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面面观(一)——尊师重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面面观(一)——尊师重教尊师重教,是中国人的优良传统。教师在古代社会里的地位是很高的。人们把尊师视为人人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孔子说过许多如何为师尊师的话。孔子之后的荀子也是老师中的大家,他认为“君师者,治之本也”,把尊师看做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根本手段。后来,老师被列为“天地君亲师”五大权威之一,尊师敬师成为了一种社会公德。

在以前,无论公学还是私塾,都供奉孔子像或牌位。学子们入学读书,先拜孔子,再拜老师,是必行的仪式。拜师的时候,做学生的要听老师一番训教,并发誓听从师教,不辱师门。平时见到老师,要鞠躬行礼问安,让老师先行。在学习的时候,要精神集中听老师讲,记在心上,并按老师的话行事。

古人之所以如此尊师,最主要的原因,是出于对文化知识的重视。人在一生中,吃穿住行是维持生命的基本条件,而学习文化知识和各种技能则是创造这些条件的根本手段。老师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赐予者,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引路人。

古人尊师,也是同孝敬父母长辈的观念想通的。孝敬父母,尊重长辈,也就应尊敬同为长辈的老师。“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师生之间,师徒之间,如图父子关系。因为身为学生,也就把老师的妻子称为“师母”,这是中国人几千年的传统。

古人主张尊师,也有“尊”得过分的地方。本来,在孔子时期,师生之间是既尊师又爱生的。孔子和弟子之间的关系很融洽,师生之间无话不谈。可到后来,在封建社会里,“师道尊严”成了不可触犯的戒律。学生不但要绝对服从先生的意志,即使是先生的过错也不能指出。先生手里的板子不断打在学生手心上,久而久之,反而使师生关系越来越疏远。这些做法,是不能被继承的。但在今天来看,老师体罚、责打、侮辱学生的现象常常发生,这都是不能容许的违背道德的事情。这些老师,即失去了为人师表的资格,也触犯了法律,应当受到追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