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实证分析
欧元走势与购买力平价适用性实证分析.
欧元走势与购买力平价适用性实证分析[摘要]从欧元诞生之后,其相对于美元的汇率总体上经历了一个先降后升的过程。
本文用平稳性检验方法证明了1999年后欧元与美元货币间的长期购买力平价不成立,是其他外部因素而不是欧元区与美国的通货膨胀因素影响了欧元汇率的走势,用购买力平价预测欧元汇率走势的做法并不恰当。
[关键词]欧元汇率走势购买力平价单位根检验一、引言欧元的出现改变了欧盟内部的外汇交易状况,减少了成员国之间的汇兑风险和货币投机的可能,降低了货币成本。
但是,欧元问世后兑美元汇率却一路下滑,直到2002才开始回升。
总的来说,没有出现剧烈的波动,比较平稳。
欧元运行至今,兑美元汇率从曾经的疲软不振到目前的逐步走强,经历了一个波动周期,对美元作为世界货币地位已形成了严重挑战的局面。
本文首先对欧元启动至今汇率的波动作了简单分析,接着运用平稳行检验方法分析欧元与美元货币之间的购买力平价是否成立,从而说明购买力平价理论在对欧元区和美国汇率分析和预期研究中的适用性。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西方主要的汇率决定理论之一,对其探讨和争论几乎从未停止。
Enders(1998)曾系统地利用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对美国与其三个主要贸易伙伴——德国、加拿大和日本1960年至1986年的购买力平价进行了验证,并得出结论,无论在固定汇率制下还是浮动汇率制下,美国与这三国的购买力平价都不成立(杜江、谢志超,2006)。
胡援成和田满文(2004)利用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两种方法对1999年1月到2003年1月欧元汇率与购买力平价及利率平价的关系,进行了检验,其结论认为欧元与美元之间的相对购买力平价成立,并认为欧元汇率主要取决于两国的物价水平之差。
赵平(2005)认为通货膨胀对欧元汇率有很大的影响。
二、欧元走势分析外汇汇率是把一国的货币折算成另一国的货币时使用的折算比率,也可以说是以一国货币表示的另一国货币的价格,它在本质上反映的是不同国家货币之间的价值对比关系。
购买力平价(PPP)理论及案例
PPP(Purchasing Power Parity)即购买力平价。
CPI是消费价格指数PPI是生产者价格指数RPI是零售价格指数。
购买力平价(PPP)在短期中,市场汇率会对货币政策、政治事件和预期变化做出反应,表现得很不稳定。
但长期中,汇率基本上还是由各国商品的相对价格来决定的。
其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就是汇率的购买力平价理论。
该理论认为,一国的汇率将倾向于使在国内购买贸易品的成本等于在国外购买这些商品的成本。
所得数值单位不再是美元,而是虚拟的“国际元”。
购买力平价的基本思想购买力平价理论是由20世纪初瑞典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塞尔提出的。
简单地说,购买力平价是国家间综合价格之比,即两种或多种货币在不同国家购买相同数量和质量的商品和服务时的价格比率,用来衡量对比国之间价格水平的差异。
购买力平价是一个特殊的空间价格指数,与比较某一国家两个时期价格水平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l)不同,它是比较某一时期内两个国家的综合价格水平。
巨无霸指数一个测量购买力平价的简单而幽默的例子就是巨无霸指数。
这个指标由于《经济学人》杂志的使用而闻名于世。
《经济学人》杂志将麦当劳的在各国的分店中卖的巨无霸汉堡包的价格进行了比较。
算法是以一个以当地货币计算的巨无霸价格,除以另一个以当地货币计算的巨无霸价格。
该商数用来跟实际的汇率比较;要是商数比汇率低,就表示第一国货币的汇价被低估了(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相反,要是商数比汇率高,则第一国货币的汇价被高估了。
单选题以巨无霸汉堡为例,如果在中国一个要卖15元,在美国买一个需要3美元,那么如果只参考这一个数据,按照购买力平价理论计算,现在的人民币是被高估还是被低估?•被高估•被低估•持平•不好说用汉堡包测量购买力平价是有其限制的。
比方说,当地税收、商业竞争力及汉堡包材料的进口税可能无法代表该国的整体经济状况。
在许多国家,像在麦当劳这样的国际快餐店进餐要比在当地餐馆贵,而且不同国家对巨无霸的需求也不一样。
购买力平价及在亚洲新兴市场的实证分析
第29卷第3期2012年3月统计研究Statistical ResearchVol.29,No.3Mar.2012购买力平价及在亚洲新兴市场的实证分析*王娟内容提要:作为最重要的汇率决定理论之一,购买力平价被广泛应用于实证研究,但是重点针对亚洲新兴市场的研究依然有限。
本文对七个亚洲新兴市场进行了购买力平价理论长期均衡关系的实证检验分析。
针对购买力平价理论,作者运用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进行数据分析。
数据采用1957-2011年的汇率(以美元作为基础汇率)及季度价格水平(本文采用CPI作为价格水平指数)。
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购买力平价理论的长期均衡在亚洲新兴市场中均不成立。
文章最后提出了一些或许会导致其不理想结论的因素,并针对文章的实证研究得出新的改进方法。
关键词:购买力平价;亚洲新兴市场;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中图分类号:C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565(2012)03-0041-04The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Theory and Its EmpiricalTesting in Asia’s Emerging MarketsWang JuanAbstract:As the one of most important exchange rate determination theories,the 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Theory is widely applied in empirical research,but rarely mentioned in Asia’s emerging markets.This paper states the empirical findings from a study of seven Asia’s emerging markets in the condition of the long term PPP.The absolute version of PPP proposition is tested by the unit root and cointegration tests using quarterly observations of exchange rates and domestic and foreign price levels(CPI)from1957to2011(against the U.S.).The tests indicate that the PPP hypothesis would not hold in all of the emerging economies in the long term.The factors may cause the poor performance are presented in the final section and the new approaches could be applied in the future researches.Key words:Purchasing Power Parity;Asia’s Emerging Markets;Unit Root Test;Cointegration Test一、引言大部分的学者在运用购买力平价理论检验汇率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时,发现购买力平价理论在短期中并不成立。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实证分析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实证分析购买力平价理论是经济学中一种重要的理论,旨在描述汇率与商品价格之间的关系。
在该理论中,如果两个国家的商品在各自的本币价值相等,那么它们的汇率就是1:1。
购买力平价理论主要有两种形式:短期和长期。
短期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在短期内,货币汇率将反应商品价格的瞬时变化。
但是,这种短期变化并不会持续很久,因为国际商品市场上的价格逐渐趋于平衡。
长期购买力平价理论则认为,在长期中,货币汇率会调整以反映商品价格的长期平衡。
长期购买力平价理论更贴合实际,而短期理论则有时会出现异常。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与经济全球化有关。
通过理解购买力平价理论,我们可以预测在不同市场中价格如何变化,并识别价格上涨或下降的潜在因素。
具体而言,购买力平价理论可以用于比较不同国家的生活水平、通货膨胀率、汇率等。
本文将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进行实证分析。
实证分析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从宏观角度看国家之间的购买力平价关系;二是从微观层面针对某一个商品的价格变化进行分析。
首先看国家之间的情况。
我们可以以美元为基准货币来比较不同国家的GDP,以了解各国的购买力水平是否相等。
这通常称为巨额购买力平价(Big Mac PPP)理论。
因为Mcdonald's在全球范围内都有门店,而“巨无霸”是其中最常见的汉堡,所以这个理论以它为例子。
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巨无霸价格,可以得出各国之间的汇率比率。
根据巨额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实证分析,2019年巨无霸的价格最贵的国家是瑞士,价格为6.5美元,最便宜的是印度,价格为1.62美元。
在美国,巨无霸的价格为5.58美元,这意味着美元在瑞士和印度之间的购买力平价汇率分别为0.86和3.44。
二是从微观层面针对某一个商品的价格变化进行分析。
我们可以研究某一种商品在不同国家的价格,以了解各国之间是否存在购买力差异。
例如,以汽车为例,从各国市场上的品牌和型号,它们对应的价格可以反映不同国家的经济水平、竞争格局等情况。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适用性分析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适用性分析购买力平价理论的适用性分析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三次试验性地参加了国际比较项目(亦即购买力平价)。
结果显示,我国的人民币汇率与购买力平价存在着较大的偏差。
因此,从国内外比较情况看,现阶段以购买力平价为依据来确定人民币汇率的条件尚不成熟,我们应慎以购买力平价来确定人民币汇率。
一、购买力平价理论及其在国际上的应用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两国货币的汇率等于两国价格水平之比,即当一国价格水平上升时,表明该国货币购买力下降,货币出现等比例的贬值;当一国价格水平下降时,则意味着该国货币购买力上升,货币出现等比例的升值。
从理论上说,购买力平价成立的条件是一个完全开放、充分自由贸易和充分竞争的世界经济环境,但是现实距离这种状态尚十分遥远。
事实上,现阶段世界经济仍面临着贸易壁垒、非贸易品、垄断等情况,这就自然出现了世界各国汇率与其购买力平价明显不一致的结果。
有关国际组织测算的结果表明,现阶段购买力平价与汇率不一致的现象还是较为明显的。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关于43个国家参加的1999年购买力平价项目结果显示,既存在购买力平价高于汇率的国家,又存在购买力平价低于汇率的国家,也有购买力平价接近于汇率的国家(见附表3-1)。
世界银行公布的全球购买力平价数据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二、我国购买力平价的试算结果及其与汇率的比较自1993年以来,我国以试验性的方式先后三次参加了有关国际机构组织的国际比较项目。
第一次是1993年以部分地区、双边比较的方式参加联合国亚太地区第六阶段国际比较项目,重点在上海市和广东省开展了试点调查。
比较结果显示,1993年人民币与港币的购买力平价为0.465:1,即1港币的购买力相当于0.465元人民币。
如果根据当年港币与美元的购买力平价6.6938:1来计算,1993年在广东,人民币与美元的购买力平价为3.1427:1,而当年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为5.761,相差1.83倍。
汇率决定理论新研究——相对收入购买力平价理论
汇率决定理论新研究——相对收入购买力平价理论摘要:本文通过回顾汇率形成机制的有关文献、分析购买力平价理论,在购买力平价理论中引入可支配收入因素,建立了一个新的汇率决定理论——相对收入购买力平价理论。
首先,本文的切入点新颖,为了排除各种干扰因素,通过把我国的各地区假想成小国家的角度来考察新理论的正确性。
国内数据的实证结果证实,相对收入购买力平价模型效果明显好于购买力平价模型。
然后,将该模型运用于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结果发现,现阶段人民币币值确被低估了7%~8%,但低估的幅度并不像欧、美等国所声称的那样大。
关键词:汇率;消费物价指数;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对收入购买力平价本文的目的在于想以汇率决定的购买力平价理论为基础,并由此展开,对汇率决定理论的研究给出一些自己的观点。
本文在对比国内地区之间的“汇率”后,对购买力平价的汇率公式做出修正,进而运用修正的模型来确定人民币兑美元的内在汇率。
一、购买力平价理论及其影响因素(一)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基本内容PPP指一定时期内,两种货币的汇率是由两种货币在本国国内所能购买的商品与劳务的数量来决定的。
购买力平价又分为绝对购买力平价(Absolute PPP)和相对购买力平价(Relative PPP)。
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一种货币的价值,是由单位货币在发行国所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量决定的,即由它的内在购买力所决定。
由于内在购买力就是商品和劳务的物价水平的倒数。
绝对购买力平价就是当所有国家的物价水平以同一种货币计算时是相等的。
用公式表达是Pi=SPi*i=1…N,(1-1)这里P的下标表示这个价格是第i个物品或劳务的价格。
如果假设编制物价指数的权重都相等,换而言之,N种物品中的每一种物品占别国消费总量的份额与此物品占本国消费总量的份额是相等的,那等式(1-1)也适用于一般物价水平P=SP*这里的P和P*分别表示本国和外国的物价指数。
这是购买力平价学说最简单的表达式,精确地讲,等式(1-2)是绝对购买力平价的决定式。
人民币汇率的购买力平价假说实证检验
人民币汇率的购买力平价假说实证检验作者:蒋韵文来源:《今日湖北·下旬刊》2013年第04期摘要本文采用1994—2011年间中美两国的消费价格指数及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的月度数据,通过协整检验对购买力平价与人民币名义汇率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
研究结果表明,购买力平价理论在我国难以成立。
并对购买力平价在中国失效的原因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分析。
关键词购买力平价名义汇率协整检验一、引言购买力平价假说指的是两国之间的名义汇率由这两个国家的价格水平决定。
作为汇率决定最有影响力的理论,购买力平价经常成为各国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
但这一理论对于我国的适用性究竟如何,能否利用该理论制定当前我国的人民币汇率政策是当前的重要问题。
本文就试图对此进行研究。
二、理论模型及数据说明(一)理论模型构建本文关于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实证分析主要集中于相对购买力平价,这采用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便于进行经验分析。
目前,购买力平价有单变量模型、双变量模型和三变量模型三种形式。
1、购买力平价的单变量形式2、购买力平价的两变量形式3、购买力平价的三变量形式(二)变量的选取及数据说明根据所构建的理论模型,本文选取人民币兑美元的官方名义汇率(记为EXCHANGE),中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记为CCPI)和美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记为USCPI)的月度数据作为研究对象。
时间范围为1994年1月到2011年12月,月度样本容量为216。
在下文的研究中使用的是经定基、季节调整和取对数后的数据,分别记为exchange、ccpi 和uscpi 。
(一)平稳性检验在检验一组时间序列的协整性或长期均衡关系之前,应首先检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本文采用ADF检验法进行检验。
检验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所有变量均为一阶单整序列。
(二)对购买力平价三种形式的模型分别进行的实证检验1、单变量形式检验根据上文所述,对购买力平价的单变量形式实质上就是对合成变量x的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变量x为非平稳序列。
购买力平价理论及实证探讨
内容摘要购买力平价论是卡塞尔在1922年出版的《1914年以后的货币和外汇》一书中,以较成熟的形式提出了汇率如何决定的购买力平价论。
这种理论认为,两国货币之所以嫩能够够能够互相兑换,是因为它们各自在国内具有购买力,因而两国货币的汇率应该等于这两国货币的国内购买力大小之比。
近年来,人民币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升值压力,使得购买力平价理论所决定的人民币均衡汇率水平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人民币汇率是否符合购买力平价,出现了一些研究,但结论不一。
本文从购买力平价理论出发,系统的阐述了该理论及其发展。
本文采用1999年1月至2008年12月的数据作为样本数据,采用了ADF单位根检验和Jo—Hansen 协整检验等方法,对人民币汇率的购买力平价理论进行再检验。
关键字:购买力平价人民币汇率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改革目录一、购买力平价理论与模型 (3)(一)购买力平价理论形成背景 (3)(二)购买力平价理论概述及发展 (3)(三)近代有关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研究 (4)二、购买力平价理论模型的选择 (4)(一)购买力平价理论存在两种基本形式 (4)(二)购买力平价理论模型的种类 (4)(三)购买力平价理论实证的模型的选择 (5)三、购买力平价理论实证检验 (5)(一)数据样本的选择采集 (5)(二)人民币真实汇率的单位根检验 (6)(三)三变量形式的购买力平价检验 (6)四、购买力平价理论对我国带来的启发 (7)(一)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7)(二)税收体制改革 (7)五、结论及今后改进方向 (8)购买力平价理论及实证探讨购买力平价论在国际经济关系中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首先,它是换算各国有关经济指标的一个较好的工具,即以购买力平价为基础的汇率来换算各国有关同一经济指标(如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等等),可以避免按现行国际市场的实际汇率来换算对实际经济水平的歪曲。
而现行的市场实际汇率,由于要受一国货币在国际市场撒谎能够供求关系和外贸商品、劳务的价格波动与偏离等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而与以购买力平价来决定的汇率往往有忽高忽低的差异,以致会扭曲各国的实际经济水平。
购买力平价理论以及长期实际汇率的新视角
这时检验实际汇率是否遵循长期购买力平价相当 于检验: 2 = 1; 虚拟假设: 2< 1。 备择假设: 利用ADF检验原假设就等同于检验 q t 生成过程中 是否存在单位根,如果存在单位根,那么q t 就不存 在长期均衡水平。如果备择假设成立,就表示实际 汇率不服从随机游走,那么长期购买力平价成立, 即暗含了实际汇率的均衡回归。
2、对实际汇率进行单位根检验
购买力平价理论发展到第二阶段中,采用的方 法主要是检验汇率是否服从随机游走,即检验实际 汇率 q t 是否存在一个单位根。如果实际汇率本身 平稳,就支持长期购买力平价。如果实际汇率服从 单位根过程,就说明它不会收敛长期均衡水平。 根据这一思想,人们先后提出了增广迪基—— 富勒检验(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方 差比检验(Variance ratio test)以及分数阶积整 检验(fractional integration test)三种检验方 法。
* t
t 是随机干扰项,通过检验β = 1来检验 其中、 绝对购买力平价是否成立,同样的检验,如果将上述 的模型的变量换成一介差分形式则变成了相对购买力 平价的检验。
在早期的传统检验方法中,并没有通过区别短
期效应和长期效应方法把动态分析引入对方程的估 计中,即使承认预期PPP只在长期成立也是如此。但 是基于上述估计的文献都拒绝PPP假设。不过,弗兰 克尔(Frenkel)在1978年做了一个比较有影响的研 究,它采用高通货膨胀国家的数据,得到 β 非常 接 近1。他认为对PPP的拒绝仅仅是由于暂时的真实冲 击和商品市场的价格粘性造成的,而在长期中,PPP 理论是成立的。
如果实际汇率是一个随机游走过程,则等式的比 值等于1。如果实际汇率是一个平稳过程,则等式 比 值位于0和1之间。
购买力平价理论综述及实证分析
购买力平价理论综述及实证分析为避免单独分析物价或汇率研究而导致国际国内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数据分析失效,本文将购买力平价理论进行综述,同时运用购买力平价理论对汇率和物价通胀率进行实证分析。
运用这种比较全面的分析方法,避免进入过去国际金融学研究经常对市场进行分割以及隔离法宏观分析的套路,有利于为20世纪的价格理论体系提供相互联系而统一的研究范式。
关键词:购买力平价汇率关系购买力平价理论综述从P.Krugman(1998)以及H.D.Gibson(1996)提出的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综述来看,不难得出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基本思想,就是汇率是由两国货币的购买力所决定的,一国货币的购买力又是由其国内的价格水平所决定的。
笔者认为,购买力平价并不像一些学者认同的是一种和汇率一样的指数这样的概念,而应是一种条件和局面(Situation)。
虽然许多国际国内的文献还没有明确提出这种观点。
但是不能简单认为购买力平价是和直接标价法表示的汇率成正相关关系的一种标志量。
购买力平价和无套补利率平价条件(Uncovered Interest Parity)一样是一种理论的假设条件。
国际金融学界大部分学者都认同“一价定律”作为一种合理假定存在的必要性。
一价定律要求:“同一种商品(或资产)在任何国家的价格按照货币比价换算后,应该是完全相等的”。
这也就充分肯定了国际金融市场有效性存在的可能性,认为套汇空间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消失,也即认为外汇市场是有效的。
在购买力平价理论里,绝对购买力平价,即S(t)=P(t)/P*(t),是最为常用的理论依据。
但是,国际金融体系中,绝对购买力平价在大数情况下都是失效的。
因为一价定律隐含的假设条件在现实中无法实现,两国经济结构中,各种可贸易商品所占的权重并不相等。
这时,一种颇具建议性的理论工具就应运而生:相对购买力平价。
对P=S•P*取对数再进行微分得到相对购买力平价:对于相对PPP,交易成本存在且各国一般价格水平的计算中商品及其相应的权重存在较为稳定的差异,可在一定时间段内有效地表征实际汇率变动对于物价的影响。
购买力平价(PPP)理论及案例
PPP(Purchasing Power Parity)即购买力平价。
CPI是消费价格指数PPI是生产者价格指数RPI是零售价格指数。
购买力平价(PPP)在短期中,市场汇率会对货币政策、政治事件和预期变化做出反应,表现得很不稳定。
但长期中,汇率基本上还是由各国商品的相对价格来决定的。
其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就是汇率的购买力平价理论。
该理论认为,一国的汇率将倾向于使在国内购买贸易品的成本等于在国外购买这些商品的成本。
所得数值单位不再是美元,而是虚拟的“国际元”。
购买力平价的基本思想购买力平价理论是由20世纪初瑞典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塞尔提出的。
简单地说,购买力平价是国家间综合价格之比,即两种或多种货币在不同国家购买相同数量和质量的商品和服务时的价格比率,用来衡量对比国之间价格水平的差异。
购买力平价是一个特殊的空间价格指数,与比较某一国家两个时期价格水平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l)不同,它是比较某一时期内两个国家的综合价格水平。
巨无霸指数一个测量购买力平价的简单而幽默的例子就是巨无霸指数。
这个指标由于《经济学人》杂志的使用而闻名于世。
《经济学人》杂志将麦当劳的在各国的分店中卖的巨无霸汉堡包的价格进行了比较。
算法是以一个以当地货币计算的巨无霸价格,除以另一个以当地货币计算的巨无霸价格。
该商数用来跟实际的汇率比较;要是商数比汇率低,就表示第一国货币的汇价被低估了(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相反,要是商数比汇率高,则第一国货币的汇价被高估了。
单选题以巨无霸汉堡为例,如果在中国一个要卖15元,在美国买一个需要3美元,那么如果只参考这一个数据,按照购买力平价理论计算,现在的人民币是被高估还是被低估?•被高估•被低估•持平•不好说用汉堡包测量购买力平价是有其限制的。
比方说,当地税收、商业竞争力及汉堡包材料的进口税可能无法代表该国的整体经济状况。
在许多国家,像在麦当劳这样的国际快餐店进餐要比在当地餐馆贵,而且不同国家对巨无霸的需求也不一样。
购买力平价理论在中国的实证及对汇率改革的启示_王晓光
20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07年
标的变动剧烈. 选取的时间段上的数据的不同 、采用的 方法的不同都可能导致不同的结果出现 , 甚至是截然相 反的结果. 因此 , 笔者在已有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 , 将分别就 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对中国的 适用性作进一步的分析 , 并给出自己的看法. 4 实证分析之购买力平价理论在中国 4 . 1 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 绝对购买力平价是根据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一 揽子可比较的商品上所具有购买力的大小来解释汇率 的决定. 根据卡塞尔的定义 , 绝对购买力平价是 2个国 PLt 家价格水平之比 , 可表示为 : St = * PLt 式中 S t 代表外国货币的本币价格 ( 即直接标价法 的汇率 ), PLt 是本国的价格水平 , PL 是外国的价格水 平 , PL t 、PL t 包含的商品应该是相同的 , 并且同一种商 品在国内外价格水平中的权重也应该是相等的. 要注意 的是绝对购买力平价中所谓的价格水平 (price level) 是 不同于价格指数或物价指数的 (price index), 相对购买 力平价才是基于物价指数的定义的. 这一点有时被国内 外的学者所忽略. 对于绝对购买力平价的估算方法目前有影响力的 主要有 : 计算大汉堡指数估算购买力平价和评估样本商 品价格进而估算绝对购买力平价 2种. 4 .1 . 1 大汉堡指数估算绝对购买力平价 《 经济学家 》 (The Econo m ist) 杂志每年都会编纂出 世界各地的大汉堡价格并且计算出所谓的 “大汉堡 PPP ”, 该汇率等于美国和其他地方的汉堡价格之比. 通 过比较这种 PPP 和实际官方汇率 , 判断一国货币是被 高估还是低估. 表 1 汉堡包 PPP 与汇率的比较
第 22 卷第 2期 平顶山学院学报 V o. l 22 N o . 2 2007年 4月 Journa l of P ingdingshan University Apr . 2007
购买力平价理论对人民币汇率决定的实用性研究
购买力平价理论对人民币汇率决定的实用性研究本文采用协整检验、Granger检验、误差修正模型等实证研究方法,对于1994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和国内外价格水平差异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并得出相关结果。
关键词:购买力平价汇率价格水平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购买力平价的基本观点最早出现在李嘉图等人的著作中,20世纪初,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推广了购买力平价理论(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虽然其已经成为汇率决定理论的核心部分,但是业界对它的普遍正确性仍然存在种种质疑。
Zhang(2001)用1952-1997年的年度数据,估算了人民币与美元的双边行为均衡汇率模型和结构时间序列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接近于购买力平价的均衡汇率水平,人民币汇率基本符合购买力平价理论。
Peer(2002)认为中国的货币操纵导致人民币汇率远远偏离购买力平价的均衡汇率水平,被低估大约40%;但是Funke和Rahn(2004)把JJ检验方法应用于BEER和PEER 模型,结果表明人民币相对美元虽然存在一定程度的低估,但是低估的程度并不严重。
栾莹辉(2005)认为购买力平价理论对人民币汇率的解释能力并不强,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解释了其中的原因。
张志柏(2005)以相对购买力平价法估值人民币汇率,提出基期的不同选择对购买力平价估值差异的影响,认为距离当前越近的时间段,官方汇率的波动越符合相对购买力平价。
温建东、黄昊(2008)认为相对购买力平价在长期中成立,但汇率会因为各种因素偏离购买力平价,实际经济因素的变动会导致名义汇率与购买力平价产生永久性偏离,而且发展中国家的偏离大于发达国家。
罗晓琴、独娟(2009)认为中美两国通货膨胀率的变化与汇率之间的变化不符合购买力平价理论,但是并不否定理论本身的正确性,认为购买力平价理论是我国汇率制度改革、人民币汇率调整的重要依据。
本文拟从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角度出发,验证购买力平价模型是否符合人民币汇率决定的实际情况,并通过实证分析,揭示国内外物价水平差异与人民币汇率之间的关系。
购买力平价之谜探讨与实证分析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8)07(a)-163-03
1 购买力平价理论介绍
1918年,Cassel正式确定购买力平价(PPP:purchasing power
parity)为经济学专业名词。关于汇率和价值的讨论却可以追溯到
16世纪的Salamanca学派。购买力平价理论在实证分析中逐渐衍生
表1中四个回归方程的系数,P值均小于0.01。从表1中可以发
现,随着时间区间的缩短,经调整的R2逐渐减小,时间区间为43年
时 为0.7098,时间区间为20年时 仅为0.2961。这里,为了防止
由于样本数量的变化而对解释度的影响,采用了调整过后的
而不是原始的R2。
2018年7月 163
SE (9.72) (17.46) t (23.96) (10.19)
NER为日元兑美元名义汇率, 为日本和美国CPI指数的
对数值之差,即
。时间区间为1975—
2017年,样本量为43。
下面,缩短相应的时间区间,使用同样的回归方程模型,运用
Eviews 8.0获取回归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过。其中由Rogoff(1996)提出的购买力平价之谜(PPP Puzzle)已经 是学术界的共识:购买力平价在短期无效,在长期有效。为何实际 汇率在短期不收敛于购买力平价计算得到的汇率,而长期却仍能 够收敛于购买力平价?
Rogoff在The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uzzle一文中指出:为 何短期实际汇率非常大的波动率(15%每年)能够在长期调和,且和 购买力平价(PPP)的偏差趋于0。若想解释国内市场短期的波动,必 须考虑货币和金融市场上的冲击。但是这些冲击在中期而言应该 是中性的。这个解释很难和3~5年时间区间根据购买力平价和实 际汇率之间的偏差相匹配。多变量方差模型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购 买力平价偏差,但是直到现在,这样的模型也表现出收敛很慢的 特征。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评述与发展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评述与发展摘要:购买力平价理论作为一种汇率理论,在实践中被广泛的运用,这种理论是在金本位制结束之后所兴起的一种理论,这一汇率理论的提出主要是为了解决第一次世界大战过后的遗留的国际支付以及为通货膨胀之下的货币兑换提供一个标准。
关键词:购买力平价理论;评述;应用中图分类号:f8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1一、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提出以及主要内容购买力平价理论出现了很长一段时间,且其内容几乎没有实质上的变化,因此这个理论相对比较简单。
1.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提出购买力平价理论是由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所提出的,他提出这一理论的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金本位制得到了极大的削弱,且在大多数国家流行的是,不兑现的纸币,有些国家还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解决各国间的货币兑换问题,卡塞尔才提出了这一理论。
这一理论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彻底的抛开了黄金,来讨论货币的兑换问题;第二层是抛开了货币的价值问题,直接从价格层面上来讨论汇率问题。
2.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内容购买力平价理论,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分为两种,一种是,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另外一种是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
两种购买力理论的区别在于: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是使用两个国家的价格水平比率,而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则是基期的汇率与两国价格指数的比率的乘积。
因此,从这个方面来看,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是将通货膨胀的因素考虑在内,并在一定程度上做了剔除。
二、对于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评价购买力平价理论使整个汇率理论有了一个新的发展,它使整个西方的汇率有了一个新的变化,这种新的汇率理论使得汇率政策变得更具操作性。
这种汇率虽然有巨大的贡献,但是它还是有一定的缺陷。
1.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贡献(1)购买力平价理论打破了原有的金本位制下的汇率理论,使汇率理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购买力平价理论出现之前,一直都是金属货币流通下的一些理论,这些理论都是就货币的价值来谈汇率问题。
利率平价和购买力平价的实证分析
利率平价和购买力平价的实证分析作者:伍劲熹来源:《中国经贸·下半月》2012年第09期摘要:基于1994-2011年间人民币名义汇率、中国人民银行基准利率,美国联邦基金率及中美两国消费品物价指数的月度数据,结合ADF单位根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对利率平价及购买力平价与人民币名义汇率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
研究结果表明,人民币在中国政府的调控下逐步升值,虽然其中利率平价与购买力平价对汇率可能产生了一定影响,但这些影响不足以导致人民币升值这一趋势的逆转,从而在总体上表现为中国的利率和物价水平高于美国与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并存的现象。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利率平价理论;汇率平价理论一、引言购买力平价理论及利率平价理论常常被学者们用来分析一国汇率的影响因素。
购买力平价理论最初由英国经济学家桑顿在1802年提出,其后被李嘉图吸收成为古典经济理论的一部分,之后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于1992年在其著作《1914年以后的货币与外汇》中详细论述了这一理论。
利率平价理论的起源可追溯至19世纪60年代,19世纪90年代德国经济学家洛茨提出了利差于远期汇率的关系问题,之后凯恩斯于20世纪初期建立了第一个古典利率平价模型。
大量的理论和实证分析表明利率平价理论和购买力平价理论在分析各国汇率时有一定程度的解释力,但其效果对于不同国家和不同时点的情况差异较大。
本文试图将利率平价理论和购买力平价理论结合起来,使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这两种理论对1994-2011年人民币汇率的解释效果。
二、理论基础1.非抛补的利率平价基于非抛补的利率平价关系,一国投资者在本国投资与在外国投资应当获得相同的收益率,假设本国利率为it,外国利率为it*,本国即期名义汇率(直标法)为et,远期名义汇率(直标法)为et+1,可得出以下公式:的符号为负,同预期不符,违背了利率平价理论及购买力平价理论。
虚拟变量Xt的符号为负,表明人民币在2005年7月后较之前呈现升值态势。
利率平价与购买力平价对中国汇率决定的实证分析
利率平价与购买力平价对中国汇率决定的实证分析作者:李勐来源:《中国集体经济·上》2010年第10期摘要:凯恩斯的利率平价理论与卡塞尔的购买力平价理论是目前汇率决定理论的精华部分。
文章选取了1994-2005年的中国数据,以研究利率平价与购买力平价对中国汇率决定的实用性。
数据分析发现,这两个理论对中国汇率决定的使用性都较为有限,这是由于理论本身的缺陷和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决定的。
因此,由理论本身所计算的指标仅能作为参考指标,不能作为执行指标。
关键词:利率平价;购买力平价;局限性;中国国情;实证分析一、利率平价分析(一)数据整理与计算分析通过查询并整理数据,最终计算出中美两国的利率和升贴水率。
将两国的利率差和升贴水率合成到一张图表中,最终发现:传统的无抛补利率平价定律不符合中国情况。
(二)利率平价论不符合中国情况的原因分析数据显示,传统的利率平价理论不能很好地解释中国汇率是水平的变动。
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传统理论本身的局限性,也有中国国情的特殊性:1、利率平价理论的局限性第一,利率平价并没有考虑交易成本,然而它却是很重要的因素。
如果各种交易成本(银行手续费、邮费等)过高,就会影响套利收益,从而影响月率和利率。
如果考虑到交易成本,国际间的资本套利活动在达到利率平价之前就会停止。
第二,利率平价假定不存在资本流动障碍,假定资金能顺利、不受限制地在国际间流动。
但实际上在许多国家,资金流动出入均受到外汇管制和外汇市场不发达等因素的障碍。
目前,只有在少数国际金融中心才存在比较完善的期汇市场,资金流动才不轻易受政府干预。
第三,利率平价理论还假定套利资金规模是无限的,故套利者能不断进行抛补套利,直到利率平价成立。
但实际上,从事抛补套利的资金并不是无限的。
首先,与持有国内资产相比较,持有国外资产具有额外的风险。
随着套利资产的增加,其风险也是递增的。
其次,套利还存在机会成本问题。
用于套利资金的金额越大,则为预防和安全之需而持有的现金就越少,而且这一机会成本也是随着套利资金的增加而递增的。
购买力平价之谜探讨与实证分析——基于美日汇率变动的实证研究
Forum学术论坛 2018年7月163DOI:10.19699/ki.issn2096-0298.2018.19.163购买力平价之谜探讨与实证分析—— 基于美日汇率变动的实证研究遵义金控集团有限公司 母锡华摘 要:购买力平价理论是国际汇率决定的基础理论之一,由于其简洁易于理解的原理而受到广泛传播。
然而针对购买力平价理论是否成立的争论从未停止过。
而购买力平价之谜也伴随着相关实证研究的推进而出现。
本文将先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进行梳理,然后介绍购买力平价之谜,继而采用两变量方程、三变量方程及ADF检验等方法对日元兑美元的汇率数据进行检验,验证购买力平价之谜的存在。
关键词:购买力平价之谜 实证检验 最小二乘法 ADF检验中图分类号:F8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8)07(a)-163-031 购买力平价理论介绍1918年,Cassel 正式确定购买力平价(PPP :purchasing powerparity)为经济学专业名词。
关于汇率和价值的讨论却可以追溯到16世纪的Salamanca 学派。
购买力平价理论在实证分析中逐渐衍生和发展。
其基本理论思想如下:货币数量决定物价水平和货币购买力;两国的货币购买力之比又决定汇率。
购买力平价有三个前提条件:(1)完全竞争;(2)不存在生产率差异;(3)国内外购买篮子相同。
购买力平价主要分为两种:(1)绝对购买力平价。
绝对购买力平价认为货币的价值由其内在购买力决定。
绝对购买力平价可写成:。
PPP 为绝对购买力平价;为本国价格水平;为外国价格水平。
(2)相对购买力平价。
相对购买力平价则是两国汇率变动与价格水平变动之间的关系。
相对购买力平价可表示为:。
为相对购买力平价;为本国价格水平变动率;为外国价格水平变动率。
2 购买力平价之谜解读针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合理性及适用性的争论一直未曾停止过。
其中由Rogoff(1996)提出的购买力平价之谜(PPP Puzzle)已经是学术界的共识:购买力平价在短期无效,在长期有效。
电信业生产角度购买力平价测算方法及实证研究(1).
电信业生产角度购买力平价测算方法及实证研究(1)首先,建立了行业、部门和产业三个层次生产角度购买力平价的估算方法;其次,确定了电信业生产角度购买力平价的测算方法、测算类目和测算单位;然后,通过数量和收入指标的适当调整,获得了中国与美国双边可比的、口径相当的数据集;最后,运用这些数据对中国与美国1990~1998年的购买力平价进行了实际测算和结果分析。
一、生产角度的购买力平价估算方法生产角度的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PowerPar-ity,简称PPP)测算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实物指标法(physical indicators);另一种是单位值法(Unit Value,简称UV)。
实物指标法在简单的生产方式和产品结构比较单一的情况下,进行国际比较还是可以的,但当生产方式和产品结构日趋复杂化后,以实物比较的工作量变得越来越大,特别是产出覆盖率低的问题更加突出。
随着国际比较的深入和社会发展的需,以价格比较代替数量比较效果更好,这最终导致了国际比较方法从实物指标向单位值指标的转移。
对于大多数国家,产品的生产价格数据很难得到,通常的处理办法是用单位值来代替。
1958年,单位比率法被Maizels首次用于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制造业的国际比较。
所谓单位值可用公式表述如下:其中:UVi表示产品i的单位值;oi表示产品i的产出;qi表示产品i的产量。
单位值相当于平均价格,在进行双边比较时,对于比较双方的匹配产品,两国的单位值比率(Unit Value Ratio,简称UVR)可表述为以下形式:其中:uvXi是X国i产品的单位值;uvUi是U国产品i的单位值。
生产角度的PPP计算依据的也是拉氏(Laspeyres)、派氏(Passche)和费雪(Fisher)价格指数。
将上述单位值分别代入上述三种指数公式,就可得到双边比较的单位值比率计算公式。
每一产业(sector)可细分成若干部门(branch),每个部分又可再分成若干行业(indus-try),每个行业最终是由所生产的不同产品(prod-uct)组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实证分析
摘要:本文的目的是研究汇率决定理论中的购买力平价模型是否能够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变化提供解释。
因此,文中选取了中美两国1980年至2008年间的物价水平和相应年份的人民币兑美元平均汇率作为样本,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是否符合购买力平价理论进行实证研究,并进一步找出中美两国之间价格水平的变动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购买力平价;人民币汇率;价格指数
一、引言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提出可以追溯到经济学家卡塞尔,其后的许多学者就物价水平与名义汇率之间的关系作了深入的研究。
然而,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是否符合购买力平价理论这一问题,不同学者的观点不尽相同。
有关文献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购买力平价理论是否能够解释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变化提出结论,此外,还对可能导致购买力平价理论决定的均衡汇率与人民币兑美元名义汇率之间出现偏差的原因作了详尽的分析。
二、文献综述
栾莹辉(2005)在《购买力平价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用性探讨》一文中结合我国的实际,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解释力不强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张志柏(2005)根据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进
行了估计,并指出由于基期的选择不同可能导致均衡估值产生差异,表现在如果选取较近的时间段,名义汇率的波动就比较容易被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解释。
周克(2003)指出,购买力平价理论基本能够解释不同年度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变化,其中,人民币汇率一直被小幅低估。
三、购买力平价理论概述
(一)购买力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提出可以追溯到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的《1914 年后的货币与外汇》一书,其基本观点是,两国货币之间的均衡汇率应当取决于两国之间的相对价格水平。
(二)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表现形式
⑴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
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以商品的一价定律为基础,认为两国货币的汇率等于两国的价格水平之比。
可以表示成,e=p0/ pf0,
其中,p0代表一定时期本国的价格水平;
pf0则代表同时期外国的价格水平。
⑵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
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从汇率变化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入手,这种关系可以表示为,
其中,e0代表两种货币间的基期汇率;pt/ p0表示本国通货膨胀率水平;pft/ pf0则表示相应期间的外国通货膨胀率水平。
四、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实证检验
(一)模型的选取
由于购买力平价理论成立的条件难以满足,实体经济因素的影响可能使名义汇率与购买力平价理论决定的均衡汇率之间产生偏离,因此,本文选择使用三变量模型在eviews软件中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进行实证分析。
数据方面选取1980-2008年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以及相应区间的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时将1980年确定为基期。
所选取的三变量模型表示如下,
其中的e为直接标价法下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为常数项, l衡量中国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变化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影响, 2衡量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变化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影响,为随机干扰项,cpi代表中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f代表美国同期的消费者价格指数。
如果代入数据,经过计算,能够认为(1)式从计量角度成立,且系数 l大于0, 2小于0,则可以认为购买力平价理论能有效的解释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变化。
(二)模型的实证
通过运用eviews软件对获取到的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得出结果如下,
(1)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
模型的拟合优度可以通过方程的可决系数反映。
模型中的r2值为0.913067,修正后的r2值为0.926873,在0.9以上,说明模型的拟合度良好。
(2)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常数项和系数 l的t统计量均大于临界值t0.0005(26)=3.707,可以说明国内物价对汇率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
而系数 2的t统计量绝对值仅能在0.3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因此可以认为国外物价水平对汇率的影响并不十分显著。
(3)方程的线性检验。
方程的f值为150.2698,大于0.99置信度水平下f分布的临界值,可以认为回归方程有着良好的线性关系。
(三)模型的进一步修正
由于当期的物价水平变化的影响可能不会立即体现在汇率的变
化中,即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滞后效应。
因此,在对模型的进一步修正中,作者将模型中的自变量换成前一期的中美消费者价格指数,并在模型中添加了残差项。
修正后的新模型可以用下式表示,
式中,cpi(-1)和cpif(-1)分别代表前一期的中美消费者物价指数。
经过计算,得出结果如下,
(1)修正后模型中的r2值为0.982573,大于原模型中的可决系数,可以认为与原模型相比,修正后模型的拟合度更高。
(2)系数 2的t统计量绝对值能够在0.9的置信水平下通过检验,其显著性较之于原模型有所提高,其它系数的t统计量均大于临界值t0.0005(26)=3.707,具有较好的显著性。
(3)修正后模型的f值为430.7185,大于原模型中的 f分布值。
综上所述,无论在模型的拟合度、参数的显著性还是回归方程的线性方面,修正后的模型都超过了原模型。
因此,修正后的模型在原模型的基础上有所改进,对汇率变化有着更高的解释能力。
五、结论
通过上文的实证分析,可以总结出以下观点,
(1)鉴于可以找到汇率变化和物价水平间的回归关系,可以认为购买力平价理论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有着较好的解释能力,其模型对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决定有一定意义。
(2)可以看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与中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成正相关关系,而与美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成负相关关系。
这一点也符合购买力平价理论中对汇率和物价水平之间关系的论述。
(3)从模型中的回归系数可以看出,前一期中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影响(1.086914%),大于前一期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影响(-0.415313%),并且其系数有着更高的显著性,可以认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受前一期中国消费者价格指数影响更大。
尽管修正后的模型能够较好的解释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与中美两
国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但是2008年后随着人民币汇率的大幅波动,购买力平价理论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解释能力有所降低。
参考文献:
[1] 栾莹辉.购买力平价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用性讨论[j].商场
现代化.2005(12中).
[2] 桑柳玉.浅析1994年到2007年我国汇率的变化---从购买力平价和汇率平价角度[j].现代商业.2008,(04).
[3] 罗晓琴、独娟.人民币升值背景下再议购买力平价理论[j].商场现代化.2009(01).
[4] 张志柏.以相对购买力平价估值人民币汇率[j].国际金融研究.2005(06).
[5] 席鑫焱、吴骏.基于购买力评价学说的人民币均衡汇率[j].当代经济管理.2008(07).
[6] 敬代娇、张郦媛.购买力平价与人民币汇率研究[j].中国商界.2008(06).
[7] 余芳东.人民币汇率与购买力平价的关系分析[j].改
革.2003(06).
[8] 温建东、黄昊.关于购买力平价与汇率关系的实证研究[j].外汇市场.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