理学(二)自考资料社会心理学(二)自考资料第一章社会学心理学概述1.艾宾浩斯: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却有一个短暂的历史。

2.杨国枢认为,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要经历三个阶段:奢侈品阶段——心理学只是少数人的专利,调味品阶段——心理学开始进入大众视野,必需品阶段——心理学成为人们生活中离不开的东西。

3.按照杨国枢的观点,当今心理学科分为两大领域:一是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二是实验与认知心理学。

人格,社会,实验,认知也因此成为心理学的四个支柱,其他心理学分支是在这四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一.为什么要学社会心理学1.人们对他认得认识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从对方的人格特点出发,知道对方是什么样的人,二是从情境出发,知道对方在什么样的情境之下有什么样的反应。

2.Costa 和McCrae,Jone等人提出的“大五”人格理论的五个维度是: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愉悦性,公正严谨性。

我国王登峰,崔红等人提出的“大七”理论。

3.王登峰,崔红和杨国枢等以中国文化和语言为背景,通过因素分析的方法确认了中国人人格结构七因素:1外向性:指个体活跃,合群,乐观;2善良:指个体利他,诚信,重感情;3行事风格:指个体严谨,自制,沉稳;4才干:指个体坚决,坚韧,机敏;5情绪性:指个体耐性,直爽;6人际关系:指对人热情,宽和;7处世态度:指个体自信,淡泊名利。

4.Kennon M. Sheldon等人发现,对现在的人而言,生活的意义不在于钱或者名声声响亮而在于四个方面有优势:一是能够自主,自己的事情能够自己决定,而不是由他人决定;二是能力,能够有足够的实力把自己的决定或者他人交给的任务完成;三是关系,在生活中和他人建立密切的联系,而不是孤军奋战;四是自尊对自己友情性的认识和积极的评价。

二.什么是社会心理学1.美国心理学家J.L.Freedom从行为主义的思路出发,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系统研究社会行为的系统科学。

D.Myers从社会认知的思路出发,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怎样想,怎样相互影响及怎样与别人相联系的科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心理学
1首因效应:人们在对他人形成印象的过程中往往根据最先接受到的某些信息形成印象。

这种最先的信息对人形成印象具有强烈影响的现象成为首因效应。

2近因效应:在某些时候,人们最后所接受的信息也能左右其形成的印象,这种最后接受的信息对人们形成印象具有重要作用的现象称为近因效应。

3中心品质:那些与刺激物的其他若干特征联系密切、对印象形成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品质称为中心品质。

4、刻板印象:就是类别化的产物,是指人们对某个群体中的人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5晕轮效应: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这就是~。

6印象管理:试图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某种印象的过程,就是~。

7登门槛效应:当个体先接受了一个小的要求后,为保持形象的一致,他更可能接受一项重大、不合意的要求,这叫做~,又称为得寸进尺效应。

8门面效应:如果对某人提出一个很大而又被拒绝接受的要求,接着向他提出一个小一点的要求,那么他接受这个小要求的可能性比直接向他提出小要求而被接受的可能性大的多,这种现象称为~。

9态度: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作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10、睡眠者效应:由于信息源的低可信性的影响使人们不能恰当地估算信息内容,从而形成否定性的态度;随后由于这种影响的消失又能对信息作出正确的估计,使否定的态度变得肯定。

这个反效果被称作~。

11、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指外在压力试图破坏相恋两人的爱情关系,反而使两个人爱的更深的现象。

12、武器效应:人们将武器增强侵犯行为的现象称作~
13、去个性化:指个人自身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的现象。

14、社会助长:也称为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15、群体极化: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16、冒险转移:群体决策比个人决策更具有冒险性的现象,就称为~。

17、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18、依从:使指人接受他人请求而行动,使别人请求得到满足的行为。

19、过渡理由效应:指附加的外在理由取代人们行为原有的内在理由而成为行为支持力量,从而行为由内部控制转向外部控制的现象。

20积极性偏差:个体在评价他人时,往往更多地对他人作出积极的、肯定的评价,(即评价他人时总有一钟特别宽大的倾向,)这就是积极性偏差,也称“宽大效应”。

21表征性启发:人们根据当前的信息或事件与其认为的典型信息或事件的相似程度进行判断。

22获得性启发,人们根据某种信息容易在心里想起来的程度来进行判断方法。

那些很容易就能回忆起来的信息被认为比那些容易回忆起来的信息更平常,就是~。

23调整性启发:人们进行判断时,先抓住某一锚定点开始,然后逐渐地调整,最终得出一个结论,就是~
24社会干扰:如果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造成了行为效率的下降,就称作社会干扰或社会干扰作用。

25社会惰化:也被称坐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制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二、填空选择:
1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大体经历三个时期:思辩期、经验描绘期、实验
2 儿童自我概念形成的三个因素:一、儿童自我概念发展的核心机制,是他们在认知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存在差与他人的相互作用。

二,开成起来的“镜像自我”,别人对于儿童的态度瓜就像是一面镜子,儿童通过它们来了角和界定自己,并开成相应的自我概念。

“一般化他人”概念。

三,自省能力是儿童形成自我概念的基础。

我国小学三年级以上学生已形成十分清晰的自我概念。

3、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原则:客观原则、宏观与微观相统一原则、交往原则、人道原则。

4、社会化的心理机制:角色引导机制、社会比较机制、社会学习机制、亚社会认同机制。

5、知觉他人的过程有四个:寻找意义、注重显著性信息、对信息进行类别化、运用图式。

6、社会知觉的偏差:晕轮效应、积极性偏差、证实偏差、后视偏差、虚假一致偏差、自我中心偏差。

7、动机性偏差有三种:自我服务、自我设阻、社会比较。

8、态度的四种基本功能:适应功能、自我防御功能、价值表现功能、认识和理解功能。

9、劝说情境的模式包括4个阶段:外部刺激、目标靶、中介过程、结果。

10、可信性通常包括专长性和可靠性两者。

11、态度量表法通用量表:瑟斯顿等距量表(瑟斯顿)、利克特型量表(利克特)语义分化测量(奥斯古德)。

12、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的过程四阶段:定向阶段、情感探索阶段、感情交流阶段、稳定交往阶段。

13、人际关系的原则:交互原则、功利原则、自我价值保护、人际吸引水平的增减原则。

14、侵犯的社会学习观点:(1)侵犯可以通过强化来培养;(2)侵犯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而获得;(3)去学习与再学习过程可以减少侵犯。

15、侵犯行为得控制:(1)侵犯行为得社会制约(2)去个性化得避免(3)道德发展水平的提高。

16、拉塔涅和达利的干预模式:于1970、1981年提出。

他们认为,干预需要经历五个认知阶段:注意、解释、决定、选择、履行。

17、群体的类型:(1)社会学家库利:首属群体与次属群体(2)社会心理学家梅尧: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18、影响群体形成的因素:共同目的、隶属需要、共同兴趣、压力情境、群体的工具作用。

19、从众的原因:行为参照、对偏离的恐惧、群体的凝聚力。

20、服从原因:合法权力、责任转移。

问答
认知性偏差有哪些?
行动者与观察者。

(着眼点和信息来源不同可导致行动者与观察者
的归因偏差。

)(2)显著性与获得性。

2动机偏差有哪些?
自我服务;(2)自我设阻;(3)社会比较;
3态度形成的理论?
答:(1)学习论;(2)诱因论;(3)认知相符论。

4,信息源是怎么影响态度的改变的?
可信性(2)喜爱性(3)相似性
5,减少侵犯的方法与途径?
使人的侵犯性冲动以社会允许的方式表现出来,也就是宣泄;
(2)个人自己意识到侵犯的后果,从而自觉控制或转移侵犯冲
动,这一途径涉及的是移情能力的培养的问题;(3)个人养成
较少侵犯性的成熟个性结构。

6哪些人容易被助?
善良、聪明,未伤害过自己的人;(2)与自己相识的人;(3)有
吸引力的人;(4)不被责备者。

7造成冒险转移的原因有哪些?
答:第一,个人假设群体鼓励富有冒险性的见解;第二,责任分散;第三,文化
价值倾向于对高冒险性有较高评价。

8、自我概念的功能
答:(1)保持内在一致性;(2)决定个人对经验怎样解释;(3)决定人们的期望。

9、图式在社会认知中的作用。

答:(1)帮助人们提取信息;(2)加快信息加工的速的,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3)可以填补社会认知者所需要的信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