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步步高》高考一轮总复习人教版历史试题:选考二 第2讲 高考探究课 Word版含解析
步步高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教师用书:必修1 第三单元 单元综合提升Word版含解析
单元综合提升专题一近代史上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深化理解对近代列强侵华的基本认识(1)从发动者上看:侵华国家从一国到多国,再从多国到一国;地域上由以欧洲列强为主到以日美为主,反映出近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到向两侧转移的变化。
(2)从列强侵华目的上看:欧美列强的最终目的是获取最大经济利益,不平等条约规定的开埠通商、协定关税、资本输出等,都是这一根本目的的具体体现。
日本的最终目的是使中国殖民地化。
(3)从结果上看:除抗日战争中国取得完全胜利外,其他战争均以中国失败告终,这说明只有全民族团结起来,才能取得反击外来侵略的胜利。
(4)从列强侵华的影响上看: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
一方面,造成了中国的贫穷落后,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冲击了中国旧的经济和政治秩序,扩大了中外交流的范畴和规模,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
专题二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探索1.农民阶级(1)实践:先后掀起两次大规模的革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2)主张:《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扶清灭洋”。
(3)特点:具有革命性的一面,农民阶级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同时也具有落后性的一面,其阶级属性决定了革命斗争只能是失败。
2.资产阶级(1)实践:维新变法运动、实业救国、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北伐战争等。
(2)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或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
(3)特点:具有先进性,是民主革命的动力之一,但同时又具有妥协性、软弱性的一面,决定了其改革或革命只能是“屡战屡败”。
3.无产阶级(1)实践: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2)主张: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作指导,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
(3)特点:集革命性、先进性于一身,决定其领导革命取得最终的胜利。
专题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1.合作→对抗→再合作2.再合作→再对抗深化理解影响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1)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
2020版《步步高》高考一轮总复习人教版历史试题:选考1 第2讲 高考探究课 Word版含解析
选考一第2讲高考探究课1.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赵武灵王北略中山(中山, 古国名今河北定县一带)之地, 至房子(今河北临城), 遂至代(今山西大同), 北至无穷, 西至河, 登黄华(山名, 位于黄河岸边)之上。
……与肥义(赵国国相)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 曰:“愚者所笑, 贤者察焉。
虽驱世(注:世上所有的人)以笑我, 胡地、中山, 吾必有之!”遂胡服。
国人皆不欲, 公子成(赵武灵王的叔父)称疾不朝。
王使人请之曰:“家听于亲, 国听于君。
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公叔不服, 吾恐天下议之也。
制国有常, 利民为本;从政有经, 令行为上。
明德先论于贱(底层百姓), 而从政先信于贵(贵族), 故愿慕公叔之义(仰仗叔父的声望)以成胡服之功也。
”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闻中国(中原地区)者, 圣贤之所教也。
礼乐之所用也, 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则效也。
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 变古之道, 逆人之心, 臣愿王孰图之也!”使者以报。
王自往请之, 曰:“吾国东有齐、中山, 北有燕、东胡, 西有楼烦、秦、韩之边。
今无骑射之备, 则何以守之哉先时中山负(依仗)齐之强兵, 侵暴吾地。
系累(用绳索捆绑)吾民, 引水围鄗(古县名;在今河北省柏乡);微社稷之神灵, 则几于不守也, 先君丑之。
故寡人变服骑射, 欲以备四境之难, 报中山之怨。
而叔顺中国之俗, 恶变服之名, 以忘鄗事之丑, 非寡人之所望也。
”公子成听命, 乃赐胡服, 明日服而朝。
于是始出胡服令, 而招骑射焉。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三(注:“胡服骑射”指学习胡人的短打扮服饰, 同时也学习他们的骑马、射箭等武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改革的时代背景和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 概括赵武灵王推进改革的显著特点并说明你对“胡服骑射”改革的认识。
解析本题考查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的时代背景、策略实施及其历史评价, 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分析历史问题和比较、概括、阐释历史认识的能力。
2020版《步步高》高考一轮总复习人教版历史试题:单元提升练(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单元提升练(一)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5小题,共计50分)1.(2017·四川宜宾调研)殷商贵族笃信“天命”主宰一切,并永远庇佑其统治,祭祀占卜居于政治意识的主流。
而西周宣扬“敬德保民”“明德慎刑”才能得到“天命”的眷顾。
这一变化表明了()A.神权思想体系的崩溃B.伦理政治的勃兴C.德主刑辅理念的成熟D.对“天命”的质疑解析据材料“笃信‘天命’”“西周……才能得到‘天命’的眷顾”说明殷商贵族始终相信天命的存在和神权政治,故A项错误;“敬德保民”“明德慎刑”一定程度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民本思想,实行德政,慎用刑法,故B 项正确;材料提及“明德慎刑”不能说明德主刑辅理念的成熟,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笃信‘天命’主宰一切,并永远庇佑其统治”,殷商贵族笃信“天命”,故D项错误。
答案 B2.(2017·内蒙古呼伦贝尔模拟)有学者评价中国古代政治文明时说:“强迫性的等级制度是建立在主动性、情感性的亲情关系之上的”。
能用来支撑该观点的是()A.韩非子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思想B.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C.西周的宗法制D.李贽提出“各从所好,各聘所长”的观点解析根据材料中“强迫性的等级制度是建立在主动性、情感性的亲情关系之上的”得出这一制度注重血缘亲情,韩非子的“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体现了建立中央集权的主张,故A项错误;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体现的是“仁政”“重民”思想,与亲情无关,故B项错误;西周的宗法制强调血缘,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李贽提出“各从所好,各聘所长”的观点主要倡导个性自由发展,与题目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C3.(2016·湖北黄石调研)春秋时期,诸侯称“王”现象很少,到了战国时期,许多诸侯纷纷称“王”。
这反映了()A.春秋战国时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B.春秋战国时分封制走向瓦解C.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强大D.战国时周天子对诸侯失去控制解析春秋战国时期是诸侯争霸、割据分裂时期,故A项错误;分封制下诸侯不能称王,春秋时期,诸侯称“王”现象很少,到了战国时期,许多诸侯纷纷称“王”说明分封制逐渐崩溃,故B项正确;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故C项错误;战国时周天子对诸侯失去控制,只是对材料表面现象的概括,不能反映实质,故D项错误。
【步步高】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知识整合+重点深化+探究命题+
【步步高】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知识整合+重点深化+探究命题+单元专项循环练(六)高频考点强化练高频考点小农经济、土地制度、手工业三种形态、“市”的形成与发展、重农抑商、资本主义萌芽是考查重点1.唐朝《水轮赋》描述当时发明的一种工具:“水能利物,轮乃曲成。
升降满农夫之用??终夜有声。
”文中描述的工具是( )A.筒车 B.桔槔C.水排 D.翻车答案 A解析关键词“唐朝”、“轮乃曲成”“终夜有声”可以判断是用水力灌溉的工具,即筒车,利用势能,故昼夜工作,终夜有声。
其他均需人力,发明时间也不在唐朝。
B项为春秋战国发明;C、D两项为东汉发明,不符合“当时发明”的关键词界定。
2.农谚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它对农业生产必然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如“要知五谷,先看五木”,“白露早,寒露迟,秋分麦子正当时”,“种好稻好,娘好囡好”,“早稻水上飘,晚稻插齐腰”,“寸麦不怕尺水,尺麦但怕寸水”。
以上五则农谚反映了( )A.劳动人民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B.劳动人民懂得尊重自然规律 C.农业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生产部门 D.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答案 D解析五则农谚反映了播种时间、稻种的选择、栽插技术、农作物灌溉对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A项和B项都是从某一方面来介绍五则农谚的内容,以偏赅全,故不选;而C项和题干无关。
3.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了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
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最可能是( )A.棉纺织业发展迅速,以女性为主的家庭手工副业成为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 B.通俗文化盛行,平民识字率提高,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因而提高 C.民主平等思想广泛传播,女性逐渐摆脱家庭和传统思想的束缚 D.江南地区人口大量外移,性别比例失衡,女性地位因而日益重要答案 A解析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这与妇女在生产中的作用有关。
结合明清时期棉纺织业的发展,可以判断A项正确;B项不能说明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因而提高;C项“民主平等思想广泛传播”有误;D项不符合史实。
2020高考历史人教版总复习课堂演练:选考部分+选考2和答案
模块四选考二1.(2018·全国卷Ⅲ·46)(1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德国侵占捷克斯洛伐克后,欧洲紧张局势不断加剧,英法两国酝酿对德实行经济封锁。
英国成立经济作战部,开始从陆地到海洋,从武器、军备到石油、机械甚至牲畜,对德全面经济封锁。
1939年11月,英法成立经济协调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共同派代表团到海外进行采购军火和战略原料的谈判,试图以优惠购买政策阻止战略物资流入德国。
英法两国海军对中立国港口向德国转运的货物进行检查,扣留数百艘德国在海外的商船。
为了切断对方和保护自己的经济供应线,敌对双方在北海和北大西洋多次展开海战。
截止到1940年4月,英法击沉德国潜艇及其他舰只多艘。
经济封锁使德国的进口额下降到战前的43%。
——摘编自〔英〕利德尔·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等(1)根据材料,概括英法对德施行经济封锁的措施。
(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法对德采取经济封锁的作用。
(6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英国成立经济作战部”“英法成立经济协调委员会”得出,成立专门机构领导协调;根据材料“英法成立经济协调委员会……试图以优惠购买政策阻止战略物资流入德国”得出以经济手段阻止德国获取战略物资;根据材料“英法两国海军……扣留数百艘德国在海外的商船”得出以军事手段切断德国的海上运输线。
第(2)问,根据材料“英法击沉德国潜艇及其他舰只多艘”得出消灭了德国部分海军力量;根据材料“经济封锁使德国的进口额下降到战前的43%”得出,减少了德国的战略物资供应。
答案(1)成立专门机构领导协调;以经济手段阻止德国获取战略物资;以军事手段切断德国的海上运输线。
(9分)(2)减少了德国的战略资源供应;消灭了德国部分海军力量。
(6分)2.(2017·全国卷Ⅰ·46)(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43年举行的开罗会议上,中美两国政府首脑就战后问题进行了一次广泛详尽的讨论,在许多问题上达成一致。
步步高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教师用书:必修1 第五单元 单元综合提升Word版含解析
单元综合提升专题一近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及认识专题二新中国外交的“变”与“不变”1.改变的是心态,不变的是姿态1949年,新中国遭到西方各国的孤立和遏制,内外交困、举步维艰。
打破外部封锁是当时形势的迫切需要,获得外交承认则是开展对外交往的前提。
60多年后,中国与全球超过170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加入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有着密切的友好往来。
2.改变的是政情,不变的是政策1949年,新中国的对外交往受到国际形势的制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外交上奉行“一边倒”,即使如此,在中苏关系最密切的时期中国也没有在国家主权独立、政策立场自主问题上向苏联让步或唯苏联马首是瞻。
60多年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致力于开展全方位外交,主张“求同存异、合作共赢”,在与各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携手合作的同时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
3.改变的是地位,不变的是定位1949年,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政治上不被大多数国家承认,经济上一穷二白、千疮百孔,可谓积贫积弱、百废待兴,国际地位和影响无从谈起。
60多年后,中国既是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在重大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又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
4.改变的是战术,不变的是战略50年代“一边倒”、60年代“两面出击”、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80年代以来“全方位外交”,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方针、不同的战术,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始终不变的。
今天的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显著上升,实力也极大增强,但离发达国家尚有很大差距的状况并没有也不会在短期内改变。
因而今日之中国只有继续韬光养晦,认清形势、找准定位,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才能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建设和谐世界的战略构想。
专题三20世纪以来,国际格局的变动及中国的国际地位1.近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基本特征欧洲为中心(一战前)→欧美为中心(一战后)→美苏为中心(二战后的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
步步高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教师用书:必修1 第二单元 单元综合提升Word版含解析
单元综合提升专题一古代希腊与罗马文明的比较1.文明的拓展方式(1)希腊:通过殖民建立新的城邦,吸收外部文明并拓展希腊文明。
(2)罗马:通过兼并战争扩大疆域,在继承希腊文明、吸收外部文明的同时拓展罗马文明。
2.国家的形式(1)希腊:分散的城邦制。
各城邦的主要特征是小国寡民,长期独立自治。
(2)罗马:统一的集权制,采取行省制,实行总督统治。
3.政治体制和统治方式(1)希腊:经历了从君主个人统治到贵族集体统治,再到全体公民集体统治的制度演变,在古代首次实现了公民普遍参与、轮番而治的民主制度。
(2)罗马:在摆脱了君主制后建立了共和国,但是一开始权力就集中在少数富人手中,共和国并没有进一步演化为民主制,而是一种贵族共和国,随着疆域的扩大,共和国转化为帝国,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专题二古代罗马与古代中国法制的区别专题三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1.确立和发展(1)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是人类政治文明史上的重要成果,它的理论基础是启蒙思想家倡导的“人民主权说”。
(2)在17、18世纪,代议制通过英国、美国、法国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在欧美国家确立,主要包括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的总统制共和制和法国的议会制共和制等。
2.代议制的统一性、多样性3.主要特点:议会民主、分权制衡、政党政治。
现代国家制度的核心是对权力的监控(防止绝对权力出现)与制约(最终目的:主权在民)。
4.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1)否定了专制制度,避免了少数人独裁,保障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利益,具有先进性的民主精神,对于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2)有利于调整资产阶级内部关系,缓和资产阶级不同集团间的矛盾,有效防止封建势力复辟,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
(3)在这一制度下,无产阶级也可以利用它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合法斗争,有助于维护无产阶级的合法权益,推动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专题四 17、18世纪中西政治体制不同趋向及原因(2017·课标全国Ⅰ,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步步高》高考1轮总复习人教历史试题: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含解析
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云南昆明模拟)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曾这样评析中国某一帝王:“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之间走出一条中间路线。
”该帝王符合“中间路线”的举措是()A.设置御史大夫与刺史B.推行中外朝制度C.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D.世袭与察举制共存解析材料“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体现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即地方政治制度问题。
御史大夫是中央监察机构,刺史是西汉时设立的地方监察机构,故A项错误;中外朝制度是西汉时期的中央机构,故B项错误;郡国并行制是西汉初设立的郡县制和分封制相结合的地方行政制度,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世袭制和察举制是古代选官制度,故D项错误。
答案 C2.(2017·山东济南模拟)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波纹式的循环发生”,即“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终于取而代之。
但取代之后,其中又别有私臣变成实权者,再来取代现有的政府大臣。
如此后浪推前浪式的往复不已。
”以下官职的设置符合这一特色的是()A.秦朝的三公九卿B.汉朝的“中朝”C.隋唐的三省六部D.宋朝的枢密院解析三公九卿体现了政府大臣分工明确、相互牵制,与材料中“微臣与大臣”的关系不符,故A项错误;汉朝的“中朝”是汉武帝时期用一些亲信侍从(如尚书等)组成的决策机构,而汉代的三公九卿则成为外朝即执行机构,故B项正确;三省六部制下,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故C项错误;宋代的枢密院是二府三司的组成部分,负责军事,其长官枢密使为政府大臣,故D项错误。
答案 B3.(2017·河北石家庄模拟)班固在史书中记载:司隶校尉盖宽饶“刺举无所回避”,“公卿贵戚及郡国吏使至长安,皆恐惧莫敢犯禁”。
这可以佐证()A.刺史设置有助于君主专制B.郡国并行危害了中央集权C.门下封驳避免了决策失误D.监察制度有利于京畿稳定解析司隶校尉为汉武帝时设置的主要负责京师地区监察的官员。
【步步高】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知识整合+重点深化+探究命题+课时训练)第1讲 古代中国的改革
第1讲 古代中国的改革[考点清单] 1.商鞅变法。
2.北魏孝文帝改革。
3.王安石变法。
一、商鞅变法 (一)时代背景 1.时代特征(1)春秋时期⎩⎪⎨⎪⎧①管仲在齐国进行改革,采取“相地而衰征” 的政策。
②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了“初税亩”。
(2)战国时期⎩⎪⎨⎪⎧①李悝在魏国变法:发展农业生产,推行“平籴法”,制定《法经》。
②吴起在楚国变法:限制贵族权力,裁免无能多余的官吏,奖励军功,整顿吏治。
史论要旨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推行改革的总体特征是顺应时代潮流,打击奴隶主 旧贵族,促进封建因素的增长,在客观上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这与提倡顺应形势进 行改革,主张依法治国,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政体,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法家 思想不谋而合。
(二)措施1.经济⎩⎪⎨⎪⎧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统一度量衡。
误区提醒 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巩固和发展新兴的小农经济,有利于确立和巩固地主阶级政权,但其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使抑商或轻商观念长期制约人们的思想,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
2.军事:奖励军功,实行按军功授爵的二十等爵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
3.政治⎩⎪⎨⎪⎧废除“世卿世禄制”。
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
4.文化——“燔诗书而明法令”(1)烧毁不符合新兴地主利益的儒家和其他学派的诗书。
(2)推行秦律。
5.社会习俗: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三)评价1. 积极作用⎩⎪⎨⎪⎧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上: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 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
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 力,为秦国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历史局限⎩⎪⎨⎪⎧轻视教化,刑法严苛,鼓吹轻罪重罚。
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未与旧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步步高】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讲 欧洲历史上的改革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1
考点二
考点二
欧洲的宗教改革
3.宗教改革的影响 (1) 性质:宗教改革是欧洲又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也是一场披着 宗教外衣的反对封建统治的政治运动。
①为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 ②促进了民族语言的形成和欧洲民族国家的成长。 (2)作用 ③宗教改革使大量教会财产转到新兴资产阶级手 中,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考点一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考点一
主题
梭伦改革
从四个视角认识梭伦改革的特点
(1)从目的上看,其主要目的是消除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2)从措施上看,很多措施都带有“折中”色彩。
(3)从立场上看,对贵族和平民采取了不偏不倚的中立立场,但
自身却站在工商业奴隶主的立场上。
(4)从结果上看,既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又带有不可避
(2)经济要求: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平息矛盾,结束动荡
①雅典社会动荡使经济发展迟缓。 (3)形势紧迫②周围城邦实力增强,沉重打击了雅典的海 上贸易。
。
考点一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考点一
领域
梭伦改革
改革措施 颁布“解负令”,废除了债务 奴隶制 影响 贵族的土地兼并受到制约, 逐渐失去扩展势力的物质 基础
考点二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考点二
改革
欧洲的宗教改革
开始标志 主张
“因信称义”,信仰可以
2.表现
作用
马丁· 路 1517年发表 得救;宗教信仰的最高 促进了欧洲宗
德的宗 “九十五条
教改革 论纲”
权威是《圣经》,不是 教改革和人们
教会;简化宗教仪式; 的思想解放
世俗王权大于教权
考点二
广西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单元单元整合探究升华课件新人教版
-22-
题型特点 解题模板 押题训练
由表及里——材料场景型选择题的特点及解题技法 材料场景型选择题是近几年课标全国高考的常见题型,这类试题 以历史场景为新情境,主要考查对历史场景的甄别、评价、分析能 力。这种题型在本单元的高考试题中尤为突出,因其符合能力立意 的命题趋势而受到命题专家的青睐,复习训练时要高度重视。 材料场景型选择题一般是给考生创设具体的情境,让考生从中分 析展示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该历史事件反映了哪些信息,从而找出 符合题意的选项。这类试题需要考生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从整体 上把握相关知识。
-4-
纵向梳理 横向比较
二、全面认识资产阶级代议制 1.特点 (1)议会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议会由议员组成,议员由 选举产生,议会享有立法权、财政权和行政监督权。 (2)一般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原则。 (3)实行资产阶级的政党政治,也就是由在议会选举或大选中获胜 的政党领袖来出任总统或总理(首相),并以本党人员组成内阁。 (4)政府在执政期间都坚决推行本党的意志,总统和总理都拥有巨 大的权力,不但领导内阁,而且还控制议会或干预立法。
布的,由此可判断A项错误;从题干材料中可看出,《十二铜表法》的制定,
A.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 B是.平平民民与采贵取族有斗效争方的式结争果取,即自平身民权的斗益争起了决定作用,故C项错误;平民 C与.贵贵族族因让分步属在于法被制统发治展阶中级和起统决治定阶作级用,其政治诉求具有较大差异,故D项 D错.误平。民题与干贵材族料的说政明治罗诉马求平民日通趋过一拒致绝作战的方式迫使贵族做出让步,然
(2)抓住区域界限。无论选项多么具有迷惑性,都要考虑选项的表 述是否符合这一区域的实际和题目要求。
(3)回归教材。选择符合材料细节限定的史实用以确定答案。
2020版《步步高》高考一轮总复习人教版历史试题:选考1 第1讲 基础过关课 Word版含解析
选考一第1讲基础过关课1.(2016·山东济宁期末)有学者认为商鞅的强国之术堪称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史上最残酷和严厉的一种, 是一次激进的国家主义试验。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不告奸者腰斩, 告奸者与斩敌首同重, 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行之十年, 秦民大悦, 道不拾遗, 山无盗贼, 家给人足。
民勇於公战怯於私斗, 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战国的风气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制度原因造成的全社会的“免而耻”。
虽然容易在短期内奏效, 但国家政令的贯彻执行如果仅能仰仗于予富予贫、予贵予贱以及施用严刑峻法的权力, 人民的守法就只能是出于恐惧和贪欲。
——程念祺《商鞅的为人为政和战国风气》(1)根据材料一归纳商鞅变法在法制方面的主要内容。
这种法制措施在秦国实行的效果如何?(2)据材料二说明商鞅的“强国之术”对秦国民风产生的影响。
解析第(1)问, 材料一共四句话, 第一、二句为内容, 第三、四句为影响, 从中归纳总结即可。
第(2)问, 根据材料二“免而耻”“严刑峻法”“恐惧和贪欲”等方面分析。
答案(1)内容:严刑峻法;邻里连坐。
效果:建立了良好的社会秩序;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 在六国战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2)影响:功利之风盛行;形成重利轻义的风气;道德观念淡薄;好战嗜杀的血腥世风形成, 容易导致暴政。
2.(2016·黑龙江大庆质检)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孝文断北语而改姓元, 是亡其祖也, 不惟失德, 实非吉兆。
——乾隆帝北魏孝文帝变法, 尚文明, 魏国以治, 此变而得者也。
——张之洞《劝学篇·变法第七》材料二鲜卑族“尚勇、纯朴, 好射猎”的性格, 造就了他们团结、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
正是由于这种优秀的民族精神和品质, 造就了强盛的北魏王朝。
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的汉化改革的断胡语、改胡姓、禁胡服, 不仅是对鲜卑民族文化的摒弃, 更是对其民族精神的摧残。
步步高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答案
步步高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答案1、陈独秀、李大钊等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下列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正确的是()?[单选题] *A.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B. 开启了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C. 动摇了封建礼教统治地位(正确答案)D. 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全面发展2、历史上曾有人这样评价隋文帝:“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
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
尤以‘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为最。
”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是在()[单选题] *A.581年B.589年(正确答案)C.605年D.618年3、从12世纪晚期开始,武士集团的首领将军开始控制中央政权,天皇成为傀儡。
幕府统治在日本历时近700年,其实质是( ) [单选题] *A.奴隶主阶级统治B.中央集权统治C.天皇君主专制统治D.封建军事独裁统治(正确答案)4、五四运动和一二九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两次著名的学生运动。
关于这两次运动的说法准确的是()?[单选题] *A. 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B. 都是反帝爱国运动(正确答案)C. 都是共产党领导的学生运动D. 运动的主力军始终是青年学生5、12.“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段史书记载描述的是()[单选题] *A.牧野之战B.国人暴动C.陈胜、吴广起义(正确答案)D.楚汉之争6、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与历史史实不符合的是()?[单选题] *A. 公车上书拉开了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B. 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爱国政治运动C. 变法的目的是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正确答案)D. 它对中国社会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7、618年,在太原起兵反隋的贵族李渊,建立唐朝,定都( ) [单选题] *A.长安(正确答案)B.洛阳C.余杭D.江都8、42.唐代诗人皮日体有一首诗:“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诗中的“河”是指()[单选题] *A.黄河B.准河C.大运河(正确答案)D.长江9、某校史学社的同学参与了市博物馆货币展的布置。
步步高高考历史(人民版,福建专用)一轮复习配套课件专题2 第3讲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及中国军民维
必修第一册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及民主革命
第 3讲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及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列强入
考点一 益加深
近代列强对中国的入侵与民族危机日
侵与民
族危机 及中国 军民维 护国家
易错警示
考点二 义和团反帝运动
主权的
斗争
练出高分
考点一
近代列强对中国的入侵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考点一
外交上,清王朝被迫打开国门
高考调研题组
返回
主干知识
史论结合
考点一 史论2
近代列强对中国的入侵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运用通史观念识记列强侵华的影响
由瓜分中国狂潮到 ①政治上,民族危机加深,推动 了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②经济 上,摧残中国的民族经济,进一 步瓦解了自然经济;③思想上, 维新思想和民主共和思想对封 建思想形成巨大冲击;④外交 上,中外反动势力勾结,清政府 彻底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考点一
主干知识
史论结合
高考调研题组
返回
考点一
近代列强对中国的入侵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史料四 右图中那个人物得意地说:“嘿嘿, 你们的地盘,我做主。”这幅漫画形象地反 映出当时中国清政府已变成外国侵略者任意 摆布的工具。
提线木偶
解读
“提线木偶”“中国清政府已变成外国侵略者任
意摆布的工具”,都表明《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 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思维发散 折点
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转
(1)政治上: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必修 1) (2)经济上:战后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必修 2) (3)学习西方内容上:器物层面——政治制度。(必修 3)
2020版《步步高》高考历史选考二 第2讲 高考探究课历史
选考二第2讲高考探究课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从中立到参战这一转变的一个原因是政府的备战运动,运动期间的军事宣传有助于在心理上为全民族参战作准备。
另一个因素是由于潘乔·维拉袭击新墨西哥州而引起的美国对墨西哥的武装干预,这次干涉虽然没有带来什么结果,但它却提供了无灾害、无牺牲的军事行动的刺激。
造成介入战争的还有美国的金融家和工业家,他们一直在用赊销的方式向英国和法国提供军用物资,如果他们的顾客战败了,他们也将破产。
德国无限制潜艇战导致美国人员和舰只的损失也加速了美国的参战。
最后,1917年3月沙皇政权的垮台使美国有可能加入民主国家的联盟,反对中欧的独裁统治的国家。
这些因素结合起来,促使威尔逊总统于1917年4月对德国宣战。
材料二交战国军需品的生产量(百万吨)(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美国最终参战的原因有哪些。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参战的目的及对战局产生的影响。
解析第(1)问,据材料信息“运动期间的军事宣传有助于在心理上为全民族参战作准备”“美国对墨西哥的武装干预……提供了无灾害、无牺牲的军事行动的刺激”“美国的金融家和工业家……一直在用赊销的方式向英国和法国提供军用物资,如果他们的顾客战败了,他们也将破产”“德国无限制潜艇战导致美国人员和舰只的损失也加速了美国的参战”“沙皇政权的垮台使美国有可能加入民主国家的联盟”进行归纳总结。
第(2)问,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参战是为了争夺霸权;美国参战加速了战争结束的进程。
答案(1)美国政府的备战运动在心理上为全民族参战作了准备;美国对墨西哥的武装干预中无灾害、无牺牲的军事行动的刺激作用;金融家和工业家希望美国参战保住自己的经济利益;德国无限制潜艇战给美国造成损失;俄国政权更迭的影响。
(2)目的:捞取战利品;争夺世界霸权。
影响:使协约国在军需、人力方面占有决定性的优势,加速了战争结束的进程。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考二第2讲高考探究课1.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从中立到参战这一转变的一个原因是政府的备战运动, 运动期间的军事宣传有助于在心理上为全民族参战作准备。
另一个因素是由于潘乔·维拉袭击新墨西哥州而引起的美国对墨西哥的武装干预, 这次干涉虽然没有带来什么结果, 但它却提供了无灾害、无牺牲的军事行动的刺激。
造成介入战争的还有美国的金融家和工业家, 他们一直在用赊销的方式向英国和法国提供军用物资, 如果他们的顾客战败了, 他们也将破产。
德国无限制潜艇战导致美国人员和舰只的损失也加速了美国的参战。
最后, 1917年3月沙皇政权的垮台使美国有可能加入民主国家的联盟, 反对中欧的独裁统治的国家。
这些因素结合起来, 促使威尔逊总统于1917年4月对德国宣战。
材料二交战国军需品的生产量(百万吨)(1)根据材料一, 概括指出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美国最终参战的原因有哪些。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 分析美国参战的目的及对战局产生的影响。
解析第(1)问, 据材料信息“运动期间的军事宣传有助于在心理上为全民族参战作准备”“美国对墨西哥的武装干预……提供了无灾害、无牺牲的军事行动的刺激”“美国的金融家和工业家……一直在用赊销的方式向英国和法国提供军用物资, 如果他们的顾客战败了, 他们也将破产”“德国无限制潜艇战导致美国人员和舰只的损失也加速了美国的参战”“沙皇政权的垮台使美国有可能加入民主国家的联盟”进行归纳总结。
第(2)问, 据所学知识可知, 美国参战是为了争夺霸权;美国参战加速了战争结束的进程。
答案(1)美国政府的备战运动在心理上为全民族参战作了准备;美国对墨西哥的武装干预中无灾害、无牺牲的军事行动的刺激作用;金融家和工业家希望美国参战保住自己的经济利益;德国无限制潜艇战给美国造成损失;俄国政权更迭的影响。
(2)目的:捞取战利品;争夺世界霸权。
影响:使协约国在军需、人力方面占有决定性的优势, 加速了战争结束的进程。
2.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巴黎和会上, 法国以最明确的方式提出要求, 主要有两点:“第一, 阿尔萨斯必须归还我们, 但归还是不应该像根据1815年条约那样分割得支离破碎, 应按照1790年前的边界归还我们。
这样, 我们将在地理上以及矿藏上拥有萨尔盆地。
第二, 法国政府希望看到莱茵河以西的领土和德意志帝国分开, 并成立一个类似缓冲国的国家。
”——摘自[英国]瓦特编《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材料二在巴黎和会上, 美国主张吸收世界各国包括战败的德国加入国际联盟;联盟各会员国应保证“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如果发生领土争端, 国联有权干预;国联应负责处理战败国的殖民地。
——摘自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指出一战后法国和美国对德国政策的区别, 并分别指出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巴黎和会无法实现真正和平的原因。
答案(1)法国:严厉制裁德国和肢解德国。
原因:法德之间宿敌;法国为防止德国东山再起, 企图独霸欧洲大陆。
美国:主张吸收德国加入国际联盟。
原因:在联盟内部利用德国对抗英法;通过控制国际联盟进而称霸世界。
(2)原因:国家之间矛盾重重;国联缺乏权威性, 存在制度缺陷;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导致战争的因素。
3.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后几年就出现过几次轰炸袭击。
对于平民人口的轰炸引起了公众的强烈抗议。
轰炸的出现以及人们对此做出的反应, 引发了这样一种论点, 即轰炸后方城市是迫使政府讲和的一种有效手段。
结果, 在20世纪30年代, 欧洲的空军开始研制远程轰炸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轰炸被运用于各种目标, 包括军事目标、敌人的部队以及平民人口等。
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平民的轰炸使得战争的后方也变得很危险。
(二战中)首次进行的持续的平民轰炸开始于1940年9月初。
伦敦人第一个遭受了沉重打击。
德国的空军昼夜不停地轰炸伦敦达数月之久。
数千人被打死或受伤, 损失无法计算。
但是, 伦敦人的士气仍然很高。
英国人称德国的这种空袭为“闪电战”, 它很快成为英国全国的一种经历。
闪电战被带到英国的其他许多城镇。
伦敦人保持士气的能力为其他的英国人树立了榜样。
认为选择平民作为轰炸目标会迫使英国讲和的看法, 被证明是错误的。
——摘自[美]杰克逊·斯皮尔福格尔著《世界历史》材料二为了摧毁中国抗战的后方基地, 动摇大后方人民的抗日意志, 迫使重庆国民政府屈膝投降, 从1938年1月18日至1943年8月23日, 日军集中了侵华陆军和海军的主要航空兵力, 先后出动军用飞机9 000架次, 对重庆进行了长达5年半之久的轰炸。
重庆大轰炸, 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法西斯在中国制造的血腥暴行之一, 其轰炸时间之长、次数之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之惨重, 不仅居于中国各大城市的首位, 而且在世界反法西斯各国城市中也名列前茅。
——潘洵、杨光彦《论重庆大轰炸》《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6月(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观点,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这一观点出现的历史因素。
(2)综合上述材料并据所学知识, 概括伦敦大轰炸和重庆大轰炸客观上的积极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二战期间法西斯国家的侵略, 以对伦敦大轰炸和重庆的大轰炸为切入点, 考查学生获取信息、把握阶段特征、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要求学生在理解军事轰炸所造成的灾难和恐怖的基础上, 辩证分析大轰炸对反法西斯双方产生的不同影响, 从而在更高的层面上引导学生坚信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信念, 理解面对人类共同威胁团结合作的重大历史意义。
答案(1)观点:轰炸后方城市和平民是取得战争胜利的有效手段。
因素:一战后期几次轰炸袭击的舆论成效;军事科技进步的推动;战略轰炸的破坏力和威慑力。
(2)积极作用:充分暴露了法西斯侵略者的血腥残暴;激发了伦敦人民和重庆人民的反抗斗志;提高了伦敦和重庆的城市地位;彰显了英中两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突出贡献与影响力;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联合与团结。
4.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艾奇逊对于英国的态度很不满意。
他在1月23日对国务院高级官员们说, 他考虑美英两国在朝鲜问题上会不会距离太大。
大家都认为他该与英国大使弗兰克斯谈谈。
实际上, 弗兰克斯本人在两天前就在给贝文的电报里讲道, 杜鲁门当局正受到舆论和国会的强大压力, 逼它宣布中国为侵略者。
它本身既有同感, 也无法阻止或推迟这一行动, 因为它怕被指责为对共产党不够强硬。
大使说如果联合国不把中国打成侵略者, 美国公众就会对联合国失去信心, 这样就将影响英国跟亚洲, 特别是跟印度的关系。
联合国大会在2月1日通过决议, 把中华人民共和国打成“侵略者”。
第二天, 艾奇逊向内阁报告大功告成。
南斯拉夫总统对来访的美国助理国务卿帕金斯说, 就他对苏联人心理的了解, 他不认为苏联会做出任何要被世界舆论指责为侵略者的事。
——摘编自华庆昭《从雅尔塔到板门店》(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指出朝鲜问题引发国际局势紧张的理由。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联合国宣布新中国为“侵略者”反映的本质问题。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的朝鲜问题。
第(1)问,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看出, 朝鲜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 另外从地区稳定、新中国对朝鲜问题的态度等角度阐述理由。
第(2)问, 从二战后初期美国控制联合国、西方对抗美援朝的歪曲以及敌视新中国、大国霸权主义盛行等角度分析本质问题。
答案(1)理由:朝鲜问题是美苏冷战的产物之一;朝鲜内战会引发局部地区的热战, 是影响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朝鲜半岛问题的解决方式、方法直接影响到亚洲其他地区稳定;中国是世界五大国之一, 新中国对朝鲜问题的态度, 将引起美、苏、英、法等多个大国的关注。
(2)本质问题:二战后初期的联合国被美国操控;新中国抗美援朝的正义行动被西方大国歪曲;新中国遭到西方大国的仇视与扼杀;两极格局下, 大国霸权主义的横行促使地区性冲突不断升级。
5.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据外媒2015年3月22日报道称, 乌克兰东部民间武装表示可能将在“可能预见的未来”展开攻势。
而就在前一日, 美英两国同时宣布向乌克兰派遣士兵帮助训练乌国军队, 在乌境内展开军事培训工作。
就在俄罗斯大规模庆祝克里米亚入俄一周年之际, 美英联盟如此“高调”支援乌克兰政府军, 乌民间武装又抛出“进攻”言论, 不禁让人对乌局势以及美国对乌政策是否发生“转变”产生猜想。
而据美国福克斯新闻网报道, 美国对乌培训行动此前一直没有启动, 是担心此举会刺激普京。
但近日普京频频“大秀肌肉”, 不仅在黑海、克里米亚等多地举行实战军事演习, 还下令俄北方舰队及伞兵部队进入全面戒备状态。
普京的“不甘示弱”着实刺激了美方, 促使美国将对乌援助公开进行, “意在向俄罗斯表明普京‘削弱邻国、将克里姆林宫的控制强加于人’不会再得到容忍。
同时也向莫斯科表明, 英国与西方将准备继续支援基辅政府”。
——摘自新浪新闻(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乌克兰危机爆发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乌克兰危机对国际政治经济的影响。
解析第(1)问,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 从美俄干涉和乌克兰国内的政治、经济、民族矛盾、政策失误等角度考虑。
第(2)问, 根据乌克兰危机对世界和涉及到的各方势力的角度来考虑其影响。
答案(1)原因:乌克兰处于两大势力争夺层(或外部力量插手);西方的长期渗透;乌克兰当局政策失误;乌克兰政治腐败;乌克兰国内民族矛盾激化;乌克兰经济状况恶化;前苏联解体的影响。
(2)影响:俄美(西方)对抗升级;加大欧洲裂痕不利全球化;影响美国重返亚太战略;凸显中国的危机平衡作用;加速前苏联小国加入北约;对俄国及欧洲经济影响大。
6.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邓小平在1975年复出后, 他以“消肿”为突破口, 抓军队质量建设, 抓装备, 抓编制……邓小平指出:“我们存在的一个最大问题, 就是军队很臃肿。
真正打起仗来, 不要说指挥作战, 就是疏散也不容易。
”为此, 他提出:军队要整顿, 要消肿, 要抓编制, 抓装备, 抓训练, 提高现代化水平。
要“减少不必要的非战斗人员。
减少统率机构、指挥机构人员, 最主要的是减少干部”。
——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人民解放军数量变化的趋势并说明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指出此次裁军的目的。
解析第(1)问, 第一小问, 结合材料一表格数据总结;第二小问, 从材料中上升时期分别是1951年、1975年, 结合相关史实回答, 下降时期从1952年和1982年开始, 结合相关史实回答。
第(2)问, 从材料二“他提出:军队要整顿, 要消肿, 要抓编制, 抓装备, 抓训练, 提高现代化水平”可知, 目的是推动军队的现代化建设, 增强国防力量;从“减少不必要的非战斗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