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来我国幼儿园社会会领域课程沿革
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历程 幼儿园课程改革
幼儿园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优秀后备人才的重要举措。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果,不断推动幼儿园教育向多元化、个性化发展。
本文将从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历程、现状和问题、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历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幼儿园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1980年代,我国开始了幼儿园教育的改革探索工作,逐步进行了课程开发和研究。
1990年代,我国出台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确立了幼儿园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基本要求。
200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作出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幼儿园工作的决定》,提出了“坚持以儿童为中心、以游戏为主,幼小衔接”的教育理念。
随后,各地幼儿园开始积极探索实践,形成了多种创新模式。
2018年,教育部发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了幼儿园教育的总体目标、指导思想、基本任务和发展方向,为幼儿园课程改革提供了更为系统和全面的指导。
二、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现状和问题尽管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面临一些问题。
幼儿园课程改革与教师培训不够跟上,教师师资结构参差不齐,导致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难以落实新理念。
家长对幼儿园教育的要求普遍较高,但幼儿园的师资和教育资源不足,导致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幼儿园教育普遍存在着过分注重功课、忽视游戏的现象,影响了幼儿的健康成长。
由于幼儿园课程改革在不同地区和幼儿园之间的实施不平衡,也导致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
三、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未来发展方向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和实践。
要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技能,使其能更好地适应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需求。
需要加大对幼儿园的扶持力度,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
要加强与家长的交流和合作,引导家长正确对待幼儿园教育,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努力。
幼儿园课程的发展历程与实践探索
幼儿园课程的发展历程与实践探索一、幼儿园课程的起源在中国,幼儿园课程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民国时期。
当时,受到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中国开始引进幼儿园教育理念,提倡幼儿园的办学宗旨是“乐”的教育。
从此时开始,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主要手段,以培养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为主要目标。
到了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的幼儿园教育逐渐摆脱了“大班制”,开始重视个性化教育,课程设置也更加注重幼儿全面发展。
二、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发展1. 语言与沟通幼儿园课程内容中,语言与沟通一直是重要的一环。
通过丰富多彩的语言环境、听、说、读、写结合的语言训练,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激发幼儿的语言学习兴趣,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
2. 数学与逻辑思维数学在幼儿园课程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幼儿园引导幼儿从生活中感知数字、探究数学规律,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引导他们培养数学兴趣,打下数学学习的基础。
3. 社会与情感社会与情感的培养也是幼儿园课程内容的一大特色。
在幼儿园的生活中,幼儿与老师、小朋友之间的交往和互助,引导幼儿学会共享、合作、尊重他人等社会情感能力,也是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幼儿园课程的实践探索1. 以“启发式教学”为主要教学方法在幼儿园课程的实践探索中,启发式教学一直是重要的教学方法。
教师通过在游戏活动中巧妙地设计问题、引导幼儿思考,启发幼儿主动探索和发现,激发幼儿对知识的兴趣,培养其主动学习的意识。
2. 注重生活化教育幼儿园课程实践中,生活化教育一直是重要的教育理念。
幼儿园通过日常生活活动,引导幼儿了解和学习生活中的知识,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4. 多元化的课程设置在实践探索中,幼儿园课程设置越来越多元化。
除了传统的语言、数学、科学等学科课程外,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也逐渐受到重视。
丰富多彩的课程设置,更好地满足了幼儿的全面教育需求。
四、我的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幼儿园课程的发展历程与实践探索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改进的过程。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沿革
针 对 当时幼 儿 园课 程存 在 的 问题 , 从
思 想上 提 出 了主体 观 , 强调 课 程 的实施 要
充 分 调 动 幼 儿 的积 极 性 、 主 动性 和创 造 性 ; 出 了 活 动观 , 申了游 戏 、 察 、 提 重 观 劳
9 0年 代 中期 开 始 , 明确 提 出 以“ 域 ” 领 来
良好 的社会 情 感 的培 养 . 如在 目标 表述 中
化 和 生态 环境 方 面 的要求 。 2课 程 内容 设 置 陈 旧 . 限于 幼 儿 常 . 局 见 的 H常 生 活用 品 、 通 工具 和 常见 的 动 交 植 物 等 。李 淑贤 ( 9 1 指 出 , 对 刚 入 园 19 ) 从 幼 儿 的抽 查结 果 来看 . 当时小 班 常识 教材 的1 0项 主要 内容 . 已有 8 被 5 %以 上 项 0
划 分和组 织 幼 儿 园课 程 的 内容 。 社 会 ” “ 领
域 逐 渐 替代 “ 识 ” 入 幼 儿 园课 程 的 视 常 进
野, 并不 断 得 到深入 的研 究 和发 展 。
动、 H常生 活 等各 个环 节对 幼 儿成 长 的重
要 作 用 ; 出 了发 展 观 和 个 体 观 , 出幼 提 指 儿 教 育 应 当 运 用适 合 幼 儿 年龄 特 点 的要
批注本地保存成功开通会员云端永久保存去开通
维普资讯
。 世纪∞ 年代以来我国幼儿园 o 会领域谋
自2 0世 纪 8 0年代 至 今 . 国幼 儿 园 我 具体 表现 做 出观 察记 录并 进行 分 析 。 缺乏 系统 性 。 二 、0世 纪 9 2 0年代 “ 识 ” 课 程 向 常 “ 会” 程 的过 渡 社 课
新世纪以来我国幼儿园课程研究的热点领域及趋势
新世纪以来我国幼儿园课程研究的热点领域及趋势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幼儿园课程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幼儿园教育的质量和课程研究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我国幼儿园课程研究的热点领域及趋势。
1. 幼儿园课程的理论研究幼儿园课程的理论研究是幼儿园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
在这方面,国内外研究人员们卓有成果。
我国幼儿园课程理论研究以“人文关怀”、“多样化”、“个性化”为主要特点,凸显了幼儿园教育的本质及其价值追求。
在这方面,国内研究人员们不断深入探讨,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理论,如“多元智能”、“素质教育”、“能力模型”等。
2. 幼儿教育的实践研究幼儿教育的实践研究是幼儿园课程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幼儿园教育实践的质量问题。
在这方面,许多研究人员们不断进行具体的实验和大量的调查,以期更好地了解幼儿教育的本质、现状和趋势,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更好的教育计划和课程体系。
3. 玩教育的趋势玩教育认为游戏是幼儿认知、情感和语言发展的基石,正确引导幼儿进行游戏活动,在游戏中体验到生活的真谛,是幼儿园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幼儿园课程的核心内容。
因此,我国幼儿园课程研究也在不断深化对玩教育的研究和实践。
当前,玩教育成为了幼儿园教育中的一种重要趋势,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支持和认可。
4. 跨学科、多学科结合的研究模式由于幼儿教育涉及众多领域的知识课程,因此,幼儿园课程研究也必须运用跨学科、多学科结合的研究模式。
这种模式可以有效整合各学科知识,培养幼儿丰富的知识体系、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
总之,我国幼儿园课程研究除了围绕幼儿园课程的理论研究之外,还不断探索新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方法。
未来,我国幼儿园课程研究的发展方向将更加多元且趋于国际化,旨在为幼儿园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更加有效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支持。
我国80年代以来进行了幼儿园课程改革
我国80年代以来进行了幼儿园课程改革
(原创版)
目录
1.我国 80 年代以来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的
2.改革的主要内容
3.改革的影响和成果
4.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
正文
我国 80 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和期望不断提高,幼儿园课程改革应运而生。
此次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幼儿的身心发展需求,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为我国的基础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改革的主要内容涵盖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方面。
在课程目标方面,强调培养幼儿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体力、情感、道德、审美和创造力等各个方面。
在课程内容方面,增加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幼儿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课程实施方面,倡导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注重师生互动和家园合作。
在课程评价方面,强调以过程性评价为主,注重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此次改革对我国幼儿园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幼儿园教育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幼儿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了更新,教学方法得到了改进,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得到了提高。
同时,幼儿园与家庭、社会的联系得到了加强,形成了良好的教育环境。
然而,幼儿园课程改革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如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有待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课程评价体系亟待完善等。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在今后的改革中,继续加强理论研究,
完善课程体系,提高教育质量,为我国幼儿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总之,我国 80 年代以来的幼儿园课程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幼儿的身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趋势简述:教育发展与未来趋势
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趋势简述:教育发展与未来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幼儿园教育也逐渐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在这样的背景下,幼儿园课程改革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就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趋势进行简要的述说,并对教育发展与未来趋势进行一些思考。
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背景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探索,我国幼儿园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是,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教育的深化,人们对幼儿园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传统的幼儿园课程形式已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需求,幼儿园课程改革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的迫切需要。
二、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趋势1. 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培养幼儿的核心素养成为了重要的趋势。
不再只是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是更加注重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社交能力等,这也是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
2. 多元化的课程设置未来的幼儿园课程将会更加注重多元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学科分隔,而是更加注重跨学科融合,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不仅关注幼儿的认知能力,还要培养其审美、情感、体能等多方面的能力。
3. 教育技术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的幼儿园课程改革将更加注重教育技术的应用,通过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三、教育发展与未来趋势的思考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幼儿园教育更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础。
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趋势,不仅是教育事业的发展,更是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未来。
只有不断顺应和把握教育发展的脉搏,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
个人观点与理解在我看来,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是一个既具有挑战性又充满希望的过程。
教育是关乎国家未来的大事,而幼儿园教育更是关乎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我认为幼儿园课程改革必须要着眼于培养幼儿的核心素养,注重多元化的课程设置,同时合理应用教育技术,以便更好地满足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0世纪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_蔡红梅 - 副本 (2) - 副本
[收稿日期] 2005-01-02[作者简介] 蔡红梅,女,南京晓庄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副教授。
2005年3月南京晓庄学院学报VO L.21,NO.2第21卷第2期JOURNA L OF NAN J I NG XI AOZH UANG C O LLEGEMar.,200520世纪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蔡红梅(南京晓庄学院教科院 学前教育研究室,江苏 南京 210038)[摘 要] 我国的幼儿园教育已经历了一百年的历史发展,而幼儿园的课程改革一直是幼儿园教育发展的核心和主线。
本文回顾了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与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幼稚园的课程改革;20世纪五十年代的幼儿园课程改革;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的幼儿园课程改革。
简要概括了这三次幼儿园课程改革及管理的特征,并对三次课程改革的成果进行了总结和评价,以期大家更清晰地了解百年以来,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历史进程,同时也为当前及今后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实践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借鉴。
[关键词] 幼儿园课程;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图分类号] G 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7902(2005)02-0071-04 自从1903年我国第一所公立幼儿教育机构产生以后,幼儿园教育几经周折,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纵观我国近百年的幼儿园教育发展史,可以发现幼儿园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始终是一条重要的主线。
下面我们就来回顾一下20世纪以来,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历史进程。
根据我国幼儿园课程管理的主要特征和改革的实践特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第一阶段: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幼儿园的课程改革 1、幼儿园课程状况20世纪初,清朝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后,便着手建立新的教育体系。
1903年,中国出现了第一所幼儿社会教育机构———蒙养院。
1904年元月清政府颁布执行《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1](P.85),它标志着我国幼儿教育的历史开始由家庭走向社会。
最新幼儿园课程第二章中国幼儿园课程的历史沿革和改革PPT课件
第二节 当代中国的幼儿园课程模式 和教育方案
1
陈鹤琴的“五指活 动课程”
2 张雪门的“行为课程”3源自我国幼儿园的主要课 程模式
对我国社会文化的认识,对进步主义教 育的批判和继承,为我国幼稚园教育创 编的幼稚园课程。
第二节 当代中国的幼儿园课程模式 和教育方案
1
陈鹤琴的“五指活 动课程”
2 张雪门的“行为课程”
第一节 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历史
1 一、20世纪20年代至30 年代的幼儿园课程改革
2 20世纪50年代的幼儿园 课程改革
3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幼 儿园课程改革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开始整 顿和改造原有的幼儿教育,并在此基础 上发展幼儿教育。50年代开始,我国开 展了抗美援朝运动。受到抗美援朝的影 响,在思想上进行了清理亲美、崇美、 恐美思想的运动,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 理论和儿童中心主义的教育理念也收到 了批判,并由此牵连到对陈鹤琴的“活 教育”理论和单元课程的批判。
第一节 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历史
1 一、20世纪20年代至30 年代的幼儿园课程改革
2 20世纪50年代的幼儿园 课程改革
3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幼 儿园课程改革
(一)改革的特点 第二次课程改革的特点表现为:
①课程“苏化”,实行分科教学分 科课程模式。
②初步确立了幼儿园教育教学的目 标和内容体系。
第二节 当代中国的幼儿园课程模式 和教育方案
1
陈鹤琴的“五指活 动课程”
2 张雪门的“行为课程”
3
我国幼儿园的主要课 程模式
语文活动:故事、谜语、儿歌、读法 等。 (五)五指活动课程的课程组织
陈鹤琴先生主张幼儿园课程教学要 实行“整个教学法”,即把儿童应学的 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教给儿童,后来 被称为“单元教学法”。
新中国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领域课程在幼儿园的地位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过程。
在新中国幼教发展的大部分历程中,社会领域课程是与德育课程划等号的。
从幼儿德育到幼儿社会教育,从最初融合、散见于其他课程领域,到如今成为课程中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折射出当时的社会背景对社会领域课程的深刻影响和幼教工作者对社会领域课程认识的不断深入。
一、《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草案)》——德育代替社会教育的开始新中国成立后颁行的第一个幼儿园课程文件是《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草案)》(1951年7月)(下简称《暂行纲要》)。
这一纲要的诞生与当时政治上对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的需要是分不开的。
《暂行纲要》是在前苏联专家的直接指导下拟订的,比较完整地体现了前苏联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成果。
《暂行纲要》提出通过爱国主义和国民公德等教育培养幼儿的道德品质是幼儿园的一项重要任务,并特别提出了完成这一任务教师必须注意的基本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培养幼儿的集体主义精神,让幼儿很好地过集体生活、遵守规则、敬爱父母、尊长,团结同学,彼此互助。
第二个条件是培养幼儿的爱国主义思想,让幼儿爱国旗、国歌、首都、人民领袖、人民解放军和志愿军、兄弟民族等。
第三个条件是培养幼儿以劳动为中心的爱劳动、爱人民、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的国民公德。
显然,这个课程文件没有使用“社会”这一概念,而是从德育的角度提出相应的目标和任务。
这与新中国成立前陈鹤琴等教育家倡导的社会领域课程从名称和内容上逐渐有了区别。
此后的半个世纪,我国的幼儿园课程文件始终未出现“社会领域”的提法。
即便是有关德育的规定,从《暂行纲要》来看,新中国成立初期幼儿园德育的目标更多地体现了一些政治色彩,对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德育要求涉及较少。
这与当时普遍存在的以政治教育代替德育的社会现实有关,也与当时对幼儿德育心理研究的缺乏有关。
《暂行纲要》也没有为上述德育目标的实现设置独立的德育内容领域。
简答题,简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幼儿园课程实质的变化
简答题,简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幼儿园课程实质的变化摘要: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进行了两轮幼儿园课程改革,其争论的主要问题经历了从教育理念到实践操作层面的转变。
这两轮课程改革过程中呈现出了指导思想科学化,愈发重视农村幼儿园课程建设等趋势,同时也存在探索多种课程模式时盲目从外,改革实施过程中理念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改革;回顾;反思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幼儿园课程改革回顾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开展和推进不但为这一时期幼儿园课程的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教育背景,而且直接催发了我国幼儿园的课程改革。
1981年,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以下简称旧《纲要》),标志着我国20世纪80年代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开始。
与此同时,西方先进的儿童心理和教育理论涌入我国,对我国原有的儿童观、教育观和课程观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也引起了幼儿园课程改革理念的转变。
这一期间我国陆续颁布了《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幼儿园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
其中《规程》将试行稿总则中“幼儿园是学校教育的预备阶段”改为“幼儿园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进一步明确了幼儿园的性质,充分肯定了幼儿园的教育属性,明确了幼儿园在我国教育事业中的特殊地位,将幼儿园纳入我国的学制体系。
保教目标也更多关注幼儿情感、个性的发展,而不只是聚焦在认知、技能方面。
至此,我国关于幼儿教育理念层面的争论基本结束,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基本达成共识。
直到世纪之交,当时的国际背景和我国课程的自身问题催发了我国新一轮幼儿园课程改革。
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新《纲要》)应运而生,首次将幼儿园教育内容相对划分为五大领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倡导各领域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在新《纲要》颁布后的十年中,全国各地再次展开了如火如荼的幼儿园课改实践,但同时新的问题也暴露出来。
我国80年代以来进行了幼儿园课程改革
我国80年代以来进行了幼儿园课程改革摘要:一、引言- 我国80 年代以来进行了幼儿园课程改革二、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原因- 教育理念的更新- 教育目标的转变- 社会发展的需求三、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教育内容的丰富和拓展- 教育方法的改革四、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成效- 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 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效和影响五、幼儿园课程改革面临的挑战与展望- 课程改革的推进与落实- 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未来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方向正文:自80 年代以来,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果,为幼儿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回顾这一历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目标的转变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对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重要影响。
首先,教育理念的更新是推动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
80 年代以来,我国教育部门倡导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
这一理念的转变使得幼儿园课程更加注重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创造性和社会性,从而更好地适应了幼儿的身心发展。
其次,教育目标的转变也是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在新时代背景下,幼儿园教育目标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向综合素质培养,注重幼儿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这一转变使得幼儿园课程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学科教育,而是拓展到了生活技能、社会适应、艺术素养等多个方面。
再次,社会发展的需求对幼儿园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幼儿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
幼儿园课程改革需要适应这一变化,提供更加丰富和多元的教育内容,满足不同家庭和幼儿的需求。
在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我国教育部门和广大幼儿园教师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为幼儿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这些活动既注重幼儿的认知发展,又关注幼儿的情感和道德培养,使得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得到全面成长。
然而,幼儿园课程改革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历史变革
蒙养院
课程内容:游戏、歌谣、谈话、手技
4、民国初年,基本延续上一时期模式
(二)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幼儿园课程变革 1、背景
幼儿园课程自身原因
思想基础背景
社会文化基础
2、实践探索
洞察了当时幼儿教育照搬外国所带来的弊病和旧课程的 混乱局面,提出了从课程改革入手,使幼儿教育科学化 、本土化的主张。
。
1923年,陈鹤琴创办了南京鼓楼幼稚园,树立了中国近 代学前教育实验的典型。
1927年,张宗麟创建了南京燕子矶幼稚园,这是中 国第一个乡村幼稚园,旨在探索如何创办“中国的、 贫民的、省钱的”乡村幼稚园
1931年,张雪门开始了“行为课程”的研究,认为幼儿 园活动主要是自然和社会两项,其次是工作、美术、文 学、文字、音乐和游戏。
3 政策落实
颁布《幼稚园课程标准》:1929年9月由教育部令各省市作为暂行 标准试验推行,以后又在各地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修改,于1932年 10月由当时的教育部公布,并1936年7月作了修订。这是中国幼儿 教育发展史上第一个幼稚园课程标准。
颁布了《幼儿园暂行规程》(草案)和《幼儿园暂 行教学纲要》(草案),并于1952年3月和1952年7 月颁布实施。文件规定幼儿园的活动项目有体育、 语言、认识环境、图画手工、音乐、计算
(二)历史影响
逐渐形成的幼儿园学科课程体系,其教育目标明确 ,教育、教学内容系统,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容易操 作。
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幼 儿园课程,将儿童看成是被动的“容体”;统一化 的集体教育忽略了儿童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无益 于儿童的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从注重考虑教师如何教,到研究幼儿在教育过程中 如何从被动受教育,转变为主动发展。
2、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 行)》
我国80年代以来进行了幼儿园课程改革
我国80年代以来进行了幼儿园课程改革
我国80年代以来进行了幼儿园课程改革,这场改革是在国家教育部门的大力推动下,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进行的。
这场改革对于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幼儿园教育逐步走向现代化、科学化。
80年代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重视幼儿全面发展
在80年代的课程改革中,幼儿教育的目标从单一的智力培养转向了全面发展。
教育部门明确提出,幼儿园教育要注重幼儿的身心健康、智力、体力、美德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使幼儿在健全的人格基础上茁壮成长。
2.引入素质教育理念
80年代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引入了素质教育理念。
这意味着幼儿园教育要从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中解放出来,关注幼儿个体差异,尊重幼儿兴趣,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强化幼儿个性培养
在改革中,教育部门强调要尊重幼儿的个性,关注每个幼儿的成长需求。
幼儿园要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让幼儿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成长,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注重幼儿实践能力培养
80年代幼儿园课程改革强调,幼儿教育要贴近生活,注重实践。
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学习,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这场改革不仅对当时的幼儿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且对今天的幼儿园教育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幼儿园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信息化教育、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融合等。
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发展历程 幼儿园课程改革
幼儿园课程改革一直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幼儿园作为孩子启蒙教育的第一站,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幼儿园课程改革一直是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下面将从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发展历程、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发展历程1.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正式实施幼儿园教育,同时也开始开展幼儿园课程改革。
当时,幼儿园课程主要以生活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为主,注重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
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幼儿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1999年,教育部颁布了《学前教育课程标准》,从理论和实践上确立了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方向,提出了“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多元发展”等理念,进一步深化了幼儿园课程改革。
3.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不断出台的政策法规和文件,大大推动了幼儿园教育的发展。
2010年,教育部颁布了《学前教育教学指南》,进一步规范了幼儿园教学工作,并强调了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重要性。
二、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成就1. 多元化的课程设置。
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幼儿园的课程设置逐渐多元化,不再局限于生活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而是开始注重培养幼儿的语言、思维、情感、审美等方面的能力。
2. 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过于僵化,不能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
幼儿园课程改革也促使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倡导“以幼儿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和挑战1. 课程质量不均衡。
目前,一些地区的幼儿园课程质量参差不齐,一些私立幼儿园甚至出现了“以招生为目的”的现象,导致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2. 教师队伍建设不足。
幼儿园教师队伍实力薄弱,一些幼儿园教师缺乏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无法很好地适应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要求。
中国幼儿园课程的历史沿革和改革
选择课程内容的标准:
1、凡儿童能够学的东西,就有可能作为幼儿 园的课程,但同时还应考虑幼儿学的代价。如果 会妨碍幼儿今后的学习,就不要勉强幼儿现在学。 2、凡教材必须以儿童的经验为依据。 3、凡能使儿童适应社会的就可取为教材。
(三)课程的组织
从幼儿周围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中选择儿 童感兴趣且又适合幼儿学的物和事作为“主题”, 组织、融合儿童的科学、社会、语文、艺术、健 康活动,从而使这些活动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 体。这就是五指活动课程的“整个教学法”或 “单元教学法”。
幼儿园课程管理多元化、自主化 幼儿园课程改革更多地将立足点放在儿童一边 0-6岁学龄前儿童教育课程一体化 幼儿园课程与社区教育和服务相融合 重视教师职业水以大自然、大社会作为主要的教材,以课本作参 考资料,这是直接的活知识,是直接的经验。 各科应混合或相互关联。 不受时间的限制,没有分节的时间表,时间为功 课所支配。 内容丰富。
(3)活教育的方法论
活教育的教学方法:“做中教,做中学, 做中求进步” 主张凡是儿童能够自己做的,就应该让他 们自己去做。
局限:
比如在理论层面上,五指活动课程想要努力避免课程 中的知识中心倾向,力求课程向幼儿靠拢,但在实践层面 上,仍然比较重视教材,对幼儿的反应重视不够。 尽管陈先生一再强调五指活动课程中的五指不是五个 学科,应整合为一个整体进行施教,可惜在推行时,有时 仍被误解而分科进行。 同时,在促进幼儿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方面仍有不 足等。这是我们在借鉴时应注意的。
幼儿园课程的编制原则 课程内容来源于儿童直接的活动 课程实施强调儿童通过行为进行学习 对张雪门行为课程的评价
五指活动课程
一、五指活动课程产生的历史背景及理论基础 (一)历史背景
我国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研究的历史沿革与当代发展
2009.6Early Childhood Curriculum[摘要]本文以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研究的基本问题为线索,从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的独立性、目标定位、价值取向、内容架构及实施途径等方面,梳理和总结了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我国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发展脉络。
[关键词]幼儿园;幼儿园课程;社会领域课程我国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研究的历史沿革与当代发展于开莲李莉(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北京100089)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1]幼儿园课程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五个领域。
社会领域课程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关于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问题的研究与探讨由来已久。
这些研究基本反映了我国幼教工作者对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问题的独特性思考,为深化我国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研究、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体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的独立性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性和渗透性,该领域的教育以及对“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尤其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2]通过与人交往和长期的熏陶而得以实现。
正是由于这种独特性的存在,加之长期以来人们通常将研究视角聚焦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从课程角度对社会领域课程问题进行的研究相对薄弱,致使社会领域课程的独立性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实践中,一些教师也常常忽略对社会领域课程问题的思考,认为只要将社会领域目标自然渗透于其他活动中即可,无须设计或组织专门的社会活动,社会领域课程目标也因此被淹没于其他领域的教育中,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实现。
然而,实施过程中的渗透性以及在组织形式上不组织单独的社会领域活动,这些并不能抹杀社会领域作为一个独立的课程领域而存在的必要性。
查阅以往研究和相关的课程文件,可以看出,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研究者一直在致力于探讨社会领域课程的独立性问题。
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历史沿革和改革
最新资料推荐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历史沿革和改革第八章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历史沿革和改革基本知识体系:一、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历史(一)20世纪20年代至30 年代的幼儿园课程改革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幼儿园课程改革在理论上确认了儿童的主体性,认定了课程应来源于儿童的生活,课程应包括儿童在幼儿园的一切活动,提出了课程的编制应依据儿童的心理水平。
(二)20世纪50年代的幼儿园课程改革50年代,在教育全面学习前苏联的背景下,学前教育也全盘接受前苏联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教育部于20世纪50年代邀请两位苏联的幼教专家赴中国讲学,并在中国推广苏联的经验,主要表现为引进了作业,教学大纲为作业规定了内容和时间,通过作业对幼儿进行系统的教学。
20 世纪50年代,中国的学前教育虽然不再使用课程一词,实际上反映的是苏联教育学对课程的狭义的理解,即把课程看作是学科,通过幼儿园各科的教学对幼儿实施教育。
(三)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幼儿园课程改革20世纪80 年代以后,中国的学前教育工作者以幼儿园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展开了大规模的幼儿教育改革运动。
来自国外的各种儿童发展和教育理论,诸如蒙台梭利、杜威、1 / 10布朗芬勃伦纳、布鲁纳,特别是皮亚杰等人的思想开始广泛传播;我国近现代教育家们的思想,特别是陈鹤琴的思想再次受到重视,这些都为80年代以来的幼儿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背景。
80 年代初开始的幼儿园课程是从各地自发进行的试验开始的,这些试验从单科扩展到了整体,从城市扩展到了农村,对幼儿园课程改革起了推动作用。
在这些试验中,比较有影响的是幼儿园综合主题教育。
可以说,这些试验所针对的问题是很明确的,那就是学科课程过分强调系统的单科知识和技能,忽视各学科间的内在联系,忽视儿童的实际活动和直接经验。
这场改革最具影响力的举措是国家教委1989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简称《规程》)这项法规在试行七年以后,经过修订,正式颁发。
二、当代中国著名的幼儿园课程和教育方案(一)陈鹤琴的五指活动课程1、五指活动课程的含义:陈鹤琴打破了按学科编制幼稚园课程的方式,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形成他所谓的五指活动:陈鹤琴以5个连为一体的手指比喻课程内容的五个方面,虽有区分,却是整体的、连通的,以此说明他所谓的五指活动课程的特征。
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发展历程
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发展历程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发展历程随着我国幼儿园事业的不断发展,幼儿园课程也在不断地改革和完善。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上海课程实验1982年,上海市教育局在日本调研后,开始开展了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实验。
实验中,通过科学合理地安排活动时间、制定面向儿童发展需要的活动计划、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等方式,改善了幼儿园的教学质量。
第二阶段:全国课程开发1993年,中国国家教委开始鼓励各地开发幼儿园教育课程,要求幼儿园教育课程要达到区域与国家教育教学标准。
这一阶段,各地幼儿园课程不同程度地进行了改革,教材体系有所调整,但各地的水平差异较大。
第三阶段:实践性课程改革2001年,国家教育部提出幼儿园教育要突出实践性,让儿童在生活中学习。
这一阶段,幼儿园课程的改革注重幼儿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更加注重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关爱和培养。
第四阶段:学科整合2010年,国家教育部要求各地幼儿园教育应针对儿童发展特点,学科整合,通过实践活动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这一阶段的改革中,幼儿教育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以及教育手段得到了进一步推进,突出了专业化和科学化的特点。
第五阶段:新时代背景下的幼儿园教育改革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幼儿园教育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2021年,我国全国两会提出了“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加强学前教育,完善幼儿园教育长效机制”目标,要求进一步加强幼儿园教育改革,重视幼儿园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实现从“无桩杆到有桩杆,从传统到智能化,75%以上准入率到80%以上的提升”。
总结: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历程不断推陈出新,在逐步实现优质幼教、覆盖全民幼教为目标的过程中,进一步突出幼儿园教育的专业性和实践性,更加注重幼儿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致力于为幼儿提供更具富有特色和质量的教育服务。
第八章 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历史沿革和改革2
二、 张雪门的“行为课程”
2. 课程内容来源于儿 童直接的活动
①儿童的自发活动; ②儿童与自然界接触而产生的活动; ③儿童与人、事、物接触而产生的活动; ④人类智慧活动而产生的合乎儿童需要的经验。
二、 张雪门的“行为课程”
行为课程系单元教学。行为课程“以行为为中心,以设计为过程”。 行为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是按节气的变化,根据儿童生活环境中会 出现的事物。
1. 以“做人,做我国人,做现代我国人”为目标 2. 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 3. 以“做中教、做中学”为课程实施的方法 4. 对陈鹤琴五指活动课程的评价
健康活动 社会活动 科学活动 艺术活动 语文活动
二、 张雪门的“行为课程”
1. 幼稚园课
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学前教育虽然不再使用课程一词,实际上反映的是苏 联教育学对课程的狭义的理解,即把课程看作是学科,通过幼儿园各科的教学对 幼儿实施教育。
自1966年至1976年,发生了“文化大革命”,我国的教育遭受了一场劫难, 学前教育也不例外。
1979年,教育部颁发了《城市幼儿园工作条例(试行草案)》,规定幼儿园应贯彻保教 结合的原则,并规定了幼儿园教育应包含体育锻炼、游戏和作业、思想品德教育等几个 方面。1981年,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简称《纲要》)。
三、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幼儿园课程改革
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的学前教育工作者以幼儿园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展开 了大规模的幼儿教育改革运动。
80年代初开始的幼儿园课程改革是从各地自发进行的试验开始的,这些试验从单 科扩展到了整体,从城市扩展到了农村,对幼儿园课程改革起了推动作用。
这场改革最具影响力的举措是原国家教委1989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 (以下简称《规程》),这项法规在试行7年以后,于1996年经过修订正式颁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80年代来我国幼儿园社会会领域课程沿革
作者:廖莉
来源:《早期教育(教师版)》2006年第06期
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的发展,经历了从“常识”到“社会”的变化过程。
该过程积累了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去研究、借鉴。
一、20世纪80年代的“常识”课程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国经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与此同时,幼儿教育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1978年教育部颁发了《城市幼儿园工作条例》(试行草案),1980年又制定、试行《幼儿园教育纲要》,对文革期间在幼儿教育领域内反科学的种种谬论和措施,予以全面的拨乱反正。
该时期幼儿园课程的特点是,批判了文革期间幼儿教育成人化的做法,在指导思想上提出了主体观,强调课程的实施要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出了活动观,重申了游戏、观察、劳动、日常生活等各个环节对幼儿成长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发展观和个体观,指出幼儿教育应当运用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要求和方法来实施教育;并明确强调幼儿教育要发扬老解放区“一切为革命”、“一切为孩子”的革命传统教育思想。
然而,该时期的幼儿园课程也存在明显的不足。
以“常识”课程为例:
1.课程目标单一,片面强调知识的灌输,忽视幼儿个性品质的培养;未能涉及幼儿社会情感、社会技能的培养目标:在社会认知方面,缺乏对自我认知、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方面的要求。
2.课程内容设置陈旧,局限于幼儿常见的日常生活用品、交通工具和常见的动植物等。
李淑贤(1991)指出,从对刚入园幼儿的抽查结果来看,当时小班常识教材的10项主要内容,已有8项被50%以上的幼儿在入园前就熟悉了。
课程内容对幼儿缺乏吸引力,难以引起他们的兴趣。
3.受分科教学的影响,常识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相互割裂,未能有机地整合;《纲要》对教学内容的统一要求,忽视了地区差异性;教学大多采用一问一答、逐句跟念的形式,方法僵化,扼杀了幼儿的创造性。
4.课程评价主要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具体表现做出观察记录并进行分析,缺乏系统性。
二、20世纪90年代“常识”课程向“社会”课程的过渡
进入90年代,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世界新技术革命挑战的新形势,以及国际交流活动和国际合作的进一步开展,对改革和提高幼儿教育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该时期幼儿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幼儿素质,使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初步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为人小学做好奠基准备,提出要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树立以“孩子为主体”的观点,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针对当时幼儿园课程存在的问题,从90年代中期开始,明确提出以“领域”来划分和组织幼儿园课程的内容。
“社会”领域逐渐替代“常识”进入幼儿园课程的视野,并不断得到深入的研究和发展。
从“常识”向“社会”的过渡,其间的发展和进步是明显的,主要表现在①在指导思想上强调本国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社会价值观念;强调关注周围的社会现实,放眼世界,面向未来。
②针对80年代常识课程偏重知识的弊端,社会领域的教育开始关注幼儿的个性品质,如《幼儿园工作规程》在第三款中增加了培养儿童的“自信”;在目标的表述中增加了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等。
同时,开始关注幼儿良好的社会情感的培养,如在目标表述中增加了培养幼儿勇敢、克服困难等行为习惯。
③课程内容开始增设幼儿作为“社会人”所需了解的一些社会行为规范、人际关系、民族文化等。
④课程实施开始走向多元化。
注重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强调游戏是最基本的活动,重视教育环境的创设;在改变分科教学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出现了综合性主题教育,社会开始与自然、语言、艺术等多个领域进行融合。
⑤课程评价在理论方面开始进行尝试和探索。
如1994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陈帼眉主编的《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评价手册》,该书介绍了学前教育评价的基本理论,同时介绍了幼儿社会性等方面的评价方法和指标。
然而,反思该时期的“社会领域”课程,也存在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
1.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仍然忽视了幼儿社会技能的培养,没有意识到知识、经验和能力发展的统一性。
2.课程内容缺乏对多元文化、自我认知、自我管理、社会交往、社会适应等方面的渗透。
3.在课程的具体实施上,仅仅局限于显性课程,缺乏对幼儿一日生活各个环节的渗透;忽视幼儿对经验的学习。
4.课程评价在评价理论、评价体系以及评价标准上仍属于探索阶段,尚未系统化,且这个时期的评价多属于静态评价,缺乏动态评价。
三、21世纪初的社会领域课程
进入21世纪,全球化的影响和频繁的国际学术交流,对我国的幼儿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幼儿教育课程改革得以进一步深化。
该时期的课程改革出现了一些新的观点,如终身教育的观点、以人为本的观点、新的知识观和学习观等。
而这些改革的精神集中体现在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之中。
《纲要》明确提出了“社会”领域的教育内容和要求,其突出的特点是:
1.课程目标更详尽,充分体现了我国幼儿教育的全人教育观,强调儿童发展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的动态过程。
2.课程内容进一步完善,不仅注重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培养,社会常识的学习,并将个性培养明确列入了课程的内容。
3.课程实施开始出现互补、吸取每一种课程合理理念的趋势,各种课程模式合理地并存,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促进了社会领域课程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同时,强调环境在促进幼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幼儿与社会生态系统的互动。
4.明确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的过程性、动态性。
如《纲要》明确指出:管理人员、教师、幼儿及其家长均是幼儿园教育评价的主体;评价自然地伴随着整体教育过程进行。
总的来说,20年来我国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的发展可用下表来表述:
[参考文献]
1.全国幼儿园教材编写组编.幼儿园教材《常识》(教师用书)[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