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央行货币政策操作与效果分析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及效果分析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及效果分析货币政策是指国家中央银行通过改变货币供应量、利率水平等手段对经济运行进行调节的一种宏观经济政策。
货币政策的效果取决于其传导机制的运作情况。
本文将分析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及其效果。
一、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市场利率渠道传导,二是通过信贷渠道传导。
市场利率渠道传导:市场利率是指通过资本市场上的供需关系形成的利率水平。
货币政策影响市场利率的最直接途径是通过对利率操作的调整。
例如,央行通过降低贷款基准利率、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利率等手段来使市场利率下降,刺激企业和居民增加贷款,促进消费和投资扩张,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信贷渠道传导:信贷是指银行对企业、居民等借款人提供的信用贷款。
货币政策通过信贷渠道的传导机制主要是通过央行对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和政策性贷款利率的调整,影响银行的信贷投放。
存款准备金率为央行规定银行必须保留的存款比例,增加存款准备金率会使银行流动性紧张,降低银行的贷款投放能力,反之亦然。
二、货币政策效果的分析货币政策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经济总量的影响,二是对价格的影响。
对经济总量的影响:货币政策通常被用来调节经济增长速度、调整经济结构、抑制通货膨胀等。
当央行降低利率或增加流动性时,整体经济的活力会得到加强,资本市场的氛围也会变得较为活跃,从而刺激经济总量的增长。
对价格的影响:货币政策对物价水平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利率的调整直接影响了经济中的投资、股票、房价等市场的价格,政府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抑制通货膨胀、促进稳定经济增长、控制股票和房价上涨等,是货币政策的主要作用之一。
总之,货币政策作为一种宏观经济政策,主要通过市场利率和信贷两个渠道来传递政策影响。
货币政策的效果主要表现在对经济总量和价格的影响。
要实现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和效果,需要适时进行调整,结合当前经济形势和政策目标的确立,以合适的政策手段推动经济良性发展。
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货币政策是指国家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以达到调控经济发展的目的。
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以货币政策实施的角度分析其效果,并探讨其对经济的影响。
一、直接影响经济货币政策通过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影响经济状况。
首先,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中央银行可以增加或减少货币市场上的流动性。
当经济处于萧条状态时,中央银行可以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量以刺激经济活动;当经济过热时,中央银行可以收紧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应量以避免通胀加剧。
这些调控措施可以直接影响市场的资金供求关系,进而对经济产生影响。
其次,货币政策还通过调整利率水平影响经济运行。
利率是货币的价格,直接关系到借贷成本和投资回报率。
通过下调利率,中央银行可以鼓励企业和个人借贷投资,推动经济增长;通过上调利率,中央银行可以抑制过热的经济,防止资产泡沫的形成。
利率调整能够影响企业和个人的投资和消费决策,从而对经济产生影响。
二、间接影响经济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也会通过其他渠道间接地对经济产生影响。
首先,货币政策的实施会影响银行业的盈利能力和风险偏好,进而影响银行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投放。
比如,在紧缩的货币政策下,银行的信贷条件可能更为严格,导致企业难以获得融资支持,进而影响企业的发展和投资。
相反,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银行的信贷条件可能更宽松,推动企业的融资活动。
其次,货币政策的实施还会通过影响预期来间接影响经济。
市场参与者对货币政策的预期会影响他们的决策行为。
如果市场普遍预期货币政策将收紧,企业和个人可能会提前采取行动,以避免未来融资成本的上升;相反,如果市场普遍预期货币政策将宽松,企业和个人可能会更愿意扩大投资和消费。
预期对于经济的运行具有重要影响,因为它能够引导市场行为和决策。
三、货币政策的目标货币政策的实施旨在实现一系列宏观经济目标。
首先,维持物价稳定是货币政策的一大目标。
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中央银行可以控制通货膨胀的发展,保持物价的稳定,为市场经济提供稳定的货币环境。
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摘要最近几年是我国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最多的时期,尤其以货币政策的使用最为频繁。
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变数日益增加的不确定性因素,正在考验着我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文章认为货币政策是把“双刃剑”,对其使用要特别谨慎。
而在使用过程中,更要注重其政策效应。
文献表明,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分析可谓“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但笔者认为这些分析有些缺失,分析效果并不理想,因此,笔者从一个新的视角――行为经济学――对货币政策有效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生存质量;危险因素;调查;对策目录摘要 (I)1. 引言及简单的文献综述 ......................................................................................... I II2. 研究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新视角:行为经济学 ..................................................... I II2.1. 营养和心理因素.......................................................................................... I II2.2. 货币理论的演进与行为经济学在货币理论的发展中,对微观主体的主观假设在不断地演化................................................................................................ I V2.2.1. 风险态度 ............................................................................................. I V2.2.2. 心理账户 ............................................................................................. I V2.2.3. 过于自信的心理 ................................................................................. I V2.2.4. 人们的后悔心理与奇幻思维以及准奇幻思维 (V)2.3. 行为经济学的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V)2.3.1. 货币政策有效性解释 (V)2.3.2. 货币政策效力的非对称性解释 ......................................................... V I2.3.3. 货币政策敏感性的解释 ..................................................................... V I2.3.4.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效力的解释 ......................................................... V I3. 行为经济学的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 V II3.1. 央行不能做到减少货币供应量 .................................................................. V II3.2. 随着加息次数的增多,人们对货币政策的敏感性呈递减趋势 .............. V II3.3. 在国有商业银行没有进行产权改革的条件下,货币政策的效力会更低VII4. 评论总结 ............................................................................................................... V III5. 参考文献................................................................................................................. I X1.引言及简单的文献综述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已完全融入全球分工和市场体系之中。
货币政策的效果分析

货币政策的效果分析在经济管理中,货币政策被视为调控市场的重要工具,它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调节利率水平等手段来影响经济发展的走势。
然而,货币政策的效果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加以分析。
首先,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通过调整利率,货币政策可以促进或抑制投资活动,从而影响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率。
当经济增长处于低迷状态时,央行可以降低利率,增加投资和消费的吸引力,刺激经济活动。
相反,当经济过热时,央行可以提高利率,抑制过度投资,防止通货膨胀。
然而,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非一触即发,需要适度时长才能体现出来。
其次,货币政策也对通货膨胀产生影响。
通货膨胀是一种长期货币超发导致的经济现象,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调整利率和货币供应量来控制通货膨胀。
当央行认为通货膨胀风险上升时,会采取紧缩货币政策,提高利率和缩减货币供应。
相反,当经济面临通缩风险或决策者希望刺激经济发展时,会采取宽松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和增加货币供应。
然而,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抑制作用需要在一定时期内延续才能见效。
此外,货币政策对汇率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经济体的汇率水平对其出口和进口有着直接影响。
央行通过货币政策调整利率和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汇率水平,从而调节国际贸易。
当经济出口竞争力较弱时,央行可以采取宽松货币政策,降低利率,从而降低本国货币价值,提高出口竞争力。
反之,当经济面临进口压力时,央行可以采取紧缩货币政策,提高利率,吸引外国资本流入,从而增加本国货币价值。
然而,货币政策对汇率的影响也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如国际投资者情绪、政治风险等。
此外,货币政策还对金融市场产生直接影响。
利率是金融市场的核心变量之一,货币政策的调整将引起金融市场的波动。
当央行宣布加息时,股票、债券市场通常会出现下跌,而货币市场会出现升值。
相反,央行宣布降息时,金融市场通常会迎来上涨,股票、债券市场会受到推动。
这些波动对投资者和市场参与者产生直接的经济影响,也对金融体系稳定性产生一定的压力。
中国货币政策的实施和效果分析

中国货币政策的实施和效果分析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货币政策的实施和效果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在这个全球化和不稳定的经济环境中,货币政策已成为各国政府应对经济问题的重要手段。
中国的货币政策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的实施和效果对中国国内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货币政策是指以货币为主要手段,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以达到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和调整国际收支等宏观调控目标的政策。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实行了一系列货币政策,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价格政策等。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市场经济的建立,中国货币政策逐步从传统的计划调控向市场调节转变。
近几年来,中国货币政策以加强市场化、完善货币供给体系、增强监管等为主要举措,目的是促进货币政策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在实施货币政策的过程中,中国的央行——中国人民银行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作为国内银行业的最高监管机构,中国人民银行依托其独立的货币政策和独立的政策制定权,积极引导和调整金融市场,维护经济金融稳定和社会经济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货币政策的实施和效果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评价。
在很大程度上,中国货币政策实施的效果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和肯定。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了全球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
尽管这一过程中存在周期性的波动和风险,但是中国的货币政策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国内的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
在实践中,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控制通货膨胀。
货币供给量是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通过稳定货币供应和控制流动性,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控制了通货膨胀率的上升。
广义货币M2的增长率自去年初的12.8%下降到了不足8%。
二、维护人民币汇率稳定。
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这有利于维护国内的经济稳定和金融安全。
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人民币汇率稳定是中国抵御外部风险的重要保障,也支持了中国货币政策在调控经济中的作用。
货币政策的实施规则与政策效果

货币政策的实施规则与政策效果货币政策是指国家央行通过调整货币供给量、利率和汇率等手段,以达到稳定经济增长、控制通货膨胀、维护金融稳定等宏观经济目标的一种经济管理工具。
但是,实施有效的货币政策并非易事,需要遵循一定的实施规则,并密切关注政策的效果。
首先,货币政策的实施需依据经济形势及目标需求。
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应全面分析当前经济形势,明确宏观经济目标,例如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目标和金融稳定等,以确保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此外,还需要考虑货币政策的时机与力度,避免产生过度宽松或过度紧缩的情况。
其次,货币政策的实施需根据货币市场供需情况调整。
央行通过市场操作、准备金率调整等手段,来调控货币供给量,以维持货币市场的流动性和稳定性。
例如,当经济活动低迷时,央行可以采取降低利率、购买国债等方式增加市场的资金供给,促进经济复苏;而当通货膨胀压力增大时,央行则可通过加息、提高准备金率等方式抑制市场过剩的流动性,控制价格上涨。
货币政策的实施还需考虑宏观经济风险与利益的平衡。
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需综合考虑各种风险因素,例如金融风险、市场波动等,以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
同时,还需平衡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例如企业和个人的借贷成本、银行的盈利能力等,以确保货币政策的实施既有利于经济发展又不损害相关方的利益。
实施货币政策时,央行还需加强与其他政策的协调配合。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其他宏观经济政策密切相关,相互影响。
因此,央行需要与相关部门加强沟通与协调,以确保各项政策协同运行,实现经济运行的整体平衡。
然而,虽然货币政策的实施规则被制定得尽量科学合理,但实际效果常受多种因素影响。
首先,经济体的复杂性导致了政策的不确定性。
由于经济体是一个充满变数的系统,其中的相互关系错综复杂,因此货币政策的实施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其次,外部环境的变化也会对政策效果产生影响。
全球金融市场的波动、贸易摩擦等因素都可能干扰货币政策的效果。
货币政策工具与效果分析

货币政策工具与效果分析在现代经济中,货币政策被视为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可以调整货币供应量、利率水平以及其他相关因素,以达到稳定经济增长、控制通货膨胀等目标。
本文将探讨一些常见的货币政策工具,并分析它们的效果。
首先,我们来谈谈利率调控。
利率是货币政策中最常用的工具之一。
通过调整利率,中央银行可以影响市场上的借贷成本,从而影响个人和企业的消费和投资行为。
一般来说,当中央银行希望刺激经济增长时,会降低利率,以鼓励借款和投资。
相反,当通胀压力增加时,中央银行可能会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货膨胀。
然而,利率调控的效果并非总是直接可见的。
因为利率的变化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传导到实际经济活动中,而且其影响也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
其次,我们来看看货币供应量的调整。
货币供应量是指在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总量。
通过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中央银行可以影响市场上的流动性和信贷条件。
当中央银行希望刺激经济增长时,可以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来提高市场上的流动性,从而促进消费和投资。
相反,当通胀压力增加时,中央银行可能会收紧货币供应,以限制流动性,从而抑制通货膨胀。
然而,货币供应量的调整也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
此外,由于现代经济的复杂性,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可能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例如金融市场的波动和国际资本流动。
除了利率调控和货币供应量调整之外,中央银行还可以使用其他货币政策工具来实现其目标。
例如,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外汇干预来影响汇率水平。
当中央银行希望提高本国货币的价值时,可以购买外汇来增加本国货币的需求,从而使本国货币升值。
相反,当中央银行希望降低本国货币的价值时,可以出售外汇来增加本国货币的供应,从而使本国货币贬值。
然而,外汇干预的效果也受到市场力量和其他因素的影响。
此外,中央银行还可以使用定向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等工具来调控银行体系的流动性。
通过调整准备金率,中央银行可以影响银行的贷款能力和存款准备金水平,从而对整个经济产生影响。
央行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央行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货币政策是央行最重要的职能之一,它根据国家经济形势和金融市场情况,制定并执行合适的货币政策,以实现保持通货稳定、促进经济增长、促进金融市场稳定等宏观经济目标。
本文将深入探讨央行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一、货币政策的制定制定货币政策的首要任务是确保货币政策的整体目标,即在保持货币稳定的同时,促进经济增长、保持金融市场稳定。
央行根据不同的经济形势和市场情况,制定出针对性的货币政策。
1、经济形势分析货币政策的制定需要考虑经济形势,央行会对经济形势进行全面、深入、严谨的分析,包括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就业市场状况、投资与消费等关键指标的表现,以及内外因素对经济形势的影响等方面。
2、定量分析央行还需要通过经济模型等方法,对货币政策进行定量分析,预测货币政策的实施,对整个经济的影响。
3、货币政策工具选择央行根据经济形势和市场情况,选择合适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利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汇率干预等,为实施货币政策提供必要的手段。
二、货币政策的执行货币政策的执行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货币发行,另一个是货币市场调控。
1、货币发行货币发行量可以直接影响货币供应量和通货膨胀水平。
在执行货币政策时,央行会根据经济形势、市场环境以及货币供应量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货币发行政策,确保货币供应量的稳定。
2、货币市场调控货币政策的实施需要央行进一步通过货币市场调控,保持货币市场的平衡稳定。
货币市场调控包括利率调节、公开市场操作、汇率干预和存款准备金率等多种手段,这些手段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货币市场平衡的情况下,实现货币政策的执行。
三、货币政策的效果1、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对经济增长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通过货币政策的实施,央行可以调整货币供应量、调整利率水平、调整汇率等,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扩大投资和消费支出等。
2、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对通货膨胀具有直接影响。
央行可以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限制货币供应量,以防止通货膨胀;反之,央行可以松散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量,以提高通货膨胀水平。
宏观经济学中的货币政策工具与效果分析

宏观经济学中的货币政策工具与效果分析在宏观经济学领域中,货币政策是调整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央行可以对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因素进行调控,以实现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增长的目标。
本文将就宏观经济学中的货币政策工具及其效果进行深入分析。
一、货币政策工具分类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分为直接工具和间接工具两类。
1. 直接工具直接工具是央行直接对金融机构和市场进行调控的手段,常见的直接工具有存款准备金率、优惠存款利率和信贷配额等。
a) 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是央行指定商业银行必须按一定比例存放在央行的法定存款,以控制货币的流动性。
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会减少商业银行的可供贷款额度,抑制流通中的货币量,降低市场的流动性。
b) 优惠存款利率优惠存款利率是央行对商业银行设定的低于市场利率的利率水平,用于鼓励金融机构增加贷款供应或更多地将流动性注入市场。
通过降低贷款成本,优惠存款利率可以刺激借贷活动,促进经济增长。
c) 信贷配额信贷配额是央行按照一定标准和指标对商业银行设定的贷款限额,用于控制金融机构提供贷款的规模和结构。
通过设定限额,央行可以引导金融机构向特定行业或领域提供贷款,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2. 间接工具间接工具是央行通过调整市场利率和开展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来影响金融机构和市场的行为。
常见的间接工具有利率政策、公开市场操作和口径管理等。
a) 利率政策利率政策是央行通过调整存款利率、贷款利率和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等来改变市场的利率水平。
通过提高存款利率或贷款利率,央行可以抑制通货膨胀压力,控制货币供应量。
而通过降低利率,央行可以刺激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b) 公开市场操作公开市场操作是央行通过买入或卖出政府债券等金融工具来影响市场上的资金供求关系。
当央行希望增加市场上的流动性时,可以购买政府债券,向市场注入资金;反之,当央行认为市场上的流动性过剩时,可以出售政府债券,收回市场资金。
我国央行货币政策目标及有效性

我国央行货币政策有效性摘要: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中国人民银行已逐渐演变成了国民经济的重要宏观调控部门,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本文阐述了货币政策理论及其相关研究,以及对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货币政策通货膨胀有效性2003年以来,我国GDP增长率连续五年超过10%。
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通货膨胀一直持续急升。
中国政府已经将治理通货膨胀视为宏观经济第一要务。
这次的通货膨胀主要表现在:⑴构成CPI的八大商品类别看,上涨幅度较大的主要是食品类价格。
2006年以来,国际粮食价格全线上涨,大部分农作物的价格、涨幅均达到近十年来的最高水平。
⑵随着次级债危机影响的不断扩散,美元持续贬值,导致以美元计价的国际石油、有色金属等能源和基础产品价格持续上涨。
使中国企业背负了越来越重的成本压力,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对下游产品的成本推动效应,将带动整体物价水平的上扬。
⑶劳动力市场的紧张推动了劳动力价格的上升、特别是2008年《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企业的劳动力成本提高,而且就业刚性增强。
针对CPI过高的现象,央行2007年提出适度从紧“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作为当时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到了2008年,年初中国人民银行还在执行从紧的货币政策,进入9月份以后,由于国际金融危机急剧恶化,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明显加大,中国人民银行就开始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而从2010年1月12日至2011年6月14日,为了缓解外汇占款持续上升、经济流动性过剩以及通货膨胀的压力,我国央行连续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自2011年12月30日起,为了向市场释放流动性,以增强经济运行活力,央行又三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这些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得到挑战。
一、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货币政策有效性,就是指货币政策能否立足于特定的经济金融环境,运用特定的政策工具与政策手段选择,通过不同的传导机制,影响现实经济金融运行,引导社会资金的合理流动,提高资源配置的有效性,顺利实现其预定的调控目标。
货币政策的效果评估

货币政策的效果评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货币政策逐渐成为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
而要评估货币政策的效果,需要考虑到众多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从货币政策的定义、影响因素及其效果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货币政策的定义货币政策,简单来说,指的是通过控制市场利率、公开市场操作、调节准备金率等手段,对货币供应量进行调控,以达到控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增长等目的。
货币政策的实施需要考虑到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经济增长等因素,因此,货币政策在运用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众多因素的影响。
二、货币政策的影响因素货币政策的效果取决于众多因素。
其中一些最重要的因素有:1. 利率水平:货币政策的利率调节是指央行通过改变官方利率,对经济活动和金融市场进行调控的一种手段。
如果利率上调,通货膨胀率可能会降低,经济增速可能会放缓,而利率下调则相反。
2. 经济增速:货币政策的一大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
但是,经济增速会受限于很多因素,如政治不确定性、财政政策等。
3. 货币流通速度:货币的流通速度会对货币政策的效果产生影响。
货币流通速度指的是货币在经济体系中的传递速度和频率。
如果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同样数量的货币将可以支撑更多的销售,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反之,流通速度减慢会导致通货紧缩。
四、货币政策的效果评估货币政策的效果评估是很关键的一步,因为只有评估其效果才能进一步地制定更有效的货币政策。
一些评估手段如下:1. 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率是衡量货币政策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
如果货币政策成功地抑制了通货膨胀率,表明其效果良好;反之,则需进一步改进货币政策。
2. 经济增长率:货币政策的目标之一是促进经济增长,因此,经济增长率也是衡量货币政策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
如果货币政策成功地促进经济发展,那么经济增速应该稳定增长。
3. 利率水平: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利率调节。
因此,监测利率水平可以帮助货币当局评估其货币政策的效果,包括通过官方利率上调来抑制通货膨胀等。
货币政策目标与效果分析

货币政策目标与效果分析随着经济不断发展,货币政策已成为各国政府的重要工具之一,以调节经济稳定增长、控制通胀、维护金融稳定为目标。
然而,货币政策目标的达成并不容易,实际运用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效果分析问题。
货币政策的目标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通常包括控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增长、维护金融稳定等。
其中,中央银行通常实施的货币政策目标是将通货膨胀控制在一定水平内,如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制定的通货膨胀目标为2%。
其他国家如欧盟、日本则实行价格稳定目标。
货币政策的效果货币政策的效果通常包括货币供应量、利率、通货膨胀率等。
直接的效果通常是通过货币供应量或利率的调整实现的。
货币政策通常影响经济活动,因此,货币政策对就业、消费、投资、经济增长等也会产生影响。
通过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中央银行可以影响利率。
高利率会抑制消费,减少对房地产、汽车等大宗劳动密集产品的需求。
同时,高利率的影响也会在企业投资决策上体现。
一般来讲,高利率会增加企业投资成本,在降低企业获得有效融资的能力。
而低利率则会刺激企业投资,促进经济增长。
此时,经济增长可能促进企业扩张,增加生产和就业。
然而,货币政策的效果并不完全取决于中央银行的决策。
实际上,货币政策的效果还包括一系列的变量和复杂性。
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货币政策最经典的例子是通货膨胀。
然而,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不止是货币供应量或利率调整的影响。
通货膨胀可能产生的原因包括亿的供给和需求失衡、压力、政策变化等。
因此,即使中央银行采取正确的货币政策,仍然可能在短时间内出现通货膨胀。
此时,中央银行需采取应变措施,并考虑其他因素,如税收政策、财政政策等,以维持供需平衡。
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货币政策的目标还包括维护金融稳定。
这对于保障金融市场运行和经济的长期增长非常关键。
实现货币政策的目标需要推动金融市场的稳定运作。
如果金融市场呈现不稳定状态,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也可能受到影响。
大规模金融危机等事件,对货币政策的目标和效果产生更大的影响。
货币政策工具与效果分析

货币政策工具与效果分析货币政策是指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来影响经济发展和价格稳定的政策。
在现代经济中,货币政策对于维持金融稳定和实现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央行可以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
本文将以对货币政策工具及其效果的分析,探讨货币政策的作用。
一、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是央行要求商业银行按照一定比例将存款留存为准备金的政策工具。
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直接影响银行体系的流动性,从而影响货币市场利率和信贷规模。
货币政策通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增加银行体系的流动性,鼓励银行提供更多的贷款和信用支持。
这将促进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增长,有助于经济的扩张。
相反,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可以收紧货币供应,减少货币市场流动性,抑制通胀和过热经济的风险。
二、利率调控利率是货币政策中的重要工具,央行通过调整存款利率、贷款利率和市场利率,影响资本流动和金融市场的稳定。
央行通过提高利率,可以降低信贷需求,抑制经济过热和通胀压力。
高利率可以吸引资金投入金融市场,防止金融泡沫的形成。
相反,降低利率可以促进信贷扩张,刺激经济增长。
此外,央行还可以通过利率调控来影响货币汇率,维护国际收支平衡。
三、开放市场操作开放市场操作是央行通过购买或出售政府债券等金融资产,来调节货币市场的流动性和利率水平。
当央行购买政府债券时,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增加银行体系的储备资金,从而促进贷款和信贷的扩张,刺激经济增长。
相反,央行出售政府债券时,吸收市场流动性,收紧货币供应,控制经济过热和通胀风险。
四、国内外汇市场干预央行可以通过干预国内外汇市场来影响货币汇率的波动,维护国际收支平衡和经济稳定。
当国内货币贬值压力较大时,央行可以通过购买外汇来增加外汇供应,抑制本币贬值。
相反,当国内货币升值过快时,央行可以出售外汇储备,增加本币供应,抑制本币升值。
这种汇率调控可以促进出口和国内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对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存款准备金率、利率调控、开放市场操作和国内外汇市场干预等工具的调整和运用,能够对经济增长、通胀压力、金融稳定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
我国现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我国现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摘要]现行货币政策在对付通货紧缩、刺激有效需求中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效果相对弱化。
究其原因有三:货币政策操作空间有限;货币供应量的内生性增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障碍。
2006年,我国仍将处于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将继续以稳健的货币政策为主。
[关键词]货币政策稳健有效性一.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回顾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货币政策的重新定位,《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货币政策要在保持币值稳定和总量平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健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表明今后货币政策基本目标是“稳定”而不再是“增长”。
从早期的“发展经济、稳定货币”过渡到“保持货币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直到今天的“保持币值稳定和总量平衡”,鲜明地体现了货币政策日益“中性化”的轨迹。
也就是说,货币政策不再承担“刺激”或“抑制”经济的任务,而只负责经济运行营造一个稳定的宏观环境,“规则导向”的货币政策。
二.充分认识实行稳健货币政策的必要性近几年,在实施扩大内需的宏观政策过程中,货币政策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具体提法在不同年份有所不同,但基本思想却始终是配合扩大内需的宏观政策,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防范金融风险,以金融的稳定来确保经济的稳定。
可将其概括为稳健的货币政策。
近年来为什么不比照积极的财政政策,明确提出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呢?这是因为:(1)单靠增加货币总量解决不了近年来出现的物价负增长问题。
1997年后出现的物价负增长,根本原因是由于多年来严重重复建设,造成工业部门严重供过于求所酿成的;它是长期来经济结构失调的结果,而不是货币总量不足。
(2)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是结构问题而不是总量问题,解决总量问题,货币政策具有优势,而解决结构问题;单纯依靠货币政策总量扩张无济于事。
(3)当前货币存量大量增加,而引起货币失控的一些潜在的因素还未完全消除。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的生产建设资金主要依靠争先贷款,目前企业长期大量负债经营已经给金融业造成了很大的负担和风险,企业和银行自我约束力还比较差。
货币政策工具与效果

货币政策工具与效果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来影响经济运行,以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
在货币政策操作中,央行可以运用多种工具来影响货币市场,从而达到调控经济的目的。
本文将分析一些常见的货币政策工具及其产生的效果。
一、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是央行通过调整商业银行必须准备金占存款比例来实施货币政策的工具之一。
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可吸收银行的流动性,减少货币供应量,抑制通货膨胀;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则相反。
通过调节存款准备金率,央行可以引导银行系统的资金流向,对经济产生一定的调控作用。
二、利率调控利率调控是央行直接影响货币市场利率水平的重要手段。
央行通过改变利率水平来影响市场上借贷行为的成本和资金供求关系。
例如,央行提高利率可以抑制借贷行为,减少信贷扩张,从而遏制过快的经济增长和通胀风险;而降低利率则相反,可以刺激消费和投资。
三、公开市场操作公开市场操作是指央行通过买卖国债等金融工具来调节市场上的流动性和利率水平。
央行通过购买国债,增加市场上的流动性,推动利率下降,刺激经济增长;而出售国债则相反,可以减少市场上的流动性,抑制通胀压力。
四、再贴现再贴现是央行向商业银行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的一种手段。
商业银行可以将持有的短期债券贴现给央行以获取流动性,从而满足流动性紧张时的资金需求。
央行通过再贴现操作,可以直接影响银行系统的资金状况,进而对整体经济起到调控作用。
五、定向降准和定向放贷定向降准和定向放贷是央行在特定时期对具体领域或机构实施的货币政策工具。
央行通过降低特定领域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或提供专项贷款,以支持特定领域的发展,并推动经济结构调整。
六、汇率干预汇率干预是央行通过买卖本国货币来干预外汇市场,以调节汇率水平的手段。
央行可以通过增加外汇储备或购买外汇来升值本币,降低出口竞争力,或者通过减少外汇储备或卖出外汇来贬值本币,提高出口竞争力。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货币政策工具及其产生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央行在实施货币政策时,往往会综合运用多种工具,并且根据经济形势和政策目标的变化进行相应调整。
中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与效果分析

一、引言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一直是理论界与实际工作部门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一般包括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四个部分。
它们虽然分别表示了一个经济体内外部的最优均衡状态,但是之间存在冲突,如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目标在短期内相冲突,这导致了经济体需要对其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进行选择。
货币目标制度一般包括以单一目标值和多重目标制。
单一目标制为货币学派所推崇,弗里德曼认为多重目标难以兼顾,易引起政策的过度调整;而凯恩斯学派则认为多重的权衡性货币目标制度能更好地解决错综复杂的经济问题。
我国现在实行“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目标制度。
近几年来,次贷危机造成全球金融海啸,对我国的经济产生重大冲击,使我国的政策方向由控制通胀的紧缩型转变为刺激经济增长的宽松型政策;而随着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启动,国际市场中大量流动性涌入中国,对中国造成输入性通胀压力,同时由于国内货币供给量的剧增,我国的通胀率一度远超3%-3.5%的警戒区间,货币政策再次进入紧缩阶段。
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式下,研究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首先对货币最终目标的含义及各目标之间的具体关系与存在冲突进行介绍,然后会结合我国的经济现状分析现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制度并用VEC模型检验两个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当今经济环境下应当选择的货币政策目标。
二、文献综述及我国现状货币政策目标及其制度的选择一直受到理论界的密切关注。
货币主义学派支持货币中性论,即货币政策的扩张和紧缩仅仅能影响通货膨胀率的波动而对产出和就业产生系统性的影响。
因此,货币主义学派主张采用通货膨胀率作为货币政策调控的长期目标。
而凯恩斯学派则持相反意见,他们认为经济现象错综复杂,现实社会中的经济问题也往往是多方面的,单一的货币政策目标难以兼顾,多重的货币政策目标能够更好的解决经济问题。
国内,不少学者就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进行了研究。
现行利率机制对我国货币政策实施效果分析

现行利率机制对我国货币政策实施效果分析利率渠道对货币政策传导作用的发挥, 首先是在货币市场调节金融机构的资金供求, 进而间接影响实体经济的总需求。
利率是传导货币政策的重要渠道, 但是, 在我国货币调控框架中, 利率只能发挥十分有限的作用。
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角度看, 通过利率影响总需求、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机制还未能真正建立, 利率机制仍然存在着相当明显的缺陷。
一、我国经济运行中利率的作用在发达国家, 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市场利率带动银行信贷利率、其他金融市场利率的变化, 引导经济主体调整经济行为, 最终促使整个宏观经济形势发生改变。
从理论上看, 利率的变化能够导致消费、投资、汇率和国际收支的变化。
利率上升, 消费减少, 储蓄增加, 投资下降, 本币升值, 资本流入增加, 出口相对减少;利率下降, 消费趋于增加, 储蓄减少, 投资上升, 本币趋于贬值, 资本流出增加, 出口相对增加。
我国现实中, 利率机制的形成与发达国家不同。
一方面在货币市场上, 利率已经具有市场化的基础, 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的利率确定也开始采用市场化的方法;另一方面作为金融市场主体组成部分的银行存贷款利率仍然由中央银行以行政方式确定, 使利率机制从总体上表现出外生性质。
而对金融系统以外的实体经济产生主要影响的正是这种外生性质的利率。
事实上, 在金融机构与企业、居民之间的信贷活动中, 利率仍是管制利率。
利率变动对企业和居民行为的影响效果, 关键在于名义利率变动过程中企业和居民的行为是否朝着货币政策的调整方向改变。
从宏观层面上看, 实际上是回答调整利率是否能够使经济运行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这可以抽象为利率的变化能否导致消费、投资、汇率和国际收支的变化。
显然, 这是一个实证问题。
以我国利率与投资的变动关系为例: 我国自2004年10月29日开始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截止到2007年9月15日, 我国1年期存贷款利率已经累计上调了2.16个百分点, 但2004年至2007年上半年我国的固定投资增长率分别为: 26.6%、25.7%、29.8%和25.9%。
货币政策的调控方式与效果分析

货币政策的调控方式与效果分析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给量、利率和汇率等手段对经济进行调控,以维持经济稳定和促进发展的一种方式。
在现代经济体系中,货币政策被广泛应用,并被认为是维持经济平稳发展的最重要的政策之一。
货币政策的调控方式货币政策的调控方式主要分为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两种方式。
直接调控是指中央银行通过直接干预银行体系进行调控,如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流动性支持、发放债券等。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可以直接控制货币供应量、利率等参数,并且可以很快地实现政策调整。
但是它的缺点是操作比较复杂、繁琐,容易对市场产生干扰,并且容易引发“道德风险”等问题。
因此,在实际使用中中央银行往往更多地采用间接调控方式。
间接调控是指中央银行通过通过利率、汇率等管道进行调控,如利率决策、开展公开市场操作等。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其成本较低、操作相对简单、灵活性和可控性高。
但是它的缺点是政策实施效果有一定滞后性。
利率下调等措施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产生效果,容易被市场出现预期中的反应等。
货币政策的效果分析货币政策措施的效果可以通过影响社会信用和货币供求关系来实现。
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控制。
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调控效果比较显著。
在通货膨胀较高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收紧货币政策,提高利率等措施来控制市场上的流动性,从而抑制通货膨胀程度。
相反,在通货紧缩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来提高市场流动性,降低利率等,刺激经济发展。
二、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长期的、微妙的过程。
货币政策会影响到整个经济体系的流动性、市场信心和投资信心等,从而影响到经济增长。
相比于其他经济政策,货币政策的表现较为突出。
美联储、欧洲央行、日本央行等国际性的中央银行一直在关注货币政策,确保利率政策的合理性和影响力。
三、货币政策对汇率的影响。
货币政策对汇率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调整利率进行控制。
货币政策详细分析

(3)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 )
一是按照“有保有控”的信贷政策要求,引导金融机 构加大对重点产业和在建项目的贷款支持力度,支持 企业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淘汰落后产能,改善对小 企业的金融服务,做好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服务外包、 物流等新兴产业发展工作 二是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 创新,进一步改进和提升农村金融服务,加强信贷结 构调整和优化,不断增加涉农信贷投放 三是引导金融机构改进考核机制,合理安排贷款投放 节奏,防止贷款在季度、月度间大起大落。
三、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
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 长。 1、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稳定币值的关系, 把经济发展速度掌握在适度的范围内。 2、防止单纯数量型的经济增长。 3、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要有侧重点。
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 币政策目标所采取的调控货币供应 量的手段。 分类: 一、一般性政策工具
内容框架
一、货币政策类型 二、货币政策目标 三、货币政策工具 四、预期达到的政策效果 五、我国央行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目标
一、货币政策的含义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 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和控制 货币供给量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 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货币政策的类型
(1)扩张性货币政策,放松银根,增加货币 供给量,降低利率,以刺激投资和消费需 求上升。 萧条时期采用。 (2)紧缩性货币政策,收紧银根,减少货 币供给量,提高利率,以抑制投资和消费 需求。 通货膨胀时期采用。
二、选择性政策工具 三、直接信用控制 四、间接信用指导
一、一般性政策工具
也称为“三大法宝”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 (二)再贴现政策
(三)公开市场业务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引言: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经济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力。
在中国,货币政策一直被视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杠杆,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以达到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维护金融稳定等多个目标。
本文将从货币政策的工具、执行策略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对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综合分析。
第一部分:货币政策的工具与执行策略1. 货币供应调控货币政策的核心工具之一是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来影响经济。
通常,央行可以通过收紧或放松货币政策,控制货币供应的总量,以达到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
中国央行通过常规和非常规手段,如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等,来调节货币供应量。
2. 利率调整货币政策的另一个重要工具是调整利率水平。
利率的变动直接影响到投资、消费者信贷和货币流动性等方面。
通过降低或提高利率,央行可以调控货币供应和需求,以实现通货膨胀目标、促进经济增长等。
3. 汇率调节货币政策还可以通过调整汇率水平来影响出口、进口和国际收支。
中国实行的是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央行可以采取干预市场汇率的措施,以影响人民币兑美元等外汇汇率,进而对外贸发展产生影响。
第二部分:中国货币政策的执行策略1. 灵活适度的货币政策中国货币政策强调“稳中求进”,注重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根据不同阶段的经济发展需求,灵活制定和调整货币政策。
在经济增长较快时,通过收紧货币政策保持通胀压力,避免经济过热;而在经济下行时,通过放松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增长。
2. 宏观审慎政策中国货币政策还注重宏观审慎政策的执行。
央行通过相关监管政策,对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风险管理能力等进行监管和指导,以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防范金融风险。
3. 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中国货币政策高度关注系统性金融风险,注重调控金融机构的资本杠杆和债务风险,加强监管和风险预警机制的建设,并通过引导资金流向优化实体经济发展,减少金融市场的投机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央行货币政策操作与效果分析
刘洲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央银行的体制一直处于改革的探索之中。
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仍存在着问题。
中央银行体制或中央银行制度,是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好的中央银行制度设计,有利于实现货币政策最优。
关键词:货币政策工具,中介目标,利率市场化,货币政策完善思路
一.我国央行货币政策工具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的主要工具有:再融资工具,包括再贷款和再贴现;公开市场操作,包括二级市场上的一次性交易或回购协议;公开市场类操作,即中央银行在一级市场出售政府或中央银行证券,类似于公开市场操作;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的一次性非冲销操作、外汇互换以及储备要求。
(一)再融资工具
通过再融资工具中央银行以向商业银行提供信贷(再贷款、再贴现)的方式向银行体系注入资金,提高中央银行对存款货币银行的债权,同时增加了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流动资金账户余额。
如果商业银行以现金的形式接受中央银行的部分信贷,商业银行持有的库存现金也会增加,使净国内资产、银行储备和基础货币扩张。
(二)公开市场操作及公开市场类操作
公开市场买入(一次性买断交易或回购)提高了银行储备、净国内资产和基础货币;公开市场卖出(一次性卖出交易或逆回购)则减少银行储备、净国内资产和基础货币。
公开市场类操作与公开市场操作的区别是前者发生在一级市场,而后者在二级市场上进行。
公开市场类操作可通过政府或中央银行的证券发行进行。
票据正的净发行(即新发行的票据的价值高于到期票据价值)提取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负的净发行向商业银行注入流动性。
(三)法定准备金比率
调整准备金比率并不是流动性管理的有效手段。
在商业银行并不持有大规模的超额储备的条件下,提高法定准备金比率会使商业银行资金的流动性减小,结果造成利率的提高,而对基础货币的影响是不确定的。
短期内,尽管有高的储备率,基础货币有可能扩张,但对银行而言,不可能将资产负债表迅速调整。
为了能够履行更高的储备要求,中央银行将不得不向银行体系提供必要的流动性资金,在短期内增加了基础货币。
(四)外汇操作
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通过银行体系的一次性操作,影响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和负债方,改变银行储备和基础货币水平。
购买外汇会通过增加中央银行对非居民的债权和银行储备,具有扩张性效果,基础货币上升;出售外汇则通过减少中央银行对非居民的债权和银行储备,具有收缩性效果,基础货币下降。
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与政策工具的市场化改革进程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中央银行在执行货币政策时以货币政策工具首先影响利率或货币供给量等货币变量。
通过这些变量的变动,中央银行的政策工具间接地影响产出、就业、物价和国际收支等最终目标变量。
因此,利率或货币供给量等货币变量被称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成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变量必须具备以下特征:
1.可测性,央行能对这些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变量加以比较精确的统计。
2.可控性,央行可以较有把握地将选定的中介目标控制在确定的或预期的范围内。
3.相关性,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变量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有着紧密的关联性。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由货币供应量转向利率是市场化改革的必然趋势
目前,我国的货币政策由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国家的年度经济增长计划与宏观调控的目标确定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控制目标,然后,一方面通过制定综合信贷计划和现金计划,对各金融机构进行贷款限额指导,并确定各地区现金投放回笼指标;另一方面又通过调整基础货币间接调控利率水平,影响基础货币供求与社会信贷资金供求,确保贷款量和货币供应量被控制在预定目标内。
可以看出,这期间货币政策“双中介”模式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经济转轨的必然要求。
但在实际运用上,往往更侧重于货币供应量,利率只起了辅助和补充作用。
尽管如此,我国目前的存款利率仍有上限限制,同时贷款利率有下限限制,非市场化的利率机制制约了利率调整工具的效果。
要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利率市场化,仍需要商业银行定价能力的提高、金融市场的完善及利率衍生品市场的发展。
三.进一步完善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思路
1.完善经济金融统计监测体系。
宏观经济金融信息收集的主要方法是统计,统计方法的准确与否,统计指标体系是否完善,会直接影响中央银行对货币政策作用全过程的经济、金融变量的动态及其规律的厂解,对经济、金融的发展趋势科学、全面、准确的判断、因此,完善的经济金融监测统计体系是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决策、宏观调控过程中重要的信息支持系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2.逐步实现调查统计制度的规范化、程序化和国际化。
金融统计体系要尽量考虑国际可比性。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潮流中,一国的金融活动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经济活动的影响,因此,金融统计体系的设计一方面要满足本国的需要,另一方面应充分考虑国际规范和国际可比性,以便进行本国中资金融机构与外资金融机构的对比,国内金融机构与国外金融机构的对比。
要参照国际上通用的调查统计工作规则,对央行现行的调查统计工作规定去粗取精、取长补短,使央行的调查统计工作尽快走向规范化、程序化和国际化。
3.建立和完善金融风险监测和预警信息体系。
一是建立房地产信贷风险监测制度。
二是建立对信贷投向的监测制度。
三是建立对上市公司、企业集团的信贷风险监测制度。
四是建立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信贷投入的风险监测制度。
五是建立货币信贷运行专家咨询制度。
参考文献:
[1]刘金全;货币政策作用的有效性和非对称性研究[J];管理世界;2002年03期
[2]谢平,罗雄;泰勒规则及其在中国货币政策中的检验[J];经济研究;2002年03期
[3]万解秋,徐涛;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货币政策的效率——兼评我国当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J];经济研究;2001年03期
[4]植开屏;;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检验[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5]孙明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4年03期
[6]戴根有;关于我国货币政策的理论与实践问题[J];金融研究;2000年09期。