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性静脉炎发生原因及干预措施
输液性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及护理措施
符合 《 中医常见病证诊疗常规》Ⅲ。 1 . 3治疗 方法
中国医药指南2 1 1 00年 0月第8 第3 期 G i o C ia d i , c br 00V 1, o 0 卷 0 u e f h Mein O t e2 1,o8N . d n ce o . 3
与性 病, 0 , ( : . 2 5 71 2 0 2 )8
文 献综 述
输液性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及护理措施
张 丽 华
【 要】 本文综述 分析 了静脉 输液 引起静 脉 炎的原 因 , 为输 入药物 的 P 摘 认 H值 、渗透 压 、 留置针 留置 时间的 长短 、患者 自身的机体 因素 、操 作 技 术等是 主要 原 因 , 并提 出相应 的护理 措施 。 以便提 高护理 质量 ,避 免 医惠纠纷 。 【 关键 词】静 脉 炎 ; 留置针 ; 药物 ; 护理 措施
组 为7 0  ̄ 0 0p 2 08 0 b 的双 链环状 D A,分为 早期 区 、晚期 区和非编 码 N
区 ,早期 区编码的蛋 白与病毒 持续感染 和致癌作 用有关 。H V 10 P 有 0 余种 ,其中近8种 与人类疾病相 关。本病 传染源为患者和健 康带病毒 0
治 疗 组 与 对 照 组 均 肌 内 注 射 卡 介 菌 多 糖 核 酸 注 射 液 ( 品 产
放 出大量淋 巴细胞 因子 ,从而增强机体 的免疫 功能 。主要表现在 : ()使 巨噬细胞在感染 区聚集 ; ()增强 巨噬细胞杀伤所吞噬 的病 1 2
1 . 效标准 4疗
痊 愈 :皮 疹全 部消 失 ,随访期 问无复 发 ,有少 数色 素沉 着斑 。 显效 :皮疹 消 退7 %以上 ,但 未 达 到痊 愈 标 准 。有 效 :皮 疹 消退 0 3% 6%。无效 :皮疹消退不足3% ,或治疗后 皮疹无变化 。凡 治愈 0 9 0 后3 内再 次出现皮损者 计为复 发。 月
静脉炎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干预
静脉炎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干预静脉炎是静脉输液治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
临床中多种原因可导致静脉输液渗漏,而许多药物对局部血管及邻近组织有较强的刺激性,造成静脉渗漏性损伤、静脉炎等。
根据病变部位不同,静脉炎可分为浅静脉炎和深静脉炎。
轻者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疼痛,重者局部静脉血管产生索状的红线或局部组织变黑坏死、闭锁,周围皮肤可呈现充血性红斑,以此给病人带来一定的痛苦,影响治疗,造成再次输液时护理人员静脉穿刺的难度。
有资料表明70%以上的住院病人需要接受静脉治疗,这些病人80%会发生不同程度的静脉炎,因此对于静脉炎应预防为主 [1]。
因此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对减少静脉炎有积极意义,现报告如下。
原因分析1、药物因素。
主要是药物浓度和药物本身的理化因素,包括药物酸碱度、渗透压、药物浓度、药物对细胞代谢功能的影响 [2]。
输液药物引起血浆 PH值改变。
血浆 PH值正常为7.35—7.45,超过此范围无论是过酸过碱,都可以干扰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和机能,发生静脉炎 [1]。
抗癌药物的毒性作用。
抗癌药物作用于细胞代谢的各个周期,反复多次刺激损伤血管内膜,使静脉萎缩、变细。
输入高渗液体时使血浆的渗透压升高,局部血小板聚集,使静脉壁通透性增强,白细胞侵润产生炎症变化,同时释放组织胺,使静脉收缩、变硬。
2、机械因素。
静脉反复多次穿刺输液损伤血管内皮或硅胶管静脉留置针在血管内留置过久,刺激性过大,造成局部感染,抵抗力下降引起的静脉炎症。
穿刺技术不熟练,选择血管不当,反复穿刺同一处血管,输液针反复探测血管,穿刺后固定不牢,拔针按压方法不正确等对血管壁的损害。
无菌观念不强,消毒不严格菌体存在,如消毒液浓度不足、局部皮肤消毒不严、无菌物品污染等。
3、各种微粒因素。
微生物侵袭也可使血管通透性增高。
微粒一般指玻璃屑、橡皮屑以及各种结晶物质 [2]。
各类微粒堆积堵塞毛细血管,红细胞聚集在微粒上,形成血栓而引起血栓性静脉炎。
输液性静脉炎的危险因素及对策
2 2 1 一般疗法 ..
在临床中 , 液体外渗后通常在静
脉 穿刺点 近心端用 1 %利多 卡因并进行环状 局部封 闭, 对甘露醇静脉输注抽致 的渗漏 , 1 取 %利多卡 因
2 1 加 入 5 %硫 酸 镁 1 中 , 敷 封 闭 于 渗 漏 5HI J 0 0mL 湿 处 , 用 保 鲜 膜 覆 盖 加 以 固 定 , ~8 h更 换 1次 , 并 6h 效 果 良好 。
2 对 策 2 1 预 防 措 施 .
吕美玲
中图分 类号 : 4 1 R 7
文章 编 号 :62—18 (07 7 17 8 8 2 0 )B一0 4 0 4—0 2
目前静脉输 注 的病人 中近 8 %发 生 了不 同程 0
度 的静 脉 炎 。炎 症 局 部 可 因 治疗 不及 时 而 出 现慢 性
刺技术不佳 , 导致壁管受到刺激 ; 脉留置针 时上肢 静 进行不随意 的活动 , 穿刺时手法过于粗暴 , 以使血 可 管 内膜受到损伤 , 并发血栓形成 , 以上因素综 合作 用
而造 成 机 械 性 静 脉 炎 。
的病人 , 有计划地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 , 避免靠近关
节 、 化 、 伤 、 染 的静 脉 。 硬 受 感
2 1 1 合理安排输液顺 序 熟 练掌握 药理 知识 和 ..
配伍 禁 忌 , 确 掌 握 药 物 浓 度 和 注 意 事 项 。联 合 用 准
硬结 、 脉硬化 、 静 闭塞 、 静脉炎后综合征 , 至影 响药 甚 液 的输入而延误治疗 。为了更 规范 预防和治疗输 液 性静脉炎 , 现就输 液性静脉 炎的危 险因素 和对策 介
浅谈输液性静脉炎的原因及护理干预
张金 秀 王 延 萍 赵 大 双 (诸城市人民医院 ,山东 诸城 ,262200)
【摘要 】 输液性静脉炎是静脉输 液最常见的并发症 ,表现 为输液静脉 的红肿 、痛疼 和条索状改变 ,影响输液性静脉炎发
生的因素有很多 ,包括溶液 的 PH值 、渗透压 、滴速 、静脉穿刺 的部位 、穿刺的管径和材料 、病人情况 、药物本身的刺激作用等 ,
静脉炎不但 增加 了病人 的痛苦 ,还增加 了护理工作量 ,增加了病人的经济负担 。有效地预 防输液性静脉炎,明确引发输液性静
脉炎的原因 ,在护理工作 中给予干预 ,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 输液 ;静脉炎 ;护理干预
1 相 关 因素 1.1 化 学 因 素
各种刺激性溶液 、药物及非生理性 pH液体输入 。特别 是 20%甘露醇 为高渗 透性的组织脱水剂 ,要求滴速快 ,使用 间隔时间短,而且表浅静脉反复使用,使静脉 壁受 损,血管通 透性 增加,增加药液渗透机会,不仅威胁 血管 周围组织 ,同时 加重血管 的炎性刺激,造成静脉炎发生。 1.2 物 理 因 素
液体输 入量与 静脉炎 的发生也 有关 系,静脉 日输 液量 >2000ml时发生静脉炎的几率明显多于 日输液量 <1000ml, 若 输 液 速 度 过 快 ,大 于血 流 速 度 ,则 增 加 血 管 壁 的 侧 压 力 ,机 械 性 静 脉 炎 发 生率 明显 增 高 。特 别 在 下 肢静 脉 内 大剂 量 输 液,由于下肢静脉瓣 多,远端血液回流缓慢,血液在血管 内滞 留,容 易 形 成 血 栓 淤 滞 ,导 致 静脉 炎 发 生 。
综 述 ,对 静 脉输 液 并发 静脉 炎 的原 因及 预 防性 护 理 进 行了多方面探索 。在临床上要求护 士掌握相关知识 ,应针对
2024静脉炎预防和处理方法
2024静脉炎预防和处理方法输液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发生的静脉血管炎症称之为〃静脉炎〃,发生率约为2.5%-45%,属于常见并发症之一。
如血管周围水肿、有痛感或有血栓形成,甚至出现硬结的炎性现象。
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化学问题:药物PH值超过正常酸度或碱度;过高渗或过低渗。
造成反应。
机械因素:在输液过程中,短期间多次反复在同一区域进行穿刺;穿刺位置处于关节处;输入药剂里的微粒(例如:玻璃屑、橡皮屑等1细菌因素:无菌使用未达标引起;导管内有血液遗留。
病患原因:病患自身免疫系统下降,免疫力降低,合并多种疾病、气管插管等穿刺部位的细菌定植。
诱发的危险因素可干预:药液的PH值、渗透压、穿刺所选用的器材、穿刺的位置、药剂输入量和速度。
不可干预:病人的机体因素和药物本身的刺激作用。
临床表现及分型沿静脉的整体部位产生疼痛、压痛。
药剂滴速下降,穿刺位置出现血管红、肿、热、痛的现场,静脉触摸有硬感,呈条索状、没有弹性;严重情况下,部分针眼处可挤出脓性分泌物,并同时产生身体发热等全身症状。
临床表现分别有:红肿型:沿静脉走行皮肤红W、疼痛、触痛。
硬结型:沿注射的静脉位置出现了疼痛、触痛,触摸时有硬块感,如条索状。
坏死型:沿血管周围有较大范围肿胀形成瘀斑至皮肌层。
闭锁型:静脉堵住导致机化。
严重情况下,产生身体发热等全身症状。
预防措施1、选择较为粗直,血液供应多,无静脉瓣的穿刺血管,避开关节,容易进行固定。
因为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慢,因此在输液前我们优先选择前臂掌侧静脉。
长期输液病患要有计划的保护和合理使脉,根据远端到近端的原则进行使用静脉,尽量不使用受伤、感染的静脉。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穿刺操作前清洗双手,确保手部卫生,其次检查留置针、透明敷料贴,消毒液生产日期。
穿刺的过程中,消毒适用范围要200PX以上。
穿刺完成,需用无菌透明贴进行固定,透明贴72小时更换1次,纱布48小时更换1次,如果发生敷贴不粘或被污染,需要即刻更换。
外周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72至96小时。
输液致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硬化 。静脉炎产 生不仅给患者身 体造成 了很 大的痛苦 , 而且 对疾病 的治疗和康复也 有一定的影响 。现将静 脉炎产生 的原
因及预 防方 式进行了研究和讨论 , 介绍如下 。
1 静脉炎发 生的原 因
1 . 1 药物 因素 静 脉炎 的发生主要 与药物 的酸碱 度 、渗透 2 . 1 物理治疗 压、 药物 浓度、 药物本 身的毒性 作用及 I 型变态反应有关 …。 2 . 1 . 1 冷敷法 冷敷 能使局 部血管 收缩 , 减慢 血管 对药 物 高浓度 、强刺激 性 、高渗透性 药物迅速进 入血液 , 会 刺激血 管壁使静脉受到不 同程度 的损 害 , 易引起静 脉炎 。 1 . 2 机 体 因素 患者 由于 自身 营养 缺乏机 体免疫力 大大 降 的吸收 , 促进某些 药物局部的灭活作用 。
1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应以患者的实际情况为依据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方针耐心的向患者讲解急性术后疼痛的相关知识比如导致疼痛发生的原因疼痛对机体造成的危害疼痛强度评估方式治疗方式等从而使患者对急性术后疼痛产生争取的认识
・
2 1 0・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 0 1 4 年3 月第 8 卷第6 期
C h i n J ] 朱 雍雍 , 施慎逊 . 孕妇 的产前 心理干 预 . 上海精神 医学 , 2 0 1 2 ,
输液 致静脉 炎发 生 的原 因分 析及 防范对 策
张 美红
【 摘 要 】 目的
理 治疗和预 防。结果
探讨静 脉炎发生 的原 因和防范对策 。方法
分 析和总结 静脉炎发生 原 因 , 加 以合
2 . 1 . 2 热敷法 热敷 能扩张局部血管 , 改善局部 血液循环 , 利于组织 吸收。有研究结果显示 , 热 水袋 ( 4 0 ~ 5 0  ̄ C) 热 敷
静脉输液引起静脉炎的预防与护理
静脉输液引起静脉炎的预防与护理静脉输液过程中常见有静脉炎并发症出现,通过不断的学习静脉输液引起静脉炎的原因以及护理措施,能够有效的预防静脉炎出现,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和帮助,本文选择256例静脉输液的患者,其中46例出现静脉炎。
标签:静脉输液;静脉炎;治疗;护理静脉输液治疗过程总最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就是静脉炎,因化学、物理以及感染等因素刺激血管内壁而引起血管壁出现炎症反应,这不但会增加患者所受的痛苦,同时还会提升护理人员再次实施静脉穿刺的难度,对继续治疗也产生一定的影响[1]。
最近几年,通过对静脉炎的治疗措施进行研究,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总结相应的护理措施,临床效果显著,下述为本文作者对静脉炎的治疗和护理所做介绍。
一、静脉炎的发生机制当血管受到各种因素刺激时,如物理、化学以及感染等因素,能够导致血管内血液成分出现变化,血管内皮受损,增加了血管壁的通透性,诱发释放出炎症介质,进而增加了局部组织液,出现红肿热痛症状。
炎症细胞和刺激性药物、坏死的内皮细胞堆积,进而发生静脉血栓及局部坏死情况。
二、静脉炎的判断(1)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S)判定静脉炎的标准。
I级:主诉疼痛,查体局部肿胀或者发红;II级:I级静脉炎表现再加上沿着静脉走向出现红线;III级:II级静脉炎的表现再加上沿着静脉炎走形表现为索条状。
(2)国内判断标准[2]。
O级:局部无疼痛;I级:局部无疼痛,但是有发红症状;II级:局部有轻度疼痛,发红现象;III级:局部有中度疼痛,有轻度的灼热和肿胀;IV级:有重度疼痛,中度或者重度肿胀;V级:存在顽固性疼痛,中度或者重度肿胀。
三、静脉炎的分类和诱因静脉炎具体可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机械性静脉炎、化学性静脉炎和细菌性静脉炎。
引起机械性静脉炎的诱因主要有:不正当的固定方法;选择的导管管径过粗,对血管壁产生刺激;穿刺部位过于靠近关节,因关节活动导致针管和血管壁经常摩擦[3]。
本文所选的患者中有12例为这个原因。
护理查房输液性静脉炎的护理预防课件
共同协作,共同制定并执行预防输液性静脉炎的策略。
护士在输液性静脉炎护理预防中的角色与职责
评估风险
护士应负责评估患者发生输液性 静脉炎的风险,包括患者的年龄 、病史、输液药物的性质等因素 ,并据此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
执行预防措施
护士应执行预防输液性静脉炎的护 理措施,如正确选择输液设备、严 格执行无菌操作、定期巡视患者等 。
选择合适输液工具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输液工具,如留置针、中心静脉导管等。避免使用过期 或不合格的输液器具,降低感染风险。
局部皮肤准备
在输液前,应对穿刺部位皮肤进行充分准备,如清洁、消毒等,减少细菌数量,降低感染 机会。
输液中的护理措施
严格控制输液速度
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和药物性 质,合理调节输液速度,避免过 快或过慢输液导致的静脉炎发生
教育患者
护士应对患者进行教育,告知他们 输液性静脉炎的风险和预防措施, 提高患者的自我防护意识。
专业发展与继续教育的重要性
更新知识
通过参与专业发展和继续教育活动,护士能够及时了解输液性静脉 炎护理领域的最新研究和进展,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提升护理质量
专业发展和继续教育能够提升护士的专业素养,使其更加自信、熟 练地应对输液性静脉炎等护理问题,进而提升整体护理质量。
。
密切观察患者反应
在输液过程中,护士应密切观察 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穿刺部位情况 ,如出现红肿、疼痛等异常情况 ,应立即停止输液,并及时通知
医生处理。
保持输液通畅
确保输液管道通畅,避免管道受 压、扭曲或堵塞,减少因输液不
畅导致的静脉炎发生。
输液后的处理与观察
拔针后处理
输液结束后,应正确拔针,并按压穿刺部位,避免出血和 血肿形成。同时,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提醒患者注意穿 刺部位的清洁和保湿。
静脉输液原因分析整改措施
静脉输液原因分析整改措施静脉输液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治疗手段,主要用于补充液体、电解质、营养、药物等,以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营养状态和药物治疗。
然而,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如静脉炎、感染、空气栓塞、药物反应等。
为了提高静脉输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本文将对静脉输液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
一、静脉输液的原因分析1. 操作不当:在静脉输液过程中,操作不当是导致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包括穿刺技术不熟练、穿刺部位选择不当、固定不牢、导管留置时间过长等。
2. 药物因素:输注的药物本身可能引起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药物相互作用等。
此外,药物的浓度、pH 值、渗透压等也会对患者产生影响。
3. 患者因素: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病情等都会影响静脉输液的安全性。
例如,婴幼儿和老年人由于血管壁较薄,容易发生静脉炎;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管病变,容易导致穿刺困难。
4. 环境因素:输液环境的不良因素也可能影响静脉输液的安全性,如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
5. 护理管理:护理管理不到位,如护理人员配备不足、工作压力大、责任心不强等,也可能导致静脉输液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二、整改措施1. 提高操作技能: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穿刺技术,确保一针见血。
同时,加强护理人员对静脉输液操作规范的学习,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2. 合理选择输液部位: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血管情况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输液部位,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
3. 加强药物管理:了解患者的药物过敏史,合理选择药物,避免使用对患者有害的药物。
同时,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4. 关注患者因素:在静脉输液前,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年龄、体质等,制定个性化的输液方案。
对于特殊患者,如婴幼儿、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等,要特别注意输液过程中的监护。
5. 优化输液环境:保持输液环境的清洁、舒适、安静,确保患者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输液治疗。
护理查房输液性静脉炎的护理预防讲义课件
在输液过程中,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红肿、疼痛等静脉炎症状。一旦发现异常, 应立即停止输液,并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案例分析
案例二:患者李女士,输液过程中出现严重的红肿、 疼痛症状。分析原因,发现输液部位选择不当,位于 关节处,导致静脉长时间受刺激。护理措施:更换输 液部位,局部热敷,遵医嘱给予消炎止痛药物,症状 逐渐改善。
延续护理 在患者出院后,提供延续护理服 务,通过电话随访、线上指导等 方式,对患者的康复情况进行跟 踪和指导。
心理支持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关心 和支持,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恐惧 情绪。
健康宣教 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讲解输液 性静脉炎的预防知识和注意事项 ,提高患者的自我防护意识。
04
输液性静脉炎的护理实践与案 例分析
05
总结与展望
护理查房输液性静脉炎的小结
静脉炎的认识
通过本次护理查房,我们深入了 解了输液性静脉炎的病因、症状 、诊断和治疗方法,提高了对该
疾病的认识和理解。
护理重要性
输液性静脉炎的护理预防对于减 轻患者痛苦、促进康复具有重要 意义。我们应加强对患者的观察 和护理,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
现的问题。
按压穿刺部位:拔针后应按压穿刺部 位数分钟,以防止出血和局部淤血。
通过以上输液前、中、后的预防措施 ,可以有效地减少输液性静脉炎的发 生,提高患者的安全性和舒适度。
03
输液性静脉炎的护理
一般护理
01
观察与记录
定期观察患者输液部位的皮肤颜 色、温度、肿胀等情况,并详细
记录,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03
减轻压力
案例一:患者张先生,因长期输液治疗,导致右前臂 静脉炎。分析原因,发现护士在输液过程中未严格执 行无菌操作,导致感染。护理措施:立即停止输液, 局部冷敷,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症状逐渐缓解。
输液性静脉炎发生原因及干预措施
输液性静脉炎发生原因及干预措施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药学部朱全刚潘勇华输液性静脉炎是静脉输液治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据报道其发生率约30%~80%,不仅增加患者痛苦及医疗费用,延长住院时间,也给继续输液带来困难,同时也是医患纠纷的常见原因。
了解输液性静脉炎的临床症状、发生原因及临床干预措施对于提高临床输液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症状及分级标准美国静脉输液协会(INS)静脉炎分级分级临床症状0 无临床症状1+ 穿刺部位红斑,伴或不伴有痛苦2+ 穿刺部位红斑、疼痛,伴或不伴有水肿3+ 穿刺部位红斑、疼痛,伴或不伴有水肿,静脉条纹行成,可触及索状物4+ 穿刺部位红斑、疼痛,伴或不伴有水肿,静脉条纹行成,可触及索状物且长度>,伴脓性渗出静脉炎发生原因及机制诱发静脉炎的因素药物性质?常见诱发静脉炎的药物包括抗生素、抗肿瘤化疗药物、高渗透压药物等。
化疗药物对静脉血管有不同程度刺激作用,一般药物浓度越高,则在局部血管中的滞留时间越长,静脉炎发生率越高。
接受长春瑞滨输液治疗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高达28%~45%,严重影响患者用药依从性。
药物渗透压越高,对静脉的刺激作用越大。
例如反复静脉输入20%甘露醇,用药2日内的静脉炎发生率为%,2日后静脉炎发生率达100%。
药物配制浓度、溶液pH值、液体输入量及速度亦与静脉炎发生率相关。
微粒污染?微粒污染是输液性静脉炎的重要诱因之一。
输液微粒污染途经包括输液器具、配液操作和空气污染。
此外,不合理药物配伍亦可导致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倍增,研究证明配伍药物数目与输液中微粒数量呈正相关,特别是注射用粉针剂、中药注射剂加入输液后微粒数量显着增加。
穿刺部位?穿刺部位血管管径与静脉炎发生率显着相关,血管管径越小,静脉炎发生概率越高。
此外,下肢因静脉瓣多且血流速度较慢,故较易发生静脉炎。
因此,静脉输液应遵循避免选择患肢或下肢血管输液的原则。
患者状况?机体抵抗力低下患者(如糖尿病、免疫抑制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或缺乏),尤其是皮肤黏膜防御能力下降患者易发生静脉炎。
胺碘酮发生输液反应(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胺碘酮发生输液反应(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措施胺碘酮注射液是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虽疗效显著,但容易引发静脉炎,治疗的关键在于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在使用该种药物时,护理人员要熟悉药理特点及其不良反应,实施针对性预防及护理措施,有效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对于已经发生静脉炎的患者,要积极采取有效治疗措施,避免病情趋向严重,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胺碘酮致静脉炎的原因·(1) 穿刺技术的因素:在患者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加大对静脉的损伤;针头斜面未完全刺入血管壁,易导致药物外渗;输液结束拔针的时候按压不当,没有按至静脉穿刺点,也有很大的可能导致药液外渗;患者长时间卧床或者是存在不同程度下肢水肿的情况下,穿刺部位选择不当容易使药液随着针孔外渗。
(2) 药物因素:外周静脉可耐受的pH值为6.5,而盐酸胺碘酮注射液的pH值为2.5~4.0,小于6.5,呈酸性,对血管有较大的刺激性,易损伤内皮细胞;且胺碘酮含碘,同样对血管有较大的刺激性,损伤血管内膜,患者静脉输注浓度>2mg/mL则易发生静脉炎。
(3) 护理人员缺乏专业的知识:对胺碘酮药物的使用方法及其特性缺乏系统的了解;此外,部分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不按时巡视,观察不仔细,使得药物外渗发生之后未能及时发现。
(4)其他因素:静脉输液系统维护不当,过度依赖报警系统,不能及时发现回血及药物外渗等情况;药物滴注速度不均、输液时间过长、针头位置固定不良、输注速度过快、环境温度不当等。
胺碘酮致静脉炎的预防·(1)选择合适的稀释液胺碘酮注射液为强酸性,对血管有很大的刺激性,易损伤血管内膜。
临床使用胺碘酮注射液要与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使用,配置浓度不可>2 mg/L,使其pH值及含量趋向稳定。
控制给药的持续时间,使用不同部位连续静脉滴注,同一个部位连续给药超过6 h其静脉炎发生率高达8%,而不同部位6 h连续给药其静脉炎发生率为0%,胺碘酮输注6 h时,要与其他静脉通路液体互换。
输液性静脉炎的常见原因及护理对策
输液性静脉炎的常见原因及护理对策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医疗水平的发展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静脉输液是一种常用、有效的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住院治疗的病人,由于经常输液,血管内壁受到不同因素的刺激,使血管壁发炎,出现静脉局部疼痛、红肿、水肿,静脉呈条索状,甚至出现硬结等炎性改变,这不仅给病者带来了痛苦,也增加了护理工作的强度和治疗工作的难度,因此在输液治疗中均应注意观察并及时预防和处理静脉炎。
关键词:输液性静脉炎;常见原因;护理对策[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439-3768-(2019)-1-wt 引言输液性静脉炎主要发生在长期输液的患者。
患者因为长期的输液治疗,静脉血管内壁持续受到药物和针头的刺激,导致血管内壁发炎。
在静脉注射的局部出现疼痛、红肿和水肿。
甚至在局部出现条索、脓性渗出等炎性改变。
输液性静脉炎的血管内壁受到刺激,在初期往往只是表现为局部的触痛,如果出现皮肤颜色的改变,就说明炎症刺激已经达到了血管的中、外膜、皮肤及真皮。
输液性静脉炎持续得不到缓解,到了后期就会出现静脉硬结或者条索状。
静脉输液既是护士基础护理操作的重要内容,也是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在临床疾病的抢救、治疗和康复中占有重要地位。
1输液性静脉炎的预防措施1.1血管选择措施在输液血管选择时要尽量选择弹性好、回流通畅外横径粗和便于穿刺观察的部位,特别是对于长期输液的患者应针对性的保护和护理静脉,避免在硬化受伤感染静脉上穿刺。
1.2高浓度药物输入措施以20%的甘露醇来说明高浓度药物的输入原则,首先是采用多条血管轮流使用,给与每个血管休息机会,避免只使用一条血管。
静脉留置甘露醇输入原则上不能超过2次/d,如果需要1次/6 h,则需在套针上静注 2 次,重新穿剌其他静脉上静注 2 次,最大程度减少静脉的刺激。
1.3化疗药物输入措施化疗药物具有较高的药物刺激性,在输液前需要进行诱导穿刺,保证化疗药物可以有效输入到血管内。
输液性静脉炎产生的原因与护理干预
输液性静脉炎产生的原因与护理干预摘要】输液是普遍应用于临床治疗的手段之一,静脉输液治疗过程中容易引发静脉炎等并发症,如果治疗不及时容易引起其他的静脉炎后综合征,增加病人的痛苦,也给护理人员静脉穿刺造成困难,影响后续治疗。
本文通过分析输液性静脉炎产生原因,结合自己的临床护理体会,通过技术手段和合适的护理干预,来预防静脉炎的发生以及通过护理减少静脉炎带来的影响。
通过对住院患者随机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其中对照组(32例)和实验组(36例),观察结果显示实验组静脉炎发生率为12%,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为35%,差异表现出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证明科室采取的预防手段和护理干预措施对减少静脉炎以及血管疼痛的发生有明显的临床应用效果。
【关键词】护理干预;输液性静脉炎;精密输液器【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2095-7165(2015)06-0050-02输液是普遍应用于临床治疗的手段,其特点是药效作用发挥快,利用率高、液体和药物的滴注速度和量都可控。
由于国内存在着过度输液和不合理使用的现象,引起并发症和不良反应。
输液性静脉炎就属于其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不仅增加病人的痛苦,也给护理人员静脉穿刺造成困难,容易引起护患纠纷,影响治疗的顺利进行,且延长住院时间,增加经济负担。
输液引起静脉炎的影响因素很多,实践中注重容易引发静脉炎的因素以及结合分析个体静脉炎产生的原因,制定护理干预措施,预防静脉炎的发生,通过护理及时治理静脉炎。
近年来我院神经外科,注重静脉炎的预防和护理,特别是采用精密输液器,针对病患制定一对一护理等措施,降低静脉炎的发生,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果,这对于提高临床医疗水平和护理水平有重要意义。
结果报告如下。
1 输液性静脉炎产生原因输液引起静脉炎的影响因素很多[1],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一、药物与药液的化学刺激作用。
主要是由于药物与药液本身的化学性质决定,比如药物的PH值,浓度,本身毒性等等都会刺激血管,产生静脉炎。
静脉炎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护理
静脉炎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护理静脉炎是常见的介入治疗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较高,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
在介入治疗中,常见的引起静脉炎的原因包括操作过程中的错误、感染和病人的自身原因等。
对静脉炎的发生原因进行全面分析,有利于医务工作者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这种疾病。
以下是静脉炎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护理。
发生原因静脉炎的发生原因非常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操作过程中的错误由于介入治疗的复杂性和操作难度较高,操作者的专业技能和操作经验对手术的成功和效果非常重要。
如果操作者在操作过程中出现操作失误或操作技术不正确,则容易导致血管损伤、组织损伤,从而引发静脉炎的发生。
感染感染是静脉炎的主要诱因之一。
病人在手术前后长时间卧床,容易产生局部血液循环不畅、体位变化不频繁等一系列不利因素,从而导致静脉内病原菌滋生,引起感染。
此外,在介入治疗过程中常使用导管和针头等工具,这些工具若未经正确消毒则会带来细菌繁殖的风险,也容易导致静脉炎的发生。
病人自身原因病人本身的因素也是导致静脉炎的原因之一。
病人如果存在血管粗壮、血管松弛、血管壁减厚等一系列血管疾病,则容易造成血管膜前血肿、血液浆液渗出等,从而引起静脉炎的发生。
防治护理针对上述的发生原因,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术前准备术前准备非常重要,我们需要充分评估病人身体状态,确定手术方式和操作步骤,确保手术过程的安全性。
同时,我们还要充分洁净手术区域和术前辅助设备,减少感染的风险,充分消毒套管和皮肤等,协助患者进行换药等护理操作,保持穿刺部位的干燥清洁,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术中护理在介入治疗过程中,我们需要严格控制各项操作步骤,特别是穿刺过程的操作员手法和针管的管制,尽量减少血管损伤。
同时,我们还需要对其他配合治疗的设备和药物进行显微病理学检查和评估,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术后护理术后护理是预防静脉炎发生的重要一环,包括换药操作和抗感染治疗等。
输液性静脉炎发生原因及干预对策
中 图分 类 号 : R 5 4 3 . 6
文 献标 识 码 : B
文章编号 : 1 6 7 2 — 8 3 5 1 ( 2 0 1 3) 0 7 — 0 1 6 4 — 0 2
输液性静脉炎是指在静脉输 液时 , 由于物 理 、 化学 及感染 伤从而形成输液性静脉炎。 等 因素对血管壁 的刺激 而导致 血管壁的炎症表现 ,患者最初 2干预 对 策 症状是 穿刺 点局部 不适或轻微疼痛 , 进而 出现局部 组织发红 、 2 . 1 合理安排输液 肿胀 、 灼热 、 疼痛 , 并 出现沿静脉走 向索状 红线 , 久 之可触及条 2 . 1 . 1 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可以减轻抗癌药物和高渗透压药物对 索状硬结 。静 脉炎病理改变为静脉血管 内皮细胞 的炎症反应 血管壁 的刺激性 。例 如 , 在应用化疗药物 等刺激性药物 时 , 应 或( 和) 继发 血栓性 改变 l l j , 是 静脉输 液 治疗 中最 常见 的并 发 先用诱 导液 体穿刺 , 确定针头在血管 内后再加 入药物 , 从而 防 症, 据报道 , 其发生率 3 0 %~ 8 0 %, 不 仅增加患者痛 苦及 医疗费 止药物漏 出血管 ;药物注射完毕后 给予 0 . 9 %氯化钠注射液 冲 用, 延长住 院时间 , 也给正常药 物应 用带来 困难 。因此 , 了解输 洗 血管 , 使药物不沉积在血管壁 ; 在输注化疗药物前 后快速静 液性静 脉炎的临床症状 、发生原 因及干预措施对 于提高临床 脉输注加入含地塞米松的 0 . 9 %氯化钠 注射液 , 既起 到抗 炎 、 抗 输液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过敏作用 , 又可降低 毛细血管通透性 。中药注射 剂与其他药物 1输液性静脉炎发生原 因 合用 时应在用药前 、 后 给予 0 . 9 %氯化钠注射液冲洗 血管 , 避免 1 . 1 药物 因素 :常见诱发输液性静脉 炎的药物包括抗生 素 、 抗 产 生药物微粒 。 肿瘤化疗药物 、 高渗 透压药物等 。化疗 药物对静脉血管有不 同 2 . 1 . 2长期输液患者 , 应严格控制液体输入量 , 尽量限制液体输 程 度刺激作用 , 一般药 物浓 度越 高 , 则在局部 血管中的滞 留时 入 量在 每 日 1 0 0 0 ml 以内。 间越长 , 输液性静脉炎发 生几率越高 。接受长春瑞滨输液治疗 2 . 2规范输液无菌操作 , 加强治疗室或静 脉输液配置 中心 ( P I — 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高达 2 8 %~ 4 5 %, 严重影 响患者用药依从 V A S ) 管理 , 尽量减少配伍用药数量 , 以减少微粒污染机会 。从 性 。药物渗透压越高 , 对静脉的刺 激作用越 大。例如反复静脉 液体配置到输液的整个工作环节 ,均应严格遵 守无菌技术规 输入 2 0 %甘露醇 ,用 药第 1日内的输 液性静 脉炎 发生 率为 程 。例如 , 用酒精棉球擦拭玻璃安瓿锯痕 表面 的玻璃微 粒 , 避 4 5 . 6 9 %, 2日后 输液性 静脉 炎发生率 达 1 0 0 %[ 2 [ 。药物 配置浓 免将微粒带人配置 的药液 中;使用精密过 滤输 液器可 以有效 度, 溶液 P H值 、 液体 输入量及速度 亦与输液性静 脉炎发生率 滤除药液 中的不溶性微粒 , 截留率达 9 5 %, 从而减少药物 中微 相关。 粒刺激血管导致的输液性静脉炎风险 。重视 注射部位皮肤 的 1 . 2微粒污染 : 微粒污染是输液 性静脉炎 的重 要诱 因之一 。微 清洁消毒等 。 粒污染途径包括输液器具 、 配液操作和空气污染 。此外 , 不合 2 . 3提 高静脉穿刺 技术 ,合 理选择穿刺 血管 和选择 穿刺针 型 理的药物配伍亦可导致输液 中不溶 性微 粒倍 增 ,研究证 明配 号。加强从事静脉治疗护士专业技能培训 , 提高静脉穿刺技术 伍药物数 目与输液 中微粒数量呈正 相关 ,特别是注射用粉针 和静脉治疗 知识水平 , 减少患者 的痛苦和血管 的损伤。根据输 剂、 中药注射剂加入输液后微粒数量显 著增加 。 液室患者年龄和病情 , 合理选择输液工具 , 在输液 目的能 达到 1 . 3穿刺 因素 的前提下 , 以最细 、 最短 的针头为佳 。如老人 、 幼儿及血管脆性 1 . 3 . 1 穿刺技术与穿 刺针选择 : 静脉穿刺是 有创 性治疗操作 , 由 大的患者若不输 注特殊药液 , 可选用 5 . 5或 6号头皮针保 护血 于护士从事静脉治疗 的时 问长短不一 、穿刺技术的水平高低 管 。一般从远端开始 , 应首选弹性好 、 回流通 畅 、 直径大 、 便 于 不一 、 穿刺 手法各有差 异 , 并非每 位护理人员 都具有 “ 一针见 穿刺和观察 的血管 , 避免选用靠近关节 、 硬化 、 受伤、 感染 的静 血” 的能力。穿刺过程 中会造成穿刺静脉不 同程度 的损伤 , 尤 脉 , 长期输 液的患者 , 应有 计划 的保 护和合理使 用静脉 , 可选 其在 同一血管穿刺一次穿刺未 成功后反复退针 ,即使穿刺成 浅静脉置管 , 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 避免反复多次穿刺 。如 功后也容易造成血管周 围组织 和血 管管 壁内膜损伤 ,炎性 因 果选用外周 静脉存在 困难 , 则可选择深静脉置管 。根据静脉管 子包裹 , 血栓 形成 , 增 加静 脉炎的发生机会。钢针较之 留置针 径粗细 , 选择 合适 穿刺针和静脉 留置针 。对于静 脉留置针 , 应 硬度大 、 固定难 、 易滑脱 , 损伤血管造成输液性静 脉炎 。针头的 注 明穿刺时 间 , 每隔 2 - 3日按外科换 药法更换 敷贴 , 肝素帽使 型号越大 , 对局部血管组织损伤越大 , 输液性静脉炎发生 的可 用无菌纱布包裹固定 , 避免尘埃 、 细菌等进入 。 能性也越大 。研究表 明进针深 度与输液性静脉炎发生相关 【 引 : 2 . 4做好健康教育 , 提高患者依从性 。机体抵抗力低下 患者 ( 如 进入血管 内针头越长 ,对 血管壁的机械性刺激和损伤 面积越 糖尿病 、 免疫抑制治疗 、 中性粒细胞减少或缺乏 ) , 尤其是皮肤黏 大, 对血管 壁的损伤 程度越严 重 , 渗出增多 , 输液 性静脉炎 发 膜防御 能力下降患者 , 实施静脉治疗前应将风险告知患者 , 对 病机会可能越大 。 于不配合治疗 、 为赶时 间擅 自 加快输液滴数 的患者 , 讲解用药 1 . 3 . 2穿刺部位 :穿刺部位血管管径与输液性静 脉炎发生率显 安全知识 , 告知擅 自加快输液滴数 的危 害, 取得患者 理解和配 著相关 , 血管管径越小 , 输液性静脉炎发生概率越高。此外 , 下 合。输液过程中每 1 5 ~ 3 0分钟巡视一次 ,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肢 因静脉瓣多且血流速度较慢 , 故较易发生静脉炎 。因此 , 静 2 . 5 及时干预 已发生的输液性静脉炎 。患者一旦发生输液性静 脉输液应遵 循避 免选择患肢或下肢血管输液的原则。 脉炎 , 则应 立即更换静 脉注射部 位 、 抬高患肢 促进静脉 回流 , 1 . 4患者 因素 : 机体抵 抗力 低下 患者 ( 如糖尿 病 、 免疫 抑制 治 局部采用 5 0 %硫酸镁湿敷或局部 注射 1 %普鲁卡 因+ 地塞米松 疗、 中性粒 细胞减 少或缺乏 ) , 尤其是皮肤 黏膜 防御 能力下 降 或 1 %利 多卡 因+ 2 %山莨菪 碱 ;如果发生药 液漏至血管外 , 则 患者易发生静脉炎。此外 , 患者疾病特征亦与输液性静脉炎发 应立 即停 止输入 、 尽量 抽 出局部 渗药 , 并在局 部注射 l %普鲁 生率密切相关 , 例如风湿病患者 因伴有静脉壁生物性损 伤 , 在 卡因或 1 %利多卡因+ 地塞米松 ( 5 mg ) , 并 可持续涂抹多磺酸黏 输液治疗过程 中易发生静脉炎 。患者依从性 差 , 不 配合 治疗 、 多糖乳膏或湿敷 5 0 %硫酸镁湿敷布条。对于 已有 炎症 的血 管 , 为赶时间擅 自加快输液滴数 、自行拔 针等都会对血管造 成损 可在局部敷药的同时配合红外线照射 2 0 ~ 3 0 mi n , 每 日 2次
输液性静脉炎发生原因及护理干预
多次穿刺 。
输液性静脉炎发生原 因及护理干预
山西省 霍州市人 民医院(3 4 0 010 ) 李润琴
输液疗法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 , 具有药效发挥快 、 利用
21 0 0年 1 月至 2 1 年 1 ,我科住院患者 出现静脉 炎 01 月
率高 、液体和药物的静脉滴注速度及滴 注量 可控的优点 , 是
21 患者状况 : . 机体抵 抗力 低下患者( 如糖尿病 、 免疫抑制治
疗、 中性 粒细胞减少或缺乏 )尤其是 皮肤黏膜 防御能力下 降 , 者 易发生静脉炎 。此 外 , 者疾 病特征也与静脉炎发生 率密 患 切相关 , 例如风湿病 患者 因伴 有静脉壁 生物性损 伤 , 在静 脉 滴注治疗过程中极 易发生静脉炎。 22 穿 刺部位 :穿 刺部位血管 管径 与静脉炎 发生率显 著相 . 关, 血管 管径越小 , 静脉炎发生概率越高。此外下肢静脉因静 脉瓣多且血流速度缓 慢 , 易发 生静 脉炎 。因此静 脉滴 注应 较 遵循避免选择患肢或下肢血管输液的原则 。 23 微粒污染 :微粒污染是输液性静脉炎 的重要诱 因之一 。 - 静脉污染途径包 括静 脉滴注器具 、 配液操作和空气 污染 。此
卫生 与应急救援 , 0 5 3 1 : 3 2 0 ,2 ( ) 5 .
『 许 海兰. 5 1 内科老年患者心理护理及其创新性方法 研究. 实用医
技杂志 , 0 1 87 :7 7 2 1 ,1 ( ) 7 .
留置针输液性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柴胡 注射 液 是 一 种有 效 的解热 镇 痛 药 , 肉注 射 柴 胡 注射 液 肌
易 引起神经系统 的不 良反应 , 出现类似于晕针的表现。 柴胡注射 液 常采用肌 肉注射 , 由于药物本身的刺激 , 引起注射部位的持 会
续 胀 痛 , 受 性 差 的 患 者可 造 成 强 烈 刺 激 , 引起 神 经 系统 的反 耐 易
重视预防 , 加强健康宣教 , 正确选择 留置针及 血管 , 严格无 菌操作 , 熟练掌握 穿刺技术 , 合理 安排 输液顺序 , 加强对输液 穿刺部位的观 察, 可有效减少留置针输液性静脉 炎的发 生。
关 键词 : 置针 输 液 ; 发 症 ; 脉 炎 ; 理 留 并 静 护
中图分 类 号 : 42 R 7. 9 文 献标 识 码 : B 文 章编 号 :0 6 6 1(0 20 - 10 0 10 — 4 12 1 )8 03 - 2
滴 部 位发 红 , 有 或不 伴 有 疼 痛 ;级 : 滴 部位 疼 痛 , 有 发 红 或 伴 2 静 伴
水肿 ;级 : 3 静滴部位疼痛 , 伴有发红或水肿 , 脉有条索状改变 , 静
可 触 及硬 结 ;级 : 部 位 疼 痛 , 有 发 红 或水 肿 , 触 及 静 脉 条 4 静滴 伴 可 索状物, 长度 > . c 有 脓 液 流 出 。 2 m, 5 1 留置 针输 液 性静 脉 炎 的治 疗 . 3 注 射 部位 一 旦 出 现疼 痛 、 灼 烧
工 作 单位 :4 6 9 钟 山 广 西钟 山县 人 民医 院 5 29
中 , 是 长期 置 管 的患 者 , 脉 炎 为其 常 见 并 发症 。 特别 静 因此 , 管 期 置 间做 好 并 发症 的预 防 和护 理 十 分 重要 。 科 于2 1年 1 本 0 1 月 2 1年 01 1月共 对 96 患者 进 行静 脉 留置 针 穿 刺输 液 ,现将 其静 脉 炎 形 2 9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输液性静脉炎发生原因及干预措施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药学部朱全刚潘勇华输液性静脉炎是静脉输液治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据报道其发生率约30%~80%,不仅增加患者痛苦及医疗费用,延长住院时间,也给继续输液带来困难,同时也是医患纠纷的常见原因。
了解输液性静脉炎的临床症状、发生原因及临床干预措施对于提高临床输液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症状及分级标准
输液性静脉炎是指在静脉输液时,由于物理、化学及感染等因素对血管壁的刺激而导致血管壁的炎症表现。
患者最初症状是穿刺点局部不适或轻微疼痛,进而出现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并出现沿静脉走向索状红线,久之可触及条索状硬结。
静脉炎病理改变为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的炎症反应或(和)继发血栓性改变。
美国静脉输液协会(INS)静脉炎分级
分级临床症状
0 无临床症状
1+ 穿刺部位红斑,伴或不伴有痛苦
2+ 穿刺部位红斑、疼痛,伴或不伴有水肿
3+ 穿刺部位红斑、疼痛,伴或不伴有水肿,
静脉条纹行成,可触及索状物
4+ 穿刺部位红斑、疼痛,伴或不伴有水肿,
静脉条纹行成,可触及索状物且长度>2.5cm,伴脓性渗出
静脉炎发生原因及机制
诱发静脉炎的因素
药物性质常见诱发静脉炎的药物包括抗生素、抗肿瘤化疗药物、高渗透压药物等。
化疗药物对静脉血管有不同程度刺激作用,一般药物浓度越高,则在局部血管中的滞留时间越长,静脉炎发生率越高。
接受长春瑞滨输液治疗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高达28%~45%,严重影响患者用药依从性。
药物渗透压越高,对静脉的刺激作用越大。
例如反复静脉输入20%甘露醇,用药2日内的静脉炎发生率为45.69%,2日后静脉炎发生率达100%。
药物配制浓度、溶液pH值、液体输入量及速度亦与静脉炎发生率相关。
微粒污染微粒污染是输液性静脉炎的重要诱因之一。
输液微粒污染途经包括输液器具、配液操作和空气污染。
此外,不合理药物配伍亦可导致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倍增,研究证明配伍药物数目与输液中
微粒数量呈正相关,特别是注射用粉针剂、中药注射剂加入输液后微粒数量显著增加。
穿刺部位穿刺部位血管管径与静脉炎发生率显著相关,血管管径越小,静脉炎发生概率越高。
此外,下肢因静脉瓣多且血流速度较慢,故较易发生静脉炎。
因此,静脉输液应遵循避免选择患肢或下肢血管输液的原则。
患者状况机体抵抗力低下患者(如糖尿病、免疫抑制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或缺乏),尤其是皮肤黏膜防御能力下降患者易发生静脉炎。
此外,患者疾病特征亦与静脉炎发生率密切相关,例如风湿病患者因伴有静脉壁生物性损伤,在输液治疗过程中极易发生静脉炎。
发生机制
目前普遍认为,输液性静脉炎发生机制为静脉导管插入和对静脉血管化学刺激导致炎症和血栓形成。
无论是炎症反应还是血栓形成,均有粒细胞对内皮细胞的黏附,而该黏附过程主要受E选择素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调节作用。
研究发现,西咪替丁(200 mg)预防长春瑞滨致静脉炎是通过调节E选择素发挥作用的,预防静脉炎有效率达94%。
输液性静脉炎是静脉输液治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据报道其发生率约30%~80%,不仅增加患者痛苦及医疗费用,延长住院时间,也给继续输液带来困难,同时也是医患纠纷的常见原因。
了解输液性静
脉炎的临床症状、发生原因及临床干预措施对于提高临床输液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病例1:患者,男性,40岁,因前列腺炎接受头孢曲松钠1g+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第2日用药20分钟后,患者手背穿刺部位静脉出现红肿及沿静脉走向红线,触之疼痛,诊断为输液性静脉炎。
立即停药,局部接受50%硫酸镁纱布条湿敷,3日后症状消失。
病例2:患者,男性,33岁,因上呼吸道感染接受阿奇霉素
0.5 g+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滴,滴速为40 滴/min,30 min 后患者自行将滴速调整为68 滴/min,直至液体输完,患者无不适。
第2日患者手背出现穿刺点疼痛、红肿,静脉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确诊为输液性静脉炎。
临床干预措施
有效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干预措施包括合理安排输液顺序、控制液体输入量和速度、选择优质输液器具和恰当穿刺部位、规范静脉输液无菌操作、加强静脉输液配置中心管理和及时干预已发生的静脉炎等。
合理安排输液顺序
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可以减轻抗癌药物和高渗透压药物等对血管
壁的刺激性。
例如,在应用化疗药物等刺激性强的药物时,应先用诱导液体穿刺,确定针头在血管内后再加入药物,从而防止药物漏出血
管外;药物注射完毕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血管,使药物不沉积在血管壁;在输注化疗药物前后快速静脉输注加入含地塞米松的0.9%氯化钠注射液,既起到抗炎、抗过敏作用,又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对于长期输液患者,应严格控制液体输入量,尽量限制液体输入量在每日1000 ml以内。
合理选择穿刺血管
合理选择穿刺血管和严格选择穿刺针型号可以减少对血管壁的
机械性刺激和损伤。
医务人员应首选弹性好、回流通畅、直径大、便于穿刺和观察的血管,避开靠近关节、瘢痕、受伤和感染部位的静脉。
对于长期输液患者,应有计划地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避免反复多次穿刺。
如果选用外周静脉存在困难,则可选用深静脉置管。
根据静脉管径粗细,选择合适穿刺针和静脉留置针。
规范输液无菌操作
规范静脉输液无菌操作,加强静脉输液配置中心(PIVAS)管理,尽量减少配伍用药数量,以减少微粒污染机会。
例如,使用精密过滤输液器可以有效滤除药液中的不溶性微粒,截留率达95%,从而减少药物中微粒刺激血管导致的静脉炎风险。
对于静脉留置针,医务人员应注明穿刺时间,每隔2~3日按照外科换药法更换敷贴,肝素帽处使用无菌纱布包裹固定,避免尘埃、细菌等进入。
从液体配制到输液的整个工作中,医务人员均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规程。
及时干预
患者一旦发生静脉炎,则应立即更换静脉注射部位、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局部注射1%普鲁卡因+地塞米松或1%利多卡因+2%山莨菪碱。
此外,局部采用50%硫酸镁湿敷,或者将硫酸镁与甘油配成甘油硫酸镁乳剂,持续外敷,每日更换1次,必要时配合聚维酮碘治疗,疗效显著。
对于已有炎症的血管,可在局部敷药的同时配合红外线照射20~30 min,每日2次。
如果发生药液漏至血管外,则应立即停止输入、尽量抽出局部渗药,并在局部注射1%普鲁卡因或1%利多卡因+地塞米松(5 mg),并可持续涂抹多磺酸粘多糖乳膏或湿敷50%硫酸镁纱布条。
■小结
输液性静脉炎的治疗方法很多,但针对输液性静脉炎的发生原因而采取正确的预防至关重要。
这不仅可提高临床静脉输液治疗质量,
而且可改善患者对静脉治疗的满意度,减少由此而引发的医疗纠纷。
同时应该严格控制输液治疗方法的适应证,加强静脉输液配置中心的规范化管理,加快静脉输液护理专业化的步伐,从而尽快达到国际静脉输液治疗发展水平。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