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运行模式与实践探索(华中科技大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运行模式与实践探索(华中科技大学)

科技部门户网站 2003年01月15日来源:科技部

华中科技大学

众所周知,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是与技术创新以及技术的转移和广泛应用密切相关,尤其是现代高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技术转移更具前所未有的效应倍增潜质。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是以拥有人才和技术优势的部分高校为依托,组织和整合高校高技术研究开发资源与产业相结合,推动先进技术向企业生产领域的转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国家基地。目前,中国政府己从一些重点高校中首批选择并认定了6所大学的技术转移机构作为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它们作为我国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成为我国传统产业技术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来源和依托,而且也会对高校科研的改革和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产生的背景

在当前信息技术革命所引致经济知识化的趋势下,技术转移呈现出二个新的特征:一是新的高技术不断涌现,工业企业的高技术应用对于高技术研究开发的相对滞后,愈来愈多地存在着高新技术转移的应用需求;二是高技术应用于生产的周期缩短,带动技术转移向技术链的上游前移。大学作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中心,对企业的技术转移已占居重要地位。国外技术转移的实践表明,技术转移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已发挥了重要作用,越发达的国家,技术转移的规模越大、效果越明显。在这些国家,大学技术转移受到普遍关注,实际上,无论是对于诸如硅谷新经济的产业发展,还是对于波士顿这样的传统工业基地的产业升级,都代表了大学与产业界之间技术转移及其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显著绩效。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近些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政府组织产学研合作工程的实施,高校正在经历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探索实践,一方面是高新技术产业化,创办了一批高技术的创新、创业企业,形成了技术、企业孵化和产业发展的大学科技园;另一方面是传统产业高技术化,通过合作研究开发、共建联合技术中心以及人才培训等形式,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可以认为,这两个方面都是技术转移发生的形式,从技术的角度来理解,前者是技术的纵向转移,从基于科学的新思想、新发明形成科研成果,并向产业化延伸;后者是技术的横向转移,从技术链的各个环节向产业领域扩散。技术转移导致了大学功能的拓展,使大学兼具诱发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创业的社会服务功能。据资料统计,企事业单位委托高校科研的经费已超过70亿元/年,占据整个高校科研规模的半壁江山。

尽管我国转化高校科技成果正在呈现一些良好趋势,但从总体上看,大学技术转移尚处在发展的初始阶段,还存在技术转移规模较小、成果转化率不高(<30%)等问题。在我国,引导和加强大学技术转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政府有选择示范性地认定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从国家层面来推进大学技术转移具有特殊意义,除了政府对于产业共性技术的公共性、外部性效应的关注缘由以外,

我们认为,主要还有以下二方面的考虑:

其一、把握加入WTO后的技术追赶机会,实现产业技术的跨跃发展。我国加入WTO以后,与发达国家的技术交流与人才联系流动将更加密切,存在多元化的技术来源,可以通过快速的技术学习契机,尽快缩短与领先国家的技术差距。其中重要的途径就是技术转移,通过国际先进成熟技术的引进和吸收,从发达国家获取技术知识服务于生产应用,使产业技术在较短的时间内升级到较为先进的水平,并且在技术引入的学习过程中更快积累知识和技能,逐步具备技术吸收和再创新的能力,取得技术转移提供的发展机会,实现技术的追赶与跨跃。

其二、深化产学研联合,推动高校科技资源与产业的结合。我国是处在工业化中期加速阶段的发展中国家,产学研联合的技术转移更应受到重视。一方面,我国的科技资源还主要分布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尤其中小企业技术开发能力更加缺乏,技术需求主要来源于企业外部的技术输入;另一方面,高校是科学前沿探索和高技术研究的重要源头,建有占全国总数近2/3的国家重点实验室、50多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22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己成为产业创新技术、人才和信息资源的重要来源,对于形成技术的有效供给和企业技术能力的培植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二、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运行模式

华中科技大学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推进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实施工作,一方面是借助政府行为的引导,选择行业、区域技术转移的切入点,与行业、区域骨干企业结成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形成规模化的技术转移和应用;另一方面是运用市场行为的新机制,从规模总量和质的提升方面来发展与企业的横向科研合作,以及促进学校科研的技术培植。为此,我们力图把握技术转移的重要环节和关键要素,探索建立"组织、技术、资金"三个平台的技术转移运行模式(图2)。

图2华中科技大学技术转移运行图

1.组织平台

为推动技术转移的多样化、规模化发展,我们将尝试建立产学研协作联盟的会员制。会员制是建立起一种学校与企业以及企业间的协同创新机制,与会员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深层次合作关系,其主要作用,一是利用高校已有科技资源为企业解决共性技术难题,实现企业间的协同与若干技术的资源共享,相应提升整个相关企业群的技术水准;二是形成技术创新和转移的规模效应,避免企业低水平重复技术开发,降低企业使用先进技术的门槛和成本;三是帮助企业提高技术转移的吸收能力和应用水平,包括有效的技术培训,使企业切实掌握高技术应用能力。

目前拟建立四种模式的会员制:

(1)行业会员。主要围绕是行业的若干共性技术需求,建立行业技术转移联盟,例如,从今年初开始,我校尝试组织开展对于电站装备制造业、钢铁行业的激光和数控技术转移。目前,在有关行业协会的推动下,已和广东韶关众力发电设备有限公司、东方电机设备工程有限公司和中国长江动力公司等,以及和武钢、马钢、涟钢、昆钢等意向组成产学研合作的联盟,初期以国家项目带动技术转移为启动,以后力争发展成为行业(专业)共性技术供应的联盟组织。

(2)区域会员。深入开展与重点区域的科研合作,以联盟形式规模化、制度化地组织技术交流与合作。我校正在酝酿以湖北省汽车零配件制造业为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