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学习思想 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终身学习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在孔子看来,学习是 一辈子的事,没有年龄阶段的限制。这种“学而不厌”的精神,其实 就是在告诫人们要“活到老、学到老”,它在当代被进一步发展成 为最有价值、最受欢迎也最富于创造性的学习思想——终身学习思 想。孔子尽管没有提出终身学习这一科学概念,但是他的言论和其 一生的实践应该说是初步体现了这种思想的。
(二)学思结合 孔子认为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固然重要,但无论是通过学 习书本知识获得的经验,还是通过向别人请教所获得的经验, 都必须经过头脑的认真思考,做到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 罔,思而不学则殆”,阐发了学与思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辩证关 系。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思离不开学,学是思的前提 基础,不学而好思,虽知不广;同时,学也离不开思,思是学的 升华和提高,不思而学非真学,虽学不明。孔学后人更是将其 发展为“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孔子尤其注意 培养学生的逻辑归纳和推理能力,做到“闻一知十”、“举 一反三”、“能近取譬”等等。
四、学习态度
(一)乐学、好学 孔子一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从来不停止学习,他说: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并且教导学生应懂得 “学无止境”的道理,“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十室之邑,必 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他走到哪里,学到哪里, “入太庙,每事问”。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 乐之者”。至晚年,仍勤奋学习,“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 ,可以无大过矣”,“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孔子发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虚心好学的精神是学好的基础。 他认为学习的积极性决定于乐观、积极进取的态度,因为学习本 身就有“乐趣”存在,问题是你能否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
孔子幼年时极为聪明好学,二十 岁时候,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 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同时,鲜 为人知的是孔子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 英勇,身高九尺三寸(今1.9米以上 ,具体是196.8cm),臂力过人,远 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 。并且,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 有喝醉过。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 等为豪。
三、学习方法
(一)学问相联 孔子强调实事求是的学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孔子本人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典范,他说:“ 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 而竭焉。”孔子反对学者治学过程中过多的妄意猜测、专横 武断、固执已见、惟我独尊和自以为是,他认为学者应“毋 意、毋必、毋固、毋我”,即谦虚谨慎、实事求是。要践履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就是要不会则问,不知则学, 不仅向高于自己的人请教,而且要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孔 子之所以博学并成为万世师表,是因为他“敏而好学,不耻下 问”。
孔子的学习思想
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 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今山东 曲阜市东南)。 孔子的父亲为叔梁纥(叔梁为字, 纥为名,音he),母亲为颜徵在。 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人 品出众,建立过两次战功,因曾单 臂托住悬门让冲进城池的部队撤出 而闻名。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 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 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 皮脚有毛病,依照当时的礼仪不宜 继嗣,于是又与年轻女子颜徵在生 孔子。
百度文库
•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 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 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 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逝世时,享年 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 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 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 秦汉保存下来的典籍中。
《论语》简介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若干弟子言行的书,它 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 编纂而成,由若干篇章组成。各章的体式也不尽相同, 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语录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 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一般原则。 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的问题所作的回答。 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些情节,但往往是以记录孔 子的话为主。这种体式我们以后才能学到。
一、学习目的
养成以仁为核心的仁、智、勇、艺及礼乐素养兼备的学习目的 孔子生活于奴隶制走向衰落的春秋末期。孔子作为奴隶主阶 级的改良派,其政治思想是主张恢复和改良周礼,主张以“仁”的 精神来改造传统的礼乐制度及相关的思想意识 ,以期建立一种符合 仁德的和谐的政治制度及社会秩序。而要实现这种政治理想, 其 关键是要有能够实行仁政或德治的人才。为此,他在政治上注重“ 举贤才”, 在教育上就要培养贤才。他所谓的贤才,也就是他经常 称道的“君子”或者“成人”。他认为,君子或“成人”应具有仁 、智、勇、艺及礼乐素养。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三)快乐学习 《论语》开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由此可 见,孔子认为学习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有一种学有所获的快 乐。“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由此可见,孔子对学习如痴如醉,“三月不知肉味”,他 深入实践、体验到为学而学、为科学而科学、为艺术而艺术 之快乐。
二、学习原则
(一)立志有恒 孔子认为学生要“志于学” , 因为没有理想和志气就等于没有前 进的方向和动力 , 所以他说: “三军可以夺帅, 匹夫不可以夺志也。 ”孔子不仅鼓励学生要立志,要树立远大理想,而且还告诫学生“立 志在于有恒”。“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旨在说明 时间宝贵, 人生短暂, 暗示学生一旦理想确定,就要争分夺秒地去实 现它;“吾非生而知之者 , 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认为学习决非一 蹴而就,需要立志有恒、孜孜不倦、日积月蓄,唯此才能学有所获 ; 孔子还特别强调学习应“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应做到“学 而不厌”。
(三)学行并重 孔子强调力行,他认为学子们应把学到的政治、伦理道 德和文化知识付诸实践,做到“学以致其道”、“学以致其 用”、“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但是在学与行的关系上, 他并不片面强调行,而是要求在实学的基础上,在学到的理论 知识的指导下进行实践。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 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子在此强调德必修而后 成,学必讲而后明,见善能徙,改过不吝。需要指出的是,孔子 所强调的行不仅指对所学知识的实践过程,而且还包括对学 习行为的复习、练习过程,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 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