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颈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头颈部CT磁共振影像表现
目录
01. CT影像表现 02. 磁共振影像表现 03. CT与磁共振的比较
1
正常解剖结构
01
颅骨:包括额骨、顶 骨、颞骨、枕骨等
02
脑组织:包括大脑、 小脑、脑干等
03
血管:包括颈动脉、 椎动脉、基底动脉等
04
神经:包括脑神经、 脊神经等
05
肌肉:包括咀嚼肌、 颞肌、翼内肌等
06
软组织:包括脂肪、 淋巴结、唾液腺等
诊断要点
01
观察病变部位:确定病变位 置和范围
02
观察病变形态:判断病变的 性质和类型
03
观察病变密度:判断病变的 密度和程度
04
观察病变边缘:判断病变的 边界和扩散情况
05
观察病变强化:判断病变的 血供和代谢情况
06
观察病变周围组织:判断病 变对周围组织的影响和扩散
情况
2
正常解剖结构
01
颅骨:包括额骨、顶骨、 枕骨、颞骨、蝶骨等
01
CT:图像清晰, 分辨率高,对骨 骼和钙化组织显 示效果好
03
02
磁共振:利用人 体内的氢原子核 在磁场中发生共 振,产生信号, 形成图像
04
磁共振:软组织 分辨率高,对软 组织病变显示效 果好,无辐射伤 害
优缺点比较
磁共振:优点是对软组织显示效果好,
02
对运动器官成像效果好,无辐射;缺
点是成像速度较慢,对钙化组织显示
死
03
脑肿瘤:肿瘤组 织增生、压迫周
围脑组织
04
脑积水:脑室系 统扩张、脑脊液
增多
05
颈椎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椎间 盘突出、椎管狭 窄、神经根受压
头颈部肿瘤影像诊断与鉴别(精品课件)
对比剂: 马根维显,0.1mmol/kg 高压注射器经上臂静脉注射,2.5ml/s 第一个时相扫描结束后开始注射
持续上升型
速升缓降型
速升速降型
速升速降型
TIC 分型
正常颞肌
右泪腺腺样囊性癌 , Tpeak:81.3s,WR:28.3%,TIC为C型
PET与CT
现在的不足
• 新技术研究和运用明显不如其它系统 • 基础研究薄弱且难度大,课题少 • 空间分辨率和组织间对比度还不理想 • 人员相对较少
国内不足
• 眼、耳、鼻及头颈外科较其他科室规
模小, 重视程度不够,发展较慢
• 普及程度不够,很少有专门的专业组 • 培训力量差,扫描不规范,诊断水平
低
头颈部病变CT 检查
• 高分辨技术 • 常规技术 • 各向同性扫描 • 扫描方位:横断及冠状扫描为常规体位 • 靶扫描 • 增强扫描 • 图象后处理:MPR \三维重建\仿真内镜
定位 定量 定性
眼眶横断位扫描
• 基线:采用听眦线,平行视神经 • 范围:自眶上壁至眶下壁,有病变时应
以病变侵及范围为扫描范围
• 显示野(FOV):14—17cm • 窗技术:软组织窗、骨窗 • 层厚、间距:3mm/3mm或2mm/5mm,
根据病变种类而定
视神经管横断位扫描
• 基线:床鼻线。即前床突至鼻骨尖之
• 动态增强MRI (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MRI,DCE-MRI)
• 是指在静脉内注射对比剂后全过程连续采
集所获得的一系列图像。
• 增强后肿瘤的信号强度可以反映肿瘤组织
的灌注情况、血管通透性及细胞外间隙的 体积,对比剂的流入及流出等药物动力学 情况可以特异性的反映肿瘤的良、恶性及 治疗方法的效果。
头颈部肿瘤影像诊断与鉴别 ppt课件
13s
Phase 1
4分59秒, 12个时相
对比剂: 马根维显,0.1mmol/kg 高压注射器经上臂静脉注射,2.5ml/s 第一个时相扫描结束后开始注射
2020/11/13
17
持续上升型
速升缓降型
速升速降型
2020/11/13
速升速降型
TIC 分型
正常颞肌
18
右20泪20/1腺1/13腺样囊性癌 , Tpeak:81.3s,WR:28.3%,TIC为19C型
头颈部肿瘤影像诊断与鉴别
2020/11/13
1
头颈影像学研究进展
2020/11/13
2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呈长条形,骨质改变不明显
2020/11/13
32
神经鞘瘤
• 起源于颅神经Ⅲ、Ⅳ、Ⅴ、Ⅵ、交
感和副交感神经以及睫状神经的雪 旺细胞
2020/11/13
14
• 动态增强MRI (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MRI,DCE-MRI)
• 是指在静脉内注射对比剂后全过程连续采
集所获得的一系列图像。
• 增强后肿瘤的信号强度可以反映肿瘤组织
的灌注情况、血管通透性及细胞外间隙的 体积,对比剂的流入及流出等药物动力学 情况可以特异性的反映肿瘤的良、恶性及 治疗方法的效果。
• 培训力量差,扫描不规范,诊断水平
低
2020/11/13
影像学-03头颈部
4.窦腔内出现软组织影并有不规则钙化 提示伴发霉菌 感染。
5.粘液囊肿 (1)CT、MRI:窦腔扩大,窦腔内低密度/长T1长T2
信号影。
二、鼻窦囊肿
包括 鼻窦粘液囊肿 鼻窦粘膜下囊肿
临床 早期可无症状,肿物增大后可出现 压迫症状(头痛等)。
影像检查方法 CT最常用 CT表现 1.粘液囊肿(1)鼻窦腔膨大,窦壁变薄外凸,窦腔内均
匀低密度影,增强 囊壁线形强化,囊液不强化。(2) 如和并感染,则病变密度不均匀,囊壁增厚,窦腔壁毛 糙,骨质硬化或吸收变薄。 2.粘膜下囊肿 窦腔内均匀低密度软组织肿块,边缘光滑、 锐利。增强 无明显强化。 MRI表现 粘液囊肿与粘膜下囊肿内容物信号差异很大,一般长 或等T1长T2信号,信号较均匀。
MRI表现
长或等T1长或等T2信号,增强扫描 中度强化。
耳部解剖
耳常见病
一、中耳乳突炎
多见于儿童,分为 急性 慢性中耳乳突炎
临床
(一)急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
1.急剧发作的耳痛,体温升高;鼓膜穿破后,外耳道有分泌物 流出即耳漏。
2.早期只有轻度听力减退,鼓室积液时加重;低频耳鸣;炎症 影响到迷路可出现眩晕。
双侧。 4.巩膜周围炎型 眼环增厚,Tendon间隙
(巩膜与视神经间)被软组织肿块影充填。 5.神经束膜炎型 视神经增粗,边缘模糊。 6.弥漫型 可累及眶隔前软组织、肌锥内外、眼
外肌、泪腺及视神经等。(1)眶内脂肪间隙 软组织密度影。(2)眼外肌增粗,与眶内软 组织影分界不清。(3)泪腺增大。(4)视神 经可不受累而被软组织影包绕,增强后软组织 影强化而视神经不强化。
头颈部肿瘤影像诊断与鉴别
精选文本
26
泪腺良性混合瘤
• 含中胚叶上皮成分和外胚叶的间质成分及
形态多样 ,多形性腺瘤
• 源于泪腺眶部,极少数发生于泪腺睑部或
异位泪腺
• 外上象限的椭圆形或圆形肿块 • 等密度 ;长T1长T2信号影 ,信号不均匀 • 轻至中度强化 • 眶骨受压,无骨质破坏
精选文本
27
精选文本
28
泪腺恶性上皮性肿瘤
• 恶性混合瘤、腺样囊性癌、腺癌、
粘液表皮样癌 ,腺样囊性癌为 最多见且高度恶性
• 边缘多不规则呈锯齿状改变 • 中度至明显强化 • 眶骨虫蚀状破坏 • 侵犯周围结构
精选文本
29
鉴别诊断
• 泪腺良、恶性上皮性肿瘤:
骨质破坏的显示是关键
• 泪腺窝炎性假瘤、淋巴瘤:
呈长条形,骨质改变不明显
精选文本
30
头颈部肿瘤影像诊断与鉴别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梁晨阳
精选文本
1
头颈影像学研究进展
精选文本
2
切片与影像对照研究
精选文本
3
多排螺旋CT
精选文本
4
高分辨率MR
3D Fiesta FOV 18 44 sl 0.8/-0.6
256x256 2’02”
精选文本
REFORMAT
5
精选文本
6
脂肪抑制技术
Perfusion (CBF)
精选文本
Time to Peak
9
下咽鳞癌
精选文本
10
• 功能性MRI(fMRI)
– fMRI-----广义上主要包括灌注成像、 弥散成像和脑皮质功能定位。灌注与弥 散成像较早应用于颅脑,近年试用于心 脏。
头颈部肿瘤影像诊断与鉴别(精品课件)
神经鞘瘤
• 起源于颅神经Ⅲ、Ⅳ、Ⅴ、Ⅵ、交
感和副交感神经以及睫状神经的雪 旺细胞
• 边界清楚、包膜完整的椭圆形或梭
形肿瘤,内部多有囊性变和出血
• Antoni A 构成实性细胞区和Antoni
B构成疏松粘液样组织区
精品 PPT
神经鞘瘤的影像学表现
• 肌锥内或肌锥外 、颅眶沟通 • 椭圆形 、少数呈哑铃形 • 等密度 • 略长T1略长T2信号 ,囊变 • 不均匀强化
降、头痛头晕,少数伴内分泌症状,发展缓 慢
• 病理是正常的骨组织被坚韧的纤维结缔组织
代替,由成熟程度不同的纤维组织和新生骨 组织构成,可有液坏死
骨质增生、肥厚
• MRI表现:低或等信号,信号流空 • 增强后明显强化,“双轨征”、
“袖管征”,显示颅内较好
精品 PPT
视神经胶质瘤
• 15%~30%伴神经纤维瘤病 • 多见于儿童、青少年,Ⅰ~Ⅱ级,
少数见于成人,Ⅱ~Ⅲ级
• 梭形增粗,视神经迂曲、延长 • 等密度;长T1长T2信号 • 轻中度强化,少数不强化、明显
• 软组织肿块,溶骨性骨质破坏 • 儿童转移瘤:多骨受累
精品 PPT
精品 PPT
扁平型脑膜瘤
• 多见于蝶骨大翼 • 常有蝶骨骨质增生和骨壁肥厚 • 沿蝶骨大翼表面生长的扁平形
软组织肿块
• 高密度 • 低信号 • 明显强化
精品 PPT
肿瘤样病变
• 炎性假瘤 • 皮样囊肿 • 血囊肿 • 组织细胞增生症
精品 PPT
眼眶囊肿
•包括皮样囊肿及表皮样囊肿 •一般无强化表现或仅边缘强化 •多同时伴有眶壁骨质不规则缺损 •脂肪抑制后信号减低
精品 PPT
眼球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头颈部肿瘤影像诊断与鉴别详解演示文稿
第二十页,总共八十八页。
头颈部病变CT 检查
• 高分辨技术 • 常规技术
• 各向同性扫描
• 扫描方位:横断及冠状扫描为常规体位 • 靶扫描 • 增强扫描
• 图象后处理:MPR \三维重建\仿真内镜
第二十一页,总共八十八页。
头颈部病变MRI检查
• H质子成像 • 多参数成像:T1、T2、质子密度等 • 任意体位:横断、冠状、斜矢状 • 成像序列:SE、FSE、 FE、 STIR、DWI
第五十六页,总共八十八页。
内翻性乳头状瘤- CT表现
• 发生于中鼻甲游离缘,中鼻道及筛窦多见
• 直接征象:软组织密度肿块,小时呈乳头状
• 密度均匀,增强后轻度强化 • 骨质吸收破坏或骨质增生
• 复发者同时有术后改变
• 继发性鼻窦炎改变
• 肿瘤迅速增大,骨质破坏明显时,提示恶变
第五十七页,总共八十八页。
• 源于泪腺眶部,极少数发生于泪腺睑部或
异位泪腺
• 外上象限的椭圆形或圆形肿块 • 等密度 ;长T1长T2信号影 ,信号不均匀 • 轻至中度强化 • 眶骨受压,无骨质破坏
第二十七页,总共八十八页。
第二十八页,总共八十八页。
泪腺恶性上皮性肿瘤
• 恶性混合瘤、腺样囊性癌、腺癌、
粘液表皮样癌 ,腺样囊性癌为 最多见且高度恶性
内较好
第五十页,总共八十八页。
视网膜母细胞瘤
眼内期
视网膜母细胞瘤
视神经受侵
第五十一页,总共八十八页。
脉络膜血管瘤
• 局限性、弥漫性 • 肿块较小,CT显示困难 • MRI:较长T1较长T2信号,
明显强化
第五十二页,总共八十八页。
头颈部肿瘤影像诊断与鉴别梁晨阳
眼眶横断位扫描
• 基线:采用听眦线,平行视神经 • 范围:自眶上壁至眶下壁,有病变时应
以病变侵及范围为扫描范围
• 显示野(FOV):14—17cm • 窗技术:软组织窗、骨窗 • 层厚、间距:3mm/3mm或2mm/5mm,
根据病变种类而定
视神经管横断位扫描
• 基线:床鼻线。即前床突至鼻骨尖之
功能性MRI
–1、实时fMRI,快速实时显示。 –2、螺旋fMRI,利用在K-空间螺旋采集的技 术得到各种脑血流灌注的信息,如rCBU、 rCBF、rMTT等。 –3、弥散张量成像(DTI),进一步提高设 备可达到的B值,4000-10000,从而获得 更高分辨力的弥散影像。 –4、动脉血质子自旋标记成像(ASL)。
国内不足
• 眼、耳、鼻及头颈外科较其他科室规
模小, 重视程度不够,发展较慢
• 普及程度不够,很少有专门的专业组 • 培训力量差,扫描不规范,诊断水平
低
头颈部病变CT 检查
• 高分辨技术 • 常规技术 • 各向同性扫描 • 扫描方位:横断及冠状扫描为常规体位 • 靶扫描 • 增强扫描 • 图象后处理:MPR \三维重建\仿真内镜
至明显强化,较小的须增强才能显示
• 伴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母细胞瘤
• 儿童最常见的原发恶性肿瘤 • 球内期、青光眼期、球外期、转移 • 肿块内钙化 • HRCT显示钙化较好 • MRI显示Rb累及球外、视神经和颅
内较好
视网膜母细胞瘤 眼内期Leabharlann 视网膜母细胞瘤 视神经受侵
脉络膜血管瘤
• 局限性、弥漫性 • 肿块较小,CT显示困难 • MRI:较长T1较长T2信号,
头颈部病变MRI检查
• H质子成像 • 多参数成像:T1、T2、质子密度等 • 任意体位:横断、冠状、斜矢状 • 成像序列:SE、FSE、 FE、 STIR、DWI • 增强检查 • 血管成像及水成像技术 • 图象后处理 • 无过敏及放射损伤
头颈部影像诊断口腔颌面颈部
颈动脉体瘤
颈动脉体瘤CT
颈动脉体瘤MRI
女,21岁,发现左 颈肿物7月,破溃
颈动脉体瘤
为副神经节瘤,是发生于颈动脉体的化学感受器 的肿瘤,常见于颈总动脉分叉部,或其他动脉周 围。
肿瘤质地中等,有包膜,表面光整,有丰富的滋 养血管,镜下肿瘤为富含血管性肉芽组织,肿块 主要由颈外动脉供血,可压迫或包绕颈总、颈内 外动脉
CT:平扫表现为颈动脉间隙椭圆形软组织密度 肿块,边界清楚。增强扫描后小肿瘤均匀强化, 较大时常不均匀强化,常接近动脉密度。肿瘤常 推移颈内外动脉,表现为颈内外动脉分叉角度增 大,两动脉之间距离增大。
MRI表现:多数恶性肿瘤T1WI为稍低信号,T2WI以 较高信号为主的混合信号,轮廓不规则,边界多不 清楚。腮腺上部的肿瘤若茎突乳突孔下脂肪垫破坏、 消失,提示面神经受累;腮腺下部的肿块,下颌静 脉受累移位则提示面神经受累。
腮腺恶的鉴别
下列征象提示恶性可能: ①肿块境界不清,呈弥漫性浸润; ②肿瘤中心坏死,显示低密度区或浓淡
MRI病灶在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病灶 内骨化或钙化灶T1WI及T2WI均呈低信号。增强 扫描病变可有强化。
男,21岁, 发现左下颌 无痛性肿物
腮腺良性肿瘤——混合瘤
又称多形性腺瘤,包膜较完整,边界清楚。切面见浅 蓝色软骨样组织、半透明的粘液样组织以及小米粒大 的黄色角化物,囊变者含透明或褐色液体。肿瘤由上 皮及其产物,即粘液样组织和软骨样组织组成,10% 可恶变。
区 CT:颌骨内类圆形低密度区,轮廓清晰,
边缘光滑,周围骨质增生硬化,密度增高。 MRI: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
根尖囊肿
角化囊肿
含牙囊肿
成釉细胞瘤ameloblastoma
头颈部肿瘤影像诊疗和鉴别
级,少数见于成人,Ⅱ~Ⅲ级
• 梭形增粗,视神经迂曲、延长 • 等密度;长T1长T2信号 • 轻中度强化,少数不强化、明显
强化
神经纤维瘤病
• 遗传性旳皮肤、神经、骨骼系统发育
障碍旳全身性病变
• 周围神经和颅神经发生多发性神经纤
维瘤
• 皮肤咖啡色素斑
定位 定量 定性
眼眶横断位扫描
• 基线:采用听眦线,平行视神经 • 范围:自眶上壁至眶下壁,有病变时应
以病变侵及范围为扫描范围
• 显示野(FOV):14—17cm • 窗技术:软组织窗、骨窗 • 层厚、间距:3mm/3mm或2mm/5mm,
根据病变种类而定
视神经管横断位扫描
• 基线:床鼻线。即前床突至鼻骨尖之
粘液表皮样癌 ,腺样囊性癌为 最多见且高度恶性
• 边沿多不规则呈锯齿状变化 • 中度至明显强化 • 眶骨虫蚀状破坏 • 侵犯周围构造
鉴别诊疗
• 泪腺良、恶性上皮性肿瘤:
骨质破坏旳显示是关键
• 泪腺窝炎性假瘤、淋巴瘤:
呈长条形,骨质变化不明显
神经鞘瘤
• 起源于颅神经Ⅲ、Ⅳ、Ⅴ、Ⅵ、交
感和副交感神经以及睫状神经旳雪 旺细胞
功能性MRI
–1、实时fMRI,迅速实时显示。 –2、螺旋fMRI,利用在K-空间螺旋采集旳技 术得到多种脑血流灌注旳信息,如rCBU、 rCBF、rMTT等。 –3、弥散张量成像(DTI),进一步提升设 备可到达旳B值,4000-10000,从而取得 更高辨别力旳弥散影像。 –4、动脉血质子自旋标识成像(ASL)。
血管瘤-一般情况
• 为血管组织先天性异常 • 病理分为毛细血管型及海绵状血管瘤 • 鼻腔、鼻窦内旳血管瘤多起源于粘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头颈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一、颅底的正常解剖颅底包括前、中、后颅窝。
中颅窝为其最重要结构,主要为蝶骨构成,蝶骨包括蝶骨体、蝶骨小翼、蝶骨大翼及翼突四部分。
蝶骨体有蝶窦,其上方为垂体窝;蝶骨小翼有视神经管,为视神经通行;蝶骨大翼有圆孔、卵圆孔和棘孔,分别有三叉神经上颌枝、三叉神经下颌枝及脑膜中动脉走行;蝶骨小翼和蝶骨大翼之间为眶上裂,有Ⅲ-Ⅵ对颅神经及眼上静脉通过;翼突有翼管,翼管动脉在其中走行。
翼腭窝为颅底的一重要解剖结构,位于上颌窦后壁的后方,翼突的前方,含蝶腭神经节,有五个通道与周围重要结构相通,分别为:眶下裂→眶,翼颌裂→颞下窝,蝶腭孔→后鼻孔,翼腭管→口腔,圆孔、翼管→颅。
二、鼻咽癌的影像学诊断1、鼻咽的正常解剖后上壁:自软、硬腭交界处至颅底侧壁:包括咽隐窝下壁:软腭的上表面2、鼻咽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传统X线摄片,包括鼻咽侧位、颏顶位、颅底位体层摄片等,因密度分辨率差,已基本为CT及MRI等影象学检查所取代。
CT扫描可详细显示鼻咽及其周围结构的解剖,目前为鼻咽癌的基本检查方法。
MRI可多轴扫描,软组织对比度好,能明确显示肿瘤的围及侵犯深度,为鼻咽癌极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观察颅底及周围结构骨质破坏情况,应首选CT,观察软组织侵犯及肿瘤沿肌肉、神经蔓延首选MRI。
3、鼻咽癌的临床表现鼻咽癌早期常无临床症状,中晚期可出现下述症状:耳鼻症状:涕血、鼻塞、耳鸣眼部症状:视力减退、复视、运动障碍偏头痛颈部淋巴结肿大4、鼻咽癌的影像学表现约80%的鼻咽癌起自鼻咽侧壁,早期为鼻咽壁增厚,咽隐窝变浅,中晚期有明显肿物,可有咽隐窝消失、咽旁间隙变窄、颅底骨质破坏、副鼻窦炎症。
另外,鼻咽癌常合并有单侧或双侧淋巴结肿大。
5、鼻咽癌颅蔓延途径直接侵犯:岩枕裂、破裂孔沿肌肉蔓延:腭帆肌、腭帆提肌沿神经蔓延:三叉神经沿颅底孔道蔓延:卵圆孔、翼腭窝6、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特点咽后淋巴结为鼻咽癌转移的第一站,其它好发部位为颈深组及颈后三角区淋巴结,放疗后可出现颏下、枕突等罕见部位淋巴结转移转移,有时转移淋巴结大小与原发肿瘤不成比例。
三、喉癌的影像学诊断1、喉的正常解剖声门上区:会厌、舌会厌邹襞、食带声门区:声带、前联合、后联合声门下区2、喉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传统X线摄片,包括喉侧位及喉正位体层。
CT扫描可明确显示喉腔及其周围结构的解剖,目前为喉癌的基本检查方法。
MRI可多轴扫描,软组织对比度好,能明确显示肿瘤的围及侵犯深度,为鼻咽癌极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3、喉癌的影像学表现喉癌的影象学检查的价值在于确定肿瘤的围、与周围重要结构的关系及评价有无颈部淋巴结转移。
喉癌的影象学表现主要为会厌、会厌披裂邹襞、真假声带软组织增厚,软组织肿物,肿物可侵犯会厌前间隙、喉旁间隙,肿物较大时可侵犯喉软骨及颈动、静脉等重要结构。
喉癌常合并有单侧或双侧淋巴结肿大。
四、颈部软组织病变的影像学诊断1、正常影像解剖颈部主要的体表标志是甲状软骨、胸锁乳突肌及胸骨柄、锁骨;主要的影像学解剖标志是下颌骨、舌骨、甲状软骨、环状软骨、颈椎、胸锁乳突肌。
胸锁乳突肌将颈部分为前及后三角区。
前三角区由下颌骨下缘、中线及胸锁乳突肌构成。
后三角区由胸锁乳突肌后缘、斜方肌及锁骨构成。
颈部筋膜分为颈浅筋膜和颈深筋膜,颈浅筋膜由皮下组织和颈阔肌组成,环绕全颈;颈深筋膜又分为浅层(披盖层)、中层(脏器层)及深层(椎周层),构成颈部十二个间隙,分别为舌下间隙、颌下间隙、颊间隙、咀嚼肌间隙、颈动脉间隙、颈后间隙、腮腺间隙、咽粘膜间隙、咽旁间隙、咽后间隙、脏器间隙及椎前(椎旁)间隙。
相邻的间隙之间有的可相互沟通。
肿瘤或感染可循此蔓延播散。
筋膜在正常影像上不能显示,在横断面像上能显示各间隙的主要容,熟悉各间隙的影像解剖是认识颈部病变的基础。
颈动脉间隙是纵贯全颈部的一个最主要的间隙,由颅底一直伸延至主动脉弓。
位于腮腺间隙及胸锁乳突肌侧、咽旁间隙后外侧、颈后间隙前侧、椎旁间隙前外侧、脏器间隙后外侧。
又分为舌骨上及舌骨下区。
为颈深筋膜的浅、中、深层所包绕。
颈动脉间隙有颈动脉、颈静脉、第9-12对颅神经、交感神经链及颈静脉链淋巴结。
第9-12对颅神经在舌骨上区走行,位于颈动、静脉的后、侧,除迷走神经、交感神经链延及舌骨下区自颈动脉间隙分出外,其余第9、11、12颅神经均在舌骨上区即自此间隙分出至相应部位。
淋巴结位于颈动、静脉的外侧、胸锁乳突肌的侧。
对颈动脉间隙血管、淋巴结、神经的病变可根据其独特的解剖部位及结构改变进行准确诊断。
咽旁间隙起自颅底卵圆孔的侧,达舌骨水平。
外侧是咀嚼肌间隙和腮腺间隙,外后为颈动脉间隙,为咽粘膜间隙,后为咽后间隙。
形状有如一倒置的锥体,与颌下间隙的下部相通。
容主要为脂肪,还有小涎腺、腮腺残余、三叉神经下颌支等。
邻近间隙的病变常使此脂肪间隙受压移位,据此可提供重要的诊断信息。
椎前(椎旁)间隙由附着于颈椎横突的深筋膜包绕,分为前、后二部分。
前部含有椎体、脊髓、颈丛及臂丛神经、膈神经、椎动、静脉、椎前肌及斜角肌。
后部含有脊椎附件、椎旁肌。
椎旁间隙的重要结构是臂丛神经,在前、中斜角肌之间走行。
2、影象学检查方法平片:包括颈部正、侧位平片,现已被CT扫描及MRI取代。
CT扫描:为颈部肿瘤最基本的检查方法,能确定肿瘤的围、与周围重要结构的关系及评价有无颈部淋巴结转移。
MRI:软组织分辨率高,为颈部极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3、颈部淋巴结病变颈部淋巴结的分区近年来结合外科颈清扫术的实际操作以及头颈部肿瘤的转移规律,将颈淋巴结简化为七分区,已为国际临床界所普遍接受及应用。
I区颏下及颌下淋巴结,位于颏下及颌下三角区,其边界为舌骨、下颌骨体及二腹肌后腹。
II区颈静脉链上组,位于颈静脉周围,由颅底(二腹肌后腹)至面静脉(舌骨)水平。
III区颈静脉链中组,舌骨至肩胛舌骨肌,相当于环状软骨下缘水平。
IV区颈静脉链下组,肩胛舌骨肌(环状软骨下缘)至锁骨水平。
V区颈后三角区,又称脊副链。
胸锁乳突肌后缘、斜方肌前缘及锁骨构成的三角区,又按II、III、IV区的水平分为上、中、下区。
VI区中央区淋巴结,包括喉前、气管前和气管旁淋巴结。
上缘为舌骨,下缘为胸骨上切迹,两侧外缘为颈动脉间隙。
VII区上纵隔淋巴结。
其他,包括咽后组、颊组、腮腺、耳前、耳后、枕下组淋巴结,不包括在上述七分区。
淋巴结病变的影象表现淋巴结病变主要包括:淋巴结转移、淋巴瘤、淋巴结结核、淋巴结炎颈动脉间隙为各种淋巴结病变的好发部位,淋巴结多位于颈、动静脉的前、后、外侧,淋巴结较大时血管向侧移位转移淋巴结:淋巴结最大横径≥8mm为诊断转移的大小指标,如近期无颈部手术感染及放疗病史,淋巴结边缘强化、部呈低密度坏死为淋巴结转移最有特征性的密度变化淋巴瘤:多密度均匀,呈中等度强化,亦可有部低密度坏死征象淋巴结结核:青年女性多见,可有结核中毒症状,淋巴结相互融合,有多个分隔及多个低密度坏死区为其影像特点4、神经源肿瘤包括: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颈动脉体瘤、颈静脉球瘤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位于颈动脉间隙时肿瘤处于颈动、静脉的、后方,多使颈动、静脉向外或向前移位,茎突前移,咽旁间隙的脂肪向前及侧受压并变窄。
迷走神经肿瘤则可以使颈动、静脉分离。
颈丛及臂丛神经肿瘤可以压迫推移邻近的肌肉,主要使前斜角肌前移,也可经椎间孔延伸至椎管,使椎间孔扩大。
恶性神经源肿瘤可以浸润邻近肌肉及破坏邻近骨骼。
神经源肿瘤为少血供肿瘤,但多数增强后有强化,其密度与肌肉相仿,神经鞘瘤强化后可以是低密度区包绕中央团状或岛状的高密度区,也可以是高密度区包绕裂隙状的低密度区或是高、低密度区混杂存在,神经纤维瘤大多为实性,但也可见中央单发或多发囊性改变,神经纤维瘤可以侵犯同一区域多条神经,表现为囊状或多个团状肿物。
副神经节瘤:颈动脉体瘤位于舌骨水平,肿瘤使颈动、静脉向外侧移位,也可以突向咽旁间隙。
肿瘤血供丰富,CT增强扫描时强化明显, 密度与邻近的血管相仿,小的肿瘤密度均匀,大的肿瘤中可见有小的低密度区。
瘤周可见有小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
颈静脉球瘤可使颈静脉孔扩大,呈浸润性骨破坏。
迷走神经球瘤起源自迷走神经的颅外部分,多见于咽旁间隙。
5、腮腺间隙肿瘤腮腺被人为的分为腮腺浅叶和腮腺深叶,以面神经为界,位于其外侧部分为腮腺浅叶,位于其侧部分为腮腺深叶,但在CT和MRI上不能区分面神经而以下颌后静脉作为其标志,因为面神经恰好位于下颌后静脉的外侧与其伴行。
腮腺肿瘤分为腺瘤、癌、非上皮性肿瘤、恶性淋巴瘤、继发性肿瘤、未分类的肿瘤及瘤样病变七大类。
在腮腺的上皮性肿瘤中腺瘤主要包括多形性腺瘤、肌上皮瘤、基底细胞腺瘤、Warthin瘤或腺淋巴瘤、嗜酸性腺瘤等,癌则包括腺泡细胞癌、粘样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多形性低度恶性癌、涎腺导管癌、腺癌、鳞状细胞癌等。
腮腺良性上皮性肿瘤多形性腺瘤:又称良性混合瘤,为最常见的腮腺良性肿瘤,约占所有腮腺良性肿瘤的80%。
约90%的多形性腺瘤生长在面神经平面的外侧,小的多形性腺瘤CT表现为边缘规则的圆形或椭圆形肿物,平扫肿物密度高于周围腮腺实质,增强后肿物多为中等状强化。
肿物较小时多密度均匀,肿物较大时因肿瘤部的坏死、旧出血和囊性变而呈部为低密度的不均匀密度。
较大肿物呈分叶状甚至有时在CT 图象上表现为肿物周围有多个结节,但在MRI如此图象可明确表现为单发肿物。
CT 图象偶尔可观察到高密度的钙化或骨化灶。
因肿瘤周围炎症或出血可使CT表现为肿瘤边缘模糊而难以与恶性肿瘤鉴别,但MRI可表现为边缘锐利的良性表现。
Warthin瘤:又称淋巴乳头状囊肉瘤或腺淋巴瘤,在腮腺良性肿瘤中占第二位,约占所有腮腺肿瘤的2%~10%。
Warthin瘤多生长在腮腺浅叶的后部(尾叶),大多数CT表现为边缘规则的圆形或椭圆形、密度均匀肿物,常有囊性变,囊壁薄而光滑,囊腔可有结节。
肿物较大时肿瘤常向腮腺轮廓外生长,而不易与第二鳃裂囊肿或坏死性转移淋巴结区分。
当一侧或双侧腮腺出现多个结节,则Warthin瘤为最可能的诊断。
Warthin瘤MRI表现为低T1W 信号、中等质子密度和高T2W信号。
腮腺恶性上皮性肿瘤粘液表皮样癌:为腮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成人多发生在30~50岁,女性多于男性。
粘液表皮样癌的恶性程度差别很大,主要根椐其组织学成分而定。
组织学上将粘液表皮样癌分为低级、中级、高级,级别越高肿瘤的预后越差。
低分级的粘液表皮样癌影象学常呈良性肿瘤表现,形态规则,边缘光整,可有囊性低密度区,偶尔可见局灶性钙化,与良性混合瘤相似。
高分级的粘液表皮样癌生长较快,早期可出现疼痛症状,并可出现面神经麻痹症状。
区域淋巴结转移几率高,可达40%,临床出现远处转移率可为15%~20%。
中分级的粘液表皮样癌临床、病理及影象学表现均介于低、中分级的肿瘤之间。
腺样囊性癌:腮腺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侵袭性强,可侵犯腺体、肌肉及骨髓腔,瘤细胞与血管关系密切,常沿血管壁扩散,并可侵及血管,形成瘤栓或经血行远处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