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第一章第一节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一地理第一节课教案初一地理第一课讲解(3篇)

初一地理第一节课教案初一地理第一课讲解(3篇)

初一地理第一节课教案初一地理第一课讲解(3篇)初一地理第一节课教案初一地理第一课讲解篇一一、学生现状分析: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已进入到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进展的阶段,具有肯定的抽象思维力量和初步的系统思维力量,同时初中已开头分科学习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等方面的根底学问,他们的实践、体验活动开头涉及社会生活中一些较为简单的社会现象或社会事物。

因而可结合有关学科的学问和方法,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实际动身,学会发觉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

这一阶段的实践、体验是在小学根底上的递进。

初一学生从思维进展来看,已有较大飞跃,学习过程中多些稳定因素,个别学生由于学习习惯较差,课堂中会消失留意力不集中、讲话等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但总体来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是有的,作业也能准时精确的完成。

二、教材分析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本章属于教材的绪论局部,第一节为“我们身边的地理学问”,其次节为“我们怎样学地理”。

分别从情感和技能两个方面让学生感知地理,说明地理学科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意义、地理学习的方法与途径。

本章的教学内容是为今后学习地理做情感上的铺垫与预备,引导学生喜爱并亲近地理学科。

教材通过“地理之谜”、“地理与日常生活”、“地理与生产建立”、“地理与风土人情”让学生感受地理学问的奇异与亲切,既能让学生感受地理学问的实际意义,又能激发学习地理的剧烈兴趣,表达出“地理学问无处不在,地理学问到处有用”的特点。

而其次节中“我们怎样学地理”则通过引导学生画学校地图开头,从实际应用动身把握地理学习的根本工具—地图的使用,表达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使学生不会感到地理仅仅是一门学科,同时是一项人生的技能。

“学会收集地理信息”、“学会思索地理问题”、“在野外旅行中学习地理”则将兴趣与方法、情感与技能恰当的融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地理是一门好玩、有用、值得学、能学好的课程。

其次章地球的面貌本章教材主要包括熟悉地球、世界的海陆分布、世界的地形、海陆变迁四局部。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复习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复习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教案第一章地球和地图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有关基础知识。

2.认识地球的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了解地球仪的作用,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4.认识地图是记录和传递地理信息的工具。

5.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和运用地图的基本技能。

6.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要求1.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2.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3.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4.观察地球仪,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5.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教学重点:观察地球仪,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教学难点: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课型:复习课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梳理知识点。

学生对照知识点看书:(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的形状:两极部位略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为了更方便认识地球,人们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它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三)纬线和经线1、地轴:地球自转轴。

2、两极:南极:地轴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北极:地轴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3、纬线和纬度:(1)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特点:①除极点外,所有的纬线都是园;②不等周长,赤道最长,是最大的纬线圈越往两极纬线圈越小(南北半球对称的两条相等);③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纬度的划分:①最长纬线是赤道,称为零度纬线。

自赤道向南北两极度数逐渐增加,至南北两极增大到最大,为90度。

赤道以北为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用“S”表示。

②国际上把00 -300称为低纬度,300-600称为中纬度,600-900称为高纬度。

③0000S)。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核心素养教案-新教材第一章第一节 地球的字宙环境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核心素养教案-新教材第一章第一节 地球的字宙环境教案

第一节地球的字宙环境一、教学目标地理核心素养目标区域认知:认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了解不同天体系统的层次关系,培养学生对地球所处区域的认知能力。

综合思维:通过分析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培养学生综合考虑多个因素的思维能力,理解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人地协调观:引导学生认识地球的独特性和珍贵性,树立保护地球环境、实现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地理实践力: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星空、查阅资料等方式,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掌握天体系统的层次,能够描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天体系统的层次。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难点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各条件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美丽的星空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和兴趣,提问:“我们生活的地球在宇宙中处于什么位置呢?”从而导入新课。

新课讲授天体和天体系统介绍天体的主要类型,如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等,并结合图片让学生认识不同天体的特点。

讲解天体系统的概念和层次,以地球为例,说明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总星系的关系,通过动画或图表进行直观展示。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明确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位于太阳系的第三轨道上。

介绍太阳系的组成,包括八大行星、小行星带、彗星等,重点强调地球的位置和特点。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为什么地球上会存在生命?”引导学生从外部条件和自身条件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讲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外部条件:稳定的光照和安全的宇宙环境。

太阳光照稳定,为地球提供了适宜的温度和能量;太阳系中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为地球提供了安全的宇宙环境。

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液态水。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使得地球表面有适宜的温度;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能够吸引适量的大气,形成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层;地球上有液态水的存在,为生命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第一章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第一章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第一章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第一章: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如衣食住行等方面)、与生产建设、与社会风土人情的关系。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地理这门课程,应该抓住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以讨论、交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走进地理的殿堂。

引入新课:课本第一页的前言部分,这段文字描写优美,就让我们从这里走进地理,探索地理的奥秘,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一章第一节教师演示地球仪:你知道我们中国有多大吗?你能指出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吗?我们生活的地球上为什么有的地方是高山,有的地方是海洋?长江、黄河的水为什么滚滚东流?为什么黄河的水是黄颜色的?一年里为什么会有四季变化?......其实这些在我们身边的问题都属于地理知识。

讲授新课:(一)揭开地理之“谜”学生可以提出很多问题……教师总结:我们把上述问题归结一下,会发现上述问题中属于地理问题的占有较大比例,它们成为存在于同学心中的地理之“谜”。

其实,关于地理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学习了地理,就有可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解开同学心目中的地理之“谜”。

提问:地理到底是一门怎样的学科?来历如何?请同学读第二页的“地理”一词的来历。

过渡:其实我们生活在地理环境之中,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

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日常生活、生产建设、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等。

(二)地理知识与应用1、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学生活动:请同学看第三页的两张图,讨论回答图中的活动与地理的关系。

(滑雪--在有冰雪地方才可进行;冲浪--在海边;)提问:你还能从日常生活中列举一些地理知识的例子吗?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生活好、工作好、学习好,我们必须了解地理知识,必须学习地理。

2、地理与生产建设讲述:生产建设包括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等方面。

人类的生产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它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让学生读一读“荷兰的风车”。

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

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

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第一章:地球与地图第一节:地球的认识1. 学习地球的形状、结构及地球仪的概念。

2. 了解经纬网的作用,学会使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

第二节:地图的阅读与制作1. 学会阅读地图,掌握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图例、方向。

2. 学习地图的绘制方法,掌握简单的地图制作技巧。

第二章:世界地理第一节:世界地理概况1. 了解世界的地理分区,掌握各大洲的地理位置及特点。

2. 学习世界地理的基本概念,如国家、首都、人口、面积等。

第二节:亚洲1. 学习亚洲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地形分布等。

2. 了解亚洲的主要国家及其特色,如中国、日本、印度等。

第三章:非洲第一节:非洲的地理特征1. 学习非洲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地形分布等。

2. 掌握非洲的主要国家及其特色,如埃及、南非、刚果等。

第二节:非洲的开发与挑战1. 了解非洲的自然资源及开发利用。

2. 认识非洲面临的人口、粮食、环境等挑战,学会分析其原因及解决办法。

第四章:欧洲第一节:欧洲的地理特征1. 学习欧洲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地形分布等。

2. 掌握欧洲的主要国家及其特色,如法国、英国、德国等。

第二节:欧洲的文化与历史1. 了解欧洲的历史背景,如古希腊、罗马帝国等。

2. 学习欧洲的文化遗产,如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

第五章:美洲第一节:美洲的地理特征1. 学习美洲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地形分布等。

2. 掌握美洲的主要国家及其特色,如美国、巴西、加拿大等。

第二节:美洲的历史与现状1. 了解美洲的历史背景,如印第安人、殖民化等。

2. 学习美洲的现状,如经济发展、社会问题等。

第六章:大洋洲与南极洲第一节:大洋洲的地理特征1. 学习大洋洲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地形分布等。

2. 掌握大洋洲的主要国家及其特色,如澳大利亚、新西兰等。

第二节:南极洲的地理特征1. 学习南极洲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地形分布等。

2. 了解南极洲的自然资源及保护措施。

第七章: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自然资源的概念与分类1. 学习自然资源的概念、特点及其重要性。

2024年七年级地理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教案

2024年七年级地理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教案

2024年七年级地理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一章“地球的大洲和大洋”,内容包括:大洲和大洋的定义及分类;世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特点;七大洲的名称、位置及概况。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大洲和大洋的定义及分类,掌握世界四大洋和七大洲的基本情况。

2. 学会运用地图、地球仪等工具,观察和分析大洲和大洋的分布特点。

3. 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提高他们对地球整体观念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大洲和大洋的定义、分类及世界四大洋、七大洲的基本情况。

难点:大洲和大洋的分布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球仪、地图、多媒体设备。

学具:笔记本、彩笔、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分布,引出大洲和大洋的概念。

2. 讲解:(1)大洲和大洋的定义及分类。

(2)世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特点。

(3)七大洲的名称、位置及概况。

3.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世界地图,让学生指出四大洋和七大洲的位置。

(2)分组讨论:比较四大洋和七大洲的面积、位置、特点等。

4. 例题讲解:(1)判断题:地球上最大的大洲是亚洲。

5. 随堂练习:(1)绘制世界地图,标注四大洋和七大洲的位置。

(2)简答题:简述大洲和大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1. 大洲和大洋的定义及分类2. 世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特点3. 七大洲的名称、位置及概况4. 大洲和大洋的分布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绘制世界地图,标注四大洋和七大洲的位置。

(2)简述大洲和大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答案:(1)见附图。

①影响气候:大洋对气候具有调节作用,如太平洋的厄尔尼诺现象。

②影响交通: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决定了航线和陆路交通的走向。

③影响生物多样性:不同大洲和大洋的地理环境差异,形成了不同的生态系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大洲和大洋的概念掌握较好,但在地图标注方面还需加强练习。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及其制作等基础知识。

本节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地球的基本概念和地球仪的相关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地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地球有一定的了解,但地球仪的概念及其制作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制作原理和过程,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认识地球仪的概念及其制作过程。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2.地球仪的概念及其制作过程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制作过程。

2.利用多媒体演示,直观展示地球仪的制作过程。

3.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制作地球仪的过程。

4.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2.地球仪模型3.制作地球仪所需的材料(如纸张、彩笔、剪刀等)4.教学课件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地球仪的图片,提问:什么是地球仪?地球仪是如何制作的?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地球仪的制作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制作一个地球仪。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地球仪,讲解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5.拓展(5分钟)教师提问:地球仪在地理学习中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地球仪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理位置和地理特点,为学习地理知识提供方便。

6.小结(3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及其制作过程。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大全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大全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大全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欢!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大全一教学设计: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部分课例背景分析一、课标及课标解读(一)课程标准:①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②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③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④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二)课程标准解读:①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要求同学们通过阅读“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图和阅读材料“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和该过程中人类对于真理的勇于探索和执着追求精神。

②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对于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并不要求学生记住,只要求会用这些数字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③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这里要求学生一定要把地球仪当作一种学习工具来看待,通过对地球仪的观察,说出那些事经线,哪些是纬线;本初子午线为0°经线,从它开始向东为东经,向西为西经,各划分为180°;赤道为0°纬线,从它向北为北纬,向南为南纬,各划分为90°。

④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该标准有以下要求:一是给出某地的经纬度,能在地球仪上找出该地;二是地球仪上任意一点,都可以用经度和纬度来确定某位置。

描述一个地点的位置,必须把东西经和南北纬以及度数讲明确。

二、学情分析①学生年龄特点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一年级的学生,大多在11-12岁左右,对世界充满了好奇。

②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学生第一次接触地理课,没有系统学习过地理课程。

在生活中有一些经验;大多学生知道地球是“球”,但不知其所以然。

③学生学习风格分析:此阶段学生对于自己熟悉但不知道原理的事物会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由于没有系统学习过地理学科的相关知识,所以对很多问题敢于大胆猜测和解释。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教案经纬网定位置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教案经纬网定位置
【设计意图】:此部分旨在让学生学会简便的判断经纬度坐标的方法,帮助学生化解难度, 建立空间概念,突破难点,拉近学生与陌生知识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亲知善学。 6、经纬网的应用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如何用经纬网定位置,而实际生活中并没有这些经纬线,是我们为 了研究假想上去的,正是由于这些假想的现的存在,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许多的便利。经 纬网的应用十分广泛,例如:航海、航空、军事已经气象观测方面。 【设计意图】:经纬网定位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都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甚至会影响 学生终身运用地图的能力。因此,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时事热点,激发学生探究的热 情,以达到良好的课堂学习效果,联系生活实际更体现了学生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这一课程概念。
课堂练习 (难点巩
固)
任意一点位置
纬度 (先度数,在字母)
经度 (先度数,在字母)
经纬度位置
小结
同学们,地理课堂中的经纬网,看似与我们生活无关,其实它就在我们身边,它正在 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学习地理,服务生活,现代科技进步是飞速的,它的发展正在改变着 我们的生活。“科技可以使生活更美的”,要想使自己的生活更美好,必须掌握现代科技。 同学们,“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祝福同学们的明天更美好。
1、介绍经纬网 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形成了经纬网。地球表面任一地点的经纬度位置,
就是某条经线和某条纬线的纬交度点(。南纬或北纬) 2、如何判断经纬度位置
经度(东经或西经)
知识讲解 (难点突
破)
①方格状的经纬网:一纬一经定一点,找到零度好判断。 ②无 0 度线的经纬网:没有零度也不怕,度数规律找答案。 ③曲形经纬网:形变质不变,按照规律定位置 ④俯视经纬网 【设计意图】:教是为了不教,凡是学生能自己做到的,教师应该放手让他们自己完成。教 师讲解确定经纬度位置的一般方法,让学生尝试不同类型的经纬网。本环节让学生通过实 物到图的反复转换练习,借助多媒体直观刺激视觉,学生能够学会写出经纬网的地理坐标。 3、经纬网——一张神奇的网

2024年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2024年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2024年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第一章认识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能够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是个球体的依据;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观察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和图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人类追求真理过程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通过了解我国在地球形状和大小认识方面的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对相关资料和图示的观察和分析,使学生能够得出地球是个球体的结论。

难点:如何正确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绘图纸、剪刀、胶水等。

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和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通过一个小游戏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我们今天来做一个游戏,请大家拿出自己准备的绘图纸和剪刀,随意剪出各种各样的形状,然后请大家想一想,怎样用你们手中的图形拼出地球的形状?学生活动:学生动手操作,互相讨论如何拼出地球的形状。

教师总结:通过大家的讨论和动手操作,我们发现,任何不规则的图形都无法完整地表现出地球的形状,只有球形才能最贴切地表达出地球的形状。

那么,地球的形状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和相关资料图片,引导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教师提问:人类在古代对地球形状有哪些认识?学生回答:通过对相关资料图片的观察,学生能够回答出“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等说法。

教师讲解:这些说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朴素认识,但是它们都是不准确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也越来越准确。

教师提问: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下,我们如何证明地球是个球体?请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通过卫星照片、雷达扫描等现代科技手段,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地球的形态,它是一个类似于球体的形态。

2024年湘教版七年级地理新课标教案第一单元

2024年湘教版七年级地理新课标教案第一单元

1.初步认识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人类活动深刻影响着地理环境。

2.初步培养学生对地理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注意身边的地理知识、动态的地理知识、发展中的地理知识。

3.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运用地理知识解释、解决日常生活、经济建设、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问题。

让学生从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地理问题,进而激发学生平时,人们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样的词句来称赞一个人的博学多才、知识渊博。

那么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地理”吗?它离我们到底有多远呢?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共同走进地理,了解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一)揭开地理之“谜”线呢?一、学会使用地图(一)什么是地图1.自主学习:读图1-21和图1-22,思考:(1)是不是图中那所学校象图中的那样小?画我们学校的校园平面图,要用一张象校园那么大的白纸来画吗?(2)把校园中的事物象画美术作品那样真实地画在纸上吗?(3)如何让人看明白哪里是教学楼?哪里是运动场?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地图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教师精讲点拨】把地理事物按一定的比例缩小(比例尺),用不同的符号表示不同的地物(图例),并用文字、数字标明(注记)。

【探究结论】地理事物按一定的________缩小,并用_______画在平面上,注上必要的A ·B ·_______,就成为一幅地图。

(二)地图的要素讲解:打开各式各样的地图,尽管它们所表示的内容不同,却具备表示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的要素。

强调:地图的三要素指: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三)方向判定1.自主学习:读课本第9页,思考下列问题 (1)地平面上的方向如何判定 (2)判定地图上的方向: ①普通地图的方向如何判定?在右侧“米”字形示意图中标出。

②指向标地图中如何判定方向?③在室外如何看地图不容易出错?2.小组讨论:小组内讨论以上问题,得出结论。

①有指向标:根据指向标来确定方向,指向标箭头的指向一般为北。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1章第1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1章第1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地理七上第一单元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案1.通过问题与学生互动:(1)我们生活的家园是什么样子的呢?(2)古代人对地球的认识又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承接):让我们穿越时空,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古代人由于活动范围狭小,凭直觉对地球进行概括和总结,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1)臆想阶段:补充:早期的“盖天说”认为天圆地方,“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穹隆状的天覆盖在呈正方形的平直大地上。

提问:你知道中国哪些思想深受天圆地方的思想影响吗?(2)推理阶段:出示图片,请学生描述:出示月食图片,引发学生猜想。

1.参与互动,积极发言进入第一个内容的学习——探究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交流互动,找出人类自古至今认识地球形状的变化过程。

(1)阶段一:中国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列举“天坛”(2)猜想展示:人们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是个球体,于是就有了“地球”的概念。

猜想:月食发生时的地球影子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3)环球证实—麦哲伦环球航行出示麦哲伦图片,进而展示麦哲伦环球航行图。

追问: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出发,绕地球航行一周,依次经过了哪些大洋?鼓励学生阅读课本,结合图讲述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艰辛。

(4)亲眼目睹:展示地球卫星图片。

(5)归纳总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主要经历了四个过程:天圆地方—观看太阳和月亮—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卫星图片(6)追问:生活中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证明地球是“球”体?你观察海边的船航行,你发现了什么?你做过这样的动作吗?这又说明了什么问题?3.提出问题:麦哲伦环球环球航行竟然用了3年的时间,地球到底有多大?我们利用平均半径、最大周长(赤道)、表面积三个量来描述地球的大小:4.对比感受:(1)地球表面积约相当于个足球场(约7000平方米)的总面积(2)赤道周长约相当于个400米跑道的总长5.继续引导学生发现:总结: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按以下步骤制作地球仪(材料:乒乓球、铁丝、2.观察思考交流3.识图指认:4.制作与交流展示:按照要求和提示,亲自动手做一做,进一步认识地球仪上的关键信息。

初中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套教案

初中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套教案

初中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套教案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记住地轴、两极、赤道、纬线、经线、本初子午线。

3.理解掌握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划分和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

能力目标1.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2.观察地球仪,认别经纬线、经纬度、东西半球、南北半球。

3.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德育目标人类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认识过程,体现着人类认识自然、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科学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

因而教育学生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认识地理事物的发生、演变和发展。

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探求自然奥秘的志趣和崇尚科学、实事求是的观念。

※教学重点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经线和纬线的特点,经度和纬度的划分。

3.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

4.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1.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判读。

2.东西半球的划分。

3.借助经纬度及经纬网知识,使学生对空间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教学方法观察、比较、归纳等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1.地球仪、经纬仪。

2.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第二课时纬线和经线第三课时利用经纬网定位※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离不开地理。

学习地理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生活和生产。

那么,学习地理从哪开始呢?(学生议论)对,从认识人类的家园——“地球”开始。

多媒体画面1 浩瀚的太空,星光灿烂。

配上音乐,推出旋转的地球和课题。

[讲授新课]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提出问题晴空万里,我们能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十五的夜晚,我们能看到月亮像一个明亮的银盘;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个什么形状呢?学生回答球体(球形)。

设问过渡我们生活在地球的表面,是无法看到地球整体面貌的。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3课时》教案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3课时》教案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3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地球和地球仪。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结构以及地球仪的构成和作用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是基础性的知识。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认识地球,理解地球仪的作用,为以后学习地理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初步学习了地球的基本知识,但对地球仪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他们对新知识有较强的求知欲,通过图片、模型等教学手段,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结构,理解地球仪的构成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地球,保护地球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基本形状、结构。

2.地球仪的构成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操作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地球仪模型。

2.地球图片。

3.PPT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地球的结构是怎样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课件,展示地球仪的构成和作用。

让学生了解地球仪上的各种符号、标记代表的含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提供一个地球仪模型,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地球仪上的各种符号、标记,加深对地球仪的理解。

4.巩固(5分钟)通过回答问题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地球仪的认识。

问题可以包括:地球仪上的赤道、纬线、经线代表什么?地球仪是如何表示地球上的各种地理现象的?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地球仪,还有哪些方法可以用来表示地球的形状和结构?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球仪的作用和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思考题:请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地球仪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案新人教版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一)纬线和纬度1.教材中将纬线和纬度的概念以简述与图释结合的方式呈现。

要求学生明白赤道、纬线及指示方向,南纬、北纬及各自表示方式,低、中、高纬度地区的范围等,并把它们落实在图上。

2.认识纬线和纬度的活动是围绕地球仪而设置,主要意图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地球仪,感知纬线的特点和南北半球的划分。

(二)经线和经度1.教材将经线和经度的概念以简述与图释结合的方式呈现。

要求学生明白经线及指示方向,本初子午线,东经、西经及各自表示方式等,并把它们落实到图上。

2.认识经线和经度的活动是围绕地球仪展开的,主要意图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地球仪,感知经线的特点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地理学科,空间思维能力不强,对于纬线、纬度、经线、经度等这些概念的理解存在很大的难度。

但是因为他们刚刚接触地球及地球仪相关知识,有很强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兴趣,因此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很强的动力。

三、教学目标1.明白地球仪上特殊的点、线、度数等的含义。

2.知道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划分,并能够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3.学会书写和阅读经度、纬度。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知道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含义及划分,并能够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难点:学会书写和阅读经度、纬度。

五、教学方法只有选择了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能把握好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一)教学方法:本课时内容教学主要采取讲授法、地图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相结合来展开。

充分使用地图法这种以象征符号认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通过地球仪,传授和学习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技能,发展记忆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1。

同时考虑到本节内容的难度,故尽量采用小组合作辅助地图法学习,教师加以必要讲解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六、教具准备:教科书,教案(包括教学设计和课件两部分),地球仪(教师1个,学生每人1个),红、黄、蓝三色水彩笔学生每人准备一套。

第一章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教案(表格式)2022版的课程标准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教案(表格式)2022版的课程标准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1.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教材归纳出人类对地球的认识阶段。
2.通过图片等直观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状以及大小。
3.通过教具和教师讲述帮助学生掌握地球仪的相关知识。
探究一
设计意图:
1.通过小组讨论提升学生的归纳能力与对教材的理解,认识到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知过程漫长而曲折。
活动一
设计意图:
2.通过教师讲授、图片等教具的使用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并且在完成活动题时,通过与学校中熟悉事物的比较,更直观的感受地球的大小。


探究一: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知过程
(新授)在古代,人类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一直是猜测论证,直到20世纪,人类进入太空,从地球以外的太空观察到了地球,才第一次认识到了地球的真面貌,可以说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பைடு நூலகம்组讨论)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分别都达到了什么认知水平?
活动一
1.展示地球的大小示意图,描述地球的大小,解释极半径和赤道半径。
2.感受地球的大小,描述地球的形状。
极半径6357km 赤道半径6378km
平均6371km 可见地球是个两极稍窄,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3.让学生自主完成课本活动题2
活动二
展示地球仪,向学生说明地球如此庞大,要研究其全貌只能借助模型-地球仪。
2.“区域认知”中的“建立地理空间观念”,具体对应的内容是:“能够说出地球在宇宙环境中的位置、地球的大小,初步建立科学的宇宙观”
内容与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内容分析
本课是统编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材第一章第一节的第一、第二小标题,本课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导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并能够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第二部分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地球仪及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能够学会观察和使用地球仪,建立基本的地理认识并培养学生的空间感。

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1节 地球和地球仪》 精品教案

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1节 地球和地球仪》 精品教案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回答。
(学生回答)
(学生活动)
学生活动:仔细观察地球仪并动脑筋思考,地球仪与真实的地球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




















作业布置

预习提纲




行状
大小
模型
教Hale Waihona Puke 学札记本节教学内容是整个地理学习的基础和重点之一,而且教学难度较大。一是空间概念较强,涉及新名词与新概念比较多,二是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时间与空间静态与动态和图形中的点、线、面、体的联系思想转换较大。为此,教学既不能过于追求进度,也不能过于施加难度。要切实联系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创设教学情景,用好用活教材、地球仪、和相关图像,使学生在观察与思考、操作与演示、联系与应用中对涉及的空间概念建立起直观的感知,并了解这些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达到各项教学目标要求。
教师讲述: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曾经或现在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索地球。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
教师活动:分好四个组,将课本上四幅图用多媒体或挂图按照顺序展示出来,学生讨论完后,请各组代表上台边指示图片边讲述。
教师讲述并引导:最著名的就是16世纪初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进行的环球探险航行。下面请第三组同学讲述麦哲伦航海的故事。
第三组同学代表回答
教师总结: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的巨大意义就是充分的证明了地球的形状是个球体。那么现在我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请第四组的代表上来为我们讲述。

人教版七年级上地理第一章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优课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地理第一章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优课教案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初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是整个初中地理的开篇之作,在整个地理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这节课上得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今后学习地理的学习兴趣。

本节内容从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普通而特殊的行星三个板块进行介绍。

整合这一节内容,归纳起来就是学生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

本节课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对宇宙有个宏观的认识,理解地球是宇宙中普通而又特殊的一员。

二、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综合思维:1.理解天体、恒星、行星、天体系统、太阳系、地月系等基础概念。

2.能用框架图说明天体系统的分层,即说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通过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案例分析法,理解地球的普通和特殊所在。

地理实践力:1.学习完相关知识后,用简短的一句话表达自己对宇宙的想象,增强学生对宇宙的直观认识。

2.通过图片展示法,理解基础概念以及攻克天体系统分层这一重点,并运用记忆类比法强化理解。

人地协调观:培养学生的宇宙观、世界观以及探索地外文明的求知欲。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天体、恒星、行星、天体系统、太阳系、地月系等基础概念天体系统的分层太阳系、地月系2.教学难点:理解地球的普通与特殊课前准备由于初中地理是非中考科目,尤其是乡下学校,基本上不重视地理,因此,学生中的大部分地理基础比较薄弱,甚至是零基础。

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对基础概念的教学,以及在教学中牵涉到的初中知识的补充。

同时,加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实践性,化抽象知识为具体。

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宇宙这样抽象而空泛的知识。

四、教学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书)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展示)地球仪
(提问)1.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
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启发学生积极回答)
(讲述)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再继续总结补充地球仪的特点。
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二、地球的模型
——地球仪
三、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看图思考、回答
学生读图回答问题,小组讨论,互帮互学。
学习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备注
教师活动设计:
一、提问、引导,师生共同总结。
二、引导、指导、评定、表扬
三、提问,及时纠正、辅导。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课后记:
A、(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展示教材图“观测帆船”)
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过程与方法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圆的。
2、用平均半径。赤道和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借用地球仪,使用观察法,演示法、讨论法、列表比较法等了解经纬线的含义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别。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人类对地球认识的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以及掌握科学技术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兴趣。
2、地球的大小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三、制作简易的地球仪
学生活动设计:
一、学生讨论、小组交流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学生举例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
学生看图“地球的大小”,读出地球的大小
二、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看图思考、回答。
三、学生读图回答问题,小组讨论,互帮互学。
学生学习: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3、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会观察地球仪。
难点
用证据说明地球的形状,会观察、使用地球仪。
教具、课件
教学地球仪。
教学方法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模型
——地球仪
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看图思考、回答
学生读图回答问题,小组讨论,互帮互学。
(板书)地球的形状、大小
1、地球的形状
(展示图片)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
(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
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天园地方 →天如斗笠 →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 → 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
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板书)三、制作简易地球仪
(课堂小结)和学Βιβλιοθήκη 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板书设计】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
(总结)准确反映地球形状科学证明是地球卫星照片。
(总结)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板书:2、地球的大小
(承转)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展示图片)地球的大小
(讲解)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学生讨论学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小组同学可以充分的讨论,教师启发、解释。
(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学生活动)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57千米,地球的表面积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参看教材提供的关于地球仪模型制作的活动进行制作。在制作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指导,强调制作环节中的要领,通过制作地球仪起到巩固本节知识的作用。最后,评出制作最好的优胜组,进行表扬。
七年级地理第一章第一节教案(总5页)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大小和形状》教案
2016-12-2
编号
备课日期
授课日期
课型
新授课
课题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间的一颗普通行星,是人类之家。
2、掌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3、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级、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