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运行模式与实践探索(华中科技大学)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管理模式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管理模式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高校科研成果愈发丰富,技术转移已成为高校科研成果的重要出路。
为了更好地促进技术转移和产业化,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应运而生。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是以高校科研成果转移和产业化为主要任务,开展科技成果转让、技术开发、成果推广等活动的组织机构。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的管理模式对于提高科研成果转移效率,推动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的管理模式,并提出一些建议。
1. 领导机构支持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的管理模式首先需要得到领导机构的支持。
领导机构应充分认识到技术转移的重要性,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给予技术转移中心必要的资金和人力支持,为技术转移中心的发展提供保障。
2. 专业团队建设高校技术转移中心需要建设一支专业化的团队,团队成员要具备丰富的科研和市场运作经验,能够对科技成果进行评估和对接产业需求,推动科研成果的转移和应用。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还应拥有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团队,促进科技成果的创新开发和产业化。
3. 联合办公合作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应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联合办公机制,与企业、科研院所等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动科研成果的转移和产业化。
通过资源整合,实现优势互补,进一步提高科研成果的转移效率。
4. 项目管理和评估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应建立科学的项目管理和评估机制,对科研成果的转移和产业化项目进行严格管理和评估,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提高项目的成功率。
可以借鉴国际先进的项目管理经验,提高项目管理的水平。
5. 知识产权保护为了保护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制定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和措施,确保科研成果在转移和产业化过程中的合法权益。
6. 市场营销推广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应积极开展市场营销推广活动,通过多种渠道向企业和产业界宣传高校科研成果,并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加强科研成果的市场推广,提高科研成果的转移和应用效率。
7. 创新创业培育高校技术转移中心还应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培育工作,支持科研人员和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和创业,帮助他们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促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管理模式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管理模式1. 引言1.1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管理模式高校技术转移中心是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重要平台,管理模式的设计和实践对于高校技术转移工作的顺利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管理模式是指高校为加速技术成果的转移与应用,而对技术转移中心所制定的一系列规范、流程和措施的总称。
这种管理模式的建立不仅有利于促进高校科研成果的市场化,还可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管理模式的设计应该注重实践性和灵活性,以满足不同高校、不同领域、不同阶段的需求。
在建立管理模式时,需要考虑技术转移中心的定位、组织结构、人员配置、流程设计等方面,以确保科研成果能够顺利转化为企业实际生产力。
管理模式需要与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相结合,注重与企业、政府等外部资源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互补,提高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成功率。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管理模式的建立对于高校科研成果的利用和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是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通过不断探索创新,完善管理模式,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将更好地发挥作用,推动科技成果的最大化利用和转化。
2. 正文2.1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管理模式的意义高校技术转移中心是高校促进技术成果转移、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平台,其管理模式的建立和完善对于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管理模式的建立可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通过技术转移中心的运营管理,高校可以更好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和服务,推动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
这有助于提升科技创新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推动科技成果对社会生产力的有效整合和利用。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管理模式可以促进高校与企业、行业的合作与交流。
通过技术转移中心的运作,高校可以更好地与企业和行业对接,推动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资源的共享和交流。
这有助于提升高校的科研水平和技术实力,促进产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管理模式的建立还可以促进高校人才培养和科研团队建设。
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运行模式研究
专业领航ZHUANYE LINGHANG教师·TEACHER1202021年2月Feb.2021一、引言立足国家建设发展新常态,大学是知识积累、技术创新的重要组织机构,其研究资源丰富,除培养应用型技术性人才外,还有诸多科研成果,成为面向社会释放科研力量的重要载体。
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主要是指改造、促进、加速技术转移及优化产业结构的组织,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视为主要目标,助力重点企业、行业发展与高校、科研院所信息、人才、科技等资源优化配置关联到一起,确保产学研联动并朝着纵深方向发展,在此过程中,大学肩负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科学运行的责任,需不断改进运行模式。
二、技术及其商品化(一)技术《供发展中国家使用的许可证贸易手册》指出,技术是生产制造产品所需知识的集成,它可以是一项服务,亦可以是某种工艺,在发明、设计、安装、维修、管理等活动中予以应用。
知识产权组织将能创造经济效益的知识均纳入技术范畴,技术具有依赖性、多样性、复杂性、普及性等特点。
在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运行进程中的有关技术需在市场上流通且具备如下特点:第一,界定或表达明确。
立足市场,交易技术边界清晰,能用图纸、公式、文字、技术、指标等内容予以阐述。
第二,归属及产权明确。
技术使用权、所有权是市场交易的重要内容,在交易活动不同主体间展开,因此要求技术所有者、支配者明确归属及产权。
第三,保障切实可靠。
在市场上交易的技术并非公共物品,具有稀缺性、特殊性且受法律保护,如知识产权法、商标法、专利法等,同时所有者可采取措施赋予技术保密性。
(二)技术转移技术转移主要是指处于发明状态或已成熟的技术由实践领域、起源点向其他领域、地点转移的过程。
根据转移方向可将技术转移分为单向扩散、双向传播;按照转移形式可分为无偿转移、有偿转移;依据转移范围能分为国内转移、国际转移。
技术转移是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市场化、功利性、定向性等特点。
技术转移主体包括大学、企业、科研机构等,其中大学属于技术转移供给方,在市场机制、国家政策、对方需求、经济环境等因素作用下完成技术转移任务。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管理模式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管理模式【摘要】高校技术转移中心作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其管理模式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通过对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管理模式的研究,探讨了其定位与职能、组织结构、运行机制、管理经验和创新发展等方面。
总结了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管理模式的特点,包括专业化、市场化、创新性强等。
展望了高校技术转移中心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加强院校与企业合作、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等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深化对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管理模式的认识,为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管理模式、定位、职能、组织结构、运行机制、管理经验、创新发展、特点、未来发展方向。
1. 引言1.1 概述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管理模式高校技术转移中心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旨在促进科研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
其管理模式涉及到诸多方面,包括定位、职能、组织结构、运行机制、管理经验、创新发展等内容。
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各高校技术转移中心逐渐形成了各自的管理模式,以适应不同高校的特点和需求。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的管理模式应该注重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努力营造有利于产学研合作的环境。
需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
在管理实践中,要充分发挥技术转移专家和商务人员的作用,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推进,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的管理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
未来,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应该加强与国际科技创新机构的合作,拓展国际市场,提升科技成果的国际竞争力。
要注重培养科技转移人才,提高管理水平,推动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科技创新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高校技术转移中心作为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重要载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过去,高校科研成果大多停留在实验室,无法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这不仅影响了科研成果的社会效益,也浪费了资源。
建立高校技术转移中心,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已成为国内外高校发展的趋势。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管理模式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管理模式高校技术转移中心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窗口,同时也是服务于产业转型升级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
为了更好地管理高校技术转移中心,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需要制定合理的管理模式。
以下将从多方面介绍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的管理模式。
一、管理架构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的管理架构应注重简洁明了,以高校管理体系为基础,建立科研机构管理和企业管理相结合的模式。
具体来说,可以由高校主管部门牵头,成立技术转移中心领导小组,集中管理各学院、科研中心和产业部门的科技成果,协调领导、专家、技术负责人和更新互换技术等职能部门的工作,促进高校科研成果向产业化方向转化。
二、内部组织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内部组织应精细而完善。
其内部可设置专业负责人、科技成果管理人员、市场推广人员等职能部门,配备专业的科技咨询团队、技术需求分析团队以及技术转移和项目管理团队,实现科技成果的快速转移和产业化。
三、市场化运营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的市场化运营应该是整个管理模式的重要环节。
市场化运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实现效益为目的,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成果,实现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的一种运营模式。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应该加强与行业协会、企业联盟、产业园区等对接合作,确立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的方向和价值。
四、质量认证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的质量认证是管理模式中另一个重要环节。
在质量管理中注重的是从完善的工作流程到良好的服务态度,确保每个技术转移流程的高标准,以促进技术推广的质量进步。
五、金融支持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的管理模式中还应包括金融支持环节。
金融支持是指通过投资、贷款、风险共担等方式,提供资金、支持技术成果转移和推广。
这种管理模式中,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可以选择合适的金融机构进行对接合作,实现资本与科技成果的有效对接。
六、合适的推广策略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的管理模式中还需要合适的推广策略。
这包括以下方面:1)加强线上线下推广工作,推广科技成果的内涵和含义;2)以不同的角度、多样化的方式推广科技成果;3)以客户为中心,挖掘和开发他们的需求,推广科技成果。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转移现状论文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转移现状分析摘要: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的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转移是技术转移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我国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很低,技术转移中心的服务能力不强。
基于此,本文将研究分析国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转移的现状,为其今后的发展和研究提供参考。
abstract: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in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 center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field of technology transfer. however, conversion ra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of ou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low, and service capacity of technology transfer centers is not strong. based on this, we will study and analyze the statu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in domestic universitie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its future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关键词: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key words: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 centers;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technology transfer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0-0242-021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转移的现实意义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明晰,各国都在努力整合全球资源,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为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的国家重点战略。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管理模式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管理模式高校技术转移中心是高校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学研深度合作的桥梁和纽带。
作为高校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平台,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在实际运营中应该采取适应当前科技创新发展的管理模式。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的管理模式应该注重市场导向和服务导向。
为了更好地满足产业需求,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应该将市场需求导入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站在产业和市场的角度出发,积极主动地了解市场需求和研发方向,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评估和技术转化等服务。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还应该与产业界建立紧密联系,通过产业联合研发和成果推广合作,确保科技成果的转化落地和最终产业化。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的管理模式应该突出专业化和团队化。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应该组建一支具有专业知识、经验丰富、善于团队合作的专业人才队伍,包括技术转化、项目管理、市场推广等方面的人才,并建立相应的团队合作机制。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还应该与其他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联合研发和成果共享的合作机制,通过协同创新和资源共享,提高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效率。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的管理模式应该强调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
为了提高技术转移中心的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政府应该加大对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的政策支持力度,通过减少行政审批环节、简化流程和提供适当的政策倾斜,为技术转移中心的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更好的政策环境。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还应该积极争取各类科技创新基金和资金支持,通过多方筹集资金,为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资金保障。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的管理模式应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风险防范。
在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过程中,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应该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并建立相关的制度和机制。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还应该开展科技成果的技术评估和风险评估,确保科技成果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降低技术转移中的风险。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还应该加强对合作企业的信用评估和风险防范,避免出现合作风险和知识产权纠纷等问题。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管理模式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管理模式高校技术转移中心是指由高校设立的专门负责技术转移工作的机构。
其主要任务是将高校的科研成果向社会转化,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商业化,促进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的管理模式包括机构设置、人员配置、工作流程等方面。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需要合理设置机构,并确定明确的职能和任务。
一般情况下,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包括机构设置部门、人员招聘部门、科技成果评估部门、项目孵化部门、合作洽谈部门等。
这些部门的职责分工需要明确,各自合理配备专业人员。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需要合理配置人员。
人员是技术转移中心的核心资产,关系到整个工作的开展和效果。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的人员配置应包括专业技术人员、商务人员、法律人员等。
他们需要具备相关的专业背景和实践经验,能够熟悉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和商业化环节,具备市场营销和合同谈判等能力。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需要建立科学高效的工作流程。
科技转移是一个复杂而繁琐的过程,需要各个环节有机衔接、紧密配合。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需要建立起查找科研成果、评估成果价值、申请专利、开展市场调研、寻找合作伙伴、签订合同、进行成果推广等环节的工作系统,并制定相应的标准和流程,确保科技成果能够顺利转化为实际应用。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还应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
技术转移是一项需要与企业、政府等各界合作的工作,高校技术转移中心需要积极与企业进行沟通和合作,寻找技术需求和市场机会,推动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的对接。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还应加强与其他高校技术转移中心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享资源信息,共同推进技术转移工作。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的管理模式需要经过科学规划和不断完善,才能够更好地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只有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设置机构和配置人员,建立起科学高效的工作流程,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技术转移中心才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推动高校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管理模式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管理模式高校技术转移中心是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平台,是加快科技成果转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的管理模式直接关系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和质量。
本文将探讨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的管理模式及其特点,以及如何改进管理模式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移和应用。
1. 专业化管理高校技术转移中心通常由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组成,他们具有丰富的科研和产业经验,能够对科技成果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估,找出其转移和应用的最佳途径。
技术转移中心还具备专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和商业化运作能力,能够协助科研人员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和商业化开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2. 多元化服务高校技术转移中心为科研人员提供多种服务,包括科技成果申报、评估、交易和转让等环节,协助科研人员完成从科研成果到市场应用的全过程。
技术转移中心还会组织专业的技术咨询和培训活动,提供市场调研和商业合作等支持服务,以满足不同科研人员的需求。
3. 与产业接轨高校技术转移中心与产业界紧密合作,建立了广泛的产业网络和资源平台,能够快速对接市场需求,促进科技成果与产业资本的对接与融合,在产业中形成有效的技术创新链,推动科技成果的转移和应用。
1. 体制机制不够灵活部分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的管理机制过于官僚化,决策流程繁琐,难以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和科技成果的转移需求,制约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和质量。
2. 评价机制不够科学目前一些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的绩效评价机制存在一定问题,绩效考核过于依赖科研成果的转移量和商业合作项目的数量,而忽视了科技成果的质量和产业化效益,导致部分转移中心过分追求成果数量,而忽视了成果的实际应用效果。
3. 与产业对接不够紧密部分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在产业对接方面存在不足,存在产学研合作缺乏深度和广度,难以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方向,制约了科技成果与产业的有效对接和转移。
1. 加强制度创新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应当建立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简化决策流程,加强内部职能协同,提高决策效率,以更好地适应科技成果转移和应用的市场需求。
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途径及对策探究
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途径及对策探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已成为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在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诸多问题和难题,如缺乏行业需求导向、科研人员和市场需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技术成果转化的壁垒等。
深入探讨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途径和对策,对于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途径主要包括技术转移、科技成果市场化、产学研合作等多种形式。
1. 技术转移技术转移是指将高校科研成果转移到企业进行产业化生产或应用的过程。
高校可以通过技术转移中心、专业的技术转移机构或权益转让的方式,将科技成果转移到企业。
技术转移有利于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市场应用,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并能有效地解决科技成果转化中的资金瓶颈和市场化问题。
2. 科技成果市场化科技成果市场化是指利用市场机制进行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过程。
高校可以通过成立科技成果交易市场、设立科技成果推广部门等方式,将科技成果推向市场,形成产业价值。
科技成果市场化有助于扩大科技成果的影响力和市场覆盖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3. 产学研合作产学研合作是指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在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展开的合作。
通过产学研合作,高校可以深度融入市场需求,引导科研成果向市场导向转化,同时也有利于提高科研人员的实践能力和技术水平。
产学研合作极大地促进了高校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使科研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
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过程中面临着多重难题,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措施。
1. 提高市场需求导向高校应当加强与行业企业的沟通与合作,深入了解市场需求,转变研究方向,结合实际需求开展科研工作,推动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对接。
高校还可以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鼓励科研人员参与企业实际生产,增强科研成果的市场运用能力。
2. 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建立科技成果评价体系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手段。
高校技术转移模式及能力评价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知识产权保护是技术转移的重要环节,高校应加强知识产 权保护力度,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为科技成果转化提 供有力保障。
培养技术转移人才
技术转移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支撑,高校应加 强技术转移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专业化的技术转移团 队。
加大政策支持
政府应加大对高校技术转移的政策支持力度,通过税收优 惠、资金扶持等措施,激发高校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积 极性。
开放创新
开放创新已成为未来技术转移的重要方向,高校将通过开放创新平 台,整合内外部资源,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国际化合作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高校技术转移将更加注重国际化合作,通过 跨国合作提升科研实力和影响力。
未来高校技术转移的展望与思考
完善技术转移体系
高校需要建立健全技术转移体系,包括组织架构、管理制 度和运营机制等,以保障技术转移工作的顺利开展。
与企业紧密合作,得到了实践经验和市场需求的指导。
案例三:华中科技大学技术转移案例
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技术转移机制,包 括科技成果评估、知识产权保护、科 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有效保障了技术 转移的顺利进行。
VS
经验总结:华中科技大学技术转移成 功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自身的科研和 人才优势,与企业管理经验及市场需 求指导相结合,并建立完善的技术转 移机制,实现了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 。
权重设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与得分计算
根据各指标的重要性,设置相应的权重,并计算 各高校的总得分。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各高校的科研 实力、学科交叉融合能力、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 进行评价。
结果分析与反馈
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各高校的不足之处, 提出改进建议,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相关高校和 政府部门,以引导高校技术转移能力的提升和发 展方向的优化。
技术转移机构服务模式与服务类别比较研究——以湖北省27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为例
表2 所示。
表 2 湖 北 省 技 术转 移 示范 机 构 性 质
机构 1 2 家, 湖北 省 技 术 转 移 示 范 机 构 1 5家 。从 2 7家 技术 转移示 范机构地域分 布来看 , 湖北省 2 7家 技 术 转 移示 范机构 中有 2 O家 分 布 在 武 汉 地 区 , 其 余 发 布 在 襄
1 湖北 省技 术转 移示 范机构 总体 概 况
湖 北 省 是 我 国最 早 建 立 技 术 转 移 服 务 机 构 的省 份 之 一 。1 9 8 4年 1 月, 武 汉 科 技 成 果 转 化 服 务 中 心 武 汉 市科学技术交 流 中心成 立 , 它 是 中 国 最 早 的 技 术 市 场
息共享服务 、 科技评 估 、 企业 战略管理 咨询等服务 中
试培育推广模 式 主要对 实验 室成 果进 行 中试孵 化 , 完
成 技 术 与 市 场 中试 , 并将 成果进行 推广 , 代 表机构是 中 钢 集 团武 汉 安 全 环 保 研 究 院 有 限公 司 安 全 环 保 技 术 推 广 中心 。产 业 技 术 研 究 院 模 式 主 要 通 过 技 术 转 移 , 发 现 和解 决 行 业 、 企业 发 展 的 技术 瓶 颈 , 通 过 产 学 研 合 作, 促进企业技 术 的引进 、 消化 和 吸收 , 代 表 机 构 是 武
中图分类 号 : G3 2 2 . 2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1 — 7 3 4 8 ( 2 0 1 4 ) 1 2 - 0 0 5 0 — 0 4
转移 示 范机 构 进 行 了 统 计 分 析 ; 杜 旭 虹 等 将 技 术 转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管理模式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管理模式高校技术转移中心是高校科技资源转化与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平台,其管理模式是影响其运作效率和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文将以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的管理模式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实践中的特点和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的管理模式主要包括技术转移流程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与产业界合作、政策支持与规范等方面。
技术转移流程管理是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管理模式的核心。
技术转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技术评估、市场研究、合同谈判等多个环节。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要建立科学、规范的流程管理体系,确保技术转移从项目申报到成果转化的全过程能够有序进行。
在此基础上,还应加强与项目申报单位、产业界等合作单位之间的沟通与协调,提高技术转移的效率和质量。
人才队伍建设是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管理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技术转移是一个需要专业知识和经验的工作,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应该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建立一支专业化、多元化的人才队伍。
人才队伍的建设既包括科研人员的培养和培训,也包括管理人员的培养和培训。
还应加强与相关企业之间的合作,引进企业技术人员参与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的工作,提高技术转移的专业性和针对性。
与产业界合作是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管理模式的重要环节。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应该积极主动地与产业界建立合作关系,开展技术转移项目。
与产业界合作可以提高技术转移的实际应用效果,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转化。
与此高校技术转移中心还应加强与产业界的沟通与协调,了解产业界的需求和问题,为科技成果的转移与应用提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政策支持与规范是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管理模式的重要保障。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要与政府相关部门和科技管理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获得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
还应加强内部管理规范,建立科学、透明、高效的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确保技术转移的公正性和可靠性。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的管理模式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重要因素。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应加强技术转移流程管理,注重人才队伍建设,积极与产业界合作,同时获得政策支持和加强管理规范。
中国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发展的策略与路径研究
中国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发展的策略与路径研究技术转移是指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推动科技创新向经济发展转化的过程。
中国高校技术转移中心作为桥梁和纽带,发挥着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落地的重要作用。
然而,在当前日益激烈的全球创新竞争环境下,中国高校技术转移中心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因此,探索适合中国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发展的策略与路径,是当务之急。
首先,中国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应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的意识和能力。
在日常工作中,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应密切关注科技前沿和市场需求,以科技成果转化为目标,推动科研项目的产业化和商业化。
重要的是,高校技术转移中心要与企业、政府和社会各界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加强技术交流和合作,在技术转移过程中提供切实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其次,中国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应构建创新合作平台,促进科技成果的跨学科和跨领域应用。
当前,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为此,高校技术转移中心需要搭建起更加开放和自由的合作机制,建立起面向产业界和社会各界的技术创新平台。
这样不仅能够促进科技成果的高效利用,还能够推动学术界与产业界的深度融合,实现双方资源的互补和优势的提升。
第三,中国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和水平。
人才是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中心发展的核心资源。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应注重引进和培养高层次的科研人员和转化人才,加强科研团队的建设和管理,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和质量。
同时,高校技术转移中心还可以与相关机构合作,开展人才交流和合作项目,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于技术转移工作。
第四,中国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应加强法律规范建设,保障科技成果转化的合法权益。
在技术转移中,法律规范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应制定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应政策和规定,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并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合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只有加强法律规范建设,才能为高校技术转移中心提供更加稳定和可靠的法律环境。
国家级科技成果转化基地运作模式
一、概述国家级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是国家支持的重要科技创新评台,其运作模式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创新创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国家级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的运作模式,分析其中的重要因素,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国家级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的意义国家级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是国家级重点科技成果和高技术产业化转化的重要载体,承担着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创新创业、服务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责任。
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国家级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创新产品和服务,有效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实现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市场化。
2. 推动创新创业:国家级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为科技创新和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孵化环境,激励和支持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 服务国家经济发展:国家级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创新动力,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加快经济转型和发展。
三、国家级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的运作模式国家级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的运作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产学研深度融合:国家级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将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紧密结合起来,实现科技成果、人才和资金的有机流动,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2. 产业链条全程服务:国家级科技成果转化基地通过建立完整的产业链条,为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提供全程服务,包括科技成果孵化、技术转让、技术服务、创投支持等环节。
3. 创新创业孵化评台:国家级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立创新创业孵化评台,为创业者提供技术支持、市场服务、资金扶持等支持,推动创新创业项目成长壮大。
4. 完善的政策支持:国家级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依托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政策交流、资金扶持等支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的健康发展。
四、国家级科技成果转化基地运作模式的重要因素国家级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的运作模式的形成与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以下几个重要因素:1. 政策环境:国家级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受国家政策的直接影响,政策的支持力度和导向将直接影响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的运作模式和效果。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管理模式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管理模式高校技术转移中心(Technology Transfer Center,简称TTC)是指为了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学研结合,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而设立的特定机构。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的管理模式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组织结构、人员配置、工作流程和经费管理等。
下面将就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的管理模式进行详细介绍。
组织结构是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管理模式的基础。
一般来说,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的组织结构应当包括管理机构和执行机构两部分。
管理机构通常由高校领导、科研机构的负责人和相关部门的代表等组成,负责制定和审批相关政策和规定、协调资源和决策重大事项等。
执行机构则是实际负责技术转移工作的部门,其人员结构一般包括技术转移专家、行政人员和市场开发人员等,他们负责具体项目的运营和管理。
人员配置是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管理模式的核心。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需要配置合适的人员来开展技术转移工作。
一方面,需要具备科研背景和专业知识的人员来评估和推广科技成果,与企业进行技术对接和合作;还需要具备市场开发能力和商业思维的人员来开拓市场、寻找合作伙伴和进行技术交易等。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还需要设置专门的财务人员来管理经费和预算,以确保资源的合理配置。
工作流程是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管理模式的重要环节。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的工作流程一般包括技术评估、市场开发、技术交易和服务支持等环节。
技术评估环节是对高校科技成果进行评估,确定其应用前景和技术成熟度,为后续的市场开发提供依据。
然后,市场开发环节是通过市场调研和宣传推广等手段,将科技成果推向市场,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和项目进行技术转移。
接着,技术交易环节是通过技术许可、技术转让和技术服务等方式,与合作伙伴进行技术交换和合作。
服务支持环节是为合作伙伴提供技术指导、培训和售后服务等,确保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和商业化应用。
经费管理是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管理模式的基础条件之一。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需要充足的经费来支持其日常运营和技术转移项目的实施。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管理模式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管理模式高校技术转移中心是我国高等院校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而设立的一个非营利性的科技成果转化机构,涵盖科技成果推广、技术交易中介、技术转移、专家咨询、创业孵化等多个方面。
1.组织架构高校技术转移中心通常设有主任、副主任等管理层,下设科技成果推广部、技术转移部、专家咨询部、创业孵化部等多个部门,部门之间协作紧密,形成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的完整组织架构。
2.业务流程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的业务流程主要包括科技成果推广、技术中介、技术转移、专家咨询和创业孵化等环节。
在这些环节中,高校技术转移中心会定期组织专家评审、技术评估、洽谈交流等活动,以期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和技术服务的质量。
3.团队建设高校技术转移中心为满足市场需求,需要有强有力的团队及众多高水准的专家。
因此,高校技术转移中心需要建设一支高水准、多专业、全方位的团队,以保证其各项业务的高效、优质和专业。
4.制度建设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在管理上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度,包括知识产权管理、科技成果评估、技术转移、服务质量保证等方面的制度。
制度的建设可以保证高校技术转移中心业务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促进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的可持续发展。
5.市场营销高校技术转移中心作为与企业市场需求密切相关的机构,需要建立有效的市场营销机制。
在市场营销方面,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可以通过制定产品方案、制定营销策略、加强品牌宣传、整合资源等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和市场营销水平。
总之,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在管理上需要全面、科学、协作、创新、有效。
只有这样,才能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服务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我国高校技术转移机构运行模式探索——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
我国高校技术转移机构运行模式探索——以华南理工大学为
例
章文;江海;袁传思;寇灵梅
【期刊名称】《工程技术研究》
【年(卷),期】2022(7)4
【摘要】高校技术转移机构已经成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的重要构成,其发展程度对于国家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有重要影响。
文章以华南理工大学高校技术转移机构为研究案例,通过分析华南理工大学高校技术转移机构运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索我国高校技术转移机构运行模式与机制,旨在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的发展,支撑区域经济产业创新发展,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高质量实施。
【总页数】4页(P205-208)
【作者】章文;江海;袁传思;寇灵梅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4
【相关文献】
1.高校技术转移机构建设的探索——以中山市武汉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为例
2.高校技术转移机构建设路径与发展策略研究\r——基于德国技术转移机构比较视角
3.高校专利技术作价出资的实践探索——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
4.地方高校技术转移服务体系路径探索研究
——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建设为例5.探索校企联合实验室建设机制,推动高校技术交易与登记高质量发展--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运行模式与实践探索(华中科技大学)科技部门户网站 2003年01月15日来源:科技部华中科技大学众所周知,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是与技术创新以及技术的转移和广泛应用密切相关,尤其是现代高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技术转移更具前所未有的效应倍增潜质。
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是以拥有人才和技术优势的部分高校为依托,组织和整合高校高技术研究开发资源与产业相结合,推动先进技术向企业生产领域的转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国家基地。
目前,中国政府己从一些重点高校中首批选择并认定了6所大学的技术转移机构作为国家技术转移中心。
它们作为我国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成为我国传统产业技术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来源和依托,而且也会对高校科研的改革和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产生的背景在当前信息技术革命所引致经济知识化的趋势下,技术转移呈现出二个新的特征:一是新的高技术不断涌现,工业企业的高技术应用对于高技术研究开发的相对滞后,愈来愈多地存在着高新技术转移的应用需求;二是高技术应用于生产的周期缩短,带动技术转移向技术链的上游前移。
大学作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中心,对企业的技术转移已占居重要地位。
国外技术转移的实践表明,技术转移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已发挥了重要作用,越发达的国家,技术转移的规模越大、效果越明显。
在这些国家,大学技术转移受到普遍关注,实际上,无论是对于诸如硅谷新经济的产业发展,还是对于波士顿这样的传统工业基地的产业升级,都代表了大学与产业界之间技术转移及其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显著绩效。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近些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政府组织产学研合作工程的实施,高校正在经历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探索实践,一方面是高新技术产业化,创办了一批高技术的创新、创业企业,形成了技术、企业孵化和产业发展的大学科技园;另一方面是传统产业高技术化,通过合作研究开发、共建联合技术中心以及人才培训等形式,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
可以认为,这两个方面都是技术转移发生的形式,从技术的角度来理解,前者是技术的纵向转移,从基于科学的新思想、新发明形成科研成果,并向产业化延伸;后者是技术的横向转移,从技术链的各个环节向产业领域扩散。
技术转移导致了大学功能的拓展,使大学兼具诱发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创业的社会服务功能。
据资料统计,企事业单位委托高校科研的经费已超过70亿元/年,占据整个高校科研规模的半壁江山。
尽管我国转化高校科技成果正在呈现一些良好趋势,但从总体上看,大学技术转移尚处在发展的初始阶段,还存在技术转移规模较小、成果转化率不高(<30%)等问题。
在我国,引导和加强大学技术转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政府有选择示范性地认定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从国家层面来推进大学技术转移具有特殊意义,除了政府对于产业共性技术的公共性、外部性效应的关注缘由以外,我们认为,主要还有以下二方面的考虑:其一、把握加入WTO后的技术追赶机会,实现产业技术的跨跃发展。
我国加入WTO以后,与发达国家的技术交流与人才联系流动将更加密切,存在多元化的技术来源,可以通过快速的技术学习契机,尽快缩短与领先国家的技术差距。
其中重要的途径就是技术转移,通过国际先进成熟技术的引进和吸收,从发达国家获取技术知识服务于生产应用,使产业技术在较短的时间内升级到较为先进的水平,并且在技术引入的学习过程中更快积累知识和技能,逐步具备技术吸收和再创新的能力,取得技术转移提供的发展机会,实现技术的追赶与跨跃。
其二、深化产学研联合,推动高校科技资源与产业的结合。
我国是处在工业化中期加速阶段的发展中国家,产学研联合的技术转移更应受到重视。
一方面,我国的科技资源还主要分布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尤其中小企业技术开发能力更加缺乏,技术需求主要来源于企业外部的技术输入;另一方面,高校是科学前沿探索和高技术研究的重要源头,建有占全国总数近2/3的国家重点实验室、50多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22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己成为产业创新技术、人才和信息资源的重要来源,对于形成技术的有效供给和企业技术能力的培植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二、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运行模式华中科技大学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推进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实施工作,一方面是借助政府行为的引导,选择行业、区域技术转移的切入点,与行业、区域骨干企业结成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形成规模化的技术转移和应用;另一方面是运用市场行为的新机制,从规模总量和质的提升方面来发展与企业的横向科研合作,以及促进学校科研的技术培植。
为此,我们力图把握技术转移的重要环节和关键要素,探索建立"组织、技术、资金"三个平台的技术转移运行模式(图2)。
图2华中科技大学技术转移运行图1.组织平台为推动技术转移的多样化、规模化发展,我们将尝试建立产学研协作联盟的会员制。
会员制是建立起一种学校与企业以及企业间的协同创新机制,与会员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深层次合作关系,其主要作用,一是利用高校已有科技资源为企业解决共性技术难题,实现企业间的协同与若干技术的资源共享,相应提升整个相关企业群的技术水准;二是形成技术创新和转移的规模效应,避免企业低水平重复技术开发,降低企业使用先进技术的门槛和成本;三是帮助企业提高技术转移的吸收能力和应用水平,包括有效的技术培训,使企业切实掌握高技术应用能力。
目前拟建立四种模式的会员制:(1)行业会员。
主要围绕是行业的若干共性技术需求,建立行业技术转移联盟,例如,从今年初开始,我校尝试组织开展对于电站装备制造业、钢铁行业的激光和数控技术转移。
目前,在有关行业协会的推动下,已和广东韶关众力发电设备有限公司、东方电机设备工程有限公司和中国长江动力公司等,以及和武钢、马钢、涟钢、昆钢等意向组成产学研合作的联盟,初期以国家项目带动技术转移为启动,以后力争发展成为行业(专业)共性技术供应的联盟组织。
(2)区域会员。
深入开展与重点区域的科研合作,以联盟形式规模化、制度化地组织技术交流与合作。
我校正在酝酿以湖北省汽车零配件制造业为目标,组织与省内有关骨干企业的信息化联盟,开展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的转移,近期将开始有关调研工作。
(3)企业会员。
以与学校共建联合实验室、技术中心的企业为核心。
今后的重点仍是要加强与企业共建研究中心的工作,形成更多的与企业紧密合作的研发基地。
(4)项目会员。
以学校科技企业为主体,为会员企业提供项目组织的专业化咨询服务,帮助会员单位提高项目的运作效率,促进学校科技产业的项目资源集聚及发展,反过来也促进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良性发展。
2.技术平台技术转移来源于学校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持,需要搭建以华中科技大学技术、人才和国际合作资源为依托的技术平台,形成技术成果的持续再生、开放流动和有效转化。
(1)技术项目资源。
高校是技术创新的源头,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例,学校承担的国家科技项目一直居于全国高校前列,在社会急需的高新技术领域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近10年来,有90余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有700余项科技成果获得部、省级科技奖励,申请专利600余件,其中获得授权的专利占2/3。
形成了丰富的技术成果资源,储备了众多具有创新意义和产业化前景的技术和项目。
(2)科技人力资源。
高技术研究开发能力是技术转移的重要基础,需要多学科协作人力资源的有力支持。
在华中科技大学,汇集了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学科和大批优秀科技人才。
学校每年稳定有1万多名教师、研究生投入科学研究,具有强大的高技术研究能力和良好的工程化开发条件,形成了对企业技术转移的有效支撑。
(3)国际合作资源。
学校已与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的30多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
"九五"期间的国际合作项目达109项,经费(含设备费及捐赠)达1.32亿元,建立了一批联合实验室,比如-IBM技术中心,FESTO(德国)气动技术中心,SIMENS培训中心,Informix技术合作中心等。
这些合作,有助于掌握最新的高科技动态,也有助于国内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转化为国内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能力。
3.资金平台技术转移是一个技术与资本结合的过程。
在技术转移的过程中,目前存在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一是许多上市公司、投资公司拥有雄厚的资金但缺项目和技术,学校有项目和技术储备但缺少资金;二是技术成熟度的要求,以及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的风险性,需要解决技术转移种子和中试的孵化问题,为此,必须按市场化的运作吸引社会资金,构建促进技术成长和创业的风险资金平台。
我校的资金平台主要有两个部分组成:(1)华工创业投资公司。
畅通社会资金和学校技术嫁接的渠道,形成有效促进我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特殊模式。
由学校提供创新成果,创投公司投入资金进行中试孵化,孵化成功以后,将创业企业带技术整体转让给社会企业,这样,使创投公司和社会企业在不同阶段以不同方式参与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开发。
目前已有胰岛素口腔吸收剂、计算机集群系统、纳米中药及生物制品等一批项目进入孵化,有些孵化催熟的项目己被收购正在进入规模产业化。
(2)技术成长基金。
与创投公司的区别是只孵化技术,不孵化企业。
其特点是构造虚拟创业的形式,发挥利用学校研究开发的最大优势,从技术的高端和专业孵化的细分,对学校的技术发现、发明进行培植,转化成企业需要的先进技术和原型产品。
技术孵化到一定程度再出售或转让,以获得进一步的投入所需资金。
三、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初步实践探索以在钢铁行业中激光技术转移为例,激光技术是钢铁行业关键的共性技术,如激光强化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种开坯、剪刃、热锯片、导卫板、输送辊、滑道、轧辊等的强化处理;激光毛化技术是生产镜面钢板的重要手段;激光拼焊技术适用于冷轧薄板生产线、酸洗生产线、酸轧连线、镀锌(锡)生产线、硅钢和不锈钢生产线以及钢铁企业配材中心的汽车薄板拼焊等。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在冶金行业协会的指导下,探讨与宝钢、武钢、鞍钢、马钢、涟钢、昆钢等的产学研合作,并从三个技术方向推动激光技术的开发、集成和转移,目前己在我国一些主要钢铁企业得到良好应用。
从激光强化技术方向,激光强化技术与设备已在湖南涟源钢铁集团运行了近一年,共处理中轧辊300多根,平均提高使用寿命1.5倍,共为企业取得经济效益近2亿元人民币。
有关专家认为:涟钢是我国使用激光批量热处理轧辊并取得明显经济效益的钢铁企业。
再如应用在四川川威钢铁公司,已突破性地解决了激光处理半钢辊和无限冷硬铸铁辊的技术难题,使得半钢辊的使用寿命比新轧辊提高70%,无限冷硬铸铁辊提高30%。
从激光毛化技术方向,激光毛化技术与设备应用于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批量生产,使我国激光毛化技术研究和应用进入世界先进水平,己生产激光毛化冷轧薄板(镜面钢板)40万吨,新增产值近16亿元,年增加效益1.0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