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思路与方法》复习思考题
中医药概论复习思考题
中医药概论复习思考题11.怎样确定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事物阴阳属性为两类特定的相反趋向:阳:明亮、温热、活动、兴奋、向上、向外、扩散、开放等;阴:晦暗、沉静、抑制、向下、寒凉、向内、凝聚、闭合等。
2.如何理解阴阳的互根互用?互根——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
双方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互用——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部分范畴的阴阳双方体现出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的特点。
3.试用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六淫(阳) :a.风邪、暑邪、火(热)、燥邪为阳;b.寒邪、湿邪为阴。
饮食居处,情志失调(阴) 。
人体的基本病理变化是阴阳失调:中医病机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人体的阴阳关系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失去相对的平衡协调,从而出现偏盛偏衰的结果,疾病的发生,关系到邪、正两方面。
正气与邪气,以及它们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关系,都可以用阴阳来加以概括说明,病邪有阴邪、阳邪之分,正气则包括阴精与阳气两部分。
所以,病理上的阴阳失调,多表现为某一方面的偏盛偏衰。
且一方面之异常,亦必影响及另一方面。
一般来讲,外感邪盛多使机体阴阳某一方面偏亢,而使另一方面受损;内伤体衰则可导致机体某一方面不足,使之低于正常水平,从而形成另一方面的相对偏亢,因此,尽管疾病的变化错综复杂,但就其阴阳状态来说,不外阳盛、阴盛、阳虚、阴虚等四大类病变。
阴阳盛衰的病理表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调经论》亦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阴阳互损及转化在病理上之体现:中医病机学认为,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阴精阳气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的程度,亦常导致对方之不足,即所谓“阳损及阴”或“阴损及阳”,最后都能导致“阴阳两虚”,气血双亏,此即慢性虚性病证常见的病理发展过程。
至于阴阳转化在疾病证候上之反映,诸如实热证转化为虚寒证;阴寒证转化成阳热证等,都是常见的,已如前述,不再重复。
中西医思路与方法
《中西医结合思路与方法》复习思考题一、填空题1.建国初期我国提出西医学习中医的十二字战略方针是:系统学习,全面接受,整体提高。
2.中西医结合研究基本方法有:动物模型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方法,病证药结合方法,多学科研究方法。
3.优良的中医动物模型应具有四个方面特征:普适性,可重复性和可验证性,可评价性,可变换性。
4.现代系统科学方法所包括的现代“三论”方法是: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
5.脏象学说中西医研究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主要是突出了对肾本质和脾本质两方面的研究,同时也开展了对肝本质的研究。
6.中西医结合实验研究中,常用的微循环研究方法有:肠系膜微循环,耳廓微循环,皮肤循环,舌尖微循环,口唇微循环。
(任选3项)7.自鸦片战争至建国以前的中西医结合时处于中西医汇通阶段,这一阶段中西医结合的代表医家有:唐宗海,张锡纯,陆渊雷,恽铁樵。
8.中西医结合实验研究的常用方法有:微循环研究方法,血液流变学方法,免疫学研究方法,病理学研究方法。
9.动物模型制作对模型的要求必须满足三个条件:相似性,可代替性,可外推性。
10.根据中西医结合有关基础研究成果,认为作为“阴阳”物质基础的可能物质是:环核苷酸。
它包括环磷酸腺苷,环磷酸鸟苷。
11.微观辨证理想指标除应具有客观,敏感,特异与可计量的特征外,其客观指标还要求具备:恒定性,相随性和排他性。
12.模拟方法包括物理模拟,数学模拟两大类,医学实验中经常使用的方法是动物模型。
13.中西医结合实验研究的重点,应放在中西医结合疗效上,并探索疗效机理。
14.组织培养研究方法是指有机体的离体器官,组织或细胞,在体外人为的控制下继续生长,繁殖,传代,维持其生理功能的研究方法。
组织培养研究多是活体观察。
15.用原来西医病理模型代表中医病症用于中西医结合研究,如用二氧化硫或烟熏法造成慢性支气管炎或哮喘模型,可作为中医哮喘模型。
16.根据中医学理论,选择可控的致病因素复制中医证得动物模型,如采用振荡器劳倦装置,可复制脾虚证模型;模拟风吹,寒冷,潮湿气候条件可复制痹症模型。
常见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思路试题及答案——华医网
高血压的中西医结合诊治1、关于中西医结合叙述错误的是(D )A、辨病与辨证相结合B、中药与西药相结合C、规范化治疗与个体化治疗相结合D、靶点明确,不用太注重整体2、关于高血压叙述错误的是(C )A、95%原因不清,属于原发性高血压B、高血压指未服药降压药物的情况下,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 90mmHgC、血压控制为正常就不再为高血压D、高血压的症状为:发病缓慢,早期基本没有症状,多数人在体检时被发现3、哪个不属于高血压老年型的表现(B)A、60岁以上好发B、不合并靶器官损伤C、以收缩压高为主D、血压波动大易出现低血压表现4、理想血压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为(A )A、<120mmHg <80mmHgB、<130mmHg <85mmHgC、140-159mmHg 90-99mmHgD、160-179mmHg 100-109mmHg5、关于药物治疗的一般原则错误的是(B )A、降压治疗要达标B、尽快降压,血压控制理想可停药C、两种药物的低剂量联合使用D、药物服用应简便心律失常的中西医结合诊治1、传导过程中的心律失常,不包括(B)A、预激综合征B、心动过快C、心理性房室分离D、传导阻滞2、(C)能诱发肺毒性,甚至可以引起肿瘤的高发A、奎尼丁B、普鲁卡因胺C、胺碘酮D、普萘洛尔3、(A )是中医治疗心律失常的突出特点A、调节精神B、副作用小C、拮抗西药的副作用D、剂型方便4、目前诊断心律失常的方法有(D )A、心电图B、超声心电图C、食管心电图D、以上皆可5、心律失常和心内结构密切相关,(A)是导致心律失常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A、血流的改变B、冠状动脉的通畅C、神经支配D、通道的畅通血脂异常的中西医结合诊断与治疗1、血脂异常的内容不包括下面哪种:(D)A、血中总胆固醇增高B、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C、甘油三酯增高D、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2、血脂异常治疗的原则是:(A)A、降低血脂水平B、防治冠心病C、防治高血压D、提高生活质量3、中医的临床应用不在以下哪个方面:(C)A、临界水平用药B、高危水平联合用药C、短期用药D、预防用药4、代谢综合症的含义错误的是:(C)A、血甘油三酯: ≥150mg/dlB、血HDL-C: <40mg/dlC、血压: ≥130/≤85mmHgD、空腹血糖≥100mg/dl或或餐后2h血糖≥140mg/dl;或已有糖尿病5、代谢综合症的西药的研究热点不包括:(A)A、病人按时服药问题B、安全性问题C、药物费用高D、不支持药物联用冠心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1、动脉粥样硬化病因有(D )A、高血压B、吸烟C、糖尿病D、以上都是2、在心绞痛严重度的分级中,Ⅲ级的表现是(C)A、一般体力活动(如步行和登楼)不受限,仅在强、快或持续用力时发生心绞痛B、一般体力活动轻度受限。
中西医结合导论_复习资料
中西医结合导论_复习资料《中西医结合导论》复习纲要考试题型:⼀、单项选择题 42三、名词解释 6四、简答题 5第⼀章绪论⼀、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概念⼆、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的性质1. 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是研究中西医结合及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规律学科。
2. 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是⼀门具有向导性或引导性功能的学科。
3. 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具有明显的综合性。
4. 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是⼀门联系哲学与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桥梁学科。
三、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 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的研究对象:整个中西医结合医学体系。
2. 任务:从总体上综合研究和认识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本质、特点、功能和发展规律的科学;通过对中西医结合各门具体专业学科研究现状、动态、进展、思路和⽅法以及“典型”案例等研究,从总体上综合研究、探讨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研究思路与⽅法学。
四、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的研究⽅法:哲学⽅法、理论分析⽅法、历史研究⽅法、⽂献研究⽅法、⽐较研究⽅法、系统科学研究⽅法。
五、学习和研究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的意义1. 学习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始终贯穿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讨论各种问题。
2. 学习、研究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会让⼈们明⽩什么叫中西医结合、为什么要中西医结合、怎样中西医结合等基本知识。
3. 学习、研究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会帮助⼈们提⾼对中西医结合必然性、必要性、规律性、普遍性、优越性、正确性和创造性等认识。
4. 为⼈们提供⼀些前⼈研究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与⽅法或经验,以供借鉴,并发挥启迪、开拓思路的作⽤。
5. 帮助学习者坚定专业思想。
六、中西医结合⽅针政策概述1. 注意标志性事件:1950年召开了“第⼀届全国卫⽣会议”,党和政府即把“团结中西医”作为我国四⼤卫⽣⼯作⽅针之⼀。
2. “促进中西医结合”政策的正确性体现:符合并正确反映我国国情和民情民意的正确⽅针;“促进中西医结合”是符合并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的正确政策;“促进中西医结合”政策调动了我国医药科技⼯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实践证明“促进中西医结合”政策是正确的。
中西医结合思路与方法学课件
中 医 学 面 临 的 问 题 和 挑 战
系统的生命科学理论 个体化的诊疗体系 中医学的优势与特色 整体综合调节的医疗手段和方法 丰富系统的养生保健理论和实践 浩瀚的古典医籍文献信息资源 融自然、人文科学于一体的学科特色
第五章 中西医结合基本方法
第一节 实验研究方法
举 例
失血(急性) 西医治疗:输液输血。 中医治疗 :人参、归芪补气生血。 中西医结合治疗 :输液输血加参芪标本兼治。
举 例
脑动脉硬化症(脑血栓、缺氧) 西医治疗 :高压氧治疗缺点血浆前列环素下降(有抗血栓
形成作用);载脂蛋白B100上升(有促动脉硬化作用)氧自由基
损伤产物上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下降。
(一)微循环方法
2、常用的微循环研究方法
(2)直接生理学方法:在人体(动物)知觉部位,借助显微镜, 直接观察活体微循环的形态、分布、微流速度以及其动态变化。
观察部位 手指甲襞(甲皱)甲下及甲周微血管分布及充盈状态 口唇粘膜 鼻粘膜:使用粘膜微循环显微镜直接观察粘膜微血管 皮肤微循环(血流量)测局部温差/133氙检测其廓清速率 眼球结:膜球结膜透明,微血管沿白色巩膜表面分布,对比清晰,无损伤,
疾病过程,在一定条件下排除干扰,突 出主要实验因素,去研究和发现问题、 进而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一节 实验研究方法
实验方法六个要素 ① 有明确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 概 ② 有科学的实验程序设计 ③ 应用专门的实验仪器设备设计 述 ④ 人为模拟某种作用或过程 ⑤ 严格控制实验条件(排除无关/干扰因素, 突出实验因素)过程 ⑥ 有可观的(定性、定量)观察指标,可明 确界定并记录之结果。
中西医临床医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中西医临床医学论文题目一、最新中西医临床医学论文选题参考1、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中药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初探2、《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解读3、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高年级学生学习现况及专业素养调查结果与对策分析4、优化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实习规划的研究5、中西医临床医学生多元化技能训练实践与探索6、中医学及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导师制新探7、谈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基础技能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其对策8、中医院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现状与反思9、高等中医院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化学教学探索10、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探讨11、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基于“挑战杯”竞赛平台12、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专业思想探讨13、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伤寒杂病论》分段教习法研究14、构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实习质量保障体系的探索15、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考核方式改革与探索16、我院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17、中西医临床医学(农村全科医师)培养方案的实践与探索18、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开设《中医养生学》的探讨19、推拿学(第2版)(供针灸推拿学.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骨伤.康复.20、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质量跟踪调研分析二、中西医临床医学论文题目大全1、高等中医院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就业观调查分析2、提高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伤寒论”教学质量的思考3、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实习管理考核体系的构建与对策4、整合医学教育模式下中西医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思考5、“科硕门”后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思政教育现状的SWOT分析6、微课在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实验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7、浅析中西医临床医学实习生沟通能力的培养8、浅谈多媒体在中西医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9、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对本专业所开课程认知度调查与分析10、从中西医的异同谈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11、5+3模式下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发展策略12、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教师能力要求及其培养途径的思考13、浅谈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西医结合思维的培养14、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的办学思路与改革探讨15、优化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医用化学课程教学的探讨16、"寓教于研"--培养拔尖创新的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实践与探索17、浅谈中西医临床医学的人才培养模式18、五年制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全科方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19、浅谈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第十学期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20、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实行导师制初探三、热门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实行导师制初探2、浅析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3、中医学及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导师制新探4、优化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化学课程体系教学的探讨5、中西医临床医学导论(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中医药类系列教材)6、浅议实验教学与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素质的培养7、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做好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化学课程教学8、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9、对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专业思想现状的一点思考10、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全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11、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伤寒杂病论》分段教习法研究12、“科硕门”后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思政教育现状的SWOT分析13、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模式探讨14、中西医临床医学概论15、关于强化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中外医学史》课程的几点浅见16、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21世纪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系列教材)17、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学(21世纪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系列教材)18、中西医结合内科急症学(21世纪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系列教材)19、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21世纪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系列教材)20、中西医结合外科学(21世纪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系列教材)四、关于中西医临床医学毕业论文题目1、中西医临床医学2、西医院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3、五年制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研究4、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5、新世纪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6、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的体现7、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质量标准探析8、中西医临床医学(农村全科医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9、中西医临床医学高等本科教育临床培养模式的探讨10、优化课程设置体系,推进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建设11、优化课程设置体系,推进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建设12、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基础技能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13、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之思考14、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15、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开设“中西医结合思维方法”课程的思考16、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动手能力的机能实验改革研究17、中西医临床医学实习教育环境的测量与分析18、对某些中西医临床医学设计和总结的分析19、机能实验改革对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质量的影响20、探析三种教学法在医学生本硕协同培养中的应用——以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为切入视点五、比较好写的中西医临床医学论文题目1、中西医结合眼科学(21世纪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系列教材)2、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1世纪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系列教材)3、中西医结合内科学(21世纪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系列教材)4、临床医技学(21世纪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系列教材)5、对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体会6、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7、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临床实训状况调查分析与对策8、历史责任与时代重托——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60年回顾与展望9、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主编、副主编会议纪要10、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文献的分类问题11、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12、巧用中西医结合,提高临床医学水平13、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14、优化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本科教育的实践和思考15、225001扬州大学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系肿瘤研究室16、浅议中西医临床专业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17、设置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的必要性与可行性18、五年制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教育的思路与探索19、试论中西医结合在临床医学中的效应价值20、我院增设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
中西医思考题
1.试述战国至三国时期中医学主要代表作有哪些,其内容包括哪五个部分2.试述《内经》的主要内容及四个特点3.试述《内经》对脏腑经络的论述4.试述《内经》中关于阴阳五行学说的论述5.试述《神农本草经》一书形成的年代及主要内容6.试述《伤寒杂病论》一书的作者为何人,该书的主要内容、以及对临证医学的贡献如何7.试述两晋至五代时期中医学发展的内容要点8.试述《脉经》一书的作者为何人,该书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9.试述《甲乙经》的作者为何人、内容要点及历史意义10.试述《诸病源候论》的作者为何人,该书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11.试述《肘后方》的作者为何人以及该书的内容要点12.试述《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的作者为何人以及该书的内容要点13.试述《外台秘要》的作者为何人及该书的内容要点14.试述《神农本草经集注》的作者及内容要点15.试述《新修本草》一书的内容要点16.简述《雷公炮炙论》一书的作者及内容要点17试述.宋辽金元时期中医学发展的要点18.试述《开宝本草》的成书年代及内容要点19.试述《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的著者为何人以及内容要点20.试述《太平圣惠方》的成书年代及内容要点21.试述《和剂局方》的成书年代及内容要点22.试述《圣济总录》的成书年代及内容要点23.《妇人大全良方》是何时期由何人所著,内容要点如何24.《小儿药证直诀》是何时期由何人所著,内容要点如何25.《洗怨录》是何时期由何人所著,内容要点如何26.金元四家是指哪四个代表人物,每个人的代表作及学术思想如何27.试述明代中医学发展的主要内容如何28.试述《景岳全书》的作者为何人、其成书年代和主要内容如何29.试述《本草纲目》的作者、成书年代、主要内容30.试述《瘟疫论》的作者、成书年代、主要内容31.试述《温热论》的作者、成书年代、主要内容32.试述《温病条辨》的作者、成书年代、主要内容33.试述《针灸大成》的作者、成书年代、主要内容34.试述清代中医学发展的主要内容如何。
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与方法复习
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与⽅法复习⼀.中西医结合概念1.是中西医团结合作的基础上,主要由中西医兼通医学⼈才,⽤现代科学⽅法发掘、整理、研究祖国医学遗产,丰富现代医学科学,发展有民族特点统⼀药学的过程(王振瑞)。
2.是研究中西医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思维⽅式、对象内容、研究⽅法,⽐较其异同点、吸取⼆者之长,融会贯通,创建医学理论新体系,服务于⼈类健康和疾病防治的整体医学(李致重)。
3.中西医学者相互合作,中西医学术相互配合,提⾼临床疗效为⽬的的实践过程(李致重)。
4.★综合运⽤中西医药学理论与⽅法以及中西医药学互相交叉渗透运⽤中产⽣的新理论、新⽅法,研究⼈体结构与功能,⼈体与环境(⾃然与社会)关系等,探索并解决⼈类健康、疾病及⽣命问题(陈世奎)。
⼆.中西医结合⼯作的⽅针1.★“团结中西医”(1954年)和“系统学习,全⾯接受,整理提⾼”(1955年)。
2.★“中医药是⼀个伟⼤的宝库,应当努⼒发掘,加以提⾼”(1958年)。
3.★中西医结合⼯作⼗年发展规划(1976-1985年)。
4.★重申中医政策和中西医结合⽅法,明确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量并存、发展的⼯作⽅针(1980年)。
5.★中西医并重,发展中医药列为“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标(1996年)。
6. ⼤⼒发展中医药,促进中西医结合(2001年⼗⼀五计划纲要)。
7. 《中华⼈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2003年)明确指出:“国家保护、扶持、发展中医药事业,实⾏中西医并重⽅针,⿎励中西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共同提⾼,推动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有机结合,全⾯发展我国的中医药事业”。
⾸次从法规层⾯明确了中西医结合的地位、⽬标以及相应的途径和措施。
三.★中西医结合发展简史1. 中西医结合的渗⼊萌芽阶段(明、万历年间—1905)2. 中西医结合的汇通互参阶段(1884—1949)(1)唐容川(1862—1918)代表作为《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出版于1884年。
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长期以来,临床研究主要停留在临床观察和一般病例医学报告上,师徒心传口授和个人经验的积累对临床医学的产生和发展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毕竟有其片面性和盲目性。
随着科学方法学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临床医学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也跨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临床流行病学及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等科学方法学的形成和广泛运用,大大促进了临床医学的发展,提高了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质量和水平。
1 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基本思路中西医结合是中西医两种医学的取长补短,互相渗透。
一般说来,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它体现了中医的整体恒动观,重视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强调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西医以辨病为主,重视局部的器质和功能变化,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在诊断和治疗方面也有许多特长。
因此,将中医的辨证与西医的辨病相结合,是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基本思路。
1.1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在西医诊断的前提下进行中医辨证论治,是目前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经常采用的方法。
通过这种方式观察的大量病例,确定了许多种病的中医治疗效果,为以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在总结辨证论治的规律时,必然要归纳出各种病的常见证型,这样就发展成为西医的辨病与中医的辨证分型相结合。
一个病的辨证分型方案应是该病辨证论治规律的反映,对辨证分型的不同看法,主要还是在于辨证分型的具体方案是否真正反映了辨证论治的规律。
另外一点是辨证分型中的治疗问题。
辨证分型的目的是为了指导治疗,故一般都是按证型固定方药或主方。
这种作法并不违反辨证论治的原则。
自古以来,除治疗专病的验方外,每个方剂都是为一定的证型而设立的。
这样,每个证型有其相应的方剂,每个方剂也有其适应的证型,从而达到理、法、方、药的高度统一。
早在《伤寒论》中就是按方剂的适应证型进行病证分类,每个证型各有相应的方剂,甚至以方剂作为证型的命名,这就是所谓“方证对应”。
除了中医有辨证分型之外,西医的诊断中也有分型或分期的问题。
中西医结合主治医生考试真题及答案
中西医结合主治医生考试真题及答案示例文章篇一:《中西医结合主治医生考试真题及答案?这可有点难搞!》我今天想跟大家聊聊一个超级厉害又有点神秘的东西,就是中西医结合主治医生考试真题及答案。
你可能会想,我一个小学生,为啥要聊这个呀?嘿嘿,听我慢慢说嘛。
我有个邻居叔叔,他就是中西医结合的医生。
每次看到他,我就觉得他可神气了。
他穿着白大褂,就像超级英雄的披风一样。
有一次我生病咳嗽得厉害,妈妈带我去他那儿看病。
叔叔一会儿给我把脉,就像电视里的老中医一样,那手指轻轻搭在我的手腕上,感觉特别神奇。
一会儿又用那些西医的小仪器给我听听这儿,看看那儿。
我就好奇地问叔叔:“叔叔,你怎么又会中医又会西医呀?”叔叔笑着说:“小娃娃,这中西医结合可厉害着呢。
能把中医和西医的长处都用上,给病人最好的治疗。
”我眼睛亮晶晶地说:“叔叔,那你肯定很聪明才能学会这么多。
”叔叔摸摸我的头说:“这可不容易啊,要考很多试呢,就像你在学校要考好多试才能升级一样。
”这时候我就想,那叔叔考的那些试肯定很难。
我就缠着叔叔给我讲讲他考试的事儿。
叔叔说:“那些考试有好多真题,有的是关于中医的理论,像什么阴阳五行啦,经络穴位啦。
”我眨巴着眼睛问:“叔叔,阴阳五行是啥呀?是不是像白天黑夜,金木水火土那种?”叔叔哈哈笑了:“小娃娃还挺聪明呢,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
这中医的理论就像一个大大的宝藏,有好多秘密等着人去发现。
”我又问:“那西医的真题呢?”叔叔说:“西医的真题就有很多关于解剖啦,生理机能啦,还有各种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我歪着头想了想,说:“叔叔,那是不是就像拆机器一样,要知道每个零件是干啥的?”叔叔点点头说:“你这个比喻还挺有趣呢。
这西医就是要精确地知道身体的每个部分怎么工作的。
”可是我想啊,那这些真题的答案肯定更难了。
我就问叔叔:“叔叔,你考试的时候能看到答案吗?”叔叔敲了敲我的头说:“小笨蛋,考试怎么能看答案呢。
那些答案都是要靠平时的学习和积累。
临床医学的中西医结合思路与方法-精选文档
由陈可冀、李连达两院士强强联手,完成的“血瘀
证与活血化瘀研究”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为建国以来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学领域的最高奖项。
全国有7所中医药院校开办了七年制中西医结合教
育,9所医学院校开办了本科层次的中西医结合教
育。全国有中西医结合博士后流动站3个,中西医
结合博士、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6个,基础医
清· 康熙皇帝40岁时(1694年)得了疟疾:
中医药未能治愈,耶稣会士洪若翰、刘应
进上金鸡纳霜(奎宁),康熙服后很灵验,病
好后召见洪若翰、刘应等,并在西安门内赏赐 房屋。在宫中设立实验室,试制药品。提倡种 痘,以防天花,并命耶稣会士巴多明将西洋 《人体解剖学》翻译成满文、汉文。
清· 乾隆年间,医学家王清任(1768-1831):
中西药有机结合
中医受历史条件所限,病名大多以症状 命名,而辨证论治才是中医临床医学的真正精 髓。辨证是中医诊断学,论治是中医治疗学。 证候是中医学术体系中特有的概念,是中医辨 证论治的主要临床依据。辨证的过程,是以中 医学的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基本理论为 指导,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所搜集的临床 资料、症状、体征等,进行综合分析,辨明疾 病的病变部位、病变性质以及邪正双方盛衰状 况,所作出的综合诊断。
称789人;学科带头人197人,博士后5人,博士45
人,硕士282人,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664人;中西
医结合病房1609个,床位10501张,重点学科94个。
初步具备一支中西医结合医学临床队伍。全国有23 所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医院,这些机构在近10年内 取得的中西医结合科研成果有305项,其中国家级 16项,省部级105项,市局级184项。
主张医学理论必须与医疗实践相结合,重
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方法概述重点
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方法概述重点
中西医结合研究(Integrative Medicine)旨在将中医和西医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相结合,以提供更加综合和全面的医疗服务。
这种研究方法不
仅可以充分利用中医的优势,如个体化治疗、调节整体平衡等,还可以借
鉴西医的先进技术和治疗方法,提高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效果。
以下是
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的概述:
1.思路:
2.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通过查阅中西医文献,收集相关的研究资料,进行综述、回顾和横断
面分析等研究方法,以总结中西医结合研究的进展和现状。
(2)临床观察法:
进行中西医结合的临床观察,收集和分析患者的病史资料、体格检查
结果、实验室检验指标等数据,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和机制。
(3)实验研究法:
通过实验室动物研究等方法,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生物学基础和机制,包括分子水平和生理机能等方面。
(4)疗效比较法:
通过与传统的中医或西医疗法进行对比研究,评估中西医结合疗法的
临床疗效,包括疗效率、复发率和生存率等指标。
(5)随机对照试验法:
进行中西医结合疗法的随机对照试验,将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和传统疗法组,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以验证中西医结合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3.重点研究领域:
(1)慢性疾病管理:
(2)肿瘤治疗:
(3)心理健康:
(4)老年病:
在中西医结合研究中,还需注意数据的合理收集和分析,提高研究设计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可信度。
此外,也需要建立中西医结合研究的跨学科合作平台,吸引更多的研究人员投入到这一领域,共同推动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发展。
《中西医结合思路与方法》复习思考题
复习思考题一、概念解释1.微观辨证2.菌毒并治3.动物模型4.病、证、药结合研究方法5.黑箱方法6.中西医结合临床的“分阶段结合法”7.中药归经实质8.数学模型9.多学科研究方法10.中西医结合临床的“综合诊治法”11.多因素造模12.系统研究方法13.生理性肾虚14.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战略性原则15、微循环研究方法16.饮食造模17:急瘀证18.组织培养研究方法19.“证”的整体性20.微观辨证指标的恒定性21.造模因素22.经络现象23.高原血瘀证24.衷中原则25.病理学研究方法26.药物造模27.脑窍瘀阻28.经络研究基本思路29.证的定型性30.“证”的临界标准31.四诊客观化研究32.急性虚证33.协同性原则34.血液流变学研究方法35、物理造模36.第三平衡系统37.证的时相性38.微观辨证指标的相随性39.隐潜性证40.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41.现代系统方法42.双辨诊断43.中西医融汇法44.经纬诊断法45.模拟方法46.四诊客观化47.病证结合法二、问答题1.如何理解中西医结合研究的“衷中原则”?2.中西医结合实验研究应注意哪几个方面的主要问题?3.动物模型制作除了药物造模外,还有哪几种造模方法?各举1例说明。
4.经络现象的反映形式有哪几种?5.中西药物配伍相互作用的机理是什么?6.中西医结合研究应该遵循哪些基本原则?7.关于“肾本质”研究主要有哪几个方面?8.在制定规范化诊断标准时,要求“证”诊断标准化的一般形式应是如何?9.中药药理中西医结合研究应注意哪些方面?10.何谓中西医结合的“多学科研究方法”?有何重要意义?11.何谓“黑箱方法”?其具体步骤如何?12.关于“脾本质”研究主要有哪几个方面?13.中西药物合理配伍有哪些有利面?中西药物联合应用时应注意哪些问题?14.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实践性原则”体现在哪些方面?15.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应如何理解中药归经的实质?16.微循环研究方法主要应用于哪几个方面的中医药应用研究?17.如何理解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协同性原则”?18.优良动物模型应具备哪些特征?略加以说明。
中西医结合的难点和方法思考
中西医结合的难点和方法思考中西医结合是一种相对于传统的单一医学体系而言的新型医学思路。
它本质上是一种医学融合,旨在结合中西两种医学理念和方法,使其相互补充和促进,提高医疗的效果和治疗的成功率。
然而,中西医结合虽然在理念上是可行的,但是在实践中存在着许多难点。
本文将会分析这些难点,并探讨如何解决它们,以便使中西医结合更加顺利地实现。
难点一:不同医学理念的碰撞中西两种医学体系有着截然不同的治疗理念和方法。
中医注重整体和病因的探究,强调患者个体特征,而西医更加重视病症的临床表现和病因的分析。
两种医学理念的碰撞会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导致诊断和治疗的过程不顺畅。
解决方法:1.增加跨学科的合作。
建议中西医科室在诊疗中邀请对方医生协助,共同研究患者的病情和给予治疗意见。
2.加强沟通。
中西医医生应该保持良好的沟通,在患者的病情诊断和治疗方案落实的过程中,需要及时交流并且互相尊重对方的观点和看法。
难点二:不同医学体系的知识和技术差异不同医学体系依靠的知识和技术体系差异很大,这使得中西医结合的实践面临很大的难度。
加之两种医学理念的不同,导致在治疗方式上也存在一定的冲突。
解决方法:1.学习和借鉴。
中西医医生应该积极学习对方医学知识和技术,以了解双方的优点和长处,并且借鉴其优秀的治疗经验。
在汲取对方经验的同时,也需要保持价值观独立和自身特色。
2.建立规范化的医疗流程。
中西医结合需要为其制定一套规范化流程和治疗标准,以便让中西医医生们更专业和有条理地开展医疗工作。
难点三:医学文化差异的存在中西医结合面临的第三个难点是文化差异。
中医和西医受到的文化背景、信仰和价值观的影响有所不同,这在诊断和治疗的过程中时常存在一些差异。
解决方法:1.消除文化障碍。
做到与患者和家属的交流时,需要采取尊重和宽容的态度,保持清晰的语言表达和良好的沟通,有效消除文化障碍。
2.促进文化交流。
医院等医疗机构可以在中西医交流方面开办一些讨论课程,在这些讨论课程中可以学生举办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和学习交流活动,以帮助双方学习和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
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基本思路及方法思考
内容摘要:【关键词】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思路方法1 我国的中西医结合简史【关键词】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思路方法1 我国的中西医结合简史自西医渐进,清代医家倡导中西医汇通至今,我国“中西医结合”走过了百余年的历程。
特别是在20世纪中叶(50~60年代)兴起和开创的中西医结合研究,不仅架起了中西医相互学习、相互沟通的桥梁,促进了中西医学术交流、渗透和结合,而且加速了中医药现代实验研究,促进了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和走向世界。
通过不同时期医家的努力,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1958年全国开办“西学中班”[1]。
1980年国务院批准“中医、西医、中西医长期并存,共同发展”的决策[1],1992年,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将“中西医结合医学”列为一个独立学科。
40多年的实践表明,中国在世界上首创的中西医结合医学,不仅成为我国医药科学和卫生事业的一大优势,而且是中国在20世纪对人类医学发展的一大创举和贡献,人类医学特别是各国各民族传统医学发展带来了深刻启迪和深远影响。
“结合医学”(或称“综合医学”“第三医学”)已为人们普遍接受,成为20世纪人类医学的新概念。
2 中西医结合医学概念中西医结合医学是指综合运用中西医药理论和方法,使中西医药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中产生的新理论与新方法,通过研究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的要求,探索并解决人类健康、疾病与生命问题的科学。
3 中西医临床结合的重要价值临床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主要领域,其研究应该遵循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一般原则,同时其研究成果应能增强临床诊疗理论与方法的科学性,并要达到提高临床疗效的应用效果。
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兼容共扬了中医学与西医学的长处,客观上成为传统中医学与现代科学体系的连接点,为两大医学体系的沟通、渗透起到了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中西医结合医院,西医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中医医院基本上都是按照这个模式发展。
中医学与西医学两大体系相互结合,互补应用,提高了临床诊疗水平,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习思考题一、概念解释
1.微观辨证
2.菌毒并治
3.动物模型
4.病、证、药结合研究方法
5.黑箱方法
6.中西医结合临床的“分阶段结合法”7.中药归经实质
8.数学模型
9.多学科研究方法
10.中西医结合临床的“综合诊治法”11.多因素造模
12.系统研究方法
13.生理性肾虚
14.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战略性原则
15、微循环研究方法
16.饮食造模
17:急瘀证
18.组织培养研究方法
19.“证”的整体性
20.微观辨证指标的恒定性
21.造模因素
22.经络现象
23.高原血瘀证
24.衷中原则
25.病理学研究方法26.药物造模
27.脑窍瘀阻
28.经络研究基本思路29.证的定型性30.“证”的临界标准31.四诊客观化研究32.急性虚证
33.协同性原则
34.血液流变学研究方法35、物理造模
36.第三平衡系统
37.证的时相性
38.微观辨证指标的相随性39.隐潜性证
40.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41.现代系统方法
42.双辨诊断
43.中西医融汇法
44.经纬诊断法
45.模拟方法
46.四诊客观化
47.病证结合法
二、问答题
1.如何理解中西医结合研究的“衷中原则”?
2.中西医结合实验研究应注意哪几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3.动物模型制作除了药物造模外,还有哪几种造模方法?各举1例说明。
4.经络现象的反映形式有哪几种?
5.中西药物配伍相互作用的机理是什么?
6.中西医结合研究应该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7.关于“肾本质”研究主要有哪几个方面?
8.在制定规范化诊断标准时,要求“证”诊断标准化的一般形式应是如何?
9.中药药理中西医结合研究应注意哪些方面?
10.何谓中西医结合的“多学科研究方法”?有何重要意义?11.何谓“黑箱方法”?其具体步骤如何?
12.关于“脾本质”研究主要有哪几个方面?
13.中西药物合理配伍有哪些有利面?中西药物联合应用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14.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实践性原则”体现在哪些方面?
15.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应如何理解中药归经的实质?16.微循环研究方法主要应用于哪几个方面的中医药应用研究?
17.如何理解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协同性原则”?
18.优良动物模型应具备哪些特征?略加以说明。
19.经络感传有何主要特征?
四、试述题
1.请你阐述对“中西医结合的科学思维方式”的理解。
2.请比较详细地阐述你对“中西医结合”这一概念内涵的认识。
3.请谈谈你对“中西医结合必须正确处理中医药学术继承与发展关系”这一重要原则的看法。
4.请你扼要阐述中西医结合与中医现代化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