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损钢结构力学分析模型研究

合集下载

钢结构的材料损伤与断裂分析

钢结构的材料损伤与断裂分析

钢结构的材料损伤与断裂分析引言钢结构是一种常见的工程结构,广泛应用于大型建筑、桥梁、航空航天和海洋工程等领域。

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钢结构可能会受到材料损伤和断裂影响,导致结构的失效。

因此,对钢结构的材料损伤与断裂进行分析是十分重要的,可帮助工程师评估结构的安全性、制定维修计划和改进设计。

本文将介绍钢结构材料损伤和断裂的常见原因,并探讨分析方法和预防措施。

材料损伤原因腐蚀钢结构在受到湿气、盐水或化学介质的长期作用下,会产生腐蚀现象。

腐蚀作用会使钢结构表面产生氧化物,并逐渐破坏材料的内部结构,导致强度降低或出现局部腐蚀。

疲劳钢结构在经过长期重复加载后,会出现疲劳现象。

疲劳裂纹通常从材料表面开始形成,并逐渐扩展到内部。

如果这些裂纹未能及时检测和修复,可能导致严重的断裂事故。

高温高温环境下,钢结构的强度和刚度会发生变化。

超过临界温度时,钢结构会出现软化和失稳现象,导致结构崩溃。

负荷超载钢结构在设计阶段考虑的荷载和实际使用中承受的荷载可能存在差异。

长期超载会使钢结构的应力超过承载能力,从而引发材料损伤和断裂。

分析方法静态分析钢结构的静态分析通常通过有限元分析(Finite Element Analysis, FEA)来进行。

在分析过程中,将结构划分为小的有限元,并利用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求解结构的应力和变形。

根据材料的物理性质和损伤模型,可以预测结构在不同荷载条件下的损伤和破坏行为。

动力学分析动力学分析可以帮助工程师理解结构在动态荷载下的行为。

通过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可以预测结构在地震、风载和爆炸等荷载作用下的响应,从而判断结构是否存在损伤和断裂的风险。

检测与监测定期的检测和监测是预防和识别钢结构损伤与断裂的关键。

常用的方法包括超声波检测、磁粉检测和视觉检测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工程师发现结构中的裂纹、腐蚀和其他损伤,及时采取修复措施。

预防与维修为了预防钢结构发生材料损伤和断裂,以下措施可以采取:1.选择合适的防腐涂层,以防止腐蚀现象的发生。

基于模态应变能的钢结构损伤识别研究

基于模态应变能的钢结构损伤识别研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基于模态应变能的钢结构损伤识别研究专业: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硕士生:张斌指导教师:赵歆冬副教授摘要土木工程结构在服役期可能受到地震、台风、火灾以及环境腐蚀等各种自然和人为的影响,这些影响会使结构的构件产生损伤。

当损伤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构件的可靠性会随之降低,进而导致整个结构发生破坏。

因此,对既有结构进行损伤识别并对其加固可以延长结构的使用寿命,减少大量重建资金的投入。

目前,国内外众多学者已提出多种土木工程结构的损伤识别方法。

本文详细论述了这些方法,并对比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提出了结构损伤识别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本文重点对基于模态应变能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

首先,本文研究了基于模态应变能变化率的结构损伤定位法。

为了检验该法对于不同钢架结构的定位效果,本文利用ANSYS软件分别建立了一个平面钢架模型和一个空间钢架模型,模拟了九种不同的损伤工况。

由于该法需要结构损伤前与损伤后的模态参数,本文还对两种钢架的完好结构(未损伤结构)与九种损伤工况进行了模态分析,提取了相关参数。

利用这些参数计算了两种钢架结构不同工况各单元损伤前后的模态应变能变化率,并进行了对比分析。

算例结果表明:对于单损伤工况,该法只能定位损伤程度为30%以上的损伤;对于多损伤工况,若未知损伤单元个数,该法无法完成准确定位。

此外,本文还发现在相同的损伤程度下,该法对斜撑定位的灵敏度高于对其他杆件定位的灵敏度。

其次,本文对基于模态应变能变化率的结构损伤定位法进行了改进,重新定义了损伤定位指标,利用上述钢架和损伤工况对改进后的方法进行了验证。

验证结果表明:对于单损伤工况,改进后的方法可定位损伤程度为10%以上的损伤;对于多损伤工况,无需预知损伤单元个数,该法即可较好地完成定位。

最后,本文还对结构损伤程度的估计指标进行了研究。

在研究了学者提出的各种模态应变能结构损伤程度估计指标的基础上,本文首次提出了基于单元模态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应变能比值的损伤程度估计指标,并利用上述的两种钢架模型进行了检验。

钢结构的高周疲劳损伤有限元分析模型研究

钢结构的高周疲劳损伤有限元分析模型研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钢结构的高周疲劳损伤有限元分析模型研究姓名:钟炜辉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结构工程指导教师:郝际平20050301Ao"与该处应力集中系数的乘积。

在裂纹扩展阶段,裂纹扩展速率主要受控于该处的应力幅值。

对于非焊接结构,一般不存在很高的残余应力,当R≥0的应力循环,应力幅准则完全适用,疲劳强度与焊接结构相差不大,而对于R<0的应力循环,采用应力幅准则偏于安全较多”1。

在采用应力幅准则时如何对待非焊接构件,各国做法稍有不同,通常的做法是用一个折减后的有效应力幅△以来代替Ao-进行验算。

我国的GB50017—2003对非焊接结构一律取以下有效应力幅:Ao-e=盯Tl'ax—O.7G。

.。

(1-3)1.3课题的来源和背景陕西吴堡黄河大桥建于1969年10月,主桥上部为36.8+3×55.2+36.8米5孔连续钢桁架(见图1.1),引桥上部为22米钢筋混凝土T型梁,下部为重力式墩台。

桥梁全长392.06米,桥面宽为8.5米(行车道7米)。

图1.1陕西吴堡黄河大桥钢桁架近年来由于交通量迅速增加及超载车辆行驶,造成大桥的严重破坏,其中大桥钢桁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01:1.钢桁架整体刚度不够。

当车辆通过大桥时,钢桁架出现较大的竖向位移和横向摆动。

2.钢横梁的部分螺栓出现松动、脱落的现象。

在车辆通过时钢横梁出现明显挠曲和扭转变形,由于较大变形使得横梁根部表面油漆起皮、脱落。

西安公路研究所受陕西省公路局委托对大桥钢桁架进行加固设计,对于强度和稳定性不够的杆件,采取粘贴钢板的形式加固,以增大杆件面积(见图1.2):而对于强度不够的节点板,则通过增加连接板和高强度螺栓和粘贴钢板进行加固(见图1.3)。

图1.2粘贴钢板加固桁架杆件图1.3增加连接板加固桁架节点本课题根据陕西省公路局提出的要求,对大桥钢桁架的疲劳损伤进行分析和评价,通过分析加固前后钢桁架的疲劳损伤情况,建立疲劳损伤模型,从而计算钢桁架的剩余疲劳寿命和剩余疲劳强度,为大桥日后的养护以及陕西省的道路规划提供依。

钢结构力学性能评估与改善研究

钢结构力学性能评估与改善研究

钢结构力学性能评估与改善研究钢结构作为一种常见的建筑结构材料,其力学性能的评估和改善对于确保结构安全和提高建筑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钢结构力学性能评估的方法和技术,并介绍一些常见的改善方法,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一、钢结构力学性能评估方法1. 构件的强度评估钢结构构件的强度评估是评估其抗弯、抗剪、抗压等力学性能的重要手段。

常用的评估方法包括使用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模拟分析,通过在实验室中进行加载试验以获取实际数据来评估构件的强度。

此外,还可以借助于实测数据和统计方法,根据构件的材料、几何参数等进行力学性能评估。

2. 连接件的性能评估连接件是保证钢结构整体性能和稳定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评估连接件的性能可以采用抗剪、剪切刚度、刚度衰减等参数进行分析,同时考虑与主梁或柱的相互作用。

通过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可以获得连接件的力学性能指标,为连接件设计和施工提供指导。

3. 结构的整体性能评估在钢结构力学性能的评估中,需要考虑结构的整体性能。

利用结构分析理论和计算方法,评估钢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的变形、位移、应变等性能指标,同时考虑其对结构安全和稳定性的影响。

通过静力分析、动力分析和非线性分析等方法,可以全面评估钢结构的整体性能。

二、钢结构力学性能改善方法1. 材料的选择与优化钢结构的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选材料的性能。

通过选择具有高强度、高韧性、低脆性等优良性能的材料,可以提高钢结构的力学性能。

此外,优化材料的配比和工艺,对钢结构的力学性能改善也具有重要作用。

2. 加强连接件设计连接件在钢结构中起到连接构件、传递力量的作用。

通过合理设计连接件的类型、尺寸和布置,可以提高连接件的强度和刚度,从而改善钢结构的力学性能。

此外,合理选择连接件材料和施工工艺也是改善钢结构力学性能的关键。

3. 结构减重设计结构减重设计是在满足结构强度和稳定性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合理的结构布置和构件尺寸优化等手段减轻结构自重。

钢结构地震损伤分析与损伤识别方法研究

钢结构地震损伤分析与损伤识别方法研究

研究现状
钢结构地震损伤分析与损伤识别方法研究主要涉及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两个方 面。
在理论研究方面,研究者们基于地震学、结构动力学、材料力学等领域的基本 理论,提出了多种用于预测和评估钢结构地震损伤的方法。例如,基于有限元 方法的分析模型,可以模拟地震过程中钢结构的动态响应,预测其潜在的损伤 位置和程度。此外,一些研究者还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如有限元模拟、有限元 -无限元耦合等方法,对钢结构的地震损伤过程进行深入研究。
5、综合应用方面,需要将理论研究、实验研究、损伤分析和损伤识别等各方 面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一套完整的钢结构地震损伤分析与损伤识别方法体系, 为钢结构的抗震设计和优化提供更加全面和可靠的支持。
总之,钢结构地震损伤分析与损伤识别方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未来需要在多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完善,以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钢结构地震损伤分析与损伤识别方法研 究
01 引言
03 损伤分析 05 未来展望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目录
02 研究现状 04 损伤识别
引言
随着全球地震活动的增多,钢结构建筑在地震作用下的损伤与破坏问题越来越 受到。开展钢结构地震损伤分析与损伤识别方法研究,对于保障钢结构建筑的 安全性、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演示将综述目前钢结构地震损伤分析与损 伤识别方法的研究现状,探讨损伤分析方法和损伤识别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和 发展趋势。
3、损伤分析方面,需要进一步开展钢结构地震损伤特征提取和统计分析的研 究,挖掘更多有用的损伤信息和发展更加高效的图像处理技术。
4、损伤识别方面,需要进一步探索深度学习算法在钢结构地震损伤识别中的 应用,发展更加智能化的损伤识别方法;同时需要研究如何将损伤识别结果与 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相结合,提高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钢结构损伤调查与分析

钢结构损伤调查与分析

钢结构损伤调查与分析摘要:本文为预防钢结构工程损伤事帮,分析并阐述了钢结构工程损伤原因,关键词:钢结构力温度化学作用钢结构具有受力可靠、强度大、截面小、重量轻等许多优点,广泛使用在建筑工程中。

但实际应用常出现钢结构损伤。

通过多年的调查与分析,引起钢结构损伤,主要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力作用引起的损伤和破坏。

力作用引起的损伤或破坏如:断裂、裂缝、失稳、弯曲和局部挠曲、连接破坏、磨损等。

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主要有:1、结构实际工作条件与设计依据条件不符。

关键是荷载确定不准或严重超载,导致内力分析、截面选择构造处理和节点设计错误;2、整体结构、或结构构件、节点,实际作用的计算图形,不可避免地简化和理想化,而结构作用的条件和特征又研究得不够,从而造成实际工作应力状态与理论分析应力状态的差异,致使设计计算控制出现较大差异;3、母材和焊接连接中,熔融金属中有导致应力集中并加速疲劳缺陷或疲劳破坏的因素,从而降低了结构材料强度的特征值,设计中忽略了这一特征;4、制造安装时,构件截面、焊缝尺寸、螺栓和铆钉数目及排列等产生偏差,超过设计规定,严重不符合设计要求;5、安装和使用过程中,造成结构构件的相对位置变化,如檀条挪位、使用中构件截面意外变形,或者在杆件上随意加焊和切割、吊车轨道接头的偏心和落差等等,导致结构损伤,而设计中没有考虑这种附加荷载作用和动力作用的影响;6、使用中结构使用荷载超载;或违反使用规定,如管线安装时,任意在结构上焊接悬挂,对构件冲孔、切槽,去掉某些构件等,从而造成结构损伤和破坏。

钢结构因力作用产生的损伤和破坏,与结构方案、节点连接和构造设计及处理有直接关系。

应力集中作用,焊接应力的影响,连接焊接区金属组织的变化及其他各种因素使结构实际工作状态复杂化。

一般讲,疲劳破坏是以母材、焊缝、焊缝附近金属区域产生裂缝,或焊柱及铆钉连接处的破坏开式出现。

二、温度作用引起的损伤和破坏。

如高温作用引起的翘曲、变形、负温作用引起的脆性破坏等。

结构钢韧性损伤模型研究

结构钢韧性损伤模型研究

结构钢韧性损伤模型研究结构钢韧性损伤模型研究一、引言结构钢是广泛应用于建筑、桥梁和船舶等领域的一种重要材料。

在实际使用中,结构钢往往需要承受各种复杂的力学载荷,如冲击载荷和震荡载荷等。

而结构钢的韧性是其抵抗这些载荷的重要特性之一。

因此,研究结构钢的韧性损伤模型对于提高结构钢的耐久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韧性损伤模型的概念及研究背景韧性损伤模型是用来描述结构钢在受力过程中的损伤演变过程的数学模型。

通过建立韧性损伤模型,可以预测结构钢在不同载荷条件下的损伤程度和损伤扩展速率。

目前,国内外学者已经提出了多种韧性损伤模型,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

然而,由于结构钢的材料特性和受力状态的复杂性,现有的韧性损伤模型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因此,进一步深入研究结构钢韧性损伤模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三、结构钢韧性损伤模型的研究方法和进展针对结构钢的韧性损伤模型研究,学者们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其中,实验方法是研究结构钢韧性损伤模型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构建合适的实验样品和测试装置,可以获得结构钢在不同载荷下的损伤程度和损伤演化规律。

此外,数值模拟方法也是研究结构钢韧性损伤模型的重要手段。

通过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可以模拟结构钢在不同受力条件下的损伤演变过程。

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式,可以更加准确地研究结构钢的韧性损伤特性。

在结构钢韧性损伤模型的研究进展方面,学者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方面,他们提出了多种韧性损伤模型,如塑性损伤模型、断裂力学模型和能量耗散模型等。

这些模型通过分析结构钢的材料力学性质和应变硬化行为,可以较好地描述结构钢的韧性损伤特性。

另一方面,学者们还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的方式,验证和改进了这些韧性损伤模型。

通过与实际结构钢件的比对,他们不断完善和修正模型的参数和计算方法,提高了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结构钢韧性损伤模型的应用前景结构钢韧性损伤模型的研究为结构工程师提供了一种理论和技术工具,可以更好地评估和预测结构钢的损伤程度和寿命。

基于ABAQUS驱动钢结构断裂损伤探究

基于ABAQUS驱动钢结构断裂损伤探究
可以深入了解损伤演化过程及对结构性 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损伤负向激励方法对结构进行评估,能够预测结构 的剩余寿命,从而为结构的维护和更新提供科学依据。
在总结中,钢结构损伤累积至断裂及损伤负向激励的长期效应是关系到结构 安全性和耐久性的重要问题。为了有效控制钢结构的损伤累积和预防断裂事故, 需要深入了解损伤演化过程及其对结构性能的影响。通过应用损伤负向激励方法, 可以实现对结构健康状况的实时监测和寿命预测,为钢结构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提 供有力支持。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进一步钢结构损伤控制的创新技术和方法,不 断提高钢结构的可靠性、安全性和耐久性。
2、优化结构设计:在结构设计中应尽量避免出现应力集中区域和突变结构。 同时,应考虑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以降低脆性断裂的风险。
3、改进焊接工艺:选择合适的焊接方法和参数,避免过热和热输入过大。 此外,采用适当的预热和后热处理可以降低材料脆化的风险。
4、强化质量控制: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焊接过程和焊接后的质 量符合标准要求。同时,应进行无损检测和力学性能测试,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 问题。
我们还发现,荷载频率和幅值对钢结构断裂损伤具有显著影响。因此,在工 程实践中,应充分考虑外部荷载对结构稳定性的影响。此外,材料的弹塑性行为 对结构裂缝的扩展也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应对材料的弹塑性行为进行充分考虑 和分析。
参考内容
引言
随着钢结构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何提高其承载能力和耐久性 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疲劳损伤是钢结构的一种常见损伤形式,对其进行有效 的加固修复至关重要。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作为一种高性能的增强材料, 具有轻质、高强度、耐腐蚀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建筑结构的加固修复。本次演示 将围绕CFRP加固疲劳损伤钢结构的断裂力学分析展开讨论,以期为相关工程应用 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基于应变和比能双控的钢结构损伤模型

基于应变和比能双控的钢结构损伤模型

摘 要 :损伤模型是对经历地震后结构的剩余承载力进行定量评价的重要工具。提出了一个基于等效塑性应变
和 比能双控的损伤模型 , 从材料 的角度 出发 , 考虑了三轴应 力对 地震作用下结构性能 的影 响 , 可用于空间结构强震 作用 下 的非线性分析 。应用该模型对一个九层的 bnh ak 构进 行了地震倒塌模拟分析 , e cm r 结 结果显示基于 应变与 比能双 控的损 伤模型能够很好地评估强震下钢结构竖 向构件及层的损伤发展过程 。 关键词 :钢结构 ; 损伤模 型 ; 比能 ; 增量 动力分析
e rh u k s a t q a e .Fr m iw p it f o ve o n o mae i l a a g mo e b s d n q iae t a t sr i a d n r y a i wa tra , d ma e d l a e o e uv ln plsi ta n n e e g r t c o s p o o e e e,c n i rn tu t r lb h v o n e fa ilsr s rp s dh r o sdei g sr c u a e a iru d rt x a te s,a d i o l e u e o d hen n i e ra l sso i n tc u d b s d t o t o ln a nay i f3一 D tucu e d r e rh u ke . A i e so y b n h r d lsr t r s bul n h a g de s u e o sr t r sun e a t q a s n n —tr e c ma k mo e tucu e wa i a d t e d ma e mo lwa s d t t e au t h ol p e p o e so te a ua tttv l v la e t e c la s r c s fse lf me q n iaie y,t e u t n iae h tt sda g d lc n e au t h l he r s ls i d c t d t a hi ma e mo e a v l ae t e

钢框架结构易损模型的构建

钢框架结构易损模型的构建

0.51.01.52.02.50.20.40.6最大层间偏移角P G A /g EL Centro Northridge Kobe Taft LomaSan Fernando0510152025100200300102102400500高度/m温度/℃0.80.70.60.50.40.30.20.10.020.040.060.080.100.12时间/s 偏移量/m单自由度有限元 4 m15 ms5.42MPaPt 0510152025100200300102102400500高度/m温度/℃00.70.60.50.40.30.20.10.020.04时间/s 偏移量/m单自由度有限元 4 m15 ms10.8MPaP t 0.060510152025100200300102102400500高度/m温度/℃屈服强度弹性模量比例极限0.40.20.60.81.0200400600800 1 000 1 200偏移量/m温度/℃1.01.01.0环境温度边界温度提高M x /M p xM y /M p yF/F yzzyxy端部力和相应的位移初始点材料特性端部力和相应的位移初始点材料特性横截面初始点材料特性截面指向整合点位置处的壳体厚度表面顶部A 号构件连接部分B 号构件断裂BACC 号构件弯曲图8混合元素的非弹性理论图11显示了不同长度立柱耐火时间和地震载的相互作用曲线。

可以看出,对于短柱,加到0.9P max 时,阻燃性不会降低。

梁柱节点B 号构件A 号构件C 号构件梁单元与节点之间的耦合bac-0.03-0.02-0.04-0.010.000.020.010.030100200400P 0=610 kN/mP 0=0 ,T max =610 ℃ 600 kN/m590 kN/m 570 kN/m 550 kN/m300500700600温度/℃火场参数柱顶部垂直位移/m0.20.40.60.81.21.0246810塑性利用系数μ=δmax /δeδN =0.3 A σyT /T m a xPt /T =0.11t /T =0.45t /T =1.00t。

钢结构损伤的数值模拟研究

钢结构损伤的数值模拟研究

第35卷第2期2019年4月Vol.35,No.2Apa.2019结构工程师StauctuaaaEngoneeas钢结构损伤的数值模拟研究彭成波*(中建八局钢结构工程公司,上海200125)摘要基于钢结构损伤的本构模型及损伤演化,对其在数值计算中的实现给出了简便的方法。

通过一个节点实例的对比计算表明:损伤的存在将加速节点刚度的退化,降低节点的承载力,更符合材料真实特性。

为更真实地描述钢结构的弹塑性反应分析,需考虑材料损伤累积效应对结构的影响。

关键词钢结构损伤,梁柱节点,损伤演化Numericai Simulation of Damage of Steel StrdcturePENG Chengbo*(China Construction Eighth Engineering Division Steel Structure Engineering Company,Shanghai200125,China)Abstract Based on the010x0ot the sted structural damage constitutive modd and damage evolution,this pap4agoe4sasompa m4thod ooath4ompam4ntatoon oonum4aocaacaacuaatoon.Th4compaaosonsooaioont instanca calculation shows that,the existenca ot damage will accelerate the stiVnes deyradation and decrease th4b4aaongcapacotyooth4ioont,whoch osmoa on aon4woth th4a4aaoatua4sooth4mataoaa.Th4ompactsoo mataoaadamag4cumuaatoe44o cton th4stauctua ostak4n ontoaccounttod4scaob44aastopaastocaspons4 anaaysosoost4astauctua moa accuaatay.Keyworls steel structure damage,beam-column joints,damage evolution0引言工程中金属结构在荷载的循环作用下,材料中的微裂纹、微空洞、剪切带等细观损伤萌生、汇合、扩展,从而形成损伤的动态演化,进而影响结构的性能。

基于应变和比能双控的钢结构损伤模型

基于应变和比能双控的钢结构损伤模型

5 . 结语
数值的模拟分析计算。这项结构的平面大小为长宽各4 5 . 7 3 米, 水平方向与垂 文 中从 材料 角度 作 为切 人点 ; 全 方 位 的分析 考 虑 了组 织结 构 在地 震 当 中 直 方 向分别 为 5 个 跨度 , 每个 跨 度 的大小 为9 . 1 5 米 。最 开始 的结 构构 造 是地 面 的破坏 情况 ,并 且 提 出了一 个等 效 塑性应 变 与 比能 双控 的 双参 数损 伤 模 型 , 9 层, 地下1 层, 在本 文 的分析 当中只 是从 地上 的 9 层 开 始进 行 分 析工 作 。第 一 并 且 在 已有 的实 验理 论 基 础之 上 , 比对 我 国抗 震 强 度 , 结 合 文 中 的列 出的 损 层的高度为5 . 5 米 ,一般的标准高度为4 米,整个结构全部重量是9 0 0 0 0 0 0 千 伤 模 型 的具体 特点 , 判定 了不 同结 构在 不 同 的破 坏程 度 当 中的所 相 对 的不 同 克。该模型的立体图形如下图( 图1 ) 所示 。建筑梁柱是用的都是H 型钢, 横截 指 标 的 区间范 围。并 且 根据 一 个 九层 基 准 模型 结 构 在使 用 的 ( 下转 第9 4 页)
0 .引言
面 的大 小如 下表 ( 表1 ) 。 柱子 的 曲张 程度是 3 4 5 兆帕, 横 梁 的曲 张程度 是 2 4 8 兆 帕, 其所 使 用 的是 和 应 变率 相 关 的塑 性 随 动强 化 材料 作 为模 型 , 依靠考珀 一
人类社会诞生以来 , 地震就是一项严重困扰人类生活的 自然灾害。全世 西 蒙兹 方程 分析 应 变率 对 区长程 度 的具体 影 响 。使用 的是 有 限元 软件 L s— Y N A 进 行模 型分 析 , 并 使用 空 间横 梁 的单元 进行 虚拟 的梁 柱 构建 分析 , 具体 界 每年 要发 5 0 0 万 次 的大小 地 震 , 具有 强 大破 坏力 的地震 次 数 多达 1 0 余次 , 建 D 模 型图 如 图2 。 筑 物在 遭遇 强震 之后 , 会 出现严 重 的损 坏 , 坍 塌破 损 , 造 成 人员 伤 亡 以及 建筑

基于损伤本构模型的钢梁局部屈曲临界状态分析

基于损伤本构模型的钢梁局部屈曲临界状态分析

基于损伤本构模型的钢梁局部屈曲临界状态分析基于损伤本构模型的钢梁局部屈曲临界状态分析郭刚李军尹素杰李海迎(青岛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山东青岛 266033)摘要:钢梁在累积塑性变形影响下,可能会发生局部屈曲现象,因此准确判断其发生位置和时点,对研究钢梁累积损伤破坏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以准确计算钢梁局部屈曲临界应力和临界应变为研究目标,针对钢梁在不同材料本构模型下的拟静力有限元分析结果,采用应变-挠度法确定局部屈曲临界状态时的应力、应变及位移等,通过与试验结果的对比,表明利用Chaboche非线性随动强化本构模型可以有效反映钢梁局部屈曲临界状态。

指出上述方法可以用于研究同类问题时的试验测点布置。

关键词:损伤本构模型;应变-挠度法;局部屈曲;临界应变0 引言满足“强柱弱梁”抗震设计要求的多高层钢框架梁,在强震作用下,可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板件局部屈曲变形。

钢梁在累积塑性变形的影响下,局部屈曲会与延性裂纹协同作用,因此有必要准确判断局部屈曲发生的时点。

近年,在考虑累积损伤对钢框架承载力影响方面的研究有多种思路,其中宋怀金利用实测损伤数据对损伤钢材弹性模量进行的研究[1],未涉及到屈曲临界状态。

关于局部屈曲临界应力方面国内外已开展了很多研究工作,张涌泉等提出了腹板屈曲系数简化计算式以及考虑板组效应的截面屈曲临界应力的简化计算式[2]。

日本奥田香二等以宽厚比较大的H型焊接组合截面钢梁为试验研究对象,提出采用应变-挠度曲线确定局部屈曲临界应力的方法[3]。

但是,由于试验时的应变数据来源于有限的几个位置的应变片,局部屈曲的开始时点势必会有一定偏差。

有限元分析法可以描述所有单元的应力与应变的发展情况,但计算模型对模拟精度影响较大。

强震下的钢构件在局部屈曲发生后会产生一定的强度和刚度退化,因此研究局部屈曲应力的同时,有必要考虑本构模型的合理性。

近年,国内学者采用数值计算方法开展了构件的局部屈曲性能方面的相关研究[4-5]。

工程力学中材料损伤模型及评估方法研究

工程力学中材料损伤模型及评估方法研究

工程力学中材料损伤模型及评估方法研究引言:工程力学是研究物体受力和变形的学科,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土木工程、材料科学等领域。

在工程实践中,材料的损伤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因为材料在受力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破损、裂纹、疲劳等现象,进而影响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因此,研究材料损伤模型和评估方法对于工程力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材料损伤模型的研究1. 断裂力学模型断裂是材料损伤的重要形式之一,其研究对于设计和评估结构的强度具有重要意义。

断裂力学模型主要包括线性弹性断裂力学模型、弹塑性断裂力学模型和强化断裂力学模型等。

线性弹性断裂力学模型假设材料在断裂前表现为线弹性行为,通过研究应力强度因子和断裂准则来描述断裂的发生。

弹塑性断裂力学模型考虑材料在断裂前经历弹性和塑性阶段,具有更高的准确性。

而强化断裂力学模型则引入多尺度、多组分的概念,对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力学行为进行细致的研究。

2. 疲劳损伤模型疲劳是材料工程中一种重要的失效形式,特别是在结构承载循环载荷的情况下。

研究疲劳损伤模型可以预测材料在长期受力和循环载荷作用下的疲劳寿命。

常用的疲劳损伤模型包括线性弹性疲劳模型和塑性疲劳模型。

线性弹性疲劳模型假设材料在疲劳循环载荷下表现为线弹性行为,通过研究应力范围和疲劳裂纹扩展速率来描述疲劳失效。

塑性疲劳模型考虑材料在疲劳循环载荷下经历弹性和塑性阶段,具有更高的准确性。

二、材料损伤评估方法的研究1. 损伤评定指标材料的损伤评估要基于一定的评定指标,以便能够量化材料的损伤程度。

常用的损伤评定指标包括应力应变曲线、裂纹扩展长度、弹性模量退化等。

应力应变曲线可以通过拉伸试验、压缩试验和剪切试验等获得,利用这些试验结果可以评估材料的损伤程度。

裂纹扩展长度是评估材料断裂损伤程度的重要指标,可以通过CT扫描、裂纹扩展试验和断口形貌观察等获得。

弹性模量退化是通过监测材料在受力过程中其弹性模量的变化来评估损伤程度。

2. 损伤演化规律材料的损伤演化规律是指材料在受力过程中的损伤演变过程。

受损钢结构稳定性研究综述

受损钢结构稳定性研究综述

( ) 0 1 7, 1 8 2 2
损伤 分 析 的 方 法 有 很 多 , 引起损伤的因素多种 多样 , 但人们主要 都 从 这 3 方 面 入 手 的 : 材 料 退 化、 变形 、 变形和能量综合考虑 。 1 材料退化方面考虑 2. 下面 分 别 从 强 度 退 化 、 刚度退化及每次循环滞 回能量的退化来考虑材料退化对损伤变量的影响 。
2 损伤模型
通常用损伤 变 量 D 来 描 述 结 构 或 构 件 的 损 伤 程度 。 损伤 变 量 D 的 范 围 在 [ 之 间, 当 D =0 0, 1] 时, 称为 无 损 状 态 , 说明结构或构件完 当 D =1 时 ,
8] ; 损伤 变 量 D 是 单 调 递 增 的 函 数 , 全破坏 [ 结构损 9] 。 伤往增大的方向发展 , 并且是不可逆的 [
1 国内外钢结构损伤研究现状
早在 1 德国学者 A. 8 4 7年, W o h l e r就开始研究 金属的疲劳损伤 , 并在 1 8 7 1 年发表了关于循环应力 与疲劳寿命的论文 ; Z e n e r在 1 9 4 4 年首 次 将 金 属 C. 材料和裂纹发展的 力 学 性 建 立 起 联 系 , 对金属材料
/ 1 2 9 1 5 -
: / o i 1 0. 3 9 6 9 . i s s n . 1 0 0 9 9 8 4. 2 0 1 7. 0 2. 0 0 1 8 d - j
受损钢结构稳定性研究综述
2 , 张曙光1, 赵丽芝1
( ) 长春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 吉林省土木工程抗震减灾重点实验室 , 长春 1 1. 3 0 0 1 2 2.
3] 对为鸟巢 而 研 发 的 Q 勇[ 4 6 0 高 强 度 钢 进 行 实 验, 4] 考虑到损伤的 深入研究受损钢材性能 。 杜文风等 [

低速冲击荷载下低碳钢的损伤本构模型研究

低速冲击荷载下低碳钢的损伤本构模型研究
并对试验得到的抗冲击性能指标进行了分析。(3)运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分别建立了圆钢管在不考虑损伤与考虑损伤状态下的有限元模型,并对比分析了不同状态下的有限元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
结果表明:考虑损伤的有限元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更接近,本文给出的损伤本构模型可以在构件有限元模拟中运用;为了进一步验证本文给出的本构模型的可靠性,根据文献中试验资料建立了考虑损伤的有限元模型,并将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以及以前的模拟结果对比分析,得出本文给出的损伤本构模型是可靠的。
低速冲击荷载下低碳钢的损伤本构模型研究
钢结构建筑被称为“绿色建筑”,受到众多房地产开发商的青睐,并凭借自身独特的优点广泛应用于各种建筑中。钢结构在服役过程中会遭受车辆、船舶或者其他动力荷载的撞击,钢结构建筑受到撞击时会产生不可恢复的损伤。
国内外关于钢结构受冲击性能以及钢材损伤本构模型的研究有很多,材的损伤本构模型还需进一步研究。本文对低速冲击荷载下低碳钢的损伤本构模型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根据连续介质损伤力学理论、Lemaitre应变等价原理、Von Mises屈服准则、各向同性损伤理论等理论给出了静力荷载下低碳钢达到极限强度后的损伤本构模型。
修正了原始的Cowper-Symonds模型,给出了冲击荷载下同时考虑损伤与应变率效应的Cowper-Symonds模型。进行了钢材静力拉伸试验和动力材性试验,将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本文给出模型的正确性,并用文献中的数据进一步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
结果表明:本文给出模型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较为接近,因此给出的模型是可行的。(2)进行了圆管的抗冲击试验,为验证本文给出的损伤本构模型是否可以应用在构件有限元模型中提供了试验依据。

既有轻钢结构损伤后的抗灾性能分析的开题报告

既有轻钢结构损伤后的抗灾性能分析的开题报告

既有轻钢结构损伤后的抗灾性能分析的开题报告题目:轻钢结构损伤后的抗灾性能分析一、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近年来城市化建设和自然灾害的不断频发,加强建筑物的抗灾能力已经成为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

轻钢结构由于其施工简便、安装快捷和抗震性能好等优点,越来越被广大建筑师、设计师和房地产开发商所青睐,逐步成为近年来流行的建筑结构类型。

然而,在自然灾害或其他原因造成的损伤后,轻钢结构的抗灾能力会受到影响。

因此,对于轻钢结构损伤后的抗灾性能进行研究,不仅可以为工程实践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指导,而且还可以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本研究旨在分析轻钢结构损伤后的抗灾性能,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 对轻钢结构损伤后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包括损伤程度、损伤部位、结构形式等。

2. 通过数值模拟和试验验证的方法,研究轻钢结构在不同损伤情况下的抗震性能、抗风性能和抗火性能等。

3. 基于研究结果,提出针对轻钢结构损伤后抗灾加固设计的方法和建议。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数值模拟和试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1. 通过有限元模拟方法,分析轻钢结构损伤后的力学特性和变形规律。

2. 设计并进行试验验证,研究轻钢结构在不同损伤程度下的抗灾性能。

3. 结合数值模拟和试验结果,分析轻钢结构损伤后的抗震性能、抗风性能和抗火性能等。

4. 提出相应的加固设计方法和建议,以提高轻钢结构的抗灾能力。

四、预期成果本研究预期取得的成果包括:1. 对轻钢结构损伤后抗震、抗风、抗火性能的分析和评价。

2. 采用模拟计算和试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实现对不同损伤程度下轻钢结构的抗灾能力研究。

3. 提出针对轻钢结构损伤后抗灾加固的方法和建议,为建筑结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四、研究难点和挑战本研究面临的主要难点和挑战包括:1. 针对轻钢结构损伤后的抗灾性能进行研究,需要从理论分析到实验验证多个层面进行深入探究。

2. 确定轻钢结构损伤程度和损伤部位的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受损钢结构力学分析模型研究
摘要:通过对8组不同受损程度的Q235钢材进行力学性能实验研究,分析了不同损伤程度对钢材二次加载和卸载时加载弹性模量和卸载弹性模量的影响,提出了受损钢材的力学模型。

基于受损截面的应力-应变关系,通过定义受损受弯构件截面的无损高度比K,推导了不同受损程度下构件截面的平均弹性模量和损伤指标的计算公式。

用转动弹簧来模拟受损截面的力学性能,根据受损微段的应力-应变关系,推导了受损截面的弯矩-转角关系和截面转动刚度计算公式,提出了可用于受损钢结构力学分析的计算模型。

算例分析表明,截面受损降低了结构的刚度,在实际工程应用时不容忽视。

关键词:钢结构;损伤;实验;力学模型;转动弹簧模型
1 引言
既有钢结构在自然灾害作用或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容易造成工程事故[1,2]。

2008年,我国南方经历了一场特大冰雪和冻雨天气,导致大量轻型门式刚架结构发生坍塌[3-5],大量的钢结构房屋受损。

受损钢结构房屋能否满足其正常使用要求,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目前,对此类结构安全可靠性的评估通常是参考《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6]中的相关要求,从构件和节点的层面去评估,结合权重系数等方法来分析结构的整体可靠性[7,8],而未考虑损伤对截面、构件和结构力学性能的不利影响,难以真实反映结构的实际力学性能。

本文从受损钢材的力学性能实验研究着手,分析损伤对钢材力学性能的影响程度,提出受损钢材、构件截面和结构的力学分析模型,研究损伤对钢结构力学性能的影响。

2 受损钢材力学性能实验
2.1 试件设计
选用Q235钢材为实验研究对象。

为了分析Q235钢材在不同损伤程度时的力学性能,采用8组(每组取3个试件)标准板试件进行实验研究,研究试件在不同损伤程度情况下的二次加载和卸载时的力学性能。

根据国家标准《金属材料拉伸试验第1部分:室温试验方法》[9],板试件的几何尺寸参数如图1所示。

根据对该批试件的实验测试结果,测得试件在屈服阶段结束时的变形约为0.8 mm,强化阶段结束时的变形约为9 mm,如图2所示。

为了考虑钢材不同的受损情况,将此8组试件分别在实验机上拉伸,使其初始变形分别达到0 mm,0.8 mm,2 mm,3 mm,4 mm,5 mm,7 mm和9 mm等8个级别,并测得各试件的原始弹性模量E0。

初拉伸实验完成后,根据不同分组情况,将各组试件分别进行二次加载和卸载,测得受损试件在二次加载和卸载过程中的加载弹性模量和卸载弹性模量E′。

2.2 实验测试
采用型号为CMT5105的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其最大负荷为100 kN,精度为0.5级。

采用电子引伸计记录试件在加载和卸载过程中的变形情况,引伸计的标距为50 mm,最大变形量为10 mm。

通过对微机控制
万能试验机的程序编制,可很好地控制加载和卸载过程,测试数据精度非常高。

实验测试现场和试件照片分别如图3和图4所示。

图1 拉伸试件
Fig.1 Tensile specimens
(注:a为板试件的厚度,L0为原始标距,单位:mm)
图2 未受损试件应力-应变曲线
Fig.2 Stress-stain curve of nondestructive sample
图3 实验测试现场
Fig.3 Universal material testing machine
图4 板试件
Fig.4 Samples of panels 2.3 实验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